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

2024-07-01

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11篇)

1.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 篇一

案例46 实验专题复习课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实验专题复习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学,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操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去探究每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在实验中巩固练习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目的,同时掌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各种假设。(3)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可采用抽签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烧杯、量筒、天平等常见仪器的使用。

(2)初步掌握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等基本实验操作。(3)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方法。

(4)掌握用化学方法鉴别和检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盐酸、硫酸及Cl。

(5)会用所学过的酸碱指示剂、pH试纸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2.过程与方法目标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在实验中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实验基本操作、三大气体的性质。

突破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启发引导。媒体:电脑和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引课:化学是以

教师活动

通过引言,老师

学生活动

教学方式与媒体 电脑打出本节专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中考试卷中的实验题也是同学们失分较多的一类题型,所以本节课针对实验题来进行复习。

一、实验基本操作

1.讲述:初中阶总结出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题,同时打出本节两大内容:一是实验基本操作,二是与三大 气体性质有关的实验。

抽取写有实验仪器的纸条,讨论推举一名同学回答问题。

教师将准备好的纸条让学生抽取。

段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仪器,而其中的四种是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采取抽签的方式,每组的同学抽取一种仪器,要求总结出这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找三位同学演示几项实验基本操作:(1)块状药品的取用;(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3)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要求: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

3.课堂练习:(幻灯片投影)

(1)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B)。

A.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天平右盘上的纸上称量

B.给试管中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

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下端应紧贴试管内壁

D.稀释浓硫酸时,把水迅速倒入浓硫酸中

(2)写出下列实验所需的仪器名称。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给予肯定及完善并作一定的补充。

教师总结: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题型,一定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及基本操作。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三大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复习。(从药品原理、装置几方面来复习)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出正确答案。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并讲解。

学生练习,并思考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燃着的木条、澄清的石灰水。

回忆三大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小组讨论并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氢气要验纯,要先通氢气,待试管内的空气排净后再加热,实验结束后,要先熄灭酒精灯,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停止通氢气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电脑打出课堂练习。

电脑幻灯片打出复习习题(给出多组药品,要求学生进行连线,来选择制取三大气体的药品)。

电脑打出正确答案,并打出一道练习题。

幻灯投影给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电脑投影给出洗(只写一种)量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是(量筒)。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的是(集气瓶)。给物质加热的是(酒精灯)。少量试剂的反应仪器是(试管)。

(3)下列四项基本操作,正确的是()。(一共四幅图,分别涉及称量药品、蒸发溶剂、滴加试剂、加热液体;略)

二、与三大气体性质有关的实验

1.提问:(1)解答这一类题型,要具备哪些知识?

(2)三大气体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2.课堂练习:实验台上有五瓶气体,分别是氧气、氢气、氮气、二氧化碳、空气,请用简单的方法将它们区分。

3.讲述:解答此类题要求掌握各种气体的性质。但有时在试卷中,常常将气体的性质与实验室制法联合起来出题,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三大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若改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

请你总结出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什么时候选择与制取氧气相同的发生装

教师讲述。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总结。

气瓶装置图并提出问题。

置?什么时候选择与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相同的发生装置?

4.提问:(1)氧气、氢气、二氧化碳各应选择什么样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什么?

5.引导学生思考: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还可以做哪些实验?改进之后还可以做哪些实验?该装置改进之后可以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做该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讲述:在解答实验题时,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非常重要的装置,就是洗气瓶,它具有多种用途。

7.课堂练习:(幻灯片投影)设计实验,某氢气样品中混有少量水蒸气及氯化氢气体。要求:

① 证明混有这两种气体。

② 除去这两种气体。

8.学生总结:利用洗气瓶在除杂的时候应后除水,检验气体时应先检验水。

9.教师总结:解答这一类的实验题要掌握三大气体的性质(及有关气体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及一些常用装置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小结:

学生总结不完整个别学生小结,A.提问学生小时,不要急于否定,其他学生补充。结:通过这节课你学让学生自己尝试思到了哪些知识? 考。

B.打出小结内容:这节课主要复习实验基本操作及有关三大气体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三大气体的性质、实验室的制法、一些常用装置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点评:在本节课中教师把新课程理念和学科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新课程理念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本课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概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多种分层次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重视师生互动,设置立体生动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在活动中感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反思中自我升华,以达到和谐共鸣的教学效果。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特点是:立足基础,通过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对学生进行有关化学仪器的使用以及基本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抽签的形式对学生的一些基本实验操作进行考察,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了考察,真正达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此外,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在实验中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对氧气、氢气实验室制法的复习,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的又一特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出化学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学科,让学生通过质疑思考走进生活,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化学实验课在复习中要重视细致、分步复习,夯实整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实验能力,使学生学会做科学、做实验。本节课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而且也使实验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在本节课中教师改变了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如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共同的研究者,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中考试题对实验的基本要求是立足基础,如掌握实验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要求深入科学探究,加强对探究实验的考查。在本节课中,学生在以上两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本节课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深化和发展知识,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执教: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 刘湘洁 点评: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 孙淑娟

2.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 篇二

一、教学实践

(一)试题情景,引出实验探究

出示试题: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 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1 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C点溶液中的溶质有Na Cl、HCl

(二)设计数字探究实验, 突破难点, 加深理解

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过程中p H和温度变化的曲线图[2]。其数字探究实验设计如下:

药品:0.1mol/L的盐酸溶液、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

仪器:艾迪生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搅拌器、1 个滴定计数传感器平台、1 个塑胶滴管( 带两个活栓和1 个喷口)、烧杯。

实验步骤:取20ml的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的烧杯中,滴入1-2 滴的酚酞,放入磁力搅拌器,在塑胶滴管加满0.1mol/L的稀盐酸并固定在铁架台上,连接好p 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打开活塞和搅拌器,同时打开数据器的软件开始测定。

实验结果:测定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过程中p H和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2 所示。

此实验是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相结合,可以观察到红色褪去和p H=7 同时出现,对于处于中考复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异常兴奋。比起教师枯燥的讲解,实验现象明显更有说服力。

(三)巩固提高,讨论思考,拓展思维

1.小明在教师的指导:测一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

步骤二:1. 向20 克待测稀盐酸中逐滴滴入上述氢氧化钠溶液,并使用p H传感器记录溶液的p H变化情况,得到图像如图3。 1在往稀盐酸中逐渐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当溶液的p H达到2 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2请结合图4,计算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 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4 所示):1由图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2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 H逐渐_____ ,B点表示的含_____。3加入n时溶质有_____,加入盐酸到m时p H_____7 (“大于”、“小于”或“等于”)。

(四)提出猜想,小组合作探究酸碱加水稀释后p H的变化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后p H的变化实验设计:

药品:0.1mol/L的盐酸溶液、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仪器:艾迪生p 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搅拌器、1 个滴定计数传感器平台、1 个塑胶滴管( 带两个活栓和1 个喷口)、烧杯。

实验步骤:取50ml0.1mol/L的盐酸溶液于500ml的烧杯中,放入搅拌器,在塑胶滴管加满水。连接好p 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打开活塞和搅拌器,同时打开数据器的软件,得到图5 盐酸稀释过程中p H变化曲线图。清洗仪器后换成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相同的操作可得到图6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过程p H变化曲线图。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图像和讨论图像的过程中,对于酸碱加水稀释后能不能突破p H=7 的极限终于得以“望见”,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五)习题巩固与检验,发展思维能力

1. 将某盐酸溶液加水稀释,加入水的质量(m)跟溶液中p H变化关系如图7 所示,符合实际的是( )

2. 将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加入水的质量(m)跟溶液中p H变化关系如图8 所示,符合实际的是( )

在学习酸碱稀释过程中p H图像变化时没有演示实验,到了复习阶段学生遇到这样的图像题目,只能根据教师在黑板画的示意图理解,学习非常被动,只能将这些教师画的酸碱“稀释图”记在脑海中应付考试,对于酸碱加水稀释后能不能突破p H=7 的极限是没有办法“看见”,是一个学习难点,而且严重制约了学生探究学习思维的发展。但是利用数字化实验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化学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看到”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感悟到了p H变化。

二、教学反思

(一)复习课堂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又是一种情感因素,对人们的智力活动和其他的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本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数字实验更是以特殊的实验仪器与电脑的关联,曲线的自动绘制等新颖的东西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引导学生不但对酸碱中和及其稀释的图像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相关的题目更加感兴趣,更主动地去思考和研究,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二)构建发散思维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思维课堂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知识课堂,不是知识的灌输和被动的记忆,发散思维是指大脑思维的扩散。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衡量创造力之一[3]。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对教以及学生的活动安排都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

课堂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p H变化”实验后,教师提问:“中和反应除了p H变化外,还有其他的变化吗?”学生讨论后,提出:“可能温度也有变化呢?”图9 所示是在氢氧化钠溶液滴中加稀盐酸反应图。

从图9 可以看出,中和反应时温度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提出问题、思考、实验探究,整个课堂逻辑准确而明晰、学生思维活跃而严谨,解决问题的思维得到拓展和发散。这种思维的培养对初三学生尤为重要,为更高一级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服务。

(三)数字仪器先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化学复习课中的合作再探究实验 篇三

关键词:复习;实验;兴趣

初中化学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教材设计为多个演示实验,而在复习中,我将这些小实验进行了整合改进。课前布置给学生采用废弃材料自制仪器,组装一套验证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装置。学生课上进行实验探究。

此套装置所采用材料包括医用的废弃点滴瓶、药瓶、注射器、输液管,还有玻璃杯、蜡烛等,充分实现变废为宝。而在复习中,应把知识进行系统化、有机地整合,这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可自行绘制实验装置图,设计与此实验有关的习题,在编题中进行反思与评价。课上探究时,每组的积极性都极高,并且大部分小组合作实验都成功了。

对于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实验,教材中要求由教师演示,且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进行。为了教学的高效、实效,可进行改进为将白磷和红磷放入试管中,并都塞上带直形导管的橡胶塞,导管外端管口系紧一个小气球,放入一个成热水的大烧杯中,这样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在试管中不会逸散到空气中,既对实验者无伤害,又防止了污染空气。这样改进后的实验,完全可分组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得更细致、清楚。课上所用时间只有十分钟左右,而复习的兴趣和效率提高了。

对于复习酸碱的化学通性时,可结合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进行再探究。教材中设计的中和反应所用的药品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并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两滴酚酞试液使其变红,再加滴稀盐酸至红色变为无色为止,使氫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如果没有先滴加酚酞试液或滴稀盐酸过快或没用玻璃棒搅拌,都会导致无法确定此实验后的结果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这时就要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盐酸或氢氧化钠存在。那么在老师准备给各组的实验探究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学生可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使用多种不同的药品进行实验探究。

经过多种实验组合、改进,并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再探究,是我在多年化学教学经验中积淀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全惠君.火焰稳定性的分析[J].煤气与热力.1997(06).

[2]林木.2001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分类精编:下[J].试题研究,2002(05).

4.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 篇四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烧杯

B.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未及时盖瓶塞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洗净再放回原滴瓶

2.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试管:加热时所盛溶液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

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C.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

D.玻璃棒:常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3.下列操作中,能证明装置不漏气的组合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3)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的仪器是。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2.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A.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应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B.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灭

C.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3.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漏气的是()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1.(上海浦东新区联考,14,★☆☆)给50

mL液体加热,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①试管 ②烧杯 ③酒精灯 ④试管夹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带铁圈)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⑤⑥

D.①③⑤⑥

2.(山东临沂经济开发区期中,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1.(广东广州中考,11,★☆☆)下列常见仪器的使用正确的是()

A.量筒可用作中和反应的容器

B.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C.温度计可用于搅拌溶液

D.熄灭酒精灯,可用灯帽盖灭,也可用嘴吹灭

2.(广西南宁中考,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

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所示,该同学称取烧杯的实际质量为()

A.23

g

B.27.4

g

C.32.3

g

D.32.6

g

2.某同学用100

mL的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1)图中所表示的液体体积是   mL。

(2)该同学若要量取44.0

mL的该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     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

(3)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4.0

mL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而是仰视,则量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填“大于”或“小于”)44.0

5.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反思 篇五

在本节课上,首先是提问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的三大原则:“三不原则、节约药品原则、剩余药品处理原则”。

其次才引导学习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成功完成以后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养成的开始,因此在课堂上我在解释说明实验注意事项之外的同时,为学生进行了课堂演示和实验指导。但是总体感觉本节课不尽人意。

存在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初次接触操作较为复杂的量筒、滴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如滴管的拿法有些同学就会出错;

2、利用量筒和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给学生没有示范,这是最大的失误之处。

6.《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知道化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知道实验室的规则。2.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3.学生通过自学,知道化学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4.通过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学会药品取用的基本实验操作。5.知道给物质加热的注意点,练习给液体加热;6.能进行常用仪器的简单连接,知道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7.掌握仪器的洗涤方法及洗净标准。教学重点

1.认识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2.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学生能进行化学药品的取用。

4、给物质加热、连接仪器装置、洗涤玻璃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教学难点:

1、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2、化学药品取用的规范操作,滴管的规范使用、量筒的准确读数。

3、给物质加热的注意点及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同学们,化学是一门非常神奇而又神秘的科学,化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那么要进行实验就要进入这个我们所在的化学实验室。所以,今天我们走进了化学实验室,来详细地了解和认识化学实验室。(板书课题)活动1【讲授】新课讲授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憨豆先生走进化学实验室发生了什么。(播放视频)我们走到每一场所时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如规章制度等,但视频中的憨豆先生由于没有遵守实验室规则,所以出现了事故。那么,我们在走进实验室前需要了解些什么呢?在走进实验室后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把你们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实验室的规则展示给大家。学生说出规则和注意事项后老师在大屏幕出示。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注意观察,找出其中有什么错误,各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汇报。师记录各小组的得分。

/ 4 活动2【讲授】过渡

师介绍:实验室过程还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我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再逐步了解。

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所以使用时特别小心,注意安全。大屏幕展示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活动3【活动】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常见仪器,记住它们的名字。

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刚刚认识的常见的化学仪器,学生抢答,说出它们的名字。师记录得分。活动4【活动】学生活动

再次认识这些常用仪器,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给大家讲解。活动5【活动】自学明理

学生自学教材P18 资料卡片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完成学案。明白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⑴安全“三不”:“不闻”、“不摸”、“不尝”。⑵节约药品: ①按实验规定用量;

②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⑶用剩药品处理:“三不一要”

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活动6【活动】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例1】取3~5粒石灰石颗粒,装入试管中。

【教师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操作以免试管破裂?

先将试管横放,把石灰石颗粒放入试管口后,再慢慢直立试管,让颗粒缓缓滑到试管底部。

【学生操作1】取少量石灰石颗粒加入试管中。

“先横放,入管口,慢直立,防破裂。”

/ 4 活动7【活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例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教师操作示范2】

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操作以免药品沾附在试管壁上?

先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再直立试管。【学生操作训练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于试管中。

“先倾斜,送管底,再直立,免沾附。” 活动8【活动】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 【教师演示操作】倾倒法,取少量液体于试管中。【学生观察、思考】

①瓶塞倒放在桌上。原因是以免污染药品。②标签向着手心。原因是防止标签被腐蚀。③瓶口要与试管口紧挨着。

④倒完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放回原处。【学生操作3】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活动9【活动】液体药品的取用----滴加

【问题情景】如果取极少量液体(例如:3~5滴),如何操作? 【教师操作演示】取3滴水加入试管中 【思考】(结合P20第1自然段)①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原因是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②滴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容器内。

③用过的滴管要立即清洗。(注意: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④如果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液体会造成试剂污染。活动10【活动】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取

【问题情景】如果需要取一定量液体(例如:43mL水)怎么办? 【教师操作演示】量取43mL水加入试管中。【学生思考】(结合P19最后1自然段)①量取一定量的液体,需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

/ 4 ②通常需要根据所量液体的体积选用量筒的大小。例如:量取8mL水需选用______量筒,若量取80mL水,需选用______量筒。③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要放平。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活动11【活动】给物质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介绍酒精灯的火焰,强调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加热; ②判断有关酒精灯的操作,得出酒精灯使用的注意点。2.给液体加热

阅读课本,了解给液体加热的注意点;

演示实验:给液体加热;(优教提示:播放实验演示:酒精灯与用酒精灯加热)思考、讨论(PPT5); 学生实验:给物质加热。3.给固体加热

对比装置,分析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 4.讨论、分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

活动12【活动】连接仪器装置

1.演示装置的连接(优教提示:播放实验演示:连接仪器装置)2.演示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介绍实验的步骤、现象及原理(优教提示:播放实验演示:检查气密性操作)3.学生实验

活动13【活动】仪器洗涤 1.洗涤原则:少量多次

2.洗涤方法:(优教提示:播放实验演示:仪器的洗涤)3.洗涤标准 课后小结:

7.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 篇七

下面为两个利用DIS数字化系统的实验创新教学实例。

案例1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用硫酸滴定氢氧化钡。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只是向学生阐述将硫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钡中, 溶液中离子浓度会减小, 导电能力会减弱。这样会显得苍白无力, 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应用DIS数字化系统的实验创新设计:

数字化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 把很多学生只能靠定性观察的实验现象数字化、定量化;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性、降低了记忆难度, 让学生自愿、快乐地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 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将数字化实验融入探究发现式教学的尝试: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自己组装滴定装置并通过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该探究活动通过数字化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拓展理论知识的空间和机会。下面是学生通过数字化实验进行离子反应实质探究活动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使用p H传感器测量离子反应过程中溶液p H的变化, 同时使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分析离子反应的本质。

实验原理:在溶液中氢氧化钡完全电离:Ba (OH) 2=Ba2++2OH-, 当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溶液的过程中, 由于发生Ba2++2OH-+SO42-+2H+=Ba SO4↓+2H2O反应, 使得溶液中OH-减小, p H减小;同时, 在反应进行过程中, 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 所以导电性减小。

实验器材及试剂:数据采集器、p H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计算机、0.05 mol/L Ba (OH) 2溶液、0.05mol/L溶液、100ml烧杯、磁力搅拌器和磁子、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台。

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

1.安装滴定台, 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p 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

2.打开计算机, 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3.用碱式滴定管移取20ml浓度为0.05 mol/L Ba (OH) 2溶液至一只100ml烧杯中, 放入搅拌瓷子并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将p 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放入盛有Ba (OH) 2溶液的烧杯中, 使电极玻璃球完全浸入液面以下, 且不能与磁力搅拌子碰撞。

4.打开计算机, 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5.滴定刚开始时, 滴加可稍快一点 (2~3滴/S) , 并注意p H值的变化。当p H值降到11时, 滴定速度降至1滴/S。当p H值降到10时, 每滴一滴, 充分搅拌, 并注意p 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

我们通常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离子反应的实质, 在本实验中, 我们通过测定溶液p H值以及电导率定性说明离子反应的实质。实验开始时首先正确联接实验装置, 并把p 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放入Ba (OH) 2溶液中 (如图1) , 当酸从滴定管中缓慢下滴时, 我们会在计算机屏幕上发现p H和电导率的变化 (图2) 。当酸碱物质的量相等时, 我们把这一点称为酸碱中和反应等当点。在等当点附近, 会出现p H突跃。我们还会发现, 当酸碱的物质的量相等的时候, 导电率达到了最低。

实验结论:在溶液中氢氧化钡完全电离:当往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溶液的过程中, 由于发生Ba2++2OH-+SO42-+2H+=Ba SO4↓+2H2O反应, 使得溶液中OH-减小, p H减小;同时, 在反应进行过程中, 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 所以电导率减小。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动手应用DIS数字化实验探究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的实质, 在实验的过程中, 系统能够自动绘制滴定曲线, 我们对本实验进行改进, 在氢氧化钡和硫酸的滴定装置中同时插入p 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 所以在实验中同时测出滴定过程中溶液p H和电导率的变化。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滴定前后溶液p H值的突变, 同时, 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即离子反应向着改变离子浓度的方向移动 (本实验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由于DIS实验操作简单, 数据直观, 图像准确、细致, 所以教学效果好, 学生学习效率高。数字化实验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使探究式学习代替了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改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勤于动手, 善于思考, 快乐合作的学习精神,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案例2同体积同p H盐酸和醋酸等体积稀释p H的变化。

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 如:HCl, 电离方程式:HCl=H++Cl-;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发生电离, 如CH3COOH, 电离方程式:CH3COOH葑CH3COO-+H+。这一知识点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也是难点, 传统的教学仅以文字说明实验结果, 这样必然会显得苍白, 没有说服力。学生也只能对理论进行识记, 无法从本质上理解该知识点。数字化设备的引入, 借助计算机探究稀释过程中溶液p H度变化, 可以清楚地监测离子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从而得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实质。图3为等体积等p H盐酸和醋酸等体积稀释的p H变化计算机界面, 当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等体积稀释时, 我们从计算机屏幕上发现盐酸的p H变化比醋酸的大, 学生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在水溶液中, HCl完全电离, 而醋酸部分电离, 在稀释的过程中, 醋酸继续电离, 所以盐酸中H+浓度减小得比醋酸的快, p H变化比醋酸的大。

数字化实验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它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更多地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现象, 探究化学规律, 把学习、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联系起来, 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 数字化试验, 能同时准确而直观地把数据和图像展现给学生, 给化学教学活动带来新的途径, 为探究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方案, 拓宽了探究问题的思路, 缩短了探究问题的时间, 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起着积极作用, 能够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摘要: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传统的化学实验手段存在诸多缺陷, 无法很好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本文依托实例, 分析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数字化实验的优点。

关键词:化学,数字化实验,传感器

参考文献

[1]傅忠.高中化学数字实验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张玉娟.数字化实验与化学教学的整合[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杨飞.数字化实验的表征与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8.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 篇八

一、案例背景:关于氯气这节课的教学,很多老师还是以比较传统的上法为主。从氯气的物理性质讲到化学性质。其中有的老师只是演示一小部分实验或者直接讲实验。因为他们其中有这样共同的顾虑:氯气是有毒气体,让学生的动手,如果没有操作好,会发生实验事故。干脆不与这个有毒气体打交道,直接用多媒体演示。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氯气这个单元的教学就很难真正落实课改精神。我开始思考是否真的不能落实课改精神呢?改变传统的教法。我受到大学微型实验课程的启发,把微型实验搬进了这堂课。

二、案例事件:

1、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在必修一的专题二,其主要内容包括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和钠镁及其化合物。其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又包括了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溴碘的提取。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 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 使学生初步掌握氯气与金属、氢气、水、碱等反应的化学性质;

③ 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与金属、氢气、水、碱等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2)、过程与方法:①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③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 通过对氯气的重要用途和氯气是有毒气体的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②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③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与水反应、与碱溶液的反应

4、课时安排:2课时

5、教学准备:(1)仪器:学生自制的一套微型仪器(包括消毒过的青霉素瓶、针筒、输液管等)

(2)药品:浓盐酸、氯酸钾、淀粉KI试纸、超细铁丝、火柴、有色纸张(或红花)、氢氧化钠溶液、品红溶液、PH试纸、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3)多媒体教室

6、教学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氯气的性质体现反思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

(2)过程:用学生收集的含氯生活材料创教学情景→引入问题→实验探究→总体深化升华→阅读、总结要点→结合实际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化学走近生活。

(3)方法: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采用讨论探究、实验验证、自学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入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和亲身体验

第一课时

7、教学过程:

[展示材料、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展示、发表课前收集的含氯材料或信息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分享,作出评价,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并简要汇报该材料的化学成分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②通过汇报,学会交流、分享;③同时起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教师活动]引入课题:氯气有这么多的用途,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氯气,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的用途。给人类带来了宝贵的财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制取一小青霉素瓶氯气并观察一下氯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学生学生观察、讨论、(事先要指导学生闻有毒气体的方法)由学生得出结论:氯气为黄绿色的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

[设计意图]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鼓励多动手,克服对有毒物质的恐惧心理。

[学生设疑]氯气有毒, Cl2中毒如何处理?氯碱厂在生产中如何防止氯气泄漏?多余的氯气如何处理?

[教师活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鼓励,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用碱溶液来吸收多余的氯气,把用针筒吸5ML的氢氧化钠注入刚才制取的氯气中,发现氯气的黄绿色消失。

小结:氯气可以和碱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盐、金属氯化物和水。工业上可以用氯气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

[设计意图]:直接从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关于漂白粉的教学为氯气与水是否反应的探究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氯气会与氢氧化钠反应过渡到引导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引出结构决定性质的主线:让学生分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结论:氯气是很活泼的气体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哪些实验来证明氯气是很活泼的气体呢?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积极展开讨论:

氯气和活泼金属(锌、铁)反应、活泼的非金属反应。与淀粉KI反应。(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介绍过)

[教师活动]:肯定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一]:先用微型仪器制取一比小青霉素瓶氯气。把超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粗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段小火柴梗,点燃火柴,待火柴即将燃尽立即把细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二]: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实验现象

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Fe+3Cl2 2FeCl3

(2)Cl2与碘化物、溴化物、FeCl2等还原性物质反应

Cl2+2KI=2KCl+I2(I2遇淀粉变蓝色,这个性质可以用来检验I2的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分享。阶段性小结,学会归纳整合。

三、案例结果

上完这节课,就有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什么时候我们再来实验室做实验。我笑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原来化学也可以学得如此轻松有趣。也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有毒气体的恐惧,只要制取、使用方法正确,是不会发生事故的。

四、案例评析及启示

在本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学习,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质疑、相互欣赏、相互合作、相互分享、有智慧的碰撞,也有思想的共鸣,培养了开放思维和参与意识。

在课后,我在以下几个发面进行了思考:

1、在实验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观察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多方面培养提高观察能力。

2、微型实验不仅仅在氯气这一章节的应用,可以进一步的推广。

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更追求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9.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 篇九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相关课件:

★ 九年化学教学计划

★ 化学实验室工作计划

★ 化学实验室规章制度

★ 九年化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教学反思

★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书

★ 做题思路化学实验室答题技巧

★ 初二化学优秀教案参考

★ 化学空气的教案

10.走进化学实验室复习课 篇十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11.让现代教育技术走进化学实验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化学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加快,教学内容更新,知识容量自然增大,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尽量亲自做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实验演示、亲自感受获得第一手材料,这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有很大帮助。但是,现实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的。对于那些因实验设备或化学实验自身因素的制约而无法进行课堂演示的实验,或者虽能演示,但因条件限制,效果不佳的实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对加强实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实验教学也是很有意义的。那么,如何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呢?

一、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再现功能,使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增强

化学教师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现象往往稍纵即逝,学生经常为没有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而遗憾,如果重复进行实验,必然会造成时间和物料上的浪费。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师可以重复播放实验过程,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调节图像的大小、远近、快慢,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观察。如石灰石与稀H2SO4的反应,实验开始时有少量的H2放出,随着CaSO4的生成,它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使石灰石不能与稀硫酸接触,从而使反应停止,最终看不到气泡的出现了。这一过程若是通过教师的演示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因为气体的生成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消失了。但若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放出来,整个过程清晰、直观,每一步的适当讲解使学生便有较深的印象,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些实验是在演示过程中无法实现的,如实验室制O2的过程中,实验完毕后,应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如若不然,水槽中的水会倒流入热的试管引起试管的炸裂。但在实验操作中很难去演示出试管的炸裂,以往教师只能靠讲解来说明,非常抽象、难懂,现在这一系列过程通过多媒体放出来以后,学生看到试管的炸裂、听到玻璃炸碎的声音,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牢牢掌握,在以后的实验中很好地运用。

二、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能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课本中有些化学实验因反应时间长无法进行课堂演示,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仅是描述一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现在,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可以“调快”此类反应的速度,把整个反应过程及现象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示给学生。例如:探究铁在空气中的生锈的条件的实验,真实实验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观察到较明显的现象,而借助录像素材和计算机的剪辑功能,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实现演示效果,增强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再如:在介绍电子云的概念时,由于微观粒子的自身运动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而这类运动无法通过化学实验进行课堂演示,如电子在核外的运动等。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则可以使其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如教师可以用课件模拟氢电子云的形成过程并进行讲解。课件依次展示:放大放慢了电子在氢原子核外运动、放慢了的电子在氢原子核外运动、电子在氢原子核外高速运动、电子在氢原子核外出现的机会——电子云。如此将该微观概念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集成功能,使学生获得视听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很多的化工生产过程,因为规模大、流程复杂,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真实再现,有时借助模型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借助计算机,能够将这一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介绍清楚,那么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还是很有意义的。例如:讲解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时,用计算机的剪辑技术,既使絮凝剂的净化效果展示明显,又将将课堂环境下无法演示的、规模大、流程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在课堂中动态展示,形象、生动、连续、有序、逼真地表现出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甚至可以对各个环节进行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让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及复杂流程有个清晰的感性认识,弥补因课堂条件限制所造成的缺陷,顺利完成教学实验所能达到的演示效果。

上一篇:申请信用卡填表下一篇:坊子区教育云资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