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照片档案数字化

2024-07-04

馆藏照片档案数字化(共5篇)

1.馆藏照片档案数字化 篇一

加强档案资源整合 突出馆藏特色档案建设

敦煌市档案局赵红云

加强档案资源整合是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突出馆藏“特色档案”的重要途径,是档案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资源整合的力度大小,它直接关系着档案馆这个基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能反映出服务于民生的方式、水平和程度,进一步体现了档案馆馆藏特色档案的文化品位。加强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要在提高馆藏特色档案和改善馆藏结构上做文章、下功夫。

一、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是要做好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

首先,要认识到档案来源于文件,档案又是文件的归宿。档案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措施,监督、检查和指导各部门、各立档单位各种文件材料的形成、管理、立卷归档工作,达到符合档案整理要求,达到便于科学管理要求,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一句话就是说,凡是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要标准化、规范化,比如文书处理部门在起草文件时严格按照文书处理方面的规定标准执行;其它各专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都有专业文本标准和要求,应严格执行。这是档案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加强档案监督、检查和指导的关键性一步。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档案室与案馆的关系,做到工作互补,资源共享。档案室是档案馆的基础,馆藏档案大部分来源于各个档案室。档案部门要投入精力,帮助和培训基层档案人员,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特别是让那些新手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如机关档案室创建示范活动时,我们应积助他们做好机关档案工作,把重点放在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上,进一步做好整理、鉴定工作,使之档案符合质量要求。只有这样,档案交接才能顺利,才能保证案卷质量,档案馆档案资源得以充分。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必须要严格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甘肃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使档案室工作与档案馆工作同步发展。

第三,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中心,重点做好经济建档工作。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的同志,随时掌握和了解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抓重点、早安排,跟踪服务,做好经济建档的指导工作。特别是要根据县市的发展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做好建档安排,如敦煌市委、市政府2008年在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集中精力狠抓了“五件大事”和“十件实事”,档案部门随时关注着大事要事的发展,很快研究出了方案,制定出了岗位责任,指定专人负责,落实了经济建档工作,基本做到了经济建设发展到那里,档案工作跟踪服务到那里的意识。另外,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档案部门密切和有关单位、部门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作战,为完成经济建档工作打好基础。

第四,要在档案工作的宏观调控中,加强重点档案的指导性安排。做好重点档案指导工作,是档案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2007年酒泉市档案局在全市作了加快重点工程建档和旅游资源建档安排后,各县市按照要求都作了这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2008年又提出对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部门进行建档,在各县市档案部门的努力下,已拉开了建档头绪,特别向敦煌市作为旅游开放城市,获得二星级以上的宾馆、饭店36家,工作量大,任务重,计划在二、三年内完成旅游部门建档工作。

二、新时期,地方特色档案的框架构思

过去,县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结构存在非常突出问题,就是种类的单一化。各档案馆文书档案占了馆藏的90%以上,其它档案的数量很少,甚至是空白。1979年,敦煌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旅游开放城市,那时,馆藏档案才4737卷,主要是文书档案和少部分的图纸,种类极度贫乏,更谈不上结构合理。随着我市旅游开放城市的整体推进,国际旅游名城

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档案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变化。到1991年,馆藏档案达14299卷,2008年馆藏档案达36696卷,包括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教学档案、印章档案、人事档案、公证档案、统计档案、票证档案等,时间为1949年至2001年;馆藏还有珍贵的历史档案,现存12件藏文经卷(中唐时期);清代档案共14件,如《敦煌乾隆志》(清抄本)、《敦煌道光志》(属木刻版印刷),清代档案还有、如文契、尾契、证书等档案;民国档案如《重修敦煌县志》(又名吕志)(属手抄本)等.。

新时期的档案馆,需要现代特色档案来装饰,更需要具备文化品位较高的地方特色档案来曾托,一个地区一个县市的地方特色档案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敦煌作为旅游开放城市,其特色档案也有所不同,下面就特色档案的框架结构问题进行尝试,仅供参考。

首先,了解市情,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来定位特色档案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市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平均海拔1138米,年平均气温9.3℃,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0毫米,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其市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独特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敦煌展现出了中国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具有近4000年的文明历史。历史上的敦煌,是塞种、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集散的大舞台,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的集结地,丝路边塞文化、两关长城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融汇聚的结点。著名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79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城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92年经甘肃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敦煌旅游经济开发区”,1998年敦煌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敦煌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奇特迷人。现存各类文物景点24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4A级景点三处,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被称为“文化瑰宝”的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还有被国家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奇观鸣沙山·月牙泉,著名的古关遗存玉门关、阳关,保存完整的汉长城、积薪堆和大自然神工鬼斧、妙造天成的雅丹地貌(魔鬼城)等等,这一切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寻秘探幽、观光揽胜,使敦煌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热线上的黄金旅游点。近年来,敦煌市大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光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

敦煌地处内陆,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年平均气温9.3℃,平均最高气温24.9℃,平均最低气温零下9.3℃。太阳年辐射总量153.76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150天左右,为发展优质林果业、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敦煌是甘肃粮食、棉花、瓜果、蔬菜主要产地之一。敦煌市还盛产葡萄、苹果、李广杏、紫胭桃、香水梨、鸣山大枣、敦煌蜜瓜等40余种名优水果和蔬菜。敦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钒、铁、磷、硫、石棉、芒硝等4大类(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26个品种,品位高、贮量大,开采方便。其中位于方山口的钒矿,属大型矿床,探明储量125.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07%,位居全国第四,平均品位0.86%,最高达3%,潜在经济价值28.24亿元。

3、基础条件完善,发展环境优越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优越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敦煌铁路已建成运营,开通了敦煌到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酒泉三条线路,火车站及站前广场已基本建成使用;境内公路是通往新疆、西藏、青海的交通纽带,313线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投入运营;敦煌机场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西安、成都、西宁、乌鲁木齐、兰州等12个大中城市的航线,旅游高峰期每周达120架次,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二是优质充足的能源电力供应。党河水库及坝下四个水电站年发电量达2400万千瓦/时。总投资2.78亿元,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的燃机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每年输入敦煌的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又为敦煌提供了充足的清洁能源。三是优化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投资1亿元的8万吨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日供水量达到2.2万吨;全长9.7公里,总投资1亿元的城市外环路建设工程已批准立项;全面启动实施了城市立面改造、城市夜景灯光、风情城、党河风情线等城市十大景观工程;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接待服务设施已具规模,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37家,取得资格的导游706人。四是优惠灵活的招商引资政策。1992年,敦煌市被批为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五是优秀一流的社会发展环境。敦煌市先后建成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省级“文明市”、“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和“全省综合治理模范市”、“全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城”、“全省广播电影电视先进县”、“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全市上下处处呈现出一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其次,结合实际,寻求档案资源,划定特色档案的范围

敦煌市委、市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下,重新确定了“旅游立市,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以优势资源培植支柱财源,以市场理念推动旅游开发,以敦煌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以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以改革开放推动全民创业,努力把敦煌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国际旅游名城。在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敦煌、艺术之都”,着力推进“城市特色化、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档案部门紧密结合这一实际,提出以下地方特色档案的框架。

1、历史档案。广泛向社会征集散存在民间的能反映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各种历史档案资料,时期为解放以前各个历史阶段。敦煌市档案馆在这方面已坚持了多年,很有成效,如从各种专业期刊收集到的反映与敦煌文化、敦煌艺术有关的学术论文,民间征集的老照片,清代、民国时期的文契、各种证件等,这些填补了档案馆缺乏历史档案的空白。

2、旅游档案。敦煌为旅游开放城市,我们把旅游资源建档和旅游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纳入建档范围很有特色。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6家(五星级1家、四星级3家、三星级7家);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42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内社37家,建档完全达到标准化正是一项大工程,但市档案部门已启动了此项工程。

3、突发事件档案。自然灾害如风灾、火灾、水灾、震灾,还有向03年的非典、09年甲型H1N1流感预防、山体滑坡、煤矿瓦斯爆炸等造成的直接危害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事

件。我们应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收集整理应急预案、现场录音录像、照片及后期处理结果等,一定要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4、重大活动档案。主要是在本地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以及重要接待方面的档案资料,比如,敦煌市档案馆在近几年,始终注意收集市上举办的大型活动材料,如市上已成功举办的四届文化旅游节会、招商会,敦煌航空口岸开通庆典活动,08年北京奥运火炬敦煌传递活动等档案收集、整理非常到位。还比如市上的重大接待,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到敦煌视察、参观考察、调研等活动中形成档案资料,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接待日程安排、题词和照片上,但我们的经验是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应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和接待,重点拍摄第一现场的照片。

5、民生档案。涉及民生方面的档案很多,如,教学档案、职工档案、劳动合同档案、职工养老保险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失业登记档案、工伤事故档案、生育保险档案、最低生活保障档案、拆迁档案、房产档案、病案档案、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土地承包档案、复退军人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以及知名人士档案、劳模档案、家庭档案等。这部分档案相关单位每年不同程度的都在做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6、名优产品档案。各地有各地的名优产品,敦煌为了让农产品产生“品牌效应”市上围绕“敦煌”二字的含金量,在品牌销售上打响敦煌牌,先后在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阳关牌”葡萄,敦煌“飞天牌”棉花,“飞天牌”弹棉胎,“飞将军牌”李广杏等7个农产品和30多个加工产品商标。2008年我市生产的无核白、红地球葡萄被评为全国“中华名果”。我们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收集获得名优产品的申报材料、照片以及证书等。

7、城市改造档案。城市改造的好坏直接反映了这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编制城市规划,按规划分批实施。近两年来,敦煌市在城市改造上以敦煌文化特色为主线,先后启动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城市街景的立面改造和道路改造、城市夜景灯光设置等“十大城市景观工程”,使敦煌的城市特色日益凸显了出来。特别能让游客体验到的是敦煌文化元素包装了整个敦煌城,大到建筑物的整体色调、外观造型、浮雕图案,小到人行道的改造、大理石的石刻花纹都精心设计制作,出出体现敦煌文化特色。在人行道的铺设上,按照方案精心选择了石窟壁画中隋代、唐代的莲花砖及藻井和从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古币图案,铺装了莲花街和古币街。走在敦煌大街上,使人有一种“眼中现古今,脚下生莲花”的感觉。敦煌市档案馆抓住这些特色,已启动收集工作,列出了收集计划,先着手将以敦煌古文化元素包装的城市五条大街和人行道街景用摄像机、照相机拍摄出现场景色。

8、荣誉档案。包含两个方面,既,一是市委、市政府等部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证书、奖杯等归入档案馆保存;二是个人获取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劳模、先进工作者等领回的证书、奖杯争取收交档案馆保存。

9、名人档案。这里面我想从几方面着手,一是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特殊贡献的,将他们的论著、论文、证书收集归档;一是在摄影、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有成就的地方名人,将他们的作品、获奖证书收集归档;一是研究地方曲子戏并有成果的名人,将他们收集的地方戏曲、词以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证书等收集归档。

10、实物档案。档案馆重视收集一些比较珍贵实物档案很有必要,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依据。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探讨和构思出的敦煌市特色档案框架,在这些特色档案中,有些档案已收藏进馆,有些我们在做积极努力,准备开始收集整理,还有些需要创造条件,如经费问题,专业人才问题,特殊保管设施问题等,只有条件具备时,才能对那些具有地方特色档案做系统的收集、整理、鉴定和归档。

联系电话:***

2.馆藏照片档案数字化 篇二

一、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意义

首先, 档案数字化能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保护档案原件, 可以减少档案原件由于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或丢失, 极大限度地延长档案原件寿命。其次, 在档案的存储方面, 可以进一步改变馆藏档案结构, 节省存储空间。再次, 档案数字化能改变档案的利用方式。在档案利用方式上,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 服务不再受时空限制的影响。档案数字化以后, 将已开放的档案上网, 利用者可在任何时间上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后, 档案数字化能充实各档案馆网站的内容。对大多数高校的档案馆网站来说, 普遍存在网上信息资源匮乏的问题。信息加工深度不够, 实质性信息较少。而进行馆藏档案数字化后, 将非保密档案及时通过档案馆网站对外发布, 不仅能改变以往信息资源匮乏的局面, 而且对档案馆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目标

第一, 从系统建设方面来讲, 馆藏档案数字化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 整个系统建设做到方案科学、流程合理、设备先进、管理到位。第二, 从档案数字化的相关标准规范来讲, 其包括档案扫描元数据标准、档案整理著录标准、数据存储标准、系统管理标准、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等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第三, 从运作模式方面来讲, 档案的整理、著录、信息建库、扫描、影像处理等要符合流水线作业模式。第四, 从信息建库方面来讲, 档案数字化之前需要建立各类专题数据库, 例如:档案目录级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声像档案数据库等等。第五, 从提供利用方面来讲, 档案数字化成果要及时对外提供利用, 公开的档案信息要对外共享, 实现用户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访问档案馆档案资源的目的。

三、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

目前, 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对数字化成本的承受能力问题。这种成本既包括资金成本、时间成本, 也包括人力成本, 所以高校档案馆要依据各自单位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状况, 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布置和实施。

(一) 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内容。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内容包括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 建立各类档案数据库;载体档案的数字化, 如纸质档案、档案缩微品、照片档案及录音录像档案等的数字化, 建立档案影像数据库或多媒体数据库;档案专题信息的采集与建库并提供利用。

(二) 馆藏档案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其一, 建立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 可根据学校各类档案基本情况, 通过著录标引, 建立以原始档案保存状态为编目单位的各种档案基本目录数据库, 即传统手工案卷目录和卷内目录的计算机化。其二, 建立专题档案内容数据库。根据本校档案信息化程度及数字档案馆建设情况, 深度挖掘某一系列专题档案内容, 建立从目录到全文的数据库。例如, 师范类院校、中医类院校、工科类院校都有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 通过对这些档案信息的深度开发及数字化工作并上传至建立的专题数据库中, 实现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其三, 建立声像档案数据库。声像是最能直观体现一个高校历史沿革的珍贵档案, 通过建立声像档案数据库, 将通过统一标准数字化后的声像档案挂接至数据库, 有效地保管利用这些资源。其四, 建立馆藏档案全文数据库。通过建立全文数据库, 把学校馆藏中珍贵的党政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以及人事档案等原件或实物, 通过数字化扫描并为其编制题名、责任者、关键词等索引, 上传至档案管理系统中, 实现档案的全文管理。

(三) 馆藏档案数字化具体流程。第一步, 对档案进行鉴定整理。从馆藏实际出发, 对馆藏档案进行筛选, 确定数字化的范围, 分清轻重缓急, 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进行。一是对馆藏珍贵档案数字化;二是对具有永久保管期限和使用价值的档案数字化;三是对能够体现高校特有文化价值的档案数字化;四是对有高校特色的档案数字化;五是对利用率高的、需求大的档案数字化。利用已编制的文件级目录, 进行系统的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 从文件级目录划定哪部分档案先数字化。可利用编纂好的档案资料来取代档案原件作为数字化内容, 这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档案数字化鉴定的质量和效率。任何没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数字化, 都是一种浪费。只有在实际工作中, 依据各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 从利用者的需要出发, 将上述几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灵活使用, 以提高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第二步, 档案交接。档案交接过程中应该明确分工, 当天借出的档案原则上要当天归还。若档案数字化是外包给其他公司, 更应注意交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双方都要指定负责人当面清点档案并做好记录签字。第三步, 档案拆卷、扫描。档案的拆卷要以不破坏档案装订原貌为准则, 扫描过程中严格遵守并达到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DA/T 31—2005)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保证档案的拆卷、扫描图像与原件一致、整洁。第四步, 图像处理。对扫描过的档案电子图像需要做进一步的图像处理。对同一档案编号的文件及其附件进行合并, 生成一个文件, 不乱序, 不混档, 文件以档案编号进行命名, 按目录号/案卷号/档号进行存储, 方便与档案系统目录进行挂接。普通文本按300dpi分页进行黑白二值扫描, 每个文件合成一个pdf文档;已发黄的老旧档案和彩页按300dpi RGB真彩色扫描, 每个文件合成一个pdf文档;印刷体文书档案要求制作成双层pdf文件;扫描后图像没有明显的墨迹;图像缩放100%。照片扫描像素为600dpi以上。对扫描的图片进行加工裁减、去边、去污等技术处理, 不留文字版面外的暗影、无干扰信息。电子图片的倾斜度不得超出1度, 不允许有折叠或缺损, 保持图像的完整, 图片端正、无扭曲。第五步, 数据质检。对提交的数字化数据必须经过质量检查, 例如进行数据抽检, 抽检率至少为8%, 合格率为95%以上。电子档案的质量检查主要包括三个过程或环节:一是质量抽查, 对于不合格的数据要及时返工重扫。二是数据检测, 主要内容包括病毒检测、运行检测和数据核对等三个方面。三是数据利用检测, 主要是将全部数据直接挂接到档案管理系统后, 对外提供利用时, 是否出现错误或者使用者发现的一系列问题。第六步, 数据整理。这里提到的数据整理是指对数字化扫描后经过检查合格的数据进行下一步的备份保存和档案系统服务器挂接提供利用。最常见的数据备份介质为移动硬盘、光盘、磁带等。一般来说, 至少使用两种不同的存储介质来进行数据备份。移动硬盘的备份方式较简单, 因为一般选择的硬盘容量都足够大, 因此将数据样盘和备份硬盘同时在数据专用计算机上挂接好后, 直接对硬盘进行复制, 再贴上可识别的标签即可。DVD光盘的备份, DVD光盘容量一般为4.7GB, 通常档案数字化处理后数据库的容量会大于1张光盘的容量。因此在光盘备份时, 首先要将大的数据库化整为零, 均衡分配。将扫描完成的电子档案数据进行核对, 无误后将电子档案挂接至档案管理系统。通过每一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与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档案编号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 为实现档案目录数据库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提供条件。做到目录与电子档案数据一一对应, 对应率达到95%以上。第七步, 装订还原。档案还原检查是确保档案还原质量的重要举措, 也是档案数字化的后续工作, 通常称之为“档案数字化后处理”。还原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照目录清点借出的档案是否如数归还;二是档案排序和卷内文件排序是否正确;三是档案是否存在破损情况;四是档案装订是否符合国家规范;五是制度规定或合同约定的其他质量要求 (如有的卷宗需要打印卷内目录) 是否达到。档案还原检查一般应是全数检查, 以防遗漏。

四、馆藏档案数字化安全策略

馆藏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一是有些单位在馆藏档案数字化时进行了面向社会的招投标, 因为偏重性价比, 而忽略对中标单位的全方位考察, 特别是对公司信用、安全度的考察。二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数据的安全问题, 档案数字化后的数据极易被复制。三是,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人员的安全问题, 进行档案数字化的工作人员是否具有一定的档案数字化方面的经验, 档案安全意识是否足够高。四是档案数字化后数据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些主要是针对应用过程中来自网络病毒、网络攻击、保密数据泄漏等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这些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从思想上提高档案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风险教育, 使档案数字化相关人员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 对档案数字化的各类风险因素及后果有全面的认识。

(二) 从实践上规范安全防护程序。严格把关档案在数字化中的交接过程, 档案在库房外未被使用时, 不允许长时间放在桌子等开放环境内, 应及时收好;档案不准擅自带离加工现场, 保证当日加工档案必须当日归库, 档案馆人员只能将纸质档案借与指定人员, 归档时也只与指定人员办交接手续;加强档案接手人员的管理, 每批次进出库房的档案必须由至少1名负责人清点并签字, 出现问题时, 比如档案遗失、破损等, 由该负责人进行处理。

(三) 加强数字化过程中的安全监控。档案数字化场地必须配备消防系统、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化处理系统必须是封闭性的独立网络, 禁止与其他任何网络系统互联;数字化处理系统中的计算机主机、外设输入输出接口均必须封口, 严禁使用私人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存储介质, 确保馆藏档案数字化的每一步都处于可控状态。

(四) 针对威胁馆藏档案数字化数据安全的因素, 应该加强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加强安全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制定和实施完善的管理制度, 以保证馆藏档案数字化数据的真实可靠。

高校馆藏档案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耗时、耗钱、耗力, 而且还涉及了很多技术领域的问题,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也将会不断发展, 趋于完善, 从而从更大程度上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继业.段广力.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J].陕西档案, 2005.3

[2] .李学广.档案数字化方案研究[J].中国档案, 2007.6

[3] .赵秀艳.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6

[4] .李宇宁.高校档案工作细节服务探析[J].云南档案, 2011.6

[5] .王娅.论高校档案馆功能拓展与“业务流程重组”[J].兰台世界, 2011.18

3.开展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篇三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工作

一、馆藏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

我馆是为褒扬革命烈士而建的纪念设施。建馆20多年来,通过征集、收集、捐赠、交换等途径,我馆收藏了数量可观的烈士纪念相关史料档案。史料档案是我馆实现教育、研究功能的基础,主要由反映每位革命烈士生平事迹的文书档案及烈士生平相关文物藏品档案组成,文物藏品档案包括纸质、照片、音像、实物等类别,每件文物藏品档案都附有藏品说明档案。

随着国家将9月30日确定为烈士纪念日并举行隆重悼念活动,烈士缅怀已成为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馆相应展陈活动的规模、频度、接待人次均大大提高,仅2014年大型主题、专题活动就有近10场。同时,相关历史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大型丛书《碧血丹心——浙江革命烈士英名录》也于今年编撰完成。鉴于我馆收藏档案的性质、作用和展陈、研究带来的高强度利用,必须顺应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化趋势,尽快实现馆藏史料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既是对史料档案的保护手段,又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技术保障,也是推进数字建馆和网络应用的重要基础。

二、烈士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我馆馆藏史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首先是制定规划,根据馆藏档案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预期,对数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进行详细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确定近期工作目标和进度,决定按照难易程度和利用频度,先进行烈士生平文书档案的数字化。第二是筹备工作资源,按数字化工作所需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招标确定专业公司承接具体数字化工作,并确定以档案管理人员为主体组成衔接团队。第三是分工协作,衔接团队对纸质档案进行预处理,完成拆卷、修补、平整等工作;技术团队根据我馆烈士纸质档案的存储要求,按照档案数字化的标准,对烈士纸质档案进行数据采集,从技术设置和工序上防止出现漏扫与多扫,根据档案纸质差别采用不同的分辨率,实现扫描图像清晰完整、便于利用,并基本保障同一卷档案的不同纸质间具有相似的图像效果,技术团队在采集同时还要完成图像纠偏、去污、去黑边等处理;扫描完成后,由衔接团队和技术团队协作完成数字化图像的对照编目和条目输入工作;衔接团队再次根据档案原件对编目的数字化图像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按照技术要求将纸质案卷重新装订,恢复原始档案的面貌,确保无漏装、错装;衔接团队将纸质档案装订还原后,对编目的数字化图像按卷进行集成归档,形成数字化卷宗。

我馆的烈士生平文书档案数字化工作,历经半年完成。现在,我馆收藏的2万余名烈士档案,可以通过方便的电子检索查找利用,系统提供姓氏筆划等多种检索方法,提高了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原始档案。

三、数字化的后续任务

文书档案的数字化是我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初步尝试,它的成功为我们将来完善和拓展信息化应用增添了信心。我们的主要设想是:

1.继续开展其他档案的数字化工作。首先是其他的史料档案,能转移到电子载体的,原则上都要转移到电子载体上。史料档案完成以后,我馆其他的单位共性档案也可逐步实现数字化。

2.适时开发烈士档案管理利用信息系统。结合收藏档案管理、利用,规划建设面向内部管理和公众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档案入馆、存放、交流、交换内网上完成,对馆藏档案科学分类、系统化组织,对存放环境自动实现温湿度调节和灾害报警,对公众服务实现网上申请审核、网上浏览利用。

3.充分发挥信息化窗口作用。以“浙江英烈网”为平台和窗口,设置专题专栏,合理组织我馆拥有的烈士信息,主动向社会介绍不同时期在革命和建设中英勇奋斗的烈士事迹;研究按类别、按时期、按地域等的烈士群体,推崇烈士气节,弘扬时代精神。

总之,以档案的数字化为开端,我们将以服务为宗旨,让烈士精神借助信息化的翅膀高扬。

参考文献:

[1]孙花子  《浅析烈士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科技纵横》 2013.21.

[2]顾丽丽  《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思考》   http://daj.pinghu.gov.cn/.

[3]金  红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初探》  《浙江档案》  2014.01.

[4]俞  岚   《纪念馆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初探》  《浙江档案》  2014.08.

4.馆藏照片档案数字化 篇四

尽管图书馆的书目管理已经进人了电子化、数字化时代,但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文献更新和录人还在不断地进行,回溯建库仍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对完善和维护馆藏书目数据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前期的回溯建库工作初见成效,成绩斐然,但目前我馆仍面临着外国文学、古籍和佛学等馆藏的回溯建库。因此,为进一步完善和保障今后的回溯建库,以及同行之间的相互借鉴,回顾总结我馆前期馆藏书目的回溯建库是很有必要的。

1回溯建库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新书录人和回溯建库这两项工作。而仅靠编目新书所录人的数据,还不能全面反映馆藏,还须进行回溯建库,才能全面、准确地揭示馆藏内容的深度与准确度,完善和维护馆藏书目数据库。所以,回溯建库是馆藏数据库的必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它将传统卡片目录转化成机读目录的数字化信息和数字化馆藏索引,为读者提供自动化的书目检索,使传统手工借阅变为自动化借阅。只有做好这项工作,馆藏资源才具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才能使高校图书馆的纸本馆藏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并存,逐步建立数字化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化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首要和必要条件,而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建设的核心之一,就是回溯建库。回溯建库是高校图书馆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工作,在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好坏程度,是评价一个图书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数字化的回溯建库是必要的。

2回溯建库的作用

2.1数字化馆藏书目

对于传统馆藏书目,读者查找藏书需要依次翻阅卡片目录,找到卡片目录的索书号,再通过馆员手工借阅藏书。而对于数字化馆藏书目,读者不需要逐一查找卡片目录,就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检索借阅藏书。利用计算机或手机网络检索,扩大了检索点和检索途径,提高了检准率,如输人书名、分类号、作者或关键词等,读者就可获悉所需藏书信息并可下载全文。此外,还可以利用Wi-Fi手机联网查找馆藏资源、阅读电子图书。总之,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既方便了读者,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服务水平。

2.2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回溯建库的书目数据库,保证了数据库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奠定了文献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和丰厚的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的回溯建库若由一个有代表性的文理兼容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来编制完成,其他高校图书馆就可通过互联网传输得到该资源信息,即可在远距离计算机终端检索到该馆的馆藏文献,达到远程共享和远程控制的目的。目前,我馆已建好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可远距离传送给各高校图书馆,也就是说,各高校图书馆可以查到我馆的馆藏文献。近年来,CALIS文献保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使得馆际互借成为现实,实现了真正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3回溯建库的方式

高校图书馆回溯建库,就是将图书馆纸本藏书的原始卡片目录转换成由计算机读取识别的机读目录,建立并完善书目数据库的过程,从而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电子化。而我馆采用书卡核对、ILAS编目系统的回溯建库方式,遵循《中国机读目录格式》(CKARK),先编辑出标准的回溯建库规范档,使其书目数据库统一化和规范化;将纸本藏书以规范格式录人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ILAS编目系统,以ILAS软件编目系统所具有的自动化功能,统一整理、重新组合;编目程序从010字段开始,在各相应的字段上著录相关的信息,诸如作者、出版年、版本项、主题、分类号、价格等信息的著录;在完全著录后再扫条码,回溯建库的书目数据库就会自动进入中央数据库,供读者检索、流通借阅,为数字化图书馆打下基础。

4回溯建库中存在的问题

4.1同书异号或异书同号

由于我馆与4所院校图书馆合并,以及新旧书目分类法的多样性,如有的采用中图法、有的采用科图法、有的采用人大法,以及著录格式的不同等原因,存在同书异号或不同版本的同书异号和异书同号等问题。一种是完全一样的书目,只是版本或作者不同,但分类号却不同,造成同书异号错误;另一种是完全不同的书目,分类号却相同,造成异书同号错误。

4.2书号不一致

旧书一般都缺乏国际标准书号ISBN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的图书,除了4所院校合并之前的旧书和不同年代旧书分类法的各不相同外,也有无书卡、无分类号只有登记号或财产流水号的藏书;80年代前后的藏书大多数只有国家统一书号但没有国际标准书号;90年代前后的藏书,虽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号,但标志不一致,有的标在封底,有的标在书名页,甚至同一种书目有两个ISBN号,导致回溯建库时先进行中图法分类编目工作,然后才能统一著录。

4.3著录不统一和误录

团体单位、地名等著录不统一,如“北京师范大学”著为“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著为“中医大、医科大”,而“嵩山”著为“高山”等。同时,因疏忽错输个别数字,如“6”输成“9”,“210”录成“201、102”;子字段标识符@的遗漏;分类号大小写不分,著录字段残缺等,致使著录不统一、不规范,从而影响数据库的质量。4.4书目排版欠规范

对于无书目卡片或卡片目录不齐全的藏书,在对照原书回溯建库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书目排版不一致,给建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旧书封面、封底与书名页目录不一致,如书名、作者或出版时间有的排在封面或封底,有的却排在书名页,均无统一的位置。建库时不能流水对照原书的固定页面,而是需要来回翻阅藏书,既费时、繁琐、效率低,又影响建库人员的情绪,从而导致出错。

5回溯建库问题的解决方略

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回溯建库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编目数据库的质量、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程度,针对以上问题,我馆专门派人监督验收,以保证馆藏书目数据库的质量。

5.1规范统一文献著录

我馆先将所有的藏书贴上条形码,对不同分类法的藏书统一执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号;对于无卡片无分类号的旧书,先按中图法分类编目;对同一种类不同版本或作者的藏书,都标引一个标准的中图分类号,然后分门别类地利用假期进行回溯建库。当时我馆藏书共90余万册,我们负责南校区馆藏书目的回溯建库,南校区属于文科,仅旧书就有20余万册。我们两人一组在相应的阅览室建库,按照我馆制定的规范档进行统一著录和完整著录数据。著录数据项目完备,达到了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目的,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也保障了数据库的使用价值和永久性。

(1)唯一的书目数据。我馆依照中图法规则,先对照原书所标引的分类号是否能准确反映书目的学科内容,然后对原有的书目数据进行审校、补充。对著录不正确、不齐全的字段进行改编、补全,对原书卡片目录上缺少的信息,如主题名、副题名、分辑号、作者或出版年等逐一核实添补,对异书同号的重新进行分类、标引,标著在690@字段;对同书异号的先核对原书校正,并在905@f字段著录同种书的索取号,便于读者借阅。对同名不同版本的书目,将统一著录在字段205@a项来说明该书是第几版;对同名不同作者的书目,在701@a字段显示其不同的作者,使之形成一条书目数据,从而避免了同书异号和同号异书问题。

(2)统一书号。为了标准规范著录,先认真检查其书号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对无国际标准书号和书号不一致的新旧图书,统一改编为国际标准书号ISBN号。根据规范档在书目数据010@字段著录国际标准书号ISBN号,对多卷册丛书采用集中著录在“225@”字段自动生成“461@丛书名”的方法,从而保证了同种馆藏书目数据的一致性。

5.2规范统一名称著录

我馆为建设标准规范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先制定了规范档。而规范档就是将著录规则、著录字段、每个著录字段的著录内容,按照自动化编目软件ILAS生成的著录标准,加以标志并印发给每个建库馆员。馆员再按照这个规范档’逐条进行每一字段的回溯建库。对于无记录的书目,在著录时进行新增;对于有记录但不标准的书目,进行字段的修改,如在馆藏书目数据的010@d字段统一了其价格“CNY”的标著,取缔了诸如?、$或?等的标著,以保证标引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以及检索的准确率和巳率。

5.3规范统一排版

为提高馆藏书目数字化回溯建库的工程进度与工作效率,在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同时,也为了方便馆员一目了然地了解回溯建库,建议将书目信息集中排版在书名页。如果把最基本的书目信息、索引条件统一集中排列在书名页,将必须输人的书名、作者、分类号或出版时间全部标明于同一书名页上,对照原书回溯建库就较为方便,也便于读者检索数字化的馆藏与纸本馆藏对接。

6结语

5.馆藏照片档案数字化 篇五

一、优化档案馆藏是档案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从宏观来看,是指档案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并服务和促进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就具体的档案馆而言,其科学发展应当是把有效的资源信息和藏品载体有限数量的相匹配,努力实现档案馆藏效率效益最大化。

随着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档案形成的速度越来越快、案卷量也越来越多,档案馆的空间容量与所存档案数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档案馆的现存档案中,能经常发挥作用的比例并不高,馆藏档案的利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许多档案长年累月“沉睡”在档案柜中。一方面档案业务经费缺乏,涨库现象突出;另一方面又有大批无利用价值档案占据着大量的库房空间,消耗着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档案经费。究其原因:一是档案工作的考核、评定体系、晋级标准不尽合理,片面认为馆藏档案数量越多,工作成绩就越大;二是长期以来核定档案管理人员编制都习惯按馆藏档案数量确定;三是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档案鉴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存在着“收”保险,“剔”冒险的求稳思想。档案存而不鉴,鉴而不毁,使馆藏档案良莠不分、玉石不明,严重影响了馆藏档案的质量和结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解决好档案馆藏量的扩张与档案利用率的矛盾,必须在优化馆藏上下功夫,以优化馆藏为龙头,带动和推进档案工作的全面改革和发展。通过优化档案馆藏,可以极大地减轻档案馆的容量负担,使有限的档案库房、装具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使“重点档案重点保护”的原则和措施得到落实。

二、优化档案馆藏,科学鉴定档案是关键

档案鉴定是优化档案馆藏的主要手段和实现途径,是使档案从庞杂无序状态,转化为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环节。不同类型档案馆,应有不同的定位和馆藏要求,这是做好档案鉴定工作的前提,从优化档案馆藏角度来看,档案的鉴定工作应把好以下三关。

1. 把好文件材料“选入关”。

在现行文件材料的归档过程中,“有文必档”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一旦文件归档入馆后,又受“保管保险,销毁危险”的思想左右,使许多无价值的档案长期混迹于档案库房中。因此把好入馆前的鉴定关,实现归档材料的优化接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后期档案工作的“简化整理,深化检索”的业务建设方针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把好文件材料的“选入关”,能有效控制文件和档案数量虚高的增长势头,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质量,减轻鉴定销毁的工作量,避免人力、物力、财力浪费,这是优化档案馆藏的基础。在这方面国外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美国档案工作中,档案鉴定一般在文件进馆前就已经完成,其文件进馆比例严格控制在3%左右,它既可以杜绝冗余文件进馆的现象,又能保证销毁工作的切实可行。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在上世纪初就曾说过:“选留过多是一种罪过”。这也充分说明,把好归档材料的鉴定关,尽可能使馆藏档案少而精,应是档案鉴定工作的准则。

2. 把好档案保管“期限关”。

档案的鉴定就是按照鉴定工作的原则和标准,研究和甄别档案的现实使用价值和历史价值,确定其保管期限,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并予以销毁。按照归档文件内容的重要程度来判断档案价值,是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重要依据。而目前使用的保管期限表其时间跨度较大,可上可下,在确定档案保管期限时,常常是“就高不就低,就上不就下,就长不就短”,使不同价值的档案,按同一价值标准对待。凡是介于永久、长期之间的档案则列为永久保存;介于长期、短期之间的档案则列为长期保存,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保管期限普遍偏长的现象。这种做法实际上使馆藏中超期的“劣”质档案增加,造成有限档案设施资源的浪费。把好档案保管“期限关”大有文章可做,合理地确定档案保管期限,将有价值的档案保存起来,过期的、失去价值的档案及时剔除出去,实现档案的去劣存优、去粗存精,这是优化档案馆藏的重要内容。

3. 把好到期档案“销毁关”。

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对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树立档案“精品”意识,及时销毁过期和无利用价值的档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只进不出,只看不管”的现象,一些档案馆虽然对期满档案进行了鉴定,但在销毁时却缩手缩脚,久拖不决,生怕因出现差错而承担责任,最后往往只得将其“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名为“缓期”实则遥遥无期。如果档案长期不进行鉴定或只鉴不销,不仅使档案馆藏内容庞杂、数量臃肿,还将直接影响到档案馆藏的“吐故纳新”,影响到有价值档案的接收、加工、整理和提供利用,以致使馆藏出现“泡沫”现象。及时销毁无继续保存价值和保管期满的档案,有利于解决馆藏档案庞杂与精炼的矛盾,使高价值的档案获得良好的保管条件,也可避免因对过期档案放松保管,而引起的泄密等问题的出现,确保档案工作的严肃性。

三、做好档案鉴定工作的基本要求

档案鉴定是关系到档案馆藏结构、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关键程序。档案鉴定又是一项要求高、责任大的业务工作,从优化档案馆藏的角度来讲,做好档案鉴定工作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1. 提高对档案鉴定工作的认识。

档案鉴定工作在档案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和业务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普遍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重保管、轻鉴定,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以收代鉴,没有规范的操作规则和程序,不少档案馆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档案鉴定工作。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不愿意为鉴定而承担领导责任和工作压力,一方面叫着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又不管什么材料,只要收到就“多多益善”,年终小结时也总是以文件材料归档数量的多少作为主要成绩。显然这是对档案鉴定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没有能够从发展档案事业,优化档案馆藏,提高档案利用价值,发挥综合效益的高度来认识做好档案鉴定工作的意义。

2. 健全组织,确保档案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

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决定着档案的存毁命运。但由于档案馆藏涉及面宽而广,仅以个人的知识和理论水平是难以胜任档案鉴定工作的。各级档案馆应从本馆档案结构特点出发,组织相关领导、专家等人员组成档案鉴定工作机构,使档案鉴定工作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档案鉴定组织可以由馆外组织和馆内组织两部分组成,馆外组织一般由本单位或属地业务职能部门牵头,由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及档案馆部分同志组成,他们的工作重点是对文件材料的价值进行评价,把好“归档关”;馆内组织可由馆内的业务骨干组成,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档案的质量、期限、密级等进行鉴定,定期做好各类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档案鉴定组织应有一定的工作规则,并做好详细的记录。馆外档案鉴定组织以原则鉴定为主,主要是确定总的归档文件范围和类型,一般一年组织工作1—2次即可;馆内鉴定组织应是一个常设的业务工作机构,要经常就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尤其对一些需要销毁的档案资料,必须由档案鉴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及成员签字后,方可销毁,以示其严肃性。总之,健全的档案鉴定组织是做好档案鉴定工作的保证,也是实现档案鉴定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

3. 进一步完善档案鉴定标准和细则。

档案鉴定是我国档案业务工作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理论研究不足,实践经验不多。2006年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是我国目前统一实施的鉴定档案保存价值的依据,对鉴定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但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新型行业层出不穷,一些档案鉴定理论和规定已与现实有许多不相适应,显露出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些新型载体档案的出现,对档案鉴定理论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各级档案馆不能片面、教条地按照这些规定来执行,而应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适合本馆使用,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档案鉴定细则,这些细则应以上级规定为准则,以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内容,并适当借鉴国外成熟的档案鉴定理论和做法,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形成。细则的制订要考虑到阶段性和长远性,要与国际国内档案鉴定的走向相适应,从而使档案鉴定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专职化。制订完善档案鉴定细则和要求,可以确保档案鉴定质量,统一档案鉴定标准,避免因个人主观性,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的不高而造成档案鉴定的偏差,这是做好档案鉴定工作的前提条件。

档案鉴定工作是一项基础业务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广大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改革的精神,从有利于优化馆藏的角度去认真做好档案鉴定工作,努力促进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摘要:重视优化档案馆藏, 提高馆藏档案的效益和效率, 以有限的馆藏, 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档案信息资源服务, 是档案管理部门追求的工作目标, 要实现优化档案馆藏的工作目标, 认真做好档案鉴定工作是关键。

上一篇:安全管理专题调研汇报材料下一篇:最美乡村小学申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