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

2024-06-20

哲学原理(通用8篇)

1.哲学原理 篇一

1.群处守住嘴,独处守住心

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2.人生旅途上,横竖都是路,苦辣酸甜都要尝。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经历的多生命有长度,经历的广生命有厚度。经历险恶的挑战,生命有高度;经历困苦的磨炼,生命有强度;经历挫折的考验,生命有亮度。有丰富的经历,才有丰满的人生。

第一句,既有矛盾的普遍性,也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第二三四句,矛盾的特殊性,因果关系。最后一句,因果关系,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3.人生就是这样,处同样的位置,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

一因多果。一因……相同的位置,多果……哭笑等

4.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不要羡慕别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完美,只是你没看到罢了。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够追逐多久,坚持多久。第一句,矛盾的转化。第二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第三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第五句,矛盾的特殊性。

5.忍耐,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假如你是一株弱小的花卉,想要绽放你的美丽,你就得忍受寂寞的成长;假如你是一列钻进隧道的火车,想要沐浴温暖的阳光,你就得忍受冰冷的黑暗。冲动是魔鬼,忍耐是天使。魔鬼教你全功尽弃,天使助你水到渠成。忍过黑夜,天就亮了;耐过寒冬,春天就到了。忍耐……意志,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6.一年轻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有位老人听了,随即把一粒沙子扔在沙滩上,说:“请把它找回来。”“这怎么可能!”接着老人又把一颗珍珠扔到沙滩上,“那现在呢?”如果你只是沙滩中的一粒沙,那你不能苛求别人注意你,认可你。如果要别人认可你,那你就想办法先让自己变成一颗珍珠。物质决定意识。注意,认可……意识.沙,珍珠……物质。二,内因的决定作用

7.做好人,靠的是一颗善良的心;做老好人,靠的是一张善变的脸。一,意识的能动性。二,实践的作用。意识指导实践,实践塑造人的本质。人心……意识。好人……人的属性

8.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智商是零,过一分钟后恢复正常。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我们的不自由,通常是因为来自内心的不良情绪左右了我们。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强大。一,第一句话,因果关系;价值评价。二,最后一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9.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活着,他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

一,意识的能动性……指导实践,造成物质后果。二,因果关系……同因异果。

10.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真正的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要认错,也好改错;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其实,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二,意识的能动性

11.心善自然美丽,心慈自然柔和,心净自然庄严;淡泊寡欲可以养神,宁静致远可以养志,怡情适性可以养和,观空自在可以养心。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个人生。一,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影响生理。心善良自然美丽。二,因果联系。种下,收获。三,联系。后面的几句话之间。12.早上一个积极的小想法,可以改变你的一整天。意识的能动性。但有点夸大了意识作用的倾向,有点主观唯心主义。

13.哭的时候没人哄,学会了坚强;怕的时候没人陪,学会了勇敢;烦的时候没人问,学会了承受;累的时候没人依靠,学会了自立。一个人,如果不坚强,软弱给谁看!一,因果关系。因为……所以。二,实践塑造了人的本质

14.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爱情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守出来的。如果只用眼睛找,你很难知道谁可以相守一生。因为只有遇到事情,人性里的善或恶才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别用外貌和财富选人,而要用挫折、**和平淡去选人。扛得起责任、同得了甘苦、守得住寂寞的,才是一辈子的恋人。一,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看……感性认识。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遇到事情……实践。三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15.一叶知秋 知生命的转瞬即逝 知风雨过后 是那绚丽的彩虹 知生命的死亡蕴育 知阳光 知热爱 对一个生命的个体 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切的生命 生存 都是自然而然的发生 发展 消失 都是伴随着自然思绪的飞扬 而展现出的 生命的思想 特有的魅力 显示出世界的无穷力量 智慧 包括人的理想 信念 自然界的生命的更替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叶……特殊,秋……一般。二,意识的创造性。叶……物质,知秋……意识。

16.非大胆不足以任大事,非小心不足以处天下事。——沈近思 晚安,祝各位平安喜乐。一,两句话一起,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不同的态度指导 不同的行为。二,每句话本身,有因果关系。因为大胆所以任大事

17.人,要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秋叶,有凄美有浪漫,有慵懒也有眷恋;流水,有柔弱有执著,有短暂也有永远,是一种思索也是一种信念;人生,有纠结有释然,有选择也有割舍,是万般的无奈也是美丽的期待。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没有驿站,就没有遥远;没有眼前的一望无边,何来生命的豪迈。

第二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二,最后一句,因果关系

18.如果你觉得生命里的每扇门都关着,那请记住这句话:关上的门不一定上锁,至少再过去推一推。一,实践决定认识。觉得……认识,推……实践。二,现象和本质。关上……现象,上锁……本质

19.不要走的太慢,花会凋谢,也不要走得太快,那样,花还没有开。适度原则

20.你爱的 你想的 你牵挂的 最终 会输给 对你好的.物质决定意识。爱,想,牵挂……意识。对你好……物质

21.世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别瞧不起自己。--不论是否创造过巨额价值,爱你的人眼里,你都是奢侈品。要对得起自己。---不论周围人如何的眼含轻蔑,都不该妨碍你冷艳高傲的活着。你很贵,要活得珍贵!—— 苏芩第一句:矛盾的特殊性。第四句:价值评价的主体性。第六句:内因和外因:唯物观……意识无法改变物质。轻蔑……意识,活着……物质

22.人生活在得失间,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到了,莫要沾沾自喜;没有得到,也莫要灰心丧气。活一回人生,不要有太多的思虑,学会取舍,用一种宁静和从容,温柔地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走过是是非非,才知道宽容大度。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宽容,心中就多一点空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对立面的依存和转化

23.不要根据你看到的去评价一个人,因为你看到的,有可能是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一,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看……感性认识。二,假象。感性认识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现象分为真相和假象。想让你看到的,一般不是真相

24.世界原本就是清清静静的,只是人的欲望扰乱了这个世界才会有纷乱。你若不修一颗清净心,走到那里都是喧嚣世界。以上论断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25.读书,其中一个益处,是能填补个人人生阅历的苍白。别人多少年才走完的路,几十天、几天甚至几小时,如同电影镜头为你回放。那些原本要历经沧桑才能体会的心情,现在却有幸在岁月还未耗逝的时候就一窥究竟。—— 尼克·霍恩比

26.怕苦的人将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只苦一阵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没有备胎意识的人,人生将有很大的风险。想过与众不同的生活,就要有与众不同的想法。眼睛能看到的地方需要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需要眼光。一,怕,不怕……意识。二,苦一辈子 苦一阵子……物质。意识指导实践,造成物质后果。直接关联的考点是意识的能动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三,如果回答矛盾的特殊性,因果关系,27.人一走,茶就凉,是自然规律;人没走,茶就凉,是世态炎凉。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茶说:我就是一杯水,给你的只是你的想像,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心即茶,茶即心 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价值评价是指不同的主体对相同的客体,好恶不同。对这杯茶,有人欢喜有人厌恶,则为价值评价。意识的选择性,是面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认识其不同的部分。有人看见杯子,有人看见水,有人看见茶叶,则为选择性。创造性是看到了物质对象之外的东西,包括推理 想象等。

28.如果掩盖自己的错误,比错误更严重,如果改正错误,也许是一时的不舒服,但是能安祥一辈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 29.有好的旅伴,再远的旅程都不会嫌长。一,因果关系。二,外因的影响。三,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路程远……物质 不觉得……意识。

30.一个人把自己看得太高,就会被别人看低;一个人把自己看得低一点,就会被别人看高和尊重。故意抬高自己是一种心虚,故意贬低自己也会矫揉造作。平和的神情、真诚的态度和不在意别人眼中是否贵贱的肚量,是祥和生活的保证。第一句话包含的哲理有:其一,因果关系。其二,矛盾的转化原理。最后一句,意识的能动性……指导实践

31.一个人能走多远全在于自己,不尝试就永远不可能知道。第一句是内因的决定作用。第二句是实践决定认识.……

32.【盖茨为何不坐头等舱】有人在经济舱看见盖茨,问他为什么不坐头等舱,他答“头等舱比经济舱飞得快吗”。而同样的富商麦肯锡被问为什么只坐头等舱时他说:“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盖茨的节俭观念应该提倡,麦肯锡的“机会战略”同样值得欣赏,舍得在对的地方花钱才能赚钱。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情都是对立面的集合体。坐头等舱,经济舱各有利弊。二,价值评价的主体性。对相同的事情,两个人看法不同

33.---如果你等到每件事都确定是对的才去做,那你也许永远都成不了什么事。所适用的原理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确定……认识,做……物质。本论断的正确之处,是强调实践的重要,缺点是对认识的重要性有所忽视。正确的表达是: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深化认识。34.人生贵在淡定。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令我们无法预料、无从强求,但顺境中宠辱不惊、怡然自得,逆境里不弃不馁,才能解世间浮沉、见人生真意。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淡才能放得下。背负太多,就会活得很累,放下即是解脱。淡看人生荣辱得失,一切均如过眼烟云,去留无痕,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站得高才看得远,看得淡才放得下。……这句话包含了几个原理?我看出了三个。你试试吧!一,实践决定认识。站……实践,看……认识。二,认识指导实践。三,因果关系,因为站得高 所以看得远。

35.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运用相关哲理对第二句话加以剖析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本论断片面强调的尊重客观规律,无视人的作用,犯了宿命论的错误。

36.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如果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我们与谁捆绑在一起,这很重要!这故事说明:一个人与不一样的人在一起也会出现不一样的价值!一个人与不一样的平台也会体现不同的价值!请结交有正能量的人会影响您一生!正确性在于认识到了外因的作用,错误在于夸大了外因的作用忽略了内因的决定

37.不要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了里。昨日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泪水。运用相关原理对以上论断加以分析。时间的一维性

38.心静的女人最美,因为她看淡一切,追求简单快乐,心宽了,当然青春永驻,女人的美不仅是外在,而在于内心的强大。强大不是强势,而是发自内心的释然与淡定。女人的安静不仅可以改变自己,更可以改变一个男人,可惜很多女人懂还不明白,还沉浸在那些浮夸的赞美中,迷失自己,麻醉自己,装做不认识自己因果联系;现象与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来源于物质 第一句话包含了两个哲理。一,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影响生理。心……意识,美丽……生理状况。二,因果关系。因为……所以

女人的安静不仅可以改变自己,更可以改变一个男人,可惜很多女人懂还不明白。

39.多数成功,常不在于你饱览多少书籍,身怀多少绝学,历经多少事情。一要会看,要站在高处,看来龙去脉,看发展趋势,看关键环节,看机遇所在,要看得清、看得大、看得远;二要能忍,古今多少人,因忍成事,因不忍获败,忍得了当下,谋得了长久;三要善弃,要适时放手,燕雀眷恋檐下,鸿鹄展翅蓝天。一,会看……抓主要矛盾。二,能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意志力。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转化。以上论述中所总结的会看、能忍、善弃等三项成功经验,分别包含了那个哲理?三个哲理哦

40.越是有水平高素质的人,谈吐越是风趣幽默,而话语间却又能包含哲理耐人寻味,反倒是那些严肃黑脸,句句上纲上线的人,或许其实他并没有那么令人尊敬。前者在细微之处渗透大道理,后者则是在众人面前卖弄仅有的小聪明。这可能就是大家和小匠的区别。这段话中包含了了几个哲理啊?能看出两个以上吗?……这材料是一位考研学生提供给我的,谢谢一,现象和本质.大家……本质,现象……随意。小匠……本质,现象……上纲上线。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大家和小匠,都是不同属性的集合体。三,因果关系。大家因为素质高,所以谈吐风趣。四,矛盾的特殊性……大家,小匠的表里各有特点。

41.如果你想要成功,不要去追求成功;尽管做你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相信它,成功自然到来。可能性与现实 意识的能动一,现实性和可能性。成功……可能,做好手头的事……现实性。现实可以转化为可能。二,意识能动性。意识指导实践……平常心,指导踏实实践 42.有同情心,才能利人;有体谅心,才能容人;有忍耐心,才能做人;有慈悲心,才能度人;有艰难心,才能助人;有沉潜心,才能学人;有明智心,才能观人;有包容心,才能处人;有厚道心,才能谋人;有细节心,才能察人;有信任心,才能用人;有责任心,才能育人; 有美丽心,才能示人。.一,整体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不同的心,产生不同的后果。二,意识的能动性,指导实践。心……意识。三 因果关系。每一句话的两段之间,有因果关系。

43.当你真的在乎一个人,多么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也变得重要起来。因为爱,所以在乎,因为重要,所以爱。第一句,价值评价的主体性。对在乎的你这个主体 微小的细节,也可以评价为重要。第二句,是因果关系。

44.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杨绛《100岁感言》一,实践决定认识。锻炼……实践,修养……认识。二,因果关系。锻炼……原因,修养、效益……结果

45.古印度一位大智者说:财,小财是财富,大财是包袱,再大是糊涂;色,小迷是负担,大迷是麻烦,再迷是风险;名,小了得安宁,大了心不静,再大压力重;食,小吃补营养,大吃损健康,再多卧病床;睡,小睡去疲倦,大睡废时间,再多人变懒。踏踏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适度原则。突破了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46.王尔德: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瑕的未来。……这句话是否正确?包含了两个哲理。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体。圣人身上有龌龊的地方;罪人身上有圣洁的地方。二,发展观.圣人,罪人都会有变化。

47.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不从当下去努力,明天有再好的计划,都是幻想、空想、妄想最后一句是那一个哲理啊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可以把意识转化为物质。计划……意识,努力……实践

48.眼睛很难看到路的尽头,耳朵无法听清蝼蚁的对话,鼻子绝对嗅不出水的清纯!唯有这颗玲珑的人类心,能穿越过去、未来与现实,可以让时间停止、倒流、超越,并能让死去的人复活,与未来的人交流,把现实中的人粉碎!若愿意可以臆想种种不可思议之场景与经历,这便是人类的神通。修行,修这颗心!第一句话,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和表面。二,第二句话,正确之处是揭示了意识的创造性,错误之处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意味

49.马克思大女儿燕妮曾问历史学家维特克:“您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类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维特克说:“只要四句德国谚语就够了:1.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2.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3.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4.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德国的四句谚语,分别包含了那四个哲理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矛盾的转化。二,发展观之新生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三,因果联系。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一分为二

50.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满足多了,痛苦自然就少;装的理解多了,矛盾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胸襟决定器量,境界决定高下。活着就是一种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得一颗平常心,无时不是快乐;修得一颗满足心,无处不是幸福。第一句,因果关系。因为快乐多,所以烦恼少。最后一句,正确之处是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错误之处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51.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植物的成熟,是状态的演变;人生的成熟,是意识的提升。岁月,变得了江山与容颜,却无法让人心自然地成长。人生的境界,只有在经历之后,领悟了多少,就有多少成长。敢于闯荡,敏于领悟,少年也英雄;若虚度光阴,心智不开,必成痴汉。人生熟透,心态淡然。第一句:实践决定认识。成熟……认识,阅历……实践。第二句,矛盾的特殊性。植物,人生不一样。第四句,认识指导实践。领悟……认识,成长……实践。最后一句 实践决定认识。

52.“不会游泳的人,老换游泳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懂经营爱情的人,老换男女朋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懂经营家庭的人,怎么换爱人都解决不了问题;不懂管理基本功,老换员工和客户是无事于补的;不懂正确养生的人,补品再好,吃得再好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蜕变自己。“内因的决定作用

5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李叔同

54.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没有后来的甜。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拒绝“苦”就等于关上了“甜”的门,须知,攀登得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既如此,与其忧伤地接受,不如快乐地迎接。两种姿态,两种人生,我的人生我做主。一,人生如茶,矛盾的普遍性。二,不会苦一辈子:发展观;主要矛盾。三,没有开始的苦:联系。四,苦苦甜甜,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五,拒绝苦:矛盾转化原理。五,两种姿态:意识的能动性;因果关系。

六、我的人生:内因的决定性。

55.事实证明,女人不能惹:曹操惹了小乔,赤壁被火 烧光了;李世民惹了武媚娘,江山被 夺走了;咸丰惹了慈禧,清朝灭亡 了;黄世仁惹了白毛女,结果被打倒 了…所以要好好尊重你身边的每个女人。(转)题最恰当的答案是主观辩证法之归纳:从个别到一般。小乔等是个体,女人是一般。回到外因的作用、因果关系,也沾边。在以往的考试中,也出现过一问适用多个原理的情况

56.心理箴言】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没有哪件事,不动手就可以实现。世界虽然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看不到美好,是因为你没有坚持走下去。人生贵在行动,迟疑不决时,不妨先迈出小小一步。前进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第一句:矛盾的特殊性。贫穷,梦想不一样。第二句,实践活动直接现实性。动手……实践。第三句,实践决定认识。看不到……认识,走下去……实践。此句还包含了因果关系。第四句,物质第一性。贵在行动。行动……物质。最后一句 意识的创造性.美好糟糕……物质 叫做……意识。

57.人生如茶,苦极回甜。温水泡不出好茶叶,温室养不出好儿女。茶的品质再好,水温不够也不出香味。人生,只有像茶叶一样,在滚水中反复折腾,浸泡,才能把内在的潜质逼出来,为自己创造出长久稳定的幸福。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种成熟,都是幸福的预兆一,苦极回甜……矛盾的转化原理。二 温水与茶句……外因的作用。三,创伤……实践,成熟……认识,实践决定认识。四,最后一句 联系,成熟与幸福有联系

58.太爱一个人,你会太在乎他跟谁一起,心里是否有你;太爱一个人,会被他牵着鼻子走,完全不能自己;太爱一个人,会无原则地忍受他,慢慢他习惯被纵容;太爱一个人,他会习惯你对他的好,而忘了自己也应该付出。所以,爱一个人不要爱十分,八分已足够,剩下的两分爱自己.....一,第一句,因果关系。因为太爱 所以……。二,第二三四句,因果关系;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指导实践。爱……意识,被牵、忍受,习惯……习惯。最后一句,适度原则

59.、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没有变;

2、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

3、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干;

4、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

5、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

6、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

7、机会是持续发展的;

8、不求人,格自高。——胡雪岩,一切在变……正确。运动的绝对性。人心不变……错误。人心即人性,是历史的。社会改变,人性必变。二,读书……感性认识。明理……理性认识。本句话贬低了感性认识 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正确的:读书促进明理;明理引导读书

60.眼睛,为远方而神往,因风景而陶醉;心灵,为平静而安栖,因阅历而饱满;故事,为结局而喜悲,因情节而丰富;欲望,为满足而疯狂,因追求而精彩;信仰,为崇高而寻求,因虔诚而圣洁;人生,为成功而歌颂,因经历而厚实;朋友,为真情而相守,因关怀而亲密。一,整体包含的哲理是矛盾的特殊性。眼睛,心灵,故事各不相同。二,心灵句包含了两个哲理。其一,因果关系。心灵因为平静,所以安栖。其二,实践决定认识。阅历……实践。三,获奖者的名单将评论中公布。

61.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人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多一些勇气,去坚定自己的选择。一,内因的决定作用。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62.话,不能说得太满,满了难以圆通。适度原则

63.①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②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③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④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对以上内容的最后三句话加以分析在乎……意识。本论断的正确之处的看到意识的能动性。错误之处是对意识能动性的作用有过分夸大,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64.你对事不在乎,它就伤害不到你;对人不在乎,他就不会令你生气。在乎了,你就已经输了。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才是无敌的。

65.成长就是这样,你得接受了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谓惧的长大。接受……伤害,尊重客观,无畏惧成长……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的哲理是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66.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爱情是扔出了就收不回的赌注。对自己好点,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下辈子你们不一定能够遇见。——徐志摩一,矛盾的特殊性。青春,人生各不相同。二,时间的一维性

67.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会懂得。例如感情,痛过了,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懂得如何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的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着,学会放弃,生活就会变得容易。有一种感情叫无缘,有一种放弃叫成全。68.人生的快乐秘籍其实很简单:放下城府,重回天真;放开度量,海纳百川;舍得名利,甘愿平凡;看淡得失,无忧无虑;想开一切,天高云淡!该论断的正确之处,是看到了意识的能动性。错误之处是有所扩大,有唯心主义的因素

69.拿自己的热脸贴对方的冷屁股,还总认为自己还做得不够好...在自己眼里,这是爱; 在对方眼里,这是烦; 在别人眼里,这是贱一个事情即客体,不同的人即主体有不同的评价啊,体现了价值评价的主体性

70.人生的苦与乐,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苦,一面是乐。失落时是苦,希望时是乐;经历时是苦,回味时是乐;今日以为苦之事,却为明天回味之乐。人生没有永恒的苦与乐,苦与乐常常只在人心的一瞬之间!——运用相关哲理对以上3句话分别加以评析第一句是对立统一规律,事物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第二句的前半,是矛盾的特殊性;后半句是发展观。最后一句是发展观加唯心主义

71.爱情最怕,好起来不给对方空间,恨起来不给对方机会一,“好起来不给对方空间”。——没有把握适度原则。二,“恨起来不给对方机会”。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72.一生要铭记四个字:莫怕,勿悔。取舍间别犹豫,想好了就去做,退却中易错过;得失前别忐忑,是你的跑不掉,不是的少强求;成败中别浮躁,追来逐去,皆要消散,除了心之淡定,其它都是浮云。若怕,唯有让;若让,多是败;若败,只剩悔。前半生莫怕,后半世勿悔。别承载过甚,智者不惜死,懦夫苟且生。一,两句话合在一起,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莫怕……意志力,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三,莫悔,时间的一维性

73.00年前一天,北威尔士王子出去打猎,留狗在家看护婴儿。王子回来后,看见血染被毯,却不见婴儿。而狗呢,正舔着嘴边的鲜血,高兴地望着他。王子大怒,抽刀刺入狗腹。狗惨叫一声,惊醒了睡熟在血迹斑斑的毯子下面的婴儿。这时,王子才发现屋角躺着一条死去的恶狼—— 很多错误,都是在一时冲动时做出的现象和本质。王子没有看到现象与本质的对立性,把现象等同于真相,无视了假象的存在。

74.【小故事】宋孝宗到灵隐寺问辉禅师:这飞来峰,既已飞来,何不飞去?师曰:免折腾,一动不如一静。孝宗至大殿礼佛,见观音手执念珠,又问:菩萨手执念珠,念什么呢?师答:便念观音菩萨。孝宗大疑,便问师:莫胡说,天下人都念他,他却念自己作甚?师大笑:求人不如求己啊。最后一句有哲理,知道是那个吗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75.1、20岁认为诸葛有水平,40岁认为曹操有水平,60岁发现刘备有水平。

2、20岁听演讲当晚失眠,40岁听演讲当场走神,60岁听演讲当下入眠。

3、20岁被人中伤吓一跳,40岁被人中伤咬住闹,60岁被人中伤哈哈笑。

4、20岁恋爱考虑结果,40岁恋爱考虑后果,60岁恋爱考虑因果。一,发展观。二,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原理 篇二

黑格尔把国家看作是精神、伦理的东西, 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有其自身的根据和目的的独立力量。既然是一个独立的力量, 就具有个体本身的特性。“个体性作为排他性的自为的存在, 表现为它对别国的关系, 其中每个国家对别国来说都是独立自主的”, “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自由和最高荣誉”。[1]339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来说是拥有主权和独立的”。这是国家成立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标志。黑格尔认为:“作为国家的民族, 其实体性的合理性和直接的现实性就是精神, 因而是地上的绝对权力。它有权首先和绝对地对其他国家成为一种主权国家, 即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1]346也就是说, 如果他国不承认本国的的独立性和主权性, 那么, 独立性和主权性便没有意义, 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存在了。事实上, 它究竟是不是这样一种自在自为地存在的东西, 这一点要决定于它的内容, 即国家制度和一般状况;而承认既包含着形式与内容这两者的同一, 所以它是以其他国家的观点和意志为依据的。”[1]346

二、不干涉他国内政

黑格尔认为, 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作为精神的国家乃是自由的真实体现, 国家是一个自在的、完全独立的整体。但是“不同他人发生关系的个人不是一个现实的人, 同样, 不同其他国家发生关系的国家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个体。”[1]347现实中不存在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人, 也不存在脱离国际关系的国家。因此, 在国际关系中, 一个国家要想获得他国的承认, 也必须同时承认他国。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必须通过别国的承认才成为完善的。当然, 这种国家之间的承认也是需要保障的, 那就是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由此, 黑格尔进一步深化, 提出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他明确强调, 一个国家不应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他把这看作一种完全内部的关系, 是一个国家正统性的体现。然而, 黑格尔所处的时代, 正是德国处于四分五裂混战的时期, 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同他的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的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这就使得他的民族主义具有明显的大民族主义色彩, 使他认为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居于领导地位的民族, 而其他民族在世界历史中只起着从属的作用, 甚至表现出了对其他民族的蔑视。比如他提到:“例如关于游牧民族, 或一般说来, 关于任何一个具有低级文化的民族, 可以发生这样一个问题:在哪种程度上它可以被看成一个国家。”[1]347这就明显表现出黑格尔对于“具有低级文化的民族”的偏见, 也是对这些国家的独立性和主权性的怀疑。这也为大国干涉弱小国家内政提供了借口, 也使得黑格尔“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国家关系基本原则的观点具有不彻底性。

三、以国家利益为本

国家利益至上作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基本原则, 已经被世界普遍接受。黑格尔并没有提出“国家利益”的概念, 它是以“福利”的概念来论述国家利益的。他认为:“由于各国都是以作为特殊意志的独立主体相互对待, 又由于整体的特殊意志完全以它自身的福利为内容, 所以福利是国家在对别国关系中的最高法律。”[1]349并且突出强调, 福利是国家在对别国关系中的最高原则。他指出:“在对其他国家关系中的目的, 以及替战争和条约正义性辩解的原则, 也不是一种普遍的思想, 而是它的特定的和特殊的、实际受到侵害或威胁的福利。”[1]349黑格尔在这里用“福利”代指“国家利益”。这是国家实体性的福利, “是作为一个特殊国家在它特定利益和状态中以及同样特殊的对外情况中的福利。”[1]349也是具有“对抗一切单一和特殊, 对抗生命、财产及其权利, 以及对抗其他集团的那国家绝对权力。”[1]339

随后, 黑格尔又谈论了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一般人都认为道德与政治对立, 政治要服从道德。但黑格尔却不以为然, 他指出:“国家福利具有与个人福利完全不同的合法性。”[1]349国家直接在具体的实存中获得了它的权利, 国家的运行原则只能存在与具体实在中, 把道德律用于判断国家关系是否合法, “乃是建立在对道德、对国家本性和对国家跟道德观点的关系的那肤浅观念之上的。”[1]350很显然, 黑格尔是反对把政治与道德对立起来, 并将道德置于国家之上, 用道德制约国家的观点的。

四、遵循国际条约与惯例

黑格尔虽然认为战争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方法, 但他也承认国际法的, 他主张处理国家间的关系要遵循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他提出:“在战争中, 战争本身被规定为一种应该消逝的东西, 和平的可能性应在战争中予以保存”, “战争的矛头不得指向内部制度、和平的家庭生活与私人生活, 也不得指向私人。”[1]350关于国际条约, 黑格尔认为:“国际法与实定条约的特殊内容有别, 它是国家间应该绝对有效的普遍的法;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在于, 条约作为国家彼此间义务的根据, 应予遵守。”[1]348这里, 他指出了条约与国际法的不同, 条约作为特殊的法应该服从普遍的法, 因此, 条约也要服从国际法。国家间如果签订的条约符合国际法原则, 那么, 它们遵守条约也就是遵守国际法。

国际条约作为国家之间的明文的规定, 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国际惯例作为国家间不成文的规定甚至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占有更大的比例, 因而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在黑格尔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认为这是国际法的基本渊源之一。他指出“在战争中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 以及在和平时期一国对从事私人交易的他国人民所特许的权利等等, 主要以国际惯例为依据, 国际惯例是在一切情况下被保存着的、行为的内在普遍性。”[1]350但是, 黑格尔紧接着又补充了“欧洲的国际法”, 指出:“欧洲各民族根据他们的立法、习惯和文化的普遍原则组成一个家庭。在战争状态中国际法上的行动也要根据这一原则而有所修改, 否则一切都将受到互相为非作恶的心理所支配。”[1]350黑格尔这样的看法很显存在着严重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

摘要:黑格尔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哲学原理》之中, 包括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国家利益为本、遵循国家条约与惯例等。这些理论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探析和学习黑格尔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对当前我们合理处理对外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3.巧用历史故事,探求哲学原理 篇三

一、以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大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这不仅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也可以把抽象的哲学原理变为具体的事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主观能动性”是哲学中很重要的知识点,课本对此的解释是:“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如果直白地把这一概念解释给学生,教学效果肯定很差。所以,在解释含义之前,我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述了郑板桥治财主的故事。

有个财主十分霸道,佃户在路上见到他都得叩头、让路。少年郑板桥决心要治治这个财主。他和给财主喂驴的孩子商量好,每天背着财主,给驴鞠一躬,然后把驴打一顿。后来,只要郑板桥向驴鞠躬,这头驴就吓得乱蹦乱跳。这天,郑板桥见财主骑着驴过来,冲着驴就鞠躬,驴子一看是郑板桥鞠躬,就乱蹦乱跳,把财主摔在地上,财主被磕得鼻青脸肿。过了几天,财主又骑驴出门,郑板桥连忙迎上去鞠躬,驴子被惊得乱蹦起来,财主急忙下驴,哭笑不得地说:“小板桥,你小小年纪就这样知礼,实在难得。以后,就免了你的礼吧!”财主还对别人说:“郑家这小子,长大后必定大富大贵。”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每次向我鞠躬行礼,我都受用不起。”

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郑板桥用什么办法惩治财主?”学生在笑声中思考后说:“动物没有与人一样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对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条件反射,郑板桥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惩治了财主。”我非常惊讶于学生的回答。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真是教起来得心应手,学起来轻松自如。

二、以例设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两种说法的共同点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情境,诱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直截了当地强加给学生。

在讲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我举了发生在北宋年间的三个案子:

第一个案子发生在北宋年间,有一个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过了一阵子,他听说母亲去世,已经下葬,就偷偷把母亲的棺柩盗了出来,合葬在他父亲的墓穴之中。后来此事被人告发,官府把他抓起来,按照“挖坟开棺的人应当处以绞刑”的法律规定,准备判处该人死刑。案子送到当时有名的司法官员苏采手中,苏采说:“儿子把母亲的尸骨取出来和父亲葬在一起,怎么能和盗挖他人坟墓、求取钱财相提并论呢。”他把案子上报皇帝,皇帝同意苏采的看法,否决了原来判处死刑的判决。

十多年后,北宋河中府又有人盗挖母亲棺柩,但他所挖的墓除葬有他母亲的尸体外,还有他母亲后夫的尸体。按照当时掘墓见尸的法律处分,应该判处死罪。当时的官吏同情他的一片孝心,特别向皇帝请示,后来只以减死罪一等论处。

到宋仁宗时,陕州有一个人的母亲在改嫁之后死了,后来他的父亲在死后下葬时,他因为母亲不能和父亲同葬而十分痛心,就跑去盗来母亲的遗体,和父亲埋葬在一个墓穴当中。当地官府将他捉拿归案后,准备按照“未殡葬而盗尸柩”的法律条款判他两年半的徒刑。后来,陕州通判张唐卿说,这个人只知道有孝而不知道有法,就将这个人释放了,并向朝廷作了汇报,受到朝廷的肯定,

这三个故事本身很有吸引力,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故事讲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这三个人都犯了盗墓罪,为什么有的该判死刑的却减刑了,有的该判刑的却被释放了?三个案子各有什么不同?官吏对案子的处理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学生讨论热烈,我因势利导,道出本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这节课没有任何说教,以例析理,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课本上的论述。

三、以事导理

抽象的理论、沉闷的课堂、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解……论及对政治课的评价,这些坏字眼总是如影相随。要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向往的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关键。政治课教学要力求将课讲得轻快明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求理论联系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典型事例,以例喻情,以事导理,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自然感悟深刻的道理。

例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哲学课中的重点。这一内容单从理论上讲解往往无法使人信服,所以需要用大量事例来说明。我列举了“苏东坡乱改菊花诗——狗尾续貂”的历史故事。

一天,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不在家。苏轼见其书桌的砚台底下,压着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只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不妥,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会四处飘落呢?于是他挥笔续道:“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到苏东坡续的诗后建议皇帝将苏东坡调到湖北黄州当官。就这样,苏轼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转眼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刮了几天大风。看到满园十几株菊花花瓣全都被风刮落了,苏轼傻眼了,才知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不胜惭愧。

四、以情结尾

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职高学生经历着种种诱惑和考验,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稚嫩单纯的心灵。一些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信仰在慢慢地丢失;一些学生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讲究吃喝,挥霍无度。社会的影响太大,教师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但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只要用真情去感动学生,必定会帮他们找回迷失的信仰和理想。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充满真情和感动的桥梁,使学生在感动中潜移默化,健康成长。

“人生价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抽象又敏感的话题。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职高学生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内容教学时所举的事例必须极具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方能使学生的道德有所提升。在讲述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种种错误和危害后,在课的最后,我选取了司马光典地葬妻等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除此之外,司马光还有许多让人感动的高尚品质。在我国历史上的宰相中,真正能冠以大公无私的,只有司马光一人。他对政敌能公私分开,对反对他的人从不挟私报复。司马光的日常生活也十分简朴,“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他在信中教导儿子:“穿衣无非是为了御寒,吃饭无非是为了果腹。经商做买卖的人收藏的是金银,读书人收藏的是书。”司马光的妻子死了,虽然位及宰相,司马光却无钱安葬妻子,最后卖了地,才把妻子安葬。司马光对人诚实,居洛阳,卖马。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司马光就不这样,而是反复叮嘱去卖马的人,这马一到夏天就要发病,你务必给买马的人讲清楚。司马光逝世的噩耗传出,“京师之民,罢市往吊,粥衣以致奠。巷哭以送丧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更有“天下皆是,家家挂像,饭食必祝”,而“京师画其像,刻印粥之,四方皆遣购。画工有致富者”。

学生听完故事后,不胜唏嘘,领悟了在这世上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一极具感染力的教学安排,以情动情、以情激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五、巧设悬念,预示新课

一般说来,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习热情会有所下降,课堂气氛也由热烈变得冷清。为此,教师要想办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如何组织呢?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另一个章节的开头,因此,教师在课堂“收尾”时,如果善于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吊住学生胃口,既可活跃气氛,又可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以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在教学“矛盾特殊性原理”之后,学生要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并不困难,但要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既很重要又很复杂。所以,我有意用历史故事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在课堂结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朱元璋的两幅画像,并作了相应的讲解。

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有两张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如今这两张画像一张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悬挂在南京明孝陵的享殿内。为什么两张画像形态各异?这就是下节课要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蕴涵的哲学原理也是下一节要讨论的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篇四

一、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哲学原理学习心得(最终版) 篇五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究竟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呢?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哲学原理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 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呢?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身物质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 集合,且事物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篇六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 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 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

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⑤ 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

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 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03年、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⑥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7.哲学原理 篇七

一、利用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思想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 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比如,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道尔顿首先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汤姆生发现电子, 提出“枣糕模型”;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提出“带核原子结构”模型;再到了近代, 玻尔引入量子论, 薛定鄂揭示了波粒二象性规律,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接近客观事实。

在教学中, 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比如, 在初中的学习中, 一般都认为, 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 而二氧化碳是不支持燃烧的。到了高中, 学生知道到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 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从而掌握了广义燃烧的概念。显然, 燃烧的概念被发展了。所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自己的适用范围, 而科学的发展、认识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 应以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发展的眼光来学习化学。

二、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想

许多化学事实中同时存在多种矛盾。例如, 某种溶液当中可能存在多种平衡, 在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就要抓住主要的平衡。NaHCO3溶液中既存在着HCO3-的电离平衡、H2O的电离平衡还存在HCO3-的水解平衡, 这里HCO3-的水解平衡是主要的, 所以溶液呈碱性。而NaHSO3溶液中也存在着HSO3-的电离平衡、H2O的电离平衡和HSO3-的水解平衡, 这里HSO3-的电离平衡是主要的, 所以溶液呈酸性。

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决定事物发展过程的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观点掌握从复杂的矛盾体系中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去认识、理解问题。如浓醋酸在稀释过程中, 溶液导电能力先逐渐增强后又逐渐减弱, 分析这一现象时, 只要抓住溶液导电能力主要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影响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因素有电离程度的增大和溶液体积的增大这一对矛盾, 开始稀释时, 电离程度的增大是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 而后来溶液体积的增大转变成影响醋酸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矛盾。

三、利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如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的得电子和还原剂的失电子、氧化剂的化合价降低和还原剂的化合价升高、氧化剂的被还原和还原剂的被氧化, 这些过程, 既是对立的, 又是统一的。没有还原剂的失电子就没有氧化剂的得电子, 氧化剂是被还原剂还原, 还原剂是被氧化剂氧化,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个反应既是对立的, 又是同时存在的。两者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 离开了一方, 另一方就不能存在。又如, 离子键中的静电吸引和排斥;化学平衡中的正反应和逆反应, 都属于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斗争的矛盾。

四、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要求我们在解决化学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 在选择灭火方法时, 应根据着火物体的性质。着火物质的性质不同, 扑灭火灾的方法也就不同。一般的火灾可以用水或泡沫灭火器去扑灭;油、苯、酒精等易燃物质着了火, 就必须用黄沙、泥土去扑灭;而金属钠、钾着火, 水、二氧化碳、泡沫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都不能用, 否则不但不能灭火, 还会“火上浇油”助长火势。又如, 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 溶于酒精就形成胶体。这些事实都告诉学生, 学习化学不能死记硬背, 一成不变, 要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分析问题的本质, 利用化学原理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五、利用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

我们在讨论物质的溶解性时, 一般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这个划分也只是相对的, 世上并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 有一个规律是叫“可溶的物质可以制取难溶的物质”, “较强酸制较弱酸”, 如果我们以相对的眼光来看, 就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可以制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酸性较强的物质可以制取酸性较弱的物质”。这就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 讲到侯德榜制碱法时的一个反应:NH4HCO3+NaCl=NaHCO3↓+NH4Cl, 用常规的思路就不能理解为什么NaHCO3会以沉淀的形式析出, 因为NaHCO3是易溶于水的。但是, 如果我们看两者相对的溶解度, 就不难理解:NaHCO3的溶解度比NH4HCO3和NaCl都要小得多, 在饱和的NaCl溶液中易达到过饱和而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又如, 实验室中可以用酸性较强的醋酸来制取酸性较弱的碳酸 (H2O+CO2) , 用碳酸 (H2O+CO2) 可以来制取更弱的HClO。

另外, 在讨论化学键时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分, 如果我们以相对的眼光来看, 实质上两者也没有严格的界线。比如, 我们可以把离子键看成是共价键的极性趋向于无穷大之后形成的。而事实上, 往往许多化学键并不是纯粹的离子键或共价键, 而是两者同时都有。我们说某个化学键是离子键还是共价键, 主要是看哪种键为主。

六、利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 讲到随着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7个再到8个, 元素从金属变到非金属再到惰性气体,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其他的例子也很多:硫酸的浓度从稀到浓, 其表现出的性质就很不一样;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 随着氢氧化钠的量增加, 产物会从氢氧化铝变成偏铝酸钠。

化学是学习哲学的资源, 用化学学哲学, 充分发掘化学知识中的哲学资源, 促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认识论。用哲学学化学, 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如何利用高中化学教材中蕴藏着的哲学原理,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 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哲学原理,化学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8.哲学原理 篇八

关键词:抛光磨头;振动;主要矛盾;现象;本质

1 引言

KD268C抛光磨头是我公司主导产品抛光机的重要配套部件。该款磨头以其工作效率高,维护简便,配件供应市场广,而受到用户的普遍欢迎。但是,该产品在出厂初期(磨合期内)易产生振动,是多年来困扰该产品的一大难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振动问题目前已得到根本解决,产品技术性能及稳定性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该问题的解决,除了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外,在思想认识上,也有所启发。

2 抓住主要矛盾

哲学原理讲“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在解决问题时,首先必须全力找出这个主要矛盾。”

引起磨头振动的原因比较繁杂,就磨头本身而言,某个运动部位有干涉,齿轮啮合不好,工作面配合不当,润滑不良,某处磨损,甚至某个螺钉未拧紧都会使磨头不能正常工作,产生振动。外部因素中,上部、大梁、机架水平、皮带、固定筒、与之配套使用的磨块等都有可能存在问题,系统存在的所有矛盾都会集中从磨头上反映出来。

上述问题抽象上升至理论都归结为系统固有频率,激振频率及激振力,一提到激振力,人们会很自然想到其数学模型f(t)=meω2sinωt,旋转体旋转轴线与重心不重合就是这个模型的具体解释。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必须购置动平衡试验机,产品进行平衡试验经配重后才可出厂。

可对此进行分析,磨头虽是完全均匀的对称结构,但由于材质不均、加工及装配误差的存在,严格意义上它确是一个不均衡体。但在实际应用中,空载运行时无振动现象,且非常平稳,部分振动磨头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振动自行消除。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有些振动磨头去掉一个磨块后(标准设计是6个,均匀分布),照理说振动应该更剧烈,但这时反而使振动消除。可见,配重平衡问题在这里并非主要矛盾。

振动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振源,另一个是减振措施。这里的减振措施是传动部分的弹性元件,也有可能是弹性元件的问题。

维修过程中,有人尝试将大胶垫处加1.5 mm弹性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而换怀疑该件原设计参数不合理,笔者将该零件尺寸进行了调整,并投入批量验证,结果问题依然存在。

2007年5月高明贝斯特抛光磨头出现整线振动,一条线共有20来个,经过多次调试处理,最后还有16个无法正常使用,遭到客户严重投诉,最后派了一位经验丰富员工前往处理,在对其逐个进行检查后,重新调整凸轮间隙,问题便得到彻底解决。

至此,不难发现主要矛盾在于凸轮间隙。

3 探求事物的本质

哲学原理讲“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原因。一定的现象往往揭示一定的本质,但现象并不等于本质,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现象,更要探求其本质,只有抓住了问题实质,才能使问题得到正确解决。”

磨头振动有时段性特点,高峰期都集中在每年的4~5月份,当时有分析认为,4~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弹性元件参数变化,使得系统固有频率变化,从而造成产品振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根据不同季节(春季和夏季)、不同地域(南方和北方、国内和国外)配置参数不同的弹性元件。因而,怀疑弹性元件参数随外界温度变化可能是造成产品振动的重要原因。

为此,笔者将弹性元件置于恒温箱中,按温度梯度,分别测试其参数,结果发现在磨头使用可能变化的温度范围内,相关参数变化极小,因而不得不重新调整解决问题的思路。

后来的实践证明,振动高发期正是产品投入使用的高峰期,投入使用的新线越多,暴露的问题也越多。温度变化的影响只是一种表象和巧合。

在多次售后维修验证的基础上,拟决定在产品装配后安排专人集中进行试验,经统一调整间隙后再出厂。

在出厂试验方案上,当时存在三种意见:

意见一认为:必须采用按实际生产需要的输送速度,大梁摆频、摆幅,不同工位配置不同标号的磨块,进行出厂试验。理由是原来也有出厂试验,由于不符合实际使用情况,从而试验时没有任何问题,一投入生产应用,问题就出来了。

意见二认为:必须设计专用的试验台及专用工装进行试验,因为意大利也有类似的试验手段。

意见三认为:意见一虽符合生产实际,也能达到试验目的,但需消耗大量的磨块和砖坯。作为试验验证没有问题,但长年累月作为产品的出厂试验,是不经济、不可持续的;意见二也可取,但投入较大,使用比较烦琐,而且效率低,不适合大批量试验要求。因此,必须探求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

意见三进一步认为:出厂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暴露并解决一些初级故障(特别是装配工人流动较大时)。由于机器在运转一定时间后,内部应力会重新分布,在这时再检查间隙并进行调整,特别是统一调整,这样机器出厂力学状态的一致性及稳定性就有了保障。

大部分振动现象出现在新机调试时或开机一段短暂时间后,而大部分解决的办法也是较专业的人员调整一下间隙就能恢复使用,原来出厂虽有简单的运转试验,但缺少调整间隙特别是统一调整间隙这一关,使得产品出厂力学状态不一致。

经过反复论证及比较,最后确定:采用现有通用主机及通用高标号磨块(1500),加上一定的压力,模拟实际生产,运行一定时间后,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统一调整间隙后再喷漆出厂。

实践证明,上述方案不仅行之有效,而且经济,操作也十分简便。

4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

哲学原理讲“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可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或普遍规律。但是,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也非常重要,否则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这个观点对工作的指导意义是:工作中要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特别是在解决现场技术问题时,不能忽视技能型人才的作用。

在认识到间隙问题后,一段时间内振动现象略有好转,但问题依然严峻。因为这个间隙确实不好把握,仅有钳工基础及对产品结构熟悉还不够,还要熟悉产品使用情况及对抛光磨头使用特性有一定的感悟能力。

在后来的多次售后服务中,笔者发现配件公司一位员工对间隙调整及振动问题有独到的判断处理能力,随后将其调至相应岗位,加上相应的产品出厂试验手段的完善,终于使振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从智力水平来说,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是不相上下的。但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造成了智力结构的差异,能力侧重点会各有千秋。

肯定个人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个体的否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正确肯定个体的价值,与集体作用价值观并不矛盾,因为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企业众多个体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使得企业集体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

5 结语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个问题的解决,只是一个认识过程的完成。事物还在不断发展,新的矛盾还会出现。需要不断学习,迎接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

上一篇:晚秋经典台词下一篇:如何结合职校的心理特点,提高职校学习电工电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