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随笔

2024-11-01

教育生活随笔(精选13篇)

1.教育生活随笔 篇一

开学了好几天,学生早去学校,可是学校还没有正常上课。每天就是几个老弱病残的老师还在坚持着。他们是教育的先进模范,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生。到了暮年,还坚持在教育岗位上。

早听说城里要来几个模范老师来我们乡下支教,我们早就盼望他们到来,因为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资讯和动态。

每天我们都要上十节课,从早晨到晚上八点,一直耕耘在课堂。整个人就像老黄牛围着学生。回到家,人已经累散架了。

我们学校算是很不错,每个人可以只带一门主课。在乡初小,一个老师要带三门主课,就备课就够得备了,还批改作业,老师忙得够戗的。往往老师上完了这个班,马上又另一个班。到了晚上,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可想而知,学生的成绩也好不了那里去。去年有一个班,五名同学考了五十分。学生从一年级一直到高中,这样恶性循环,学生在开始没有弄懂,随着知识的加深,学生学得越来越没有劲,从五六年级这样苗头就出现,学生在上课时睡觉的现象屡次出现。

只要有一点空余时间,学生就会去网吧上网,外面的诱惑力太大了,就连大人也无法受得住诱惑,学生的心完全不在学习上。他们也能捕捉流行的色彩,他们也学得社会人士染着头发,甚至于抽着烟。他们过早地感受了社会带给他们的气息。

每次看到学生因成绩很差而退学,心里真的很痛,他们还那么幼稚就早早离开学校。他们离开学校还可以干什么呀,他们那幼嫩的肩膀能扛得起多少重量。难道这些不是教育给他们带来的痛吗?难道这不是教育改革带来的创伤吗?

遇到学生有退学的想法,我总是极力地劝说他们。他们对我说:“老师,不是我们不想学,而是我们学不进,上课对于我们来说,就像读天书一样。因为我们不懂,只有上课时睡觉。”听到这些心里一阵酸楚。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次考试。听说参加考试可以转正,认为多年的愿望可以实现了。报名费就要交二百,一个月才几百元,那就用了工资的一半。可是名额只有三十七人,报名却有几百人,几百人为了争这小面包。明知道用心血的二百元打水漂,还是为了渺茫的希望去拼。最后拼得头破血流。因为那里早有门第之争,单薄的势力怎么也拼不过门第之争。

早听说可以加工资,可是遥遥无期。最后也只有失望。风终于能吹进干涸的地带,可是也只能加那么一点点,只能满足一下人的虚荣心。别的地域加了的是我们好几倍,彼岸与此岸他们的工资相差很远。武汉老师工资补贴是我们的几十倍。我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邻居的一个民办老师,辛苦教了几十年,从青丝教到白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到最后民办老师一刀切,断了他们那么一点点奢望,也断了人间的冷暖。一两百老民办老师就是回到了家,他们是多么留恋工作一辈子的讲台,他们奉献了多少,也憧憬多少。可是到头来留下的是绝望与伤痛。

每天,看到那个老民办老师背着蛇皮袋去捡破烂,佝偻着身躯,衣衫褴褛,谁见了不寒心呢?

命运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奉献,没有收获。

看到这些惨象,师专的学生都不愿意当老师,微薄的工资无法养活一家人。现在给人们的思考是什么?国家三申五令地提高教师的地位,可是春风也有吹不到的地方。

春风,何时能吹到每一个角落?能让生活在同一太阳的人们都能感受到温暖。

[杂谈教育 生活随笔]

2.教育生活随笔 篇二

近几年来, 我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 指导学生把随笔训练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基地, 巧借随笔训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以此积累写作素材。随笔就是自由作文, 写随笔是学生真正的“我口写我心”, 基本没有什么约束, 具有较大的主动性、灵活性, 非常自由, 而且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所以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有着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功用。

一、随笔能让作文写出真情实感

随笔可以写心之所想, 言心之所言, 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夹杂多种文式, 不用为了紧扣主题或者碍于文章篇幅架构而有过多顾及。例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不分详略集聚于一起。随笔可用于记录一些东西, 一般是记载自己的一些生活事迹, 心路历程, 个人见解等。一般出现于个人日记日志, 甚至于是随手拈来的小本子小册子, 一张纸。它不受字数的限制, 篇幅长短都行, 妙在“随便”, 有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这种表达比较灵活、自由、轻松自然, 因而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相反, 作文是规定动作, 它要考虑如何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 主题不能偏激, 选材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 如何过渡等, 结构需要完整严谨, 语言表达必须缜密, 有字数限制, 有不同的要求规定, 是很受限制的。但随笔便不会这样, 内心的诱因迫使学生写真文, 说真话、抒真情, 它是兴之所至, 情之所至, 自由成文, 所以更易写出真情实感。

二、巧用随笔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由于缺乏积累, 每次布置作文时学生总是很苦恼, 觉得无米下锅。也曾努力把写好作文当作一个高考提高语文分数的途径, 但总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久而久之, 便也没了自信心。其实生活之源, 生生不息, 读、写、听、说、思、观……都是生活, 轻松时我们漫步校园, 轻哼小曲, 烦恼时我们欲泣欲诉, 仰天长叹, 能在流动中捕捉一瞬, “永恒便在刹那间收藏”;快速前进的社会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为写作提供最新鲜的时代活水;音乐、绘画、建筑……甚而饮食、服装都向我们传递着文化信息。让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进入写作视野, 写出的文章, 必有鲜活的生命在其中跳荡, 喷洒的是热血, 燃烧的是真情。

可见,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它如一本书, 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如一幅画, 描绘着五彩的人生;如一条小溪, 流淌着酸甜苦辣;如一段乐章, 洋溢着喜怒哀乐。高中学生生活形式基本三点一线, 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在重复中发现独特, 这样他们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其实周围的每一件寻常小事都藏着生活的真谛。然后指导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就会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三、巧用随笔做载体, 培养、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高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小, 所以我常利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播放《新闻周刊》、《世界周刊》、《深度国际》、《人与自然》等视频材料, 进一步充实随笔内容。让学生通过关注影视某个经典的片断, 如音乐、摄影、图片、自然景物、社区生活等速写感想。调动他们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潜能去快乐写作, 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想办法将随笔巧妙地转化为作文素材。同时, 在写作表达技巧方面进行指导, 让学生不再讨厌写作。利用随笔这种学生喜欢的写作方式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材料可写了, 他们的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一篇篇随笔, 就像一个个台阶, 帮助学生登上了成功的高峰。如我的学生杨植均、苏杭、梁文皇、黄祎道等同学写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来世的蜗牛》、《成功并不遥远》、《斜街的故事》等等优秀作文均刊登上了各种报刊。

3.“生活随笔”教学的特点及其职能 篇三

一、基本特征

生活随笔从属于语文学科,它是开放型写作教学体系中的一块试验田,其性质决定这一产物具有与课堂写作迥然不同的特征。

1.宽广的时空性它不像课内写作那样存在时间的高度限制性,82%的学生认为可以利用充足的时间去寻找素材、收集资料;也不像课内写作那样受到空间范围的制约,“内容范围广泛,能让人仔细构思、反复推敲”便是90%以上的学生的共同体会。因此,学生乐意在这块处女地上精耕细作,尽管老师要他们每周写一篇。

2.博大的自由度课内写作时,教师常常以命题或其他近似形式对学生的思维加以限制。不可否认,不少学生是“遵命”而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手脚。而在这儿,近80%的人由衷感到“可以放开思想,放大胆子写”,所写内容丰富多彩,体裁不拘一格,范围多层多向。许多学生已把生活随笔当作吐露内心情感,表白人生意向的“公开日记”。

3.浓厚的实践性生活随笔以生活为基础,以提高写作能力、认识能力为目的,因此不能排斥其实践性。如果说学生要走出课堂,那么生活随笔教学尤如一座桥,把学生与社会联结在一起。通过这座桥,学生可以对五彩缤纷的生活进行考察与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有个学生在“随笔小结”中深有体会地说:“随笔的练习把我与社会融为一体,使我进一步了解到自己的未来价值,坚定了读好书的信念。”

4.特殊的辅导法生活随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体,有别于“小作文”,在评改时也不同于课内作文。反馈得知,“三有一活”指导法比较适合于乡镇中学学生。(1)有系统安排,即分年级确定训练重点并配套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2)有参考题导引,即从社会生活中撷取一些材料或问题,引导大家去审题、分析和构思。(3)有不同层次的写作要求,即按意愿和水平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基础扎实,完全放开写;B组水平次之,让他们有弹性地按老师的宏观指导进行练笔;C组侧重于基础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通过训练,使大家逐步朝A方向靠拢。(4)评改灵活多样。出几期“最佳随笔选”可以,选几篇代表作评介也可,一学期下来还可以让学生自评。至于打分或定级,虽然未尝不可,但初中学生最盼望的是“老师能给几句得体的肺腑之言”。

二、基本职能

1.德育职能笔者曾对初三年级120篇自由命题的随笔加以分析,发现直接对社会国家、校园生活、个人志趣有感而发的竟占58%。这些五光十色的火花,其中有幻想与抱负,也有欢乐与苦闷;有正确的见解、合理的观点,也有偏激的目光、危险的信号。这一切都忠告语文教师别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

2.美育职能随便翻翻,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学生把花花绿绿的明星偶像贴在文尾;有的则在标题边画上一幅红梅墨竹;因为硬(软)面超高级,不少人书写也特别考究……面对这些迹象,“心有灵犀”的教育者可启迪学生做美的设计者,指导他们美化题目,配伍插图,装饰花边——版面美;辅导学生认真誊抄,“卷面”清楚——书法美;引导学生精选榜样,陶冶情操——心灵美。这些美的元素日益增多,换取的是赏心悦目的春光一片。

3.练笔职能生活随笔不同于以汇报思想为主的“周记”,也与文学创作大相径庭。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产物,应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作为基本点,只有明确这一目标,“生活随笔”才有生命力。我校这所乡镇中学近三年来有九位学生能在县市级各类作文赛中获奖,这里就包含着“生活随笔”教学的功绩;近80%的学生回想到,他们曾在这块新圃中收获过自己“最成功的作文”。

4.幼儿教育随笔:一日生活皆教育 篇四

幼儿教育随笔:一日生活皆教育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千年古训蕴含着丰富的教师的职业内涵。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解惑的艺术手段。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一种有控制的信息传递。但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孩子一日活动皆教学。我们不能比较孰重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适时的把握住机会,及时的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

早上孩子们入园的时候,我们老师要热情的跟孩子们打招呼,教会孩子们主动和别人问好。文明礼仪教育对孩子们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从小养成文明礼仪习惯,对以后的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都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们的一些常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平日里教会孩子们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们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看书写字的时候保持安静,保持正确的坐姿;和同伴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不争抢,懂得合作与分享;组织活动课的时候,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懂得和同伴讨论的重要性。如果平日里我们将幼儿的常规工作做好,对于我们以后工作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孩子们的发展参差不齐,孩子们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我们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具体孩子的情况采取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5.教育生活随笔 篇五

安安静静的我踏上三尺讲台近五年的时光了,这五年里,从一名普通的资教生到一名正式的教师,从一名底层的教师到一名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在旁人眼里这是多么大的进步,是付出了多少努力换来的啊!在我心里,并没觉得太多的惊喜和荣耀,反而觉得这一切的发生是顺其自然的,它来了,我抓住了而已。这就是“安静”的魔力吧!

一、安静的适应环境

大学毕业后参加农村教师资助计划,成为了一名“无名无分”的资教生。同时和另外两位资教生一起到屈原镇上报到,结果就我一人被分到了离集镇几千米远的偏僻的屈原小学。沮丧、失落、难过、孤单一涌而上,欲哭无泪的我带着行李还是踏上了行程。当我看到一座有些年代的教学楼兼办公楼安静地矗立在青山白云间,瞬间抚平了忐忑的心。心安静了,后面所有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那一年,岁月如同山间的小溪潺潺的流着,如同清新的空气静静的飘着,多么幸福的时光。当我知晓被评上县级“优秀资教教师”的时候,平凡的我突然明白安静的日子里也在慢慢酝酿着一种叫做“成功”的喜悦。

二、安静的迎接挑战

省招考教师考试的顺利通过,宣告我资教生身份的结束,从一所安静的小学校来到了“八校合一”的水田坝中小学。担任双班数学兼政教员的工作任务与嘈杂的工作环境曾一度让我心烦意乱过,在安静的深夜,我探寻心底的声音,它告诉我一个词:安静。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新环境,如资教时一样,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学会协助政教处工作,慢慢地也能如鱼得水了。

一次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的机会被他人“转让”给了我,我诚惶诚恐,但也安静地接受并积极的准备着。我喜欢在晚上整理教学资料,因为安静的夜晚让我的心静下来了,能够自由的思考和创新。没有想过夺名次,也没有想过一举成名,就这样在前辈们的帮助下静静的修改、试课、再修改、再试课中逐步完善。县级二等奖的成绩让我更加坚信:付出是一定有回报的,但不要在开始的时候就怀有强烈的目的性。之后一次次的机会接踵而至:先是代表宜昌市参加国家级优质课录课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再后来参加了县教研中心组织的“送教下乡”的研讨课授课。整个过程是不轻松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挑战、一种磨练,庆幸自己拥有一颗”安静的心“,让这段时光成为了我教书生涯中一笔最大的财富,终身受益。

三、安静的自我成长

“班主任”是一名教师教书生涯中必不可少的角色,那是一个神圣的名称。怀着对班主任工作的向往和憧憬,我自愿申请担任人人都避之不及的班主任工作,想用这段经历帮助自己成长,事实证明我做到了。

班级男女生人数悬殊12人(男生28人,女生16人),四年级的男生处于性格转型期,人数众多且多数为住读生,缺乏家长的关心与管教,成绩和品行均不佳。面对这样一个班级情况,毫无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我先向身边的优秀班主任学习请教,再利用网络查阅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最后与孩子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付出的努力换来的是孩子们的优秀,家长们的满意,领导们的肯定。我一直坚信好习惯比好成绩更能受用终身,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快、静、齐的站队习惯,我将男女生交叉排列,利用他们的“面子观”,男女生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全校唯一两列看起来不搭调的队伍,却是最安静守纪律的队伍,更重要的是他们养成了遵守公共场所纪律的社会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场生涯。

两年的班主任经历在不断的探究中静静地结束了,迎来了成长路上又一大挑战--办公室副主任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零基础的我又一次站在了成长的阶梯上。安静的接受吧!每天拿着笔记本到处询问有这方面工作经验的老师,然后在笔记本上记下所有的信息,为了不再继续叨扰到这些老师,我便花了好几个晚上将以前的资料逐一翻阅,慢慢得理出头绪和思路,再将具体工作安排给处室人员。一年来,工作琐碎繁杂,特别是开展活动时,忙的不可开交,只恨自己分身无术。远离了白日的喧嚣,在安静的深夜我还是会回想一天的工作,哪些做得好,哪些还要改进,明天的活动还差什么细节要准备和注意,仿佛抱怨和委屈随着安静的力量也沉寂了。

时光是不会逆流的,生活只能向前。我们永远在成长的路上,保持安静的心态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蓄势待发;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莫为喧嚣扰心静”。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努力做一名“安静”的教师,在安静中等待着下一个喷礴而发,因为我始终坚信:安静的工作、舒心的生活,方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6.逗蚂蚁,走进孩子的生活教育随笔 篇六

“看这边!”子杰大声地喊了起来:“这个花坛边边上有一只蚂蚁!”一群孩子凑过去:“哪里呢?”子杰沮丧地说:“它往那里的泥地里爬走了!”

“蚂蚁喜欢待在泥地里!”俊成兴奋起来,像发现了什么新的秘密:“老师,我们到种植园地去找蚂蚁!”

果然,临近种植园地,孩子们在水泥路沿上发现的蚂蚁多了起来,不时有孩子停下来,凑到一起细细地看,还不时跑过来向我报告他们的发现。

“老师,我想用手轻轻地去碰碰蚂蚁,蚂蚁好像是怕人的,还没等我的手伸过去呢,它就很快地爬走了!”

“老师,蚂蚁太小了,我轻轻地一捏,还没用力呢,它就被我捏死了!蚂蚁怎么这么容易就死啊?”

“老师,蚂蚁的家在哪里啊?我们怎么只能找到一只两只蚂蚁呢?”

“蚂蚁怎么那么小啊?它爬得可真快。一会儿就看不到它了!它还会一边爬一边掉转头朝另外一个方向爬,好像在跟谁打招呼呢!”

“老师,你把饭团放在地上,看看是不是真的会吸引到蚂蚁过来。”

“好,你觉得饭团放在哪里才能吸引到蚂蚁?”我请小朋友把饭团分成小份,孩子们把饭团放到了刚才发现蚂蚁的几个地方,然后蹲在旁边盯着饭团看。

很快,孩子们就没有耐心了:“老师。好像蚂蚁不喜欢饭团,怎么到现在也没有蚂蚁过来呢?”耐不住性子的子杰,早就在四周寻找,并抓到了一只蚂蚁:“老师,我抓到一只蚂蚁了,能不能把它带回教室?”

“当然可以了!我们把饭团留在这里,午睡后户外活动,我们再来看看,会不会有蚂蚁来搬饭团。”

回到班级,子杰松开捏得紧紧的小手,发现蚂蚁已经被他捏死了:“唉,蚂蚁又被我捏死了,它怎么这么不经捏啊?”

俊成迅速地从柜子上拿了一个透明的小玻璃瓶:“不急,我用这个瓶子去抓蚂蚁,在阳台的康乃馨种植园里,一定也可以找到蚂蚁。”

没过一会儿,俊成的瓶子里就装进了一只蚂蚁,他想盖好盖子,又担心会把蚂蚁闷死:“老师,你说,要不要把这个盖子给拧紧啊?”孩子们异口同声:“不要盖盖子!蚂蚁会闷死的!”俊成小心地把玻璃瓶放在了钢琴上。

可是,等孩子们午睡起床,蚂蚁不见了!连我都觉得诧异,蚂蚁居然能够沿着光滑的玻璃瓶壁爬出来!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孩子们再次随我去户外寻找蚂蚁的时候,都带上了一个小瓶子,我则准备了一些放大镜,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像我小时候那样。看到蚂蚁搬家的壮观景象,找到蚂蚁的家,在蚂蚁的家里发现那只硕大的蚁后,看到忙碌的工蚁,发现那些小小的白色的蚁卵和幼蚁……

蚂蚁搬家没看到,期待中的蚂蚁搬饭粒也没看到,却发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食堂后门口,一群小蚂蚁正在搬一小块芒果肉。“蚂蚁最喜欢芒果肉?”子杰最先提出了疑问:“芒果比米饭好吃!芒果是甜的!”“那我们放一颗糖在地上,看看蚂蚁会不会来吃?”“蚂蚁们的家在哪里呢?它们把芒果搬到哪里去?”几个孩子拿着放大镜跟着蚂蚁去探寻了。

可惜的是,孩子们抓到的蚂蚁,没有能够在教室里多存活几天。但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拿着放大镜在阳台上观察蚂蚁:“老师,我们不要再抓蚂蚁了,妈妈在电脑上帮我查蚂蚁的知识,蚂蚁是群居动物,它们各自都有自己做的事情,离开了蚁群,它们就活不了了。”区域里,我悄悄地为孩子们提供了蚂蚁的标本、蚁穴的模型以及放大镜,为了增添自然情趣,我特意设计了户外花园的立体墙面场景,让孩子们用放大镜寻找躲在花叶下面的小蚂蚁,用创意泥制作可爱的小蚂蚁并放到小花园里,用绘画剪纸的方式表现出蚂蚁的家……可喜的是,孩子们在美工区里的创意制作,也细致地表现了他们对蚂蚁的观察发现:蚂蚁有六只脚,头上的触角是细细长长的,蚂蚁喜欢生活在泥地里,喜欢在树底下、花叶下爬来爬去……他们还用一次性餐盘做瓢虫、做蝴蝶、做蜻蜒,因为,它们是蚂蚁的好朋友!

在“爬呀爬、飞呀飞”这个有关昆虫世界的主题活动里,我们在班级环境以及教学活动中所呈现给孩子的,大多是对这些可爱动物的艺术再现和联想,真实的昆虫世界是怎样的,只有走进大自然,孩子们才能够获得真切的感知和体验。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在经济日益发展、环境却持续恶化的现实中,我们或许已很难让孩子们看到萤火虫在夜空中四处飞舞的美景,但我们完全可以多创造一些让孩子们在自然中观察的机会,譬如观察蚂蚁,譬如饲养蚕宝宝,譬如在种植园地观察蜜蜂采蜜、蝴蝶翩飞……所幸的是,我们幼儿园右边的水岸新都小区,依然可以在池塘边听到此起彼伏的蛙鸣,甚至可以看到青蛙从草丛里一蹦而出跃向池塘;幼儿园后面的香樟花园小区,花香四溢,随时都能看到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在幼儿园门外的路边草地,只要下雨,就能发现刚露头的野生蘑菇,还能闻到那种蘑菇的自然香气;幼儿园对面的贯庄小区,更有居民们种植的蔬菜以及各种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草,让孩子们享受到许多田间的野趣……而在幼儿园内,孩子们随时都能发现在泥地里忙碌松土的蚯蚓,看到草丛下缓慢爬动的蜗牛,看到浅水池塘里的螺蛳,还有各班教室饲养角里的各种小动物。每当我带着孩子们走进这些自然环境之中,孩子们总能发现许多我不能够发现的新奇,这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发现和学习,而大自然,是最贴近孩子的学习场所!

“老师,蚂蚁长大了是不是就会变成西瓜虫?”这是俊成第一次观察蚂蚁时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想,孩子们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们太缺乏在生活中对昆虫的观察与发现了。当俊成抓到了一只蚂蚁装进玻璃瓶的时候,他就马上调整了自己的问题:“我发现蚂蚁就是蚂蚁,西瓜虫就是西瓜虫,它们都有脚,但蚂蚁只有六只脚,西瓜虫有很多细细的脚;它们都会爬,但蚂蚁爬得快,西瓜虫爬得慢;蚂蚁会把头转来转去,西瓜虫会把身体缩成一个团……老师,蚂蚁和西瓜虫吃的东西是不是一样的?”

“老师,蚕宝宝吃了桑叶就会长大,它能不能吃别的树叶?”这是文雨在饲养蚕宝宝时提出的问题。我想,这就是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我一边鼓励她用一条蚕宝宝做实验,一边竭力地回想儿时随母亲采桑养蚕的点滴记忆,希望能够搜寻到有益的经验。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吧,虽然那条蚕宝宝最终死了,但我相信,这个孩子自己动手的探究过程会让她得到有益的经验。

“老师,我们的园服、小书包上都有小鸟的标记,我们幼儿园内是不是有小鸟会飞过来停在树上唱歌?”这是我们请孩子们设计新园标记时子怡提出的问题。我想,这正是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当那一天我们在教室里听见鸟叫而冲到阳台上,看到屋顶上似乎要在这里筑巢的燕子时,孩子们都欢呼了起来,旋即大家又都放低了声音悄悄地回到教室,我们都怕打扰了燕子,希望燕子能够长久地在这里筑巢,这样,我们就能一直和燕子做邻居了!

7.香江行教育随笔 (一) 篇七

在香港, 不论你是站在街上, 还是坐在办公室里, 你都能看到香港人背着包在匆忙行走的身影。初来时, 我觉得好奇怪。因为不管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白领经理、蓝领市民, 还是西装革履、布衫拖鞋, 几乎所有人都离不开背包。

香港实在是一个被包裹着的和被背着的社会。

我一直想看看, 在香港人的背包里, 到底装些什么。行走在街上, 他们步履匆匆, 根本没时间打开给你看到;在地铁和巴士上, 他们都很自觉———不在车上吃食物, 当然也没有打开包的必要。就连在办公室, 从进门的那一刻起, 手上就有忙不完的活, 没手打开包。

于是, 我的好奇, 就一直被他们裹在包里, 几月都没打开过。我想, 这包里一定有他们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总之, 包里一定是一个情感丰富、色彩缤纷的世界!

因为这个社会是被包裹着的, 所以, 也注定要被人们背上肩:爸爸背着往东去了, 妈妈背着往西走了, 哥哥背向北边冲去, 妹妹跟在后头焦急地一路喊———哥, 等等我!

就这样, 香港, 被一家家背着游走四方。

我本想也买个包背着, 体验一下让人羡慕的背包人生。可我背不动, 感觉我跟不上这个社会的节奏, 跟不上这里人们的步伐。

于是, 我只好买了个挎包, 用一边肩膀挎着, 每天游走在一个个“蛋糕楼”和一个个背包间, 让自己的一个肩膀接受这里的生活负重, 留下另一个肩膀, 承接我将来的生活……

老师, 我想和你说句话

第四节课下课, 便是第二个小息时间。

办公室的门开了, 走进一位学生。个头较高, 粗壮的身体俨然一个成年人。我不知道他找谁, 转头看了看他, 而他也很有礼貌地对我微笑, 说“老师好”。不经意地和他对视一眼, 让我惊讶———这个学生面部不正常, 嘴角整个向左边翘, 咧着嘴, 大舌头有一半伸出嘴外———没让我多想, 他径直去敲张副校的门, 然后一闪就进去了。好一会儿, 门开了, 张副校搂着他走了出来。在大门口, 张副校停了下来, 对他说:

“你还有什么事吗?我一会要上课。”

他想了一会, 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一下子勾住了张副校的脖子, 凑近耳边说:“老师, 我想和你说句话。”

“如果不是什么急事, 等我回来再说, 好吗?”

“那好吧, 你去上课吧。再见张sir。”

这是我亲历的一个情景。说实话, 我被这个情景深深感动了。

没想到, 一位校级领导和他的学生竟是如此亲热, 走出办公室, 还搂着这位非常不起眼的学生。我承认, 即使我没有对身有残障的学生有任何歧视, 但我也做不到像张校长这样和他亲热。

一对师生, 轻轻地搂, 微笑面对, 亲切交谈……我想了很多:

一切是那样的自然, 自然中让你感受着教育的幸福与永恒;

一切是那样的平静, 平静里让你感受着师爱的微澜与激荡!

街头小义工

每逢周末, 行走在香港街头, 我常看到, 在人行道上, 在风雨天桥, 在地铁站口, 总有人或三三两两, 或独自一人向行人募捐。他们胸前挂着一个包, 手上拿着小纪念品, 每当行人走过, 他们都会笑容可掬地轻声问你是否愿意奉献一份爱心。我注意到这些小纪念品, 多是一些小贴纸或小玩意。尽管这些小纪念品并不值几个钱, 可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更难得的是这些义工牺牲了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 精神可嘉!

在这群人当中, 有不少是在校的中小学生。我把他们称之为“街头小义工”。

我曾经历的一幕,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那是一个周六的早上。我一位大学老同学要请我和一位在她学校驻校的女同事喝茶, 地点就在金钟地铁站的美心店。约好是11点, 我和同事10点半就出发。

从湾仔到金钟很近, 乘地铁就一站。因为时间充足, 我们从宿舍出来, 就走得很慢。就在我们走到香港入境事务处大楼的楼梯口时, 我们看到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在路边做募捐义工。年龄大一点的人像妈妈, 应该是四十岁人, 那小男孩子一看就知道是小学生。小男孩胸前挂一个包, 包里装着一些小纪念品。那位像妈妈的人, 在小男孩身后不远处站着。

看到我们走来, 像妈妈的人好像在跟小男孩子说什么。

小男孩子有所反应, 待我们走近时, 小男孩子小步走到我的女同事跟前, 怯生生地说:

“小姐, 你们可以奉献一份爱心吗?”说着就举着手中纪念品, 说这是公益活动的。

我的同事很开心地说“可以啊”。然后用手摸了摸他的头, 说:

“你和妈妈一起来做义工啊, 小小年纪的, 真不错哦。”

小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满脸羞红。

一旁像妈妈的人赶紧说:“我是他的老师。他是第一次出来做义工, 我陪他来, 也教教他。”

女同事一听, 很惊讶, 我也颇感意外。

女同事很开心地掏出20元放到了小男孩胸前的募捐包里, 小男孩在她的衣服上贴了一张小贴纸。看到那位老师手上有相机, 女同事就开心地搂着小男孩说:“我也是老师。我们一起合个影吧?”小男孩子很不好意思。但老师已经拿起了相机, 他便红着脸和我的女同事合了影。

顺利地完成了一次募捐, 小男孩便很开心地转过身去, 等待下一位行人。他的老师便后退几步, 又站到了小男孩子的身后, 手里拿着相机, 看着他。

这对义工师生的身影, 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我总在问自己:什么是教育?

8.教育随笔——《彼岸的教育》 篇八

一、具有创意

当我看了《彼岸的教育》中,对美国学校开学第一天的描述后,我感到惊讶极了。对于学生来说,开学总是令人兴奋的,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开学第一天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怎样让大家尽快相识,怎样一开始就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怎样鼓舞学生的士气......在这方面,美国有经验的教师有不少很好的创意:1、是对还是错。2、他是谁。3、猜猜猜。4、思想家。5、目标、目标。海外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的创意添加。有些创意的着眼点很微小,但却大大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使得教师和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深了解,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氛围。在加入小创意后,那些我们日常教学中很看重的有一定意义的日子,如开学的第一天、新学期的第一课,乃至一学年最后一天,都通过孩子们容易接受的交流方式,为学弟学妹们送出寄语来进行教学承接,在轻松的氛围中迎送学生进入新的环境。

创意作为点睛之笔,使学生领悟到教与学的乐趣,而要完成树人的重任,还要依靠教师的内功和对学生个性的把握,使那些不喜欢上学的孩子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是教育的大创意!

二、为了孩子

本书第三辑的主题是:为了孩子怒放的生命,在这一辑中,我体会到教育者首先要把让孩子获得完美人生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如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能够使得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衡,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帮助自己的人格在多方面得到发展,让自己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那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英国威灵顿公学的校长所说的话。他说:“我们对学术课程过于重视,丢失了更加重要的东西”。因而在威灵顿公学,每周上一节幸福课,幸福课旨在增进学生获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我觉得孩子到学校上学,不仅带着他们的脑,还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以及他们的畏惧。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也对孩子的这些情感问题加以重视,提高认识,我想会让更多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

《彼岸的教育》就像是一张活生生的事实地图,让我捕捉到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线索和主题,它带领着我,静静地走进西方的学校,亲近他们的环境,走进他们的课堂,聆听他们的教育者的声音。

三、关爱教师

教师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嗓子。教师在工作中几乎时刻都要使用嗓子,但是我们大多没有接受有关嗓音保健的培训。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负责嗓音训练的威廉姆斯先生说,“不给教师做有关嗓音技巧的培训,就好比培训外科医生而不给他们讲解手术所需的器具一样”。这个比喻是何等的精妙!苏塞克斯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是幸福的,在上岗前,他们就学会了如何做到用嗓卫生,如何识别用嗓过度等,这无疑是他们未来职业幸福的通行证。这样的嗓音培训值得叫好,睿智的同仁们,请你也做嗓音保健的践行者吧,这样你的声音将更有魅力!

9.教育生活随笔 篇九

时下,在大量习惯于叫外卖的“八零后”年轻人组成的家庭中,大米不进门,锅盖从不揭几乎成了一种常态。这种常态的背后,便是数十年来我国教育中劳动生活教育的长期缺位!这样的缺位不但在家庭中已经形成代际传递,并且在学校教育中也并未出现一丝转机。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都已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今天,劳动教育缺失问题依然鲜有被重视的征兆,并且这种状况在城乡学校教育中显得高度相似!正如陶行知先生80年前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田,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陶行知批评的是80多年前的旧中国乡村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着。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学会劳动,是一个基本的目标,同时又是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其重要目的还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劳动能力,特别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劳动能力。而不是为了摆脱劳动,做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和“啃老族”。这是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前提。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早已太多地看到一些怀揣着大学文凭而无所事事,整天泡在网络中消磨时光的年轻人,许多家长往往对这样的孩子感到无可奈何,甚至为此在暗自落泪。但是,他们是否反思过,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是如何一次次地剥夺孩子参与劳动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迫使孩子一门心思读书应试。而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也是整天围绕着“应试”做文章,往往是凡是不考的就不教,凡是不考的就不学。把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上课是为了应付考试!即便是在一些所谓的“特色加分”项目中,也往往存在城市化、贵族化倾向,拉小提琴能加分,拉锯子就加不了分!在如此环境之下,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丧失是不足为怪的,“啃老族”、“傍款族”的出现也是在意料之中的,学生不识大米也就不足为怪了!

陶行知当年办晓庄师范,把食堂命名为“食力厅”,把实验室命名为“犁宫”,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意识。现在普遍存在的鄙视劳动的现象实在是令人堪忧的。不妨可以去百度一下,现在遍地都是特色学校,但又有几个学校会自豪地宣称劳动教育是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羞于谈劳动,羞与劳动者为伍,这样的教育岂不危险?

好在中央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8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培养的一条重要路径,便是“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改变美育薄弱局面,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顶层设计”真正落地。

其实,劳动对学生的成长意义完全是立体化的。它的实践性、审美性、创造性等等是在劳动这个载体上综合化地体现出来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人。”我在想,这不只是进化论意义上的诠释,同样可以有现实意义上的关联。劳动真的能够让一个人成为有能力、有智慧、有涵养、有担当、有幸福感的真正的人!

愿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真心诚意并富于创新地去实施劳动教育,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亲近劳动生活!

作者:朱建人

10.生活随笔感悟生活 篇十

在这一个纷纷扰扰的大世界里,看人来人往,如潮水般将我涌入。我是里面中的一颗渺小的沙砾。处在滚滚红尘当中,浸染于红尘,每个人都带上了一副微笑的面具。分不清楚谁是谁,也不知是真是假。每一个人都在改变,变得好似从未认识过他。

我想问你,亲爱的朋友,你的人已经变得我认不出你来了,但你最初的那一颗心,可有改变?你那一颗真诚的心,那一颗善良的心,那一颗美丽的心,有没有跟着你的节奏改变了呢?

我始终都知道,一旦我踏入这个大染缸,我将会彻头彻底的发生改变。如若不学会改变,将会被无情的淘汰掉!

11.教育随笔 篇十一

“老师再见!”

“同学们再见!”当我收拾东西刚要转身离开的时候,班里平时最淘气的小男孩儿拉住了我的衣服,说道:“老师,你今天的课怎么和往常不一样啊!”

我笑了笑说道:“那你喜欢今天的课吗?”

“喜欢啊!”小男孩儿笑的很开心的说道。

“喜欢就好,那老师以后都以这样的风格上课,好吗?”

“好啊好啊!”小男孩儿竟然笑着抱住了我,我有点受宠若惊,摸了摸他的头,他开心的出去玩了,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我从来没想过我和孩子们竟然可以这样的亲近,总是用传统的思想,觉得自己是老师,应该和孩子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总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上课时也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甚至以“严师出高徒”为座右铭。

深入到我的心灵,让我决心要改变的是在今年的10月份去西安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暨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其中徐长青老师的《烙饼问题》这节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徐长青老师诙谐幽默,整节课学生和老师似乎在做游戏一样,传统的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可能会做一些模型,用圆片代表饼,用一张白纸代表锅,把圆片放在白纸上来演示烙饼的过程。但徐老师却借用当前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红太狼的经典语录“锅来啦!”他用他自己的胳膊当作锅,用小朋友的双手当作饼,师生互动。他自己喊“锅来啦!”学生喊“饼来啦!”这时台上的小朋友把双手放在他的胳膊上,当饼的一面熟了还让底下的学生给配音“刺啦!饼熟啦!”

看到这个教学设计时,我简直都不敢相信数学课还可以上的这样的有意思。不可否认,学生上完这节课之后,不仅对这个知识点掌握的很好,而且一定是快乐的。就连坐在底下的老师整节课都是充满着快乐,更何况是参与其中的孩子们呢!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的孩子们上完课之后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就像他自己的评课时也说,也许过了很多年以后孩子根本想不起你当初是怎样教会他某个知识点的,但他一定记得“锅来啦!”

最近也看到一本教育类杂志对一些老科学家进行采访时,就问他们对哪位老师印象最深,他们的回答颇为相似。他们已记不清老师是怎样教授他们知识的,但对老师上课时的一些幽默的话语或是老师的独特的处事风格之类却至今还历历在目。

从西安学习回来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慢慢地尝试着改变。今天学的是《观察物体》,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来观察实物。上课一开始,我站在教室中间,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我,才发现孩子们观察物体可仔细了,左右两边细微的差别他们都能发现。引课很轻松,孩子们也活跃了起来。孩子们对前后观察到的照片可以很快的分辨出,但是对于从左右看到的照片很难分辩,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课本的主题图是一个玩具熊猫,于是我灵机一动,叫了一名男同学上来当模特,并给他戴了一个一边有花的发卡,就和主题图中的小熊猫一样的装扮。这时班里的孩子们都笑了,我拿出相机准备给我们美丽的小模特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照相,并邀请全班同学给我配音。我们一起数“1,2,3”,当他们喊“咔嚓”时我按下快门。并给他们在投展台上展示照片,这样他们一下子就分辨出左右来了。

12.如何写教育教学案例、反思和随笔 篇十二

1. 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事件。教育案例也称教育个案,是一个介绍特定教育组织内部事情的故事,它描述一个有价值的有关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其中有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人物、情景与气氛。一般说来,一个案例介绍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也可以通过若干故事介绍某一教育组织内部的整个情景。

教育案例有着案例的基本特征。

(1) 客观性。案例是确已发生过的事实的复写, 不是杜撰、虚构与主观臆想的产物,它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朴实无华的白描。因此,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摆在局外人的“角色位置”,来观察事物和处理有关问题,尽可能客观地、全面地介绍有关背景和情景。案例中有关教育组织和人名,在案例发表时,根据需要可做掩饰性处理,但这不失案例的真实性。

(2) 典型性。所谓典型,一般是指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有价值的实例。亦即在事物中的个性中蕴含着共性,在矛盾的特殊性中蕴含着矛盾的普遍性。诚然,案例描述的事实已非原来的可以再现的事实,但是这些事件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即在相类似的情景条件下,在不同的时间里有可能“相似”或“近似”地再现,并为人们所公认。

案例研究是研究行为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从教育方面来说,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班集体、一所学校、一个学区、一个教育行政机构。从学校教育而言,个案研究是对个别学生所做的综合研究,所有有关该生的背景、环境以及足以影响其个人发展与适应的情景,都要加以详细地缜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解释,以了解学生发展的潜质或发掘学生困难的原因,进而予以有效的指导和治疗。

2.什么是反思。

早在1933年杜威就对反思进行了描述,反思是根据情境和推论对自己的信念或知识结构进行的积极的思考。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上,schon认为,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也就是指,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

教育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实践性,是指教学效能的提高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的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时效性,是指当下存在的非理性行为、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过程性,是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

3.什么是随笔。

随笔就是记录有事可写、缘事而发的感受。记录较完整的一个事件,说清一个道理,抒发某一点感受的书面材料。教育教学随笔就是教师及时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体会记录下来,写成的书面材料。

教育教学随笔的基本特征:一是“随”。“随” 即随兴,有事可写,缘事而发。二是“真”。“真” 即真实,情要真挚,感受要真切。原则:要随时、随事、随情、随境。

4.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同点:从概念上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案例、反思、随笔都是记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客观的事件的想法。

不同点:教育案例是一种科研方法,教育反思是反映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能力,教育随笔是善于思考的教师的一种良好习惯。

二、案例、反思、随笔的写作

1. 教育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主要由标题、正文、附录及案例评析等要素构成。案例的各部分应围绕一个主题以一个统一的整体起作用,亦即把经过筛选的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或管理的真切情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组织起来,进行客观地描述,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亲历其事之感。

案例的标题是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的标题力求真实、正确、具体、形象、朴实无华,标题要与案例内容相符合。案例标题一般多以案例事实点题, 如“一分之差”“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正文是案例的主体。对特定教育组织内部某一情景的描述,一般应交代其发生的背景、时空环境,以及事态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案例正文后面也可以加写附录,实际是对某一背景的说明,起注释作用。附录的内容要精选。

案例评析,是案例撰写者或读者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就事论理,使在对确证性事实的分析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丰富和发展理论。

2.教育教学反思。

教育教学反思主要由标题、副标题、导语或背景介绍、一节课中一个或几个教学片断实录、反思等几部分构成。

反思的各个部分,都围绕主题来进行。一般情况下,是把能体现主题的教育情节,用实录的形式再现出来,以显示其真实性。然后,将自己的实践情境与理论有效结合,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 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反思的标题一般是反思者自己的体验,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加上副标题,使读者一目了然,知道作者反思的课题,如《无心插柳柳成荫———<趵突泉>教学反思》。

导语或背景介绍,一般简单地介绍一下引起反思的原因。

教学片断或课堂实录,是教学反思的主要部分。 把当时的教学情景真实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反思,是教师本人或他人以其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以此来提高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

反思可以一个片断一反思,也可以整堂课后进行总体反思。

教育教学反思的取材可以是一次课堂教学,也可以是师生矛盾的顺利或不顺利的解决,还可以是一次与专家教师的研讨或看了一本好书。

3.教育教学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一般由标题、正文组成。一般先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事情激活头脑中的相关信息, 进而通过加工提练形成自己的某一观点,再以这一观点为主题,深思熟虑后,反复修改,确定成稿。没有什么严格的形式和内容要求,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写作习惯进行写作。可以写成抒情描景的散文如 《山村女教师的一天》,也可写成叙议结合的议论文如 《让孩子自己走》《把心灵的窗户擦干净》,还可写成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如《魔术椅子》《阅读学生》。

13.描绘生活生活随笔 篇十三

我的现在,我的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在这里的风景中。我喜欢行走,喜欢哼哼,走走停停,看看听听,这是我所拥有的辛福。虽然我独自游荡,但我感到心很舒畅。走出宿舍,穿过马路,就感受到了迎面而来的风,秋风瑟瑟,送来清爽和感悟。这个广阔的世界,就是该来看看,闯闯,转转。这个世界很大很复杂,很多人因而批评、逃避,但是世界同样很壮观,它随时等着你来参观。

诺大的校园,建筑真心不多,但给人温馨的感觉,看着网上哈佛的照片,突然觉得跟这个学校很像,虽然这个学校不入流。绿树围绕着宿舍,宿舍又分隔开树林子,当秋风猛烈吹来,树叶哗哗的飞过我们身边,然后落满一地,走在上面软软的,很惬意。沿着树走,又是一片树林子,只不过这儿可以进入,我轻轻踏进,钻进一大片果树林中。红红的苹果已经凋谢,真是可惜,不过树叶还都是绿的,秋还没有带走太多生机。这片果树林让我想起了黄药师的桃林,假如我也会吹箫的话,真想在里面尽情吹一曲,陶醉在这繁密的树间。旁边还有个枣树林,青色的.枣儿挂满了枝头,我一路在树与树间穿行像个小孩子,像回到了童年。在林子的尽头,我低头钻了出来,回头看看这片充满乐趣的地方,再拍个照作为留念。

上一篇:医疗设备应急保障工作预案下一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