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备课记录表

2024-09-03

幼儿园教师备课记录表(7篇)

1.幼儿园教师备课记录表 篇一

幼儿园教师家访记录表

幼儿生活环境

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喜爱带有明显的选择性,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到了幼儿园这样一个新地方,需要有一个过渡期。

家庭教育状况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多一份耐心并尊重孩子,尤其在不顺利的时候,更要给他鼓励。

幼儿家庭表现

于迪在家吃饭和午觉时间有规律,性格开朗、情绪变化快,自尊心敏感。不爱与小朋友进行流,请老师帮助他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信息反馈

幼儿园的学习是为孩子一生更好的学习打基础。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进入幼儿园,就要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希望老师们关注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

2.幼儿园教师备课记录表 篇二

新课程赋予教师集体备课新的意义, 明确教师集体备课的意义是有效发挥其作用, 推进新课程改革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首先, 教师集体备课可以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 使其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克服教师的专业定型、职业倦怠等问题。一般来说, 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相对的三个阶段:快速成长期、专业定型期和职业倦怠期。在集体备课活动中, 教师通过交流、探讨、辨析来明确教学目标, 以集体的协商和合作来确定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的思想、智慧有交流有碰撞, 在这种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得以升华和提高。因此, 集体备课的过程使青年教师实现了专业成长, 使老教师焕发了新的活力。其次, 集体备课是实现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根本途径。从各地课改的实践来看, 教师是决定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而课堂教学是教师理念、基本功最重要的展示平台, 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反思性教学。毫无疑问, 集体备课有助于集众人智慧对现有教学进行反思, 使个体在集体反思过程中进一步对自我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使教师养成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每一节课的良好习惯。

同时, 集体备课还有助于提升教师整体业务素质, 从而避免某些优秀教师调往他校给本校整体师资水平带来的不利影响。集体备课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有重要意义。乡村教师流往城市, 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以集体备课为主的名师带动工程可以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成为骨干, 避免乡村和薄弱学校在教师调走后留下人才真空。

如何有效实施集体备课呢?当前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整齐划一”与“灵活多样”之间的关系。集体备课强调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度、教案乃至作业等方面的统一, 但是也应重视灵活多样。首先, 教学目标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 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而这些目标是很难统一的;其次, 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外, 还要备学生, 也就是说, 备课和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和“多元智力”;再次, 学生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要灵活地运用教案, 教案只是个预案, 要根据多变的课堂环境进行随时调整, 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心理、情绪、情感、性格、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 而这些都需要因材施教。二是“程式化”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教有“法”但无定“法”。作为青年教师要学习这个“法”, 因为“法”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程序,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 教学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思想、仪表、仪态、表情、手势、声音乃至职业精神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认真地进行“二次备课”, 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学情对集体备课形成的统一教案进行创造性地修改、加工、完善、提升, 在共性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张扬, 形成自己的个性教案和教学风格。

落实好集体备课的关键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学校每周要安排固定时间集体备课, 最好有两次, 每次不少于两个小时。集体备课设立专题与开放研讨相结合、主发言人与非主发言人相结合, 可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或班主任组织开展。备课组长由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中有经验的教师担任, 就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研讨。教研组长负责管理本学科各年级教师学习现代学科教学法、教材逻辑体系和重点难点等。班主任负责组织本年级各学科教师集体备课, 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所谓“备学生”, 就是分析本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方法、学习风格、上课纪律和听课效果、作业完成情况。

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制度。校长、业务副校长、级段主任、教导主任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同时要定期检查教案及课堂上教案的执行情况, 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集体备课的条件, 比如计算机、多媒体室、图书室、阅览室和相关书籍等。

3.一个幼儿教师母亲的个案记录 篇三

1、基本情况:案主为一名3岁半的女孩,父亲工作非常忙,一天中,经常与孩子两头见不到面,母亲是一名非常敬业的幼儿园教师,案主两岁之前是由一名五十多岁的农村大妈独自在家带,一岁九个月后,被母亲全托到一名性格比较急躁,要求严格的退休教师家,直至两岁九个月上幼儿园,现在与父母在一起,但是父母累了一天回家,极少与孩子沟通,业余时间案主常常是独自看电视或者玩玩具。

2、 性格特点:活泼好动,不惧生人,能主动与人沟通并很快信任别人,心理特点上表现出没有安全感,常常吃手、啃手指甲。

3、教师对他的评价:案主性格开朗,胆子大。由于母亲是本园的教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再加上许多同事经常到班上逗她玩,虽然我有非常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但是仍感觉到比较难管理。她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性”,经常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推挤别人,像个男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小动作多、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数学能力比较弱、自我约束能力差。

4、母亲的心里话:由于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把耐心都给了工作中的孩子,面对自己的孩子,一方面表现出希望她比别的孩子强,更严格的要求她;另一方面在教育她的过程中缺乏耐心,经常训斥,使得她在犯错误时虽然能及时讨饶道歉说对不起,但过不多久她多动的毛病又犯了。

二、个案指导设想

1、通过与母亲的特殊关系,加强情感联系。调整母亲对孩子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多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多沟通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2、以尊重为原则,循序渐进地改变案主的不良习惯,帮助她与小朋友较和谐地相处。

3、教师应给予特殊的关爱,在生活方面给予帮助、在学习方面多鼓励随时督促、对其优点适时表扬使其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好孩子,逐渐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观察与教育记录

实录一:

下午接孩子时,班上教师告诉我案主在区域活动时把什么玩具都占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吓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为了和小朋友抢积木打人、咬人,当被伤害的两名小朋友去告诉老师时,她还若无其事的玩抢来的积木。

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动与已经了解了案主五个多月的教师交谈,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与孩子沟通的更好的方法,我怕自己因为“医不自治”而再次使用好像已经没用了的老办法,果然,他们班的教师给了我三个办法,我一一去试,比较有效果:

1、引导孩子从说“我”到“看我”,增强案主的自我认识能力,给孩子作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在模仿父母或者喜欢的动画人物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2、父母多抽出时间安排和孩子的周末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案主的自我情感体验,体验与父母在一起倍受重视的感觉。

3、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孩子,少批评多表扬。并常常鼓励孩子带一些好吃的东西与班上小朋友一起分享。

实录二:

别人送给案主两个小印章,我下班回家在做饭,案主一人在客厅玩耍,我怕她用印章到处乱印,专程给她找了两张大纸,并叮咛了不许在墙上和别的地方印,可是当我半小时后回到客厅却发现沙发上、墙上等地方已印满了印章上的图案。

分析:

处在三岁左右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看好玩的。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们会很认真地听讲故事,有的东西总想弄个明白,所以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图书也撕坏了。再加上通过自己的小操作,就能留下印迹,好奇心和成就感会促使他们乐此不疲的重复着同一动作,而忘了妈妈的叮咛和后果。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我将孩子的这些行为总结出来与同事共同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措施:

1、体验成功

案主的绘画不是很好,经常乱涂乱画,有时甚至涂得整张都是黑黑的。但是有一次,她却画得非常成功,那是用棉签画小花,班主任及时地表扬了她,还在班级里展示了她的作品,并奖励一颗五角星,她开心极了,从这以后,她画画不再是乱涂乱画了。班主任的一句“很好”、“真棒”、一个微笑、点头都鼓舞了她、激励了她。

2、榜样示范

案主在班上经常横冲直撞,觉得别人妨碍她,就用手把小朋友一把推开,惹得小朋友看到她就急忙躲开。班主任对她说:“如果你走路时慢慢地走,不去撞人家,别人就会愿意和你玩。你看,思思小朋友走路慢慢的,眼睛看好了再走,就不会撞到别人了。如果你和他一样,小朋友就喜欢跟你玩了,对吗?”她使劲地点点头。

我和案主在院子里玩一只小鸡,她迎面对小鸡跑来,吓得小鸡早早就躲到一边。我说:“你看,小鸡也知道你会伤害它,所以就早早跑到一边不想和你做好朋友。你看亮亮哥哥多爱你怕你摔倒遇到不好走的路就紧紧拉住你的手,你是不是很喜欢和他玩呢?……”

3、赏识激励

案主的爸爸有一天照顾其起床,刚好突然要赶一篇材料,在他不停的鼓励下,从没有自己穿过衣服的案主居然从头到脚没让大人插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

案主把自己心爱的小鸡借给楼下的弟弟玩,第二天在楼上看到了想要回小鸡,我就鼓励他自己去要回来,没想到它不仅成功地要回了小鸡,而且够不着电梯按钮的她居然还会跑到楼门外,找到保安帮助她成功的回到了家。我在大肆的表扬她一番之后,对她说:“你要是以后做什么事都像这次这么用心,我们一定会更爱你的。”

四、观察記录小结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的引导、有效的教育,那么她就会闪闪发光。作为家长应该在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多和孩子的班主任沟通,从小事入手一步步的帮助孩子改掉不良的习惯。

4.幼儿园教师如何备课 篇四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备课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研究教师如何备课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课”并非指向一节集体教学活动,而是涵盖了幼儿在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行话说,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由这两句话可见备课之于教学的意义。虽然,有效的教学并不完全是由备课的精细度决定的,但精心的备课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与现在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一致的教育行为(主要指向教师的内在思维)。同时,通过日常下园与教师们的交流,我也了解到教师们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惑。因此,我尝试着从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说起,接着谈谈备课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几组关系,最后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处理好这几组关系需要思考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师备课中的普遍问题

每次下园看活动时,我们都会跟老师们要教学计划,可能是半日活动计划,也可能是教学活动计划。通过计划我们能够了解教师的基本想法,进而了解其想法背后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于对大量教育活动计划的分析及与教师的交流,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着习惯性的思路和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备课的习惯性思路:

教师们在备课时更习惯于从教育内容出发来设计活动。他们在设计活动时一般是先想内容,即“我想教给孩子什么”或“我想让孩子做件什么事,这件事应该挺好玩的”,然后再考虑“我想教的内容中包含哪些目标”,接下来是“我要怎么做”。

1、内容的选择

教师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大致包括两条途径:一是依据目标从现成的各种教材或生活中(如季节、节日)寻找相关内容,这是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的一条途径;二是教师围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或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事选择内容。

其中,一些教师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或内容的新颖性,但这种考虑多是他们自己的主观感觉。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开展活动时,他们一般会说“我觉得这个内容挺好的,我们班孩子应该挺喜欢的”,或者是“我们班孩子最近对这个一直很感兴趣”,而当你再进一步询问他们“孩子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这个兴趣反映出孩子怎样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就说不清楚了。这反映出教师们在选择内容时缺少对孩子们与此内容相关的原有经验和发展需求的关注,同时也缺少对教学内容或教材的独特价值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2、目标的设定

无论是通过哪条途径选择的内容,教师们更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现成目标搬进自己的计划中,或者按着往年习惯了的做法把过去的目标放到当前的计划里。从表面来看,这些目标多是《纲要》或《细则》中的原话,似乎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一经琢磨,不难发现这些目标表述比较空泛,几乎是整个学期都要培养的目标,看不出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联系和针对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有时还会将目标与幼儿要做的事情相混淆,不清楚为什么要让幼儿做这件事。这反映出教师在设定教育目标时,缺少对所定目标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缺少对幼儿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经验和能力或需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的深入分析,缺少对既定教育内容所涉及到的领域关键经验的具体思考。

3、过程的设计

在设定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们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一般是先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新奇,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把过程设计成几个步骤,或提出几个问题试图引发孩子的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都会直接指向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多是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所预期的答案。有时也会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练习、操作或者与同伴讨论。最后是小结,将老师认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再跟幼儿强调一下,以确定孩子们都能说出来或展示幼儿做出来的作品。这个过程猛的一看似乎挺流畅的,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走过场,按着老师预设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进,直至有幼儿能够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这反映出教师重形式、重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缺少对幼儿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分析,缺少对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分析,缺少对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教师习惯性备课思路背后的观念及主要问题:

上述种种习惯性思路反映出目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他们在设计活动时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都表现出了过多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幼儿想法及其背后需求的观念方面的问题。

1、以“我想教什么”为出发点,缺少对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和这个内容与幼儿当前的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的思考,导致教学的盲目性。

2、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过了”,孩子就“学会了”,于是以教的过程替代学的过程,缺少对幼儿如何学习的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学会的关注和把握,导致学习的被动性。

3、以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为落脚点,缺少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即时反应的关注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导致教学的低效性。

综合上述分析,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可或缺地包含着几个关键的要素:幼儿的原有经验与需求、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幼儿学习反应、教师应答策略等。

二、教师在备课中需要关注的几组关系

上述五个关键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构成了以下几组关系。而这几组关系经常是教师们在习惯性的备课思路中被忽略掉的。

1、教学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明确谁是活动的主体。《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当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发生关系时(可能是幼儿喜欢的,也可能是幼儿感到困难的),他们才有可能产生想学的愿望和需要,也才有可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后续的学习过程才会对其产生意义,而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所以,在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已有经验之间建立关系,由幼儿感兴趣的或感到困难的问题切入,从幼儿需要的角度引出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是老师们值得借鉴的思路。

2、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师依据幼儿与此内容相关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确定多数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具体经验是什么。教学难点是教师依据对幼儿原有认知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把握,来确定本次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自身难以突破的坎儿是什么。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教育目标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再加上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途径或方法,目标就容易具有操作性和可达成性了。

3、教学过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落实重点目标进而突破难点目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与教育目标之间紧密联系,想清楚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目的及其对于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深入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帮助幼儿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进而尝试着去突破难点,迎接挑战,体验到自我努力之上的学习的愉悦感。

4、幼儿学习反应和教师应答策略之间的关系

这组关系涉及到的问题是在设计教育过程时如何使教师教的节奏适应幼儿学的节奏。这需要教师关注自身的指导策略对于幼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不同幼儿对于教师的指导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反应,以帮助教师减少自身的主观判断,更有目的地思考、筛选或调整自己的应答策略,进而使自己的指导更贴近幼儿的需要,因为适合幼儿需要的指导才是所谓适宜的指导。尤其是当幼儿出现了与教师的预期不一致的反应时,教师更要关注和思考幼儿产生这一反应背后的原因,进而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地调整自己的应答策略。而这一点正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

综合上述四组关系,它们都可以回归到一组核心关系上来说,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了上述几组关系,教师才能最终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也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尝试着从计划的来源、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目标的确定以及教育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简单地梳理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由于研究并不深入,所提问题并不全面、不确切,只是想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计划来源于哪里?回归到哪里?

(1)来源:教师的教育活动计划有3个可能的出发点,即观察/评估、确定目标、设计活动。在日常实践中,教师们更多的从设计活动或确定目标开始,而较少从观察/评估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出发来设计活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们应该更多地在日常工作中去关注孩子在生活中感兴趣的是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样的需要等等。

(2)回归:无论教师的从哪个点出发来设计的活动,计划的落脚点都应该回归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落实到孩子们运用自己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各方面的学习经验去解决自己或他人遇到的问题,让自己或他人更愉快、自信的生活。从更高层次来说,就是回归到幼儿高质量的生活上。

2.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

在此方面教师需要思考:

(1)活动是源于幼儿在生活中关注的兴趣点或遇到的问题,还是由教师提供的?

(2)如果是幼儿感兴趣的或存在的问题,关注点为如何融入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教育价值?

(3)如果是教师设定的内容:关注点为如何将教师关注的教育价值转化为幼儿学习的需要

(4)对涉及到的教育内容或教材的分析:

是否是本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及本班幼儿可能的兴趣点或关注点?

是什么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与幼儿的原有经验的结合点是什么?

是否对幼儿的学习尤其是思维的发展有挑战和思考的空间?

是否能整合多领域经验的学习?

该教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3.确定适宜的教育目标

在此方面教师需要思考:

(1)与此学习内容相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什么?幼儿需要学习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2)幼儿与此关键学习经验相关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包括幼儿在情感、态度、认知和技能水平、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已知、已会)?

(3)针对本次活动期望幼儿可以获得的具体学习经验(有挑战性但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操作性经验)是什么?

(4)不同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幼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可能达到的不同标准是什么(对教育目标的分解)?

4.梳理有线索的教育过程

在此方面教师需要思考:

(1)幼儿与此教育目标或关键学习经验相关的发展线索和学习过程是什么?

(2)针对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过程,设计哪些环节才能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并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关注问题并愿意尝试解决问题)?

(3)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与教学重点(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

(4)教学重点是如何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并一步步接近目标的?

(5)教学难点体现在哪些环节中?突破的关键点在哪儿?需要用什么方式去帮助幼儿突破?

(6)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每一个环节中的观察点是什么?(提供几个可能的观察点)

幼儿的已有经验:如何在活动的开始环节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幼儿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何在后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幼儿自己的想法及其学习过程?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感兴趣的或困惑的问题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想法反应出他们的已有经验有什么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什么不同?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幼儿当前关注的问题:如何将教师关注的问题逐渐转化为幼儿意识到的并想要解决的问题?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幼儿对教师介入的反应和感受:如何在活动过程中随时关注幼儿的心理感受和需要?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幼儿的学习效果:如何在活动的后期或结束之后了解幼儿学到了什么,还没有明白的是什么?需要观察的是什么?

(7)如何关注到不同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幼儿,如何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8)该活动是否应该与其他类型的活动建立联系?如何建立联系?(大体包括两个方面:提供准备或进行延伸)

是否需要在生活中先进行经验的感知和积累,或在生活中进行经验的运用?

是否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经验的准备和积累,或进行经验的练习、巩固与运用?

5.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备课 篇五

◆备课的必要性:

备课、写教案,是我们老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老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

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只有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涉及的教学对象、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加以充分的研究分析,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并能有效的解决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意外情况,从而加强教育者自身的教育机智。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备课到底备什么,到底如何写出一份教案?下面通过我们的课例《7的加法》从四大方面阐释解析,并得出教育心得与大家分享:

◆教师备课的思路

一、备教学对象

教育以人为本,所以各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重视的便是教育教学对象。而我们面对的幼儿,因其特有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更是需要我们全面分析、认真对待,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幼儿,重点要明确的是幼儿的已知水平,即已具备的学习经验及能力,否则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幼儿茫然不懂,过浅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从而导致活动没有办法开展,在案例《7的加法》我们安排的口编应用题这一环节,幼儿已有的经验就是已经知道编加法应用题的模式“一共”„„,以前已经编了3的6的了,所以这次活动肯定能顺利进行。所以设计活动要充分了解把握幼儿的已知水平,不能10还不会写就教10的分解。另外,我们大班上学期曾经开展过一节《自制饮料》的科学活动,就是让孩子自己制作饮料,制作完后再给饮料起名字,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就让家长带着孩子通过看电视广告,去超市观察等方法熟悉各种饮料的名字这就是对幼儿学习经验的铺垫,不然孩子一点经验都没有是取不出名字来的,如果不考虑幼儿的已知经验,那么对于这个环节的安排可能就是一处败笔。

此外在备课中还要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有具体准确的了解,这也是为了达成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目标,并恰好切合了大班与小学衔接教育的特点,这两方面在幼儿未来长期的学习阶段中是极为重要不可忽视的,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比如,我们在讲“7的加法时”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针对刚学完的“7的加法”进行**作练习,我们就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了四种材料,有“看图填空“看图列式”“直接填空”“看分解式列算式”等。每种材料都提供备份,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这样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让每个孩子都体验了成功感。

二、备教材

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了教育教学对象之后,其次要注意的就是我们的教材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我们的米就是教材,这是教一个活动的基础,我们的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和幼儿画册”。它不但是《纲要》的充实和展开,而且是纲要指引下大方向的可**作的版本,备教材不可照本宣科,一定要融入个体理解与钻研,将个人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渗透进入,将共同的教材变成“我的教材”。备教材可分为3个层次:一是熟悉教材要求,要通读教师参考用书的“序”部分,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二是还要从教材体系上把握当前所要进行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幼儿发展水平的关系。三是根据本园本班的实际情况应作哪些调整和删减。总之,对于教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即把教材内容搞深搞透。

三、备活动设计的思路

备完了教学对象,吃透了教材,我们才开始设计教育活动:写教案。具体分为以下几步:

(一)备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也就是确定我们“教什么”的问题。在确立目标时我们应首先考虑目标要符合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幼儿产生畏难心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会引起消极反应,目标太低又会使幼儿产生厌烦,从而忽视对学习的专注心理,所以目标最好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即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如在案例“7的加法”中的目标2是“复习6的加减法”即是幼儿的已知水平,它的最近发展区即为目标1“学习7的加法,发现交换规律”。此外,核心目标除了能够体现本领域特点外,其他目标能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包括观念的整合、目标的整合等等,在我们这篇案例里就设计到了目标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如目标3在引导幼儿编应用题的同时又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及说话的条理性和完整性。目标4不但也体现了整合,从另一个角度上又体现了制定目标时要忌空忌大忌笼统,如类似“培养孩子的语言能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合作意识”等,这些都不能定为是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纲要中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语言领域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像本次活动中第四个目标是“能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并能把自己列的算式主动告诉同伴”。其实最终的目的也是通过这种组织方式培养的就是孩子的合作意识,但针对此活动,如果就笼统的说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就太大了,因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不是单一的一种方式或一个教育活动就可以了解决,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老师们在确立目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让目标太空泛,要让目标具体、实用、可**作性强。

(二)备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可以说是整个活动的核心内容。所以在安排整个活动时要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围绕重点进行,那么活动的重点该如何确立呢?第一是重点要为目标服务,刚才我们说了教育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安排的教学重点应是为目标服务的。如在案例“7的加法”中我们确立的教学重点就是“掌握7的加法,发现交换规律”它就是为目标一服务的。第二是环节的设置上重点要突出,要体现出你怎样完成教育目标的,怎样教的,幼儿怎样学。不能出现在写教学重点时,写的很清楚,但到教学过程中时,却找不到与重点相吻合的的教学环节,如果这样我们教学重点的确立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像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7的加法,我们从导入环节看图片到小组讨论到分组列出算式,一直是围绕“学习7的加法”进行的。难点也是一样的,在你的活动中是怎么样化难为易?如何以简驾繁都应该有所体现。如本次活动中难点为:能够发挥想象用完整准确的语言口编应用题,在编应用题环节中我们先让孩子看图编,然后是看算式编,最后是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自由创编一步步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实现化难为易。

(三)备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准备、和教师自身的准备以及幼儿准备三方面。

★物质环境的准备

一方面指在教学中需要用到的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等等,在教具学具的准备上一定要美观、大方、耐用、实用有保留价值。最重要的,在正式进行教育活动之前教师对教具学具一定要进行预**作,就是教师自己先把各种材料试用一下。目的就是尽量避免在活动中因材料的问题影响整个教育活动。如在《7的加法》的课件、记录纸张的大小、幼儿用笔的颜色等都要进行预**作,否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纸太小幼儿写不开,笔颜色太浅写出来看不清楚等都会影响活动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教育讲究环境的渗透作用。比如讲有关颜色的英语单词,那么我们就应该创设以这几种颜色为主的环境,包括老师的服饰都应该和活动中所讲的颜色相关。另外就是对幼儿座位的准备,应该在备课时结合本次活动的需要安排相适应的座位,比如应该做半圆,还是分组坐,还是先半圆在用桌子等等。比如在《7的加法》中,过程中主要形式是幼儿小组讨论,所以,一开始教师就应该引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做好。总之老师在备课时这些都要应该提前考虑到,不能怕麻烦,智者千率还必有一失呢,所以我们都要考虑到,组织活动才能成竹在胸。

★教师自身的准备

1、备教学环节:作到熟“备”(“不是背”)在心中,不能自己边讲课边看教案,这是一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最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更不能称为人师,这是最起码应该做到的。

2、备自己的语言:

A、老师的语言要简洁明了(请看导入部分)。太罗嗦幼儿就抓不住老师说话的重点了。

B、严谨,不能有知识性错误。比如在编应用题时,教师自己首先要把握好量词的使用,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因为,如果教错了,我们宁可不教,这样会误人子弟。

C、少提封闭式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这样的问题只会有一种回答,尤其对于幼儿的思考是没有一点积极作用的。

D、不要重复孩子的话,重复孩子的话,这样不但显得老师的话多,而且没用的话一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表情丰富,语气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所以有的老师会认为备课时只要备出主要环节就可以了,其实绝对不是这样,不能组织教学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到头来该说时没说,不该说的没用的却说了一大堆。

3、备板书

板书是一位教师的脸面,板书要严谨、工整、字迹清楚,布局安排合理。

(四)备活动过程

1、备教学方法。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幼儿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方法是集教师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于一身,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的高层次内容。备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幼儿个性科学地组合,并把教师实践中的默会知识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而进入角色的过程。备方法的要求

:一是灵活多样。根据幼儿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比如学习“7的加法”用的是“小组讨论法”,这个方法老师们采用时就应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学习能力,而不能盲目的学习。总之,在教学方法上,要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不要学习了一种好的方法后就百用不厌。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幼儿;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幼儿;......总之,切忌形成定势、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二是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研究幼儿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幼儿能够“会学”。还要注重方法的优化,拿识字做一个比方,孩子认识特点“整体识别”,就是先整体后局部而咱们大人的认识特点是先局部再整体,所以,我们在识字活动时设计的方法就要就设计好多瞬间记忆的游戏,如闪电记忆,照相机等。

三是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一定要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注意我们要做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给人以鱼,我们要给孩子的是一把**而不是两只兔子,也就是说现在这个时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应该下岗了。

2、备教学组织方式

在组织方式上是采用集体、小组、还是个体活动要适内容选择或有机结合。在复习6的加法时我们采用了集体活动方式,列算式时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口编应用题等环节是个体活动,**作环节时也是个体活动,使整个过程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有机结合。

3、备预见性教育策略

主要是指老师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和幼儿在参与活动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见出了可能发生的情况,那么作为老师再预见出教育策略,这样做尤其是对于年轻老师、对于不善于随机处理问题的老师,当你善于预见问题的时候,那么应该会能够提高我们课堂成功的机率和有效性,而且如果能够预见准确的时候,也会杜绝我们老师在幼儿面前甚至在家长面前在同行面前出现尴尬场面。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果我们这种积极应变能力差的话,那我们就不妨去预见一下。比如在本次活动中学习7的加法,我们是让幼儿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并要求每个小组幼儿推选出一名能力强的幼儿当小记录员,但是我们又想到如果幼儿推选不成怎么办?比如哪个小朋友都不想当,那么我们老师就要点一名能力强幼儿做记录员,一般情况如果老师点名了幼儿还是会答应的。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有几名幼儿都想参加那怎么办?a小朋友当记录员,b小朋友也想当,如果出现这样情况我们老师怎么办呢,而且如果家长还在场听课怎么办,如果我们老师就硬性的点名规定某某来当,那么无论用什么借口可能另一位小朋友的家长也会觉得不舒服,对于幼儿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打击,那么我们就提前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让孩子自己通过石头剪子布地形式进行,谁胜谁就来当记录员,那你自己失败了就怨**服输。当我们上这个教育时还真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可想可知。

4、备对幼儿的关注率

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关注率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幼儿,尤其是座位靠边的幼儿,一定创造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的机会,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幼儿。关注率的不均衡一直是老师们普遍存在的现象,提问时经常爱叫能力强的几个孩子,咱们想一下长此以注对于其他孩子公平吗?他们参与活动的机会是少之又少,但孩子门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他们家长给我们交的费用是一样的,他们家长对我们每位老师信任度是一样的,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值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关注率,我们对不起幼儿、对不起家长,更能说明我们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行为的不负责任。比如,在编应用题这一环节我们就给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一个机会,并把他们每个孩子编的题都展示到了大屏幕上。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和表现。

5、备时间: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对活动的时间要有一个大概的估计并且要设计出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比如在7的加法中第一个环节是用2分钟,学习7的加法导入环节1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分析算式、发现规律是5分钟等等,只有这样考虑周密才能作到不拖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备活动延伸

根据多选教育内容的需要考虑到是否要开展相关的延伸活动,以便更全面深入的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教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评价部分是指授课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回顾、反思部分。它是备课写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活动评价的内容主要从,目标的制定的提出,重难点的把握,活动环节的设置,幼儿的表现,活动方法和方式的选择等多方面去反思,要多关注过程,尤其是幼儿参与活动的状态、参与的品质、学习的方式等,千万不要只重视结果,活动评价不能只针对幼儿掌握的结果去简单评价。比如很多老师在写活动评价时都是“幼儿怎么怎么样”,而要多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去反思我们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考虑从目标到过程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活动成功了我们要反思总结“为什么 ”哪些好的做法可以继续发扬,并能推广给其他教师。活动不成功我们更要总结“为什么”,分析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和改进,有必要时还要做“教学重组”,更应该从本次教学活动中吸取教训,争取同样的问题在下一个教育活动时不能再重复出现。总之,教学评价,贵在坚持,所谓“积腋成裘,聚沙成丘”。

◆幼儿园备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

备课时,对于需要统一和明确的各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但作为教师不能只依赖“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二、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备课范围应广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三是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只有“点面结合”、“点面相映”;轻重相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备课应将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否则,“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地孤立备课,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四、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考集中、大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特点,提前备出一学期或几周的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课前进行再备课,更不可少;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这样,一可弥补遗忘,二可增强记忆,三可相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四可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五、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

编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手段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工序,也是教师业务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此都应做到一丝不苟。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教案都是提前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课前还要熟记教案,以便更好地运用之,这是备课工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课上情况多变,故在熟记教案的同时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六、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次)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故称“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6.幼儿园教师备课记录表 篇六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 备课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特级教师是优秀教师的代表, 是课堂教学的专家, 其备课状况与普通教师是否有差异?我们对两类型教师备课认识、方法、时间、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

二、研究方法

利用发函、会议、他人帮助等途径, 用自编问卷对111位特级教师和160位普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成长环境、职业生存、教学科研”等12个视角, 经二轮预测后, 确定120道测试题。试题分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类, 封闭式试题按李克特 (R.A.Likert) 五点量表题和选择题设计。对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 α系数为0.914, 说明本问卷的信度很高。将问卷题目编码数量化, 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认识

本维度题目为“我认为认真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关键”, 采用五点量表题设计。

*p<.05

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68和4.47, 说明两类型教师对“认真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关键”这一观点高度认同 (满分为5分) 。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 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显著 (p<.05) , 特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明显优于普通教师。

比较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 其差异不显著。特级教师群体中, 高中特级教师得分 (4.72) 最高, 初中特级教师 (4.67) 次之, 小学特级教师 (4.63) 居后;普通教师群体中, 高中普通教师得分 (4.70) 最高, 小学普通教师 (4.36) 次之, 初中普通教师 (4.34) 居后。

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特点。男的两类型教师之间差异显著 (p<.05) , 特级教师对备课认识 (4.70) 明显优于普通教师 (4.39) ;男特级教师得分 (4.70) 略高于女特级教师 (4.64) , 而女普通教师的得分 (4.53) 高于男普通教师 (4.39) 。

不同教龄 (因为特级教师的教龄绝大多数在15年以上, 所以我们选择16~20年和21年以上这两个教龄段的教师进行对比分析, 下同) 的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趋向, 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1年教龄以上的特级教师平均得分 (4.74) 高于16~20年教龄的特级教师 (4.48) ;16~20年教龄的普通教师平均得分 (4.45) 略低于21年教龄以上的普通教师平均得分 (4.58) , 这说明教龄长者 (年龄大) 对备课的认识更深刻。

(二) 态度与方法

本维度共有两道题目, 分别为“我精心预设每一堂课, 遇到问题会查找资料或与同伴探讨”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都会用寻求专家、同伴帮助或查找资料的方式进行思考与实践”, 采用五点量表题设计。

**p<.01

两类型教师平均得分分别为9.24和8.47 (满分为10分) , 可见均有良好的备课态度与方法。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 (p<.01) , 特级教师的备课态度、方法明显优于普通教师。

不同学段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有较大差异, 小学和初中的两类型教师间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 (p<.01) , 高中的两类型教师间存在显著差异 (p<.05) 。特级教师群体中, 小学特级教师平均得分 (9.29) 最高, 初中 (9.27) 次之, 高中 (9.19) 居后;普通教师群体中, 高中普通教师的平均得分 (8.76) 最高, 小学和初中普通教师 (皆为8.31) 次之。

不同性别的两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均十分显著 (p<.01) 。特级教师的备课方法明显优于普通教师。比较不同性别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 男特级教师得分 (9.23) 略低于女特级教师 (9.27) , 女普通教师的得分 (8.64) 高于男普通教师 (8.25) 。相对而言, 女教师的备课方法优于男教师。

不同教龄的两类型教师的平均得分均呈现特级教师高于普通教师的趋向, 16~20年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p<.05) 。21年教龄以上的特级教师平均得分 (9.29) 略高于16~20年教龄的特级教师 (9.20) , 16~20年教龄的普通教师得分 (8.45) 低于21年教龄以上的普通教师得分 (8.98) , 这说明教龄长者 (年龄大) 的备课态度与方法更优。

(三) 备课时间

本维度题目为“我备一节课 (公开课除外) 所花的时间约为几分钟”, 采用选择题设计。

总体看, 教师认为备课时间依次为“≥40”“31~40”“21~30”“0~20”。特级教师在“≥40”上高出普通教师约6个百分点, 而在“21~30”“0~20”上分别低于后者约8个和4个百分点。

三学段的两类型教师的备课时间前三位均为“≥40”“31~40”“21~30”。小学、初中的普通教师选择“≥40”的比例不及特级教师, 呈现一定差异;普通教师中高中教师最高 (70.4%) , 初中次之 (48.0%) , 小学最低 (34.0%) ;特级教师中高中教师略高 (67.4%) , 初中次之 (57.6%) , 小学略低 (45.7%) 。无论特级教师还是普通教师, 所选比例均有一定差异。

不同性别的两类型教师的备课时间前三位均为“≥40”“31~40”“21~30”。普通教师选择“21~30”的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普通教师中男教师选择“21~30”的比例 (25.0%) 高于女教师 (22.1%) ;男特级教师 (16.7%) 略高于女特级教师 (13.3%) 。普通教师选择“≥40”的比例不及特级教师, 呈现一定差异, 女普通教师略高 (55.8%) , 男普通教师略低 (45.8%) ;女特级教师略高 (60.0%) , 男特级教师略低 (56.1%) 。

16~20年教龄段和21年以上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在备课时间上列在前两位的均是“≥40”“31~40”;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备课时间前两位的为“≥40”“31~40”, 21年以上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的备课时间前两位为“≥40”“21~30”。在选择“≥40”时, 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比同段的普通教师低17个百分点;而在21年以上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却比同段的普通教师高约14个百分点。在选择“21~30”时, 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比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高14个百分点;而在21年以上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却比同教龄段的普通教师低约14个百分点。

(四) 备课方式

本维度题目为“我认为比较好的备课方式是什么 (可多选) ”, 采用选择题设计。

从总体样本来看, 教师的备课方式依次为“集体备课”“书本旁注”“电子备课”“纸质备课”“其他”。相比较而言, 特级教师在“集体备课”上要高出普通教师12个百分点, 而在“电子备课”上要低于后者约14个百分点。

小学和初中特级教师的备课方式前三位为“集体备课”“书本旁注”“纸质备课”, 高中特级教师则是“集体备课”“电子备课”“纸质备课”;三学段的普通教师前三位均为“集体备课”“电子备课”“书本旁注”。普通教师选择“电子备课”比例 (48.1%) 均远远高出特级教师 (34.2%, 高中除外) ;初中普通教师选择“电子备课”的比例 (54.0%) 最高, 高中 (48.1%) 次之, 小学 (41.8%) 最低;特级教师中, 高中教师 (53.5%) 最高, 初中 (24.2%) 次之, 小学 (20.0%) 居后。

男的两类型教师和女普通教师的备课方式前三位均为“集体备课”“电子备课”“书本旁注”, 而女特级教师则是“集体备课”“书本旁注”“纸质备课”。普通教师选择“电子备课”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 男普通教师选择“电子备课”的比例 (52.8%) 高于女普通教师 (44.3%) ;男特级教师 (36.4%) 略高于女特级教师 (31.1%) 。普通教师选择“纸质备课”的比例不及特级教师, 呈现一定的差异, 且两类型教师中, 女教师的选择比例均略高于男教师。

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和21年以上教龄段的两类型教师的备课方式前三位均为“集体备课”“书本旁注”“电子备课”, 而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则是“集体备课”“书本旁注”“纸质备课”。普通教师选择“电子备课”的比例均高出特级教师;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选择“电子备课”的比例 (47.6%) 高于21年以上教龄段的普通教师 (45.0%) ;特级教师群体中, 21年以上教龄段的特级教师 (39.3%) 高于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 (20.0%) 。普通教师选择“纸质备课”的比例不及特级教师, 呈现一定的差异。普通教师中, 16~20年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略高 (23.8%) , 21年以上教龄段的普通教师略低 (20.0%) ;16~20年教龄段的特级教师略高 (32.0%) , 21年以上教龄段的特级教师略低 (29.8%) 。

四、结论与分析

(一) 两类型教师高度认同“认真备课是教师专

业成长的基础和关键”, 教龄短者 (年龄小者) 对备课的认识不如教龄长者 (年龄大者) , 高中教师平均得分远超其他学段教师。整体而言, 特级教师的认识明显优于普通教师, 两者差异显著 (p<.05) 。

(二) 两类型教师均有良好的备课态度和方法,

特级教师对备课的态度与方法明显优于普通教师, 且差异十分显著 (p<.01) 。教龄长者 (年龄大者) 备课态度与方法优于教龄短者 (年龄小者) 。

(三) 特级教师备课时间比普通教师长。

高中教师备一节课的时间远超过初中、小学教师。女教师备课时间超过男教师。从总体样本看, 53.9%的老师认为备一节课的时间需要40分钟以上, 特级教师选择“≥40”的要高出普通教师约6个百分点。

(四) 总体而言, 教师的备课方式依次为“集体备课”“书本旁注”“电子备课”“纸质备课”“其他”。

特级教师在“集体备课”上要高出普通教师12个百分点, 而在“电子备课”上要低于普通教师约14个百分点;小学教师选择“电子备课”最低;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喜欢“纸质备课”;16~20年教龄段教师比21年以上教龄段教师更喜欢“纸质备课”。

参考文献

[1]鲁林岳, 张寿松.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1) .

[2]张亚丽.教师集体备课中的“搭便车”行为的博弈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9 (6下) .

[3]张寿松.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及其困惑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9 (6) .

[3]肖质红, 洪群欢.在教学反思的路上行走[J].教学与管理, 2007 (12) .

[4]闫艳.对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7.幼儿园教师备课记录表 篇七

【关 键 词】 观察记录;幼儿评价;幼儿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所指观察记录,是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幼儿日常活动的行为发生过程并加以解读的一种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教育评价明确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评价必须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中采用自然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不难发现,与过于强调量化的传统评价相比,更突出过程性、情景性评价。但基于笔者四年幼教实践经验及与一线教师接触发现:教师虽整日忙于写观察记录,其实质尚未有效发挥评价作用。对此,笔者产生研究观察记录的想法: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二、研究对象、方法

(一)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采取随机与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山西省太原市分别选取四所幼儿园(公、私立各两所)。各园选取观察记录文本6本(每园小、中、大各2班)共24本。教师来自主、付班教师各1人。其中,所有文本内容统一要求于2011年第一学期。管理人员选自四所园的园长、教研主任各1人。

(二)研究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针对24本记录文本的观察时间、目的、地点、对象、过程、分析、措施、效果分析8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2. 访谈法。非结构性访谈,主要了解教师观察记录能力、管理者对观察记录的态度。

三、观察记录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观察记录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所指观察记录文本,是把所观察到的现象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分析的书面资料。包括:观察时间、目的、地点、对象、过程、观察分析、措施、效果分析八部分。

1. 效果分析缺乏有效性。观察记录文本最后一项效果分析有别于观察分析,观察分析是针对记录内容作出的解释以便进一步提出改进教学或提高幼儿发展能力的措施。效果分析,主要诊断措施的落实情况,即针对记录文本中幼儿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后做的后续分析。24个文本有1位教师没写效果分析,23位教师所写内容过于简单、空洞、套话。

【案例1】“措施得当,效果明显”、“教育需不断深化,效果会更佳”、“今日略有进步,仍需继续努力”。

这样的效果分析过于形式化,缺乏实际意义。效果分析是针对采取教育措施后,揭示幼儿有无改进?有哪方面的变化?有无变化的原因?从而为后续教育提供改进建议。因此,教师需重新解读效果分析的实质。

2. 缺少后续观察设计。观察法强调,关注个体行为和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目的地对现实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事件进行长期研究,把儿童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进行评估。[2]可见,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是连续的过程,观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不断进行以便全面了解。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得知,“效果分析”结束后,本次观察记录也将终止,不再对幼儿行为做后续观察。

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继续深入了解不仅使幼儿的学习、活动过程清晰地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打破教师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不同幼儿的言行,避免因缺乏后续观察而导致对幼儿观察出现断层,不全面、教育实施不到位现象。蔡昱晓在《做好观察的几点思考》里提到,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缺乏递进性。这一观点与笔者接触幼儿教师发现的问题相吻合。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后续观察设计,以提高观察的连续性。

(二)幼儿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记录解释缺乏教师间的交流。伽达默尔指出,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立存在视域的融合过程。视域融合意味着解释者与他人的视域相交融,在对话中超越自己有限的视界,而使对话双方在融合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因而,意义被拓展、丰富。[3]然而,现实中,观察记录属于个人行为,记录解释缺乏多元主体交流。

【案例2】观察过程:小朋友上课都在认真听,只见多多伸了个懒腰,发出一阵怪叫,扰乱上课秩序。下课了,小朋友告他的状,他总是一脸不在乎,“不就是推了他一下嘛,怎么了?”老师鼓励他把字写好就可以得小红花,可他却说“无所谓”。

观察分析:多多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很调皮,所以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他不管干什么事,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于老师的教育常反问,摆出不服气的样子。

观察分析中,该教师给多多戴了一个“活泼好动,很调皮”的“帽子”。多多出现这一行为受多方因素影响——教学方法、活动内容的适宜性等。该教师仅从自己组织的活动分析多多的行为,做出主观、经验性的推断,尚未与其他教师交流确定该幼儿是否在其他活动也表现出类似现象,最后找出其存在的原因。

2. 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沟通。(1)观察内容来源,忽视与家长交流获取信息。

【案例3】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特别活泼,而教师反映孩子在园不爱说话、害羞等现象。

现实中教师观察内容来源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显著行为,教学方法,内容的使用效果等。家长的信息提供只是听听而已,尚未有效落实。这样导致家园双方对于孩子行为、心理的了解被局限于某一特定环境。如果把这种不一致性的信息,作为观察内容的重要来源,教师有目的地捕捉活动场景对其观察,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学策略,而且能提出家园合作的具体建议。

(2)“分析内容”缺乏家庭因素的考虑。24个文本共313篇,只有27篇涉及家庭因素,其余都是立足于教学的角度分析。

(三)幼儿园管理者对观察记录缺乏足够重视

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工作,而幼儿园管理任务就是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将人、财、物等各种因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教育好儿童、服务好家长的双重任务。[4]幼儿园管理者的观念、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向。

访谈中,教师说“我们每天除了组织教学、户外活动、孩子安全,就是备课、写教育笔记、观察记录等书面材料。每周五离园前交教研室,周一发下来继续写。根本没多余时间观察孩子,只能靠平时注意到什么,事后回忆记录下来。”[5]为进一步了解,笔者分别与园长、教研主任访谈。当问到“您认为幼儿园的主要工作有哪些”。他们脱口而出说是幼儿安全、教学活动、家长工作、亲子游戏等。当再次问到:“您如何看待观察记录”,他们回答“我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也让老师记录且每周都要检查”;当问到:“您是如何处理记录文本的”。有一位园长说,“我们用红笔把不妥当的地方批注出来”,其他的管理人员说:“我们收回主要是想督促老师记录一日发生的事,也没有其他后续工作,他们也挺辛苦”。

可见,管理者重视幼儿安全、教学、家长工作、亲子游戏等。面对观察记录则重数量不重质量,缺乏足够重视,主要体现于尚未引导教师学习如何有效观察?观察的意义所在?观察的注意事项?对记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组织教师研讨。所以,教师只知道记录的书面格式,具体如何操作,缺乏足够认识,致使观察记录成了固守形式的工作。

四、提高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的策略

(一)充实观察记录文本

1. 写明观察内容来源。为了提高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应采用多方主体提供的信息,写明观察内容的缘由,包括:某行为采取措施后是否有改进;验证幼儿屡见发生的问题;与家长交流所得;与其他教师交流验证是否具有共性等。

2. 后继观察设计。根据效果分析确定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有则可以不进行后续设计;如果没有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以此确定后续观察的思路(为什么没有改进?是教育方法不适应还是分析有误?预设下次观察的时间、地点)

(二)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记录能力

1. 客观描述记录。首先,收集观察内容(录像),请教师观察并做记录。其次,讲解自己的记录与其他老师分享。最后,讲解后,专家及其他教师分析记录内容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所观察内容并总结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

2. 对记录文本各部分,集体讨论。首先,针对记录解释,讨论各自的看法或查找资料用相关理论做出解释。其次,针对记录中幼儿出现的行为、心理活动等问题,进一步讨论,深化为教学、家园合作的启发或提出教育改进策略。

(三)创设宽松、自由交流的环境

瑞吉欧的纪录与观察、解释是交织在一起的。记录最初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但是在解释过程中关注点转到了纪录者的学习过程上,转到了在与其他人比较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观性上。这种变化被看作是一种机会,能够使每个老师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那些自身必须加强和提高的能力。当对儿童的学习纪录被教师个体了解或重新了解、创造或再创造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集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使得知识在许多人的贡献下变得更加广泛而丰富。同时,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对记录的解读权,可以打破或避免个人主义解释的危险。

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重新认识观察记录对幼儿发展、教学改进、家园合作的作用,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至关重要。

注释:

[1]柳剑.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D].2009,9.

[2]虞永平,张惠娟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2.

[3]叶小红.从记录、对话到反思——诠释学取向的儿童观察记录[J].上海教育科研,2005,(7):52.

[4]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

[5]朱家雄,王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00-101.

上一篇:贫困助学金申请心得下一篇:初二班长的入团志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