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2024-08-09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8篇)

1.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篇一

《我们关心天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在二年级时学习了一定的天气知识,本课需要找准三年级学习的起点。同时,作为单元起始课更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预留学习空间。通过聚焦问题、答疑解惑、天气观测方法学习、记录天气日历四个环节,让学生经历发现困惑、解决困惑的过程。同时,通过学习气象学家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坚韧、严谨的科学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记录天气日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练就持续学习的韧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学生对于天气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感官的感知,主观性较强;亦或是父母、天气预报等对于天气的描述,认识比较粗浅。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知道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是发生在大气圈内的。

3.知道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是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带雨伞,学会以降水这一标准区分天气。

2.经历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的过程,了解天气的相关知识。

3.学会运用多种感官与工具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2.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的坚毅品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主提出与天气相关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天气日历”的制作。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磁铁、天气日历班级汇总表、汇总表2张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创设情境,区分天气。

1.同学们,小明班明天要组织去动物园秋游,大家在制定物品清单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些同学觉得需要带雨伞,另一些同学觉得不需要带雨伞。你觉得需要吗?说说理由。(预设回答:需要,可能下雨。/需要,遮太阳。/不需要,不下雨,带着重)大家意见也不同意,你们还需要什么信息能够做出判断呢?(预设回答:天气预报)

2.出示天气预报图,现在你们觉得需要带雨伞吗?(预设回答1:不需要,没有下雨。)问:你是从哪里知道不会下雨的?(引出“天气图形符号”)(预设回答2:需要,遮太阳。)问:大家觉得用雨伞遮太阳好吗?出示雨伞,简单介绍,确定雨伞更适合在下雨天或下雪天使用。

3.回顾天气类型。那你还知道哪些天气需要使用雨伞,哪些天气不需要呢?板书记录。

4.小结:大家了解的天气知识真不少,看来大家都非常关心天气,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

二、问一问——整理感兴趣的天气疑问。

1.现在我们整理了这么多天气类型,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有关天气的知识呢?(预设问题:1.什么是天气?2.天气发生在哪里?3.同地不同时的天气一样吗?4.同时不同地的天气一样吗?5.什么是灾害天气?)

2.大家列举了这么多的问题,哪位同学可以帮忙解答?请举例说明。需要老师提供一些资料帮忙回答吗?

三、学一学——了解观测天气的方法,制作天气日历。

1.相信大家对于天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平时都是如何了解天气的呢?(预设回答:天气预报)

2.如果让你担任校园气象员的工作,你可以胜任吗?你们缺少了观测天气的方法,想知道吗?(1)观测。观测需要工具,除了感觉器官外,你知道哪些观测天气的工具呢?(课件展示气温计、雨量器、风向标、风速仪的图片。)这些是我们常见的气象工具,在接下来的课中,老师会详细介绍它们。(2)记录。你知道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是谁吗?他对我们国家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之后回答老师两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资料。观测得到的结果要记录下来,我们要记录每天的天气,像不像日历?我们叫它“天气日历”,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师生交流:随着我们对于天气和观测工具的学习,我们对于天气的描述要更加全方位,填写的内容也要增加。)(3)分析。完成天气日历后,我们还要对天气进行分析。看看哪种天气类型最多、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等信息。

3.看来你们已经具备了成为学校气象员的潜力。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张班级天气日历表,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我们要全班合力完成这张天气日历,可以做到吗?老师期待你们完成的天气日历表。下课。

2.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篇二

科学概念:

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

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流动比赛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

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

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

3、有什么办法证明?

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好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

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

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

三、液体、固体比较

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篇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会流动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PPT图片救生圈,气球,充气堡。

提问:有什么共同点(预设:都有空气)

2.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

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

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

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30分钟)

(一)游戏一:传递游戏

[材料准备:三大组一套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

1.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

2.学生小声讨论方法。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思考理由。

4.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

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填入气泡图)

三、小结与延伸(预设5分钟)1.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的。

2.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

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是()

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B.空气很难密封

C.空气都有声音

2.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

A.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B.都是无色无味的C.都要占地方

3.下列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

A.牛奶

B.酱油

4.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篇四

3.蚕变了新模样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3天,就会变成蛹。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蚕蛹;第二部分是观察蚕茧和蚕丝。【学生分析】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养蚕活动,知道了蚕的一生变化情况。前几课所学的科学概念,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是学习本课的方法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和平时对动物生长变化中形成的经验是习本课的经验基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

2.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3.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4.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和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

难点: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前几课所学的科学概念,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是学习本课的方法基础;前单元观察、记录和平时对动物生长变化中形成的经验是习本课的经验基础。本课首先要为每组准备一只蚕蛾,让他们观察并用画一画的方法进行记录,再和蛹(就用照片了)进行比较,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蛹身体的哪部分发育成的。然后可进行蚕蛾行为的观察,可使用图片、录像或者实物。【课前准备】

学生:蚕,蚕茧,放大镜,小剪刀,电子秤,手电筒,开水,烧杯,竹签,丝绸制品,探究记录纸等。

教师:学生分组材料一份,PPT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

(二)学习新课:观察蚕蛹

1.教师谈话: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

2.学生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3.对蚕蛹的观察要围绕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4.学生进行观察蚕蛹后进行汇报交流

5.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学生作出推测,并说明推测的理由。

(三)学习新课:观察蚕茧和蚕丝

1.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 学生观察活动。交流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2.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学生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

3.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四)总结拓展:巩固提炼养蚕历史及抽丝技术

1.讨论:今天我们学习了《蚕变了新模样》,你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2.布置作业:继续认真保管好蚕茧,进一步观察蚕的变化。回家搜索蚕蛹的资料,更好地了解蚕蛹。

【板书设计】

5.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篇五

(1)实验材料: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

(2)实验步骤: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③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④2~3 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两个杯子中水的高度全部低于标出的高度,没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比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少。

②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4)实验结论: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

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盒。

(2)实验步骤: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3)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內部岀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实验结论: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实验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且水面冒热气,杯底开始产生小气泡,气泡上升;随着加热进行,小气泡越来越多,上升速度越来越快;烧杯口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

②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 100℃时,水出现沸腾现象;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③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

(4)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升到 100℃时水会沸腾。水加热后有气体产生。

实验四: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温度计、食盐、纯净水、碎冰、记号笔、药匙或小勺。

(2)实验步骤: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 14 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纯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⑤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水结冰之后体积变大。

实验五: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实验材料:一支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在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③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实验现象: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高到 0℃时冰开始融化,试管壁不断有水珠流下,冰的体积慢慢变小,直至完全融化。

(4)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

实验六: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实验材料:2 个完全相同的小烧杯、2 根玻璃棒、食盐、小苏打、纯净水、电子天平、量筒等。

(2)实验步骤:

①在 2 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 50 毫升水。

②分别取大约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 8 小份,每小份约 25 克食盐(也可以直接用电子天平称量)。

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 50 毫升水中的份数。

(3)实验结论:食盐和小苏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但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实验七: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实验材料:2 个烧杯、食盐、冷水、热水、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分别向 2 个小烧杯中加入 50 毫升的热水和冷水。

②取食盐 20 克,平分为 2 份(每份约 10 克),同时分

别放入 2 个小烧杯中,都不搅拌。

③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④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3)实验结果:食盐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

(4)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实验八: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实验材料: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玻璃棒。

(2)实验步骤:

①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加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②停止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3)实验现象:有部分固体消失不见了,但烧杯底部仍留有部分褐色固体。

(4)实验结论:食盐能溶解于水中,食盐微粒与水分子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肉眼看不到食盐颗粒;沙不能溶解于水中,最终全部沉淀于烧杯底部。

实验九:分离沙和食盐溶液。

(1)实验材料: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烧杯、玻璃棒、漏斗、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

(2)实验步骤:

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用玻璃棒沾点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内,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③玻璃棒倾斜约 45°,一端轻靠三层滤纸。过滤时将混合物沿着玻璃棒缓慢流入漏斗中,注意漏斗内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④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液体和滤纸的变化,认真记录。

实验结论: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沙与食盐溶液分离开。

实验十:分离食盐和水。

(1)实验材料:蒸发皿、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坩埚钳、放大镜、实验二中过滤得到的食盐溶液。

(2)实验步骤:

①将蒸发蒸发皿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将酒精灯点燃放在石棉网下方,向蒸发皿中加入约 10 毫升的盐水。

②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皿底部出现大量白色晶体

时,熄灭酒精灯,利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③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做好记录。

(3)实验结果:将蒸发皿中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进行对比发现,白色颗粒的形状、大小、颜色与食盐颗粒相近,都有咸味,都能溶于水。

6.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篇六

呼吸与消化(试题)-2021-2022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科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

A.900毫升-2000毫升

B.100毫升-2600毫升

C.1500毫升-3200毫升

2.营养合理指的是()的营养。

A.全面

B.均衡

C.全面和均衡

3.下列食物中,含有维生素最多的一组是()。

A.肥肉、动植物油

B.菠菜、白菜、黄瓜

C.大豆、鸡蛋瘦肉

4.肺活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肺活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后,肺活量大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呼吸

B.肺活量是指尽力吸一口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

C.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但不可以提高自己的肺活量

5.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小明测得的肺活量约是()。

A.1800升

B.2000毫升

C.2200克

6.下面器官没有参与呼吸的是()。

A.肺

B.大脑

C.气管

7.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A.

B.

C.

8.用来切割食物的牙齿叫()。

A.门牙

B.臼牙

C.犬牙

9.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

A.糖类

B.蛋白质

C.营养

10.下图中,在一个塑料袋里装上水,一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反复揉挤这个袋子,里面的食物会变碎,在这个模拟实验中,袋子模拟人体的哪个消化器官()。

A.口腔

B.食道

C.胃

二、填空题

1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________)、脂肪、(________)无机盐和水。

12.比较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会发现呼出的气体中(______)和水蒸气增多了,(______)减少了。

13.(______)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14.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______的食物。

15.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______),这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益处。

16.肺活量是人体吸入(_____)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_____),肺活量是身体(_____)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肺活量会更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18.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各层的面积和位置都是不同的,其中面积最大的最“底层”是(______)。小丽最近手指间有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______)的食物。

三、判断题

19.嘴和鼻子都可以呼吸。(______)

20.在运动时,我们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因此呼吸会加快。(______)

21.呼吸时肋骨的位置不变。(______)

22.不同的人的肺活量都是一样的。

(____)

23.生活中我们要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______)

24.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为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______)

四、简答题

25.写出二种能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26.蒙头大睡为什么会感到气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B

5.B

6.B

7.B

8.A

9.A

10.C

二、填空题

11.糖类

维生素

12.二氧化碳

氧气

13.吸气

14.维生素

15.食物

16.最多

发育

17.大

18.谷类

维生素

三、判断题

19.√

20.√

21.×

22.错误

23.√

24.√

四、简答题

25.多运动;洒水降尘;空气质量不好时戴口罩;不随地吐痰;经常开窗通气;不抽烟等。

26.蒙头大睡的时候,里面的氧气会变少,因此会感到气闷。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试题)-2021-2022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科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制定一份合理的食谱,用量最多的食物是()。

A.蔬菜水果类

B.五谷类

C.油脂类

D.禽畜肉、鱼虾和蛋类

2.疫情期间,小明戴着N95口罩运动,过了一会,他感觉头晕、胸闷、呼吸困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由于N95口罩隔绝了空气,导致小明呼吸不到氧气

B.由于N95口罩阻碍,导致小明呼吸不到足够的氧气

C.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

3.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重要的活动。下图中属于呼吸器官的是()。

A.

B.

C.

4.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小明测得的肺活量约是()。

A.1800升

B.2000毫升

C.2200克

5.口腔中起消化作用的是()。

A.牙齿

B.唾液

C.舌头

6.食物在人体()中进行蠕动,会形成食糜。

A.大肠

B.胃

C.小肠

7.下列膳食搭配合理的是()。

A.荤素搭配

B.只吃粗粮

C.每天只吃水果

D.经常吃油炸食品

8.把一种食物放在白纸上按压,如果留下油迹,说明食物中含有()。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9.平时我们所吃的米、面、甘薯和马铃薯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物质是()。

A.糖类

B.脂肪

C.维生素

D.蛋白质

10.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来维持生命。

A.氧

B.碳

C.氮

二、填空题

11.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______)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______),腹部(______)。

12.食物的分类方式有多种,可以按__________和生食分,也可以按__________和动物类食物分。

1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______),肺的呼吸就会(______)。

A.越多

B.

越少

C.加快

D.减慢

14.胃可以储存和搅拌_____________,吸收一些_____________。

15.下图是肺吸气和呼气时的示意图,请在图中的括号中标注“吸气“或“呼气”。

(__________)

(__________)

16.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17.______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______,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

18.人的呼吸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判断题

19.动物类食物就是指肉类食物。(______)

20.一般情况下,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要占呼出气体的16%。(______)

21.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______)

22.有人说脂肪多吃会发胖易得病,所以含有脂肪的食物我全部不吃。(______)

23.人在呼吸时,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______)

24.食物进入人体后,将先后经过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______)

四、简答题

25.请你说说如何保护牙齿?(写出两种即可)

26.写出食物在人身体里“旅行”的过程,以及食物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B

4.B

5.B

6.B

7.A

8.C

9.A

10.A

二、填空题

11.肺部

收缩

放松

12.熟食

植物类

13.A

C

14.食物

营养

15.吸气

呼气

16.糖类

脂肪

17.维生素

能量

18.鼻腔

气管

支气管

膈肌

三、判断题

19.×

20.×

21.√

22.×

23.√

24.×

四、简答题

25.勤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等。

26.建议写出“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这一过程,并着重说出食物成分在口腔、胃、小肠三个部位的变化即可。口腔中初步消化淀粉,胃内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对淀粉、蛋白质、脂肪都能进行消化。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试题)-2021-2022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科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我们不要闷在被窝睡觉,是因为被窝里反复呼吸的空气中()。

A.氧气含量低

B.水蒸气含量低

C.二氧化碳含量低

2.保护口腔正确的方法是()。

A.经常漱口

B.多吃棒冰

C.吃了热的食品马上吃冷的食品

3.关于呼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呼吸前后,氨气含量不变

B.呼气时,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

C.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

4.一份健康饮食需要具备的营养成分有()。

①蛋白质②脂肪③糖类④维生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5.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是()。

A.面包

B.牛奶

C.黄瓜

6.在口腔的各个部分中,()能够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

A.嘴唇

B.牙齿

C.舌头

7.下列做法中能更好地防止蛀牙的是()。

A.经常洗牙

B.多吃甜味食物

C.不吃甜味食物

8.下图是某个同学测得三次肺活量值,你觉得他的肺活量值应该是()。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肺活量值

2000毫升

1750毫升

2250毫升

A.2000毫升

B.1750毫升

C.2250毫升

9.()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A.呼吸

B.锻炼

C.食物

10.人在运动时,每分钟呼吸次数与平静时相比会()。

A.加快

B.减慢

C.保持不变

二、填空题

11.根据食物的来源,我们把食物分为(______)类和动物类。

12.在利用模型模拟呼吸的实验中,装置底部的橡皮膜相当于我们的(______),瓶中的气球相当于我们的(______)。向下拉橡皮膜时,气球(______),此过程模拟的是(______);向上推橡皮膜时,气球(______),此过程模拟的是(______)。

13.门齿可以________食物。

14.一天中应坚持(________)次刷牙,分别是(________)。

A.

B.4

C.早、中

D.早、晚

15.无论是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交换。

16.根据现象填空。

有一种食物遇到碘酒变成蓝色,说明该食物中含有(______)

另一种食物在白纸上涂抹留下油渍,说明该食物中含有(______)

17.如果一个人一分钟呼吸_______次,就是说这个人在一分钟吸气40次,呼气40次。

18.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___________,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___________的次数也会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9.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______)

20.经常锻炼身体,不可以增加呼吸功能,提升身体的肺活量。(______)

21.跳绳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次数要比平时多。(______)

22.谷薯类食物位于“平衡膳食宝塔”的最底层。(______)

23.我们每天应该多吃肉、少吃菜。(______)

24.小王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富含无机盐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______)

四、简答题

25.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

26.如何辨别食物中是否有脂肪?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B

4.A

5.C

6.C

7.A

8.C

9.C

10.A

二、填空题

11.植物

12.膈肌

膨胀

吸气

收缩

呼气

13.切割

14.A

D

15.物质

能量

16.淀粉

蛋白质

17.40

18.呼吸

呼吸

增加

三、判断题

19.√

20.×

21.√

22.√

23.×

24.×

四、简答题

25.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7.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篇七

三年组

复习内容:第一单元

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成语和日积月累。会背《拐弯儿处的回头》第四自然段。复习过程: 1.拐弯儿处的回头 满以为……不料: 很……很……也很: 不经意: 2.母亲的账单

蹑手蹑脚 有情有义 有 有 不 不 没 没 语文七色光(一)1.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心()2. 找出下列成语中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例:日积月累(积 —累)蹑手蹑脚(—)半信半疑(—)欢天喜地(—)自言自语(—)风平浪静(—)横冲直撞(—)聚精会神(—)尊老爱幼(—)日积月累 的爱是天地间 的爱。———梁实秋

欢乐的笑声是家中的阳光。———萨克雷(英国)拒绝父母的训导,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伊 芒(尼日利亚)

复习内容:第二单元

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成语和掌握反义词。会背《猫》第二自然段或第四自然段 复习过程:。

写出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反的词。

灵敏— 松软— 缺乏— 熟悉— 滚热— 广阔— 语文七色光(二)1.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又宽又厚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试着用加点的词语说话。就是……也……

……既是……又是……还是……

3.给下面的句子分别加上句号、问号、叹号,再认真读一读,体会语气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用句号、问号、叹号分别写一句话,多读几遍。他是你的兄弟 日积月累

()犬不宁()尾续貂()目寸光()肠小道()视眈眈 老()识途 打草惊()狡()三窟 九()一毛 杯盘()藉 杀鸡吓()画()点睛 6.古诗两首 出塞 示儿

复习内容:第三单元

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正确运用关联词语,掌握名言警句,能按要求写句子。会背《猫》 1.解释词语:

但使: 胡马: 元: 同: 定: 乃翁: 2.试一试,给下面的词语找到合适的位置。

乘风破浪 置之度外 慷慨激昂 千方百计 张口结舌 从容不迫(1)迎着晨光,巨轮,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驶去。(2)他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3)李华遇到困难,总是 去克服。

(4)小明说了谎话,面对老师的目光,他,手足无措。(5)吉鸿昌像平日出门散步一样,地走向刑场。(6)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3.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⑴陈阳 各门功课都学得好,身体 很棒。⑵小红 比小刚高,力气没有小刚大。⑶ 情况发生变化,我马上 给你打电话。日积月累

(),匹夫有责。———顾炎武(清)(),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宋)()赴国难,忽如归。———曹 植(三国)对你来说()应该比世界上()。———西塞罗(古罗马)

复习内容:第四单元

复习目标: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正确运用关联词语,掌握名言警句,能按要求写句子。复习过程: 一.倔强的贝多芬

贝多芬坐在钢琴旁()弹奏起著名的《 》。沉静优雅的旋律在大厅里(),优美的乐曲使人们陶醉,大家停止了(),忘记了周围的(),似乎他们不是在()听演奏,而是沐浴在()的()中。二.女主人与乞丐 深深地: 空空的: 淡淡地: 三.组词

斥()扎()枪()圣()熟()寒()驮()沐()秦()戈()乱()抢()余()然()塞()趴()抹()奏()2. 造句。

有…有…有…有… 要…还要… 不是…而是… 日积月累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自信心与自尊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绝不会。—毛 姆(英国)尊敬,才能 尊敬。———笛卡儿(法国)站着的 要比跪着的 高尚得多。———富兰克林(美国)

复习内容:第五单元

复习目标:

1、认识29个字,会写2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课古诗三首。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情厚谊,感受友情的重要与美好。复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五单元的复习,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能收获新的知识。

二、出示会认的字,让学生填拼音:

朝 酒 赠 踏 董 庆 段 叠 惋 毫 誓 惕 橡 谊 睫 耸 狠

三、辨字组词

朝()酒()赠()蓝()称()潮()洒()僧()篮()秤()

四、表示看的词

向四周看()向下看()向远处看()向上看()注意地看()大略地看()偷偷地看()仔细地看()

五、填空:

1、(),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2、看到朋友的(),对他的()也不要()。——谚语

3、()是友谊的(),()是友谊的()。——谚语

六、背诵第9课古诗。

复习内容:第六单元

复习目标:

1、认识35个字,会写2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

一、读课文。

二、读会认的字:诞 置 端 赢 束 黎 锐 蒙 截 泛 宠 潜

三、读会写的字:摄 剪 差 束 异 朗 捕 特 竖 揭 屏

四、样子再写几个词:

又宽又厚: 又()又()又()又()

又()又()又()又()

五、组词填空:

妇()易()由()瓶()父()异()邮()屏()

六、补充完整

1、()最反对的就是()。——冯友兰

2、科学不是为了(),不是为了(),而是为人类()。——钱三强

3、一旦科学插上(),它就能赢得()。——(英国)法拉第

复习内容:第七单元

复习目标:

1、认识32个字,会写2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首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会认真观察自然风光,学会按一定顺序描述风景。过程:

一、出示会认的字:径 斜 霜 勒 笼 苍 汇 遮 均 匀 摄 铛 腾 偶

二、出示会写的字:斜 枫 霜 笼 苍 茫 涨 夏 晨 乳 射 献 雾 射 舞 洞 肥 靠

三、多音字组词

薄()难()折()参()涨()恶()()()()()()()

四、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1、《鹿柴》(),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这首诗是()朝()写的。

2、《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霜叶()。这首诗是()朝()写的。石径:()。坐:()

复习内容:第八单元

复习目标:

1、认识23个字,会写2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背诵第15课最后一个然段。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关爱。过程:

一、出示会认的字:

疾 骤 绪 鞠 躬 郁 烁 涌 恰 犯 份 殊 建 善 良 凄 哀

二、出示会写的字:掌 默 轮 投 圈 晃 述 祝 贺 芒 刷 涌 恰 误 查 份

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几:___()____()薄:____()_____()

四、用下面的词语说话:

深深地:________.空空的:________.淡淡地:_______

五、形近字组词:

扎()枪()沐()秦()寒()乱()机()抹()奏()塞()

六、背诵第15课的最后一自然段。

8.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第3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篇八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2009-11-26 15:54:46| 分类: 雨之设计【人教数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简易方程单元教学目标 u教学内容: 简易方程 u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u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u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u课时安排: 17课时左右

J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一)J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J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J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目标独立的进行自学,或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 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a×b=b×a(a×b)×c=a×(b×c)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问:(1)两个相同字母之间的乘号不但可以省略,还可怎样写?怎样读?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 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x×x m×m 0.1×0.1 a×6 3×n χ×8 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u当堂作业: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 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u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

(一)乘法交换律:a×b=b×a S=a×a C=a×4 可以写成:a·b=b·a或ab=ba S= a C=4a

J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J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

3、能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J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J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一、复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用字母a、b、c表示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请学生结合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说说其含义。

3、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b表示宽,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4、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2×3 a×7 14+b a÷7 a×a 5-x 0.6×0.6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以及这一节可的教学目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1、教学例4(1):

(1)引导学生看书提问: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爸爸比小红大30岁。B、当小红1岁时,爸爸()岁,…… 师: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启发学生: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可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小声讨论)

结合讨论情况师适时板书: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a+30 提问:比一比,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为什么?让学生发表各自意见。在式子a+30中,a表示什么?30表示什么?a+30表示什么?

(a表示小红的年龄,30表示爸爸比小红大的年龄,a+30即表示爸爸的年龄)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3)结合关系式解答: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学生把算式和 结果填在书上。

2、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运算定律、公式,也可以表示数量。

3、教学例4(2): 引导学生看书讨论:(可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1)从图、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4)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请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u当堂作业:

1、独立完成P48做一做 集体评议。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3、独立解答P49 第4题 做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评议。(问问字母、式子表示的含义)u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

(二)例4(1): 法1: 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法2: a+30 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a=30=11+30=45 例4(2):

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6a 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 6a=6×15=90

J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三)J教学目标:

1、能较熟练的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数量。

3、会利用公式、常用数量关系求值。J教学重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J教学难点:能熟炼地运用字母表示数。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上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课。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练习,合作学习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一、基本练习:

1、填空:(1)a+a=()a×a=()

(2)当a=5时,2a=(),a的平方=()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 第7题 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讨论口答P51 第8题 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 总分数。

分小组完成P51 第9题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独立完成P52 第10-12题 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发展练习:

1、讨论P52 第13题 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a b c s × 9 s c b a u当堂作业:

u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用字母表示数

(三)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1)30x(2)30x+a(3)a—30x

J课题:方程的意义

J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J教学重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J教学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u教学流程: u引入: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实物天平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理解方程的含义。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u当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u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方程的意义 100+X=250 含有未知数的等是叫做方程

J课题: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J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J教学重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J教学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天平及相关物品。

u教学流程: u引入: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实物天平,探索规律。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u当堂作业: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u全课总结: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探索方程规律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J课题: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J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J教学重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J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上一节课的知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本节课的知识。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练习。(做一做)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u当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u全课总结: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J课题: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J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J教学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J教学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目标独立进行自学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u当堂作业: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强调验算)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u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解方程

例1:x+3-3=9-3 x=6 例2 :3X=18 X=6

J课题:数学书P60:例

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J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J教学重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J教学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教学目标,独立进行自学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教学例3.出示题目。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u当堂作业: 练习。

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u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x=13.5 答:警戒水位是13.5米。

J课题:数学书P61:例

4、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9.10题

J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J教学重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J教学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教学目标,独立进行自学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教学例4.出示题目。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u当堂作业: 练习。

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u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1.8kg=1800g 30x=1800 X=60 答: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60g水

J课题: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J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J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J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1.解方程。

X-2.5=10 0.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目标独立自学

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u当堂作业: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u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J课题:教材第69页例2。练习十三的第1题。J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使学生会列方程并解较复杂的方程。2.使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好处。3.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

J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J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复习

解方程:3x-10.2=1.8 5x+63=93 6x+15x7=141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目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教学例2:

(1)出示复习题: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已知每千克梨2.8元,苹果每千克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① 独立列式计算:2.4x2+2.8x3=13.2(元)

② 说出等量关系: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2)改题目为:妈妈买了2kg苹果和3kg梨,共付13.2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① 独立列方程解答。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2x+2.8x3=13.2 ② 说出利用了什么等量关系?

(3)继续改题目为:把梨的数量由3kg改成2kg ① 审题后提问:可以怎么用方程解?

② 除了2x+2.8x2=13.2外,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利用了什么等量关系? 由:(苹果的单价+梨的单价)x2=总钱数

(2.8+x)x2=13.2 ③ 讨论:这样的方程可以怎么解?利用原来学习的知识可以把题中的哪一部分看成一个整体先算?

④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u当堂作业:

解下列方程:2(x-2.6)=8 8(x-6.2)=41.6 5(X+1.5)=17.5(X-3)÷2=7.5 u全课总结:谈收获?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例

2、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2x+2.8x2=10.4 X=2.4 答:苹果每千克2.4元

J课题:教材第70页例3。练习十三的第6、7题。

J教学目标:

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类比学习能力,会根据题意选择算法。J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x=c方程的解法。

J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投影仪 u教学流程: u引入: 1.填空

(1)学校科技组的男同学人数是女同学的3倍。设女同学有x人,男同学有()人,男女生共有()人,男生比女生多()人

追问:如果这里设男生为x人,女生有多少人,该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对比两种不同的设法,你觉得设哪个量为x,另一个量比较容易表示?

(2)妈妈的年龄是孩子年龄的2.5倍,设孩子年龄为x岁,妈妈年龄为()岁,妈妈和孩子一共()岁,妈妈比孩子大()岁

(3)2.5x+x=()x 2.5x-x=()x 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口答:根据下面的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约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预设:(1)海洋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2)海洋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3)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学生算出:1.5+1.5x2.4=5.1(亿平方千米)说说运用了什么等量关系? 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结合目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含讨论)。

1.出示例3: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1)这题存在什么等量关系?(2)讨论:题中有几个未知量?你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设未知数?设谁为x比较合适?为什么?怎样列方程?

(3)小结:用方程解,一般设一倍量为x,那么几倍的量就是几x表示。(4)怎样解这个方程?试试吧!为什么这样解?(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提问:我们做的对吗?怎样检验?(代入方程)u当堂作业: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十三第67页6、7题 u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决含两个未知数的问题,你认为解答时应注意什么?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例3:解:设陆地面积X亿平方千米。X+2.4X=5.1 X=1.5

J课题:整理和复习(练习14练习题)

J教学目标:

1、巩固方程概念,正确解方程。复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J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J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J课时安排:一课时 J教具使用:小黑板

u教学流程:

u引入: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进行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u出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u自学提示:共同完成练习,总结知识。u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u学生汇报,检查自学效果。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什么是方程,解方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75练习14 1-4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5.6.7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 解答。u合作讨论: u当堂作业:

u全课总结:谈收获和学习心得。

u 板书设计: u课后反思:

整理和复习

1、解方程的原理?要注意什么?

2、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验算时要注意什么?J课题:第四单元练习

J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练习,第二课时讲评)

一、算一算。1、2a+a= x-0.4x= 1.5b+b= 5d-2d= 3.6÷0.4= 2.5×4= 17.8-7.8= 6.6+3.4=

二、细心填一填。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米,面积是()米2。

2、小丽买了5个笔记本,每个x元,付出了20元,应找回()元。

3、李叔叔每分钟骑V米,3分钟骑()米,t分钟骑()米。如果每分钟行160m,时间是20分,路程是()米。

4、某班有学生40名。女生有40-b名,这里的b表示()。

5、李明家九月份的用水量是12吨,共交水费c元,那么水费每吨是()元。

6、如果苹果每千克a元,雪梨每千克b元,那么: ①4a表示()②2b表示()③a-b表示()④5(a+b)表示()

7、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S=()。当a=2.8cm,h=1.5cm时,S=()cm2。

8、比x的3.4倍少1.2的数是()。

三、我是公正的裁判员。(判断对错)1、2a与a·a都表示两个a相乘。()2、50+2x>72,这是一个方程。()

3、x个4.5相加,和是4.5x。()4、0.32 = 0.9()

5、ac-bc =(a-b)c()

四、用心选一选。

1、方程10x = 5的解是()A、x=5 B、x=0.5 C、x=0.05

2、下面各组中,两个式子结果相等的是()A、42 和4×4 B、0.12 和0.1×2 C、52 和5+5

3、与a相邻的两个数是()A、9、11 B、a-

1、a+1 C、a、a+

14、一个长方形,长是20米,宽是b米,它的周长是()A、20+2b B、40+b C、40+2b

五、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2、x 元 x 元 x 元 x 元 4.6kg(x千克 2.5kg)184元 ▲ 3、3.5加上x的7倍,和是14,求x。

六、解方程。

8x=24 x÷0.5=1.2 6x-4x=20.2 12(x+3.7)=144 5x-3×11=42

七、列方程解决问题。

1、白猫上周钓了128条鱼,白猫钓的比花猫多14条。花猫在上一周钓了多少条鱼?

2、爷爷今年69岁,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年龄的5倍还大4岁。小明今年几岁?

3、北京和上海相距1320km。甲乙两列直快火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相对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上一篇:白发现代文阅读答案下一篇:林冲人物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