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综卷

2024-10-26

文综卷(精选7篇)

1.文综卷 篇一

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评析

高考思想政治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将对“立德树人”的考查贯穿全卷始终。试题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为主线,精选考试内容,创设适当问题情境,突出学科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考查要求,试卷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一、立德树人,价值引领

试题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第24题以北京中学生“庙会练摊”为话题,将公益集市搬进了庙会,在传统庙会上玩创意、做公益,所有收入作为奖学金提供给西部贫困地区某中学,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第25题以一幅名为“奋进”中国水墨画为载体,学生在体会“墨分五色“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41(3)题以”浣翠淌蓝逸海韵”的元青花为载体,要求学生在完成参观学习手册的.同时,认识中华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通”“融”“荣”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

第38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意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考查能力,提升素养

试题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着眼于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第29题以时间轴的形式,将人的一生和《民法总则》的关系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法总则》与每个人的一生息息相关,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升法治意识;第31题通过某同学搜集的“两会“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两会”,认识我国的道路优势,提升制度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第38(1)题以撰写论文的方式,关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与政府回应;第38(3)题描绘学生生活和发展所在地——北京的未来,考查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培养有思想、有担当的现代公民。

试题选用贴近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现象时,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突出了理性精神的培养。

2.文综卷 篇二

一、历史开放性试题的主要特点

1.开放性。题目设问的指向是开放的, 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例如, 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 设问为“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考生答题的思路是多维的, 答案是多元的, 可以“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和而不同”。试题的参考答案是开放的, 评分标准是开放的, 评分的采分点是开放的、有弹性的, 目的是改变学生答题“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现象, 引导历史课堂教学走向开放。

2.多维性。题目中的观点是多样的, 考生的思维是多维的, 考生的答案是多元的。例如, 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第 (3) 小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其实质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历史前提。题目只给出“评分意见”, 分等级、层次给分, 目的是将考生的思维由单向思维、定式思维, 导向多向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 给考生创造一个多维的、张扬个性的、创造性的思维空间。

3.核心性。历史开放性试题命题的目的, 不仅是测量考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 更重要的是测量考生基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批判性、思辨性) 、历史解释 (论证性、探讨性) 、历史价值观 (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因此, 历史开放性试题需要思辨、批判、理解、解释、叙述、论证和探讨。

二、历史开放性试题的主要类型

历史开放性试题主要分为观点论证类、信息提炼类、修改建议类、事件探讨类、论文写作类、比较异同类等几种主要题型。

1.观点论证类。这种类型的试题, 是指在题目材料当中, 提出一种、两种、三种甚至三种以上的观点, 由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观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的试题。例如, 1999年全国历史卷第42题 (关于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两种看法论证) , 2001年全国历史卷第33题 (对有关雅各宾派的材料写一篇短评) , 2010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0题第 (3) 小题 (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 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 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 (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 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第 (3) 小题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的三种观点论证) , 2014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第 (3) 小题 (关于拿破仑的四种观点论证) , 2015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第 (3) 小题 (关于新文化运动起因的两种观点论证) , 2016年浙江文综卷第39题第 (3) 小题 (关于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的两种观点论证) , 等等, 都属于观点论证类试题。

2.信息提炼类。这种类型的试题, 是指在题目的文字、表格或者图片材料中, 隐含着许多信息, 考生可以从中提炼一个或者两个信息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的试题。例如,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第41题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 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第41题 (解读关于玄奘和鉴真的材料, 提炼出一个观点, 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 加以论述) ,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Ⅲ卷第41题 (从清末自开商埠的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 并加以简要分析) , 等等, 均属于信息提炼类试题。

3.修改建议类。这种类型的试题, 是指在题目材料当中, 提出一个、两个要求, 由考生对题目要求提出修改建议并予以论证的试题。例如,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对所给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并说明修改理由) , 等等, 均属于这种类型的试题。

4.事件探讨类。这种类型的试题, 是指在题目的材料中, 给出一种观点或者思路, 由考生对这种观点或者思路进行探讨、补充, 并进行论证的试题。例如,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 (就科技有乘法效应公式,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第41题 (材料表格反映了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 等等, 就是这种类型的试题。

5.论文写作类。这种类型的试题, 是指在题目的材料中, 给出一种或多种观点, 由考生拟定一个观点或题目, 进行论证阐述的试题。例如,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等等, 就是这种类型的试题。

6.比较异同类。这种类型的试题, 是指在题目的材料中, 给出一种或多种异同之处, 由考生找出一种或多种异同, 并进行分析论证的试题。例如,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第41题 (比较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 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 就是这种类型的试题。

三、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技巧

总体而言, 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与其他材料解析题相似。

首先必须审清题意。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要分清题目属于哪种类型, 哪一种观点更适合自己作答。

其次是史论结合, 对题作答。史论结合是高考历史试题准确答题的最基本原则, 既要反对一味高谈阔论, 只求观点, 不求论据;又要反对只堆砌论据, 没有核心观点的提升, 史论脱离、答题不准确。

再次是理清思路, 讲究逻辑, 整合成文。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是开放性, 考生的观点选择、信息提炼、修改建议、事件探讨、论文写作等是可以多元的;但是, 论证、探讨是高级的思维活动, 是一个考生学习能力、当前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体现, 故在答题时, 必须语言专业、历史特色鲜明、论证逻辑性强、文笔流畅, 前后一致, 首尾一贯。

具体而言, 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类型不同, 解题技巧亦有不同之处。现具体分析如下:

1.观点论证类试题。其解题基本步骤和技巧是:观点选择最适合, 论据古今中外寻;紧扣观点用史实, 范式理论求升华。

示例1 (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 (12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 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 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 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 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及探索开拓方面, 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 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 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 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 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500—1850) 》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介绍了两种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考生提取有效信息, 并对之进行完整、合理的解读, 从而准确把握两种观点, 这是考生进行评论的基础。

两段材料说明了关于西方崛起的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是西方的崛起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殖民掠夺等密切相关;观点二则强调西方的崛起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扩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相关。考生可以就一种观点进行分析, 也可以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 但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 即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

本题没有限定评论的具体方向, 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评论的具体内容。在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时, 必须紧扣评论对象,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材料介绍的每一种观点都包含多种内容, 因此考生的评论不能只涉及一点, 应该对评论对象的主要内容都进行分析和评论。根据题目要求, 考生提出明确观点后, 要合理引用史实, 论证自己的观点, 做到史论结合。

考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 应调动所学知识并广泛联系课外知识, 选取真实可信的材料, 充分论证观点, 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文笔流畅。

【评分标准】

【解题步骤与答案示例】

(1) 提炼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崛起引人入胜, 究其原因, 主要由内因决定, 否定其他文明在西方崛起中的作用, 肯定西方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除了归功于内因以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应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 否定西方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认为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2) 评述。

(1) 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西方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方文明。西方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 西方在崛起过程中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 成为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从历史上看, 近现代民主政治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从经济上看,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 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两次工业革命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确立了西方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统治地位, 促进了西方文明的扩散。从思想文化上看, 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都出现于西方, 对亚非拉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关系领域, 西方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 客观上促进了先进文明的传播, 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所以西方崛起主要源于内因, 其他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方崛起的文明成就, 西方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2) 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A.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 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 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的文明, 特别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文明、儒家文化、制度文明、农耕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 西方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B.西方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 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与其他文明的交融。的确, 西方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内部, 如经济上新航路的开辟、商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兴起, 政治上奠定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 思想文化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国际关系中的殖民扩张等, 这些无疑对推动西方崛起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给其他地区的文明带去了先进的因素。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 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 方式是多样的, 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代替整个文明的多样性。例如, 向近代过渡时西方崛起受到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 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 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迈进起了推动作用。

(3) 认识升华。基于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每个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且不同文明间进行交流的方式是多样的, 所以世界文明应归功于各地文明的交融。在文明交流中, 由于各地环境的差异, 文明的差别扩大, 如西方崛起在近代文明交流中地位突出。第一种观点错误, 原因在于没有认清世界文明的特点及不同文明交流的特点, 没有运用全球史观。第二种观点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西方崛起的原因和地位, 相对客观。

2.信息提炼类试题。其解题基本步骤和技巧是:逐个提炼皆看透, 材料引言不遗漏;围绕要点多史实, 引文出处有所求。

示例2 (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2, 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信息提炼类试题。图片材料反映了东汉与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比较两幅图片, 对比汉唐时期的州和道, 不难发现, 州、道开始时都是监察区, 但是后来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域, 是中央集权加强促使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的表现, 由此可以提炼出一个信息, 这是从相似的方向寻找出的答案。如果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 就可以发现, 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这样可以提炼出一个新信息。如果继续比较汉代州和唐朝道所处的位置, 可以发现, 汉代的州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这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由此又可以得出一个新信息。准确地提炼出信息后, 就可以根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解题思路就明晰了。

【评分标准】提取的信息明确清晰, 必须源自材料;围绕提取的信息, 论据准确充分, 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答案示例】

示例一:

信息:州、道开始时都是监察区, 但是后来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域。

说明:中央集权加强促使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示例三: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3.修改建议类试题。其解题基本步骤和技巧是:善于观察线索清, 大小事件皆躬行;找出缺陷要增补, 定位时空观念新。

示例3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 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必须建议合理。从目录看, 紧扣“全民族抗日战争”这一主题即可。例如, 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要结合“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重点分析;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 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初期, 为延迟日寇的进攻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 可从全民族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国共两党的矛盾居于次要地位, 而且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 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方面分析。

【评分标准】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 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节。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进行的重大战役, 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应予增加, 这样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4.事件探讨类试题。其解题基本步骤和技巧是:探讨过程在史实, 紧扣材料用论据;立足某时要坚定, 全面论述定大局。

示例4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 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 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齐世荣《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探讨类开放性试题。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 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例如, 选择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型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选择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 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标准】

【答案示例】

工业革命时期, 社会生产力迅猛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先进科技, 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应用, 推动了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黑奴贸易、圈地运动、价格革命、对外殖民扩张等,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瓦特改良型蒸汽机的运用, 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力的限制, 进入“蒸汽时代”;而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推行工厂制, 韦奇伍德建立制陶工厂, 标志着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 先进的生产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生产率的迅速提高。

5.论文写作类试题。其解题基本步骤和技巧是:拟定论题是关键, 论据围绕本论题;论述严密据史实, 言简意赅意高居。

示例5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41题)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主权不可转让, 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 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 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 他们就是奴隶, 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解答本题时, 必须联系欧洲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卢梭和《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 以及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来说明。

解题时, 首先要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材料论述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以及卢梭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付诸实践的情况, 所以, 可以拟定卢梭共和制构想在某国的实践。然后选择史实, 如选择美国1787年宪法和共和制度的建立, 法国共和制度与君主制度的斗争, 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订与实施, 等等, 进行论述。材料中, 卢梭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反对近代代议制, 反对英国式君主立宪制度, 是不正确的;民主共和并不是唯一的代议制形式。

【评分标准】必须拟出论题, 否则扣分;在阐述过程中, 必须有史实作为依据;紧扣题意, 逻辑严谨, 论据充分, 言简意赅。

【答案示例】

美国共和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浅析

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主张, 这种思想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要求。在北美独立战争中,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获得独立。由于美国没有封建传统, 北美殖民地人民也大多反对君主制度, 故美国1787年宪法采纳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主张, 实行联邦制度、分权制度和共和制度, 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美国1787年宪法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 保证了美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长期繁荣, 实践了分权制和共和制思想, 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影响。

6.比较异同类试题。其解题基本步骤和技巧是:异同皆在材料中, 对比材料找异同;紧扣观点用史实, 论据用尽教材空。

示例6 (2014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第41题) (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 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观点明确, 合理充分)

【解析】本题为比较不同的开放性试题, 须对材料进行认真对比, 找到不同。从材料看, 有对世界近代史开端认识的不同, 有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前提、思想解放前提的不同, 有对英国革命及其同时期国家发展的叙述差异, 等等。本题解题的关键, 就是找出不同, 再运用史实和历史分析方法等加以分析论述;在论述时, 必须逻辑严谨, 运用范式, 借助理论, 史实准确, 论述充分, 结论合乎情理。

【评分标准】指出不同: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也可指出其他不同。

分析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 分析合理充分。例如, (1) 史实角度:史实准确, 论述充分, 言之成理。 (2) 历史认识角度: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3) 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对时代特点概括准确, 辩证地看待时代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用具体例证加以说明。 (4) 综合多种角度或另选角度进行分析, 酌情赋分。

【答案示例】

不同: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 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历史为开端。

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 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 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 思想领域拨乱反正, 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

(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教材出版时代分析原因, 为阅卷参考, 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

3.文综卷 篇三

一、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的特点

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基本题型稳定,总体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1.以教材主干知识为基础,注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范围覆盖4个模块,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本课重难点。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选择题15题,让考生选出“可能引发通货紧缩的传导途径”,这需要考生在解读题目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调用已有关于通货紧缩的相关知识,方可做出正确选择。问答题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9(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侧重于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

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基本都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赋予试题鲜活的时代背景,紧扣时代脉搏、关注青少年健康心灵的培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注重考查知识点,更重视育人。试题具有新颖、科学、规范、实用的特征。如选择题12题,考查“互补品战略”,非常实用;选择题19题,以2016年央视春晚上以学生熟悉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节目为背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使学生明白传统文化要想永葆生机与活力,必须不断创新。该题目新颖,与书本原理紧密结合;问答题39题(1)从哲学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网络等传媒上关于抹黑民族英雄的评价,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引导作用。

3.关注时政热点,凸显国家意志、党的意志。

目前高考以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时政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依据国家意志和党的意志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13题,在国家存在养老金缺口较大及养老金贬值问题的背景下,该题考查优化养老金投资组合,与时政紧密结合,体现国家对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政策;选择题14题,现实中,在感冒特效药紧缺的情况下,该题将时政与经济常识相结合,体现政府对于感冒特效药生产的扶持政策,虽然考查经济常识,却让学生明确国家意志;选择题17题,以“特赦令”为背景材料,展示国家在对外关系上尤其是对日关系上的重大改变。

4.文化气息浓厚,彰显人文情怀。

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近几年政治高考命题坚持的方向,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6年高考依然遵循这一原则。如文化生活考查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增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魅力的认识,以及问答题39(2),在分析材料中关于抹黑民族英雄的评论后,提出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这些题目的设计都体现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及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了试题的文化品位。

5.考查的能力层次梯度明显,既控制了难度,又具有必要的区分度。

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命题注重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综合能力。

2016年的试题彰显公平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不出怪题、偏题、敏感题,选择题材料表述简洁明了,题干与题肢之间逻辑性强。为适当控制难度,选择题包括单选4题,两两组合题8题,题肢的设计以排错为主,伴有排异,既控制了难度,又有一定区分度。主观题的设问也有易、中、难的区分,在答案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能力层次的梯度。

二、2016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值得商榷的地方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商榷:

1.选择题难度偏低。

2016年高考试题选择题总体难度偏低,尤其是第12、17、23题。预计2016年政治选择题的满分比率较高,这可以通过刷题实现目标,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勤于思考,无疑没有帮助。

2.试题设问需更加明确。

问答题39(3):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应具体说明从哪个知识解读,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等,这样才能明确问题指向,否则答案五花八门,影响阅卷。

3.考查知识点重复。

经济生活4个选择题中,第12、14、15三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价格,知识点过多地集中在第一单元,这影响了知识点的覆盖范围。

4.主观题答案缺乏主干知识的指导性,自由发挥较多,答案的代表性不强。

如38(2)经济学题,答案要点的组织比较散,且“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全可以入题,可答案要点并无涉及。

瑕不掩瑜,2016年的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基调稳定、有所创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是难易适中的高质量试卷。

三、透析高考卷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启示

1.中学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政治教师应不断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拓宽知识面,不仅深化政治课的深度,而且扩展课的宽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要讲透知识点,也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使政治课堂既严谨,又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结构。

高考题的设计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尤其是问答题,要想将答案组织全面,必须对知识进行适当梳理,建立知识体系,不仅要把握每一个小的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易碎片化,这不利于对问答题答案的组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既要重视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又要帮助学生构建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个知识模块框架结构体系。

3.热点问题的复习与要紧密联系课本。

4.文综卷 篇四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花果同树”是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指在果实成熟后,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和农业技术措施,使果实的果梗基部不产生离层,能在树上保持长时间而不脱落),使鲜花和果实同时保留在果树上的一种奇观,以供人们观赏。图1是某旅游爱好者拍摄的我国某地的花果同树景观。读图完成1-3题。

1、游客欣赏“花果同树”奇观的季节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留树保鲜”使果实的果梗基部不产生离层,能在树上保持长时间而不脱落,因此有利于保果到第二年春季果树开花,形成“花果同树”奇观,A对。

2、“花果同树”旅游景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A、技术

B、市场

C、气候 D、政策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花果同树”奇观以供人们观赏,因此产生的主导因素是市场,B对。

3、“花果同树”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推出的一项旅游体验活动,制约其景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果实要经历冬季的最低温,到第二年形成了的“花果同树”(第二年开的花与头年结的果)奇观,因此制约其景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特别是冬季气温不能太低。A对。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4~5题。

4、该公司在中国建整车生产厂,主要目的是可以节省

A.市场营销成本

B.原料成本 C.劳动力成本

D.设备成本

解析:中国是汽车消费的大市场,为了占有这一市场,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设多个整车生产厂,降低市场营销成本,A对。

5、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核心零部件厂 C、一般零部件厂

D、整车厂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这些工厂中,一般零部件厂和整车生产厂的停产不会影响到在中国的整车生产,C、D项错误;研发中心只会影响到新产品的生产,不会对已经成型的汽车生产造成影响,A项错误;作为日本的汽车公司其必然掌握着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因此本土核心零部件生产厂的停产,必然影响到在中国的汽车整车生产厂的生产,B项正确。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图2示意我国新疆和田地区植物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植物地下不同部位获取水分差异显著,获取水分最多部分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读图可知,该植物下部④处根系最发达,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有利于吸收更多的水份,D对。

7、随着季节变化,耐旱植物有可能出现休眠状态(植物在干旱时,体内水分丧失,全株呈风干状态),那么该植物出现休眠状态的季节及休眠时蒸腾水分的多少是

A、冬季,休眠时水分蒸腾少 B、冬季,休眠时水分蒸腾多

C、夏季,休眠时水分蒸腾少 D、夏季,休眠时水分蒸腾多

解析:和田地区冬季气温低,气候更干旱,耐旱植物可能出现休眠状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因此该植物休眠时水分蒸腾也少,A对。

8、如果该地区大量种植该植物,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强 B、地下水位下降 C、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D、土壤水含量上升

解析:和田地区年降水量少,大量种植该植物可能会加剧干旱,影响防风固沙效果,甚至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A、C、D错。可能导致植物消耗的水分增多,地下水位下降,B对。

水库蓄水拦沙后,改变了下游河道天然来水、来沙过程,破坏了河道原有的相对冲淤平衡状态,使下游河道首先产生冲刷,并自上向下发展,各河段累计冲沙量与水库、河段的长度等因素有关。图3是对三峽工程下游各河段冲刷发展过程的预测。三条曲线表示宜昌到城陵矶、宜昌到武汉和宜昌到大通三条河段的预测线,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表示宜昌至城陵矶的预测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不能判断

解析:四地点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宜昌、城陵矶、武汉和大通,因此宜昌到武汉和宜昌到大通两段都包括了宜昌到城陵矶段,根据题干可知,各河段累计冲沙量与水库、河段的长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宜昌到城陵矶段累计冲刷量可能少于其他两段,而图中②③两段的累计冲刷量包括①河段的累计冲刷量,A对。

10、关于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上三河段中,河段越长,同期冲刷量越大 B、①曲线河段在大坝运行30年后冲刷量达最小值 C、②曲线河段在三峡大坝建成50年后开始缓慢淤积 D、水库运行100年范围内,③曲线河段冲刷量先减后增

解析:读图,三条河段曲线有交叉,重合现象,同期冲刷量有变化,A错。①曲线段在三峡大坝建成30年后冲刷量达最大值,B错。②曲线段在大坝运行50年后开始缓慢淤积,C对。水库运行100年范围内,三条河段冲刷量都先增后减,D错。

11、针对0--30年之间累计冲刷情况,各河段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植树造林 B、加固河堤 C、疏浚河道

D、修筑大坝 解析:读图,0--30年之间各河段累计冲刷量增加,可能影响河堤安全,B对。

二、综合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夜间索食的节肢动物,高品质虾对水质、温度和盐度有一定的要求。厄瓜多尔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自1969 年就开始发展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厄瓜多尔白对虾以个头大、肉质紧实、口感鲜甜等特点在中国市场迅速走红。厄瓜多尔白对虾的培育每平方米只有5-8 只,其他国家每平方米培育150 多只,为了预防白对虾生病,其他国家在养殖过程中药物的使用比较普遍。厄瓜多尔的白对虾在捕捞后就立即进行冲洗,然后快速冷冻,这很好地保留了白对虾的营养物质,目前厄瓜多尔建有3070个养殖场,养殖面积18500公顷,提供了95000个就业岗位,产值达到8.1亿磅。

(1)根据厄瓜多尔白对虾适宜生长的自然条件及其特点,说明厄瓜多尔白对虾在中国市场迅速走红的原因。(8分)

(2)厄瓜多尔养殖的白对虾个头大、肉质紧实、口感鲜甜,分析其原因(6分)。(3)试阐述厄瓜多尔白对虾养殖人一般在22 点至次日2 点进行捕捞的原因(4分)。(4)简述当地发展白对虾养殖业获得了哪些利益(4分)。

【答案】(1)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2 分)位于赤道附近,对流旺盛,降水量大,海水盐度低;(2 分)洋流循环活跃海区,水质好(2 分)个头大、肉质紧实、口感鲜甜(2 分)。

(2)养殖自然条件优越;(2 分)养殖密度较低;(2 分)养殖过程少用药物;(2 分)保鲜技术高,营养物质保留好。(2 分)(答三点6分)

(3)白对虾在夜间索食,活动频繁,便于捕捞;(2 分)夜间气温低,有利于存储和保 鲜。(2 分)

(4)增加就业(2分),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2分)。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维持湖水表面温度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湖泊水温的垂向变化的原因,一是水气交界面上的增温与降温;二是湖泊内部热量的再分配。湖水在温度接近4°C时密度(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最大,当密度随深度增加时,湖水稳定;密度随深度减小时,产生对流混合,发生上下循环。一般来说,按水温的垂直分布,湖水大致分为两部分,上部(如图5大约0--20米)温度高,密度低,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增大,温度下降;下部密度更大,温度更低。但是随着季节变化,湖水表面温度发生变化,导致湖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发生干扰,出现湖水逆温现象。读我国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

(1)确定该湖泊出现湖水逆温的部位和季节,以及逆温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2)判断在未出现湖水逆温时,①、②季节湖水密度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3)分析如果①季节表层水温上升时,湖水会发生哪些变化(6分)。

(4)说明从深度20米后,①、②季节湖下部水温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答案】(1)出现湖水逆温的部位和季节:湖水上部(0--20米)(2分),冬季(2分)。逆温强度分布特征: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深度越深,逆温越弱)(2分)。

(2)(未出现湖水逆温时)①季节湖水密度较②季节大(2分)。依据:图中可看出20米以下深度湖水温度①水温季节较②季节湖低,可推测(未出现湖水逆温时)①季节湖水温度较②季节湖小,因此①季节湖水密度较②季节湖大(4分)。

(3)①季节表层水温上升时,水温更靠近4°C,因此表层水的密度比下部增大(3分),产生对流混合,发生上下循环(3分)。

(4)随着深度增加,湖水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减少(2分);湖水在温度接近4°C时密度最大(2分),且越往下水的密度越大,①季节与②季节湖水的温度也越靠近4°C,温度差异逐渐缩小(2分)。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近年来,国内旅游演艺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参加表演的主要是当地居民、学生等业余演员;道具也具有原生态性和民族特色,工资低廉,运作成本低;如《印象·刘三姐》参加表演的主要是当地渔民、学生等业余演员;它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分析居民参加文化演艺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答案】保留该地的原生活状态,融合旅游风景的特色,使僵化的、静态的东西舞动起来,增强吸引力,可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求(3分);推动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和集聚,衍生出众多新型的旅游产品,以此拓展旅游发展空间(3分);当地居民参与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在旅游开发中注重各利益群体的需求,使当地居民获得更公平的利益分配,实现社会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分)。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水葫芦喜欢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应性很强;水葫芦的繁殖能力极强,以无性繁殖为主,在适宜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一新植株。浮水草本,须根发达,棕黑色。茎极短,匍匐枝淡绿色。叶在基部丛生,莲座状排列;据云南省调查,滇池每公顷水面的水葫芦约200万株,鲜重300多吨。滇池草海,过去曾有16种当地高等植物,但随着水葫芦的肆虐,到今天只剩下3种了。

分析水葫芦入侵滇池草海生物群的危害。

5.文综卷 篇五

社会热点:要求学生关注时事

不少试题充分体现了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比如,今年大热的海昏侯刘贺墓进入考题,试题要求对比分析“曹操墓”和“刘贺墓”两个墓的地理位置、墓穴规制、出土文物等信息,需要考生阐述为何曹操墓的墓主人身份存在质疑之声;针对刘贺墓将规划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试题要求考生回答其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有考生表示,刘贺墓今年大热,此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关于刘贺墓的练习,但是与曹操墓的对比分析,还是让不少考生觉得试题回答起来有难度。

有的试题题干以时事新闻为背景,比如,一道材料分析题就以即将在北京开幕的“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为背景,要求考生分析大会举办期间北京的气象条件。

有的考题“以小见大”,从某一热点现象中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比如,,我国在部分地区试点推行“一元券硬币化”工程,用一元硬币代替一元纸币,考题要求考生在此背景下阐述我国国家货币方案或措施的特点。

身边话题:贴近生活入手不难

某些试题充分体现了与日常生活的贴近度。比如,有试题提出,“跑步热”让一些城市马拉松比赛吸引了众多爱好者,但是,组织者往往面临报名者众多,而参赛名额有限的困境,试题要求考生回答“在解决参赛名额这一稀缺资源配置的难题上应该采取哪些手段”。

如今,创客也成为校园内外广大学生极为熟悉的一个词。有的材料分析题中就以此为背景,题目指出,针对学生群体拖延症现象,某校学生创客社团发明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主要功能包括目标专注、任务拆分、量化评估和同伴激励,试用哲学的观点对这一设计进行讨论。

还有的选择题要求考生分析北京的空气质量。有考生表示,这些话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回答起来很有熟悉感。

前沿课题:考验学生思辨能力

还有不少考题涉及前沿科技或者社会难题,体现了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比如,一道材料分析题指出,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通过车内计算机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它的应用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并节约能耗,这引发国内外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互联网公司争相斥资研发;但它的开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上路标准、责权追究、黑客隐患、用户信息保护等问题。试题要求考生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无人驾驶汽车。

另一试题要求学生为完善上世纪80年代老旧小区的停车方案提建议。题干中指出,该小区为老旧小区,停车位不足,想要借鉴外地潮汐式停车经验,与附近写字楼签订协议:白天写字楼上班族在小区付费停车,夜间小区居民向写字楼付费停车。然而,这个方案也引起相关质疑,比如拥堵、噪音问题等。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此前对居民的调查报告,为完善小区的民主管理提建议。有考生表示,这样的题型此前复习时很少碰到,比较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6.文综卷 篇六

一、概况

1. 卷面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题型依然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与以往一样, 选择题中有传统的单项选择题、编组式选择题和组合式选择题;组合式选择题采用“二二制式”和“三三制式”。

题量仍为14道, 其中选择题12道, 非选择题2道 (5问) 。试题的结构模式基本稳定, 14道试题均为材料题, 所有的材料都源于: (1) 反映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实际; (2) 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 (3) 具有长效性质的社会热点、焦点; (4) 中外重大史实、名人名言、诗词、典故、寓言、民谣、漫画…… (5) 乡土实例……试题设问的表达方式与以往全国卷基本一致。

2. 考查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赋分有较大变化

(1) 考查的知识模块比较

(2) 各模块的赋分比较

(3) 试题涉及的知识条目在增多

例如, 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政治题涉及32个知识条目, 比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Ⅰ卷政治题多了9个。

3. 能力考查稳中有变

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政治题仍然强调了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 但同时又注重了对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检测。

4. 目标考核基本不变

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政治题的目标考核未变, 仍然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方面。

5. 取消了常识性时政的记忆能力考查

与以往一样, 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政治题取消了常识性时政的记忆能力考查, 代之以重大的社会热点、焦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等时政为背景, 借助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在有关知识的考查之中实现考点、教材重点和社会热点有机统一的形式。

6. 难度有所提高

从考生作答后的自我感觉和评卷结果看, 2009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政治题的难度要高于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Ⅰ卷中的政治试题。

二、特色

1. 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尽管选用了大量包括当今的、历史的、国际的典型材料, 但最后都通过设问回归到学科的基础知识, 绝大多数的答案都可以在书本中找到相应的表述。如第25题, 材料选用了因人们对手机功能和通讯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促成“手机3G时代的到来, 庞大产业链的壮大”的事例, 考查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基础知识;第26题材料选用了浙江民营经济存在不足的事例, 考查了政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的基础知识……同时, 试题加大了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力度。如第24题, 题干要求“从历史发展过程看”, 回答谁能承担价值尺度的职能。此题综合考查了货币产生的过程和货币的基本职能两个知识条目, 考生要作出正确的选择, 没有综合思维能力是很难实现的。又如第27题, 材料介绍了小张、小王两年间投资理财的过程和结果, 综合考查了“储蓄存款、股票、债务、商业保险”等四个知识条目的内容。再如第41题, 材料描述了“村官行动计划”的制定、完善、实施过程和取得的典型成果, 综合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政府的性质;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的社会作用;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等10个知识条目。

上述事实表明, 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 加强了对考生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 加强了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这样做, 有利于促进师生重视教材、落实基础, 为今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做了很好的导向。

2.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经历

部分试题提供的生活问题情境, 很好地把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和社会经历相结合。例如, 第25题“手机3G时代的到来, 庞大产业链的壮大”的材料, 第26题“浙江民营经济的作用、不足和发展对策”的材料, 第27题“投资理财”的案例, 第41题“村官行动计划”的出台实施以及产生的效果等材料, 考生未必都亲身经历过, 但都耳闻目睹或间接体验过, 他们对材料中反映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态度。因此, 试题中这些生活问题情境的设置, 有助于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和经历, 更好地实践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

3. 重视科学发展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对之十分重视。如第34题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提出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转型升级新跨越”的主题, 通过网络平台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事实为背景, 向考生展示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第41题以大学生“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为背景, 通过精心设计的试题, 对考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示范和教育, 激励青年学生以小杨为榜样, 端正思想, 刻苦学习, 增强责任, 献身社会。

4. 关注乡土实例和地方特色

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在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的同时, 也关注乡土实例, 突出浙江地方特色, 旨在引导考生了解、关注和思考自己所在区域社会的变化。如第26题关于浙江民营经济的作用、不足和发展对策的实例;第34题关于中共浙江省委常委通过网络平台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实例等, 都是学生熟悉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实例。以这些背景材料设计的试题, 很好地起到了引领考生关注和了解家乡经济社会发展, 增进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提高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方特色问题能力的作用。

5. 不“追热”、不“避热”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 关心、宣传国内外重大时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是思想政治课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理论联系实际、关心重大时事并不等同热衷于搜集热点内容、编制热点题目和演练热点试题等。事实上, 尽管不少的政治教师每年都在时政教学、复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 是因为高考命题中来源于时政热点的新背景、新材料正在减少, 今年的浙江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再一次验证了这一点。像师生复习时普遍关注的“三鹿奶粉、奥运会、汶川地震、神舟七号、改革开放30年伟大历程、海峡两岸三通、索马里护航、西藏民主改革50年”等时政热点, 试卷中只字未提。但对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总统大选”等重大时政, 命题者还是精心采集、加工的。上述不“追热”、不“避热”的命题实践, 有助于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正常教学, 真正引导师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考试说明》、研究教材、落实基础、提高能力上来。

5.开发了主观性试题材料的功能

绝大部分的政治主观题, 设问前都提供了背景材料。在以往的高考里, 这些材料一般都被作为考生运用知识分析、说明、论证、探究的对象。而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不同, 如第40题中的材料二、材料三, 不但没有成为“分析、说明、论证、探究的对象”, 其主题 (中心) ———事实表明, 关税率持续降低, 世界贸易额不断上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与外贸出口额的增加分不开,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竟成了答案的素材, 事实依据的身份被转换成答案内容。命题者的这一创新, 开发了政治主观题材料的新功能, 同时也使主观题的答案更准确, 更能满足设问的要求。

当然, 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瑕不掩瑜, 成绩是主要的, 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三、导向

我们阅读、演练、思考和分析高考试题, 目的是想通过对试题概况、特色和解题规律的系统了解, 形成对今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复习的正确导向。那么, 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对今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复习有哪些导向呢?

1. 认真学习、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指导意见》

《考试说明》《教学指导意见》是高考命题、教学、复习的重要依据。今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从题型、题量、试题结构、主客观比例、各模块赋分比例、考查的能力和目标要求等方面与《考试说明》中的参考卷基本一致, 其考查过程运用到的基础知识都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查范围;对基础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也基本遵循《教学指导意见》的内容。而且, 《考试说明》参考卷中给出的两个信号 (关注地方题材、关注开放探究试题) , 都在这次的高考中予以了兑现。所以, 要想有效组织教学和复习, 认真学习研究《考试说明》和《教学指导意见》是十分必须的。

2. 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每次的高考政治试题, 总要选用新的背景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但制定试题选项和答案的依据是书本, 要迅速、准确地作答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具备《考试说明》规定的四方面能力。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 我们一要按照《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 全面落实基础知识, 在此基础上, 突出主干知识。要强调的是, 必须防止学生对基础知识死记硬背和简单复制的做法。二要指导学生建构学科的知识网络, 定期对知识进行梳理, 使知识形成整体, 以应对学科内综合日益强化的趋势。三要在对学生进行一般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鲜明特色, 无论是命题、教学或复习, 都必须予以坚持。一要使选用的教学材料鲜活、贴切, 能反映学生实际、经济社会发展,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实际学习和生活, 以便于学生用来验证相关原理、观点, 或运用相关知识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二要在过渡、衔接前后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实际” (包括穿插在课文中的思维活动、单元后的综合探究活动和辅助文的三个栏目内容) 。三要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开发、利用蕴含乡土气息、地方特色的实际, 使抽象的理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 重视习题的演练和评讲

7.文综卷 篇七

一、略有变化

1、主观题结构有调整,政史地学科间综合试题没有了。往年全国大纲版文综卷的第39大题是政史地三科综合,即三科共用一个大的背景材料,设置多个小问,最后的两小问一般都是政治学科的问题。今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中政史地三学科间的综合试题没有了,各学科都是独立的大题,其中,政治学科两大题,分布在38大题和39大题,共5小问,合计52分。

2、客观题的排列顺序改变了。今年的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选择题则将政治放在12至23题,替换了往年历史题目的位置,处于客观题题目排列的中间部分。

3、计算题不复存在了。多年来,全国大纲版文综卷的客观题中至少有一个经济类的计算题目,且有些年份的计算难度很大,而今年的全国新课标文综卷没有计算题,

4、增添了《文化生活》的试题。往年全国大纲版文综卷考查的知识涉及到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板块的知识。今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增添了《文化生活》的试题,考查的知识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个板块,全是必修内容,没有选修内容。其中,《经济生活》占34%(选择题5个共20分,主观题1问14分)、《政治生活》占20%(选择题2个共8分,主观题1问12分)、《文化生活》占16%(选择题1个4分,主观题1问12分)、《生活与哲学》占30%(选择题4个共16分,主观题2问共14分)。

5、主观题的问题指向较往年明确。今年的主观题设问方式对知识的指向有“直截了当”的感觉,考生很容易找到与问题相对应的知识点,作答起来感觉较轻松。

二、相对稳定

1、政治学科所占试卷分值没变。政治部分的总分仍然是100分,其中选择题48分,主观题52分(第38题两小问共26分,第39题的三小问共26分)。

2、“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依然是重点考查形式。与往年全国大纲版文综卷类似,今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12个选择题中有10个题组合式选择题,即除了15、17小题是四选一之外,其余全都是“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

3、选择题仍然是以“一材一题”为主。今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政治选择题,只有13小题和14小题共用同一个背景材料,即“一材二题”,其余10个小题全部是“一材一题”。这与近几年高考全国大纲版文综卷政治试题的选择题的情况非常相似。

三、美中不足

1、第12小题的参考答案存在争议。选择题的第12小题“④纸币同样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一说法存在争议。在过去的《经济常识》教材中,在谈及纸币功能时,只提到了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没有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因为纸币只是“货币符号”,“自身没有价值”。然而,新课标《经济生活》教材在谈及纸币时,教材内容的相关表述暗示纸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没有明确认定纸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因此,此题的参考答案选择了含有“④”的C项,确实缺乏科学性,存在较大争议。

2、第38题的第(2)问的参考答案感觉有些粗糙。如果用对应的知识点,按层次和条理组织答案,并将教材中理论观点与问题实际结合起来作简要分析,答案就有很强说服力和认可度了。

【文综卷】推荐阅读:

上一篇:笛箫协会换届策划书主持词下一篇:电子商务中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