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2024-08-1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篇一

2022年最新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他们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提高,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才是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按照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目标,开展的工作有如下几点主要内容:

1、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常规管理的精细化

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目标,始终坚持育人的初衷,积极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崇尚和谐,追求美好生活的新一代。

2、坚持心辅导活动的教育理念

团队结合,定期开展系列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教师也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互补,在坚持德育课程与日常德育活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模式下,也需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充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开展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学校应鼓励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中德育教育的闪光之处,及时科学地调整教育思路,力求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还需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班级内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积极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争取做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中小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将心理健康的课程落实到现实,而不是空话和畅享,利用班会或团队心理活动课等时间,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强调行为训练,不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5、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联系,通过大队部的系列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窗、讲座、黑板报等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班队会课、思品课、活动课等各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各教材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6、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妥善发挥心理咨询室作用

按照教育部规定,考虑实际情况,建设校园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装饰工作和配置工作,坚持开放心理咨询室,积极为在校师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尤其是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可以尽快地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么如何让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是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任重而道远。我们将把已有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为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篇二

学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地方, 也是承载着学子们教育梦想的地方, 所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前教育模式下, 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渗入到各个院校, 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在多种生活压力的打击下, 心理上很容易滋生不良的心理疾病, 这种疾病又是隐性病理不易被人们发觉, 所以其一旦爆发后, 所产生的危险系数必定很高。依据调查数据表明, 每一年因为学生心理因素问题发生的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更有行为过甚者还会危及到他人及自已的生命, 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都是持有非常支持与认可的态度, 但是由于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几点为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教学技术与手段上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理论, 但是由于我国国情与其它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面对压力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也就会有很大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适用于其它国家的健康心理学在我国就未必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容易造成此类教学模式徒有其形。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形式化。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虽然许多院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但是其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中, 只是一味的根据课本上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 以考试成绩做为课堂效果的检验手段。个别学校单独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但是由于心理辅导老师对心理咨询技术及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合理的指导, 就让导致学生对本学科存在的意义产生质疑。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个延伸, 它通过利用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类心理积极因素的研究, 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与思想品德, 从而抵触消极心态的产生。

1.积极心理学取向可以防患于未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但是如果等到问题已经发生了再去解决, 为时已晚, 而积极心理学认为, 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完善做到合理的预防以及解决, 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甚至是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通过外界的方法进行弥补。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树立学生的积极心态上面, 教会他们如何积极乐观的看待事物。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培养他们坚强乐观的心理状态, 让他们更加勇敢的面对未来。

2.积极心理学取向可以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有了积极心理学的引导,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困境以及处理一些心理疾病。更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培养他们美好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比较强的社交能力。这些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当他们从学校走入社会到时候, 能对自己有更多的自信, 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3.积极心理学可以弥补传统心理学存在的不足。积极心理学将主观产生的幸福感作为了考量人们的心理状况的一个首要标准, 认为心理学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功能, 就是能使人们看到生活中非常积极、向上的一面。让人们能够真正感到生活当中的美好, 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这种非常积极的态度,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拓宽了新的思路。心理学不再只是针对消极的一面, 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 更重要的作用是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才是心理学真正意义的所在。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 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 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 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现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很多学生不堪重负在心理上出现了阴霾, 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学校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心里阴影, 创建了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的建立是在激发学生积极心态的基础上, 对心理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积极心理学,教育模式,现状,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2]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崔丽娟, 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 2005, 02:402-405.

[4]王承清, 崔立中.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8, 01:31-34.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篇三

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特殊学生的心理异常。学生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并优化特殊教育的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比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其实有时候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但实际是这些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篇四

于淑娟

【主要内容】:中学生正处于特定的身心发育发展时期,有着独特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亦会不同程度地对其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影响。因而,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极为必要。基于目前我国中学心理教学的现状,行之有效的方式应是把心理教育体现在日常的学科教育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首先教育他们成人,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教学 中学生 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 心理问题 素质教育 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 应试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与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和摩擦日趋剧烈,加之应试教育的诟病,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频显。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先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心理健康教育所主张的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正是在社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中不断完善其内容,方法和体系,逐渐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发展,它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并不是简单的补救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广义上说与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受教育的个性全面发展。从狭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从而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非常的脆弱,一遇到不开心或想不开的事情就很容易表现出来。中学生的年龄均在14-18岁左右,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乐观自信,表现为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中学生的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了。著名学者杨丽珠、郑和钧等人为此进行了专项研究,并将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概括为四种:一是友谊的需要;二是独立的需要;三是理解与尊重的需要;四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主观地认为社会对自己的不理解,积极性受挫,美好愿望不能实现,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表现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内心痛苦、焦虑,甚至走向极端,表现出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自我的封闭性;对事物的质疑性;对社会的叛逆性。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注意到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考虑中学生个性特征,不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就会影响到中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形成了他们一定的个性特征(即封闭性、质疑性、叛逆性),从而造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一,由于中学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二,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体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三,由于中学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那我们学校和教育界人士为什么要加强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呢?现在每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我们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加强心理教育: 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总之,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我们学生们健康很好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国家以后才能够更加的强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必须很好的加强并实行。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许多省、市、区在各级各类中小学就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各种因

素的制约,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客观问题和障碍。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理念上的混淆或偏差。由此导致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畏手畏脚,难辨优劣,心理健康课的功效难于真正发挥。

本文尝试结合有效教学理念、课程论和实际教学,对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目标进行探讨,以期对改进和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成效有所裨益。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设计、目标设置、评价

标等方面,不仅涉及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含学生建构经验的活动和经验的增长,知、情、意、行的统一。2.生成性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逐渐走向融合与统一,一种新型的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炉的“学生本位课程”开始出现。其特点在过程中展开,具有动态生成的性质。

心理健康课不仅要求教师熟悉教材,而且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认知、课外和校外的经验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中展开知识的建构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具有“学生本位课程”的特征,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3.动态平衡性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对于知识与活动、预防与发展、全体与个别、预设与生成这四对关系,存在着困惑,导致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

扣,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难于表现。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这四对关系上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学生心理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并不是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就可以达到的。只有让学生在多样的体验性活动中,通过心理教育和训练去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活动建构经验之间的平衡,即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动态平衡,这是对“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的正确解读。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在实际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把握好心理行为问题的

预防与心理潜能的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心理发育和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的目标设置、内容安排、过程实施等方面,均要把握好全体与个别的动态平衡,抓共性,顾个性。教师在课前都会预先设计包含教学目标和过程在内的教学计划,心理健康课也如此。但是,由于心理健康课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他们不愿意遵守某个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能有所发现和感悟,并尽情表达其心灵深处的 情感。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往往会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表现出生成的特点,这也是许多心理健康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陷窘境的主要原因。同时,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是为解决学生当前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服务,最终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而自我成长,具有自我生成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4.体验性体验是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认知和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学生觉察自己、感受自己、评估自己、完善自己的基础。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及其程度。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其去探索、体会和感悟,从而促进其反思自我,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其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标———自助。5.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课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选取学生自身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即充分体现出生活性,学生们往往会对此十分关心和感兴趣,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其心理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其心理品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具有层次性。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心理健康课在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目标:

1.发展目标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开发其潜能。教师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都是积极和健康的,心理存在不适的是少数。因此,心理健康课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心理治疗,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教育模式,而非医学模式。所以,教师在设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关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科学态度与精神,学会科学的方法,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及自主、主动学习的基本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为学生将来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2.实效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的是实践和实效。

根据心理健康课的发展目标和生活性特点,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思想。在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中选取材料来进一步生成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通过知识学习或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成效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评价指标,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3.自助目标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学科教学统治下,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要远离这种说教式的灌输模式,而应把课堂教学看作类似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教师的有效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团体中来认识和了解自己,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篇五

摘要:目前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刚刚起步,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实效性还有待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去认真地研究和探讨。本文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角度去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实效性,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

宣传

网络

积累

活动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秩序、多元文化、社会不良现象等一系列的冲击,心理素质还未定型的中小学生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在校的中小学生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的人数不为少,学校急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能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素质高的人才。但是,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晚,可资参考借鉴的经验不多,这给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提出了难题。因此,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非常重

一、调查——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于1997年9月采用自己编制的中国人心理健康量表的报告指出:随机抽取了初一至高三各一个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8%-36%。其中人际关系有问题者占17.9%-44%,心理承受力有问题者占28.1%-51.9%,适应性方面有问题者占28.1%-68%,心理平衡方面有问题者占18%-41%,情绪稳定性有问题者占28%-54%,有焦虑问题的占18%-52%,有抑郁问题的占18%-44%,有敌对问题的占16%-35.7%,有偏执问题的占14%-50%,有躯体化问题的占10.4%-40%。该研究认为,无论是学生整 体的健康水平,还是心理健康的10个分指标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1】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本人、教师、家长都还不了解和认识这一情况,对这一现象当然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对象必须有这种需要,也就是说学生的健康存在问题或可能存在问题后才有必要开展。所以笔者认为,对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一了解显得十分重要。对于一个学校而言,开展一次对新入学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可以选择比较权威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当然不管用什么问卷,这

一量表必须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能够客观地把学生的问题如实地反映出来。

二、宣传——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不能很广泛地开展和被学生所接受,最大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是很传统的。很多学生的思想意识中总是以为去进行心理辅导的人一定是精神病;另外,很多人也以为一般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心理健康的问题。正因为这样错误的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心理教育在学生中反响不大。为了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使全体人员都参与到这一项工作中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效能,特别是发挥受教育主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广大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在宣传中,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让学生明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利用对新入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让学生知道自己当中有很多人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以及让学生明白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一项或几项心理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

2、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出现一定的问题并不是“精神病”,是正常的。也许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太迟了,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另外,由于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就根本没有心理健康这一概念,这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概念混淆、事实不清的状况。仿佛一个生理上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是不可能有问题的,而真得有问题的话,那就是精神病。所以,针对这样的现状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咨询心理学家布洛克的观点(心理问题是个体对个体以外的环境的适应问题,适应行为的诊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个人如何控制环境以及个人如何控制自己对环境的反应),【2】笔者认为,我们在宣传心理健康时要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这种对精神病的反感情绪,也要照顾到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无动于衷的情绪。要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与平时在学校中遇到的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没有什么差别;心理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你现在有心理问题只能代表你的心理发展还未达到一般的水平,但并不代表你不能达到一般的水平,更不是神经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仅仅在个人控制环境以及如何控制自己对环境的反应方面有欠缺,还需要训练。

3、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问题对学习生活影响很大。

心理健康问题与生理健康问题一样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这个人以后的心理发展。许多临床研究证明,很多心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健全的身心健康对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良好性格对学生学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智力开发的基础。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可以增强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活动的效果,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它的反面,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是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心理障碍。宣传中,要让学生明白:出现心理问题时,要想办法去解决它,若自己解决不了的,不要硬拖着,否则,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网络——建成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建立专门的学校心理辅导机构。

学校较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有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地。辅导室要选择合适的位置,配备相应的设施。辅导室应配有1~2名受过一定培训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也可以先配后训),每周定期定时对全校学生开放,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咨询)活动。辅导室开展的个别心理辅导要注意制度化、科学化,要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并有相应的辅导记录和效果分析记载。辅导室还可以组织教师采用心理信箱、心理日记、心理热线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2、倡导全校教师都是心理辅导教师。

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掌握必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知识,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所以学校每一学期都应组织教师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培训,增强教师的心理辅导业务素质。

3、学校的各个部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个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育环境,尤其需要一个好的软环境。因此,从校长室——政教处、教务处——班主任、课任教师——学生要形成一条纵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链;而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要形成一条横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链。这样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合力。

四、积累——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

由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资提供的借鉴经验很少,所以学校的心理健

康教育不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也要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更加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必须给所有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跟踪调查,不断地积累材料,总结经验,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宝贵的资料,特别是一些比较典型的学生建立个案,这将有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五、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专家认为,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带动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辅导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3】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即要把握住“动感第一”原则。因为活动与发展是团体辅导的生命和动力所在,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主体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活动才能构建以受导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辅导过程;只有活动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降低心理防御水平;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角色情感,也有利于学生选择行为模仿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极盛著 《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8年 第55-63页

【2】 韦有华编著 《人格心理辅导》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29页

6.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心得 篇六

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都需要耐心与始终如一的努力。一个坏毛病的改正,一个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处理好与某同学的交往,以及养成从未有过的一个好习惯,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品质。逃避、倒退、怯懦是坚强意志的对立面。只有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才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之旅,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他们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才能真正感受和理解意志的价值。

游戏“举手仪式”、“护蛋行动”让学生体验到坚持到最后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突出重围”则让学生感受到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是最终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此外这几个游戏还让学生感悟出,通过坚强意志去克服困难并非是一件很难的事,每个人对自己都要充满信心。

另外,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应该首先是一个有着健康、健全人格的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当前,责任心的培养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全社会展开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其宗旨亦在于此。事实上,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会不畏艰难努力进取,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本篇还设计了几个跟责任有关的游戏活动。游戏“接受现实”让学生体验到了在公开场合认错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更是一个人敢于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的体现;“承担责任”让学生感受到了在面临问题时,如何看待自己的责任和别人的过错;“信任后仰”则培养了学生彼此间的信任感和个人在团体中的责任感。

本篇的游戏设计大都简单易操作,但意志的培养并不像游戏这么简单,责任心的培养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一,只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才能把自己变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第1章 举手仪式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体验坚持所需要的耐心和毅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2.让学生认识到意志力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20分钟。

三、活动道具

秒表一只。

四、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均可。

五、活动程序

1.全体同学按体操队形站立,每个人的两只手臂伸直向胸前平举,身体不准晃动,坚持10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时间长短),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2.团体分享:

(1)当时间过了一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2)当你坚持到最后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3)在坚持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4)你觉得这个游戏对你的学习与生活有什么启发?

六、注意事项

1.若在室外,注意避开高温或极冷天。

2.主持人本人最好也参与这个游戏,和学生一起体验,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3.游戏过程中,为了打发难捱的时间,主持人可在学生举手的时候播放一些激励性的歌曲或音乐,主持人本身也可给他们喊一些激励的口号等。等时间到的时候,主持人要给予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以鼓励,此时游戏还可继续做下去,可把时间再拉长一分钟,看还有哪些同学能坚持。若有些同学能坚持到最后,主持人应当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以鼓励他们的耐力和毅力。

第2章 突出重围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在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并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

2.培养学生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持到底不服输的精神。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30分钟。

三、活动道具

无。

四、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均可。

五、活动程序

1.以15—20人为一组,所有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这个圈被称为“包围圈”;

2.主持人讲解游戏规则:

假定你被敌人包围了,情况十分危急,包围圈是由许多人手拉手围圈而成。要求你尽快想办法冲出围圈。可采取钻、跳、推、拉、诱骗等任何方式(以不伤害人为原则),力求突围挣脱,冲出包围圈;其他同学则站立,手拉手围成一个包围圈;外围的同学必须要尽全身气力、心计,绝不让被围者逃出;若圈内的同学从某两个同学手拉手的缝隙中逃出,则这两个相邻的同学双双要进入圈内作为被包围者。

3.游戏开始:

主持人可通过随机抽学号的方式,让一名同学站在包围圈团体中央开始游戏。倘若被围的同学灰心失望,一时冲不出“包围圈”,则主持人可增加两名同学到圈内作为“突围者”,其他的同学可鼓励他继续努力。一段时间后,换其他成员。

4.分享其突围的感受。讨论:

(1)闯关突围会令人想起什么?

(2)突围者成功了几次,失败了几次,为什么会失败?

(3)突围者在游戏中感觉如何?单兵作战容易吗?

六、注意事项

1.注意场地安全。有人称这个游戏为“暴力游戏”,游戏的场地最好在草地上而不要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在做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可能会发生的碰撞以及跌倒等问题,要同学们做好预防,事先须注意移去危险器物。

2.有健康顾虑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功能欠佳者等)不要参加,以防意外发生。

3.突围方式以不伤害别人为原则。这个游戏虽然可以允许圈内突围者采用钻、跳、推、拉、诱骗等任何方式,但有一点要提醒学生,不可以对外围的同学进行过分的暴力攻击,如用脚踢对方的腿或手等地方。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篇七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 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 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 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本文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第一,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能实现认识自我, 承认自我, 接受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 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 能正视现实, 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 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 能正确对待, 安然接受。第二,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 取得成就, 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 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 在遇到困难时, 能努力去克服。第三, 乐于交往, 尊重友谊, 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团结互助, 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第四, 情绪稳定、乐观, 善于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 喜不狂, 忧不绝, 胜不骄, 败不馁, 谦而不卑, 自尊自重。第五, 保持健全的人格, 有正确的人生观, 能以此为中心, 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乐于生活、学习, 兴趣广泛, 性格开朗, 胸怀坦荡, 办事机智果断, 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第六,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学生, 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 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 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 有益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现代学生处在紧张的学习节奏中, 面对来自父母、学校、社会的压力, 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 易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 处于这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渴望能从压力下得到解脱。学校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生活紧张。因此, 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 消除学生的心理紧张。其次, 一般来说, 学校体育都在室外进行, 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就可以使学生摆脱压抑的室内氛围, 感受室外空气的清新, 从而精神得到放松。另外, 学校体育中的运动项目丰富多彩, 即使是最不喜欢活动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 学校活动还时常伴有一定的体育游戏, 充满了活动性和趣味性, 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 感受到身心双方面的愉悦情绪, 从而缓解了学习压力, 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2. 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是以克服一定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 它能够培养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校体育中, 要想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 就必须完成一定的运动。而运动的完成, 必须靠克服自身和外界的阻力来实现。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 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在从事学校体育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 学校体育常常是在室外活动, 学生总是要克服一定的外界阻力, 最明显的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无论天气寒冷还是炎热, 都要坚持, 所以经过体育课的锻炼, 学生的承受力、忍耐力和持久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受到锻炼而增强, 有利于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

3. 有益于提高学生德性修养。

体育活动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个体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关系, 而且与体育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紧密联系。由于中小学长期实施应试教育, 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不良心理现象, 如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均很强的运动, 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 否则难以完成任务, 因而, 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精神, 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4. 有益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社会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人的个性就是人体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具体表现在兴趣、爱好、才能、气质、性格等方面。各种体育活动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表明,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 兴趣广泛, 性格开朗, 豁达大方。社会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会适应性, 是把以自己为中心的态度和行为转化为社会的态度和行为。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 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 通过学校体育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 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三、学校体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具体而言,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整体把握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体育是培养个体意志极为有效的手段, 它不仅能培养竞争意识, 而且能培养合作意识, 能求得二者的内在统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 作为与身体素质、体育技能技巧同样重要的主产品, 而不是副产品。其次, 体育教师还应深入学习本学科知识及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 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 积极探索最优化的教育和教学方式, 不断充实新知识,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首先要友善地对待学生, 多关心学生, 使学生感到体育教师和蔼可亲, 为人友善, 善解人意、有温暖感。课堂中决不能对学生气势汹汹, 更不能谩骂学生, 讥讽学生。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帮助关心, 从心理的角度出发, 必须做好:第一, 多关注学生。对学生而言, 老师的关注是一种需要, 得到老师的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还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期待, 从而使他们由惧怕失败转变为积极参与, 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第二, 多赞赏学生。赞赏对学生是一种兴奋剂, 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会做出更多的努力, 力图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行为, 使自己有更好的成绩。体育教师应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 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之上, 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 并进行相应积极评价。第三, 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特别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与那些不善言谈、沉默寡言的学生主动聊天、谈心, 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引导他们摆脱孤僻和冷漠, 逐步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3. 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素养。

体育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就应具有很高的心理素养。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登上高校讲坛, 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 教师应多掌握一些与自己专业相联系的心理知识, 开阔视野。在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的独特性消除学生的不良心境。在具体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要摸清学生的心理脉搏, 知道学生想些什么, 喜欢哪些运动, 适应何种教法等等。这样, 才会有共同语言, 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心里有什么话都会同你交谈。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无私的爱会使学生感到无限温暖, 精神上受到巨大的鼓励;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充满信心, 都将引导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 从而大大减少学生消极甚至对立心理的产生。所有这一切都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素养。

4. 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配合。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存在的, 而是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各学科教学密不可分的。因而, 体育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密切的沟通与配合, 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体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教师那里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 并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好的方面而弱化不良的方面。如体育教师了解到的一些艺术表现力好的学生, 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其进行领操活动, 以加强其自信心。而对于一些忍耐力差, 总想放弃的学生, 教师可以安排其进行耐力训练, 以增强其恒心和耐久力。同时, 体育教师也可以把体育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 使他们也进行相应的训练, 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刘杰.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2]薛欣.论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湖北体育科技, 2005 (1) .

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措施 途径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而不得不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习目标又不很明确的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也正处于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部分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多年来我们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定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这就明确了学校德育包含的内容,我们应从更宽泛的范围、广义上理解学校德育,即广义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因此,我们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教育有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工作中我们决不能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无视差别,或者简单地把心理教育看作德育的一个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教育,或者使心理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课教学。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德育教师为主体、专职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工作。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健医生”。

二、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我们明确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业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纲要》精神,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与能力。

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需要,优化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据《纲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树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关注现实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处理压力与应对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潜能,积极探索适应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积极开办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亲自牵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搞好集备、研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积极为心理健康教师创造和提供学习的条件,保证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安排教师参加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市教科研活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学观摩研讨、市心理卫生协会活动等。提供心理健康教学研究经费。经过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科研热情高涨,获得市级《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心理交流融洽,和谐相处,及时排解职专学生心理问题,课堂主渠道作用凸现。

2.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途径

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服务。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主要采用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惑。对即将到联合办学学校学习的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参加能力拓展训练营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实习实训工作对职业学校学生是一门必修课程。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学生实习实训工程中,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密切协调,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教育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支持

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工作中注重发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的有效作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我们工作中也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与家长的联系,每次召开的家长会都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家长与学校共同帮助学生调适心理,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学校与家长共同教育下,有效调适学生心理,准备充分,学生很快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新的同学和谐相处,师生关系融洽,社会适应力增强,学生们生活、学习积极乐观,对未来充满了自信。

上一篇:PDCA循环理论资料范文下一篇:李白豪放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