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

2024-07-08

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精选12篇)

1.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一

让探究性实验教学走进高中物理新课堂

我国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所谓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做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在新课改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了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并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研究背景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录像),看实验(录像)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心理教育理论依据

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特点表现为:精力充沛、热情高涨;想象力较丰富,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强,具有质疑思想;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迫切希望能有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性、自尊心增强,渴望与人交往;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由于高中生身体正开始走向成熟,而心智发展明显滞后,所以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滥用精力与蛮干,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过分凭借想象力或凭空想象,不善于将精力集中,容易气馁等等。

2.高中物理的特点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高中物理又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性:高中物理不但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一切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其他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

实践性:高中物理特别重视与实践相联系,重视用实验去验证相关理论,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前沿性:新版高中物理现在也要求扣紧物理前沿知识,如激光、超导、电磁流、反物质等。

探索性:探索的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有机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传统物理实验的不同

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而教师也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试验操作也是学生按照课本事先写好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直接操作,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学生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

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手段,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实验。探究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接触探索、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他们的发现、探究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这要求探究性实验设计首先要足够“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 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相对立,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比如,我们设计的“测定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得出数据,并求出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这体现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实验的“新颖”。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立足教材,以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验,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方法与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讨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使用探究法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将易操作、易成功,没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

比如:在学“超重和失重”时,将可乐瓶底部及瓶盖戳有小孔的可乐瓶装满水,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演示水的完全失重现象。演示这个实验时,教师往往只演示了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水从小孔中喷出;再让它从高处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从而说明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时a=g。

这样做的后遗症是,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失重的本质,往往还认为水不能流出是因为水失去了重力,这样不仅起不到巩固知识反而起反作用。因此将此演示实验改成学生探究性实验: 1.将底部四周戳上小孔,可以让各个方向的学生看清楚现象。

2.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反复几次用手指堵住,放开瓶盖上的小孔使学生清楚水的流动情形,理解水不能流出不是由于没有重力,而是压力不够(大气压)。

3.装满水的可乐瓶静止在手中时,将手指堵住瓶盖上的小孔,用另外一只手挤压瓶身,看到水流出,说明了水的流出是由于水的压力作用, 并不是由于水的重力作用。

4.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领会,物体的超重(失重)是由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于(小于)物体的重力.2.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原教材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方案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这种程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为此,根据客观条件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比如:新教材第三个学生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让学生完成已设计好的表格,计算得出结论。这样重在结论的得出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实验设计思想,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重复教师的演示,他们自身的思维活动被严重压制,不会考虑如何使用实验所给的器材去做实验,更不会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寻找其它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将探究性实验渗入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如下的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砝码,滑板,刻度尺。利用所给器材设计测加速度的实验。

教学设计如下:

(1)提出问题: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加速度,它是个间接测量值,那么根据什么原理可以间接测量呢?(2)学生讨论:

甲:根据Vt2=2as,可以测出a 乙:根据S=V0t+1/2at2

丙:根据Vt=V0+at,可以测出a 丁:如果让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测S=1/2at2可以测出a 戊:用V-t图线的斜率可以测出a(3)方案论证

学生实验原则上要求器材简单,便于操作。学生们在讨论中发现甲、乙、丙这三个方案的关键在于测出速度,实验器材需要测速计,而由于实验器材

的限制,无法直接测出速度。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速度?学生讨论后回答:

利用上次学生实验测速度的实验结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可求出某时刻的速度。所以,甲、乙、丙、戊这四个方案也是可行的,而对丁的方案都觉得很好,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就可以知道S、t,测a比课本中方法简单多了。

(4)教师提示

小车水平拖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是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第1个点速度为零,但纸带上的第1、2点间的时间间隔不一定是0.02s,而原理中取t的平方,误差相对太大。所以用ΔS= at2,测a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至此也就理解了课本中为什么采用这个原理来测a。

(5)学生实验操作完毕后,得到点迹清晰的纸带(6)数据分析与处理(7)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我们学生做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实验的结论,更在于实验本身。学生们的积极讨论、奇思妙想,无不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人类了解自然规律的一般思维过程,对学生来说,一次探究性实验的成功体验将印象深刻。

3.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不是直接告知学生问题在何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学术讨论加以解决。教材中安排学生实验,方法都只有一种,从器材到实验步骤及表格设计都由教材按一定的模式制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都进行一下实验,也许这样会造成一些“混乱”,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也许有的不够准确,但只要学生在追求既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的观点,懂得取舍,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分析、综合,这样的实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例如:在做“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时,课本上要求同时利用伏特表和安培表的测量值来算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一个电压表来测量呢?如果能,还需要哪些辅助器 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画出电路图,并实际操作,分析比较这几种实验结果有何异同?为什么?如果你的实验失败找出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学术讨论加以解决。

这样,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同时学会处理一些实验问题,使学生的“方法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4.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在教学时进行学生探究实验: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将超重失重规律学以致用:如何将夹在两块砖之间的餐巾纸完好无损地抽出来?

又比如:在学摩擦力(第一课时)时, 摩擦力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对此仍含糊不清,因此,给学生以下器材:小车,细线, 砝码,平板弹簧秤,软毛刷。

(学生探究实验一)将一软毛刷放在水平桌面上,对软毛刷施加一水平拉力但软毛刷始终静止,通过改变水平拉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软毛刷的毛的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轻而易举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变化规律。(学生探究实验三)首先用弹簧秤测量空车的重量,一个砝码的重量.按照下表条件进行如下操作:将物理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秤拉动小车匀速运动,稳定时候记录读数。改变小车重量,重复操作,将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探究实验二)将物理书放在水平桌面上,将装有四个砝码的小车放在书上。用平板弹簧秤对小车施加从零逐渐增大的拉力,观察物理书随小车运动状态变化、弹簧秤拉力大小变化。

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在新环境下,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问题,避免因教师先讲或预习教材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影响,要让学生人人有自己的猜想、观点、看法,并努力形成各自的实验设计。依据教学时间安排 和具体课堂教学进展,必要时教师以学生身份发表自己的实验设计(或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设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部分),之后再开始具体的实验操作。

四、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

1.使学生体验富于乐趣的挑战:探究性物理实验因为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 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用自己的手做一做,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死记硬背更有意义。正如学习游泳,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下水,在学的过程中感悟、总结,才能掌握游泳技术。如同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一样,探究性物理实验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实验,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围绕一个需要 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帮助学 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 的基本素质。探究性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实验为主开展实验,学生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 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社 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使教师失去了决定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和垄断性,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超出了课堂教学、学科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转向多 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指导学生时,心中可能没底,有一种紧张感。教师如果自身知识结构失衡,如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窄、漠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科研能力缺乏等,就难以胜任。为了能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

武汉市第十七中学物理组

赵卫华

2.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二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高中物理,应用分析

在中国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中, 教师负责填鸭式地教授知识,学生负责被动接受知识。然而,随着新课改目标的明确,这种给予式教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希望“变被动为主动”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迫切愿望。如何才能改善“接受学习”这种呆板而又机械式的学习现状,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而且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发挥了一些突破性成效。

一、实验探究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实施的现状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教学任务得以实施的关键,老师对知识进行总结,再传授给学生,基本上一个人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中的所有环节。学生没有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被动接受,死板地对知识进行记忆,自然会觉得学习过程乏味无趣,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实验探究教学是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差异的一种教学模式, 讲求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真正做到快乐教育,快乐学习。然而,我国现存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类似教师对探究教学误读、混乱教学的状况。

二、实验探究教学在我国高中物理课堂中的作用

实验探究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作力, 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在脱离了老师之后,能独自解决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创新,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社会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将实验探究教学应用于我国高中物理课堂教育当中,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书本上抽象的问题;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小组协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严谨求真、务实等优秀品质。

三、将实验探究教学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的方法

首先,以培养学生实验兴趣为基础,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实验内容进行灵活安排,采取必要的辅助措施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发现、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物理课堂的教学任务;其次,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最后,进行团队分组试验,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知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

四、将实验探究教学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 。

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鼓励, 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问题。在难点上给予相应指导,避免学生因困难产生消极的负面心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高中物理课产生浓厚兴趣。在了解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逐步强化特有的解决问题能力。

2.设计能突出物理学科特点的新模式教学理念 , 充分发挥实验优势。

实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是通过物理实验实现的。教师应该刻意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面的引导,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思考的时间、提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崇高的价值观。

3.将抽象具体化 ,善于贴近生活思考问题 。

重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及主动思考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中获得愉悦,实现收获知识的目标。善于培养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活力的能力。将抽象的理念植入贴近生活的具体问题之中, 实现抽象问题具体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参照具体实例对抽象问题的迷惑性与困扰性进行有效分析,并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

4.重视试验探究教学过程的交流与团队合作 。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21世纪讲求的是团队协作精神,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交流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分享成功喜悦,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逐步培养并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5.注重教师角色转换 。

在探究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的主客体,实现教师由机械式灌输知识变为主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角色过渡。让教师参与到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发挥相对比较“幕后”的组织者、管理者身份,而让学生主动担任起相对“幕后”而言更“台前”的实施者、探究者身份。组织者在纵观全局,对活动进行系统性调配的过程中,以不影响集体为标准,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关心、指导和帮助。以朋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批评,以师长的姿态对学生进行鼓励。及时与学生沟通,共同进行计划的制订与决策的敲定,避免非客观的表扬与批评。

6.及 时对试验探究教学进行反思 , 帮助学生养成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良好习惯。

评估的过程是实验探究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实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思考的有效手段,需要以严密性、科学性对搜集的证据作出可靠性评价,是人们检查思路正确与否,措施过程科学与否和问题解决疏漏与否的深刻反思。然而因为评估处于实验研究的最后环节, 往往无法引起参与探究教学师生的注意力而被忽略。评估的习惯和意识不仅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更是责任心的表现。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思维会处于相对而言较为活跃的状态。在这种思维相较活跃的状态中,让学生学会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总结,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3.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探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式实验课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170-02

高中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这门学科的探究性较强。教师可以将探究式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将物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物理理论知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为了让学生掌握更深入的物理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物理现象,从而形成物理思维。

一、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教学概述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我国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物理认知。探究式物理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等方面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整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让学生发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思考,在不断探索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策略探析

探究式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这一教学策略,从而实现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目标。

(一)科学设计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环节。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物理探究环节,教师需要慎重选择探究问题,必须保证教师选择的探究性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且要和生活联系起来,保证问题的难度适中。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取得更高的探究式教学效果。物理教师需要对物理教材进行合理的创编,对物理教材进行拓展,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的物理问题,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假设”是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假设可以更有效的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传统的物理教学,教师忽略假设环节,向学生灌输已有的设计方案,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和假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的科学探究需要建立在仔细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再通过逻辑数据形成科学的解释。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掌握物理数据,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解释物理现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在合作,互动和沟通过程中提出关于物理问题的假设,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加强对探究教学过程的优化。根据我国现代教育学理论,教育的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物理思维能力,因此物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方法,促使学生提升物理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或笑话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减小心理紧张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平等对待学生,对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讓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能够充实自身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三)建立科学的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建立科学的物理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重视物理探究式教学,并能够科学设置各个教学环节。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重视道理,但是对实践却持忽视的态度。同时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并不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这样导致师生之间交流不畅,无法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和能力。因此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可以科学评定学生的认知过程,操作过程,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严谨性和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评价的动态性更强。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将这一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鼓励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乐于积极探索。这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同时这门学科具有实验性较强的特点。很多学生由于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到位,对后面的物理学习会产生影响。因此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应用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探究实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文展首先概述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基本情况,再探析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作印.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135-136.

[2]张春阳.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自主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3,05:134.

[3]王作印.职业院校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4,04:22-23.

4.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四

摘要: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从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活动、课题研究等方面阐述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教学 实验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陷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之中,枯燥记忆教师的“结论”,鲜有主动探究的时间,缺少思考、缺少想象、缺少灼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高中物理教师要摒弃灌输式的方式,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促进者和支持者,引领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实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分享、善于交流的团队意识。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营造探究的氛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之门。而传统的演示实验缺少学生的参与,教师是实验的主角,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教师的思维,对实验的结论缺少提问,没有质疑。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悬疑性,能让学生着迷,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如在“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教学中,教者演示涡流生热实验,在可拆变压器的一字铁下面加一块厚约2mm的铁板,铁板垂直于铁芯里磁感线的方向,在原线圈接交流电,几分钟后让学生摸摸,比较铁芯和铁板的温度。学生在观察、感受的基础上,会产生疑惑,“为什么铁芯和铁板会发热呢?”而原有的认知结构又不能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悬而未决”,继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通过阅读材料、讨论分析,了解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在真空冶炼炉、探雷器、安检门的应用,以及其危害与预防。另一方面,演示实验要具有探究性。教师要在学生观察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引出教学内容。如在“楞次定律”教学中,教者将向线圈中插入磁铁和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回答:为什么线圈内有电流?插入和抽出磁铁时,电流方向一样吗?为什么?怎样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形成了良好的观察技能,加速了新知的建构。

二、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取得数据,在分析中有所发现,从而能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形成实验技能。学生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借助实验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推理,学会验证;也有探索性实验,学生从中学生掌握规律,形成结论。如在学习“变压器”内容时,教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之间的关系。按下图所示连接电路。

若原线圈接电压为6V的交流电源,保持原线圈匝数n1不变,分别取副线圈匝数n2=0.5n1,n1,2n1,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同样,保持副线圈匝数n2不变,分别取原线圈匝数n1=0.5n2,n2,2n2,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分别测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并记入表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理想变压器中,电压与匝数存在电压之比等于线圈匝数之比的结论。

在“光敏电阻和热敏电阻特性”实验探索中,学生将热敏电阻连入电路中,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并作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在分析数据、观察图表中思考,热敏电阻的阻值是否随温度变化而均匀变化。在探究光阻电阻的实验中,学生用手部分挡住光线、全部挡住光线测出光敏电阻阻值,得出“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的结论。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学习科技知识中掌握知识,获得实验技能。课外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生活实验、科技制作、科普讲座等形式,了解风电、水电等新能源,培养绿色生态家园的意识;听通信技术、航天技术的讲座,拓展视野,感受新知识给人类带来的便利;通过沙摆、细微水滴的运动、气悬球与水顶球、气压保温瓶等家庭实验活动,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如“水波实验”要求实验材料比较简单,一只脸盆、水、一只塑料瓶、洗净的圆球笔芯管。将塑料瓶下的一支笔芯堵起来,在瓶内装少量水,使另一笔芯管管口的水一滴一滴地下落至脸盆,速度为2~3滴/秒,侧面可以看到小滴入水面形成的水面波一圈圈地往外扩展。若水滴至脸盆正中心位置,周期为约大于1秒,会出现水波传到脸盆四周反射回来又会聚于中心的现象,利用此装置还完成衍射现象的实验。

四、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收集与知识相关、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考。选题可以是社会热点,如温室效应、雾霾危害;可以关系日常生活,如调查灶具的演变,了解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也可以是学科知识型,如测定液体的折射率、自制欧姆表。选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中形成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精神。

5.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实践论文 篇五

摘要:

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主要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探究教学思路,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研究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然后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物理问题开展实验,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出猜想和假设,结合实验要求和目的制定完善的实验方案,在开展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决,最后对得出的物理概念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物理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以及实验研究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实验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在开展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创设有效的实验情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在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创设出有效的实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在对“动量定理”这一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实验情境进行创设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可以绳子的一段拴住一个气球,在气球的内部放置鸡蛋。然后将鸡蛋拉起一定高度之后放手,使其可以直接落在桌面上,让鸡蛋发生破碎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在鸡蛋的正下方放置一块比较柔软的垫子,这样鸡蛋在掉落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破裂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让鸡蛋在两次掉落的过程中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鸡蛋掉落到垫子上的结果会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冲突,当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可以为接下来学习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二、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机会,使学生可以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进行观察和测量取得相应的数据信息,在分析的过程中思想上就可以形成相应的物理概念以及物力规律,从而使自身可以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在开展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不但包括了验证性试验,同时还包括了探索性实验,其中验证性试验主要是通过物理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对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学会自己对结果进行验证。探索性实验是让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最终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如,在对“变压器”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线圈两端的电压以及匝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原电圈的匝数保持不变,取副线圈上的匝数为原线圈匝数的一半,采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对副线圈两边的.电压进行准确的测量,然后将测得的结果记录下来。同样,将副线圈的匝数保持不变,取原线圈的匝数为副线圈匝数的一半,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对副线圈两边的电压情况进行准确的检测,然后记录最终的检测结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理想变压器当中电压与匝数存在电压之比等于线圈匝数之比的结论。

三、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开展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这项课程的有效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进行课题研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课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在教学的时候不要给出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而是应该让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合理的运用,并针对每一种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课题研究中可以对新课题问题研究、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几种方式进行合理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有效研究,可以培养出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加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有效探索和解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设计出良好的实验情境,通过演示的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隋莉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6.高中物理实验中开放性思维探究 篇六

高中物理实验中开放性思维探究

甘肃省酒泉市酒泉中学 周平

【摘要】随着科技迅速发展,高中教学人才培养思维也要适应并持续发展并不断创新,不断迎接科技和时代发展的挑战。本文探究高中物理实验中开放性思维,从开放性思维的涵义及实施的原则着手,简单提出高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开放性思维的优势,最后主要介绍培养开放性思维的措施――探究式学习模式激发开放性思维,分层式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供条件,转化式教学模式巩固开放性思维模式。作者对高中物理实验中培养开放性思维见解和思考,希望能给该领域教师一些借鉴。

7.探讨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 篇七

1. 课堂上追求探究

“楞次定律”是在电磁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定律, 这个定律让教师普遍感到难教, 学生也不容易学会, 假如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楞次定律的奥妙所在, 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 1) 情景创设, 提出研究课题

新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因为情境的变化受到刺激, 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创造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疑问, 让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a.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b. 用所给定的实验仪器是否能够产生感应电流? 假如能, 请设计电路, 并证明电流存在.

c. 在闭合线圈当中磁通量的变化的几种方式.

d. 通过进行实验研究由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磁场B和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B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e. 产生的感应电流能不能产生新的磁场? 如果有, 能不能通过仪器用所用的知识判断磁场的方向.

( 2) 设计实验方案

应当让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提问的过程当中也应当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适当进行总结, 在实验开始之前, 让学生首先判断好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以及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 线圈的绕向的判断以及感应电流磁场的变化方向. 根据研究问题的顺序画出一整套电路图, 将实验表格列出.

( 3) 归纳实验结论, 总结规律

在实验完成之后, 可以从表格和图中通过比较看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以及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 它们总是会有阻碍作用, 不是简简单单的相反, 也不是阻止, 因为在磁场的方向上“增反减同”的变化情况. 使得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终深刻理解这一定律, 理解“楞次定理”产生的原因以及结果, 对知识的理解也进一步的加深.

2. 重视探究式的高中物理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 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获取知识. 在物理实验教学当中, 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实验做法, 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进行掌握, 此外, 还要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的探究式的实验方法, 这样做能够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生实验来说, 应当保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让学生对演示实验进行仔细的观察, 并且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透彻的分析.

3.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实验当中, 绝大部分的实验都是一种“验证性”的实验、“测量性”的实验, 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重点是探究的过程, 在实验的过程当中, 学生必然会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此一来, 就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 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2]. 例如, 在学习“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 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都会产生很多疑问, 例如, 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当中, 对哪些物理量进行测量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还没有能够把这些问题完全确定下来的能力, 因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很重要的.

二、为学生设计志趣相投的探究性主题

实验表明, 一个活动主题必须要与学生的主体经历和经验相贴近,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兴趣来学习, 乐意参加, 所以, 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当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来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主题. 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 同时, 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积极开展探究性小实验, 教师可以精心准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尝试创新性学习. 例如, 在讲“动量”这一节课时,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小实验, 要求是让一个生鸡蛋从5楼坠下并且不破, 实验器材的要求是让所用的辅助材料的重量不超过1个鸡蛋的重量. 学生为了达到要求, 会想出许多的解决方法, 尽管做法千奇百怪, 但是这都是应用动量定理来展开的,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地面对鸡蛋的强大冲力.

总之, 物理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 是真正落实物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 因此, 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课程当中, 教师要重视实验的教学, 积极采取探究性的教学模式, 并且设计有针对性的探究实验,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摘要: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 在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实施以探究为主教学模式[1].本文主要是针对高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旨在进一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石东芳.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J].物理实验, 2008, 3 (5) :12-13.

8.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式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43-01

对于高中生来说,物理学科无疑是一门需要加大力度攻破的难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自主性,挖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潜在热忱,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构建探究式物理课堂已经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然而,探究式教学也尚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的将其运用到教学,教师在其中应该起到哪些作用,如何让探究式教学成为特色教学,将是我们着力探讨的内容。

1 探究式课堂构建中的实践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是改变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要想理解掌握并应用此模式,需要领会其中的教学理念,更需要理解并掌握该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

1.1 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

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把握学习和探究的节奏,才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才能乐于开启对于科学的探索之路。在探究式课堂中,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不在课堂上做硬性规定,不以试卷成绩为最终评定标准。适当的降低学习难度,放慢教学进度,为学生创造实践和发现科学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中要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有根据的创设问题情境,适当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但不干涉学生大胆的想象,只当学生思路发生偏差时做纠正性提醒。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对书本内容进行甄选,找到符合科学研究性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结合书本所学以及生活常识,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所思考,并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收集数据、整理资料、设计方案,并在最后做出自己的数据分析。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实验中,告知学生需要绳子和小球(或石子等),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在明确机械守恒定律后自己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學生将会出现选错实验器材,出现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出现的较大的试验误差,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提点,完善实验并最终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当然,在实验误差中,学生还可以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

1.2 开放式课堂,因教适宜

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上,开放式教学将是教学方式中的重中之重。这里的说的开放式,其一是允许学生展开想象,整合运用自身的知识,将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开放式的答案,并带着自己的答案自行探索。在此,教师不为学生设置标准答案,而是为学生创造想象空间,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有辅助性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开拓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最终将效果体现在成绩上。其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等其他因素,避免学生对于难度高,进度快的教学内容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因教适宜对于探究式课堂的推进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做不同的指导和教学。例如: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课堂中,教师可以允许同学们组成兴趣小组,走出课堂,到马路上,街道上或家中去寻找生活中对运动的描述都有哪些。并让学生自行学会对秒表,打点计数器等计时工具。在实践结束后,教师要有层次的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点拨和引导。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都会得到新的启发和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所以展开课后的相互探讨,教师起到解答疑问的作用。

1.3 激励性教学,贯穿始终

为了让学生不再受传统教学方式理念的束缚,更快的接受探究式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在言语、行为等方面给予学生以肯定和赞扬。包括学生给出的大胆想象、创新的思路、甚至错误的结论,教师都要在其中找到积极的方面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对于不能避免一些错误,教师要与以引导和纠正,但切记不要打消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并在一些错误中找到值得鼓励的方面,要为学生灌输“只要愿意主动参与,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思想。在探究式课堂开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得到信任,让学生增加自信,让学习成为乐趣。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某方面有所造诣,对于学生的每个专长和每次设想都给予赞赏,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等级之分。只有这样的教学思想贯穿始终,才能使探究式课堂成为对教育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有些同学在日常的考试中并不能取得优异成绩,但在实践中勇于尝试,就应该及时鼓励并跟进该同学后面的学习状况,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到底在什么环节出现了懈怠或错误。

2 结语

对于探究式课堂的探究尚未完成,但是我们所要秉承的就是开拓课堂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为自己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满足于书本的硬性规定,而更乐于对自然科学知识有所探索和实践性的研究。让每个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将学习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让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当良师“亦”友的角色,让学生改变固有的学习习惯和模式。让探究式课堂在在物理课堂上成为先行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日趋成熟之后,希望可以贯穿整体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梁宏燕.浅谈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25):47-48.

[2]韩红艳.探究式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1(12):80-81.

9.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九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

摘 要:化学这门课程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证明相关的化学方面的结论。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要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课程的学习成绩,并达到教学的目的。

10.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十

不可否认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和热情,以致影响其终身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目前倡导、开展的创新教育,理论上轰轰烈烈,其重要意义已取得教育界内外人士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呢?此次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而物理教学实验是实现此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故需精心设计学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此我以分组实验具体案例为例,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和教师对学生引导程度的把握是较经常令教师为难的问题,所以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学案并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教学分析阶段

老师必须对新教材作深入的纵向了解,与旧教材在内容深度安排、内容顺序编排、实验和作业等方面作横向比较,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

(1)教学策略的选择、设计及实施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

①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探究学案。学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另一方面,实验的内容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

②根据探究程度不同要求,可让学生在课堂按预习的内容做实验,以得出一些简单的规律或解决学案上的问题(重点不在于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或让学生预先在家里做简单的实验,仔细观察并按学案作记录;或在课堂上利用简单的仪器模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用品或现象;又或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实验。

③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好实验仪器,尽可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去得出概念,发现规律。在这里要求教师了解大量的物理小实验,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备用。让学生在上课前明确仪器的管理规定。

④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必要时,教师可让学生暂停实验,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它信息。

⑤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安排。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故学生预习与否、纪律情况、仪器质量问题等方面都能够影响到实验的进行情况。上探究性实验课最好是两个课时。

⑥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或根据生产和实际生活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如在“速度的变化”的户外实验中,有个别组的学生在测量小球从斜坡滚下过程的速度时,数据显示为减速运动,老师稍作引导,学生基本上能够迅速反应出该组数据是错误的,并说出了造成出错的几种可能性。

⑦要求学生做好数据记录和课后的实验报告,规范报告形式。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有积极的作用。

⑧制定评价标准,做好各名学生实验情况的登记。评价标准是影响学生探究热情的因素。教师在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的同时要设法让学生从探究实验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从活动的过程中去评价一个学生,不以成败论优劣。

⑨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案例——“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①新旧教材对比

在此选取人教版的新版《物理》(九年级)中“第十四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为例,阐述如何进行一堂完全的科学探究分组实验课,及对比旧教材的教学有何不同。

i.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转变。新教材篇幅较大,注重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减少例题和课后习题的量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该节课在整个电学中的位置更趋合理。在新教材中,电表的使用编排在欧姆定律之前,使学生在进行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时具备应有的实验仪器正确使用的能力。

ii.对比旧教材,新教材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a.重视猜想,旧教材中是直接跳过这个环节;

b.新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电路图,而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并且列出实验步骤;

c.在实验探究中强调“变量控制法”; d.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新教材除了表格外还引导学生利用图像来处理数据,使结论更直观清晰;

e.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结论得出之后还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从教材的安排可以看出该节课具备了进行完整的实验探究的各个要素,并且所需的器材和资料是一般学校就已具备的,故适合应用探究性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

②学案分析:该份学案包含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

i.“课前准备”是承接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并记录相关内容。

ii.初中生对于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不尽正确;或者有疑问但又没能完整的有条理性的表达出来,那么教师在提问这一环节就必须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将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那么学生才能沿着问题的方向进行下一步的猜测。

iii让学生将自己所能想到的可能的关系都写下来,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猜测说出来,这不仅是给学生的思考的劳动成果的肯定,使学生乐于对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猜测,而且也是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鼓励,学生就会希望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并能得到同学的认同。

iv.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想到的就是实验步骤和电路图,而忽略了其它一些细节,如电路的安全性、器材的使用和实验注意的问题等等,所以这部分在学案设计中点出这些细节需要注意,但具体注意的内容则由学生自己查找。而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所想、所疑、所感的都可记录在“随堂笔录”一栏中,记录的内容不要求语言非常完整,即使是口语化也可,教师也可通过该栏的情况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项。v.学生完成实验和记录数据后,必须学会分析处理数据,进行论证,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结论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很有好处。否则只会做实验而不会分析论证的话,前面所做的都无多大意义。

vi.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后,有些学生肯定会说“早知道我就不这样弄了”,“幸好刚才有再检查一次,要不然肯定都烧了”,“好像他们测多几次画出来的图像比我们漂亮”等等。这些正是学生对实验的一些反馈,记录在案,有利于学生以后进行实验,甚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时能找出更有效的方法。尽管初中生的表述不如高中生强,但实验报告还是必不可少的,报告的内容可以较高中的简单,但报告的格式却不能随意删减。由于学案是边实验边记录的,所以不必强求学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实验报告则应要求学生做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在实验课上,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各自的方案进行实验,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准确测量,如实记录,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科学方法。

vii当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误差较大时,教师以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大有益处。另外,由于是由2-3人为一个小组,所以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以实现小组的行动目标。[10]

viii.实验课后,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宽余时间去重温实验,[15]这是培养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技能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熟悉实验、查漏补缺、活用知识。在平时的分组实验课中,有的学 生由于动手能力差、操作方法不当、造成实验误差很大,没有很好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因2~3人一组,其中有的人动手的机会较少,则对实验还感到陌生;还有些学生因实验仪器突然出现故障影响了实验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些学生都有一种重做实验的强烈欲望,故开展这一活动,适合学生的求知心理,提供重新现象的机会。

3、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靠分数决定学生过去学习的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在全新的学习模式中已不再适用,笔试只是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

国外探究性教学的评价一般以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在自我评价报告中阐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在各个方面的收获,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今后我准备如何改进自己的研究工作”等,这些可能是评价中最精彩的部分。

针对实验探究课我们可以设计学生学习评价表。评价表是尽量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况量化,即将非量化转为可量化,这可方便教师在对学生作学习评价时尽可能全面地观察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于定性评价的分成几个等级,并相对应用数字表示,最后进行统计,将所得分数对应到相应当分数段,其结果即为该名学生该次的学习情况。教师只需根据评价表的说明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即可。

11.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能力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之一,它极其依赖于实验操作。它能够让我们从多个层次去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现在,关于学生的教育问题,我们常常会听到素质教育这个词语。所谓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给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不仅仅需要我们的教师利用黑板板书传授给学生知识,还应该注重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以及让我们的学生切实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巩固自身学到的化学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其观察能力。

一、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们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操作是在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应该利用有效的时间多给学生传授知识,考出更高的分数。这种认识是教师偏离了教育目标所产生的思想,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除了注重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化学知识,考出更高的分数,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教师这样做,虽然也算进行了实验教学,但是学生不能通过自身实际操作来切实地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也不能真正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这种独特的实验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只有我们的学生自己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够切实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能够真正地巩固我们学生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要想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就应该首先找到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二、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1.教师要重视起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师由于不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所以,忽略了化学实验教学这种逐渐兴起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要想利用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要重视起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实验教学的好处以及如何能合理地利用到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中。我们的高中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而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及时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对于新型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并且要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学习的道路上是需要我们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的。

2.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进行实验操作

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往往都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的。我们的教师可以让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和相对较弱的学生结为一组,让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先为实验操作的主体,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为辅进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完成后,然后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对换角色再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共同进步,相互协助。

3.教师加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自身有声画俱备的优势,在我们的教师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们的化学实验课本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化学实验,其中有的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因为极有可能危害到我们学生的身体健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实验过程,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化学实验立体式展现在我们学生面前。如:在我们进行肥皂制作的这一化学实验的时候,由于需要的材料过多,操作过程又极为复杂,不适合我们的学生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制作肥皂的过程,可以一边播放一边对学生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化学实验,可以提高我们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地让我们的学生不进行实验也能切实地感受到实验的过程和细节。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播放肉眼不易观察的化学实验。

我们的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如何将实验教学的方法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中,让我们的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任何新型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我们的教师经过漫长的时间融合到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所以,这需要我们的教师长期的实践探索。教师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每一位化学教师也在辛苦地不断进行探索研究,争取为我们的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荣华.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2]左嘉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12.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探究 篇十二

探究一:用生活型实验, 激趣思疑, 探究规律, 构建新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一是由纯科学型实验向生活型实验转变。

利用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用日常生活器具做实验, 除了具有简易、直观、经济等优点外, 更有利于学生课外操作, 以发展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实验教学也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型的演示实验, 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有趣、新奇刺激的实验情景,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教学中运用模拟、假设、类比、推理、分析等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启迪学生的智慧, 引导学生探究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得到相关的概念和规律。从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为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向心力时, 用易拉罐做“水流星”实验, 按照常规认识, 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 水必往下洒, 但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 在最高点时, 易拉罐中的水并没有下落, 这一现象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当易拉罐的转速慢下来时, 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的程度后水会下落, 然后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 易拉罐在最高点时的速度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气体打火机能打出火花, 引发学生对尖端放电现象的探究;静止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中的水, 可以从矿泉水瓶的小孔中流出, 矿泉水瓶在自由下落时, 水不再流出的现象中体验完全失重;自感现象教学中, 先让学生两手同时接触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当然不会有什么感觉, 然后在干电池的两极上接上开关和自感线圈, 再让学生接触自感线圈的两端, 在开关断开的一瞬间, 学生会有触电麻木的感觉, 从而体验自感电动势的存在;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 等等。

这些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 简单易得, 人人均可参与、体验, 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感到格外亲切, 而且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 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从而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的目标。

探究二:用探究型实验, 让学生学会分析, 在实验中解决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二是由验证型、测量型实验向探究型实验的转变。

原来的教材对实验的原理、器材和实验现象和结论都作出了说明, 在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 完成实验后学生都会对照教材的标准答案, 并将教材的答案背下来, 甚至可以不做实验。新教材中没有给具体的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结论, 而是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数据分析等环节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探究:讨论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步骤, 处理实验数据, 归纳实验结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测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 定性地探究电动势和内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实验需要按探究型实验的要求开展实验。同时, 利用课外活动小组也可以积极开展探究型小实验, 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尝试、创新。在讲到动量定理时, 给学生留个课后小实验, 要求是让一个玻璃杯从四楼落下不被摔破, 实验器材要求所用的辅助材料的重量不超过玻璃杯的重量。学生们想了很多办法, 有用报纸将玻璃杯层层包裹放置其中, 有的给玻璃杯安装了降落伞, 有的在地面放置海绵垫等, 尽管做法千奇百怪, 但都是围绕动量定理展开, 只有延长作用时间和减小玻璃杯落地时的动量, 才能减少地面对玻璃杯的作用力。

真正把握好探究性实验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型实验的效果和目的才能实现。

探究三:用开放型实验, 实践操作、提升技能, 体验过程、享受成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物理实验教学特点之三是由单一型实验向开放型实验的转变。

开放型实验是一种新颖的实验类型。开放型实验对于促进学生自主研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首先, 开放型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同时, 实验探究可以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 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开放性实验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放型实验倡导合作学习方式, 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及时开展组内外的交流, 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是在猜想—实验—改进—再实验验证的基础上形成的, 开放型实验不仅可以让“优生”动脑、动手, 更能让“学困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与协作, 体验实验过程, 养成勤于动手、仔细观察、规范操作的良好实验习惯和认真细心、有条理、有层次的良好实验素质, 能使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实验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测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也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型实验, 它可以引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 得出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1) 根据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2)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H=21gt2; (3)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姨 (L/g) 等等, 无论学生的学识水平如何, 每位学生至少可以用第一种方案完成实验任务。在体验到实验成功的快乐后, 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其他实验方案, 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 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 利用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 或者积极地创造条件, 或者设计创新实验方案, 充分发挥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才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成绩, 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学习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三作文:幽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