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2024-07-02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共19篇)

1.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风筝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积极应答的好习惯。

活动重点难点: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儿歌《放风筝》录音带、风筝一个。

活动过程:

1、教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风筝,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

像蝶不是蝶,

像鸟不是鸟,

清明前后天上飞,

就怕雨水浇。

幼儿:“风筝”

2、师:(出示风筝)“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个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1:“这是一只金鱼风筝,很漂亮的。”

幼儿2:“它有身子,还有一条长尾巴呢!”

3、师:“谁放过风筝?你和谁一起玩的?”

幼儿:昨天我和爸爸在草地上放过风筝。”

幼儿:星期天我和小姨在操场上放过风筝,最后我的风筝断线了,我哭了很长时间。

4、“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有关风筝的儿歌呢!”在音乐的伴奏下师幼共同欣赏儿歌《放风筝》

天青青,地青青,小朋友,放风筝。

你放大蝴蝶,他放大蜻蜓,

小弟弟,没啥放,直把手帕往上扔。

5、幼儿边学儿歌边表演儿歌中表现的情节,教师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演,并请几个有自己的创造性动作的幼儿上来表演。

活动结束:

回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搜集各式各样的风筝,将它带到幼儿园,大家一起欣赏。

2.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二

计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等特点的活动。其手段是一种数数操作, 其结果表现为数的形式, 这个数乃是一定集合类的标志。它的实质就在于, 在具体集合的元素和做为数的标准集合的自然数列各项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对应。

一般来说, 3岁的幼儿已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幼儿最初的口头数数只是一种“顺口溜”的唱数的性质。为了了解小班幼儿的数数能力, 我们在我园小班随机抽取30名幼儿进行了数数能力的测查。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测查了解幼儿数数能力的发展阶段和一般趋势。 (2) 为教幼儿正确学数数的方法提供依据。

二、材料

材料为彩球100个。

三、方法步骤

(1) 请幼儿口数。指导语:“小朋友, 你会从1数到几?请你数数, 好吗?”幼儿听懂同意后, 请他开始口数。 (2) 让幼儿点数。指导语:“小朋友, 你看这里有许多彩球, 请你一个一个地数, 看你能数到多少?” (3) 说出总数。实验者拿出一定数量的彩球, 问幼儿是多少?然后请幼儿从一堆彩球中拿出一定数量的彩球, 接着让幼儿点数, 并说出总数。 (4) 记录表 (见表1、表2、表3) 。

被试者____性别____年龄____

实验者____记录者____实验日期___

由表1、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 幼儿最初的口头数数只是一种“顺口溜”唱数的性质, 这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自觉地模仿成人的数数活动, 或者是凭着机械记忆来背诵自然数的名称, 但是, 他们并不理解自然数的意义。

表现特点如下: (1) 幼儿数数带有“顺口溜”的唱数的性质, 只能从1开始数, 稍一干扰就容易数错。 (2) 幼儿常常出现重数、乱数的现象, 3岁儿童约占46%。 (3) 幼儿常常出现进位错误, 表现在逢9进10或由10往上进的时候, 容易出错。 (4) 幼儿常常出现口手不一致的现象, 表现为口数快, 手点慢或相反, 也就是说, 口能按顺序数, 手却不能按实物一个一个地点, 手虽然按实物的顺序一个个地点, 但口却乱数。 (5) 幼儿大部分说不出总数, 不会概括, 如有时数7个, 却说8个。

通过测查, 我们发现幼儿实物点数的能力晚于口头数数的能力, 发展顺序应是:口头计数——指物点数——说出总数——从序数任意一点数数——按物取物——按群取数。

3.谈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活动 篇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促使幼儿“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幼儿安全生活的能力是保障自身安全、维护自身健康必备的基本能力。孩子在幼儿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尚未完善,他们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常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而幼儿在三四岁这个年龄阶段,独立性开始形成,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急于探索,成人对其看护相比以前又有所降低,所以这一年龄段,幼儿走丢事件相对容易发生,如何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一些自救的方法、提高应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了《妈妈不见了》的集体教学活动,利用形象直观的课件故事《妈妈不见了》,引导幼儿了解在公共场合不能远离成人单独活动,否则会发生走失的严重后果;借助PPT课件《爸爸妈妈不见了》层层递进地讨论启发,让幼儿知道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或自救的方法,使幼儿逐渐形成防御危险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知道与家人走失的危险性,建立自我保护防范意思。

2.让幼儿学会意外走失后的求助、自救办法。

三、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了解爸爸妈妈的名字和手机号码以及家庭住址。

2.FLASH课件《妈妈不见了》。

3.PPT课件《爸爸妈妈不见了》。

4.小鼓一个、花一朵。

四、活动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让幼儿懂得外出时不要随意离开家人的危害性。

2.难点:知道与家人意外走失后的求助和自救方法。

五、活动过程

1.通过观看《妈妈不见了》故事课件,幼儿聆听故事,根椐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积极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的小兔和兔妈妈去哪里买东西?发生了什么事情?

(2)小兔为什么会与妈妈走失?小兔这么做危险吗?

(3)狡猾的狐狸想蒙骗小兔,小兔上当了吗?为什么不能跟它去?

(4)小兔最后想了什么办法找到了妈妈?

小结:小兔子擅自离开妈妈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就会遇到坏人,可喜的是小兔子没有上狡猾的狐理的当,它想了一个好办法,请小熊阿姨通过广播寻找到妈妈。我们在与家人外出时,千万不能擅自离开家人,否则就会发生意外危险(重点指导,让幼儿了解在公共场合不能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否则可能会发生走失、被坏人诱骗的严重后果)。

2.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根据画面讨论,学习意外走失后的自救办法。

图片一:你们发现小明和爸爸妈妈到哪里去游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小明一家来到游乐场。)

图片二:在游乐场里发生了什么事?(小明与爸爸妈妈走失了。)

图片三:小明可以求助的提示(警察、工作人员、原地等待符号、爸爸妈妈电话示意图、广播)。

关键提问:(1)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小明找到爸爸妈妈?(知道要记住爸爸妈妈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以及家庭住址。)

(2)还有什么方法能让爸爸妈妈尽快找到小明?(不乱走,在原地等待爸爸妈妈。)

(3)我们可以求助哪些人帮助小明找到爸爸妈妈?(警察叔叔、游乐场的工作人员以及广播设施。)

(4)假设讨论:当你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时万一走丢了,怎么办?

小结:我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时一定要紧跟着爸爸妈妈,万一和爸爸妈妈走丢,一定要记住爸爸妈妈的姓名、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也可以在原地等待爸爸妈妈,还可以求助警察叔叔或者工作人员帮助寻找,千万不要随便找陌生人帮助或跟陌生人走(重点关注,幼儿是否知道在公共场所走失时,可以在原地等待,并向警察和工作人员求助,掌握求助、自救的方法)。

3.击鼓传花游戏“找父母”。全体幼儿围成一个大圆圈坐下玩“击鼓传花”游戏。鼓响传花,鼓停花止,请手持花朵的幼儿说出爸爸妈妈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或家庭住址,继续游戏(重点要求,幼儿能正确的叙说自己和爸爸妈的名字、电话号码或家庭住址)。

六、改编故事《妈妈不见了》

节日到了,兔妈妈带着小兔到商店里去买新衣服。商店里的人可真多呀!当兔妈妈在给小兔挑选衣服的时候,小兔被另一边的玩具吸引过去了,这么多玩具,可真好玩呀,小兔看着看着入了迷。等小兔抬起头,发现妈妈不见了,害怕地哭了起来。这时,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狐狸走到了小兔的身边,对小兔说:“别哭!别哭!我认识你妈妈,我带你去找妈妈吧。”

小兔想了想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跟你走,我会自己找妈妈。”于是,小兔跑到玩具柜台的小熊阿姨面前,请求小熊阿姨的帮助,小熊阿姨急忙带着小兔朝广播室走去,利用广播帮助小兔寻找妈妈。小熊阿姨把小兔带到了商场的广播室。不一会儿,广播室传出了:“小兔妈妈请注意,您的孩子现在在广播室,请您听到广播后马上到广播室来。”

4.幼儿园亲子活动小班优秀教案参考 篇四

二、活动目的:

通过离园前半小时亲子开放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自开学以来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增进家园互动,实现家园共育。

三、活动准备:彩笔、橡皮泥、请家长与幼儿提前搜集漂亮的糖纸

四、具体活动流程:

1、教师向家长简单介绍开学近一个月幼儿的表现和班级本学期要开展的活动(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请家长在家配合教师共同实行。

2、教师向家长和幼儿介绍本次半小时亲子活动的主题:1、学习内容展示 2、亲子制作----甜甜的糖果

(一)学习成果展示:

1、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

2、儿歌:《洗手歌》

3、歌曲:《鱼儿好朋友》

4、认识几种水果和红色。

5、儿歌《开火车》常规训练成果:站队、看齐

6、简单的礼貌用语:“老师,好!”“谢谢老师!”

(二)亲子手工制作:《包糖果》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用不同的材料来包糖果(珠子、石子、彩泥)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动手操作,家长不能包办代替,辅助幼儿完成操作。

2、请幼儿动手数一数,一共包了几块糖果,锻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能力。

五、分享、交流、小结

1、家长与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一起欣赏、交流。

5.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五

活动目标:

1.观察故事角色手中的物品,说说雪人是用什么做成的。

2.用自己喜欢的各种物品卡片,拼贴成一个雪人。

3.参与阅读与讨论,体验故事的奇特与幽默,初步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一步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画书《下雪了》、PPT课件。

2.图片:小狗、小猫、小猪、小鸡、小牛、小麻雀、小老鼠;其他小动物(小羊、小鸭、小鹅、老虎等)。

3.图片:胡萝卜、围巾、水桶、手套、长扫帚、树枝、干果。

4.事先和幼儿一起绘画:先用白色油画棒画出下雪的样子,再用各色水粉涂染,作为“雪地”背景。

5.大、小白色圆形卡纸人手一份。

6.各种物品小卡片:圆形的(水果、彩珠、纽扣等)、三角形的(胡萝卜、黄瓜、茄子等)、长方形的(树枝、花枝等)。

7.固体胶、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解读故事情节。

1.欣赏PPT第1~16页;—这是谁?他的手里拿着什么?(或提问:XX拿着什么在急急忙忙地走?)—(出示图画书15、16页。)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他们都拿着什么呀?(出示图片。)—猜一猜:他们拿着这些东西可能会去干吗?

2.欣赏PPT1第17、18页:

—他们在做什么事情呢?(堆一个“雪人”。)—你们看见过小雪人吗?小动物手里拿的这些东西,可以做成“雪人”的什么呢?

3.想一想:

—我们看见过的什么东西也可以做“雪人”的眼睛、鼻子、嘴巴、围巾、帽子和手臂呢?

小结:原来,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堆”雪人。

二、“堆”雪人。

—你们想不想也来“堆’个雪人?

材料介绍:背景图、大小圆形纸片、各种物品图片。

玩法:每人拿好事先画好的背景图,分别用各种材料拼贴成一个“雪人”

教师关注:材料的适宜性;固体胶粘贴的方法。

三、续编新故事。

“雪人”完成后,幼儿可以选择喜欢的小动物(特别是故事外的其他小动物)图片贴在作品上,用故事里的语言说说:“XX,XX,你去哪里呀?”

几个幼儿拿着作品排成一排,轮流用故事里的语言说说自己的作品,连起来就是一本新图书。

教学反思:

根据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短、好奇心强、爱动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使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充分开发幼儿的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觉智能、音乐智能等多元智能,使幼儿在全方位多感官的体验中掌握知识。

小班优秀语言活动教案《下雪了》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313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认识动物》》:小班教案《认识动物》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喜欢观察和表达,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尝试区分几种动物外形的不同特征,学习用简单的方位词表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激发了幼儿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认识动物》教案吧。

6.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六

活动目标:

1.能从15-25厘米高处往下跳,会双脚轻轻落地。

2.能勇敢的尝试,喜欢集体游戏。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4.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游戏。

活动准备:

1.高低不一的小方凳(表示大树)若干,小虫子图片若干。

2.欢快的活动音乐。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幼儿扮小麻雀,教师扮麻雀妈妈,听音乐模仿小麻雀动作:四散飞、跳一跳、吃虫、喝水等。

2.游戏“小麻雀捉虫”。

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棵“树”作为自己的家,爬上“树”,当听到捉虫的信号时就跳下来,“飞”出去捉虫。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多次练习。动作指导:两脚并拢,稍蹲,轻轻跳下来。

请个别幼儿示范轻轻跳的方法。

引导幼儿去同伴的“家”做客,鼓励幼儿尝试从高低不同的椅子上跳下。动作指导:要跳得又轻又稳。

3.游戏“大花猫来了”。

小麻雀从“树”上跳下来,四散飞,找食吃;听到“大花猫”的叫声,赶快飞回“树”上躲起来。

引导语:要轻轻从“树”上跳下来,别让“大花猫”听见。

师幼共同游戏,鼓励胆小的幼儿勇敢的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4.放松活动:捉小虫。

幼儿四散在地上捉“虫”,教师带领幼儿做放松动作并小结。

教学反思:

小班孩子喜欢各种动物,用动物作为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同时根据孩子们爱模仿的特点,本节课用麻雀妈妈这一角色带领小麻雀们学习本领,使幼儿更加形象、直观。

7.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七

隐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者向其实施任何目的明确的具体举措, 而是在直接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经验的过程。教师在幼儿园中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

幼儿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常规培养活动固然重要, 但隐性教育在幼儿日常生活常规形成中的地位也不能轻视。教师的言语、动作、穿着打扮、情绪、态度、精神面貌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生活常规的形成。小班的幼儿又喜欢模仿, 所以在培养幼儿生活常规中, 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身教胜于言传。如果教师只是和尚念经一样地对幼儿每天念叨要怎么做, 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将教师所做的内化为行动。在幼儿园, 我们经常看到自己无意的动作不知何时被幼儿悄悄地学去了。隐性教育无处不在, 那么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何利用隐性教育影响幼儿?

一、教师对常规教育的认识

1. 教师如何正确看待常规与活动中幼儿安全之间的联系

教师的观念影响着其行为表现。现代社会崇尚自然教育, 提倡幼儿自然的状态。但是自然不代表无常规, 不代表幼儿的随性, 而是引导幼儿走向自然。教育中没有了常规, 幼儿的安全难以保障, 活动也很难开展。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其体育活动中, 带领幼儿观察树的叶子颜色变化、花和果实的出现和凋落来感受树的四季变化的特征后, 要求幼儿拿着制作好的叶子、花、果实完成“走过独木桥—钻过山洞—爬过险滩—跃过三座山—跨过小溪”的旅途, 然后到达大树跟前。这位教师为了“保障”幼儿自主发展, 并没有明确活动中的规则, 只是任由幼儿自由发挥。这名教师只强调幼儿的“自由”, 忽视了活动中必需的常规, 导致活动场面非常混乱。这种放任不仅存在着安全隐患, 而且暗示着幼儿可以“自由”任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利于常规的培养。而且在这种混乱、吵闹的环境中, 幼儿的体验并不愉快。

培养幼儿的常规对保证幼儿的安全、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在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中, 教师要有耐心, 也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正确认识常规教育与自然教育的关系, 正确认识常规教育面向的不只是幼儿还有教师自身。教师本身正确的观念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幼儿, 这种隐形的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种隐性教育, 将隐性教育转化为显性教育。

2. 教师如何看待常规教育的目的及其与发展幼儿个性的关系

首先, 对于常规的教育, 教师不能单纯地看做是配合管理。常规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幼儿的服从不是盲目的、奴役性的服从, 而是一种有控制的服从、良知的服从。幼儿的服从是由于感受到纪律中的道德权威而产生的内在尊重感的外在表现。其次, 教师本身带有权威感, 这种权威是教师通过某种方式展示规范, 从而传递给幼儿的威望。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 使幼儿认识到规范不仅面向幼儿, 也面向成人, 教师不能随意更改规范, 要与幼儿一样适应规范, 规范支配着他, 并且帮了他的忙, 就像它也帮了幼儿的忙一样。教师由此唤起幼儿的情感———对非个人法律的尊重, 即公共良知的基础。教师自身要感受到这种使命感, 不是单纯为了常规, 拥有这种炽热信念的人, 存在于规范之中并能使幼儿也进入规范之中。只有在这些必需的常规中, 幼儿才能成为纪律中的自由人, 成为更加自立、自主的个性的人。

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1. 仪容体态

一位教师的仪容体态在幼儿园中很重要, 幼儿每天最直接看到的是教师的仪容体态。小班幼儿的学习又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所以教师穿衣打扮、姿态、动作直接影响幼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衣着形象。教师穿着整洁得体, 仪表端庄大方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赢得幼儿的好感和尊重。教师的仪容体态能够影响幼儿初步的审美观, 这是间接进行美的教育。小班的幼儿刚进入幼儿园学习基本的自理能力, 学习自己动手穿衣, 自己动手吃饭, 教师的表现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 言行一致

常规教育中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也是对自己提出了要求。首先, 在语言方面, 教师要做到时刻文明用语。小班幼儿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日常生活中只要听到教师说的“谢谢你”“对不起”“没关系”“早上好”等, 幼儿就会渐渐学会并形成习惯。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 觉得幼儿吵闹, 拍着桌子大喊“闭嘴”, 不让幼儿发出声音, 自己却和其他教师聊得热火朝天。渐渐地, 班上一些幼儿也学会了拍桌子让吵闹的小朋友闭嘴, 那神情、姿态像极了教师。强制性地阻止幼儿发出声音, 并不会起到良好的常规管理效果。其次, 小班的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互动时的表情、语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在我与幼儿共处的时间里, 我发现, 他们身上也有我的影子———什么样的教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小班幼儿的辨别能力是很弱的, 所以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言行在每一个细节中臻于完美, 在一举一动中滋润他们、感染他们。

单纯的幼儿是教师的一面镜子, 是教师的隐性教育资源,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幼儿的表现从侧面反映着一位教师可能忽视的行为。教师在培养小班幼儿常规时, 应使幼儿明白这些常规是面向每一个人的, 是大家都应该遵守的。教师可以设立监督小组, 监督教师及幼儿的行为, 将这些隐性资源利用起来。

3. 健康的情绪

不要将幼儿看做是无知的, 幼儿其实是最敏感的精灵。幼儿的情绪外露, 喜怒哀乐全在脸上。同样, 他们也能敏感地体察到教师的情绪变化。一位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积极阳光的态度, 那么这种良好的情绪也会传染给幼儿。

阳光的幼儿教师能将阳光的种子撒进幼儿的心里。在一日生活中, 幼儿之间的冲突是很常见的。例如, 教师组织幼儿搬小椅子, 并有序坐到自己的位子时, 幼儿因互相冲撞而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若教师积极、乐观地处理, 便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秩序;若教师也情绪激动起来, 那必将造成混乱, 不利于常规的形成。教师不能将私人的情绪过多带到工作中。在组织教学活动时, 教师太兴奋也会带起幼儿的过分兴奋, 从而导致活动的混乱。如果教师不从自身找问题却批判幼儿不守纪律, 只会让幼儿摸不着头脑。

在幼儿园小班, 幼儿常规的培养是长期坚持而慢慢形成习惯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具备足够的耐心、稳定的情绪, 不能急于求成。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迈入幼儿园, 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做好家园联动教育。在常规的培养过程中, 要多鼓励少批评, 不能为快速达成一定的常规目标而迁怒于幼儿。你相信幼儿, 心怀乐观积极的态度, 幼儿才能接受你, 才能认可这些常规;反之, 则会让幼儿产生抵抗心理, 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

8.小班幼儿手工活动的实践 篇八

小班幼儿手工活动实践手工活动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活动。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少,观察不够细致,手指肌肉活动不灵活,因此在表现能力上有所欠缺。为了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让幼儿感受手工活动的乐趣,培养其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丰富经验

针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主要以欣赏为主,在欣赏活动中,可以激发他们对手工操作活动的热情,为他们以后的表现和创造奠定基础。孩子初入园时,对幼儿园的一切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各种形象夸张、可爱和色彩艳丽的墙饰图形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和刺激。因此,我充分调动和利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知这些对象的审美特征。当我带幼儿参观多样而美观的室内外环境,幼儿刚开始,只会片面地说墙上有什么物体,接着我又提问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如,小房子有哪些颜色?旁边为什么有花?小汽车是什么形状的?这些装饰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摸摸看有什么感觉?力求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去感知这些作品的色彩、形象造型和内容,并让他们学会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欣赏“小兔的家”时,孩子们会说出可爱、漂亮、有趣等词语;会用动作表演小兔的睡姿和玩耍的样子。定期更换欣赏的作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主题墙饰的变化、美工区作品的更新等,这样可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经验,帮助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的手工活动时,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都被中大班幼儿有趣的操作气氛所吸引,强烈要求老师也能让他们参与其中。不过,欣赏活动并不局限于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内容,只要有可利用的审美情境,就要引导幼儿去发现其中美的特征,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能力。在之后的手工活动中幼儿总是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而且他们会从色彩的协调、造型的完整性等各方面初步评价同伴的作品。通过审美环境的体验,丰富幼儿的经验,不仅能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而且也更快激起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宽松的环境氛围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必要条件”。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只有热爱,理解和尊重儿童,才能启发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自觉活动的创造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支持者。要发现每位幼儿的优点和长处,对于儿童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益幼儿发展创造性思维,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我常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这条小鱼剪得真好,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更加喜欢手工活动,更加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

三、目的活动期和基本形状相结合,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意图

大部分幼儿之所以能在手工发展阶段的基本形状期较顺利实现自己的意图,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无目的活动期已经充分享受了自主活动的快乐,体验了若干手工材料的特性。如练习撕纸时,提供了色彩鲜艳的广告纸,蜡光纸或皱纹纸,请幼儿自己玩纸的游戏:可以折会折的作品,也可以撕成长条当面条,撕成碎片当雪花或小鱼。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刚开始挺有乐趣的,逐渐的,他们对自己的纸工作品简单的造型厌倦了。于是,我适时地教他们初浅的折法,学了一种折法再请他们想象是什么造型,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说了很多造型的名称。孩子们就在每次寻求新意中学会了对边、对角折、双三角形等折法。而后,在基本形状期他们就能用自己掌握的基本折法自如地折出“郁金香、蝴蝶、房子”等纸工造型,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剪纸活动也是手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孩子还不会正确使用剪刀的情况下,我提供了若干废纸让幼儿随意地剪,这期间我观察孩子需要指导的地方,经过巡视,发现幼儿虽会用手指拿剪刀,但还不会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这样我就有了指导的重难点,同时请家长在家进一步指导孩子正确地持拿剪刀。经过3~4次随意剪纸的活动孩子们终于剪得较为顺手了,基本上能独立的完成作品,例如,进行《小鲤鱼》手工作品时,我们请幼儿自己观察画面,讨论应该用什么方法完成作品。看着大部分孩子能够较独立动手操作,我们认为这应该都有赖于无目的活动期的探索,让幼儿从最初的尝试体验到掌握初浅的操作技能,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意图,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手工的兴趣。

四、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著名教育家卢布姆在《教育目标分类—情感领域》中提到:“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几乎总是关注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快乐情绪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重要的,学生更有可能学会或记住他们对之有一种积极感情的材料。”因此,我们在手工选材内容上和指导方法上注意建立在对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力求促进幼儿健全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使幼儿终身受益。如活动前,请幼儿参观各种范例布置成的画面,请他们自己想想要做什么内容,活动时,注意以游戏形式引入,如请他们布置小小美术馆、帮助小动物找家或比比谁的手最巧。这样,有趣的游戏口吻调动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传统教学中有时总是要求孩子应该安静地操作,而我们为了激发幼儿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尤其是对个性较内向的幼儿,我们总是允许孩子们可以边操作边与同伴或教师交流,把他们在操作中感到愉快、高兴的心情表露出来。同时,在幼儿选择材料方面,为了不限制他们的操作内容,尊重他们的意愿,我们也总是请他们轻轻离开座位去寻找所需的材料进行制作,这样,对于能力不同的幼儿来说,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来说选择较容易的材料入手,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高兴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或是怎样完成的,从而为他们挑战新的操作内容增加了信心。

9.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九

【设计意图】

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将国际象棋巧妙的融合于体育游戏活动,既提高了幼儿对国际象棋的兴趣,又锻炼了孩子的身体。

【活动目标】

1.练习听信号手脚着地变速和变换方向爬行,增强幼儿的四肢肌肉力量,培养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通过游戏,幼儿能正确摆放棋子,并对国际象棋有初步的兴趣。

3.幼儿能自主结队进行游戏,学会与他人协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4.让幼儿初步具有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体验健康活动的乐趣。

准备:铃鼓一只,垫子若干,蚂蚁头饰,创设各棋宝宝的家。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发兴趣“今天,我们学做蚂蚁,老师做妈妈,小蚂蚁跟妈妈一起去散步”(戴上头饰)齐声:今天天气真正好,蚂蚁蚂蚁起得早穿上漂亮花花衣,跟着妈妈去散步,东闻闻,西闻闻,发现一粒小豆豆,跑跑跑,喊来朋友一起抬,扛着豆豆回家喽!

2.探索练习

1)找朋友“我们小蚂蚁有许多好朋友,看看他们是谁?”(车,马,象,兵小蚂蚁在垫子上分别爬到车,马,象,兵那里去问好。妈妈示范,手脚着地的正确动作,幼儿模仿。

2)听信号变速爬行妈妈手里拿小鼓,敲得快(小蚂蚁爬得快),敲得慢(小蚂蚁爬得慢),妈妈敲时注意动静交替,掌握运动量。

3)听信号变换方向变速爬行我们小蚂蚁还有一个本领,会听妈妈的信号朝不同的方向爬刚才,我们小蚂蚁跟妈妈学了哪些本领?(向前爬,向后爬等)

3.游戏—送棋宝宝回家“呜、呜”“谁在哭”(是皇后),“怎么啦?”“我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现在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妈妈:“我们送棋宝宝们回家好吗?”每个幼儿找一个棋宝宝送回家,直到送完为止。(把手脚着地爬这一技能和摆放棋子运用到游戏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4.延伸:棋宝宝都找到家了,它们请我们小蚂蚁一起做游戏。随音乐轻松做律动。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0.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十

活动目标

1、知道跳的时候双脚同时起跳,双臂摆动。

2、大多数幼儿能连续双脚向前跳3—4米左右,动作协调。

3、喜欢玩跳的游戏,乐意遵守游戏规则。

4、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体验玩游戏的乐趣。

5、锻炼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准备

塑料圈,小树,萝卜,篓子

准备环节

听音乐和老师一起做热身操: 头部运动、上肢运动、腰部运动、腿部运动、脚部运动等。

探索环节:

探索双脚连续跳。

1、幼儿自由尝试小兔跳的方法。师: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呀?找个空地方原地试一试。2、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师:刚才妈妈看见有一只小兔跳得很好,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跳的。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动作要领:小脚并并,小腿弯弯,小膀子摆摆,跳。3、幼儿原地练习双脚连续跳。教师边念要领,边带幼儿练习。师:你们会不会跳啊?我们来试一试吧。(第一次练习)再试一试。(第二次练习)会了吗? 跳给妈妈看一看。(第三次练习)

辅助练习:

创设情境游戏,巩固练习双脚连续跳。

1、练习双脚连续跳。师:小兔子学好了本领,我们到小树林里玩一玩。按照妈妈的本领跳一跳。妈妈喊你们时,快快从两边跑回来。2、休息总结。师:你们看到小树怎么做的?从小树旁边绕一绕,不要碰到小树。3、强调动作要领,再次游戏。师:再去跳一跳,记得小脚并拢,膀子摆一摆。不要碰到小树。

巩固游戏:

拔萝卜游戏名称:拔萝卜 师:小兔子们真能干,本领都学会了,放松一下。帮妈妈到小河对面拔萝卜。小河上有三条石头小路,找人少的小路上跳过去,每次只拿一个萝卜,跑回来送到篓子里。然后找妈妈。(1)跳过石头,拔萝卜。(2)重复游戏2至3次。

放松结束

1、听音乐放松,重点放松胳膊和手腕。2、简单小结、给予鼓励。3、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看来,孩子们对双脚向前跳的这一技能都基本掌握了,而且都能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活动,虽然活动的目标基本到达,但在活动的一些流程方面考虑的还不是很周全,使得整节课时间稍微长了点,希望在进行第二次教研时,将游戏环节这一方面考虑的在周全点,让这节课更完美一些。

11.小班幼儿科技活动点滴谈 篇十一

一、选择新颖、有趣、适宜的科技活动内容

小班幼儿的兴趣多集中在事物的外部特征上,如新奇的形状、鲜艳的色彩、能发出声音等等,因此,我们选择了《玩具好朋友》、《听一听》、《好玩的塑料袋》、《五彩泡泡》等内容,在活动中,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要求,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例如《玩具好朋友》,我们让孩子从家里每人带一样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来园,和小朋友一起玩,现在的玩具都有着很漂亮的色彩,很巧妙的功能,在玩玩乐乐中,我们操作摆弄,并帮助幼儿发现一些玩具的秘密:有的玩具里安装着电池,有的玩具里装着发条,有的玩具可以穿脱衣物,有的玩具可以变形等等,小朋友都舍不得结束活动。于是,我们把玩具放在科技区,供有兴趣的幼儿课后探索,果然,科技区里总是会聚集很多好奇的小脑袋。

另外,小班初期幼儿的学习内容应力求“浅中之浅”,越是贴近幼儿生活,就越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如:《吹泡泡》、《照镜子》、《细细的沙》、《照镜子》、《水娃娃的舞蹈》、《糖怎么不见了》等等。都是小朋友喜欢和热衷的。特别是一开学我们进行的《水娃娃的舞蹈》,玩水的活动本来就是小朋友喜欢的,现在还能用各种材料使自己盆子里的水娃娃跳舞,观察它们的样子是圆的,长的,还是有浪花的,大家甭提有多高兴啦!玩了很长时间都不肯停下来。

再次,预成课题和生成课题相结合。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越来越关注孩子,提倡生成课题。但我觉得若一味地追求生成课题,没有计划也是不可行的。只有将预成课题与生成课题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方法。本学期开学初,我们教研组从本园实际情况、幼儿年龄特点和众多有关资料出发,确定了本学期科技活动的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随时记录观察幼儿、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及时引导孩子深入探索,并将其增加到选材中去,这样生成与预成相结合,科技活动的内容就更丰富、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所喜爱。

例如前段时间,我们要求幼儿自带玩具时,孩子们都用各种漂亮的塑料袋装着玩具来。将玩具放到科技区后,孩子们对一堆花花绿绿的塑料袋感兴趣起来。有的说:哎呀,很多小花布!有的说,像我妈妈的围裙!还有的直接把塑料袋折了折,说,老师,送给你一块小饼干!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内容,所以,一个有趣的活动《好玩的塑料袋》就很快生成了。

二、正确指导小班幼儿的科技活动

科技活动形式游戏化。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3岁幼儿想像的无意性和思维的“拟人化”特点使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尽量用游戏来贯穿,如游戏的口吻、创设游戏情境等,让幼儿在玩中学习。例如在《好玩的塑料袋》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探索让塑料袋唱歌的方法,搓搓揉揉,在引导幼儿和塑料袋一起变魔术,有的孩子变出了棉花糖,有的变出了花朵,有的变出了金箍棒,游戏既让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探索能力,又使孩子很快乐,这样的活动是符合小班幼儿特性的。

三、指导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爱模仿是小班幼儿突出的年龄,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同伴。在科技活动的操作过程中,往往某一幼儿的操作得到老师表扬后,大家都喜欢去取同样的材料来模仿,因此,在材料丰富的同时要注意同一类型的材料最好能人手一份。让幼儿在模仿学习中去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情感。

2、指令要非常具体,让幼儿理解。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指令明确、具体。记得第一次组织新入园和小班科技活动《看看周围有什么》时,我请小朋友先闭上眼睛,然后再睁开眼看,看见了什么?有一小朋友说“老师”,我又问:“看看周围还有什么?”许多幼儿一起回答说“老师”。见此情景,我知道自己的提问设计欠妥,马上引导小朋友看看玩具柜上有什么?墙上有什么?又带小朋友去阳台,说说自己看见了什么?这样引导提问、小朋友发言的多了,也积极了,说出的特体越来越多了。

3、以正面教育为主,培养幼儿的兴趣和习惯。幼儿良好操作习惯的培养需要不断强化巩固,小奖品在其中的作用真不小。每次科技活动,对幼儿发言积极,按指令行动,收捡操作材料,动脑筋等,教师都及时提出表扬并奖一小奖品,小班初期,可准备一些零食当奖品,逐渐小奖品可变成小红花、小不干胶贴等,可经常变换,增大吸引力,良好的操作常规逐渐建立,为今后的科技活动探索打好基础。

我园的科技教育研究课题在继续进行,关于小班幼儿科技活动的指导也需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完善。

12.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十二

一、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表现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源于本能驱使, 然而, 这并不能代表幼儿自我心理的全部。从外在表现来看, 幼儿的自我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幼儿心理学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生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如痛了会哭、累了会休息等等;二是思维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即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 或接受他人的观点;三是语言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表现在以自己为主的表达方式, 如“我要吃饭”“我的玩具”等等;四是社会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 有些叛逆, 不听话。而在小班体育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现象是以上述四种类型为内驱的, 具体表现为:第一, 在体育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选择伙伴, 对于不喜欢的伙伴往往不配合;第二, 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 我行我素, 表面听从教师的指挥, 但却有不情愿的直观表现;第三, 情绪变化大, 反复无常, 易怒、爱哭, 经常会因过于自我而扰乱秩序;第四, 极易被生理因素所左右, 如累了、饿了、困了等等;第五, 对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玩伴行为和活动方式等有着强烈的自我倾向, 固执, 或执意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综合来说, 小班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以自我为中心既是一种陋习, 又是影响活动的重要因素, 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措施来防止幼儿的自我行为, 消除他们的自我心理, 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构建高效课堂。

二、小班体育活动中幼儿自我行为的矫正策略

1.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

大部分幼儿之所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是因为他们对与错、是与非的概念模糊, 难以辨别, 不能分清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即便做错了, 也要以自我为中心, 坚持自己的见解。许多幼儿在家庭教育中也接触过一些是非观念的教育, 但受幼儿心智和家庭溺爱等因素影响, 这种教育很难发挥实际作用。在小班体育活动中要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心理, 幼儿教师就必须配合幼儿家庭, 强化培养幼儿的是非观。

在实践中, 教师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这一目的。

(1) 要让幼儿看到对与错的后果。例如, 当幼儿主动配合老师的指挥和玩伴来参与体育活动, 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则需明确告知幼儿这是对的, 同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当幼儿坚持以自我为中心, 不配合玩伴、不参与活动, 或执意要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则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惩戒, 如冷落他十分钟、将他从集体活动中分离出来, 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单独进行活动, 等等。

(2) 用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言行和自我心理。小班体育是一项集体活动, 幼儿的表现关系着整体活动的开展, 而规则是不能触摸的底线, 其中不仅要幼儿遵守规则, 教师更应以身作则, 遵守规则, 给幼儿树立榜样。在活动中, 大多数幼儿遵守规则会对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形成影响, 会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权威, 并由此而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 最终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2.顺应差异, 激发兴趣, 将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消于无形

个性差异是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因素, 在小班体育活动中, 教师在努力消除幼儿自我心理的基础上, 也需要客观对待幼儿的自我行为, 顺应差异, 利用兴趣激发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消于无形。

了解幼儿个性差异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 在体育活动开始之前, 准备数张形状、颜色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小卡片, 让幼儿分别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卡片, 而选择了同一种卡片的幼儿即可以组成一组。进而在了解了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设计不同的体育活动, 如有些幼儿喜欢小动物, 教师则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来做出体育动作。而对于一些不喜欢体育、个性好静的幼儿, 则需尽量照顾他们的个性, 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 并根据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 但规则必须整体一致。

此外, 在小班体育活动中, 兴趣激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兴趣激发能够消除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 满怀兴趣地参与活动, 对此, 教师可深入揣摩幼儿心理, 从优化环境创设、活动方式和丰富活动内容上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升幼儿的积极性, 消除幼儿的自我心理和行为。

“全则必缺, 极则必反。”对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的控制也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应掌控好对幼儿引导的力度与频率, 否则, 过度介入幼儿的成长, 矫正幼儿的心理, 会造就幼儿叛逆的个性, 导致幼儿自负、养成爱钻牛角尖的坏习惯。此外, 如何处理好个性成长与生活养成的同步关系, 也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而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也是较为系统和复杂的, 如家园合作、是非观、价值观的树立等等,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3.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乐意听信号做动作。

2、学习抛、、走、跑、躲藏、投掷等技能。

3、养成积极动脑,大胆表述的习惯,萌发创新意识。

4、幼儿能自主结队进行游戏,学会与他人协作,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5、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观念。

活动准备:

每人一块小方巾(红、蓝、绿三种颜色)大灰狼头饰一个,大鼓一面,磁带;《运动员进行曲》《跟我来》《郊游》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鼓声做动作

师:今天我们跟着鼓声来做运动,鼓声快时,小朋友的动作就要快,鼓声慢时,小朋友的动作就要慢,鼓声停了呢?

二、探索方巾

教师给每人准备了一条漂亮的小方巾。共三种颜色,让幼儿自由选择。

师:我们要用小方巾来学本领、玩游戏,请大家想一想,小方巾可以怎么玩?

三、抛接方巾

教师有意识选择“放礼花”玩法让大家来模仿练习。

1.第一遍,幼儿自由练习“放礼花”。

师: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许多玩方巾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小方巾来玩一玩放礼花的游戏。当老师说“放礼花喽”小朋友就把小方巾向上抛,一边抛,一边说“嘭啪”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第二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礼花”的高、低,共同寻找答案,再“放礼花”。

师:我发现有的“礼花”飞得很高。有的“礼花”飞得很低,为什么?

师:请大家把方巾团紧、揉小一点,再用力向上抛。

四、使用方巾

1、老师幼儿一起去“郊游”,启发幼儿怎样能用方巾保护自己。

过什么地方玩?

①天热了,小方巾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②下雨了,小方巾可以怎样帮助我们?

③如果遇到大灰狼了,我们怎样用小方巾保护自己。

2、第二遍练习,要求幼儿听到大灰狼的声音时,不要慌张,要使用方巾当保护伞保护自己,鼓励幼儿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对付大灰狼。

五、放松,整理

幼儿手拿小方巾,随音乐跳舞,庆祝胜利。

师:刚才我们把小方巾玩脏了,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好,我们一起回家洗方巾吧!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14.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十四

【设计意图】

小班孩子对于猫和老鼠特别喜欢,并结合民间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活动衍生出这个体育游戏,小班孩子的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还不够,通过情景加游戏穿过绳子,锻炼幼儿跑、钻、爬的能力及反应能力。

【活动目标】

1.能正面穿过障碍物并快速跑返回,不碰到铃铛。

2.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在游戏中体验快乐。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幼儿练习快速跑,体验游戏的快乐。

【活动难点】正面穿过障碍物不碰到铃铛,提高身体的灵活性与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场地准备:在场地上围个圈,(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将系有铃铛的绳子绑在2张凳子上。

2.老鼠头饰每人一个,猫的头饰一个,食物(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趣

1.小老鼠们,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你们去玩一玩吧!

2.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1)“小老鼠吱吱吱,弯下腰儿”——走走走。

(2)“小老鼠吱吱吱,蹲下身子”——走走走。

(3)“小老鼠吱吱吱,快快乐乐”——跳跳跳。

二、老鼠找食物,激趣

1.小老鼠们,我们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肚子好饿,我们去找点吃的吧。

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与规则:

第一次尝试,师:孩子们,看,那边有好多好吃的东西,等等!那是谁?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去找东西的呀?(请一幼儿学学同伴的样子)

3.教师小结游戏规则:要轻轻地走,不发出声音;找到好吃的要快速跑回家;要一边找一边看大懒猫有没有醒来。

4.再次游戏,教师评价。

三、老鼠过山洞,促趣

1.设置障碍,讲解游戏规则

懒猫一只老鼠也没抓住,他生气了,于是它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懒猫家门前挂了一根绳子,(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绳子上面有铃铛,只要老鼠们一碰到铃铛,铃铛就会响,懒猫就会来抓我们的。我们要轻轻走,穿过绳子,不碰到铃铛,捡起食物快速跑回家。

2.先请个别幼儿尝试,再集体尝试,玩一玩。

3.教师总结:我们过铃铛障碍的时候,要弯着腰、低着头,千万不能碰到绳子。

4.幼儿集体练习,教师帮助指导幼儿的动作。

四、延伸活动

小老鼠们真能干,找到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庆祝吧!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的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往后退,把孩子推到前面,让幼儿完完全全的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游戏。游戏的情节简单有趣,符合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这里可以说是,动作促进音乐的理解,音乐又使幼儿愉悦,在不知不觉之中,幼儿通过动作感知音乐,积极表现,积极参与。幼儿在音乐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用各自的动作方式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5.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秩序感的培养 篇十五

关键词:小班幼儿,一日活动,敏感期,秩序感

小班幼儿年龄小, 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一样, 因此, 他们有一些不同的生活习惯:玩玩具时抢, 抢不到就抓, 玩好了也不收拾, 玩到哪儿扔到哪儿, 许多不良的习惯到幼儿园后一一呈现出来。 四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敏感期, 因此在小班时期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尤为重要。

一、利用儿歌渗透规则

小班孩子对于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歌曲比较喜欢, 所以可将一些需要孩子掌握的规则编成儿歌, 让他们在学说儿歌和学唱儿歌的同时学习规则, 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比如:刚入园的小朋友都很喜欢滑滑梯, 可滑滑梯时总是出现你推我挤的现象, 于是我编了一首《滑滑梯》的儿歌, 让幼儿边唱边滑:“排好队, 滑滑梯, 滑滑梯, 大家不推也不挤, 不推也不挤。 慢慢上, 别着急。啦啦啦啦滑滑梯。 ”这样不知不觉地幼儿了解了滑滑梯时要排好队, 一个接一个, 不能推不能挤, 这样才安全。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不强, 好多不会穿脱衣服, 冬天天冷, 要老师一个一个地帮忙穿好衣服, 孩子则会着凉, 于是我借助儿歌让孩子学习自己穿脱衣服。 如《穿开衫》:“抓领子, 盖房子, 小老鼠, 钻洞子。左钻钻, 右钻钻, 吱吱吱上房子。 ”《脱开衫》:“拉下小拉链, 两手开小门。 左手帮右手, 拉拉小衣袖。 后面拉一只, 前面拉一只。宝宝本领大, 衣服脱好了! ”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说儿歌, 而且学会了穿脱衣服, 真是一举两得。

二、利用日常生活潜移默化

1.让秩序孕育在榜样之中

我们往往看到小班幼儿玩过玩具之后, 将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不管老师怎么说, 他们都无动于衷, 依然我行我素。 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每次在孩子玩好玩具之后总是将玩具分类摆放整齐, 放在固定位置。 如有玩具掉地上, 我会边检玩具边说:XX你想回家了? 我送你回家。 开始有一两个幼儿跟我一起捡, 渐渐地, 大部分孩子都能和我一起捡掉在地上的玩具并将玩具捡一个一个地送回家。 小班幼儿模仿性强, 教师可通过自身的言行, 为孩子树立榜样,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强化孩子的秩序意识。 也可及时表扬一些行为正确的宝宝, 充分发挥正能量, 形成物归原位不丢三落四的秩序感。

2.让秩序孕育在时间中

由于小班幼儿刚入园, 年龄都比较小, 缺乏一些规则意识, 大多都是以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支配自己的活动, 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如我班薛佳韵小朋友, 她很聪明, 但刚入园时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不管上课还是做游戏, 都会随意走动, 这边课上得好好的, 她一会儿起来走到玩具区, 拿起玩具就玩;一会儿跑去喝水;一会儿又跑去厕所;她的这些行为扰乱了班级正常秩序, 影响了其他幼儿。 为了帮她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并掌握一些基本规则, 我以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的教育原理为依据, 帮助她形成时间方面的秩序感。 由于这些孩子的随意性都很大, 因此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常规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的生活都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开展。 比如对于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游戏、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午餐、什么时候午睡、什么时候滑滑梯等都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进行, 通听音乐熟悉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久而久之, 孩子逐渐掌握一日活动的规则, 即使老师不提醒, 只要他们听到相关的音乐也知道该干什么。

三、利用学科进行有机渗透。

孩子天生对有生命的动植物比较感兴趣, 自然界蕴涵规律———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春夏秋冬的循环。 农村幼儿园, 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运用自然这个生动的课堂, 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有规律的自然界中。 通过开设自然角、饲养小动物等方式, 引导幼儿逐渐认识生命的运动形式, 饲养小动物时, 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成长变化过程;种植植物时, 观察记录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衰老的变化过程, 由此感受它们的新陈代谢规律。 同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领会和认识自然的秩序, 亲身体验昼夜交替、四季变更、阴晴圆缺等自然现象, 例如通过肌肤触摸感知物体的冷热、硬软、光滑与粗糙;通过观察树叶的变化感知四季的变化;通过大自然的陶冶和熏陶, 幼儿的自然秩序感才会变得更丰富、持久和稳定。

四、坚持贴画奖励法

幼儿好胜心强, 班主任对幼儿的在校表现每天进行一小结, 每周一总结, 好的表现突出的表扬, 不好的提出改进方法, 并对班上比较好的幼儿贴笑脸画。 让幼儿看出, 哪些行为是对的, 哪些行为是不对的, 及时得到肯定和纠正, 也让家长在接孩子时候大概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 适时配合教育。 由于幼儿都争着要贴笑脸画, 很多好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16.教师指导小班幼儿生活活动的策略 篇十六

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还较弱,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指导过程中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幼儿当前生活活动的情景和对幼儿的细致观察,指导语言应简洁、明确、具体,并配以示范动作。作为教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地去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去发现适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策略,通过观察得来的策略才是适合孩子的,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

关键词

理解能力 生活活动 入园

对于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来说,生活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餐、盥洗、午睡等活动对于自理能力还较弱的小班幼儿来说,有着一定的挑战性。这一阶段是幼儿形成积极自我的关键时期,幼儿正是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有效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解决入园焦虑问题,也可以帮助幼儿愉快地参与幼儿园集体生活。我们班级的绝大部分幼儿经过一学期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在老师的提醒下自主用餐、安静的午睡,在老师帮助下穿脱衣服、如厕。经过对本班幼儿生活活动状况的思考,笔者认为,有效指导小班幼儿的生活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儿歌和游戏增强生活活动的乐趣

把生活活动的要求融合在简单有趣的儿歌里,孩子通过学学、念念,不知不觉地懂得了粗浅的道理,掌握了简单的动作技能,学习遵守简单的生活常规。比如,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洗手的步骤,我们引导孩子学念了“洗手歌”,一到洗手的时候,就会听到盥洗室里有的孩子边洗手边念“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一搓,大拇指转一转,手指尖转一转、小手腕转一转”,洗手歌不仅帮助孩子们记住了洗手的步骤,还增添了不少乐趣。

除了儿歌,情境化的游戏活动对幼儿也有巨大的吸引力。针对有的孩子不喜欢自主吃饭,习惯让成人喂的情况,我们在区角里投放了“喂小动物”吃豆子的材料,很多孩子喜欢玩这个游戏,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拿调羹将豆子喂进小动物的嘴巴里,开始的时候会有豆子掉出来,喂的次数多了,孩子拿调羹的动作就变得越来越熟练了,一到午餐或点心时,等着老师和阿姨喂的情况减少了,很多孩子建立了自己拿调羹吃饭的信心。

二、通过简洁、清晰、具体的语言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还较弱,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指导过程中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幼儿当前生活活动的情景和对幼儿的细致观察,指导语言应简洁、明确、具体,并配以示范动作。

比如要想让幼儿掌握正确取用餐具的方法,我们通常会边示范边清晰说清楚要求“拿杯子和碟子的时候请排队,要一手拿杯子,一手拿碟子,小杯子和碟子不要放在一起。”指令说出后,我们会细心观察指导后幼儿的表现,当发现有的幼儿仍然把小杯子放在碟子上面时,我们会给予提醒和示范,及时帮助孩子掌握取用餐具的方法,只要幼儿努力做了,我们就给予肯定,肯定时会说的很具体,比如“你做的很好,刚才拿杯子的时候都知道排队了,拿杯子和碟子时两只手分开拿会更卫生。”如果幼儿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我们会让他给大家做示范或者由教师描述他的做法,引发同伴的效仿,以便帮助更多的幼儿掌握,这种方法会让孩子自豪感十足,下次再拿餐具时用正确方法取用的几率会有所增加。

三、及时进行评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常规

及时的发现并评价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化作用,在指导过程中,当发现某一不良习惯存在普遍现象时,采取集体讲评的方式进行纠正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比如每到自由活动玩自己玩具时,由于新生小班幼儿兴趣持续时间较短,规则意识还没有巩固,很多孩子在玩自己玩具时,玩了一会儿,就会拖着椅子到处走,丢掉自己的玩具,拿玩具柜上的玩具玩,有的孩子玩的兴奋时会大声喊叫。这时,我们立刻采取了“放音乐收玩具”的措施,等幼儿集中起来后,我们会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玩了那么短的时间就收玩具了吗?”在孩子议论之后,我们就会将原因告诉幼儿,然后引导孩子们一起商量出自由活动的规则,例如应该“找一个空的地方,坐下来安静的玩自己的玩具,玩好了之后要将自己的玩具送回家”。之后,如果再出现较多幼儿没有遵守规则的现象,我们就会采取“立刻收玩具”的方法进行讨论,重复几次之后,幼儿关于自由活动的规则意识便建立起来了,拖着椅子走或者大声喊叫的现象减少了很多,现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规则意识增强了,活动进行地更加井然有序了。

在集体讲评之后,我们不仅关注全体,还会加强对个别幼儿的关注,对于做的比较到位的幼儿,我们会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时会引来其他孩子的纷纷效仿;对于还没有掌握方法的幼儿,我们会通过再次示范,手把手的帮助他掌握新方法。当幼儿有进步时,我们会及时发现,并通过“代币制”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

四、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纠正不良习惯

当发现幼儿有不良行为时,我们会采取照片反思、录像回顾、对比观察、现场感知等多种形式及时评价幼儿的生活活动。例如,“便后冲厕”是小班孩子应当养成的如厕习惯之一,但每次如厕之后,总会发现有孩子忘记冲马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并没有直接帮孩子冲掉,而是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现场感知”,即请孩子集中到盥洗室,让他们通过“对比观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没有冲掉的马桶。第二种是“照片反思”的方法,将如厕后的现场进行拍照,然后请孩子观看照片,共同讨论“便后应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用儿歌“干净的小马桶”进行总结提升,之后对于及时冲马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表扬,不断强化,一段时间以后,脏脏的马桶就不见了,孩子们养成了便后及时冲厕的好习惯。

以上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用,例如穿套头衫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为了帮助孩子掌握穿套头衫的方法,午睡时我们拍摄了一段录像,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穿脱套头衫时有哪些困难,让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介绍自己成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边示范边用清晰、简洁、具体的语言总结出怎样才能成功穿套头衫的。之后,引导幼儿边念儿歌“我会穿衣服”边学习穿套头衫的方法,在孩子掌握方法之后,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并给他在集体面前示范的机会,各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提升效率,更加有效的帮助幼儿进行生活活动。

17.幼儿园小班优秀教案 篇十七

活动目标

1、学习在圆圈中心添画,表现自己喜欢的有趣事物。

2、迁移已有经验,在欣赏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圆圈迷宫。

3、乐意参与“圆圈迷宫”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PPT课件一个。

2、人手一张正方形黑色色粉纸,人手一份蜡笔。

活动过程

一、绘画圆形,引出绘画主题

老师绘画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形状?神奇的圆形能变成什么?(个别回答)“神奇的圆形可以变出许多东西,老师今天带来一些有意思的图画,我们一起瞧一瞧,这些圆形中有些什么东西?”

二、大师的圆圈迷宫――好玩

1、欣赏艾姿碧塔作品《突恩与音乐鸟》

(1)提问:你觉得这幅画像什么玩具?(迷宫)圆圈里有些什么东西?(数字、小鸟、树、房子、点、线)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儿童图画书画家,就像小朋友一样,把画画当游戏,画迷宫、编故事,把这些简单的、零碎的东西组合成一本又一本精彩有趣的图画书。艾姿碧塔和许多画家一样,心想着有趣的故事与图画,一个、两个、三个……三十多部图画书就这样画出来了。

(3)一起走走这个圆圈迷宫

起点开始点数数字,走迷宫,再从中间走出来。(个别幼儿走进去,师幼一起走出来)

2、欣赏保罗・考克斯作品《盘子》

(1)幼儿说说图画中的主要形状与色彩,重点说说圆圈中心是什么?

(2)讨论:你觉得这个迷宫是怎么画成的?

(3):一圈又一圈,大圈套小圈,圈圈的中心还有一只鸟儿,一座小屋,一条小路,你闯进去,还能走出来吗?

三、我的圆圈迷宫――有趣

1、老师示范绘画圆圈迷宫

(1)口诀:涂涂涂,露出一个圆圈圈;圈圈圈,圈出一个枪把子;点点点,靶心里点出美丽的风景。

(2)要求:沿纸四边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圈圈,一圈一圈套进去,最后在圆圈中心画上美丽的风景。

2、幼儿进行绘画活动,老师巡回观察,并进行适当指导,鼓励幼儿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3、圆圈迷宫接龙游戏

(1)介绍玩法:全班幼儿边拍手边说:圆圈迷宫真好玩,第一位幼儿站起来边拍手边说:“我在**玩一玩。”

18.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十八

目标:

1、通过铲沙,拍沙等动作,促进幼儿上肢动作的发展。

2、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3、在玩沙中让幼儿自由结伴,培养幼儿合作游戏的能力。重点:目标1 难点:想出各种办法堆沙山。准备:

l、幼儿每人一顶帽子,一双拖鞋。

2、玩沙工具(铲子、小桶)

3、每人自制插塑小树若干。过程:

(一)引题

1、师讲故事:小鸟住在树木林里很快活……,后来树林被人砍光 了。

2、提问:树被砍完了,小鸟能生活在树林里吗?

3、激发幼儿再造树林的愿望。

(二)交待玩沙要求

1、使用铲子要小心,顾前又顾后,铲子别举太高,以免沙子扬起,落到小朋友身上。

2、沙子若丢入眼睛中,不要用手揉,要请老师帮忙。

3、玩好以后要清理身上沾上的沙子,才能出沙池。

(三)幼儿玩沙,教师 指导

1、鼓励幼儿自由结伴,用不同的工具玩。

2、想出各种堆沙山的办法,如铲沙,用手捧沙,用手兜沙,再把 沙拍得紧紧的,不会塌下来。

3、在造好的山上种树木,变成树林。

(四)结柬部分

1、表扬幼儿的造树林行为,体验为小鸟做好事的自豪情感。

19.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优秀 篇十九

图表中前三项是按时间排序的, 以开学为基点, 可以理解为三个时间段:开学前、开学时、开学后。

一、开学前:有心设计, 充分准备

尽早把小班新生工作的规划部署提上日程。在这个阶段, 主要解决保教人员和家长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 即思想意识到位和设计科学方案。

1.集中教师研讨, 共商解决对策

首先, 在7月刚进入假期, 原毕业班年段组长牵头保教人员进行多次研讨, 通过集体讨论、经验交流、头脑风暴等形式分析小班幼儿所处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本地域幼儿家庭教育情况和幼儿园情况, 共商提高幼儿入园适应的对策及注意事项, 精心制定了《中心幼儿园2013学年小班新生入园活动方案》《中心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调查表》《小班幼儿入园新生家长须知》。其次, 在8月中旬, 对新小班全体相关教职工进行集中培训, 明确各人职责, 提高教师问题意识和教育策略。

2.消除家长焦虑, 提高家长教育策略

家长是一个焦虑源, 解决好家长的心理, 提升家长的方法策略, 是前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7月份录取期间, 我们发放了《中心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调查表》《小班幼儿入园新生家长须知》, 并利用入园前一周组织小班家长学校进行第一次授课活动, 召开了小班班级新生家长会, 并对每个幼儿进行细致的家访。家访期间, 发放了《大手小手总动员》新生入园活动卡, 解读了《中心幼儿园2013学年小班新生入园活动方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家长全方位详细介绍幼儿园的总体概况、教育教学基本情况、教学理念、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安排等, 宣传科学育儿常识, 并提出了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合理化建议。如:在家平时注意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入园前建议父母有意识地多带孩子到幼儿园熟悉环境, 让孩子感受到“哦, 原来幼儿园那么好玩”“这里有这么多好伙伴”。通过这些措施既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孩子萌发了上幼儿园的愿望, 从心理上帮助孩子走好集体生活第一步, 也为常规的培养打下良好的伏笔。

二、上学时:分批入园, 逐步适应

新生入园, 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以环境为媒介, 将环境创设前置到开学前的假期中。幼儿分批入园, 在熟悉环境的过程中渗透主题的教学内容, 在家长的陪同下共同和教师互动, 逐步适应, 既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班级教师和同伴, 也初步体验并了解了在园的一日活动。

第一阶段:大手小手总动员

每班幼儿分成四组, 每组成员7到8人, 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入园适应活动。活动时间为每次一小时。第一环节:认识新朋友—我和朋友一起玩—合照。第二环节:贴贴找找, 将自己的柜子、桌子、小床等贴上照片, 认识自己的毛巾、杯子标记。再通过《小孩小孩真爱玩》等游戏寻找自己与物品的对应关系。第三环节:做做自己的标志, 各班事先商讨标记的图形、颜色,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做标记, 并在标记上写上相应的班级和幼儿姓名。第四环节:参观幼儿园, 离园。

第二阶段:亲子适应班

经过大手小手总动员活动, 孩子渐渐熟悉了幼儿园及班级的环境, 基本能认识自己喝水的杯子、毛巾、小床等的位置;对教师、阿姨也不再陌生;对同伴、教师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时, 孩子的心理焦虑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缓解。接下来一周开展了亲子适应班活动。我们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 精心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游戏, 并分层次、科学地创设物质和心理环境, 帮助幼儿顺利进入。

1.活动设计

在活动的设计上, 全部以游戏形式进行, 分为三个层次:首先, 开展亲子互动, 比如躲猫猫、手指游戏等, 幼儿与家长一对一做游戏;其次, 开展生生互动, 比如自我介绍、找朋友等游戏, 把幼儿的视线移向小伙伴;再次开展师生互动, 如开火车游戏等。

2.生活环节

在生活环节上, 也是分为三个层次:每班幼儿分成两组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 环节从少到多, 时间从短到长。每个幼儿参与活动三次。第一次活动时间为一个半小时, 只吃点心;第二次为半日活动, 吃点心和吃午饭, 饭后离园;第三次整日在园适应, 生活环节包括点心、午餐、午睡。

幼儿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 既学会了与同伴认识、交往, 分散、排除了孩子依恋家长的情绪和行为, 产生了喜欢幼儿园的环境与同伴的情感, 也为一日活动常规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三、开学后:建立常规, 自我管理

幼儿情绪稳定下来以后, 平时在家养成的一些生活、行为习惯也同时暴露出来。因此, 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 应做到因人施教, 实现促进全体幼儿共同进步的目的, 为此我们依靠了四个抓手。

1.表格

用表格的形式记录幼儿在园各生活环节的表现, 对幼儿的情况有一个具象的跟踪。还能非常直观地把本班幼儿情况向保健医生、保教人员和家长反馈, 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控制, 提升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管理, 有利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表格的设计应以幼儿个体的纵向比较为主, 记录和跟踪的生活环节应分阶段有所侧重, 一个阶段不要超过三个内容。

2.图示 (标志)

基于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认知特点, 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 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 用来提示幼儿相应的行为反应, 促进良好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如: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饮水习惯方面, 我们设置了墙饰“爱喝水的好宝宝”, 每个孩子有一只小杯子, 幼儿每喝一杯水, 就插一个小标志, 只要喝够5杯水, 便能换成一朵小花, 不仅记录了孩子喝水的次数, 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饮水习惯。但是喝水时, 孩子们经常会拥成一团, 有的要挤, 有的要插队, 怎么办?“排队喝水”的常规就必不可少了。可是小班的孩子自控能力较弱, 还是需要教师经常不断地提醒。于是, 我们就在饮水桶前画上一串小脚印, 走一个再上前一个。没有小脚印的可以先去洗手, 也可以和同伴坐下来说说悄悄话。简简单单的“一串小脚印”使喝水环节变得更为井然有序。

3.儿歌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 我园的教师创编和收集一些儿歌来引起幼儿进行实践的欲望, 并帮助幼儿遵守常规、掌握常规的要领。如洗手时的儿歌:“挽袖口, 来洗手;洗手心, 洗手背;转一转, 大拇指;甩一甩, 擦擦干。”洗脸时念儿歌:“小毛巾, 放手心;洗洗小脸蛋, 洗洗小耳朵, 洗洗小脖子, 看谁洗得最干净。”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洗脸的任务;走楼梯的儿歌:“小朋友, 排排队, 伸出右手, 摸摸栏杆, 不推不挤, 一个一个下楼梯。”利用餐前的时间, 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 香喷喷, 右手拿勺子, 左手扶小碗, 大口吃饭饭, 看谁吃得香。”激发幼儿进餐的欲望。总而言之,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 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 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

4.音乐

我们希望生活环境是轻松、愉悦的。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 用音乐提醒更有效。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 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饱满的情趣, 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时, 就明白该干什么。这样, 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熟悉大量的歌曲和乐曲, 享受音乐的熏陶。另一方面,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受特定的信号, 形成条件反射, 从而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排队时给孩子们播放《火车开了》;睡觉了只要《摇篮曲》的音乐声响起, 孩子们都会自觉地上床睡觉,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梦乡。如在区域活动结束时, 我们会播放进行曲, 孩子一听到进行曲就会主动收拾、整理材料。形成常规后, 孩子们就会知道在音乐结束时就应把材料全都整理好, 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要做到洗手时主动做到不玩水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请幼儿玩游戏《看谁洗得快》, 即老师播放一段节奏、长度适宜的音乐, 当音乐开始时, 幼儿开始洗手;当音乐停止, 幼儿就停止洗手。我们就利用音乐的趣味性, 使幼儿能愉快地、心甘情愿地去顺从规则和要求而加强对自己的约束, 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会得到其他幼儿的提醒和督促, 从而使其有效地矫正自己的不正当行为, 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四、家园无缝对接, 共话幼儿常规培养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 成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开学初期,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校讯通、入园适应活动, 让家长能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既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 了解自己和孩子与其他家长、幼儿之间的差异, 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 增添了乐趣。学期中, 我们利用家园园地、家长留言册、校园网站、班级网页论坛、个人博客 (教师、家长博客链接) 等渠道, 与家长充分互动, 向家长宣传幼儿园活动的常规细则和幼儿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 激发家长也给孩子定在家常规、督促执行的愿望, 引导家长记录幼儿的在家表现等有效措施的实施。

上一篇:铁路轨道实习报告下一篇:安全进校园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