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信息化

2024-06-22

基础教育信息化(共8篇)

1.基础教育信息化 篇一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典型案例

努力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教师

蚌埠师范附小

洪宏 2015年11月

努力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教师

蚌埠师范附小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个信息化时代。社会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促使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什么,其实并非是配备几台电脑,安装几种软件。而是实现教师工作方式、思维方式、职业发展方式的信息化。

一、帮助教师理解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对于教育信息化,很多专家的注意力都在于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但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路线需要顶层设计,但改革的主体一定是我们奋战在一线课堂上的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信息化会带来变革。但一线老师们的思维方式如果未能转变,没能从革命的角度去看待教育信息化,而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搞形式,那么装了再强大的软件,装了再先进的硬件也不用。我们在实践就曾发现了个别的教师有一种思想:多媒体教学只是花架子,我一根粉笔,一本书,一样能教书。这种认识甚至还一度挺有市场。

因此,我们学校特别重视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方面的理论培训。首先,让老师们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应将自身的教学与发展放在更大的视界范围内在看待。教师不再是信息的绝对掌控者,学生可以从手机、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上得到海量的信息,可以说学生掌握的教学信息资源也许并不比教师要少。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要从传授者转向设计者、引导者。其次,让教师们重新定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今天的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让学生进行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要让学生的教学中的角色从接受变为探究。第三,让教师们重新认识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媒介。信息化时代的每一间教室,都是一间多媒体教室,声音、图像等资源不再是被动展示,而是互动展示。需要一张图,整个互联网都是一个大的资源库。这比一支粉笔的功能自然大得多。而教材也不再仅仅是绝对的权威,用教材来教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一个基本理念,以教材为依托,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必将是教学的常态。

二、引领教师感受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提供的巨大力量

除了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对信息化教育时代的认识之外。我们还注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信息化为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动力。因为,虽然我们有理论学习,有专家培训,但是仅仅想靠学习来为老师们带来本质的改变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教师来说,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实实在在的,许多教师干了几十年,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渐熟悉与适应了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式的教学模式。要想让他们在工作中乐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必须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式的教育所带来的巨大改变。换而言之,就是要让教师们工作实践中感受到信息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为此,学校也动了不少脑筋。首先,在办公形式上融合信息化手段。我们利用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建立了学校教师的QQ群,各学科组的QQ群。这种信息化的联系手段一建立,老师们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好处,通知信息即时、准确、可回查。特别是不清楚的地方,沟通得特别方便。一些老教师也开始在年轻人的帮助下,申请了QQ号或微信号,开始体验这种信息化的沟通手段。我们还建立了学校网站,附小微信公众号,经常在其中发布最新的信息。我们还要求教师们都加入我们学校的微信公众号,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这种信息化手段的力量。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融合信息化手段。+-我们鼓励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家长与学生的信息群。不光在网上发布一些教育信息,也在网上与家长进行互动与沟通。我们学校一位家长就在班级微信群中就一道数学题的辅导方法对数学张欣老师提出了问题,张老师进行了热情而认真的回答,并表扬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沟通方式也不但方便快的捷,也激励了其他的家长。在知道这件事后,学校管理层高度重视,将其视为推动教师信息化意识再提高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将这件事写成新闻发布在学校微信群中,用这种形式表扬和激励老师们使用信息化手段与家长沟通的意识与积极性。现在,全校的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基本上都使用了信息化手段进行班级事务的管理与沟通。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在日常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我们早在九十年代就开始积极在课堂上倡导教师们使用多媒体手段,也一直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写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中。但现在我们也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运用多媒体那么简单,那是具有更大的潜能。当前,我们几次组织以班班通的使用为主题的研讨交流,老师们在亲眼目睹之后,对电子书包、资源库、网络搜索等功能有了深入的认识。认识到这些信息化手段对教学带来的巨大的助力作用。现在,班班通的使用已经不再是一种要求,而是老师们自觉自愿的行为,更是老师们教学的一种新的依托。甚至有一些老师们会说,现在如果班班通出了故障,就感觉特别不方便。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注册安徽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并将自己的教学资料上传至自己的空间,并积极下载平台上的资源。教师们通过实践,逐渐喜欢上了这个强大的资源库。他们的上传下载的行为也从被动变为主动,现在我校的资源上传数量达到1500个左右,而下载量更是达到2000多。学校教导处也正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课件库、教案库、论文库、试题库、教学视频库。我们通过“五库”建设,要让教师每年的教学准备都不是零起点,达到“资源共享、超越课堂”。当然,我们还在引导教师们感受“微课”“翻转课堂”“易学网”等更为先进的信息化课堂的发展成果,引导老师们积极地参与到这场变革之中。

第四,教育活动中使用信息化手段。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就在实施将校园图书馆数字化工作。我们将学校图书馆的三万册藏书建立起了数据库,实行电子化管理。我们还先人一步,购置了一个数字图书网站,将图书数据库内嵌其中,可以让学生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登陆这个网站就可以完成对校园图书馆所藏图书的检索与借阅。利用信息化手段,让我们的图书馆从固定开放时间变为24小时开放,真正让图书馆成为了图书馆,而不是图书仓库。在建立这个数字化图书馆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请专业的公司代营,而是组织了很多教师参与其中,目的就是让教师切身地感受到信息化手段对于我们教育的巨大的助力作用。从而将自身的教育活动自觉地与信息化结合起来。我们将学校的图书馆和“数学图书馆”有机的结合起来,开设“走进图书馆课程”,让学生在电子版纸媒和书籍阅读感受读书和成长的乐趣。

三、驱动教师学会教育教学信息化时代所必备的技能

多年的实践,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教育的信息化绝不是增加几台电脑,配备几个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将信息化的责任全部都放在几个信息技术教师的头上,那我们的信息化工作绝不会开展好。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老师们连简单的电脑故障都不会排除,如果老师们连制作简单课件的本领都没有,而全部要依靠信息技术教师,那一个学校,特别是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学校,需要多少位信息技术教师才能保障实施信息化的教育。从这个简单的设想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必须让我们所有的教师,至少是大部分教师,重点是年轻教师及骨干教师具有完全的信息化教育的技能。

我校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参加过INTER未来教育培训。学校也为老师们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供最大的便利,先后送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多达数十次。除了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之外,我们在校内也展开了有梯次的培训,像班班通使用技术的培训、电子白板的培训、省信息资源应用平台的培训等等。下一步,我们想在微课制作与使用上展开对教师的技能培训,让这一可能带来教育革命的新事物也被老师们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提前学会制作与应用。我们也逐渐增加教师用机的数量,现在已达到2:1,我们计划在两年之内达到1:1,从硬件上为老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今年的3月,全球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举行,习近平主席专门为大会写去贺信。这些信号无不表明,教育信息化即将全面展开。我们也将不断努力,帮助我们的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形势,做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教师。

2.基础教育信息化 篇二

相比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都是预设的程序和内容, 有时只是将纸质内容电子化, 使得教学过程中本应具备的灵活性、生成性因素很难体现出来。也因此,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起的作用, 应该限定在辅助、支持、保障、提升的层面, 而不是“引领”。

也许有人会说, 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广泛采用网络远程教学, 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被许多国家的大学生、研究生共享, 在知识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 适合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并不一定适合基础教育。毕竟, 基础教育面向的对象主要是自学能力较弱、很容易被外在表现形式迷惑的未成年人。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读中学。由于他患有写作综合征, 无法使用纸笔完成作业, 学校特批他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完成所有的作业、考试, 实现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从这里可以看到, 虽然美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发达到完全可以支撑电子化的教育方式, 但教学方式依然是电子手段与传统模式并用, 允许学生100%依赖信息技术完成学习, 也是有特殊情况, 万不得已。美国的课堂教学和中国差不多, 应以传统手段为主, 电子手段只是辅助性的。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基础教育领域, 如何使孩子们保持并继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教学过 程中更多地传播教师的思想、思维、思路, 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想象力是从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兴趣而来, 加之系统教育的不断启发和诱导。而信息技术能够做到的只有两点:一是获取的便利和快捷, 包括知识、信息和朋友;二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它既无法取代面对面教学时必然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也难以取得超越传统课堂教学“教学相长”“即时感知问题”“快速反馈解惑”的功效。也因 此, 使用信息技术时应保持基础教育的本色特点, 通过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帮助教育者和学生交流思想、培养更为全面和富于想象力的思维。

基础教育中的“过度信息化”还表现在:不少学校只重视硬件投入, 而轻视内容建设。采购的硬件很先进、超前, 花费不菲, 但只有少部分功能得到利用, 而后期的内容建设滞后, 有限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效率有待提高。

3.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在何方 篇三

面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学者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各种应对举措与做法各有所长,也各自存在某种不足或缺陷。主要分成两种类型:西方学者的对策(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策、美国学者的对策、日本学者的对策)和中国学者的对策。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对策都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中国学者所提出的对策则是建立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两种对策关于教师作用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除了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以学生为中心”(或“以学为主”)的学与教理论以外,还有“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为主”)的学与教理论(而西方学者只是一味强调前者,忽视后者)。

一、西方学者的对策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对策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于2008年1月正式发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中,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规定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即构建学习环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

2.美国学者的对策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03年秋建立了一个“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简称TELS)”的研究中心。

该研究中心的任务是要通过理科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培训、评估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四个环节的研究与实践,来促进信息技术与理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理科学习成绩,最终达到“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的目的。

3.日本学者的对策

倡导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有效实施涉及五个环节:基本理念、隐喻和类比、心像(心理表征)、模式(教学设计模式)、命题。

在西方学者为迎接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挑战而采取的多种对策中,就主要关注对象而言,有的只是针对教师,有的是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师,有的则针对学生与教学内容。就所涉及的教学因素而言,具有共性的(即几种对策均有所考虑的)是学习环境、教与学的方式、教学资源等因素;有所不同的(即只为某一种对策考虑的)则是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心理表征等因素。

二、我国学者的对策

我国学者没有急功近利、抄近道——直接从途径方法入手,而是从理论入手,建构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的理论。这种“深层次整合理论”可以对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整合的目标、内涵和方法问题)做出比较系统而科学的回答。该理论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或内涵表述中,包含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等三种基本属性;这三种属性并非平行并列,而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这是“整合”的基本内容)是为了支持新型教与学方式;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4.基础教育信息化 篇四

摘要:“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即“三通两平台”建设。如何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做好整体规划工作,对于“三通两平台”能否发挥出实际功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化领导力也因此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展了数年之久,但总是规定多、措施少;培训多,效果少;强调意义多,分解动作少;限制束缚多,解放活力少。而通过基础教育学校CIO团队的打造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对学校CIO在“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梳理出效果好、可行性高的实践经验,以期寻求一条解放CIO信息化领导力的活力之路。

关键词:信息化领导力;三通两平台;CIO;基础教育

一、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构成“中国梦”的本质属性。而教育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动力”,并明确提出要“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把握机遇,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她强调,要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工作,对于“三通两平台”能否发挥出实际功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化领导力也因此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数年之久,但总是规定多、措施少;培训多,效果少;强调意义多,分解动作少;限制束缚多,解放活力少。笔者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将信息化领导力从“多多益善”的培训中解放出来,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者真正能够有时间修炼内功,思考实践,提升专业素养,在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散发出信息化领导力的活力。

二、教育系统CIO解读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最早是在工商企业界提出的概念,是对公司或者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级行政人员,通常具有进入最高决策层的副职职位。CIO不仅需要管控信息系统,其更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数据本身,通过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数据挖掘与分析,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发展。在2013年中国CIO论坛上,北京大学与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了《2012中国信息化领导力与CIO调研报告》。这次调研通过收集到的不同行业CIO填写的80多份网上问卷和一对一访谈的方式,与中国CIO群体进行了互动。报告分析出CIO这一角色具备的天然优势:作为跨部门的领导者其视野范围大而全,了解公司全职业务流程,能够帮助推动公司业务端到端的变革。

而在教育系统中,CIO承担领导信息化战略规划、提供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支持、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定信息化政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职责。国外高校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产生CIO这一角色,而国内的发展和重视程度要远低于国外水平。目前北京大学等部分高校已经确立CIO体制,一些教育信息化行政机构也已经从原来的教育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独立承担教育信息化规划、研究、建设、评价与管理等工作。即便如此,当我们把视线放到基础教育学校中时不难发现,承担着此类工作的教师很多都是学校的网管员,甚至是某些学科的兼职教师。如果学校简单的委派网管员而非校领导直接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中,这势必会对学校的顶层设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与制约。因此,打造基础教育学校CIO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渗透到一线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实践。

[1]

三、学校CIO在“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在基础教育学校中,CIO应该由具备一定行政权力的领导者担任,比如分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副校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承担CIO角色的人是一个个体,但我们并不过分推崇英雄范式(hero paradigm)(Gronn,2008)。分管校长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其必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足够分量的话语权,但一所学校“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并不是仅仅依靠分管校长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一旦分管校长的职位、工作内容或者工作地点发生变化,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就有可能停滞不前。所以,打造一个由分管校长领导,教务主任、骨干科任教师和网管员共同组成的CIO团队,由这个群体带领和影响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到“三通两平台”建设中来,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按照“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原则,学校CIO应该在下述几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第一,顶层设计、需求导向。

对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是CIO信息化领导力发挥作用的重要维度。CIO应该充分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学校变革的愿景,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与资金投入,悉心引领管理团队发展,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第二,超前部署、突出重点。

CIO应该加快推动构建教育信息化体系。通过整合软硬件资源,架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设计适合全体师生发展的信息化教育新模式,超前部署可持续的应用架构,以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性为重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3]

[2]第三,业务牵引、创新应用。

CIO应该转变“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的工作方式,变“技术推动”为“应用拉动”,从教育教学业务梳理、流程优化、流程创新等视角入手,优先开发、部署提升工作效率、优化业务流程、方便建立信息环境使用习惯的服务与应用,提升建设成效。

第四,提高效能、建章立制。

CIO应该注重提升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包括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学校信息化支撑服务能力等,并及时对效益进行评估,通过政策规定的控制和奖惩机制的刺激,形成信息化发展的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4]

四、解放CIO信息化领导力的具体实践

鉴于学校CIO在“三通两平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将实践中效果好、可行性高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寻求一条解放CIO信息化领导力的活力之路。

第一,成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即CIO团队。

学校应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打造学校CIO团队,组织落实教育信息化规划及“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统筹协调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推进统计和评估,组织宣传及培训。分管校长主要负责整体规划、效果评价和文化建设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信息技术学科组,前者由教务主任和骨干科任教师组成,共同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协助分管校长对全校师生进行信息化管理与资源建设;后者由网管员组成,主要负责具体的软硬件建设、维护与培训等工作。CIO团队组织架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学校CIO团队组织架构图

第二,引入高校专业理论和科研力量。

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最重要的顶层设计环节,学校可以引入高等院校的专业科研力量,让高校相关专业学术团队调研本校实际发展情况,协助制定适合本校发展方向与办学特色的规划方案,并在项目建设全程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评价。同时,将学校在建设过程中产出的重要数据进行分享,成为高校进行持续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第三,多渠道宣传,让学习无处不在。

对于学校CIO团队整体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分管校长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可以分头收集学习资料、经验汇总和实践案例,通过微信推送、电子期刊等现代化手段,随时随地宣传最新思想,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实践成果,让学习无处不在。

第四,建立服务体系标准。

为了规范学校各项信息化工作,CIO可以组织建立学校信息化服务体系标准,将各项工作的流程细化、提升为要求和规定,做到办事、检查、评比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工作公正公平。

第五,将信息化工作纳入考核。

在日常工作中将信息化部分纳入考核,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人人动手开发资源、收集材料、总结分享,评选最支持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教师,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有所贡献。

第六,区域协同发展。

与兄弟院校、共建地区进行交流分享,共享“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果,共同探讨信息化领导力建设难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总之,信息化领导力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学校CIO团队真正发挥作用也并非靠个体努力就能成功。多重视、多途径的解放信息化领导力的活力,系统打造基础教育学校CIO,力求为“三通两平台”的建成起到助力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5.基础教育信息化 篇五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土坪镇中心小学

一、实施背景

土坪镇中心小学占地182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8460余平方米。辖区学生相对集中,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8名,教职工59名。学校功能室齐全,内部配置按照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配备。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一间微机室,能够满足每生一机上信息课。全校18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班班通,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供备课使用。教师平时上课使用班班通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局域网,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有利工作;多数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早在2011年,土坪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经过多方筹资,学校购买了一部分台式电脑供部分懂技术的教师使用,学校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在2011—2016年的这几年中,土坪镇中心小学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 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推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

土坪镇中心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4、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教研活动。

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3、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4、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工作过程

(一)条件保障

1、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信息中心(电教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2、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学校利用原有《土坪镇中心小学管理方案》、《评优方案》、《信息技术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结合具 体情况出台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朝纵深发展的制度。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

(二)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稳步投入,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1)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

在学校领导和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数字化校园已渗透在办公及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家校互动等各个领域中。

目前,我校已经接通百兆级光纤网络和建有校园网,并建有局域网和校园资源共享网,网络信息点接入所有教室和办公室,每个办公室和教学场所均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和资源共享。学校建设有单人单机的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可以同时容纳66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网络浏览。多媒体2套,有投影机、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学校交流、教研和师生集体观后影视时使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满足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学校已建有校园广播,以及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努力实现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

(2)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建设

校园网是学校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土坪镇中心小学校园网隶属于正安县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整个网站版面美观大方,色彩鲜明,运行速度流畅。校园网从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度设置了各种栏目,涵盖了学校站点、师生站点、资源站点和管理站点。各栏目内容丰富、真实、科学,与网站主题联系紧密,动态内容能实时更新。

2、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强化软件应用。

现在,土坪镇中心小学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和打开土小教师QQ群,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校园网建成以后,学校强力推进校园网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工作安排等全部通过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

4、扬信息技术之帆,造就学校教育能手 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土坪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在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我校的刘永强、吴政、朱德维、饶伟等多位教师在市、县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和课件制作评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中,我校教师付义芳获得国家级优课。

五、体会与思考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土坪镇中心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更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6.基础教育信息化 篇六

蔡旻君 侯 兰 杨 咏 基本理念 支撑型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服务驱动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满足学校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需求而提供支撑。服务驱动是指为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求,有目的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提供服务,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得效益最大化。支撑是为了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是支持学校业务日常良好运作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类学校往往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的生源一般也不好。为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强调支撑的作用,走符合学校信息化功能需要的建设道路。核心特征 1.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的封闭与功能的单一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深刻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方式。许多已有的教学方式,比如传授、接受、训练等,其实是受限于课堂固有环境和功能的制约,使教学变得单向、被动、机械。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也为课堂环境与功能的改进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课堂将因信息技术的介入与支撑,使其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普及使用,可以有效记录和回放教师的板书,对于教师教学和课堂反思与提升是大有裨益的。与此同时,笔记本和平板电脑逐步走入每间教室,有效支持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教学,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无线网络支持下,师生可以随时对需要查阅、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度搜索和学习,并提供多种师生互动方式。借助投影仪,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可以迅速呈现给每位同学,通过交流、思考和分享讨论结果,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完成自主体验的学习过程。通过对学生学习信息的汇总,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并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达成教学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2.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现代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尊重人的尊严、潜能和价值,提高主体意识的“我行”的教育,培养出具有成功者心态、能“抬起头来走路”的学生,这已日益成为学校广泛秉持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是很重要的。学生的潜力无限,为发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特长,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为学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3.使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形成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在学业、兴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长过程。学校重视学生发展历程,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过程性评价平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也能使教师从中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便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做适当的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使用“按按按”互动反馈技术将答题器作为项目测试的数据采集工具,将项目测试结果当堂采集并反馈,可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同时,将互动反馈技术采集的所有数据记入网络数据库,随着数据库的不断积累、持续使用,逐步生成有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数据资源,为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网络阅卷系统”对学生的考试测验和作业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以网络阅卷为评价工具,收集学生作业、测验和考试数据,将数据写入数据库,可供任课教师统计、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也为学生发现学习中的短板与不足,改进学习提供帮助。4.实现了高效便捷的管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也为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可以提高信息工作质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办学效益。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学校管理平台,对师生信息、教师评价、信息发布、反馈接收等进行管理,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推进资源整合,加快信息流通,规范办公流程,减少办公成本,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使各项业务环节的执行情况都有可追溯性,从而全面提高管理效能。例如,在日常办公中,建立oa智能办公系统,提高了日常审批事务的效率;在学籍管理中,应用cmis系统实现了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在家校联系中,应用“校讯通”、“家校通”等家校互动平台,增强了家校联系,延伸了课堂,提高了家校共育的效果,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利用多种应用系统助力学校发展,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运作模式 1.以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调研。这类模式的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金不充足,学校生源一般不好,为了使得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学校需要优先考虑最根本的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首先,学校各部门提出需求,并进行汇总。本着“从易到难、由简至繁、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别从网络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等方面,从学校层面对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规划。其次,针对提出的建设方案,分别与各部门领导及师生代表进行讨论研究,反复论证和修改。最后提交校务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定稿。2.营造校园氛围,渗透办学理念 校园氛围是维系学校全体师生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要符合办学理念的宗旨,要求学校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校园氛围时,必须渗透学校的整体办学理念。例如,温泉二中为了推广“多维成功”教育理念,学校建设了对外网站、电视台、校园宣传电子大屏等。这些媒介将校园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对外发布,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尤其通过学生和教师获得奖励和荣誉的展示,让学生了解身边成功的例子,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未曾发现的潜能,每个人都能走向成功,进而激发他们渴望成功的愿望。这种成功教育的宣传在师生间产生很大的反响,也对学校的对外宣传起到良好作用。3.始终以用户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日常工作中,关心并注意培养用户的新需求,在需求调研、软件研发和测试过程中让终端用户参与进来。在实际应用时也关注用户的使用反馈信息,根据反馈对技术的应用及时调整和修正。经过需求调研,尝试技术的教学应用,调研应用反馈效果,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和修改应用方法,到再进行需求调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适合用户的需求,并且,因为用户的亲自参与而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容易被接受。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方面是引导用户创新地使用现有技术,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新的需求和技术应用的方向。可见,将技术引入学校中,以及如何有效应用技术并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海淀区艺师附小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始终关注用户的需求。从计算机实验班到全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从教师备课室到笔记本电脑的配备,从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资源整合,无一不是用户需求导向的结果。4.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有效整合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的涌现不断催生新的需求,学校的各项应用系统面临升级,而现有的网络设备经过数年的使用开始故障频现,已无法满足庞大的访问量,各类硬件设备需要逐步更新,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以及新设备与新技术的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作为基础,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采取的措施是积极向上级部门寻求帮助。作为学校上级管理部门的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以及区教委财务科等部门,在技术、培训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学校很多支持。5.重视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学校在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部门目标管理后,相继出台了对学校网络及办公平台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对网络安全的相关预案计划、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也特别注意严格遵守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开招标采购制度等,从而规范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问题与建议 支撑型的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其目的是实现三个“最大化”,即利益最大化,效果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在不具有良好生源的情况下,在不具有充裕资金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客观实际,关注需求,支撑学校的办学理念,支撑学生的成长,支撑教师的发展,支撑管理的高效与便捷。但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如下问题:首先,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当出现更多的需求时,很可能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满足这些需求。而学校在不具备充裕资金的情况下,则很难满足需求,出现资金需求量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其次,下拨资金的滞后性与服务的及时性不匹配。从学校出现资金需求,到上报财务部门审批,再到相应资金到位,周期过长,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学校系统平台分散,未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例如,管理模块中的出勤考评独列为一个平台,家校互动又独列为一个平台,而这两个平台实际上都属于办公管理平台。功能性质相似的平台分散开来,未形成有机的整体模块,这将给管理和教学带来不便。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上级部门可针对学校实际需要下拨更多资金,积极听取学校的需求意见,体谅学校的苦衷,满足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急切需求。同时,学校也需科学、及时、不断地采集需求,从学校特点和实际出发,调整需求,积极向上级部门表达诉求。其次,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目前,从学校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到财务审批,再到资金到位的周期过长。只有提高资金审批效率,缩短资金下拨周期,学校才能得到“及时雨”。最后,学校平台按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将学校的平台按照相似性质的模块整合在一起,比如将教学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管理类的平台整合到一起,另外还需对平台进行再次整合。多平台的系统整合也是学校系统平台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注: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群体课题《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和运作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

7.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 篇七

一、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1. 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信息化与专业化发展

首先, 改变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体育教师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转变“着重育体, 轻育心;重竞技, 轻普及;重视知识的灌输, 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效果, 忽视长远的整体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的传统, 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有机地将健身、健心与适应社会三者结合起来。

其次, 加速了体育教师自身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于教学而言, 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 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在信息化建设中, 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应用技能, 而且还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获取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信息, 能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的角色。这样, 不仅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 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理论水平及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

再次, 促成了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技术与资源, 使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且体育教师可以最近距离地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 并运用信息化工具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2. 有利于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 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育教学软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 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无法比拟的, 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锻炼欲望。而网络的交互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及协作学习意识, 促进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 为学习与锻炼环境的营造、学习与锻炼团体的形成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支持。信息收集的便捷性有助于扭转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其次, 简化了学生对基本技能的理解。体育教学中, 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播放对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 并用特定的声音、图像效果进行反复慢放,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材中重点与难点的理解以及对基本技能和关键动作的掌握。

再次, 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别化辅导。运用现代录像设备将教学过程的实践记录下来,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回放、放大、慢放、定格等操作, 实现对学生某一训练片断或某一技能训练的反馈评价, 可以帮助那些动作不规范、问题较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 较快地掌握该项运动技能。

二、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 构建主题知识库, 把学习主题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学习主题知识库是体育教师围绕体育学习的主题, 组织不同时空相关信息知识组成的, 其内容包括体育实践活动, 体育实践经验, 情报、书刊、资料和文件, 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信息资源导引 (相关信息网站) 等。

可依据下列流程组织学习主题知识库:一是信息交流。体育教师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信息交流, 促进体育信息间的流动, 扩大和丰富学习主题的信息量。二是经验积累。教师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分享、借鉴和吸收他人的教学经验, 反思和提升自己, 使自己已有的经验不断升值。三是整合资源。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多种信息资源, 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情境。四是虚拟现实。把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运用多媒体技术重新整合进功能性网络或意向拼贴中, 构建学习主题虚拟情境和数据库。虚拟现实侧重于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学习主题知识库的主要内容来源为学校体育信息资源网站;依运动项目分类构建的“主题知识素材库”;体育教师的“教师个人网站”或“教师小群体网站”。

2. 围绕学习体育主题进行教学设计, 使学习过程和信息技术走向融合

(1) 精心设计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课件, 不断更新学生的体育技能认知结构

体育运动是讲究体位感觉的运动项目, 教学设计应以突出动作技能的原理和技术动作生理机制为基础, 力求在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

学习体育过程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空间资源的学习。体育教师通过精选与学习主题有关的、有价值的体育教学信息, 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经验, 创设出具有体育文化信息的典型性和全息性的学习环境。二是时间进程学习。以多媒体网络为载体, 融合知、情、意、行的活动经验, 顺畅地融合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意义中。三是时空统一学习。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开辟未来的时间向度, 促使学生内在经验再组织, 形成新知识、新技能。

学习主题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 教学信息的组织要采用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超链接的结构方式, 教学信息的处理要采用高科技智能方式, 利用网络提供该项目的完整技术图片及视频播放系统, 实现技术动作实现分解与连贯的结合, 突出技术运用中的重、难点;不同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经验用于同一项目, 实现横向知识、经验的整合;把同一运动项目中的简单知识技能与复杂知识技能、新知识技能与旧知识技能联系起来, 实现纵向知识、经验的整合。

如在短跑加速与跳远助跑的教学中, 主题课件的设计应当指出二者在动作结构、加速、节奏、呼吸等方面的相似性, 根据这些技术的特点让学生对获取的运动技能进行反复的“诊断、治疗”, 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路径和方法, 形成一个又一个相互关联的运动技能框架,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2) 利用虚拟现实教学, 开发超越体育信息化教学的虚拟价值

体育信息化教学的“虚拟”价值来源于虚拟现实教学。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的代环境, 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如在讲解短跑摆臂动作时, 可利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观察虚拟情形下的技术动作, 对虚拟人体进行身体交流, 感受身体各部位的发力, 产生运动共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正确姿势, 而且了解了肌肉构造的原理和跑步动作的生理机制, 明白了摆臂过程中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最佳运动角度, 提高了学生的体位感觉能力。体育信息化教学的“虚拟”价值必须是经过“身临其境”效果的反复选择和身体体验后获得的, 这种选择必须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 是从可选择的体验中获得的, 是逐层递进的。这一过程体现如下:观察虚拟人体演示技术, 理解动作要领→通过体验, 形成技能→从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身体交流, 成为下意识, 形成习惯→触动内心的感受, 形成对“虚拟”价值的认识、理解、体验。

3.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 组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主题案例的研制

案例研制是进行案例规划, 并把案例设计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并据此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改完善的过程。案例研制要求以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学习主题知识库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基础。

案例研制要有比较复杂的问题和比较艰难的任务, 学生在解决有难度问题和完成有份量任务的过程中, 以任务驱动为目标, 对案例内容进行“独立探索”和“合作研究”。

案例研制可以针对一节完整的课, 也可以针对一个教学片断或某一教学环节。

为了更好地展现案例研制成果, 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开展虚拟的“专题报告”、“经验介绍”等活动, 给学生参与案例研制创设环境。

总之, 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 我们应该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向主动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利用多种信息教学手段, 把学生从感兴趣的学习动机, 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科学地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个性,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突破传统授课模式,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为了更好地发展体育教育事业, 我们必须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够完善和发展体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教育研究, 2002 (10) .

[2][日]渡边悦男.技术教学与运动观察.卢塞军译.中国学校体育, 2000 (1) .

[3]体育院系教材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4]李国岳.用信息化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思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8.基础教育信息化 篇八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教授李艺

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的出台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实践中,教育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完成后,新的要求是什么;其次,超越物理条件的建设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第三,如何超越平台期,再次确认价值。而摆在大家面前的标准有三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制订的硬件条件标准,诸如SCORM、LOM标准和国产CELTS-3标准皆为技术指标标准,可归结为物理标准;指向教师或学生等主体行为的,考量学习行为结果的效果标准;区别于上述标准的第三类标准,即功能标准。而在实践中,功能标准可能会比较适合教育管理信息化,它以具体管理模块如教学、教务、安保等为线索。

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功能标准思路框架的价值意义主要是:较好连结了基础条件建设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将教育管理信息化纳入各个部门常规工作的范畴;采用与具体功能相配合的编目思路,对教育服务软件开发企业产生直接的指导;所有有价值的数据归还给教育部门;形成一个分布式的、覆盖全国的教育基础数据库……

当前,有必要进行功能标准研制及基础数据库建设。一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如何建设”转向“如何运用”,并对“如何用好”有极强的期待;二是在功能标准层面上考虑问题,对归纳当前经验和指导未来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第三个快速成长期,其标志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常规业务状态及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它们将带动整个教育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及PPT整理)

加强体制建设,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之路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 胡巨波

一、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提升管理和应用水平

通过建立和实施一系列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城乡教育差异明显缩小,调动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区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 加强标准体制建设,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建立了教育“城域网”,统一了网络出口,实现了“校校通”;在“校园网”建设和“班班通”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立了覆盖全区中小学的教育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师、学生数据的统一管理;根据我区城乡结合地域上的优势,将天网、地网资源进行整合,将已有的教育城域网资源和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了全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建立了一个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内容健康、分类明晰的教育“城域网”资源库。

三、 加强人才培训体制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我区一直重视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建设一支以区信息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网络管理人员队伍。通过不断的摸索,我区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

四、加强安全体制建设,构建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

针对网络中的诸多不安全因素,我们通过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采取安全防范,确保教育城域网安全稳定的运行。

五、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自2007起,我区每年投入经费800余万元,用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正常运转。

上一篇:毕淑敏:回家去问妈妈下一篇: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