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校本教材教案

2024-09-19

古诗诵读校本教材教案(精选6篇)

1.古诗诵读校本教材教案 篇一

1.序言

何为国学?为何读经?.................................1 2.《三字经》

.................................3 3.《百家姓》

4.《千字文》

5.《弟子规》

6.《德育启蒙》

7.《朱子家训》

8.《名贤集》

9.《增广贤文》

10.《小学必背古诗词》

11.《初中必背古诗文》

12.《古代长篇叙事诗选》

13.《苏轼诗词选》

14.《李清照词选》

15.《毛泽东诗词》

.................................4...................................8..................................12..................................24..................................27..................................31.................................37.................................40.................................45................................52................................56................................56

..................................57

2.古诗诵读校本教材教案 篇二

多年来, 我校一直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 致力于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通过“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创编和有效落实, 引领师生共同感受诗情, 吟诵诗音, 传承诗韵, 自主创新, 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力, 挖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潜能,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 提高人文素养。

一一、教材的主要特色

《经典古诗文诵读》是在我校十多年来坚持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我校创新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 内容是在完成新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的基础上, 由学校教师精选的经典古诗文。我校校本教材强调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的诵读实践来进行语感训练, 使古诗文学习过程不仅成为学生语感形成的过程, 成为学生自主建构言语意义、涵养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 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淀与传承的过程。

本教材按年级共分六册, 每册十篇古诗文。每篇古诗文都配有与其相对应的背景图画和“诵读提示”, 便于学生在情境中自主阅读, 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思考与实践”是我们本着创新教育的理念,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 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特别设计的、侧重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思考与练习题, 最能体现这一课程设计的独到之处。其特点是:

1.选择性。

即每篇课文的诵读思考与实践题目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喜好自主选择完成, 教师不做硬性要求。

2.开放性。

问题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着重启发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 走近作者和他的相关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 从而激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 自主积累, 开阔眼界, 丰富精神世界,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例一】《月下独酌》的第二题:诗人虽然把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 但是字里行间却不难看出他的“独”。为此, 我想把自己的理解对诗人说一说。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三题:我想查阅资料, 了解一下马致远的生平, 诵读他的其他作品。

3.综合性。

问题的设计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法, 通过不同途径理解古诗文内容, 在吟诵经典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例一】《将进酒》的第三题:感受着诗人的豪气, 我不禁想尝试把这首诗配上适当的曲子唱出来, 与大家分享。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三题:这首词句句如画, 让我们一起试着结合自己的想象为它配上一幅画。

4.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古诗文特别适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所以, 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诵读思考与实践”中设计了给诗加“腰”、仿写、改写、续写等练习题。

【例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第三题:结合感悟, 我们可以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把这首词改为一篇语言流畅的记叙文。

【例二】《天净沙·秋思》的第二题:请给这首词加“腰”, 使其更生动。

二二、课程的实施

为了使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我校采取了大课和小课相结合,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学社团、文学沙龙以及走进经典主题论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校长、中层领导和教师带头吟诵和创作诗词, 并走上讲坛。学校期末语文考试分A卷和B卷, B卷专门考核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考核结果记入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性的学习、交流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顺利实现了小学毕业完成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 提升积累60首的目标。

(一) 教学得法, 倾情吟诵

课堂教学是古诗词诵读的主阵地。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 并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是我们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原则。下面简要介绍我校中高年级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实施策略。

1. 读题质疑知诗人。

古诗文的语言极为精炼, 它们的创作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或源于战乱, 或源于隐居, 或源于离别, 表达了作者在某种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情怀。我们把“将学生引入诗词创作的背景, 缩小与古人时间上、认识上的差距”作为古诗文诵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伊始, 可以让学生交流从诗文题目、作者、背景中获取的信息;然后, 让学生猜测作者要写什么, 会怎样写。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情境, 明确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既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2. 读通诗句晓诗意。

在古诗教学中, 诵读是理解的基本前提。诵读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通过读通顺、读明白、读出韵味几个环节来完成。在诵读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和难点词句, 借助“诵读提示”和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凭借已有的言语积累潜心品味, 细心感悟, 形成语感, 以获得言语运用的感性经验和深刻的理性认识。切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这样只会让学生感觉单调和乏味, 同时也破坏了古诗文的整体性和美感。

3. 会心吟诵得诗韵。

苏东坡曾言, “三分诗七分读。”有感情地诵读, 读出自己对诗文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的理解, 读出诗的韵味, 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古诗文往往意境深远,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要想读出诗词的韵味, 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使诗文描绘的景象在其头脑中浮现。这样, 学生就会对诗境理解得更深刻, 感情体会得更深入, 进而能够会心吟诵。在此基础上, 将诵读的抑扬、快慢、强弱融入其中, 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心境的理解也会不断提升, 达到“会心”的目的。这样反复诵读, 达到心口合一的诵读境界, 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 不知不觉间就会与作者心意相通, 并得其神韵, 语感也就产生了。

4. 拓展积累尝创编。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积累既能让学生吸取精华, 体会魅力, 又能把这些收获运用到阅读写作中去,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中得法, 并通过一首诗或词的学习, 归类拓展同类作品或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力图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把学生带进经典古诗文殿堂的同时,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如诵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后, 引导学生诵读杨万里的《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汉乐府《江南》等与莲花有关的诗词;诵读李白的《将进酒》后, 根据学生喜爱编歌的特点, 引导学生将这首诗配上喜欢的曲子唱出来。这样的方式比简单的读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抓住古典诗文的创新点,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兴趣, 引导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创编, 是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一直尝试的教学手段。例如给诗加“腰”、改写、仿写等。孩子们在读写结合的学习环节中进一步领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发挥想象, 自主创编。教师也主动写下水诗文, 和学生一起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创作的快乐。

(二) 快乐实践, 诗韵飘香

除了课堂教学主渠道, 每周四、周五早晨, 10分钟形式多样的古典诗文诵读小课已经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个亮点。此时, 有的班播放古诗文朗诵的光盘, 有的班由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诵读诗文, 还有的班开展诸如吟唱诗文、游戏诵读、诗文配画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在诵读时间, 我们还为学生播放歌曲, 让孩子们随着优美的旋律诵读古诗文。我们还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知诗文内容, 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配画活动,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低年级孩子喜欢游戏, 我们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诵读。孩子们边诵读古诗边做肢体操, 其乐融融。对高年级学生, 我们开展了“百篇、千句、万词”的日积月累活动。活动从学生每天踏进校门时就开始了。不论是在校园中做值日的、还是刚进校园的学生, 都能听到从LED展示屏传来的、由在我校举办的古典诗词诵读竞赛中获奖的同学录制的配乐朗诵。每当这个时候, 很多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朗诵, 并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很多作品。

每个班级的教室板报上, 都专门开辟了“古诗文园地”, 摘录古诗文, 诗配画, 发表诵读体会, 内容丰富多彩, 校园可谓“诗情涌动, 诗音绕梁, 诗韵飘香”, 学生积极地参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 实现了“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 得到古文化的浸润, 丰富自己的语言, 进而实现了“质“的飞跃。我校成立了各种文学社团三十余个, 都有各自的特色刊物。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种朗诵、作文比赛,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提升。

3.古诗诵读校本教材教案 篇三

从2002年开始接触并尝试使用多个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读本,到2007年6月我校校本课程教材《中国文化经典诵读》修订后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再版,成为广西小学界首套正式出版的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教材,并于2007年秋季期起免费发放给全校三千多学生使用,已经走过了五年多的历程。回首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实施的整个过程,我们欣喜与忧虑并存,期待与反思同在。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中,我校主要采用了按照斯基尔贝克的程序,即先分析情境,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付诸于实施,具体操作如下: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境分析

就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而言,我国的校本课程主要集中在课外活动这一领域。早在2003年,我校就已经在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中,就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进行了调查,主要方式是访谈、座谈及问卷,其情境分析如下:

1从大的方面来说,近百年来的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断被异化,儿童已经陷入了与民族文化根基断层的危险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传统经典里的精美篇章,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任。

2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当下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缺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

3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其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有了发挥专业才干的场所,教师由此反思课程、研究学生、发现自己,从而提升专业形象、促进专业发展;其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自觉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夯实自己的人文底蕴。

二、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确定

1一般目标(宗旨)

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培养学生对诵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浓厚兴趣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责任心。

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丰厚博大,借助经典诵读,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诵读积累一理解重点一适度运用”中国文化经典,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特殊目标(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汲取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把握好“趣味性实效性指导性衔接性”的选文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精选就显得异常重要。

内容由浅入深,有全选,也有节选的。上册精选的内容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有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规范行为,如《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篇幅过长则精选了其中一部分,中册对《大学》《中庸》做了全文的选用,对长达二十篇的《论语》只精选了《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和《述而第七》三章,《孟子》精选了《梁惠王章句上》,而下册则录入了有着博大深邃思想的《老子》全文及《周易系辞》。

文体由单一到多样。上册的文体主要以韵文、五言七言绝句及少量《诗经》篇目为主,中册增加了词、曲和古散文,而下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赋、辞令及长诗等多种文体。

各朝代的作品逐渐丰厚。上册选文除韵文外,基本以唐代的五言七言绝句为主,而中下册的古诗除唐代之外涉及到了宋元清等朝代。

内容设置适度且具弹性。教材按照年段分为上中下三册,每册教材平均62页码,供学生两年内使用,每个学期的内容平均15页码,最多没有超过18页码。在内容的设置上适度合理,基本符合诵读课的教学要求,而且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诵读的进度,选择本年级本学期之外的内容进行自我诵读或亲子共读,弹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资源能量。

教材筛选掉了我校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里已经出现过的古诗,但由于我校目前正值使用两个版本教材的交替阶段。所以难免出现与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个别重复的现象。

三、我校校本课程的主要操作方法

1把握教材的使用策略是关键

经过五年多在校本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积累经验,我们对学生学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补充拓展的需求,有了一个比较适度的把握。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督导,家校配合的力度等,都直接影响课程的有效实施。因为教材的操作策略直接影响到教材使用的实效性,所以我们确定“诵读积累一理解重点一适度运用”作为教材的使用策略,即精选经典中的重点诗文句子,在学生广泛诵读背诵的基础上,围绕精选诗句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强化,让学生基本理解大意,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在口头及书面进行适当的应用。

从现有的三册教材中精选出的重点诗文句子承载了了太多的内涵和期望,我们把精选出来的句子以“经典伴我成长”为主题,分每个年级以每周一句的形式呈现,通过各种途径对全校师生进行普及性的强化,使诵读经典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抓住要点,牢记重点。1)以经典名句作为全校语文课堂的师生约定用语,增添语文课的语文味。我们用经典名句替代传统课堂上教师常规管理用语,如“一二三”——“三二一”,“请坐好”——“我坐好”等,改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2)将“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印成适合学生携带的口袋书,免费提供给每个学生,供学生强化记忆诵读积累之用。3)作为每周周一全校集会的互动对诵的内容,在每周全校集会上由大队委领诵,全校师生对诵;4)作为校门口电子屏幕上出示的内容。每天轮番滚动播放,供师生出入校门驻足观看记诵。5)作为中国移动家校通发送给家长的信息,定期向广大家长传送。6)作为各班每周必须上墙的内容,每天课前课内必诵,并由教师对句子意思做适当解释,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日常口语交际及习作中进行适当运用。(见校本教材“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

2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是前提

确定了实施方案及使用策略,设置了课程目标,那么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就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根据《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与要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低年段每周六节、中高年段每周三节(见下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置低年段每周一节诵读课、中高年段每两周一节诵读课,规定每周周五午读20分钟的时间必须诵读经典的内容,并要求各教学班严格执行。

按每学期18周上课时间算,低年段可以保证18课时的教学时间,中高年段可以保证9课时的教学时间,另外每学期还有六个小时的集体诵读时间,这样无疑加大了保障课程实施的力度。

3构建特色教学模式是重点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根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专业水平方面光依靠“自我造血”是明显不够的;因此,我们借助高校的学术力量,尝试与玉林师院中文系开展“强强联手+学术支持”的合作,有效地运用了专家咨询法、系统培训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实验方法,探索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特色鲜明具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操作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机构。由我校课程研发团队与玉林师院中文系相关的技术力量共同组成领导机构,院方派出一位以上系领导负责指导协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和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派出两位以上副教授(或教授)具体指导课程的实施及开展情况;我校主要负责活动总策划,由院方团队有关人员审议后提出实施建议。

(2)审定教材。由系方学术研究方向为十三经的教授对我们教材初步选定的篇目所涉文本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进行考证及修正,并多次筛选审定作为教材重中之重的“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在教材编写中全程审定把关。

(3)培训教师。结合校本培训,系方定期派教授到我校进行讲学,在双方均对活动意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讲学内容宏观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个框架体系,微观乃至教材的具体篇目,如《论语》之《学而》、《为政》、《述而》,《诗经》之《关雎》、《硕鼠》、《无衣》等,对我校语文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给以极大的技术支持。

(4)共进课堂。让小学生在诵读课堂上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让小学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让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尝试教学实践,互利多赢,促成了我们构建“强强联手,特色诵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根据我校的要求,系方由学生自愿申请、经班级筛选,挑选出48名大学三年级的优秀学生,深入到我校每一个教学班辅助教学。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与我校任课教师共同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重点,执教经典诵读课,成为了我校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两位不同身份的教师联手执教诵读课,既分工又协作。我校的教师侧重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趣味诵读,在学生基本理解精选词句的基础上,按年段要求做口头和书面运用的适度引导。系方大学生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侧重课前就教学内容,如作品所涉及的背景、作者、典故、释义等,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考证确认,并围绕本节课的精选词句,编排成一些小故事、小歌舞、小品、快板或笑话等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地对教学重点进行直观演绎,强化诵读重点。这样的合作,使得经典诵读课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生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系方教授定期地听课指导,加强了该教学操作模式的实效性。

我校教师“组织诵读,适度引导”与大学生“专业考证,直观演绎”。初步构成了我校特色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

4营造氛围活动渗透是基础

作为桂东南的中国名校,我校秉承百年办学思想,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桂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孔庙就坐落在我校校园内,以儒家文化熏陶、渲染出我校校园文化的显性样式,给予一代又一代古定学子人文精神的支撑。

基于这样的先天条件,我们在创设校园文化的隐形样式、营造诵读氛围上是这样做的:1)在大成殿的四周建起经典文化长廊,从《论语》、《朱子家训》、《三字经》、《诗经》、《陋室铭》等篇目中精选出千古名句,陪伴着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关图片不断激励学生诵读的积极性。2)各班对教室的布置做到既有班级特色又凸显中国文化传统,按学校要求在学习园地设置“经典伴我成长”每周一句和“经典诵读小能手”的专版,还有的班级在教室悬挂孔子画像,增强经典诵读气氛。3)借助媒体的支持,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广西教育》《玉林日报》多次报道我校课程实施的情况,玉林电视台对我校诵读课程的实施进行专访,在“新闻视线”栏目里播出。4)社区、家长的参与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利用临街的优势,使家长除了通过家校通接收每周经典语句的信息来了解诵读进程之外,还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观看学校的电子屏幕参与诵读活动。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发和实施,赢得了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我们还利用好社区家长资源。将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士吸纳到我校校本课程研发智囊团里,让他们为课程实施献计献策。5)在学校集会上增加“经典伴我成长”名句对诵,掀起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之间诵读的竞赛热潮。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坚持诵读经典不是一件易事,与现代的童话、卡通、漫画相比,它是枯燥的。所以我们狠下功夫,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增加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1)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多次邀请台湾中华渊源文化交流学会理事长做讲座做交流,台大及台湾东南技术学院的教授也多次莅临讲学。2)每个学期我校都组织学生表演由教材内容编排的节目,或歌舞,或小品,或相声,或唱诵等,以班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展演,增强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自豪感。3)根据教学进度,班级每月一次。年级每学期一次,举办“诵读经典小能手”评比活动,已经成为了我校常规性的工作。4)每学期结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纪念活动,由各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古诗词吟颂活动。5)组织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积累一些奋发进取、立志爱国的诗句,进行收集、分类、交流,选出自己欣赏的诗句作为座右铭“以诗铭志”。6)高年级各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如“我最喜爱的一位诗人”、“我最喜爱的一首(篇)古诗(文)”等讨论活动,并采用办手抄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写出对诗人精神境界的认识和鉴赏评价,从而增长见识,提高写作能力。7)在中高年级举办“经典名句运用”习作大赛,逐步实现对精选名句由积累理解到适度运用的目标。

5,完善评价机制是动力

激励竞争,正确应用评价机制是课程实施的不竭动力。1)以年级为单位设计经典诵读评价表,统一印发使用;2)各年级开展评比诵读经典小能手、评比班级小诗人、举办赛诗会等活动;3)设立家校联系卡,提倡亲子共读,经常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孩子诵读经典后的变化和孩子在家诵读经典的情况;4)学校将组织部分校级诵读小能手参加海峡两岸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交流活动。

6课程实施诊断反思是促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时期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不断地反思是对我校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有力促进:1)教师的课程意识尚需进一步强化,课程素养尚待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尚显不足;2)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不断为课程的科学、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3)期待各级课程专家给以更大的技术支持;4)建设可以共享的地区课程资源体系,是我校更远大的努力目标。

4.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 篇四

经典诵读

前 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等诸多国学经典,荟萃和浓缩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记忆,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纵使天才也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时间统统读完。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编写了该校本教材,并开发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是诵读经典和语文学科学习相结合,和深化课堂改革相结合,和提升学生文史知识相结合,和学生做人教育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我们的目标是:

一、传承中华美德。通过学习,让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健全人格。让同学们从青少年时期接受熏陶,经典文化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攀比、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学习经典让他们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培育民族精神。

三、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给同学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铸造精神。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让学生徜徉于经典文化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让同学们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办优质教育、育栋梁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我校将永远向上,永远攀登,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而竭尽全力潜心探索、躬身实践,奋然前行,希望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传承文化,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读经典,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递者!

我们坚信:当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秀于中华大地,横卧成梁、挺立成柱的时候,当国家和民族十分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我们教育人的幸福将是充实而又崇高的!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编写组

目录

一、爱国篇

满江红/8 示儿/9 过零丁洋/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2

二、劝学篇

劝学(孟郊)/14 劝学(荀子)/15

三、励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 少年中国说/30 《岳阳楼记》/34 《诫子书》/37 《前出师表》/37 《兰亭集序》/39 《爱莲说》/41 《师说》/42

四、感恩篇

《游子吟》/46 《墨萱图》/47

《纸船——寄母亲》/48 《再别康桥》/49 《我爱这土地》/51 《乡愁》/52

五、红色经典

《贺新郎》/53 《忆秦娥 娄山关 》/53 《长征》/54 《沁园春·雪》/5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5 《西江月·井冈山》/55 《七律·长征 》/58 《卜算子·咏梅》/59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9

一、【爱国篇】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示 儿

【宋】陆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鉴赏】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鉴赏】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兵)河(何)入梦来。

赏析: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

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劝学篇】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鉴赏】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ï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î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qú)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

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

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

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于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于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

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励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鉴赏: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

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

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启超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

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边)涯;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诫子书》

诸葛亮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赏析: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

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师说》 唐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名言警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感恩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赏析:

灿灿的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生在北堂之下(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南风吹着萱草(即母亲的心)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 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

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赏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33 做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 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35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红色经典】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赏析: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系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是因为该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40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赏析

这首词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溶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诗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附:红色经典诗词目录

题目 地点或事件摘要 年份 贺新郎 1923 沁园春 长沙 1925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 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09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 秋 采桑子 重阳 1929.10 如梦令 元旦 1930.01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02 蝶恋花 从汀洲向长沙 1930.07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 春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 夏 菩萨蛮 大柏地 1933 夏 清平乐 会昌 1934 夏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十六字令 三首 1934-35 七律 长征 1935.10 念奴娇 昆仑 1935.10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沁园春 雪 1936.02 临江仙 七律 七律 浣溪沙 浪淘沙 水调歌头蝶恋花 七律 七律 七律 七绝 七律 七律 卜算子 七律 满江红 七律 贺新郎

赠丁玲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和柳亚子先生 和柳亚子先生 北戴河 游泳 答李淑一 送瘟神二首 到韶山 登庐山 为女民兵题照 答友人 和郭沫若同志 咏梅 冬云 和郭沫若同志 吊罗荣桓同志 读史 1936.12 1949.04 1949.04.29 1950.10 1954 夏 1956.06 1957.05.11 1958.07.01 1959.06 1959.07.01 1961.02 1961 1961.11.17 1961.12 1962.12.26 1963.01.09 1963.12 1964 春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1965.05 念奴娇 鸟儿问答 1965 秋

山东省“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组委会推荐篇目

《诵读经典三百篇》

目 录

(注:本书目次均按作者出生日期先后为序一 古典诗词(203篇)1.关雎(《诗经·周南》)2.木瓜(《诗经·卫风》)3.蒹葭(《诗经·秦风》)4.硕鼠(《诗经·魏风》)5.国殇(战国·屈原)6.橘颂(战国·屈原)7.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8.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集》)9.长歌行(《乐府诗集》)10.古诗二首(《古诗源》)11.短歌行〔其一〕(汉·曹操)12.观沧海(汉·曹操)13.龟虽寿(汉·曹操)14.七哀诗三首〔选一〕(汉·王粲)15.白马篇(三国·曹植)16.咏怀八十二首〔选一〕(三国·阮籍)17.读《山海经》十三首〔选一〕(晋·陶渊明)18.饮酒诗二十首〔选一〕(晋·陶渊明)19.咏荆轲(晋·陶渊明)20.归园田居五首〔选二〕(晋·陶渊明)21.代春日行(南朝·鲍照)22.子夜四时歌〔春歌〕(南朝民歌)23.木兰诗(北朝民歌)24.蝉(唐·虞世南)

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26.滕王阁诗(唐·王勃)27.咏柳(唐·贺知章)28.回乡偶书(唐·贺知章)29.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30.凉州词〔其一〕(唐·王翰)3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32.凉州词(唐·王之涣)3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3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3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36.次北固山下(唐·王湾)37.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38.出塞(唐·王昌龄)39.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40.采莲曲三首〔其二〕(唐·王昌龄)41.清平调三首〔选二〕(唐·李白)42.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43.秋浦歌(唐·李白)

4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45.行路难(唐·李白)46.送友人(唐·李白)47.将进酒(唐·李白)4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49.望天门山(唐·李白)50.望庐山瀑布〔其二〕(唐·李白)

5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52.相思(唐·王维)

5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54.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5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56.使至塞上(唐·王维)57.山居秋暝(唐·王维)58.燕歌行(并序)(唐·高适)59.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60.黄鹤楼(唐·崔颢)61.旅夜书怀(唐·杜甫)62.赠花卿(唐·杜甫)63.江村(唐·杜甫)64.望岳(唐·杜甫)65.春望(唐·杜甫)66.春夜喜雨(唐·杜甫)67.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68.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69.前出塞(唐·杜甫)70.登高(唐·杜甫)

7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7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7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7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75.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76.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7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78.游子吟(唐·孟郊)79.枫桥夜泊(唐·张继)80.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8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82.月夜(唐·刘方平)

8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84.乌衣巷(唐·刘禹锡)85.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8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87.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88.琵琶行(唐·白居易)

8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90.长相思(唐·白居易)91.江雪(唐·柳宗元)

9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93.菊花(唐·元稹)

9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95.雁门太守行(唐·李贺)96.咸阳城东楼(唐·许浑)97.题都城南庄(唐·崔护)98.山行(唐·杜牧)

99.江南春绝句(唐·杜牧)100.泊秦淮(唐·杜牧)101.清明(唐·杜牧)

102.望江南(唐·温庭筠)103.乐游原(唐·李商隐)104.晚晴(唐·李商隐)10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106.夜雨寄北(唐·李商隐)107.雨晴(唐·王驾)

108.溪上遇雨(唐·崔道融)10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110.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111.山园小梅(宋·林逋)112.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113.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柳永)11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115.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11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117.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晏殊)118.踏莎行〔候馆梅残〕(宋·欧阳修)119.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120.客中初夏(宋·司马光)121.梅花(宋·王安石)12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123.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124.元日(宋·王安石)

12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126.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苏轼)127.题西林壁(宋·苏轼)

12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1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130.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13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13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133.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134.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宋·苏轼)13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136.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宋·晏几道)137.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138.清平乐〔晚春〕(宋·黄庭坚)139.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140.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宋·贺铸)141.秦淮夜泊(宋·贺铸)142.和端午(宋·张耒)143.苏幕遮〔燎沉香〕(宋·周邦彦)144.病牛(宋·李纲)145.绝句(宋·李清照)

14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147.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148.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14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150.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151.渔家傲〔记梦〕(宋·李清照)152.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153.示儿(宋·陆游)154.书愤〔其一〕(宋·陆游)155.卜算子〔咏梅〕(宋·陆游)156.游山西村(宋·陆游)

15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158.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159.村居即事(宋·范成大)160.小池(宋·杨万里)161.观书有感(宋·朱熹)162.春日(宋·朱熹)

163.游园不值(宋·叶绍翁)164.摸鱼儿〔暮春〕(宋·辛弃疾)16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16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16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16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16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170.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17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172.暗香(宋·姜夔)

173.题临安邸(宋·林升)174.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宋·吴文英)175.野步(宋·周密)

176.过零丁洋(宋·文天祥)177.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宋·文天祥)178.正气歌(宋·文天祥)179.金陵驿(宋·文天祥)180.村晚(宋·雷震)

181.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宋·蒋捷)182.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183.绝句(宋·僧志南)18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185.潇湘夜雨〔元·马致远〕 186.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187.双调〔蟾宫曲〕(元·郑光祖)188.墨梅(元·王冕)189.百字令〔登石头城〕(元·萨都剌)190.殿前欢〔观音山眠松〕(元·徐再思)191.石灰吟(明·于谦)192.明日歌(明·钱鹤滩)19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194.秦淮杂诗(清·王士祯)195.长相思(清·纳兰性德)196.竹石(清·郑燮)197.竹(清·郑燮)

198.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199.己亥杂诗〔选二〕(清·龚自珍)200.慈仁寺荷花池(清·何绍基)201.出都留别诸公(清·康有为)202.狱中题壁(清·谭嗣同)203.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

二 古典文赋(35篇)

5.古诗诵读校本教材教案 篇五

教材

2016年10

目 录

一、写景篇 祖咏《终南望余雪》 刘方平《月夜》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张祜《题金陵渡》 刘长卿《送灵澈》 无名氏《杂诗》

二、咏怀篇 杜牧《泊秦淮》 李频《渡汉江》 岑参《逢入京使》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李商隐《夜雨寄北》 裴迪《送崔九》

三、怀古篇 杜甫《八阵图》 杜牧《赤壁》 刘禹锡《石头城》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终南①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②明霁色③,城中增暮寒。

【作者介绍】

祖咏(669—746?),洛阳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注释】

①、终南:山名,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②、林表:树林外层与近空处均称林表。③、霁色:雨雪止歇。【语译】

终南山的北岭啊分外地秀,峰顶的积雪啊在云端里浮。山林的上空啊天色已放明,长安城里的人家啊饮食感觉晚来天变寒。【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五首六韵(十二句),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此诗写的是作者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清朝诗人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

【链接】

积累描写雪的诗句:1、2、3、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送灵澈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③钟声晚。荷笠④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作者介绍】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近。【注释】

① 灵澈: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于云门寺。② 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③ 杳杳:远去状。

④ 荷笠:背负笠帽。这时游方僧人代表性的装束。【语译】

竹林寺深藏在青苍之中,告晚的梵钟声,渐远渐杳。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背负的斗笠上,一抹夕阳返照。归去吧,越中的青山,正迎着你——远行独归人。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链接】

送上人

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①,北斗阑干南斗斜②。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介绍】

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注释】

①半人家:月影西斜,故月光半照。

②“北斗”句:更深时星象。北斗、南斗俱为星名,古人以二星在空中位置计算夜时。阑干,横的意思,与“斜”字互文。【语译】

夜已深,月偏西,清光半照人家;北斗横,南斗斜,星光已依微。今夜人不眠,偏感得,春气萌动送暖意;百虫醒,鸣声新,初透窗纱——碧如洗。【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更深景象,“半”字极佳,星光依微,月色半照,这居处半明半暗,静谧到了极处——如全明,便无如此效果。——万籁俱寂中窗外忽传来初度的虫鸣,诗人这才惊喜地感知,春,已在夜色中飘然潜回人间;后二句因果导致,因虫声而知春,却于末句写虫声,又不绝的余音。“新”、“透”、“绿”三字连用,尤宜细细品味,从中似乎可以感到诗人的喜悦之情。【链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大林寺桃花①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③,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②芳菲:花草。③长:常。【语译】

人世间的四月,所有的花儿都已凋谢,但高山上的大林寺里,桃花才刚刚盛开。人们常常抱怨春天一去难以寻找,却没想到,它反而到这里来了。【赏析】

诗人用桃花来替代春天,把春天说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似的。构思十分巧妙,语言灵活风趣,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链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金陵渡①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②。

【作者介绍】

张祜(约782~约852),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其诗或感伤时世,或歌咏从军,以乐府宫词著称。其宫词写宫女幽怨之情,有感而发,平易自然而不流于浅俗。【注释】

① 金陵渡:渡口名,当指润州西津渡,在今江苏省镇江江边。唐时镇江亦曾称金陵。

②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州:又名瓜洲,瓜埠洲。在今江苏江都江边运河口岸,斜对镇江。【语译】

金陵渡畔小山楼,旅人宿,一夜望江自可愁。夕潮落,夜江静,明月斜;唯见对岸,两三星火,莫非是瓜州? 【赏析】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

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链接】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杂 诗①

唐·无名氏

近寒食②雨草萋萋,著麦苗风③柳映堤。等是④有家归未得,杜鹃⑤休向耳边啼。

【注释】

① 杂诗:不拘流例,随感而咏之诗。

② 寒食:民俗清明前二日冷食不举火,称寒食节。③ 著麦苗风:吹拂麦苗的风。④ 等是:同样是。

⑤ 杜鹃:相传是蜀王杜宇冤死所化,夜啼至口血滴下,如呼“不如归去”。【语译】

细雨迎寒食,滋润得芳草丰茂萋萋;春风著麦苗,又吹入水边杨柳,袅娜映长堤。都是有家不能归,那失国的冤魂杜鹃啊,再不要向我耳边悲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赏析】

本诗的前二句写寒食田野的景象,用词简省。“著麦苗风柳映堤”,“风”前著麦地后入堤柳,是不可多得的诗化语言。也许是这细雨轻风寒日天的景象与诗人家乡的景象太过相似,也许是寒食过后到清明,是祭扫家坟的时节了,因而引动了诗人的归思,这时细雨轻风中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悲啼,诗人听得心烦,转而向鸟儿怨嗔:我与你还不是一样,都是有家归不得,又何必对我如此聒噪呢?这回事有家无归者特殊的心态的反应,怨鸟之中包蕴了与怨禽同样的愁思。【链接】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渡汉江①

唐·李频

岭外②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历代评李诗“清新警拔”、“清逸精深”。清代建安人郑修楼曾有诗赞曰:“千载嫡仙携手笑,李家天上两诗人”。把李频和李白并举。《湘口送友人》是李频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历代诗家的好评。【注释】

① 本诗应为宋之问诗。因李频从未到岭外。② 岭外:五岭之南。唐时罪官多放岭南。【语译】

身在无领南,中原音书久绝,冬去春来,最怕节侯更。今日北渡汉水家乡,不觉情更怯;竟不敢,问来客,家人今如何?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链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杜牧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送崔九①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②,须尽丘壑笑。莫学武陵人③,暂游桃源里。

【作者介绍】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 【注释】

① 崔九:崔兴宗,曾与裴迪、王维共隐于南山。王维有《送崔九兴宗游蜀》诗。② 深浅去:深浅,深深浅浅,这里有随山势而行的意识。③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语译】

归山去,你当随着山势,深深浅浅任意地行;须将那峰峰谷谷的美景,一一仔细看。你呀,切不可学那武陵溪上的打渔人;游到了桃源,却又匆匆忙忙地归。【赏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链接】

送崔九兴宗游蜀

唐·王维

送君从此去,转觉故人稀。

徒御犹回首,田园方掩扉。

出门当旅食,中路授寒衣。

江汉风流地,游人何岁归。

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②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④犹唱后庭花⑤。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川文集》。【注释】

①.秦淮河:金陵(今江苏南京)秦淮河。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秦时凿中山以疏淮水开此河道,因名。

②.烟:河面上似烟的夜色水气。③.商女:以歌乐为生的乐伎。

④.江:指秦淮河。长江以南,合流无论大小,口语都称江 ⑤.后庭花:陈后主所作误区《玉树后庭花》的简称。【语译】

似烟的夜气笼罩着寒凉的流水,中天的月色笼罩着岸沙。我移船夜泊秦淮河,正近那繁华的酒家。歌女不懂什么叫做“亡国恨”,隔江还在唱着亡国之音《后庭花》。【赏析】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链接】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①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②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③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注释】

① 故园:指长安。

② 龙钟:方以智《通雅》谓“涕泪流溢貌”。③ 凭:托。【语译】

东望故园——长安路遥,千里漫漫;不禁涕泪流,湿透了双袖,犹自流不干。君今东归,马上相逢,匆匆无纸笔;托您啊,捎一句口信,说我西行尚平安。【赏析】

诗写游客邂逅京使,托他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诗来自生活,反映生活,信手写去,不事雕琢,亲切不味,真挚感人。“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生活中常见之事,一经艺术提炼概括,多么典雅感人,富有生气!【链接】

送崔子还京

唐·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寄扬州韩绰①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②,秋尽江南草未凋③。二十四桥④明月夜,玉人⑤何处教吹箫。

【作者介绍】

唐代(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注释】

①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②迢迢:一作遥遥。

③草未凋:原作“草木凋”。

④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⑤玉人:佳美如玉之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语译】

隐隐的青山啊远去的水,暮霭中影影绰绰;江南地气暖,秋已尽,草色轻轻却还未枯凋。扬州东西二十四桥,明月夜天照;风流军算的韩君啊,你究竟何处叫人学吹箫? 【赏析】

这首诗在思念扬州旧友中寄托了对那段梦一般生活的依恋追忆。青山绿水,隐隐迢迢,相连相延,似乎把一脉淡淡的思忆延展向无尽处。“秋尽江南草未凋”,更以秋草似丝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感,而着秋思中又带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暖意。“二十四桥”是多数,缀以“何处”,后二句更在一片月色下,造成迥深迷离的况味,使人想起《诗经•蒹葭》的意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因此“玉人何处教吹箫”,与其说在思念韩绰,倒不如说主要在怀恋他们在扬州共同渡过的那段生涯。【链接】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夜雨寄北①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汉族。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注释】

① 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②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③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④ 却话:忆说。【语译】

您问我何时归来,我自己也不知;我只知,巴山夜雨无绝时,流作山溪,涨满秋水池。什么时候啊,能和您,西窗下,长谈共翦烛;到那时,再给您,忆说巴山夜雨时。【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执着的语言和诗歌的音节,传达出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声。蜀中的秋雨之夕,本已使客子神伤,又适于友人远道寄问,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这种双重的惆怅。后两句的想象,正是诗人对着秋雨涨池的萧索秋景,握着友人殷殷存问的来信油然而生的企望。诗以“巴山夜雨涨秋池”居于中心,通过全诗叠词叠句所形成的回环音节,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向往绾结在一起,相映相称,相反相成,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热望的深长情韵。【链接】

霜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八阵图①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②,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④。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注释】

① 八阵图:相传此为诸葛亮防魏、吴入蜀所部石阵。八阵魏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形聚石成八八六十四堆,各高五尺,星罗棋布,相克相生。

② 盖:盖世。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鼎力。

③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④ 失吞吴:以吞吴之举为失策的意思。【语译】

您功业盖世,成就了,鼎足三分的大局;你声名成全,八阵图添上了圆满的一笔。江水奔流啊,石坚终不移;那堆堆石阵啊,仿佛在诉说着您的无穷遗恨——先主为何失策伐吴去!【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链接】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赤壁①

唐· 杜牧

折戟②沉沙铁未销,自将③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④,铜雀春深锁二乔⑤。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注释】

①作于杜牧任黄州刺史时。黄州有赤壁,但并非三国孙、曹、大战之赤壁,此借相同地名论史而已。②折戟:断戟。③将:拿起。

④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周郎:周瑜,吴军统率。⑤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语译】

断戟沉埋沙岸,那精铁尚未蚀销;我拣起戟儿磨洗净,原来属于三国前朝。想当年,若不是东风一阵助周郎;只怕是铜雀台中春意深,闭锁了,江东大乔与小乔。【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链接】

过华清宫绝句

唐·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石头城①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②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③来。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注释】

① 石头城:东吴孙权曾改称金陵为石头城。② 淮水这里指秦淮。③ 女墙:城垛。【语译】

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赏析】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对这首诗曾叹赏不已,当读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时,不禁赞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可见其感动之深和评价之高。【链接】

咏史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登幽州台歌①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而涕下③。

【作者介绍】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注释】

①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② 悠悠:渺远的样子。

③ 怆然:悲伤凄凉。涕:古时指眼泪。【语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

这是首千古传诵的诗。全诗短短22个字,却音节跌宕,抑扬顿挫。诗人胸涵宇宙,俯仰古今,苍迈奔放,超越时空。达到了至为纯粹的境界。【链接】

题乌江亭

唐·杜 牧

6.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古诗文启蒙》 篇六

丛书

三年级(上册)

前言

五于年厚重的历史,衍生出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对中一华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历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促进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仍 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不竭的血脉。

“仁、义、礼、至、信”,“温、良、恭、俭、让”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自身修养的文化规范。我们撷取这朵朵浪花,做为本套教材的主题,意在补充现行教材中德育点的不足,修身点的不够,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文品质的形成,教育学生守礼、坚韧、团结、惜时、进取,为实现“做现代人,做现代文明人”奠定基础。小故事、俗语、文言警句、名篇节选等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所选文章少则十几字,多则几十字,多是琅琅上口,易于成诵,且在短小精美的文字中,容纳了深刻的意蕴。一课一个教育点,一个知识点,在育人的同时,为孩子们将来学习古文打好基础。

在赏析部分,我们以强烈的时代精神为准,对相关内容作出推陈出新的诊释和评论。即该书的内容是“古”,但精神是“今”;形式是“古”,但价值观是“今”,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很好地融合,让今天的孩子愉快地接受了传统文化,让灿烂的古代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创编这套从书,是复杂的情感和思维过程。我们徜徉在古诗文的海洋里,感受着古典的魅力,欣赏着古人的才情,心中充满了快乐。但是由于我们能力、水平和审美标准的局限,因而,所选文章及赏析等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努力做得更好。

目录

第一课 立与废·······························1 第二课 知而好问·····························1 第三课 学要切磋·····························1 第四课 有错即改·····························1 第五课 后事之师·····························1 第六课 同心协力·····························1 第七课 秋月·································1 第八课 学问勤中得···························1 第九课 不矜细行 终累大德····················1 第十课习惯成自然···························1 第十一课 常劳身健·····························1 第十二课 乐善好施 知恩图报····················1 第十三课 敬人即是敬己·························1 第十四课 见己短量人长·························1 第十五课 言之及言·····························1 第十六课 没齿难忘·····························1

第一课立与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③④

【注释】

①立:成立,成功。②废:与上文“立”相对,荒废的意思。文中可理解为事不能办好。③预:预先,文中指事先做好计划和准备。④则:就、才。

【译文】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要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做成;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将一事无成。

【评析】

本文节选自《礼记·中庸》。《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主要内容为秦汉以前对各种礼仪的论述,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本文强调了“预”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定的准备、计划,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人们常说的“不打无准备的仗”就是这个道理。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人做事时缺乏筹划,不愿意做充分的准备,往往故作潇洒,美其名曰“跟着感觉走”。其实,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这样终将难成大事。或者,我们也曾有过“无准备”而“有收获”的体验,这时,请想想”守株待兔“的故事,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种偶然,偶然不会发展为必然,我们不可心存侥幸、自欺欺人啊!请记住:机会永远只垂青有准备之人。

【练习】

1.文言文中,才会产生时,”则“常被译为________。读下面两句话,写出“则”的意思。

(1)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

2.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你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哪些体会?然后说一说本学期你有哪些计划,你打算如何去实现它们呢? 3.背诵课文。

第二课知而好问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①②③【注释】

①知(zhi):同“智”,聪明。②而:且,并且。③好(hao):喜爱,爱好,文中可理解为愿意。④才:才能,文中是成为人材的意思。

【译文】

聪明并且愿意(经常向他人)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做才能成为人材。

【评析】

本文选自《荀子.儒效》。荀子,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是由荀况及其弟子所著。全书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儒效》是荀子弟子记录其言行的篇章。

文章告诉我们,人仅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要勤学好问、虚心求教。的确,求学首先需要有谦虚的态度,只有不满足于自己己有的知识水平,才能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愿望。然后,还应有追根问底、寻宗溯源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做到了这些,才能学有实效,学后成材。

【练习】

1.解释下面词语中“好”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里“好”的读音应该是______。(I)好为人师()(2)勤奋好学()

2.《论语》中也讲到了勤学好问、虚心求教的道理,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请你试着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查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3.背诵课文。

第三课学要切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②③④⑤【注释】

①切磋:比喻J位德学问方面互相研讨勉励。②独:独自。③而:连接并列的前后两项,可不译。④则:就。⑤孤陋而寡闻:知识狄隘,见识短浅。孤、寡:意思相近,指单一或少。陋:见闻少,知识浅薄。

【译文】

独自学习,不和学友交流、切磋,就会(导致)知识面窄且浅薄,见闻少而单一。

【评析】

木文选自《礼记·学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主要内容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论述,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先秦社会的爪要资料。

木文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切磋。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脑研究、刻苦钻研,固然值得提倡。但有的时候,与学友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十分必要的,别人的想法也许会让你你豁然开朗。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我们既要有独立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也要重视与别人的交流合作。

【练习】

1.你知道“孤陋寡闻”这个成语的意思吗?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孤陋寡闻”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成语有很多,请读一读,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才疏学浅浅见寡识满腹经纶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3.背诵课文。

第四课有错即改

人非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注释】

①非:不是。②圣贤:具有极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但圣与贤在程度上有所区别,圣:是指具有极高智慧和道德的人;贤:是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③孰:谁。④而:表示转折,但是、可是、却的意思。⑤善:好的(事情或行为)。⑥莫:没有。⑦大:表示程度深的词,相当于“更”或“非常”的意思。⑧焉:语气助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了”。

【译文】

不是每个人都具有高级智慧、极高道德和极高才能,谁能没有过错呢?错了但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评析】

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文章强调了改错的重要性。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犯错。做错事情并不可怕,知道错了,改了,下次不再重犯,就是一件幸事。怕的是不知错,或知错而不改,或改而又重犯,知错能改,就一定会不断进步。

【练习】

1.你知道“孰”是什么意思吗? 查查成语词典,怎样理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累下列名言,谈谈你的感受。

(1)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gou)《易论第九》(2)不贵(重要、宝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3.背诵课文。

第五课后事之师

①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④【注释】

①后事:以后的事,这里指以后的行为。

②之:结构助词,的。③师:学习,效法。本文可译为“借鉴”。④前事:从前的事,这里特指从前的经验、教训。

【译文】

记住从前的经验教训,并把这些经验教训当作以后为人处事时可模仿借鉴的(实例)。

【评析】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各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其作者不详,由秦汉年间的辩士汇编而成。

本文原句为“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后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而成为一则成语,广为流传。文章告诉我们要注意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是后事得以成功的前提。其实,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做每一件事不一定都会成功,常常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这很正常。失败并不可怕,有时它还会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我们不忘记曾犯过的错误,吸取教训,及时总结,这个”跟头“就没有白摔,它将丰富我们的阅历,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反之,则将重蹈覆辙,记住:相同的错误犯第二次,便是愚蠢。

【练习】

1.请解释下列词语中“之”的意思。一字之师()囊中之物()井底之蛙()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一则八个字的成语,这个成语中含有一组反义词:前—后。你还能写出带有“前”“后”两字的成语吗?_____ ______

3.读一读下面这几则八字成语,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它们的意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背诵课文。

第六课同心协力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②③④【注释】

①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心:思想;协:合。②其:代词。他们的。③利:锐利,文中比喻力量大。④断金把金属折断,锋利。

【译文】

两个人同心协力,他们的(力量)能把(坚硬的)金属折断。

【评析】

本文选自《易经》。《易经》即《周易》,简称《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文告诉我们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像一只只“拦路虎”挡在我们面前。有的困难单凭我们一人之力是很难克服的,这就需要亲人、朋友们的帮助。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块儿使,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困难呢? 【练习】

1.下面这句话中“其”是什么意思?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2.读一读下面的名言,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一手独拍,虽疾(急速,猛烈)无声。——《韩非子.功名》

(2)万人操(拿着)弓,共射一招(箭把、目标),招无(没有)不中。——《吕氏春秋》 3.背诵课文。

4.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听一听,唱一唱。课下也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团结的小故事,和同学互相讲一讲。

第七课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⑥

⑧①

⑤【注释】

①清溪:清澈的溪水。②碧山头:碧绿的山的尽头,可理解为山间至山边。碧山:碧绿的山。头:尽头。③空水:天空和溪水。④澄鲜:明朗,清澈。⑤一色秋:指天空和溪水都和秋色一样。⑥红尘:佛教中把人间称为红尘。⑦隔断红尘三十里:指溪水离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远(“三十”也并非实数,只是表明此处远离人群,写出其幽静、幽深。)⑧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译文】

清澈的溪水从碧绿的山间流过,天空、溪水与彩色的秋景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里离开人间真是遥远(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人流,听不到喧嚣),只有溪上白云,山间红叶悠闲自在地欣赏这无限美好的秋景图!【赏析】

本诗选自《千家诗》。本诗作者程颖(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儒家学者。他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他们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本诗题为“秋月”,但诗中并未见“月”,而是写秋月笼罩下的一条小溪。前两句从“清溪”、“碧山”、“空山”融为“一条秋”,写出了月的皎洁,溪的清澈,山的幽静;后两句借景(白天见到的景)喻情:尽管地僻人远“三十里”,隔断世俗红尘,但天上白云、山间红叶依然悠闲自得,不仅着意渲染了此处的幽静自在和一尘不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无芥蒂、光明磊落的情怀。诗中的“清溪”、“碧山”、“白云”、“红叶”等带有颜色的词,描绘出了一幅色彩丰富艳丽的深秋风景画,真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

3.你能根据诗中的意境,画一幅秋夜月光下的深秋风景画吗?试试看吧,相信你定会成功!4.为你推荐两首描写秋天的诗供赏读,能选择一首背下来就更好了!立秋 南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中秋 北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lai)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衡(qi)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ma)休向眼前生;灵搓(cha)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第八课学问勤中得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①

⑥【注释】

①萤窗:《晋书·车J}6传》记载:“晋人车)}}以囊盛用萤火照书夜读。”后用“萤窗”形容勤学苦读;也借指读书的地方,的书。“万”是虚数。如:书室。③三冬:②万卷书:指许许多多

三个冬季,即三年。《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④今:现在,当前。⑤足:足够。⑥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这里指没有学问。

【译文】

知识要在勤奋学习中获得,用囊萤苦学的精神来饱读诗书。(只要真正勤学苦读)三年,(就能获得)当前足够用的知识,(那样还有)谁会嘲笑你腹中空虚(没有学问)呢? 【评析】

本文选自《神童诗》中的“劝学”部分。作者汪沫,字德温,鄞(yi n)县人。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幼时聪颖异常,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后人以汪沫的部分诗为基础,再加进其他人的诗,而编成《神童诗》。全书共有34首诗,都是五言绝句。本文告诉我们“学问勤中得”的道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攀登书山,泛舟学海,原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做到勤奋、刻苦,必然能欣赏到书山峰顶的无限尽光,感受学海波涛的汹涌磅礴。其实,“神童”之所以最后能官至“大学士”,也绝不是因为“天才”所致,而是“萤窗”苦读“万卷书”而来。古往今来,多少博学之人的经历在告诉我们:坚持勤学苦读,才能获得一生受用的本领。

【练习】

1.“萤窗雪案”是一个成语,仔细读书,再查阅工具书,里面包含两个典故。了解一下。

2.你知道哪些关于鼓励大家写出几条和同学分享。“勤学”的诗、词、名言,写

出几条和同学分享。3.背诵课文。

第九课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①②③④【注释】

①矜:珍惜,这里指注意。②细行:细小的事情。③累(lei):伤害,在这里是“影响”的意思。④大:表程度深。

【译文】

(如果)不注意小节,最终会影响到最好的品德(的形成)。

【评析】

本文选自《尚书》。

《尚书》,也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该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部分古代事迹的汇编,相传是由孔子编选而成的。

本文意在告诉人们不要忽视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情,以免铸成大错这一道理。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一些不文明的习性乃至一些有损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事引起的。古往今来,因小节导致失节的事并不鲜见。有个寓言故事就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因偷拿了邻居家一根针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时却定了与一位偷牛贼同样的罪。小偷很不服气,问法官:“为什么偷了区区一根针却判得与偷牛一样重?”没等法官回答,偷牛贼抢着说:“我当初就是从拿别人一根针始的·”可见小事不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与境界,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小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日常生活小事着眼,于细微处讲品格千万莫让小节影响了我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练习】

1.“累”是个多音字,在本文读_,是_的意思,它还有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请说一说,并各组一个词。

读音:____________组词:_______________ 读音:____________组词:_______________ 2.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行”呢?和同学互相交流一下吧。

3.读一读下面的外国民谣,说一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4.背诵课文。

第十课习惯成自然

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①②

③【注释】

①:少年,文中指小时候。②若:好像。③习贯:习惯。贯,同惯。这里指经常去做的事情。

【译文】

从小养成的品行就像天生的一样,经常去做的事情就像自然会做的一样。

【评析】

本文选自《汉书》。

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奉昭完成其父班彪未著完的书,历经二十余年撰写《汉书》,后因事牵连,死于狱中。未完成的部分由其妹班昭和马续接着完成。

《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一公元220)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习惯成自然”这个成语便出自本文。这是贾谊在对统治者的继承人------太子的培养教育问题上,向汉文帝的上书。它告诫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

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坏的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掉;好的习惯就像是良师益友,在年少时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

【练习】

1.本文中“贯”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贯”是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yue)“,通“悦”,是愉快的意思。“风

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xian)”,通“现“,是出现,显现的意思。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看看你还能知道哪些。2.说说“习惯成自然”这个成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课文。

第十一课常劳身健

常亲小劳则身健。①②

③【注释】

①:亲自,亲力亲为,课文中是“亲自做”的意思。②小:轻微。③则:就。

【译文】

经常亲自做些轻微劳动或锻炼就(可使人)身体健康。

【评析】

本文选自清朝申涵光的《荆园小语》。

申涵光,字孚孟,号凫(fu),一号聪山。直隶水年((今属河北省)人。清初政治家、诗人。少年时即以诗闻名,与殷岳、张盖合称“轰(ji)(国都附近的地区)南三才子”。其诗以杜甫为宗,兼采众家之长。著有《聪山集》、《荆园小语》诸书。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养生之道,强调了劳动和锻炼的重要性。生活中的每一天,只要我们坚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会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反之,懒惰,什么事也不肯做,那就会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这样,对人的健康和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

【练习】

1.读下面几句话,理解“则”的意思。(1)水流则清,滞则污(污,污浊)。()(2)治则强,乱则弱。

2.“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那么背一背下面的两句话吧。(1)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2)善养身者,使之(之:指身体)能逸(逸:指安适)能劳。3.背诵课文。

第十二课善好施知恩图报

①②施惠勿念,受恩莫忘。③④⑤⑥【注释】

①:乐意。②施:给(ji)予。③惠:好处。④勿:不要⑤受:接纳、接受。⑥莫:不要。

【译文】

给予(别人)好处,不要念念不忘;接受(别人的)恩惠,切切不可以忘记。

【评析】

本文选自《朱子家训》。作者为朱用纯(1617-1688),字致一,自号柏庐,是清初学者。江苏昆山人。《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或《朱子治家格言》,是我国古代一部家教名 作。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用五百字总结了古代治家之道。因其通俗流畅,易于普及,故而三百年来流传极广,成为官宦士绅、殷实富户及书香门第津津乐道、倾心仰慕的治家良策;成为清代及近代家庭教育必读课本。当然,《朱子家训》中也有许多宣扬因果报应、安分守命等封建思想,这是今天的人们读此文时必须摒弃的。

本课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报答。乐善好施,是每个人应该做到的。给别人带来了方便和快乐,自己也会快乐,所以,不必将此放在心上。然而,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就一定要记住人家的恩情。古人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我们要做有情有义的人,要知恩图报,绝不能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

【练习】

1.请你先说出下面句子中”受“字的意思,再解释词句的意思(可以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最后任选一词或句子说一句话。(1)受之有愧()

(2)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的经历吧。3.背诵课文。

第十三课敬人即是敬己

①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胜于靠他人。

②③④【注释】

①即:就是。②靠:依靠、依赖。③胜:超过、强过。④于:介词。比。

【译文】

敬重他人,就是敬重自己;依靠自己,比依靠他人更好。

【评析】

本文选自《围炉夜话》。

作者王永彬,清代学者。此书以平实、质朴的语言,积极地阐述做人、处事的道理。多年来被广为传诵。与《小窗幽记》、《菜根谭》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书。

本文阐述了尊重他人与尊敬自己、依靠他人与依靠自己的关系,强调了尊重他人、依靠自己的重要性。文中第一个分句之所以说敬他人,即是敬自己,是因为你若总是对他人不尊重,他人自然不会尊重你。同时你也失去了自重。而凡事依赖他人,主动权在他人手中,做与不做,做好做坏你都无法控制。许多事,除非是力所不能及,否则,能自己做的还是尽量自己去做。一方面可以克服困难.增长能力;一方面也免得养成依赖别人的坏习惯。我们总要长大,自己去独立面对生活,所以应记住:“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靠自己最好。”

【练习】

1.写出下列词句中“即”的意思。非此即彼()荷花即是莲花()

2.学习和生活中自己独立做的事说给同学听出我们班自理自立方面的小标兵。3.试着翻译下面这句话,并与同学交流句子的意思。爱人者,人恒(heng,长久的意思)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背诵课文。

第十四课见己短量人长

①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自量。②③④【注释】

①量Clibng):本意为用尺、容器或其它作为标准的东西来确定事物的长短、大小、多少或其它性质。本课是“衡量”(即“评定”)的意思,“量人短”的“量”可以理解为“看”或“揭”,“把自量”的“量”可以理解为“查找”或“反省”。②平生:文中是平时的意思。③短:缺点。④何:为什么。

【译文】

(有的人)平时只会揭别人的短处(或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为什么不查找或反省(x}ng)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呢? 【评析】

本文选自《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是一种格言谚语的汇集。原名《昔时贤文》,亦称《古今贤文》,或简称《增广》。此书查不到何人编辑,始于何时。相传由明代中叶一位儒生编主后经明末清初人士增补而成。自清后期以来,在我国间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内容有的自文献、书籍中的名句,有的则选用民间俗语,其句精辟、琅琅上口,通俗易懂。

《增广贤文》大多讲的是为人处事之道,宣扬作者的人生哲学,许多内容今天读来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当然,文中也有消极的、不合适宜的内容,我们在阅读此文时,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气之罢了。

本文选择了《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指出了有些人只看别人缺点这个问题,提出了要经常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一观点。而看人短处,不看自身不足是古人乃至今天的小学生、成年人常常出现又不容忽视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注意。我们不应只看人短,不看己短,要多做自我批评;更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如果我们能够常“见己短”,常“量人长”,我们便会不断地健康成长。

【练习】

1.解释“何”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思。(1)早知如此,何必当初?()(2)区区流言,吾何惧之?()2.释“量”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量体裁衣()(2)量入为出()

3.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学此文的心得体会,要尽可能查找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若能有改正计划则更好了。4.背诵课文。

5.你能抽时间读一读《增广贤文》的原文吗?

第十五课言及之言

子日:“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③④

【注释】

①言之及言:话到该说的时候才说。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在《论语》中出现“子曰”,专指孔子所说。③未:不曾;(还)没有。④及:到,至。⑤之:代词,他。⑥而:就。⑦谓:叫做。⑧之:代词,可译为“它”、“他”、“她”等,此处指“言未及之而言”的这种行为。

【译文】

孔子说:不到该说话的时候就说了,这种行为叫作急躁。

【赏析】

文中的句子节选自《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后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姓孔,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本文是孔子告诫学生与人相处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还没到自己该说话的时候,就出来发表意见,这叫毛毛躁躁,这是一种不懂规矩,没有礼节的表现,到我们应该说话时则说,不到我们说话时,不应插话、抢话,同时,说话前应“三思而后行”。那么,让我们首先学会倾听吧,听人把话说完再发表意见,这样,我们会说的更全面,更深刻。其次,也不会影响其他人的倾听,让人感觉你很有礼貌,何乐而不为?

【练习】

1.热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l)言及之而不言之隐(隐瞒)。()(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过“言未及之而言”的现象,这种“躁”应如何改进?请你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吧

3.背诵课文

第十六课没齿难忘

哀哀父母,生我动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②③④【注释】

①没(mo)齿难忘:一辈子也忘不了.没齿:终身。没:尽,终。②哀哀:悲哀,悲伤。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感到悲哀。③劬(qu):劳苦。④瘁(cui):过度劳累。

【译文】

(我)哀伤啊,我的父母(离我而去了),(他们)为生养我吃了很多辛苦;(我)哀伤啊,我的父母离我而去了,(他们)为抚养我成人操劳过度。

【评析】

本文选自《诗经·小雅·寥莪》。(寥1u:植物高大的样子。莪e:多年生草本植物。)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诗经》

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小雅·寥我》是一首哀悼父母的诗歌。

本文意在告诉我们,应体会父母培养我们的艰辛与劳累,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两句真挚感人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歌咏者痛失父母的孤苦与未能更多地尽孝父母的遗憾。作者能在父母辞世之后体会到父母抚养自己的艰辛,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实为可贵。但如果能在父母尚且健康、还守护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就能理解他们的辛苦操劳,竭尽所能去关心他们、回报他们,让他们在辛苦之余,感受到儿女给予他们的慰藉和温暖,岂不是更好?

【练习】

1,结合注释,理解下面的话,并背诵下来。无父何估(hu,依靠),无母何恃(shi,依赖)。欲报之德,昊天阁极(像天一样没有尽头)。2.背诵课文。

3.阅读下列故事,学习陈毅的美好品质。

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到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着实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 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注:陈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再版说明

《古诗文启蒙》(从书)自第一次出版至今己经整整五年了。无论是作为校木教材,还是经吉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作为可公开征订的吉林省小学生通用教材,在小学生的国学启蒙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搭设了新的平台。但是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决定全面修订补充后再版。

这次修订的原则是初衷不变,只是在注释、译文、评析、练习、延伸等五个方面做了更为细致的探究。增补了一些新的文献资料和新知识,难易程度有所调整。可以说,修订后的《古诗文启蒙》(丛书)更严谨、更准确,文字表述更易于孩子们学习和理解。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这次修订难免仍有不妥、不周、不够准确之处,热切地期待着使用教材和教师指导孩子学习的家长、阅读此

书得读者及专家学者们的批评和指正,也希望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能及时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使本书更臻完善。

上一篇:家乡的无名河作文600字下一篇: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选举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