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2024-08-30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共11篇)

1.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篇一

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内容提要】阅读和写作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通过培养阅读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好的途径。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能力的培养,笔者归纳为四种:

一、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落实这四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一定能提高。

【关键词】阅读和写作阅读能力阅读方法读写结合笔者教了近二十年书,发现中学生在阅读这块丢分特别多,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更是害怕阅读。很多学生要么读不懂文章,要么答不到重点,要么根本理解不了,更有甚者,一遇到阅读题,干脆放弃。阅读能力不强,写作水平也高不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书读得少,另一方面是没有掌握答题的技巧,第三方面是写得少,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当然四种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读”字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笔者归纳了最基本的四种途径。

一、培养热爱读书的情趣

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乐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培养阅读能力未必一定要从读名著开始,只要是内容健康的、积极的,富有知识性与启发性,那么完全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呢?习惯在没有养成的 时候,你多少要下一些自我强制的工夫,即要靠自己刻苦训练,不靠别人教导。当我们“乐其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就变成了习惯。习惯的培养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毛泽东主席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凡他所读过的书中,都有批注的痕迹。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不仅在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2、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鲁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无数不朽的篇章。毛泽东的“四勤”学习法中的第三勤说的就是“勤想”,就是主张“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思、善思”,不“尽信书”。

3、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旦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要求学生背下来后,对于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作文就大有好处。

4、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求学生写日记或读后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

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各位名家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具特色,这是因为作者刻画人物抓住了特点。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学生,在他们跌跌撞撞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时,更需要一本好书把他们牵引走向成长的彼岸。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选择好入门之书。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科普书《十万个为什么》,《杨红樱小说》,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的粗浅认识,但我相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只要能具体地做到这些方面,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一定能得到提高。

2.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篇二

一、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所谓的“教学策略”是为了指导学习者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取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学习策略目标,如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1. 培养学习兴趣,导入阅读教学。

课文教学导入是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要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能力开始产生的最早征兆,使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现象的指向动力,是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在课堂教学这一复杂活动中,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是学生探求知识、培养能力的力量源泉。它能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水到渠成。

2.“以学定教”,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不等于是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割、归类、整理,尤其是阅读课一定要有“点—线—面”的过程,即知识点、文章的写作思路及课文的中心大意。第一遍是通读,重点是段首、段尾句子及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巩固原有的基础知识。第二遍是精读,目的是读出短文的主体、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线、语言风格等。第三遍是通读来领会整篇文章的大意。

EG:牛津版TB Unit 5 Reading“A Brave Yang Man”首先应该理清文中help out of, be at home alone, happen to sb.pour water over, be dangerous, what a brave young man等基础知识、词汇。然后再来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用一些“what”“how”“when”“where”“who”“how old”开头的句子来设疑,找出文章要素。最后conclude“the main idea”。在复习这篇阅读课时,可以给出关键的词组、时态,让学生来复述课文,达到巩固的效果。

3.“以学施教”,撷取思维的火花。

课堂教学活动是灵活多样的,教师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有控制课堂的能力,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易激发课堂教学的兴奋度。

EG:Book 2 Unit 6 Reading“The Taiwan Earthquake”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要掌握过去时及有关地震的词语。我先根据课文涉及一些“T”OR“F”的题目,让学生泛读课文答题,学生很兴奋,个个进入积极状态,很快便答题完毕。然后我不紧不慢地在每题后加个“Why”。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有的从文中找答案,有的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What would you do if the earthquake came?

St 1:I stayed under the table.

St 2:I couldn't do anything, but cried.

St 3:I could calm down and try to keep myself safe.

……

这样,课堂气氛又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打开了学生思维,学生的主体性开始发挥作用了。

4.“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开展活动要广泛,尽量照顾每个学生的情绪,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复述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往往是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较强的尖子生来完成。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复述的课文可以划分为:补充式复述、归纳式复述、综合式复述。先是你一句、我一句、他一句,想什么说什么,内容可以不连贯,然后把能说的内容串起来,最后让学生任意发挥,可以详细复述,也可以简要复述,甚至创造性复述。这样的复述方法,不仅培养、锻炼了尖子生归纳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进生提供了多个条件和机会,即面向大多数,又兼顾两头,使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消化教学内容。

二、促进互动教学,巧设探索机会

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有更多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互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景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探究欲望,设法培养其独立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问。在设疑时教师一定要找准焦点,然后又到学生讨论。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新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可以在一篇文章教完后在黑板上列出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新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以达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上,能使学生单独拼读单词、课文,独立完成与课文相关的问题,独立使用学习工具书和电教设备,以及能阅读与新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甚至会提高向教师质疑问难的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是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摸索、探究的重要课题,一定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个别差异性,依据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纲要》指出:外语教学把研究的中心从教学转移至学生, 即从研究教转至研究学,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课程要关注, 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 变勤于学习为善于学习。作为教学工作的每一位实践者必须与时代合拍, 及时转变观念, 开阔视野, 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教育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篇三

数学是一门培养小学生基础素质的学科,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其理论性较强,因此对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锻炼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一些巧妙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就会在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就是说这两者是分不开的。

一、巧妙运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运用情景导入的方式可以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淡化数学本身的抽象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2]。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情境,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形象感性的数学世界,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欲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参加到学习过程中。

比如在讲长方体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懒洋洋总是喜欢吃东西,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买吃的东西上了,文具盒(长方体)坏了的时候发现钱没有了,他想只是上面的盒盖(长方体上表面)坏了,自己拿塑料硬纸剪一块一样大的就行了,可是该剪多大的塑料硬纸呢?懒洋洋想不出来,只好找聪明的喜洋洋帮忙,喜洋洋一会儿就帮懒洋洋剪好了,你知道它是怎么知道盒盖多大面积的呢?

运用这样的一个情境,学生很快就会积极思考,教师只要适当提示一下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的体会“长方体的对应面是相同的。”也就是塑料纸的面积只要根据文具盒的底面大小来剪就可以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该被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才是数学的价值所在、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它的模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将教学内容和生活时间集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认识钱币”这一章节,钱币,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钱币,那么教师在讲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在班级中举行一个“答题挣钱”的活动,从认识小额的钱币开始,每组只要有一个人答对题就可以“挣钱”,答错了“扣钱”,看哪个小组最后挣得“钱”最多。开始的问题是让学生根据PPT中钱币的图片说出代表的数额,然后增大问题的难度,进行一些不同数额钱币之间换算,最后是大家“买东西”的时间,看谁能进行不同数额之间的加减运算。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让学生每周总结一次自己家中的日常开销,然后每月大总结一次,看谁做的仔细。这样学生就会自发的去探索“钱”的生活,从而逐渐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有效强化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办法解决问题,还要不断的和同学合作,完成团体任务[4],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对数学的兴趣,实现高效教学。

比如,小学二年级的教材中有“认识方向”这一节,那么教师就可以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楼进行方向认识,比如教学楼在实验楼的哪个方位,东边还是西边,东南还是东北,食堂在行政楼的什么方位等等。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用图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方向的相对性,或者再教学生一些辨别方向的常识,例如看太阳或者北斗七星,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数学知识会随着学生的不断探索一一清晰明朗,也逐渐吸引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探索。

四、丰富教学资源

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希望,学生能力的高低直接说明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认识一些不同的教学工具,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充实,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授课效率。

结束语: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像数学这样学科,不仅抽象而且理论性强,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优化教学设计,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去探究数学中的奥秘。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探究环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实践,提出问题,大胆质疑,然后指导学生独立去寻找答案或者解释。

4.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篇四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2003年开始进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初中(即7-9年级)数学课程设计按“新课标理念”也将致力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能力,这种“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具有五方面基本特征——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初中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农村中学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本身就教弱,因此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方式转变”,可能为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初中数学带来更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困难和问题将是初中数学教师急待解决的。

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持续”,意为:有再提高的底蕴,坚实的基础,有持久性、有后劲、有发展的空间。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即“五环节”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进入问题情境(激起探究动作)——自主探究研究(猜测验证证明)——提炼交流发表(归纳总结提炼)——变式应用巩固(发散收敛活用)——反思总结提高(检测回顾引伸)。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发现、探索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上经历发现、探究、合作交流、质疑、倾听、回顾反思等活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自主学习。

3、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师生间实现真正的“精神交通”,采用“个人、小组、全班”三结合合作交流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会”到“会学”,直到“要学”提高学生思维品质,让智慧得到最佳发挥。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教育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方面国内外仁人志上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发表了若干争鸣,其中有影响的,可就系统地阐明,指导同行,特别是一线教师怎样恰到好处,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做法太少。仅仅是从理论涉及到了在新形势下,中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就如何在中学生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有序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研究方向与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具有同一性、微观性,侧重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优化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探索学生如何学会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学习,教师如何发挥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本课题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有一些明显的区别:①研究的形式有差别。我们的课题把重点放在基础教育阶段放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上。③研究的内容有不同。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对自主探究能力学习进行了理论探索,本课题重点是研究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选题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较高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为农村中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理论总结,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方法、教育质量、教育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

1、是完全符合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精神,把农村中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是对“基础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非常讲究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斑斓多姿的学习方法中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到最高境。

3、是本课题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日趋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知识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为传统数学学习进行一次革新,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实施提供有实践意义的运作原则和方法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本课题有专家的指导。

4、本课题组成员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曾有多篇教育管理论文和研究成果出版,近几年又多次参加教育教学等培训,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同时为此专题已潜心研究了很长时间,积累了大量有关材料,能够比较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该课题的研究方向。

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课题界定:(1)、自主探究:所谓“自主探究”,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2)、自主探究能力:所谓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就是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操纵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而进行的负责任、有意义的学习能力。支撑性理论:(1)、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2)、主体性教学理论。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最基本的属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是主体性教育的最终追求。(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目的,应着眼于主体性的生成和潜在智能的开发。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农村初中数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初中数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农村初中数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论、模式和经验。

3.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性观察比较、倾听、质疑、独立自学、群体议论、合作交流、归纳反思等各项综合能力的培养。

(2)、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最终产生三种力量:(a)激发动作的力量,使无能的手变成万能的手;(b)引活思想的力量,请大家的头脑出来做双手的司令官;(c)释放创新的能量,创造更“新”价值的力量。

(3)、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优化个性发展,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一)起始阶段(2007年1月——2007年3月)课题准备阶段

1、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收集相关资料。(1)、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撰写相关论文。(2)、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3)、完成前期现状调查报告

(二)分析阶段(2007年6月——2007年9月)

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

(三)实践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依据初步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

(四)结题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1、撰写《农村中学数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报告》。

2、展示农村中学数学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案例。

3、展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下的系列成果。

4、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运用

七、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检测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程中,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等途径,创新理论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调查法。通过调查辅导组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3、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学生的探究能力、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等发展状况,通过实验,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合理,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给予充分的时间,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2、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认真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落实任务,积累资料,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教改论文等。

3、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学者指导课颗研究,进行科学论证,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同时,有机会外出参观访问、培训学习,推动课题研究的进程。

九、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一)准备阶段:

(2007年1月——2007年3月底)(1)加强理论研究。(2)填写申请书。(3)起草课题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07年4月——2008年8月)制定实验计划、论证理论假设、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实施实验计划、研究实验方法、小结。

(三)总结阶段:

5.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篇五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学生也应主动进行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文章首先分析了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及可行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化,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学,符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其次,总结了数学阅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进了数学语言并明确了数学阅读的基本特征;最后,从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基于具体示例分析,提出了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一些途径。

关键词:数学阅读

数学语言

数学知识结构

途径策略 1 提高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及可行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由“学会”转变成“会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会学,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自己对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积累,自主地学习新知识,从而达到能理解、会应用的目的。自学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提倡与深入,阅读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所以,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为了后继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更应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一提到阅读,人们一般都会想到语文、外语等语言学科的阅读,其实,学理科也要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尤其数学更是少不了,但传统数学教学一直都没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能学会数学但不会学数学、会解数学题但没有数学思维的现象。就拿最起码的课本来说,阅读课本好像只是老师的任务而与学生无关,课本对很多同学来说就是习题集,只在做作业时才打开,就是翻开课本也阅读不了,把握不住课本的编写思路,建立不起数学的知识结构,没有数学思维,不能深入学习数学。而中学生,由于中高考的压力,学生几乎成了被动学习的机器,没有一点数学思想,做题只是机械性的条件反射,以前见过的就会做,以前没见过的就不会做,不会分析试题,理解不了试题表达的含义,学生学的累,老师教的累。谁不知学会分析、主动思考、理解数学是学会数学的真正方法?这么多年来,中学数学教学都忽视了这一点,难道是中学生没有阅读自学数学的能力?

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已基本成熟,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已经能够把握正确的阅读顺序。这么多年来,对数学阅读的忽视可能还是由多年的习惯和只重视考试而忽视学生对数学的掌握情况造成的。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的今天,这种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应变一变,不仅要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也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数学,既要学到数学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数学。因此,学生要真正地动起来,积极配合老师,自觉参与课堂教学,自主进行数学学习,而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数学阅读引起了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研究。进行阅读训练最好的材料莫过于数学教材,所以,我想主要把阅读的对象定位在数学教材中的定义、定理、公式三个方面。下面我将从自身的理解和经验出发,就中学生该如何自主学习数学、进行数学阅读,谈几点认识。掌握数学阅读特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进行数学阅读,首先就要对数学语言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数学语言的认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学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下一步的产生是严格依据上一步推导的,一个字一个词语不认识不了解都会影响整个数学概念的理解。所以,在数学阅读中不允许有生僻字词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对学过的数学词语能够准确记忆、准确理解。

第二,数学阅读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这是由数学的严密性决定的,每个细小环节都要理解清楚,任何一个知识点的不透彻理解都会影响我们对整个过程的理解,甚至会中断我们的阅读。

第三,数学阅读是一个不断思考与动手推导相结合的过程。数学由于其严密性、简捷性的特点,一些不必要的步骤就会省掉,这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将会是一个挑战。第四,数学阅读是一个需要快速学习快速理解从而掌握新的知识的过程,这是由数学知识结构决定的。数学阅读要随时学习新知识,随时进行积累。由于新知识在数学阅读中不断出现,这必然会增加阅读的难度,影响阅读的速度。

第五,数学阅读以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点为主要目的,不能纠结于题目形式与具体描述内容。

3.教师培养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

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教师要把握启发诱导、不代替分析、不直接作答这一原则.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能力,要从“扶读”阶段到“解读”阶段,最终到达“放读”阶段.从引导性阅读--指导性阅读--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提炼---阅读与迁移--阅读与应用---阅读与反思逐步展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从而真正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1、扶读阶段,问题引领。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教师可针对教学的重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问题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大脑才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2、解读阶段,咬文嚼字。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指导按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通读全文——勾画重难点——质问疑点——联想类比——批阅注释。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和阅读时产生的疑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再仔细阅读有关内容,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对于易出现的误区要勇于暴露,学生辨析纠错,从而加深印象。

3、放读阶段,自主探究。这一阶段重点放在学生提出问题,加以探究应用上,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互相补充,互相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真正的数学阅读,以达到教学的整个目标,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过渡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因此,重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4、读后反思,提炼迁移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做错的题目,教师不用讲,让学生再把题目读两遍,学生便可自省改正错误,印象更为深刻。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失误,总结经验,提炼阅读方法,内化为自身的阅读好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好比掌握了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金钥匙,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5、读后练习,精选适量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我们教师应有选择的增加具有阅读性的作业。如布置一些阅读章节的预习性作业,阅读报纸的小结复习性作业,经常选择一些内容新颖,学生必须通过仔细的阅读才能解决问题,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题量不易多,否则会让学生觉得难以完成并降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键是做到持之以恒。4.训练数学阅读提升自学能力的途径

中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最好的材料莫过于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数学教材的预习、自学来实现,学生对数学教材自学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数学语言,二是数学知识结构。数学语言的学习可以从定义、定理和公式这三方面入手,这些知识是数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懂的部分,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培养锻炼逐渐自学懂这部分知识,就拥有了较高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知识结构应在每章或全书的总结时来建立,先对知识有全面了解,有整体概念,再把数学知识整体化、系统化,这样可以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系统;数学阅读不仅是阅读更重要的是阅读之后的理解,而这种对数学知识结构的归纳总结,对于锻炼提高数学阅读数学理解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一数学语言的阅读自学 1.定义的学习

定义是数学语言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要求重点记忆和掌握的,定义应该要先理解再记忆,不能彻底理解时,可采取先记忆,再在应用中理解。记忆后通过不断在解题应用,掌握其规律,再碰到新的定义就能够快速理解。要注意“暴露”思维过程,加强对概念误区的教学,使学生避免犯同类错误。定义的应用一般是严格按照定义的条件进行判断:

要解决概念类题目,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记忆很重要,初次接触一次函数,通过这个题会加深我们对一次函数的理解和记忆。对概念的掌握首先要记住,其次要弄清其内涵与外延。在概念的记忆中最好能举出反例或实例,这里的实例更应该是类似例题中的题。所以,对概念记忆的两种方法:理解记忆和先记忆再做习题反复理解。各人可依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但都要达到准确记忆、能理解、会应用的目的。2.定理的学习

定理是严格按照自身的条件再结合相关定义推导出来的。(1)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2)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3)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掌握其应用;(4)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定理的证明有很强的逻辑性,对定理的学习不仅要准确记忆定理的条件、结论,还要理解定理的证明,掌握定理证明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技巧。定理在应用中一般是作为依据使用的,要分析清楚它的条件、结论。定理的学习应侧重在证明与应用上,对定理的记忆就不一定要逐字逐句记忆,但必须掌握其条件和结论。定理的证明是通过严格按照定理的条件和已学的知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定理的学习对培养数学思维很有帮助,学习数学要学会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数学,理解数学。3.公式的学习

对数学公式的学习,可以比较定理的学习来讨论,比较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相同处:定理、公式都要求准确记忆,明确其证明、推导,能熟练应用。不同处:第一,定理在应用时一般是作为依据使用的,判断清楚其条件才有结论,对定理的记忆也不要求逐字记忆。而公式在应用时一般是作为工具使用的,对公式的记忆必须准确记忆。第二,定理的证明体现的是一般的数学思维:严格按照定理的条件和已学的知识进行严密地逻辑推导,而公式的推导除了有很强的逻辑性外还有很强的技巧性,体现着数学的灵活性。第三,公式的应用不仅是公式本身的应用,也会涉及到对公式推导方法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这些方法技巧的应用。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预习乐于自学

新世纪的中学生依赖性强,不愿意自学,等着上课听讲,接收现成的知识;新世纪的学生逆反性强,布置预习自学的作业,学生不一定会去认真看认真学,对于锻炼数学阅读的能力也起不到多少作用;新世纪学生表现性强,布置预习作业后,可以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点,让一些依赖性强、逆反性强、自觉性不够、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将前一天布置的学习内容讲授给同学,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表现得更加出色,必定会努力学懂、学通一些较难的定义、定理、知识等。通过讲课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提高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5.会做笔记,勤于积累

在做语文阅读时,有良好习惯的同学一般都会做笔记的,摘录优美的词语、段落,随时写下心得体会为以后的阅读和进一步学习作积累。其实,数学阅读也是要做笔记的,可以积累典型的例题,典型的解题方法技巧,自己认为恰到好处的思路分析等等,只要是你认为对自己有益的你都可以写下来,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锻炼提高自己读懂知识点、吸收知识点、理解知识、归纳总结知识、理解知识点的能力,精做笔记、会做笔记对于提高数学阅读也是很有成效的方法。笔记,不仅要做,还要会做。不一定要照着黑板上的抄,上课时重点应放在听上,听老师的分析与引导,学老师在碰到问题时是怎样入手的,笔记一定要记对自己有启发性的东西,凡是书上有的,像定义、定理等就不要抄,这些内容书上的肯定比你抄的整齐、漂亮。有启发性的东西可以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一句话,也可以是老师随口说的一句话。所以,记在笔记上的东西都是有用的,这样才能保证笔记的“简捷”,要不然笔记比书还厚。另外,笔记不仅在课堂上记,在课下阅读相关资料时,你认为典型的例题、分析都可记下,可以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总之,笔记要“精简”,笔记上的东西都是你认为有用的,要随时与笔记交流。

二,数学知识结构的学习

数学课本的编排章节性很强,一般都是一章涉及一个方面的内容,对数学知识结构的掌握要以章为单位。在学习一章之前,先在目录上浏览一下这一章的所有内容,看这一章要学哪些内容,有个整体了解也就心中有数。等一章学完后再建立整体框架,把各个知识点填到框架中,也就系统掌握了这一章。由于北师大教材的编排是螺旋上升式的,到初三时对每一个模块进行框架式再整理,从而将书越读越薄,了然于心。

6.跨文化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篇六

跨文化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英语阅读一直以来被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依据,传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理念阻碍了阅读水平的.提高,在二十一世纪的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增强学生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化理解能力,以便从根本上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作 者:范丽军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25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10(2)分类号:H319.9关键词:跨文化能力 阅读水平文化背景 提高

7.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篇七

自主学习,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 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英语阅读训练往往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 阅读材料也主要以考试 (高考) 中的题型为主导, 机械性训练。这种做法在高中阶段更为明显, 因为高中的课堂被高考挟持。可悲的是英语阅读在不少学生眼中等同于考试卷上的阅读短篇, 学生为了做对阅读题而读, 教师为了学生做对题而教。短期来讲, 以上倾向造成的后果是阅读兴趣削弱化、阅读材料单一化、教学方法简单化、阅读策略误区化。长期如此, 英语基础教育就会偏离方向, 忘记自身最本真的使命: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发展人、培养人, 而不仅仅是训练考试技巧。

难点是“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落实学习策略目标, 如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注意方法策略的研究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 教师若能探究英语阅读教学, 将有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自主阅读培养原则, 是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在英语阅读教学被强烈扭曲的背景下, 提出通过阅读策略教学提升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效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拓展国际视野,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幸福感, 同时也让教师快乐幸福为师。

首先, 激发学生阅读动机。现在高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优越, 生存危机感低, 主动想通过学习知识改变生活环境及命运的人少了, 被动学习者多了, 要让学生自主阅读, 就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在其现实生活中、未来工作、娱乐消遣中的作用, 而不只是升学的要求。

其次, 丰富阅读教学资源、构建阅读文化。现在可视媒体——电视、电脑、手机等占领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如果阅读材料过时、枯燥, 学生就不堪忍受;材料话题也要选好, 文科生更喜欢阅读有关演艺界明星的话题、服饰等方面的英语文章, 而理科生偏爱科幻、体育等方面的文章;教师在阅读教学资源上, 要以课内阅读教学为中轴, 开辟课外相关阅读的立体课堂,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 营造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受学习者群体的影响, 如果周围的同学、朋友、教师等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当然, 最关键是课堂教学的因素, 应用阅读教学策略, 重视课堂45分钟的阅读效率, 给予学生任务, 在学生逐步完成任务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课前:广泛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查阅、收集有关资料。

课中:深入阅读———要求学生利用阅读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及大脑已有图式进一步理解、吸收、归纳、推断文章中没有明确表述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

课后:展示反思———要求学生充分吸收阅读信息, 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判断文章的价值, 这会获得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等综合能力。

课外:协作作业———运用资源策略, 通过大量的有关练习, 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 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总之, 指导学生课堂参与,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阅读教学评价上, 要实行宽容与严格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机制, 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 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也可多让学生思考、提问, 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使其学会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培养概括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篇八

【关键词】概括 阅读 培养能力 提高水平 一句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117-01

一、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5.重点训练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各种阅读能力的训练,注重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教学。

以上要点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感特别是概括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品起来,能使学生有充分地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渴望。

阅读要求我们有科学而又有艺术的指导,让学生美读起来,美说起来;从而言之有味,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阅读不仅讲究引导艺术,也讲究调控有度,讲究角度丰富。如概括式阅读讲究“精练”;发散式阅读讲求“广博”;分层式阅读讲求“厚重”;赏析式阅读讲究“美好”。阅读要求我们精思熟虑,巧取角度,精当概括,提高创新阅读水平。

二、一句话概括活动设计及其对提高阅读水平的意义

一句话概括,是本人在教学中创造的一种精致的阅读活动,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上一句归纳综合性的话,它所形成的各抒己見的课堂民主交流的氛围,常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句话概括活动有下列几种设计:

1.一句话概括评说人物

以《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例:他是一个穿戴整齐的人;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是一个将要离开小镇的人;是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是一位热爱祖国语言的人;是一位爱国的志士;是一个坚信法兰西必胜的人……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括出不同的感觉。

2.一句话主要内容理解概括

以《社戏》为例:社戏有趣令人难忘,难忘在于“我”费了许多周折才得以去看;难忘在“我”急切去看社戏的心情;难忘在可以和自己喜爱的农家伙伴们一起去;难忘在可以领略去看戏途中的新奇景色;难忘在可以看到红衫小丑;难忘在月夜归航中童话般的畅快感受;难忘在伙伴们热心周到的真情和纯洁朴实的性格;难忘在六一公公的憨厚;难忘在可以在江南水乡这个富有新厅美景的地方结识天真纯朴的农家少年;难忘在景美、人美、情更美……

3.一句话课文妙处概括

以《狼》为例:妙在开头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冲突的双方;妙在文章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简要交待故事情节的开端,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妙在起笔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妙在描写屠夫惧狼:投骨而狼不止,使人感到屠户面临巨大危险;妙在描写双方对峙,相持不下,四顾躲藏;妙在写后狼止前狼又至,写出屠户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妙在描写屠户的一再退让;妙在写两狼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妙在用一系列恰当的动词,表现出屠户的处险不慌的机智;妙在描写前狼假寐,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以表现狼的狡诈;妙在情节波澜起伏,悬念迭生;妙在教育人对狼一样的恶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妙在文中暗示狼绝不会有人的智慧和力量;妙在启示录示人们对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存有幻想而妥协退让,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4.一句话关键信息概括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那里曾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罗布泊,肖逝的仙湖”。

5.一句话学习心得体验概括

以《散步》为例:我懂得了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我体验到了家的温馨;我懂得了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我懂得了家庭成员之间应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我体验到了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我懂得了作为中年人,长辈和晚辈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我体验到生命中的至爱亲情就体现在祖孙三代人之间。我觉得本文不但情真而且景美;不但意境美而且语言美。我懂得了叙述一件事,表达一个“理”、一种情。

课堂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你争我抢,你方说罢我来讲,七嘴八舌,此起彼伏,忙得好个“不亦乐乎”。

另外还有“一句话总结课文”、“一句话归纳学法”、“一句话展开想像”等等,都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活动,这看似“大家都来说句话”一般简单,实际上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阅读实践。这种各抒己见、自由民主的课堂阅读氛围是学生研读课文的好环境,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能走进课文”,如果能以“一句话概括”之本为突破口,学生的视野及思绪怎能不投进文本呢?

9.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篇九

[摘要]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智慧人生的基石,主要包括阅读力(学习阅读)、思考力(思考想象)和表达力(运用创新),而这三种关键能力的基础则是自主阅读力。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自主阅读力是关键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三种关键能力的基础。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力,笔者从激发动机、引导扣疑、强化实践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期对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所借鉴。

[关键词]阅读力;策略;动机;扣疑;实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笔者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为最终目标,让自主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一、激发动机,让学生乐于阅读

阅读动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实践证明,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应从学生的认知兴趣、?J知需要及自信心入手。我们要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阅读实践活动获得感受和启发,产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愿望,这种愿望或动机是我们开展自主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1.知识吸引。在阅读实践中,许多文本知识因其跌宕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个性、出众的写作技巧而极具吸引力,极易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潜在的阅读动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文本的内在吸引力,利用课始、课末或阅读课等机会以“吊胃口”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让他们产生自主阅读的急迫心理。前不久,我在解释“鞠躬尽瘁”一词时,谈到了诸葛亮和《三国演义》,当学生听得入了迷,我却戛然而止,故意制造悬念,然后告诉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被激发出来了,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由此得到加强。

2.目标牵引。为了强化阅读动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吸睛之处或疑难之处,牵动学生思维的神经,以目标牵引激发学生读之而后快的冲动,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主动阅读。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的阅读,可让学生紧紧抓住“历险”二字,在浏览梗概抓住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思考:汤姆主要历了哪些险,其中最惊险的是什么?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最后推荐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原著,相信学生会有“欲读之而后快”的感受。

3.兴趣导引。一个成功的自主阅读者,首先是一个兴趣阅读者。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乐此不彼地去阅读。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前,我先让学生课前了解家乡的春节习俗、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激发他们了解不同地方习俗的兴趣,再引导他们阅读本组课文,进北京看西藏出新疆,最后展开一系列的课外阅读。北京春节的习俗、独具一格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以及和田维吾尔的风俗人情无不让学生眼界大开。这样的兴趣导引,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轻松求知,教师轻松教学,教与学达到高效的有机交融。

二、引导扣疑,让学生善于阅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存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才能事半功倍,学生的阅读力才能得以养成。

1.存疑――引导学生勤于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个“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有了这个“疑”,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阅读、深入探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一篇文章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将阅读中不懂的地方划上记号或将问题写下来;若学生不懂得怎样去发现问题,应引导学生根据单元导语、课后提示或随文气泡去发现问题。当然,学生发现问题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浅入深的过程。刚开始可能不分巨细地有疑必问,小至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意思,大至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特色,教师都应予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抓重要的本质问题,如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等。

2.质疑――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明确阅读的目标,是学生进行下一步阅读的基础。我们提倡“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它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有些学生虽然在阅读时想到了一些问题,发现了一些问题,但羞于提出来,耻于提出来,怕人取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成熟或很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应予以肯定、引导和鼓励,切忌进行否定讽刺,以免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

3.释疑――帮助学生善于解决问题。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要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和教材特点,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探究,可以独立探究,可以小组讨论,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动手实践,可以一种方法,可以多种结合。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增长了知识,还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了实验的探究方法。

三、强化实践,让学生形成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文和课堂,要着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课外读本、从教师导引到自主自觉的不断积累与实践,借助行之有效的抓手,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养成学生自主阅读的拓展延伸能力。

1.拓宽阅读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选学课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阅读能力,自读课文,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运用和升华。

2.搜集资料信息。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教师都要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调查采访、实验、观看音像制品等途径,大量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如学习一篇课文,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的资料,课后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其它资料或链接,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3.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把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阅读习惯,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读书笔记分随文笔记和摘录笔记,随文笔记是一边读一边在文中旁记,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摘录笔记是统一记在读书笔记本或读书卡上,当读到好文章或好书时,随时摘录下其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想,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使阅读有所收获。

4.增加背诵积累。一是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词句段篇,包括课文中的和单元组要求的,以及相关的课外拓展;二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文的积累;三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自由选择的积累内容,让学生在积累中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5.注重读写结合。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要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叶老说过,作文离不开借鉴和模仿。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材料,通过引读借鉴,让学生领会一些写作的技巧,学以致用,以读促写,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繁复的作文教学,又可以有效提高作文质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各种策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切不可截然分开。不能只单单进行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各种培养策略要灵活综合运用,确保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0.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篇十

要想在课堂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时多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物学科,跟现实生活联系得比较密切。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就会不断地去探索生活中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难题,他们都会不断地问为什么。这时,老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例如,2008年政府出台了“限塑令”之后,有些商家就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塑料袋,并称它们是合格的产品,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当我们学习了八年级的生物之后,我们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法官”,来验证商家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在讲授这个课题时,我会按照以下的思路来进行:首先,我们要了解政府为什么要出台“限塑令”?是因为现行的塑料袋无法被分解,使垃圾成堆,从而影响了环境。那商家称其新型塑料袋符合环保要求,也就是说它是能够被分解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够验证他的塑料袋能够被分解呢?我们知道,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那么,我们就看新型塑料袋能否被细菌和真菌分解。第二,设计实验方案。为了更好地得出结论,做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的变量是新型的塑料袋,对照组的变量是现行的塑料袋。第三,明确了变量后,那么我们就要控制两组实验除变量外其他条件都要完全相同。例如,要在同一地点采等量的肥沃土壤,要浇等量的蒸馏水,并且两组的塑料袋要同样大小,同样重量,做观察记录的时候要同时间等等。最后,对照两组的实验结果。如果新型塑料袋被分解,那么,说明商家的说法是真实的;如果新型塑料袋没有被分解,说明商家的说法是假的。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因为这个实验在课堂上很难做到,那么就要求学生课后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完成后,还要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

11.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高自主探究水平 篇十一

[关键词]自主发现 引发意向 阅读能力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22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读有所获。读有所获并非获得一堆僵死的知识,而是对阅读文本有所思考、有所发现。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过程。所谓“自主发现”就是通过阅读,学生能对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即发现文本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它是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有以下策略。

一、引发意向,让学生乐于发现

教学,不是为了教师完成教的任务,而是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生的学习意向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行为的效果。促进学生产生学习意向,意味着一切教学行为都要立足于学生,以学为起点,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 诱发好奇,让学生发现未知

人只有自知无知,才会永远求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愈发旺盛,他们急于发现真知的意志就会愈发强烈。每一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言语形式和语言风格等,这些都是增长学生自主发现能力的支点。当他们读到“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回天之力”就会发现,“拧成回天之力”对他们而言是多么新奇的表达。

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吊足他们求知的胃口,让他们急于想知道“所以然”,他们就会兴趣十足地用心去思考、发现。名师名家总会制造“陌生化”“新奇点”,让学生遭遇“无知”,进而产生向更深处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薛法根老师执教《爱之链》,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后,开始“抖包袱”:“文中有哪些情节老妇人不知道,又有哪些情节是妻子不知道的?”在学生自认为对文本内容有了深刻的把握后,薛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又撩拨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他们再读文本探究写法特色的意向。

(二)培养自信,让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意向包括学习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三个要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习意向的三个要素得到充分的关注。许多成功的导入往往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教师出示词语:第一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第二组:永久保持、可贵之处;第三组:崇敬、瞻仰。指名读这些词语后,要求学生思考:“根据这三组词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个学生质疑:“为什么游客都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师问:“仅仅是游人吗?”这个学生马上改为:“为什么所有人都瞻仰两棵樟树?”在教师的引导下,问题逐渐深入。这样,学生发现问题的自信心增强了,探究问题的意志力得到发展。

二、依据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自主发现”不是放手不管,让学生放任自流。其实,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揭开那层窗户纸,让学生看到外面更加清亮的世界。所以,教师要做到“心明眼亮”“手中有法”,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导学策略,让学生发现视阈更加开阔。

(一)学会比较,发现异同

《黄河的主人》有一段描写艄公的文字:“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段文字既有对艄公的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对表现艄公的品质都同样重要。那怎样让学生理解作者言语形式的匠心呢?我们试着让学生把不是写艄公的语句去掉,和原来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比较,学生明白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小学生往往把不同文体的文章当作一种文章来阅读,因此,他们阅读发现的视界就相当有限。事实上,不同文体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不同的方向延伸。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说明文,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想到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教学第二段:“兵马俑规模宏大……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要让学生发现这段文字与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这段文字列举了很多数字——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又发现这些数字有的是确数,有的是约数——这就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这样,文本价值在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中得到充分的彰显。

(二) 变换视角,发现乐趣

对文本中的具体文字信息,要作多角度思考,才能发现其中显性与隐性的育人价值。《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关于海参活动特点的描述:“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的学生读出了海参的活动特点是“慢”。海参的“慢”是隐性信息,是从“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等显性信息发现的。

只把自己当读者,发现问题的角度往往是单向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变换体察文本的角度,这样就可以把问题指向写作的秘妙,揭示作者文心与智慧之所在。教学《珍珠鸟》,让学生从作家的角度来审察,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作家与可爱的小精灵感情笃厚,他与小珍珠鸟共忧乐,在作家看来:小珍珠鸟长得可爱……如果从小珍珠鸟的角度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在冯先生的家里生活很舒适……这样,读者、作者、小珍珠鸟三维角度变换,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三、对话文本,让学生体验过程

阅读教学不能只让学生陷于理解层面,要有一个上升到发现的过程。有了丰富的发现,课堂就会闪耀着创造的光芒。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是基于自己生活的一种发现。这种发现往往不如作者所传达的情感深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发现中引导,引导学生重新发现,提升自我发现为个性化发现。

(一) 引领学生有新发现

自主发现,并非一定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文本给自己收获的阅读智慧。高效的阅读教学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再以发现问题结束。引导学生在已有发现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发现,是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学《理想的风筝》,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再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景物?为什么题目不改为《刘老师,我想你》?为什么刘老师身体残疾还放风筝?为什么刘老师故意撒手?发现新的问题,要想得到解决,需要在文本中再走一个来回。这样,使他们的思维经历一次由集中到发散、再由发散到集中、由求异到求同的深刻洗礼。

(二) 觅寻多元中的个性化发现

自主发现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读出自己的发现。教学《半截蜡烛》,有的学生发现:“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样会不会又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蜡烛还有半截怎么会熄灭呢?为什么一家三口都想在蜡烛上做文章呢?”这实际上是与文本更深一层的对话,这样的疑问又引起学生对文本探究的兴趣。有的学生发现:“一家三口的理由都很充分,而且没有丝毫慌乱和紧张——伯诺德夫人‘轻轻地吹熄;杰克仍然从容不迫地搬来柴火,若无其事地‘默默地坐待;杰奎琳的要求合情合理。他们都考虑周全,不露痕迹,所以不会引起怀疑。”有的学生发现:“德国军官表面上蛮横无理,其实也很愚蠢,他们感到伯诺德一家都很顺从,自然得意;而且他们都很残忍,蜡烛熄灭,杰奎琳没了照明,他们才不会关心呢,更不会在意。”这些发现都是基于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个性化发现,是他们对文本积极思维闪烁出来的火花。对文本的理解当然不能脱离其主流价值取向。在主流价值取向统摄下的个性化发现,是烛照文本价值的一束强光,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变得敏锐。

四、关注结果,让学生学有发现

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在他的著作《有效教学》中指出:“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学会。”学生没有学会,等于教师没有教。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最终也要看结果,即学生有没有主动地发现、有没有有主见的发现、有没有养成自主发现的习惯。

(一) 养成螺旋上升的发现能力

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学生仅仅发现信的内容是告诉儿子一个道理,即“给永远比拿愉快”,他们是不会满足的。事实上,高尔基并不是给儿子讲大道理。高尔基是从栽花这件事情出发,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引导儿子明白道理的。先是说儿子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特别指出是在“岛上”,让儿子明白这美好的东西——鲜花不仅给爸爸带来了愉悦,也愉悦了岛上的其他人。自己的花是给别人欣赏的,不能把美据为己有,自然就是要学会奉献。接着,让儿子明白: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种花,其他的一些美好的行为、热情的帮助都是美好的东西,即让儿子无论在哪里,都要留下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德行。最后,提升对事情的认识,让谆谆教导的道理水到渠成。

(二) 发现阅读中规律性的内容

阅读教学倡导自主发现,并非让学生追奇逐异、哗众取宠。阅读教学的自我发现离不开语文学科特点。只有通过自我发现,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积淀阅读素养。教学说明文《秦兵马俑》一文,学生发现文中用了一些不太准确的词语,如“近”“左右”等。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语呢?因为还没有最终统计清楚,因此不能绝对化。这样的语言表述就是模糊语言。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模糊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掌握它运用的规律,这便是阅读教学的价值。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自主发现”无疑是发现者为有意义的存在而做出的努力。人们常说:没有学生的舞台,就没有教师的舞台。一堂课,没有学生的发现,教师的发现等于零。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在课堂上所关注的不是自己的独特发现,而是学生的思维和发现的品质。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3] 周一贯.在课堂里寻找儿童[J].小学语文教师,2013(10).

[4] 郭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爱在记忆中找你下一篇:汇报材料水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