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调研情况

2024-10-22

潍坊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调研情况(共8篇)

1.潍坊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调研情况 篇一

昌邑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情况调研报告

昌邑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5.07万亩,其中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5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8%。近年来,随着经济作物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如何又好又快提高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全市农机化工作科学发展,是昌邑市农机部门今后工作的一项重点,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经济作物种植的基本情况

昌邑市经济作物种植主要有大姜、土豆、花生、棉花、大蒜、大葱、草莓、瓜类、蔬菜等,其中种植面积较大且占主导地位的是大姜、土豆、花生、棉花。大姜主要集中在奎聚、都昌、围子、石埠、饮马、卜庄、北孟等镇街,常年种植面积9.5万亩。近几年来大姜价格一直稳中有升,老百姓种植的积极性持续高涨,种植面积也随之逐年扩大。土豆种植主要集中在石埠镇、饮马镇和围子社区,常年种植面积5万亩。花生常年种植面积4.5万亩,主要种植乡镇是北孟、饮马等。棉花主要集中在北部乡镇,都昌、卜庄、龙池、柳疃、下营等镇街,常年种植面积13.5万亩左右。大蒜主要以北孟镇(九龙屯村)为主,常年种植面积1.8万亩。大葱种植主要分布在围子、都昌、柳疃等镇街,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瓜、菜、果种植面积在16万亩以上,种植面分布较广,各镇街均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和农村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特别是经济作物产出效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的现状,全市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进一步增加。

二、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

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与粮食作物效益相比,产出效益较高。但是,经济作物由于种植工艺复杂、环节多、费工量大、技术含量和要求标准高等原因,目前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尚满足不了当前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需要,也成为制约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主要包括:耕整地、开沟起垅、作畦、打洞、铺膜、播种、制钵、育苗、移栽、植保、中耕、追肥、节水灌溉、插播(收获)等机械化技术。

目前,全市经济作物种植、管理、收获到贮存保鲜等环节机械化应用程度还较低。全市主要经济作物(大姜、土豆、花生、棉花)机械化播种面积为16.3万亩,占这四类经济作物总种植面积的50%;机械化收获面积为5.2万亩,占16%。全市经济作物的耕、种、收3个主要生产环节中,耕整地机具已形成系列化、通用化,生产也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机具已经部分解决,如土豆、花生、棉花等播种机械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但机具的总体性能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收获是经济作物生产最薄弱的环节,定型的机具不多,成熟和批量生产的机具更少,不少作物(草莓、棉花等)的收获机械还没有破题。

(一)经济作物机械化“短板”情况

1.大姜——受“姜母”形状不规则因素的影响,机械播种很难达到农艺要求,目前还没有生产大姜播种机的厂家及产品,只能依靠人工播种。

2.花生——基本实现了简易机械化播种。而收获尚以人工为主,其主要原因:一是每户花生种植面积较小,多数种植户觉得没必要再花钱雇机器来收获。二是花生收获机的购置费用相对较高,机具的操作和维护难度相对其它机具较高。三是花生机具本身适应性不强、技术不成熟、作业效率不高、作业质量差,降低了农民购买花生机具的积极性。花生收获实现全面机械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引进、改进和推广花生收获机械,实现花生机械化联合收获是农机部门当前的必修“课题”。

3.土豆——机械化播种有待进一步完善,存在播种质量差、断垄现象。

4.大蒜——目前大蒜种植实行人工作业,机械化播种、收获机具有待进一步引进、示范、试验、推广。

5.大葱——育苗、栽植、收获环节目前还没有适宜机械来代替人工,亟待引进、研制推广。

6.棉花——因品种、机械价格和种植地块小等原因,棉花收获尚未实现机械化。

7.草莓及瓜类——种植机械化尚待破题。

(二)现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保有量、主要类型及应用情况

经统计,全市拥有经济作物机械数量为3000台左右。其中田园管理机、大姜收获机、花生播种及收获机械、土豆播种及收获机械合计2600台,棉花拔柴机150台,其他机具260台。

大姜开沟、培土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由田园管理机完成。田园管理机主要是潍坊地区产出引进,厂家主要有呈祥、海林、三山、寒亭鑫隆、沃富、三木、寒亭源盛、润达等。大姜收获机引进推广了潍坊呈祥机械有限公司、潍坊同利达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大姜收获机,大姜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机具的成熟性、可靠性有等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对待老姜在拔除过程中不能全部出土的问题,需要通过机具的进一步研制加以解决;土豆播种、施肥、覆膜、喷药引进了我市双台工业园潍坊泷保田机械公司生产的TBJ-2A—T型土豆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已逐步被种植户应用。土豆收获可利用大姜收获机实现一机多用,也采取小拖拉机挂接我市农民自己研制的简易土豆收获机完成;花生播种机以青岛万农达花生机械公司生产的为主、花生收获机以青岛弘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生产的4HB-2A型为主。

三、经济作物机械化效益情况分析

以大姜机械化收获效益分析为例。

1.机械作业效益:根据调查统计,每台大姜收获机每天作业12亩左右,年均作业天数按18天计,每台大姜收获机年均作业面积216亩。亩作业收入80元,除去油料、机械折旧、投资利息等,机手每亩纯收入一般为55元。每台大姜收获机每年纯收入为55元/亩×216亩=11880元。

2.节省作业效益:据调查统计,每亩大姜收获约需人工4.5个,按目前人工费120元/天算,费用540元左右。机械收获80元/亩。节省作业费用540元/亩-80元/亩=460元/亩。全市9.5万亩大姜,可节省收获费用4370万元。

3.增产效益:由于采用机械化收获,提高了大姜收获效率,推迟了大姜收获时间5天左右,也就是延长了大姜生长期5天,提高了产量,亩增产10%以上,按目前大姜价格5.2元/斤算,每亩可增收500多元。

4.其它效益:一是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姜农劳动强度,推动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机械作业与人工作业相比,降低了大姜损伤率,一定程度提高了大姜的品质。

四、存在的问题

1.与粮食作物相比,对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投入少,专业人才少,研制、开发、引进等力量弱,许多想法不能变成现实,致使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2.宣传力度不够大,还没有形成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的良好氛围。

3.机械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机具通用性差。有些机具在沙壤土地里作业效果较好,但在粘壤土地中作业效果较差,甚至不能作业;二是有关机具可靠性差,影响了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三是有关作业环节中,机具作业效果达不到农民要求。

4.培训不到位。对部分技术含量高、操作较复杂的经济作物机械,由于对农民培训不到位,致使在实际作业中操作不正确、不规范,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和问题,从而使老百姓对机械失去信心,影响了机具的推广。

5、机具价格相对较高。部分新型机具生产厂家和生产商,为了尽快收回机具研发所投入的资金,把产品价格定得较高,让农民“望机兴叹”,一定程度制约了机具的推广。

6、规模化作业程度不高,示范带动作用不大。目前全市尚没有经济作物机械合作服务组织,农民抱团创市场的局面还未构成,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服务处于分散经营、小打小闹阶段,示范带动力远远达不到要求。

五、经验做法和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要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此工作的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研推广队伍力量,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进程。

2.加大推广力度,搞好新机具推广。把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首先列入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在种植集中地建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推广示范基地,统一种植模式,建立标准化的种植体系,引导规模化

生产,为机械化收获作业创造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要把示范基地建成收获机具引进和研究的试验基地,确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的机型,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3.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促进机具推广应用。把经济作物新机具纳入重点补贴范围,减轻农民的购置负担,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的推广应用。

4.认真搞好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各级农机部门要把宣传、技术培训列入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示范点为阵地采取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明白纸,举办培训班、召开机具作业现场演示会等形式搞好宣传和培训。确保培训质量,注重宣传效果,让农民接受并掌握这些新技术,促进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5.加大投入,增强科技创新力量。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新机具的研发、考查、选型、引进、试验和改进、调研等工作。抽调爱钻研、懂技术、业务棒的人员充实农机科研队伍,使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研发、推广有保障。

6.积极扶持成立经济作物机械服务组织。实行政策照顾、技术培训、重点服务等措施,不断壮大经济作物机械服务组织,增强示范带动效果。

7.制定对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的考核制度。根据各镇街区不同的作物种植情况,相应制定经济作物发展考核标准,纳入年终社会综合事业的考评内容,督促各镇街区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重视。

8建立并落实奖励机制。对在经济作物机械化推广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实行一定奖励,调动科研、推广人员以及老百姓对经济作物机械的研制、改进、示范等积极性,从而推进全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2.潍坊机械工业情况 篇二

潍坊──我国著名老工业城市、山东半岛制造业核心城市、山东GDP第4、世界城市500强第86位城市,潜力巨大,工业基础雄厚,拥有一大批像潍柴、山工、北汽福田、福田雷沃、雷沃重工、凯马汽车、鲁中农机等先进重工制造企业,并自80年代以来一直享有中国“动力城、电子城、纺织城和农机城”的美誉。2010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090.9亿元,占全省第4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8家,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883.28亿元,完成增加值1958.27亿元,潍坊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且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核心产业体系,其中涵盖了汽车制造、内燃机制造及零部件、农业装备、工程机械、石油机械、风电产业、电子器件等众多产业。

内 燃 机:潍柴动力、潍柴重机、潍坊华源、潍坊华盛、潍坊华东、潍坊华坤、潍坊华天、潍坊新丰、潍坊三维、潍坊宏源、山东长松等几十家内燃机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千瓦。

农业装备:以北汽福田、凯马汽车、福田雷沃重工、金亿机械、鲁中农机等为龙头农机制造企业就达600余家,年生产销售运输车辆56万辆,大中型联合收获机8万台,大中小马力拖拉机60万台,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工程机械:以福田雷沃重工为龙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整体收购山工为契机,加快工程机械在质和量上的发展步伐,青州已建成中国的卡特彼勒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

3.潍坊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调研情况 篇三

受伍杰忠副市长委托,湛江市委党校一行7人赴山东潍坊、寿光、青州、昌邑、烟台、青岛等地考察调研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潍坊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潍坊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幅员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867万,其中农业人口630万。从1993年开始,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农业产业化探索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达2491.8亿元,人均GDP达到4112美元(全国人均2000美元),实现农业增加值28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种植业上,蔬菜出口占全国的20%;养殖业上,鸭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肉类总产量104万吨;特种动物养殖皮380万张,居亚洲第一;加工业上,有加工企业25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650亿以上,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43家,肉鸡肉羊出口量占全国的28%以上。因此,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评价。其特点是:

(一)思想观念新。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以产业化提高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三化(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三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三变(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战略和“公司+基地+农户”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特色产业优。近年来,该市积极推行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经营,建设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规模较大的经济带,全市形成了17个主导产业。例如,以寿光为中心的60万亩蔬菜种植区,以青州为中心的4万亩花卉种植区,以临朐县为中心的1.5亿只肉鸭饲养区,以昌邑为中心的苗木种植区等有效地发挥了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该市按照“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收益”的思路,从200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九届国际蔬菜博览会,第九届菜博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交易金额接近70亿元,2007年,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3位。

(三)产品竞争力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该市搜集整理了61项国家标准和24项进口标准,发布实施了154项地方标准,产业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同时,投资2亿多元,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多个市级检测站,100余处乡镇检测点,近千处企业(市场)检测室,建立起市、县、乡、企业四级检测监控网络。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一体化和合同生产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提升基地标准化水平。三是精心培育农业品牌。该市大力实施三个“一批”战略,靠质量和诚信打造了一批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和一批品牌产品,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等一批品牌产业;培植了得利斯等一批品牌企业;全市认证农产品品牌500余个。

(四)科技含量高。这些年来,寿光先后推广引进了2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个种植新模式,吸引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知名种植业公司在寿光建立了6处菜果新品种实验示范基地,建设了5个国家、省级农业示范基地和500个农业示范区,全市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对寿光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7%。

(五)市场流通畅。该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千方百计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健全营销网络,增强集散功能,大力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寿光蔬菜批发市场、青州花卉批发市场等,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交易、价格和信息中心,年交易额都达到数十亿元。寿光市已经形成全国蔬菜的大市场、集散地,在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去的菜。同时,坚持“节会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先后成功举办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三大国家级节会。寿光菜博会被确定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已连续成功举办了9届。该市每年都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全国重点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对接会,广泛推介潍坊农产品。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设立营销公司、办事处,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经济和技术优势,到国外从事农业投资和开发。潍坊市农产品销往88个国家和地区。

(六)运行机制活。潍坊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成熟状况探索出形式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是对产业化程度较低或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二是对产业化程度较高或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基础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企业实行建立风险基金、返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并实行生产物质、质量标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检测收购的“五统一”。三是对产业化程度高或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好的,采取“公司+基地+农场工人”的方式,由企业长期租赁农民土地,企业对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为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了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四是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方式,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签订原料生产收购合同,中介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全市70%以上农户在产业化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七)扶持力度大。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10多年来,每一届政府都着眼于做大做强做优农业产业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配套服务的环节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市政府每年确定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2003年起,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500万元,专项用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等。2006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拿出7000多万元资金,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扶持了1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对销售过亿元的大型企业,设立特别贡献奖;在全市开展了农业产业化“十佳”带头企业和“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并对“双十佳”给予重奖。同时,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每认证一处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基地奖励3000元,每认证一处有机食品基地奖励8000元,每取得一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奖励100万元。潍坊市每年还投入10多亿元,用于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节水灌溉和保护地栽培,共发展节水灌溉500多万亩。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八)综合效益好。潍坊现代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的12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到潍坊的180多处优质农产品基地或企业挂牌,建立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全市已有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蔬菜出口分别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2007年,潍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比十年前的3260元增长了近一倍。

三、关于加快发展湛江现代农业的建议

(一)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要制订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条件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二是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业主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其它各方面的资金投资农业产业化。三是在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以及“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提升龙头企业立足农村、发展农业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水平。四是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对于龙头企业品牌开发、名牌创建、农产品出口创汇、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给予补助和奖励。五是加强人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二)建设优势产业基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一是坚持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培育木桨造纸、蔗糖、水产、畜牧、果菜和珍珠等优势产业,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二是探索以资金、技术、产品和土地等为要素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

(三)推行标准化,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

要选择湛江市主要优势农产品,逐步建成以市级检测中心为骨干,以基地、企业、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推行农业生产投入品经营进销台帐和农业生产者使用台帐制度,指导农民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和灌溉用水;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运送、贮藏和加工标准化水平。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四)实施品牌化,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保护地方农产品地理标识;支持、帮助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整合同类产品品牌,以更多的品牌和名牌开拓抢占更大的市场。

(五)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和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农民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市委书记陈耀光同志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问题专门反复作了强调,市委也专门出台了有关文件。一是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和能人的培训,提高其合作意识、组织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做好服务和指导。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为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网站,搭建公共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启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咨询服务工作,为合作组织创建和运行中的难题提供周到细致的辅导和答疑;制定有关行政条例或规定,指导合作组织规范地运作,科学地管理,提高经营水平。三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扶持。在资金投入上,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及时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支持;对合作组织在购买大型设备、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时,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的优惠;积极探索通过合作组织的渠道实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在税费减免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为成员自身服务的经营活动,免征企业所

得税和增值税;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并实行免费;在对农产品进行广告宣传和注册商标时,给予收费方面的优惠。

(六)实现市场化,筑好发展现代农业的通道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湛江市必须以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为重点,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方式,树立绿色营销和社会营销的观念,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努力把最好的农产品打入最好的市场,卖出最好的价钱:一是要积极开拓国内高端消费市场。每年选择、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广泛推介湛江的农产品。二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国外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到国外设立销售处。三是要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架起了湛江农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平台。同时,通过完善产地批发市场功能、建立湛江农业信息网、开展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促进传统营销方式向现代营销方式的转变。

(七)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研究和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村“六站”建设和管理,建立“以县为主”的管理体系,推进区域性中心站建设试点,逐步建立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补贴金额,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以普及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运和保鲜技术等现代农业知识为重点,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二是要健全农业信息体系。逐步健全市、县、乡、村(中心户)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开展网上招商和信息服务。三是要拓宽农业融资渠道。采取项目招商、土地招商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农业主产区,建立一个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和证券市场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八)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导和协调,搞好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要不断改革、完善政府投资方向和方式。财政、金融、科技部门要以项目、产业为主线,将多种形式、各部门支配的资金相互配套使用,变相对分散投入为相对集中投入,支持生产基地、主导产品、龙头企业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各级政府引导农民走家庭经营的小规模与大群体相结合的路子,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向农民有偿转包土地使用权搞集中开发,引导农民、企业双方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

4.潍坊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调研情况 篇四

科技质量处

近年来,我省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将设施农业机械化列入工作日程,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机化提前向高级阶段跨越的重大举措,不断采取措施,加大创新示范力度,使设施农业机械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全面了解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我们先后深入泰安、枣庄、临沂、青岛、潍坊、淄博、济南等市,重点考察了泰山区、岱岳区、台儿庄区、苍山、即墨、平度、寿光、青州、临淄、章丘等市县的蔬菜、花卉、果树和食用菌的典型设施生产情况;卷帘机、田园管理机、保温被等设施农机装备生产企业;观看了胡萝卜机械化收获和线播作业、大姜机械化收获等作业现场;考察了青州国际花卉一站式交易超级市场。并在寿光市、章丘市召开座谈会,与农机局、农业局以及科研院所、示范园区负责人、设施农业种植户、设施机具生产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相当规模。设施生产由单纯种植普通蔬菜发展到种植高档蔬菜、瓜果和花卉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由简易塑料大棚发展到日光温室,以及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现代化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由传统耕作发展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目前,全省温室面积达236360万平方米,约354.5万亩,占全省瓜、果、菜种植面积的10%。其中连栋温室10070个,规模3358万平方米,约5万亩,占总量的1.4%;日光温室98.7万个,规模86870万平方米,约130.3万亩,占总量的36.7%;塑料大棚203.6万个,规模141077万平方米,约211.6万亩,占总量的59.7%。全省累计总投入达204.45亿元。高投入,带来高产出,设施栽培平均效益是露地栽培的6倍以上,有的品种高达20倍以上。全省设施园艺总产值达331.3亿元,亩均产值9334元,其中,连栋温室年产值达40亿元,亩均年产值8万元;日光温室年产值196.7亿元,亩均年产值1.51万元;同时,设施农业优化了种植结构,带动了蔬菜、瓜果、花卉和菌类等产业的兴起,吸纳从业人数350多万人。设施农业成为山东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撑和推动。经过农机部门不懈努力,日光温室的墙体建造、草帘编织、电动卷帘和喷灌、滴灌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人工补光、臭氧消毒杀菌等一批新技术、新机具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设施农业机械逐年增加。目前,全省电动卷帘机达到15.96万台,二氧化碳发生器21.9万台套,田园管理机4.37万台,微灌设备7.7万台套。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逐步向“五化”迈进。

(一)建造标准化。根据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不同特点,通过对温室的保温性能、温度和湿度控制、使用寿命、经济性等方面的试验示范,我省探索出建造成本低、保温性好、使用寿命长、便于机械化作业的温室及大棚建造方案。配合温室建造,省农机办于2006年专门制定了“设施农业—卷帘作业”、“设施农业—微耕作业”等技术规范,完善了相关标准体系。目前,设施建造已推广到第六代,日光温室多数采用机械构建厚土墙体,竹木或钢拱架结构,温室跨度一般大于12m,脊高5.5~6m,长度多在100m以上。

(二)卷帘电动化。日光温室的草帘卷放是冬季温室蔬菜生产的日常作业,正常天气情况下,冬季温室的草帘每天要卷、放一次。经过农机部门的示范推广,目前,全省连栋温室全部实现了电动卷帘,钢构日光温室电动卷帘机使用率达到80%。机械卷放草帘不仅缩短了作业时间,而且能够做到适时卷放,每天延长光照1小时左右,室内积温和光照相应增加,在同等条件下,蔬菜提前上市,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深受农民欢迎。

(三)土地耕整机械化。目前,我省温室内土地耕翻、旋耕、起垄、开沟等项作业逐步由田园管理机或者微耕机来完成,部分地区日光温室土地耕翻机械化水平已达50%以上。一个面积为1亩的温室,要进行翻地、碎土、整平等作业,需要4个劳动力干1天才能完成。而田园管理机或者微耕机只需1小时左右即可完成。三口之家原来种植一个温室大棚还忙不过来,现在种植2~3个温室大棚都较为轻松,每户农民年纯收入也由2~3万多元,增加到4~9万元。

(四)灌溉节水化。日光温室内作物的灌溉不同于大田农作物的灌溉,如果进行传统的大水漫灌,容易造成地温下降快、温室内空间湿度高,农作物容易发生病害。而节水灌溉技术既能节水45%,又能减轻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30%左右。目前,这项技术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全省连栋温室及新建日光温室都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

(五)相关服务产业化。设施农业的发展衍生出相关机械化服务产业,一是草帘编织机械化。草帘是日光温室主要覆盖物,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机部门组织研制出草帘编织机,不仅使草帘编织实现了机械化,还带动了几十家生产企业从事草帘编织机械的制造生产。寿光市洛城镇段家尧村草帘编织机生产厂达10余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草帘编织机生产专业村。二是机械化生物制肥。生物肥料作为设施农业的主要肥料来源,需求量大,人工制作不仅效率低,而且气味难以忍受。相关企业从中看到商机,研制生产了相应的生物制肥机械,目前,生物肥料从粉碎、混合搅拌到烘干,筛选、装袋几乎全部由机械一次完成。三是机械加工销售。我省所生产的蔬菜有一多半销往外省,现建有机械贮运批发市场几百处,拥有龙大、得利斯等机械化加工销售农业龙头企业650多家。

二、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了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们从山东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依靠政策推动,促进规模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受农民认识程度和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缓慢。为此,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发展设施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省里把包括设施农业机械化在内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列入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使设施农业机械化逐步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过程中,注重统筹好相关设施和机具的发展,安排资金专门重于补贴发展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仅2009年全省就安排补贴资金2128万元,补贴设施农业机具1.12万台套。今年至今全省已完成设施农业补贴资金3987万元,补贴设施农业机具4.14万台套,补贴资金额度、补贴机具数量分别增加了87.3%、269.6%。潍坊、济宁等地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制定出台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每年下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冬暖式日光温室建造及传统落后旧温室的改造任务,年底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惩。济南、威海、烟台等市安排专项资金、落实贴息贷款,用于设施农业建设。

(二)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为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以来,在全省启动实施了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省财政累计拿出资金2100万元,用于包括设施农业在内的机具创新和技术示范。目前,全省已建立县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3处,研发推广各类新机具16种,通过机具选型、机具攻关和技术路线探索、技术规范制定,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02年,我办在日照市莒县召开了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工程现场会,各市农机局局长、推广站长和设施农业重点县农机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既对前段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也对今后对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任务进行了重点部署。几年来,各地注重依托创新示范基地,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演示会、观摩会27次,印发宣传资料近5万份,有的还在电视台开辟设施农业知识栏目,多层次、全方位展示设施农业及机械设备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扩大了影响,宣传了社会,带动了农民。许多设施农业示范点坚持从市情县情出发,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初步总结形成了土洋结合,买、改、造并举,国家、集体、个人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一起上的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寿光、莒县等示范基地已形成产、学、研、销“一条龙”设施农业产业园区。

(三)推行“五改”技术,增加科技含量。针对简易日光温室的构造和材料不尽合理、难以进行机械化生产、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大力推行了日光温室五项改革:一是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刚架结构,不仅增加了光照,提高了室内温度,还便于机械操作;二是改土坯墙为砖砌体,并加保温层,增加棚内面积和温度;三是改人工耕作为田园管理机作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耕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四是改人工卷帘为机械卷帘,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光照时间;五是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节约水源和降低棚内湿

度,减轻农作物病害,为生产绿色、安全、无公害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全省实施“五改”技术的温室面积达230万亩,占总温室面积的70%。

(四)狠抓机具生产,提高装备水平。把设施农业机具的研发生产列入重要日程,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定期召开生产企业座谈会,及时通报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要求,引导企业搞好装备生产,努力实现机具和相关设备的配套跟进。目前,全省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等设施农业机具生产企业发展到57家,89个产品型号,年生产能力突破万台,有10多种型号的设施农业机具进入了部省农机推广和补贴目录,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为了尽快提高全省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省里对设施农业机具实行了“三个优先”,一是研发项目优先立项,二是相关机具的生产优先鉴定,三是生产急需的产品优先推广,调动了企业参与研发生产的积极性。省农机办还与农发行山东省分行联合,启动了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将设施农业机具的研发和生产列为重要内容,安排专项贷款进行扶持。全省已为8家企业办理科技贷款2.3亿元,加速了设施农业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多策并举,全省设施农业装备越来越多,机具型号越来越全,技术性能越来越好,覆盖面越来越广,初步形成了从卷帘、田间耕作管理、植保、灌溉到温室控制等较为完整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三、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需求

设施农业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我省设施农业主要是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高档次、设施环境可控程度、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连栋温室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一旦遭遇灾害性天气,生产难以保障。

二是资金筹集比较困难。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较大,特别是温室大棚前期建设不仅有建造成本,还有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数额较大。从山东的情况看,目前设施农业所需资金,政府投入仅占1%左右,基本上需要农户自筹。农户的资金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向高层次发展。

三是设施农业装备水平较低。虽然设施农业面积发展迅速,但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设施农业的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缓慢,自动化水平低,大部分劳动量还是靠人工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储备不够。设施农业涉及机械工程、农艺栽培、自动化、信息化、声、光、电等诸多领域,内容广泛。但目前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少,相关机具的研发滞后,制约了

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同时,掌握相应技术的专业人员少,缺乏系统的技术推广网络,设施农户得不到有效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致使一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难以推广应用。从我省的设施农业发展状况看,广大农民和全社会迫切需求推广应用以下五项技术:一是机械化植保技术。通过推广应用精准、高效植保机具和设备,用更加科学、安全、环保、有效的物理植保方法,代替化学药物植保的方法,从而保证农作物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机械化管理技术。研究生产适用于设施农业日常管理的机械,解决目前人工管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机性强,不利于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难题。

三是设施农业机械收获技术。由于设施农业生产空间小,亟需小型灵活的收获机械。四是机械移栽技术。需要性能好、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日光温室农作物移栽机。五是环境控制技术。目前的设施农业环境控制很大程度上是在大环境下的小幅度调控,当大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与农业生产要求差距较大时,现有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如何提高环境控制能力,因地制宜的推广植物补光技术、声频控制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空间电场净化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是设施农业亟需解决的技术环节。

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国家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注重发挥农机部门在发展设施农业中的龙头作用,明确职责,增加投入,强化手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制定鼓励农民和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将设施农业建设列入政府补贴范围,优先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设施农业机具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将设施农业机具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48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内容,组织协调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机具。同时,对生产急需、农民欢迎、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和成果,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效益。

(三)健全组织推广体系。设施农业涉及种植、园艺、植保、畜牧、林果、渔业、机械及科研生产诸多领域,为加强组织协调,应当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和完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定期培训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提高推广服务能力。

5.经济作物机械化调研报告 篇五

一、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现状

**市辖7镇3个办事处,405个村,共有耕地面积60万亩,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2008年,全市完成机耕地55万亩,机播42万亩,机收71万亩;全市小麦生产的耕、耙、播、收、植保机械化作业面积均达到98%以上,玉米机收水平达到81.6%,率先在全省实现玉米生产机械化,是山东省农机化示范区。

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不断加大。截至目前,全市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花生4103亩;大蒜4844亩;大葱2680亩;大姜475亩;马铃薯3361亩;地瓜201亩。但由于我市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起步较晚,加之农民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使用认识不够,机械化生产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作物生产需要。目前,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共有马铃薯种植机械两台,其中,开沟机1台,覆膜机1台,马铃薯机械种植面积150亩。部分镇曾对花生收获机械进行过试点推广,由于效果不理想,花生收获机现都已报废,无法正常使用。

二、我市的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过低的原因

1、研究推广资金不足。科研生产推广部门,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很好的研发和推广,而一种机械的研制生产和试验示范推广,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需要大量的开发经费,靠科研生产推广部门自筹很难解决。

2、机具的适用性不强。我市部分镇曾对花生收获机械进行过试点推广,由于花生收获机械的性能效果不理想,导致收获破损率较高,效率不高,费时费力而效果却不好,不能满足种植户的要求,示范推广不成功,农户都不愿购买使用,连已购机械也都停用报废了。

3、农民认识力度不够。我市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分散,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面积较小,习惯了传统的耕种收方式,认为没有使用机械的必要,对经济作物机械的了解相对较少,造成农民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认识不够,仍沿用传统的耕种收手段。

三、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不仅能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省工、省时,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各级应高度重视经济作物机械化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投入,加大机具科技创新力度。经济作物种植、收获机械化前期投入大,发展初期社会效益大于直接经济效益,必须有资金支持和鼓励引导才能发展起来。建议:一是争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发挥农机部门的主导作用,组织科研、生产等单位,针对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及薄弱环节,进行科技攻关,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重点是引进机具并消化吸收及关键机具的开发研究。二是依靠政府对机具进行补贴,扶持引导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民购买先进实用、科技含量高的种植、收获机械,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或示范点,带动辐射附近组织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三是注意培养经济作物机械生产龙头企业,为机具的研制开发提供生产保障和物质保证,并保证机具的社会需求。

(三)认真做好机具考核选型工作。劣质收获机具,不仅伤农害农,增加使用费用,甚至危及农业生产安全,而且容易挫伤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阻碍先进机具的推广。搞好经济作物种植、收获机具的示范推广工作,必须从头抓好,搞好机具的选型工作,通过科学检测及生产考核,选出推广机型,向社会公开发布,供使用者选择,确保机具质量,促进经济作物机械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6.潍坊市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调研情况 篇六

钱场镇是京山县南部门户重镇,处在大洪山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丘陵地貌,版土面积215.2平方公里,辖25个村(场),6724农业户,2.8万多农民,耕地面积6.9万亩。早稻种植面积3.2万亩,中稻种植面积3.1万亩,晚稻种植面积3.4万亩,全镇全年水稻种植面积9.7万亩。获“全国万亩水稻机插

秧核心示范区”,获“荆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

二、钱场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惠农政策的利好因素,各级党委、政府“强基础,重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决策引导,从到是农村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时期,从小型手扶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到手扶式插秧机,钱场镇的农业机械拥有量有了跨越式发展。截止6月底,全镇插秧机从的70台增加到今天的560多台,钱场镇的插秧机保有量在全省乡镇中是位居第一。全镇现有大型联合收割机165台,大型旋耕机135台,小型手扶拖拉机(配套小旋耕器)多台,现有排灌台(点)1200处,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5.6万千瓦。全镇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全镇小麦机收率达92%,早稻、中稻机耕机整率达93%,早稻机插面积达1.9万亩,中稻机插面积达1.3万亩,机插率达51%。全镇上半年机械作业平均率达78.6%,水稻生产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三、钱场镇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农业机械利用率低,农机具维修保养不到位。

“有机户无田种,无机户种田难”。这种现象使得农机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议鼓励无机户把农田“托管”给有机户,推动土地流转,让农机大户变成种粮大户,让有产业的农民不再为自己的几亩田操心,轻装上阵,专心自己的产业。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农机具没有得到很好的维修保养,在农忙正准备作业时“趴窝”,也降低了机械利用率,建议农业机械销售商增加售后服务,特别是享受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的农机具,不是“一卖了之”就完事了。

2、农机合作社的社会效益不强。

钱场镇现有“亲农”、“源发”、“银华”等多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但合作社社员一般都是单兵作业,个人结算,各自为战。合作社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够,制度不完善,建议本着农机户自愿,组建有特色、小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托管”、“代管”本组、本村的闲散田为主,实行规范化、规模化农业机械作业,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国家农机购置惠农补贴指标太少。

因国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大型收割机4-5年就要淘汰,所以现在农村购买各类农机具的热情持续高涨。以今年第一批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例,全镇有48位农户申请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而落实享受国家惠农政策购买大型联合收割机农户只有20人。建议向农机大户、科技示范户倾斜农机具惠农补贴政策,实行“普补”,以实际购机、实地作业、服务周边农户,得到认可后,再“以奖代补”奖励购机户,间接提高农机具利用率。

4、乡镇农机公益服务中心力量单薄。

在京山县的综合机构改革中,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撤销,成立“农机服务中心”,人员由9人减少到1人,人员身份也转变成社会聘用人员。乡镇农机人员是负责基层农机推广的最前线,为千家万户服务,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特别是水稻机插秧新技术,要求农机与农艺的高度结合,这些都对服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议增加农机经费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定期组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系统提升乡镇农机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5、农村农业基础综合配套设施老化。

7.经济工作调研组调研情况 篇七

第一,农业增产调研提纲

一、现状

1、耕地面积:在册面积253万亩(不包括国营农牧场50万亩),黑地面积0。

2、水浇地面积80万亩;配套机电井数10027眼;旱作基本田面积223万亩;坡地面积153万亩。

3、播种面积2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7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6万亩。

4、2008年粮食产量达到12.5亿斤,其中水浇地平均单产850斤,坡耕地平均单产330斤。

5、订单农业面积2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订单面积20万亩,经济作物订单面积2万亩,履约率达到90%。2008年发展设施农业1000亩,其中蔬菜面积700亩,食用菌面积300亩。

6、玉米每亩生产成本607元,每亩纯收入280元,其中种子投入35 元,化肥投入 50元,农家肥投入150元,农药投入12元,柴油投入45元,人工投入(包括种、收)250元。

小麦每亩生产成本315元,每亩纯收入100 元,其中种子投入20 元,化肥投入150 元,农家肥投入0元,农药投入0元,柴油投入45元,人工投入(包括种、收)100元。水稻每亩生产成本505元,每亩纯收入350元,其中种子投入30 元,化肥投入105 元,农家肥投入0元,农药投入20 元,柴油投入 50元,人工投入(包括种、收)300元。

大豆每亩生产成本351元,每亩纯收入220,其中种子投入 65 元,化肥投入20 元,农家肥投入120元,农药投入16 元,柴油投入30元,人工投入(包括种、收)100 元。

7、人均纯收入2675元,其中种粮收入1872.5元,政策性收入130元。

8、年降雨量为350—400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洪涝、冰雹灾害发生。

9、农业机械拥有量82379台,其中配套机械拥有量

44744台。

10、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多数延用老办法,新的生产技术正在推广,当地农业生产部门服务正常。

11、科技培训方面:目前干部下乡培训168人次,办班期数405期,培训人数7.02万人数,已发放资料3.4万份。

二、生产目标

1、前旗2009年粮食目标产量15亿斤。

2、今年设施农业计划再发展2400亩;地方政府的财政计划支持350万元。

3、粮食产量大县奖励基金的50%能否用于农业生产:能用于农业生产。

4、抗旱播种面积:120万亩。

5、种植业保险面积计划数:200万亩。

6、订单农业面积40万亩。

7、农作物计划总播面积25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 227万亩。

三、存在的问题

1、粮食单产不稳、不高的原因:由于乡镇农技人员匮乏,农业增产新技术推广落后,自然灾害也有一定影响。

2、机电井配套率低的原因:资金短缺。

3、种植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原因:一是资金短缺;二是农民认识根不上,不愿轻意调整结构;三是现在农民生产是随市场情况而定。

4、订单农业履约率低的原因:订单农业履约率情况较好。

5、农业与农机结合是否合理:基本合理。

6、粮食价格是否偏低、生产资料价格是否合理:今年粮食价格玉米稳定,大豆前期高,后期低,水稻趋稳。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7、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存在的问题:良种补贴“一卡通”实施略有难度。

8、地膜覆盖技术、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得到一定面积的推广,但还需继续加大推广力度。

9、假种子、假农药害农事件:没有。

10、对土地规模经营的要求:

四、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

1、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应本着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优良的条件,进一步形成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氛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只有这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自我发展、自我壮大,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证。

2、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推广农业高产新技术,保证粮食总产稳中有升。

一是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农业高产新技术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二是健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应依靠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为农民提供必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的难题。

3、通过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要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培训和稳定本土科技人才,为我旗农业多做贡献。

第二,我旗农牧业公共服务体系情况调研提纲

一、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1、农业服务体系的构成:

前旗农业服务体系主要是以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龙头,及各乡镇苏木镇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和村级干部为主体的三级服务网络,但自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级服务主体全部取消,没有固定的人员和固定的办公地点,基层服务体系已名存实亡。

2、我旗现在农业种植业服务体系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畜产品检测站、能源站、食用菌研发中心四个推广单位,其中推广中心35个编制,现有人员23人,空编12人;农畜产品检测站编制5人,现有人员2人;能源站编制9人,实有人员10人,超编1人;食用菌研发中心10个编制,现有8人,缺编2人。其中45岁以上人员占70%,35岁以下人员占20%,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80%,有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20人。

3、乡镇改革前后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机构、人员等变化情况:

(1)基层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增减情况

至92年机构改革开始,总的趋势是专业技术人员呈递减式下降,前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92年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42人,乡镇级农业技术专业人员88人,从02年始到08年旗级推广人员25人,乡级农技推广人员趋近于“零”,人员去向,一部分退休,一部分调到其它部门工作,一部分属于机构改革下岗或分流。

(2)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和职工知识素质变化

旗级科技人员目前占比例为90%,乡级科技人员占10%,改革前由于“三定”“五有”“四上墙”的工作机制,三级服务网基本健全,旗级农技中心每年都专门举办3—5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进行知识更新和岗位技能培训,乡级农技人员在旗级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都能够掌握好、落实好本部门的工作任务。改革后各乡镇苏木办事处几乎都是副镇长(副乡长或办事处副主任)实施各项工作,他们干的工作杂、跑面广,有的又不懂业务,所以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和知识素质整体上变弱,已经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3)年龄结构变化

改革前乡镇级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42人,36—49岁35人,旗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年龄结构为:改革前50岁以上5人,36—49岁25人,35岁以下6人,改革后乡级农技推广人员几乎没有,旗级50岁以上10人,35—49岁11人,35岁以下2人,从年龄结构上看,临退休人员较多,年龄结构不合理。

二、当前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基层农业服务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应农村和农业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从目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上看,基层农业服务机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不能适应新农村和农业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综合的、配套的综合性完整配套的农业推广体系,目前旗县级推广机构在全盟各地区各自为政,资金达不到整合,人员推广达不到呼应。

二是乡级推广工作错位,乡级站改革后,人、财、物“三权”划归乡镇,管理脱节,指挥失灵。乡政府不能实现专人专管制度,而是将农技人员与其它人员混用,致使农科人员将精力放在其它业务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抓农业生产工作,因此试验、推广、农情、调查资料统计与上报只能靠旗县完成,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业务量大,科技含量高,周期性长,所以单靠旗级很难完成。

三是村级没有固定农业推广科技人员,只靠村书记、村长和财务人员兼职,这些人员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而且年龄偏大,对新技术接收能力弱,从事业务较杂,没有固定工资,因此在落实任务时不积极、不主动,处于应付和敷衍较多。

2、科技人员编制总数多少?是否适应科技推广等工作的实际?

科技人员编制总数的规定应以当地土地耕种面积和村屯数来定。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1万亩地配备一名农技推广人员及一村配齐一名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为宜。

3、工作条件差否?是否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目前我旗推广体系情况来看,工作条件远远不如改革前,改革前办公场所和场地较宽裕,推广系统设有固定的培训室、餐厅及专职的化验楼,乡镇都有固定的办公场地和简易的化验和电教设备,改革后,旗级推广体系和旗农业行政局合楼办公,办公室少,化验室没形成规模,达不到国家同行业标准,没有固定的展览、阅览室、培训室和职工活动室。乡级站更成了“三无产品”。因此农业推广体系工作条件亟待改善。

4、事业经费不足,工作有没有保障?

事业经费是完成好各项事业的基础保证,自92年始我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部都在改中变为差额拨款单位,多年来工资难以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只采取“化缘”式进行。因此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对工作没有保障。09年始我旗旗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业体系建设,对旗级推广体系拨出一定的事业经费,但对全旗300万亩耕地来讲也是杯水车薪,应该是工作经费不足。

5、乡镇农业服务体系机构和管理体制是否适应工作需要,有待进一步理顺。

乡镇级农业服务体系基本是属于“名存实亡”的阵地,根本适应不了工作的需要,确实应该下大力气抓好乡镇级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办公住址问题,二是试验园区问题,三是人员编制和归属问题,四是职能分工上都应该进一步加以理顺。

6、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兼职情况如何?是否利于深入细致的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管理工作?

确切地说,全旗各乡镇苏木办事处除额尔格图、察尔森外都属于兼职,这对细致地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管理工作是一个瓶颈问题,特别是个别分管领导兼职工作。旗级技术人员无非向某些领导安排工作,只能是建议型安排工作,况且他们在岗职位时间短,流动性大。因此,一些科技性强、系统性强、周期性长的农业试验示范工作,常常处于脱节状态。

7、农业公共服务人员整体专业素质如何?特别是基层一级的专业素质如何?

就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而言,总体素质还比较好的,但是多年来由于差额拨款和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外出学习、考察、进修没有机会,一些常规的农技推广刊物不能订制,这势必给科技人员的素质提高形成了一定的阻力。但是自09年始,工作状况有些转变,我们邀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和我旗农技人员进行沟通、讲学,并订阅了大批农技推广专业刊物,引进部分大学生,总的来说旗级农业科技水平还是很好的。但乡级这一体系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形成了科技推广盲区,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三、对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是否要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职能?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千家万户性的公益性工作,无论哪个国家以何种形式在这项事业上都有公益性方式存在着,我国特别是我们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粮食安全。建议为:维护好一个公益性的服力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是现实生产力的需求。

2、是否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机构? 目前对于兴安盟来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结合实际情况应该说是不合理的。应根据情况合理设置农业推广体系,将各个与农业推广相关的综合单位划为一起统一管理,形成合力,除掉各自独立,增加费用和开支,应该形成人、财、物等资源整合型的能战斗的统一指挥集体。

3、是否进一步理顺县乡农业综合服务管理体系? 县乡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应该说是历年来的农业技术推广中是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在70年代中这个农业推广体系在农业生产中取得辉煌的农业生产成绩,在中国农业历史上写下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灿烂一面。可是最近几年,由于系统网络的破坏,旗级推广机构指挥失灵,乡级“有职无位,有职无事”,不能形成统一的整合推广机制,因此建议乡级、村级推广机构上划县旗级统一管理,形成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管理体制。

4、是否根据各地实际,合理核定编制?

合理核编、定编、定岗,对整个农业推广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县级整个种植业编制应根据土地与村屯数进行核定,一般来说,编制应控制在1人1万亩地的基础上,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5、是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若想做好做强农业推广工作,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健全、合理,有一套完善的人事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推广体系的整体效益。

6、是否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调整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的主攻点放在村一级。第一,调整旗级,重点是“摆正立稳”。第二,充实乡一级,重点是补齐,重新规划建设乡级区域站和农科站。第三,强化村一级,重点是完善。组织上要健全农技综合服务队,配齐农技员。

(2)分解职能,把服务的立足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各部门分工,有计划地分解、分配指导工作。在引进科研成果、试验科研成果等方面多做文章,研究课题可分解到人,完成时间也可一并落实。

(3)改进农业科技指导方法,把科技培训的着力点放在田间示范的具体方法上。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队伍,使之遍及全旗所有村组。二是农技人员要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三是搞好旗乡村三级园区建设,把增效技术、优良品种大幅度地引入园区,并下大力气管理好,定期组织农民参观并现场讲解。

(4)要转变服务目标,由单一促进数量向既增加数量又能提高质量的目标转变,使农业生产走效益农业的新路子。(5)科技服务要确保公益无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当坚持公益原则。

(6)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为农业服务的积极性。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发扬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光荣传统,积极到实践中进行生产考察,试验示范,开展技术培训,研究解决生产的技术问题,努力为科技兴农贡献力量。

(7)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和技术培训。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大力开展扫文盲、扫“科盲”、扫“法盲”活动。(8)大力发展科研成果中间试验和示范。要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固的试验示范网络,积极发展较大规模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组织好大面积生产示范,为全面推广提供成熟经验和完整技术。

(9)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实行科技兴农,是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把抓农业工作的着眼点转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正确处理“硬件”与“软件”、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真正把科技兴农摆到重要位置。

7、是否要强化经费保障,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 应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适应科技兴农的需要,要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应保证科研攻关、成果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经费。银行部门对重大科技开发和成果的推广,要安排专项贷款或贴息贷款,给予积极扶持。科研基地和重点成果大面积示范所需物资和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生产资料,有关部门要列入计划,专项供应。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服务中所需要的主要生产资料,农资部门要优先供应,实行技物结合。县级农、林、牧、水部门属于一线工作机构,从事的业务不受时间和节假日限制,并且很大程度上属重体力劳动,因此,改善工作条件,接受同等待遇是广大农、林、牧、水科技干部的强烈呼声。

第三,农畜产品认定认证品牌建设调研提纲

(一)现状

1、我旗“三品一标”发展现状详见附表。

2、品牌产品市场开发情况

我旗现在初具品牌的产品有有机水稻、肉羊、野猪等,光照充足,空气、水资源污染少,天然的环境条件为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旗农产品还没创出品牌,主要是缺乏品牌意识、缺乏市场培育、缺少龙头企业,因此我旗品牌产品市场开发任重而道远。

3、基地建设情况

(1)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认定情况

目前我旗通过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的有西蒙屠宰厂、科右前旗草根台马铃薯协会、哈拉黑草原盛业米业有限公司、察尔森水库、永丰水库。

(2)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情况

目前前旗已申请上报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四个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等待审批。(3)农牧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开展情况

目前我旗农牧区产地环境监测正在计划进行,选择出环境质量较好、具备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由于资金短缺、人员不到位等情况,监测工作进展难度较大。

4、认证产品市场监管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现场抽检中发现,大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都和当时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时的环境状况基本一致,基地范围内没有新增工业污染源。由于我旗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刚刚成立,所以目前认证产品市场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人员、资金短缺。

(二)“三品一标”等品牌产品总量不大的成因

1、“三品一标”等品牌产品总量为何小?

主要是企业对“三品一标”的认识不够,不能借助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经济,不了解品牌产品的市场优势和可观的经济利润。

2、企业申报积极性如何?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通过宣传,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农畜产品认证对增加企业收入的重要性,申请“三品一标”的积极性较高。

3、农畜产品原料生产供应情况如何?

我旗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旗县,因此原料供应基本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4、市场与品牌农畜产品的相互作用怎样?

总体上看,市场需要品牌农畜产品的支撑,同时品牌农畜产品也受市场调控,市场需要高质量的品牌产品。就目前我旗现状看,应该是用品牌打开市场,充分挖掘品牌市场潜力,品牌可以推进市场,市场也能提升品牌,这两个过程是统一的。

二、应对策略

1、鼓励政策(1)优惠政策(2)资金扶持

2、机构完善情况:目前前旗已成立农畜产品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全旗农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和监督工作。

3、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地方法规制度建设正在进行中。

4、组织领导(1)引进(2)学习(3)培训

5、加强宣传

8.我市经济税收情况调研材料 篇八

一、经济发展推动税收总量增加

1994年来,随着全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新征管法的实施,**经济建设和国税事业有了巨大腾飞。十年来国税共组织税收收

入209315万元,从94年的9951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35821万元,翻了近两番,年年圆满完成省局下达的各项税收任务,占财政收入534794万元的39.14%,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税收随经济波动而起伏。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三年gdp增长率有升有降,2001年gdp增长率达28.05,而国税收入增长率为-3.39,与gdp增长率异步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2001年与2000年相比,油田原油产量从70万吨减少到65万吨,平均价格从1500元/吨降到1200元/吨,原油基本无利润可言,与2000年相比所得税减少6000万元左右,同时增值税减少3500万元,这样使国税收入同比减少,呈负增长状,造成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异步。2002年、2003年税收增幅与gdp基本增幅同步,体现出我市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

2、经济与税收收入的主导移位。我市从经济类型来看,非国有经济提供的税收发展迅速,股份制经济已成为我市税收收入的主导。近5年来,我市国有、民营经济稳步发展,股份制经济和涉外企业日益增多,各种经济成份全面发展。股份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国税收入比重已由1999年的13.5%迅速上升至2003年67.14%,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69.98%降至2003年的20.62%。但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税负明显高于非国有经济,内资企业税负高于外资企业。通过上表,我们对不同类型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其税收收入贡献率进行比较,以衡量这两个比重是否匹配。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9%,其税收收入贡献率却高达76.35%,国有经济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税收任务。与此相对应,非国有经济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4.1%,其税收收入贡献率仅为24%。到2003年这一现象稍有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9.8%,税收收入贡献率为69.87%,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0.2%,税收收入贡献率为30.13%。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税负明显高于非国有经济的税负水平。涉外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9年3.3%上升至2003年的4.45%,而其税收收入贡献率仅由2.53%上升至2.67%。这说明在整个税收收入的分配格局中,由于国家对涉外企业在税收政策上的倾斜,给予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造成涉外企业的税收负担率要低于内资企业。

3、全市税收增速快于经济增速。2001年两税与gdp弹性系数为0.87,而02、03两年为1.61、1.19均在1以上,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经济增速,主要原因:

一是政策因素。从2000年来,国税开征“个人利息所得税”,使税收收入每年增收1000万以上,2001年、02、03年分别征收“个人利息所得税”1273万元、1582万元和1802万元。

二是本市经济发展所致。2000年后,我市经济从低谷开始回升,我市纳税大户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扭亏为赢,2000年入库企业所得税11820万元,2001、2002、2003年分别入库企业所得税5674万元、4151万元、4200万元。**制药是我市一家上市企业,由于上市引来了大量资金,通过几期技术改造和设备改造使产品种类和质量上了新台阶,在全国同行业中占居较大优势,三年来入库税收分别为695万元、768万元、1168万元,比2000年480万元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华盛铝电和江钻股份是我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的代表企业,三年来这两个企业累计入库税款分别为5189万元、9830万元,为我市税收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加大征收管理力度。一直以来,我市国税系统始终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政策为方针,大力推进依法治税,打造“申报纳税、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微机监控”新的征管模式,改善税收环境,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依法办税;宣传税法以提高国民纳税意识,依法纳税。信息技术是税收征管强大的工具,从五年前我市国税系统城区就试行电子申报缴款,税款直达,为纳税人提供了方便,使税收申报及时快捷,通过纳税人预存税款,减少了税务部门一定工作量,同时可保证税款及时划解入库,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抓征管质量一直是我税收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对基层申报率、入库率等指标的考核,管理与效益挂钩,职务与责任结合,加强重点税监控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打击偷、逃、骗税行为和稽查工作的力度,压缩陈欠,杜绝新欠增加了税收,对税收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部份“虚收”税款。

4、百元gdp两税含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1年、2002年、2003年三年全省百元

gdp两税含量平均为3.9、3.98和4.14,而我市分别为2.85、2.97、3.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两税”税源减少,2001后,我市消费税源骤减,油田石化厂按国家政策停产倒闭,从2001年入库消费税2197万元下降至2003年的349万元,且三年来都是收的往年存欠。二是我市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含量不高,从上表看,工业增加值2001年同比下降18.4%,2002年同比下降14.89%,2003年同比有所回升,三年来我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含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值见下图),同时工业环节欠税较多。三是商业企业的激烈竞争至使商业企业的毛利率大幅下降,商业税收占总税收含量减少,同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含在不缴纳增值税的饮食业,也影响了我市百元gdp两税含量。

二、税收政策变化改变了税源结构

1、增值税、消费税税源情况:“两税”额逐年上升,其中增值税上升势头可喜,而消费税骤减,占总收入比例从7.32%下降到1.68%;原因是:根据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01)第6期会议纪要精神,该厂已于2001年11月25日关闭,停止生产,原加工原油计划17万吨拨给荆门炼油厂。该厂多年来,一直我市的纳税大户,每年加工原油17万吨,实现入库消费税1800万元左右,增值税1300万元左右。该厂的关闭,使一些依赖于石油化工厂的附属企业如江汉油田石化实业公司、江汉油田三江石化实业公司、江汉油田三江石化实业公司油脂化工厂等诸多企业也将随时之关闭。这样,该化工厂的关闭使我市税源直接减少“两税”3300万元左右,其中消费税源1800万元。

2、营业税源情况: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从2000年起,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在国税所纳营业税税率从3%点按每年下降一点执行,到2003年后国税无营业税可纳。营业税入库从2001年384万元下降至2003年0万元。

3、企业所得税税源情况:全市现有企业所得税征管户151户,监管企业17户,在征管户数中,2002年元月一日以后新办企业113户,原有企业21户。省局下达我市全年所得税收入计划6000万元,共完成4302万元,占年收入计划71.7%。我市的主要所得税税源大户为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钻股份公司**制造厂、湖北省烟草公司**分公司、中石化湖北石油公司**分公司等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源结构中,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和江钻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这两户企业占我市所得税收入的96%。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全年共入库所得税4200万元。江钻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是从2002年10月划归我市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划归我市征管后共入库税款1035万元。

4、个人利息所得税情况:从2000年下半年开征个人利息所得税以来,累计入库5303万元,该税种税源稳定,总体呈上升趋势。

5、从级次上看市级收入比重加大

三、税源相对集中,地区、企业、行业、经济类型之间差异明显

我市税源分布呈现出四个特点:

1、地区差异

税收主要来源于油田地区,从表中可看出:我市税源主要集中在油田地区,油田地区是我市税源的主体,对我市税收起支柱作用,三年来累计入库税款69978万元,占我市三年总收入97472万元的71.79%,三年来油田税收占总收入比例有一定下降,从76.05%降至2003年的68.86%,主要是**地方企业有了新的发展,城区部份企业经济状况好转,部份乡镇新起了一些小型企业,这些小税源对我市税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油田地区的税款入库直接影响我市整体税收情况。油田地区代表企业有: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油田财务处、江钻股份、油田盐化工总厂和油田昊江公司,2001至2003年,三年来这五家企业累计入库税收为21452万元、20786万元和22333万元,分别占油田3年来税收总额22845万元、22468万元、24665万元的93.9%、92.5%、90.55%。园林城区是我市需要重点培植税源的地区,三年来城区入库税收占全市总税收比例逐步上升,由2001年的9.14%上升到2003年的15.52%,该地区代表企业有:**制药、**市供电局、**市烟草公司、**市棉花公司、**市石油公司。乡镇税源是我市税源的补充点,是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我市19年乡镇、场、办事处每年入库税款占总收入在15%以下,三年来,这部份税收占总额比例处于上升状态,主要是部份乡镇企业有一个新的发展,乡镇企业的代表企业有:华盛铝电有限责任公司、金港化学科学有限公司。

2、企业差异

税收主要来源少数重点企业,重点纳税户是我市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我市总收入的80%以上。省局和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重点企业的管理和监控,近几年来,纳入全市重点管理的企业有:晶鹏纺织、环保集团、园林青集团、**制药、化工总厂、金港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幸福实业、华盛铝电、化肥厂、亚利服饰、**盐化厂、摩托车厂、瑞康药业、东方机械厂、江赫医用材料厂(市直企业十六家),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油田财务处、江钻股份、油田盐化、昊江公司、利达公司、供电局、烟草公司、棉花公司、石油公司、江汉棉纺。抓好这些企业的管理和监控,摸清掌握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就等于抓到了我市税收税源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掌握了我市税源的家底,局领导十分重视重点税源的管理工作,多次反复在会议上强调要抓好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总局和省局也十分重视重点纳税户的管理工作,2003年我市纳入省重点纳税户管理的企业有:湖北省烟草公司**市公司,**市供电局,幸福集团铝材厂,湖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湖北华盛铝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盐化工总厂等8家企业。

3、行业差异

我市税收主要来源集中在少数行业,从上表可看出:我市税收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和采矿业两个行业。其中:制造业税收占增值税总收入的比例从2001年的37.8%上升到2003年的52.20%;采矿业税收占增值税总收入的比例从2001年的46.53%上升到2003年的35.23%。在制造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成为我市重点行业,该行业三年来共入库增值税14182万元占三年增值税总额76149万元的18.62%,这部份税收来源于江钻股份和华盛铝锭两家企业。在采矿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成为我市重点行业,该行业三年来共入库增值税30619万元占三年增值税总额的40.21%,这部份税收来源于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的原油开采。

4、经济类型差异

十年来我市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税收结构也相应改变。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市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几年来,股份制企业占我市税收比重越来越大,取代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国有、集体企业税收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港澳台外商、私营企业比重略有上升,成为我市税源不可忽视的重要部份,前景十分远大。民营经济税收增长缓慢。至2003年底,我市国税部门登记个体工商户4281户,私营企业88户,实现国税收入3419万元,仅占全市入库税收的9.54%,而全省民营经济税收占国税收入比重为28.2%,而且5年间全市民营经济税收增长仅为51.7%,也大大低于五年来全市国税税收增长率。再加上民营经济往往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税务机关只能对其采取定额征收的方法,目前普遍存在核定税额偏低现象。如此,势必减少民营经济在税收收入中的份额。

四、同全省税收负担率比较我市宏观税负偏低

1999年我市税收负担率为2.86,全省为4.43,2003年我市为3.82,全省为4.8,均低于全省指标。从掌握资料分析,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大的消费税源,由于江汉油田石化厂因政策因素关停,使我市失去主要的消费税源,消费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13.7%降至2003年的1.68%,而全省的平均比重为14.2%。

2、第二产业gdp中,工业附加值低,对增值税影响较大。全市2003年工业总产值为11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仅为37.26亿元,工业附加值率不足33.3%。

3、部分乡镇统计上报的gdp中水分较大,导致税收负担率下降。

4、商业企业税负率低于平均水平。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市商业企业税负率低于平均水平。2002年商业企业增值税税负率为2.99%,2003年商业企业增值税税负率为2.27%。造成商业企业税负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管理理念与经济环境有待进一步结合。中央要求在三年内使县级财政状况根本好转,而近年来,经济增长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及农村成了大城市工业品的重要消费市场,但居民消费的产品所负担的税收被大企业通过转移定价和结算方式转变等方法集中到了大城市,现行总分支机构纳税地点规定与这一大环境并未有机结合,产地与销地税收利益分配问题应引起重视。二是政策背离经济现状。民贸供销企业已经名存实亡,其优惠政策依然保留;根据现行政策规定,企业购进免税农产品所开具的收购发票、从小规模纳税人购买农产品取得的普通发票可依据票面数据按13%抵扣进项税额,企业购进的农业产品是按不含税价格计算进项税额的,当进销价格倒挂时,企业仍有盈利,并有留抵税金。这两条措施导致民贸企业及农产品经营企业税负很低。三是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管理漏洞。农产品和运费进项税额的抵扣以及废旧物资销售发票开具难以控制。从事农产品收购加工的纳税人,其收购凭证是自行开具的,开具的收购发票是否真实难以界定。一些纳税人采取加大收购数量、提高收购等级、扩大收购金额的办法,虚开收购凭证,骗抵进项税额,导致税负低下。四是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影响税负率。目前,涉及减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既有法定减免、特定减免、临时性减免,又有针对出口企业的先征后退、先征后返,环节太多,手续繁杂,漏洞也比较大。造成税负低下还影响了税收秩序,造成税负不公和不正当竞争等种种弊端。

上一篇:席慕容诗歌赏析下一篇:商业地产规划与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