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2024-11-06

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通用7篇)

1.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整合课程资源

紧扣新课标, 恰当地使用和分析教材, 以主线整合相关课程资源, 为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坚实基础。

教材乃师生中介。一般意义上, 教材首先是教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的主要内容, 自然就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教学相长的中介之一。笔者在授课之前, 深入学习课程标准, 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确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并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把教材处理为“统一大业之问题由来”、“统一大业之指导思想”、“统一大业之成功实践”“统一大业之人民愿望”四个部分。本课内容反映当代的实际, 可利用的资料很多, 但课堂不能被资料所“堆砌”, 要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线, 使各种教学资源能在此主题下有机结合, 发挥最优化的效果, 使课堂丰富多姿又灵动有序。

二、创设有效情境

设置悬念,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 以情境体验历史。

兴趣多由情境来。夸美纽斯认为,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 是后天习得的。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不可欠缺的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 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动力, 又是学习的结果。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注重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

质疑、解疑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增长的有效途径。它既可以营造课堂气氛, 也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 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出示《祖国江山一片红》邮票的图片 (注:邮票图案为工农兵手持《毛主席语录》, 背景中“革命委员会”的红旗汇成的红色海洋和工农兵群众热烈欢呼的场面, 上方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地图上除台湾省外全部绘成大红色, 上面印有“全国山河一片红”金字) , 并设置悬念:这张邮票于1968年11月25日邮票首先在北京发行, 发行时间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国各地邮局停售, 邮票要全数退回。但已有个别邮局提前售出了这枚邮票, 致使有少量邮票流出。“一片红”发行存世数量少, 成为新中国邮票中著名的珍邮, 并名列世界珍邮之中。为什么国家要停止销售这张邮票?接下来的教学再谈分离的现状和统一大业, 学生的印象就会更深刻。一张小小的分寸邮票, 使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其求知欲。

本课内容涉及学生熟悉又十分感兴趣的当代重大历史事件或热点问题, 学生既是学习者, 又是见证者, 所以容易理解正在发生的现实情境, 更可以由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展望未来情境等, 以丰富的影像资料为依托, 给学生充分的加工和理解创造的空间。比如, 让学生扮演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 模拟双方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 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创设的情境中, 使“演员”和“观众”都能受到教育, 让活动不仅能在知识生成层面上有意义, 更能在情感态度层面上发挥作用。

三、推进互动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建立合作小组,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以探究认识规律, 以交流升华情感。

互动催生历史情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师生互动, 努力把学生对每个知识要点学习的过程变成活化了的历史活动场景。在互动中学习,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环境, 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多样探索性活动。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课堂环境及具有探究性的各种问题情境, 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主动探究相关问题, 这种问题可以预设于课前, 也可以生成于课间, 更可以拓展于课后。如在讲到国共两党高层“再次握手”图片时, 笔者预设三个问题:该图片反映什么事件?为什么称“再次握手”?与汪辜会谈比较, 此图反映的两岸关系有何新发展?由此进一步引出探究问题:影响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的建议是什么?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穿插师生的互动活动,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 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

综上所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应当着力做到明确教学目标, 理清教学内容, 规划教学流程, 创设历史情境, 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环境, 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多样探索性活动, 以达到推进互动教学的目的。

2.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55-01

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阻碍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陈旧

要想实现新时期初中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灵活多样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必要的。从目前历史教学的开展来看,大多数课堂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对时代要素及许多新的辅助工具进行充分利用,教师依旧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依旧依靠聆听和笔记来完成所有知识内容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在被压制,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对知识主动获取的积极性。

2、师生互动不足

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师生互动的不足。课程教学中,师生的良好互动不仅能极大程度的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与合作氛围,同时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说,也能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课前课程设计还是教学实施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都极为有限,教师与学生“各司其职,各为其政,互不干涉”,不能直接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具体特点及高效教学实施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或整改,但是却具备了主题性、创新性、实践性、趣味性、生动性以及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的多项特征。基于这一系列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目标。

1、合理的进行知识延伸

人教版历史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对知识进行合理延伸。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大会遇到阅读问题了,因此,书本上、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应降低了。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教学空间方面给予了教师极大的发挥余地,鉴于此,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延伸历史教学的范围,为课程教学创新性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自由阅读卡片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图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形象的说明。比如,如果课文讲到长城,自由阅读卡里就介绍建筑长城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来,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和收集一些成语典故,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性,帮助学生从典故中去吸收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在活动课后设置、安排一些延伸活动,如在“编历史小故事”活动课之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出一期板报,反映活动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时安排,尝试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多种知识延伸的策略与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喜爱程度,同时对于学生知识的纵向与横向发展来说,也会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2、将作业融入生活,注重知识的渗透

在所有教科书的序中,对教学目标及任务都有明确的指示。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渗透。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适应人教版教材的特性,充分发挥其优势与特色,建议教师应从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转变以往学生的复习思路,将历史作业融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如每一章节新内容都会设有一定的导入内容,教师进行作业布置时,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宽思维,如在“秦的暴政”这一内容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来了解秦的暴政的具体情况,还可以与家人一起进行探讨。这样一来,不仅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了预习工作,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的兴趣,为新内容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不仅需要课程教学中贯彻创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于教师知识的全面性及综合性来说,也有较高的要求。作为初中历史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对教材的特点进行充分把握,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及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监测,争取在充分发挥教材特点的同时,为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高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静洁.谈人教版初中历史的高效性教学[J]. 新课程学习(上),2014,01:153.

[2] 吴梦琦.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课文编写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教学计划 篇三

一、学生分析.新生总体感觉很好,但每个班总有一到两个非常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很聪明,好好培养成绩会有起色,所以对他们要有耐心;另一部分,确实有些头疼,对他们要以严格为第一要求,他们有很多毛病,至少我们应该先确保他不再增添新的毛病,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对策,争取对症下药。

2.总的来说,十个班级的学生共同点是:提高中等生能力,拉进后进生的距离,不忽视尖子生的拔高。

二、工作目标

1、增加耐心,常问多辅,争取每节课充实。

2、增加信心,减少后进生,提高班级平均分,争取四校考试贡献力量。

三、具体措施

1.课堂上,讲认真备好的课,上课达到尽兴且有激情,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2.教学上,关注优秀生,让其学会方法,为初三做好准备;关心后进生,对其循循善诱,耐心教育,能让其提高到最大程度。

3.生活上,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关心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其克服困难。

4.学习中,利用好班级小组,多互助、多带动,减少差生人数。

5.考试上,充分利用每周周清,严格要求,人人过关或者多次过关,充分发挥试卷的作用。

6.听课上,虚心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并积极参加评课。

四、集体备课、听评课

历史教研的内容:

①与同学科教师共同谈听课的感受,积极、多角度、快乐的评价本周作课老师的课。

②反思过去一周的教学状况,及时找到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③确定下周讲课内容,集中备课,确定重点与难点。

④对于历史教学各版块的合理化建议。

听评课:

4.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篇四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扩张时代的时间和含义

(2)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3)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的内容,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殖民扩张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打断了其发展,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 新航路的开辟,为促进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是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条件,所以本课应该以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为主线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可层层设疑,进行问题探究。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贯彻面向全体的原则。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另外,新航路的开辟属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应引导学生放眼世界,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世界的变化。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歌曲导入:

为学生播放美国乡村音乐《I am sailing》,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曲中航海家漂泊在茫茫大海中的思乡之情,由此引出本课所要接触到的航海家。教学过程: 首先解题:新航路是15世纪末到16世纪,西欧各国开辟的由欧洲通往亚洲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图说历史]多媒体展示: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思考:从两幅图中,你能看出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比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多了什么地方吗?由此引出美洲是因新航路的开辟而发现的。问题探究之一: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州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州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航海家们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多媒体展示材料: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并回答新航路开辟的第一个原因„„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根本原因 [高考链接](2007广东卷)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答案:D 多媒体展示图片:马可?波罗(1254--1342)17岁时从意大利来到中国,回国后发表《马可?波罗行纪》为学生讲述马可波罗到中国的所见所闻,并得出第二个原因——社会根源: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寻金热” 多媒体展示课文图片: 思考:观察图片中的男人在干嘛,女人又在干嘛?猜猜女人翻看的是什么样的书?这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西班牙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材料二:(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迪亚士

学生思考并得出第三个原因——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多媒体展示图片:旧航路——14世纪前后欧亚之间的商路并进行分析,由此得出第四个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感悟历史]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西欧商人,要到东方去,你会 A.乘飞机飞往东方

B.利用帆船绕过地中海探寻到达东方的新航路 C.发动战争侵入东方 D.利用汽车绕道东方 答案:B 通过此道选择题可知道第五个原因——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 [步步为赢]15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这样评论主要是因为: A、当时了解到东方有很多财富

B、当时已具备了海外探险和扩张的条件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D、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答案:B 由此引出新航路开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多媒体展示指南针、当时的帆船图片。

1、客观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2)造船技术的发展(3)地理知识的进步

2、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步步为赢]马克思认为帮助欧洲“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的中国古代发明是 A.火药 B.印刷术 C.造纸术 D.罗盘针 答案:D 问题探究之二: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航海家们是怎样开辟新航路的? [板书]

二、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运用多媒体更形象地标示出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的路线 让学生列表格:

时间

人物

国别

航线

支持者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1492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王室

1519--1522

麦哲伦

西班牙王室

[时光隧道]小明通过“时光隧道”来到了15世纪的欧洲。在街上,小明与一个自称是哥伦布的人交谈起来,但小明很快发现这人并不是真正的哥伦布。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明:哥伦布先生,能讲讲您伟大的航行吗? 哥伦布:当然可以,我希望通过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也为我的祖国-----葡萄牙开拓新的土地,并且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很遗憾我横渡太平洋只到了美洲,并没有到达真正的印度 [步步为赢]哥伦布在第三次出航的时候被捕,证明他有罪的是:“一位葡萄牙人发现了真正的印度,他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B [步步为赢]右图是美国芝加哥为庆祝哥伦布航行到美洲400周年而发行的一枚邮票,请问该邮票发行的时间应在

A.1492年 B.1519年 C.1892年 D.1897年 答案:C [步步为赢]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A、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答案:C [步步为赢]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对当时的地圆学说提供了确证的是 A.达·伽马的航行

B.哥伦布的航行 C.迪亚士的航行 D.麦哲伦的航行 答案:D [步步为赢]有一本名为《归来没有统帅》的传记,记述欧洲航海家环球航行的事迹,其主人公肯定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答案:D 多媒体展示哥伦布的旗舰“圣?玛利亚”号剖面图,为学生讲述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奇闻逸事。

小结: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两条航线、四个人物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520 年11 月28日星期三,我们越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在3个月20天里,我们没有吃过任何新鲜的食物。我们吃的饼干已不是饼干,而是爬满虫子、发出老鼠尿味的粉渣。我们喝的是早已赋臭的黄水。我们也把盖在大桅顶端以免它损坏帆缆索具的几张牛皮取下来吃了。但是它们经过风吹雨淋,已经十分坚硬,我们只好把它们放在海里海水里泡上四五天,然后再放在火上烤,这样才能吃下去。我们还常常吃木榍。有人卖老鼠„„然后,即使这样也找不到老鼠了。

——麦哲伦

材料二:更残忍恶毒的是西班牙人对印加帝国的征服。西班牙征服者的首领是弗兰西斯·皮萨罗„„1531年,他和他的四个兄弟一道率领远征军入侵印加帝国„„印加的统治者阿塔华尔巴应皮萨罗的邀请前来赴会,后者却趁机抓住了这位手无寸铁的“皇帝”,当场屠杀了“皇帝”的许多随从。这位“皇帝”被迫拿出了许多赎金——22英尺长17英尺宽的一间屋子里堆满7英尺高的金银财宝。在夺取了这些财物后,皮萨罗背信弃义地杀死了“皇帝”。思考:根据材料及教材内容,思考应该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问题探究之三:我们需要学习哥伦布等航行家们怎样的精神?由此引入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尤金.布丁的名画《安特卫普的港口》,是当时世界贸易中心和欧洲商品的集散地 [时光隧道]假如你是1543年的安特卫普的一个大商人,某天你的岳母70大寿,你带着什么特别的礼物去祝寿?(谈话内容可从礼品、进货地点变化等方面入手,要求能够体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生1:非洲的象牙;美洲的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瓷器„„(贸易范围扩大、贸易数量和品种增加)生2:现在生活既舒适又充实,不用象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长途奔波了„„(商业中心的转移)生3:„„

由此得出对欧洲的第一个影响——对欧洲:引起“商业革命”:(1)贸易范围扩大(2)贸易数量和品种增加(3)商业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时光隧道]地主手中拿着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与商人的礼物相比,稍嫌逊色。地主一直沉默,听着商人讲话,看着自己不再光鲜的衣着,瘪瘪的钱袋,想着钱越来越不值钱,物价飞涨,忧心忡忡,心情低落。

多媒体展示材料: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由此得出对欧洲的第二个影响——引起“价格革命”:(1)货币贬值(2)社会分化:①封建主衰落②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步步为赢]1520年,一位德意志商人在葡萄牙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答案:D 由此得出第三个影响——开始殖民扩张

[步步为赢]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表现为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雇佣劳动力增加 D.封建主阶级衰落 答案:B 问题探究之四:印第安人的后裔为什么打出“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这样的标语?只有印第安人对哥伦布等人的航行感到不满吗?

[专家点评]如果你是一位历史学家,请公允地评价新航路开辟对亚、非、美洲的影响?

1、带来深重的灾难: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 2、冲击了当地落后文化和生活方式

问题探究之五:请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分析哥伦布等航海家的活动产生的影响。

[文明联接]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的农作物传播方向,由此得出对世界的影响:

1、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逐渐结束相互孤立的状态,文明发生碰撞并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与世界会合;

2、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3、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步步为赢]新船路开辟的影响,最重要的是

A.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

B.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C.大量贵金属流人西欧,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D.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答案:B [高考链接](2006上海卷)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答案:D [步步为赢]下列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中,最贴切的是 A.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地安人带来无穷灾难 B.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的先驱 C.哥伦布的行为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的,对近代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答案:C 思考: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有两大壮举,指的是哪两大? [步步为赢]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相比,共同之处有: ①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②都使用了中国发明的指南针

③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④都以寻找黄金为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拓展与延伸之一: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航行的目的、性质、影响方面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弄城,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 材料二: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材料三:哥伦布被任命为发现地的统帅,可以获得发现地所得一切财富和商品的十分之一并一概免税;对于以后驶往这一属地的船只,哥伦布可以收取其利润的八分之一。——哥伦布同王室签订的合同 学生讨论并得出下列表格:

郑和下西洋

迪亚士、哥伦布航行

目的

1、扬国威

2、获得外国的珍宝特产

3、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等

1、掠夺财富;2、扩张领土,占有市场3、传播基督教等

性质

政治行为、贡赐贸易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

消极

国力不堪重负;远洋航海业衰落

造成亚、非、拉美的长期贫困落后

积极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欧洲:„„;世界: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拓展与延伸之二:15世纪中国的造船业、航海业比欧洲更发达,为什么不是中国人首先进行这样的地理大发现?

[步步为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对世界市场形成起直接作用是 A.引起价格革命

B.世界进入西方殖民时代 C.引起商业革命

D.美洲进入世界大家庭 答案:C [步步为赢]下列各项符合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的是

①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②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③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大西洋沿岸转移到了地中海地区 ④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步步为赢]开辟新航路所带来的后果中,不包括 A、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削弱 B、西、葡两国扩大了资本

C、扩大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 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的衰落 答案:B 思考题: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具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促进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1)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2)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3)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发展。

5.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篇五

专题十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

要点扫描:

我国现在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即在和平的环境中谋求发展,而和平的环境主要靠外交手段来创设,为了更好的理解现在我们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还要先从近代中国的外交讲起。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①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③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在近代史上由于中国人民饱受侵略压迫之苦,人民渴望和平,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宣布我们决不去侵略别的国家来发展自己,我们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二. 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②成就: ⑴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⑶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⑷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3、70年代的外交

①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②成就 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⑶中日建交 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⑷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的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②成就 ⑴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⑵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②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 今后我们如何继续走好和平发展之路

1、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五. 针对某些国家散布的“中国军费增加”“中国威胁论”等言论,如何驳斥

1、当今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还未完成统一大业,台独势力猖獗,加强国防力量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安全,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称霸世界

2、中国军费开支虽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及一些国家,如只占美国的七十份之一,也远远不及日本

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的传统

二、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主要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因忙于美西战争而错失时机。为加深和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即在承认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从此,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一天天扩大。

(3)扶黎扶蒋,控制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走向和解、中美建交;前进道路,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问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三、中日关系

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

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 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④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⑤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⑦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

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巩固训练

有人评论说,21世纪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正如19世纪德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崛起一样,将会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中、印两国在古代同为亚洲文明古国,两国交往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近代有相似的遭遇和共同的历史任务。在现代同为世界大国,两国的交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19世纪中期,中印两国有何相似的历史遭遇,20世纪中期后,两国又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任务?(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印两国互相支持,为世界和平作了哪些努力? 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上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中,两国相互作用,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19世纪中期美、德两国面临的共同历史任务是什么?这些任务完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两国以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20世纪,“美国因素”成为影响德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德国的每一次成败都能看到“美国因素”的影响。试举例加以说明。(举三例即可)

答案:

(1)相似的历史遭遇:19世纪中期,都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共同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

(2)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3)共同任务:完成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方式:德国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美国是国内战争,即南北战争。

影响:两国经济飞速发展,都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但同时德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土义传统,使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4)①一战后期,美国参战加速了德国的失败。

②二战前,美国实行中立纵容了德国侵略。

③二战中,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速了德国投降。④二战后推行冷战政策,导致德国分裂。

6.人教版历史教学设计 篇六

一、学习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我翻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关于今天怎样讲战争的思考——从杨静老师《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课的教学片断说起, 2012年第9期历史背后的推手——“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谁持彩练当空舞——从沈为慧老师“解放战争”一课教学设计说起。2012年第12期中国近代史是否“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初中历史“战略大决战”一课引发的思考。这几篇文章开阔了我的眼界, 读的我如痴如醉, 他们精巧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 引起了我很多反思, 真是受益匪浅。后来, 我又看了红色电影《辽沈战役》, 听了单田芳主讲的评书《辽沈战役》, 对解放战争这段历史的理解就更深刻、形象了。带着这些前期的准备和酝酿, 我又把教材和教参细细研读了一遍。根据一节课一个灵魂的教学思想, 我感觉自己的思路有了,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重难点, 紧紧抓住解放战争的脉络进行备课, 然后通过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来引申升华。写教案、制作课件就比较容易了。

二、规划教学流程

走进课标, 知道重庆谈判, 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我给学生出示了一段话:战争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 或者说战争是人类文明无法摆脱的梦魇。图片展示:日本轰炸中国的城市, 日本投降图, 中国民众庆祝抗战胜利。然后问学生, 抗战胜利后, 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抗战胜利后,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全国都把目光聚集在国民党和共产党身上,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出示图片: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 以及国共的军事实力对比情况。之后让学生了解国民党当时的优势, 国共双方对内战的态度可想而知。国民党蒋介石要发动内战, 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欺骗人民, 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产党毛泽东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毛泽东决定去重庆谈判。然后通过课件图片辅助, 讲解这个小专题的发展情况。

学生合作讨论, 老师总结, 然后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之后是引申升华, 知识巩固, 中考真题演练。

三、对初三复习课高效课堂的思考

1. 初三复习课一定不能炒旧饭。没有知识的提升, 只有考点, 只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历史课是没有生命力的。

2. 初三历史复习课重在小专题的综合研究, 充分利用报刊、书籍、电视、网络中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 加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让学生从历史复习课中找到历史的古今联系、中外关联。对历史线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从历史的学习中看到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 历史复习课除了理出线索, 还有重视知识点的混淆。学生在知识的混淆点是最容易失分的, 如果能通过复习课把这些易混点解决了, 初三历史复习课就上好了。那么, 怎么能知道哪些知识点会混淆, 那就要研究中考。通过大量的研究找出学生的易混点在哪里, 然后深挖、讲透、巩固。

4. 历史复习课要精选试题, 进行有效训练, 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 一定要在课堂上做,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5. 处理好精讲与背诵、训练的关系。初三历史时间紧任务重, 所以通过延长课堂时间, 增加课时量, 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更新教学观念, 在备课上下工夫, 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6. 处理好老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老师讲得再好也不如学生喜欢学, 所以老师要激发学生、鼓励学生, 尤其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发言、多表达, 找到历史与学生知识的切合点, 让学生学以致用。

摘要:总结初三历史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对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至关重要。本文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例, 通过备课前期的课标、教材和理论研究, 规划小专题的教学流程, 反思初三复习高效课堂的感悟。一步步提高课堂效率, 总结教学经验。

7.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错误举隅 篇七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学术著作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基于新课程理念,在运用专题史体例编撰高中教科书时,在某种程度吸收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表述有所变化。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由于篇幅及其体例的限制,教材编写者对某些问题的表述并没有充分展开,对某些历史细节并没有充分考证,出现了某些史实表述方面的错误。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在必修1第14课第67页写道:“从此(1919年五四运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无论是人教版必修3第15课第74页的逻辑还是按照金冲及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上册)(第115~125页)的叙述,都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运动中去并非始于五四运动,而是始于1920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后,先进分子陆续在中国各地建立一批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共早期组织通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济南劳动月刊》,积极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为后来中共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在必修1第14课第68页写道:“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按照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金冲及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和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将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中中共政策的转变梳理如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中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1922年7月,中共二大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加入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等九个决议案。在《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提出要先行邀请国民党在适宜地点开代表会议。1922年8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在杭州西子湖畔召开(史称“西湖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迫使会议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的建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前提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这一决定得到1923年6月12日至29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的确认。1922年9月,李大钊、陈独秀等陆续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

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迫于共产国际的强大压力,陈独秀勉强地接受共产国际作出的这个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决定。这一点在中共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得到印证。教材编写者所使用的“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定”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在必修1第14课第69页写道:“(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据徐中约在其被国内外史学界公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权威著作《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其中提出了与人教版教材的表述截然不同的观点。兹摘录如下:(在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国共分裂的危险日益加剧——引者注)1927年6月1日,他(指斯大林)发了一封电报给鲍罗廷(苏联派驻中国的顾问)和中国共产党,命令他们:(1)组织一支包括二万名共产党员和五万名工人农民的新的武装力量;(2)在武汉重组国民党;(3)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增加工农成员;(4)不待武汉政府的命令,没收当地土地;(5)设立一个国民党特别法庭,审判反革命者,而不可涉及共产党员。事实上,它是号召组建一支独立军队,把武汉变成一个仅置于汪精卫傀儡领导之下的共产主义政权。鲍罗廷和陈独秀认识到这个命令是行不通的,于是就要求罗易(共产国际代表)去执行。为了显示他的善意和诚信,罗易就向汪精卫出示了这封电报。到这个时候,汪精卫才认识到史达林(即斯大林)的真正意图是要摧毁国民党左翼,把武汉政权变成共产主义的傀儡。然而他没有立即采取行动来阻止这个阴谋。7月13日,鲍罗廷宣布共产党员将退出政权,但不退出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党部迁往江西九江,并且对武汉的攻击也逐步升级。7月14日,汪做出了报复,宣布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在言语和行动上,都违反了国民党的政策和思想,是有罪的,并且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两天后,他进一步宣布,如果共产党员退出武汉政府,就要同时退出国民党、军队和各级政府。尽管看起来汪精卫已经和共产党分裂,但还能够容忍他们,没有立即进行清洗,也没有将共产党从国民党内和军队内强制解散。直到7月26日,武汉主席团才在共产党继续不断的辱骂声中,命令从国民党内和政府职位上驱除共产党员,除非他们放弃共产党员资格。同时,国民党员不允许参加其他党派。8月1日,共产党员借着国民党左派的名义在南昌起义,最终引致致命的打击。汪决定命令全面清洗共产党员,重组重要组织,比如总工会、农会、妇女协会和商会。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汪精卫在7月15日只是采取“和平分共”,并没有展开激烈的行动,只是到了南昌起义爆发之后,才采取严酷的屠杀政策。

人教版教材编写者在选修4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42页引用了童年时期的华盛顿用斧子砍倒一颗樱桃树后,主动向父亲承认错误并得到父亲原谅的故事,宣称家庭教育对华盛顿的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实际上,这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被证实纯属虚构。该故事源于美国梅森拉克魏姆斯牧师编写的、并于1800年付梓印行的、只有短短80多页的《华盛顿传》。2008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对华盛顿童年所住房屋的遗址进行深入细致地发掘并获得华盛顿一家人的许多文物以后,做出了一个许多人不愿听到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童年时期华盛顿的家及其附近,连一棵樱桃树都没有,更别提什么树墩与生锈的斧头了。”这就充分说明华盛顿根本就没有砍过樱桃树,何来承认错误之说。或许,人教版教材的编写者为了慎重起见,在引用这则故事时,特别使用了“据传说”的措辞,这本身就使这则故事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应该秉承求真崇实的理念,撰写既有严肃性又不失生动性的信史。

无独有偶,人教版教材编写者在选修4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第59页写道:“中日甲午战争

前夕,孙中山上书给清政府要员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有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上书受挫使孙中山毅然抛弃改良幻想,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按照人教版教材的说法,上述受挫促使孙中山立即由改良走向革命,事实果真如此吗?按照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黄宇和在《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一书中的观点:“该上书虽然失败,孙中山还是把该书全文八千余字刊刻于当年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月刊。此举的目的很明显:他希望借此引起李鸿章重视,或其他大员注意。如果他的改革建议得到接纳,并被邀请参加推进新政,则仍有希望采取和平手段改变清廷以图强。无奈日复一日,回信仍如石沉大海。同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清廷显得愈是腐败无能,他的革命决心就愈是坚决。”据上所引,我们似可认为,上书受挫并没有促使孙中山完全抛弃改良的想法,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糟糕表现最终推动孙中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道路。

这课的第61页,关于宋教仁的死因,人教版教材编写者仍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坚称袁世凯是宋教仁遇刺案的幕后真凶。或许,人教版教材编写者所持的重要理由就是宋教仁所领导的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赢得了压倒性胜利,控制了议会中的大多数席位,威胁到袁世凯的权力和地位,加之宋教仁拒绝袁世凯的收买,激化了宋教仁和袁世凯之间的矛盾,为欲大权独揽的袁世凯所不

容。“宋案”发生后,凶案嫌疑人的离奇死亡,促使人们本能地将幕后真凶锁定为袁世凯。

然而,学者张耀杰在《谁谋杀了宋教仁:政坛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一书中,运用大量经得起检验的史料,认为宋教仁当年之所以遭到暗杀,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党内的声望崛起过快,甚至架空了革命领袖孙中山,而其政治主张也为党内许多革命大腕所不容。众所周知,宋教仁当年一直在鼓吹议会政党内阁制度,孙中山等人都倾向于总统制。正因为如此,随着他的声望骤然上升,其议会政治道路也引起了党内其他领导人,尤其是向来拥护孙中山的黑社会色彩浓厚的陈其美的强烈不满,其最终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导致宋教仁惨死的元凶并不是远在北方的、久被后世诟病的袁世凯,而是远在上海的、被宋视为革命同志的陈其美。历史毕竟不能仅仅依靠感情和猜测来书写,而要凭借大量不容置疑的事实来说话。

参考文献:

[1]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黄宇和.三十岁前的孙中山:翠亨、檀岛、香港(1866-1895).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5]张耀杰.谁谋杀了宋教仁:政坛悬案背后的党派之争.北京.团结出版社,2012.

上一篇:新学期,新开始,新感受作文下一篇:“爱国之旅”主题班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