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科学课(共8篇)
1.生活化的科学课 篇一
1.幼儿内在的需要
每日吃饭,幼儿都会对那些所吃的食物、蔬菜、水果充满了好奇,总想知道它们是在哪里生长的、是怎样生长的。幼儿对植物的了解通过课堂集体教学活动是无法完成的,而种植园地却能充分显现它特有的优势——一种不同于课堂之上的优势,它提供了相对开阔的活动场地。在这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记录来发现植物的奥妙,从而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2.幼儿发展的需要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掌握事物的奥妙,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提高。幼儿园的种植园地正是要求孩子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劳动感受丰收的喜悦,从而使其在观察力、持久性、劳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3.教师成长的需要
种植园地的开发直至收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们经常会在这样的等待中失去耐心。而每个做老师的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每次活动,如果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还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这个活动往往成功了一大半。因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探索行为;其次,教师也要对这些植物有所了解,以帮助幼儿“解惑”;再次,当孩子对于某个问题兴趣非常大时,教师还可以将其生成成为一个主题活动展开讨论,有助于教师与幼儿、与课程的共同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还可以将它作为自己幼儿园的一个园本课程进行开展。
家园合作,让家长成为种植园地的指导者、参与者。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很多的家长都是种植的好手,我们要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为我们种植园地的开发和利用出谋划策。
(1)家长助教,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
农村家长朴实、勤劳,是田地里的好手,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邀请他们来园指导我们的活动,使我们的植物成活几率有所增加,此外,家长的积极参与,也能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2)物质支持,为我们的种植园地提供较好的种子、秧苗。
农村物质资源丰富,很多的家庭都会在收获的同时,为来年的种植留下部分种子。而且,农村人热情大方,有好的种子都会邻里一起分享。所以,我们要让家长了解我们种植的意义,为我们提供好的种苗。
我们在大班阶段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对比性种植活动,可以说每一个对比种植内容都各具特色,对比性种植体现出幼儿种植的主体性、开放性、发展性、全面性的原则。
在对比种植活动的设计中,我们遵循了一条基本的准则:让幼儿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感悟、学习,通过探究,来获取新知,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传播的“科学”: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求知方法,一种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一种尊重客观的探索精神。种植园提供的所有信息都不是灌输的,而是需要幼儿经过一番体验和思维获取的,强调“动手中学习”、“观察中学习”、“体验中学习”。这里的学习对象不但是活的,有生命的,而且是有变化的,有差异的,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幼儿和老师来说,更具有探索和挑战性。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园课程改革已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同时,科学领域的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的知识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与和谐发展。新《纲要》还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因而,不难理解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才是幼儿自己当前想要了解的东西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会对科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以下是我对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几点看法,供大家研究和探讨。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我们一贯所追求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内容生活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我们应该对此有个新的理解,即把它作为引发幼
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教育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之中,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的价值。
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使幼儿体验和感受到这些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这为幼儿认识周围物质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理解科学对于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的前提和实际背景,为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为使幼儿获得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包涵多种多样的科学。虽然幼儿的生活是极其琐碎,但只要教师加强对幼儿一日生活的观察,认真记录、整理幼儿的言行,就能发现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所在,就能把握幼儿生活和科学的切入点,开展出生活化的科学活动。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生活的、又是蕴涵科学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
如果说对幼儿一日行为的观察是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前提,如果说科学探索环境是开展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基础,那么教师身份的运用就属于生活化科学活动的关键。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教师要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引出生活化的科学活动,这就需要把握好自身的角色身份。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活动的探索、适当的点拨,自然的引导,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与合作,在孩子成功时给予微笑和肯定,让孩子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过程,使得生活化的科学活动顺利开展。
在对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探讨中,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能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会向我们提出一个个日常生活中成年人“想当然如此”的科学问题,会怀着探索的兴趣和老师、和伙伴一起学习。其实科学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和孩子发现它、探究它,让探索科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有趣的事情吧!
科学活动生活化,生活意识科学化
三年前,我园确立了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通过开展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基本科学素养,使幼儿初步形成科学生话的意识。
何为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是指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列周围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现象探索的正确态度,二是指培养幼儿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包括自主探究能力、基本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等,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我们主张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来源于生活,活动效果反馈给幼儿未来生活,使幼儿生活受益终身。
因此,我们提出了“科学活动生活化生活意识科学化”的科学教育理念。我们将幼儿的科学教育定位于解决幼儿生活中的具体科学问题。从幼儿生活中所遭遇的科学问题入手,让儿童学习科、理解科学,并逐渐了解科学知识对于生活的意义。
一、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
我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以选择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熟悉的社会热点为内容目的是让幼儿体验和领吾无所不在的科学,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起‘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理念。同时,鼓励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植物和动物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它们是幼儿生活中的常客”,选择其为科学活动的内容.更是因为热爱动植物是幼儿的天性。我们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出发,分别进行了“爱花爱自然”和“宠物总动员”的科学活动.让幼儿自己探索动植物的特性,了解其中的自然规律,进步增进热爱切生命的责任意识。
幼儿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心程度并不亚于对身边的事物。在实行禁塑令”之帮我们就组织全园家长和幼儿发展“创意环保袋”活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亲子制作。旧衣服、旧窗帘、旧雨伞等废旧材料在大家的巧手制作下纷纷变成了一个个既漂亮又实用的环保袋。这次活动既满足了幼儿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的兴趣同时也在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使用环保袋的诸多好处.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二、幼儿科学活动的形式必须实现生活化
既然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那么探索内容也要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寻找。科学活动形式应该是生活化的,其过程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幼儿天生的好奇”使他们对生适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疑惑与兴趣,而科学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科学活动产生于幼儿的生活而生活情境又能帮助幼儿解决疑惑。
科学活动形式的生活化可以先从探索的时间开始,活动时问不应局限于一次几次集体探索活动时间.而是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存某个时间段内进行自由探索,如幼儿前期经验的回顾、相关资料的收集、集体中的共同探索、后期感悟的反馈等系列活动。
在全面开展“小手帕、大行动”活动z前,幼儿园就向全园幼儿、家长发放了有关手帕、纸巾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展示了“使用手帕的学问”“不同纸品不能混用”“无节制使用纸巾的害处”等如何科学用纸的宣传资料。在随后的集体教学活动动中
教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活动。最后,大家存合理使用手帕的宣传海报上郑重地笔上了自己的名字。整个活动有前奏有主体.有后续,各环节之间层层铺垫,循序展开。
科学活动的探索手段也不能只限于教师提供的探索材料,幼儿可此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关知识。在“水,生命之源”探索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如书籍、剪报、网络资料等,有的还聆听了关于水资源的童话故事。每个班级将这些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共同制作成宣传版而在幼儿园内展示、幼儿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在生活中寻找到了更多探索的途径。
人类最初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出于天性与生存本能,他们需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探究、尝试.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是幼儿的本能。幼儿的探索空间不应被局限在幼儿园的狭小范围内,而要带领幼儿去到广阔的大自然中感受整个世界。因此我们组织幼儿前往“东方假日田园“申降生态园“等地进行科学活动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儿和生活在农场里的动物、田野里的庄稼进行‘亲密接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幼儿犹如群被放飞的小乌般自由自在,尽情呼吸大自然的气息。
三、幼儿科学活动必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教育应以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 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日的,幼儿科学 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 知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探 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 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用科学 态度对待生活的意识。
在“绿色出行节能环保活动中,教师先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回顾一次出 行方式,填一份《出行方式普查表》。然后利用升旗仪式的集体活动,讲步讨论各种出行方式的优点与缺点 使幼“对“绿色出行”的概念有定的 了解。最后请家长和幼儿共同设计次“绿色出行”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 活动,幼儿积累了“绿色出行”的知识 和方法,具有绿色出行和节能环保的意识,为此后外出选择环保的交通工具积累更多经验。
科学活动能帮助幼儿积累科学化 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为幼儿创设真实 性的教育环境。科学启蒙教育更应以 幼儿的生活厦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 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园曾邀请交警叔叔来幼儿园为幼儿进行”安全伴我出行”的讲座。交警叔叔向大家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知识.并特别叮嘱幼儿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能在马路上穿着旱冰鞋走或骑玩具车,也不要在马路边玩球等。为了结幼儿更直观的感受,交警叔叔为幼儿示范了“文通手 势操”如停车、向左转、向右转等,幼儿很快就记住了交通安全知识。
四、家长共同参与幼儿科学活动在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是幼儿 学习的楷模,幼儿的言行举止更多是受到家长的监督和教育,爱家长榜样示范的影响。因此.家长自身具有科学 生活的意识对幼儿的行为养成和巩固具有深远的影响。请家长参与到幼儿 目的科学活动中,使家长和幼儿一起成为科学活动的受益者,也是我园科 学活动的持点之。
在“环保时装秀”活动中,家长们利用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制作成了精美的服装超市的广告纸变成了充满夏威夷风情的草裙,五颜六色的一次性桌布变成了飘逸的公主裙,废旧的光盘变成了衣服上亮闪闪的点缀家长与幼儿走上T台,为大家献上了一场精彩的时装秀。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为幼儿做了一次成功的示范,也为活动增添了亮点。在家长们的影响下幼儿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精彩,废旧材料也能装扮生活的科学意识。
从小培养幼“科学生活、学会生活、合理安排生活是我们进行科学活动的宗旨。“科学活动生活化,生活意识科学化”,这一理念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值得教育者们思考与探讨的话题。
学习《幼儿园科学活动生活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化的时代,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使幼儿科学教育正从传统的学科教育向现代的科学探究教育转变。《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由此可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当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让生活既是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的问题,又是幼儿解决科学活动的途径。
幼儿是科学活动的主体,所有的科学活动问题都是围绕幼儿产生,而幼儿的经验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周围的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一再证明,孩子们是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他们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索,对生活中成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现象有着问不完的“为什么”。比如:雨后天晴,地上的蚯蚓成人们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却十分好奇:蚯蚓的家在哪里?在地下是怎么呼吸的呢?它吃什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它有什么用呢„„又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天上的云朵为什么是白色的呢?云朵为什
么会变又会走的呢„„这些对于成人来说,许多习以为常,并不会深究的现象,不同年龄的幼儿却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着问不完的为什么。
同时,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所以,幼儿的科学活动还必须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出发,远离幼儿生活的高深莫测的科学道理,幼儿往往提不起兴趣,他们也难以理解。只有幼儿身边的科学,才是幼儿所喜爱的科学。比如:小朋友们在升旗时,对升旗的装置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很好奇是什么在拉着国旗往上升。于是,我在升旗后,把小朋友们带到了升旗台前,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研究,他们一眼就发现了装置上的滑轮;随后我给幼儿提供了制作滑轮玩具需要的滑轮、皮带、木条、木板等,请小朋友学着做一个升旗装置。之后,又带孩子们去寻找生活中的滑轮,感受滑轮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及作用,并且做了一系列滑轮玩具,形成一个有关滑轮的系列活动。
陈鹤琴老先生曾说过,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一种是社会环境。他一贯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反对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死教育。他认为对幼儿来说,大自然大社会才是一本真正的书,是一本“活的”书。陈老先生的这一说法不仅对当年的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对于现代的幼儿教育也颇具深刻的影响。而且,不仅适应于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科学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于。
综上所述,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出发,教师只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现象、事物、物体及其简单关系,引发出具有研究试验意义的科学问题,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是幼儿自己当前想要了解的经验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能真正激发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他们才会真切的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的身边!
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结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来理解诠释这一观点,我认为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改变“教室中心”的局限,让生活成为科学活动的大课堂。
传统的科学活动基本都是在教室里完成的,也基本上是教师说,幼儿听。而生活化的科学活动,要求教师把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引导孩子在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学习。通过生活中或贴近生活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主动探究兴趣,使幼儿真切认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问题,能有创意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的:“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比如:影子是人人都熟悉的,常伴随在我们身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并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它的存在,有
意识地去发现它的奥秘和趣味。如何引发幼儿去关注、探索影子呢?有关影子的教学活动在小班应该怎么开展呢?我想,最适宜不过的就是把活动场所放在阳光充沛的户外。当我带领着幼儿到户外去找影子、比较影子、玩影子游戏时,幼儿就会自然地发现、关注、观察并感受到“每个东西都会有影子”;“我们也有影子”;“我们动,影子也会动”;“影子的出现还和一些东西有关系”等等这些影子的特征的。又如,幼儿对“影子大小关系”的经验是“小的影子会被大影子挡住”;“大影子能把小影子藏起来”“改变什么可让影子变小和消失”等,这些经验不是成人仅用语言告诉或坐在教室里他们就能获得的,而是需要幼儿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分析、思考,才能将其内化成个人经验,也才会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2、学以致用,回归到幼儿生活,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为了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幼儿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强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幼儿不断学习的能力。如果通过科学教育培养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就有了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如果幼儿通过学习科学,获得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就能不断运用这些方法去主动获得知识,尝试解决各种问题。科学教育活动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而最终为了生活。科学教育不仅是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养成的对科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等。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而上述科学素养总是要通过生活实践,得到检验和深化的。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在科学活动中,我一般遵循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样的教学程序,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理念,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最后又再回归到生活实践的运用。比如:“电”是小朋友生活中常听到又常感受着它的用途,而又带着神秘感的科学现象,大班的孩子是对电充满着探究的欲望和兴趣。于是我在科学区投放了关于“电”的资源包,引导孩子们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的操作。最简单的一个游戏是将二极管夹到钮扣电池上,二极管就会通电发出彩光。在圣诞节装扮圣诞树的时候,小朋友们兴奋的想到了要把自己做的“会发亮的小灯泡”拴到圣诞树上,这样,小朋友一齐动手,圣诞树很快就有了漂亮的彩灯了。在小朋友的闲聊中,我听到他们高兴的议论到:“我觉得今年的圣诞树特别的漂亮,因为是我们亲自动手打扮的!”象这样一些有关电的游戏,小朋友们都会试着用到生活中去。如:班上开设了“医院”的角色游戏区,需要手电筒给医生检查“病人”的喉咙,小朋友们都做了“手电筒”,每位“医生”工作时都使用自己做的“手电筒”,他们是玩得特别的自豪、开心。还有让“电动玩具动起来”,是给幼儿提供一些电动玩具,请幼儿通
过自己的尝试、探索,掌握了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电动玩具才能动起来这个活动,都是我们将科学教育回归幼儿生活的典型事例。学习心得:
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2.生活化的科学课 篇二
一、注重教学情境生活化, 营造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举例来说, 如在三年级上册《蚂蚁》一课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先请学生依据生活经验, 提出有关蚂蚁的一些问题, 如怎样传递信息、蚂蚁的种类、蚂蚁的身体组成等。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学生便置身一种疑惑的情境中, 然后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了一种解惑的过程。又如在学习完《溶解的快与慢》后, 学生已经知道:加热、搅拌、碾碎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然后, 及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把科学教学置于一种生活的情境中,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注重教学形式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生活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 所以教学生活化也即教学人性化。人的生活是生成性和发展性的, 所以教学形式也应该是生成性的, 而不再是完全预设的科学化、理性化的形式。生活化课堂上, 教学过程不再是当做既定的“事实”来实现, 而应该更加关注教学的过程性, 把它作为一种价值来实现。
儿童生活视野下的科学教学形式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式教学, 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生活化的科学课堂应该以“活动”为中心, 科学探究是活动的一种形式。凡科学规律的发现、发展都是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过程, 所以科学教学应该以探究教学法为主, 以讲授为辅, 鼓励学生自主地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观察与实验、检验与评价, 最后进行表达与交流。当然, 低年级儿童的探究能力不比高年级学生, 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启发和扶持。除此之外, 形式多样的活动都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科学课堂之上, 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 可以展开师生、生生、生本间的互动游戏, 也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植物》这一单元时, 通过指导学生小组共同养植一些喜欢的花卉,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共同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活动中, 学生逐渐真切地领悟了植物的生命周期, 感受到了团体的力量, 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 同时也开始理解生命的不易, 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 这样生活化形式下教育的效果远远大于课堂上单一的讲述。
三、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 增进学生与科学的密切联系
科学知识本身是对生活内容的提炼, 而教学可以说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 所以教学应扎根于现实生活, 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将生活问题、生活经验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生活世界是学生所熟悉的, 教学内容只有更贴近现实生活, 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科学知识。晦涩难懂的生物学概念与生活联系后, 便化繁为简, 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 而且通过亲身经历、亲自感悟, 逐步形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如在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节内容的学习中, 如果单从讲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入手, 抽象的科学术语会使小学中年级段的儿童对科学敬而远之, 但如果我们借助喇叭 (或用手遮耳后形成的屏障) 、鼓、铜铃、收音机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喻, 那“我们如何听到声音”的原理及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听神经等传播声音的功能这些抽象的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了。另外, 可以在一个单元学习后, 安排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然后指导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在生活中学科学, 增进学生与科学的密切联系。
四、注重教学反馈生活化,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育是为了使人更好地生活, 科学知识既然来源于生活, 那么也只有回到生活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价值。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而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 最终是通过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举例来说, 学习了四年级上册《食物》这一单元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根据食物营养成分和家庭生活水平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份食谱, 并说明理由,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提倡学生利用所知道的科学原理, 完成一些简易的科学小制作, 如收集学生制作的一些风向标和简易的计时器等, 由学生当堂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综合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来评价其科学学习的成效,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 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因此, 小学科学教育需与儿童生活同步, 小学科学教育的对象是年幼的儿童, 目的是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 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以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当然, 科学教学生活化不是凭长篇大论的说教可以实现的, 那需要我们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这条大路上有所进步、不断突破。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与儿童的生活相关联的一种教学理念, 一种思维方式。文章立足社会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新课程视野下小学科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即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反馈生活化。
3.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篇三
一、在生活中挖掘适合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容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教育,贴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是教育的有效起点,只有对探究的内容感兴趣,幼儿才能进入积极主动的探究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动植物是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热爱动植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结合班级的自然角和种植园,以“绿色生命”的主题展开系列活动,进行了“每天了解多一点”“我是爱心小天使”等科学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动植物的特性,了解其中的自然规律。每天的自由活动时间,他们还会主动观察动植物、浇水喂食,互相讨论自己的发现。慢慢地他们发现了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于是我们继续引导他们进行分组实验,探索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不同表现,并记录在自己的小小实验本上。看着植物的变化,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会好奇地提出新问题,进行新实验。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废旧材料,如光盘、吸管、瓶子、毛线等,这些常见的物品也成了我们让幼儿探索的玩具。比如在幼儿发现了空气的存在后,我们将气球套在了饮料瓶口,引导幼儿用手捏放瓶子,感受气球的变化,探索空气的奥秘;幼儿喜欢玩陀螺玩具,我们鼓励他们自制陀螺,将废旧水彩笔插入光盘中间的孔内,一个经久耐用的陀螺就完成了,幼儿可以继续探索物体转动的原理,他们还发现电扇、洗衣机等都是这样转动的;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自制了泡泡水,高兴地玩着吹泡泡的游戏,他们先用普通的吸管吹,当兴趣有所减弱时,我提供了其他吹的工具,有硬纸板、雪碧瓶口、卷筒纸芯等废旧材料,孩子们用这些形状各异的材料吹泡泡,他们发现无论什么材料,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越来越敢于尝试、乐于探究,他们能将操作中获得的经验向生活中延伸,生活中的已知经验也不断地运用到探究活动中。
二、制作科学小玩具,使科学探究活动更贴近幼儿生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我引导幼儿进行科技小玩具的制作,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如结合科学活动“瓶宝宝的声音”,我为幼儿提供了瓶子、各种豆子、回形针等材料,让幼儿自制音乐玩具,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科学原理,还探索发现了不同材料在瓶中发出的不同声音、同种材料的投放数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声音,幼儿还将自己制作的这些瓶子乐器放入游戏区的“小舞台”中,进行表演活动。这次活动充分激发了幼儿对声音的探索兴趣,我还相继引导幼儿制作了“有趣的传声筒”“吸管口琴”“打电话”等科技小玩具,让他们进一步探索声音的传播特性。
在晨间体育玩具中有一些自制降落伞,孩子们很喜欢玩,他们会好奇地发问:“为什么降落伞会飞呢?”“是风把它吹起来的吗?”“如果用其他东西做降落伞行不行?”看着他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制作降落伞。首先请他们收集自己需要的材料,有塑料袋、布料、报纸、毛巾等,然后让他们探索怎样制作,商量用什么材料做吊坠比较合适,在幼儿制作完成后,我带着他们到二楼集体试验,看看谁的降落伞能顺利降落。活动后,我们一起讨论试验结果,说说哪些材料更合适,怎样改进我们的降落伞玩具。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更乐于尝试科技制作,更加喜欢科学探究活动。
在我们班级的科学区中,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科学小玩具。有小小摸箱,让幼儿通过小手摸一摸发展触觉,感知物品的不同特点;有平衡娃娃,让幼儿在娃娃底部摆放不同的物品,尝试让娃娃平衡;有瓶子沙漏,通过每个沙漏的不同漏眼,让幼儿感受沙子流淌的不同速度;有小猫钓鱼,幼儿通过钓钩上的磁铁钓起小猫,进一步感受磁铁的秘密。通过这些自制科学小玩具,幼儿不断感知着各种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三、让科学探究走进幼儿家庭,营造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氛围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最好的合作伙伴。”从教育资源角度来看,家庭和社会是幼儿首先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最早的科学教育环境。家庭科学教育如能与幼儿园密切联系、相互结合,将有效地拓展幼儿的眼界,为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经验。
我利用每学期两次的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理念和知识,鼓励家长多看科学书籍,多向孩子介绍科学常识。还带家长参观幼儿园的科发室和班级科学区,让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启发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科技小制作,结合主题活动和班级科学环境,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火箭、风筝、降落伞,有些乐于探索的家长,还引导孩子制作了滑轮玩具、气球玩具等,孩子们经常把这些玩具带到班级来,和小伙伴一起玩,家长和幼儿都觉得很有意思。结合季节变换,我们请家长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探索观察,欣赏树叶的变色、观察动物的冬眠;鼓励孩子创设家庭动植物角,并将自己每天的观察带来幼儿园和同伴分享,孩子们都生活在浓浓的科学氛围中。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生活中随处都隐藏了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只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它、把握它,因势利导,适时教育,就能更好地活化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
4.生活的科学作文 篇四
记得上个学期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开展了趣味游园活动。一大早,我就兴致勃勃地赶到学校。一来到学校,我就一边拿着节目单,一边在各个活动区域飞奔着,就像一只快活的小鸟。多么简单的游戏啊,对于我这个高材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突然,听到身边的几个同学唉声叹气的,说什么游戏里竟然还藏有科学知识。我一听,就来了精神。我迅速地跑向活动场面,看到当时没有几个人,我立刻上前开始尝试!我小心翼翼地将钉子接触水面,轻轻地,慢慢地……呀,失败了!一次机会就这么没了。我失望极了,打算回家之后一定要好好的去试验,我一定要将图钉浮在水面!
学校游园活动一结束,我以飞一般的速度赶到家中。一回到家,我立马用碗装满水,再找来三个图钉,决心将上午的“失败”弄个水落石出。
我先将一枚图钉小心翼翼地放在水面上。耶!我成功了。我仔细观察,为什么图钉会浮在水面上呢?原来,图钉就像一只小船。小船的四周都是向上翘的,而图钉的四周也是向上翘的。这样的话,只要你小心的放,图钉就会浮在上面。如果你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在图钉的四周,水面会下陷哦!
这时我一不小心,图钉就下沉了,于是我将那个下沉的图钉再小心地放入水中,咦!怎么会下沉。于是我再一次放入,怎么会下沉呢?后来,我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试验过的图钉再一次放入水中是会下沉的。因为试验过一次的图钉,图钉底部是有水的,而再一次时,会使水面上结成细小的膜破碎掉,这样图钉就会下沉。有可能你会问,那么怎么样才可以将实验了两次的图钉再一次浮在水面上呢?
这一次我再找来了一张面巾纸。我先将一张面巾纸放在带水碗的水面上,再将图钉放在面巾纸上,随后,在将面巾纸小心翼翼地抽出来。这样,试验了两次的图钉也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这是什么原理呢?告诉你吧!其实,当你将面巾纸放在上面时,面纸就成了那一层细小的膜,而面纸不是那么容易破掉的,就这样,当你抽掉面纸时,你会发现,那张膜已经可以承受得住图钉的“破坏”了。所以实验了两次的图钉就再一次浮在水面上了。
5.生活化的科学课 篇五
摘 要:新形势下,打造“生活化”的初中科学课堂势在必行。从自身对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独特的认识出发,以“基本概念”“具体优势”以及“实施策略”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就“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科学课堂”这一教学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有效推动初中科学教育深入发展以及学生科学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等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与落实。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基本概念;具体优势;实施策略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综合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因此,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再回到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上来。这既是科学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更是培养学生科学基本素养逐渐发展的必要实施途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打造“生活化”的初中科学课堂势在必行。那么,“生活化教学”理念究竟有什么含义?有哪些优势及亮点呢?教师又当通过何种措施才能真正将这一先进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对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粗浅认识,试就“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科学课堂”这一教学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于投砾引珠,收获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而为初中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初中生科学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概念
所谓“生活化”,是指将活动主体从抽象、复杂、难以理解且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之中解脱出来,引导他们从自身已有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在实现现实世界与抽象思维激烈碰撞的基础之上,源源不断地感受到现实社会与抽象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推动自身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进程之中。
由此引申而来,“生活化教学”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通过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强烈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促使他们逐渐完善自身的实践运用意识,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多地运用到日常社会生活之中,真正将“教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先进思想落到实处。
二、初中科学走向生活化的优势
1.结合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过于复杂、抽象的学习内容不但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也将受到严重的限制及制约。因此,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开展教学,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方向,不仅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此同时,更可以以此为突破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对将学知识的浓厚探究兴趣以及学习欲望。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教学“金属腐蚀条件和防止金属腐蚀常用的方法”这部分知识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金属腐蚀的具体措施。有的学生说:“健身器材外面通常刷有一层油漆,并附加一层保护膜,这都是为了防止金属与空气的接触,能起到较好的防腐作用。”有的学生说:“自行车的钢圈通常镀有一层不活泼的金属,这样既能通过此金属有效阻止内层金属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起到良好的防腐效果,又能保证自行车的美观,兼具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如此一来,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金属腐蚀措施,不但巧妙实现了新课的顺利导入,而且几个学生的回答更是调动了其他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专注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很高的学习兴趣,而这自然为“生活化”课堂的构建以及当节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充足保证。
2.结合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不同于语文、英语等人文学科,初中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及抽象性特征,而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在理解这些内容时无疑有着较大的难度,长此以往,这一因素也逐渐发展成为制约初中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目标落实的关键所在。
因此,初中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课堂之上,促使学生借助这些熟悉的社会生活经验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为其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例如,很多学生在接触“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这两个概念之初,无法对其形成正确的理解,更谈不上有效区分这两个名词定义了。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尴尬教学现状,我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一些实例搬到了课堂。例如,人碰到过热或者过冰的事物会自动产生缩手的反应,当有物体试图接近我们的眼睛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做出眨眼的动作……这些都是我们与生俱来、人和动物天生就有的、无需后期训练学习就具有的一种先天性行为,也是不需要任何思考,下意识就能做出的反应,我们把它叫做非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则与非条件反射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并不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需要依靠后天的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反射行为。如,柠檬这种水果大家都知道很酸,以后只要谁提到“柠檬”两字,我们的口水就多了,头脑里就出现了黄澄澄的这种水果等等,这很好地诠释了条件反射这一生物定义。
这样,通过将学生社会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一些实例搬到知识讲解环节之中,不但加强了其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熟悉感与亲切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切实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对于“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这两个不同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3.结合生活化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任何学科内容的学习都不是仅仅为了让学习者掌握固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其学科创设的最本质意义在于通过系统而专业的教育促使学习者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到自身日常的学习、工作等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从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做好良好的基础保障工作。
因此,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科学课堂,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具体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形成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增强实践运用意识,进而逐渐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水平。如,学习了有关营养素的知识之后,我鼓励学生分别记录自己每日的饮食食谱,并对照科学膳食的“金字塔”探究自己每天是否能摄取足够的营养,自己的日常饮食又是否符合科学、合理的要求。如果不合理,又当从哪些方面进行调整与改善。通过这一活动,不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完善了食谱的活动,又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这对于他们平衡膳食的观念以及自身实践运用所学知识的水平与能力来讲,都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三、构造生活化初中科学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1.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要落实到学生每一天的生活中
“生活化”的初中科学课堂不是教师仅仅在讲解知识点时简单罗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就可以轻松实现的目标,而需要教师将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中,落实到学生每一天的生活之中。
以我自身为例,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格外注重这一点,力求真正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同学生每天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圆珠笔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有很多科学知识跟圆珠笔有关,如圆珠笔的材料——塑料是热、电的绝缘体还是导体;可以做滚动、滑动摩擦;用力握在手上静摩擦力是否会变大;圆珠笔写字为何比铅笔省力;笔头朝上为何写不出字;用过的圆珠笔杆、笔芯乱丢会有什么危害,丢到土壤里好几十年都分解不掉;结合环保知识进行垃圾分类的好处……告诉学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取得诸多成就、带给人们日常生活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科学这门课程时,我便着重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再回到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上来,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要保证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对其日后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入门课程,初中科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这把“双刃剑”;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以生活化理念为指导方针的教育都为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自身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以及日后社会生活中的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切忌“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形式化生活课堂的出现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想真正构建起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生活化课堂,必须从“真实”“合理”两个切入点入手,在确保生活化教学情境科学、合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熟悉且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所学的数学知识。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单纯“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形式化生活课堂的出现,又能真正将“生活化”高效课堂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所服务。因此,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积极更新自己的教育模式及手段,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在朝着课堂教学生活化方向努力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吴新民,盛恒钢,李志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05)。
潘国友。初中科学生活化引例教学的实践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03)。
沈国旭。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当代教育科学,(04)。
6.生活中的科学 篇六
就说说节能吧!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有意无意地把晚上洗好脸的水用来洗脚,然后,又顺手倒在马桶里。其实,我们这样做,就是在不经意间节约了许多资源。原来要用3盆水才能干的事,现在只要用1盆水就够了,你们说呢?
节能灯虽然没有普通电灯那么明亮,可它在节能方面,却比普通电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家家都能安上节能灯,那我们每天晚上既能时刻感受到光明,又在不知不觉中节约了能源,何乐而不为呢?
太阳能也是帮助我们节能的得力助手。我知道,世界上第一座太阳能是于1969年建于法国的奥黛罗市,它的原理是:利用反射的太阳光,把水烧至沸腾变为水蒸气,然后用来发电。既然我们知道了太阳能与煤气、石油这些地球资源不同,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利用太阳能呢?其实,不光是我一人这么想,已经有人把它落实到行动上充分利用太阳能了,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充电器……
7.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 篇七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让学生思学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 学习者走进课堂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 而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 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的互相作用, 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活化情境, 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使学生学有情趣, 学有所得。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主动进行探究思考, 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挖掘生活化教学内容, 让学生乐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即生活。生活世界应成为新课程的内容。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情分析, 使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远离了学生的实践。因而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时会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知识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学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 应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寻, 对人生进行有意义指导, 使自然生命体在体验生存、体验生活、体验生命中达到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与领会, 满足其追求生活意义, 超越现实与自我, 进行创造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从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科学学科的特点, 善于挖掘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断沟通生活知识与科学课程密切联系, 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探究身边的科学,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例如, 在教学“酸的性质和应用”时, 教师可通过展示以下相关生活素材, 让学生结合素材分析相关的原理:
(1) 中华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万里长城, 许多地段的砖块、石块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故宫太和殿台阶的栏杆上所雕刻的精美浮雕花纹至今大多已是模糊不清, 部分花纹已完全消失。
(2) 1995年, 几场大雨过后, 我国四川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 重庆面山的2.7万亩马尾松死亡。
(3) 酸雨是英国化学家R.A.Smith在1872年最先提出的, 一般是指p H值小于5.6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 它被称为空中杀手, 对土壤、生物和建筑危害很大。我国西南、华南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雨, 我国政府已制订两控区酸雨和SO2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温州市被列为酸雨控制区。
(4) 减少酸雨的途径之一是运用脱硫技术, 即在含硫的矿物燃料中加入生石灰吸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SO2, 或用石灰浆液在烟气中吸收塔内循环, 吸收烟气中的SO2。
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素材归纳和分析,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成功的愉悦, 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拓展生活化作业素材, 让学生会学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作业, 拓展生活化作业素材, 让学生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因此学生的作业应该由传统教学中的统一专制走向自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 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 作业应具有个性化、活动化和生活化。因为生活世界是生动的, 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增强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与动力, 而且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价值。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 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 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 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乙肝患者, 其饮食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如果家里有糖尿病患者, 在平时饮食中该如何搭配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拓展生活化作业内容, 让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自己动手操作和自己分析原理, 让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的理念。
总之, 新课程强调了科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接轨。在科学课堂中实现教学生活化,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不断拓展生活化的作业素材,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开拓思路, 激活想象, 主动而快乐地学习, 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友习.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愉快教学”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2) .[1]刘友习.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愉快教学”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2) .
8.生活化科学试题的设计路径 篇八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试题设计
生活化科学试题指以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为场景,以其生活经历、经验、实践等作为命题素材设计的题目。旨在让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方法、原理、规律等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促使学生活学活用,更好地体现科学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从而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生活化科学试题的设计依据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科学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初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科学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走向生活。新的课程资源观要求科学教师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优化教学资源、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丰富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让科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时刻用自己的独有眼光去理解和体现课程,创造性地挖掘、设计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学习的生活资源,将自己的人生履历和人生体验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只有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兴趣,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地进行学习。
生活化科学试题选择恰当的生活素材作为载体,充分创设真实的命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价值体验等运用到试题的解决中来。生活化试题既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是符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规律和方法的,是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的理想方式。
二、生活化科学试题的设计原则
新课程环境下生活化科学试题设计应符合新课程标准和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试题设计的依据所在,是科学试题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实际操作中要遵循五大原则。
1.标准性原则
试题设计、改编要对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试题两者密切相关,科学试题要彰显课程目标。教师只有具备课程意识,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编制各类试题。广大科学教师要扎实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要高标准、严要求,设计出高质量的生活化科学试题。
2.导向性原则
生活化科学试题要符合科学课程的评价要求,能正确引导科学教师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创设情境、组织教学,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能够引导科学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科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3.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摘编试题材料时要注意来源与出处,要加强学术的严谨性,不能随意摘编。设计试题节选的材料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使正确选项与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吻合。倘若选取的材料断章取义,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持正确选项,那试题的科学性也无从谈起。
4.探究性原则
生活化科学试题要激发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要开拓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深刻性;要延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开放性,试题所引发的学生思维量要大。
5.开放性原则
试题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主题,不要把学生解题做作业的注意力仅仅引导在课本知识范围之内,局限在从课本中去寻找答案这一狭窄的途径。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
三、生活化科学试题的设计路径
1.新闻报道类素材
新闻报道中涉及到的生活化科学知识相当广泛,是命题素材的重要来源。将新闻报道的科学问题纳入试题,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是检测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新闻报道中生活化问题考查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体现科学知识的时效性,更是为了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判断、综合和分析能力。
2.调查实践类素材
教师要对实践活动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把尊重学生个性的自主发展作为设计课程框架和具体活动的出发点。教师要从设计有启发性的情景活动入手,设置问题,触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让学生思考、作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生成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激起学生深入研究的欲望,可以取得较有效的巩固效果。
3.诗词文献类素材
古诗词文献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古文献中,有许多是对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的描写,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原理、规律。充分利用古诗词文献,对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和热情,有着极大的好处。
4.图像情景类素材
图像是科学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直观的特点。运用图像教学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初中科学课的内容几乎都能通过图像反映出来。培养学生阅读、使用图像,分析、解决科学问题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和重要教学任务,也是考查学生的重要窗口。
运用新颖的典型景观图、照片等图像进行命题能使学生获得新的、印象更深的感性认识,再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运用,从而获得更深的理性认识。
科学教师要多途径收集、补充、更新命题素材,这是设计有生命意义的科学试题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生活情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品格与习惯。
5.乡土地理类素材
乡土地理材料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材料在科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仅可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爱故乡、爱祖国的感情,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科学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效果,用作命题素材,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一石三鸟。
生活化科学试题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完善、补充、强化、延伸。教师只有不断研究、积累,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设计出富有人性和灵动的生活化科学试题。科学试题的设计,不仅是形式新起来,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活起来。生活化科学试题的创新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做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成为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从而开辟出科学教学的新天地。
【生活化的科学课】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06-25
生活中的科学小学作文09-20
科学是在生活中诞生的小学生作文09-14
让科学走进生活06-15
我的大学生活生活散文07-03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08-01
培智数学教学的生活化10-15
课余生活的作文350字-我的课余生活作文11-02
小学生活二三事快乐的小学生活500字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