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2024-08-27

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通用10篇)

1.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篇一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勾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

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六、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篇二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弊端分析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 依然有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其具有较大的弊端。第一, 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全失。由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难度较大, 知识非常抽象, 加之小学生没有数学基础, 也没有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学习中, 教师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授, 导致课堂教学非常枯燥, 课堂教学气氛沉重, 学生在此种环境下学习非常的被动, 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不利;第二, 影响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小学数学知识较多, 内容较为庞杂, 但是课时非常有限, 进而课堂教学效率就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最大程度的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单纯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导致学生与教师配合度不高, 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 经常溜号, 严重的影响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1.启发式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时候, 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启发式教学法恰恰相反, 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 学生是处于主动状态的, 进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主要就是指,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相应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启发, 使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地理解知识, 而学生在此过程中, 会进行高度的思考, 进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更加的深刻, 学习效果更好。因此, 教师应将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例如, 在进行“圆柱与圆锥”的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 讨论这两个物体的区别, 在学生讨论完之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 对圆柱体与圆锥体的区别进行总结。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 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圆柱与圆锥的区别, 进而更全面的掌握相应的知识。例如, 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讨, 并由教师进行启发式引导, 如, 引导学生用人民币买水果, 而水果的价格教师应事先告诉学生,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认识去实践, 从而更好的认识人民币。

2.问题引导教学法

顾名思义, 问题引导教学法主要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而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掌握知识,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运用问题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 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师应结合本堂上的教学内容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将本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融入到问题中,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第二,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 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 以便于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

3.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 篇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既掌握知识,又增长能力,教师起着主体作用,故教师在通过有效的教学当中,要经常启发学生“爱学”,帮助他们“会学”和“学会”。“爱学”者从兴趣引入,是非智力所发挥的功能;“会学”和“学会”是属智力系统所发挥的功能。兩者功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之感兴趣。从“爱学”到“会学”和“学会”呢?不妨从兴趣、授课、作业三方面谈谈以下见解。

兴趣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见解,它既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动力越大,兴趣越浓,学习效果也越好。如果一堂课学生没有产生很好的学习兴趣,则是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听课方法,对讲的问题似听非听,心不在焉。这样谈不上兴趣,更谈不到效果。再者兴趣是靠后天培养形成的,它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能力的积累而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适合他们的途径和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对象,应采用不同的途径和办法。例如:一至三年级小学生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常举实例,如分水果、水果糖等问题,以及必要时也可以从小故事中引出新课,促使他们的有感兴趣。四、三年级学生要注意兴趣引入,多举实例。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既简单又枯燥的数学概念,教师不妨做些三角架,并说出实例,如长江大桥建设、建筑楼房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为此兴趣油然而生。

有了好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课堂上的授课情况。是否能上好每堂课,教师授课中,准确、流畅、生动的语言,则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分析问题的好榜样。课堂的安排不能单调、枯燥无味,所讲的问题要生动、具体及准确,每堂课不能有间断性的讲解,无论是叙述、描绘事实,还是解释科学概念、原理,特别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都必须正确无误,更不能辞不达意。如果错的知识已授予学生,即使立即纠正,也将给学生造成问题的混淆性,给学生造成学习兴趣的障碍。所以教师课前一定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平时更要努力学习新知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堂上对讲解的问题要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自由的讨论,邻座小议,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每人各抒己见,合作激智。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辩解,同时给予正确答案,纠正使之造成的原因。特别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慨念,更要注意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辩证,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分数和百分数的比较,正反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等。

对于课堂作业,也不要强求统一性。对于差生,只要求他们做些单项的、基本的,带有例题和模仿性的题目;对于中等生,要求他们力争做些比较复杂的一些题目,并促使他们做些比较“灵活”性的题目;对优等生,促使他们做综合性、思考性较强的题目。这样,既排除了差生的自卑心情,又激发了他们力求上进的心情,同时也给中等生及优等生智力的发挥。这样,既使差生、中等生“吃好”,又使优等生“吃饱”,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题可做,有新知识可学。

课后作业的内容,也要按优、中、差来布置,以防差生抄袭优生的作业,使之作弊现象发生。对于批改后的作业,不要及时作出评分标准,以减少差生思想上的压力。上次作业要在下次上课前发于学生,要让他们在错中找因,同学互相帮助,互相讨论后自己订正,上课后教师做次作业订正,使之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句名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热情和进取精神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学生素质化教育的一种方面。

4.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篇四

张汉超

(下河中心小学

车圩小学 数学组)

摘要: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本文浅谈情境教学的含义以及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作了一定的论述.关键词:情境教学 含义 小学数学 1 情境教学的含义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为主体,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上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心理机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它是随着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2 情境教学的作用

2.1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畏难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组织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别出心裁的例子来操作演示,积极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而先于学习事件发生的“情境”将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需要、认知准备和情感因素等,而学习中的“情境”则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种种因素.在教学中学生一旦被激起浓厚的兴趣,将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去学而且学习效果更佳.例1 在教授二年级“ 画圆”时.教师向学生指出:“ 谁能用一支粉笔徒手画圆? 请想好的同学到黑板上来试一试.”生1和生2很自信的上台尝试后却在全班学生的嘻笑声中宣告失败.生3又上了黑板, 用两手指捏粉笔,将大拇指按住黑板固定,一旋转便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学生们感到惊讶、激动.)教师再组织学生展开互相质疑活动,学生一下子便受到启发:“ 因为大拇指按住黑板没动,捏粉笔的两指和大拇指间的距离没有变,从而导出了画圆的两个要求:定点(圆心)和定距(半径)”.之后教师进一步询问:“ 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 如果不采用圆形,改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不行呢? 为什么? ”

这样一个习以为常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却能引发使学生产生好奇,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求问题的答案.2.2 情境教学贴近生活 促进创新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日常环境中,教师倾向于采用实用的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真理的心理取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然而,创新意识并不是已生俱来的,就好比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加以培养,如土壤、气候、灌溉、施肥等,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的一种环境,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发展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三个空间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推陈出新.例2 在教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片断:

师:“春天来了,正是放风筝的季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在国际上非常有名.张老师特地从那带来了几个风筝(出示风筝)观察一下,老师带来的风筝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风筝都是三角形的.”

这个生活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思维异常活跃,为学生理解内容做了铺垫.2.3 情境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建构

《新数学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猜想、验证、寻找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对学生来说通常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并且是学生创造性的开端.例3 在教授五年级上册《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我会给学生先出示两张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一部分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一部分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单位进行测量.在鼓励学生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教师接着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我们国家土地的面积、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时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开始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疑问萌发起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望,并开始探究新知识.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运用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方向,使学生经历了疑惑、猜想、解决等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学生不但易于掌握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2.4 情境教学能够唤起形象思维 提高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抽象性、严谨性和精确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更需要我们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来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从而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例4 在教授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教师是这样引入:“小朋友,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你们过得快乐吗?为什么快乐?能和大家说说吗?”(生交流)教师又问:“六一儿童节期间,为了给小朋友们的节目增添一些欢乐的气氛,很多学校都举办了精彩的文艺演出.那小朋友们最喜欢哪些节目呢?我们学校对四年级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次我们最喜欢的文艺节目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怎样呢?(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这样带着这个极简单的故事导入什么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一下子明白并领悟到知识要点,同时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3情境教学主要方法

情境教学是联系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而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创设课堂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考虑生活中的数学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1设计精妙贴切的导语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一堂课,导语的巧妙设计和运用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导语?就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设计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导语的导入有着承上启下,诱发兴趣,创设情境,揭示主旨,引出思路等作用.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巧妙的导语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并创造出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5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以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这样导入:“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走着走着,突然口很渴,而附近又没有水可

以喝,这时孙悟空通过他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不远处有个老伯在看管着他的西瓜园,便叫沙僧去化缘,结果化来四个西瓜.猪八戒看到西瓜,一下子便积极起来说我来分,大家在一旁等着就好,结果八戒嘴馋一下子把四个西瓜全都吃了,孙悟空见了十分生气,问道:你把四个西瓜都吃了,我们还有西瓜吃吗?”同学们他们师徒四人这个时候还能分到西瓜吗?通过这一故事化导入,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一新知识.贴切导语的使用,本来单调而又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变成熟悉的故事入手,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浓厚,很自然的把学习转化为一种内在需要,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模像直观跟言语指导相互配合,让学生更易理解所要描述的问题.3.2 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而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创设情境这方面,合理运用多媒体对数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的综合处理,能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这样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快乐的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寓教于乐.例6 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轴对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我国原始社会的彩瓷,战国时的铜器等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具体图像情境中即美丽的图案、再加上教师有感染力的讲解或巧妙的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使其深刻的体会数学中的美.3.3 创设具体活动情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发展目标,具体的活动是体现实践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与他所在的群体关系密切,它不仅需要引导者、合作者,还需要团结的群体,和谐的环境,更需要创新的群体.而我们教师应当起好这个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活动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7 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旋转》这节课时,让学生课前玩旋转魔方的游戏.让学生在旋转过程中观察旋转的方向、旋转的点以及旋转度数,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观察、动手、交流、思考等过程中,体会、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玩魔方引入所讲内容,使学生从动态演示中体会图形旋转的过程,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感受直观形成知识的表象,为新课教学做铺垫.我们在新课上也可以进行分组限时抢答等游戏,以积分多者为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积分多得组为胜方.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4创设“故意错误”的情境

“故意犯错”是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来思考问题.而一般正常的数学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的开始,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逐步的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意识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设一种“故意错误示范”的情境,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思考状态,这便达到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例8 在教授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根据已学的面积公式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结果有一位学生在汇报时说: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平行

四边形面积也可以用它的相邻的两条边长相乘.此时的我没有马上对学生的结果作出判断,我是让学生先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错误,纠正错误,还要“放大”错误,剖析错误,从错误中查找错因,从错误中提高认识,学生也就从错误中增强了能力.纠正错误的最好时机是当堂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最佳对象是学生本身.通常我们会通过“反抛”,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各人的巧妙不同.最终教师再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发展学生逆向思维.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学生们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代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情境教学”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先进理念,符合数学教学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数学的内在特征灵活运用各种问题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融情入境,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参考文献:

5.浅谈小学数学的情境教学 篇五

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其实,数学本身是有趣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因素,创设行之有效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类型和学习类型期的转化过程。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因而,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便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形式有很多。如儿歌、对口令、涂一涂、猜谜、拼一拼游戏等。在提高、巩固计算能力方面通常可以创设抢答、接龙比赛、过河、夺红旗等形式的情境。特别是在学生记忆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嘴上热闹,脑袋不转。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对口令比赛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灵活记忆1――9的乘法口诀。这些灵活有趣的竞赛形式,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益处多矣。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因此,情境教学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情境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

数学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要为突出教材重点和突破教材难点服务。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关键。为了让学生积累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情境:

⑴用8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来测量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⑵在头脑里用面积单位摆 一摆,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学生经历了以上活动,积累了感性材料,顺利地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很快地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4.2情境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课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数学活动的质量:

在为学生设计情境时,要充分认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要充分考虑学生已具备的基础,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努力使“新、旧”知识成功“对接”,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如在“认识物体的周长”后,教学 “求物体周长”时,教材编排了一个富有挑战性、又极具趣味性的问题:“你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吗?”。在学生认识了游泳池、桌子、课本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后,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意境的问题,着然让人感到兴奋。这道题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学生在有了操场周长的认识做基础的同时,对于这道题的思考就不费甚解了。但它又不是一看便知,这便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动脑筋、想办法。也许我们不愿相信这种问题意境的神奇,便它的确为我们的数学教学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令人不可思议。如果学生的思维具备已有的经验支撑,就不必再过多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了。

4.3创设的情境不能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倒着说”。例如,我说“1、2、3”,你们就说“3、2、1”;我说“老师爱学生”,你们就说“学生爱老师”。(师生合作做游戏) 师: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说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说就是一分之二。然后继续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权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这里情境设计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求倒数方法中的“位置变化”,但这却会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以至于不少学生在学习中误把1.5和5.1也当成是互为倒数。

4.4情境教学要体现数学味,不能冲淡了数学主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③如教学“认识乘法”时,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的。师:小朋友们,你们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呀?”

生1:我看到了小鸡和小兔。

生2:我看到了天上的白云。

生3:我看见小桥。

生4:我看见了远处的房子。

师:你们再仔细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

生1:我看到白云在飘来飘去。

生2:我好像看到小鸡在啄米。

生3:我好像听到小桥下的流水声。……

启发到此,请问:我们是要学习数学,还是其他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发现了那么多的非数学信息呢?带着这两个疑问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段设计。出示情境图。师:小朋友们,动物园里你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生:小白兔,小鸡……师:有几只小白兔呢?生:6只。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生2:我是两个两个数的。生3:我用的是加法:2+2+2=6(只)。师:3个2相加,我们还可以用3乘2来表示,出示3×2=6(只)。到此,乘法的意义已经初步揭示出来。学生也已能初步认识什么是乘法了。

6.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篇六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历,即让学生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新、主动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有 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编乘法口诀和一些图文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又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 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如今创新还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倡导切实减轻学过重课业负担”的形势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的教学活动,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个解放”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本学期上课改实验教材的探索:

1、活动内容: 活动1,自己编两道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题。准备在课上交流。活 动2,自己利用课余收集数学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同学们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锻炼口才。体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活动3,自己到商场购物。

2、教学活动的须知形式。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它能充分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小组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组成4人小组,有一个民主推荐组长,组织活动开展;集体活动是在老师知道下,全班同学同时参加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受影响面广。如购买商品,数学教学故事会等。活动可集体开展。这样的数学创新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富有广泛性和伸缩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7.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篇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将过程作为课程目标具有深刻的数学教育价值。如果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形式, 而忽略了创新发展,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形成过程。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经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完善教学过程谈如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有亲身经历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 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感受、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教学圆周长时, 我让学生自己带圆形物体, 我也准备了教具“自行车”, 当我让学生到室外看我的自行车时, 学生纳闷不知是怎么回事, 然后我向学生介绍这堂课所学内容“圆的周长”, 学生们才恍然大悟, 要想知道车轮的周长你们打算怎样办?这样调到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孩子们兴致高涨地纷纷讨论起来:“直接用软尺量”“车轮上做好标记在地上滚动一周就能得出周长”……接着我拿来直尺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量一量, 然后带孩子们回到课堂里:我们学了圆周率, 运用它能算出圆的周长吗?可以试一试, 看结果与你们量的结果一样吗?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知识, 不仅使学生对公式记忆更深, 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 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与技能,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过程中去探索、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自身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具体、有针对性, 避免学生无法回答, 例如,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 我先给学生们放了一段自己录的从我们学校到信誉楼商厦的手机视频, 让学生们回答这段视频是从哪儿到哪儿?途中经过了几个站点?从开始到到达目的地用了多长时间?路途中你看到了几种交通工具?你从你们家到信誉楼用什么交通工具去, 大概用多少时间到?通过学生们熟悉的体验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形成问题的公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感悟, 教师在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提出疑问。

三、注重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教学过程中课堂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发现的过程, 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避免单纯的教师一人在演独角戏, 而交流产生的师生间的互动以及生与生之间的互动, 是开展有效课堂的必然。

8.浅谈小学数学的教学 篇八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数学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所更新等等。但是小学数学教学在学校中的实际进行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意识,对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不足,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不足等等。因此谈些以下浅见:

一、教师上课要有备而来。

我是一位从事五年毕业班数学教学的老师,对教材不知教了多少遍,但在备课上从来都是一丝不苟,特别是在每节教学之前,必须要静下心来,阅读教材,认真思考,构思教法。因为不管教多少遍,这次教的内容与上次间隔时间最短也有一年,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每届学生的不同,及学生接受知识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在脑子里想一遍,使自己的思路清晰,切入点准确,语言到位。只有教师自己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学生接受起来才能顺理成章,不至于出现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更难化。因此,我在上课时可以不用教案,但不可以不备课。

二、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形式比较单一和缺乏整体意识,他们容易把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满足于掌握某种计算方法,会做某类练习题,却不善于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因此,综合应用能力较差。

我认为,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知识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脉络。掌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数的整除”这堂复习课中,我通过提问、引答、学生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一起将“数的整除”这一章节的概念性知识复习了一遍,并通过板书将知识结构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一旦形成知识体系,既能帮助记忆,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同时,结构的重组又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这对学生来说将受用终身。

三、数学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变为机械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来维持课堂教学,只会降低学习效果,更严重的是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也不会产生学习生活的愉悦感。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发展的、自觉的、主动的、自我追求的基础上。在“数的整除”复习课上,我设计了有部分学生和教师手持数字(0、1、2、4、9、15、30),让其他学生来针对上述数字进行设计问题,经过小组内交流后,在逐一集体交流,并有上述师生表演性完成问题。例如:(1)能被2整除的数( );(2)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 );(3)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由于我一改以往老师高高在講台上发问的形式,反对学生自己做主进行向师生提问。这样人人参与设计、交流,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全体师生都融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四、数学教学要体现发展性。

数学教学要注重人的发展,要把学生意识的潜能开发出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课堂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场所。一方面教师看到学生个体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对学生可能的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有信心,同时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注意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化一整齐的现象,研究发展个体的特长,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提高。

五、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过程比较封闭,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使得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及计算”教学中,我特意将教材中例1改为课堂教学最后一个环节——实物测量,每一小组分发一条红领巾,要求小组两位同学测量红领巾底和高,另两位同学根据测量结果进行面积计算,得出用的布料面积。

六、数学教学注重情感渗透的意识性。

有不少教学论著作中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这里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依我之见,教师还要注重师生之间情感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走下那矗立在学生眼前的讲台,舍去那高高在上的尊容,深入到学生的群体中去,特别是采用分组教学,教师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学生活动,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也!

七、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分层教学

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想进步的,因此,课堂上的情况不能要求我们齐步走,这就要求我们要因人而异,我感觉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分别给他们补课,今年我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辅导优生和差生,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来补。对于优等生,我要求他们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要去帮助别人,然后可以做些难一点的题;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成绩有所进步,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在培优补差的同时也注重激活中等生,对于中等生,我每天晚上把他们留下来,让他们把家庭作业在学校完成,不懂的来问我,有时是拿出几题单给他们讲解。在教学中,我始终坚信的教学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此来推进整个班级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复习

(1)把握复习课特点因材施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下半部分是复习内容,实际可用上课时间仅仅40天时间左右,40天应好好安排好和把握好。复习计划中重点和难点必须写明,并说明解决重点、难点的主要措施。我是把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计算、分数百分数与比和比例的应用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及体积,表面积,作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系统复习,定期检测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在系统复习中,要求每个学生把三到六年级的数学书(上、下册)全部带到教室,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随时翻开课本目录,对“缺漏”“脱节”的知识重新复习。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依然是主旋律。在多年的毕业班数学教学中,我收集了我县近五年的升学考试试卷,并大胆地对试题题型、命题范围、命题方向进行预测,对学生进行升学模拟考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教学 篇九

1、找出学生做简便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原因。有的是粗心,抄错题、看错题;有的是搞不懂,该不该用简便,用哪种简便(运算定律不清)。

2、对症下药,对粗心的学生,必须给他下死命令,做题认真,仔细检查。对于后面的学生,那就得多下功夫了:

①要让学生明确该不该用简便,就得看题中给的运算顺序和数据,符不符合我们简便运算的宗旨(变整,凑整)。如:99×3.518×3/5-8×3/5100×5/9-5/9

②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如:3/10+7/10×20有的学生为了凑整就算得等于20。又如:7.4-5.4÷0.5=2÷0.5=424÷8×24÷8=(24÷8)×(24÷8)=1

③有的学生运算定律不清。如:1/4×1/8×16=(1/4×16)×(1/8×16),(3/4+3/5)×20=3/4+3/5×20

针对以上这三种情况,我通常将错误结果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来判定它的对错,先由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对的说出它运算定律,认为错的要说出错在哪里。等学生说的几乎90%的学生认同于一种答案时,老师再说出左后正确答案。在学生辩驳的过程中,大部分做错的学生能够明白做错的原因。趁热打铁,再让学生做一些类似的题型,应该会很有效的。

3、理解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是学习简便运算的前提。

许多简便运算都是充分合理地应用运算定律、性质的结果。如果学生没真正理解运算定律、性质,他只能照葫芦画瓢。在实际解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路不清晰,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各运算定律、性质的特点,帮助他们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牢固掌握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为简便运算提供理论支柱。

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思维的灵活性是简便运算的灵魂。

10.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 篇十

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点所在,而小学生的的接收能力正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这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得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方法的选择难度加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小学生发展思维、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出发,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优化策略,希望能对我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字 数学;课堂教学;优化 引言

课堂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过程的必经之路,也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但是,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水平,因此,能否选择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更能让小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呢?这种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前人的研究都是从老师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所针对的主体主要是年龄在8—14岁之间的儿童,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处于兴趣旺盛期同时也处于兴趣不稳定期,小学数学学科基于这样的心理年龄特征也呈现与专业数学教学不一样的特点:

(一)小学数学更具生活化

小学生从生活走向课堂,对数学的理解也局限于表层上,如将平常的买卖活动、零花钱的分配、房子面积的估算等等都将其带入课堂上。因此,小学生数学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细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例如,我们教师在讲运算法则时,不会去证明定理、法则的科学依据,而是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加减乘除来实现生活中各个事物的计算。

(二)小学数学区别于科学数学

小学数学在要求上不具备科学数学所具有的严谨性,会将所学知识简单化,近似化,在题目编制时会尽量避免计算复杂的数字导致出现分数、循环数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时,教师就直接将条件限定在平面上,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才接触椭圆或双曲面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其实不等于180°。这种教学特点的原因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目的只是起一个导向作用,并不是要强求要求学生构建一个逻辑体系。

(三)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

大众数学从词意上来看就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要求就是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数学课程就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而且易于入门的一项科目。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来看,大众数学旨在建立一种让学生能够在现实中背景下发展的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使之成为学有所用的数学。

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虽然每个老师在课前都有准备教案,看似很明确自己要教授的内容是什么,但是,这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一堂课还要教学生为什么学?要如何有效的学?不少教师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接收,在四十五分钟内完成教材上的课程,总结起来就是为教学而教学,为板书而板书,生硬急躁,往往忽略学生的感受,忘记自身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力。常常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就是一个死板的公式定理和解题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应用。

(二)教学方法不恰当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试验了好多年,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学方法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挑战高难度提型,教学方法漏洞连连。尤其是近年来奥数在我国兴起了新的浪潮,很多教师不注重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而是将重点放在抽象难懂的应用题,让学生反复的推敲以求得出最终答案,让学生“答案代表学好”的观念。这种挖掘固然有其好处,挖掘了一些数学人才,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因为,一个班级能才出现一个数学家就很难得了,为了这渺茫的一个放弃整座森林当然不可取。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组织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水平的高低对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和职业操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平时多注重师生关系的打造,首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制定不一样的教学路线。比如,对活泼好动的学生要批评与鼓励并重,批评其扰乱课堂纪律,但是批评过重会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活泼好动也是灵敏的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教师不能一味的打击这种好动性,而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动性为课堂制造活跃的气氛,这样既能让好动的学生学到知识,也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其次,小学生的接收能力要比高年级学生差,教师在遇到小学生重复强调还不懂或者还出错的情况,要细心引导,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切忌责骂体罚学生,要知道,在小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最神圣的,因此,老师的个鼓励,一个赞赏的眼神和在同学面前的表扬都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学习关系,才能实现小学课堂教学效用的最大化。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生数学学科的特点既然是大众化的数学,那么作为数学传授的课堂内容来说,也必须要从生活中出发,重视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训练为解题的工具,学生盲目的学习,不知道所学知识的用处,学习与应用脱节,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基于这种现状,优化小学课堂教学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例如,在教学“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家长会,让学生帮助家长找到相应的位置,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指出自己的座位,并用数学位置符号表示,同时,让学生互相告诉对方自己家的位置和方向,这样实践与现实结合,学生从中知道所学习知识的应用,自然就感受到课堂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三)讲究课堂教学步骤性,实现课堂优化

作为教学活动的归宿和出发点,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就要展现更大的科学性,应该按层次、按总目标值、单元目标值、和小节目标或者每课堂目标等等,使整个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呈现一个互相联系的多层次的系统:总目标是单元木匾的动力,单元目标又是实现总体目标的保证。这里体现了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论,即“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但是,这个规律的前提是各部分结构必须科学合理优化的构成整体时,整体才能发挥作用。在教育上各科之间的平衡性才能带来综合成绩的提高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即使每科都考90分以上,唯独数学不及格,这个学生的平均成绩也只能算中等。

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好充分合理的教案,比如在教授加减乘除运算法则时,可以将课堂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平时生活中遇到的算术问题,上课时让学生起来回答,这样让学生对课堂所要接收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是第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其次,教师再引入加减乘除算法的概念和法则,这是课堂最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学会法则就是这堂课最重要的目标。最后,再让学生想想还能怎样创新算法,这是教会学生应用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采用多种手段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给数学教学打开了方便之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入教室为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成为减轻教师板书压力的小助手。投影仪、电视机、电脑、录音机和计算机与传统黑板板书相比增添了许多优点,如减少了板书的时间,也就增加了学生自由发问的时间、将静态的课堂气氛转化为动态的情景,使以前只能凭教师口述的事物变得清晰可见,突出了许多概念的本质特征,将抽象换为具体、困难化为简单,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这正迎合了前文提到的小学生数学要更加生动、生活化的特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教授数方块的个数时,学生常常不能在脑海里形成立体的图像分析,但是通过借助多媒体可以在上面有序的将方块一个个移开,使学生清楚的看到隐藏在其后的方块,有利于学生立体感的培养。除了运用这些多媒体设备教学,更不能忽视学生亲手实践,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可以让学生用旧木块、小铁钉、铁丝等亲手制作三角形数学模型,找出多条不同长度的木棒的排列组合规律,加深对三角形的稳定性了解。数学课堂教学手段多种多样,采用合理有趣的教学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

(五)结合学生心理特性设计教学与习题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五颜六色的东西以及小动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喜爱之情,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关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性,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融入教学当中,如在课堂习题中可以这样设计:鸡兔同笼,现知道有20个头,脚有64只,求鸡,兔各几只?在习题的空白处添上几只小鸡和兔子的动画图片,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缓解了学生面对数学题目枯燥烦闷的心情。

另外,课堂设问、用词也要注重方法,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课堂用词上要尽量避免太过专业和偏的词汇,而要多引用通俗易懂的字眼。在设问上可以应用判别式:对不对?是不是?、扩散式:还有吗?更简便的呢?、述理式:为什么?依据呢?这类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方式。

(六)关注数学阅读和方法指导

不少研究都倾向于研究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功底,但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课堂效率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试想,题目都看不懂又何谈解题?所以,教师要关注数学阅读的方法指导,引导小学生正确的读题,理解题目的涵义。更要辅助学生对数学公式和定理的阅读,如对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概念解析: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教师在教学生读题的时候就要教学生“读”到“未知数的次数”断句,这样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目,学生读题的速度和理解力提高,就能减少课堂这方面浪费的时间,以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力,优化课堂教学。结论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因素有很多,而且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教师教学水平都能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起作用。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愈,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和国家在数学教育上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课堂教学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更是迫在眉睫。但是,研究表明,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育还存在着众多的误区,数学课堂教学看不见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带来的实效。因此,我国在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更要从学生、教师、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优化我国数学课堂教学的水平,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为祖国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第7期

2.于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第1期

3.王媛;《小学数学教师“三阶段”提问策略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第10期

上一篇: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700字左右下一篇:员工安全管理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