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个性表达真情(精选3篇)
1.抒写个性表达真情 篇一
巧设作文题目 抒写真情文章
内容摘要: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板块,是一个让老师感到棘手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高考试卷上的“60”分,对每一个学生都是极大的诱惑,谁都不敢对其小觑。可是考场上,有人得心应手就有人大失所望。而且,少数人能够笑到最后,更多的人也就只有望洋兴叹了。写作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如同大螃蟹味道鲜美定是不容置疑,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尽情品尝一样。学生们使出浑身解数,辛辛苦苦,可结果却事倍功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作文题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本文,笔者就这几年在作文教学中积累的一点点经验,谈谈自己在平时随笔类作文中“题目设计”上的一点收获。
关键词:题目挖掘教材生活
综观近几年高考写作试题命题情况,可以发现其价值导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观察生活、感悟人生;认识自我、表达个性;重视思辨、加强思维。就作文题目而言,我的学生这样评价:“有一类作文题,它们定位高远,含义深刻,像一位看透世事的哲人一般鄙视着我们这群初来乍到的江湖小虾;还有一类,它们古灵精怪,像魔王麾下的小妖,誓要引你跃进精心设计的陷阱。”真可谓一针见血!当我们绞尽脑汁、心力憔悴地拟出一个个自认为高明的作文题目时,怎会料到,这类训练在学生眼里,或高不可攀,玩弄着思想的高度;或迷雾重重,自赏于思想的厚度。这样的作文题学生厌写,却不得不写;教师厌教,却不得不教。“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真实表达情感,却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建议。我们的作文题目不能脱离了课程标准这一指向灯,在没有航标的河道上随意飘荡。
第一、从课堂教学内容中挖掘训练题目
你双眉紧锁,默默的踏上了钟爱的小楼。今夜的月亮分外的明亮,千里之外的伊人,是否也寄心与明月,垂泪为你送行呢?
你凝视着手中的金樽,凄然地笑了。你知道,这雕龙刻凤的金樽杯里,却盛着满满的一杯御赐的“牵机”。宋太宗,终于下决心要用这著名的“牵机”来赐死你了
吗?或许只是因为你那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这是学生在上完李煜的《虞美人》,在感受了李后主其人其文其事后深受感动而写成的作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一小段。
一次是在读过《赤壁赋》之后。老师是真的喜欢苏轼,真的喜欢《赤壁赋》。她吟诵诗句的时候极投入,她在享受,我们也在享受。那节课我疯狂地记着笔记,生怕漏掉她引用的每一处诗句。那天的作文题目是“我站在赤壁之上”,因为心里有了赤壁的那个夜晚,有了苏轼的淡定与安详,鲜活的画面和涌动的情感在我心里似乎已经蕴蓄了很久,于是,那天的文章写得非常顺。我突然觉得写作是一种酣畅淋漓的释放,而我饱涨的情感实在是太需要这样的释放了… …
这也是一学生在随笔中用《那些题目》为题而抒发自己在语文课堂上的感受的。文本教学和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课堂上,老师激情的讲解,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激情,引发学生的思考,触动学生心灵。而这时候,不失时机地把视角转到启发写作上,会让学生更有写作的冲动。
上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有感于海子对生活的热爱,感伤他在山海关以卧轨自杀作为人生的结局,写下了关于生命的思考;学完《我与地坛》,学生从史铁生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坚强;更引发了很多关于母爱的回忆;上完《边城》,写的是《我与翠翠的对话;读完《白马篇》,写一写“我最欣赏白马少年 ”;读完《药》,写的是“那枚有灵性的橄榄”;读完《祝福》,为祥林嫂写过简介;读完《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写“李白,我想对你说”;《孔雀东南飞》、《离骚》、《苏武牧羊》…… 很多时候,只要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下来,学生都会不由自主的写点什么。
我一直都知道我的学生喜欢这些题目,他们就是在这些题目的引领下一点一点喜欢上了写作,一步一步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给学生提供了释放的机会、倾诉的机会。在一次次的释放和倾诉中,学生学会了用文字记录成长,用文字传递思想感悟。
其实,这些看似无意的题目,实际上是我费尽心机的“作品”。上课之前,我会拟很多个题目,然后根据学生的状况或挑选或修改,找准学生情感的“缝隙”,用题目激发、冲撞,让他们情感的洪流倾泻而出。“缝隙”找得准,学生就能够轻松写出,这份轻松让他们爱上了作文,“百写不厌”。
二、从生活中挖掘作文题目
“生活本身就是一篇美丽的作文,一粒微尘也是一个值得描写的世界。”作文话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好的作文题目应该能引导学生发现并
体悟生活中的美。好像每一位命题者都明白这一点,但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写一些匪夷所思的题目。
好的作文题目应该是既关注学生生活,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关注学生生活,能让学生有话说。当然,我们不避讳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一定的限制性是必要的;但镣铐太重又怎么跳舞?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应该是激情澎湃的,应该有一颗敏感的心。但是,我们很难在他们的作文中感受到这种青春的气息,读到的只是虚伪、矫情和无奈。因而,很多时候我提倡学生书写身边真实的幸福。
记得高一的时候,一位学生在《军训有感》里写道:“军训不仅仅是对行为上的操练,更是对精神和思想的深化。迎着刺眼的阳光,一天就这样开始了。每天结束后的疲惫让我发觉在凉爽的空调间外还有另一种生活,让我发觉平时充满责备声的家是多么的温馨,让我发觉其实自己还很幼稚。汗水的浸渍需要忍耐,烈日的烘烤需要忍耐,时有时无的饥饿也需要忍耐,似乎一切都离不开忍耐。就在这不知不觉的强忍中,潜藏的坚强逐步地被挖掘出来了。到了最后几天,几乎每个人都能以微笑的脸庞来结束当天的训练。”
这些文字把单调的生活写得多么精彩,多么美好!只有把心扉敞开、用心灵感受的人,才能看到这平凡生活中的诗意。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景使情生,情随景变。写作需要体察外物,更需要窥视内心,因而也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感情。
一名学生在《秋思》里写道:“瑟瑟秋风拍打着形单影只的树,忧伤的树叶被无情的冷风揪着耳朵打着旋,飘向无人的地方。发黄的树叶带着遗憾离开母体,坠落在冷冰冰的水泥地上。”“似乎秋和悲生来就是姐妹。无论是落叶飘零,还是草黄疏浅都能够被演绎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字。冷风萧瑟,繁花不再,似乎梦中只剩下那条阴暗而漫长的小巷,那个打着雨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还有那堵墙,那棵柳树,似乎也在悠悠地向每个步入梦境的旅人诉说着他们的故事。秋天,天是那样高,连星星都是空落落的。瞧!那串抵住烟囱的星星,就是秋天朦胧的眼睛……”
“一切景语皆情语。”秋天的萧瑟,秋天的冷落,从这个丁香一样姑娘的口中娓娓道来,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感动?
甲流侵袭的日子里,在隔离区的一周下来,不少学生围绕甲流创作了“隔离日记”,“在隔离的日子里”等,真实地反映了在那段难熬日子里自己的心路历程;寒潮过后,阳光明媚,学生们的心也跟着亮丽起来,于是一篇篇反映生活美好的文字脱颖而出。感恩节到了,除了向老师、父母送上感恩的祝福,不少学生还以感恩为
内容写下了一段段文字,送上自己内心真挚的问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鼓励学生“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其实作文题目就相当于播撒在学生心里的一粒粒种子,与其揠苗助长,故作深刻之语,不如和学生一起吟唱一首首生命形态中平平仄仄、历久弥新的青春歌谣;与其让他们高喊一些假、大、空的口号,不如存其天性,引导其写出青涩的少年时光,写出烂漫的青春风景,写出真情、真性、真实、真率之作。这些文字也许朴拙,但贵在一个“真”字!
只要我们在拟制文题时,紧跟时代节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真挚的人文关怀,回避空洞的思想主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还是能拟制出激起学生写作欲望和写作灵感,让学生吐露真情实感的题目来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2009·9A曹勇军培养写作中的材料意识
《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4月黄芳敞开心扉 真情抒写
《语文报·高中版》2008年649期邱剑云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
2.抒写真情实感,展现作文个性 篇二
一、抒写真情实感,培养创新意识
1. 抒写真性情。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特征。高考优秀作文有一个打动人心的共同点,那就是富有真情实感。因此,如满分作文《最后一座土坯房》和《总有一种期待》,均以“情”动人。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写事实,讲真话,抒真情,明实理。每次作文,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或有独到体验的生活,杜绝使用虚假、胡编的材料。同时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孕育情感。
2. 培养创新意识。作文的创新是指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是作文个性化的精髓。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生活,或纵向联想、或横向联想、或追因溯源,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和思考,见人之所未见;要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想人之未想,言人之未言。如学了《孔雀东南飞(并序)》后,要求对文中的人物进行恰当的评价,有学生只写了简短的一段话,但在列举事实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刘兰芝的母亲,“爱子女者莫过于母亲”。对此,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当然,对不健康的,或情绪偏激的观点就另当别论,应给予指导。
二、减少写作束缚,凸显写作主体
1. 命题灵活。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文学积累、思维习惯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命题形式应灵活,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等,让学生都有想表达的思想、想抒发的感情、想发表的感悟。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去写,让每个学生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发挥高效的作用”。
2. 形式多样。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周记、随笔、杂感等形式的小作文,并把学生优秀习作,在课堂上展示,或张贴在学习园地,或集订成本,或推荐给各类报刊发表,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如办习作专栏、班级小报、搞诗歌朗诵会、参加文学社团、征文比赛等活动。
3. 评价多元。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写作往往有明显的导向性。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做到“因材施评”。根据学生的起始情况,加强过程评价,建立学生习作档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看到学生的进步,看到作文的亮点,写评语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多地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乐趣,增强成功的信心。
三、个性化阅读,读写有效结合
1. 重视个性化阅读。很多学生作文缺少真情实感,难以展现个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个性化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用启发式或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如学习《项链》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玛蒂尔德向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是不是爱慕虚荣?(2)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现,应该怎样看?人应该不应该抓住机会表现自己?(3)项链原来是假的,你对作者这样的安排怎样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给他们交流的平台,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提升。
2. 读写有效结合。首先,变单纯吸收的阅读为勤于表达的写读。在阅读教学中读、议基础上的写读练习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个性化能力。如学习了《游褒禅山记》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有感悟的一句话,并说说感悟。有的学生说“予亦悔其随之”,说明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盲从;有的学生说“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说明不管登高游览,还是做学问,要达到某个境界,非有坚强的毅力不可等。其次,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而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勤写读书笔记。
3.抒写生活的真情 篇三
一、植根生活写真事
作家冯骥才说:“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散文的“真”首先是内容的“真”,其次才是言志抒情的“真”。散文内容的真实性一向被视为散文的基石。周立波在其主编的《散文特写选》(1962)的序言中说:“描写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重要特征。……散文特写绝对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在这里。”可是翻开时下的杂志,随时能读到一些脱离生活而编造的故事。有人认为,散文是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进行虚构,其实这大可不必。散文历来是一种真实性的文体,它的基础是生活的真实,脱离生活而虚构就背离了散文的本质。
巴金晚年写文章特别强调“真”,他的《随想录》是说真话的代表作,在真诚中体现了一代大师高尚伟岸的人格精神。特别是《怀念萧珊》,叙写他和萧珊从相识、相爱到相依为命,以及萧珊陪自己遭受非人待遇,直到被折磨致死的经过。用血泪凝成的至文,诉说着刻骨铭心的创痛。不仅祭奠了亡妻,而且祭奠了所有在那场浩劫中殇逝的英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余光中说,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它来自生活,无须虚构,也无须造作,而应用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情感真诚地与读者交流,讲出心里的话。中学生作文完全可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虽然十几年的人生阅历谈不上丰富,但也并非没有东西可写。找不到材料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时没有留心生活,将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甚至视而不见。因此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积累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挖掘到写作的无穷宝藏。
二、描摹细节见真情
人类的感情是复杂而多变的,散文要将这种复杂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必须依赖细腻的描写。
如果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腻入微的刻画,由面到点,从视觉、听觉、感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去表现。缺少了细节,泛泛而谈,文章就空洞单薄,平淡无奇,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不能表达深厚的情感。老舍的《想北平》,描写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时写道:“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文章描写“韭菜叶上的泥点”、“红红绿绿”的青菜、“带着一层白霜儿”的果子,多么体察入微。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而且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倘若不是对北平十分熟悉和热爱,怎能写得如此细腻动人?
如果写人,则要以事显人,写他的行为、事迹、神态、语言等。通过某些生活细节去表现,使读者细品其言行,过目不忘。如汪曾祺的散文《金岳霖先生》,就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描写。其中最突出的是写金先生上课讲《红楼梦》,“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作者用朴素简练的文字,通过动作和语言的细节生动表现了金先生率真可爱的性格。另一次,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客。有人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故人已逝多年,而金先生依然记得她的生日。短短一句话里,包含了金先生对故人的无限怀念与忠诚。
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的确如此,散文往往于细节处见真情。文章的细节来源于细心。要写出感人的细节,就离不开平时的细心观察与思考。
三、体验联想蕴真趣
感人需要真情,真情来自体验。散文是作者作为个体生命的情感史、心灵史,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艺术观照,是创作主体对自己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的不懈追寻。因此散文要抒发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人、事、物的真切体验,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种体验提升到人性的高度。
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由小到大,层层递进。体验深刻,情理交融。先写少女时代因读书而流泪。少年不识愁滋味,流泪不过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没有人生阅历,自然不知忧患为何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作者对生活中的忧患与磨难有了较深的体会。从海峡相隔,致使骨肉分离,到亲人团聚,老泪纵横。作者抒发的是饱尝人生哀痛与忧患之后的真切体验和感受。文章最后,进一步联想升华,写到流泪的观音和受难的基督,为他人分担忧愁,解除痛苦,于平淡中寓真趣。至此读者自然明白:为读书、为亲人流泪固然可贵,而为众生流泪这种天地间的大爱更是至纯至美,犹如宝贵的珍珠。
又如韩少功《我心归去》,叙写自己在异国他乡,住处豪华却思乡心切,如同被“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冷清、寂寞、孤独,因而几十次地“研究”吊灯之后,想到了自己远在祖国的家人,“我坐在柔和的烟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他们睡到天明”。描绘此时此地的所见所想,体验真切,意味无穷。接着,作者通过联想、想象将他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得出感悟:“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只有付出过艰辛的劳动才能使故乡融入自己的生命,收获金麦穗和赶车谣。“金麦穗”是纯洁的物质收获,“赶车谣”是精神的丰富和满足。文章最后写道:“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由此完成心归故乡的主旨升华,给人以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散文不同于记叙文,它除了记叙,还应有体验、联想和升华,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好的散文应该包孕深刻的思想,给人以情感的共鸣和人生的启迪。
总之,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描写生活的真实,抒发生活的真情,揭示生活的真趣,才是散文的使命。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第二高级中学(325028)
【抒写个性表达真情】推荐阅读:
表达承诺的个性说说08-21
表达人生无常的个性说说07-20
关于个性短语录 个性心情短语10-13
微信个性签名 - 微信个性签名09-03
伤心的句子个性签名,伤心的个性签名07-17
品牌个性06-21
个性英文名06-21
作文教案个性06-23
优美个性签名06-24
毕业个性寄语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