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2024-10-05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共10篇)

1.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篇一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二、性格的悲剧

首先,林黛玉是寄人篱下,因此她对于什么都很小心翼翼,唯恐伤到自己的自尊心,因此这造就了她“小心点”的一面。黛玉和宝玉是相爱的,但她黛玉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她把薜宝钗、史湘云看成情敌,说话刻薄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比如薜宝钗生病,贾宝玉去探望,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她来了,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薜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其次,黛玉很是多疑。举个例子来说,有次黛玉夜访怡红院,由于晴雯和丫头拌嘴,不想去开门,结果黛玉就认为是宝玉不想见她,再加上后来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伤心不绝。再比如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娟进来,宝玉笑道:“紫娟,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娟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沏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鸳账,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贾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西厢记》里的话,明明已经烂熟于心,黛玉却还是如此。也许是紫娟在这里才使的黛玉变得神神经经。但是紫娟毕竟也是自己的贴身丫头,自己却一点也不信任她,可见她是多么疑心的一个人。最后,黛玉事实上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明明很骄傲,不允许任何人践踏自己的尊严,可是同时她有很自卑。从她进入京城寄人篱下时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就足够反映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她维护自己自尊心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而她的自卑也源于寄人篱下的原因,但恰恰又因为此她才变得如此的敏感,如此强烈的捍卫自己的自尊。

三、时代的悲剧

王昆仑先生说的好:“黛玉命运之不幸,就是《红楼梦》题材之不幸;黛玉所不能战胜的环境,就正是作者所不能改造的社会。

《红楼梦》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封建制度衰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遵从的是“女子无德便是才”,而黛玉却恰恰才气逼人,诗词堪比神作。这与封建礼教要求的完全相反。再加上黛玉还与宝玉偷偷看《西厢记》,无不说明了黛玉不把礼教放在心上。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其父贾政的的笞打,宝钗和黛玉相继去看待,但她们两个的态度以及表现都不同。而黛玉也是大观园中唯一一个支持宝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在这种时代下孕育出这么一个人,她的人生有怎么可能不是以悲剧收场的呢?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已经达到的根深蒂固的程度,即使你如何的去“叛逆”,你也无法挣脱它的束缚,最终的结局必定是走向死亡。这也印证了黛玉最后的死亡,即使他多么的爱宝玉,多么的真挚,多么的始终如一,最终还是不能与宝玉有好的结果。

总之,黛玉的一生早在书的初始就被作者赋予的悲剧色彩。不仅仅是因为她本身造就了这悲剧,更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背景所决定。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读者,令人同情。她的高雅的品位,锋利的诗词,脱俗的情趣,敏捷的文思,甚至她的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真实而质朴的光芒。她这样一个美丽、真挚,为爱情理想而生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会被世人永久的牢记。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2] 王志尧.红楼梦精解[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3] 曹立波.红楼十二钗评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3

2.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篇二

1 超凡脱俗的美天仙

在大观园众多的美女中, 林黛玉的美也是出类拔萃的。她的魅力在于她具有独特的气质, 在她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曹雪芹为了突出这种美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在宝黛初会时, 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正面描写了她的美貌:两弯似蹙非蹙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作者第一次正面描写林黛玉超凡脱俗的美, 难怪宝玉看后称她是“神仙似的妹妹”。

除了正面描写之外, 作者更多的是从侧面烘托黛玉之美。林黛玉初到贾府, 王熙凤第一次看见黛玉便夸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这虽有讨好贾母之嫌, 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黛玉确实美丽不凡。在二十六回中, 黛玉去怡红院找宝玉, 见院门关着, 便在门外叫门, 偏偏晴雯等丫头没听出她的声音来, 不给她开门。黛玉便疑心宝玉不让丫头门开门, 又不便前去质问, 因此独自站在花阴下, 悲悲戚戚地哭起来, 由于林黛玉秉绝代姿容, 具希世之美, 她这一哭, 使那附近柳枝上的宿鸟栖鸦都飞起远避, 不忍再听。这里的写法和古代形容美女具有“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可谓异曲同工。

2 多愁善感的病西施

林黛玉由于自幼丧母, 父亲年近半百, 又无姊妹兄弟扶持, 因此被外祖母派人接往贾府抚养。没过几年父亲又去世了, 小小年纪过早的经历了生离死别之痛。贾府里黑暗龌龊的环境, 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遭遇使她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 又由于多愁善感, 使得天生病弱的她更加多灾多难。

花开花落是自然界中的正常现象, 这在常人会熟视无睹, 而林黛玉看见花落了, 就去葬花, 为的是使花“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正因为她有着敏感的内心世界, 所以这样惜花, 护花。有一次因和宝玉发生了误会, 黛玉由落花联想到自己的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如泣如诉的《葬花吟》充分表现了林黛玉伤感的内心世界。

不仅是自然之物的荣枯兴衰会牵动她的愁肠, 人际之间的交往也常使她伤心落泪。宝钗命女仆在雨夜给她送来调养用的燕窝, 黛玉非常感激, 一时又羡慕宝钗有母亲兄长, 再加上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淅淅沥沥的雨声, 不觉又落下泪来。当宝钗把哥哥从南方带来的笔墨纸砚、香袋扇坠之类的东西送给她时, 黛玉看见家乡之物, 触物伤情, 想起父母双亡, 又无兄弟, 寄人篱下, 不觉又伤心起来。正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一个闺中弱女哪里禁得住如此经常伤悲, 因此黛玉更加体弱多病, 虽多方医治, 万般调养, 但仍不见好转。虽和宝玉真心相爱, 愿同生共死, 但又怎奈无人做主, 前途渺茫, 这更使她愁肠百转, 加重了病症。因此在他们的爱情毁灭之后, 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3 聪慧过人的可人儿

林黛玉可谓天资聪慧, 冰雪聪明。她不仅能写诗作词, 还会抚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 她的聪慧也胜人一筹。她初到贾府时, 贾母命人带她去见两个母舅。当到了贾政的房内, 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 见黛玉来了, 便往东让, 黛玉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便向椅子坐了。这个细节中的“料定”二字突出地表现了黛玉的聪慧。黛玉的聪慧还表现在她的口齿伶俐, 能说会道上。贾府中有几张厉害的嘴。如凤姐的“嘴”, 贾母的“嘴”, 晴雯的“嘴”, 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 说出一句话来, 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别致。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 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 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 心慧则言巧。

4 至纯至真的痴情女

林黛玉的纯真痴情, 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 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她爱贾宝玉是因为他俩情投意合, 并不是贪图贾家的富贵。因为林黛玉是一个清高的女孩儿, 她视权贵为粪土, 就连皇亲国戚也不放在眼里。当宝玉把北静王赠的香串转赠给她时, 她说“什么愁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并扔在地上。其傲骨令人赞叹, 使须眉汗颜。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 爱得执著, 始终如一, 至死靡它。宝玉挨打之后, 她的眼睛哭得和“桃”一般;宝玉夜间冒雨前来探望, 她虽恋恋不舍, 但仍劝宝玉回去歇息, 当得知仆人打着灯笼来的, 忙将自己的玻璃绣球灯送与宝玉, 以防夜黑路滑失脚跌倒;紫娟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 宝玉因吃惊而痴呆, 袭人前来问罪, 当听说宝玉生命垂危时, 黛玉悲痛欲绝。然而, 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 这就难免有痛苦、有折磨, 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 她便“焚稿”、“绝粒”, 以生命相殉。

5 才华横溢的女诗人

林黛玉才华横溢, 有着浓郁的诗人气质。她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览群书, 学识渊博。她爱书, 不但读《四书》, 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 不仅熟读成诵, 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 且亦识谱。在大观园里, 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 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 在博学多识方面, 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 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 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别人作诗都冥思苦想, 她却或抚梧桐, 或看秋色, 或又和丫鬟们嘲笑, 然后一挥而就。诗社每次赛诗, 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 所激赏, 因而不断夺魁。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 尤其可贵的是, 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 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 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 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 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的“柳絮词”, 缠绵悱侧, 优美感人, 语多双关, 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己, 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 连咏三首, 连中三元, 艺压群芳, 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 诗也新, 立意更新”, 而且写得情景交融, 菊人合一, 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 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 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

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超凡脱俗、美貌纯情、多愁善感、聪慧过人、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的女性形象。她是封建社会贵族少女的一个典型代表, 她的不幸遭遇是封建社会贵族阶层女子悲惨命运的反映。正如作者所说“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曹雪芹是蘸着血和泪塑造的林黛玉这样一个悲剧形象, 这个形象自诞生之日起, 不知使多少人为她倾洒同情之泪, 她的纯美形象会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打动无数喜欢她的人

摘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这个形象集聪明才貌于一身。他貌若天仙又聪慧过人, 多愁善感又体弱多病, 才华横溢又纯真痴情。她的容貌才情使人羡慕, 她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

关键词:超凡脱俗,多愁善感,聪慧过人,至纯至真,才华横溢

参考文献

3.《红楼梦》悲情演绎之林黛玉 篇三

关键词:《红楼梦》 性格悲剧 爱情悲剧 林黛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集灵慧、痴情、率真于一身却偏偏命运多舛的惹人怜爱的林黛玉形象。林黛玉,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为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小说中不仅写出了她的不幸生活,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示出率真自我和封建制度的碰撞。林黛玉的悲剧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必然。

一、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已渐没落的封建家庭。祖上曾封列侯,但到她父亲一代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林家支庶不盛,人丁单薄。林黛玉独自一人,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因此,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较少,她保留着纯真的天性。可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得她不得不去依靠外祖母,在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贾府中的人对林黛玉的评价是“行动爱恼人”。这正是由于她强烈的自尊心,她执著地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心,不容别人一点轻视和亵渎。这反映到生活中,就是大家公认的“小性儿”,体现为说话刻薄、挑剔,不好相处。而这一性格的背后都是源自过分自尊、自伤自怜的焦虑情绪。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林黛玉不能够清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状况,从心底没有接受父母双亡投奔外祖母的处境。她自尊心和敏感都超出常人,且多愁善感,导致了她在大观园中没有结交到知心好友,不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进行沟通,并长期积压在心底,不能够及时将内心压力舒缓开。这些都是她在生活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感受,不考虑得失后果,警惕戒备,心理素质不够强硬的原因。

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贾府对于林黛玉来讲就如同一个冰窖。但是偶尔的机会,林黛玉遇到了热情诚恳的贾宝玉,且在接触的过程中在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经过多次的试探之后,得到了贾宝玉发自肺腑的诺言,进而与贾宝玉相恋。林黛玉刻骨铭心的痛就是没能和与她痴心相爱、知她懂她的贾宝玉结为眷属。这不仅是她人生中诸多不幸中最大的不幸,更加是读者心中最深的遗憾。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深沉而执著的爱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祝福,却反而遭遇狂风暴雨,雪上加霜。贾宝玉受到欺骗,娶了自己不爱的人,林黛玉则在贾宝玉成亲欢天喜地的礼炮声中绝望而死,深怨贾宝玉没有遵守诺言,含恨而终,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林黛玉为爱而生,与贾宝玉相知相爱,时时为爱而忧,却最终没在一起。她这种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震撼了读者。

林黛玉没有受到封建淑女、大家闺秀教育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叛逆精神,与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相悖,在心底还期盼婚姻自由、彼此知心,追求个性解放。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沉于诗词,才华横溢,在贾府中可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她沉浸在艺术的美好境界中,不懂人情世故,蔑视封建女子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恋违背了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不顾“金玉良缘”的言论,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执意相恋,无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三、林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从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分析,贾府是一个传统势力十分顽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贾府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各样不堪入目的事情。而黛玉坚持本性,“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肯融入大染缸,对黑暗的社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使得她性格上与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在奢华的贾府寄人篱下生活,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而她又要用过分的自尊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林黛玉的“小性儿”说到底是她对现实生活中伤害的防御。

林黛玉既没有薛宝钗的金玉缘,也没有史湘云的金麒麟;既没有薛家那样家道殷实的家庭做坚实后盾,也没有史湘云那样身居高位的叔叔作为依靠,这使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符合整个家族的现实利益。这些客观条件阻止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恋,更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贾母不是不心疼体弱的林黛玉,而是她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者,不得不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孤傲的品行以及私订终身的行为都得不到贾母的认可,更不会考虑她做贾府的孙媳妇。追根溯源,悲剧的源头不是贾母、元妃或者是王熙凤某个人,而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以“夫贵妻荣”的封建思想为基础的,追求的是生活上的富足与荣誉。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却打破了常规,追求恋爱自由,这是与封建的爱情婚姻背道而驰的,成为他们爱情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

四、结束语

林黛玉的悲情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描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她悲苦的人生是由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心性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还是一个爱情悲剧。这两类悲剧,进而衍生出了恒久的人生启示,向我们展示出率真自我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现实对人性的磨砺和摧残。

参考文献:

[1]唐小晶.浅论林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J].现代语文,2009(17):34-35.

[2]刘丽莎.才如江海 命如丝——林黛玉悲美形象赏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3-14.

[3]李复斌.简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J].读写算:教研版,2012(3):31-33.

4.浅析《红楼梦》人物之林黛玉作文 篇四

初到时虽仔细观察着旁人的举动,模仿生怕有纰漏被人笑话。但贾府重重规矩也困不住你那天性,你可以在送来花时,不满是被人挑尽的。虽是敏感的可怜,却又有些可爱与单纯,反对顽固思想,自由,又无拘无束。不会也不必似宝钗,圆润懂事,获得一片赞许与他人喜爱,最终也算不清得了什么,又失了什么。有些爱使小性子,却因此令人更生怜爱。

何曾几时,你也被自己束缚起来。花谢花飞香满天,怎样都冲不破困住自己的网,被缚的哀伤,哀伤,终日渐消沉。终一日听到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脚下如踩了棉花般软绵绵的,昏了过去,醒来后,望看空洞的天,不禁泪下,美好昔日化为泡影,梦再强大,也敌不过现实,被砸个粉碎,究竟活了些什么,又留下些什么。

5.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剖析 篇五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悲剧性的人物,在曹雪芹未写完的部分中,她娇弱动人,心思敏感,和贾宝玉互生情愫,可是作者却没有来的及给林黛玉加上一个结局。后来再由高鹗等人续写的时候,将林黛玉写的病情加重,最后香消玉殒。那么林黛玉什么病要了她的命呢?很多人都说是肺痨,因为林黛玉最后是吐血而亡的,但是林黛玉真的是肺痨吗?

“林黛玉什么病”,这也是许多专家讨论的话题,其实从前八十回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只是在季节转换或者受了凉的情况下,才会偶尔咳嗽两声,这本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续写部分,林黛玉的病情突然变得严重起来,有时候更是会咳血,所以才会被大家认为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但是试想一下,肺结核可是传染的病症,在古代肺结核怎么可能被允许存在呢?

那么到底林黛玉什么病呢?其实在刚进贾府的时候林黛玉就已经交代了,贾母问为何林黛玉要每天吃药,身子又这样的瘦弱。林黛玉回答的时候就说,本来就是先天不足,从小吃了许多年的药,看了许多的大夫也依旧不见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林黛玉的病其实就是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可以指很多方面,身体抵抗力差,贫血等等,所以林黛玉长这么大身体也依旧不好。但是先天不足是不可能变成肺结核的,若是从小就有肺结核,林黛玉也不可能长这么大。

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中的第三回,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林黛玉本来是贾母的外孙女,因为母亲去世家境贫寒这才来投靠外祖母,从这一回开始也正式掀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缠绵爱情。同时也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将贾府的环境摆设以及主要人物进行了一番细致而特殊的描写。

林黛玉因为心思敏感,又是寄人篱下,所以难免存了小心行事,但是一入贾府还是被府内的富贵之气震慑到了,不管是丫头婆子还是府内的设置摆设,都通过林黛玉的惊讶而体现出不俗来。最主要的还是同过林黛玉进府这件事,描写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性格和画像。

在林黛玉进贾府之后,除了贾母和王夫人等次要人物之外,主要就是通过林黛玉将两个形象的`描述出来,还做了特别的处理。描写王熙凤的时候,未见到人就先听到了王熙凤的话,这在规矩严明的贾府是十分特别的,除了说明王熙凤性子泼辣爽利之外,还间接的写出了她十分受宠的身份。接着王熙凤又说了许多的话,除了迎合气氛而怜惜林黛玉之外,还同时奉承了贾母和惜春迎春等人,将王熙凤处事圆滑的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到了贾宝玉这里,除了相貌描写之外,也点出了贾宝玉体贴、和对林妹妹的怜惜之情,这一切都为以后两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林黛玉进贾府也是十分小心和彷徨的,通过她进府后的行为和话语等,都将林黛玉小心谨慎,忧郁多思的性格体现了出来。

当年林黛玉来到贾府的时候,身边只带着两个人,一个是她从小的奶娘,另一个就是个小丫头,这个小丫头名叫雪雁,雪雁和林黛玉也是一起长大的,感情十分的深厚,但是后文中却提到了一个名叫紫鹃的丫鬟,而且在林黛玉身边的丫鬟中所占的篇幅和地位并不小,那么紫鹃是黛玉的丫鬟吗?

在林黛玉带着奶娘和雪雁进了贾府之后,贾母十分心疼这个柔弱孤苦的外孙女,于是想要在生活上给她更好的条件。贾母看见林黛玉身边的唯一丫鬟就是雪雁,担心她年纪太小了,不能伺候好林黛玉,于是又下令赐给林黛玉几个粗使和几个管事的嬷嬷。那么紫鹃在这些丫鬟之内吗?紫鹃是黛玉的丫鬟吗?她也知道自己这个外孙女定是受了不少的苦,为了想要林黛玉省些心力,也为了体现自己对这个外孙女的重视,贾母将身边一个二等的丫鬟鹦哥赏给了林黛玉,之后林黛玉又将鹦哥改名为紫鹃。从此之后紫鹃就成了黛玉的丫鬟。

6.红楼梦人物赏析 篇六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

《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正面我就从一个《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不当之处,还请大家给我指出、改正。

一 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7.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篇七

一、纲举目张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 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 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 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 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分析《林黛玉进贾府》, 首先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辩证地分析《红楼梦》, 这样才会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所以, 要让学生明白, 红楼是人物表演的舞台, 红楼是人物活动的环境。它一方面象征整个封建社会, 也指所谓的红尘;另一方面从楼的显性意义上来说, 它是千千万万个封建家庭的缩影。

其次要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前五回在艺术结构上的作用, 因为前五回是整部《红楼梦》的纲。《红楼梦》的前五回, 写得十分精彩, 在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如何看待这前五回, 在《红楼梦》的研究者和读者中, 却众说纷纭。有的学者把全书 (一百二十回本) 分作二十一个大段落:“第一回为第一段, 说作书之缘起, 如制艺之起讲、传奇之楔子;第二回为第二段, 叙宁、荣二府家世及林、甄、王、史各亲戚, 如制艺中之起股, 点清题目眉眼, 才可发挥意义;第三、四回为第三段, 叙述宝钗、黛玉与宝玉聚会之因由;第五回为第四段, 是一部《红楼梦》之纲领;第六回至十六回为第五段……”[1]14有的红学家偏重于前三回, 认为:“第一回, 好比推出电影的长镜头, 惝恍离迷;第二回, 恰似银幕上排出众多的演员表, 稍纵即逝;第三回, 宛若大幕徐徐拉开, 角色儿一个个粉墨登场, 出台亮相。”[1]26而脂砚斋则认为“冷子兴之谈, 是事迹之总帽”。其实, 我们可以把这五回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去考察。《红楼梦》前五回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 是一个相互照应、紧密相联的艺术整体。如果说《红楼梦》是个完整的人体艺术画卷, 前五回便是这个艺术画卷的人头。我觉得这样认识前五回, 比较符合《红楼梦》全书的实际。

二、传之以道

要上好《林黛玉进贾府》, 除了分析头五回外, 还要传之以道, 让学生明确分析的要领除了纲举目张外, 还要从分析艺术作品的规律出发去思考。

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已是必然, 是社会的大悲剧。贾府的没落也是必然中的必然, 是一个中悲剧。作为《红楼梦》显性线索的宝黛爱情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而上演这一出悲剧的舞台就是贾府。所以可以这样说:“林黛玉进贾府就是去赶着上演一出人生悲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林黛玉作为一个悲剧人物, 本身就有着产生悲剧的性格, 而性格的形成或多或少受着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理, 社会环境决定人的本质和性格。”[2]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 人们也必然不能游离于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之外。林黛玉生活的年代是具有典型性的, 生活的环境是典型环境, 人物是典型人物, 形象是典型形象。所以说解读《林黛玉进贾府》要把握好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整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是一只大染缸,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是人吃人的社会。所以无论放进什么东西去, 都会被染黑, 都会被吃掉, 并且会被吃得连骨头也嚼碎咽了下去。赖大就说贾府里面只有门口的石狮子还是干净的。

整部《红楼梦》所涉及的人物有983人之多, 而最成功的是对许多女性人物的生动描写。许多美好的生命都被人吃人的社会撕毁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典型性就在于虽然只写了她一个进贾府的详细经过, 其实是其他众多女子进贾府的命运的写照。教师讲《林黛玉进贾府》, 就要让学生能联想到王熙凤进贾府、薛宝钗进贾府、史湘云进贾府等等。

三、举一反三

在电视剧《红楼梦》中, 可以看到林黛玉进贾府时披着的是全白色的大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细节来分析, 例如联系林黛玉在临死时说的话“原本洁来还洁去”, 这就是洁白的品质的象征。进而, 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思考:“洁白”的林黛玉就在贾府这个环境中被撕毁了, 那么又有多少善良美丽的女子被罪恶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所吃掉?

分析林黛玉进贾府, 不仅可以分析《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 也可以让学生联想其他作品, 如为什么鲁迅笔下的众多的女子形象都是以悲剧的命运而告终呢, 等等。

参考文献

[1]钟礼平, 陈龙安.红楼梦鉴赏珍藏本[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1.

8.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篇八

关键词:林黛玉  诗词  修辞

《红楼梦》作为世界文学殿堂的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有二百多首,其中林黛玉笔下的诗词共22首(以前八十回为准),其艺术价值很高,好似花的精魂,更似诗的化身。林黛玉的诗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体现了修辞艺术的丰富性。修辞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的角度去研究语音、词汇。本文拟从语音、词汇、修辞格三个角度,对诗词所运用的修辞及其所表达的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诗词的语音修辞

语音修辞是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语音在突出语义和增强音律美方面为修辞提供了条件,丰富了修辞研究的内容;修辞则通过积极调动语音因素扩大了语音的功用。常见语音修辞有押韵、叠音、叠韵、平仄等。黛玉的诗词中运用叠音和叠韵,使诗词具有韵律美。

(一)叠音

叠音作为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是重叠同一个音节所构成的词。运用叠音词不仅可以增强语句的韵律美和画面的形象性,还可增加感情色彩。如:“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题帕三绝》)中“点点”与“斑斑”是对黛玉哭泣时流下伤心眼泪的生动描绘;“泪烛摇摇爇短檠”(《秋窗风雨夕》)中“摇摇”形象地描绘出了烛火的跳动;“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中的“默默”;“喃喃负手叩东篱”(《问菊》)中的“喃喃”;“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菊梦》)中的“依依”与“故故”;“连宵脉脉复飕飕”(《秋窗风雨夕》)中的“脉脉”和“飕飕”等,使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也传递给我们一种悲伤之情及对现实的无奈。

(二)叠韵

叠韵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叠韵是将两个韵母相同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自然顺口,流畅动听。叠韵可以使语音本身具有协调美和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尺幅鲛绡劳解赠”(《题帕三绝》)中的“鲛绡”用了叠韵,增加了诗的韵律感。“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秋窗风雨夕》)中的“萧条”和“滴沥”都用了叠韵,在句中对仗工整,增加了凄美的神韵。《葬花吟》中“不管桃飘与李飞”中的“桃飘”“明媚鲜妍能几时”中的“鲜妍”等都运用了叠韵,在无形中增加神韵。

二、诗词的词语锤炼

词语的锤炼,古人叫“炼字”。锤炼的目的在于用最恰当的词语,使表达更加准确完美。词语锤炼注重意义和声音的锤炼。意义锤炼就是要达到用极少的字传达出美的意境。修辞艺术是博大精深的,要展现修辞的魅力,“炼字”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如:“尺幅鲛绡劳解赠”(《题帕三绝》)中“鲛绡”用词甚佳,韵律统一,若此处换成它的同义词“手帕”虽通俗易懂,但不如用“鲛绡”更有诗意。“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中的“娇羞”表现了白海棠羞涩动人的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中“风刀霜剑”说寒风像刀,严霜像剑,实指黛玉在贾府生存环境的恶劣。词语的精选不仅从词的内容方面考虑,还应在声音上进行编排,要注意音节整齐、声调平仄相间、韵脚和谐自然等。如:

(1)《菊梦》

睡去依依随雁断, ︱ ︱— — —︱︱

惊回故故恼蛩鸣 。— —︱ ︱ ︱— —

诗中平仄相间,诗词音调抑扬起伏,有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2)《螃蟹咏》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无尝。

螯封嫩足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斟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花霜。

诗中“忘”“尝”“香”“觞”“霜”押的是“ang”韵,韵脚和谐自然,音节匀称,整齐而有节奏感。

三、诗词的修辞格式

(一)比拟

林黛玉诗词中的比拟十分精彩,黛玉一生所作的诗都离不开花。《中秋即景联句》中的“冷月葬花魂”,诗中“花魂”词用了拟物的手法,实指黛玉自己的灵魂十分凄美,这是黛玉呕心沥血用生命谱出“灵魂”绝唱。这些诗都让我们看到了黛玉艺术形象的与众不同,她是花的化身,也就是修辞学上说的比拟,以花拟人的手法。如:《咏白海棠》中,用“白海棠”来比拟林黛玉自己,用梨花的白净和梅花的风韵衬托白海棠的纯洁,表现出黛玉像白海棠一样的高洁。在《葬花吟》中比拟手法的运用更为精妙,如:“鸟自无言花自羞”这里把“鸟”和“花”比作人,让花有了人的娇羞之态,这里黛玉把自己的忧伤感情都倾注在花的身上,使花处处充满人的感情。“花魂鸟魂总难留”中“花魂”和“鸟魂”是自己的灵魂,这里是拟物。比拟手法在黛玉的众多诗篇中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比喻

林黛玉的诗词,常常借助比喻来表达情感,既含蓄,又生动形象。如:《唐多令》中“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写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和居住燕子楼的关吟吟,都是红颜薄命。黛玉在这里意在自喻,暗示了自己的命运。“一团团,逐对成毯”用柳絮的漂浮不定来比喻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葬花吟》中有很多地方用了比喻,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中“风刀霜剑”比喻贾府及其整个封建礼教对黛玉的摧残和压迫。整句话暗指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环境恶劣,无依无靠,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

(三)借代

林黛玉的诗词也用借代的手法进行艺术换名,使诗词用字更加精湛,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如:《世外仙源》中,“花媚玉堂人”一句用“玉堂人”来指代元春,诗意倍增。在《题帕三绝》一诗中,“抛珠滚玉只偷潸”一句用“抛珠滚玉”来指眼泪。《葬花吟》中有一句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诗句中用“香丘”指代花的坟墓,表现花“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归宿,暗指黛玉的坟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句中用“红颜”代指美丽的女子,在小说中实指黛玉自己,写出了黛玉对自己悲惨处境的沉痛预言。

(四)顶真

林黛玉的诗词运用顶真,句句顶接,顺势而下,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例如:“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和“独依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葬花吟》)“天尽头”和“洒”上递下接,首尾蝉联,突出了事物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尽黄昏”这四处都是《桃花行》中的诗句,运用了顶真,使诗更有韵味,在诗中也起到了强调、过渡的作用,形式上给人别致的感觉。

(五)对偶

林黛玉的诗词广泛运用对偶,令诗词对仗工整。如:“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杏帘在望》)中“一畦”对“十里”和“春韭绿”对“稻花香”两句一气呵成,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别样的景致,写春韭的“绿”和稻花的“香”意境呼应,句式对仗工整。“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中秋即景联句》)中“鹤”对“花”正是动物对植物;“鹤影”对“花魂”一个是具体意象,一个是抽象事物,“寒塘”对“冷月”给了我们一个绝艳凄惨的大背景,充斥着一股哀愁,对林黛玉的情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偶诗句还有很多,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等。

四、诗词的修辞效果

(一)构筑醇美的诗歌意境

诗歌修辞艺术中,每一种辞格都呈现出一种语境,这就是说,在每一种意境中都有一群意象在流动。这一群群诗歌意象便构筑了醇美的诗歌意境,或深邃,或优美,或高雅。

黛玉的《杏帘在望》,单从题目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诗中虽看似外景描写,句句对偶,平仄相间,但句中每个精选的词都有色彩画面感,能让人透视到农家的生活:“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两句意义指向十分深厚,这长着菱角和紫红水草的浮着鹅儿的池水一定距离那家农舍之门不太远;那能让燕子筑巢的梁下,一定是一座有堂屋的大宅子。而“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又是说这里又有“菜”又有“粮”的。整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人们生活惬意、安居乐业的画面。在《题帕三绝》中有好多的意象,如“泪”“鲛绡”“香痕”等,这些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美的意境。再如《秋窗风雨夕》中“风雨”“秋情”“泪珠”“寒烟”“秋雨”等也写出了一种悲凉的意境。这都是选词精炼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每一首诗不管是喜调是悲调,都会呈现出一种完美的艺术意境。

(二)探求丰富的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又称审美对象,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审美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满足主体所需要的审美价值。在诗词中需要很多的审美对象,才能展现出唯美的意境,才能让读者从意象中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思或所颂扬的品格。

黛玉运用修辞手段,创造了令人赞赏的审美客体。比如在《咏白海棠》中黛玉用“白海棠”自拟,用梨花的白净和梅花的神韵衬托白海棠的纯洁,实则写黛玉自己。由此可以看出比拟辞格的运用,为诗增添了不朽的艺术光彩,为写黛玉的纯洁品格提供了有力的艺术手段,从而为我们创造了“白海棠”这一永恒的审美客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中“风刀霜剑”作比喻给人一种环境恶劣的感觉,这也是审美对象所起的效果。“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葬花吟》)中“香丘”指花的坟墓,花是美好的事物,葬花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被侮辱的纯净的地方。“香丘”借代指黛玉的坟墓,也指出了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的性格。这才是“香丘”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所在。总之,修辞格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寓意深刻的审美客体。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林兴仁.《红楼梦》的修辞艺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

[4]李庆荣.现代汉语实用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

[5]王希杰.汉语修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7.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9.《红楼梦》王熙凤人物赏析 篇九

【王熙凤】金陵十二钗之九,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结局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更多《红楼梦》文章推荐阅读:

1、《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2、《红楼梦》的人物

3、《红楼梦》知识题

4、《红楼梦》妙玉人物介绍

5、《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6、《红楼梦》诗词(20句)

7、《红楼梦》贾源人际关系

8、《红楼梦》读后感1800字

9、《红楼梦》内容介绍以及100位人物介绍

10.红楼梦林黛玉简介 篇十

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取水灌溉,得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神瑛凡心偶炽下界,她也决定陪其到人间,以一世的眼泪还他灌溉之恩。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贾府通称林姑娘。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在贾府。后父亲病故,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元春省亲后,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宝黛爱情建立在共同的叛逆精神基础上,二人不仅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体贴,而且在情感上亲密无间,在思想上水乳交融,真心相爱,纯洁无瑕。但是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宝黛爱情历尽风刀霜剑,最后以黛死钗嫁的结局收场。

上一篇:不续签劳动合同协议下一篇:优 秀 团 员 申 报 材 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