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社会正能量(精选9篇)
1.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一
传递社会“正能量”
【典型角度示例】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对于感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感觉。但是,感动。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陶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抓住了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顺应了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铸造起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的原因。
【参考答案】(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节目抓住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做到了价值观念与时俱进;节目顺应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反映并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节目宣扬的人物事迹和精神能够对全社会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材料二节目创办以来的11年间,100多位被评选出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婆,怦然心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感动中国》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
(2)《感动中国》节目以独特的形式传播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节目对全社会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助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节目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物质力量;节目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100多位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的事迹不同、美德各异,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动;但他们又都拥有“爱国““务实” “ 守信”“崇学”“向善”等宝贵的精神和品质,这些精神和品质又都升华为社会共同崇尚的理念和价值。这一现象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观点?请加以简要分析。
(3)这一现象表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爱国”“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宝贵精神,是从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不同的事迹和美德中提炼出来的,表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不同的事迹和美德中,又都具有社会共同崇尚的理念、精神和价值,表明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二
何为正能量?据百度百科, 正能量源自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 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 通过激发内在潜能, 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 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中国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 贴上“正能量”标签。
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公器, 在4·20芦山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报道中, 如何理解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常言道, 灾害无情人有情, 张扬人性光辉、推动事件正向发展、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力量, 努力降低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损害程度, 无疑是我们需要秉承的理念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庆商报在这场重大战役性报道中, 用实际行动较好地演绎了一场正能量的集聚和传递过程。
二、正能量从释放、传递、发散到最终的聚合
(一) 地震发生时, 正能量在释放
4月20日早上8:02地震发生后的20分钟内, 手机信道拥堵无法拨通, 重庆商报社所有编委、中干几乎无一例外地聚集到微信群, 这里立刻热闹起来, 俨然成为战时应急指挥中心:一些同志不断通报信息, 副总编辑汪伟、李友凡不约而同建议出号外, 总编辑陶卫红跟大家讲马上去报社……随后, 几乎所有老总、中干都一个不落地赶到了报社会议室。这里, 有的才下夜班几个小时, 有的正在生病治疗, 有的父亲病危正处于弥留之际。
与此同时, 不论是曾经报道过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的老记者, 还是刚入职不久的新记者, 都自发前往报社集结, 主动请缨火速赶赴前线。文字记者黄平、郑友、摄影记者钟志兵、蒋雨龙作为第一梯队, 在第一时间被派往芦山;文字记者肖祥丹、王尊、童江华和摄影记者张路桥, 作为第二梯队, 紧随其后;当时正在西南医院和大坪医院采访的女记者王杨和叶惠娟, 则紧跟这两个医疗队出发;正在德阳老家休假的记者王珏, 获知情况后也停止休息, 马上驱车前往地震灾区……
一些不能上前线的记者, 迅速通过各种办法连线震中, 了解重庆驰援灾区的情况;刚下夜班几个小时的编辑, 也纷纷投入紧张的工作, 收集各方信息和灾区图片。
4·20这天, 从报社总编辑到普通记者, 几乎每个人都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激情, 都希望参与到芦山地震报道和救援行动中, 希望自己能够为赈灾救灾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扭成一股绳, 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
赶赴前线采访的记者黄平说:“非常感谢领导给予我们上前线的机会, 让我们在灾区见证和采访了几乎整个救灾过程, 让我们在灾区感受到了那生与死的离别, 看到了那悲壮的救援场面。非常感谢报社领导快速反应快速决策, 第一时间派出多路记者前往灾区, 给我们增强了打胜仗的信心和勇气, 当时我们惟一的信念就是往前冲, 多写好稿。”
总编辑陶卫红在后来召开的编委会、中干会和420芦山地震报道工作总结表彰会上, 都十分感慨地说:420这天让我看见了商报人在大战来临时全力以赴、严阵以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看到了新闻人应有的职业素养与激情, 这种情愫让人感动, 令人振奋。
(二) 报道进行时, 正能量在传递
在420芦山地震报道中, 商报人除了群情激昂的战斗热情, 还有出于媒体人对责任担当的理性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议程设置, 通过版面语言、报道取向, 更好地向灾区人民、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 成为决策层在组织指挥、把关把度过程中考虑的首要问题。“帮忙不添乱”, 是白班老总组织选题策划、夜班老总组织版面编排中始终坚守的基本原则。
在整个地震报道期间, 始终围绕希望、信心、友爱、互助、乐观、向上等正面积极的主题词解构报道主题, 反映在大灾大难面前, 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各个层面“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和人性光芒。
为了更好地把报社的编辑方针落到实处, 白班老总每天亲自跟前线记者沟通, 亲自指导记者采写方向、成稿路径, 并提醒记者注意安全。都市部、时政部、民生部、互动部、摄影部等部门主任也全天候跟踪记者采访动态, 帮助记者把握报道方向。夜班老总按照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及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和商报总编辑对地震报道的总体要求, 精心组织版面编排, 把握舆论导向, 发挥主流媒体阵地作用, 通过版面向社会公众传递正能量。
于是版面上出现了“爱心聚在路上”的记者手记, “正能量照亮灾区”的记者见闻, 《“声声”不息, 听, 帐篷村里传出的声音》的现场写真……一篇篇催人泪下的文稿、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片, 无不传递着灾区人民劫后重生的乐观精神和在大灾大难面前的爱与坚强。从整体报道内容来看, 版面中既有现场惊险细节, 又有灾区安顿生活, 既有各界爱心捐助, 又有当地坚强故事, 体现了万众一心抗击灾害的壮观场景和民族精神。
(三) 记者战斗时, 正能量在发散
从前线归来的记者回忆, 赴芦山灾区采访, 收获最多的就是感动, 记者黄平感慨“灾区处处是感动, 灾区无处不感动”。其中, 有对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互帮互助的感动, 也有对同仁为新闻而“狂”、执着忘我的点滴而感动。
镜头一
4月24日下午, 记者黄平和钟志兵从宝兴县绕道数十里, 赶回芦山县城采访, 在县人民医院门口遭遇感人一幕:一名6旬老太来到临时摊点买稀饭, 一口气喝完后准备掏钱结账, 结果被老板制止, 说是免费送的。老太当众哭了起来, 说她活了几十年从没遇到免费吃饭的事儿。她边哭边诉说自家灾情。岂料, 那名老板触景生情, 跟着痛哭起来, 一些过往行人受到感染, 也哭了起来。后来, 老板掏出钱包, 发现里面只有300元钱, 便把所有钱都捐给了老太。
镜头二
4月22日下午2点, 黄平和钟志兵头顶飞石穿越生死线, 从芦山县城赶到宝兴县采访。将近两天没有吃饭的他们, 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 但依然坚持。直至当天下午4时左右, 他们采访完毕准备找地方写稿, 发现路边有一个面馆, 于是各自要了2两小面。当他们吃完准备结账时, 不料被女老板阻止, 说是对记者和救援官兵一律免费。尔后一个深夜, 正在宝兴县电信大厅写稿的黄平, 突见一碗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自己面前。原来, 女老板得知他是记者后, 特地从下班归来的电信工人的饭中, 给他打了一碗送过来。“当时感动得真想痛哭一场。当然, 没饿过的人, 是不会有这种感受的”。
镜头三
年近半百的摄影记者钟志兵, 曾经参加过三峡大坝截流、5·12汶川大地震、抗洪抢险、非典等重大新闻的现场采访。今年4月20日芦山地震, 他再次主动请缨, 在第一时间抵达震中位置。得知报社准备派身强力壮的年轻记者穿越塌方区挺进宝兴灾区时, 他打来电话坚持自个儿去冒险, 并恳切地说:“前方随时有滚石飞落, 十分危险, 年轻人拖家带小, 有后顾之忧, 不如让我去, 我这把年纪, 即使遭遇不测, 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镜头四
女记者王杨随西南医院医疗队前往地震灾区, 到达芦山县城时, 已是4月21日凌晨3时, 采访结束, 已经凌晨4:30。之后, 她紧随西南医院医疗队向宝兴县城挺进, 后来塌方遇阻, 被迫驻扎在宝兴县灵关镇, 她四处采访, 不断写稿, 又从4月21日深夜熬到了4月22日凌晨1点过。在车上传完图片后, 因雨下得挺大, 天气又冷, 她一直无法入睡。4月23日晚上, 她躺在帐蓬里, 紧裹着衣服, 用手机给报社传图片, 结果刚传送几张, 就睡着了。早上醒来, 她发现手机还紧握在手中, 流量一直开着。
……
正是这一次次感动, 催化着前线记者体内蓄积的正能量不断膨胀、发散, 激发他们写出了一篇篇包含真情实感的好稿件、拍摄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好图片, 通过报纸版面, 不断向社会传播来自地震灾区的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正向力量。
(四) 总结表彰时, 正能量在聚合
5月10日, 芦山地震报道告一段落。重庆商报社在红楼宾馆召开总结表彰大会, 全面总结地震报道中的可圈可点之处, 隆重表彰在这一重大战役性报道中做出积极努力的所有员工。
4·20芦山地震当天商报推出的《“4·20雅安7级大地震”特别报道》号外于同城率先上市, 由于独家信息多, 很多稿件和图片在网络和电视上都看不到,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读者一抢而空, 随后不断有读者打进商报热线, 要求收藏此地震特刊。号外的成功推出, 体现了商报决策层对重大事件的新闻敏感和快速应对能力, 也展示了商报采编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团结协作的敬业精神。
在整个报道中商报采编队伍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素养和新闻激情。地震发生时, 很多年轻记者主动要求上前线, 在前方报道组新老组合相互支持, 团结协作, 整体报道收到了良好效果。值班老总用20个字来概括本次报道的特点“指挥有力、反应迅捷、团结协作、敬业高效、报道出彩”。从4月20日-28日, 商报共刊发地震特刊80个半版, 刊发自采稿件和图片210篇 (幅) 。共评出日好新闻36条, 其中好策划一个、好稿件19条、好图片13幅、好版面3个。
及时的总结表彰大会, 除了为来日再战积累经验, 更让员工欢欣鼓舞。会议本身无疑成了聚合正能量的能量场。
三、新闻媒体如何才能更大范围地传递正能量
420芦山地震报道已经落下帷幕, 总结经验、交流成果、表彰员工, 是为报社下一步的发展蓄积力量。因此,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理性思考才刚刚开始。任何工作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重庆商报420芦山地震报道概莫能外。
从420芦山地震报道整个过程来看, 重庆商报尚无一篇代表作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重庆商报编委会已经意识到, 提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记者缺乏思想深度和全局意识, 思考问题停留于点上的多, 面上的少;个别记者提出问题的根源在于报社没有创造让记者深入下去刨根究底做深度报道的制度设计, 记者出于工分的考核压力, 不仅要考虑质量, 更需考虑数量。
笔者认为, 这仅仅是基于传统平面媒体的思维意识。记得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前党委书记牟丰京到重庆商报开展调研工作时说过:“在未来的媒体市场竞争中, 能够独占鳌头的平面媒体, 一定会是既有比较广泛的传播力, 又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比较专业的知识提供。不具有比较广泛的传播力, 竞争场地就进不去;没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就会淹没在网络的浮躁之中;没有比较有用的专业的知识和信息, 就会被网络所取代。”其实, 当前的媒体市场竞争已经如此。重庆商报420芦山地震特刊号外2万份报纸被读者抢购一空, 原因是其中有大量独家信息是无法从网络和电视上获取的。假设这份号外所有信息在第一时间滚动发布到网络平台上, 而不是随着传统报纸走完版面排版、印刷到发行环节, 也许就会提前几个小时面市, 影响的也不只是重庆2万名读者, 而是全国甚至全球的千千万万受众。
因此, 笔者认为, 在当今信息社会, 传统纸媒要想获得更加广泛的传播力, 除了坚持“内容为王”, 提升内容的思想深度以外, 当务之急是要打破单一纸质媒体的传播介质,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 更好地实现平面媒体与互联网、手持移动终端等传播介质互动, 使媒体投入重兵采集、整合的新闻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范围、更好的互动参与形式, 实时实地发布推送到多种传播介质, 使媒体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 更大范围地传递正能量, 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由此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回报。
摘要:近段时间来, 随着“实现中国梦我能做什么”的大讨论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大规模展开, “传递正能量”成为最热门的关键词。新闻媒体如何传递正能量, 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本文以重庆商报社在4·20芦山地震报道中的整体团队表现为例, 还原这场重大战役性报道中正能量如何从释放、传递、发散和聚合的全过程, 以期为今后的重大战役性报道积累经验。
3.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三
浙江顺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顺联动力)成立于2004年,秉持着“双创”战略下的创新理念,顺联动力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成功转型升级成为移动共享社交电商平台领域的佼佼者。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郭洪安始终将社会责任视为己任,怀揣公益梦想,把爱融为企业使命,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做慈善公益事业是公司成长的基石
近一年来,顺联动力很“火”,频频亮相于各大媒体。顺联动力的创新发展模式获得国家、公众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同时顺联动力长期践行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的种种事迹更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创始人郭洪安董事长始终将“不忘初心、传递爱心”的公益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得顺联动力的创业理念深入民心。
郭洪安说,做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以己任来回馈服务社会。顺联动力在遵循政策导向及市场需求的同时,倾力打造平台产品与服务的核心,真正以造福百姓为己任,让更多的草根创业者依托平台实现创业梦想;其次,从社会层面而言,顺联动力从诞生之时就积极践行企业公民责任,结合平台自身优势,将公益理念深深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帮助农民解决特色农产品销路问题并成功举办“高山有机小黄姜”、“天目山小香薯”等爱心扶贫义卖活动。
顺联动力立足浙江丽水,在激烈的竞争中快速成长为当地电商企业的“领头羊”,不仅引领着行业规范发展,更为当地慈善公益事业身体力行。从“六一”儿童节为乡村儿童送去课外读物到中秋节郭洪安率团队前往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顺联动力将企业责任使命与社会责任绑定,在创新中引领,在坚守中奉献。
“坚持做慈善公益事业,是顺联动力成长的基石,与公司的发展理念相辅相成。”郭洪安说,在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以感恩之心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地提供资源、作出贡献。
公益理念深入企业文化建设
自2016年起,顺联动力经过创新转型,在业界脱颖而出。从最初的创业创新典型到应邀出席B20杭州工商峰会,种种荣誉接踵而至,影响力与日俱增,蓬勃发展的背后也伴随着公益慈善事业的一路高歌。5月,顺联动力独家冠名的阳光少年公益活动暨《最强小孩》第二季启动盛典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阳光少年基金,关注留守儿童成长。10月,顺联动力应邀参加由外交部主办的第八届主题为“大爱无国界,同心共筑便民桥”的国际义卖活动,将顺联动力商城热卖产品及部分地方特产带到现场展示义卖,所售款项全部捐献,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贫困地区修建便民桥。通过这次义卖活动不仅让全国各地的优质特色产品走向世界,而且利用平台共享社交资源优势影响了更多人热心公益,传递正能量。
公益一直在路上踏实前行
在公益之路上,顺联动力执着前行,脚步坚定而踏实。行动贴近民生,以“接地气”的方式展开活动策划和相关执行,也在不断积极探索其他公益活动开展的方式。无论是感召商业合作伙伴一起投身公益,还是积极推进政企合作,将公益事业薪火相传,在履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顺联动力一直努力前行。顺联动力依托平台大数据优势,大力拓展农村电商线上销售渠道,积极践行电商扶贫、助农增收。“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顺联动力建立残疾人创业帮扶机制,对于残疾人创业者给予保证金减免、免费推广等优惠政策,为身残志坚的创业青年打通“绿色通道”,让更多的草根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
郭洪安说,公司通过十二年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致力于帮助传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零门槛创业,促进就业,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新动能。在实现平台自身价值的同时,公司更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各种便利和帮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公益慈善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像顺联动力这样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涌现,共同传递社会正能量,积极践行慈善公益梦,为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陈晰
4.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xxx。我很荣幸能站在这个演讲台上,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中国梦需要伟大的文学塑造民族灵魂,于是我们收获了莫言,中国梦需要激励一代人的偶像力量,于是我们收获了宁泽涛,榕江体操文化媲美林莉、肖莎;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于是我们收获了千千万万个为美丽中国、和谐中国、富强中国付出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首先使劳动自身成为审美对象,使劳动过程、劳动工具、劳动场面、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只有辛勤劳动,才能点燃智慧的熊熊烈火;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宝贵的生活、生产知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攀上事业成功的巅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一、让劳动共筑中国梦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来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未来,劳动创造奇迹,劳动也必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人民用实践沉淀出最具中国特色的劳动精神,虽然很朴素,但内涵与外延都无比丰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如:在人流穿梭的街巷,在寒风刺骨的严冬,是环卫工人用勤劳开启了城市的黎明,环境因他们而整洁,城市因他们而美丽,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城市美容师。你看那一座座宏伟的楼宇,一片片美丽的花园,它们是建筑工人通过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给镶嵌而成。当你开着汽车在那宽阔平坦的中心大道上疾驰而过时,是否会想起劳动工人不顾风吹日晒的艰辛,他们是幸福的缔造者,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些美丽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构筑了一条条独特的风景线,也正是因为他们倾尽全力在为个人梦奋斗,为中国梦在奉献,所以才托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梦。
二、让劳动者共享中国梦
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中国梦诱人,但绝不虚幻。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也是个人的。每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拥有不同的梦想。工作安定、生活美满、家庭幸福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甘愿辛劳的最原始动力。让每一位劳动者共享中国梦,就能聚集起更大的怀梦、追梦的能量,就能形成集体的意识和共同的行动。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之中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然而,这些成就不仅是属于国家的更是属于用汗水辛勤耕耘和兢兢业业坚守岗位的每一个劳动者的···为此,我们更应该懂得并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原则。所以,如今的劳动者首先在政治上受到了更多的尊重,利益方面享受到了更大的保障,尊严得到体现,有充分的话语权,人大政协有其席位,报刊电台有其声音,舞台论坛有其形象;其次经济收入逐渐提升,能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工资收入很少受拖欠,子女教育不受歧视;其三,文化上受到了尊重,如今的劳动者实现了更体面的劳动,发展也更加全面了,劳动环境也有了更安全的保障,教育机会越趋平等,管理制度更加人文化。
三、让劳动模范传递正能量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力量”劳动是开启大脑的按钮,只有劳动最光荣、最崇高,也只有劳动最伟大、最美丽。
俗话说:“成功的工作者就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这让我想起一名奋斗在汉江河道堤防管理处的技术工陈振文,他20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炊事员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为了让同事们按时吃上早餐,同时节省成本,他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起床骑车去上班,忙完上餐忙下餐,忙完工作餐忙客餐,即使再苦再累都坚持将每一餐做好,保障同事们的后勤供应。有一次他身患膀胱结石,医生多次要求他手术治疗,他却仍然坚持工作,直到领导强制要求他住院治疗。正是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人世间的美好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得以破解。
当下,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首获诺贝尔医学奖,不仅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同时也在为祖国争光。这已成为人们关心和热议的话题。但是,不能忘了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劳动。屠呦呦教授以85岁之身获得诺奖,确属不易,而更不易的是,她自1955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可以说默默无闻、尽职敬业,潜心一个单位60年而不变的研究工作,这难道不是对劳动的最好诠释吗?
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需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传递正能量,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用劳动美托起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看到了大力弘扬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更看到了劳动者在自己的行业里、在本职岗位上默默的付出与奉献。所以人们常说,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领跑者,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梦·劳动美”的良好氛围,引导全县广大职工群众把实现个人理想追求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
一句“中国梦”归根结底是整个民族的梦,这就倒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与关键。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我国上下13.6亿人的共同努力,为中国梦的实现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要让“中国梦”变成现实,需要每个人把劳动当作最光荣的事业,需要每个人把智慧的源泉变成创新的动力;立足岗位,将圆梦的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为每一个劳动者一钉一锤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用最美的双手,用最美的劳动,用最美的付出,将梦的基石,一点点垫起、垫实、垫高,托举起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梦”。中国梦,劳动美,创造中国梦的劳动者最美!
2015年10月
日
草稿备注:
让劳动成就中国梦
只有重视劳动才能凝聚力量,只有实干才能兴邦。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正是劳动,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的现代中国;也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从创业之初的手提肩扛,到数控时代的电脑控制;从永不褪色的“铁人精神”,到赶超一流的“载人航天精神”;从都市快递员的忙碌身影,到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创新„„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让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不断丰富、劳动价值不断升华,但无论劳动形态怎样变化,伟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价值永恒;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不会改变。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就能够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就能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
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离不开榜样的力量:我们要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
从1950年至2015年,中央先后召开了15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60多年沧桑巨变,劳动模范始终是时代的领跑者,是引领时代奋发向上的中坚力量。今天,伟大的事业呼唤着我们,庄严的使命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勤奋劳动、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业绩,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5.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五
什么是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怀斯曼在《正能量》一书中这样解释,所谓正能量是指:“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但在当下,我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了“正能量”的标签。“正能量”,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我们的情感深深相系,表达着我们的渴望,我们的期待;“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的过程。
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传递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这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引领社会风气,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汇聚强大的“正能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如何激发自己的“正能量”,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呢?
首先,要有清晰的人生定位和目标。对我们来说这点尤为重要。不好高骛远,按照自身的条件,规划人生目标,因为任何“正能量”的聚集都源于目标。有了奋斗的目标,也就有了方向。
同时,加强自身修养,保持乐观心态。产生“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其实是修养的问题,心胸决定感受,感受决定行动,行动变成事实。生活就像河南的胡辣汤,辣酸呛鼻但又回味无穷。我们青年人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微小幸福;同时适当的放低自己的生活标准,使节奏张弛有度,这样有利于加强对于压力和打击的耐力;还要对负面问题要有钝感力,常常持感恩、赞美的心态来抵消负面情绪;适当的利用精神胜利法,不要有太大野心,除上班八小时以外要有所寄托,内外兼修。
其次,要聚集“正能量”,还需要结交一群富有“正能量”、有积极乐观心态的朋友。跟他们在一起,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而且更容易驱散负面情绪,让自己努力向上。当然,任何人都避免不了会被“负能量”所控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倾诉、沉默、听音乐,找到一个适合的载体来摆脱这种状况。这样,不仅使我们自身充满了“正能量”,而且自然地就会影响别人,并且继续传递下去。
最后,与人友善,传递爱心。一件小事,只要它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反映的是爱的传递,就会以加速度发酵,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因为它传递的是“正能量”。这种由爱心产生温暖的感觉,源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宝贵的理解和对善的认同。正是这种理解和认同,穿透了世间的冷漠与轻视,用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总希望自己是温暖链条上的一分子,让这样善与爱的传递不在我身上断掉”。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我们青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时代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先辈们已经率先垂范,用枕戈待旦的奋斗精神,换来了现有的辉煌,时代转轮的指针已经落在我们身上,国家的命运是青年人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我们责无旁贷。我愿与众青衿子秀一道,身体力行的传递“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和大家分享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一句诗句来结束我的交流发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出行。
6.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六
传递正能量倡议书
担负起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社会责任,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时代重托,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追求,是中华民族同心构筑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履行职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此,我们倡议:
一、唱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壮大主流舆论场。大力宣传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二、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真正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推动者的职责,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三、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把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日常工作准则,把维护媒体公信力视为职业追求。坚持实地采访、现场采访、直接采访,对新闻事实反复求证、多方核实。规范新闻信息来源,不凭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采写新闻,不为追求轰动效应、发行数量和收听收视率,故意扭曲新闻事实,编造虚假新闻,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四、严肃认真地追求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错误倾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决抵制有偿新闻,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要注重提高新闻报道的品位和格调,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发起倡议单位(26家):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新闻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
7.教师——正能量的传递者 篇七
一、正能量磁场
要激活学生的正能量,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向上地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教师的身上潜藏着一种正能量磁场,这种磁场无形中吸引着学生。这样的教师往往性格开朗、幽默风趣、知识渊博,具有年轻的心态。所以我觉得教师每天应该抱着最大的激情去上课,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学生每天都是有进步的。良好的感觉赋予我们正能量,让我们心想事成。所以多给予学生温暖的微笑、亲切的问候,让学生觉得被关注、被爱,这种爱能架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另外,我觉得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只有能量充足了,学生才能在教师的身上吸取充足的营养,才能全面地成长。教师的正能量磁场能够主动吸引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教学。
对于这一点我就有深刻的体会,比如每次我都会提前到教室,自弹自唱一会儿,大多学生一般都会被吸引过来,自发地唱起来。有很多学生就会问这个曲子怎么伴奏,我就会跟他们讲怎么配弹,并借机将要想伴奏好必须有一定的和弦知识的思想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乐理的兴趣。在上课前我会情绪饱满,面带微笑向学生们问好。学生同样也会报以灿烂的微笑,使整个课堂充满温馨和愉快。
二、正能量期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实每个学生智力水平差别是不大的,只是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好的培养,没有形成良好的个性,体内的正能量没有得到激活。我们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特别是对于我们职专的学生,我们要充分相信这些孩子是能够成功的。通过与职专学生一年的接触,我就发现这些孩子很可爱,很有人情味。他们同样有学习的欲望和需求,同样有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只是因为基础不好,或者是学习的意志力不强,所以成绩不甚理想。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有一种正能量的期待,学生是完全有可能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的。教师将自己的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声乐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敢唱歌,对唱歌有一种心理障碍。对此我会鼓励他们大胆自信地唱歌,把教室想象成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唱歌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宣泄,而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个会在同学面前丢脸的尴尬时刻。这样他们往往会放下心理负担,轻松地唱歌。在学生唱完歌曲之后,我会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情况,发现他们的长处。比如有的学生音色很好,有的学生乐感较好,能准确无误地演唱歌曲,有的学生声音洪亮,还有的学生能够很投入地歌唱,等等。总之,我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求他们取长补短,让他们感觉唱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他们想唱、敢唱也会唱。并且我还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了我的成长经历: 多年前我也是一位爱好音乐的农村女孩,基础和条件都不算好,也同样声音小,而且还经常走调。只是凭着一份执着和热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我最初的梦想。也就是说只要勤奋好学、方法得当,每个人完全是有可能唱好歌的。
三、正能量教育
“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 这两句话成为了当下网络最热的句子。爱学生,爱教育,这就是我们要积极倡导的正能量的核心。当正能量够强,它的光芒足以赶走负面的阴暗,走向阳光,走向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需要将这种能量传递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正能量教育要尊重学生。对于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栽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份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一些、艺术一些。怎样做到尊重学生呢? 这就需要将学生看成一位独立的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梦想。我们可以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能一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将之私人化、物品化。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便已经有强烈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是故,任何目的的教育形式首先应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为前提。
正能量教育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是一种伟大的、理智的行为,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些孩子在做了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后,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地表扬这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以后会经常做一些类似的家务; 而如果家长在孩子做这些家务的时候,没有表扬,反而是呵斥,那么以后孩子就不会再做类似的家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善意的赞美。在平时的工作中,一篇情理交融、鼓励性很强的评语,一段肯定、称颂的赞美之词,都能让我们的学生心情愉悦,那么我们的教育往往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能量教育要理解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对于一些问题是学生的本质问题还是过失,不要主观地下结论,粗鲁地批评学生。教育呼唤理解,学生需要教师的理解。当学生感到失意时,教师的理解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它将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重新点燃他的希望; 当学生感到委屈时,教师的理解就是阳光,它能化解学生心中的愁云,驱散苦涩的浓雾; 当学生感到自卑时,教师的理解是最好的催化剂,它将促进学生不断地努力向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理解,由于人类赋予它的特殊含义,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尊重。理解,由于它在教育中能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理所当然地成为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让师生和谐相处,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理解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保护。我们学会理解,给学生一片爱的天空,孩子必然能用他们健康的身体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撑起更大的一片天空。
8.慢跑传递正能量 篇八
一年一度的慢跑活动已经坚持了11年,从最初单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到融入慈善元素、弘扬公益精神。在今年慢跑活动终点,充满青春激情的“慈善嘉年华”继续传递社会正能量。
定义健康生活
中华艺术宫红色斗拱下,大学生小柯的脸也泛起了红色。尽管11月11日这天清晨的温度只有不到10度,但小柯显然已经做好了热身准备,头上冒着热气,只待发令枪响。在小柯的周围,是各种年龄和职业背景的市民,有的年长小柯几十岁,有的却是四五岁的小朋友。更有参加慢跑的家长把年幼的孩子或是放进推车,或是扛在肩上,一家人齐上阵。
这样的场面,对于头一次参加“安利纽崔莱健康慈善慢跑”的市民来说,着实新鲜,而对于像小柯这样去年已经参加过慢跑活动的人,如此充满激情的气氛,是再熟悉不过的。
安利纽崔莱健康跑诞生于2002年。11年来,该项活动已跑过北京、广州等70多个城市,直接动员280余万人“为健康跑起来”,2011年获颁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规模最大的全民健身跑步活动”证书。这是一项不分年龄、性别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融慢跑、游戏、表演、健康知识传播于一体,活动不计名次,重在参与。
2009年起,安利纽崔莱健康跑与上海市慈善慢跑合二为一,定名为“安利纽崔莱健康慈善慢跑”。历届慢跑活动都吸引上万市民的参与,领跑明星也囊括了王军霞、杨威等最具人气的奥运明星,而今年上海站的领跑明星,则是伦敦奥运会游泳冠军叶诗文。健康跑大军从中华艺术宫出发,经黄浦江边的原世博区,最终抵达终点东方体育中心,全程约6公里。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顾问吴幼英出席起跑仪式并鸣枪。作为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的一个重要活动,纽崔莱健康慈善慢跑今年首度开设了奉贤分会场,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慈善健康跑也在当天上午同时开跑。
与竞技比赛不同的是,“安利纽崔莱健康慈善慢跑”倡导的是一种健康生活的态度,而慢跑,正是一种最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在今年参与慢跑的1万多市民中,有一个特殊的团队是上海市癌症康复协会,这些癌症患者与其他市民一起,用慢跑的方式来表明他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从2009年起,“健康生活”的概念从体质的健康扩展到心灵的健康,慈善元素被引入慢跑活动。最初的灵感來自安利台湾的公益项目“爱心工场”——该项目通过一系列的爱心行动,让爱传递起来,使得多方弱势群体收益。安利(中国)副总裁黄圣文对台湾的“爱心工场”非常熟悉,他提议借鉴这种形式,在慢跑活动的终点站举办慈善嘉年华。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的支持,慈善嘉年华的规模也越办越大。
今年的慈善嘉年华,一共吸引了15家企业和6家青年公益社团参加,现场除了义卖以外,还有趣味游戏运动、歌舞表演、健康咨询等活动。
慈善嘉年华
“安利纽崔莱健康慈善慢跑”终点东方体育中心前的广场上,慈善嘉年华热闹的程度不亚于春节庙会。舞台上,由青年志愿者表演的骑马舞,再次点燃了刚刚跑完全程的参与者的热情,不过,《江南style》的歌词被改成了“圈爱style”。“圈爱一族”活动由上海团市委青年家园和安利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活动以“圈爱一族”爱心腕带为载体,戴上绿色腕带即表示加入“圈爱一族”,承诺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圈爱”既代表活动载体的形象,又谐音“劝爱”。“圈爱一族”还开设了主题微博,通过微博来记录和传递关爱他人或被他人关爱的小故事,汇聚社会正能量。
在“慈善嘉年华”活动区,白领、大学生圈爱志愿者向公众发放“圈爱一族”爱心腕带,叶诗文也手戴腕带,成为“圈爱一族”的志愿者。共青团上海市委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部部长丁丁表示,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圈爱一族”, 传递“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随手公益理念。
为了实现“随手公益”,“安利纽崔莱健康慈善慢跑”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在市民的报名费中,包含了25元的爱心消费券,这张券可以在慈善嘉年华现场换取企业捐赠的物品,如果不使用,则相当于直接捐款25元。如果用现金购买商品,企业也会把现金收入的20%以上捐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
由于这样的设计,爱心消费券备受参跑者珍惜,一些人甚至舍不得用爱心消费券换取食品,而是更愿意换取纪念品,来为自己的公益行动留念。
在义卖区,一顶卖风筝的帐篷特别引人注目。几位来自奉贤区福祉小学、奉贤区齐贤小学的小朋友,义卖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他们是安利公司公益活动“阳光计划”的受益者,从2008年开始,安利与这两所小学结对,不仅为学校捐建了图书室,安利志愿者还时常到学校开展活动,表达他们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
“科技风筝”是其中的一项公益活动,志愿者和老师到学校教学生制作风筝,而在慈善嘉年华上,这些风筝变成传递公益理念的“信物”——义卖风筝所得的经费将全部用于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小小的圈爱志愿者,以自己的行动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民间慈善机构,是嘉年华上最活跃的主角。来自“朴质公益”的几名小摊主,忙碌地招呼顾客,一名小学生卖力地推销着衣服:“您可以买去送给女儿啊。没有女儿?那您就送给儿媳妇。”挡不住小姑娘的“萌态”,顾客终于买走了衣服。而这些营业额中的一部分,将捐助给上海市慈善癌症研究中心,用于癌症课题研究。
9.传递社会正能量 篇九
社会责任传递正能量
图为:91金融许泽玮获颁“感动西城”2016人物奖
2017年4月18日,“感动西城”2016人物颁奖典礼在天桥艺术中心举行。北京市西城区四套班子领导,首都各大主流媒体和部分驻区中央、市属单位,驻区部队领导与15个街道居民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作为创业创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年企业家,91投资、91众创空间、91金融创始人、董事长、CEO许泽玮荣获“感动西城”2016人物奖,以实际行动助力青年成长,展示青春力量。
图为:91金融许泽玮获颁“感动西城”2016人物奖
图为:许泽玮在“感动西城”2016人物颁奖典礼现场
《北京西城报》和《北京娱乐信报》分别用专版刊登了“感动西城”2016人物的主要事迹。2011年,许泽玮开始自主创业,投身互联网金融,创立91金融,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工具革新金融行业,使金融改革成果惠及中小微企业和普通百姓。他主导了公司旗下多个互联网金融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并建立了对接数万家金融机构、中小微企业以及上亿消费者的91金融生态系统,该系统内每天产生百万次金融消费业务。
图为:《北京西城报》专版刊登“感动西城”2016人物事迹
许泽玮热心公益,回报社会,主导91金融建立管培生制度,与多所学校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参加扶贫、植树等公益活动。许泽玮2016年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2017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91金融党建力量与企业活力一起迸发为互联网企业装上“红色引擎”》,专题报道91金融开展党建、慈善、公益、精准扶贫等工作。
扎根西城塑造精神文明风景线
图为: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致辞
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卢映川致辞,他指出,今天受到表彰的人物工作、生活在西城,奉献在西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震撼心灵的人格力量,普通、平凡、真实,但是却带给我们深深地震动。他们用“凡人善举”传递了暖暖真情,用行动书写担当、责任、奉献,用持之以恒的坚守让日积月累的努力有了不平凡的光芒。这份感动来自初心、来自平淡、来自美好、来自力量、来自心灵深处,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全区人民树立了榜样。
卢映川强调,“感动西城”人物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当受到社会的学习、尊重、关心和爱护。今后,我们还要多发现、多关心、多参与、多支持身边的感动人物,让他们在各自的行业和领域发挥优势,更深更广地服务和惠及百姓,引领社会风气,塑造精神文明风景线,提升共同的社会价值境界,让德的光芒在西城大地闪耀。
图为:许泽玮在颁奖典礼现场
在颁奖典礼上,历时近两个月、超过20万人次投票评选产生的3名“感动西城”2016人物特别荣誉奖、10名“感动西城”2016人物奖和17名“感动西城”2016人物提名奖集体亮相。30位来自不同岗位的普通人成为了当日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展现出了别样的风采。
图为:《北京娱乐信报》专版刊登“感动西城”2016人物事迹
评选出的“感动西城”2016人物来自教师、医生、警察、学生、工人、文化工作者、企业家、社区居民、志愿者等群体,体现了“各行各业”、“多样性”、“代表性”的特点。他们的事迹基本涵盖了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见义勇为、热心公益、自强不息等类型,反映了“感动西城”人物评选活动的价值取向。
服务西城用凡人善举传递暖暖真情
图为:7年前资助过的高三学生樊晚秋来为许泽玮颁奖
为了让“好人有好报”的思想深入人心,“感动西城”2016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主动了解这些人物在生活中都有什么心愿,并且动员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颁奖典礼现场,由他7年前资助的高三学生樊晚秋来给他颁发奖项,7年后的今天,樊晚秋已经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金融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与创新的双料硕士。当许泽玮接过奖项的瞬间,这仿佛是一个轮回,让他又回到了初心,开始了另一个起点。
2010年,许泽玮还没有开始创业,正在一家的互联网公司工作,每月领着固定的薪水。当时,樊晚秋还在高三学生,处于关键的高考阶段。当时她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给母亲和我办理的低保,家境非常困难。得知此事的许泽玮毫不犹豫的每月从工资里拿出500元,一直资助到她高中毕业,并主动上门跟樊晚秋的母亲聊天,打消了她的顾虑,重新支持自己的女儿在求学的道路不断前进。
图为:“感动西城”2016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帮助人物实现愿望
此外,还有三位人物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实现或即将实现心愿:身残志坚的小学生李可,几天前为姥爷过了生日,当天还将为她治疗和康复付出心血的北京儿童医院大夫邀请到现场;不嫌不弃照顾智障大伯哥34年的社区居民霍淑凤在团区委志愿者的帮助下,近期将带着大伯哥坐着高铁去南方旅游;口技传承人牛玉亮为了给徒弟们搭建展示的平台,现场带着徒弟们现场展示了口技绝活。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其他人物和特别荣誉奖获得者的心愿有的正在抓紧落实,有的已经制定出了具体的计划。
图为:现场播放“感动西城”2016人物许泽玮的短片
整个颁奖典礼以“心系西城、感动你我”为主题,采用播放人物短片、颁奖嘉宾为获奖人颁奖等形式依次为获奖人物颁奖,其间穿插北京市西城区群众自编自演、体现地区精神风貌的文艺节目。现场用感人的画面生动再现了“感动西城”人物和人物特别荣誉奖获得者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现场掌声不断。
从“感动西城”2016人物不平凡的事迹里看到了一种力量,他们在平凡中所展现出的别样风采却拥有着共同的魅力,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则可以代表北京市西城人、西城地的风采。不禁想到了一句歌词“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持,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传递社会正能量】推荐阅读:
向郭明义致敬 传递社会正能量09-04
传递正能量的经典语录08-26
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11-05
寻找心中好老师,传递时代正能量11-02
暑期社会实践“图书文明传递”策划书06-16
社会正能量短语08-09
弘扬社会正能量08-22
赞美社会正能量句子09-03
学习中国梦弘扬社会正能量有感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