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生(精选9篇)
1.艺术与人生 篇一
说相声的,唱二人转的,顺应市场,适应观众,表现突出。相声的起始,是“撂地”的,“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指的就是当时在北京天桥卖艺的人。相声演员,最初的舞台,无限的大,几乎凡是热闹的地方,繁华的地方,人多的地方,都是他们表演的所在。没有文字脚本,随机应变,是有否功夫,能否混生活的最好证明。嫩了不行,吃不开,也难吃这碗饭。其实,二人转演员,与相声演员,何曾相似。田间、地头,场院,炕头,都是他们表演的最好舞台。观众,少有高雅之士,几乎全都是普通的庄稼人。他们的台本,就是庄稼人的生活,可以做到见什么,唱什么,知道什么,演什么,观众喜欢什么,得意什么,他们就来什么。植根乡土,拥有无数的观众。观众对二人转,已经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如痴如醉的程度。最近些年,赵本山等人,把二人转“忽悠”起来了,不光是在东北,即便是在江南,甚至在海外,许多人都知道东北有二人转。
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得与生活与人生,紧密相连,离开了人,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土地,那么,哪怕再高雅,喜欢的人,也不会很多。前些年,妇联、工会,创办自己的刊物,开始,宣传的是自己,发行只能摊派,个人掏腰包订阅的,一份都没有。后来,实在顶不住了,是钱赔得太多,支撑不下去了,只好走市场道路。这回行了,顺应市场,适合读者,不光外表,内文谈的都是吃呀,喝呀,玩呀,乐呀,休闲啊,情啊,爱呀,三角啊,文字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到人生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繁杂,文字却干净。这样以来,刊物的出路有了,编辑也不用担心下岗没饭吃了。
一般地讲,吃饭是第一位的,皇上乞丐,都离不了饭碗,至于盛饭的家伙,乃至碗里的东西,固然有别。是山珍海味,还是残汤剩羹,那是地位的不同,物质条件的差别决定的。皇上未必能够有乞丐长寿,就并不完全取决于吃了。但不管怎么说,人不吃饭,是不行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俗语,土点,却是实话,也是真理。
古往今来,国人吃饭,历来都是天大的问题。前几天,我国一位农业科学家说到这样的情形,虽然明明知道,化肥、农药超标,这样的粮食作物,对人体有害,却不敢说。不光是她,即便是换了我,也不敢。问题要全面地看,国家大,人口多,都要吃饭,产量上不去,吃饭成问题,影响小不了。如今,环保、生态,舆论开始厉害起来,她敢说破了,以为时机适宜。我以为,国人,一般老百姓,可以粗茶淡饭,但只要是没有污染,是好粮食,吃着安全,也放心,可以了。至于少数人,享受高级,别人也不会眼气。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来,只有彻底解决农作物质量与安全问题,才能保证人民的饮食卫生,确保国人身体健康。
衣服,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御寒,一个是体面。御寒,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至于体面,是文明程度在穿着上的体现。我小的时候,无冬历夏,就一身衣服,冬天是棉袄棉裤,到了夏至,到了民谚“夏至少带棉”的时候了,我还只能穿那棉袄棉裤,脱不下去,脱了,没的穿了。早饭后,母亲让我上炕,把棉袄棉裤脱了,我只好围着棉被坐在炕里。就这样,等到中午一过,母亲把除去棉絮的袄裤洗净晾干了,坐在我的身边,粗针大线,把夹裤袄缝缀起来。太阳偏西,母亲把衣服做得了,随手扔给我,“穿上,穿上,下地,挺大个小子,光着腚眼子待在炕上,不嫌寒碜呐”!那时我虽然才五岁,可我知道,母亲是在逗我,那里边,有她的含辛茹苦,更有她对我的殷殷母爱。在我的记忆里,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除了捡哥哥旧衣服之外,就是穿三哥发的工作服,三哥在化工厂当工人,他发的工作服,一般都是厚水龙布的,冬天套棉袄可御寒,其他季节可防风防晒,很好的,我很自适。直到临近毕业,我要到集体户去了,母亲才给我买了件化学纤维布上衣,一条学生蓝裤子,脚上是一双灯心绒三紧“懒汉鞋”,就是这一身穿戴,我到学校走了一趟,几个面色姣好的女同学,全都看傻了眼,开始是认不出我,认出来后,都说我怎么就那么年轻呢?她们毕竟没把那“帅气”的意思表达出来,那时也毕竟不时尚。我心想,我怎么能不年轻呢,才十八九岁嘛。
苦处熬过来的,知道珍惜幸福,也容易满足。今天,我虽然衣服不多,但自己觉得已经不少了,每个季节,都有几套,长的短的,薄的厚的,中士的夹克休闲,西式的西服套装,脚上更是自在甚或舒适,棉鞋分薄厚,夹鞋分粗细,牌子亮的,穿在体面的场合,憨厚的,出现在工作的场所。去年,袜子竟然治了我的脚气,我把这一节,写在文章里,很多人都不信,不信有不信的道理,谁能想到,纳米技术用在制袜上,竟然有那般神奇?
如今,脚下的路是宽阔的,但马路牙子上边却不够平坦,我的脚上去,总要想到如今的有些人,干活糊弄,管理人员的责任更大,要求、监督,以及质量的把关、验收,是不是有不少疏漏呢?其实,不光是马路牙子上边有质量问题,问题更大的是新建的楼房,几乎就是个毛坯,土建工程仅完成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留给了住房的人,花钱却不少,质量问题,令人疑虑。质量不说,价格却渐长,几天一个价,呈“牛”势。商品住宅日益增多,“衙门”也拉起了建“土围子”的架势,在广阔的田野上摆开了战场,大片的庄稼没了,田野里却长出了星罗棋布的`高楼,老远望去,开始我还一激灵,小日本也没再打进来呀,怎么青纱帐里怎么突然冒出了那么多的炮楼子?“土地爷”羞怯地告诉我:那是“衙门”的新楼哇!我听了,倒是不再激灵,汗毛却根根竖了起来。
还说走路。人们都希望走平坦的路。可是,平坦的路虽有,但通向平坦的,往往是曲折和坎坷。也就是说,经历了坎坷与曲折,步入平坦才有可能。如果不是这样,即便走的是平坦的路,也不会觉得好,更不会感觉人间的真实滋味。
我以为,人间的真实滋味,是体尝了艰辛与苦难,经受了风霜雪雨的考验之后。做人的心得,尽在其中。这样,路究竟好不好走,怎样走才好,几乎都通晓了。至于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是其中应有之意。
吃好,穿好,住好,走好,不失为人生的快事。但要懂得这些变化的根源与来历,不见得能有预见,预见前边会有什么,会遇到什么,会得到与失去什么,但不管怎样,承受能力,肯定是有的,练达也是可能的,因为毕竟对艰辛与苦难,毕竟对风霜雪雨有了体尝。
植根在老百姓生活中的艺术,不管是相声还是二人转,出路全在于老百姓是否得意。连吃饭都可以放弃的艺术,才是老百姓真正得意的。以为和老百姓相通,而多数人并不认可,虽然也是艺术,却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应该来自生活,最好是来自普通人的生活。懂得普通人的生活,了解他们对衣食住行是怎样的态度及实际情形,才是艺术的根本来源。时尚,仅是时髦,流行一时,未必恒久。但由真实形成的艺术,却可以流传下去,甚或可以做到恒久。人生,其实就是艺术的过程,时尚的艺术,如同瞬间的天气变化,又好像水过地皮湿,虽然什么都留不下,却毕竟曾经有过。
2.艺术与人生 篇二
一、南渡前的生活与创作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 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 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此期的作品词调多明亮轻快, 洋溢着青春活力。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 号易安居士, 1084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父亲李格非是驰名的学者和文学家, 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 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为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亦擅长文学。李清照在这样一个有极高文化素养的书香门第里, 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李清照极为聪慧, 诗书过目不忘, 且李格非并非迂腐之人, 他的家风比较开放, 这使李清照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得以博览大量的古卷典籍, 接受书画音律的教育, 以至于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能写出惊人的诗作。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道:“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 才力华赡, 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家庭学风浓厚, 生活环境优雅, 孕育了李清照明丽清新、纯真质朴的少女快乐词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此小令, 似乎信手拈来, 毫无雕琢, 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日暮酒醒归舟图, 清秀淡雅, 静中有动,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李清照那种卓然不群的情趣, 活泼开朗的性格得以充分体现。
公元1101年, 18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感情笃厚, 情投意合。从这一点上来看, 李清照要比谢道韫幸运得多。幸福美满的婚姻, 浇灌出了幽怨缠绵、情真意切的闺中爱情词作。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结婚不久, 赵明诚便负笈远游。全词都在写她重阳时节思念丈夫的凄怆意绪。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佳句。据《瑯嬛记》记载, 此三句让有意与妻子比试一番的赵明诚对她愈加爱重。
二、南渡后的生活与创作
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作主要表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之感和寂寞愁苦之情。作品内容或触景生情, 或托物寓意, 委婉而深沉地抒发她的故土之恋、家国之恨、丧夫之痛, 把个人的遭遇和时代的不幸交织在一起, 具有更为丰厚的情感内涵。此期的作品词调转为沉郁凄怆、悲凉哀惋。
公元1127年, 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夫妇俩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漂泊异乡。1129年, 赵明诚病故, 这对李清照的打击是致命的。变乱与战争打破了她宁静而闲适的闺中生活, 国破家亡又让她更加深切地认识了社会, 拓宽了视野, 丰富了词创作的空间。正如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 话到沧桑句便工”。
国破家亡的坎坷人生, 成就了李清照苍凉沉郁、怀旧伤今的晚年凄凉词作。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渡后, 郁结于李清照心头许久的亡国之恨, 丧夫之哀, 孀居之苦, 交集而至。这首词所表现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 是国难家灾当头, 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 是心底真情的流露。情景婉绝, 历来被人称颂, 是《漱玉词》中的佼佼者。
三、李清照词作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的人生历程是独特的, 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总体说来, 其词作有着独到的抒情特色及语言特色, 能自出机杼而不依傍古人, 时人称之为“易安体”。
1、抒情真实动人
李清照以女性的身份塑造抒情主人公多愁善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 真实地展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和内心世界, 打破了以往“男子作闺音”的传统格局, 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女性自觉意识。如《凤凰台上忆吹箫》满怀至情, 自然率真的体现了女性纯真细腻的灵性, 这是男子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2、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李清照善于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现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 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传写出女性特有的深婉细腻的心理状态。她善于捕捉稍纵即逝而又难以言传的真切感受, 并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如“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 (《武陵春》) 短短三句, 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 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富有美感。
3、语言独具特色
李清照极善于从日常生活口语中精心提炼出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以俗为雅, 化腐朽为神奇;也善于用浅俗之语, 发清新之思。因而其语言既清新淡雅, 又通俗浅易, 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 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如“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剪梅》) 八字, 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收到丈夫的来信, 顿感欣慰而喜上眉梢, 然独居的寂寞毕竟难耐, 相思之情又袭上心头。
总之, 李清照, 这位杰出的女词人, 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 如同一株奇葩, 独独地盛开, 炫人眼目。她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 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对后来的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正如杨慎《词品》评曰:“宋人中填词, 李易安亦称冠绝, 使在衣冠, 当与秦七、黄九争雄, 不独雄于闺阁也。”
参考文献
[1]刘瑜, 刘亦文.李清照词欣赏[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8.[1]刘瑜, 刘亦文.李清照词欣赏[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8.
[2]向文凯.落花香残人独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2]向文凯.落花香残人独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3.司徒兄弟的艺术与人生 篇三
司徒乔的经历颇为传奇,他热爱艺术自学成才,用一生来追寻艺术的真谛,他的足迹遍布包括欧洲、美国、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各地,也是在20世纪第一位去新疆写生的画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油画、色粉画、竹笔画等领域有着极高的成就。弟弟司徒杰是中国第二代雕塑家,在美院学习执教了四十余年,为中央美术学院奉献了一生。筹备时间达两年之久的展览,全面立体地呈现出两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与情感世界。这并不是回顾展,而是一个走心、有故事、可以让观众走进美术馆流连忘返的展览。
司徒乔:含泪画下去
1926年,刚刚从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的司徒乔,选择了绘画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那时候,他这样写道:“含泪画下去啊,蠢人!在艺术的牢狱里度过你的一生。”
24岁的司徒乔除了信念和选择一无所有,甚至完全没有绘画的科班学历。但他一头扎进了尘世里,他画北京的黄埃和穷人,画南洋的流霞和彩羽;他画抗日救亡的《放下你的鞭子》,画受灾五省的义民和父女;他到新疆“猎画”,也为新文化出版物设计书衣。
就在这一年,司徒乔在北京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鲁迅买下了其中的两幅作品,《五个警察一个〇》和《馒头店门前》。他还赞扬司徒乔是一位“抱有明丽之心的作者”,说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毅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为人和天然的苦斗的古战场所惊,而自己也参加了战斗。”
鲁迅的话,似乎牵引着司徒乔,让他觉醒到一个人应该有所担当。在创作中,鲁迅的文学思想与司徒乔的艺术理想不谋而合。他曾经这样写道:“我要永远在穷困中拒绝一切利诱,我要随时随地跑进别人的呼吸里,共分他们的气息;或是醉饱了,和他们,或代他们高唱或低唱一些自然要唱的什么。”
司徒乔深入到百姓的市井生活中,用最真实的笔触画出人生,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受到疾病困扰。1946年,他深入五省灾区,三个月画出写生长卷《义民图》。完成不久就咳血不止被送进医院,他的妻子冯伊湄用这样的诗句形容这次创作:“哀黎涕泪英雄血,洒作千山红杜鹃。”
司徒乔还一直为鲁迅创办的文艺刊物《莽原》画封面和插图,当时的进步文人都对他的画作赞赏有加。周作人说:“一个胡同的老乞丐,在他的皱纹和须发里真仿佛藏着五千年的专制的历史。”沈从文说:“在全是凭小聪明与好运气的小鬼社会中,司徒君,独自走在自己的那条寂寞的路。”郭沫若则说:“八九年来在灾难当中,不曾把这暂难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我对着司徒先生的成就倒是引起了深刻的反省和内疚。”
在艺术世界里,司徒乔似乎忘记了自己虚弱的身体,但健康状况终究击垮了他。1958年,司徒乔旧病复发,在香山的画室里溘然长逝。过早离世的司徒乔,既未赶上艺术界的春天,又没能在学院里有所建树,似乎渐渐地就被人们甚至学界所遗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从四处借来司徒乔几乎全部的重要作品,包括现藏于鲁迅博物馆、当年鲁迅买下的《五个警察一个〇》,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放下你的鞭子》、现藏于新疆美术馆的《新疆猎画记》系列,还有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几经周折重现于世的《义民图》,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司徒乔个展。同时,展览引用了大量艺术评论,以及他妻子冯伊湄的记录,全面展现了他辉煌却又短暂的一生。
司徒杰:凝铸的温度
司徒杰是司徒乔的五弟,两人相差十八岁。尽管是在大哥的影响下司徒杰才走上了艺术道路,但显然他与司徒乔的经历完全不同。司徒杰17岁考入北平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一直工作到2004年底他去世的半年前。这样投入的精神,显然也是大哥司徒乔的深刻影响。在中央美术学院学成之后,司徒杰一边自己创作,一边在学院任教长达四十年。
在司徒杰的创作中,以20世纪50年代的《白求恩像》最为著名。同时,司徒杰还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早期会议,参与了清华大学中国第一个大型《毛主席像》的创作,在那个纪念碑时代,司徒杰可谓是硕果累累。特别是传播最广的《白求恩像》,为了这件大型作品,司徒杰曾经创作过一系列白求恩像的小样,都被认为刚劲、简朴、完整、单纯。李可染曾经评价说:“我们中国人既不完全抽象,也不完全具象,而是追求‘意向’。这一系列精彩的头像真是‘意向’方式的可贵体现。”
在李可染所说的这种“意向”中,司徒杰做了更深刻的探索。西方雕塑的引入,似乎使得中国传统雕刻的气脉中断了,司徒杰试图在这中间寻求一种平衡。50年代,司徒杰开启了西方雕塑向民间、向传统学习的道路。为此,他南下广东等地搜集了大量木雕,将自己向民间学习的心得融于创作之中,提出了“意象雕塑”的创作路线。
他收藏的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统雕刻艺术流派之一。潮州木雕将雕刻与绘画、上漆、贴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尤其以饱满反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金漆木雕而著称。多层镂空的通雕技法,使得作品达到了四面通透、层层深入和内外呼应的效果。这些中国传统雕刻的高超技法,都给司徒杰以深深的震撼。
于是,他选取了一些民族题材,以西方雕塑与中国雕刻技法相融合的“意象雕塑”手法,创作了《门神之一》《门神之二》《蓉蓉》等作品。这些作品显然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的写意相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语言。
4.艺术与人生 篇四
主讲:赵国乾
“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
人生的严肃主义。”
“伟大的人生
和伟大的艺术
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朱光潜
慢慢走,欣赏啊!
因为欣赏,所以能拥有出世的心态去更好地投入入世的事业。
因为欣赏,所以私欲摆脱了,情趣丰富了,人生澈悟了。
因为欣赏,所以有了自由自在的生命,真善美浑然一体。
漫慢走,欣赏啊!
以你的执着与真诚面对人生、社会、真理。
以你的严肃与豁达欣赏、创造、超越这个世界。
以你的理想、情趣和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世界多一个欣赏的人,就多一份创造,也就多一份精彩!
——朱光潜
欧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宽阔的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一条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最后一章就以这六个字为标题,全书也以这六个字结尾。
朱先生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生活中,不要像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而要多多回首流连风景,这样,丰富华严的世界才不会了无生趣。
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
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
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
四、生命的意蕴
五、超越日常生活
六、诗意地生存
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变动不居;文化观念上,中西思想激烈碰撞;在美学领域,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美学艺术家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独立和人的自觉,把“人”的问题置于美学的中心,注重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生命等问题的阐发。
(一)**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一些积极分子毅然走出书斋,拿起战笔,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们针贬时弊,为革命的事业奔走呼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是
典型的代表。
(二)王国维、蔡元培对“人生艺术化”的启发
朱光潜在晚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者的访问”,谈到自己的美学生涯
时说,“我还受到一些近代中国美学家的影响,主要是蔡元培和王国维”。
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
在《谈美》的收尾一章中,朱光潜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旨在说明人生和艺术的关系。
朱光潜认为,人生是一个多方面的整合体,完满的人生是实用活动、科学活动和美感活动的和谐统一。
人生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一)人生的情趣化
朱光潜在很多文章中都谈到情趣的问题,在“人生一情趣—艺术”三者之间,“情趣”是联系“人生”与“艺术”的中介,是“人生艺术化”的中心问题。那如何才能做到人生的情趣化呢?
首先,要处理好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做到以情为主。
其次,情趣是个体生命的体验。
第三,情趣体现为日常生活的诗意化。
(二)超脱的态度
朱光潜认为,要实现人生的情趣化,必须有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即把世界摆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去欣赏,这样可以摆脱实际功利的牵绊,达到一种自由洒脱的境界。
首先是取与舍。
其次,在心理上与现实辟开一段距离。
第三,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三)人生的严肃主义
人生艺术化还意味着对人生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他们会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看作是自己人格的表现,因而尽量的追求完满。
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
“人生艺术化”可以说是现代唯美主义者的共同主张,他们普遍关注人生与艺术的关系,梁启超的“趣味主义”,吕澈的“艺术的社会”,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化”,宗白华的“艺术的人生观”,还有梁实秋、丰子恺、郁达夫等等,他们普遍关注人生的终极归宿问题,其中以宗白华最具代表性,他与朱光潜一起被称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双峰。
(一)同情的眼光
宗白华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化发展,是因为它有不息的生命和感情,而同情就是原动力。人以富有诗意的同情心去看待世间万物,把自己的精神、意志贯注其中,就会感到情趣盎然,不会产生无聊之感。
(二)“静照”的境界
所谓“静照”,是指超越利害关系,不付诸意志行动,没有概念参与的直觉活动。
宗先生说:“‘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行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最静默里吐露光辉。”
(三)“超世入世”的人生态度
“超世入世”就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心胸去迎接世界,深入人生。超世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深入;不是为了居高临下,而是为了旷达亲切。
四、“人生艺术化”的审美内涵
(一)世界学术背景中的“人生艺术化”命题
叶朗先生说:“在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
(二)宇宙、社会和器物中的生命意蕴
对于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若干方面来看。
在《艺术与中国社会》一文中,宗白华先生虽然没有使用“生命意蕴”的术语,但是他实际上把生命意蕴分成三个层次。
(三)体味生命意蕴
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还表现为:善于体味生命意蕴的人,必定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生活也更有情趣。
(四)本色的生活
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也表现为:执着于生命意蕴的人,他的生活必定是本色的生活。本色的生活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它就是艺术化的生活。
五、超越日常生活
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一段极其精彩的活:
“能兴者谓之豪杰。兴者,性之声呼气者也。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矣解》)
王夫之描述了两种不同情境:
一个情境呈现为个体眼界狭隘,意志消沉,感觉迟钝,心灵充满暮气,终日斤斤计较,被日常生活的狭隘视野所遮蔽;
另一情境则相反,生气昂然,心胸阔大,敏锐而有豪杰气象。前者更像一个日常生活中被消磨了意志而没有趣味的人,眼前只有柴米油盐禄位田宅;后者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人性被升华了,精神被激活了,人变得富有生气和胸怀,超越了前一境界的种种局限与束缚。
王夫之所说的“兴”,正是审美感兴和体验,所以他讲“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并把审美视为一种“救人道”之“大权”。
审美真的是如此功能吗?美学真的有救助人心的潜能吗?
5.艺术与人生——关于花鼓戏的感想 篇五
再会花鼓戏
2010年11月17日,《补锅》和《刘海砍樵》中的著名国家一级演员钟宜淳老师来到湖南大学逸夫楼的《艺术与人生》的讲堂,为我们来自中国各地的学生们带来了她荣耀与辉煌的一生。
刚刚走进讲堂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下意识地看了一下那次的讲座主题,发现原来是湖南这边比较地方化的剧——花鼓戏,没想到,我会在这里与湖南花鼓戏再次相会。
来到湖南之后,第一次知道有花鼓戏存在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班级组织活动,要以地区为单位,每个小组都要准备具有自己家乡特色的节目。来自湖南的同学就准备的《刘海砍樵》,听到这部剧的音乐时,我才知道,原来湖南还有自己特色的戏种,而且这种剧的感觉是与我目前所知道的戏曲都不一样的,虽然听不太懂里面的语言,但是觉得很亲切,很具有生活的气息。听完音乐,看了表演,觉得还有一点意犹未尽,之后自己也在网络上搜索了关于花鼓戏的相关内容,觉得湖南的人们是很有艺术气息的,竟然可以将早前民间流传的民歌发展成为现在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在主持人的简单介绍下,我满怀期待地看着钟宜淳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讲台,虽然在钟宜淳老师的脸上看到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却依然不减老师积极乐观的性格,最好的证明就是老师一直挂着的微笑。乍看之下,钟老师似乎是五六十岁的年龄,但是在讲座过程中,我们才惊愕地发现,原来钟宜淳老师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我不禁感叹,老师到底拥有怎样的经历,活的如此年轻快乐„„
钟老师讲座开始讲的是关于花鼓戏起源与戏种的简单介绍。根据钟老师的介绍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我知道花鼓戏有宁乡花鼓戏、银花鼓、益阳花鼓戏、湖北花鼓戏、天门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等几十种不同的戏种。其中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于雪 20080620125 08级市场营销1班
钟宜淳老师说,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
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湖南花鼓戏在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传统剧目,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刘海砍樵》、《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我在讲座之前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还看到有关于花鼓戏的动画。如《中国原创经典动画——刘海砍樵》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动画是以向儿童和青少年传递关于花鼓戏的知识为目的在中央频道播出的,而且受到众多好评。
钟老师在做讲座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为我们传达关于花鼓戏理论方面的东西,我觉得是因为,这些知识在书本及网络上是可以找到的,但是一个人的经历确实别人无法找到的,所以,钟老师在做讲座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技能与亲生经历来讲,这样更能吸引我们的兴趣和理解。但是,我在这里仍然想将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关于花鼓戏音乐曲调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1)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2)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3)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4)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于雪 20080620125 08级市场营销1班 从钟老师讲述花鼓戏和自己的经历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钟老师对花鼓戏的热爱。(1)人物的塑造。钟老师在演讲的过程中会结合演讲的内容给我们做一些展示,如讲到如何表现不同年龄的人时,可以勇敢动作来区分。首先是少女,步履轻盈,动作欢快,具有朝气。其次是已婚妇人,左摇右摆,娇媚动人。最后是老妪,踮着小碎步,身体一步一颤,似倾似斜,有回归原位,尤其是最后坐下的时候的动作,腰板直直更加显出年迈的体格特征。让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叫好。(2)动作的形象生动。当一位少女打开门时,斜倚门框看外面世界,有着一种阳光明媚的感觉。少女拿来女红刺绣时,虽然受伤什么都没有,但是其动作的逼真然在场的观众仿佛真的有看到有一针一线在一块绢帕上游走,每走过的地方都会留下美丽图画,令人心旷神怡。在看老师手的动作似乎是在舞动着手腕舞蹈一般优雅。(3)生活细节观察入微。钟老师说,他们在刚刚学艺的时候,经常是几个人一起专研生活中的动作,像上面所说的老妪走路的姿势等,钟老师他们都是现场学习的,跟在某个老妪身后观察模仿她的一举一动,回来后还会继续练习,他们剧目里的许多动作,都是经过很多次反复练习才达到上面所描述的如此美妙。尤其是少女开门时动作,老师正面这我们,手脚的动作配合着锣鼓的点,当打开门栓,用手轻轻地推开门的瞬间,钟老师也把我们的心打开了„„
在讲座的现场,钟老师还给我们播放了她参加的一期《越策越开心》的节目。我们所看到主要片段是,主持人让钟老师表演一段关于恶婆婆形象的剧。在这期节目中,钟老师都给人一种很可爱,让人很开心的感觉,但是,在这段短剧的表演中,钟老师所扮演的恶婆婆真的是无理取闹到了极点,让人对“她”产生无奈,甚至希望敬而远之。可见,钟老师在花鼓戏艺术中的造诣有多深,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在整场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钟宜淳老师给我们放映了早年她出演的《补锅》,由李谷贻(李谷一)饰刘兰英,彭复光饰李小聪,钟宜淳饰刘大娘的《补锅》说的是养猪能手刘大妈有个独生女儿叫兰英,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与同学李小聪相爱。李小聪高中毕业后学补锅手艺。刘大妈风闻女儿看上一个补锅的,认为补锅没出息,所以反对女儿与他相爱。有天刘大妈失手打破了煮潲的大铁锅,兰英借此机会把小聪叫来补锅,两人巧妙地对大妈进行教育,使大妈改变了过去的旧思想。
6.艺术与人生 篇六
行走,在思想的轨迹 听周海宏教授音乐讲座《艺术与人生》心得体会 前几天听了周海宏教授关于音乐讲座《艺术与人生》,思绪良多。记忆深处,音乐该是博大精深、浩瀚如海的事物,聆听音乐,悸动的心灵会慢慢安静,噪杂的环境会慢慢隔离。拿音乐来比喻人生再恰当不过。一首完美的曲子,高潮跌宕,蜿蜒曲折,正如人的一生,时而顺境,时而逆境,顺境中一帆风顺,高高在上,逆境中乘风破浪,摸爬滚打,勇往直前。由此联想......恍然觉得一种生活就是一种音乐。轻音乐班得瑞、雅尼,给人灵动安静的情绪。随着这样的音乐,尘封的记忆缓缓打开,黯然的心扉悄悄开启。月如水,心已醉。在这样的音乐世界中,思绪伴随着乐符的跳动,宛若灵动的月亮,使心已然陶醉。记忆的大门缓缓打开,往事如水.......曾经的笑靥如画,曾经的拼搏奋斗,曾经的艰难跋涉,曾经的失魂落魄,一瞬间,仿佛都如过眼烟云,存在的只有潺潺如流水静静如明月的音乐萦绕。心底一切都变得静止了,唯有享受此刻的宁静。而严肃音乐莫扎特、帕瓦罗蒂,他们演奏的音乐,又给人激励冲动的情绪。在汹涌澎湃的音乐中,我们的思想是否已经蔓延,我们的心情是否已然跳跃? 百思想,千系念。聆听这样的音乐,仿若行走在思想的前沿,千头万绪念念相息。
7.艺术与人生 篇七
关键词:齐白石,人生态度,空间,交融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在改变,我们的艺术理念和追求艺术的态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后现代时期艺术流派纷呈,各种实验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交叉渗透,传统与现代艺术在撞击中交融,在传承中反思。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观念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要回头看,艺术需要回归。站在中国艺术不断探索的今天,也许我们所缺失的不是先锋的艺术理念,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新鲜的可能性,而是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一种单纯的艺术追求。本文将从齐白石(1863—1957)的艺术思想与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观念的对照中,探索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一
艺术没有国界,艺术的生命力是相通的。20世纪早期,面对西方艺术观念对传统中国绘画的冲击,齐白石没有一味接受,也没有保守拒绝。经过对西方艺术的积极了解,和对自己情况的冷静分析,他制定了具体的路线并付诸实践。这充分反映了齐白石积极开放的思想观念和理性的自我选择能力。
中西艺术虽风采不同,但没有本质的区别,齐白石的艺术追求与西方艺术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不谋而合的。首先,这是因为他们都立足于生活,能从别人看来平庸无奇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生动与有趣的表现主题;其次,他们都用夸张的形式来强化主题形象,但又不破坏主题形象的生动性,从而能使形式语言保持对主体最感人的把握;并且,他们都力求用简洁的笔触传达丰富的视觉语言。
从两人对公鸡的表现,就能看出这一点。虽然二人的技法不同,所表现的动态也不相同,但可以看出两位大师都对小公鸡的调皮、天真的性格饶有兴趣。对于(图1)这只小公鸡的描绘,毕加索并不追求外形描摹的逼真,而是着重表现它活泼天真甚至有点莽撞的性格。在画面中,毕加索运用了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正面的眼睛更能突出小公鸡的天真与无知;侧面的嘴、颈部、翅膀和双腿则活现出它的调皮与粗鲁。齐白石也看到了小公鸡的这一性格,在这幅《家鸡》中(图2),他表现的是一只小公鸡顽皮地看着几只刚出壳的小鸡,狡猾地眼睛正在想着花招要戏弄一下这些不懂事的小家伙。齐白石并不像毕加索那样用“立体主义”的手法把鸡的眼睛画成正面,把它的嘴和身子画成侧面,而是运用中国传统写意的笔触画出正面的头部。虽然正面的头部很难抓住对象的特征,然而齐白石凭借他多年的观察和表现经验的积累,对小公鸡的头部描绘地既概括又不失神情的生动。这样两只眼睛就都朝向前面,狡猾的目光就自然地把观者的目光引向从远处蹒跚而至的小鸡。
毕加索和齐白石都喜欢画牛。毕加索在看斗牛时经常画速写,他用平面与概括的手法表现斗牛中紧张、激烈的气氛。而齐白石则是用春风吹拂着的刚发芽的柳枝和刚冒出地面的青草,来衬托两只安闲的水牛。柳枝迎风而动,更衬托出水牛的静态。整个构图的联系与呼应交融在闲适的气氛中(图3)。同样运用概括提炼的手法,近似的构图原则,但却表现了完全不同的氛围。从对两位艺术家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一位是西方的智者,一位是东方的仙人,但他们对艺术的感悟却惊人地相似。他们的人生态度都不受时代与观念的左右,他们都热衷于体验生活,化平凡为神奇。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齐白石把对人生的体悟都融入他的艺术观念中了。
二扩展绘画的表现空间一直是东西方艺术家探索的焦点问题,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独特的探索和见解。二十世纪初,在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下,西方绘画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这一时期兴起于欧洲的未来主义,认为运动和速度最能体现出时代精神。未来主义艺术家认为绘画这种静止的空间艺术形式也能够表达时间的延续性。未来主义的代表艺术家贾科莫·巴拉(Ciacomo Balla,1871—1958)受摄影中同底片多次拍摄的启迪,把事物在运动轨迹上留下的影象同时并置在一幅画面中,以表现在视觉上的运动感。在巴拉的代表作《被拴住的狗的动态》中,就描绘了人和狗在街头行进时给人留下的视觉感受。
立体主义的艺术家们也在进行着类似的试验,他们也在用图像并置的方法表现运动,以此来拓展绘画语言的表现空间。不过,立体派仿佛走得更远,因为在这一点上立体派更注重通过形式来表达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有一幅毕加索的女人头像特别感人(图4)。它表现的是一位女性受到伤害后的哭嚎。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分析立体主义”的典型画法:人物的眼睛是正面的,面孔是侧面的,画面展现了人物强烈的动态,正面与侧面交替的面孔生动地呈现出摇头的歇斯底里;盈眶的泪水模糊了瞳孔的方向,目光黯然失神;凹凸变形的眉宇拧成一团,分明是有无限的哀怨。她的嘴唇在颤抖,连牙齿都冰凉;她的双手不断抓挠自己的面孔,似乎不想再面对她的未来。毕加索运用“立体”的方法成功地表现剧烈的运动,以此来增强人物内心强烈的情感。
齐白石则运用非常隽永的手法展现运动。这幅《荷花鸳鸯》(图5)以整株荷叶铺满构图,只留出一角空白点上鸳鸯。画家恰恰利用画面中大分量的叶与花的整体向左上方的动势来引导鸳鸯的运动,水纹只用几根线条就已经充分表现出了水波的动势。鸳鸯只着几笔,意在描画安闲的神态。其实并不是鸳鸯在游水,而是荷花的枝叶和流水的线条所形成的一股自然的推力推动着他们滑行。静于动中,动于静中,动静交融,齐白石创造了一个无限运动又无限安宁的空间。另外一幅《莲蓬蜻蜓》(图6)的处理尤见大胆,惟一只蜻蜓点在一只莲蓬上,四周被水波环绕。我们知道,蜻蜓只会落在静止的莲蓬上,一只蜻蜓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更多的则是带给人一种宁静之感。齐白石借人们的常识,书写蜻蜓与莲蓬纹丝不动的感觉。概括中见精致,安详中见灵动。他剔除了一切无用的元素,提炼这种“静”。它们“静”得让人听到水声——画家的用意正在于以蜻蜓与莲蓬的安静来反衬湖水的流动,以莲蓬与蜻蜓的渺小来衬托湖面的广阔,以蜻蜓的特写来烘托湖水的浩渺,以蜻蜓停留的短暂来反衬湖水流动的永不停息。齐白石的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不同,但都扩展了绘画的表达空间,传达了更丰富的意境。
三
在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中,我们发现,齐白石作为传统的国画家,却有着与西方现代艺术相互辉映的思想。这是因为他不仅站在时代的前沿,更站在人生的前沿去感悟艺术。西方现代艺术是西方思想体系的延伸,是西方社会变革的产物,它不同于中国的艺术。西方现代艺术注重探索和发现,中国的艺术注重情感与联想。站在时代的交叉点,对时代的负责和对传统的负责同样重要。齐白石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中国艺术家,因为他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和思想;齐白石也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世界艺术家,因为他不因袭传统,他主动吸取西方艺术的长处,为我所用。但齐白石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一颗自然之心中蕴藏着无限丰富的人生哲理。
在齐白石的画是把花草鱼虫都当作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画的,这是倾注着情感的拟人化方式,即齐白石“一代精神属花草”的寄托。这当然源自齐白石的一片童心和乡心,而这片童心和乡心又总是激发着他艺术创作的灵感。在这种人生经历的向导下,就连有害的老鼠也变成可爱的。它是那么不合生活的情理,而又恰合于艺术的情趣。正是在这类作品里,可以看出这位从生活中走来的艺术家,从根基里所保存的来自生活的艺术手法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愈到晚年,齐白石的艺术愈见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他画的牡丹已经不再是牡丹的形式,而是一种生命存在的灵魂之舞。他的作品近乎抽象,似乎还未完成。但是,恰恰是这种缺憾美,更显出他艺术精神的真实和力量。
现实社会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生存空间,我们不断创造着全新的事物和全新的生活理念,却也无奈地与人生的真谛愈渐分离。抛弃了生活,我们的艺术就失去了源泉,艺术作品就不会有生命力。艺术需要回归,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齐白石热爱生活,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形象,在生活中历练人生境界。他的画不是模仿,而是生动地与生活相融;不是玩赏,而是真切地与生活交流。他通过每一笔勾勒,实现了超越生命的人生价值。这里的人生价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美)阿纳森著.曾胡译:《西方现代艺术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3]李祥林编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齐白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王振德、李天庥:《齐白石谈艺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8.艺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艺术 篇八
《丰子恺诗画》这一书名有其深意,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有意恢复‘子恺漫画’为‘子恺诗画’”。“漫画”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随意、遣兴的小品画,与西方的“卡通”、“讽刺画”意义不同,“子恺漫画”实际上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水墨减笔画。作者纵横古今,娓娓道来,随着把文人画中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脉络梳理出来,也就逐渐将丰子恺在其中的位置凸显出来了,并打了一个有意思的比方:“丰子恺注意吸取这一路风俗人物画的风格的同时更注重书法用笔,在笔墨精神上类于八大山人理性、内敛,又饱含深情的书写,使笔墨不专为形象服务,而具有独立价值和精神,可以说其对写意人物画发展的意义类于八大山人对写意花鸟画发展的意义。”这可谓语出惊人,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杰出而富有创造性的大家,而丰子恺向来只是被看作是“漫画家”,且时常为美术理论家所忽略。然随着全书论述的展开,随着对丰子恺绘画作品全面细致的赏析和评价,我觉得这个比方自有其道理,而对仅仅将丰子恺列为“漫画家”颇感不平。
以往大量研究丰子恺的论著中,虽然几乎都提到了其绘画的诗意,却没有把丰子恺的绘画诗意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进行讨论。人们在看画时,也常常会说某某画有诗意,但似乎从未深究过“诗意”为何,此书有意探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诗意,它与通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关又有所不同,用意也不在于论述诗与画的同与不同。关于诗与画的异同,古今中外有过不少的论著,钱钟书就诗与画的不同有过专文论述,他因南宗画与神韵诗在各自领域的不同地位而认为诗画不一律。于此作者凭借多年绘画实践的经验,敢于提出异议,并因循钱说反推出“诗画一律”来,“中国诗歌的语言是汉语语言,绘画的语言则见形见色,较为具象,恰恰是由于中国艺术追求诗意的精神,使得中国画贵在能简,以水墨写意为上。而汉语语言的模糊性、文字的形象化又接近于绘画的水墨语言,中国作诗不仅仅是神韵派讲究‘炼’字,正统派更重于此,杜甫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中国画的以减笔为上,同样是讲究‘炼’”。作者认为诗意的核心是人情。人情就是人之情志,在于人心之所同然,心与心相通,才有同情。而心相通,诗与画则无不相通。中国诗与中国画都贵在见人品和性情,这正是此书所论述诗意的关键。此书妙在通过对富有诗意的丰子恺诗画的深入研究,揭示他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出色的艺术技巧,从而阐明了诗意是中国画创作和欣赏的核心内容这一原理,使得画论研究不古板抽象,而是生动活泼,有诗意。
此书的研究方法也是紧贴“诗意”精神的。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言:“本书是在‘易’的精神指导下,对‘诗意’进行多方面阐述,即从‘易简’的一个角度——诗意入手,抓住‘不易’(千古不变)的人情,分析‘变易’的诗意类型,进而揭示‘美之大道’;同时得出丰子恺的绘画同样遵循‘易’之道,即‘易简’的题材和笔墨,‘不易’的人情,‘变易’的风格。由此亦可以看出,中国旧的学术传统中研究方法本身即是内容,二者互为阴阳。而书中所用现代学科理论和一些现代学术用语,不过是方便权宜之计,读者不可不辨。可以说这种研究方法恰是一种‘诗意’的方法。”作者认为通过研究丰子恺,体味其人生与绘画的诗意,从而提高自我修养,如果能潜移默化得以从丰子恺到自身的通变,那是真得学问之道。由于丰子恺长期受儒家文化的浸染,他的佛教观、艺术观复归于儒学。他的一生也是他将艺术理想付诸实践的一生,即儒家所言的“知行合一”。他几十年孜孜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目的是以此不断提高人格的修养,艺术家伟大人格的形成又使得艺术的高境界成为可能。这样“艺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艺术”,而丰子恺自身的事例恰好进一步论证了马一浮与丰子恺都曾探讨过的命题“艺术就是礼”。从儒、释等传统文化淬炼出来的丰子恺的“诗意温柔敦厚的中和精神”,仍使生活于过度西方化时代的我们为之动容。当我们一页页翻阅时,会发现里面学术性表面潜藏着画家的构图与诗人的流动,书里搭配童心极简的丰子恺插画旁,一字一句浮现着的是作者同样素朴直观的文学风格,心气相通的人格与展现的诗意艺术氛围展露了《丰子恺诗画》的特殊风格,我们在阅读中渐渐回到自己的文化与立足点,就从历史里的丰子恺,他的老师李叔同、马一浮开始,多么恬静诗意的午后阅读。
由于以上我讲的这些原因,张斌的《丰子恺诗画》遂展现了萧乾和我所认识的她画家之外的才华,将绘画的自信,揉合在诗人的细腻笔触和学者论述的严谨之中,这样不可多得的书籍定受读者欢迎,我们由衷赞赏这位后起之秀的成就。
9.艺术人生作文 篇九
艺术人生作文1人生就像一幅画,而每个人在出生时得到的只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在漫漫人生道路上为它增添色彩。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件艺术作品,差别在于你想让它像高山流水般壮阔,还是像一望无际的沙漠一样荒芜。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斯蒂夫·乔布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电脑业界巨子,他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人和整个世界。他亲手创立了苹果公司并且把它打造成为世界顶尖的电子产品公司之一,他花费一生的心血严格地(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管理着“苹果”,让世人们能够用到先进便捷的iphone。乔布斯的一生可谓辉煌至极,而所有这些骄人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人生的成功是由一件件有意义的小事累积而成的。他懂得如何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懂得如何开创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反复告诉我们:“你是否已经厌倦了为别人而活?不要犹豫,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做自己的老板!”
如果把乔布斯的人生比作一幅画,我愿意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来赞赏它。虽然乍一看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每一笔都是那样精妙,那样恰到好处。
描绘自己的人生,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严谨的艺术家;其次是要有创造力,勇于挑战,正如不久前退役的姚明。
姚明的退役声明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就像一位向导,你不停地追随他,他就会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的门。每扇门外都各有各的不同,精彩无比。今天我结束了运动生涯,但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门,门外的风景等着我去领略。我今天的退役不会是一个句号。”姚明作为中国的一名篮球运动员是顶尖的,但运动员是一个残酷的职业,当你失去了青春,便失去了它。姚明是理智的,他决然地选择退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空。
姚明的艺术人生是在连续探索中进行的,就像一本连环画,不往下看,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所以它吸引着你,不断地走下去。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在我的人生画纸上,有蓝天白云,有流水淙淙,并且它会越来越丰富。我的艺术人生由我主宰。
艺术人生作文2从当今社会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传统的人;然而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我又是一个叛逆的人。
然而,这种传统并不是对社会的封闭,也不是对思想的传统,而是与时俱进,随波逐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现代理念叛逆也并非青春的叛逆,而是尝试被束缚和挣脱思维局限的痛苦残翅。所以,在变化中求稳定,在进攻中做防守,也算一种非主流的混合轨迹。
当今社会的美,有温文儒雅的古典的美,也有大胆创新的现代美,但不管是怎样的美,却从没有人把颓废堕落当作美。近年其兴起的那些西方巫毒,国内部分颓废文化,即使再雅,也无等大雅之堂。经得起世代推敲,凭的住良心拷问,哪怕是新古典后现代这样的新兴艺术,也是值得鉴赏和评价的。这就是我的主流价值观。由此亦可见,我们周围也不乏那些拿非美当作美的人的身影,我为什么说不在同一个世界,原因就在于此。
大胆创新的主流混合轨迹,那是叛逆的美。但是这个社会叛逆并非自毁,科学家的叛逆,带来了N次新世界的认识,各界艺术家的叛逆,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航前所未有的N次辉煌,社会学家的叛逆,让人类社会迈向了空前觉悟的方向。爱因斯坦,梵高,马克思,谁又不叛逆呢?敢问,这也是青春的叛逆吗?不,这是思维的叛逆,充满了力量的叛逆!这非主流的叛逆,和国内九零后非主流叛逆比起来,让人不禁一笑,笑什么,看客观自然心知肚明。然而,这种非主流的混合轨迹,却也要承受异常的心理压力。旁人的不理解,可怕的不是嘲笑,可悲的是他们称赞时的无知。
我从小就敬佩那些华人。敬佩他们的谈吐,他们的睿智。他们才是真正的人杰,现在看来亦如此。吸纳内外智慧之精髓,摒弃东西方文化之糟粕,他们不是人杰,谁又敢当人杰?我的理想就是这样,有优秀的品德,虽不像王小波那样醒世惊人,却也活的精彩,如果有一天我的叛逆能为后人造福,那更是我的荣耀。
或许,从这点阐明,生活的艺术等您来发掘,人生的精彩等您来抒写。苦难向来是宝贵的财富,善始者繁多,克终者盖寡,在纷扰的现实中,英雄的界限并不是神话。字里行间的呼吸,那莫名的力量,又催人奋进。艺术也并非人人都懂,也许你今天从事的艺术遭受着外界的耻笑和不解,但是我要说的是,要学会叛逆!
且顾旁人白眼笑,功成名就得众爱!
艺术人生作文3林徽因,“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她,是一代才女,一个传奇;她,不仅仅是功勋卓著的建筑大师,也是柔情似水的诗人。费慰梅说:“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是的,林徽因以自己传奇的一生向世人说明,热爱生活是一门艺术!
林徽因的人生艺术有三。
其一:对建筑的炽爱。父亲林长民带着她在欧洲游历时,在绘画中,朋友黛丝带着徽因敲开了建筑科学的大门。渐渐地,徽因被生活中一栋又一栋的建筑迷住了。而在黛丝对中国建筑的迷恋中,徽因慢慢地发现,以前生活中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建筑中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美。1924年,林徽因同梁思成一道赴美攻读建筑学。从生活中萌发的关于建筑科学的种子,已然在她心间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虽然学校建筑系中不收女学生,但她坚持不懈,注册在美术系,选修建筑学。她克服重重困难,只为梦想之花绽放!新中国成立前,她两人为保护古建筑,不辞劳苦,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每到一处,她总是亲自考察,以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对祖国的热爱对待每一栋建筑,她的足迹布满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不仅如此,她帮助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天书《营造法式》的解读与《中国建筑史》的撰写。她用她瘦弱的身姿,完成了中国建筑科学现代化的转变;她用她过硬的知识,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建筑的认可,她用她的力量,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科学基础。林徽因为中国建筑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二:对文学的追求。
在徐志摩的.引导下,林徽因走上了文学之路。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起来仿佛一股股暖流,缓缓从心田流过,温暖人心,美好而恬静!道尽了爱的甜蜜,温馨,无私。在这首诗里,生活中最最普通的景象,如云烟、晨星、雪等,都被她烙上了爱的印迹,俘获了多少读者的心!“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好似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爱,一种关注生活的文学气息弥漫开来… 在《中国建筑史》中,林徽因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匠心独具的风格将枯燥的理科说明文变地清新自然,活泼灵动!参加了新月社后,林徽因也先后发表了很多优秀作品,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其三: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胡适说,林徽因是一代才女。这个才,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方面的出色,也不仅仅是有关文学方面的出名;这个才,不仅仅是才高八斗,才貌双全,更是才高识远,德才兼备,才高行洁。
1935年,在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会上,凭着对建筑科学的执着,凭着对祖国建筑文化的炽爱,凭着对未来中国建筑的希冀,林徽因拍桌而起,指着时任的北京副市长大叫:“你把古董拆了,将来是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这样一种义愤填膺的心境下,徽因的病急剧恶化,而她,凭着自己的傲气,拒绝吃药,拒绝救治,终于在两年后离世。林徽因用自己的死亡,来向世人敲响保护国家古建筑的警钟;她用自己的生命来呼唤世人对国家古建筑的保护。她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关注未来的科学精神,促使她所有的生活都在为建筑而奔走、呼告!她,是为建筑而生,带着对建筑的无限挂念、担忧,就这样,为建筑耗尽毕生心血,为建筑而死。
艺术人生作文4时间的流逝,荡涤旧迹,仅留下微末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不顾及风吹雨打,不顾及外物功名的喧扰,无拘无束。神游于天地,你——庄子,物与我相融,超越生死,漠视利禄,逍遥自在地过着艺术人生。这就是旷野上红花绿草尽情生长的繁茂自由,世人为你震撼,高官厚禄被你抛之于门外,存在的仅有超凡脱俗的安然。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回味,也只好叹之息之,赞之赏之。你甘于平淡,没有世俗的纷扰;你甘于沉寂,没有忧虑怨恨的困惑。楚国请你做令尹,你却甘愿做一只自由自在游玩于泥滩中的神龟。有人怕你与他争夺相位,你以傲视群雄的目光回驳他人,是“非清泉不饮、非鲜食不食、非高木不歇”的气势,让他人的无知立刻显得无地自容。万物有所待,人有所待,我们使用钱财,钱财为我所用,当我们为钱财而奔波,就是我们为钱财所用。
我想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触碰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来是这般滋味。
当一种随和,让别人无法捉摸,这时任何事物都显得合理;当一种逍遥,让外物都无法限制自我,这时我们便能纵横天地,超越生死。不论历史如何更改,都更改不了你的存在。富贵如浮云,国家消亡我伤悲,国家兴盛我安乐,万物草木自有兴衰成败——这便是乐观。在你的妻子去世后,你依然敲锣打鼓,你说:她去另一个世界了,她没有牵挂,没有忧虑与怨恨,这是值得高兴的啊。你在死后,希冀自己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盛大的葬礼,没有肃穆的灵柩,你与万物同在,死后也安然。
念往昔,繁花竞争,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氤氲的烟云,使我神思翩然,只因你这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你高大的身影,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教我如何寻觅你的艺术人生。那美至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触及那平淡而又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淡淡泉水,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艺术人生而起的缥缈之歌。
艺术人生作文5我是个学习艺术的人,喜欢音乐、油画、小说……也许正是这样,悄然之中,竟注定了我的艺术人生。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常问我:“宝宝,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呀?”“艺术家!”脆生生的童音毫不犹豫地喊出三个字。“好!好孩子!”大人们带着鼓励的话语久久地在耳边,余音悠长。时至今日,我童年的那三个字依然记忆犹新,回味起来,竟是如同冬日的朝阳一般温暖。
大概是六岁吧,就在那么一天,那么快乐的一天,妈妈带回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件“艺术品”——琵琶,那天,妈妈一改平日对我的娇宠溺爱,绷着脸说:“晶晶,以后每周去跟老师学琴,不许偷懒!”就这样,我带着我的“艺术品”,不顾风吹日晒地去学习艺术。那段时间可真苦啊!每天都是基本功,一首曲子也不学,每天听到的“艺术之音”更象是小巷里弹棉花的婆婆发出的声音,终于我按捺不住当着老师的面发了火,后来老师和我说了一段话,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一句:“孩子,学艺术本来就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我不教你曲子是为了让你打好基本功,你想想看,如果盖楼不打地基,楼就会倒,如果地基打得很深,那么楼就会很稳固。我若现在教了你曲子,会是会了,可全是花拳绣腿,没有质量,你学会了又有什么用?”
现在我们老师已经不再教我了,可她说过的话却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成为了开启我艺术人生那扇大门的金钥匙。
艺术人生作文6从《艺术人生》栏目中,我认识了一个人,她让我终生难忘。她朴实的笑容,深沉的嗓音震撼了我。她便是祖海。她真正感动我的,并不是她的外在美,而是她感人的内心世界。
有一次,西藏地区要举行一个晚会。当时的祖海已红遍全国。象这么一位大牌明星,是不愿去这样的穷乡僻壤的,但她恰恰相反,头一个喊出“我要去西藏!”4000多米的海拔,使体形瘦弱的祖海产生了强烈的高原瓜,但她还是咬着牙爬了上去。导演感动得热泪盈眶。祖海的老师一再叮嘱她千万不要走下台,但到了演出的会场,祖海发现她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她不由自主地走下台去,和观众亲近地握手,因为她无法抗拒那些眼神。突然,祖海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当她醒来时,床边聚集了许多人。他们一个个眼含感激。事后,有人问祖海:“你为什么要去 ”她说:“我不想让西藏人民的心同雪山一样寒冷,我要注入我的心来融解他们!”
对啊,用艺术描绘人生,用情感点亮生命,令人钦敬。只要人人都把那藏匿的爱心献出来,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人生便会靓丽多彩!
艺术人生作文7我曾以为自己是很不喜欢音乐的。尽管曾经学过半年口琴,浅尝辄止;学过两年钢琴,半途而废;只有学了五年的二胡,勉强过了十级,还算是小有成就。但即便是这点成就,也是在父母的逼迫和训斥催逼出来的。当然这些只是我两年之前的想法。当我回忆起过去时,总会感到那些“被迫接受”的训练,早已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
因此,一听说有著名音乐家董荣璨博士来校演奏,我就欣然前往,还专门挑选了一个不错的位置。
在一片肃静中,他出场了。
没有灿烂灯光,没有水晶吊灯,没有实木地板,周围的一切都令人感到生硬和古板。这和大师常常出入的音乐厅相比,明显简陋了许多。可他的琴声却没有因此而单调,反倒多了一种质朴的气息,一曲《梁祝》就这样从琴箱里流淌出来,渐渐汇聚成一股象征爱情的河流。开始,水声淙淙,他们的爱情正在酝酿,好像两条即将交汇的小溪;终端,爱河交汇,两情相悦,在秀美的山峦间穿梭追逐。前面的浪头,后面的浪头,争先恐后地奏出活泼的快板;后来,两股水流被封建的分水岭分开,曲曲折折地流向平原,水声小了,只有几个哀怨的漩涡拐弯抹角地控诉着婚姻的悲剧,表白内心的抗争。最后的化蝶,就好像两条河流再度相会,在山崖上飞泻而下,构成凄美动人的飞瀑。
一曲终了,掌声经久不息。据音乐家本人叙述,这首曲子原本是小提琴协奏曲,而他正是将这首曲子移植到钢琴上的第一人。钢琴曲和小提琴曲相比,虽然少了些凄美和缠绵,但在琴键铿锵有力的撞击声中,梁祝两位青年的形象不断得到升华。其实不仅是虚构的梁祝,现实中的哪个人不是在为命运而抗争呢?像董博士,他在赴美留学时,竟要靠送外卖来赚足学费,以至于由于长期和自行车把摩擦,手竟然生出了厚厚的老茧,和那些养尊处优的同学相比,竟像个土包子。但正是凭借着这种意志,它不仅凑足了学费,还依靠自己的技术,进入了卡内基音乐厅,第一次把中国人的琴声播撒到全世界。
这或许就是艺术人生吧。在光鲜外表之下,充满苦与累。因此必须要依靠自己的毅力,才能成就自己的艺术人生。
艺术人生作文8艺术和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并不惹人注意的小型工艺品。那里有艺术,那里就有美,艺术就是一个美丽的百花园。
四年级的上半个学期,妈妈发现许多同学都报了兴趣班,有奥术,书法,写作等。妈妈也不让我闲着,四处打听,找到了兴趣班,妈妈经我的同意后,帮我报了素描班。进了画室,王老师便笑眯眯地走了出来,将我带到画板前,将一张纸有线分成四份。王老师让我先开始学画线条,并告诉我怎样握笔,怎样去画,刚开始时我拿画笔就像小鸡拿木头似的十分笨拙。在纸上无从下笔。老师见了,轻轻地说:“没关系,大胆下笔,谁都有第一次。”我紧张的在纸上画了第一笔,没想到,老师竟说:“不错,继续。”老师微笑地注视着我。在老师的鼓励下,一张纸被我画得满满当当的。老师满意地拿下画板上的纸,又从新换了一张,“噌噌”几下,一个正方体便画好了,老师开始给正方体上色,边画边说:“素描中只有三种颜色黑,白,灰。”老师画完后,让我在边上画一个。我画得歪歪扭扭,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画,一节课下课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画室。
以后,每次休息都会看到老师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但老师玩归玩,画画是,他是一丝不苟,有时我为了应付老师,随便画一张应付了事,老师便虎着脸,样子怪吓人的。我吓得像猫见了老鼠,连忙换了一张重画。
在画室的墙上,也能看见我的素描描作品,虽然与那些高手相比,我是差远的,但这也是我的点滴进步吧!
在学素描的过程中,我尝到了酸甜苦辣的滋味,在我收获的时候,却是无比自豪和愉快的。
艺术人生作文9萨克斯是一个拥有华丽外观和具有美妙音色的乐器,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美国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吹奏《回家》这首乐曲时,听到那悠扬婉转的旋律,我便被它迷住了。从那一刻起,我决定要好好学习它,将来也要做一个出色的萨克斯手。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一蹴而就,我自然也不例外。萨克斯最重要的就是要练好基本功,通过吹长音和音阶,把气息调得又稳又长,把音阶掌握得熟练而准确。记得我刚开始练习萨克斯时,总是喜欢跟老师学习乐曲,而不喜欢反复练习那枯燥乏味的音阶和长音。由于在家练习得少,结果上课时,吹出的声音不是跑调就是哆哆嗦嗦的。我变得非常急燥,并感到灰心,时常想到放弃。好在我的老师既温和又耐心,他很快发现了我的问题出在思想上,他告诉我:“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终有一天你会登上理想的高峰”,听了老师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是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只看到肯尼基辉煌的一刻,却不知道他台下的艰辛付出。学习需要的是恒心和毅力,不能吃苦耐劳的人,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此后,我在书桌上写下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的座右铭。每当我练习乏力,想要偷懒的时侯,看着书桌上的座右铭,又使我仿佛凭添了无穷的动力,推着我继续默默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