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与管理论文

2024-10-24

企业改革与管理论文(精选9篇)

1.企业改革与管理论文 篇一

浙江金华职业学院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

主讲教师

适用专业

连锁专业

教学年级

课程概况

一、课程性质

《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对中小零售企业、大型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以培养学生门店营运管理能力为目标而设置的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熟悉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各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和要求,掌握理货、收银、盘点等技能,初步具备门店经营定位、商品结构确定、卖场布局、商品采购、商品陈列、商品促销等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为今后从事门店营运高层管理工作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它要以管理学课程和连锁经营管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为学生学习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顶岗就业及职业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主要有十三个项目,分别是: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概述、连锁企业门店的卖场布局、连锁企业门店的商品陈列、连锁企业门店进货与存货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理货与补货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商品盘点作业管理、连锁企业门店防损管理、连锁企业门店店长、收银作业管理、顾客服务、门店安全管理、门店促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绩效分析。

三、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门店运营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具有连锁企业运营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连锁门店运营管理专门人才,以适应市场对连锁门店管理人才的需求。

能力目标

1.能够进行门店理货、收银、盘点的标准化营运作业;

2.能根据目标顾客群需求的变化进行门店经营定位;

3.能在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给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

4.能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能逐步发现问题,将项目做大,使其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5.能进行商品结构调整,提高门店运营管理效率;

6.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卖场布局和商品陈列;

7.能进行门店商品促销安排,提高门店盈利水平。

知识目标

1.掌握连锁门店运营的基本内涵、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店长的作业化管理、卖场的规划与管理;

2.掌握营业现场的服务与管理、促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商品管理、防损与安全管理、连锁促销和顾客服务等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

3.明确连锁门店运营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相应的操作流程,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和技能打好基础。

素质目标

1.养成勤于动手和动脑的习惯;

2.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

4.善于与人沟通,积极合作意识的培养;

5.培养服务意识;

6.培养安全责任意识;

7.培养创新意识。

课程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能力测评与期末考试综合考核,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课程总成绩=知识考核(50%)+能力考核(30%)+过程考核(20%)

一、知识考核

1.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50%。

2.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有十三个项目,分别是:

(一)连锁企业门店营运与管理概述

(二)连锁企业门店的卖场布局

(三)连锁企业门店的商品陈列

(四)连锁企业门店进货与存货作业管理

(五)连锁企业门店理货与补货作业管理

(六)连锁企业门店商品盘点作业管理

(七)连锁企业门店防损管理

(八)连锁企业门店店长

(九)收银作业管理

(十)顾客服务

(十一)门店安全管理

(十二)门店促销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十三)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绩效分析

3.考核方式

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闭卷。本课程期末理论考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专业核心课程常用到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为主)、多项选择(主要以方法理论知识点为主)、简答题、论述题等。

二、能力考核

1.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2.考核内容

考核项目表现为:模拟情景门店运营管理手册。

3.考核方式

在学习了基本概念、商品管理、营运管理等具体内容之后,结合本学期学习的各种案例的先进经验,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成立策划团队、完成门店运营管理手册,最终形成电子PPT作业上交。

评分方式:总分=教师评分×50%+学生评分×50%

(学生评分:每组派一个代表对各组进行打分)

评分细则:

1、模拟情景介绍。A、全面具体(10分)B、基本全面(6分)C、不全面(3分)

2、商品管理。A、详细(30分)B、一般(20分)C、模糊(10分)

3、岗位职责。A、非常合理(40分)B、基本合理(30分)C、不合理(20分)

4、绩效分析。A、详细分析(20分)B、概述分析(10分)

三、过程考核

1.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20%。

2.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

(2)课程作业成绩

3.考核方式

该项考核总分20分,基础分10分。以此为基础,在考勤、思想态度与纪律意识、课程作业等各项进行加减分赋分方式。(加减后分值区间为0-20分)

(1)

平时成绩(记录)

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0.5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主动)加0.5分,提问回答完整,陈述有理有据加1分。

(2)课程作业成绩(记录)

本学期本课程计划作业次数6次,根据每次作业完成质量,经批改分为A、B、C三个等次,A等每次加1分,B等每次加0.5分,C等不加分。

1.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5.系部主任审核意见

系部主任(签字):

****年**月**日

6.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年**月**日

注:本表一式三份,申请人、系部、教务处各一份,于课程开课一周前交教务处。

2.企业改革与管理论文 篇二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核心期刊•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企业改革与管理》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 大16幵, 半月刊, 每月15日、25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腳1007-1210;国内统一刊号:CN11-3793/F�邮发代号:82-511。是•本荟萃企业改革与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大型核心期刊。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全文收录期刊。办刊宗旨:构建企业的“改革大学”和“管理学院“。办刊方针:注重文化品味、精品意识和收藏价值。本刊热忱欢迎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科研院校等社会各界及个人投稿、订阅。栏目设置:管理研究知识经济案例分析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经营之道区域经济产业观察商业经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审计等投稿须知:[1]要求文章为原创, 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幵发表过。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 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2]来稿请附带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等相关资料。[3]来稿若有基金资助或课题经费资助的论文, 请在“作者简介:”后用“基金项目:”注明基金项目名称或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基金项目或课题项目的名称上要加双引号。[4]本刊只接受电子word文档投稿, 因人手有限, 未被采用的稿件, 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禾尚。投稿邮箱:ciyggyglbjb@126.com咨询电话:010-57丨05399订阅方式:全国各邮局 (所) 邮发代号:82—511災、1I!回

3.《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企业管理项目教学改革效果

《企业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其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企业管理一线业务的全过程,是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的主要概括和提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理论上讲,提高管理类课程质量的最好办法是将学生放到实践中,在真实场景和训练中体会、领悟管理的真谛。但在现实条件下,这种方式的可操作性并不强。由于对口宽泛、无法提供“有形”产品、难以短期见效益等专业特点,企业在接纳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方面并不积极:即便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工作效率等因素,企业很少会安排学生从事管理岗位工作,轮岗训练更是难上加难,学生根本无法体会企业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岗位技能需要,无法实现毕业与就业零对接的现象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

在校内开发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创设模拟仿真的职业环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训练,能有效帮助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变成专业基本技能,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我们将项目教学法引入《企业管理》科目的课程授课领域,对《企业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教学改革应用项目教学的理念,对《企业管理》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

1.重新修订课程标准

重新修订的《企业管理》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定位、确定了课程目标、修订了课程内容、制定了授课计划和考核方案。

一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企业的概念、形成企业管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轮廓和框架、了解工商企业整体运作模式、掌握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工商企业管理的一般流程有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从事工商企业管理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将来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确定课程以企业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律,同时考虑相关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对于本课程的要求,将真实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分解,将各个学习情境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各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组织,最终形成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

2.设计具体教学方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制定了《企业管理》课程项目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安排以帮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知识与技能为定位,构建了由对人管理与对工作管理的双线结构体系,注重综合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教学方案设计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章节设计,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将相关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整合,将课程划分为企业、管理、生产与经营四大模块,进一步划分为八个项目单元,设计了十九个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分别设计了相应教学情境,由情境引出任务,导入教学知识点,进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为帮助学生更好完成任务,设置了示范案例和样板,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

所有教学项目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内容与实质互相关联,所有项目连接起来即是建立、运营企业的整体流程。这种设计有助于学生树立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

根据教学方案分别编制了项目教学教案、项目教学任务单和教学课件。

3.设计考核方案

课程采用了过程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价内容与“知识、能力、素质”的高职教学目标一致,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分解到每个教学任务中,制定了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三方主体多维度、多方式的立体考核评分体系,通过实时考核、事事考核达到督促学生日常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期末理论考核通过闭卷考核,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4.教学实施

(1)提出项目问题及思路:教师公布项目教学计划与项目任务,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发放案例资料,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相关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学生思考讨论、项目破题分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主收集、整理信息,互相讨论,鼓励学生分析现有条件,对项目构思,制定方案,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生探索性实践尝试:学生相互协调,进行方案细分,明确各自工作任务和内容,在自己的虚拟岗位上进行技能操作,并通过交流、合作,提升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组内交流研讨:小组成员在组内讲解、讨论、交流心得,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5)项目结论成果展示:以项目组为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及讨论结论制作并介绍、展示工作成果。

(6)项目资源延伸与拓展:学生针对项目内容,提问质疑,拓展思路,发展创造能力。

(7)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

(8)自我改进完善、完成项目目标。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实时填写《小组自评表》、《小组互评表》和项目小组日志,记录项目完成过程、完成项目报告。教师根据学生个人表现、小组整体表现和项目完成情况记录学生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

项目教学看似将课堂交给学生,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在准备资料和完成任务过程中会发现、产生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一一作答。因而教师必须深度备课,研究与任务可能相关的所有领域和问题,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使项目更科学、更易于操作,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目前项目教学法已经过四个轮次、十二个班级《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的满意度都比较高。根据教学实践与对照,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大多要用小组工作法,使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会沟通、做事的技巧,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4.企业改革与管理论文 篇四

第一条 为促进省属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规范分配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是指以省属国有企业(暂指省人民政府授权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下同)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省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专项资金。

第三条 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的来源为:

(一)省属国有企业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具体包括:

1.国有独资公司、未公司制改建的国有企业中应得的税后利润;

2.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应得的股息、红利和股利;

3.企业国有产(股)权转让净收入;

4.国有独资公司、未公司制改建的国有企业清算净收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清算净收益中应分享的净收益;

5.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6.其他按规定应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二)省财政预算安排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专项资金。

第四条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收缴范围和标准:

(一)国有独资公司、未公司制改建的国有企业按不高于可供投资者分配利润20%的比例收缴。具体比例由省国资委根据上一不同行业的利润水平及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提出意见,经省财政厅审核,联合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国有控股、参股公司中国有股按分得的股息、红利和股利全额上缴。

(三)企业国有产(股)权转让收入在扣除相关成本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剩余部分全额上缴。

(四)国有独资公司、未公司制改建的国有企业清算净收益,国有控股、参股公司清算净收益中国有股应分享的部分全额上缴。

(五)其他应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国有独资公司、未公司制改建的国有企业税后利润跨缴纳,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在收入实现后缴纳。以上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从2006开始收缴。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由省国资委会同省财政厅下达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计划,省国资委负责监缴,企业使用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入省级国库。

第六条 省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缴入国库后,经省财政厅核实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年初预算或调整预算,资金拨入“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财政专户”。

第七条 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用途主要包括:

(一)企业改革成本支出。是指按照规定需由省人民政府支付的省属企业改革成本,包括支付国有困难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职工安置费用补助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

(二)资本性支出。是指根据市场经济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规划以及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与企业的资本性投入,包括对新兴产业的资本性投入、现有重点骨干企业增加资本金、购买股权等资本性支出。

(三)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支出。

第八条 申请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中资本性投入的企业,应为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且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真实、准确,无违法行为,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和足额缴纳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申请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中企业改革成本支出的企业,必须是根据省有关部门规定认定的国有困难企业,且改制时企业净资产为负值或企业资金筹措和资产变现安置职工缺口较大的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第九条 符合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条件的企业,向省国资委提交申报材料,同时抄报省财政厅。申报材料包括:

(一)《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申请表》;

(二)项目可行性报告(包括项目目标任务、资金使用总体绩效目标、分分阶段实施目标等)和初步设计书;

(三)立项核准(或备案)部门对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提供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五)项目资金证明书,包括项目已投入资金证明书和项目自筹资金证明书;

(六)申请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出的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提供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以及企业资金筹措、资产变现等资料;

(七)省国资委、省财政厅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对资本性投入的项目,由省国资委对企业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支出安排意见,送省财政厅审核。省财政厅会同省国资委提出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计划,联合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对用于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出的项目,由省国资委、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对企业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提出补助资金方案,联合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国资委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计划,联合下达项目安排计划文件,省财政厅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将资金拨付到用款单位。

第十二条 用款单位收到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后,按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一)属于直接投资、国有资本注入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增加国家资本金或者国有资本公积。

(二)属于投资补助的,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国家拨款时对权属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全体投资者共同享有。

(三)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作为企业收益处理。

第十三条 建立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用款单位按规定向省财政厅、省国资委报送财务会计信息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省财政厅、省国资委根据有关规定,对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下一专项资金项目安排计划的依据。

第十四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国资委及有关部门对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骗取、截留、挪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每年年终,省财政厅会同省国资委将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上报省人民政府。

5.企业管理改革创新口号 篇五

1、创新求发展,合作赢未来。

2、创新新革命,成就新未来。

3、改变促发展,创新铸辉煌。

4、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

5、同力可断金,发展靠创新。

6、纳失败成功,搏今天明天。

7、乘风破浪来,雨后山更青。

8、谋事在战略,成事靠大家。

9、逆境不怯步,勇创新高度。

10、集企业奇思,创经济奇迹。

11、突破旧观念,实现新卓越。

12、路遥知马力,爬坡见真心。

13、改变促发展,共赢新未来。

14、改变求突破,创新助发展。

15、创新谋发展,同心赢未来。

16、危机不可怕,就怕没变化。

17、挫折不可忘,再度铸辉煌。

18、发展靠创新,共赢靠大家。

19、枯木待逢春,百舸竞激流。

20、企业的未来,我们的未来。

21、变通为根本,成功在对岸。

22、让改变发生,让成功回归。

2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4、携手谱新曲,并肩创辉煌。

25、以变应万变,创大好明天。

26、谋发展大局,创企业伟业。

27、抓改革机遇,创振兴大业。

28、赢在新战略,突围大发展。

29、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

30、不好也是有,有就向前走。

31、变革求发展,创新赢未来。

32、昨天虽已逝,未来犹可追。

33、心似罄石坚,万事努力现。

34、改制心不散,重组劲不减。

35、革新不却步,成功不止步。

36、布局谋发展,求变赢未来。

37、变以占先机,动则赢天下。

38、创新谋突破,努力获成功。

39、逆境求生存,睿智谋发展。

40、创新扬我名,时代我先行。

41、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42、今朝新思路,来年开门红。

43、经得住考验,挡不住难关。

44、汇卓识远志,创市场成效。

45、创新共发展,同心破万难。

46、疾风知劲草,坚韧铸辉煌。

47、慧眼看世界,聪心思己步。

48、突破靠战略,共赢靠大家。

49、突破无止境,创新赢效益。

50、昨日黄花败,今朝百花开。

51、山不转水转,道不通人变。

52、变革求发展,突破保成功。

53、改变赢市场,创新赢未来。

54、合作求发展,创新赢未来。

55、调整再创新,打拼争共赢。

56、集思寻广益,以改当下先。

57、峥嵘岁月去,似锦前程来。

58、携手度时艰,并肩创辉煌。

59、凤凰涅盘起,前路共驰行。

60、既往可不咎,知耻而后勇。

61、长城永不倒,晨曦待破晓。

62、协力破旧制,涅盘赢新生。

63、鉴旧日精神,创新世伟业。

64、今百废待兴,明勇冠三军。

65、与天公比高,做风流人物。

6.浅谈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 篇六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不断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本文在阐述现代企业财会管理存在的弊端的同时,分析改革趋势,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革策略和措施,以促进我国企业财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小清新:财务会计;管理;改革

财务会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要想在越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赢得先机,实现长远发展,企业不仅要清晰认识到财会管理中的弊端,更要大刀阔斧,实行改革。

1、企业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求。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责成部分,其现代化的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运行。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财务会计仍然存在较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企业财会管理秩序混乱。在现行的财会管理制度下,企业行政领导过多地干预财会管理工作,财会人员盲目听从行政领导安排,导致财会工作的不规范以及账目管理的混乱。

二是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企业的法律意识仍然较为淡薄,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时有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等现象的出现。

三是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制度的执行力不够高,整个管理过程不够系统。由于企业的不断发展,财会在企业中的实际作用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其相关理论也不断的深化与细化,这使得会计领域出现了更多的分支。面对会计领域的这些变化,我国并没有适时地推出相应的制度,这使得财会的规范化管理得不到制度上的保障。

四是财务管理模式守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会管理网络化水平仍然较低,技术和管理层面的问题在异乡程度上对财会管理造成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很好地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也无法通过数据统计和评估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长远的预见性安排,这样,财务管理应有作用的体现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改革趋势

2.1 科学化趋势

财会管理应在遵循企业资金运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其管理工作的内容、组织、方法等都要反映财会管理的对象的客观规律,体现资金运动及相关的财务关系。在财会管理过程中,应对资产、利润、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进行严格核算,并在筹集资金、分配资金和运用资金等方面进行监管约束,以实现科学化管理。

2.2 规范化趋势

规范化是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工作方法和系统的规范化。二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财会管理的实行有规可循。

2.3 系统化趋势

要应对市场越来越快的发展变化,企业的财会工作将实行系统化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为财务管理活动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并促进会计人员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不断降低经济成本,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4 先进化趋势

进入21世纪,企业将采用更加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和会计核算手段来进行财会管理工作。企业将以现代化的现代财会理论为指导,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等先进的现代计算管理手段,力求提高管理的效率。

3、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措施

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先进化,企业有关领导人应大刀阔斧地对财务管理进行有力的改革,强化其现代服务职能。

3.1 健全企业人才管理制度

拓展各种渠道,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重新定义企业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强化企业财会人员的间接管理。要积极拓宽有利形式,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服务和监督作用。

完善人才机制,确保企业财会队伍的开发建设。顺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借鉴国外的行业自律管理方式,企业财会人员的资格认定、职业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管理等由行业自行管理,以市场机制调节人才资源的配置,促进系企业的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3.2 健全企业财会监管体系。

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等自主权的适当扩大,有利于会计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也有利于实现现代企业的自我约束和发展,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真正建立起企业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一体化监督体系,从而有效加强对会计人员和企业行为的监督和宏观管理。

3.3 加强财会审计监督力度

相关审计人员应定期到所属的企业单位,对财会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全面、严格的评价、鉴定和监督,发现管理问题并及时提出可行的整改意见。企业行政领导管理过程中不要过于干预财会工作,应充分支持和鼓励财务人员履行职权,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承担责任。同时,应主动接收社会对企业财务的监督,财政、税务、物价、审计等各监督部门应互相配合,互通情况,对其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防范机制,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对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应该严厉打击,并通报批评或向社会公布结果。此外,财会部门也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坚决不同一个人担任不相容岗位的工作,由不同的人处理每一笔业务中主办、记帐、复核的不同的任务,以实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从而保证财会工作内容的真实性。

结语:

企业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对财会管理这一管理核心部分进行有效的改革。通过落实建立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完善财会监管制度以及加强内部审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传统模式所存在的管理秩序混乱等问题将迎刃而解,企业财会管理将迈向新的发展之路。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7.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政府行政改革 篇七

就企业而言, 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 如果质量不过关, 那么这个企业会失去消费者的信赖, 企业形象也大打折扣, 在市场上更是难以立足。同样的, 对于政府来说, 质量也很重要。政府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 对于社会的满意感, 对于政府的认同感。因此, 政府行政改革应注重提高质量, 同时企业中质量改进的办法也能为政府行政改革提供参考。

目前在企业中比较普及的质量管理理念是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讲究在以质量为核心时, 强调组织中全体成员的参与, 采用最经济的方式让消费者、社会、组织内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从质的层面来分析这种模式, 就是说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要以最经济的方式使消费者满意。在政府行政管理也有类似的例子, 如建立行政许可服务中心, 在过去企业申请一个项目需要跑很多地方盖十几个章, 而现在建立的“一站式”服务中心, 提供了集中审批服务, 为企业和民众带来了便利, 提高了政府行政的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了行政成本, 有利于节约型政府的建设。从质的层面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还包含了全面的、综合的理念, 提出了要对引起质量变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 以预防为主。最终的质量, 是由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问题来保证的。另外一个层面是“量”的标准, 在企业中一般是检验是否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来区分产品质量, 在行政中, 同样可以引入这样的办法, 衡量政府行政工作质量。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全面质量管理就已经开始在工业企业推行,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地方政府受到启发, 也尝试在政府行政工作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其中较为典型的应用就是ISO质量体系认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应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科学地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合到政府行政改革中, 体现现代管理理念在政府改革中的巨大作用, 具体说来,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 借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中的全员参与, 推行公民共同参与机制, 发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作用。公民作为政府的服务对象, 在政府行政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就应该让公民参与进来。公民参与政府行政工作,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一种外部约束, 形成一种有力的监督, 使行政相关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行为、承诺等更加负责。公民作为政府行政服务的重要部分, 对于政府行政工作质量的好坏更有发言权, 如果缺乏有效地公民参与, 那么平时对于行政工作的衡量也只能成为内部的一种形式, 而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其次, 引入现代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保证执行的有效性,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负责制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不仅仅需要依靠全员的自觉, 还需要严格的制度来保证和约束。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负责制度, 各个政府部门应在总体目标的情况下细分出对应的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职能, 并且还应该规定相关质量保障的预防、协调、补救等措施, 全面控制质量。明确责任是建立质量管理负责制度的重要步骤, 只有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了责任归属, 才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找到解决办法。最后,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全面质量管理, 做好质量评估, 并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质量评估要包含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 外部评估侧重于公民对于政府行政工作的意见反馈, 内部评估侧重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评、互评等。通常外部评估, 主要是调查公民对政府行政工作的满意度来衡量的, 公民可以通过切身体验到的服务来打分, 最后将打分结果反映到工作人员手里, 督促其提高工作质量。同样, 内部评估也是这样一个评价、反馈和改进的过程。ISO质量认证体系已经有通用的国际标准, 2000版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范围较广, 政府行政部门也能采用该标准。例如, 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院管理中就应用了ISO, 在引入该标准后, 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现代企业服务顾客理念与政府行政改革

就目前来说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现在传统的价格竞争已经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 人们越来越关注服务质量。产品的服务质量越好, 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就会越高, 占有的消费人群就会越多。同样, 对于政府来说努力提高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质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当今的政府应该努力学习现代企业中表现出来的服务顾客的理念, 把顾客当成自己的上帝, 提高服务能力以及行政能力。在企业中, 服务顾客指的是企业做得所有的一切都是以顾客为基本出发点, 做的产品、售后等都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 同样对于政府来说, 更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我国的人民作为政府的顾客。

不仅在市场经济中服务顾客理念非常重要, 当今的政府也在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这个趋势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显现, 从美国到英国、从美洲到欧洲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努力让自己的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服务顾客理念应用到政府改革中能够有效的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同样, 我国也不例外的加入转变政府职能行列,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强调“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机构设置, 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服务顾客理念包含在内的,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作用。但是, 我们在看到我国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国家在公共服务方面做的不足, 具体表现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不足以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同步,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 服务顾客的理念融合到政府改革中, 我认为我们政府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首先, 把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服务顾客理念融合与政府的改革, 提高我国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资金应该更多的投入到公共服务当中去, 努力促进我国公共服务事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我国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例如医疗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就业问题等,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重点加强解决。政府部门还应该努力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重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公共服务体系, 做到公共服务不缺位。其次, 我国的公共服务应该结合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服务顾客理念尽量扩大其服务范围, 并且尽量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谓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在为社会、我国人民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要大致均等, 这里的均等并不是指的无差异服务, 而是在不同阶段针对人民群众不同的需求提供合理的服务。然后, 要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必须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对政府业绩的考核形式单一, 关注的参数集中在经济指标方面, 为了提高政府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必须把一些社会指标列入评价指标范围。在衡量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政府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不能仅仅局限在目前经济的发展, 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考虑人们以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相关政府在考虑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增长质量。从各个方面促使我国政府部门努力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进步。最后, 政府行政改革中现代企业服务顾客理念的应用体现在政府行政决策的科学化。这里所谓的科学化指的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应该符合人民的意愿, 既然政府把人民群众当作顾客就应给以人民群众为核心, 按照人民群众的需要去办事。我国采用的听证制度就是听取人民群众意愿的代表制度。

三、现代企业公平竞争理念与政府行政改革

竞争是我国乃至全球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因为竞争市场经济才能够有效的运行, 才能够发挥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对于一个生产产品的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 这样产品才能够在短时间内销售出去让企业获得良好的现金流。竞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进步、改革, 促使企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产品、提高本身的服务水平。但是对于政府来说情况有些不同, 政府作为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组织, 能够采取措施限制其他竞争对手。这样一来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可比性就比较差。社会公众不能够像在市场上买产品一样对政府的服务进行“货比三家”。由于政府结构组织缺乏竞争, 导致政府部门存在一些问题, 而且不利于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的改进。我国对垄断政府垄断行业进行过两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发生20世纪80年代, 首先进行改革的是电信业, 电信业放松了对价格的监管国家采取共同建设、分层管理的方式, 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我国的电信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第二次改革发生20世纪90年代, 这一轮改革的重点在于放松管制, 把竞争理念引入进来。竞争的存在能够促使政府部门不断地完善政府功能, 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服务, 因此竞争对于政府改革具有重大影响:

首先, 对于我国的垄断行业应该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中的公平竞争理念适当的开放市场准入。我国社会不可避免的会需要我国提供相应的产品或者相关的服务, 政府部门在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应该打破垄断、放松对市场的管制、尽量扩大市场准入, 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引入竞争, 进而促进我国政府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长久以来我国有些公共服务一直以来饱受人民群众的批评, 例如我国的铁路、公路、电力邮政等等。人们之所以对这些公共服务存在意见是因为这些行业基本没有竞争的存在, 负责人不能够有效的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这些公共服务领域放松市场管制、扩大市场准入, 允许并鼓励私企、外企等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在公共服务领域形成良性竞争, 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从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其次, 政府各个部门之间也要加强竞争。有些公共服务领域确实是不适宜企业的进入, 因此不能够在市场上寻求竞争, 这时应该尽量寻求多家政府机构参与, 让多家政府机构共同承担公共管理工作, 这样一来, 各个部门就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氛围。然后, 把竞争引入政府部门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以确保竞争能够合理有序的引入。最后, 政府行政改革中现代企业公平竞争理念的应用还体现在对于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上。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 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从一开始的选人、对人的培养、到最后对人的使用等各个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在这方面引入竞争的主要做法有:公开考试、完善培训制度、对人员职务的升迁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等。

四、总结

政府行政与企业管理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把在市场经济中生存的企业的管理理念运用到政府行政改革中能够市政府更加接地气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把我国政府真正的变成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中充分运用企业管理中的质量管理理念、服务顾客理念、公平竞争理念等够有效的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提高政府服务人民的水平。

摘要:现代企业有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一些管理理念, 例如公平竞争理念、质量管理理念、服务顾客理念等, 把这些理念融合在我国政府行政改革中能够有效的发挥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 提高我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让政府部门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 为我国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同时我国政府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需要进一步进行行政改革。

关键词:企业管理,行政改革,服务顾客

参考文献

[1]刘炳香.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新变革[M].2003年8月版.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周志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新视野, 1996; (4) :43.

8.浅谈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篇八

关键词:计量管理;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6-0000-01

在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产品成品出厂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调控,计量检测是对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工艺参数、包装加工以及产品质量监控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已经融为重要的工序组成部分及生产环节的必要举措,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本文通過研究企业计量管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计量管理方案,并加以改革与创新,为企业计量管理谋得参考价值。

一、计量管理的重要性

(一)节约成本,降低损耗,从而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企业计量管理最直接的好处在于,可以最有效地控制企业运营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计量管理制度及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再用率,加强资源的成本及使用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1)随手关电,不常用的设备将插头拔出;(2)实行二次用纸,充分利用每一张白纸;(3)节约用水,杜绝浪费;(4)煤气等燃料随用随开;(5)给予将节能降耗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员工相应的奖励等。

(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企业计量管理通过对产品和仪器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得资源最有效合理地诶之,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损耗,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计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对员工的工作进行一定的监督,一方面可以快速地找到每一项工作的负责人,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提高企业产品及服务的质量

产品及服务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企业计量管理可以为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有效保障。通过企业计量管理,可以对采购过程、仪器的生产过程、产品的检测过程、工作人员的职能和责任、服务态度等方面层层监管和控制。任何一环节出现漏洞,可以及时找到相应的负责人进行对接和预处理。使用企业计量管理体系进行数据监控和管理,不仅避免了人工管理的漏洞和徇私等现象的发生,而且整个管理流程快速便捷、操作简单,保障企业的蓬勃顺利发展。

(四)满足企业社会化生产的需求

企业社会化生产的目标是,与时俱进,跟进时代技术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应用到企业计量管理中,使得企业从单一的人工劳动力型转变为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生产型。其中,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在高精度的企业计量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流程进行监控,保障产品的质量统一达标。

二、实施改革与创新

(一)完善管理制度及系统体系

完善企业计量管理制度和系统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1)明确规定企业内部各部门和科室的职责以及权限,划分责任到人,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负责人进行审核和考察;(2)对用电、用水、用气和用纸等编制相应的资源管理制度,并加以严格监督及管理;(3)定期对企业部门进行计量管理内容的考核和评比,并以奖金等形式予以嘉奖;(4)建立专门的企业计量管理部门或者平台,对企业内部的计量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和监管,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等。

(二)管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

使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对企业计量管理进行统计和维护,其主要的内容包括:(1)信息化监控企业内部用水和用电的情况,判断是否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2)对于特定电器和设备进行计算机系统管理,若长期无人使用,则自动关闭系统;(3)将实时反馈的计量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存储,并对系统进行定期检查与更新;(4)对于企业内部关于计量管理的考核实行机考的方式进行评判等;(5)企业内部进出的耗材、仪器等用品进行统一的登记和管理,包括名称、型号、价格、数量和用途等,保证每台仪器和设备记录在案;(6)定期检查、保养、维护和及时更新企业内部的高端精密仪器,从而确保仪器的正常运作等。

(三)领导给予重视与支持

在企业计量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领导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和配合,以身作则加强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力度。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在制定计量管理方案的过程中,领导需作为主要参会人员进行参与、互动及讨论,综合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服众的规章制度;(2)在企业计量管理实施过程中,领导应当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3)建立积极、公正的竞争体制,平衡竞争与合作,确保良好的工作氛围;(4)按照国家计量的标准,定期对企业内部配置的仪器、电器和资源等进行检查更新,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5)积极参与企业内部计量管理的培训和考核,以身作则,不断研究和探讨计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等。

(四)加强员工素质及专业技术的培训

加强对员工素质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不仅可以增加技术的交流和培训,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新进员工进行企业计量管理的知识培训和普及,并在培训之后对其进行相关职位技能的考核;(2)开展员工间的技术交流,互相分享关于实施计量管理的心得和体会;(3)根据考核成绩给予相应的奖惩,人性化的管理,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等。

三、结束语

计量管理是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等管理手段,并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化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科学。在企业生产加工产品的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生产工艺过程控制到产品成品出厂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检测和调控,计量检测是对生产过程中材料成本、工艺参数、包装加工以及产品质量监控的最主要技术手段,已经融为重要的工序组成部分及生产环节的必要举措,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海青.浅析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机械管理开发,2011(15):413-415.

[2]侯玲梅.煤炭企业计量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经济师,2010(05):583-585.

[3]王志华.X企业计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12(05):143-144.

[4]崔波.论企业计量管理的应用与发展[J].山西青年,2013(02):56-57.

9.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 篇九

(现代企业2011.1)作者杨齐

随着我国国企改革和发展,大型国有企业的规模、资产和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大型国企逐步建立起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现代公司制度,国企高管的薪酬也逐步由政府制定发展为由董事会或薪酬委员会确定。伴随着“人力资本”、“管理者才能”理论的发展,国有企业高管逐渐实现了“人力资本化”,高管薪酬不断增加。自2007年至今,不少国企高管爆出天价薪酬,与企业内部普通职工和社会平均薪酬之间的差距正日益拉大,引起了全国各界对国企高管薪酬的质疑。2009年9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推出铁腕措施,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规定国企高管基本年薪与上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绩效年薪根据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以更为变通的方式规定了高管薪酬的上限。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是国企治理的重要内容,事关国企的改革发展,合理的国企高管薪酬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国企的发展,有效解决国企的委托代理问题,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合理的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是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中的问题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国企高管作为国企管理经营的受托人,其薪酬应当由委托人和高管协商确定,伴随着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内部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聘任了外部独立董事、有的企业还设立了薪酬委员会,在治理结构上符合了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或薪酬委员会作为高管薪酬制定、管理者负责对高管薪酬进行管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未能有效管控国企高管自定薪酬,究其根源在于国企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全体人民所有,但全体人民无法对国企进行直接管理,将管理权委托给政府来执行,政府又委托国企高管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形成了多重委托一代理关系。这导致了缺乏有效监督,甚至存在政府官员、董事会、国企高管的合谋,致使国企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由于国企内部人控制的存在,使得薪酬管理成为了高管个人的行为,薪酬自定也就成为了常态。薪酬获得缺乏依据。首先,企业高管薪酬的获得应当与高管的才能相关联。我国国企高管借助“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理论,片面夸大管理者的才能,追求高管薪酬与国际接轨。“企业家才能”的确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本”也应当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企业家才能”和“人力资本”大小的度量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尚没有合理和普遍接受的度量方法,在没有度量的基础上就以此为借口获得高薪酬是其合理性必然要受到公众的质疑。其次,我国国有企业常常得到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国企取得的绩效有高管才能的作用,但有多少是源于高管的才能是很难估量的,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国有企业绩效不能全部归因于高管才能。再其次,国企高管并非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在运行中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体现,是企业管理高度专业化的结果,也是企业管理成熟的标志。在成熟市场经济体内,由于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的存在,高管薪酬通常不会出现太大的差距以及太大的争议,而我国国企高管的薪酬确定之所以进退无据、左右为难,最主要的症结在于国企高管的“资格确认”存在疑问,国企高管并非职业经理人,国企高管的资格是由政府确认而不是由市场确认,薪酬的获得却要与职业经理人接轨也就难以令人信服了。假定国企高管不是来自行政任命,而是经过严格的市场筛选来产生,那么,国企职工和政府官员就会同意给出一个足以吸引职业经理人的薪酬。薪酬确定缺乏标准。国企高管的薪酬应该定多少,多少是高、多少是低是社会公众争议的焦点问题。我国国企管理部门一直对国企高管的薪酬实施严格的标准规制。早在2002年国资委就作出规定,央企高管薪酬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2009年2月,财政部又出台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税前年薪为280万。2010年4月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中央企业一把手主要负责人平均薪酬58万(税前),“我个人感觉是不高的”,但公众却认为国企高管薪酬偏高,特别是与国外国企高管薪酬比较,公众对国企高管薪酬的质疑其核心不是在于国企高管薪酬的高低,却是高管获得薪酬的途径。我国国企高管主要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缺乏公开性和竞争性,国企高管的“个人才能”并未获得公众的普遍认同,再加上国企的效益往往与国家政策、资源的支持有很大关系,因此公众才会对国企高管薪酬(即使是由国资委制定)表示质疑。绩效评价不合理。绩效考核是企业高管薪酬发放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国企高管绩效考核体系是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核心。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依据是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该评价体系分为定量和定性指标两大类,基本涵盖了主要财务指标和部分非财务指标,同时提出国企要分行业评价相对业绩,但是却忽视了国企所处领域的不同。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并且有些处于竞争领域,有些处于非竞争领域。对于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以《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进行评价是合适的,但一些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评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因为处于非竞争领域的国企常常利用垄断优势来提高企业绩效,因此无法评价出企业绩效的增加是由于高管的个人才能,还是由于国企所处的非竞争领域而获得的,当然,绩效评价是世界性难题,要想合理确定企业绩效中高管贡献来确定高管能力进而确定高管薪酬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处于非竞争领域国企的绩效与市场地位是有很大关系的,而这也是公众对处于非竞争领域国企高管薪酬质疑的主要原因。

二、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的改进国企绩效分类评价。我国国企绩效评价是依据《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提出的“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和《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等国家标准,按照行业重要程度和样本数量,企业效绩评价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值划分为四个层次约150个行业,在各行业全行业标准值下又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规模”进行评价,但是没有区分竞争和非竞争领域的企业,都以经济利润的考核为主,对于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以经济业绩为主进行评价是合适的,但一些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也采取经济业绩为主的评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通常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的企业,如水电煤气;或是是处于自然、行政垄断行业如石油、电信等。对这类企业采取以经济业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能使这些企业偏离发展目标,如脱离社会公益性质、或利用垄断优势获取利润。这样的评价体系既不能很好的比较不同经营领域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利于国企社会职能的发挥。高管分类管理。我国虽然在改革之初就已经提出要实行政企分开,但到目前为止效果并不理想,其中突出表现为国企高管在担任经理人的同时还具有行政级别。这种特殊的身份,对国企高管薪酬的管理带来了矛盾。如果国企高管是具有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那么他的薪酬就应当依据政府公务员的标准来发放;如果他是职业经理人,他的薪酬获取就应该依照市场化标准进行。然而这种双重身份使得国企高管既享受了政府公务员的潜在好处(仕途

提升),又获得了经济效益,这是公众对国企高管质疑的主要问题。因此改变国企高管官商一体的身份对国企高管分类管理是国企改革的必然。具体来说,首先将国有企业区分为竞争性国企和公共事业型国企,对竞争性国企高管不再保留行政级别和身份,考核与薪酬的发放按照市场化进行;对公共事业型国企高管保留行政级别和身份,考核与薪酬管理参照政府公务员进行。这样一来,竞争性国企高管考核依照业绩实行,薪酬与业绩关联,依靠个人经营才能来获得薪酬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公共事业型的国企高管的考核主要依照社会效益来进行,薪酬参照公务员管理。市场化选聘高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高管通常是通过人才市场的竞争机制挑选出来的,是董事会代表投资者选定的,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实际上反映了市场对这些人的评价,即对“高管”们的经营能力或风险承担能力作出的一种相对客观、公开的认定。企业高管的薪酬由市场确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完善的经理人市场,让董事会在市场上选聘高管人员,并使董事会对选错人负起责任来;二是充分的信息披露,高管薪酬及其相关信息必须对外公开,以接受政府、投资者和公众监督;三是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大违规的成本,使其远远高于违规的收益。然而,当前国企高管却并不单纯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他们往往更多来自行政决策和政治任命,缺乏透明和竞争,没有经过市场的选择,高管的市场价值无法体现。通过市场化选聘国企高管,将国企高管的薪酬决定权交给市场,在充分引入竞争的基础上双方双向选择最终确定薪酬。在公开市场化选聘国企高管方面,中组部、国资委作了不少的尝试,近年来,中组部、国资委已先后7次组织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从近万名应聘者中录用了113人,同时还储备了一批素质优良、年富力强的后备人才。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从2004年的33.4万人增加到52.1万人,增长56%。上海等地方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总体来看市场化选聘程度不高。

现行的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的缺乏导致了高管自定薪酬,同时由于国企高管的任命主要是通过行政方式,缺乏市场化竞争,国企高管薪酬的确定缺乏令人信服的标准,更加剧了公众对国企高管薪酬的质疑。改革国企绩效考评方式、国企高管分类管理、市场化选聘国企高管应该是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甘肃政法学院重点项目(GZF2010XZDLW20)阶段成果。]

上一篇:反分裂斗争30题下一篇:竞选自管主席自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