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梅花魂》第二课时说课稿

2024-10-03

3《梅花魂》第二课时说课稿(9篇)

1.3《梅花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一

《梅花魂》说课稿(3)

《梅花魂》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梅花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梅花魂》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育第九册第二组第二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单元目标及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读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清香”等词语,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来体验合作探索学习的乐趣。了解课文首尾相应的写作特色,理解外祖父爱梅花的真正原因。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

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并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四)说教学难点: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讲,要理解借物寄情的手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理解外祖父通过喜爱梅花来寄托深深的爱国之情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质疑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配合现代教学

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具体方法有:

1.情境教学法:从图画入手,课件出示梅花诗和各种恶劣坏境下的美丽梅花图,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说说对梅花的理解。

2.讨论法:对于课文中一些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学生往往会不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当孩子们对着一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也是孩子们学习热情最高涨的时候。梅花的品格是什么?“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自由发挥,使他们对学习此文有良好的兴趣。

3.品读法: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学生在读中领悟情感。这篇课文情感渲染的高潮是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我在这里会让学生们采用齐读,默读,品读这三次哭,让学生在读中更深入了解梅花的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美好的感情,提升阅读的乐趣。

(二)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对学习语文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中重在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多提出问题,多思考,多合作探究,同时建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梅花魂》是一篇叙事散文,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开课时课件播放教师课前收集的梅花诗,引导学生读诗知梅,然后再出示配乐的寒冬恶劣坏境下争芳斗艳的寒梅傲雪图,让学生欣赏完谈感受。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绪易受坏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多媒体播放梅花诗和梅花图,营造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对梅花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梅花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完后检查字词情况。

在这里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魂”,“分外”,“抹净”,“低头折节”,然后分别让他们标出“魂”,“分”,“抹”,“折”的拼音,并正确读写“缕缕清香”,“梅花魂”等词语。

【设计意图】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

2..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是提取文章脉络的好时机,我会提出两个问题:(1)说说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哪五件事?(学生交流回答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概括板书读诗落泪,珍惜梅图,赠送梅图,送梅花巾,不能回国)(2)从哪件事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非常喜爱?请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再读课文,既能锻炼学生自主能力也能让学生抓住重点事件。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1.在这个环节,我会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外祖父一向是和蔼可亲的,可是有一次他却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了?学生朗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来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喜爱呢?学生会抓住惟独,分外,轻轻,慢慢,抹净等词语来体会。当交流的生气的原因是一幅墨梅图时,我故作大惊小怪地说:不就是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好生气的啊?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使学生初步懂得梅花的含义。了解字词的作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学生对写作手法的积累,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由老师范读“临别赠梅”一段,找出文中哪几句体现了梅花的品格,梅花的品格又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提出“魂”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范读中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精神,品格的回答使学生更加了解了梅花的深层含义,理解“魂”字的含义,懂得“魂”指的就是梅花精神,是外祖父的一颗爱国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3.外祖父赞美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梅花也时刻寄托着他的情愫,每当想起就不禁怅然泪下。读全文,找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共有三处。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是什么?

(1)第一次是教“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的流泪,此刻祖父想到了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板书爱国心)并且在这里我会指导同学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

(2)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就要回国的消息时,外祖父竟然呜呜的大哭起来,由此我们都可以看出外祖父具有浓浓的赤子情,(板书赤子情)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想想此时“我”会想的什么?

(3)第三次在送别之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做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到回国的心愿,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设计意图】旅居海外的外祖父有着深深地爱花之情,更有恒古不变的爱国之情。此环节意在紧紧扣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三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两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2.总结:一副《梅花图》写出了一个久居海外华侨老人的心声,赞美的是一个个有着梅花精神的中华儿女,启发我们的是,作为中国人就要有一颗中国心。(板书中国心) 3.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了解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深入了解梅花魂的含义。

(五)安排作业,强化练习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因此,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运用“前后照应,首尾相连”的写作手法。

作业2:搜集表达“爱国心”和“民族魂”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四、说板书设计

梅花魂

中国心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有反映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简单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2.梅花魂说课稿 篇二

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得以广泛交流与共享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因此,在《梅花魂》的教学中,依据教与学的需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运用情境创设法、质疑问难法、感悟品读法、联想迁移法等教学方法,适时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简练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正确的体态语言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新模式课堂,达到一种文本、语言、情景画面高度结合,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有声的情感。让学生在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中自读自悟,多样化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评议,新颖化想象练笔等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人人参与,个个投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让学生在读赏梅花了解人物中感知文本;珍爱梅花读懂人物,品颂梅花赞诵人物,品悟眷恋魂牵人物中感悟文本;总结拓展,作业快餐中延伸文本。整个堂课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挖掘文本的内涵,丰富文本的情感,升华文本的精髓。也真正形成了一种投入读、尽情说、入境品、展开想、积累写的有效的课程教学。

《梅花魂》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该单元虽然体裁不同,但表达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相同的思乡、爱国之情。本课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直至离别的经历。一个个小故事,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梅花魂巳注入老人的毕生之中。

《梅花魂》是一篇语句含蓄,感情真挚、深沉的课文。借梅花,用具体事例抒爱国情。在教学中应注意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特点及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确立了这节课以下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创设不同情境,多法品读重点词句,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令人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三、说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

1、物质化教学手段(设备与技术):教师运用flash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这节课的教学。依据教与学的需要,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个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的情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文本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使学生在多元化教学中投入读、尽情说、入境品、展开想、积累写。

2、非物质化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也就是说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具有形象性。本节课我在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还应用简练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正确的目光、表情、手势、体位这些体态语言。进行形象性情感教学,欲求达到一种理想的情感佳境。

在本节课设计思考是以学为中心,教师运用情境创设法、质疑问难法、感悟品读法、联想迁移法等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地使用物质化教学手段和非物质化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个“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新模式课堂。达到一种文本、语言、情景画面高度结合,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有声的情感。学生在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自读自悟,多样化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评议,新颖化想象练笔等教与学的互动中,能人人参与,个个投入,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挖掘文本的内涵,丰富文本的情感,升华文本的精髓。

四、说教学流程:

我从以下五个环节安排教学:读赏梅花,了解人物——珍爱梅花,读懂人物——品颂梅花,赞诵人物——品悟眷恋,魂牵人物——总结拓展,作业快餐

(一)说情境导入、感知文本——读赏梅花,了解人物

首先出示配乐梅花课件,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梅花之时,设层三读课题,读出梅花的形象、品格、骨气。接着质疑回顾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感知文本的的主线。再结合文字课件出示具体事件,整合出课文是从华侨老人爱梅颂梅、眷恋祖国两个内容来叙述的,并找出其段落。这有助于把握课文重点,为进入精读作铺垫。

(二)、说品“爱”“颂”“恋”,感悟文本

(即珍爱梅花,读懂人物;品颂梅花,赞诵人物;品悟眷恋,魂牵人物)

为了在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我扣“爱”“颂”“恋”三字设计录像和图文片课件,准备运用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自读自悟,多样化小组交流讨论、汇报评议,新颖化想象练笔等,来进行情境教学。这一重点环节我是分三部来完成的。

第一步:珍爱梅花,读懂人物

在学生读懂文章内容,把握五件事分别从爱梅颂梅、眷恋祖国两大方面来叙述的。教学时扣一个“爱“设疑引导学生先直奔重点段落学第二件事。先让学生自读划句,再交流反馈:指名读——评读——品读,感悟品读句子,领会“训斥、玷污、轻轻刮、慢慢抹”等词的含义,读懂外祖父对“梅花”图的珍爱。最后小结体会语言的表达方式。

第二步:品颂梅花,赞诵人物

文本的精髓,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文本的语言、内容、情感成为学生自己的特征,“学生能品梅花秉性,悟爱国之心,学做有民族气节的人”这是这一节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的难点。道理好懂,品难求。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溶情”,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情。我首先播放一段并配有图、声、乐并茂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倾听到外祖父所说的话。使学生进入了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然后引导学生分层感悟品读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激起学生想赞颂梅花的兴趣,适时引导学生交流搜集或是积累赞颂梅花的诗句。而在学“赞誉民族气节的人物”和“有梅花秉性的人”这两个内容时,采用读句——评析——品悟——联想的方法,感悟梅花的秉性及具有梅花魂的民族气节人物,拓展例举古往今来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在品读文本,感悟文情。

第三步,品悟眷恋,魂牵人物

在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这一方面之时,放手让学生自学“吟唐诗宋词而落泪、因不能回国而哭泣、离别赠梅绢而伤感”这三件事。1、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喜欢一件事自读自学。2、合作探究,评议读句说体会。 3、汇报交流,品读展示 。展示“吟诗词而落泪“这一部分时,扣诗句,悟诗情,品人思。交流评读“因不能回国而哭泣” 这一部分时,分角色朗读体会思国情;汇报“离别赠梅绢而伤感”这一部分时,在读悟文句扣“血色的梅花”这一字眼,再一次品梅花魂,爱国之心。抓住契机出示配乐送别图,来想象练写训练,让学生在交流评议中触摸老人的心声。

(三)、说总结拓展,作业快餐

3.《梅花魂》优秀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 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梅花魂》。

一 说教材

《梅花魂》这是篇回忆录,写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个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颂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本文脉络清楚,以“梅花”为本文的线索。我回忆与外祖父的五件事,分别是读诗常落泪、珍惜墨梅图、不能回国哭、赠送墨梅画、再送血梅绢。在叙述时有详有略,详写了我回国之际,外祖父把墨梅图赠送给我以及教育我要做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人。这段内容的叙述隐含了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严谨,做到了前后呼应,首位相连。开头由梅花想到已故的外祖父,结尾是看到梅花图而想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这样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而且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文章还通过莺儿稚嫩的声音表达了外祖父的言传身教在她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深深的爱国之根。同时,我也准备抓住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一个句子(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来组织教学。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单元训练重点及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三 教学重 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体会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两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 教学过程

根据格纹内容我设计了一下四个环节:

(一)导入,初解梅花含韵

开课时课件播放教师课前收集的梅花诗,引导生读诗知梅,然后再出示配乐的美丽梅花图,让学生欣赏完后谈感受。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梅花有感性的认识,并初步懂得梅花的精神。

(二)初读,直奔重点,品梅花之秉性。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读通课文。感受梅花的品格,并以此为主题引导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有一天,妈妈告诉我回国的消息,当我询问外祖父是否回去时,外祖父竟呜呜地哭了,离别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把我叫到书房里,给我上了人生中难忘的一课,(出示插图)他对我说了些什么呢?外祖父说得话有几层含义,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梅花秉性的理解。生交流分层情况:三层、四层都可以,只要说得有依据。梅花的秉性集中在2-4句:这里指导扣关键词:4个愈和3个最。由梅花而联想到中华民族许多有气节的物,老师追问:你联想到哪些英雄人物?他们和梅花有什么联系?接着让学生在对这两点理解的基础上再联系到外祖父5,他不仅仅是说给我听,而是表白自己的心迹,他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国人。

设计意图:谈梅花这一段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先从内容入手,理清条理,再抓梅花与民族魂之间的关系,梅花的品质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最后再回到外祖父的品质上来。这样始终围绕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情感主线。)

(三)、精读,悟爱国之深情。

第一步:学生自学,在受感动的地方写体会,概括事件。

第二步:反馈,抓住重点段落,利用课件反复出示,体会,朗读,品味。

1、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

2、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在我的印象中,外祖父一向和蔼可亲,可是有一次他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为什么而奇怪?学生读课文谈体会,生交流中谈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爱惜这幅墨梅图?生抓住:惟独、分外、碰不得、训罢„„抹净。这些词句体会。当交流到奇怪的原因是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新课标明确指出: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重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篇课文感情充沛,文辞优美,尤其适合于学生诵读,在体会到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之后,让学生带著这位老人未了的遗憾反复诵读;在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时,学生可默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体会老华侨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四)、延伸,课后的精彩

在感受完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眷恋后,让生了解我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以期在学生的心目中对梅花的精神有更深更广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

本课属于阅读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默读思考 默读有利于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二)、读写结合 在学生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情感时,才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写,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三)、感情朗读 在细细品味文章的情感时,应用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使感情得到升华。

(四)、合作探究 在归纳几件事和写体会的时候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吸取别人的思想精华,达到探究的目的,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师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以上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要多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多多开动脑筋,并不是只限于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关系,五年级属于高年级,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意思,理解课文,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更深层的理解课文。

《梅花魂》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

《梅花魂》是六年制小学语文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该单元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表达了古今中外不同人物的爱国之情。本单元重点训练的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与前一组“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紧密联系。但是本单元又侧重于从训练作文的角度提出,因此,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还要在今后的作文写作中注意应用。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文章讲的是“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华侨老人,他十分喜爱墨梅图,在回国之迹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的交给我,让我好好保存的往事。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赞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单元目标及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我设了三个教学目标: 1.语文知识能力目标(1)熟记课文生字,生词。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3)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来体验合作探索学习的乐趣。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

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三)说教学重点:

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单元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四)说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所授的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因此,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本课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 说学情

我所教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好,班级同学比较活泼开朗,课堂活跃,比较喜欢抢答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讨论,多提问,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们了解学习此课。

三 说教法:

1.讨论法:学生都比较喜欢提问,老师则要多鼓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需要。梅花的品格是什么?“魂”又是什么?标题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讨论,自由发挥,使他们对学习此文有良好的兴趣。

2.品读法:这篇课文情感渲染的高潮是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我在这里会让学生们采用齐读,默读,品赏这三次哭,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了解梅花的含义。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美好的感情,提升阅读的乐趣。

四 说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在这里我会在黑板上写出魂,分外,抹净 低头折节,然后分别让他们标出魂,分,抹,折的音 魂(hun)分(fen)外 抹(ma)净 低头折(zhe)节

设计意图: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

(二)说导语设计

梅花历来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赞颂对象,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样优美的词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文中我的外祖父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想一想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哪几件事?标题“魂”又是什么意思呢? 本文地址:

设计意图:提出所学重点,考察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程度,为进入下文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中的五件事,想一想哪件事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默读了解全文,提出问题,使学生默读时有重点的把握了解点,让学生能抓住重点事件。

(四)深入文章,感知课文

1.在这个环节,我会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外祖父一向是和蔼可亲的,可是有一次他却大发脾气,使我又害怕又奇怪,“我”为什么害怕了?学生朗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到害怕的原因是我玩耍时不小心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拉下脸来训斥妈妈。老师追问,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对这幅墨梅图的喜爱呢?学生会抓住惟独,分外,轻轻,慢慢,抹净等词语来体会。并且我会让同学们分析这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分析是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当交流的生气的原因是一幅墨梅图时,向同学们提出就是一幅,墨梅图有什么好生气的啊?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梅花在外祖父心中的地位,使学生初步懂得梅花的含义。了解字词的作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对学生写作手法的积累,并为下一题做铺垫。

2.由老师范读“临别赠梅”一段,找出在哪几句体现了梅花的品格,梅花的品格又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提出“魂”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范读中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精神,品格的回答使学生更加了解了梅花的深层含义,理解“魂”字的含义,懂得“魂”指的就是梅花精神,是外祖父的一颗爱国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导语相照应。

(五)品味赏析

1.外祖父赞美梅花顶天立地,坚贞不屈的秉性,可是有件事却时刻寄托着他的情愫,每当想起就不禁怅然泪下。读全文,找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共有三处。几次落泪给我的感受是什么?

2.第一次是教我读唐诗宋词的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时,情不自禁的流泪,此刻祖父想到了什么?由此体会外祖父时刻牵挂祖国,心系祖国。并且在这里我会指导同学朗读,读出外祖父的伤感,忧郁之情。

3.第二次,当我告诉外祖父就要回国的消息时,外祖父竟然呜呜的大哭起来,从开始看见外祖父哭,我傻傻地笑,而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想想此时我会想的什么?

4.第三次在送别之时赠送我手帕时泪眼朦胧,这里对外祖父的外貌做了特写,让学生读描写外貌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想到外祖父老了,已无法达到回国的心愿,但他的心会随我一同回去,回到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5.听歌曲感受外祖父的爱国心,并且有感情的伴随音乐朗读这三次落泪。

设计意图:旅居海外的外祖父的爱花之情。更有恒古不变的爱国情。老师紧紧扣住外祖父的三次落泪让学生感悟游子的爱国心。作者在描写这三次落泪时也伴随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学生感悟时也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另外两次展开的学习活动也不同。第一处是读中悟,第二处是想象悟,第三处是谈体会。活动实现了由积累到表达感悟的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则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本文

6.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六)扩展延伸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 设计意图:了解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深入了解梅花魂的含义。

1.体会老人的爱国心,说说古今中外都有哪些爱国人士?设计意图:复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

(七)总结全文

《梅花魂》是一篇华侨来人体现爱国心的文章,文章采用叙事的手法,写了老人与“我”的五件事,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通过“读——悟——理解——分析”而感受学习。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运用“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手法。五 板书设计 梅花魂——民族精神 珍爱梅图 赠送梅图 中国心 三次落泪

设计意图:本文由珍爱梅图——赠送梅图——三次落泪的过程讲起,并且在讲解这三个过程时都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华侨老人的爱国之心,华侨老人的中国心。并且指出“魂”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课堂所讲重点,板书线条鲜明,使学生一看即懂,看到板书就能够明白所讲内容及文章重点。

结束语:

4.《梅花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华侨老人的爱国之情。

2、了解课文中说写的有关诗句。

3、搜集关于梅花的诗词。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赞美梅花,欣赏梅花,留下了不少经典诗篇和图画。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你所熟知的描写梅花的诗句有那些?(边说边放音乐和梅花图片)

二、释题

描写梅花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可有谁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文人墨客来赞美梅花,她们喜爱梅花的什么呢?(让学生把自己想法用几个词来写在黑板上)

其实打动人们的就是梅花的这种秉性,这种品格,这种精神,也就是梅花──魂。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这一课。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直接体现梅花精神的句子。

2、出示投影片,齐读:

这梅花,3、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请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读,把你的体会融入到读当中。

4、祖父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那么他在赞美什么?

小结:

外祖父赞美不畏严寒的梅花魂,其实是在赞美(不肯低头折节)的民族魂。出示幻灯(读里面的话)

5、在咱们中国历史上这样有气节的人物有许许多多。你们说上几个吗?

6、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中华儿女的秉性:

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句话来把空填完整。不是很有把握的就跟同桌讨论一下:

愈是________,我们中华儿女愈是__________。

愈是________,愈是_____,我们中华儿女愈是______。

愈是________,愈是_____,我们中华儿女愈______,愈_______。

7、现在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梅花象征着什么呢?

(也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

8、难怪祖父会说: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引读或者直接出示这句话:

祖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种什么感情?(自豪感)带着这种自豪,再自己读一读这句。指名读,齐读。

9、从外祖父对梅花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你是否体会到,他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眷恋祖国 中国心)

板书:(画心)板书中国

10、是啊,有着这样精神的民族,怎能不令人骄傲?有着这样民族的祖国,怎能不令漂泊他乡的海外游子日思夜盼、魂牵梦萦呢?也正因此,外祖父才会才有那一系列让幼时的我无法理解的举动。大家再读一读课文,你从外祖父的举动中读出了什么?请大家边读边和同桌讨论一下。(有同学补充,或者有同学跟他有同样感受的也再把那段读一读)

四、总结

梅花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它寄托着一位老华侨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所以每当作者看到祖父珍藏的那幅梅花和给她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下面请同学们把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一遍。

虽然此时此刻,我们在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父母的庇护之下成长,不一定感受得到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但是当我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自己的祖国,祖国这个词汇将会是你每天想得最多,思得最深,念得最真切的一个词。可能在异国他乡看到一个中国人,听到一句中国话,你都会莫名的心跳和激动。而对于这样一个思念家乡的华侨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身在他乡的人都会想着回家,可是与我们仅隔一个海峡的台湾同胞,他们却回不到祖国的怀抱,他们对祖国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看看台湾诗人于光中所做的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今天我们所学的梅花魂,讲述的是一位平凡的老人对祖国的思念,而这首乡愁,你觉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五年级语文梅花魂教案第二课时 篇五

梅花魂教案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正是这样,我国把梅花订为国花。所以外祖父喜欢梅花,其实是借梅花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默读课文,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2、生默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体会游子之情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1)理解古诗的含义。

(2)“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1)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2)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1)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2)当你读到这句,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三、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1、(指课题)什么叫“魂”?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3、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梅花的秉性:感受到海外赤子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积累了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内化积累

6.3《梅花魂》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六

窦桂梅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到今天,回味我们自身专业的时候,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我们这些教师不能不思考,自身的“武功”到了何种境地。好比说课,就是体现教师口才的标志之一的基本功,成为我们学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是一种回味、一种反思,更是一种提升。

【关 键 词】教学/说课

何谓说课?遍阅多年前不同的人给出的不同定义,发现虽然表述的形式不同,但所含蕴的意思却没有太大差别,就我个人看,“说课”,可以简单表述为“把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对教学过程的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向同行或者专家学者表述的过程”。这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

一句话,说课就是说“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

一、如何说课

如何说课,正如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样。以评价标准为纲,只能够保证完成说课任务。僵化于教条之内,不仅让自己的说课生命毫无特色,更有悖于教学研讨的目标。那么怎样的说课有效、精彩,为听说课人带来更大收获呢?

1.教材分析“透”

怎么才算读透?就是对教材把握的准度、高度和深度。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准确的解读,不能浅化也不能偏颇,要有自己的见解。在高度把握的基础上,再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篇章结构特点等进行适度解说。所以,说课的正式环节一般应该从对教材的介绍入手。

要知道,教材中的课文原来是一篇篇散落在不同领域的、没有联系的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想到他们写的文章会成为课文,只是编教材的人选编了他们的文章而已。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可称之为“原生价值”。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解读教材时,能够这样瞻前顾后就更好了。

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位老师“说教材”环节为例:

《梅花魂》位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第六课。本组教材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选编了4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情以及抒发情感的不同方式。《诗词三首》为游子思乡之绝唱,《梅花魂》由思乡情升华到了爱国心,从情感与表达方式上传承前篇,也为两篇阅读课文做了铺设。本文是归国华侨陈慧瑛的回忆录,写了远在异国的外祖父通过梅花寄托款款思乡情,浓浓爱国意。第一和第三件事直接表达这种情感,其他三件事属于间接表达。课文高度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给学生以有益的熏陶。

这位老师关注了本课的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的前后联系以及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上的变化等等,这都不错。当然也可以进一步围绕题目进行解读。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高风亮节的独特意象。围绕这样的意象,作者所写的3件事彼此之间是怎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题目中的“魂”字服务的,这些如果能在解读教材的时候再好好加以推敲,相信不仅教材定位能够说得更准,而且说课中的教学设计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上进行。

2.学情定位“准”

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

(1)对学习者知识水平起点的分析。奥苏伯尔说,一个概念要获得心理意义,必须与头脑中已存在的概念建立起实质的必然联系。如:三角形的面积是与矩形面积相联系的。缺少矩形面积公式这一固着点,三角形面积公式很难获得心理意义,只能机械识记。同化(扩大相似块,建立连接点)、顺应(消除结构差,建立生长点)的概念,具体包括学习者头脑中是否存在与新知识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上位、下位,还是同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层次是否合理。试想把蝙蝠与麻雀视为同一类的学生能否很容易地理解蝙蝠不是鸟,而是哺乳动物。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新知识的输入进行定位,当新输入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

(2)对学习者技能水平起点的分析。一要明确技能之间的层次;二要明确技能掌握的程度。“略微提前”理论:只有当输入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既有一致又有不一致,才能促进心理的发展。

(3)对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指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认知的水平,情感思想认识上的盲点等。

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原始概念是隐蔽的,要想办法让它们“暴露”出来。只有有了明确的问题和目的,调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会比较强。

3.目标阐释“清”

目标不是做样子,在表述的时候同样应当陈述清楚。需要提示的是,目标切忌过多,目标多了等于没有目标。一堂课不可能承载那么多的学习目标,要依据课型和内容的不同而定。锣鼓听声,说话听音。目标明确,重难点就清晰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重点”一定是教材的具体内容里的,“教学难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还以教师说《梅花魂》的“教学目标”为例:

(1)体悟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第一条,“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想必说课教师一定是明白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但作为听众呢,听了你的目标,我们依旧不知其所以然。表达方式是托物喻志、还是以物自况,是正面表现、还是侧面烘托,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抒胸臆?包括第三条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需要体现六年级的“有感情”是什么梯度,这里的“感情”究竟是什么。关注点应是“如何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训练哪种方法技巧?”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几分钟的说教材,实际上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解读教材的能力,会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能从中分辨出高下。

4.教学流程“简”

这里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约——教学流程紧紧围绕目标与重点,进行简约的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展现的是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优劣以及教学理念都在这一部分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说课稿的优劣百分之八十由这一环节决定。因此,说教学流程是说课的重点环节。那么如何说好教学流程呢?我想,好的教学流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清晰具体。要想让听者通过你的说了解你的教学实际,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定要清晰完整。具体而言,要从新课的引入开始说起,然后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展开,以及课堂小结、课后的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都是必须要说的内容,而且还要说出各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但是,切忌把说课稿设计得天花乱坠,让人听得眼花缭乱,像一幅“课堂畅想图”。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经得住推敲。虽然说课不像上课一样立即付诸实践来检验,但是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根据学段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来设计,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说课稿。

(2)详略得当。说课毕竟不同于上课,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操作到位,再者,说课有时间的限制,一般是15分钟,这就要求说教学流程的时候,既不能太概括,三言五语说完了,让听者不知道教学的思路,也不能太具体,因为它不等同于课堂实录,像上课一般师生问答展示。所以,说课中的教学环节一般应采用概括与具体相结合,对于非重点或次重点的内容,可用概括的介绍一带而过,而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则要详细阐述,说清楚其中含蕴的小的教学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预测达到的学习效果等。此外因为是说课,所以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还只停留在预设的层面上,对教学时间的掌控也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留出机动时间(3~5分钟),并设计机动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设计合理使用,切忌不能将40分钟满满地平均分配到各个环节中去。

尤其是教学重点以及难点,甚至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教师要展示几种教学预设,并分别针对不同的预设写出自己不同的指导对策。

(3)理念点睛。说课是一种特殊的教研活动,除偶尔用于评比外,更多的时候是教师之间互相研讨、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无论目的是什么,说课都要求教师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教材、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所以,说课稿有别于教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说课者在讲述教学流程的过程中,要针对重难点环节谈明白自己的理论支撑,以便听者从中看到说者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以及对教学的认识高度,从而产生共鸣。

5.教学设计“新”

这里的“新”不是花样的翻新,而是指教师自己对教学独特的理解,以及相关的独特的创意——教师大胆改进教材中的实验,采用学生可行的实验操作,一点一点地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好奇与逻辑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

一天的课听下来,往往是十几节,很累。每堂课都是精心准备的,但当静下来细细想想每堂课的时候,更多的是记不住讲了什么——模糊一片。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沉淀后,有的课的某处创意和设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创新的地方,不同于千篇一律流程的独特之处。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特色,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本,没有一丝活力和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二、说课的形象

常言说:三分戏,七分演。说课也是如此。在精致的教学设计之外,教师该如何说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呢?我想,可从以下3个方面关注:

1.语言。话剧演员力在用语言表达情感,像广告里说的:“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教师呢,最重要的同样是语言。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说课语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白,这类语言是说课中用到最多的,比如: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概括介绍的教学环节、说课中阐述的教学理念等等,都要用独白式的语言;另一类是教学语言,这类语言主要用在模拟情景的时候,说课者以课堂上教师的身份说出来,仿佛面对的是学生。这时,不但要打动听者,而且还要让听者推测到在课堂上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所以,设计既要精彩,还要精彩地表达。

关于语音这里有几个友情提示:(1)声音要自然;(2)语速要适度;(3)语言要变化;(4)感觉要兴奋;(5)手势要大气。

2.自信。说课时既不能面无表情、平淡呆板,又不能拿腔捏调,像面对几岁的孩子,要亲切而不失庄重,文雅而不失幽默。因为说课是说给同行听的,说给领导听的,说的过程不是先知在布道,也不是专家在培训,更不是学生在求教,是介绍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想,唤起听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探索更合理的教学设计。所以,说课者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既不能妄自尊大,当然更不能妄自菲薄。尤其是在答辩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谦虚但不自卑,义正词婉,理直气和。

3.细节。比如多媒体的使用,不宜过于繁复,让画面代替思考,但也不宜一张白纸、两袖清风。再如板书。字的笔顺一定要正确。明显感觉年轻教师书写方面要下工夫,字迹工整、美观、有体为好。还要注意写字用时的把握,不能因为现场的板书耗费大量的时间,让听者处于长时间的等待中。

关于说课,以上浅言陋语所谈的仅仅是属于技术层面的东西,一切的成功都是有源头的,那就是一个教师平时的积淀。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回到说课,并不是回到说课本身,而是通过这些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做一棵树,把根深深地植入读书与反思的泥土中,总有一日能枝繁叶茂。而不是做一根藤,每一个我们所依附的力量,总有一日会离我们而去,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机会展现真我的风采。

【原文出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南京)2009年4期第23~25页

7.《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

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8.《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

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

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

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

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9.雷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九

教师:刘艺琴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因为在我们南方,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四、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导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雷雨》。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认读了生字词,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作者笔下的雷雨景象吧!《雷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渎、默读等形式来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1、让学生自渎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从文中找出图一所描绘雷雨前的景物,抓住“压”“乱摆”“垂”“越来越”读悟,加深学生对雷雨景象的了解。

2、让学生观察教材图二,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景象:蓝天白云、彩虹高挂、空气清新、树木新绿,小朋友惊喜若狂打开窗户。

(1)从文中找出描绘图二的句子,读一读,师从中指导朗读。(2)比较雷雨前、雷雨中的句子,弄清雨前、雨后的不同景色特点。

3、放手自学课文第七、八自然段,(雷雨后)(1)学生自渎第七、八自然段(2)结合课文理解“彩虹” 问题: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

(3)学生自渎后思考反馈: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蝉和青蛙叫起来了,蜘蛛又回到网上。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六、说板书

在板书这一块中,我主要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后边汇报边板书如下:

雷雨前:乌云密布---闷热——大风---电闪雷鸣

18、雷雨 雷雨中:雨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变小

上一篇:世界环境日作文500字下一篇:关于邀请学生家长邀请函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