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党代会简介1(精选4篇)
1.历次党代会简介1 篇一
空军历次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空军委员会历届领导
1950.7.12 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委员会。
书记 刘亚楼(1910-1965)1950 0712 1956 0527
副书记 吴法宪(1915-2004)1950 0712
1956 0527
常务委员 常乾坤(1904-1973)1950 0712 1956 0527
常务委员 王弼(1899-1977)1950 0712 1951 05
常务委员 王秉璋(1914-2005)1950 0712 1956 0527
常务委员 杨春甫(1913-)1951 04 1953 10
常务委员 王辉球(1911-2003)1953.04
1956 0527
常务委员 徐深吉(1910-2000)
1955.08
1956 0527
1956.5.27-6.8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第一届委员会。
书记 刘亚楼(1910-1965)1956 0527
1959.04
第一副书记 吴法宪(1915-2004)
1956 0527
1957.05
第二副书记 王秉璋(1914-2005)1956 06 1957 05
副书记 成钧(1911-1988)1957.05
1959.04
副书记 吴法宪(1915-2004)
1957.05
1959.04
副书记 王秉璋(1914-2005)1957 05 1959.04
常务委员 常乾坤(1904-1973)1957.05
1959.04
常务委员 王辉球(1911-2003)
1956 06
1959.04
常务委员 徐深吉(1910-2000)
1956 06
1959.04
常务委员 曹里怀(1909-1998)1956 12 1959.04
常务委员 谭家述(1909-1987)1957 05 1959.04
常务委员 周彪(1910-1981)1957 05 1959 04
1959.4.21-4.29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第二届委员会。
书记 刘亚楼(1910-1965)1959.04
1962.09
副书记 吴法宪(1915-2004)
1959.04
1962.09
副书记 王秉璋(1914-2005)1959.04
1962.09
常务委员 成钧(1911-1988)
1959.04
1962.09
常务委员 常乾坤(1904-1973)1959.04
1962.09
常务委员 王辉球(1911-2003)
1959.04
1962.09
常务委员 徐深吉(1910-2000)
1959.04
1962.09
常务委员 曹里怀(1909-1998)1959.04
1962.09
常务委员 谭家述(1909-1987)1959.04
1962.09
常务委员 刘震(1915-1992)
1959.04
1962.09
常务委员 张廷发(1918-)1960 08 1962.09
1962.9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三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第三届委员会。
书记 刘亚楼(1910-1965)
1962.9--1965 0507
书记 吴法宪(1915-2004)
1965.08
1966.10
第一书记 吴法宪(1915-2004)
1966.10 1969 05
第二书记 余立金(1913-1978)1966 10 1968 0322
副书记 吴法宪(1915-2004)
1962.9
1965.08
副书记 王秉璋(1914-2005)1962.9
1969 05
副书记 成钧(1911-1988)
1962.09
1967.01
副书记 王辉球(1911-2003)
1968.09
1969.05
副书记 余立金(1913-1978)1965 07 1966 10
副书记 罗元发(1910-)1966 10 1969 05
常务委员 王辉球(1911-2003)
1962.9 1969 05
常务委员 徐深吉(1910-2000)
1962.9
1967.10
常务委员 常乾坤(1904-1973)1962.9--1969 05
常务委员 曹里怀(1909-1998)1962.9 1969 05
常务委员 谭家述(1909-1987)1962.9 1969 05
常务委员 刘震(1915-1992)
1962.9 1966.09
常务委员 张廷发(1918-)1962.9 1966 09
常务委员 邝任农(1912-2003)
1966.10 1969 05
常务委员 刘锦平(1918-2003)1966 10
1969 05
常务委员 曾国华(1910-1978)1966 10 1969 05
1969.5.16-6.4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第四届委员会。
第一书记 吴法宪(1915-2004)
1969.6
1971.09.24
第二书记 王辉球(1911-2003)
1969.06
1971.09
副书记 王秉璋(1914-2005)1969.6--1971 09
常务委员 邝任农(1912-2003)
1969.6 1971.09
常务委员 刘锦平(1918-2003)1969.6 1971 09
常务委员 曾国华(1910-1978)1969.6 1971 09
常务委员 曹里怀(1909-1998)1969.6 1971 09
常务委员 常乾坤(1904-1973)1969.6 1971 09
第一书记 傅传作(1914-1982)1973 05 1975 10
第二书记 马宁(1922-)1973 05 1975 10
第三书记 张廷发(1918-)1973 05 1975 10
常务委员 成钧(1911-1988)
1973.05
1975 10
常务委员 邝任农(1912-2003)
1973.05
1975.08
常务委员 邹炎(1927-1992)1973 05 1975 10
常务委员 张积慧(1927-)1973 05 1975 10
常务委员 曹里怀(1909-1998)1973 05 1975.10
常务委员 高厚良(1915-2006)1973 05 1975 10
常务委员 杜玉福(1930-)1973 05 1975 10
常务委员 王定烈(1918-)1975 08 1975 10
常务委员 余立金(1913-1978)1975 08 1975 10
常务委员 黄立清(1913-1988)1975 08 1975 10
第一书记 张廷发(1918-)1975 10 1978.05
第二书记 马宁(1922-)1975 10 1977 02
第二书记 高厚良(1915-2006)1977 04 1978.05
第三书记 曹里怀(1909-1998)1975 10 1978.05
常务委员 成钧(1911-1988)
1975 10
1978.05
常务委员 邹炎(1927-1992)1975 10
1977 02
常务委员 张积慧(1927-)1975 10
1978 04
常务委员 高厚良(1915-2006)1975 10
1977.04
常务委员 杜玉福(1930-)1975 10
1976 10
常务委员 王定烈(1918-)1975 10
1978.05
常务委员 余立金(1913-1978)1975 10
1978 04
常务委员 黄立清(1913-1988)1975 10
1978.05
常务委员 吴富善(1912-2003)1975 10 1978.05
常务委员 旷伏兆(1914-1996)1975 10 1978 04
常务委员 刘世昌(1921-)1975 10 1978.05
1978.4.28-5.9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五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第五届委员会。
第一书记 张廷发(1918-)1978.05 1983 11
第二书记 高厚良(1915-2006)1978.05
1983 03
书记 高厚良(1915-2006)1983 03
1983 11
第三书记 曹里怀(1909-1998)1978.05
1982 11
常务委员 成钧(1911-1988)
1978.05
1982.11
常务委员 黄立清(1913-1988)1978.05
1982 11
常务委员 吴富善(1912-2003)1978.05
1982 11
常务委员 王定烈(1918-)1978.05
1983 11
常务委员 刘世昌(1921-)1978.05
1983 11
常务委员 何廷一(1916-2007)1978 05 1983 11
常务委员 叶松盛(1917-1993)1978 05 1983 11
常务委员 黄永贵
1982.01
1983 11
常务委员 王寄洋
1982.01
1983 11
常务委员 王海(1925-)1983 03 1983 11
常务委员 李永泰(1928-)1983 03 1983 11
常务委员 马占民(1932-)1983 03 1983 11
常务委员 毕皓(1927-)1983 03 1983 11
常务委员 刘钊(1924-2001)1983 06 1983 11
1983.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第六届委员会。
第一书记 张廷发(1918-)1983 11
1985 07
书记 高厚良(1915-2006)1983 11
1985 07 书记 朱光(1922-)1985 07 1988.12
副书记 王海(1925-)1983 11 1988.12
常务委员 黄永贵
1983 11
1987.01
常务委员 王寄洋
1983 11
1985.07
常务委员 王定烈(1918-)1983 11
1985 07
常务委员 刘世昌(1921-)1983 11
1988.02
常务委员 何廷一(1916-2007)1983 11
1985 07
常务委员 李永泰(1928-)1983 03 1988.12
常务委员 马占民(1932-)1983 03 1987 01
常务委员 毕皓(1927-)1983 11
1987 01
常务委员 刘钊(1924-2001)1983 11
1985 07
常务委员 朱维斌
1985.10
1988.12
常务委员 于振武(1931-)1985 07 1988.12
常务委员 林虎(1927-)1985 10 1988.12
常务委员 高兴民(1928-)1985 10 1988.12
常务委员 王钟琦
1987.02
1988.12
常务委员 于泽民(1932-)1987 02 1988.12
常务委员 刘志田(1928-)1987 11 1988.12
常务委员 许乐夫(1922-1997)1988 03 1988.12
常务委员 丁文昌(1933-)1988 05 1988.12
1988.12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第七届委员会。
书记 朱光(1922-)1988.12 1992 11
书记 丁文昌(1933-)1992 11 1993.12
副书记 王海(1925-)1988.12
1992 11
副书记 曹双明(1929-)1992 11 1993.12
常务委员 朱维斌
1988.12
1990.06
常务委员 王钟琦
1988.12 1990.06
常务委员 李永泰(1928-)1988.12 1993.12
常务委员 于振武(1931-)1988.12 1993.12
常务委员 林虎(1927-)1988.12 1993.12
常务委员 高兴民(1928-)1988.12 1993.12
常务委员 于泽民(1932-)1988.12
1993 07
常务委员 刘志田(1928-)1988.12
1992 11
常务委员 许乐夫(1922-1997)1988.12
1990 04
常务委员 丁文昌(1933-)1988.12 1992.11
常务委员 杨德春
1990.07
1993.12
常务委员 宋殿毅
1990.07
1993.02
常务委员 杨英昌(1934-)1992 12 1993.12
常务委员 张汉平(1933-)1992 12 1993 12
常务委员 杨振玉(1931-1998)1993 02 1993.12
常务委员 张志勇
1993.02
1993.12
常务委员 陈潜(1934-)1993 02 1993.12
常务委员 辛殿枫(1933-)1993 08 1993.12
1993.12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第八届委员会。
书记 丁文昌(1933-)1993.12
副书记 曹双明(1929-)1993.12 1994 10
副书记 于振武(1931-)1994 11 1996 11
副书记 刘顺尧(1939-2002)1996 12
常务委员 杨德春
1993.12
1995.05
常务委员 张志勇
1993.12 1995.12
常务委员 于振武(1931-)1993.12 1994 11
常务委员 林虎(1927-)1993.12 1994 10
常务委员 杨英昌(1934-)1993.12
常务委员 张汉平(1933-)1993.12 1993 12
常务委员 杨振玉(1931-1998)1993.12 1994 10
常务委员 陈潜(1934-)1993.12
常务委员 辛殿枫(1933-)1993.12 1996 12
常务委员 景学勤(1940-)1993 12
常务委员 徐承栋(1942-)1993 12
常务委员 刘顺尧(1939-2002)1993 12 1996 12
常务委员 吴光宇(1940-)1994 12
常务委员 许其亮(1950-)1994 12
常务委员 张东盛(1940-2005)1995 05
常务委员 刘凤山(-)1995 05
常务委员 王良旺(1940-)1997 01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99年3月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1人)
党委书记:乔清晨
空军政委
党委副书记:刘顺尧
空军司令员
党委常委:景学勤
空军副司令员
王良旺
郑申侠
吴光宇
空军副司令员 空军副司令员 徐承栋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林万海
空军副政委
空军参谋长 邓昌友
空军政治部主任 张东盛
空军后勤部部长 田绍奇
空军装备部部长纪委书记:徐承栋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副书记:邓铜山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十次代表大会于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2人)
党委书记:乔清晨
空司令员
党委副书记:邓昌友
空军政委
党委常委:李永德
空军副司令员
马晓天
空军副司令员
汪超群
空军副司令员
李买富
空军副司令员
黄新
空军副政委
刘亚洲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何为荣
空军参谋长
孙俊哲
空军政治部主任
胡传炎
空军后勤部部长
田绍奇
空军装备部部长
纪委书记:刘亚洲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副书记:房建国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空军第十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于2009年5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选举结果:空军党委常委员会委员(共13人)
党委书记:
邓昌友
空军政委
党委副书记:许其亮
空军司令员
党委常委:
何为荣
空军副司令员
景文春
空军副司令员
杨东明
空军副司令员
赵忠新
空军副司令员
陈小工
空军副司令员
刘亚洲
空军副政委、纪委书记
王
伟
空军副政委
杨国海
空军参谋长
王晓龙
空军政治部主任
朱洪达
空军后勤部部长
魏 钢
空军装备部部长纪委书记:刘亚洲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副书记:林红松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空军监察委员会
书记 吴法宪(1915-2004)
1954.05 1959.04
书记 王辉球(1911-2003)
1959.04
1969.04
副书记 王辉球(1911-2003)
1954.05
1959.04
副书记 王秉璋(1914-2005)1955 12 1959 04
副书记 谭家述(1909-1987)1957 06 1962 09
副书记 林接标(1914-1989)1959 04 1961 03
副书记 王平水(1915-1993)1961 03 1967 02
副书记 何廷一(1916-2007)1962 09 1967 01
中国共产党空军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 高厚良(1915-2006)1979 01 1985 07
副书记 黄立清(1913-1988)1979 01 1982 11
副书记 何廷一(1916-2007)1979 01 1985 07
副书记 袁正元(1922-2001)1983 11 1988 07
书记 刘世昌(1921-)1985 08 1988 02
书记 许乐夫(1922-1997)1988 04 1990 04
副书记 陈潜(1934-)1988 12 1993 12
书记 高兴民(1928-)1990 12 1993 12
书记 杨英昌(1934-)1993 12
副书记 黄新(1944-)1993 12 1997 07
副书记 邓昌友(1947-)1997 07
书记 刘亚洲(1952-)2008 01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6人)
党委书记:刘亚楼
空军司令员
党委第一副书记:吴法宪
空军副政委
党委第二副书记:王秉璋
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党委常委:常乾坤
空军副司令员
徐深吉
空军副司令员
王辉球
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共10人)
书记:吴法宪
空军副政委
副书记:王秉璋
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王辉球
空军政治部主任
常委:何廷一
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朱虚之
空军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曾昭敏
空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傅平
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陆政
空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李铮
空军司令部组织动员处处长
苏林
民航局政治部主任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9年4月21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0人)
党委书记:刘亚楼
空军司令员
党委副书记:吴法宪
空军政委
王秉璋
空军副司令员
党委常委:刘震
空军副司令员
成均
空军副司令员
曹里怀
空军副司令员
谭家述
空军副司令员
常乾坤
空军副司令员
徐深吉
空军副司令员
王辉球
空军政治部主任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共7人)
书记:王辉球
空军政治部主任
副书记:谭家述
空军副司令员
林接彪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常委:任学耀
空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
李铮
空军司令部组织动员处处长
陈达明
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陆政
空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2年9月1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1人)党委书记:刘亚楼
空军司令员
党委副书记:吴法宪
空军政委
王秉璋
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部第5研究院院长
成均
空军副司令员
党委常委:刘震
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兼政委
曹里怀
空军副司令员
谭家述
空军副司令员
常乾坤
空军副司令员
徐深吉
空军副司令员
张廷发
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王辉球
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共7人)
书记:王辉球
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副书记:何廷一
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王平水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常委:徐又彬
空军直属政治部主任
陆政
空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沈敏
空军司令部军务部部长
张铭
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69年5月16日至6月4日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8人)
党委第一书记:吴法宪
空军司令员
党委第二书记:王辉球
空军政委
党委副书记:王秉璋
空军副司令员
党委常委:邝任农
空军副司令员
曾国华
空军副司令员
曹里怀
空军副司令员
刘锦平
民航总局政委
常乾坤
空军副司令员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78年4月28日至5月9日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3人)
党委第一书记:张廷发
空军司令员
党委第二书记:高厚良
空军政委
党委第三书记:曹里怀
空军副司令员
党委常委:余立金
空军第二政委
成均
空军副司令员
吴善富
空军副司令员
张积慧
空军副司令员
何廷一
空军副司令员
旷伏兆
空军副政委
黄立清
空军副政委
刘世昌
空军副政委
王定烈
空军司令部参谋长
叶松盛
空军政治部主任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3年11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2人)
党委第一书记:张廷发
空军司令员
党委书记:高厚良
空军政委
党委常委:何廷一
空军副司令员
王定烈
空军副司令员
王海
空军副司令员
李永泰
空军副司令员
刘世昌
空军副政委
刘钊
空军副政委
马占民
空军参谋长
毕皓
空军政治部主任
黄永贵
空军后勤部部长
王寄洋
空军航空工程部部长纪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7人)
书记:高厚良
空军政委
副书记:何廷一
空军副司令员
袁正元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常委:高德明
空军纪委专职委员
贾柏森
空军纪委专职委员
刘勋起
空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高厚福
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88年12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2人)
党委书记:朱光
空军政委
党委副书记:王海
空军司令员
党委常委:于振武
空军副司令员
李永泰
空军副司令员
林虎
空军副司令员
刘志田
空军副司令员
高兴民
空军副政委
许乐夫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专职书记
于泽民
空军参谋长
丁文昌
空军政治部主任
王钟琦
空军后勤部部长
朱维斌
空军航空工程部部长纪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7人)
书记:许乐夫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专职书记
副书记:陈潜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常委:陈辉亭
空军副参谋长
传荣
空军后勤部政委
姚恒
空军纪委专职委员
葛棣
空军纪委专职委员
温奎
空军航空工程部副部长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93年12月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2人)
党委书记:丁文昌
空军政委
党委副书记:曹双明
空军司令员
党委常委:于振武
空军副司令员
林虎
空军副司令员
杨振玉
空军副司令员
景学勤
空军副司令员
杨英昌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陈潜
空军副政委
辛殿枫
空军参谋长
徐承栋
空军政治部主任
杨德春
空军后勤部部长
张志勇
空军装备技术部部长纪委书记:杨英昌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副书记:黄新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99年3月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 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1人)
党委书记:乔清晨
空军政委
党委副书记:刘顺尧
空军司令员
党委常委:景学勤
空军副司令员
吴光宇
空军副司令员
王良旺
空军副司令员
徐承栋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林万海
空军副政委
郑申侠
空军参谋长
邓昌友
空军政治部主任
张东盛
空军后勤部部长
田绍奇
空军装备部部长纪委书记:徐承栋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副书记:邓铜山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国共产党空军第十次代表大会于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选举结果:空军党委常务委员会委员(共12人)
党委书记:乔清晨
空司令员
党委副书记:邓昌友
空军政委
党委常委:李永德
空军副司令员
马晓天
空军副司令员
汪超群
空军副司令员
李买富
空军副司令员
黄新
空军副政委
刘亚洲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何为荣
空军参谋长
孙俊哲
空军政治部主任
胡传炎
空军后勤部部长
田绍奇
空军装备部部长纪委书记:刘亚洲
空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
副书记:房建国
空军政治部副主任
空军第十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于2009年5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选举结果:空军党委常委员会委员(共13人)
党委书记:
邓昌友
空军政委
党委副书记:许其亮
空军司令员
党委常委:
何为荣
空军副司令员
景文春
空军副司令员
杨东明
空军副司令员
赵忠新
空军副司令员
陈小工
空军副司令员
2.光辉的脚步 ——回顾历次党代会 篇二
编者按: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回望历史,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党又奋斗了整整63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由此,我们将从历史的视野中,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光辉的轮廓与历史变迁。
整理/
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中,我党已召开过17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代会)。每次党代会,大都是在当时形势发展的重要时刻召开,研究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做出确定行动纲领的决策,在党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党代会召开的时间间隔,从建党早期大致每年一次,到2年、仃年、11年、13年、4年一次,再到党的十二大后固定每5年一次;党代会的会址,从上海、广州、武汉,到莫斯科、延安,最后到北京。这种时空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从小到大、从秘密到公开、从幼稚到成熟、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程。党代会是党的发展历程中标志性的事件;是党的历史的重要节点。回顾党代会的历史,也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回顾党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一大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
出席党的一大的各地代表共12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此外,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慧增。他们代表着全国5 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这些地方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一新。
由于党的一大召开于7月,而在战争年代档案资料难寻,具体开幕日期无法查证,因此,1 9 4 1年在党建立2 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中央发文正式规定,7月1日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党的生日)。
中国共产党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
党的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党的二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斗争的新征途。
中国共产党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
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中国共产党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党的四大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
党的五大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六大
1928年6月侣日至7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
党的六大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了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党的六大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党的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共产党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党的七大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中国共产党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党的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大会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
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中国共产党九大
1969年4月1—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共产党九届一中全会于1969年4月28日下午举行会议,选举了中央机构。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于1970年8月23日—9月6日在江西庐山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周恩来宣布全会的议程,重点讨论修改宪法、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和加强战略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大
3.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一览表 篇三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第九次
第十次
第十一次第十二次时 间 1921年7月23日 1922年7月16日-23日 1923年6月12日-20日 1925年1月11日-22日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 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1956年9月15日-27日 1969年4月1日-24日
1973年8月24-28日
1977年8月12日-18日
1982年9月1日至11日
地 点 人 数
上海
出席会议13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
莫斯科 12人。代表党员195人。
广州 30余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党员420人。
上海 20人,代表党员994人。
武汉 80多人,代表着57900多名党员。
莫斯科 出席大会的共有142人。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共计755名,代
延安
表全国121万党员。
出席正式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候补代表86
北京
人(另21人未到会)。
北京 出席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名党员。
北京 出席代表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名党员。
北京 出席代表1510名,代表着全国3500多万党员。
正式代表1600人(出席开幕式1545人),候补代表160人(出席开
北京
幕式145人),代表着全国3965万党员。
1987年10月25日第十三次
至11月1日 1992年10月12日第十四次
至18日 1997年9月12日第十五次
北京 北京 北京
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正式代表1989人(出席开幕式1965人),特邀代表46人(出席开幕式35人),代表全国5100万党员。
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出席开幕式的代表和特邀代第十六次
第十七次
至18日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2007年10月15-21日
表2074人),代表了全党5800多万党员。
正式代表2114名、特邀代表40名(共2154名)(出席开幕式的代北京 表和特邀代表共2134人),代表了全党6600多万党员。
4.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详细版1 篇四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上海→嘉兴)
1921年7月23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举行。出席大会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湖南小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小组董必武、陈潭秋,上海小组李达、李汉俊,北京小组刘仁静、张国煮,济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水族),广州小组陈公博,日本东京小组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也出席了会议并致词。大会最后—天会议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此次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七月一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上海)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这些代表是: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
鉴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大会决定以小型的分组会为主,尽量减少全体会议的次数,每次会议都要更换地址。大会共进行了8天,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局向大会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张国焘报告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经过以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施存统报告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
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远东大会的精神,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关于议会行动的议决案》、《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 1 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广州)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
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
(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代表们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讨论,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党的三大结束的当天,代表们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同志的指挥下高唱国际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就在雄壮有力的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了。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上海)
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陈独秀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共9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候补执行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在随后举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5人组成中央局。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所以,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华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此外,大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此时党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
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武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此后,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上海、南京的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和武汉国民政府。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果断行动,才能挽救革命。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全体党员期望这次大会能正确判断当前局势,回答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的问题。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82人,代表着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
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为其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罗易作了题为《中国革命问题和无产阶级的作用》的讲话。代表们对陈独秀的错误进行了批评。会前,瞿秋白针对陈独秀、彭述之等的机会主义理论和政策,写成了《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一书,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会上他把该书发给大家,并作了系统发言。针对陈独秀报告关于统一战线上的错误,蔡和森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小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过去之弱点及现在动摇,说明能领导革命到底并取得胜利的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应以坚决的无产阶级的领导去制胜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与犹疑。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和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组成。
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
6、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汉口)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鄱阳街139号)召开紧 3 急会议。瞿秋白、李维汉主持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就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报告。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作报告。瞿秋白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政治形势,指出了中央领导机关的右倾错误给革命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提出了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上,许多同志发言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发言指出,“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选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等9人为委员,周恩来、邓中夏、毛泽东、彭公达、李立
三、张太雷、张国焘等7人为候补委员。
7、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苏联 莫斯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加以解决。由于国内当时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开会地点,加上1928年春夏间将相继在莫斯科召开赤色职工第四次大会、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五次大会,考虑到届时中国共产党都将派代表出席这几个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1928年3月,共产国际来电同意中共六大在苏联境内召开。4月2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开会研究召开六大的问题,决定李维汉、任弼时留守,负责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为留守中央秘书长。1928年4月下旬起,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和100多位参加六大的代表相继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南部的纳罗福明斯克地区五一村帕尔科瓦亚大街18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
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报告和军事报告,李立三作农民问题报告,向忠发作了职工运动报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党的六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它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党的六大本身主要方面和路线的正确性。
8、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下旬 上杭)
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古田举行。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9月28日,中共中央向红四军前委发了指示信。这封信是陈毅根据 4 周恩来的谈活和中央会议的精神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的精神,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红军的建设经验.批评了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来建设党和人民军队。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案,强调红军是“—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树立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强调红军不但要打仗,而且要担负起宣传解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项任务;并且要在军内外建立正确关系,对敌军采取正确政策等。这个决议案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9、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17日 遵义)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王稼样、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参加会议的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主要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会议揭发和批评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批评博古在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辩护的错误。会议最后制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张闻天在会后根据多数人的发言特别是毛泽东的发言,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根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而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随后,军委决定设臵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样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达到成熟。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 瓦窑堡)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刘少奇、邓发、张浩(林育英)等人。23日,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扩大红军”的方针;同时,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的重大作用。25日,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于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议和报告指出了在新的形势下,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坚决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也有与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即使是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党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战线。因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11、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25日 洛川)
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各方面主要负责人共23人。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 5 十大纲领》。会议分折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新形势和战争的持久性,指出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争论已经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并指出争取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会议决定: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会议决定新的中共中央军委由11人组成,毛泽东为书记,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
12、中共六届六中(扩大)全会(1938年9月29-11月6日 延安)
1938年9月29-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7人,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地区负责人38人,共55人。会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地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全会通过《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全会重申党的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自上而下地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际经验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反对教条主义。会议还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几个组织建设方面的文件,以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这次会议基本上克服了王明的右倾错误,统一全党的步调,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
1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延安)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
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大会秘书长任弼时宣布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号召全国人民全力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关于讨论军事问题的结论,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关于讨论组织问题的结论,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大会充分发扬民主,对重要报告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尤其对毛泽东的政治报告,先后讨论修改达9次之多。七大原定会期较短,大会开始后,代表们纷纷要求延长,大会发言人数也突破了原定人数。大会经过深入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方面的报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章。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阐明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阐明了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为加强党的领导,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区别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其中,中央委员44人,中央候补委员33人。随后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主席。选举任弼时为中央秘书长,李富春为副秘书长。这是一个具有很高威信的、能够团结全党的坚强的领导集体。
1945年6月11日,大会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毛泽东致闭幕词。他说:“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他在闭幕词中向全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的这篇闭幕词,会后经整理修改后,以《愚公移山》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之作。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臶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入论述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毛泽东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同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指示:要宣传“我党领袖毛泽东同志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各项学说和主张”。9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后,很快被全党同志所接受。在此前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同志纷纷发表文章或演说,论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1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理论贡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努力奋斗,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胜利。
1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13日 西柏坡)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到会中央委员34人,候补委员19人,列席12人。集中讨论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二中全会,可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会议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分析当时中国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二中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二中全会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企业的名字,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1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正式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候补代表86人(另有21人未到会)。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2)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3)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会议选举了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97人和候补委员73人。
16、庐山会议
1959年7月2日-8月1日在江西庐山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2-15日,会议的议题是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着重讨论毛泽东提出的19个问题,包括形势、任务、体制、宣传、综合平衡、群众路线、协作区关系、公共食堂、农村初级市场、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等问题。毛泽东在会议开始时讲话,指出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综合平衡,过去安排国民经济的次序是重、轻、农,没有执行《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序列。应当反过来,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和农业服务。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使用“农、轻、重”的概念,是对《论十大关系》的重要发展。7月14日,彭德怀针对当时客观存在的问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他对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的意见。7月23日,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认为彭德怀的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向党进攻,是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因而在会议后期开展了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的错误批判。
1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必须永远废止。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为把农业搞上去,必须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为了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选举产生了中纪委书记、常务书记、副书记、常委和委员。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1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27-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全国3965万多名党员。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叶剑英、陈云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李先念致闭幕词。《报告》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大会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20、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1、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余万名党员。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大会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23、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
1989年11月6-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杨尚昆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刘华清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白冰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
2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000人。代表5100多万共产党员。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同意关于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并向中央顾问委员会和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大会还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25、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6、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
1994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27、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074人。代表5900多万共产 10 党员。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臶不动摇。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9、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30、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四中全会
1999年9月19日~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完成十五大确定的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31、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
2001年9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全会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全面分析了进入新世纪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为这次会议着重研究党的作风建设是适时和必要的。
3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江泽民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11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会同意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为提出这个奋斗目标,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会认为,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次大会,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全党的奋斗目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全会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全会认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对全党新的重大考验。
3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胡锦涛任中央军委主席。
3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会议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会议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36、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