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会新闻稿

2024-06-20

宣传会新闻稿(精选11篇)

1.宣传会新闻稿 篇一

20xx年2月19号晚自习期间,市场营销xx级应照校方对开学第一个的班会的统一安排,召开了以“收心”为主题的集体班会。

班会上,班级照惯例先由班级班委依次上讲台讲述职责内的事项,其中包括对上学期的事务的总结、对这学期事务和工作的展望,以及对集体工作奉献的决心,此外各职务的班干部都以自己的不同方式向集体表述“收心”主题,有的幽默风趣,有的严肃认真,有的则抛砖引玉......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学期的安排上,学习委员向同学做了关于新学期学习安排的汇报,包括近期的补考重修的时间、老师、教师的具体安排和选修课程的安排事项。另外团支书对同学通知了跑早操和早自习的安排,以及临近周一学期第一次升旗在时间上了注意。在班会的尾声,班主任刘晓研老对此次班会做出了总结,并与指导员袁玉磊老师共同提出了新学期对我们期望及要求。

通过本次以“收心”为主题的集体班会,很好的紧了紧同学们在假期松弛的那根弦,对即将开始的新学期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相信在新的学期里市场营销xx级全体定会奏响出新的乐章。

2.宣传会新闻稿 篇二

1 加大创新形式的途径

1.1 创新报道方式

在现代媒介整合的背景下, 在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创新宣传形态不断涌现之时, 各种创新的新闻宣传都在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的新闻媒介应该在创新的道路上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 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引导下, 传统的新闻传播也力求“人无我有”的新型创新;在技术手段和流程变更改革下的“人有我优”型改革创新;还有在理念的更新和大胆设想下做出的创新, 力在做出“人优我特”的新型创新。

1.2 创新报道的方法

1) 从总体的媒介融合姿态发展情况看, 媒介的新闻宣传都是以传播者为中心, 到传送者, 群众的手里, 是以受众为中心。以横向到立体的传播, 从传播的单一化到创新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通过声音、片段、图片、视频、文字等多媒体、多元化的宣传手段进行新闻的宣传和报道, 通过一个个链条式的对重大事件的概括和表述, 来达到新闻宣传报道的影响力度;

2) 可以利用信息橱窗的宣传报道方式。像很多的报纸新闻头版上都是对重大事件的要闻, 字迹简单, 概括清楚明了, 下面也不是单纯密密麻麻的文字, 而是文字上附属图片的呈现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图片+导读式的引导和宣传。目的性很强, 除了打出了新闻的要点, 更是借鉴了网络的链接方式, 将所有重要标题和栏目放在头版醒目位置, 这样很好的起到了网上链条阅读的良好阅读氛围。信息橱窗的宣传报道创新, 可以打破以往单纯的生硬阅读, 可以提起群众的阅读兴趣, 也便于在其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创新宣传的影响力度。

1.3 创新报道理念

1.3.1 人无我有

新闻创新不能只满足于内部信息, 要不断的进行内部信息的延展化, 对于新闻创新有利的外部资源, 都要纳入视野。要时刻搜索和更新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理念。媒体内部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学会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力求吸引更多群众的眼球, 在创新的基础上扩大传播, 要做到人无我有。

1.3.2 人有我优

通过技术手段的更新, 利用在网络上网络板块点击率很高, 互动很强的媒体下进行宣传, 可以设定不通内容的个性化板块, 思想在标题和风格类型上有所突破。加大宣传的力度, 实现人有我优的宣传特点。

1.3.3 人优我特

在现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在内容上进行丰富和充实。在报道层面上进行丰富, 在报道的样式上可以独特化、风格化。根据不同板块截图的介质差异, 在选材上进行区分整合。研究不同载体的服务人群强大的需求差异, 力求新颖独特化。所以说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形式的更新再加上强有力的传播平台, 可以很好地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2 增大宣传力度

1) 进行新闻宣传报道, 要扩大宣传的途径和方式, 加大和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力在推动新闻宣传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2) 通过典型宣传创新, 提升新闻宣传影响力。

3 适应形势发展, 立足实践影响力

当前, 新兴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很大, 但也是难得的机遇。对党报的正面宣传来说, 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全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来增强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抢占新形势下舆论阵地。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内容的丰富, 形式的创新和整合, 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需求。新闻全球化的信息采集和传播, 为媒体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运筹帷幄, 做好宣传。

1) 了解自己行业的本土特点是立足点和关键, 新闻创新首先要保证新闻的原有真实性, 为了吸引群众眼球, 来造假夸大新闻的虚伪性, 只有针对媒体自身的特点创新新闻宣传, 不断提升新闻宣传报道的影响力, 才能在创新和宣传上做优, 在报道内容上做强, 才能在创新宣传上做到脱颖而出, 凸显创新活动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2) 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创新不仅需要自身媒体资源的渗透, 更需要外部社会资源的造势, 建立完善的内置机构, 完成活动的创新宣传和声势推广, 提升新闻影响力的策略和选择, 掌握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达到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3) 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 立足社会的实践影响力, 就要敢于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这也是一个媒体工作者创新宣传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作为社会的平台宣传和推广, 就要承担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重在社会影响力是报纸新闻媒体长存发展的根本。

4 结论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 让新闻创新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发展方向, 创新是一个新闻媒体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推动力, 只有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 不断的进行自我创新和改革, 提高社会的宣传推广力度, 造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才能更好地回馈人们的厚望。强大的社会竞争力会迫切要求报纸不断的进行自我改革, 内部整合和外部资源共享, 创新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影响力又推动了社会同行业的竞争, 所以要不断的创新新闻宣传, 才能不断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影响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媒体发展的灵魂, 新闻宣传更是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为了适应形势时局的发展, 只有不断的自我更新, 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面临形势的新发展、新特点, 不断地倾听群众的呼声,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提升新闻宣传报道带来的影响力, 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关键词:创新,新闻宣传,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谷丰.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要不断创新[J].石油政工研究, 2011 (10) .

[2]牛宏斌.加强舆论监督和创新新闻宣传[J].新闻爱好者, 2010 (11) .

[3]宋捷, 吴小敬.宣传科技产业提升新闻质量——对做好高新技术产业新闻宣传的几点认识[R].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5) .

[4]记者, 季征.有效影响舆论引导舆论主导舆论努力提高媒体公信力亲和力影响力[N].云南日报, 2008 (5) .

3.新闻还会发生(三篇) 篇三

新闻还会发生

文/郝铭鉴

十年以前,报上有条消息,说是某大学学生外出,要留一张便条,却把“钥匙”二字忘了,问遍同寝室的人,竟谁也不会写,最后只好用英文“key”一词。当时看了这条消息,不觉心有戚戚焉。我想,中华文化是座宝库,这些人连“钥匙”也丢了,要进宝库谈何容易。

别以为这是旧闻。就在上个星期,我去过一家高科技研究所,进门便见一纸“启示”,说是某月某日,德国的一位专家将来所作学术报告,而且还特地注明该专家用外语演讲。不用怀疑,这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外语水平是没得说的,否则还听什么外语讲座?但眼前这张“启示”,却让人惊诧莫名。这里用“启事”已经不太准确,何况还把“启事”误为“启示”呢。

别以为这是理科的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过一次语文知识大赛,参加者基本上都是文科出身的青年编辑,学历在硕士以上,不少人外语都已通过六级,甚至八级。大赛有一道填充题: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那么七十呢?这本是一道常识题,稍有一点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后面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这道题目面前,参赛者几乎全军覆没,不少人填的是“七十古来稀”,也有人填的是“七十而随心所欲”,“七十而清心寡欲”,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无论是旧闻还是新闻,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重外语而轻母语结下的恶果。问题虽然出在学生身上,出在年轻人身上,其实却是全社价值观念失衡的反映。

比如学校教育。当年课题以“语数外”排序,语文的地位至高无上。这其实是反映了教学的规律的。语文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且它是一个人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语文的学习质量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而今语文似乎只是一篇作文,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普遍忽视,于是“龙头老大”风光不再,沦为可有可无的点缀。在不少家长的眼中,外语是敲门砖,外语是“世界通用护照”。过去,他们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重理轻文;现在则是“会说英日法,保你一路发”——重外轻中。他们相信只要有一口流利的外语,就能出国,就能进外贸公司,就能大把大把地数钱,于是逼迫自己的孩子把大量时间用于外语,晨读晚背,见缝插针,语文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短视行为,很容易把孩子引入歧途,成为“跛足”人物。

再有,社会宣传也有值得反思之处。随着改革开放,社会重视外语学习,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某些媒体却是有意无意地抬高外语,贬抑汉语,把外语炒成了“强势语言”。别说其他,我们有些媒体,放着现在的汉语词语不用,动不动就夹用几个外语单词,或者干脆用上一句外语,以此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仿佛汉语土得掉渣似的。“散装外语”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情不自禁流露出来的“殖民心理”和“自虐倾向”。如此文化环境,势必会对年轻学子、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作用。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改变重外语轻母语的畸形心态,前面提及的“钥匙”旧闻、“启示”新闻,本文没有提及的高校中文水平测试留学生夺冠的新闻、汉语翻译比赛外国人得第一的新闻,还会继续发生。看来,我们得提高自己的“耐羞力”才行。

汉语为主,外语为辅

文/凌鼎年

曾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位“冒号”公费到美国考察了一番,在回国谈访美感受时,很感慨地说:人家美国呀,国民素质就是好,连小学生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不管这故事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还是某些爬格子者杜撰出来,以讽刺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员的,但多少也观照出我们某些领导对外语的一种非理性态度吧。

我是个搞涉外工作的人,也算跑过十几个国家,并认识不少海外华人、华侨,接触过大量老华侨、新移民,甚至海外华人华侨的第二代第三代。我深深感到只要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只要一说起汉语,马上会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我也曾与多位海外华文作家探讨过,我们华夏子孙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唐人精神代代相传,靠的是什么,真正的凝聚力是什么?大而言之,当然是华夏文化,更具体点就是汉语,没有汉语这基础,传承华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然,事情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社会,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即便是一个普通公民,出国旅游,出国探亲,出国商务也是不很困难的事。再说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甚至在乡村小镇也能见到那些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一个中国人,懂点外语确实大有必要。我曾对我儿子说:在如今这个开放、竞争的社会里,外语、电脑、开车这三项是专业知识以外的基本生存技能,而这三项中,外语又是最难学的。

因为难学,有些海外华人华侨的第二代第三代都不会或不太会汉语了,特别是高层次的家庭,因父母工作太忙,没空教孩子学汉语,往往把孩子寄宿于全日制学校,结果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汉语反倒生疏了。像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的儿子,也是个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能听懂汉语,书写却很困难;另一位祖籍太仓的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教授也是这样,只能听懂汉语却写不出汉字。前几年他回太仓探亲访问时,题词写的是英语。唯落款用汉字写了“朱棣文”三字。

其实,汉语与外语既是一对矛盾,又是一种互补,重要的是如何摆正位置,调正主次。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专业区别对待。比如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陈丹青辞职事,就涉及到了专业知识与外语的矛盾上。按陈丹青教授的观点,在美术上拔尖的,有天赋有潜质的,他很看得中愿意收为研究生的,却因外语不过关而收不了,而那些外语、政治平均分数高,总分高的,却因美术专业水平不突出,他又不怎么愿收,处于这种两难境地,最后愤而辞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教育制度的死板,不够灵活。绕来绕去,又绕到了对外语的认识上。这确乎是个很难统一认识的问题。

我的观点:作为本土的中国人,汉语为主,外语为辅。汉语都没学好,把主要精力投到外语上,那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当然,强调了汉语,而放弃学外语也不明智。如果能根据自己特长、兴趣、工作性质或者根据本专业来确定学不学外语,外语要达到什么级别,这才能因材教育,学有所用。

最后,说句题外话:我相信汉语正在成为一种世界用语,汉语的魅力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代替的,汉语永远都不会消亡。

也说学外语

文/胡晓青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外语?从道理上讲,中国是个欠发达的国家,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外国人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而外语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所以,我赞成中国人学外语。

按正常的逻辑思维,一个从小就生活在自己本国语言环境中的人,母语是他生活的开始,也是他认识社会和学习知识的根本。母语学习不好,外语也无法学习好。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一个特别夸张的地步。据统计,全国有1.2亿小学生、近亿中学生、几千万大学生和研究生,还有无数的要评职称者,他们都在苦学外语。有人计算了一下他们学习外语的时间,小学、中学、大学共为十四年(大学开设外语课程为两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又为六年;合计为二十年。工作以后每五年评一次职称,从初级职称评到正高职称,如一切顺利,需要十五年的时间通过三次职称外语考试。这还不算星期六或星期日家长送孩子去“英语补习班”学习的时间和从幼儿园就开始“抓”的时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将本国人学习外语的时间延续到如此之长,提高到如此之高的水平。听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说,日伪时期强迫中国人学习日语,也不曾达到这样的效果。

与此对比的是全民族汉语水平在降低,且不说许多年来各大专院校老师对于大学生、研究生论文汉语水平低下的屡屡反映,就是众目睽睽之中的央视节目的字幕中,也是错别字“层出不穷”。人们说,中文教育才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归功”于现存的考试制度。目前的外语考试已经蜕变为一种限制人们升学或晋升的关卡,使"外语"早就成为"应试"和"过关"的同义词。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现有外语教育的弊端已经彰显,它已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它不仅在浪费着我们民族的巨大资源,而且使我们民族自卑心理加重,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轻视蔑视,使我们民族的人格弱化,创造力丧失,也使我们民族的自私心理加重,更加急功近利,更加服从于权势。以目前人们对外语考试制度的不得不服从看,我相信,即使出台更不合理的考试规定,人们也会服从。记得几年前曾听人开过一个玩笑:如果有掏茅粪的文凭,只要国家承认学历,也会有人去考。这几年,各种考试作弊案屡屡被曝光,正说明考者对这种考试制度的病态反抗。

我主张学习外语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决定学或不学,学习什么语种,学习到什么程度。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学习者只应该提供方便学习的条件,有利于他们学习,而不应有过于硬性的规定。有一个例子也许能说明我的理由:央视报道过桂林的一个老太太,五十多岁了,没有什么学历,为了做生意,她向老外和青年学生学了不少有用的外语,给老外介绍她的商品,和老外沟通,她的生意做得很好。

4.院运会新闻稿 篇四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我们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师生们也迎来了第七届田径运动会。11月12号早晨,在大家的共同期盼下,院运会开幕式终于在华山运动场拉开了帷幕。开幕式上同学们热情的欢呼,似乎在向所有人展现我们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的激情与活力。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在院领导的精彩致辞之后,终于迎来了大家期盼已久的开幕式,开幕式上,各个班级的方阵队怀着激动而又喜悦的心情,昂首挺胸迈着整齐矫健的步伐走过主席台,接受院领导的检阅。学院10房建自考生方阵队作为最后出场的队伍,他们青春洋溢,意气风发的一步步走向主席台,“10房建,不停磨练,自强不息,永不停息”的口号与观众台上拉拉队的欢呼声、锣鼓声一齐响彻操场上空。恢宏规整的步伐更是将大学生青春灵动的精神完美的呈现出来,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赛时捷报 预示完美篇章

主席台上的广播声在运动场上嘹亮地响起,学院自考生获得了女子100米跨栏的第一名,并在院运会上创下了新的纪录,这似乎在向学院所有师生预示着一个好的开始,我院自考一定可以在第七届院运会上书写下崭新的一笔!

汗水激情铸荣耀 毅力信念创辉煌

人生能有几回搏,在赛场上,学院自考的运动健儿们英姿飒爽!声枪响伴随着飒爽的秋风,你们亮出了自己的风采,在短短的100米中,你们与时间争分夺秒,只为了那最后的冲刺;手里紧握那沉重的铅球,那铅球上凝集了希望、理想,汇集全身的力量,推出理想,推出希望,铅球在空中闪亮,理想在空中发光;跨出的脚踩在云层,飞跃的心儿在沸腾,轻捷如燕、威猛如鹰,欢乐扬起了臂膀,沉浸在反复轮回的场面中,汗水淌过、泪水泡过,在太阳下发出光芒;四个完美的弧线,被一根小小的棒儿连接。这是人生的完美,这是运动的极限,4*100米迸发的是无穷的力量,温暖的是我们的家,演绎的是团结友爱;四百米、八百米、一千五百米,笔直的跑道上,有你们稳健的足迹,不远的终点,将留下你们冲刺时矫捷的背影。

秋风里散播着收获的芳香,那是拼搏、是希望。我院自考全体师生付出奋斗、付出拼搏,付出秋日如火的悸动,收获理想、收获荣耀,收获了院运会崭新的希望。

可爱的拉拉队 亮丽的风景线

青春是一首歌,优美动听。青春是一首诗,回味无穷。绿茵场上是运动员们挥洒青春的舞台,红色跑道是学院书写青春的卷章。当然操场上更少不了可爱的拉拉队。那一面迎风飘舞的班旗,彷如一朵盛开的鲜花与日争辉。听!那一阵阵惊天动地的欢呼,是回响在耳边胜利的风声。拉拉队员们在看台上挥舞着彩色充气棒,提高了嗓门,热情似火。敲锣打鼓好不热闹。我院自考的成功,他们的付出可谓功不可没。看台上,跑道的终点处,还有着在幕后默默工作的学院的自考团委学生会及青年志愿者们,任劳任怨是他们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是他们的工作作风,他们乐为他人作嫁衣。因为他们深信:“服务者是美丽的”。收获院会辉煌成绩 成就水利完美院运 不为掌声的诠释,不为刻意的征服,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追求的脚步。心中存坚定的信念,脚下有沉稳的步伐。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院运动会终于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最终学院自考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团体总分第六名,黄钦鸿女子100米跨栏第一名,祝裔平男子100米跨栏第二名,赵善泮铅球第二名,钟能坚、钟玉玲、潘唐壮等同学都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在比赛期间以及闭幕式后,我院领导以及辅导员都来到同学们中间慰问鼓励运动健儿们,对我院取得的成绩给与了肯定。

本届运动会,学院自考生们在红色跑道上托起一个个不落的希望。用步伐踏向蓝天,因为那是对梦想的追求,对运动意义的探索,更是对生命的礼赞!——此次运动会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相信只要奋斗,年轻就是无限力量!

5.特研会新闻稿 篇五

本周三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特研会”组织第四期活动,学员们于12月2日晚在化环学院B201观看了抗战谍战题材影片——《风声》。

化环学院“特研会”作为化环学院发展党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生中遴选一批优秀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思想素质培训和考察。它将为学院挑选和培养出一部分优秀学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学院的党员队伍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前三期的活动中,化环学院“特研会”组织学员观看了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大片,听取了关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解读,还参观了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本期观看的影片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发生在汪伪政府中的谍战故事,身陷敌后得地下党员与凶残得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将一份重要文件安全送出。这只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得一个缩影,它代表得是一种精神。

本学期“特研会”的最后一次活动将于下周展开,届时各学员代表将以演讲得形式回报自己得学习心得参加评比,预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化环学院记者团

6.【新闻稿】实习分享会 篇六

——记人文学院实习经历分享交流会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就业和职场的了解,人文学院实习经历分享交流会于10月17日15:00在国际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交流会到场的嘉宾有:共青团西南财经大学团委书记罗静老师,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中心副主任徐利军老师,人文学院分党委副书记赵海程老师,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心张俊老师,王隆庆老师,罗峰老师,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徐谦老师。此外,人文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到场参加。

赵海程在本次交流会致辞时指出,职场实习有利于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同时也要求我们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对于大四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检验实践成果和分享收获感悟的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这是一次学习经验和了解社会的机会。

本次交流会中,选手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职场体验与感悟。在媒体实习板块中,胡旦讲述了她在“21世纪财经”训练营中忙碌的实习经历:从早上读报、评报,听职场老师讲述广告销售、发报流程,到课后作业笔记。忙碌的实习经历让她体会到“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纪少锋则以《南方周末》对媒体信念的坚守为例,道出他眼中的媒体逻辑——影响力决定媒体价值。桑海婷在分享她在华西都市报财经新闻中心的采访经历时感悟到: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是对人更深的认识,只有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才越深,反之亦然。新闻中没有怨诉,唯有真与伪是大敌。夏益荫分享了她在浙江卫视战略发展中心的实习经验,在那里她感受到了创新,想法,活力对媒体发展的重要性。

金融实习板块中,殷悦分享了她在建设银行的实习经历感悟。在政府实习板块中,刘志东提出“发扬学习精神,端正应对心态”,即学习能力和谦虚的重要性。马健勋自嘲自己没有做过职业规划,以诙谐幽默的口吻教导大家增强自信,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李振科则用自己在实习中遇到洪灾的小插曲,提示我们要遇事别慌,临危别乱。

在企业实习板块中,任作东用“静,谦,实,勇,善”来总结他在中国民生银行的实习经验。唯有静心静气、谦虚好学、诚实勇敢,怀有善心才能在职场有所作为。李想纵向讲述了他在北京首问银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工商银行的三次实习经历,横向指出了自己的个人定位和优势,例如不能为了工作而牺牲身体健康,自身不适合开创性的工作,以及当学生干部的经历,提出同学们要在实习工作中找到自己喜爱并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做好职业规划,积累人脉。

选手们在分享实习经验的同时,也进行了现场互动,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李振科回答观众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应该注意些什么”的问题时说到:“就业或者应聘时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我当时一次面试时,就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回答了人力资源管理和客户服务的问题,结果成功被聘用。”

最后,徐利军进行总点评。他告诉大家,实习实践对同学们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发展,明确职业兴趣方向有很重大的引导作用,同学们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通过把握细节的方式来面对实习。经过最终评选,桑海婷,李想获得一等奖,随后颁发各奖项。至此,人文学院实习经历分享交流会圆满落幕。人文学子对于实习以及职场的了解更进一步,拓宽了今后的就业视野。

人文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宣

7.宣传会新闻稿 篇七

一、平淡无味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强[2]。而公文写作必须在严格的体式规范下进行, 语言运用要准确、平实、庄重、简明, 以直陈性的叙述、简明性的议论和平实性的说明传递信息。从这一要求就可以看出, 公文与新闻的写作表现手法是相互矛盾的。可以想象, 如果将严肃重要的公文与新鲜趣味的新闻报道采用同样的方式来撰写, 那么给人的感觉一定是这篇新闻稿的文字寡淡、生硬, 不吸引人, 难以达到所要宣传的效果。

如公文《某省消防部队战斗力建设工作报告》, 设置了“注重演练的实战型”、“从难从严设置演练科目”、“加强专业化抢险救援力量建设”等小标题, 从党委重视、比武竞赛、开展训练等几个方面展开, 多采用统计数字支撑报告内容, 缺乏实际事例, 内容高度概括, 文字简洁具体。当这种语言直接不加修饰地改成为新闻稿, 就没有说服力, 只能给人自卖自夸的感觉。若要达到公文所想要表达的主旨, 新闻稿就必须围绕战斗力建设搜集素材, 用能够表现战斗力的具体战例、具体做法来展现, 语言上可以适当加上评论。如以这篇报告为主题做成新闻稿, 笔者将其标题命名为《淬火成钢传播消防“正能量”》, 将实际工作与当前的流行语结合起来, 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内文中首先以近期某消防部队有影响力的几起战例为引题, 用“以赛促训力争先锋”、“以学为方、拔高能力”、“以练为途、能打胜仗”为小标题, 一篇描写部队战斗力的通讯稿就以一种鲜活的表达方式应运而生。

二、侧重点偏离

由于读者不同、作用不同, 相应的, 新闻与公文对同一事件的着力点自然也不尽相同。公文的政治性、政策性较强, 发文有针对性。公文的发布对象在草拟公文之前就已经确定, 一般是通过“主送”、“抄送”等项目中来体现。而新闻的读者是广大群众, 且不分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这就要求新闻的侧重点应该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内容, 且不可直接将公文内容生进行搬硬套, 如果用公文的侧重点来写新闻, 那么即使语言、内容有多么丰富, 也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

如公文《关于开展“119”消防宣传活动的报告》中, 大量篇幅放在领导如何重视、如何部署实施、有多少领导参加等方面, 活动内容简短地概述几个方面, 如果直接在公文基础上修改成为一篇新闻稿, 势必不会引起群众的关注。公文中的“报告”的发文对象多为上级业务机关, 需对活动的主旨、组织、开展效果等方面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而新闻稿则应侧重于活动的内容、形式、群众的参与情况以及对群众消防意识的影响方面。所以想写好这样一个主题的新闻稿, 可以拟写一个新颖的标题, 适时地增加一些特写和事例, 或从一个活动场景着手引入, 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三、无创新性

公文要求有条理性、概括性, 这就造成对于同类的公文, 往往写作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的, 甚至有些段落可以直接将以前的公文拿来往上“套”, 所以公文的写作方式难以有很大的创新, 对于同类事件的表达基本雷同。而新闻的角度、表现形式等都突出一个“新”字[3], 比如第一次发生的事情大家看来是新鲜的, 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类的事情, 而不是求新求变, 就难以达到新闻的要求,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初衷。

如《关于某市消防支队成功扑救某地火灾的情况通报》中写道:“某地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 按照“五个第一时间”的要求, 一次性调集N个中队共N辆消防车N名官兵赶赴现场, 支队全勤指挥部遂行出动, 并在出警途中向各参战力量下达作战命令。”这一段, 几乎放之同类公文皆准, 只需将单位名、出动数量改一改即可重复使用, 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作为新闻就不能如此, 如果每篇火灾救援稿件都用这样的内容, 势必造成千文一面, 刊发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要做到即使是同样的或相似的内容也要找到其中的不同之处, 从看似雷同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从而将消防新闻报道写活, 写得大众愿意看, 才能成功地从公文的窠臼中解脱出来, 写出有分量的新闻稿。

四、不通俗易懂

公文语言多为概念性的定性语言, 里面不乏各行业的术语, 然而隔行如隔山, 在内部人员看起来是约定俗成的文字, 外部人看起来却会云里雾里。所以一旦将公文中的术语不加修饰地直接使用在新闻稿件中, 尽管在文字表达上没有错误, 但语言过于专业, 行业外的读者看不懂。

比如消防公文中“火灾荷载大”, 在新闻稿中就可以表述为“可燃物多”;单位主官“遂行出动”, 可表述为“与部队一起赶赴一线”等通俗易懂的词句。毕竟新闻的对象是广大群众, 大多数是不具备消防专业知识的, 如果将公文术语直接生搬硬套, 内部人看起来并无不妥, 但几个术语下来, 外行人就感觉新闻稿生硬晦涩, 非常教条, 特别是专业性强的术语如果出现在宣传消防常识的新闻稿中, 就完全与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知识的要求相违背, 改变了消防宣传的初衷;从用稿方面说, 这样的新闻稿难以通过新闻媒体单位的审核, 无法刊发。

综上, 用写消防公文的方法写消防新闻宣传报道, 或是把公文拿来就用, 将直接影响消防新闻稿件的可读性和上稿率, ?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 作为消防宣传报道人员, 即使是在时间、素材所限的情况下, 只能用公文改写成新闻稿件, 也要摈弃公文中不适合新闻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文字, 善于从枯燥的公文中发掘新闻点, 选用新闻事实来表现, 重点筛选出新闻价值较强的信息, 用消防宣传报道员的一双“慧眼”从公文中“发现”新闻, 才是一名合格的消防宣传报道员, 才能成功地写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消防新闻稿。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面对严峻的火灾形势, 消防宣传无疑是把好火灾防控源头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对外消防宣传工作中, 广大消防宣传报道人员是撰写消防新闻稿的主力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 许多宣传报道人员常常将新闻稿与公文稿混为一谈, 常常写出一些“公文式”的新闻稿, 不仅媒体难以采用, 有时候还会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因此, 把握好两者的关系, 避免一些常见问题, 对于做好消防宣传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消防,新闻,公文,问题

参考文献

[1]刁广冰.如何从公文中“发现”新闻[J].新闻导刊;2008, (1) .

[2]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8.新闻与宣传关系研究 篇八

[关键词]新闻 宣传 关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92-02

我国新闻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工具色彩。在此后的革命战争年代,党报作为对敌斗争的工具出现,在当时面临着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前,号召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就成为了革命新闻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之一,宣传就成为我党报刊的一项主要职能和任务被确立下来,所以党报初创后的发展也无不具有鲜明的宣传色彩。以至在“文革”前,我们所做的都是宣传工作。

在改革开放以后,新闻与宣传的差异性问题的争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谈政治的情况下,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开始逐渐明确。但是,实践的改变有时往往滞后于观点的更新。作为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以宣传为己任的党报党刊党台的现今的大众传媒,在公众眼中,“就是做宣传工作的、新闻就是宣传”的观念不是说变就能变的。此外,我国的新闻媒体如今也是受党的各级宣传部的直接领导,更让人们会认为记者就是宣传人员。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在理论上有了思考,但在实践中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一、综述:我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对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争论,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以《新闻学刊》曾归纳杨思迅文章《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综述》为例简述:其一,包容说,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宣传是属,新闻是种,新闻的外延包含在宣传的外延中,即新闻是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新闻=宣传,宣传≠新闻”,一切新闻皆宣传,而一切宣传并非是新闻,新闻只是一种手段,而宣传是这种手段的目的。其二,交叉说,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互相渗透,交叉的部分。这好比两个圆圈相交,既有互不交叉的独立部分形成“纯新闻”(即指狭义上的新闻,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与“纯宣传”,又有相互交叉结合的联系部分,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新闻宣传”。其三,等同说,认为新闻与宣传是无差别,新闻报道就是通过事实报道有目的地影响别人的一种传播活动,新闻报道都带有宣传目的,新闻就是宣传“做宣传工作和做新闻工作……从总的方面来说,都是为了宣传某种主张。”其四,并列说,认为新闻是报道事实传递信息,宣传是传播思想,是以一种思想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它们是并列的两条线,新闻只应该报道客观事实,不应该对人进行宣传。

但是,从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对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大致都赞同交叉说,即认为“新闻与宣传确实各有自己的特点,相互有别,但它们又有互相渗透的一面,有些新闻可以用来为宣传服务,有些宣传内容可以被记者用来写成新闻。”(李良荣,《也论新闻与宣传》)

陈力丹在《新闻与宣传》中认为:“新闻与宣传由于都是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有交叉的地方。新闻中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宣传有时也需要以传播新闻的形式达到目的。但是两者并不等同。”“它们是不同的社会现象出发点表现方式和归宿都不相同。”

郑保卫在《新闻与宣传关系浅探》中说:“笔者坚持交叉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它既看到了宣传与新闻相联系的地方使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借助新闻进行宣传,又指出了宣传与新闻相区别的地方,提醒人们不应当完全不顾新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毫无新闻价值的东西,因而,这一观点,对于新闻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展江在《新闻宣传异同论》中作了详细阐述:新闻与宣传被一部分人视为同义语,这至少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首先,宣传与新闻都属于传播的范畴,传播过程可以简化为:A向B传递信息X,新闻与宣传都是人与人之间使用某种符号,通过某种媒介间输送、交流信息的活动。因此,传播信息,就是新闻与宣传的共性之一。其次,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传媒进行,新闻事业出现以后,报刊、广播、电视成为宣传者使用的基本工具。最后,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新闻事业充其量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早期的报刊均是特定的政治或宗教集团的宣传工具。从世界范围看,报纸从“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终结的过程。

就宣传与新闻的实际运作而言,它们通常有以下相异之处:第一,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符号是对特定反应者而言又有特殊意义的信号(刺激物),符号“在于唤起人们的刻板印象”,两个以上的反应者对相同的符号可能附加不同的意义,而新闻传播追求的是信息量的最大化。第二,宣传重反复,新闻重新意。传受预设、恒定目标的导引,需要以相同的内容对宣传客体进行反复的灌输,而新闻传播期待的是“朝朝新世界”,最忌老生常谈。第三,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政治宣传所传播的总是某种观念,通常表现为一定的理论、纲领、方针、道德主张等;即使传播某些事实,这些事实也是为上述观念服务的,而新闻传播须谀离不开具体的、不大受传播者好恶影响的事实。第四,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为了获得更好的宣传效益,宣传者总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布某些信息,宣传过程常伴随着“旧闻”和“不闻”,而时效是新闻的生命。第五,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宣传的本质在于其功利性,旨在对宣传客体进行操纵和控制,新闻则以变化的最新信息沟通整个社会。第六,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无论是政治宣传者,还是广告商,其宣传活动总是具有强烈的侧向性,而新闻传播则注重以全面、详实的最新事实勾勒世界的完整画面。

二、理解:由新闻定义所延伸的关系思考

何谓新闻?在我国新闻学中,最为认可、被提及最多的就是陆定一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正如黄旦所说:“陆定一这个定义的影响罕有所匹,它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通用的概念,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笔者认为如果现今的新闻学若还沿用这个观点,对新闻的独立性、纯洁性来说是不利的,新闻则会长期处于工具性的地位,处于宣传的笼罩之下,在实践中模糊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这个说法并不是要完全抹杀陆定一的新闻定义在历史上的作用。当时处于延安整风、解放日报要改版、我党夺取政权胜利的关键时期,陆定一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和目的的,黄旦在《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建构——对三个新闻定义的解读》中作了明细的说明:“在陆定一这篇1942年所写的文章中说得十分清楚:抗战以来,‘党的新闻事业是大大的发展了,吸收了大批新的知识分子到这部门事业中来,‘但随此以俱来的,则有事情的另一方面:抗战以后,参加党的新闻事业的知识分子,乃是来自旧社会的,他们之中,也就有人带来了旧社会的一套思想意识和一套新闻学理论。这套新闻学理论……很不科学……如果不加以改造,不加以教育,就会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就无法把党的新闻事业做好……陆定一文章包括其新闻定义的最终目的及其矛头之所向,是为了改造、教育、引导这些旧社会出身的知识分子。”

而陆定一又事实又报道的定义,站在传播者抑或是说办报者的角度,既尊重事实又将其与革命的立场相结合,符合了当时“尊重事实是与政治上的革命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要求,这也是对“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陆定一的定义是应革命年代的特殊要求而生的。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若一直采取这个定义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就如今来说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抽掉这个定义中的修饰语,最后的落脚点则为“新闻是报道”。下面就从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报道价值来看看这个定义的危险性。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新闻价值是要让人们愿意读、听、看。

宣传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也包括五“性”: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适宜性。宣传价值是要取得传播者所期望的社会效果。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也就是说报道是一种方式或形式。而报道价值“可以由新闻价值构成,也可以由宣传价值构成,或者由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共同构成。报道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传播者报道的效果,即在多大程度上值得报道。”“许多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不一定有宣传价值,同样,有宣传价值的内容也不一定都适合于报道形式,如一些复杂深刻的思想观点。”

那么从上观之,相对于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而言,报道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更为暧昧,颇具一致性。再回到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报道”,如果我们在新闻和报道中划等号,那么在实践中就会很容易陷入在新闻与宣传间划等号的误区中,新闻始终无法避免地和宣传保持着许多重叠的区域,使新闻失去其纯洁性与独立性,变成宣传的隐蔽而有力的工具。

三、变迁:宣传与受众的解读

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曾指出,不同社会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有顺从的“偏好解读”,有互相调试观点的“商榷解读”,还有完全对立的“对立解读”。第一种是指受众采取与传播者的“专业编码”完全相同的诠释架构,这就是最为理想的“完全明晰的传播”。第二种解读中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是“部分同意,部分否定”的解读。在第三解读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对电视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方法。

在我国的革命战争年代,传媒还比较少、受众的选择也较为有限、集体无意识感相对较强,读者较容易采取顺从的解读方式,媒体在这种情况下偏重于宣传价值,对事实作价值评价以引导读者,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在如今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受众接触信息的渠道不在单一,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受众能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获得来自各处的信息。并且伴随新媒介的发展,受众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重视个性。受众不再是中弹即倒的接受者,他们对传播者宣传的东西会采取适合于自身的特定情况的解读,“部分同意,部分否定”。此时,若还是习惯性地在报道事实时居高临下地阐述事实的意义,或是做一些让“宣传话语”与“生活话语”距离很远的宣传,只会让受众越来越讨厌宣传,甚至对宣传做一些对立式、反抗式的解读。受众不满意,宣传也发挥不了作用。

所以,如果要做面向受众、面向市场的媒体,就要更多的考虑新闻价值,在实践中分清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在做宣传时也不可脱离受众的生活经验、脱离人们的生活话语。改变传者本位的僵化思想,重视受众本位。

参考文献

[1]季为民张宪春著,《“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还是宣传方法》[J],新闻界,2002(02)

[2]《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几种观点》,《新闻记者》,1986(12)

[3]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节后收心会新闻稿 篇九

2月3日上午,春节长假过后第一天,为了使机关工委全体干部尽快“收心定神”,确保年度工作实现开门红,机关工委组织召开了干部收心会。会议要求大家要聚拢思想,调整状态,集中精力,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会议还对工委近期各项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机关工委将严格上下班制度作为整治工作作风、严明工作纪律,推进“治转提”专项行动的第一步,从修改完善签到签退册入手,细化实化上下班签到签退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要求全体干部每天严格按照考勤要求及时签到、签退,对若因事请假、迟到、早退要在备注一栏做好备注。同时要求负责管理考勤的干部要及时将当天的签到签退表收归整理存档,杜绝补签等现象的发生,签到签退册按月统计,对无故不签或无故迟到早退的同志在机关工委内部进行通报批评。

在收心会后,大家纷纷表示要尽快调整进入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严格考勤制度不仅能帮助全体干部尽快进入工作状态,走出节日余波的影响,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10.职运会宣传标语 篇十

2、爱岗敬业 奉献社会 树我形象 展我风采

3、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再创佳绩

4、挑战自我 实现自我 科学发展 奋勇争先

5、搭建平台 争创新高 挥动激情 放飞梦想

6、全民健身 利国利民 强身健体 全员参与

7、社会保险 民生之本 关乎国运 惠及子孙

8、社会保险 造福于民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9、弘扬奥运精神 尽展职工风采

10、热烈祝贺社保系统第*届职工运动会隆重举行

11、热烈祝贺社保系统第*届职工运动会圆满成功

12、心系民生 情牵百姓 加快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步伐

11.正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度” 篇十一

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这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在坚持新闻宣传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正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度”:

一是正确处理“真实、客观、公正”与顾全大局的关系。我们知道“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工作的基本方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我们发出的每篇新闻,都必须是真实、客观、公正的,绝不允许带有任何主观臆造、失意的东西。但是,真实、客观、公正,并不是纯客观地有闻必录、有闻必报,而是有选择的。依照的标准,就是要看它对大局是否有利。如果对大局有利就报道,反之就不应该报道。否则,就会对全局工作、对党的事业造成损害。这是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党性强不强的一个具体体现。2005年,某报刊发《有多少真假记者发矿难财》一文,报道了8月14日、18日河南省汝州市发生大批假冒记者到煤矿敲诈勒索事件。这篇报道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受到了河南省委宣传部的通报批评,并要求全省各级新闻宣传单位结合正在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这一事件举一反三,吸取教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新闻宣传正确导向,规范采访行为,自觉维护好新闻队伍形象。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新闻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正确处理坚持正面报道为主与搞好新闻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新闻报道都力求最佳的社会效果,更好地发挥教育、鼓舞、激励、推动等作用。对党和政府的指示、号令,对实际工作中的新成就、新经验,对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等等,都要充分地报道。通过大量、经常地报道,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促进人们奋发进取,加快三个文明建设。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新闻事业不能开展批评。而实际上,我们党一向提倡经常性地在新闻媒体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舆论监督。在各个时期,我们都要适当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有普遍意义的负面典型,加以剖析、揭露,公之于众,这样可以使世人从中受到深刻教育。为了强化舆论监督,许昌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监督类栏目《行风热线》和《百姓热线》,通过与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的访谈,直接与群众沟通,对行风建设、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商业信誉等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曝光,督促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解决。自2003年10月开播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6680件,职能部门现场答复3468件,调查处理2200件,有力地促进了行风建设,增强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沟通,密切了党群、政群关系,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办好舆论监督类节目(栏目),对促进行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舆论监督一类的报道也一定要掌握好“度”,在一个时期内不宜太多、太集中;不能使人们感到“一片漆黑”,看不到光明,失去前进的信心。比如,对腐败现象和少数腐败分子的批评和揭露,是很有必要的。对他们不进行揭露,就不足以平民愤,就不能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我们党就不能取信于民。但是,如果连篇累牍、铺天盖地,就会使人们误认为一个时期内党员、干部都“腐败”了。而整体情况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正在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如果我们背离了这个大环境,背离了正常的舆论监督的指导原则,就会使我们的宣传适得其反,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另外,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应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的原则,不断提高舆论监督水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抱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以更有效地帮助被监督者改进工作、改正错误为第一要义,而不是“一棍子将人打死”,不允许把党和人民给我们手中的笔作为自己泄私愤、图报复、谋私利的手段。现在,有少数记者出去采访或者因采访对象对自己不热情,“招待不周”,或因自己有不检点之处遭到采访对象的抵制,就大发雷霆,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说什么“我给你曝光”、“我写内参告你”云云。这说明他们还不懂得为什么要进行舆论监督和怎样开展舆论监督。这种立场、观点、态度是错误的、不足取的。

三是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教育人与受教育(即加强自身建设)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首先是革命者、社会活动家。我们国家的新闻事业历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和爱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是光荣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因这种“荣誉感”而滋生“优越感”飘飘然起来。我们的记者、编辑通过报道,使受众受到启迪,以至于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教育者、是先生,责任重大。但是,我们又是学生,教育者必须要首先受教育,要当好先生,必须首先当好学生。我们要自觉地进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要学好新闻业务知识,具备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业务能力。一定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要模范地执行党的宣传纪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经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不搞“有偿新闻”,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保持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良好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大风大浪不迷航,小雨小雪不湿衣”,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党性原则。

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多少年来逐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我党新闻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大力继承和发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相反,我们要积极开拓进取,继续进行新闻改革。近几年来,我们在新闻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应该看到,新闻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应必须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深入,不可超前。我们要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的同时,扎实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学习和总结,使广大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重振革命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服务于三个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许昌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内蒙古大召寺的导游词下一篇:小学生安全征文安全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