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心得体会

2024-11-10

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心得体会 篇一

《班级管理策略与方法》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杨 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既务实又务虚;既能管得住,又能放得开;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做到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

一、以“严”为出发点。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纪律,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原则,公平、公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使学生心服口服,自觉接受教育。

二、以“勤”做保障。“勤”就是要“腿勤、嘴勤、手勤”。

三、以“细”为基础。在任何时候都要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班级中班委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班级大部分成员对班委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细心地做好班委核心人物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

四、以“放”为动力。“放”是根据主体教育的思想,逐步建构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和谐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敢于放手,敢于给班干部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要协助班干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

五、以“抓”为突破口。“抓”就是要抓方向、抓原则。“抓”重在“严”和“勤”。“抓”不是要教师面面俱到,也不是要教师搞一言堂和包办代替。“抓”而不放,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个性,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放”不是不管,不是放任自流。如果“放”而不抓,将导致班级的无序和混乱。

因此,要做好班级工作,必须抓放结合。同时还要注意“度”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注重“严、勤、细、放、抓”的结合,把话说到点上,把检查落到实处,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三完小 2015年9月

2.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心得体会 篇二

教室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中主要的活动场所, 班级管理对幼儿的性格养成和行为规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积极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空间, 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 使幼儿置身于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之中, 轻松快乐地学习, 促进自身的发展。

俗话说, “亲其师, 信其道”。幼儿年纪尚小, 心地单纯, 对于身边的人及事物有着本能的感知, 多依靠自身的喜好亲疏来进行判断。当亲近某个老师的时候, 他们往往更愿意接受该老师的指导, 根据老师的要求来进行自我行为上的规范。教师要对幼儿园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幼儿相信教师, 信任教师, 亲近教师。教师对待幼儿要热情主动、温柔诚挚, 主动亲近幼儿, 关心幼儿, 做幼儿和善睿智的大朋友。教师要多多关注幼儿, 关心幼儿, 真诚体贴, 在生活学习中及时有效地了解他们的状况, 幼儿获得成就时及时鼓励, 出现问题及时协助解决, 处处为幼儿着想, 事事细心, 用母爱般的师爱呵护幼儿, 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 要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还需要幼儿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参与感, 在班级中像在家一样亲切。对此, 教师应积极采取多种方式, 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中来, 成为班级的一分子。教师可以设置背景活动墙, 将幼儿学习生活中取得的成就一一张贴上去, 既可以激励幼儿, 使其产生荣誉感, 又可以使幼儿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教师还可以和幼儿共同规划班级布局, 开展有趣的班级活动等, 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深厚的情感, 增强班级凝聚力。

2.明确班级常规, 促进幼儿自主管理

要在班级内实现幼儿的自主管理,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规范, 使幼儿明确自己应当做什么, 什么不能做, 然后再指导幼儿在积极理解的情况下付诸行动。

在班级常规的制定中, 教师应注意转变观念, 以幼儿为主体,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与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讨论交流, 共同制订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管理规范, 促使幼儿明确规范内容, 深入理解其要求实质, 并能够马上投入使用, 切实对幼儿的学习生活行为作出正确的指导和规范。

为了维持规范的权威性, 班级常规制定以后, 教师除了要使幼儿充分理解规范内容, 对规范产生认同感, 积极主动实施和要求以外, 还要注意以身作则,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规范实施过程中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对班级内所有学生教师一律严格要求, 一视同仁, 不搞个别化和特殊化, 并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更新, 科学有效地规范幼儿的行为举止,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进而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

3.加强家园联系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教师和家长双方的共同努力, 两者都缺一不可。

在幼儿园日常管理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 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多就幼儿在园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及时准确掌握幼儿的学习状况、性格特征、家庭境况等;同时,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加强家长与教师的互相理解, 增进家校合作, 取得家长的信任和亲近, 并就幼儿的教育问题达成共识, 从幼儿园、家庭两方同时出力, 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某些问题上教师还可利用家长资源对幼儿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管理,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家校联系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家长了解新的健康科学的教育理念, 积极转变观念, 明确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推动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同时, 教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 互通有无, 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情况, 明确家园合作的相关内容, 并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来;教师可以通过家园联系栏、家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

班级管理在幼儿园教学中至关重要, 教师应积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不断提升个人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 积极探索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新思路, 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摘要:班级管理在幼儿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探究, 提出要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空间, 明确班级常规、促进幼儿自主管理以及加强家园联系三项措施, 希望能对相关研究以及一线教学人员有所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周莉娟.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4) .

3.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 篇三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即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老师帮助和指导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班级的整体面貌,影响着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也关系到老师能否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及活动的质量。因此,长期以来,老师们都非常重视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制定出各种各样的条款和规则,运用教师的权威,采用“命令式”、“高压式”的管理。然而事与愿违,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越管越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制定的规则,常常忽视了遵守常规的主体——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行为特征采用适合的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班级常规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良好的班级常规是保证幼儿在园安全的前提

保证幼儿生命安全是幼儿园工作是首要任务。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探索,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欠佳,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从而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幼儿形成良好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基础

良好的习惯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学前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常规要求需要幼儿反复实践,并不断对正确的行为加以强化,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良好的班级常规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幼儿园是集体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需要制定一定的常规来维持秩序。良好的班级常规又有助于形成宽松、和谐、温馨的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这个集体里感觉到轻松、快乐,更有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掌握。

(四)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幼儿自律能力发展的关键

学前阶段是培养幼儿自律品质的最佳时期。幼儿的情感、行为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能帮助幼儿逐渐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适应集体的要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自律品质。

三、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看似无形,因为它不像一次教学活动那么凸显成效,其实它无处不在,必须融合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利用积极有效策略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班级常规呢?

(一)注重细节,持之以恒

案例1:小班区角游戏,孩子们或是安静地翻阅图书,制作手工,或是活跃地叫卖商品,扮演角色,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发展技能,体验成功,感受快乐。每天一小时的游戏时间结束,我大声喊着:“下班了,下班了,赶紧把游戏材料收拾整理好!”孩子们立刻手忙脚乱地收拾起来……当孩子们都回到了自己座位上开始讲评时,各个区角里狼藉一片,保育老师正弯着腰辛苦地收拾整理着。

我灵机一动,让配班老师播放了一段哭声,孩子们瞬间安静下来。我问:“宝贝们,你们听到哭声了吗?是谁在哭呢?”孩子们瞪大眼睛,奇怪地看着我。我走到小厨房,拿起一个丢在地上的小面包,说:“原来是面包宝宝在哭呀?面包宝宝,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呀?”“呜呜,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哦,原来面包宝宝不知道被哪个小朋友丢在了地上,找不到家了?谁愿意来帮面包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呀?”睿睿马上举起小手:“我愿意!”很快地把小面包放到了托盘里。我肯定了睿睿,强调说:“区角游戏时,每一个材料宝宝都有自己的家,要把它们送回家,不然它们会因为找不到家伤心的,以后玩游戏结束时,我会给大家放这段好听的音乐(幼儿听轻柔舒缓音乐《童年的回忆》),你们听到音乐后都把这些材料宝宝送回自己的家,好吗?”

案例分析:

1.师幼共同制定规则。

当我发现孩子在游戏结束时没有很好地收拾游戏材料时,并没有用命令的口吻来要求他们,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并和孩子们共同商量讨论,使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能更加理解其中的道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执行规则的最好办法是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规则的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

2.运用音乐、故事等手段协助建立常规。

音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让幼儿在优美的乐曲中执行规则,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把常规管理内容故事化,编出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幼儿从故事中来理解常规的内容,按故事情景来做,既符合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收到了意想不到教学效果。案例中我用拟人化的手法创编故事情境,播放了优美、轻柔、舒缓的音乐,都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中,主动建立常规。

3.将“外在要求”变为“内在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们的工作习惯一旦形成,接着就必须做到严格监督。经验告诉我们,在建立纪律的过程中,一定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进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和用说教来达到目的。”的确,常规一旦建立,只要它合理、正确,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监督幼儿遵守常规,持之以恒,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建立起真正的“内在纪律”。在随后的每一次游戏中,我都灵活采取各种方法来强化常规存在的合理性,如随时提醒、反复要求、适时的奖励和表扬等等,让幼儿逐步建立起生发于他们内部的、真实的、稳固的常规意识和常规习惯。

(二)运用榜样示范作用,调动幼儿遵守常规的积极性

案例2:饭前便后要洗手是从小班开始就对孩子们提出的一项常规要求,在孩子们刚入园时,我就把“六步洗手法”的图示贴在了盥洗室的水池上方,并编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教孩子们用正确的方法洗手。但是有很多孩子图省事,总是顾着去做别的事,经常不好好洗手,把手弄湿就走了,完全没有达到洗手的目的。反思原因,主要是当孩子们掌握了洗手的正确方法后,我就没有重视每天的洗手环节,从而导致孩子们在洗手时产生懈怠心理。

于是,在开饭前,我请孩子们去洗手,并说:“老师等会要给你们打饭了,我也要把手给洗干净。”边说边挽起袖子,一边念出“六步洗手法儿歌”,一边按照正确的方法洗手。孩子们看到我认真洗手的态度,也跟着我学了起来,一步一步按照正确的方法洗手。大家洗手后,我又夸奖刚刚洗手最认真的希希:“刚刚希希洗的真好,让我来闻一闻,呀,真香,真干净!希希是我们的洗手小明星呢!”随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每次都会评选出几位洗手小明星。

案例分析:

1.教师身体力行,主动遵守常规。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我身体力行,主动在孩子们面前用正确的方法洗手,给孩子们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比任何的言语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2.树立幼儿榜样,互相学习。

我对希希的肯定和表扬就是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在常规教育中,幼儿同伴间相互激励的评价实效性很强,他们在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同伴间的相互激励更能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

(三)利用环境的教育作用,寓规则教育于环境中

案例3:大班有几个调皮好动的小男孩,总是喜欢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这天的区角游戏时间,又是追得不亦乐乎。忽然,哗啦一声,在前面跑的乐乐撞倒了美工区的一个区角柜,柜子上的物品撒落了一地,后面追的刚刚躲闪不及,一下子撞到了乐乐身上,两个人抱在一起摔倒在了地上,刚才还充满整间活动室的欢声笑语被嚎啕大哭代替。追逐打闹现象在班级中十分常见,在晨间活动、入厕盥洗、户外游戏、午餐后游戏等环节都有发生,无论我们怎么制止,怎么引导,却收效甚微,实在让我们很头疼。

在一次配合主题活动的亲子制作中,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多种材料装饰玻璃瓶,有的是颜料手绘,有的是布艺拼贴,有的是创意串珠,有的是精美纸雕……一个个玲珑剔透的玻璃瓶被装饰得美轮美奂。组织孩子们欣赏这些瓶艺时,一双双小眼睛里透露出惊异与赞美。我灵机一动,心想:孩子们如此喜爱这些瓶艺作品,一定很舍不得破坏吧。于是,我把这些瓶艺作品当作装饰品,摆放在教室里的多个醒目位置,并且引导他们:“你们和爸爸妈妈制作的这些瓶艺作品让我们的活动室变得更漂亮、更温馨了,大家一定保护好这些作品,千万不要碰撞到,摔碎了。”

这一招果然奏效,每当那几个男孩子要你追我赶的时候,总是有同伴去提醒他们,而当他们看到柜子上亮闪闪的瓶艺时,也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案例分析:

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成长不是外在力量驱赶的,而是内在力量引导的。”常规建立过程中,我们要变教师的外在要求为幼儿的内在动力。追逐打闹现象在幼儿园非常普遍,这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互动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却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我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寓规则教育于环境之中,将教师对他们外在的规则、要求变为幼儿自身对环境的维护,从而让幼儿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常规管理效果。

(四)要求统一,保持常规管理一贯性

案例4: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睡午觉时脱下的衣服、鞋子总是随意乱放,起床后经常会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或穿错鞋,让我们手忙脚乱。于是我就尝试用一边念儿歌,一边做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学着把脱下的衣服折叠好放在床尾,把鞋子脱下后放在自己的床底下摆整齐。孩子们学得很快,经过一个星期的反复要求,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做到了。

时隔一周后,又轮到我值午睡,我发现孩子们的衣服和鞋子又随意乱放了。原来上周是跟我搭班的年轻老师值午睡,由于我们之间没有做好沟通,没有统一“叠衣摆鞋”的要求,才导致了孩子们常规建立的中断和反复。于是,我和配班老师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对孩子们提出了统一的、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很快的,孩子们都慢慢地形成了习惯,在午睡前把衣物鞋子摆放得整齐有序。

然而,班上有一个叫仔仔的小朋友却始终没有养成好习惯,每天都需要老师或者同伴的提醒才能做到。于是我问仔仔:“你怎么总是不记得把衣服和鞋子放整齐呢?”仔仔说:“每天都要摆整齐,太麻烦了,我在家里都不用摆整齐的。”原来,是幼儿园和家里的要求不一致,才导致仔仔总也养不成好习惯的。于是我找到机会和仔仔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让仔仔妈妈明白,一个好的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渐渐的,在家长和老师一致的要求和引导下,仔仔也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午睡习惯。

案例分析:

1.班级教师密切配合,要求统一。

班级常规的建立是教师之间的配合工作。案例中幼儿之所以会对午睡前叠衣摆鞋的常规出现反复,主要是因为主配班老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没有形成统一的常规要求。因此,班级中的三位老师之间的配合是否默契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与否。教师之间要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对幼儿提出常规要求前,要共同讨论。提出的常规要求要统一,避免让幼儿产生误解,无所适从。

2.家园之间紧密合作,协调一致。

案例中的仔仔由于在幼儿园和在家庭里没有一致的要求,导致了在常规建立时出现懈怠。因此,在常规管理上,要做到家园有效沟通,在家中延续幼儿园的常规制度,协调一致、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好习惯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

4.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心得体会 篇四

一、家长资源的调动

“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的很多努力是白费的”。(苏霍姆林斯基语)“学校应当领导家庭。”(马卡连柯语)因此,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 21 世纪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学校及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正确认识、把握并精心挖掘家长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工作服务。

1.深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家长教育资源的认识水平

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课程资源做支撑,课程改革目标的圆满实现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若按空间分布的不同,一般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教育资源属于一种校外课程资源,它对于学生个性的健康以及多样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及其教师应当拓宽并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充分认识家长教育资源于新课改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对家长教育资源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

2.强化家长培训,提升家长教育资源的质量

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学校及其教师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文化层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他们进行分期分批集中培训,使其了解素质教育及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清楚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并有效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从根本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文化理论素养。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制定家长委员会制度,组织家长共同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种共同学习中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最终使家长教育资源的质量得到快速、有效地提升。

3.激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发挥家长教育资源作用

新课程十分重视扩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而家长所能提供的学习活动空间远远超过任何科任教师,而且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也需要家长的热情参与。家长的参与不仅给学生以信心和积极性,而且也利于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所以,要善于利用家长教育资源优势,鼓励并大力引导学生家长全面参与学校工作,以充分发挥家长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到子女所在班级参观教师“授课”,了解其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以加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可以根据家长实际选聘部分家长担任学校教师,义务执教一些校本课程,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以开阔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如邀请当交警的学生家长讲一讲“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生命线”等道路交通知识并现场演练指挥手势等。可以安排家长参与学校的评学评教等学校管理活动,增强家长同学校及其教师的联系,使家长成为学校民主化管理和新课程的积极参与者。还可以邀请家长陪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活动,等等。

4.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家长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现代社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都在竭尽全力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环境并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这些都可称之为个体资源。学校应想方设法将这些个体资源转化为其他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只有让学生共享众多家长提供的教育资源,其学习世界才更接近于他们的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更大发展。学校要建立家校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间的相互联系、广泛交流与共享,并从家长委员会着手广泛宣传和动员家长,使其理解共同开发教育资源的责任义务,明白只有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才更有利于自己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的道理。所以,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诸如“家长专题讲座”、“教子有方经验交流”、“家长育人研讨会”等活动,给家长提供展示其教育子女成功经验的舞台,从而变一人经验为大家的经验,实现教育经验共享,促进家长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其它资源的调动

1.学校、班主任应主动与社会有关组织、团体,如共青团、妇联、工会、校外文化教育机关、村(居)民委员会等单位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学校教育计划,学生情况,邀请他们参加班级的教育研究工作,共同商讨如何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

2.与当地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科技馆、文化宫、图书馆、影剧院、各类业余学校建立固定联系。按照学生的特点,选择、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并经常交流情报,协商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可派有特长的教师兼任这些组织的辅导员或把学校缺乏的专业人才请进来,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可以请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离退休干部、解放军来担任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校外教育。

5.幼儿园中班班级管理策略 篇五

大家、小家携手营造良好的常规

班级是组成幼儿园大集体的一个基本单位,其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而一个班级的常规和家长工作是整个班级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管理班级中我们不断地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班级的特色:

一、采用多种方法,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对于一线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一个良好的常规能使我们的工作事倍功半。今年,我班的幼儿人数有35人,其中有4名幼儿是今年才转来我班的插班生,在这些孩子中有些都没有上过幼儿园,上课时坐不住,不能认真听讲,有时还要影响他人„„因此,建立良好的常规工作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1、齐心协力共同管理班级

今年我们班比较特殊,副班主任换了一位新老师,所以孩子们都比较兴奋,班级常规一开始比较松散,针对这特殊的情况,我们同伴三人经常在空闲时间探讨,找出原因,寻找管理班级的有效方法,刚开学的头两个月,我们三人不计较工作量,齐心协力管理班级。

2、运用有效的方法初见成效

在班级常规管理中,我们针对班级的现状,我们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每个星期一我们定为:“爱卫生日”检查孩子们的个人卫生,这个活动已经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每个星期日剪指甲已经成为我们班孩子的一种习惯。

3、对于孩子的评价方法需要及时有效。以往我们对于孩子的评价有口头表扬或额头上贴五角星等方法,这样的方法很及时但有时候贴在额头上的会掉,早上的很难保持到下午拿回家,家长也不能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进行了解。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一块“我真棒“的评价牌,每次幼儿有进步就奖励五角星或者小红花,并让孩子们自己将奖励贴在上面,而且每个奖励的内容都不同,到周五在进行周评价,让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并将这一周的小红花纸条剪下来带回家,以此来激励孩子们的进步,这个方法我们进行了一年,效果非常的好,家长们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激励了孩子们的上进心。

二、家园合作,让小家融入大家中。

第 1 页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第一幼儿园

有效进行家园合作是我们成功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取得家长的理解是进行家园合作的前提条件。家长的支持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石。所以今年刚开学的时候我们就开展了家长会,会议之前我们特意出来一份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家长对于中班年龄段教育的想法和认识,根据此调查问卷在会上我们向家长宣传了中班上学期《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中每个领域幼儿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学理念,帮助家长正确的认识中班教育的关键所在,走出不必要的误区,从而促进有效的家园合作。在会上很多家长提出了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困惑,于是本学期我们就根据家长的困惑以及中班幼儿在各个领域所要达到的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

随着孩子们渐渐的长大,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也渐渐地严格,所以这学期为了加强孩子们的责任心,培养孩子们的任务意识,对于有些通知我们就进口头传达,让孩子们回去自己说,而我们则在班级的微信群中向家长们提前通知好,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检查孩子们是否记住通知,在微信群这个平台上,我们的家长还经常互相交流育儿的经验,我们也及时的和家长联系反应幼儿在园的情况,家长们也互相探讨教育孩子的困惑。我们还利用自己班级的主页将孩子们的在幼儿园的活动照片上传,以及孩子们一周的教学计划上传在班级主页上,方便平时没时间来幼儿园的家长在网上能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学期我们通过多种方法,因材施教,家园合作使每个幼儿都有了提高和进步,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合作,我们的孩子会有更好地发展。

6.浅论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 篇六

(一)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前提

宽松、愉悦、温馨的家庭式氛围的创设,对班级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一个班级行为常规的形成,需要班级教师、保育员、家长几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班级管理者首先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尽量做好家长工作和保教协调工作。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式氛围,才能让幼儿有一个愉快学习的环境。尤其小班幼儿,这点对他们十分重要。我们知道,小班时期是养成各种常规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情感依恋强烈,这就要求我们更要营造好与家庭相似的宽松、温馨的环境,以便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班级常规。我班在孩子入学不久,就召开了班级管理会议,就“如何接待新入园的幼儿及家长”以及“如何养成良好常规”进行了共同商讨,达成一致意见,统一行动。每天主动热情地接待他们,和孩子拉近距离,亲切呼唤孩子的乳名,和孩子交朋友,以自己的童心去跟孩子沟通与交流。孩子们很快从对家人的依恋转移到和老师的亲近上。这是我们共同创建宽松、愉悦的氛围的作用,是班级管理的前提。孩子适应了班集体的生活,融入到了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在大家的协调统一的默契配合下,逐步养成了一日活动常规。

在中大班时期,我们除了继续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式氛围而外,还注重了幼儿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如:在环境的创设方面,区角如何摆放,墙面如何布置,都充分尊重幼儿,让孩子知道自己就是班级大家庭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共同商量、共同创设。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和爱护环境的教育。

(二)、转换角色观念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

班级管理者必须由权威观念向服务观念转换。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者(主班教师)是管理整个班集体的权威,所有班级的一切活动计划、活动安排、活动规则都是班级管理者一个人制订,配班老师和阿姨包括孩子和家长都听从安排,被动地配合开展活动。目前,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安排,班级管理者要大胆放权,由权威的前台走向服务的后台。让孩子、家长、配班老师和阿姨都走到班级管理的前台来,这样班级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期我园都要分班召开家长会,以往都是由主班教师一人包办,唱独角戏。本期,我进行了改革尝试,让家长先讨论家长会应该怎样开,希望了解什么内容,对家长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根据家长意见,制订了家长会会议内容和形式。请了上届大班家长来介绍孩子入学前的准备,以及如何做好家园配合,还请了我班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经验的家长介绍育儿经验,家长会开得十分成功,反响很好。家长都说:这样的家长会我们特别乐意参加。通过这次家长会,我尝到了班级管理中角色转换的甜头。在以后的班级常规中,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让孩子自己讨论制订各种活动常规规则,孩子们表现积极,而且遵守常规特别好。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班级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从此可以看到,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是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于是,我们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尝试利用家长资源进行班级管理。

1、明确家园结合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它的特有地位,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始用慎重的眼光看待家园合作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的。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有些活动我们或征求家长的意见,或让家长参与指导。根据以上情况,我们确定了在班级管理中家园结合的目的:指导家长配合开展班级管理的工作,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行为,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以便家园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家园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家长都认为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事、是教师的事;另外,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因此有些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为了保证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取得最佳的效果,在每学期初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我们将要开展的一些工作、幼儿开学来的一些情况、家长将要配合的一些事情、提出家园合作的重要性等,让家长了解到,只有家长切实地参与,才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得更好。为了使家长进一步明确配合的内容,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还设计了家长园地、推选了家长委员、确定了家长开放日和家庭友好小组活动等。在“家长园地”中我们根据班级情况和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况,在栏内提出家园配合的目的、要求、以及幼儿的表现,许多家长对此很关注,使得这个栏目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家园间要建立经常性的双向沟通,家园双方要随时互通信息、交流看法,这样我们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在教育上达到共识,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7.班级管理策略体会浅析 篇七

1.班级教育管理理论底蕴薄弱

班级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领域。因此, 班级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范围也很广,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以及与这些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如教育社会学, 教育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等, 都与班级管理有密切的联系。当前, 中小学班级管理缺乏理论指导, 没有具备现代的﹑科学的﹑民主的管理观念, 缺乏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 依靠经验主义, 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管理班级, 评价学生。不少班主任将班级管理定位于学生的应试成绩, 围绕取得良好的应试成绩而开展班级管理。重“知识型”轻“创造型”, 重视智育,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耽误了学生的最佳教育时机。造成这种不良状态的原因有四个:一是班主任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二是学校领导对班主任培训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应试教育影响, 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成绩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 自然的对班主任工作有所误导。四是形式主义检查, 使班主任忙于应付。

2.班级教育管理操作有偏颇

缺乏理论指导, 没有足够的班级管理专业知识, 管理者在操作方面就必然受阻, 管理也就难能做到全面, 更谈不上创新。

当前班级管理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都乐意按社会发展的总的任务和目标进行标准化培养、要求, 对学生个性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 却很少顾及。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 应该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现在, 让学生沿着学会服从和循规蹈矩的方向发展, “一熨斗熨平”, 必然遏制了学生内在潜能, 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班级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有机结合, 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目前, 许多班主任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非正式群体, 只重视正式群体, 忽视非正式群体, 将他们和正式群体的同学对立起来, 甚至一棍子打死。原因在于班主任主观扩大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片面认为他们的目标与集体的目标相违背, 对班集体起离心和破坏作用, 会导致班风不正, 集体涣散。认为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 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还有一部分班主任没有勇气, 也没有能力去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

3.班级管理缺少情感交流

传统的班级教育管理观多是受科学主义管理体制观念的影响, 都有一个等级森严的运作体系。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学生日常行为, 有据可依。但这种管理方式过分强调制度的作用, 缺乏人性的有机亲和力, 没有人情味, 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感受, 对未服从个人主观意愿的学生随意的讽刺﹑挖苦﹑批评和惩罚。这种“专政式”的管理,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一少部分班主任趋于“放任式”管理, 对学生放任自流, 不闻不问。即使管理, 也只是讲几句不切实际的大道理, 缺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不能做到情感内化, 也制约着学生的人格发展。

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能很好地贯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经历许多阶段的过程, 尽管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要求, 有所不同, 但在总体上应该有个通盘的设计, 各阶段的教育应互相衔接, 始终一致, 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德与行为。目前由于班主任和学校对学生搭建的教育平台太少, 班主任联系家庭﹑社会的次数太少, 对学生教育的计划性不强, 缺乏系统性等原因, 导致教育工作很难做到步伐一致, 齐心协力。

二﹑班级管理的策略及思考

科学的班级管理来源于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 正确的思想指导, 有助于班级教育管理走上科学化的轨道。因此, 班主任要通过培训, 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 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首先, 班主任要按社会的需求, 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树立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素质发展观。其次, 要承认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重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主体观。最后是班主任要意识到孤军作战的弊端, 树立全员参与观, 充分认识到发挥一切班级管理的积极因素, 协调社会﹑学校及家庭等方面的关系, 对促进班级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呼唤教育不断改革, 班主任要注重学习, 善于自觉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我们要给学生一滴水, 就要有长流水, 而且还要有不断更新的源头水, 是过滤过的纯净水, 避免脏水、毒水, 有变“水”为“能”的成金术, 有学生求“水”的“指路标”。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获得, 班主任当然也不例外。班主任要学习教育法规;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科技新知识﹑新观点;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善于与别人相互学习和借鉴, 同时向家长﹑向社会﹑向同事等学习, 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学习的习惯。班主任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谈吐幽默, 学生才会感到:“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教育内容和方式。面对新时代的教育新内容, 学校教育必须走向内涵发展的教育科研之路。班主任要重视在实践中坚持教育科研, 不断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积极参加各种专题研究和试验, 联系实践, 善于思考﹑发现和总结问题, 并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

1.在管理中体现民主性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成长发展中的学生, 实际工作中, 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 事必躬亲, 但效果不佳。关键是“管”的过多过死。制定班规﹑确立班委﹑进行监督可以让学生参与, “干部轮换制”﹑“值日班长制”﹑“今天我当家”, 还有诸如公务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等都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倡导合作, 让每个学生都走进集体, 在群体决策中感到和谐和温暖。“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时时有事做, 事事按时做”, 锻炼了学生, 使学生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也培养了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2.运用柔性管理

首先, 将爱融于班级管理中。“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魔术师, 是最高潮的教育艺术。班主任要乐学生之所乐, 忧学生之所忧, 想学生之所想, 以心交心。无论成绩好差, 家庭富贫, 品行好坏, 一视同仁, 带着一颗平常心, 不计功利, 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感。无论学生成功与失败, 班主任都应共同分享感受。平时多关注学生生活, 适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教师的这种爱, 会唤起孩子的爱, 学生爱教师, 就会爱学习, 形成爱的良性循环, 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就更加高涨, 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觉醒, 教师的创造力也会被激活, 师生双方的潜能同时喷发, 教育的奇迹就会来到。但班主任要将爱插在学生的心坎上, 要注意谋略和方法, 不能影响学生的发展, 如心理承受压力能力、自主生活能力等。

其次, 要多赏识学生。赏识教育的真义是肯定、信任、等待。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找回自信, 找回自尊, 在轻松与欢乐中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表扬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 适当的表扬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 推动其他学生向被表扬的学生学习。但班主任在表扬时也应注意艺术性。一是表扬应避免自发性, 不能看到一点说一点, 应在认真研究, 掌握班集体现状, 了解学生心态的基础上进行。二是表扬要适度, 这样才能使被表扬的学生产生自信心、自豪感、荣誉感, 从而增强进取心。三是表扬应及时, 当一件先进事例发生时, 班主任应立即做出积极地反应, 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实施赏识教育, 班主任要做一名有心人, 细心观察了解学生, 经常注意学生行为和心理新动向, 变化教育方式, 从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最后, 是多用暗示法。暗示法应用于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在于以无批评的形式接受批评, 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 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环境, 在教室内悬挂名人画像, 在班内配置一定的守则、规范和制度, 利用教室内黑板报、墙报等, 给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奋斗的暗示环境。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暗示, 容易使学生接受, 也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当语言暗示受阻时, 在恰当的环境下, 可给学生行为暗示或心理暗示, 让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摘要:班级是个体学习发展的微观环境, 班级管理的运作状态, 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级教育管理理论底蕴薄弱, 操作上有偏颇, 班级管理缺少情感交流,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能很好地贯彻等普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班级管理,问题策略,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志选.班级管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6, 1.

8.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初探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93-01

幼儿教学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因而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班级管理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幼儿常规教学的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幼儿园班级管理具有很强的策略性,需要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策略地将幼儿园的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运用相应的班级管理策略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从而使各项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成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要做到“五心”,团结一致,注重和谐

教师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核心,对整个班级的行动具有极强的表率作用,其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管理成效。每天面对着天真无邪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有“五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诚心。教师只有具备“五心”,做到为人师表,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幼儿快乐地成长。与此同时,因为幼儿的年龄限制,其生活经验、是非意识以及纪律观念都相对较差一些,需要教师对幼儿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呵护。此外,幼儿教师团队中,女性教师占绝大多数,彼此之间应当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以营造和谐的工作局面。

二、班级日常管理要有针对性和规律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幼儿的教育引导,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的规则,逐渐引导幼儿形成自我约束意识。班级日常管理规则的制订与实施要立足于幼儿实际,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以及幼儿的活动规律来考虑。例如,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三个教学层次的教学可以分别进行这样的管理活动:执行幼儿园小班的规则时教师可以用语言辅助的方式引导幼儿的模仿活动,一般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游戏来引导幼儿执行;而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因为自我约束能力稍强一些,直接采用语言的调控和引导即可完成。诸如,在引导幼儿坐到指定位置时可以说“请小朋友们快坐好”,然后师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互动。

三、班级管理规划要与幼儿成长计划有机结合

管理规划和成长计划都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与成长引导,有了它便有了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在幼儿班级管理活动中应当根据具体发展现状制订相应的班级管理规划与成长计划。班级规划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规划制订本班某个时期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方向、发展步骤与发展路径所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思考、选择、策划与部署的活动过程。只有有了整体的管理规划,幼儿的管理活动才能朝着具体的实施方向有序发展。在管理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幼儿不同阶段、不同成长特性等客观因素进行及时调整,实现班级管理的长远发展。

四、要建立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机制

幼儿成长是维系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重要联系,家庭则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活动的重要伙伴,二者之间是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支持与信任都是实现幼儿班级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还要定期召开家长见面会,增进了解。教师要积极调动家长的参与意识,积极地与家长交流幼儿的成长状况和日常表现,同时多举行一些亲子活动,为家长、教师、幼儿的互动与交流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园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此外,幼儿园班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实践,不仅需要管理者的素质提升,管理规划的制订与落实,管理策略的制订与寻找,更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措施。因而,幼儿班级管理也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业务提升,从而查漏补缺、相互提高,同时也能确保相关管理策略实践能够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实践,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策略性,需要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策略地将幼儿园的各种教学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以实现管理质量的提升。在幼儿班级管理过程中,富有成效的管理策略也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幼儿教育发展大方向的指引下,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观念创新和策略思考,方能实现幼儿教育管理的快速发展。在幼儿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管理活动中,用心思考、用心工作,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呵护幼儿,并且采取各种契合于幼儿成长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才能使幼儿健康成长。

9.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心得体会 篇九

班级管理论文:小班幼儿入厕管理策略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中健康领域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同时入厕又是我们日常必不可少的生理需要,因此入厕是小班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侧重研究幼儿园如何进行有效的入厕管理,帮助幼儿更好地入厕、以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厕管理;策略

入厕,通常来说就是大小便排泄,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生理需要,是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一项重要的活动环节,能反映一个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也对幼儿日后的园内生活起着重要影响。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入厕排便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诸多问题,幼儿入厕不仅是健康领域的教育问题,而且渗透着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因此教师和保育员应把对幼儿的入厕能力培养作为生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小班幼儿入厕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入厕成为一个大问题,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现象,下面归纳了一些小班幼儿入厕方面易出现的问题。

(一)弄脏衣裤

弄脏衣裤是小班幼儿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幼儿身心特点决定的。

首先是由于幼儿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完善。学前儿童的膀胱、尿道发育不完善,储存尿液和控制排尿能力较差,小便次数相对较多。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出现无意识排尿。除此之外,小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滞后,手部力量较弱,冬天衣裤又厚造成入厕困难。

其次幼儿对于环境的改变比成人更易产生恐惧感。从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对环境和教师的陌生,加上家庭和幼儿园入厕的方式不一样,使幼儿有了大小便也不敢和老师说,更加容易弄脏衣裤。同时幼儿在活动时,常常会因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活动而忘记了自身的生理需要,加上自控能力差,产生大小便失禁的现象。

案例一:小钰是个男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少解大便。有一次,他跟老师说要解大便,正好是休息时间,老师便让他去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哭着回来了。老师问他怎么了,他只是哭,不说话,此时老师闻到臭臭的,发现他解到身上了。老师便给他换衣服清洗,发现他穿的裤子有点紧。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小钰手的力量比较弱,这样紧的裤子他想拉下来有一些困难。同时由于对教师不熟悉,也不敢喊老师帮忙。

(二)入厕吵闹

在教师说按组去解小便是时,在去的过程中很安静,但是到了厕所内就开始吵闹,并时有争抢的现象。入厕相对于集体活动而言,幼儿更加自由开心,因为这时候是比较放松的,所以幼儿入厕易吵闹、入厕秩序易混乱。刚进入幼儿园,幼儿还不懂得什么是秩序,不懂得争抢的危险性,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导。

案例二:春天到了,园长要求各班到户外上厕所,小一班外出入厕需要经过园长办公室,每次经过时,由于幼儿打闹、嬉戏导致太吵闹,园长就会将门关起来。

(三)排便不规律

一般情况下,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入厕解小便4-6次。但是很多幼儿在活动中会要求解小便,次数频繁。对于解大便,正常时排便次数:每天不超过3次,每周不少于3次。有些幼儿经常3天或者更久都没有大便。很多幼儿一日五餐,但是不排泄,大肠内的食物残渣就会变质、腐烂,产生大量的毒素。

导致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环境的改变,环境改变导致饮食的改变。幼儿园为幼儿搭配了健康合理的饮食,但是毕竟不可能和每个家庭的饮食相似,所以很容易导致幼儿排便不规律。

二、小班幼儿入厕管理策略

出现问题,有了原因,就应该对症下药。只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的支持者、引导者。如何引导小班幼儿科学入厕,成为幼儿园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一)营造家庭式的厕所环境

由于各个家庭的入厕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幼儿甚至是由大人抱着的,进入幼儿园后面对男孩站式、女孩蹲式或坐式的厕所结构就会不知所措。

作为幼儿园,可以在小班的教室里为一些不太会上厕所的幼儿设置一些可移动的座便器,等这些幼儿熟悉幼儿园的入厕方式时再撤去那些座便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入厕的物质环境。

教师可以在单调的厕所内创设出比较浓郁的厕所文化,例如在地上贴上小脚丫、在墙上贴上洗手过程的卡通图案。在幼儿入园时,引导幼儿参观厕所,相当洁净的卫生设备,温馨的厕所环境能使孩子们放下心理包袱,产生喜欢上厕所的良好心理动机。

在观察厕所时组织幼儿认识厕所,知道厕所是解大、小便的地方,介绍女孩、男孩惯用的入厕方式。让孩子们感觉到这里跟家里的卫生间一样,能尊重孩子以往的入厕习惯,可以蹲可以站可以坐,让孩子随意选择,营造比较轻松安全的心理环境。

(二)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

由于对家长的依恋,很多幼儿刚入幼儿园会哭闹。在一个教室里很多孩子哭闹就会产生令人心烦的噪音,此时很多教师会因为这种噪音而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对孩子们的态度不是那么和蔼、亲切,就很容易造成孩子对老师的恐惧,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教师只需要用和蔼、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就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幼儿心中的恐惧。

很多幼儿初到幼儿园时会将大小便解到身上,也有很多幼儿入厕时弄到厕所的外面,教师清洗打扫时如果表现出厌恶的表情或是说出一些难听的话,例如:“你看你解到身上,臭死了,羞羞,下次再弄到身上就让你妈妈来洗”等之类的话。这些表情和话语是对幼儿心灵的伤害,会让幼儿对上厕所产生恐惧。对于解到身上的幼儿,教师要耐心的为幼儿换洗衣服,并和幼儿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例如: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是谁给你买的呀?听你爸爸说你很会唱歌对不对?下次唱给老师听一听好吗?(利用幼儿喜欢或擅长的事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换好衣服时,要提醒幼儿,下次要解小便时一定要告诉老师,经过多次地提醒,幼儿就会有告诉老师的意识。

对于幼儿解到厕所外面,教师不要对着全班孩子疾言厉色,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来帮助幼儿,如:男孩子解小便老是对不准,教师可以在便池内贴一个靶心,让男孩子对准靶心。女孩子也容易解到外面,可以在便池的俩侧贴上小脚丫,提醒幼儿将脚放在小脚丫上。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解到外面的现象就会减少。

入厕时教师要悉心照料,每次幼儿入厕都保证有一名保教人员作陪,随时帮助有困难的幼儿。例如案例一中,如果教师或者保育员阿姨能陪同小钰一起去上厕所,可能就不会出现解到身上的情况。

当有的孩子能主动地告诉老师自己要小便、大便时,可以当着全班幼儿的面送他一颗五角星或一块糖作为奖励,既鼓励了一名幼儿,也为其他幼儿树立了模仿的榜样。让幼儿知道主动告诉老师要上厕所的,不会被批评反而会被老师表扬。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降低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三)融入厕于幼儿的一日活动

很多幼儿不知道什么是小便和大便,因为在家庭中家长让孩子上厕所时会说“嘘嘘”、“嗯嗯”等,教师提醒幼儿去解小便、解大便时,很多幼儿会茫然不知。还有幼儿分不清小便和大便,例如:但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女孩,她常独自去厕所解大便,解完后不声不响拎起裤子就走,这样的后果却是不堪入目,内裤上常沾上大便污迹,很不卫生,经过发现,她以为解大便和解小便是一样的。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入厕问题问题经常出现,如:随地大小便、蹲厕时腿容易酸,拉不下裤子、不会擦屁股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

教师可以利用几次集体教育活动设计一些短小的故事、儿歌来了解关于入厕的一些知识。还可以组织幼儿观看木偶剧和童话剧,如:《小猪鲁鲁的裤子》、《辣辣和小波》等,通过观看表演使他们知道:不能随地大小便,要大小便了叫老师,知道弟弟和妹妹有不同的小便的方法,以及如何擦屁股等。

在一日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随机的入厕教育。要随时提醒幼儿想要大小便时要告诉老师,不要让幼儿因为玩的太尽兴而忘记要入厕。在去厕所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走路时念一些口令或者唱歌,例如“小手摆动,一二一;小腿抬高,一二一”,有了口令,幼儿吵闹、拥挤的现象就会减少许多。利用这种方式能有效地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避免幼儿吵闹。在案例二中,就可以利用这种方式。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日常活动中注意加强幼儿手部和腿部肌肉的力量。例如,在外出活动时,有意地对幼儿进行蹲起的训练。

(四)家园共育

幼儿的教育问题不应单单是幼儿园的任务,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幼儿入园前,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孩子入厕方面的要求,达成一种共识,让他们在家中也对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让孩子自己学习入厕,不要因为孩子的撒娇而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幼儿园如何指导家长在家庭中训练幼儿入厕呢?

1.创造适合孩子的入厕环境

干净、没有味道的入厕环境能保证幼儿的入厕情绪。入厕的环境不宜放过多能吸引幼儿的物品,要让孩子专心入厕。寒冷的季节要给座便器套上座套,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凉意,否则孩子容易因讨厌便器而不配合排便。如果有需要,可以给孩子准备专门的座便器,但是要放在固定的位置。

2.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幼儿提供合适的穿着

许多家长给孩子的穿衣往往按照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儿手的灵活度不高,对一些裤子有扣子和带子的裤子会显得手足无措,加上刚去幼儿园对老师不熟悉,不敢让老师帮忙,就更不敢上厕所了。

冬天天冷,很多家长怕孩子冻着,会给幼儿穿很多很厚的衣服。幼儿冬天穿衣贵暖不贵多,很多家长认为穿的多就是穿的暖和,所以会给幼儿穿很多条裤子。穿的多不一定暖和,幼儿中午午睡的时候教师都要求幼儿穿秋衣秋裤睡觉,穿的太多幼儿脱、穿都很费劲,上厕所的时候也很困难。

所以,家长要给幼儿穿厚而少且松的衣服。对于一些需要解扣子、拉拉链的衣服应该尽量避免穿到幼儿园,可以给幼儿穿有松紧带的裤子,方便幼儿入厕。

3.科学地控制大小便次数、时间,形成排便规律

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解在身上,会频繁地给孩子把尿,导致幼儿大小便不规律。家长应仔细地观察幼儿大小便的时间,控制幼儿的大小便,使之更加有规律性。

对于小便,家长首先要调整幼儿喝水,每天在固定的时刻给幼儿进水,不要等到渴了在让幼儿喝水,这样就能很有效地控制小便的次数和时间。对于大便不规律的幼儿,要忌辛辣,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因为孩子挑食,就放任。给幼儿进行适当地排便训练,排便时间应在5分钟之内,大便困难的幼儿可以稍微延迟一点,但是时间太长不利于排便训练,如果没有便意就应立即停止。幼儿养成良好的排便规律,不仅对幼儿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也保证了幼儿的正常情绪和生活。

4.及时反馈,共同指导

在教师指导幼儿家长的同时,家长应在幼儿入园后及时将幼儿的情况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及时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如幼儿出现生病拉肚子、有泌尿疾病等,家长一定要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告诉老师一些注意事项,在活动中对这些儿童多一些照顾。同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多种途径,教师再将幼儿在园情况反馈给家长,以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衔接起来,避免出现避免出现5+2<7的现象。

10.幼儿园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篇十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心得体会

通过蒋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技能》这个讲座,我从新认识了班主任这一工作。在幼儿园班主任烦人的工作中,其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幼儿和家长,还有其他教师和保育员;其工作是要把班级中所有的教师影响力进行整合,进而培养班集体,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健康发展。我是新进教师,同时也是第一次担任班主任,以下是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几点看法:

首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觉得我应该根据3~6岁指南和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去教育孩子。然后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唯一的教学计划。根据计划,认认真真的事无巨细的做好本职工作。不管是教师,还是班主任,其工作性质是相通的。教育孩子,对于班级工作,首先要依据幼儿园及园领导制定的幼儿园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严格执行,踏踏实实地从小处、从细微处、从常规处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学会总结,时刻反思。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面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有时并不需要过高的智商。我们常常会用一个拥抱去向孩子表达我们的慈爱,而孩子们也会回报我们一个拥抱。我们用爱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用心去关心孩子,关注孩子每一天的的心情、举动,从而分析孩子心里的想法,这样能针对孩子的心里需求进行教育,和孩子架起一座心里桥梁,能很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只有这样做孩子才会愿意靠近我们,使幼儿在挚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我会感受这份工作的幸福与快乐。在实际工作中,我会尊重孩子,与孩子说话的时候该蹲下来。通过小细节,循序渐进的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孩子增进关系后,孩子才能愿意听你的话,才能更好的管理班级。能根据孩子的特性给孩子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发展他自身的特长、个性。

最后,与同事处好关系。同事之间相处好关系,能相互帮助、信任,能齐心协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温暖的、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和同事相处融洽后,有什么事都能共同并及时的商议,孩子的异常都可以及时了解到,有什么建议也能及时沟通,及时改进,共同进步。

11.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与策略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自我意识一、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在幼儿园得到的培养质量。其中,教师就是担当协调组织者的重要角色,在教学实施等环节中,教师负责调动协调班集体以及学校家长等来自各方面的资源,教师是真正的班级管理者。但是,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要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要同时注重三种管理对象: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质。三者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1.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师间的关系是班级管理的基础

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要注重教师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班级管理教师之间要真诚以待,加强沟通、交流,这在处理班级中的事情时能起到重要作用。主班教师与配班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同事能够促进班级管理工作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教师之间协调任务,角色清楚,也是好的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

2.家校联合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家校联合教育,符合《纲要》中“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的要求。

3.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是班级管理的关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也是班级管理和教师的重要任务。这也是《纲要》所要求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是最重要的,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1.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的意义

幼儿好习惯的养成即受教师、家长甚或社会的影响,又要看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一般的幼儿在幼儿中后期知好知坏,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首先,认识外界要以自我意识为客观条件;其次,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促进剂,影响着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第三,自我意识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素质的自我改造,是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前提。因此,要在班级管理中,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不能硬性实施,一定要努力提高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2.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以往幼儿自我意识主要有:幼儿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引导,促进幼儿塑造自我意识;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孩子模仿正确的积极地行为,促进幼儿塑造自我意识;减少硬性要求,增加互动与合作,促进幼儿塑造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三、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1.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1)加强对自身的了解,也是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步骤。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要从幼儿对自己的了解开始。比如说,认识自己的名字。幼儿阶段对名字的认识很重要。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名字,知道名字的深刻含义,并学会欣赏自己的名字。认识自己的的个人特征。可以是相貌、可以是体型也可以是步态。对自己的生理特征进行加深认识,能客观的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举办谁最棒、谁最快、谁最多等类似的活动,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短处。这时同时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带领,这样会极大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2)在交际中加强幼儿的自我概念。幼儿在教师、家长或者其他同伴的陪伴下成长,自我意识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出来,在与人交际的环境中,幼儿的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和发展。训练孩子以正确的方式交朋友,如针对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公主病”“太子病”进行活动,让孩子与同伴相处,让孩子懂得横行霸道的不正确。建立正确的积极的评价机制,俗话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要在活动中履行积极的评价机制,树立孩子自信阳光的自我概念。

(3)培养幼儿自我意识,要从实际出发。比如,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培养自信。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孩子发现自我。给孩子更多主动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获得成功。从实际的活动中,让孩子体验自我的价值,让孩子发挥自我的作用,对自我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2.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作用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工作重点,就是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美国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一般的幼儿在幼儿中后期知好知坏,这个阶段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笔者认为,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很显著的作用,可以分三点阐述。

首先,认识外界要以自我意识为客观条件。幼儿时期正是心里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随着对外界实物的不断认识,外界环境的要求远超过了自身的要求。孩子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始要消除这种差距,不断认识外界。如果这时幼儿的自我意识不正确,会严重影响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识,对幼儿的行为、学习能力产生影响。

其次,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促进剂,影响着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幼儿要有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谁,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时自觉性和自控能力才有所表现。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培养起幼儿的自我意识,孩子们就能更准确的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有利于孩子的自我选择,有利于扬长避短,积极促进自我教育。

再次,自我意识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素质的自我改造,是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前提。研究发现,自我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自我意识较好的幼儿不会像自我意识低的幼儿那样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自我意识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班级管理中注重对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意义。

四、结束语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工作重点,就是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好习惯的养成既受教师、家长甚或社会的影响,又要看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过程。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很显著的作用。本文略述了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几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但是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寻找更优化合理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还有很大空间。

12.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与关键环节 篇十二

一、首先制定一个班级评比细则, 或者叫做班规, 使得日常管理有法可依。

老师们不要小看这个“班规”, 这就是班级的“宪法”, 有了它, 学生就会惧怕一些, 行为就能规范不少, 以前看到班主任害怕, 现在违反班规, 他也会害怕, 使班主任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脱出来不少, 更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参与约束和监督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生犯错误, 就按班规说话。所以, 真正优秀的班主任, 应当是“法治者”而非“人治者”。

二、其次, 班主任再按照教育目的、

学校的要求、和本班实际, 把班级的日常事务一一罗列, 越细致越好, 越具体越好。然后把这些事情一一分给每个人, 这叫包干到户, 岗位责任制。例如, 每天的讲桌由谁擦, 粉笔由谁拿, 窗台由谁擦, 物品由谁摆, 作业谁来收等等。这些事情, 有每天必做的, 有每周必做的, 有每月必做的, 都要提出具体要求, 由专人负责。简而言之, 就是把班级的日常事务, 分成若干个部分, 然后再根据班级的人数, 学生的特点, 一一落实到人头, 让他在较长一段时间里, 一直做这些事、管这些事。

三、监督与管理。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如果学生不做或做不好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学生按部就班, 有序运行, 各司其责呢?这就需要管理——安排和利用学生来管理。

监督与管理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个人。如前所述, 班级的事情, 每人都有一份, 什么时候做, 怎么做, 做到什么程度都具体明确。同时, 每人每天都有必做的事情, 如, 按时到校, 戴校徽, 穿校服, 完成作业, 按时交作业等等。

第二个层次是小组。将班级成员按成绩、性别、艺术特长或者按座次平均分成若干力量均衡的小组, 小组每天在班级也要负责一定的工作, 担当一定的责任, 小组成员也有相应的分工。组长则要记录小组成员一天或一周具体表现, 小组之间展开学习竞赛和活动评比, 以及相互之间的监督,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督促。

第三个层次是班委会。这是班级日常工作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安排班委会成员时, 职责一定要明确具体。常常有的班主任告诉班级干部, 要认真负责、要敢负责等等, 其实我觉得班级干部重要的不是管人, 而是管事。老师一定要告诉清楚让他干什么, 怎么干, 开始的时候甚至要做示范。同时班委会成员要做的工作也要具体单一, 不可管事太多。有时复杂的事情可以轮流做, 避免影响学习。例如, 卫生委员每天检查服装仪表, 检查值日生工作是否合格到位;体育委员负责整队, 看谁没上操, 谁没有戴校徽, 谁做操的质量不好等;学习委员记录谁没有完成作业, 谁在上课时被老师表扬等;而班长则每天要把各方面的检查结果汇总, 然后填入班级的评比表, 要是一个人完不成, 还可以安排值日班长。

关键环节及注意事项:

1. 分工时要明确细致, 简单而可

操作, 合理科学可行, 要让学生力所能及, 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完成工作后的喜悦, 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事, 经常完成这件事, 又使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 从而为集体担当起一份责任。而不能给他们安排过多的工作, 把他们的时间占得满满的,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也不能让能干的干很多, 不能干的没事做。即不能事情过多或没事做的情况。

2. 要因人而异, 根据学生的不同

特点安排适当的任务, 使人尽其才。如我曾带过一个行为习惯很差的同学, 我就让他整理粉笔盒, 负责讲台上的粉笔盒, 包括没有粉笔时去拿粉笔, 里边的粉笔头多了就及时清理, 粉笔盒经常擦洗等, 而且这些事也不是一次就安排满, 而是循序渐进。后来, 他把这个粉笔盒管得很好, 谁要是随便动、乱扔粉笔头, 他就主动去管。

3. 班级的事情大家做, 既要有明确的分工, 更有同学之间的合作。

如每天的值日小组, 清扫分担区就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 这时就需要搭配, 可以考虑到男女同学进行搭配, 能力大小搭配, 责任心强弱要搭配等, 这样才能保证把事情做好。也为学生可以互相帮助、相互照顾创造条件。比如, 早自习收作业这件事, 就可以规定:小组成员把作业传到组长那里, 再由组长传到科代表那里, 这就避免了交作业时的混乱和嘈杂。

4. 在学生做事的时候, 要传授他

们方法, 也要督促他来完成, 并提出新的、高的要求, 更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 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把工作干好。一般来说, 我让学生干的事, 我都给他做个示范。尤其是小孩子, 必须要让他们做事, 但又必须手把手的教。

5. 让人人有事做, 还要让事事有人管。

即有人做这件事, 还要有人管这件事, 班级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 同时, 也有自己要管的事。既有事做, 又有事管, 才能达到有监督, 有比较, 有评价。所谓管事, 也就是让孩子检查某件事, 看别人是否按要求完成, 并记录下来, 或者温习提醒当事者把事情做好。

上一篇:药店发展趋势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