脊髓型(精选8篇)
1.脊髓型 篇一
脊髓空洞
王瑞兰
一、病情介绍
44床,王昌友,因头昏、肢体乏力半年入院,CT示脊髓空洞症,入院后行开颅后颅窝减压术,术后病情较前好转。
二、专科概述
脊髓空洞症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产生进行性脊髓病的脊髓空穴样膨胀,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节段性肌肉萎缩和传导束性运动、感觉及局部营养障碍。病变累及延髓者称为延髓空洞症。发病率约25~34/10万,高发年龄31~50岁,儿童和老年人少见。自MRI广泛应用于临床后,国内外报道病例数均明显增加。
(一)分类
交通性和非交通性两大类:交通性脊髓空洞症意指空腔与脊髓中央管相通,是一种脑脊液通路的液体动力学障碍疾病,反之,非交通性脊髓空洞症只是脊髓内的囊性扩张,不与脑脊液通路相连。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脊髓空洞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有先天性发育异常(如Chiari畸形)、脑脊液循环的机械性压力改变和继发于肿瘤、脊髓血管病后形成的脊髓积水等。尽管在少数情况下外伤后仅几个月后也可形成空洞,但外伤后脊髓空洞症通常在数年间隔期后、在那些原先已有脊髓损伤所致严重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身上才发生。
Gardner为解释空洞形成提出机械性压力冲击理论,其基本观点为第四脑室出口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脑脊液不能流入脊髓中央管,而脑室中脑脊液波动对脊髓中央管周围血管间隙的冲击,导致中央管扩大和空洞形成。然而脊髓空洞症也可以在没有阻塞时发生,提示还有其他因素,如脑脊液在椎管内正常向上流动受阻也很重要。与Ⅰ型Chiari畸形有关的空洞通常与蛛网膜下腔自由交通,而且空洞内的液体类似正常脑脊液;相反,在许多已知的非交通性病例中,液体则为蛋白性的。
(三)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
因空洞最常起自一侧颈膨大后角基底部,故早期突出症状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存在。大多数病例以不对称的单侧感觉丧失起病。感觉缺失可能通过无痛性皮肤溃疡、瘢痕、水肿、Charcot关节、末端指(趾)骨再吸收等临床表现反映出来。患儿多因手指无痛觉,局部皮肤被烫伤而就诊。当空洞向灰质前联合扩展,则出现双侧“马甲”型分离性感觉障碍。有时患儿自诉在感觉缺失区有自发性难以形容的烧灼样疼痛,呈持续性,称为“中枢性痛”。空洞如继续扩大,侵及脊髓丘脑束,则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痛、温度觉丧失;脊髓后索常最后受侵,出现损害平面以下深感觉缺失。
运动障碍
脊髓空洞症多出现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萎缩和无力。病变常累及上肢末端,以爪形手最多,极少影响前臂及上臂,相应节段的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如空洞在颈膨大区,则双手小肌肉萎缩最突出,上肢腱反射减低甚至消失。锥体束受侵则损害平面以下的上运动神经元,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随病变扩大,由于脊髓侧索内胶质细胞增生或皮质脊髓束受压,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T1节段受累常导致同侧Horner综合征。有时脊髓空洞中合并出血,则症状可迅速加重。
营养障碍
最常见关节肿大、关节面磨损、骨皮质萎缩和骨质脱钙,多侵犯上肢关节,不伴疼痛,活动时有响声。神经源性关节病变称为夏科(Charcot)关节。此外,皮肤营养障碍,包括出汗异常、青紫、过度角化、皮肤增厚。因无痛觉,故手指或足趾常受伤而形成顽固性溃疡,甚至指、趾节末端发生无痛性坏死、脱失,形成莫旺(Morvan)征。
延髓症状
延髓空洞症多伴有脊髓空洞症,为脊髓空洞症的延续。症状多不对称,累及一侧延髓,可有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单侧型体征;累及三叉神经脊髓束和脊束核则可以有交叉性感觉障碍,并有累及小脑通路的纤维。
其他
疾病晚期可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此外,本病常合并多种先天性畸形,如颈肋、高弓状腭、脊椎后凸或侧凸,脊柱裂和Arnold-Chiari畸形,弓形足等。
(四)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能发现枕大孔区畸形、Charcot关节等。脊髓造影可见病变脊髓呈梭形膨大及椎管狭窄,但定性困难。MRI从多轴层面可见脊髓内有与脑脊液信号相似的异常影像,清晰显示出空洞的范围、部位、形态、大小及伴发的其他畸形,是目前诊断脊髓空洞症的最佳方法。在所有病例中均应做脑和全部脊髓的MRI以检查空洞的全部范围,评估后颅窝的结构及决定有无脑积水。如未发现Chiari畸形,还应做MRI对比增强扫描来寻找相关的脊髓肿瘤异常增强可能
(五)诊断
根据病程进展缓慢,单侧或双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单侧上肢或手部肌肉萎缩、神经营养障碍以及其他先天缺陷,结合MRI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取决于引起脊髓空洞症的原因,一般需外科手术。
对Chiari畸形应首先消除脑积水再行空洞手术,结果通常很好,多数病例的神经病变可以得到稳定和恢复。外伤后的脊髓空洞症如果所致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需进行外科处理,如髓内囊腔的各种引流术、脊髓切开术、外科脊膜突出形成术等。术后根痛和感觉障碍通常可以得到改善,但对痉挛的效果则不太满意。由髓内脊髓肿瘤引起的脊髓空洞症处理主要是切除肿瘤,囊腔减压仅可短暂缓解症状。
四、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及既往史:病员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晕,肢体乏力。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史。
2.全身情况:皮肤状况正常,饮食排泄均正常,生命体征平稳,神清,精神可,双瞳孔等大形圆,约0.3cm,光敏。
3.辅助检查:头颅MRI提示为“脊髓空洞症”,术前检查PT,血常规,生化二无异常。
4.心理状况:病员有焦虑,紧张,担忧手术成功与否,术后恢复情况等
(二)护理诊断
1.有受伤的危险 与活动障碍有关
2.觉虑 与担心疾病的愈后有关
3.知识缺乏 与对脊髓空洞疾病及相关知识不了解有关 4.潜在并发症 感染。
(三)护理目标
1.病员无受伤情况发生
2.病员焦虑情绪缓解或消失 3.病员对疾病本身有所了解
4.病员未发生并发症或出现并发症后被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
(四)护理措施
1.避免受伤,每天检查几次看有无受伤,注意皮肤有无发红、水疱、烫伤、青肿、抓伤、切伤等等
2.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给病患讲解疾病相关的简单易懂的知识,告诉患者脊髓空洞虽然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但目前我们的医疗水平能将其克服,嘱患者入院后勿擅自外出,应24小时留院,术前及术后均进行ICU制度宣教,特别知道患者术后勿用手抓挠尿管,头皮,腹部伤口。3.并发症的观察,处理和护理
(五)护理评价
1.病员术后至今未出现受伤情况及感染等情况。
2.经我护理人员的耐心指导及心理支持,患者情绪稳定,焦虑减轻,对疾病的愈后信心增强,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护理措施效果佳。
2.脊髓型 篇二
1 CSM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CSM的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早期表现有颈肩部不适、疼痛, 上肢麻木、乏力, 手部精细运动功能减退, 躯干束带感, 下肢快速步态困难、踩棉花样感, Hoffman征阳性。晚期表现有行走不稳、常规步态困难、大小便异常、下肢痉挛、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等。MRI能直接显示CSM的病变部位、退变程度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 对CSM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1,2]。目前CSM的诊断标准为: (1) 具有颈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2) X线片示颈椎退变, MRI证实骨赘压迫脊髓; (3) 除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椎管内肿瘤、末梢神经炎等疾病。
2 CSM的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目的是减少颈椎继发损害, 减少创伤, 缓解疼痛并恢复颈椎生理弧度, 主要适用于CSM的早、中期患者及不能耐受手术治疗和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2.1 西药治疗 候树勋[3]主编的《脊柱外科学》中提及治疗颈椎病的主要药物包括: (1) 脱水治疗:对疼痛麻木症状较重, 且有多个痛点或在急性期的患者, 可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地塞米松5~10mg, 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3d。亦可配以适量的芬必得口服等消炎止痛、肌松药。 (2) 疏通微循环和营养血管、神经:主要药物有丹参注射液或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2.2 中药内服 CSM属于中医“痹证”、“骨痹”范畴, 其病位在脊髓。活血通脉, 痿证型治以补益肝肾、填精生髓、生气活血、濡养经脉。可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祛淤通络, 平胃散加减以健脾利湿、温阳通络, 六味地黄汤或左归饮加减以滋水涵木、调和气血。
2.3 中药烫疗热敷 药包热敷一定程度恢复关节的柔韧性, 增加颈椎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及椎间盘压力, 改善脊髓血供和脑脊液循环, 调整并改善脊椎内外环境, 使之趋于平衡。
2.4 穴位注射 中药制剂穴位注射具有活血化淤作用, 能有效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 消除无菌性炎症, 消炎止痛, 亦能松解软组织, 解除颈肌痉挛, 消除软组织对颈椎周围器官的压迫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2.5 牵引治疗 颈椎牵引疗法对颈椎病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 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 但对久病患者应慎用。
2.6 理疗治疗 超短波治疗作为一种常用的物理疗法, 能有效改善患部血液供应, 促进炎性反应物的吸收, 缓解组织痉挛或挛缩, 松解粘连, 解除或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使受损伤的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
2.7 手法推拿 通过系列的推拿手法治疗, 可使颈背部肌肉放松, 舒筋活络、活血通经, 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4], 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孙树椿教授通过辨证施法, 采用推拿手法治疗CSM, 临床上取得很好的效果[5]。
3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为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同时保持脊柱的稳定, 恢复和 (或) 重建椎间隙高度并获得正常的生理曲度和与脊髓相适应的椎管容量和形态, 尽可能恢复脊髓残留功能。衡量手术效果的标准[6]为:脊髓是否得到彻底减压, 是否恢复了正常的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是否恢复了和脊髓相应的椎管容量和形态;是否创伤最小, 并发症最少;是否功能有较好的恢复, 有较为持久的疗效。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时机是获得优良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前提。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适应证为: (1) 保守治疗无效, 症状、体征加重; (2) 脊髓压迫症状持续6个月或以上; (3) 脊髓压迫比率<0.4; (4) 脊髓的横断面积<40mm2。临床研究发现, 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与病程和脊髓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病程越长, 脊髓损害越重, 疗效越差[7]。若有明确的脊髓功能障碍者, 应尽快采取外科干预使其尽可能恢复脊髓功能[8]。
3.2 术式选择
原则上, 应在致压物所在的部位切除致压物和减压, 术前根据患者颈椎CT、MRI检查所示脊髓受压情况、病变范围来确定手术方式、减压范围。脊髓多节段受压, 尤其是腹背侧均受压者, 如发育性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常采用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双开门、单开门) ;脊髓单节段受压, 而椎管与椎体比值<0.75, 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 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于伴有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应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颈椎矢状位序列是个需要考虑到的重要因素, 因为它影响到手术入路的选择。脊柱后凸的患者, 是不能采取后路手术的, 因为它不能让脊髓向后避让, 反而当后凸加重时可以增加脊髓的紧张度[9]。脊髓受压部位决定了减压的最直接入路。因此, 术前仔细阅片, 确定是否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选择合理术式, 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3.2.1 前路手术。
前路手术的优点是出血少、并发症较少、入路简易, 在椎体次全切除后能较好去除致压物。如手术疗效不佳, 可再行后路手术, 不必担心因第一次手术引起的不稳。自从Smith-Robinson在1958年开创颈前路椎盘切除减压和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以来, 这一术式一直被认为是治疗CSM的最有效方法。临床上最早使用的前路减压手术为颈前路减压单纯植骨, 大多采用环锯法或开槽式减压植骨融合术, 另外还有Cloward法及Bailey-Badgley法, 都作为单纯植骨的主要手术方法。但单纯间盘摘除而不行椎间植骨可以导致鹅颈畸形和椎间纤维连接, 植骨块移位和不融合, 椎间不稳, 且需要长时间的外固定。此外, 植骨块后移可压迫颈髓, 导致高位截瘫, 甚至危及生命;植骨块前移可引起食道、血管、神经损伤。因此, 如何使融合节段获得稳定以促进植骨融合一直为脊柱外科关注。为解决以上问题, 1981年Caspar首先设计了前路钢板。但因其需颈椎椎体双侧皮质固定, 并发症较多, 未能广泛应用。直到1986年, Morscher等报告了颈椎前路带锁钢板, 使得颈椎前路固定进入了新的里程。随着颈前路内固定系统 (Antetior Cervical Plate Systeem, ACPS) 技术的不断改进, 在行颈前路减压、植骨的同时行ACPS内固定已成为新的手术方法。目前, 临床上应用ACPS的种类很多, 有Orion、Secuplate、Zephir等, 这些ACPS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等优点, 同时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此外, 在行颈前路减压后植入Cage是治疗CSM的一种新的手术方法。Cage具有术后支撑界面固定牢靠、立即制动、稳定和诱导成骨作用、早日康复等优点, 可避免取髂骨植骨带来的供骨区并发症。较好的解决了颈椎手术所需要的早期稳定和后期骨性融合的基本要求, 并且可基本避免因取髂骨所致的各种并发症[10]。但由于Cage的材料与颈椎骨质的弹性模量相差太大及局部植骨量有限, 颈椎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的接触面积较小, 应力相对集中, Cage均比单纯骨块植入法有更高的内植入物沉降趋势。且由于颈椎融合器在临床使用时间短, 病例数少, 缺少长时间的前瞻性研究, 术后有的病例出现Cage陷入椎体和假关节形成, 故应慎重使用[11]。最近, 出现了一种钢板融合器系统, 该系统为一体化设计, Cage植入椎间隙并用2枚螺钉固定在上下方椎体上。临床应用结果表明, 钢板融合器系统具有术后即刻稳定, 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 以及植骨愈合率高等优点[12]。颈椎病多节段前路融合术后可出现手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 临床症状发生率为2.2%~25%[13], 其中约3%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14]。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针对融合术牺牲病变节段的活动度, 以及远期造成相邻节段退变的问题设计, 既保持了前路的减压效果, 又能维持椎间隙高度和相应节段运动功能, 减少或避免所谓“邻椎病”的发生, 理论上更符合物力学原理。张为等[15]认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能在获得狭窄间隙有效减压的同时, 重建节段的运动功能, 使整个颈椎运动力学特征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术前生理状态, 减少传统融合术后由于融合节段运动功能丧失所造成的相邻节段的过度运动和应力集中, 从而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或发展。临床初步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但缺乏长时间的观察。人工椎间盘尚无法模拟椎间盘的三维运动能力、粘弹性、抗压剪力、重新分配和衰减负荷等多种作用, 假体磨损等问题还有待观察。异位骨化、假体脱位、下沉等是术后的并发症, 可能与骨质疏松和安放的假体过小等因素有关, 相信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材料的发展,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3.2.2 微创手术。
微创技术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 对颈椎病脊髓神经根精确性减压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内许多学者已将微创技术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 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1)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 (PCD) ; (2) 经皮颈椎间盘髓核成形术 (PCN) ; (3) 联合使用两种微创技术 (PCDN) ; (4) 脊柱内窥镜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 因其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术野清晰、操作精细和可视性强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中,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5) 导航技术使解剖结构可视化, 提高了手术精度和准确性, 尤其对颈部手术更具优势。这些技术在不断改进和提高后, 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将会越来越好。相信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 微创技术在颈椎病治疗领域应用会越来越普遍。
3.2.3 后入路手术。
手术目的是扩大椎管, 解除脊髓压迫, 属于间接减压, 主要适用于3个节段及以上的多节段椎间盘突出, 尤其是伴有发育性和退变性椎管狭窄 (Pavlov比值<0.8, 椎管中矢径<11mm) , 范围广的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肥厚皱褶突入椎管、骨化等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 尤其是对伴有脊柱前凸的患者, 后路手术应为首选。其原理是利用颈椎生理前凸与脊髓形成的“弓弦原理”, 使脊髓向着张力小的方向移动, 从而避开前方的压迫, 完成减压。因此后路减压必须做到多节段, 即从C2或C3到C7或T1, 才能够做到充分减压。其缺点是易造成术后遗留颈椎不稳, 减压不彻底, 易发生鹅颈畸形。颈后路手术方式有:椎板成形术 (lamino-plasty包括有单开门、双开门、Z字成形术) 和椎板切除术 (laminectomy) 。椎板成形术在日本学者的努力推动下, 由于其操作相对简单、用时短、出血量少、神经损伤概率低等优点, 目前已成为后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的术式之一[16]。随着后路内固定系统日新月异的发展, 很多学者对椎板成形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 如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技术和Centerpiece钛板的支撑起到了较强的内固定作用, 可以降低术后椎板塌陷及“再关门”概率[17,18];保留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可降低术后后凸畸形和轴性症状的发生。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从中间切开棘突, 两侧均保留椎板内层, 做成双活页状, 向两侧掀开椎板, 棘突间植骨, 理论上理想, 但实际操作中较复杂, 难以掌握, 只有少数人选用[19]。目前单纯椎板切除术已很少单独应用。近年来椎板切除联合侧块螺钉固定术为北美最流行术式, 疗效较好和并发症少为其主要优点[20]。不管采取哪种方法, 后路手术都能对椎管进行适当的减压。
3.2.4 前路+后路联合手术。
对CSM伴有颈椎管狭窄的患者, 同时前方存在巨大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等因素使脊髓前后受压或颈椎存在显著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如果采用前路减压, 往往出现范围不够、减压不彻底、容易复发、甚至无效等现象, 行后路减压又不能彻底解除前方的压迫, 传统上多采用前、后路分两期手术的方法, 由于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痛苦大等缺点, 患者往往不易接受。随着技术和材料的日趋成熟, 使得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成为可能。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先行后路减压, 使脊髓后移、硬膜囊的间隙增大、硬膜外静脉丛淤血减少, 给脊髓有向后的缓冲空间, 减少前路手术时对颈髓的创伤, 再后取平卧时颈部已能轻度后仰, 使前路的显露更加充分, 增加了前路手术的安全性[21]。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具有减压彻底、治疗周期短、效果满意、医疗费用低等优点。其弊端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术前对患者一般情况要求较高。老年患者CSM发病率较高, 而前后路联合手术创伤较大, 其手术的耐受性差, 易发生全身多系统并发症。
3.脊髓型颈椎病:走路好像踩棉花 篇三
颈椎病虽然都在颈部,但是具体的病因不同症状就会不同。因此,颈椎病临床上分为7种类型: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食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和混合型颈椎病。其中对人的脊髓损害最严重的当属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的发病率并不高,可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做手术治疗。这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导致颈椎管狭窄,使颈椎管内的颈脊髓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一系列神经方面的症状。
大家都知道,在脊柱椎管里的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脊髓一旦被损伤,相应的神经失去作用。有的导致终生残疾,有的则会瘫痪在床。而人的脊髓,比豆腐都软,轻微的损伤,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般来讲,颈椎本身发育不良或者颈椎之间的椎间盘老化,继发颈椎骨质增生,都可以造成颈椎管狭窄,进而发生颈部脊髓受压。萎缩的椎间盘会向椎管膨出,与椎体的骨刺一起压迫前方的脊髓。同时,颈椎老化后变得不稳定,颈椎的韧带增生肥厚,可从椎管后方压迫脊髓。这样一来,居于椎管孔道中的颈脊髓被前挤后压,难以发挥正常功能,导致一系列症状出现。
脊髓受到压迫和损伤的主要症状,是缓慢的进行性的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和乏力,走路飘飘然,像踩在棉花上,步态不稳,易跌跤。发病初期,常呈间歇性症状,每天走路过多或劳累后出现。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症可逐渐加重并转为持续性。上述病状多为双侧下肢同时发生,仅出现在单侧下肢比较少见。
这种情况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症状会持续加重,最终会出现四肢瘫痪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脊髓型颈椎病从最初发病到症状明显,一般病史都比较长,症状较重者手术效果较差。所以脊髓型颈椎病一经明确诊断,应当尽快采取手术治疗,方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为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4.脊髓小脑变性症 篇四
其实脊髓小脑变性症是退化病的一种,而且目前来说是没有任何彻底根治的药物和方法的,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通过不断重复的复健,以此使患者能够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等。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疾病。
脊髓小脑变性症
脊髓小脑变性症是以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病理学上是以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途径的变性为主体的疾病,临床主要特征为肢体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
病因:基因中分别有段异常的CAG核酸重复序列发生倍增突变,是造成此症的原因。
临床表现
1.初期: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
2.中期: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
3.晚期: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治疗
这是属于退化性疾病,目前未有可以根治的药物,治疗的重点在复健治疗,但是也要看效果。使患者尽可能维持最高的生活自理能力。
可以通过干细胞治疗。其患者在治疗之后,可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行动能力,语言能力,书写能力等。
预后
虽然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此症,但假如能重视身体的保养,注意饮食、起居,定期做运动,配合小脑萎缩症需要的复健训练,持之以恒地练习,将有助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以下是一些复健治疗的建议
1.尽量保持与社会接触,争取生活平衡;
2.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尽可能与别人多交往,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
3.培养运动习惯。选择适合自己体能状态的运动,以维持心肺耐力、肌力,使身体的柔软度处于最佳状态;
4.注意生活起居。不要固定在相同的姿势太久,常常活动手脚;
5.接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或言语治疗,用以舒缓病情。
6.在患者亲人的爱心照顾下,可增强患者的生命力。
5.急性脊髓炎读书笔记 篇五
题目:有关急性脊髓炎的护理常规
内容:
急性脊髓炎是指非特性炎症引起的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的脊髓炎性病变。本病病因未明,大多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胃肠道病毒感染的病史,但脑脊液中并未检测出病毒抗体,可能是病毒感染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病人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为疫苗接种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受累脊髓肿胀质地变软,充血或炎性渗出物,严重损害时可软化形成空腔。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好发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起病急,多数患者在2~3天内症状发张到高峰,病变最长侵犯胸段尤其是T3~T5节段,颈髓,腰髓次之。临床典型表现为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功能锻炼障碍。
一. 基本护理:
1.饮食指导,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多吃瘦肉,豆
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供给足够的热量和
水分,以刺激肠蠕动,减轻便秘和肠胀气。
2.生活护理,保持肢体功能位,卧气垫床或按摩床,防止关节畸形
和肌肉萎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尿失禁或便失禁者,及时
清理,予定时翻身叩背,保护骨突出,预防压疮。鼓励患者有效
咳嗽,协助进食和餐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预防肺部感染。
3.评估患者运动和感觉障碍的平面是否上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呼
吸费力,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4.安全康复护理,与病人及家属共建立康复训练计划评估病人日常
生活活动的依赖程度,指导病人早期康复训练。
二. 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护理
1.评估排尿情况,早期患者膀胱可因充盈过度而出现充盈性尿失
禁,恢复期患者膀胱容量开始缩小,尿液充盈到
300~400ml时即自动排尿,注意观查患者排尿方式,次
数,频率,时间,尿量和颜色并区分。
2.对排尿困难的患者可与膀胱区的按摩,热敷等治疗,处进膀胱肌的收缩,排尿,尿失禁容易造成尿床并形成压疮,一定
要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勤洗勤换,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必要时留置导尿。
三. 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疾病康复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持之以恒的进行功能锻炼。
2.加强营养,多吃瘦肉,鱼,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生活和康复的护里,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翻身,预防压疮,加强被动和主动运动,鼓励日常生活动作锻炼,锻炼过程应加以保护,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伤,避免感染。
4.留置尿管的患者鼓励多饮水,保持尿道通畅。
护士签名
6.脊髓型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7年4月-2012年11月骨科收治的82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40例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范围在42~77岁, 平均年龄 (59±10.24) 岁。病程5~22个月, 平均 (13±6.24) 个月;对照组42例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17例;年龄范围在43~76岁, 平均年龄 (57±9.89) 岁。病程6~23个月, 平均 (12±7.12) 月。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表现:出现肢体不全的瘫痪症状, 双侧锥体束加重的肢体活动较差表现, 霍夫曼征 (+) 、巴宾斯基征 (+) 。影像学检查示:颈椎原有的生理曲度变小或者严重的消失, MRI显示颈椎管狭窄与颈椎间盘突出明显。损伤的椎体段为:其中31例患者为2个节段, 31例患者为C3~5段, 12例患者为累及C4~6段, 47例患者为累及3个节段, 26例患者为C3~6段, 22例患者为累及C4~7段。
1.2 手术方法
治疗组: (1) 采取减压颈椎后路后内固定的手术方式, 麻醉生效后, 在石膏床上患者摆放为俯卧位, 在颈椎后正中取竖直切口, 显露棘突和两侧侧块, 接着将侧块以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多数患者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位置在C2~7段) , 然后将患者的全椎板切除使颈椎达到加减压的目的, 最后横向连接套棒。内置负压引流器, 依次缝合切口。 (2) 采取从颈椎前路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术, 首先将自体的三面皮质髂骨植骨植入体内, 取>3 mm的骨, 长度能够达到颈椎生理弯曲。术后采取颈托外固定, 术后2~3 d建议患者在颈托保护下做功能锻炼。2周可出院, 出院3个月给予颈托固定。
对照组:麻醉生效后, 将患者摆放为仰卧位, 将患者的头部后仰, 取颈部右侧切口, 首先从前路将患者颈椎间盘予以切除, 然后给予植骨内固定术, 组中的12例摘除相临的椎间盘后, 予以中间椎间盘行开窗减压术。本组患者均行自体的三面皮质髂骨植骨植入术, 术后建议患者2~3 d在颈托保护下进行功能锻炼。1~2周可出院, 出院3个月给予颈托固定。
1.3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于术后6个月, 12个月随诊, 根据患者颈椎正侧位X线以及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级别, 按照日本骨科学会的颈椎JOA评定疗效[2], 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率为 (优+良) %。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 16.0统计处理收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2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其中治疗组40例患者在术前的JOA评分为 (6.12±1.31) 分, 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是 (11.43±1.67) 分, 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是 (13.32±2.12) 分。对照组42例患者的术前JOA评分是 (6.32±1.21) 分, 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是 (9.25±2.13) 分, 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 (11.83±2.21) 分, 按照JOA评分的结果, 其中治疗组, 优14例, 良20例, 中4例, 差2例, 综合改善率 (优+良) 为85%。对照组, 优7例, 良18例, 中12例, 差5例, 综合改善率 (优+良) 为59.5%, 其中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综合改善率见附表。
注:采用χ2检验, 经统计学检验, χ2=6.754, P<0.01
3 讨论
近年来,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其手术率也逐年升高, 多数临床医师认同单节段发生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采取的手术方式, 但是多数患者对于2个节段以上的重症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有不同的理解[3]。国内临床研究认为, 2个节段以上的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存在较高的风险, 患者的椎管所承受的压力较大, 倘若采取单纯的前路或后路的手术入路, 存在较高的手术风险, 而且无法降低患者椎管所承受的压力, 其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4]。近年来, 国外研究认为,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取前后路的联合手术方式, 能够使患者的脊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5]。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的优点: (1) 降低颈脊髓前后所承受的压力。 (2) 对于不稳定的颈椎节段, 能够采取前方或后方手术入路, 降低手术风险, 避免了重建后结构及前柱稳定的局限性。 (3) 减少手术次数过多对脊髓造成继发性的损伤,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然而采取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有一定风险, 应注意以下几点:前后路手术方式造成手术创面较大, 出血率较高, 因而术前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减少手术风险。另外由于术中多次改变体位, 同时在手术时应密切关注头颈部的固定以及稳定, 以避免出现脊神经的损伤。从后路采取全椎板切除减压的范围比较大, 因此要注意适宜的开放度, 特别是向两侧减压时到椎板和侧块相交处即可。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对于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应根据其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
摘要:目的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采取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2007年4月-2012年11月住院的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2例, 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40例采用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治疗, 对照组42例采用一期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采用日本JOA17分法评估, 治疗组的综合改善率为93%, 对照组的综合改善率为81%。结论 颈椎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治疗能改善椎管的内容面积, 使得受压的脊髓尽快得到缓解, 疗程较短, 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Aizawa T, Sasaki H, 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oracicmyelopathy:minimum 2-year follow-up study in 132patients[J].J Neurosurg Spine, 2007, 7 (1) :13-20.
[2]吴华荣, 魏运栋, 吴占勇.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次序的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2) :111-114.
[3]袁文, 徐盛明, 王新伟, 等.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 (2) :95.
[4]Moran C, Bolger C.Operative techniques for cervical radiculopathy and myelopathy[J].Adv Orthop, 2012, 2012:916, 149.
7.脊髓型 篇七
【关键词】CSM;手术治疗选择;臨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50-01
本文就2010年到2014年在山东某医院行手术治疗的82例CAM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CSM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确切的临床依据。全部病例均有脊髓受损征象,以锥体束症状为主。
一,手术治疗
入院后完善全身体格检查和各项理化检查,评估全身状况,术前应详细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不适,争取其密切配合,减轻其心理负担,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处理合并疾病,并请相关科室诊断治疗,选择适宜时间手术。高血压病患者术前血压应控制在16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应控制在5.6-11.lmm。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前补充营养,力争将患者在术前调整到最佳状态,并预防应用抗生素(一般在术前半小时静脉滴注一次,手术超过2小时以上时术中再追加一次)。术前适应性训练包括体位训练、气管和食管推移训练及卧床排便训练。颈前路手术入路系经颈内脏鞘(包括甲状腺、气管与食管)和血管
神经鞘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方可显露椎体前面(或侧前方)。行颈前路手术者多采用右侧入路,术前进行气管移位训练有利于手术时用拉钩将气管从中线向左侧牵拉,暴露手术野,避免勉强用力牵拉造成术后气管组织水肿,发生呼吸困难而窒息。因此应术前指导病人及家属用手将气管向左牵拉训练(每日4次,每次30min);颈后路手术者训练俯卧位并行颈椎前屈功能锻炼。
根据病变节段情况采用颈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根据病变节段采用颈前路手术、颈后路手术。手术后常规放置负压引流,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一般为5~7天,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椎管成形术后颈围固定3月,前路术后者颈围固定4-8周,定期复查。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17分法脊髓功能判定标准进行疗效测评。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前后路手术组术前、术后JOA评分计算t检验,对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效进行 检验。对病程、年龄、术前JOA评分对术后改善率的影响进行线性相关分析。
二,结果
1,随访情况。本组82例患者无死亡病例,均获随访,随访0.6~5a。
2,骨性融合情况。根据术后颈椎前后位、侧位、伸屈位x线片观察获得结果。判断植骨融合的标准:在x线屈伸侧位片上,棘突问无异常活动、植骨块与上下椎体界面之问无透亮带、可见通过植骨块两椎体界面的骨小梁生长。融合失败可看到伸屈颈椎片上有运动或移植物萎缩、透光区。本组患者均于术后1周、8周、12周、24周复查颈椎X线片,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3~6个月。
3,并发症。随访的61例CSM颈前路手术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19.8%(12/61)。21例CSM颈后路手术的患者中,发生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28.6%(6/21)。其中单开门发生脑脊液漏2例,处置同前。2例发生颈肩痛、1例发生三角肌不全瘫,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功能锻炼后于1个月恢复。
4,手术疗效。按JOA评分法评定疗效:(l)前路手术61例,术后1周其改善率:优27例,良21例,可8例,无效5例(8.2%);早期56例病人(91.8%)立即改善。末次随访_其改善率:优21例,良22例,可11例,无效6例(9.3%);晚期53例病人(86.9%)得到改善。(2)后路手术21例,术后1周其改善率:优7例,良10例,可3例,无效2例(9.5%);早期19例病人(90.5%)立即改善。末次随访其优良率:优6例,良10例,可2例,无效3例(14.2%);晚期17例病人(81.0%)得到改善。
5,疗效分析。74.4%(61/82)的患者进行前路手术;25.6%(21/82)的患者进行后路手术。前、后路手术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获得了较高的改善率,但两种手术入路同期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前、后路手术两组间同期手术JOA功能改善情况无显著差别(。显示疗效与病程、年龄呈负相关,与术前JOA评分呈正相关。
三,讨论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变是本病的发病基础,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有直接关系颈椎系连接头颅和胸椎之间的枢纽,活动范围大,还要承受头颅重量,尤其在相对固定的胸椎上方,要负担头颈活动的主要应力,故颈椎间盘易发生病变。X线侧位片多能显示颈椎生理前曲消失或变直,大多数椎体有退变,表现为前后缘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伸屈侧片可显示受累节段不稳,柑应平面的项韧带有时可有骨化。CSM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评价和比较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手术疗效有许多困难,因为涉及到不同人群、年龄、病程、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致压物的来源、减压范围、评分标准、术者的技术水平等众多因素。
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后,在非手术治疗不佳的情况下,应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全面系统检查,认真评估病情,结合影像学检查,确定需要减压的部位、范围,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手术操作应根据术者个人外科技能完善手术的每个环节,彻底解除脊髓受压病因,针对病因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避免并发症,术后的严密监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CSM患者一经确诊,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8.2012凳寨乡麻疹脊髓计划 篇八
查漏补种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印发的《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今冬明春消除麻疹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脊髓灰质炎和麻疹防控工作的通知》以及《湖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防止输入性脊髓灰质炎疫情的发生,维持我县无脊灰状态,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决定于2012年3月在全县23个乡(镇)开展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人群、时间和工作指标(一)目标人群
全乡所有2005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出生、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脊灰疫苗、无接种禁忌证的儿童,均按照免疫程序要求完成漏种剂次的补种(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
全乡所有8月龄~6岁(2005年3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出生)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麻疹类疫苗的儿童,根据既往接种史,8月龄~17月龄未接种的,需补种1剂麻风疫苗。18月龄~6岁只接种1剂次的,需补种1剂麻风疫苗;0剂次儿童需补种2剂麻风疫苗,时间间隔1个月以上(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
(二)时间
1、前期准备:2月20日~2月29日。
2、现场接种:3月1日~5日(第1轮),4月1日~5日(第2轮)。
3、快速评估和补种:3月6日~15日(第1轮),4月6日~15日(第2轮)。
(三)工作指标
以乡(镇)为单位,目标人群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后接种率达95%以上。
二、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成立凳寨乡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杨波蘭 副组长:陈少君
成员:金永军,姚信,杨敏慧,吴希渔,张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凳寨卫生院,姚信兼任办公室主任。
其职责是:
(1)制定凳寨乡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2)协调宣传部门做好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的媒体宣传工作;(3)协调教育部门做好托幼机构(包括国有及民办幼儿园、托儿所)目标儿童的摸底工作与临时接种点的组织和秩序维护工作;
(4)协调乡镇政府做好流动儿童、未入学(入托)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5)组织开展宣传发动、现场接种、督导检查、快速评估和补种、资料收集汇总上报等工作。
(二)加强技术指导
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理小组,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方案》的要求,指导辖区开展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对活动期间可能出现的AEFI进行监测、调查处置,确保本工作方案的正确实施。
凳寨乡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金永军 副组长:姚信
成员:彭宏增、杨敏慧、吴云霞、张群、张高萍
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查漏补种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
凳寨乡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理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金永军 副组长:姚信
成 员:彭宏增,张高萍,吴长军
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期间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与处理。
(三)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
要认真开展培训工作,在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宣传和摸底前,完成对本乡所有参加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人员及乡、村级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方案、接种现场实施、接种禁忌证、AEFI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和评价方法等。
在开展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媒体宣传和动员工作,通过媒体通气会、新闻发布会、内部网站等形式,宣传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查漏补种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宣传活动采取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儿童家长获取准确的信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镇等人口密集地区可采用宣传专栏、宣传画、宣传单、流动宣传车、标语、开展现
场咨询、发放接种通知等多种形式。要针对重点人群,采取最有效的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效率及公众的知晓率。
(四)目标儿童摸底调查
1、摸底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未入学、入托目标儿童摸底的人员,农村由乡村干部、乡村医生组成;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儿童摸底工作由班主任老师承担。
2、摸底登记时间原则不超过1周,并在接种前2~3天完成。
3、摸底登记方法:(1)入户摸底:农村和社区2月龄~6岁散居及辍学儿童应由摸底登记人员挨家逐户的拉网式摸底调查,将目标儿童分自然村、分年龄组登记在《摸底及接种登记表》上,同时发放家长知情告知书,告知家长接种时间和地点,接种时携带接种证。(2)学校及幼儿园摸底:在园、在校儿童由学校教师分年级、班级提供名单,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交所属乡(或村)负责接种的医生,由其按班级单独造册,登记在《摸底及接种登记表》上,由学校将家长告知书统一发放给学生,告知其接种时携带接种证。
4、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儿童的登记。对发现的未建卡、证的7岁以下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给予补建卡、证,并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
6、卫生院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初步填写《接种汇总表》的应种部分,并根据摸底儿童数、接种点数,计算出各接种点每日可接种儿童数,以天为单位制定详细接种实施时间表,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县疾控中心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未达要求的地方重新开展摸底登记工作。
(五)保障措施
1、经费保障。
(1)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以及注射器由省级提供由省级采购、供应。
(2)接种补助经费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专项列支,培训、宣传、冷链运转、表格印制、督导评估等工作经费争取县财政解决。
2、人员保障
要针对各自的职责,安排足够的人员完成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的接种工作。在接种工作开展之前就确定参与人员、责任人,并建立联系手册,以保证工作的落实和顺利实施。
每个接种点至少应有人员负责现场组织、登记、接种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并根据目标人群的多少适当增加工作人员数量。
3、后勤保障
(1)疫苗、接种器材与冷链
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疫苗出入库记录及疫苗运输记录,检查冷链设备是否正常使用,必要时进行配置、调剂。
(2)宣传材料及各种表格
所有宣传材料、表格应尽早分发,查漏补种用表格由省级统一格式,县级印刷,在启动查漏补种接种前1周分发至各基层接种单位。
(3)其他要求
①体检器械、急救药品等由各基层接种单位在实施接种前1周准备齐全,并随时补充。
②在开展查漏补种活动之前应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六)现场接种实施
在查漏补种活动过程中,除已取得资质的接种单位外,各乡(镇)还可根据地理条件、人口密度、摸底情况,在医疗机构、学校或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设置临时接种点,或采取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
在农村或城镇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活动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
查漏补种活动现场接种点应有负责组织、预检登记、接种、AEFI处置的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现场接种流程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学校等集体单位临时设置的接种点,更要精心组织、严格实施,防止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发生。
实施接种后要及时做好接种证的登记,对于漏种儿童,如本次接种符合免疫程序时间要求,可作为常规免疫接种剂次。
三、监测评估
3月6-15日,4-6-15日进行麻疹脊髓接种情况的监测评估,在县疾控中心指导下进行全程督导,实施快速评估,重点是民工子弟学校、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接种对象。
四、注意事项
1、对所有参加的接种人员进行培训,持证上岗,熟练掌握麻疹的禁忌症与操作规范。
2、进行麻疹接种副反应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儿童及时进行报告和相关处理,外出接种携带急救药品。
【脊髓型】推荐阅读:
脊髓血管造影协议书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