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设计

2024-08-08

抛锚式教学设计(共8篇)

1.抛锚式教学设计 篇一

抛锚式教学法

抛锚式教学法是较成熟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中的一种,其是以一种技术学为基础的重要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的弹性理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简称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抛锚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成抛锚。它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处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凭借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抛锚式教学有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其一是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其二是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1.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将科学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公民和工作者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情境的选择要提供给学生一种真实可靠的语言信息,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语言形式要符合实际的功能和规律,使学生在一种真实自然的情境中体会语言,使用语言。例如 我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在上课以前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快的融入梁祝的曲调当中,我先让同学们观看了舞蹈梁祝的经典片段,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自己仿佛处于梁祝的故事当中。2.提出问题

抛锚式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它的课程构成的三要素——情境、学生和课程。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和它们紧密相联,使三者之间协调一致。考虑情境,情境的设计是整个课程展开的关键,要把各个知识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真实,生动而又充满知识技能的网络体系。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学生是教学的整体,我们必须认真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方面的情况。在课堂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把握好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课程,在问题的设计前我们要认真地考虑课程中哪些知识点应用技能和任务布置是学校重视的,哪些是重点难点并要多花些时间来讲解演绎的。因此,设计每个问题前要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掌握到的知识点进行充分预测。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去掉的同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述音乐知识,而是提问学生音乐的那些要素改变了才导致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懂得音乐的表心里,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曲子的印象。3.组织协作

基于问题进行小组协作讨论,发挥学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形成由外部导向到个体内部驱动的过程。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它的组成要素为: 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或生活体验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在个体之间采用对话、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例如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课中,我让学生讨论如果让自己选乐器,用什么乐器能表现强大的封建势力,用什么乐曲能表现弱小的祝英台呢?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对话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它促进了学生音乐思维的逐步形成。4.效果展示

效果展示是对学习成果的展现,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以考试的形式来展现学生学习的成果,一系列的考试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无形的压力,使音乐学习变得枯燥单调,而且缺少了语言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音乐学习需要更多地在真实情境中的实际操练来检验它的成果,音乐教学中“趣味性”问题也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游戏和竞赛等方式的效果展示使教学成果表现的更直观,在游戏和竞赛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得到认可和鼓励,例如在上学期我并没有采取考试的方式来给学生打成绩,而是举办了一场班级的歌唱表演赛,同学生们都很积极,这样学生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和参与的兴趣。5.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是教师用来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操作方式,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观察。通过对学习效果的适时反馈,通过师生对话,教师可以对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习方式如何,学习状况如何有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进行思考,主动学习。

(2)生生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切磋,互相启迪,互相批评。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使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成为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在学生的独立反思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弄清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优势。

课题式教学

课题式教学是以明确的目标展开的设计活动,所以课题的训练能为学生创造一种体验设计过程的机会,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去体现设计本质—创造力、设计中的创造包含着多层学科的交融和多种能力的体现,课题式教学就是要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把握这种关系和能力.课题式教学主要是在建立在专业工作室制下,以课题目标为导向,把设计基础教学与设计创新联系起来,使基础知识直接应用于设计之中.在课题训练的调查分析中,让学生切实的去了解设计的方法、程序以及设计与产品、生产、流通等之间的一些相互关系.课题式教学的特点:实践性是课题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体会设计的过程,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乐趣,这有助于学生的自信和自强.同时,这种方式也使学生改变了从过去被动式接受到主动学习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独立性是课题式教学的特点之二,通过课题训练,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判断、思考来确定设计中的观点、任务;用自己的选择和方法来表现设计中的风格、形式;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扩展自己的思路.创造性是课题式教学特点之三.创造是以创新、变化为前提的,课题实践的一切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着创造展开的,它是课题教学的核心.如何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潜能,是课题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例如在《音乐画面与美术画面的设计》一课当中,为使学生实践的内容切实落实到计划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准备阶段:明确课题,针对课题内容让学生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探讨设计的表现风格形式.如:设计的主题是以复活节、情人节、圣诞节为内容,定位是欧洲市场的文化礼品、日用品的包装.设计要求是如何把欧洲的传统文化习俗、人的情感需求融入设计主题之中,使其设计的形式因素与目标相一致.同时提出设计规定。西方宗教的文化知识,并借鉴设计的形式,传达这种信仰和情感.这既明确了设计问题,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校的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图书馆,资料室成为了真正的学习空间,这种教学和过程,也填补了基础教学上的一些不足.2.创造阶段:学生根据提出的课题要求和调查分析结果,进行设计构思和草图表达,对原有类型的设计和要求发展的方案进行比较,力求在形式感上首先有所突破.例如传统上的圣诞色彩多以红绿色为主基调,图形多以圣诞老人头像为主标志,手法多以写实的风格表现,这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模式.我们根据设计的发展和流行趋势的变化,进行了多种风格表现的尝试.首先,以平面形式展开.比如《圣诞》系列的设计,在形态色彩上多以抽象、意象的手法,以强化视觉延续性和形象的识别性,从而传达主题的鲜明特征.《复活》系列的设计,则采用了隐喻的方法,以植物、昆虫的组合构成,加之绿色基调,隐喻春天复苏之意在创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解决和掌握两个主要问题.其一,创意与形式表现:创造包括意念的创造和形式的创造,好的创意只有通过完美的视觉表现形式才能展示,形式也可以丰富、强化创意.比如《复活》系列中的花朵与瓢虫的设计,形象普通,二者看似没有任何联系,但却巧妙地传达了春天的意境,隐喻着复活。《复活》的系列设计,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展开的.我们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其题材相关的一些产品种类和表现形式,还要了解和掌握与之相关的一些细节和特点,在创意上要有突破.这样势必加快了学生的自学和自强能力的培养,潜在的能动性也得以发挥.3.评价阶段:评价阶段对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课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定义即是对设计的结果做出评估,意指评价者关心的一系列价值.方案建立以后,我们组织学生观摩、交流、发表见解,以教学目标为准则,讨论创造性的形态语言在设计中的应用.在课题中,设计标准首先要关注的是整体,它包罗设计各方面的问题.就是说,通过课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确,设计关注的不仅是如何表达,还要注重它的价值是代表谁的,学会去平衡设计的需求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在评价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个性的不同,有的倾向理性,即注重设计的形式、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它的程式.比如在形态、色彩及版式上都具有很独立的概念模式;有的侧重于感性,即用个人设计的感觉经验直接来判断,其设计结果则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而两者之间对设计经验的建造都是重要的.在教学中都不可缺少.评价中,让学生必须意识到平衡两种倾向,以吸取各自的优越特点,能使设计方案达到最佳和理想.评价的目的有助于决定设计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揭示出优秀的设想,并不断完善,使设计的各个局部追求一致性,从而达到方案的确定.4.制作阶段:方案确定之后,为使方案转化为可行性的产品以适应生产、工艺技术的要求,还需学生对方案进行程序上的编辑、技术上的处理、审查,以验证方案可行的程度.比如,设计中的图形,色彩在印刷前,首先要把它转变成一种电子文件.文件的输入、输出的格式影响其品质的变化分辨率的大小与格式将改变文件的规格、尺寸,色彩模式要与印刷模式要求相吻合等等.通过制作过程,学生学到了很多技能和实践经验,对软件的应用和设备的了解更加熟练.同时计算机图形和视像还会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图库.从中为学生的设计提供大量的信息和帮助,使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得以完美展现。

基于问题式学习

为了使“基于问题的学习”更能广泛地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之中,借鉴美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依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音乐教学的三个实施步骤,实施过程包含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及交流与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个模式既是系统的又是灵活的。其系统性在于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而其灵活性则在于步骤可以增减,教师应根据课时的要求灵活掌握。即在具体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可以包括所有步骤,也可以只包括部分步骤,或者可以相应的缩短每个步骤的时间和限制每个环节进行的深度。

1.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即让学生明确对于问题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对该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对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楚而相对彻底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需要收集的信息范围,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问题初步方案。这部分的讨论以集体讨论最佳,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已知、未知、看法等记录下来。随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亥,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与原有的看法发生冲突。因此学生需要不断重复这一过程,重新明确问题、发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收集和共享资源

将学生分成八到十人的小组,通过召开小组会议,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组长,内部协调各人的任务,收集信息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可能会遇到如下困难,如:如何收集和处理收集到的大量信息,如何与专家取得联系并获得帮助,如何处理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沟通问题等等,教师应主要在前两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插入讲解,如文献查阅的方法,告知学生信息密集的网站,某些超出理解范围的知识的讲解和写信的技能、统计软件的应用、与成人沟通的礼仪等技能。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指导学生初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学生初次接触“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时,可能会对问题束手无策,对如 何解决问题毫无头绪。此时,教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插入评价是教师引导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提问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专注于问题和重要学习环节。教师可以从认知、元认知、认知论水平层面来对学生的活动提出问题,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反思,锻炼其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在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合适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入概念和规律,构建起学科的知识结构框架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链,让学生通过团队的探索活动和集体交流进行学习。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概念、规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②记录思路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答案和想法,或者对已有的思路的疑问,在小组会议中进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以前对问题的陈述和界定并与整理好的资料和思路进行比对,重新确定问题的陈述和界定,多次重复以上步骤,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③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通过面对面或者电子邮件、聊天室进行交流,对思路整理表上罗列的各种策略进行比较和可行性分析,提出自己对解决该问题的建议或主张。学生以获得的研究材料及数据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每次小组讨论,需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成果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一篇论文,一首诗歌,一条建议,一个观点,一次演讲或者一件作品来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教师应举办一次大范围的展示会,邀请其他班级、年级的学生、任课老师、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人员来参加,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通过口头陈述、项目展览或者其他方式的机会,来展示他们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外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和学校之外的人一起交流、探索,和身处逆境的人一起感受生活的艰难、分享人生体验”。在成果展示结束后,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完成课题报告表的填写,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

5.“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正如Steven Covey说过的,“当你开始做事时,你就应该想到事情做完 后可能达到的结果。”这给教师们一个启示,就是在活动幵始之前,就应先向学生 展示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使学生通过了解这一人性化、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估方式 提高学习热情。新课程所倡导可以促进学生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 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的教育评价,而不仅仅是关注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基于问题的学习”音乐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式,因此不能沿用传统的、形式单一的书面考试作为评估这一教学方法的唯一方式,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评价体系。

2.抛锚式教学设计 篇二

一、反思高中历史抛锚式教学模式构建的优劣

1.优势。抛锚式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要利用课程内容创设情境,形成锚点,精确引导学生体验问题。比如,针对“人文主义思想”这一章节内容,可以结合《泰坦尼克号》这一部电影的具体视频以及相关文字,再现当时火灾场面,引导学生对人性乃至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等的认识。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后,就易于实现教学目标。

抛锚式教学模式,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出现无数个解决方案。比如,同样是复习“人文主义思想”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泰坦尼克号海难中生存资料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2.局限性。基于各方面原因,在具体构建抛锚式教学模式中还有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相关认知乃至专业知识有所不足,学生自身能力不足等方面因素,因而在探究学习中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相应资源的整合以及解读上。还有具体教育理论方面的欠缺,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抛锚式教学模式虽然加快了教师传统思维习惯的改变,但受制于诸多因素,大多教师仍然抛不掉讲授、指引、总结等方面的指导性功能,没有真正投入到为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搭建平台这一角色上来。更没有主动去研究学情、整合资源,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动力。

二、探析高中历史抛锚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1.启发性。抛锚式教学模式最大的原则就是针对学习和教学都应该有“锚”,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情境创设中足以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问题。在教学中,这“锚”应该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着力体现学科的科学性与开放性,以及能够推动目标实现的阶梯性,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不同层次的问题,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独创性的认识。

比如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笔者曾在这一专题复习课中,巧妙把握其独特的情境资源,开发出具有个性的锚点,从而顺利切入教学环节。具体素材以及问题情境如下:

出示泰坦尼克号数据:全长约269.06米,宽28.19米,吃水线到甲板具体高度为18.4米,注册吨位为46328吨。引导学生与足球场进行对比,长大约等于2.5个足球场的长度,宽、高大约等于0.5个足球场宽的尺寸。

师: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具体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具体是靠什么力量来前进的?(引导学生观察泰坦尼克号的四个烟囱)

师:想想在那个时代还有什么动力可以依靠的?(出示影片以及相关知识,给学生提供泰坦尼克号豪华楼梯以及螺旋桨,引导学生认识蒸汽机以及钢铁技术)

师: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还有哪些新发明、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交通等方面呢?

这里利用泰坦尼克号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两次工业革命,就是一个很好的锚点。在具体情境中,结合文本相关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开放性。课程材料只是最原始的内容,是给学生探究活动浅层次的素材,这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自行创设情境,从而有效开发学生发展空间,生成课堂精彩。比如文本中曾提供这样一部分资料,可以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1)泰坦尼克号的名字由来,可以联系希腊神话进行探究。(2)美国《造船专家》杂志的评论,即“根本不可能沉没”。(3)船员与游客的对话,即:“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对此,引导学生探究后,学生可以认识到:(1)科技发展是永不停歇的,那个时代生成的钢板虽然很硬,但是含有很多杂质,比如硫化锌等,经过海水浸泡,则变得非常脆弱,按照现在要求,则根本不可能用来造船。(2)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只可以利用,并与之和谐相处,而不是去征服,否则必然会遭到“报复”。对于学生来说,探究本身来源教材,但是结果却需要高于教材,也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彰显一定的开放性与创造性,这才是探究教学的真正目的。

可见,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出富有渐进性的“锚点”问题,让所抛之“锚”引出的问题情境,能形成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究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解决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要想使得探究结果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契合课程和学情又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预设的问题一定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

三、展望高中历史抛锚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愿景

1.促发展。针对抛锚式教学模式构建,一些人往往过高地认可标准化成绩测试中分数的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乃至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付标准化成绩测试的能力以及考试分数都是不确定的,唯一能够展望的美好愿景,则是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可以在这种理论模式下会得到长足发展。

2.重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毕竟在这种理念引领下的模式教学中,预设的任何问题都是不确定的,都有可能存在若干答案。就《泰坦尼克号》这一部电影而言,有学生会看到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学生会认识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当然也有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黑暗,还有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甚至还有人会想到这次航程的起点、终点,以及这部电影的特殊意义等。这些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讲都属于探究成果,而这却不是一张标准试卷所能容纳的,更不是分数所能衡量的。

3.改评价。对于抛锚式教学模式,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合理的评价方式。当前,最客观的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探究行为、思考过程进行记录,并以此为评价依据。但是这一类评价往往受诸多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缺乏较为客观的评价。还有,由于记录的限制,对当时教室的布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就需要开发新的评价工具,从而能够科学、全面反映学生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下的思考与成果,以便推动课改顺利进行。

3.抛锚式教学在作文教学的运用 篇三

一、创设情境:在相似情境中学习

微革命的时代来临:“微童话”、“微剧本”、“微小说”、“微电影”、“微信”……

1.微童话:小刺猬的妈妈前几天去世了,小兔子很想接小刺猬来家里玩。兔妈妈说,“小刺猬身上长着刺,一不小心就会扎痛你的。”第二天,小兔子把自己身上的毛都剪了下来,兔妈妈太惊讶了,“你这是干什么?”小兔子骄傲地回答:“我要用兔毛给小刺猬织一件兔毛衫,小刺猬穿在身上就不会扎痛我了”。

2.微剧本:[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微小说:她每周三都会来这所镇上的小邮局。邮局的人管她叫星期三小姐。今天她又如约而至……“对不起,这样写无法投递的”,拿着没有写对方姓名的信封,邮局的小伙子苦笑着抬头看了看她。只见她微微低着头、抿着嘴,双眸闪烁着热切的目光,紧紧地盯着他。

4.微电影:卡地亚(Cartier)耗时2年制作微电影——《LOdysée de Cartier 》(《调音师》)

5.微信:2013年07月22日,截至今天上午9点半,微信在其微博官方账号@腾讯微信团队最后一条微博下面的评论里,已经有一千多条回复,皆是网友反映登录问题。很多人回复说:“别发微博了,网友喊你们回家修微信!”还有网友直言不讳:“是不是让我们感受一下微信的重要性,好为将来收费做铺垫啊?”

抛锚式教学把“情境”认知作为学生有效学习、研究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基础,认为知识来源于各种实际活动和充满感染力的情境,学习是借助“情境”帮助而掌握知识的建构过程。笔者在这一环节中分别出示了五张图片,对微革命时代中“微童话”、“微剧本”、“微小说”、“微电影”、“微信”事例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尤其是每个学生日常都会接触的微信。它的短暂瘫痪告诉人们:“微时代的来临”这一“情境”,让“文学‘微写作”与学生所处的现实“微时代”相契合,从而达到了掌握“微”知识建构的目的。

二、确定问题:就其相关事实学习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在“锚”的设计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向学生抛出“锚”了,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

笔者在这一环节提出:微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所有人都逃脱不了,那么作为其中一员,该做些什么,是让自己的微博、微信仅仅是发泄情绪,还是不辨是非的“顶沙发”,亦或是让那些“秦火火”之流的谎言继续下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继而引出“文学‘微写作,需要激活正能量”(图片出示)的话题。

抛出的“锚”要点是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同时选择出与当前学习项目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引子。因此,笔者适当地套用了微博、微信等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微写作”的欲望。“锚”要抛在驱动学习的关键点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与动力。

三、协作学习:予以线索辅助学习

出示图片:童心早泯,要求:字数140字左右,文体不限(某地中考模拟试题微作文)。学生可以参照第一环节中“微童话”、“微剧本”、“微小说”等。

四、自主学习

即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一张语文试卷中,基础和作文各占一半,作文的地位可见一斑,但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一个难题,那就是怎样教作文,不是平淡无奇,就是索然无味。笔者为此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写作现场的碰撞对话,我们足够“文学”了吗?每组作品展示。

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作为抛锚式教学中运用“锚”的过程,教师只可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线索,再加上适当地引导,并让学生通过团队学习,达到学生成果共享,进一步理解当前问题的意义和内容建构的目的。教师在这两个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由点到面进行探索,并期望学生逐步向无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过渡,摸索出一条自己学习的方法。

五、效果评价:学习成果反映效果

笔者将这一过程安排在“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个体的表现,同时也要观察群体的表现,并做好一定的记录,了解学生对“锚”的真实意义。在小组的作品展示中,不同团队也可以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这种评价方式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试卷检测,它不需要单独进行检测,它本身就是一种教学体验,是一种实验式的教学模式。

六、抛出新“锚”

笔者对于学生的作品做一定的点评后,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一定的引导:微作文也是需要正能量的。出示名人的“微”文学:

新浪微博: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

“微写作成了‘被文学。”她甚至有些担心,如今的微写作乱贴文学标签,如果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传统文学,我们的文学会不会被矮化、零散化,乃至使文学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一个“微”时代,成为只言片语、三言两语的零碎片段,再也无法形成逻辑完整、结构宏大的叙事。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张闳:

大家所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都是微写作的文本,古代笔记、寓言、笑话,以及古典文论中大量的诗论、词论、曲论,甚至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格言、谜语,都有微写作的影子,像《世说新语》、《搜神记》、《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

引出话题:“微”文学应该传递的是正能量。

当“蔡春猪”把《给儿子的一封信》贴到博客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封信被浏览数十万次,被感动转发及评论数万条。而小蔡以“爸爸爱喜禾”为名的微博粉丝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小蔡在微博中以自强不残、爱开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爸爸爱喜禾:开车在四环路上,视线一片模糊。当医生说出“自闭症”三个字,我知道我胡作非为的日子过去了。我儿子两岁零六天,被诊断为自闭症。回家路上,四环滚滚车流掩不住我的哭声。郭敬明说对了,我的悲伤逆流成河!

@爸爸爱喜禾:微小说是用最少的字数讲最有信息含量的故事。那有没有微电话?一个字都没说但信息含量强过千言万语?喜禾被诊断为自闭症当天,我给我妈打了一个电话,简单说了几句话后就不出声了……将近一个小时,双方的听筒里都是静音。电话如果有监听,监听的人都会睡着。

学生在“蔡春猪”平淡而真挚的情感中思考又一个新的“锚”。

笔者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抛锚式教学对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班级,学生们操作起来会出现诸如:小团体合作过程中缺乏主心骨而导致协作失败等问题。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必须在小组中确定出中心人员,基础相对薄弱的成员可以借鉴组员讨论成果,并在发言中适当弥补讨论中意见的不足,从而达到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的乐学、善学的良性循坏。同时在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建立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在这两个平台上写微博,分享好友圈等。当然不要规定特定时间让学生去写,完全可以即兴,由起初几十个逐步过渡到百余个字,这样渐渐形成乐写、好写的良性生态圈。

4.抛锚式教学设计 篇四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

——“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黄昌龙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特色:①文旨单纯明了;②选材新颖;③剪裁布局精当;④写景状物极具特色。

教学设想:

1.本课拟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

2.本文篇幅短小(不足600字),文字相对浅显,学生预习后极易产生“我已读懂了”的想法,而事实上,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精品,在主旨确定、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极具特色,而这正是学生容易忽视并难以理解之处,故拟出上述教学目标作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主题”。

3.预习要求:朗读课文;查阅生字、多音字;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生平;收集历代写泰山的诗、文(可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将有关网址告之学生)。

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

师:(播放第一组配乐幻灯片:泰山及五岳风景)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宗,春秋时改为现名,它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高度虽低于华山和恒山,但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加之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誉。

(播放第二组配乐幻灯片:泰山游览图、主要景观等)泰山绵亘济南、泰安、长清等市县间,总面积436平方公里,主体在泰安市城北,可分为五大游览区: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一带)、旷(登山西路)。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汇合直达山顶,总路程9公里,阶石6000多级。泰山名胜古迹众多。从东路上山,自南向北有岱宗坊、王母池、红门宫、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元君祠、日观峰、玉皇顶等景点。玉皇顶为泰山极顶,海拔1352.8米,因建有玉皇殿而得名。其东有日观亭,可观 “旭日东升”;其西有“望河亭”,可赏“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景。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并到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

(分析: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对于作者姚鼐来说,他若从未深入泰山之境,则很难设想他会写出这篇传世佳作;对于学生来说,他若要真正对本文作深入理解,就必须了解泰山之景。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并未去过泰山,甚至亦很少看过关于泰山之景的图画、照片,因此,播放上述两组配有音乐和旁白的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将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雄伟壮丽的泰山自古以来就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也留下了许多记游的作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代桐城派散文家,42岁的姚鼐先生登临泰山,就写下了《登泰山记》这篇传世名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这篇散文。

(播放第三组幻灯片:课文配乐朗读录音,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作为古代散文的精品,记游泰山的佳作,《登泰山记》的写作方法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一:显示上述所提问题)

(分析:抛锚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程序就是“抛锚”,这里的“锚”往往是特定情境中的一个或一些真实的问题,它与学生要建构的意义的“主题”密切相关,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个或这些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就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个“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在对知识的纵深探究中不断建构每一个主体自己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上述问题,有的在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的已在草稿上记下思考的结论要点。教师来回巡视、检查学生 的完成情况。有学生要求重看前面的第二组幻灯片,教师准许他用多媒体教室里的计算机重看。)

师: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思考,这非常好。不过通过我刚才的观察,似乎发现有的同学也还有不少困惑,能否给大家说一说?

生 1:我觉得“写作方法”范围太大,能否给我们提示一下从哪些角度研究?

师:当然可以。就本文而言,我们可以从立意定旨、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探究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二:显示上述概括四个研究角度的文字)

生2:刚才您提到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记游泰山的佳作。那么,除了古代的作品外,现当代的有无佳品?

师:当代作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写得很好,想看的同学可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中查阅到。(部分学生在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中查看有关作品)

(分析:在“自主探索”阶段,教师应让每一位学习者主动地思考所抛之“锚”,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具体答案,而

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方向、角度,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教师的点拨要能够给学生点明一个思考研究的方向,或一个探索的支点,使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

师:同学们刚才都已作了认真的研究,接下来请大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然后,每个协作小组要选派1-2名同学在全班发言,至少从一个角度详细分析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其余的协作小组可以在他们发言后,随时发表评论。

生 3:我们小组想从题材选取这一角度来分析。

师:请说。

生3:自古以来,记游泰山的诗、文不乏名篇佳作。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泰山的美景几乎已让前人写绝,这确实给清代的姚鼐出了一道难题:又要写泰山,还又要避免落入俗套,这实在太难了!(做一个摊手的姿势,众笑)那么,姚鼐先生是如何超越前人,求得创新的?请听我们的分析(做一个邀请的手势,意欲请小组内另一位同学即“生4”回答)。

生4:前人佳作多写泰山之雄伟及作者登山的心情意趣,所选之景多为春、夏、秋三季。姚鼐则取“深冬泰山雪景”作为奠定全篇的总特色,又以分镜头一一表现,如自京城出发“历风雪”,上山路上“迷雾冰滑”,登上山顶后“苍山负雪”,风雪中日出的奇异景观,“雪与人膝齐”的罕见景象,从而写出了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另一种泰山。

师:说得很精彩,请问别的小组同学对此有何评论?

生5:我们小组对刚才这个小组同学的答案非常满意。不过我们想补充一点,作者写的不只是“深冬”的泰山雪景,而且还是深冬的一个特殊的日子中的雪景。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日子?(眼看四周,想卖个关子)这一天是农历大年除夕。

生 6:你怎么知道?

生5:原文“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交代了作者登山的时间,“丁未”,查注释可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一句说明了观日出的具体时间,“戊申”是“丁未”的后一天,“晦”即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戊申晦”可不就是大年除夕嘛!

师:你们分析得相当准确,姚鼐先生在题材选取方面的确胜人一

筹,那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可借鉴的东西?

生7:《登泰山记》的这种求新求异、独辟蹊径的选取题材的思路,为后人写游记作了直接或间接的示范。比如当代作家李健吾写的《雨中登泰山》也许就受到了姚鼐的启发:姚鼐写的是“雪中”登泰山,李健吾想要创新,于是他就写“雨中”登泰山。在李先生的文章中,他让雨从头至尾淋出一个湿漉漉的泰山,真是别具情趣。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在写游记时,要想求得创新,关键是在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类气象特征上做文章?

生7:这„„我说不好。

生8:就游记而言,气象特征应该是写作者着力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创新的视角还很多,比如昼夜光影的差异,此地之景与彼地之景的比较,平常景物中蕴涵的哲理,游览中的感受等等,总之,题材的选取要有独创意识,写游记是这样,写别的文章也应如此。

师:讲得好极了!接下来大家是否再换一个视角来探索本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写法?

生9:我们小组想从立意定旨这一角度来研究。作者在记游中,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他只是把泰山奇异的自然美、古老的文化美呈现给读者,二百年后读此文,我们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山川的心。

师: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证据?

生9:全篇并无一处说明登山缘由的文字或直接赞美泰山之辞,但通过下列现象,作者的立意不言自喻:从登山观日出的时间选择来看,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者理应在家里共享团圆之乐,但作者却在除夕之前的丁未日登山,在除夕戊申日观日出,足见作者对泰山的一片痴情;从游览的行程来看,“自京师”“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行程数百里,登山时又踏数千级台阶,路途如此遥远,但作者毅然前行,这充分证明他对这片土地太热爱了。

生10:“乘风雪”、“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说明登山的困难非常之大,但作者还是全然不顾。日观亭坐落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高处不胜寒,再加上“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样的气候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然而作者却毫不畏惧,怡然自得地坐在那里等待日出,这说明他对这块土地万分地神往。

生11: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蕴涵着强烈的感情。比如写风停雪

住晚晴夕照的那段文字:那青色的山峰披着皑皑白雪,通明的银光照耀着南面的天空;回眸鸟瞰,古老的泰城、大汶河、徂徕山恬静地沉浸在夕阳的照射之中,红妆素裹,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半山腰萦绕着的云雾宛如飘带一样,朦朦胧胧,似动非动,别具风采。白雪、落日、青山、城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和谐、优美,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师:你们的研究结论的确令人佩服,你们是否可以小结一下?

生9:《登泰山记》一文的主题单纯集中、不言自喻,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写散文尤其是记游散文,主旨并非一定要用话点明,但应该让人读后能很清晰地感悟到。

师:我完全赞成你的说法。

生12:接下来由我们小组来谈谈本文在剪裁布局方面可供借鉴的内容。面对泰山众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大胆取舍,围绕“风雪泰山”这一特征,按游踪的先后顺序,选择了沿途的一路风雪,攀登道路中的迷雾冰滑,登上山顶时所见的夕阳晴雪美景,次日清晨所见的奇异的日出景观等材料入文。这种围绕景物特征取舍材料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生13:作者对已选择的内容的安排还注意到详略得当,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同是能体现“风雪泰山”这一特征的内容,作者对观日出这一节施以浓墨重彩,突出登山的主要目的是看日出;泰山的古迹很多,石碑、石刻、庙宇不计其数,作为游记,这些都不能不提到,但这些显然与“风雪泰山”的个性特征关系不大,而且这些古迹并非泰山冬季所特有,因此作者只是顺便作了些介绍,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

师:大家对这个小组的两位同学的分析有何意见?

生14:我完全赞同他们的分析,但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文章主体部分是按顺叙来组织材料的,但结尾部分突然打破了这种安排,就全文而言,这种安排是否显得线索不清晰、脉络不分明?

生12:综观全文,主体部分是按顺叙即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但结尾没有用这种顺序,开头也没有用。作者的思路可能是:写登泰山观日出之前先介绍一下泰山的地理形势,以使读者对观日出的地点有一个总的印象;接着写登山过程及观日出的具体情景;最后又从总的方面补写泰山人文景观和冬季泰山的总的特色。这样写既有宏观的全景,又有精微的细部,应该说行文还是比较清晰的。

师:大家的意见都很好。接下来哪个小组来谈谈本文写景状物的

技巧给我们的启迪?

生15:我们认为在写景状物时,要特别注意选用准确的词语。比如“苍山负雪”的“负”字,极得神韵:作者不说雪盖青山,而说青山背雪,把主动者说成被动者,用语新颖脱俗,更重要的是,着一“负”字,顷刻赋予了苍山以强大的生命力。

生16:“半山居雾”之“居” 也用得传神,它写出了“若带然”的山涧云雾似乎也恋恋不舍于“如画”的“汶水徂徕”之美景的感情。

生17:刚才两位同学实际上已经提到了在写景状物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另外一种技巧,就是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苍山负雪”拟人生动,“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设喻新奇。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白若樗蒲” 一句,那拔地参天的日观以外诸峰在云海之中,竟然小如樗蒲,反衬出日观峰的高峻,的确,杜甫所言的“一览众山小”的情景,也只有在“凌绝顶”之后才能领略到。

生18:再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一句,更是精彩,“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而用“正赤如丹”来形容太阳初出海面时的颜色,以状其红,也是曲

尽其妙。

生19:作者在写景状物时还善于使用烘托的手法,这尤其值得借鉴。如写泰山的高峻,作者先用“其级有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再如写雪,除了“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蒲”、“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师: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这篇散文在立意定旨、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加以灵活地运用。

(分析:这一阶段,师生、生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和修正,使每一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最终完成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

师:最后让我们朗读这篇游记,领略泰山的美景!(播放第五组幻灯片:逐步展示《登泰山记》全文以便学生朗读,背景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接下来大家试着背诵课文。(播放第六组幻灯片:显示课文构思示意图,背景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亦配有优美的音乐)下面布置作业,(播放第七组幻灯片:显示作业内容)从以下两题中选做一题:①课外阅读一篇古代或现当代记游散文,运用在本课学到的有关方法分析之;②利用假期去附近一处风景名胜游览,不要忘记带上相机拍些照片,回来后运用在本课学到的有关方法,自己也来写一篇游记,并配以有关照片,写完后可请你的同学帮你修改。

(分析: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作业的设计要有“真实性”的特点,上述练习就符合这样的要求。)

5.抛锚式教学设计 篇五

【内容提要】: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抛锚式教学策略在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信息技术课教学 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优势

抛锚式教学策略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等有很大的帮助。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自主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问题解决活动、完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真实任务是促使学生持续付出努力的最佳途径,这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所在。

2、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制作多媒体计算机作品,诸如电子报刊、网页等。都是通过学生协作完成的。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血的教学任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抛锚式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思维能力。如:在进行《电子报刊制作》教学中有关。超级链接”的内容时。可引导学生从以下问题角度考虑:可对哪些内容设置超级链接?如何插入超级链接?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简单?这几种设置超级连接的操作方法有何区别?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超级链接操作的多种方法.再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全面认识超级链接的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抛锚式教学强调问题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利用P0werPont制作贺卡》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将问题逐步深化,将讨论引向深入,再通过上机实践、探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特别是学生学会了确定中心学习内容以缩小问题解决范围,学会了通过知识迁移解决问题。还学会了通过同学、老师、书本、网络等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5、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完成真实实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通过制作“网页”、“电子报刊”等基于真实情境的计算机作品。学会了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 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该策略中,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通过“抛锚”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如:制作电子报刊、网页、贺卡、计算机绘画、计算机动画等,下面以《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先创设情境,用亲切的话语问学生:新年快到了,怎样表达对亲友、同学的尊重、热爱、祝福?学生很容易想到买张贺卡送给他们。教师向学生提出:我们能否自己做一张贺卡送给他们呢?学生都很愿意,然后演示一些优秀的贺卡。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教师并不直接讲贺卡的制作方法与技巧,而是先提出问题:贺卡应由什么构成?请同学们分组分析作品并讨论。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贺卡中要有背景、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动画、音乐。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的新知识?学生找出已学过的有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其余的为新知识。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在贺卡中如何插入音乐?如何设置动画和背景?能否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请同学们试一试,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们上机探究后得出设置音乐的方法同于插入图片文件,方法较简单,设置动画和背景就有些难了。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当我们遇到不会的操作(包括忘记的操作)时,该怎么办?还是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后知道,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可以通过书本解决,还可以去专题学习网站甚至互联网上查找解决办法。同时,学 生还意识到:对于。如何设置动画及背景。这类学生基本不会且有些难度的内容。最好由老师讲解。教师讲解时还是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只讲基本操作(如:如何让文字、图片动起来),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设置文字、图片等的动画顺序?如何启动动画(自动出现还是鼠标控制出现)?如何设置音乐的播放?教师再稍加引导后由学生去摸索、体会。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辅导。设置“背景”操作的教学也采用同样方法。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后,就可动手设计、制作送给亲友、同学的贺卡了。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抛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究、上机实践、总结,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并逐渐缩小新知识范围。直到“心求通而未得”时再由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时。也是讲得少而精。引导多。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状态,逐渐掌握贺卡制作的方法、技巧。并且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需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进行 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事件要有真实性。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设置的问题真实性水平越高,问题、事件与真实生活的联系越紧密,学生的反应就会越积极主动。如:教师在开始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提出:结合自己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分组制作网页,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进行具体内容的教学时再通过。如何设置页面布局”、“如何组织网页”、“如何美化网页”等问题引导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转变学生角色。在传统的 信息技术教学的“讲解演示——模仿操作”模式中,虽然学生上机实际操作的时间较多,但知识由教师灌输,学生学习比较被动。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自主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转变学生角色。如:在进行《信息搜索》的教学时。教师请同学们做导游,查找黄山、桂林、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的文字、图片资料向同学介绍。比比看谁找得快。学生很快以导游身份积极地投入到查找比赛中,由找得快的学生介绍查找方法,再由学生讨论总结,教师适当加以引

导,使学生学会通过目录搜索及关键字搜索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学生还学会通过恰当设置关键字。增加“+”、“一”等方法缩小搜索范围,提高信息的查找速度,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转变教师角色。抛锚式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角色的转换,其知识内容专家的角色有所弱化,强调的是知识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最新的技术,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择的每一个问题的专家,为此,教师自己也应该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学习者,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认知教练”和 学生的“学习伙伴”。此外,即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也应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如:在进行“设置网页布局“的教学时,教师不是开始就讲授通过表格设置网页布局的方法,而是先提出问题:“如何设置页面布局,才能使页面看起来简单明快、条理分明?”,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作品,使学生自主认识到利用表格能使页面赏心悦目、有条不紊,还可以进行图文混排。从而获得达到设置页面布局的理想效果。

4、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抛锚式教学提倡学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在 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学生才能获取丰富的信息,经过充分的小组讨论、上机实践、自主探究、协作.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究更多的问题解决方法。其计算机作品内容才会更丰富、水平才会更高。

5、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抛锚式教学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入手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提高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如:在结合电子报刊制作学习。超级链接。时。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菜单”、“工具栏”、“单击鼠标右键”多种方法设置超级链接。触类旁通,学生也就学会了网页制作中超级链接的操作

6.抛锚式教学设计 篇六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也更丰富,审视人才的视角也从单一的个体层面转向了融合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如何进行从而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值得深入研究。在任何一次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关键。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的“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它专业性很强,内容比较深奥、复杂。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课程教学,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

1.把抛锚式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促进了合作式学习的开展

高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之一,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其内容一方面涉及企业非常规性的财务活动,比如并购财务管理、企业的破产重组清算等;另一方面涉及到企业集团和特殊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这些知识往往又是现代企业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面对和掌握的。因此,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更高一级的财务管理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内容多、难点多、操作性不强,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抛锚式”教学改革。

“抛锚式”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我们所做的“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在现实中寻找案例,把学生进行角色安排,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抛锚式”教学有效地实现了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2.按照模块设计学习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内容支持

我们将高级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以模块的形式进行重新划分,分别是特许经营财务管理、并购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企业破产重组和清算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两部分教学内容:一是讲授部分,即讲解每个模块涉及到的基本的理论知识;二是研讨部分,即“抛锚”环节,由教师设置好各个模块的问题,由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总结并回答这些问题。抛锚环节,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锻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和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特许经营财务管理模块时,我们会布置学生研讨:特许经营的魅力在哪里,它为什么是成功创业的理想途径;我国特许经营现状如何,发展特许经营难度在哪里,我国特许经营之路如何走?如何开办加盟店?最后,要求学习小组通过跑市场做调研,撰写一份真实的加盟店创业计划书。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进行调研,先根据投资额的大小确定可以加盟的品牌,然后再在不同的品牌之间选择、确定最终加盟的品牌。确定加盟品牌之后,有的学生负责联系总部,通过网络和电话等方式了解加盟的条件和方式;有的学生负责地址选择,根据不同品牌的消费人群选择不同的商圈选择店址。整个过程和实际操作加盟一家连锁店是一摸一样的。学生们一般会到该特许经营品牌的实体店进行考察,询问店里的销售情况、费用开支等财务情况,根据这些实际数据来推算本小组的预计营业收入,做详细的财务预算,直到最终完成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计划书里的每一个财务数据都来源于实际调查,非常具有可行性。在做这个案例时,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很认真地去和社会上的人沟通、咨询,学生们不再觉得财务是枯燥的。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和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创业意识,还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市场调研能力,培养了创业意识。

又例如在讲授并购财务管理模块时,我们要求让学生寻找一个真实企业并购案例,通过专业财务分析软件,分析其结果。结合其中涉及到的筹资、资金支付方式等财务问题的分析,思考并购企业如何选择并购对象,采用了哪些反并购的措施,写出对该并购案例的评价意见。学生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借助报表的计算分析,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并进行公开展示评比。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明显提高。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鼓励自选案例进行研究

传统的案例教学,一般都由教师准备好案例,再针对案例准备好问题,让学生思考、探讨、总结,最后教师再归纳点评。在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下,如果由教师准备好案例,那么在上小班讨论课时容易出现案例雷同,观点相近似,学生讨论的热情会下降。因此,我们探索性地在传统案例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教师不再提供案例,而是只提出每一模块需要探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并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自行寻找案例,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问题进行思辨性地回答,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企业的经营战略到底是应该采用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这在现实中也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世界上既有采用专业化很成功的企业,也有多元化做的好的企业。那么,学生在做这一模块的案例时,如果某个小组认为多元化经营更好,就可以寻找实行多元化经营成功的企业,归纳该企业的成功之处,在小组讨论课时用该企业的成功之处来支持自己多元化经营更好的观点;相反,如果其他的小组认为专业化更好,就可以寻找专业化经营成功的企业,归纳总结出该企业为什么走专业化道路,在小组讨论课上就可以拿该企业的成功之处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针对一个问题,在讨论课上,学生就接触到了不同的观点,了解了不同类型的企业成功的原因。我们试图鼓励学生站在财务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企业的成功或者失败之处。因为财务的世界没有太多标准答案,学会思考和多角度看问题,往往比记住一个概念和一个定义要好得多。所以,通过在课堂上的不断思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端正了学生看待财务事件的方法。

4.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是研究式学习最突出的特点

遵循建构主义,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方式。我们的教学改革是这样操作的:第一,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和调研时间。课程总的课时分为理论课和讨论课两部分,理论课上教师提纲挈领地讲解该模块的主要内容和一些基本概念,布置本模块需要完成的案例内容,并提出问题。在讨论课上,各小组先自行组织讨论,形成讨论发言提纲,再回到课堂相互交流。在课堂上向其他小组进行讲解,并提出本小组的观点和结论。看似课堂时间与传统教学的时间没有发生变动,但实际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多了,增加了大量的课外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分析讨论、制作文档的时间,真正将课堂开放化。第二,将被动听讲变成主动探索、思考。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是枯燥的课本概念和僵硬的知识点,而是需要学生不断地搜寻现实案例进行归纳整理,参与调查,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度更高,通过亲身经历学到的东西更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第三,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本课程改变了传统的单打独斗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不再是分数和排名的竞争者,而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合作者,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需要不断地沟通协商甚至是妥协,需要更强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才能真正融入到集体中,在这种小组互助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真正改变了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会在团队中工作,这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改变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也要求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本课程注重对学生全学期过程的评价。总评成绩按期末试卷占40%、平时占60%进行计算。期末考试可以采用开卷方式,出题内容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又包括研讨课堂评价和课后表现评价两部分,课堂研讨的评价由教师和其他组学生共同完成,着重考察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表现、对案例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案例是否到位以及幻灯片设计等内容;课后评价内容包括小组贡献度、个人案例报告和小组案例报告,其中小组贡献度由小组共同打分完成,个人案例报告和小组案例报告由教师批阅后打分,按比例换算成每一次案例的个人得分,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人的平时成绩就可以累加计算得出。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重视每一模块、每一环节的学习,不再只盯着考试试卷,不再为了考试而突击学习、背诵。多元化的评价,不单考察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记忆,更多地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7.抛锚式教学设计 篇七

一、中职化学教学的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1. 抛锚式教学强调中职化学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在中职化学教学抛锚式教学中, 教师通常扮演着鼓励者、导演者以及指点者的角色。首先, 作为鼓励者, 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活动充满意义, 并使学生感觉自身能够胜任这些学习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鼓励, 避免他们因灰心而对化学课程失去兴趣。同时, 当学生取得成绩上的进步时, 教师也应给予赞赏,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其次, 作为导演者, 教师要有效设计并组织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 转化课本上的知识为具有探索性的课题, 并如同导演一样, 创建知识活动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让他们经过自身的努力表演, 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最后, 作为指导者, 传统的讲授已经不再满足学生的要求, 教师应当通过质疑和点拨的方式, 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 发现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点拨, 从而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印象。

2. 抛锚式教学强调化学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抛锚式教学强调学习者主动意义的构建过程, 并且强调是否发生学习主要是看学生学与否, 却不是教师教与否。所以,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的中心应当是学生。一旦认清这个中心, 在教学时, 教师便会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将他们的首创精神进一步体现出来。同时,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中心, 还能令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更多地应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此外,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还能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的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要紧扣抛锚结构

1. 对抛锚式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选择与当前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当做学习的中心内容时, 应当从真实情景中加以确定。其中所选择的问题或者事件便是“锚”, 该环节所起的正是“抛锚”的作用。整个教学进程及内容便由该类问题或者事件加以确定。所以, 如何在教学策略设计中进行“抛锚”对抛锚式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进行“烃类”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烃类的发现史, 将烃的种类及相关分子结构这一学习主题如画龙点睛般清楚地点拨, 将“锚”抛下去, 让学生认识到若要探究烃类结构, 应当从中掌握什么知识以及需要了解到的相关内容等, 在教师的辅导下, 学生对当前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加以确定, 从而实现“抛锚”教学。

2. 在抛锚式教学构建中要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

构建知识意义时, 要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需要指出的是, 抛锚式教学策略设计的核心关键是自主学习, 而非是仅仅由教师将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直接向学生提出来。例如, 在“烃类”的教学过程中, 获取何种资料、如何获取相关资料、从相关专家中获取何种类似问题等, 学习者在构建知识意义时, 应当充分认识到协作学习的作用。教学在中职化学课堂上, 教师应当更多地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共同探讨、学习以及协商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对有关烃类结构探究问题时, 并非只是简单告诉学生怎么去解答这些问题, 而应当给学生提供相关探索问题的线索。

三、构建更加充实真切的教学情境, 确保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顺利进行

通常情况下, 学习应当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 应当将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更多地在化学教学中加以引用, “抛锚”更多地选择建立在学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上, 让学生更加方便地应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对当前正在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同化, 从而给新知识赋予某种更加深刻的意义。所以, 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当保证内容与形式均保持真实的教学情境, 利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与课堂教学的互融, 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在“烃类”的情景创设中, 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 将烃类燃烧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指出甲烷、乙炔等烃类气体的特性等。其次还应注重中职化学内容结构的严谨性,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专业知识内容的兴趣, 同时伴随计算机的逐渐普及, 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等工具, 更好地帮助学生去探究相关化学资料和专业知识等。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 充分认识到教师扮演的鼓励、导演以及指导者的角色与学生所扮演的教学中心角色等, 以创设真实情境为主题, 利用“抛锚”有效开展多种学习方式, 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 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 构建更加真切的教学情境, 有效确保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柳炜.论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 (6) .

[2]宋晓丹.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3]宋晓丹.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 (z1) .

8.抛锚式教学设计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B)—0062—02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嵌入式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者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此教学策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本文以《Flash动画制作》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教学分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让学生掌握Flash动画制作的方法。

2.情感和态度方面

(1)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信息技术的热情。

【学习内容】

1.学习内容的选择

学习制作Flash动画。

2.学习形式的确定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学习重点】

1.移动渐变与形状渐变的应用

2.路径渐变动画的制作方法

3.遮罩效果的实现

【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

主要利用网络教室。

2.学习资源类型

主要有专题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资源库。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田甜的工作室:http://www.tinaflash.com;

闪客帝国:http://www.flashempire.com;

洪恩在线电脑乐园:http://www.hongen.com;

太平洋电脑网:http://www.pconline.com。

【学习情境创设】

1.真实情境

简要介绍田甜的事迹并播放田甜制作的Flash动画。

2.问题性情境

按照要求制作Flash动画。

【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在相应内容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2.协作学习设计(在相应内容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3.教学流程图的设计

二、学习过程设计

三、学习评价设计

最终通过展示合作完成的作品,采取网络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判。

综上所述,本节案例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点的落实效果比较明显。

上一篇:基于教学竞赛的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策略下一篇:前台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