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故事主题设计(共8篇)
1.游戏故事主题设计 篇一
故事性主题服装设计论文
一、故事性主题服装设计的特点
故事性主题服饰造型特点,作为一种特殊地服装展示形式,概括总结后具有以下特点:
1.独特性和夸张性
故事性主题服饰的设计不同于现实服装设计,体现了它的独特性。它超越了纯装饰的意义,而成为表现主题思想的手段之一。它以往是故事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媒介。因为它的独特性,间接导致了它的夸张性,它不必被一般生活服装的实用性功能所限制,凡是能体现故事主题的元素,甚至是反常规的、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都可以夸张地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
2.幻想性和假定性
一般情况下,服装表现的故事都是充满幻想、想象的艺术,幻想性是故事性主题服装的突出特点,充满幻想的服装更能吸引观众。而所谓“假定性”,是指人们从故事性主题服饰的“幻想”所共有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属性,即被人类审美心里所认可的`艺术真实性。
3.概括性和拟物性
由于服装展示的规模性、时间性,决定了必须对服饰进行高度的概括,我们不可能把故事完全呈现,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时间而且也缺少艺术的概括与简练性。概括是建立在对事物仔细观察和梳理的基础之上的,对故事主题性服装概括,必须根据故事的剧本发展和角色的需要进行设计,找出能突出表现角色个性、故事情感的概括设计。在概括故事角色的同时,故事性主题服饰具有生动的“拟物性”。拟物性是由故事的特殊性决定的,它也是故事性主题服饰设计的特点之一。在对非人类角色的服装进行创作时,如动物、植物、器物等,要在充分了解故事脚本、故事所要传递的情感等各方面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服装造型,运用夸张或变形等设计手法来设计穿戴角色的服装。这种服装造型的特点使得故事情感表现更加丰富化、形象化、从而提高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品位。
二、故事性主题服装设计的作用与总结
玛里琳霍恩曾经说过:“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服装是故事角色综合的视觉传达媒介,包括服装的造型、面料、色彩和配饰。可以有效地刻画故事主题的背景,角色的特征等。一场完美的服饰展示不仅是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更能传达设计师的情感,正因如此,故事性主题的服装设计更生动,更形象,更独特更夸张地来体现设计师的思想和情感,引起观者的共鸣。用服装讲述故事已经成为现代舞台上服装展示的一个重要形式,故事性主题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并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用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如果把故事性主题服饰设计比喻成拍电影,那么重点是:立体饱满地塑造好人物、生动巧妙地讲清楚故事,然后通过故事来传递情感,引发共鸣。这是故事主题服装设计的意义所在。
2.游戏故事主题设计 篇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强调教师要学会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幼儿具有丰富想象力, 经常能从一个活动中生发出另一个游戏活动来。这时, 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 给予幼儿支持, 促进游戏的生成与发展。主题游戏《汽车》就是从《建筑工地》活动中生发出来的。
自主性游戏开始了, 建构区“建筑工地”一下子来了5个幼儿, 他们欣赏着昨天搭的桥。振坤对马若初说:“瞧, 这是我昨天搭的斜拉桥, 桥下面还有隧道呢?”马说:“那你的桥上怎么没有汽车在开?”又有几个幼儿说:“对了, 桥上要有汽车。”, 经大家这么一说, 振坤跑来问老师:“老师, 我们没有汽车, 我们现在想要汽车。”老师说:“我也没有汽车, 想想有没有方法可以帮助你们?”于是, 两个孩子就去寻找汽车了。一会儿, 振坤兴高采烈地说:“老师, 我们找到汽车了!快来看!”, 原来他们用大一点的长方形塑料玩具搭成一辆辆汽车放在桥下。
第二天, 又有几个幼儿来到“建筑工地”, 他们在昨天搭桥的基础上接着搭, 这时, 王富瑞说:“我要搭个高高的立交桥可以通到你搭的这座桥上。”振坤说:“可以, 今天我要在桥下搭一个火车轨道, 你要小心点。”王富瑞说:“那你的火车要从我搭的桥下面通过。”于是, 他们分工合作忙着搭桥、搭火车轨道等。然后, 像昨天一样又主动把“汽车”一辆辆放在桥上, 其他幼儿像他们一样也在自己的桥上开着一辆辆的“汽车”。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 幼儿已经对“汽车”产生了需要。于是, 抓住这一教育契机, 在游戏后的讲评中引导幼儿讨论:“没有汽车怎么办呢?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你?”“从哪里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汽车呢?你准备怎么做?”幼儿提出了多种准备汽车的方法, 有的说买, 有的说借, 有的说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汽车。随后几天, 幼儿自发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 有的把带来的汽车放在“建筑工地”的桥上, 也有一部分幼儿互相比较自己的汽车, 并自发分成小组互换着玩《开汽车》的游戏。可以说, 幼儿对汽车游戏产生了的兴趣。
二、提供各种支持, 引导游戏深入发展
在幼儿对汽车游戏产生了初步的兴趣以后, 为了让游戏深入地进行下去, 教师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策略:
1. 创设丰富多样的支持性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通过支持性环境的创设, 让幼儿与环境进行有效的互动, 激发幼儿探索汽车的热情。在教师、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下, 整个教室变成了“汽车展览馆”, 有小型汽车展览区域、大型汽车展览区域、世界名车、汽车制造加工厂区域、停车场区域。除了汽车区域外, 其他区域也都设置了与汽车相关的材料。如, “图书区”摆放了许多汽车图书, “智力区”提供汽车拼图。同时, 教师又根据活动的开展, 在班级环境中循序渐进布置能反映幼儿参与活动情况的环境, 如:有幼儿用线条、油泥等手段表现的汽车造型, 有幼儿发现汽车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统计记录表, 展示区有幼儿用小纸盒和辅助材料制作的汽车等。
2. 运用适宜有效的指导语言
教师运用有效的指导语言, 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 又能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 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有建议式语言、询问式语言等各种类型, 面对不同情境, 教师要运用适宜的语言给予幼儿反馈。当幼儿向老师要汽车时, 老师采用建议式语言:“怎么办呢?想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们?”当发现幼儿到处开汽车影响其他游戏时, 老师采用询问式语言说:“汽车开了很长时间会发生什么事?需要干什么?”不同类型指导语言的运用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3. 提供支持性的游戏材料
材料隐含着教育价值, 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戏的深入发展。材料并不是提供得越多越好, 而要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提供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
当发现幼儿游戏中缺乏汽车时, 通过交流讨论, 教师、幼儿、家长从不同途径提供玩具汽车。当发现幼儿到处开汽车缺乏秩序时, 老师以平行游戏的方式搭一个油箱给汽车加油, 以引起幼儿对教师游戏行为的关注。以后的游戏中幼儿多次出现自主搭建油箱并给汽车加油的游戏行为, 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参观加油站, 并给幼儿提供逼真的加油机。幼儿之间有角色分工, 出现加油站的工作人员。接着提供司机、工作人员上岗的工作牌, 使游戏重新恢复秩序。当游戏结束, 幼儿讨论汽车要停在停车场, 怎样让司机知道这是停车场?哪儿是出口、入口?于是下次游戏之前有意识地在汽车制造厂 (美工区域) 提供了可以制作停车场标记的辅助材料 (吸管、筷子、纸条、胶带等) , 通过游戏之前的指导语向幼儿介绍这些新材料。当出现洗车的服务项目时, 提供抹布、洗车的水龙头。当“建筑工地”的幼儿开始喜欢搭停车场, 出现汽车分类停放的现象时, 教师又提供大一点的积木和辅助材料纸板、罐子等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这些材料丰富了游戏内容, 促进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也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4. 开展支持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当发现幼儿对汽车游戏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时, 教师实施了一系列游戏与教学整合的活动, 通过开展支持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 丰富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比如, 通过开展自己最喜欢的汽车、我和汽车的谈话活动, 了解幼儿的前期经验, 促进幼儿对汽车的进一步兴趣。在欣赏世界名车的图片图书后, 开展了汽车智力拼图竞赛, 进一步增加幼儿对汽车的了解。把全园有汽车的老师请来, 在幼儿园举办车展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让幼儿对真实的汽车进行探索, 进一步丰富幼儿有关汽车的知识经验。当发现幼儿有制作汽车的欲望时, 提供纸盒、瓶盖等材料, 开展汽车制造厂游戏, 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创造想象制作汽车, 表现自己喜欢的汽车造型。支持性的教学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动机, 增强了幼儿的兴趣, 丰富了幼儿的经验, 让整个游戏能够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
5. 利用社区、家长资源提供支持性的帮助
《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开展主题游戏《汽车》的过程中, 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家长的有效资源为游戏提供支持性的帮助。
当发现许多幼儿忙着给自己的汽车加油, 并说出“93号、90号、52号、45号”汽油时, 说明已出现加油站的游戏情节。教师及时与离园较近的加油站联系, 带幼儿参观了加油站, 让幼儿向加油站的工作人员询问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如:汽油和柴油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类型的汽油?通过参观和咨询, 幼儿对加油站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 为他们在游戏中搭建、使用加油站提供极大的帮助。
3.游戏故事主题设计 篇三
关键词:新手型教师主题游戏活动参与式培训
一、问题的提出
(一)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以及社会性等特征最符合并能反映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游戏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游戏中,幼儿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芽和预期。在游戏中,幼儿既有对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有与人和社会的交往,也有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我们可以说,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就是游戏。在幼儿园中,游戏主要分自由游戏和组织游戏两种。教师围绕主题活动有目的地设计、组织各类游戏活动属于有组织的游戏,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手教师在游戏活动设计和组织上存在不足
新手型教师因入职时间较短,工作经验有限,在科学设计、组织主题游戏活动开展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如在如何制定合适的游戏活动目标、如何有效组织游戏、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帮助新手型教师学会科学设计、组织有价值的主题游戏活动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新手型教师参与式培训实践中,培训导师(工作15年以上的骨干研究型教师)指导工作5年以下的新手型教师逐步掌握科学设计、组织主题游戏活动的方法,使其能学会根据所带年龄段幼儿特点,设计、组织与主题相关的各种有效的游戏活动。整个培训活动采取鹰架式渐消的方式(导师在培训中逐步减少直接干预和帮助),引导教师逐步学会独立设计与主题相关的一套游戏活动,涉及户外游戏、区角游戏、音乐游戏、结构游戏等。
二、指导新手教师设计主题游戏活动的策略
(一)交流探讨,深刻理解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
在主题游戏设计组共有六位组员(即新手型教师)和一位导师。导师首先抛出一些问题,引导新手教师们讨论对主题游戏活动的认知,如什么是游戏活动/主题游戏活动?它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它可以包涵哪些种类的游戏内容?通过这样的探讨活动,教师们可以充分阐述自己对各类游戏的理解、认知及自己的困惑;导师则可以对新手型教师们的个人能力和小组整体水平等概况作充分了解。针对教师们的状况,在培训初期,导师带领新手型教师共同学习了主题下的户外游戏、区角游戏、音乐游戏和结构游戏的内容及形式后,深入了解了主题游戏活动的价值。我们结合主题“冬天的童话”,与老师们一起讨论了可以延伸、设计的四类游戏活动的具体内容,带领教师们对每类游戏的科学设计、组织进行细致学习,让教师们对主题下的各类游戏设计形成系统的认知。
(二)依托主题,增强主题游戏活动设计的目标意识
新手型教师在对主题游戏有了充分认知后,如何指导教师科学的设计、组织贴近主题、适合幼儿的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导师在培训中注重引导新手型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定活动目标,进而在目标的指引下创设与主题相关的运动环境,提供与主题匹配的活动器材,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完成主题活动目标,不断推进主题教学的开展。以指导户外游戏设计为例,如设计“冬天的童话”主题下的体育活动“冬天里动物吃什么”,导师引导新手教师讨论可以设计哪些活动目标,新手教师讨论后列出设计的目标,大家一起再来讨论设计的目标是否可行,如目标难度是否适合这个班的幼儿,目标是否可以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活动……在这样的探讨过程中,新手型教师逐步增强了主题游戏活动设计的目标意识,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及目标导向,创设户外体育活动区域,整合相关主题内容,在设计的游戏活动能逐步让孩子们自主开展探索,推进主题教学的开展,在完成主题目标同时让主题活动更具意义和价值。
(三)观察、概括,提升主题游戏活动设计的能力
在培训的中后期阶段,新手型教师需根据主题独立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这对于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是一个考验和提升。新手型教师需要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制定主题目标,设计相关联的几类游戏活动,同时要求活动中注意延伸提升游戏,让幼儿始终对主题游戏充满兴趣,促进主题目标的完成和实现。
以结构游戏为例,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的生活的一种游戏。新手型教师能够关注到:教师预设的主题结构游戏在开展中如何使小朋友在这段时间里始终坚持极大的兴趣,这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结构游戏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发展性。新的主题确实能引起小朋友的新鲜感,并激发小朋友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个主题假如不加以巩固和发展,始终停留在某一个高度上,那么,新主题也会变成老主题,而整个游戏也会因为缺乏新意而停滞不前。新手型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兴趣深入引导、增加、变化游戏的内容,激起幼儿新的构建设想,新的建筑需要,从而使结构游戏得以深入开展。
(四)实践、反思,提升主题游戏活动的实践组织技能
在新手型教师熟练掌握了主题游戏设计综合知识后,如何有效的组织、实践,开展游戏活动成为又一迫在眉睫的问题,相同的设计内容或设计环节在不同的新手型教师实践中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鼓励新手型教师在主题游戏实践组织中凸显自己的个人特点,结合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展示和提升,并逐步完善相对薄弱的方面。所有小组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积极交流,在反思中总结、积累实践经验。
以音乐游戏为例,音乐游戏是指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音乐指挥、促进和制约游戏活动,而游戏动作又能帮助幼儿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获得一定的情感情绪体验。新手型教师如何有效组织音乐游戏呢?如大班主题“我要上小学”,为了让幼儿懂得上学路上要注意行车安全,并体验主题音乐游戏的乐趣,教师们就紧扣主题选择了音乐游戏“安全行车”,在一课多研中大家反思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新的意见和想法,一次又一次完善设计环节,多次实践,这样使得新手型教师不断提升实践组织能力。培训中达到的效果是新手型教师能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水平,以及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游戏情节的音乐活动,运用想象展开丰富的创造思维活动,音乐游戏活动中萌发孩子表达愉悦、对生活向往的情感。
三、思考
在本阶段的培训指导过程中,每位新手型教师都对所培训的内容有了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在原有基础上专业知识得到一定提升。但在实践中,因每位教师的个人特长、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不同,所表现的提升空间和幅度也不同。所以,我们下一步在培训中应该在进行新手型教师平行培训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师的个人特点,在综合提升的同时凸显出每个教师的特色,让新教师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专业化培训成长的进程中用长项带动弱项,不断建立职业信心,体验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幼儿园游戏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李春香.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小班动物主题游戏 篇四
2009-1-6 ◆主题背景:《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是我们选择了3~4岁学习活动教材中《学本领》《小兔乖乖》《熊的故事》《动物的花花衣》4个主题综合产生,孩子们在秋游去了动物园之后,对动物的兴趣非常的浓烈,一个小主题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所以我们老师就将这几个小主题合并成了一个主题来连续进行。◆游戏活动:《猜猜我是谁》
设计者:何敏
设计意图:动物是孩子们喜欢的永恒主题,小班的孩子也不例外,在孩子们自带玩具中有80%的孩子带的玩具与动物有关。孩子们虽然喜欢,但对它们了解的不多,设计此游戏,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同一材料,尝试不同的玩法,巩固孩子们对常见动物皮毛的认识,找找动物明显的特征。同时发展孩子的观察力、辨别能力、物物匹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游戏目的:
1、通过与墙饰的互动,让幼儿熟悉常见动物的皮毛的花纹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辨别力、匹配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游戏材料:墙饰(上面有各种常见动物的影子)、动物图片(剪成不规则图形反面贴上雌雄搭扣)、字宝宝若干。
玩法一:(区域)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影子,先通过动物的影子猜出它是谁?然后找到相应的字宝宝贴在动物身上。
指导提示:一开始可以师生一起游戏,先猜猜它们是谁,在孩子才对了后,教师帮助贴上相应的字宝宝进行验证。之后教师再投放几个动物影子的字宝宝,几个动物就投放几个相应的字宝宝,过几天在投放其他动物的名字,提高游戏的难度。
玩法二:(区域)幼儿观察动物的头部,选择与动物头部皮毛一样的贴在动物的身上。
指导提示:先在部分动物的影子上贴上头部花纹,对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非常的有成功感,激发他们参加益智游戏的兴趣。逐渐过渡到不贴任何提示,让孩子自己选择正确的花衣给小动物穿上。
玩法三:(区域)给动物穿新衣,选择不同动物皮毛图案,在该动物的轮廓线内拼拼搭搭。
指导提示:教师将几种动物剪成不规则的几块,块数有多有少,分不同层次,引导孩子如果直接贴上墙有难度的话,可以尝试先在桌上拼好然后贴在墙上的影子上。
玩法四:(集体游戏)幼儿身上粘贴动物的不同皮毛,在音乐“找朋友”的伴奏中,边唱边找朋友,找到与自己身上皮毛一样的朋友抱一抱。
指导提示:教师让孩子在集体游戏中,用几种接近的动物花纹贴在孩子的身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中,让孩子寻找与自己花纹相同的朋友,朋友找对了幼儿更换身上的花纹,游戏反复进行。
◆游戏活动《谁会飞》
设计者:何敏
设计意图:谁会飞在学习活动上原本是一个儿歌,小朋友单纯的学习儿歌会觉得很枯燥和乏味,为此我们老师设计了一个墙面环境,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的情景中学习儿歌,并进行创编,发挥幼儿想象,在孩子学会儿歌的基础上进行问答游戏。给幼儿更多想象的空间和游戏的乐趣,游戏中快乐学习。游戏目的:
1、在学会儿歌的基础上,幼儿尝试进行创编儿歌。
2、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游戏材料:墙饰布置
玩法一:(集体游戏)教师与幼儿集体问答,如教师问:“谁会飞?”幼儿回答:“鸟会飞。”同时请幼儿做相应的模仿动作。或者一位幼儿问其他幼儿进行游戏。指导提示: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可以配合用有节奏的语气来说,或配上简单的乐器,师生以自由的方式进行游戏。对个别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尝试让他们来提问,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玩法二:(个别游戏)两两游戏,幼儿自由结伴,一幼儿问:“谁会飞?”一幼儿回答:“蝴蝶会飞。”或者“飞机会飞,蜜蜂会飞„„”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话来回答,多多益善,边回答边做相应的动作。
◆ 游戏活动:喂小熊
设计者:徐罗勤
设计意图:动物是幼儿最喜欢的,小班幼儿尤其熟悉小兔呀、小猫、小狗、小熊,在秋游时,动物园也是幼儿百玩不厌的,我们有些小朋友生病了,还是要去秋游,可见幼儿对于动物的喜爱与熟悉。在学习活动中,有熊的主题,幼儿非常喜欢,为了帮助幼儿巩固、掌握区分小、中、大三种物体,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排列出小、中、大,同时喂给熊爸爸、熊妈妈、小熊,培养了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
游戏目的: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区分排列小、中、大。
2、培养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
游戏材料:墙饰(胸前有盒子的熊爸爸、熊妈妈、小熊、一个空盒子)、各种小中大食物的图片。游戏
玩法:(区域)幼儿从盒子里拿出一种食物,在桌子上区分、排列好小、中、大,然后分别喂给小熊、熊妈妈、熊爸爸胸前的盒子里。
指导提示:教师帮助幼儿在桌子上排列好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再喂给相应的熊。
◆区域活动:喂小动物们吃饭
设计者
黄伊雯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学习是枯燥的,尤其是对年龄小、经验少的小班孩子来说更不易,那如何将枯燥的知识、技能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掌握呢?这区域游戏就可以吸引孩子自主的投入其中。当然我们创设的区域游戏内容既要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又必须要丰富有趣,能吸引孩子主动参与的。在主题活动《我的动物朋友》开展中,我们就根据幼儿喜欢动物宝宝、喜欢扮演爸爸妈妈、模仿力强的特点,而创设了“喂动物宝宝吃饭”的游戏情景。幼儿“抱着”动物宝宝、“亲亲”宝宝,做宝宝的爸爸妈妈。边手持专门的夹子给宝宝喂相应的食物,边和动物宝宝们亲亲热热地说着悄悄话。在游戏中满足了孩子的装扮需要,体验做宝宝爸爸妈妈的快乐情绪。而且材料“喂宝宝吃饭”不仅模拟了孩子们的生活情景,体验爸爸妈妈的辛劳,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情感,也让孩子在情境游戏和操作中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学习经验。如此一来,简单的游戏内涵被扩展了,不但包含了认知、计算分类、生活等内容,而且也锻炼了孩子手指的协调性,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热情。
操作目标:
1、认识若干种动物的名称及其外形特征。
2、初步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学说相关的短句、词语。操作材料:
1、薯片筒上贴有不同的动物形象(嘴部开口)。
2、各种相应的食物卡片、塑料夹子、勺子。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选出1~2种动物爱吃的食物,边送入动物的口里,边说出“××,××请你吃××”的短句。
第二层次:分别选出3种动物各自爱吃的食物,用普通话说出相关的短句。第三层次:在以上基础上说说这些动物有什么本领。操作说明:
根据动物的习性,挑出相应的食物卡片进行喂食,边喂边进行语言表述。指导提示:
1、允许幼儿喂食时有多样性的选择。
2、引导幼儿在喂食时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行为。
◆体育游戏:小鸡捉虫
设计者
马丽丽
设计意图: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幼儿教育要生动化、游戏化,新《纲要》中指出:“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这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根据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变化、喜欢游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了《小鸡捉虫》这个活动内容,我想让幼儿通过游戏,发展幼儿跑的能力,感受游戏的快乐,并在游戏中懂得团结的重要性。
游戏目标:
1、发展幼儿四散跑的能力,且不与他人碰撞。
2、使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快乐。
3、学习比较物体的多、少、一样多。
游戏准备:母鸡头饰一个、小鸡头饰若干和纸做的虫子若干 游戏过程:
一、开始部分(准备活动)
1、鸡妈妈带幼儿在“老母鸡”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活动场地,音乐停止,鸡妈妈说:“鸡妈妈我真能干,看看我今天生下了许多蛋宝宝!”幼儿随即蹲下做蛋宝宝,老师巡视。
2、鸡妈妈边巡视边问:“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脑袋!”(带幼儿活动头部)
3、鸡妈妈问:“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伸出小翅膀!”(带幼儿活动肩、臂部)
4、鸡妈妈又问:“宝宝长多大了?”
幼儿答:“我们跳出蛋壳了!”(带幼儿活动腰、腿部)
5、鸡妈妈问:“谁知道我们出去玩时应该怎样走?”(引导幼儿说出要一个跟着一个走并进行队列练习)
二、中间部分(跑的动作练习)
1、鸡妈妈:“宝宝们越来越棒,现在妈妈要教你们一个新的本领:小鸡捉虫(模仿捉虫的动作)。”
2、练习跑的动作,提示幼儿要前后摆臂,并且不与他人碰撞。
3、带鸡宝宝到草地上找虫吃。
4、引导幼儿数一数自己捉了几条小虫,并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两个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5、游戏可继续进行,教师轮流去指导各个幼儿进行比较。
三、结束活动
小鸡捉到很多虫子,吃得饱饱的,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体育游戏:小兔找山洞
设计者
马丽丽
设计思路: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小班正在进行《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小兔是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他们喜欢模仿小兔,尤其是小兔跳。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我选择设计了《小兔找山洞》这个游戏,发展幼儿双脚向上跳的技能,锻炼幼儿下肢的力量,并培养幼儿听信号做动作的习惯。
游戏目的:
1、发展幼儿双脚向上跳的技能,锻炼幼儿下肢的力量。
2、培养幼儿听信号做动作的习惯。
3、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1、大灰狼头饰一个和小兔头饰若干
2、贴有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场地。
3、游戏前教会幼儿念儿歌“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吃饱肚子睡一觉。” 游戏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游戏兴趣
1、教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唱歌来到山上吃青草。
2、认识山洞:山洞的形状、颜色及数量
二、小兔找山洞
1、交代游戏规则:(1)听到兔妈妈说“大灰狼来了,快到山洞里去吧!”小兔要跳到山洞里。
(2)不能推拉别人,双脚跳入山洞。
2、幼儿游戏:小兔找山洞
3、游戏后提问:你躲什么样的山洞?山洞里有几只小兔?
4、游戏可反复进行,根据游戏指令躲到相应的山洞里,如:大灰狼要抓躲在圆形山洞里的小兔。增加游戏的难度。
三、小兔回家。
◆ 环境创设1:小乌龟看爷爷、小兔乖乖
设计者:何敏
设计意图:教室外的走廊是孩子们每天都经过、关注的地方,利用走廊的的挂饰,吸引孩子的注意,让孩子在关注自己熟悉与不熟悉的故事,以双幅故事图片场景,激发孩子听故事,看图讲故事的兴趣,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体验阅读、感受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
指导提示:教师先不进行任何的提示,观察孩子对挂饰的反应,针对孩子的回应教师选择适合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看图讲述——完整欣赏——角色表演。也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看图编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让成人记录,再由教师讲述给孩子们听。
◆ 环境创设2:可爱的小动物
设计者
孔平
设计意图:对于我们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孩子和动物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从很小的时候起,孩子们就喜欢动物,千变万化的动物世界总是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孩子们总是充满了对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为此我班开展了《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活动创设,从幼儿熟悉并喜爱的动物开始,比如:小鱼、小熊、小兔等动物。指导提示:引导通过绘画、涂色、参观、游戏等各种不同的活动内容,来发展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愿望,进而引导他们用丰富多彩的方式了解和获得有关动物的更多的信息,并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增强学习感受力。
◆案例:
喂动物宝宝吃饭
执笔
黄伊雯
案例实录:
在走廊里吃好点心,杰杰和彦彦这两个好朋友愉快的手拉手回到教室。和昨天一样,他俩同时选择了有着鲜艳的图案,品种数量又多的“喂动物宝宝吃饭的”区域游戏,给动物宝宝吃的“食物”,种类丰富数量充足,杰杰伸出小手迅速的拿到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鸡宝宝,接着又继续翻来翻去寻找着什么。一旁的杰杰也不甘示弱,快速的把数量不多、自己喜欢的“黑色小虫子”一条条的夹到自己面前,一边还笑咪咪地说:“哈哈,我的青蛙宝宝最喜欢吃小虫子了,这些小虫子就给我的青蛙宝宝吃啦”,杰杰指着彦彦的一条“虫子”说:“这是我先拿到放在这里的。”说着伸手就要拿回,彦彦则一边用手臂拼命拦着不让拿,一边还毫不相让的说:“这是我自己找到的,是我的。”眼看着这两个好朋友为着那一条“虫子”快要起冲突的时候,此时,我故意走到他们边上说:“什么声音?好象小鸡宝宝和青蛙宝宝都要哭啦?是谁让它们哭的呀?”杰杰和彦彦好象明白了什么,马上停止了争执,又开始认真地给各自的动物宝宝挑选食物了。这时,杰杰抬头看到旁边的另一个盒子里装满了白白的“米饭”,同伴雯雯正亲热地给小猫喂“饭”吃呢,他灵机一动说:“小鸡宝宝也喜欢吃米饭的,小虫全给青蛙吃掉了,那我就给小鸡吃米饭吧?”说着他就拿起操作工具给小鸡宝宝喂起“米饭”来。接着又给其它的“动物宝宝”很快地找到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了。这时彦彦正准备给自己的小象宝宝找吃的时候,发现了问题,因为他面前的“食物”都有其它的“动物宝宝”在吃着呢。小象宝宝怎么也找不到“吃”的了。正想放弃时,我提醒说:“是不是哪个食物也是象宝宝喜欢吃的呢?”并用手随意地翻看着其它动物正在吃的水果和蔬菜等食物。彦彦一下明白了,很兴奋地说:“我知道了。”于是彦彦和一旁的杰杰又很快地重新合作寻找起来,这两个好朋友共同合作,直到给所有的动物宝宝都找到了“好吃”的,他们才结束游戏。分析: 色彩鲜艳及生活中常见的形象类玩具,深为幼儿所喜爱,也能长时间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虽然已经玩过几次了,但孩子们的好奇心未减,仍然来到他们昨天去过的地方、他们熟悉的角落。这也是3——4岁孩子年龄特征的表现,他们会重复自己感兴趣的动作,从中获得成功感。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行为往往受自己的情绪体验来支配。所以,我们老师只要紧扣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生长发育规律来预设活动或投放活动的材料,相信孩子们肯定会喜欢。有了兴趣,孩子们就有了学习的动机,促使他们思维的活跃,从而获得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案例中,杰杰和彦彦小朋友对老师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他们对“给动物宝宝找吃”的材料很好奇,有初步的探索欲望,并且也愿意试着自己解决碰到的困难。但是3——4岁的孩子还是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能坚持自己的行为。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支持: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坚持时,老师要及时的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时,老师应在一旁做一个认真的“观察者”“倾听者”“陪伴者”。
5.沙盘游戏的主题 篇五
来访者通过创造可见的“沙盘世界”来展现自己的内部世界,R.R.Mitchell 和H.S.Friedman 经过研究发现,几乎每个“沙盘世界”都有各自的主题,因此在研究的基础上她们提出了“沙盘游戏主题”(sandplay themes)这一概念,并对之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沙盘游戏主题是来访者创造的“沙盘世界”中呈现的一个或一系列的可视意象。沙盘游戏主题几乎在所有的“沙盘世界”中都会存在。每一个“沙盘世界”可能包含几个主题,诸多主题可以分为两类:1 创伤主题(Themes of Wounding)。创伤主题经常在一些早年曾遭受虐待、外伤、失败或家庭成员死亡的个案中呈现。2 治愈主题(Themes of Healing)。治愈的主题常常出现在一些身体健康,早期环境良好的个案中;在治疗后期也常常呈现治愈的主题。
创伤主题和治愈主题的数量随着治疗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在治疗的早期阶段,通常是创伤主题多于治愈主题。随着治疗的进展,更多的治愈主题会出现并且最终在数量上会超过创伤主题。
所有的主题,不论创伤主题还是治愈主题,在沙盘游戏的过程中都会发展变化。随着沙盘游戏过程的展开,治愈主题会变得更加显著和丰富;更加现实或生活化;与整体场景更少分离或分裂。与之相反,创伤主题会变得更加微弱和单一;与现实脱离,更加虚幻;与整体场景更多的分离或分裂。但是创伤主题有向积极的一面转化的趋势。
创伤主题和治愈主题在“沙盘世界”中各有其不同的表现,下面分别阐述一下创伤主题与治愈主题的表现形式。
创伤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混乱。随便的、分裂的、无组织的模具摆放。例如,把小模具胡乱投入沙盘;忽视界限和外部现实的存在;细节被充分注意,但整体却是杂乱的或分离的。
空乏。不使用模具,或者使用缺乏能量和毫无新异的无生命感的东西。例如,只在角落放置一棵枯树,而其它部位几乎是空的沙盘。
分裂。沙盘的各部分之间是孤立的或分离的。例如,河流、栅栏、大象从沙盘底部摆到顶部,各部分之间没有联系,似乎是分割沙盘。
限制。通常情况下自由的形象陷入了困境或被关押起来。例如,把一只鸟关在了笼子里;环绕一个老太太建起了沙墙。
忽视。沙盘游戏中的角色孤立无援。例如,一个婴儿被困在很高的椅子上,而他的妈妈在隔壁的房间里正在睡觉。
隐藏。把模具掩埋或隐藏起来。例如,把一把枪藏在房子后边;把一个巫婆埋在树下的沙子里。俯卧。通常直立的形象被有意地放倒。例如,一个直立的怀孕的妇女模型被面朝下放在沙子里。受伤。受伤的形象或正在受伤的形象。例如,一个身缠绷带的人躺在担架上;一个牛仔被放在恐龙的嘴里。
威胁。遇到险恶的或可怕的事件,以及受到威胁的角色的无力感。例如,一群凶猛的野兽包围着一个小孩。
妨碍。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遭到妨碍或受到阻止。例如,一只开向一片新的水域的小船被敌人包围了。
治愈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联结。元素之间的联系和对立面的联结。例如,一个梯子连接着土地和大树;一座桥连接着天使和魔鬼。
旅行。沿着小路或围绕中心的运动。例如,一位爵士循迹而行,一个土著美国人划着一只独木舟顺流而下。
赋能。呈现出活跃的、强烈的能量。例如,有机体开始生长,建筑机器开始工作,飞机从跑道起飞。深入。对更深维度的探索和发现。例如,掩埋财物,挖井凿湖。诞生。新发展的出现。例如,婴儿出生,花儿绽放,小鸟孵卵。6 培育。为成长和发展提供滋养或帮助。例如,母亲哺育孩子,打点家庭;护士照顾病人,提供食物。变化。沙子和(或)各种物体被创造性的使用。例如,用沙子建桥,用小树枝建一座小房子。神圣。出现宗教和精神的象征,像超自然人物、偶像或神灵。例如,佛祖注视着一个读书的小童。居中。在沙盘中心,元素得到很好的平衡或对立面出现整合。例如,男女结合;曼荼罗占据沙盘中心。整合。适当的有组织的结构体现在整个沙盘中。例如,一则寓言故事,风格一致的建筑。
6.名人故事班主题班会 篇六
班会目的:通过本次讲名人的故事的主题班会,激励学生学习名人、伟人、英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使学生能珍惜青春、树立远大理想,确立坚定信念,勤奋学习,积极上进,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努力。活动准备:
1、收集信宜名人优秀事迹和图片。
2、要学生认真思考从名人事迹中得到的启示。班会形式:幻灯片展示、交流、讨论 班会过程:
1、引入:我们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我们信宜地灵人杰,名人辈出。这节班会课我们来了解我们信宜的名人,感受我们家乡的人民为祖国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2、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所搜集的名人图片和文字简介,教师一边展示一边介绍名人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历史贡献。
3、让学生交流(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信宜各个乡镇,有些名人就是他们家乡的人,可以让学生说说名人留传在当地的一些民间故事,又或者说说这节班会课自己的一些感受。)
4、班主任总结:
7.游戏故事主题设计 篇七
侯麦是位多产的导演, 但最重要的电影作品却莫过于“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四季故事”三个重要合集, 合计17部作品 (包括两部短片) 。在这三个合集之外, 他还拍摄了《狮子星座》 (Le Signe du Lion, 1959) 、《O女侯爵》 (La Marquese d’O, 1976) 、《贵妇与公爵》 (L’Anglaise et le Duc, 2001)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2007) 等优秀作品, 但这17部影片仍然是最能体现侯麦艺术成就的。对其结集的原因, 侯麦称同一个主题被论述六次才能获得观众共鸣, 这种想法饱含了他对待艺术创作的严肃精神。曾作为“电影手册派”的重要一员, 侯麦深受新浪潮的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的影响, 作者观念也是烙印在心, 因此他身兼自己所有影片的惟一编剧, 采用规模很小的摄制组, 严格按照剧本创作, 这样就更好地贯彻了他的艺术观念, 使他的电影在主题、人物、叙事、视听造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强的一致性, 由此形成了他独有的作者风格。本文将以他的“道德故事”为主兼及其他作品分析“道德”对其影片主题的影像。
一、“道德”与心理写实
(一) “道德”的内涵
“道德故事”中“道德”一词是由法语词“moraliste”翻译过来的。侯麦在访谈中谈到了法语“moraliste”与英语“moral”的区别, 他指出, “‘a moraliste’是指感兴趣于找出人们内心想法的人, 他关注的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状态。”[2]他还以帕斯卡和司汤达为例来说明“moraliste”, 认为司汤达是“a moraliste”, 因为他在作品中描述了人们的所感所想。“所以‘道德故事’并非指真的有一个道德规则包含其中, 即使有并且这些影片中的人物都按照特定的道德观念行动, 那也完全是明确制订的。”[3]侯麦也承认“道德故事”中的人物是按特定道德观念行事的。“《在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e, 1969) 的主人翁们的道德观念是明确的, 其他影片中人物的道德观念则相对模糊, 并且道德成为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但是, 他们仍试图解释他们行为举止中的一切, 这恰好与道德的狭义概念相匹配”[4]。
侯麦进一步解释道:“然而, 道德同样可以指那些喜欢把自己的动机、行动的理由公诸于众的人物;他们设法分析, 并且在行动时思考自己正在做什么。他们对其行为举止的思考超过了其行为举止本身。‘道德故事’并不是行动的电影, 它们不是发生身体动作的电影;就此而言, 它们不是戏剧化的电影。它们是这样的电影:在其中, 一种特殊的情感被分析, 并且其中的人物用非常内省的方式分析自己的情感。就是这些构成了‘道德故事’”。[5]
由此可见, 侯麦的“道德”不仅指剧中人物遵循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事, 更重要的是指剧中人物对自己行为动机的思考、分析, 并且把这种思考和分析用语言表达出来。他们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 对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感兴趣, 而且要把这些说给周围的人听, 与他们讨论。这导致语言成了侯麦电影最有效的表意手段, 也使他的电影更多地触及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语言的成功运用使其影片散发出浓郁的文学气息, 对此摩纳哥称赞道:“侯麦最令人兴奋的并不是他高举的文学性, 而是他成功地为显然不适合拍电影的题材, 找到电影化的影像。”[6]确实如此, 以“道德故事”为开端, 侯麦就树立了他对其“道德”一如既往的追求。
(二) “道德”的写实本质
法语中“moraliste”的特殊涵义与侯麦对“道德故事”这个标题的诠释将其所谓的“道德”拓展到了更广阔的文艺背景中。就文学而言, 它指向了心理分析小说, 马利沃、缪塞的剧作, 甚至纪德、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的某些作品。电影艺术诞生已逾百年, 经过数代电影人的努力, 虽已经可以驾驭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然而小说无疑仍然是最适合于表现人类内心状态的艺术门类。但是这并不能阻挡电影人用电影媒介测绘人类心灵地图的努力, 侯麦对“道德”的阐述恰好体现了他的这种追求。从影之前, 他曾担任大学文学教师、业余作家, 出版小说《伊丽莎白的小屋》, “道德故事”的构想和部分脚本也形成于这一时期, 如此的背景, 使他的电影创作才得以植根于法国历史悠久的文学传统。他的作品中对主人公心理的分析让人们联想到了善于描写女性心理的马利沃, 其人物精彩的对话也与马利沃的戏剧语言如出一辙, 这使其作品被称为马利沃体[7]。
就电影而言, 新浪潮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复苏, 生活节奏大幅度变化的年代, 新浪潮的作品因此也扎根于这种生活变化, 反映当代的生活。正如米歇尔·塞尔索所言, “这些电影人与他们的意大利同行们也有所不同, 他们还相当关注虚构。他们有时会斟酌如何使用虚构这个手法, 但绝不会质疑虚构本身。他们并没有把现实主义当成某种教条或是审美理想。他们所致力的是真实感, 而非真实性。”[8]作为当年新浪潮的一员大将, 如其人物擅于在脑中思考分析一样, 侯麦的故事也都是虚构的。他虚构了故事, 却用细致入微的摄影机眼睛和精雕细琢的语言艺术真实地展示了其人物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当他们面临爱情时。
除1959年的首部长片《狮子星座》外, 侯麦的其他影片已经和当年的新浪潮相去甚远, 但是他却真正继承了安德烈·巴赞的写实主义理论。巴赞是在现象学背景下以《摄影影像本体论》、《完整电影的神话》等著名文章确立了他“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理论, 从“木乃伊情结”到照相术, 再到电影摄影, 巴赞更多地论述了电影的影像层面的写实, 比如景深长镜头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完整地再现现实, 街头摄影要求自然光线下再现真实人生等。巴赞的理论侧重于影像的本体论, 但他并没有教条地理解现实主义, 他要求的是真实感, 是一种本体论现实主义, 这触及了电影乃至艺术的某些本质。侯麦则首先继承了这种现实的本体论, 其次才是影像的本体论。他对“道德”的执着追求表现在他对当代人面对爱情时的心理写实, 其主人公往往自省式地分析自己的心理, 并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导致了侯麦对其人物心理的特写, 这就是侯麦遵从的本体论现实主义。本着这种现实主义精神, 侯麦让他的男女主人公无休止地争论、分析, 从日常生活到爱情观、艺术、哲学、宗教等, 侯麦的电影展示了人类复杂的思想, 因而被吉尔·德勒兹称为“精神电影”、“时间电影”。
二、“道德”生成主题
拍摄于1959年的《狮子星座》酷似《偷自行车的人》, 作曲家皮埃尔因为一份巨额遗产的得与失, 在巴黎的街头开始了他的流浪汉生活, 带着摄影机走遍了巴黎的街头巷尾, 看够了底层市民的艰辛生活。这与《偷自行车的人》展示战后罗马的破落街景如出一辙, 但是不同的是《偷自行车的人》更加侧重于凄凉现实的空间展示, 而《狮子星座》则以空间衬托皮埃尔的心理变化, 侯麦对“道德”的追求可谓初现端倪。
“道德故事”以爱情为题材, 故事颇为相似:男子A在已经决定与女子B结为伴侣时, 突然出现了女子C, A被C吸引, 与C短暂相处后最终回到了B身边。男主人公另觅新欢又重回旧爱身边的故事使“道德故事”具备了伦理道德观念上的价值, 但侯麦的重点是分析其男主人公们面对三角恋时的复杂心理状态。黑白短片《蒙梭的女面包师》 (La Boulangere de Monceau, 1962) 和《苏珊的生涯》 (La Carriere de Suzanne, 1963) 中, 侯麦用画外音参与叙事, 部分原因是当时同期录音技术还不发达, 更因为他对画外音的文学魅力的钟爱。《蒙梭的女面包师》是整个“道德故事”的原型, 其中的男大学生用内心独白既参与影片叙事也发表内心想法, 将他同时面对西尔维与女面包师时的困境展示的淋漓尽致。他在邀请西尔维赴约前, 多次徘徊在巴黎的街道上, 邂逅西尔维以后, 又再度陷入了自我分析中, 内心独白成功地道出了他犹豫不决的复杂心理。《苏珊的生涯》相对复杂的剧情并没有影响大学生贝特朗作为叙事中心出现, 贝特朗的内心独白主要叙述故事, 到影片结尾才直抒胸臆, 道出心声。其友情和爱情的失败巧妙地揭示了知识男性的软弱, 流露出爱情与友情的不可靠。《女收藏家》 (La Collectioneuse, 1967) 中的古董商阿德里安、艺术家达尼埃尔与“女收藏家” (收藏男人) 艾蒂发生的情感纠葛让阿德里安和丹尼尔与自我展开了搏斗, 他们经常陷入沉思, 既想占有艾蒂又担心成为她的收藏品。用台湾电影学者焦雄屏的话说, “这部电影有侯麦作品最招牌的有闲阶级度假趣味, 季节、海边风情、度假别墅、喝酒、喝咖啡、吃早饭、看文艺书籍 (卢梭) , 还有男人玩着天人交战的选择游戏———做还是不做?性还是道德?感情还是理性?语言还是行动?”[9]闲散琐碎的事务中, 这些矛盾构成了侯麦“道德”的真义。《在慕德家的一夜》工程师不断地与慕德、维达勒讨论讨论自己的爱情理想和天主教信仰, 讨论帕斯卡和卢梭, 却在面对慕德时显得畏手畏脚, 被自己用思想和语言编织的牢笼紧紧束缚。《克莱尔之膝》 (Le Genou de Claire, 1970) 中准备结婚的外交官热洛姆与少女罗拉产生暧昧却又恋物癖似地对罗拉的姐姐克莱尔的膝盖产生了强烈的冲动, 碰到她的膝盖时终于解脱, 故事中还夹杂了他的中年朋友小说家奥萝拉。《午后之爱》 (L’Amour de l’aprèsmidi, 1972) 中弗里德里克与克萝伊纠缠不清。某天克萝伊洗完澡, 他帮她擦干, 她在床上等他。在镜子前脱衣服时将毛衣挂在头上的情景让他想起自己曾以同样的方式逗儿子玩, 他轻轻掩门离开, 回到了妻子海伦身边。片中他也用内心独白透露了他的内心。
米歇尔·赛尔索说, “在一种对本体论现实主义的尊重中, 有一种真正的侯麦辩证法, 不论可能性的游戏是怎样的, 也不论人物的信念是怎样的, 这种辩证法总是最终揭露出爱与生存的困难, 那些观点或是言论不过是它们的替代品和伪装罢了”。[10]“道德故事”绘制了一幅当代法国青年人 (“道德故事”主要是男性) 面对情感选择时的精神画卷。虽然剧终男主人公都勇敢地选择了情感回归, 皈依了传统的主流道德规范, 但是影片对整个过程目不转睛的注视却是相当犀利的, 有其深刻的揭示性。在侯麦的影片中, “揭露爱与生存的困难”, 即揭示恋爱中红男绿女的内心思想和情感的困境, 即“道德”。与女性 (苏珊、艾德、慕德和克萝伊) 相比, “道德故事”中的男性软弱、犹豫, 面对选择, 他们常常显得摇摆不定, 只是沉浸在思维中分析自己的想法, 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而不诉诸于行动, 这恰好紧扣侯麦给“道德”的定义。侯麦对这样的男性既没有褒扬, 也没有批判, 仅温文尔雅地将他们的心灵投射到银幕上等待观众评判。
后来的两个系列, 侯麦延续了他的艺术取向。“喜剧与谚语”以女性视点为主 (《飞行员的妻子》除外) , 《飞行员的妻子》 (La Femme de l’Aviateur, 1981) 、《好姻缘》 (Le Beau Mariage, 1982) 、《圆月映花都》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1984) 和《沙滩上的宝琳》 (Pauline a la Plage, 1983) 通过对现代人的情感猜忌、背叛的无情揭示, 表现了侯麦对现代人情感的极度不信任;《双姝奇遇》 (Quatre Aen 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 1987) 表现了城乡差异, 探讨了许多细小心理问题;《绿光》 (Le Rayon Vert, 1986) 通过展示其女主角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表现了侯麦对真爱寄予的期望, 这种期望最后通过蓝色钟点和绿光这种自然现象得以实现。侯麦集中笔墨展示他的青年主人公的情感, 将电影将镜头聚焦在了个体的精神活动上, 聆听着他们的话语, 捕捉他们的细微动作, 通过话语与动作上的不一致来揭示他们的内心。在这样的揭示中, 侯麦寻找到了个体行动的原因, 捕捉到了他们的精神“病症”。
“四季故事”的对话达到了极致, 人物细腻的语言既探讨了他们的道德观念, 也分析着他们的内心思想活动。与“道德故事”的男性视点和“喜剧与谚语”的女性视点相比, 侯麦混合了这两种视点, 叙事手法更加细腻娴熟, 对人物的刻画也炉火纯青, 真正达到了他的艺术巅峰。侯麦不对他的人物做任何评价, 只是仅仅将他们的言行展示给观众, 时而通过人物的直接表达, 时而通过人物语言与动作的矛盾来揭示他们的情感状态。“四季故事”对“道德”的延续还体现在它们延续了“道德”故事中的宗教立场, 并且其任务不断地对哲学品头论足。从“道德故事”中的卢梭、帕斯卡到“四季故事”中每个知识分子主角都秉持自己的哲学观念, 并为其做精彩的辩解;从《在穆德家一夜》的人物发表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到《秋天的故事》对天主教信仰的潜藏侯麦真正地实现了他对“道德”的追求, 并将其延伸到了其他不属于这三个系列的影片中。
摘要:擅长爱情题材的法国著名导演埃里克·侯麦年初辞世, 留下了诸多的优秀作品, “道德故事”、“喜剧与谚语”和“四季故事”更成为一道瑰丽的风景。本文将结合侯麦赋予“道德”的概念, 分析他赖以成名的“道德故事”之主题。
关键词:埃里克·侯麦,道德,道德故事,写实主题
参考文献
[1]吴丹.侯麦, 一个童话的尽头.第一财经日报, 2010-1-13 (C04版) .
[2][3][4][5][美]伯特·卡尔杜罗著.路鹏飞译.笔耕不辍的作者:埃里克·侯麦访谈.法国论坛, 2008 (秋季刊) , 第33册第3号:131, 132, 131-132, 132.
[6]Hillier, J.ed., Cahiers du Cinema, Massachusetts: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93。转引自焦雄屏著.法国电影新浪潮.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 第2版:255.
[7]注:马利沃 (Marivaux, 1688-1763) , 法国著名剧作家, 擅长爱情喜剧和对女性心理的描写, 其剧作都是倚重精雕细琢的人物语言, 马利沃体 (Le mrivaudage) 指其作品形成的风格。侯麦执着于爱情题材, 着力描写人物的心理, 精彩的语言艺术使人们将他与马利沃联系在一起。
[8][10][法]米歇尔·赛尔索著.李声风译.埃里克·侯麦:爱情、偶然性和表述的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0, 第一版:3, 170.
8.小故事世 大主题 篇八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于1889年由查尔斯H道创办,是道琼斯公司财经新闻社的喉舌,销数200万份以上。1940年以后,该报发展为以金融界为主的综合性报纸,读者群体涵括金融企业界人士、政界及中上层知识分子;内容涉及金融经济报道与评论,并重点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刊登政治、社会、科学、教育和艺术方面的评论和特稿。在国际社会有着良好的声誉,报纸行销100多个国家。于1978年在香港出版《亚洲华尔街日报》。
华体指的就是该报常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小故事开头,再自然过渡,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代的新闻大主题和盘托出,最后又呼应开头,作点化式结尾。写作步骤与结构如图所示:
第一步:开头(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第二步:过渡(承小故事启大主题)→第三步:展开(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第四步:结尾(回应开头故事作总结或升华)。
华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因而常常能使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既见事又见人,用故事制造悬念,处处埋下伏笔,是华体的魅力所在。该报头版第一栏和第六栏通常既不是时效性很强的商业事件,也不是重大的热点政治经济新闻,而是一些时效性不强,背景材料比较丰富的独家报道。为何读者还对此情有独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推进,把生硬的财经事件通俗简洁地呈现给读者。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这种写作方法与我们古典小说中所强调的文章写作要锻造凤头、猪肚、豹尾有异曲同工之妙,十分讲究文章的起承转合。
《南方周末》作为全国性的周报,时效性自然比不上日报和晚报,但它的发行量一直居高不下,读者群很稳定,除了舆论监督内容具有品牌性外,其写作技巧的独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毕竟其文章大部分都是较长的深度报道,文本写作上没有一定的创新与个性是很难吸引读者“啃”下去的。笔者注意到它的好多文章都有华体的风格和特点。下面以该报一篇报道为例,试图对华体的写作特色作个浅要的剖析,以期能对该文体有个形象而直观的认识。
2004年4月1日《南方周末》头版刊文《四川:铁腕治警》,请看该文结构与行文特点:开头(启):
又是一夜没有睡好。
大清早吕卓就坐在办公桌前,望着一沓紧急上报材料,心事重重。
那是2003年8月的一天,在事隔大半年之后,让吕卓想来依然刻骨铭心,他称之为“最烦恼的日子”。从39岁始,吕卓已在四川省当了9年的公安厅厅长。
但他现在遭遇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桌上的那些材料上说,四川一些城市诸如绵阳、广元、内江、达州等地,一些派出所的所长、公安局的局长准备辞职不干了!
其中一个县的30个派出所中,竟然有14个派出所的所长萌生了辞职的念头。
文章所要报道说明的是:“严厉整肃公安队伍,建立警察经费保障机制,四川领中国治警风气之先”这样一件大事。但文章开头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一个人物写起,用了5个小自然段,层层设置悬念:当了9年的公安厅厅长又是一夜没睡好;还心事重重;事隔大半年之后,2003年的8月的那一天仍被他称为“最烦恼的日子”;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公安局长要辞职?……一系列的问题不禁吊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不得不往下读的冲动和欲望。
过渡(承转):
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吕卓知道,这些所长、局长是冲着省公安厅颁布的一项措施来的。
这个过渡段虽只有两句简短的话,却不可或缺。前一句“这可是从没有过的事”,很自然地把笔锋一转,起承上的作用。后一句又巧妙地把主题引出来,还为下文作了个铺垫式的悬念,又一次诱使着读者往下读。
主体(展开):
2003年1月发生的“李昭远事件”,引起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高度重视。四川省委决定以此事为契机整肃政法队伍,并要求“政法队伍整顿,公安先行”。
6月5日,根据四川省委常委会决定,四川公安厅颁布了第6号令《关于严禁公安民警参与经营娱乐服务场所及为其违法活动提供保护的规定》以及第7号令《关于严禁公安机关乱收费、乱罚款的规定》,两令各有4条,合称“8条严禁”。
6号令严禁警察经营或参与经营服务娱乐场所、接受这些场所经营者的馈赠,或者为这些场所的色情、赌博、吸贩毒提供保护等;7号令严禁自立项目收费、超标准收费,严禁超标准、超范围罚款,严禁下达或者变相下达罚款指标等等。违反6号、7号令者,轻则给予纪律处分,重则降级、撤职甚至被开除,违反禁令又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
文章在主体部分里着力写了“8条禁令”出台的背景;出台后各方的反应;吕卓自己所受到的巨大压力;所采取的保障经费有着落而不乱收乱罚的措施,及各地方的反映和动作。
结尾(合):
尽管有许多未尽事宜,但吕卓还是充满了信心:“套用一句话,现在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疏通。”
在张罗1号文贯彻的同时,四川警方又干了两件与经费保障相关联的事:其一,清退了数千名曾经靠滥收乱罚养活的协警员(有些地方叫“二警察”)。其二,开始在一些城市试点,要减少管理警察的中间环节,把警力充实到基层;现在一方面是基层警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又机关化倾向严重,警务运行机制不科学,造成警力浪费。
“我感到很开心。”吕卓说,2003年毫无疑问是四川警方的阵痛和改革之年,在整个过程中,警察失去的是特权,而得到的,将是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
行文结束时没有像倒金字塔那样戛然而止,而是回归到开头的故事人物中去,以故事人物的话来点破得升华主题所具有的意义,即“现在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疏通”“警察失去的是特权,而得到的,将是广大民众的支持和爱护。”整篇文章浑然一体,读来“荡气回肠”,尽管其文有近六千字。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满足这种心理需求,这要求媒体在求真求善的同时,还要充分顾及求美。换言之,假借文学手法报道新闻事实,目的在于增强新闻的审美感,而且丝毫不会因为“软化”处理而有损新闻的硬度、厚度及应有的力量。“讲故事的目的是增添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深度,绝不是夸张或是增加稿件的长度。”①从上文实例也可看出,华体的最大优势在于,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扣人心弦,层层深化,在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和强拉硬推乱塞要好。
参考资料:
【游戏故事主题设计】推荐阅读:
游戏主题班会09-18
中国童话故事:猫鼠游戏11-11
浅谈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的融合07-02
“游戏女王”李瑜的传奇故事08-15
网络游戏主题班会总结09-26
游戏设计论文10-02
游戏作文设计10-18
爱国故事主题班会教案11-16
游戏动漫设计专业骗局10-14
01水墨游戏教学设计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