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

2024-06-26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精选8篇)

1.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 篇一

浅谈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邹会峰1李祖锋

(商南县十里坪九年制学校,陕西 726306)

摘要:本文阐述了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审美观点方面的作用,以及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以寻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的快速转变,保证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推进。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任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等;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它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智慧潜能的开发,形成的以学生健康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共同构成了相对完善的素质教育统一体。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现代教学方法,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在培养新一代的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任务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身体协调发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让学生明白关心自己的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观念;三是使学生掌握生活中重要的运动技能技巧,并在各种条件下灵活运用;四是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发展学生对动作力量的运用能力,对动作的空间感应能力和时间的把握程度,以及数据的分析能力,养成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要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即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的观念转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习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以便于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去。而教育作者简介:邹会峰(1983—),男,25,陕西省商南县十里坪九年制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E-mail:zouhuifeng1983@126.comTel:1399248238

5的目标是培养人、塑造人,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教育这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起到增长知识、调节感情、锻炼意志的作用。体育教学除了遵循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说明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途径

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设置的一门课程。因而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性;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控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2.2.体育教学促进智力开发,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展,调节大脑中枢神经、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大脑的均衡性与灵活性,从而保证学习的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校开展体育教学,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既放松了身心又锻炼了身体,使得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同时,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开展体育教学使各科知识充分而紧密地结合,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指导我们前行。另外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这些都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从而推动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2.3.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

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如学生在玩“拔河”游戏时,就要求各队队员保持动作整齐一致性,既用力时间、用力方法一致,讲究团结、配合的队伍才可能获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讲述基本知识技能,还要教育学生要养成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共创佳绩的习惯;同时体育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困难、永往直前的品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承受着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克服各种困难。如器械、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还要调节好人与人、物、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与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2.4.体育教学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它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沉浸于充满活力的体育锻炼这一精神氛围时,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其心态就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熏陶,从而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不同部位的活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体育教学活动是学校中一项最稳定、最普遍、涉及面最广、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的活动;其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事实上,优秀的体育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负载起培养学生多方面优良素质的任务。那么,怎样的一节体育课才算的上是优良的体育课呢?又是如何实施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我国应试体育的扬弃,是我国教育领域内的一个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以现代教育观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优化教学策略方法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

3.1.转变观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构建学校体育的框架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始终贯穿“以教学为中心,健康第一”这条主线;转变观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与学生健康的发展水平。只有政府领导、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有良好的环境,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国民教育,把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终身利益连接起来,为学生走出学校能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做好前提准备。

3.2.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调整课程设置,适当调整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中追求的是综合效益,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顾及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他们的个性。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时代气息,有代表性,又要符合学校的客观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内容上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而非传统的以智力开发为重点的教育模式。

3.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既是一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育恰恰为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宽松和健康的舞台。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景塑造了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区别对待,充分利用学生的“本能”动力,不要限制、压抑了他们的这种“天性”,适当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要精讲多练注重让学生动起来,进一步培养和挖掘学生各自的特点和潜能,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3.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与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其自身的素质是关系到培养下一代的大事。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为教师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教师开展工作提供稳定、宽松的条件和环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

伍建设,尤其是在基层教育中,不能让非专业体育教师来代替体育教师的职务。让体育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振兴教育的希望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一半。

3.5.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素质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统一;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之不竭的动力。作为青少年一代,在他们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天赋和特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亲身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通过自己设计、自我评价,体会创造的滋味,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形成习惯,就能达到培养创新素质的目的,也为学生走向社会,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4.小结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统一体;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是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我相信只要我们各学科的教师共同努力,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教育推向深入,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魏继宝.深化体育素质教学改革实验的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9

[2] 吴忠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3

[3] 陈青,余振风.论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

[4] 刘景绮.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

1999.06

2.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 篇二

关键词:音乐教学,智力发展,流动着的美育,寓教于乐

当今的素质教育中, 音乐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可以启迪学生的革命理想, 陶冶优良品格, 培养高尚情操, 发展形象思维, 开发智力, 促进身心健康。

一、音乐教学中贯穿着德育

在“五育”中, “德育”居首位, “德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育”的途径很多, 音乐教学中也贯穿着“德育”。

音乐教学是通过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来进行思想教育的。通过唱歌教学, 儿童演唱优秀的历史歌曲, 革命传统歌曲, 反映出学生们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演唱配合着思想教育的歌曲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 不仅使学生得到演唱技能的训练, 还能帮助他们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意志, 鼓舞他们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 形成坚强、勇敢、活泼的性格, 从而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音乐教学促进智力发展

音乐对孩子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家研究发现, 语言、音乐是由左、右脑分管的, “念”的词只被一侧大脑接受, 而“唱”的歌则因为有词有曲, 就能同时作用于两侧大脑, 使孩子能合理、全面地使用左、右两侧大脑的功能, 促进两侧半球功能的利用, 从而大大提高记忆和思维能力。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欣赏教学, 学生鉴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 扩大音乐视野, 从中获得广泛的知识 (包括自然科学、中外各民族的文化与生活风貌等) 。在有趣的欣赏或演唱乐曲活动中, 人的精神、听觉、记忆都得到了锻炼。长期搞音乐的人, 不仅有较强的记忆力, 而且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都比正常人突出;音乐还能加强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是智力的警卫, 也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护者, 它能够捕捉信息, 并能“聚精会神”使思维焦点集中;音乐亦能促进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 也是创造力的源头。音乐中的音律、节奏、乐曲结构都具有高度的逻辑性, 因此, 我们认为音乐是益智的一种较好方式, 经常欣赏和演奏音乐, 可以启发智慧, 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音乐教学是流动着的美育

在许多人眼里, “德、智、体”三育缺一不可, 但美育却似乎可有可无。随着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的审美天性得到解放, 表现出对美的极大关心和热烈追求, 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美, 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目的。美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 音乐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

音乐教学能培养孩子听觉艺术感受力,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 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教师选择内容健康、表现力强的歌曲, 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 教给学生乐理知识, 进行声乐、器乐的训练和音乐欣赏,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旋律及音符等, 可以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社会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 插进一段音乐, 不但能解除学生学习时的疲劳, 同时也给了他们美的享受;学校的课间、饭后放一段音乐, 可以调节学生的精神, 消除他们的疲劳, 同时也是一种美育的方法。一首好的曲子, 能为欣赏者提供情感体验的意境, 在情感体验中, 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 从而使他们明辨真假、善恶、美丑, 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

3.浅谈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三

一、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理解

在音乐学科中,无论是音乐创作、鉴赏、表演、评论都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完全独立的一门学科。而无论从事其中哪一项的学习,学习者都需要理解、想象、联想、记忆、创造诸思维功能的参与。多种思维功能的参与,说明了音乐学习具有与其他智育学科一样的脑力劳动特征,即具有智育特征。遗憾的是人们习惯上以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教学来衡量、看待整个音乐教育,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几首歌,奏几首曲,其教学方式是“匠人传艺”式的,无须思维,更无须创造性。这实在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在音乐课中学习演唱、演奏技能、技巧,同其他应用学科的基本技能一样,仅属于研究和应用的基本手段,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内容和目的。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音乐教育的位置将逐步得到提高,音乐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认识能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甚至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例如,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用专业教育的眼光和要求看待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问题:重视一节音乐公开课的质量,忽视平时的教学质量;重视音乐尖子人才的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视艺术比赛成绩,忽视艺术活动本身的育人目的;重视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德、智、体等各方面的重要辅助、促进作用。甚至在某些做教学公开课、示范课的“骨干”教师中,存在着抓少数“重点”音乐班的问题等。以上的这些做法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尽管在应试条件下,也对音乐教学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应该说,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才真正给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三、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也就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使之人人成功。例如:在口风琴进课堂的器乐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但必须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口风琴是融吹奏、弹奏于一体的一种群体性教学乐器,它比较简单易学,但也需学生掌握利用气息控制的平吹、单吐、双吐、花舌等吹奏技巧,还需掌握右手(掌关节隆起,五指直立如握球状)正确指法的弹奏如:顺指、扩指、穿指、跨指等键盘演奏技法。为使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学习。这无疑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与合作能力,从而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在《山谷静悄悄》一课的合唱教学中,我潜心挖掘教材中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内涵。为学生创设了感受这首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意境的学习环境:音乐教室的讲台前,布满了鲜花绿草。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出巨幅森林画面。照明灯上布置一些深浅不一的绿色彩条,使教室的光线适度,柔和。黑板上挂着工整,清晰的大歌片,十分醒目。当音乐声起,随之播放从电视片《动物世界》中剪辑下来的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录像片断:巍峨的群山、壮观的瀑布、静静的山谷、缓缓的小溪、山间的野花、林中的小兔……这首艺术歌曲的形象有静、有动,随之动感不断加强,高潮后力度渐弱到最弱。在这音与像完美结合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们的情感为之感动。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受着传大祖国的名山大河之美妙。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准确漂亮的指挥手势,流畅而富于表现的钢琴伴奏等,无疑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目前学校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艺术教育,这是对我国现存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措施。强调各个层次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培养面向世界、面向现化化、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能长期坚持并不懈地认真实施,受教育者在提高文化知识修养、道德修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音乐修养。此时,人们在音乐生活的审美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继而成为高品味与高层次的音乐鉴赏者,实现主客观的辨证统一。音乐艺术所具有的最深刻的社会意义才可能实现,音乐艺术本身才能得以全面正常地发展。

4.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 篇四

摘要: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面对这一现实,只有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教育发展的形势,才能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做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呢?我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了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一、注重专业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加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精神,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有相当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正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很多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较深,短时间内无法接受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认识和理解,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加之教师受地理学科为边缘学科的观念的影响,让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有些教师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留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活动、多让学生回答问题,安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就是一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适得其反,原本简单的教学,反而变得复杂化;轻松愉快的学习,反而使其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专业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引领学生发展中国21世纪发展需要靠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育,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我们当前教育的最主要任务。

(一)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立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有甘当人梯和红烛的献身精神,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精神,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二)业务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阅读各种专业的书籍、报刊,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研讨、观摩的机会,从中吸纳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后,随着个人要求的提高,往往会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欠缺,此时,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同行学习。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和经验,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从听课、观摩、实验、评课中,学习老教师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学习年轻教师敢想敢做的创新意识,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主动听取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将自己的感受、体会、想法、疑问与听课人进行交流,共同研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与同行的交流,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倾听、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加深对教育教学

观念的认识。

(三)文化素质的提高。一节好课,与教师深厚的知识功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不仅有丰富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对其它学科的一些知识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随时关注当代地理学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实际、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即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到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

(四)心理素质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环境,直接关系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一个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反之,课堂气氛就会显得紧张、沉闷。学生心情压抑,被动应付,积极性受到打击,灵性受到摧残。自然,教学任务也就无法顺利完成。因此,一名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学生是书本和分数的奴隶,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师观根深蒂固,教师习惯了过去学生的绝对服从和教师的绝对权威,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学生尊敬老师,甚至怕老师,在老师面前他们怕出错,他们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思想。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可能会出错,你如果严厉的去呵斥他,去嗤笑他,那会挫伤他的积极性。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放下教师至上的尊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让教学变成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生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演欲望、成功欲望,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不断的发自内心的赞赏学生个性化的言行举止,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让学生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评价和生与生之间互相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互助中成长,在表现自我中成长。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熟悉教材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变成了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这与素质教育不相符合,而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所以,仅仅靠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不断地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编写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

学需要适当的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带领他们转变学习方式。

五、改变教育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

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做到文、图、声并茂,让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变得越来越强,一些很难用文字表达的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迎刃而解,减少学生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和降低了知识难度,活跃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

5.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篇五

【摘 要】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1.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

“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

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2.“内化”与“外化”

内化和外化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的运用。“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素质就是在不断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它显然蕴藏在体内,一旦需要,可以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行动。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文化的作用,使潜能走向现实。这一开发的过程,即被视为素质的发展。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的局限,教师在听说读写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鉴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一是要重视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作用,二是前三年(六年制小学)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1850字,目的在于促进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精力集聚在书面考试的答卷上,甚至不惜加重负担,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这样,不但不利于内化吸收及外化表达,而且从客观上起到扼制个性发展的负作用。

最近,接触了一些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资料,概括起来有如下若干方面:一是评价制度的改革,使评价标准适应素质教育,考试内容体现全面,评价程序趋于民主化;二是教学方法注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三是教学内容为训练服务,加大阅读和作文的份量,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的核心,是优化内化与外化的进程,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的范畴,严格地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6.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 篇六

[摘要]二十一世纪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笔者围绕该核心回顾了本校近几年来美术教育的得失,结合实践,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如何纠正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多能一专”、“教师素质的提高应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素质 素质教育 美术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跨过世纪的门槛,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我校近几年来的美术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扬长避短、如何根据新世纪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我们的教学、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校的美术教育不被吞食而能立于不败之地等等,都需要我们好好总结过去,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推行,我校的美术教育这几年来适时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在此,笔者就所了解的问题发表个人的浅见,旨在抛砖引玉。

艺术类考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这是一不争的事实;(该问题现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而专业考试全省统一的结果则是造成轮到我们挑选学生时水平已属二、三流。新生文化、专业基础下滑是这几年来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怨天忧人当然不是办法,除了继续争取自主招生的权利外,最重要的还是面对现实,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来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首要问题。信心是每个人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保障。面对进校后基础不一的学生,是采取“一刀切”的“正常”教学——全班同一体裁讲授、同一标准打分,还是因材施教、分类教之呢?答案自然是后者。问题是如何落实、如何实施?笔者经过对多年做学生时的感受和做教师时的教学作了认真的分析总结,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这样几点:(1)教学要根据学生水平划分层次,布置写生对象时要注意有难有易,适应各类学生。(2)写生过程中学生可在教师的关注下自主“越级”.(3)每次教学均应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总结、自由讨论。(4)批改作业对“画”亦对“人”.学生的层次划分,是存在于教师心里,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工作,对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了然于胸。分好类布置写生对象时就有意识照顾各类学生,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教学计划。

在此期间一定要注意不要强迫学生,让其自由选择,对确实存在有与教师计划相左的学生也应采取引导的方式,实在引导不过来的学生也可让其“试”,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该类学生的进展,他一旦存在问题解决不了必然问教师,教师在为其解决问题时就注意把自己的计划灌输于其中,自然而“无形”,切忌讥讽和奚落,哪怕一点点。几次课下来,学生就会愉悦地接受教师的引导。做到该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作统一的要求,写生对象复杂时,学生多次比较下来,基础差的同学就会丧失信心,从而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写生对象简单,则基础较好的同学慢慢也会失去兴趣。因此,根据学生基础在教学上分层次是必需的。学生层次又是一变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层次的划分会起变化,教师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就是让学生可自主“越级”,永远拴着学生走,教师累学生也累,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权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又一有力武器。乍一看,“服从教师教学计划”与“自主越级”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下“自主越级”也是教师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心爱心专心 1

“自主越级”也易创造出一种自由的学习风气,学习上的“自由”对今后学术上的“自由”有益而无害,我们都知道“学术自由的匮乏必然导致创新活力的衰竭”.学生的“自由 ”还应表现在对自己、对他人的作业的看法上,每次课留出一定时间让其总结和发表看法,教师在其中提问题,引导争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得到很大加强。一次针对构图法则,学生向笔者提了很多问题,笔者先不作出回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作一短期作业,作业结束后把同学召集在一起,抽出几张有“代表性”的作业让作者先讲清自己的构思,然后让其他同学点评,其中笔者有意把构图的一般法则和基本规律结合作业当问题提出引发讨论,学生发言很踊跃,并有学生自荐自己的作业让同学点评,不知不觉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弄清了,最后,笔者综合点评,把构图的基本规律和法则作了讲解,学生欣然接受。对作业的评定和平时成绩的计分采取对“画”亦对“人”的方法则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进一步增强,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真态度、训练质量和进步程度。对“画”即是针对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对“人”则是根据该生的基础看在写生过程中的态度如何、有没有进步、进步多大?参加讨论时是不是积极发言、有没有好的见解等,综合两者给予平时成绩。

这样,学生发散性思维会得到加强,学习兴趣亦会提高,人也会渐渐找到自信,教学的原则就应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1].柏拉图说过“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作为“艺术”中重要的一员——“美术”,在教育中也应起到积极的作用,美术教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应用到其它学科中去窃以为是可行的。就如我校的外语教学,新生入校后一律统一上课,笔者从与音乐、美术的大量学生交谈中了解到,刚开始学生都想努力学好的,但底子太薄以致于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而渐失信心,这其间教师亦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到的成效有限,笔者觉得目前的问题是学生难教师亦难。我们能否在新生进校时作一次统测,把学生分出层次,按不同的要求和进度进行教学,其间视学生的进度让其“越级”,这三年的目的自然以过级为主,底子实在太薄的至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马上就丧失信心、不轻言放弃,就算在学校里达不到要求,也为其在以后的学习中打下基础,守住了底线。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笔者亦知道具体操作不会这样简单,但笔者深信,大家都来集思广益,就会有更合理的解决方法。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当下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时弊和浮躁心态对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价值观功利化,人格价格化、物欲化。学生的功利性、实用主义流行开来,这在美术类学生中最为明显。学生在校的目的就是学手艺,希望立杆风影,马上就可以赚钱,形成浮躁学风。学得技术养活自己自然无可非议,这亦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目的,但我们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这样说:“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而应是创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阐述得更彻底:“在艺术教学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若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多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可见技术化倾向的教育早已远远落后于时代。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知识量的激增,单纯技术性的要求必将减弱,如电脑的飞速发展,许多技术性的东西电脑已能完成,而电脑程序的更新亦是让人眼花缭乱。是授之以“器”还是授之以“道”,自是一目了然的。

许多“精通”电脑的人士没有学过美术或对美术不甚了了,虽对程序、电脑熟之又熟,但要做一与美术有关的设计却难于表达出最具有美感的东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功利需要式的“短期”教育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会很快失去价值,而有持续发展潜力的“

长期”教育则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补充自己、壮大自己,永远不会落伍。方法、技能我们必须学,必须教,但其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而有的教师却有投其学生功利需要之所好的嫌疑,如适当开设,当成选修课是非常好,但让其写进计划当成专业方向的重点使其漫延开,我校的美术教育将会走进死胡同,假以时日,必被其他院校比下去而遭社会淘汰。因此,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应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核心。

美术类专业方向的分科是我校近几年来的一项重大举措,其进步意义毋庸置疑,让学生学有所专。可有些问题需要解决,最突出的是何时分,如何管理,分组后学生如想学别的方向如何办等。这牵扯到学时的计算、课程的安排、教师工作量的结算等诸多问题。难可谓难矣。但办学的目的、改革的目的是让学校、让系上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学校领导对此的重视,自然也给我们带来信心。我们可以拿美术系分组的前后作一比较,好的吸收发扬,差的努力改正。比较下来我们会发现,同期普遍学生的专业基础有下降之势,以前在班上还可以发现几个学业带头人,而现在却难以找出,另外,学生在选课时有从众感,心里盲目,一旦发觉选的方向不适合自己却已回不了头,这主要是学生在选课时根本不了解各科学业所致。

据分析,主要是现行的分方向时间过早,学生未曾接触其他方向就“一见钟情”、“从一而终”.以前的教学“博”而过“杂”,而现在突出“专”是明智之举,但如果“专”而不“精”、矫枉过正,毕业出去的学生只懂一项方向,如何对丰富的中小学美术内容作一正确的讲解呢?譬如学油画、工艺的遇到讲授中国画怎么办、如何示范?不可能说一句没学过就算了吧?例子很多,不一一枚举。因此,师范专业的美术类学生必须了解各方向的基础知识(选方向时自然心中有底),在此基础上学有所专,才符合社会的需求,也不会埋没人才。笔者以为分方向时间拟定在二年级下学期,一年级上学期学素描、色彩,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上学期各方向均开,主要以讲授各方向基础为主,该阶段就注意收集“信息”对适合发展某方向的学生慢慢加以引导,创造条件,使其与方向“自由交往”、“自由选择”、“自由恋爱”.这样到二年级下学期选方向时学生已成竹在胸,且可免了上述例子的“尴尬”.换个角度来看,我校美术教师大都掌握多个方向而学有所专,美术界有名的大家如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眼、吴作人等更是如此。这充分说明师范生掌握多种方向的知识而有所专长不会阻碍其今后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在办学治校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之素质是学校闻名与否的标志,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强调:“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曾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也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我校工作的重点早已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首位,能被派出去进修、深造固然好,如还轮不到自己,“静等”自然无用,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来完善自己,推进教学改革就成为必须。

人才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2],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的,作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与其他三个素质是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对教师的要求,在正常教学中,笔者以为“认真”是首要问题,也是最基本的。在读不准的字、弄不清的问题上不能想当然,翻翻字典、查查资料就可免其错误,就不会出现把“绅(shen)”士读成“kun”士,把“皴(cun)”法读成“pi”法了。教风、学风的严谨应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教师还应有广博的知识和宽容的心态,这样就可避免在认识问题上失之偏颇,在业务上也能触类旁通,自然“工艺不属学术”之类的“总结”就不会再有。可见,美术教师除精研业务素质外,还必须注重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当然,苛求自己无所不通也不切实际,只要在教学工作、在日常生活中

注意知识的积累、多翻阅各种文献资料和理论文章,吸纳有用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终生教育就不会是一句空话,美术教师的素质亦能不断提高,“名师”的出现 只是时间的问题。结语

7.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七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片面追求考试分数、题海战术, 无原则地赶进度, 延长复习时间等等违反教学常规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不能完成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改变这个局面, 实行向素质教育转轨, 初中化学教育应从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活动课教学, 育人环境等方面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

一、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 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 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化学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 可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途径出发, 再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 以致再分类, 解释, 做练习, 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 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 将化学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 从而适应发展的要求。

二、化学教育靠实验育人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实验能力, 包括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测量、分析和判断能力;选择仪器、试剂、技术和条件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验中, 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

三、习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习题教学应通过学生自学和开展典型习题的课堂讨论, 加强和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形成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适应信息迁移式试题。

在习题教学上, 要“精讲多练”, 作为教师, 应有“精品意识”, 精讲精练, 适应教学的改革。因此, 选择的练习题应编些问答、分析推断和一些综合题, 注意概念异同的比较、理论的交叉、综合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接受新的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化学活动课教学是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

化学活动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以及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上。化学活动课要紧扣教材, 使活动课联系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让学生亲手操作、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安装、使用。 (2) 结合课堂学过的知识, 进行深入探讨,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实验室做过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为什么不用硫酸?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课亲手实验, 得出结论。 (3) 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掌握某些生产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创设良好的化学育人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 也是实施化学教学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

8.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36—01

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目的任务观、教材观、课程结构观、教法体系观、教学评价观和学习动力观。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地位观。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确保历史教学的应有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中学历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历史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复重申了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保证按照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开设历史课,历史教师应认真上好历史课。各级历史教研员要宣传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学校开设历史课的情况,对于随意砍、削历史课时的现象,要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以确保历史教学应有的地位和课时计划的落实。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目的任务观。全方位地认识学科教育的功能,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通过多门学科课程共同作用来实现的,但并非一门课程只承担某一种素质的培养。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则要求每门课程在确定目的和任务的时候,应全方位地认识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学科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历史教学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人际交往过程,还具有心理素质培养的功能。因此,在确定历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时,教师要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历史教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述任务,从总体上说应是同步的,要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即“打好基础,注重能力,渗透德育,发挥功能”。同时,历史教育也要把教会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科学思想、方法、观念、意识、态度、精神,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合格公民的爱国、爱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惜时守信等优良品质,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变化、会生活、会做人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能力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固有功能和特有的教育优势。

三、树立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从而能够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谈古论今”的原则。在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科活动的内容、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历史教育活动,真正把学科活动作为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树立全面的历史学科课程观。

四、树立素质教育的教法体系观。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和全员性特点,决定了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的上述原则决定了教师在教法上要注重组合。历史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法改革上可做如下表述:依据实际(即教材、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四要素的实际),发挥优势(即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特色方面的优势),优化选择(即从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选择最优的方法,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优化组合(根据教学四要素在教学中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方法的组合变化,以求达到教学方法的选用与组合,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符合教学四要素实际的最佳组合,实现教学最优化)。

五、树立素质教育的学习动力观。在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应立足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历史学习动机的培养,而不应指望靠考试这个“指挥棒”发生效力。而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则是大面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此,教师要充分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寓教于乐,在历史教学中探索愉悦教学的途径,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内,依城乡、沿海与内地等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上一篇:51法国税收政策下一篇:南昆士兰大学新生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