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质课

2024-08-17

教学设计优质课(精选8篇)

1.教学设计优质课 篇一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圆明园的毁灭》教 学 设 计

朱王堡明德小学 闫文义

【教材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学情分析】

本班男女同学的比例适当。但是总得看来,女同学学习比较积极,整体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是大多数男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完全养成,部分学生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书写不够漂亮,作业不够及时。总体来说阅读深度缺乏,有不少同学的作文错别字比教多,综合能力有待于加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

1、看拼音写词语。

fèi xū

zhèn wǎ lì

jǐn gào

()()()

()2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chàn dǒu

zāo gāo

jǐn shèn tén xiě()()()()

2、选词填空。

失望 绝望

希望

指望

盼望

想到曾经跟儿子说过的话,年轻的父亲立即从()变得坚定起来。他想:如果儿子还活着的话,一定在废墟中焦急地()着自己去救他。这位父亲非常()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但每个人的回答最终都令他感到()。他知道,()别人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了,便一个人开始了艰难的挖掘。

二、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揭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相关的内容?

预设: 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谁毁灭了圆明园? 圆明园怎样被毁灭的? 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1.自读课文。2.交流初读收获。

三、走近圆明园

1.感知价值

(1)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文中第一段这样说:(出示课件)学生指读、齐读。

(2)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提示理解“不可估量”。(3)改说价值。2.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

(1)自读课文,思考:圆明园是个怎样的园林?(2)交流

布局:众星拱月(展示圆明园整体布局图片。直观感受 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圆明园的宏大规模。)

景致: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仿名胜古迹 根据诗情画意建造

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A.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买卖街”“山乡村野”感悟景观风格各不相同。

B.想象“雷峰夕照”“平湖秋月” C.男女生分读。

D.师:这各地的风景名胜实际距离不下百里、千里,甚至万里,但圆明园内却相互为邻。引读:所以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A、抓住“上自先秦,下至唐宋元明清”理解年代久远,收藏众多。

B、抓住“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理解收藏之珍贵。

3、激情促读

A、播放圆明园史实资料。

B、通过学习课文,看影片,说说你眼中圆明园。C、虽然我们不能在领略圆明园的昔日胜景,但刚刚播放的图片资料和文章中无声的文字会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现在请你选择喜欢的一段,一边想象,一边朗读,把他的美读出来,把对他的爱读出来。四,课后检测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读读。朱王堡明德小学

推进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 不可()()

金()辉()

玲珑剔()

诗()画()

天()海()

奇()异()众星()()亭台楼()

4、把下列词语搭配起来(用直线连接)。

举世闻名的 损失 维护

尊严

金碧辉煌的 亭台 维持 斗争

玲珑剔透的 殿堂 坚持

整洁

不可估量的 建筑

保持 秩序

五、作业

选择圆明园的一处景观,搜集资料,发挥想象进行描绘。板书设计:

布局:众星拱月

走近圆明园 景观:多,风格不同 收藏:博物馆、艺术馆

2.教学设计优质课 篇二

第一, 课堂过程有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英语课程标准》的原则 (教育部2003) 。 (1) 有没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 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 有没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二, 课堂有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第三, 课堂准备是否充足, 内容是否充分, 节奏感是否强, 是否高效轻松。第四, 教学与应试是否达到和谐统一, 即学生专业上是否有收获, 能力上是否有提高。第五, 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流利的口语, 先进的教学理念, 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 成立精英团队, 共同研究, 集体备课

精选本学科优秀老师及课件高手, 各抒己见, 共同研究所选课题, 然后对各教师的教学建议做出适当的筛选和整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 共同搜集素材

《高中英语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育部2003) 。因此, 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素材信息搜集能力, 在课前广泛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动画、录音、视频等资料, 以便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

(三) 确定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目标要求包括: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四) 精心设计课件, 准备教具

在课件设计时要遵循有针对性、交互性、简洁性、艺术性四大原则。

(五) 反复试讲, 及时调整

反复试讲, 让团队成员挑毛病、找不足, 并及时调整。只有反复实践, 才能发现所设计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是否相符, 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协调一致。

三、课堂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展示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

语言学习讲求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 感悟语言的功能。

(二) 给学生创造参与交际的机会

语言习得研究的规律表明:学生参与程度与提高语言熟练程度成正比, 当学生用英语积极地参与交际时, 语言也被掌握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 促进学生参与, 巩固学生参与, 并保证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进行主动参与, 进而达到激发其主体意识, 发挥其主体作用, 发展其主体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三) 教师上课要有激情, 要有跌宕起伏的节奏

教学节奏就是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节奏。教师如果能出色地把握好课堂节奏, 必定会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 教师的嗓音要做到抑扬顿挫以外, 教学活动节奏还应达到动静相生。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因此要做到动静结合、动静有致, 这样既可以提高节奏感, 又可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魅力。

四、如何上好优质课 (以一堂市级公开课一等奖的教学设计为例)

本节课为英语外研版必修五模块二新授课, 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

(一) 教学目标、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流程设计

文章导入→结构速读→故事深读→归纳拓展→指导定位

Step 1:Pre-reading

1. Warm-up

导入阶段是师生之间建立情感, 为新课做铺垫, 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阶段。视频导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Watch a video about the Devil’s Bend and lead students to the passage about the unusual human traffic signal.

2. Brainstorm

头脑风暴的投入是为了迎合阅读中考查学生的猜测能力。

When the students see the title, what will be talked about?

Step 2:Focus-on

1.Fast reading

把握文章主题, 了解文章大意

Read the passage and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Tip:Don’t need to read every sentence.J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beginning or ending of each paragraph)

2.Careful reading

获取文本主要信息, 并通过追问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充分理解课文。

Paragraph 1:The road

A table (from four aspects:location, life, road, fact) is designed to focus on the detail information.

过渡:正是由于手举标志的志愿者, 事故和死亡率大大下降。以“What kind of man is he?What does he do?”转入第二段。

Paragraph 2:The man

(1) What does he usually do as a traffic signal?

(2) Does the job bring him much money?Why?

过渡:Timoteo并没有得到很多钱, 但是依然坚持工作。为什么?接着转入第三段。

Paragraph 3:The reason why he does it?

His two experiences: (1) ... (2) ...

3. Consolidation

板书总结。

4. 情感升华

升华道德意识, 为正确的职业选择打基础。

Step 3:Sum-up

Task 1:Retelling

Retell the story of Timoteo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In La Paz...in bad condition...one road...dangerous...But thanks to...the death toll...a human traffic signal...a volunteer...Why does he do it?...encounter...was called out...mission...every morning...takes up...and directs...

【设计意图】本活动为读后的巩固性篇章输出部分, 旨在引导学生回顾所读文章, 同时对所学语言进行巩固、内化、综合、运用, 为下一步的读后活动做铺垫。给出关键词, 降低了难度,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Task 2:Discussion (Group work)

Compare the jobs of Timoteo and Xiao Yonglu, and find out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m?

【设计意图】本活动为读后深层次的输出, 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评价能力。通过从课文阅读延伸到课外生活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树立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Homework (choose one)

A.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write a summary within 100 words.

B.Write a passage describing an experience of getting help or helping others.

【设计意图】作业A紧密结合本节课所学, 适合所有学生;作业B是迁移运用, 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五、结论与反思

纵观本节课, 教师的教学思路缜密, 教学步骤合理紧凑, 课堂活动内容丰富,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 并受到了启迪和教育。所以, 作为一线英语教师, 应该与时俱进,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3.化学教学中常态优质课新谈 篇三

关键词:师生关系;实验功效;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95-01

常态优质课是相对于一般的公开评比优质课而言的。它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等等。笔者认为基础知识的获得关键在于平时的教学当中,所以尽心上好常态优质课,是决定学生的未来学习的关键。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上好常态优质课呢?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优化师生关系,发展和谐教育

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用“沟通、信任、情感”来拉近师生关系。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本人,那么采用任何教学方法所起的效果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时机,把满足和维护学生的自尊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达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形成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碰撞,把教学一步步引向深入。

二、关爱学困生

学习上有困难生成为“学困生”,其一般特点: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方法不当,有的接受能力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抓住其闪光点加以鼓励。在他们实施教育时要讲究方法,要在真正摸清他们在哪方面不足的情况下,逐一用言语、行动去感悟他们。

我对“学困生”总是给予更多的问候、关心、体贴和帮助。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并不另眼相看他们,从而减小他们心理的压抑感、自卑感,真正从内心里有和老师亲近沟通的欲望。对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尽量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尽量解解答一切问题。并给他们在学习方法上以指导,明确自己的差距。鼓励他们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大有进步的道理。对接受能力弱,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他们对化学产生了兴趣,才能钻进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初步培养他们接受化学的能力。对他们多提问、多启发、多辅导。只要有一点儿进步,就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取得进步的成就感。使其学习的积极心,接受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让“学困生”生活在一个处处受人关爱的集体中,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重视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实验功效,培养学生多动手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会自主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通过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改的关键性课题。

化学实验教学从形式上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协同实验和社会实验四种,在化学教学中,围绕“三维目标”,通过上述四种形式实验教学,对学生诸多方面能力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下面就通过如何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谈几点看法。

1、创设趣味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

注意是人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在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够专心致志且特别感兴趣地获取知识,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趣味演示实验,引起培养学生更大注意。

2、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一个优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得出关键实验现象的能力。

3、分析、改进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的优缺点,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实验知识,在对某些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会从事物的本质去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让两、三个学生代替老师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他们实验的成功点和不足之处,最后教师集中点拨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并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教育。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提高,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既可以从一节课的内容去评价,也可以从阶段性的成果去评价,还可以从学生作业整洁规范与否评价等等。这样肯定他们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与提升的空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以上上好常态优质化学课的三个方面看,教师要创设育人氛围,优化师生关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多样性与发展性评价学生。教育质量将全面提高,教育之花将遍处绽放。

参考文献:

[1] 彭继贵: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论坛(N)山西学英语报社,2006:22

4.优质课《雪》教学设计 篇四

金江实验学校 许 磊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概括雪的特征。

2、比较探究,体验作者情感。

3、联系背景,感悟鲁迅精神。[教学重点] 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

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朗读感悟法

3、探究引申法

4、对话互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雪为历代文人所钟爱。飞舞的雪花总能引发诗人情思,“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道韫把雪比成柳絮;岑参把雪比成梨花。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赏雪

设计说明:本文难度大,课程开始必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披情入文。示范朗读,也会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给予指导。

三、读雪

1、读懂文意

A、江南雪的特征是什么?从哪看出? 滋润美艳之至。

隐约着青春的消息,如处子的肌肤;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

B、朔方雪的环境怎样?特征是什么?

三纬空间进行立体的描绘:无边的旷野上 凛冽的天宇下 弥漫于太空中 以突出飞腾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锐不可当的气势。特征: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形态);奋飞、旋转、升腾(表现);冰冷、灿烂、孤独(特征)。

“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包含着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孤独”因为“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只有朔雪在不屈地飞舞; “死掉的雨”是因为雪是雨凝结而成;

“雨的精魂”是说朔方雪有着不屈和抗争的精神。

2、读出感情 江南的雪:(课堂预设)扣紧几对虚词展示细节之美

徜徉在作者的对南国雪景的艳丽描绘和堆雪人的生动记叙中固然已经很美,但是这些美都还仅仅是在表面,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的虚词进行体味,学生就更会享受到语言文字之妙了。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大不相同。惊喜和快乐之情都在这两个“还”中了。朗读的时候,让学生用气声读出这两个“还”,那么作者对于南国雪“滋润美艳”的赞美就更一展无遗了。

还有三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也”字藏着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同心协力争先恐后的欢乐劲儿描述出来了。二是“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正是这个“也”字,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雪罗汉憨态可鞠的形象。三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含蓄而又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怜惜。

又如两个“终于”。一是“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有些学生设计成很遗憾的读法,也有些学生设计成嘲笑的读法,读成自嘲的口气比较好:雪罗汉塑得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的快乐啊!二是“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映衬对比着,淡淡的愁绪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和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情感变化便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两个“但”。“„„我可记不真切了。但在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嗡地闹着”,这一转折,就转出了我对南国雪的美好回忆和向往。而后文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但”和“终于”配合着,预示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也为全文的文思大转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埋下了伏笔。一个转折连词“但是”

作者惜墨如金,没有用专门的过渡段,而只用了一个转折连词“但是”。就是这个“但是”,暗示了作者的整个情感流向。前文情感是喜爱后文情感是赞扬;前文的美是秀美,后文的美是壮美。

【请两个同学各找自己喜欢的一段自由朗读】 朔方的雪:抓重点词语(课堂预设)A、“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写出了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

B、“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C、“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真的能体现出它的壮美。“包藏火焰”,在这样冷酷的环境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拥有旺盛的力量,拥有战斗的热情。D、“撒”字,撒到地上、屋上、枯草上,用一个“撒”字让人感到这个雪是有力量的,有力度的,他不用“飘”不用“落”,和地上、枯草上的环境相融合在一起,有一种粗犷的感觉,还呼应了前面的“如粉如沙”,可见朔方雪具有一种独特的阳刚之美。

E、“无边的旷野”,体现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孤独,是的,不在孤独中沉默,就在孤独中爆发。他爆发了吗?他依然在天宇间升腾闪烁,他不惧怕孤独。F、“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G、“旋转而且升腾”三次出现,是简单的重复么? 【机动问题】问:你能找出两部分的不同吗?(难度大,视时间而定。)A、从内容的角度:前三段写景,也写景中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B、从写景的角度:江南雪多绘色彩;朔方雪多状情态,突出气势。

C、从句式的角度:前三段多用长句,读来温柔婉转;后三段多用短句,读来刚劲铿锵。

D、从抒情的角度:前三段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赞颂中含敬仰。

前三段的文字细腻、绵长,看起来仿佛较重,其实很轻;而后三段粗犷、简约,看起来仿佛较轻,其实很重。文章的重心落在后三段,因为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与情怀。

三、悟雪

思考问题:作者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描绘雪景吗?

【设计说明】本步骤是提高,不必过于拔高,通过资料链接,交代【写作背景】,学生能简单悟出道理即可。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艰苦的探索。作者想启发人们要像朔方的雪一样去坚强地战胜困难。

(学生齐读):“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这里,雪就是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象征。

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他要向朔方的雪一样,即使在致命的晴天之下,只要有旋风,就蓬勃的奋飞,而且使得整个太空也旋转而且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三段,来感受鲁迅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齐读)师总结课堂:我们品读了鲁迅的美文《雪》,既感到了雪景之美,语言之美,又感受到了先生的精魂之美!板书设计:

雪 鲁迅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灿烂的世界 充满生机 奋飞 抗争的精神 滋润美艳 孤独 不屈的灵魂

【自我备份与提高】江南的雪

“江南的雪”在鲁迅的笔下是如此的美丽而妖娆着。“滋润美艳之至”“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成了二八少女,青涩而妩媚,那种娇艳和性感是从每一朵的皮肤渗出来的吧。而且苍茫雪野,有春花,有稚童,有成人,这该是一幅怎样和谐浪漫的图景。雪,是点缀,是锦上之花。

塑雪罗汉是全文中文采最为奢华的部分,可是,如此美而和谐的图景有个怎样的结束呢!“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江南雪美则美矣,可是太容易被忽视了,如此的“雪”可还担得起那寂寞、孤傲,一如梦想,梦想是美的,却那么容易破碎,融化成生命里浅色的遗憾。

此时的鲁迅,应该是初步感受了社会的狠厉和世道的无情。他由小康生活忽而陷入困顿之中,从此尝遍世态炎凉。父亲病逝后,他告别母亲外出求学,初步形成自由、民主的梦想。然后,他怀着“血荐轩辕”之志东渡日本,既而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可是,理想的肥皂泡迅速被现实打破。于是,前路迷茫。于是,要于无路处踏一条路走。“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江南的雪,美则美矣,可弃其容色,精魄可存? “朔方的雪”:

通过对朔方雪的描绘,作者的吟唱达到高潮。这才是一个斗士笔下灿烂辉煌的“雪”,他不妥协,不屈服,倔强而骄傲地旋舞,“包藏火焰”,而且“永远如粉,如沙,永不粘连”。此时的雪,只有两个必然的结局:在斗争的焰火中燃烧自己,化为灰烬,向生而死,刚强绝烈;旋舞于无穷的天宇,弥漫升腾,孤独寂寞地释放张扬的个性,以冰刀雪剑,战天斗地。

此时的雪正如鲁迅,虽然前途渺茫,然不可放弃希望,故“呐喊”故“彷徨”,故不寄求于无所谓的希望,而要披荆斩棘,做勇者的向前,一个人的,向前。

5.《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2.感悟误解中所体现的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有愧于亲人而表现出的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学习鲁迅先生善于自省、勇于改过的精神。

3.运用圈点勾画和质疑批注的学习方法,初步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感悟亲情,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忏悔、自责的内心世界,体会新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

教学难点:多角度地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风筝》。鲁迅先生,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初中阶段,以后我们还会学到他写的《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乡》等文章,今天我们学的《风筝》,描写了人间的至爱真情,充满柔情,透过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位伟大作家的心灵世界。请打开书,我们来深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1、2自然段,3、4自然段指名读,5、6自然段齐读,7、8、9指名读,10、11自然段齐读,12自然段老师范读。

教师简评朗读情况。设计意图:开课简洁,定下基调,深情读文。语文课堂传出琅琅书声。

二、课堂活动一:给本文再命个题目。

教师提示: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再给课文命个题目,也可以从课文中提取有关词语。命的题目要简洁、扣题、有文采。

学生思考,交流,师生评议。老师预设的几个参考题目:

兄弟亲情难忘故乡的风筝永久的悔

无怨的恕精神的虐杀久经逝去的春天

躲到严冬去吧我?弟弟?风筝童年故事沉甸甸

绝望那一次,是我伤害了你自责,也是爱

设计意图: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活动二: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提出问题。

(1)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就此提出疑问,在小组内研究,解疑。(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当的予以点拨、启发、释惑。老师尽可能地把问题考虑到,以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生成的意料之外的问题,要沉着引导,灵活地智慧地处理。研读文本要读得远,读得深。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

4、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太拗口,应如何解释?

6、“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严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幸”一词,按正常理解,此处应是很

幸运才对,一本书纠正了他的一种错误思想,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8、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开?

9、“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说“浮动”,而不是“飘着”或“飞着”?

10、“去讨他的宽恕”,用“讨”好还是用“求”好?“我还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2)学生所提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问题(整体性的而非细节性的)无非是前三个问题,弄懂这几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课时,请同学们再次速读一遍课文,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受,看有没有新发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商讨后确定几个需要共同研究的关键问题,即上述前三个问题。

四、深入理解与探讨

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依次展开研讨,逐层深入,理解全篇。让小组同学发言:提出你组中你认为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采用“问一问”与“帮一帮”的活动形式。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来寻求答案,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下的过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⑴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内容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4、.教师小结,对问题稍作分类归纳,指导、补充、强调学生探究过程中所反映的共性问题。

五、课堂活动三: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亲情。

过渡语:刚才大家通过探究质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课文。美的文章需要我们含英咀华,慢慢地细读细品。接下来,我们用给语言做批注的方法来体味语言。

1.教师示例: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先写故乡的风筝,紧紧扣住第一段的风筝写下去。到底是什么事给作者带来这种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详细地展开叙事。此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章法结构方面做批注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跑,干什么去?找弟弟,不让他做风筝。一个“跑”字,迅速的动作,再次点出“我”对风筝的“嫌恶”。那时看来,是出于“我”对弟弟的关爱,不让他玩这种没有出息的玩艺,也展示出作为一个兄长的责任感。)——从对词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最正当”三个字、“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对小兄弟做法的充分肯定,对“我”拆毁风筝行为的有力否定,对自己行为的批判。)

——从对句子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个“傲然”地走出,一个“绝望”地站着。两者对比,一个是大老虎,无比凶猛;一个是小绵羊,非常可怜啊!)

——从读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难受。两个“很重”,两个“堕着”,极力渲染、铺排内心深处的愧怍,乃至于成为一块心病。)

——从表达技巧方面作批注

2.学生品读课文,圈划批注,教师巡视辅导,留意批注得好的内容,可以当场读,激励其他同学,用心品味语言;也可以最后选典型发言。

3.典型发言,师点评,或纠正,或点拨,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几处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学生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帮学生品析一下: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沙沙的风轮声”是从听觉写风筝,“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是从颜色写风筝,“瓦片风筝”是从形状写风筝,“放得很低”是从状态写风筝,“寂寞”“ 憔悴可怜”是从神态来写风筝,可谓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啊!

(2)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弟弟是喜爱风筝,这里的描写非常传神。“张着小嘴”“呆看”极写看风筝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极写看风筝时间之长;两个比较工整的句子连用“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通过两个情况的两个动作描写,写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风筝的高兴劲。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应了“最喜欢”风筝。试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许能够亲自去玩风筝、去放风筝,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啊!而此时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这些词语,折射出作者现在内心深处对弟弟的同情,以及难以抹去的隐隐伤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三个动词“抓”“掷”“踏”,在弟弟看来,可谓惨不忍睹。读者读来不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可怕,震惊,凶神恶煞!这是“愤怒”的表现,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愤怒”。我们想,越是写自己的残暴,以后对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实的再现自己的凶相,也可见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这强烈的自责能否让自己好受些呢?通过下文看,“我”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写文章来表达对小弟的深深的内疚之情)

(4)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当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为理所应当的一件事乃是一个错误后,“我”的心沉重起来,“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压抑、苦闷、内疚。一个人知道了过错,懂得忏悔,这正是心灵的发现,体现出开放的心态,是心灵深处善良本性的闪耀。)

(5)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照应开头,有开有合,章法严谨。“又”点出难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会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就会感到“寒威和冷气”,意思是心就会悲凉起来。一颗悲凉的心,源自对兄弟的愧怍,源自无法换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俩深深的亲情。)

过渡语:

本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深情,再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文章深深打动我们的是,伟大作家美好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来与作家对话,谈谈你的新的思考——

六、课堂活动四:创意阅读,与作家对话

1.教师提示:

(1)这个说话活动也就是让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感悟,或者产生了什么思考,想对鲁迅先生说点什么……

(2)引导学生从个人感受出发,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不要强加给学生。

2.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点评。

教学创意:意在引导学生读出新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捕捉学生多角度地对课文的理解。

七、联想与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对于《我的兄弟》与《风筝》的关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与《我的兄弟》相比,《风筝》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我”自知过失后的懊悔和无法得以赎罪的“悲哀”,主题更加深刻了。

八、收课

今天我们用了最常规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散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了这篇文章大致写了什么;

第二步:再读课文,找出了不懂的词句,能提出问题,说明你读书读进去了; 第三步:细品课文,揣摩语言之美妙;

6.《氓》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六

2、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叙事诗的情节;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法、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古诗文,常见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不陌生,加之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具有注释详尽的特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下注解疏通诗义。可通过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教法设计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

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用演示课件对板书形成补充,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内容。

教时1课时

一、诗情画意导入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看到她那忧伤哀怨的眼神,听到她那如怨如慕,声泪俱下的倾诉。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氓》

(备课札记⊙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由《诗经》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按其手法可分为“赋”“比”“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歌解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①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一遍。

②老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③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

结合诗下注释,疏通诗义,注意诗中的通假字、生僻词的理解。

(备课札记⊙积累并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紧密衔接起来,这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师综述诗文内容,便于学生从概观上把握作品,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四言诗的节奏多是“二二”拍。⊙充分利用注释,主动获取知识)

三、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在较为扎实的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翻译。

1、先给出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

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其余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诗,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长可短,最好音韵和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选一段,老师留一段,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

⑵成果展示

小组内传阅、讨论、评议、推选,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可先展示自己翻译的内容,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

(备课札记⊙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手写,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四、问题探究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章:许婚

第二章:迎娶

第三章:劝诫

第四章:被弃

第五章:反省

第六章:决绝决裂

很明显,本诗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恋爱――婚后――决裂”这个条线索展开的。本文为一首叙事诗。

2、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3分钟

展示成果。

明确: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

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婚后醒悟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板书)的性格特点。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

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诗是通过何种艺术手法来抒情的?

提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艺术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比兴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

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②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浓到淡。

③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再宽也有边岸,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却似乎没有尽头,这同时写出了女子要与这种悲苦生活决裂的决心。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3、这一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带给女性的巨大伤害。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五、拓展延伸。

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男子负心说。

⑵年老色衰说。

⑶男权主义说。

⑷情感透支说。

六、结语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沧海桑田,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三千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板书设计

氓(弃妇诗)

恋爱

结婚甜蜜、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7.教学设计优质课 篇七

一、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学生的英语启蒙教师, 教师的基本功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的发展。从狭义方面来说包括两个方面:语音的标准、语言的流利和规范的板书。中学英语对学生听和说的要求相对多一些, 因此, 教师语音的规范及语言的流畅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修炼自己的语音语调基本功, 确保说出的每个单词、每个句子没有发音上的问题, 要确保说出的不是错误的句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课堂上不够规范的课堂用语, 可能会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 在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任课教师经常会说出How to do it?这样的非句子;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 这样的汉语式句子。这两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会给学生造成一种误导, 认为只要简单地把汉语句子翻译成英语单词就可以了。在这次活动中有的老师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 如课件中出现语法错误、句子后面没有标点符号、课堂用语中个别单词发音不准甚至有明显的语法错误如:Look at here.几个老师都反复这样对学生说。另外, 很多讲课教师一律用降调, 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压抑, 语言沉闷。

规范的板书也是一节英语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板书不仅能利于抓住本课的重点内容, 利于课文的理解, 也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大部分老师的板书都是贴上或提前写好, 还有的直接没有板书。这样, 就不能在书写方面起到示范作用。简笔画也是中小学英语老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有好几位老师在教学peach, orange, pear时信手画了几笔, 使得这些水果的形象立刻映入眼帘。

在学习世界天气这一内容时, 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呈现出每个国家的地图, 然后将国家和天气状况写在旁边的四线三格里。最后当整个文本教学完毕,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地图, 既美观, 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二、情境的设置

英语要求在语境中学习句子, 在句子中学习单词。这就是说教师在教给学生一句话、一个词时还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情境中用句子、词语。

创设的情境如何既利于课文的导入, 又利于重点单词、句子的引出, 是一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无棣县一位老师创设的情境:讲各地的天气情况时用Teddy Bear在中国各地旅游引出地名, 比较贴切, 进而引出各地的天气情况, 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描述天气的氛围中。这样的情境引出的不仅仅是几个单词、几句话, 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 深刻地感受到了不同天气状况的气息。

三、恰当的导入, 自然的过渡

这几节课, 笔者是以一种欣赏和享受的心情听完的。导入的自然、过渡的简洁而不留痕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举个例子:教授描述天气的几个形容词warm, cold, cool和hot时, 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和过渡的:变魔术, 猜猜What’s in my hand?It’s a piece of ice, 进而引出形容词cold.用热水、温水和凉水引导出hot, warm and cool, 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这几个词的含义, 更从触觉上有了深刻的体会。

四、注重基础, 适当拓展延伸

这次的优质课没有想象中那么花哨, 更多的是注重课本, 注重基础知识。在精讲精练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由于前面将基础知识都夯实了, 后面的拓展学生进行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正是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远见, 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如, 有两位老师在讲天气时, 拓展到了当前我国南方的旱情, 提倡学生节约用水, 节约资源, 既学习了知识又进行了思想教育。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很自然, 不断地在习得和使用语言, 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五、加强合作, 凝聚集体的力量

8.教学设计优质课 篇八

笔者有幸被某市教研室邀请做初中数学优质课评选的评委,这个市经济位于全省的中等偏上,初中教育位于全省中等水平,但文化底蕴深厚. 笔者在近10天的时间内,听了近30所初中学校的42位参评教师的参评课. 参评优质课的教师群体大都是各初中学校的教学骨干或者说主力军,年龄大都在30—45岁之间,有三年以上的教龄,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一个侧面较好地反映了当前中等水平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情况. 记下来,供同行们参考.

1 创设情景引人入胜,但过分“热闹”,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情况不时发生

此次参与评比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教科书的引入用的是篮球赛的图片,用篮球的输赢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在这一内容的处理上,所有选手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景,创设篮球场上的情景,有的用的是自己学校的篮球场上的比赛场景,有的利用NBA的场景,有姚明出现,也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或视频,或动画,或图片,丰富多彩,大大激发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但在列方程组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件中始终闪现视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的用鸡兔同笼的情景引入,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动画的鸡和兔子始终在不停地跳动,学生的注意力大多被吸引到动画上,对情景所蕴含的数学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 这种过分追求课堂的热闹与喧哗,是对课程标准理念的一种误解,或者说只是在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不是注重数学的实质. 在利用NBA的场景时,应该运用NBA的规则来重新设计数学问题,才更符合实际情况,但是都没有做到,只是为情景而情景,设计的数学问题都是教科书上的问题,而且数据都不动,这对预习的同学的听课的兴趣是一种打击,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扼杀.

2 为复习而复习,缺乏对课堂教学整体的把握

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教师问学生,上节课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学生一一回答,教师又问,它们的逆命题是什么,学生回答的也正确.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识,教师根据教科书上的步骤,利用教具一个一个地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又一个一个地证明……,复习旧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发现新知,这位教师只是为完成一个教学环节而已,他的第一个环节显得多余,第一个环节与第二个环节之间也显得生硬,过度的不自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过度语,如果从证明逆命题来继续下去,就会显得自然,大概是怕评委们说他没有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而教科书上明明是要求学生用折纸和教具来完成这项任务的. 这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师.

3 设计精巧,思路清晰,但缺乏对教科书的深入理解

教学的价值在于追求有效. 有效指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课堂活动内容的价值,关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这次评比中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可谓是颇具匠心,思路清新,追求实效. 如一位教师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堂上,从引导学生发现等量关系出发进而找出方程,再到找出方程的解,设计的环环相扣,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发生发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髓和精神,在习题的设计上更是高人一筹,开放性问题、组合选等形式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有一套,学生争着回答问题,把课堂引向高潮. 也有些教师发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不好回答,对教科书的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如有的教师在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问题时,很明确地告诉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个解的错误答案. 有一位教师在用鸡兔同笼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时,不厌其烦地讲解用算术方法的解决思路等. 所以不仅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更要考虑“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这就要求对本部分内容在整个学段的地位和功能、目标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

4 小组讨论运用多,但鲜有有意义的讨论

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课堂中小组讨论的设计成为“必须”的一幕. 尤其是在这次的优质课评比中,在这42堂课中,有41节课中有小组讨论,有“合作”学习的设计,但鲜有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有的老师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要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大家都会,还有讨论的必要吗?因此在有许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也有学生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被淡漠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

5 多媒体使用多,但媒体使用单一的现象普遍

上一篇:屈原故里的导游词下一篇:测绘复审换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