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并不如烟作文600字

2024-10-14

往事并不如烟作文600字(通用13篇)

1.往事并不如烟作文600字 篇一

往事并不如烟优秀作文1100字

人说,往事如烟,逝去无痕。

也许是吧,人们常常如此说着,我说不清楚。我不否认也不能确信。每当我想及此时都会难过得不知所措。L说,有些事情并不要我们多想,时间会给我们最后的答案。

往事并不如烟,只是心灵暂时的搁浅。我想,这就是时间给我的最终回答。如L所说。

在时光的洪流中踽踽独行,本想把那些令人伤心的往事进埋入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彻底死亡,彻底告别,彻底忘却,谁知它却不声不响地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忧伤林。

寂寞的岁月,只剩下温暖的回忆。

青春,是多么阳光,多么明媚的字眼。当我写着这些的时候,心中涌满了许许多多的回忆。往日的欢乐和痛苦,笑脸和泪水。那些纯真的年代里最纯真的声音,那些年少轻狂的岁月那些年少轻狂的人那些年少轻狂的事。

年轻的时候,初生的牛犊,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蓦然回首,青春早已拖着长长的尾巴游走,而我的双脚正站在那尾巴的最后,转瞬便消失,那时没有眼泪没有痛哭,而是彷徨,无奈,没有任何表情的表情。

回忆。这是一个动词还是一个名词?

回忆该是一个动词。我害怕回忆,却又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掉进回忆设下的.完美陷阱,就像披着羊皮的狼,我早已失去了方向。回忆该是一个名词。它像一个漩涡,搅得人晕头转向,筋疲力尽,不知所以。

如果可以,我真想在回忆里沉沉地睡去,永不再苏醒。也许,我会在睡梦中深情呼唤我已逝的青春流年,在梦中继续书写我的文字。就像无数个我睡得很熟却突然坐起的夜晚,伸开手却什么也没有,除了掌心的纹脉一如既往纠缠不休。

青春岁月里,忧伤和快乐没有很清晰的界限。因为情为心生,而心只有那么一个。弥尔顿曾说:“心,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亦可将天国变成地狱。”现实生活中,我们依然可能在想象中拉长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活得很浪漫,也可以活得很潇洒,可以活得只剩下面包和绘画。

世界随青春的滑落划过一条长长的痕,匆匆而又义无反顾。

曾经,我们疯狂地迷恋《大话西游》里孙猴子对白晶晶说的一番情话。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人生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要在这段感情前加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许多年后也不过如此。

也许,一切的恨只是对爱的渴求与不甘。只是青春年少的我们,懵懂无知,肤浅地对爱情做着幼稚的诠释,天真地以为只要两个人能够天天粘在一起就是上天最珍贵的赐予。

现在,才知道。当有一天我们真正明白爱情意味责任时才有资格去谈情说爱。爱情不是想象的那么不可求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绝不是现在可以强求而知的事情。

回忆。琐屑。凌乱。我不知我是不是在诉说心中的纠结,还是我又一次被莫明的记忆诱惑。

往事并不如烟,只是心灵暂时的搁浅。这已足够。

2.往事并不如烟 篇二

戏剧,作为兼具抒情诗与史诗品格的艺术样式,以对真实的人生状态的鲜活呈示,镜子般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能够洞烛人的深层的活生生的灵魂状态。所以,话剧《老知青客栈》在向观众讲述知青故事的时候,就以戏剧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带给观众激情体验与深刻反思并行的审美经历,使观众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

30年前千方百计不顾一切地回到城市的老知青们,带着30年的人生体验又一次返回乡下,相聚在已成为它们人生旅途中的“客栈“的故地。正如当过知青的作者吴卫民自己所说,这些老知青们,“总是忘不了在边疆那段没有舒展开的青春和失落了的梦幻,日子越久,越是魂牵梦萦。30年后相约回乡,……寻找丢弃的女儿的、忏悔负心于‘小芳’的,捡拾遗落爱情的……面对的是理不清的乱麻和不能确认的线索。”随着剧中一个个人物的出场以及对一件件往事的再现与回味,一桩桩尘封30多年的故事真相得以揭开。这些已届知天命之年的老知青们多年来遮盖在心灵表层的灰尘被拂去,一颗颗真诚炽热的心袒露出来,哪怕是自私,哪怕是怯懦,哪怕是庸俗,是嫉妒,是误会,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是无法改正的错误乃至良心罪愆,他们相互倾诉、交流,然后震惊,然后醒悟、自责、愧疚、悔恨,然后理解,互相安慰、鼓励……他们对往日那段艰难岁月有了更加真切的认知,对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有了更加真切的认知,对“人生最可宝贵的,”对“人”有了更加真切的认知,他们找回了人生最值得追寻的真诚、爱和信念。

这样的找寻,牵引着往日的故事和今日的情怀,伴随着忏悔和憧憬,纠结着痛苦的体验和残酷的反省。对于这样的舞台行动,作者巧妙运用了历史回顾与当下事件齐头并进的叙事方式,在人物的追寻与回忆中呈现往事,在往事呈现的过程中穿插当下的思索。舞台上按照当年知青屋的样子搭建的“老知青客栈”一景两用,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转换自由迅捷;演员自然方便地改换装扮,灵活出入于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场景,塑造往日的“自我”和今日的“自我”。就这样,戏剧情境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自由转换,让观众既和人物一起经历往事,又和人物一起陷入回味与思考,获得了既真实又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在情节安排上,该剧没有拘泥于过多琐碎的细节,而是精心营造了一个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情境场面,展示了一幅幅意味深长的往事生活画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意氛围,使如烟往事与今日诗情氤氲为一首感人至深的生命诗篇。

知青生活是老知青们人生中的特定境遇或情境,但又何尝不是人生中的众多情境中的一个?知青生活情境的独特性更真实地考验了人性,更沉重地叩问着灵魂,显现着人生的真谛。著名知青题材作家叶辛说过:“有人说,沉浸在知识青年的如烟往事之中,一辈子也走不出那条青春河。那么,三十年的知青文学,就是要让历史沉淀出真谛的思考”。于是我们看到,当年曾亲历知青生活,后又经历返城、高考、美国访学,现任云南艺术学院院长的戏剧作家和戏剧研究专家吴卫民先生,把他对知青生活、对人生各种独特境遇,对戏剧的本质和使命的感怀与思考凝聚于这部《老知青客栈》中,呼唤着所有的知青,所有的观众一起共同体味,共同思考,去追寻人生与艺术的新境界。

云南省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在舞台上创造出逼真细致的场景,动人情怀的气氛与情调,自然流畅的表演,朴实真诚的交流与表达……这一切,都给予了观众一种特别的信任与尊重,成功实现了观演之间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审美状态与效果,只有戏剧做得到。

这就是这次第三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节上,由云南省话剧院的艺术家们创造的一此成功演出,是知青题材创作的成功,是戏剧艺术的成功,也是人生价值与信念探寻与追问的成功。

3.往事并不如烟作文 篇三

在我小学六年中的经历中,有欢乐,有悲伤,也有崇拜。但令我最难忘也令我受益的只有那件事:那天,上课铃响了,我们赶紧去静息着,老师赶忙来给我们上课,课上的老师严肃而又慈祥让人觉得很亲切,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着字,我们大家也都认真的听着,有些人还在用便利贴把老师写的重点知识记在书上。我们都听得不敢分心,生怕听漏了一点点小细节。

在大家都认真听时,老师在我们的课桌周围边转边讲,讲得很认真,我的笔似乎长了脚一般,自己掉到了地上。我下腰去捡我的笔时,发现老师正在我旁边讲课,但我是文具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刚才笔掉了下去。现在,我的橡皮擦又掉了下去,于是,我只好再一次弯下腰去捡那块橡皮擦。这次,老师还站在我的旁边,最后我抬起头来,才想是最初时一样的鞋,一样一只。

我偷偷地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同桌,他偷笑起来,悄悄对我说:“你看,老师真糊涂,连鞋都穿错了也不知道。”但我却不认为老师一定是糊涂了,万一她是因为最近太忙了,而且出办公室时也没有注意到呢!

正在我想老师为什么把鞋穿错的事时,忽然下课了。班长带着几个同学先我一步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一看,惊讶的发现自己真的把鞋穿错了。她赶忙回到办公室,不一会儿就跑过来在我们面前显摆说:“现在没有穿错了把!”我们都笑了!

这是一位多么敬业的老师呀!但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笑话,有人认为老师敬业,还有的不把它当一回事。

4.往事并不如烟作文 篇四

往事如烟吗?

堆积于心底的往事尘封已久,它并不支离破碎,只是少去了那份常常回想。如今细细去想,或黯然失笑,或身临其境,或回味无穷。记得一年级时,老师宣布了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三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我显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竟然连语文书都丢弃在教室,就急匆匆地冲出校门。

那时入学不过一个月,看着校园里佩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充满神气,心里自然羡慕不已,“神气”一词便可以概括一个懵懂孩童对加入少先队员的理解。

千盼万盼下,入队的日子终于如约而至。我赶紧丢掉孩童的淘气模样,站得笔直笔直,目不转睛地注视前方,渐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神气,更是一种光荣。鲜红的队旗,嘹亮的队歌……当六年级的大姐姐为我戴上红领巾的那刻,我想到了我从今以后都是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想到了我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少年。我标标准准地向那个为我戴红领巾的大姐姐敬了一个队礼。

在这神圣而又庄严的时刻,也改变了一个稚嫩孩童的想法。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微笑浮现于脸上,我也不再是那个淘气、幼稚的小孩子了。现如今,六年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一如从前那般的心情。

5.往事并不如烟情感散文 篇五

那天,天气特别晴朗,太阳很辣。按惯例吃了午饭,就叫劳教人员休息一下,让牛吃点料。由于平时认为所管理的劳教人员大部分是农村人,很“听话”。于是,简单地吩咐他们到附近树下歇息,对逃跑没过多留意。约过半小时,组长跑来报告:“张××不见了。”我放松的神经一下绷紧起来,急忙叫几名劳教人员帮助找,但找不着。于是,我将其他劳教人员带交给队上采茶的民警,向队长报告后,一边打听一边顺着劳教人员逃跑方向猛追。“夹马沟”是花贡镇一条有名的深沟,每到四月,便成了一条干沟。跑在沟里,火辣的太阳被水冲刷过的石面反射剌人眼目,踩在石板上脚底辣乎乎的痛,加上口干舌澡,一阵心酸和痛苦涌上心头。但追逃要紧,只好咬紧牙关挨着,经过两个多小时才冲出“夹马沟”,来到盘江桥上等候协助追逃的民警到来。由于布置得当,大约晚上10点,就将逃跑劳教人员抓获,带回所后给予延长六个月劳教期处分。

劳教人员虽被追回,但我因思想麻痹,放松管理,造成“四防”事故,影响所内正常教育改造秩序,在民警大会上作了检查,并被扣发当月岗位津贴,教训十分深刻。

作为管理民警,在管教劳教人员时,必须坚持制度,从严管理,坚决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更不能以感情用事、轻信劳教人员的言行,要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强化措施,做好防范工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四防”事故,维护场所秩序的稳定。通过此事,使我从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防范意识得到增强,推动了自己后来的工作。

6.往事并不如烟 篇六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中越关系极为特殊,从事对越工作的一代代外交官都为之付出了辛勤劳动。如果说几十年来的中越关系是大起大落的话,那么纵横捭阖于其中的中国外交官们所面对的则是大风大浪。

本文无意讲述两国关系的经纬和沿革,只旨在记录几位我接触过的中国驻越大使的点滴过往。

干练儒雅的王幼平大使

我是1973年被外交部选派到河内综合大学学习的,当时越战还未结束,但美国已停止轰炸北越。该阶段中国的对越工作,在我看来,一是支持南方抗战,二是支援北方建设,三是在国际上配合越方的各种外交努力。对中越两国而言,越南是前线,中国是大后方。

时任中国驻越大使王幼平是位老红军,年纪在60岁左右,已然满头银发,却干练儒雅。虽然当时的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仍抽出时间接见我们这些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总强调自己是军人出身,做外交工作属半路出家。他说:“你们青年学生都是科班出身,以后将成为职业外交官,可以做得更多,也要做得更好。”几十年过去了,王大使的这番话却一直在我心里。

王大使很关心我们这些远离祖国的留学生,有一次我们在使馆活动,他看到天要下雨,就亲自安排司机送我们回校,第二天又把我们接回使馆吃饺子。

据当时使馆的人说,王大使对馆员的安全也十分上心。无论多晚,只要有人未返馆,他都会一直默默等候,直到所有人都安全回来。而且,王大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一直私下同时资助多位在不同使馆共事过的家里困难的下属。这其中有些人是外交官,更多的是一些工勤人员,包括外地借调来的司机和厨师等。曾有同志给我看过王大使写给他的亲笔信,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大使于1974年调离越南,出任我国首任驻马来西亚大使。回国时他没有选择坐飞机或火车,而是坐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回国。他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向分布在越南各地的解放军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向长眠在异国他乡的1400多位烈士进行告别。

此举也影响了中国驻越的后辈外交官。在以后的岁月里,即便在中越关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清明节,我们的外交官都坚持分赴越南各地为解放军烈士陵园扫墓,献上一束鲜花,点上几支蜡烛,告慰烈士的英灵。

很多年以后,我有幸出任驻马来西亚第九任大使,在王大使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一些具体工作。当地的报刊也常常会借两国建交纪念日等特殊的日子,把历任大使的照片刊载出来。每逢此时,我都会认真思考怎么做才对得起前辈的教诲和期待。

有文人情怀的外交大家符浩大使

我留学期间见到的另一位大使是符浩同志,他也是共和国最早的外交官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曾在山东滨州一带带兵打仗。几十年后,当我们去那一带访问时,当地群众在谈到他和夫人焦玲时仍交口称赞。

符大使在外交部当过办公厅主任、副部长等重要职务。他风度翩翩,喜欢写诗作词,书法造诣很高,有着很浓的文人气质。在接见我们这些留学生时,他讲的更多的是文化,而非政治。他对越南文的长诗《金云翘传》特别感兴趣。该长诗被认为是越南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取材于中国清代的一部同名小说,讲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符大使以此为例,说明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密切。此事过去了几十年,当我代表部里去他家拜访时,符老仍有提及,在他的散文集中也有过专门论述。前些年,我请《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名人书斋”主编潘衍习先生专门到他家拍了一张照片,并作了简短专访。符老心情大好。当时他已90高龄,但仍坚持送我们下楼。他给我的印象是具有文人情怀的外交大家。

“轻伤不下火线”的陈志方大使

我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两年之后于1978年被派往驻越使馆研究室工作。此时的大使是陈志方。陈大使也是老红军,军医出身,据说在长征途中曾挽救过包括小平同志在内的多位革命老前辈的生命。陈大使治馆很严,坚持会议制度、读报制度、值班制度和每天收听新闻广播的制度。当时中越关系正处于山雨欲来之际,大批华人华侨蜂拥至使馆申请“临时归国证”,参与援建越南的中国专家陆续撤回,当地舆论环境不断恶化,使馆工作困难重重。但陈大使处变不惊,带领全馆上下齐心共同应对。

陈大使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一直坚持工作,他的口号是“轻伤不下火线”,直到中央派专机和医疗小组将他接回。临走时他还坚持对工作进行了必要的交待。

雷厉风行的鲁明代办

陈大使突然病倒后,国内派了亚洲司负责人鲁明来馆任临时代办。此公亦是大有来头,西安事变时他曾是西安中学的学生领袖,后投奔延安,成为周恩来副主席的秘书。周恩来参加重庆谈判和南京国共谈判时,他都紧随左右。后由周恩来、邓颖超做媒,他同夫人在梅园新村30号结为连理。他还当过董必武的秘书,见证过诸多重要历史事件。

鲁代办系临危受命,连行李都来不及收拾就随接陈志方大使的专机飞赴河内“履新”。岂料这一“代”就是好几年,而且刚好赶上中越关系全面紧张的非常时期。

鲁明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要求我们走出使馆,多进行观察和了解,努力掌握一手的情况。据说这得益于他战争年代的经验。延安时期,他曾率小分队深入敌占区,到石家庄一带了解各种信息,并在高粱地里向中央发送综合情报,供中央领导参阅,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据说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参考消息》的前身。鲁代办要求大家写短文章,但必须实事求是。记得最短的电文只有一、二行字,应该是创造了外交部的短文“之最”。由于形势日趋紧张,我们的馆员从80多人锐减到34人,但鲁代办生性乐观,工作之余仍跟大家说说笑笑,打球、游泳、在院子里骑自行车,甚至同年轻人一起捅马蜂窝。鲁代办还非常擅长做别国使团的工作,即便在边境武装冲突期间也未中断过。各国驻越使团的车辆不断出入中国使馆,本身就很有意义:对外广交朋友,对内稳定军心。令人感动的是一些友好国家的外交官纷纷表示,一旦有事,他们使馆的大门将永远向中国使馆的同事敞开。在前后三年多的时间里,鲁明代办率领我们制定了各类应急预案,处理了一系列突发的和棘手的事件。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中,馆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整个使馆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鲁明代办经常讲的一句话是:“气可鼓而不可泄。”闲暇时,他还会跟我们讲他年轻时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的特殊经历。

后来,他从越南转赴科威特,出任特命全权大使。调离前他没有太多豪言壮语,但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他私下对我讲:“当大使是我最大的愿望。”

从容淡定,临危不惧,服从需要,正是这一代外交人的共同特质。

“越南通”张德维大使

我于1982年春离开越南,再返使馆已是九年之后的事情了。此时世界风云激荡,全球范围内的冷战行将结束。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在对外保密的情况下于1990年举行了著名的“成都会晤”。中方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出席。越方越共中央总书记阮文灵、部长会议主席杜梅、越共中央顾问范文同与会。我因当时在外交学院进修而未能亲历“成都会晤”,但参加了一年后对越共新任中央总书记杜梅和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领的高级代表团访华的接待工作。中越“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在外交部工作的几十年间,参加过无数次外国元首访华的欢迎仪式,但这一次却非常特别。中越两国关系经历了十年之久的非正常状况,一举得到转圜。当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再次奏响两国国歌时,我非常激动,感慨万千:和平多么美好啊!但中越之间毕竟发生了那么多不愉快的事件,两国关系可谓百废待兴。

1991年12月底,我启程赴越担任使馆的研究室主任。在途经曼谷时,听到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下台的消息。中越两国关系的改善与苏东剧变和越南决定从柬埔寨撤军密切相关,这是大气候。

此时驻越大使是张德维。张大使是我的老领导,我1976年入部时他是亚洲司印支处处长。张大使系归国华侨,年轻时在越南参加革命工作。后因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的需要,周恩来总理向胡志明要了几名优秀的翻译人员,张德维是其中之一。他是真正的“越南通”,几乎经历过中越之间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举例而言,他曾陪同罗贵波大使一起列席过越南劳动党的政治局会议;胡志明主席病危时,他随同周总理派出的中国医疗小组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刻。

张大使工作作风严谨,对情况了如指掌,再加上语言优势,出任驻越大使可谓得心应手。事实上,中越能有“成都会晤”,除中央及时决策外,张德维大使个人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大使在越南有很多老朋友,我也陪同他去见过其中的一些人。印象较深的一次是去见越南前总理范文同。当时范文同已经双目失明,但思维仍很清晰,对两国关系及世界形势了解很深。他每天听读报,也收听“美国之音”,对美国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充满担心,对苏联、东欧形势的突变深感惋惜,但对共产主义事业仍抱乐观态度。

还有一次是见胡志明主席的政治秘书武奇。武奇和张大使有很多共同的回忆,两人的谈话使我对两国老一代领导人之间的交往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武奇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独到、坦诚,包括中越之间文化差异的核心所在等。

此外,我还陪张大使在使馆宴请过来访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吴老谈了很多有关周总理派他到河内为胡志明主席治病的情况,包括制定详细的方案等,我不禁为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这也应了很多越南朋友对我讲过的一句话,如果胡主席还活着,中越关系不致出那么多问题。

开拓进取性很强的张青大使

在张德维大使离任之后,我们又迎来了张青大使。张青也是越南问题专家,在我入部之前就当过主管越南的印支处副处长。两国关系紧张时,他是我在使馆研究室的顶头上司。边境武装冲突期间,研究室只有我们二人。回部机关后,他又担任过亚洲司主管东南亚工作的副司长,参与过中国与新加坡的建交谈判等。此次来越前,他是我国驻新加坡首任大使。

张青大使最大的特点是工作开拓进取性很强。当时,中越关系虽已改善,但很多事情仍需重拾势头,因此同各方建立新的联系就成为工作重心。记得在不长的时间内,张大使就分别拜会了几乎所有的越南领导人,其中包括已退居二线的阮文灵、范文同、武元甲、阮基石等。一些部长级官员也成为使馆宴请的常客。张大使还带我一起出席了一场由抗美战争年代在广西育才学校学习过的越南留学生举办的“感恩母校”聚会。聚会人数约有五、六百人,他们都已人过中年,成为越南各界的精英或负责人。当时台上台下同声高唱中国歌曲,还有老留学生登台发言,表达对中国老师和学校工作人员的深厚情谊。

只是在张青大使来后不久,我即被调到驻新加坡使馆工作。

回顾此次在越工作的近两年时间,一方面感到有大量工作需要开拓,同时也面临许多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障碍,最为集中、突出的是陆地边界、北部湾和南海问题。

到了新加坡,我发现当地的官员对张青大使印象颇好。王鼎昌总统曾私下对我说:“做人要有张青大使这样的朋友。”李光耀先生也问及我是否同意张青大使对越南问题的看法。

1993年之后,虽然我没有机会再常驻河内工作,但跟随国家领导人往访和出席各种会议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近20年来,中越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是好的。陆地边界和北部湾问题已得到解决;经济合作逐步做大;南海问题虽时有干扰,但它决非两国关系的全部。

7.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篇七

而不幸的的过往,究竟还有多少呢?真相只有一个,历史也只有一个。但读完此书,我却有种分不清孰是孰非的感觉。以前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从老师嘴里听到的,仿佛都不再那么真实了。那段遥远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没有人告诉我,我听到的永远只是一面之词。

章诒和女士以她自己独特的身份, 凭借自己 特殊 的人生经历,深切的体验观察 和 出众的文学才华,刻画了当代几位著名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侧影。 可笑 处令人喷饭,艰厄时使人鼻酸,深刻处让人心灵震撼,相濡以沫时又令人眼眶湿润。 特别是讲最后的贵族康同璧母女的时候,她们的那种不畏局势艰险,她们 对那些“大右派”们深表敬重与同情 ,毅然与被打成大右派的章伯钧一家、罗隆基主动交往,且交往甚密,康同璧说她以能结识章伯钧先生为荣。三年自然灾害,她们主动送来救济的食物和能买东西的粮票,康同璧说她的生活原则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我们既能感觉到他们的相濡以沫,又能体味出她们的情深义重,大爱无边。她们这种精神让作者认识了贵族的精神, 这种贵族精神包含了 真与 善 , 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还有一种知识分子们特有的固执。 “真与 善 ” 在书中主要表现为这些人物之间深厚的的友谊。如 康同璧母女 和章伯钧之间的友谊 , 文革**中,为了女儿的安全,章伯钧让章诒和住到了康同璧家,并且深知除了“康同璧,再没有第二个人敢留我们家的人了”。

在这本书中,章诒和女士凭着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把她所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以优美的文字使他们个个都鲜活起来, 鲜明的个性, 真实 的场景,诚 挚 而有所克制的笔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相与个人的 内心世界 。有的深邃如海,如罗隆基、聂绀弩 ; 有的浅白如溪 , 如潘素、罗仪凤。他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读这文字,我们 怎能不 感受到她写这文字时,那双颤抖着的手 ,还有 那颗颤抖 着 的心 , 透过用泪水铸成的文字,感到的是彻骨的寒气。沉重让我们思考,迷惘让我们沉思。

往事如尘烟 , 缠绵在眼前 ; 往事如尘烟 , 飘散在心田 。往事并不如烟,沉重的往事唤醒的不应该只是人们的追悔,更多的,应该是站在废墟上展望未来的谨慎。

8.往事并不如烟初中议论文 篇八

今天,我们到XX市XX小学举行了“手拉手,爱心助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队员身上的那一种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而又毫无怨言的可贵精神,虽然路途坎坷,但再大的风雨也无法阻挡我们将活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关爱留守儿童,手拉手,爱心助成长”就是让每一名志愿者的爱心伴随着留守儿童慢慢成长,让他们知道,他们其实并不孤单。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群最可爱的人,永远都在默默地陪伴他们,那就是我们的青年志愿者。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不管再辛苦,也值了。是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良药,也是最好的明信片,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就像那纯洁的百合花,在这里肆无忌惮的绽放着。也许,当我们抬头仰望蓝天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因我们曾经努力过,曾经付出过,只因我们真正地体会过了,什么是乐于助人,当你真正奉献出爱的那一刻,你是幸福的。

我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能有更多人能真正用心投入到活动中来,用心来关爱和帮助每一个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人,是因为什么而活?要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地付出,假如每个人都只懂得索取,那么我们该向谁索取??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很多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人间真情,当然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队员时间观念还是不够强烈,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总能在不足中吸取经验,在不断改正错误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好。

每一次都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每一次都在不断的成长,在不断的积累经验。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让我体会良多,带着这种那个心情进行了活动,我们很开心,也很尽兴;我们很努力,也在不断地追求做得更好。关爱留守儿童,不仅体现了志愿者的无限爱心,同时也体现了志愿者对整个社会留守儿童的倾注的关怀与无限的期望,在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父母的期待,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无时无刻的关爱,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更加懂得怎样去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发奋图强,争取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在活动中,队员们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给与他们最好的帮助。

9.桂河大桥,往事并不如烟 篇九

我们从曼谷出发穿越了半个泰国,经过近4个小时长途跋涉才到目的地。到了桂河边已经是下午16时了,桂河——泰国境内的第三大河流,也是缅甸、泰国的国界。因担心太阳要下山,我不顾两旁商铺和美味的诱惑三步并两步地赶到了桂河大桥:现在的桂河大桥,没有什么肃杀之气,与电影中的蛮荒世界全然不同。一辆从缅甸开回泰国的旅游纪念火车刚好开过,很多游客在欢呼雀跃地拍照,此情此景谁会想到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谁会想到这是承载了几万人生命的桥?

走在桥上,似乎战争的硝烟才刚刚逝去:在1942年,日本当时已经侵占了大片东南亚地区,为了取道泰国进攻缅甸和印度,方便军事行动的运输供给,日军决定修建一条连接泰缅边境的铁路。于是,日军从1942年9月起强迫英、美等国的盟军战俘和大批东南亚国家的平民到泰缅边境充当劳工。为了让本需6年才能筑成的铁路在1年内完工,日军用刺刀逼迫数十万劳工日夜施工。繁重的劳动、恶劣的条件,致使1.6万名盟军战俘和10万平民死在了饥饿与病痛中,死在了日军的皮鞭下。

桂河大桥的一边地势较为平缓,但一过河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415公里的铁路牺牲了无数珍贵的性命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铁路”之称,著名的桂河大桥就是其中的一段。建造此桥的故事后来被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后,桂河大桥声名大振。

眼前的桂河大桥不如电影中的险峻、高大。桥头两颗未爆炸的重磅炸弹模型提醒人们这里曾是战场。在桂河不远处就是北碧府占地千余亩的盟军公墓,听导游讲,这里埋葬了近7千名军士的骸骨,一座座洁白的墓碑整齐地排列在鲜花椰树中。很多年过去了,仍有不少人前来凭吊。墓碑前的鲜花安详地怒放着,它提醒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傍晚时分,我们坐上了桂河上的“漂流屋”,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两岸的美景。这种漂流屋面积很大,足可以摆开一个羽毛球场,上面设施齐备,还可以唱卡拉OK,就是没有动力,要靠拖船往前拖,所以叫“漂流屋”。

回应同事的召唤,我该唱歌了。我们越唱越高兴,歌声越飘越远,是呀,和平的歌怎能唱尽,怎能唱完……

栏目管理、编辑/曹雯

10.往事如烟作文600字 篇十

那是我的前女友,去年12月多,因为某个不可抗拒的原因,我选择了和她结束,她当时求着我不要离开她,可是我依然很残忍的离开了她。那一切,我不知道对她来说是多大的伤害,我后来因为她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骚扰无数次的骂她,可是现在想想,她好可怜,像两年前的我一样可怜,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很反感的她,现在看到她的照片,却突然有种想念的感觉,可能不是想念吧,是自责是惭愧。

她嫁人了,今年17岁。去年我和她分手后过年回家结的婚,本来我以为能够给她最大的补偿是参加她的婚礼,可是我逃避了,连她都逃避了,更何况她的婚礼。我不知道我当初的做法无论对我还是对她来说,是不是一个错,或许是对的,她现在的丈夫应该很爱她吧,看到她那平平淡淡的家庭,现在的我,也由衷的祝福他,可能,这也算了却了我心中好久没打开的一道结。

我在想,我要不要跟她打个招呼,告诉她,我是。我犹豫了好久,我看了她一遍又一遍的动态,我只想知道她最近过得好不好,还有没有想我,把我忘了没有,我不爱她,可能放弃也算是种正确的选择,她过得好,是对我最好的安慰。那种心理上好像一辈子的亏欠,也可能是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一道疤。

11.往事如烟作文1000字 篇十一

他身材高大,但很瘦。眼睛又黑又大,皮肤很白。一眼看过去绝对是“高富帅”、“霸道总裁”型的;可扑闪起大眼睛来,又会萌翻你心!

初见他时,他身着浅色T恤、深蓝色牛仔裤,看起来是那样的阳光、帅气。也就是那天,我相信了“一见钟情”。

他因“海拔”高一直“霸占”着最后一排的座位。可一场期中考试后,我们成了同桌。

从此,我的作业总会早早得完成,因为要借给他“借鉴”。而他交不上作业时,我还会帮他写。为此我还专门学习模仿过他的字迹。

有一次,上课十五分钟过去了,陆凡还没到教室。我借口说肚子痛,要去厕所,跑了出来。我去了所有他可能在的地方——办公室、操场、音乐教室、体育馆,就连厕所我都拜托人看过了。除了学校后院的花坛。虽然我不是什么好学生、乖学生,但也不算是“问题少女”,自然没去过那里。那儿传说是学生打架、抽烟的地方。我跑去那儿,一路上都在想:他到底在不在花坛那边?如果在,他为什么去?如果不在,那他又去哪里了?难道翻墙出了学校?我到后院,还气喘吁吁的时候,依稀看到花坛背后有人,果然是他。

也许是因为太熟悉他吧,竟隔着几百米,看一个穿校服的人都能认得出来是他!要知道,我视力并不好,坐在教室中间,就看不清黑板上的字。

刚看到陆凡时,我也不相信是他!而确定是他时,我顿时觉得他是那样的猥琐、龌龊。我早就听人说过他抽烟,可我一直不相信。看到时,又是那么吃惊。

到了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陆凡考了倒数第三名。不想被赶走那么丢脸,他自己申请去了差班。我开始责怪自己,如果我不帮他写作业,而是帮他好好辅导功课,也许他就不会考倒数第三,不会去差班。我一直盼望着他能再考进来。

而这一次,他没有再考进我所在的班级。

这份感情,被我在心里苦苦藏了三年。毕业典礼那天,看着即将离开学校的我们,我终于没能忍住,对陆凡告白。

结果当然是被拒。

可是我没想到的是,他会把这件事“昭告天下”。典礼还没结束,所有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像是可怜,亦似鄙视。当然,这一切并非我能看的出来,而是闺蜜果果告诉我的。被拒以后,我也像变了一个人。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段。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我心仪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我又变得乐观、开朗起来。因为我知道,我的生活会因为进入高中而发生改变。

12.往事如烟作文400字 篇十二

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曾经以为自己熬不过来的,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可只是我以为,事实并非这样。

我,还是熬过来了!

以前,在课堂上常常听到老师说:“时间飞逝,要珍惜!”然而,我们并没有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每天还是一如既往的做自己的事。没有想到吧,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我们对着镜头微笑,照片上留下了我们童稚的模样。将那个时间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毕业照里。

而现在能聚在一起的,已经没有几个了。就算颇深的感情,也有可能在一瞬间疏远,那是说不出口的辛酸,就如玻璃一旦有了裂痕,就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样的玻璃,也是永远都合不上的缝隙,你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你曾经跟她一起笑过哭过的人渐行渐远。真怀念那时候的单纯,我们明明一无所有,却总是期待未来会光芒万丈。

我每次离家的时候,才发现,我有好多事还没做。突然鼻子一酸,眼睛蒙上一层薄雾。

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吧。

时间一直往前走,只有路口,没有尽头。

且行且珍惜吧。时间会治愈一切,会好的。现在这一秒已经是你这辈子最年轻的时候了。

13.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篇十三

——读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有感

一直以来我所了解的“文化大革命”中,有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知识分子和群众受到极大的诬陷和迫害。但那些当时真的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右派”与文人到底是怎样过的,他们的孤独、艰难与悲苦到底是如何,是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了解的。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从作者回忆她父亲的一些交往密切的朋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段悲痛无奈的历史,也深深地被那些高贵又悲伤的灵魂,真挚善良的情感所触动。

有容、有执、有敬——史良

史良作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是作者小时候崇拜的高贵又美丽的女性,一位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律师,一位维护妇女权利的高地位领导者,一位考究生活崇尚文明的美丽女人。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只这些,她和罗隆基的感情,她在内心深处掩藏的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感情上的伤痛,以及在被批斗时面对当年自己写给“老罗”的情书的质问,她直起腰杆回答“我爱他”的一幕幕,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女性的了不起。

当然,史良故事中的跌宕莫过于她背叛自己的多年友人章伯钧的一段。虽然章老政治生涯的坠落不能归咎于史良的背叛,却是这位谦和可亲的史大姐用一只手把章老推入了政治的烈焰中。而章老对史大姐那关键性的批判发言,却说了这样一句原谅她人,宽慰自己的话:“我相信,史良发言前是一夜未眠,因为她在决定开口之前,是要接受良心的考验。”读到这里,我看到了宽容,也感受到了时代对人情的蹂躏对人心的折磨。

史良的晚年与她死后只值三千元的漂亮假首饰,也让我对这位老人身怀敬意与悲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河流般的忧郁——储安平

凭借《观察》一展才华的知名作家记者“执拗和富于激情的储安平,有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他曾以一腔热血投身振兴《光明日报》的征途,和章老打心眼里决定要好好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内心渴望着一种承担的机会,这种承担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一种自我证实的需要”。他付出才情学识1

与以身殉国之精神,完全凭借他所精通的东西,他所能干的事情而生活,而他的自尊也在这里。但是“反右”的风暴毫不留情地把他从《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摇身变成了读书、放羊的孤家寡人。还不到五十岁的储安平,壮志雄心无处可洒,“他有头脑,但不要他思考;他有精力,但不要他出力;他有才能,但不要他施展。”而在他政治上失意,外界世界充满危险敌意和孤立时,还有忍受妻子的背叛与遗弃!“一个知识分子所不能接受的人格侮辱和一个男人所不能容忍的生活侵犯,同时降临在储安平身上。”最后,他走了,只留下了一张纸条七个字。他以这种方式结束痛苦,保持自己的卓越和尊严。就像作者所说,他的死是最后的修炼,死之于他是展示意志的方式也是证明其存在和力量的方法。

据我搜索有关资料得知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最为突出的是自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不仅在思想上横遭压制,被剥夺了自由从事学术的权利,而且人身自由全被剥夺,陷入牛马之境,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尊严被一扫而空,甚至是做起码的一个人的尊严都无法保持。傅雷、老舍、杨朔等等都走上了自杀道路。这些追求精神孤洁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为了义无再辱而选择了这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他们用死维持着一种精神于不坠,完成了一种人格追求。

而储安平与章伯钧,这偶然吹在一起的两片落叶,之间的情感也给人清晰的印象。章老对他一直抱有歉疚之情,独自站在冷风中目送他的心痛,为不到50岁的他无处施展才能而打抱不平的愤怒,对他的“走”老泪纵横,以及作者母亲对储安平尽心力的照顾,让这个壮志难酬的文人悲苦的人生多了些许温情。博雅通脱真君子——张伯驹

在作者看来,张伯驹是云间的野鹤、世外的散仙,自在的没人能比。他淡薄的为人处世和惊世的文学艺术修养使他不凡。但令我更有感触的是他自由本真的内心。他不惜变卖家产去买古文物字画做收藏,战乱时和妻子用身家性命地保护,只为“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最后都捐献了国家。还有他不顾利害地要求对戏曲解禁,表达出的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对当今社会日趋丧失文化品格的深刻焦虑与锥心痛苦。在文革时期,政治吞没人,而张以他饱满个性与独立意志抗拒着政治对人的品质和心灵的侵蚀,一如既往地守着他做人的根本。而当时的民族对文化的认识尚未达到成熟,所以像他这样的文人,注定得不到相匹配的地位,这也映衬了他晚年坐自行车后座回家的凄惋和在医院无法换

病房最后逝世的悲凉。在那个时期,他是孤独的,落伍的。

张章之交是君子淡如水的交往,而他们在深夜短边之际如此沉郁的一抹,与章老去世后,相亲相关相近相厚得人都如浮云飘散时,张氏夫妇去吊慰作者的母亲,走路的时间比在章家的时间都长,这份情谊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还有“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康同璧,在人们要不断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以便能够勉强过活的时期,康家虽“做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乐观积极地看待生活帮助他人,展示了最后的贵族风范。还有个性刚烈的聂绀弩,带着一个“服从社会背后的不服从”态度,体味了反人性的诬陷和背弃之痛,荒凉寂寞地将灵魂寄托于文学创作。这其中也有周颖令人隐痛无奈的背叛。最后还有个性强直,雄才大略,但因思想西化又口无遮拦而遭受苦难无法展现其才能的罗隆基,他是吸引无数女孩子的翩翩才子,却孤老余生后因疾病猝死,“才如江海命如丝”。

而贯穿全书始终的作者父亲章伯钧,“不以荣辱待己,不以成败论人。自己本已不幸却为他人不幸所恸”。在“反右”后变成了一个政治上的孤独者。一个由政治而荣也因政治而辱,最终超然于政治之外,被自己心中神圣又伟大的事业所抛弃,“从一个忙碌的政治家变为孤独的思想者。从此,灵魂在自己躯壳里无法安放。”最终寂寞凄凉地死去。他与罗隆基还有很多类似的人担负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与“民主战士”的双重身份,或许注定了最后的悲剧。而作者本身因为由于“这辈子决心保卫自己的天性绝不顺适”也经历了地狱般的一段惨淡人生。

这一个个传奇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大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革时期的种种悲怆。一个新政权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对待高级知识分子的问题。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刚刚从战争的苦难阴影中探出头来,政权的地位也没得到完全的巩固。而能为国家献力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都是西学归来者,他们的思想不可能同一,文人们也保留着社会文化批判的坚韧和敏锐,对于祖国如何发展各执己见,国家处于一个探索中的的婴儿时期。这一切对于刚刚萌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有一丝不和有一丝恐惧。而“文革”的爆发注定不是一人一日就造成的结果,而是有着长久的积淀与身后的原因。虽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但正如邓小平主席指

出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千古文人侠客梦,知识分子好议论。章诒和说,“最珍贵的东西,总是以最粗暴的方式毁灭——中国的人与物之命运,常如是。”她又说:“中国人为什么以美丽的绣纹所表现的动人题材,偏偏都要装饰在容易破碎和撕裂的地方?这简直就像中国文人的命一样。”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班级工作总结参考下一篇:春节单位向职工的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