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散文

2024-07-18

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散文(精选7篇)

1.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散文 篇一

那一天的那一刻,我懂了,只是懂得太迟了。这份迟到的懂事,我希望可以永远有存在的余地。你的一句“因为你”,让我突然倾听到了生命的拔节。

只是模糊得记得,小的时候,我们一家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你从来都不会主动关心我,只是间接通过外公外婆了解我的情况。即使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也一直感受不到你的一丁点疼爱,只是觉得我一直和一个冷冰冰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不曾抱过我,哪怕我哭得声嘶力竭,哄我的人也绝不会是你,而是外公外婆。因为你的“冷漠”,我渐渐在我和你之间堆起了一堵不可逾越的墙。我不曾和你抱怨过你的不是,只是不愿过多与你交谈。

前几天下午要上体育课,因为老师说过不允许穿牛仔裤上体育课,中午回到家,我向平时打理着我衣物的你要运动裤穿,你随手递给我一条,我试了试,黑着脸说:“这条不行,太大了,我把里面的绳子系起来嫌紧,不系又总是往下掉,换一条。”你默默接过裤子,又到我的衣橱里翻找,不一会儿又递给我一条。我一瞟裤子,上面有白渍,就说:“你看看这么脏的裤子,穿出去不丢人死啊?”你又继续找,最后说没有其他的了。我喊了起来:“平时也不看看,现在没法穿,算了,我就穿第一条吧!”于是气急败坏地把房门一关,睡觉。

也不知怎么,睡得很不踏实,朦胧中听到外面有零碎的声音,并没有在意,以为是楼上那个“调皮鬼”。等我起床的时候,发现你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低着头用力地扯着什么,走近一看,发现你在我裤腰上穿皮筋。你看见我,很平淡地回了一句:“马上就好,你先梳头洗脸。”顺书包的时候,我听见你吮吸什么东西的声音,就悄悄走到你身后,发现你每次用力把裤子里的夹子往前推时,拇指和食指上的指甲与皮肤之间都渗出了血,你只是迅速地将血吮吸掉,再继续推,重复了无数次,没有一句怨言。当你完工时,像一个天真的孩子,高兴地对我说:“好了,我成功了,看我多聪明,你试试应该没问题了!”我的心像被石头撞击一般,感觉很纠结,泪水也在眼眶中打转。

我问你为什么受伤还要帮我弄,你很淡定地回了我一句:“因为你着急,我不能耽误你的。”顿时,我仿佛听到了自己责备自己的声音。因为你的一句话,我忽然明白了,你对我的付出,不是表面工夫,而是发自内心的,是看不见的无私奉献,麻木不仁的我竟然这么迟才体会到早已被赋予的母爱。是我太傻,太不懂事,太自私,默默地在心里无数次地对你说对不起。从那一刻起,我心里的那堵墙自动消失了,我发誓一定要尽力弥补我的过失。

在明白你的那一瞬间,我听到了你对我说的爱的话语,我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忏悔,我听到了心脏跳动的韵律,是以前从未感觉到的。这是生命拔节的声音,是我长大成熟的伴奏曲,是我听过的最美好的声音。

因为你,我懂事了;因为你,我改变了;因为你,我长大了。我的一切改变都是因为你——我最爱的人,你让我听见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旋律——生命拔节的声音。

2.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散文 篇二

一、生长教育提出的背景

1.学校“习惯”教育价值有待提升

韩家墩小学“十一五”开始实施“习惯养成教育”, “十二五”期间在课堂教学领域探索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律, 打好了特色办学的“底色”。但是, 既有的研究仍停留在内容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技术层面, 处于“渗透状态”, 尚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 更没有涉及学校课程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因而难以形成整体特色, 也就难以推动学校整体性的变革。“十二五”后期, 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 新的领导班子致力于科研兴校、内涵发展, 使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为了实现学校的转型, 我们根据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的“教育即生长”的理论, 以及“习惯是生长的结果”的论述, 将学校的“习惯养成教育”升级为“生长教育”, 以提升学校的教育价值, 打造学校教育特色。

2.教育拔苗助长现状急需改变

小学学制六年, 在所有的学段教育中, 学制是最长的, 其间所学的内容在整体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却很少。这种学制的设置说明小学阶段儿童精神生命的生长是缓慢的。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是“农业”, 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但是, 受应试教育思潮的冲击, 现今教育的发展却一味地追求着“快”,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的“高大全”, 课堂教学无原则的“拓展拔高”, 以及对各种竞赛成绩的无限需求;家长为了“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送学生参加各种提高班、特色班, 这些现象后面大多不是因材施教, 而是“拔苗助长”, 且有着直接的功利目的。学校提出“生长教育”, 就是要转变教育急功近利的现状, 遵循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规律,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二、生长教育的理论依据及其内涵

(一) 生长教育的理念依据

1.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的所谓自然主义教育, 倡导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 主张儿童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强调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待,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 超越儿童的年龄特征的教育, 会打乱儿童身心发展的正常秩序。他在《爱弥儿》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2. 杜威的教育生长观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 他专门列了“教育即生长”一章, 指出:“ (生长是) 朝着后来结果的行动的累积运动”, “未成熟状态就是指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杜威全面论述了教育的生长原则:“生活是生长的特征, 所以教育就是不断地生长;在教育自身之外, 没有别的目的。”“判断学校教育的价值和标准, 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 看它为实现这个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二) 生长教育的内涵

1. 生长教育的界定

“生长教育”是我们在“教育即生长”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一种理想的教育形态, 也是学校着力打造的教育特色。我们认为, 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引领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教只是一个扶植、诱导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逐步“生长”, 并主动、健康地发展。教育的本质即在于激发学生自生长的冲动, 并为之提供营养与动力。

学生的生长包括身体素质的生长、知识智能的生长、精神品质的生长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协调发展才是全面发展, 才可能持续发展。生长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

2. 生长教育的基本元素

生命、生活、生态、生成是生长教育的四个基本元素。其中, “生命”是生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焕发生命是生长教育的基本原则;“生活”是生长教育土壤, 生长教育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生态”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构成学生生活的“文化生态”, 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它决定着学生生命是自由舒展的还是压抑萎缩的;“生成”是生长教育展开的方式, 生成是生长的外部形式, 是在主动参与、平等对话、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

3. 生长教育的理念

生长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让儿童生命自由舒展”, 有两个要义。其一, 儿童生命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 实施生长教育要“康健其体魄, 文明其精神”, 达到身心两健;其二,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引导儿童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主动发展, 健康成长。

三、生长教育的模块及其实施策略

践行一个新教育理念, 意味着追求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既需要进行制度与文化层面建设的“顶层设计”, 又要进行重大项目改革的“基础规划”。我们拟从“管理”“家校”“课程”“教学”“队伍”五个模块综合实施生长教育。

(一) 管理模块:营造师生成长的生态园

生长教育的学校管理, 是一种“生态·和谐”的管理, 是一种生态式的管理, 其基本原则是“尊重生命的多样性”, “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促进群体的共生性”, 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

1. 价值引领

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价值引领。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其价值体系, 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应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籍此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对学校高度认同、深刻理解生长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奉行生长教育的价值观念。

价值引领主要有三条途径:其一, 通过“文化叙事”来传播生长教育的核心价值;其二, 妥善处理“价值冲突”来维护学校主流文化;其三, 吸收干部教师在实践中创生的价值观念来丰富和发展生长教育的价值体系。

2. 知识管理

所谓知识管理, 就是对教师知识的获取、储存、转化、分享、运用过程进行管理。

(1) 实践知识的获取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知识基础。如在学校有不少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经验, 能够带好班, 上好课, 与家长关系非常融洽, 深受学生热爱。这种教育教学经验就是实践知识, 也称为“实践智慧”, 是十分宝贵的, 但教师本人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和有效传递。因而, 相对理论知识而言, 实践知识的获取则要难得多。因此, 学校引导教师通过“个人反思”和“团队学习”的方式, 表述自己的实践知识, 形成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 让实践知识得以提炼和表达。

(2) 知识的流动与分享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实践知识在团队之间流动。实践知识既可以文本案例形态存在, 例如优质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教学片段等, 也可以实践形态存在, 如一节课、一个教育活动等, 但最好能够以文本案例的形式呈现, 便于流动与分享。因此, 学校要搭建平台, 促进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流动与分享。对于以实践形态存在的知识, 学校要以定期组织教育叙事、教学观摩和教育论坛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分享。

3. 制度建设

学校制度是文化的“地质层”, 是学校文化的基石。学校实施“生长教育”, 也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我们依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 》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作为指导思想, 借鉴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 设计新的干部教师的岗位职责与绩效评价, 以及学校常规工作管理的“标准”“程序”“记录”, 保证学校管理高效运转和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1) 五字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与绩效评价从管、做、学、导、创五个方面设计二级指标。“管”即管理, 要明确职务及职权范围, 对什么事负责 (下线) , 以及对谁负责 (上线) , 倡导管理即责任的理念;“做”即具体承担学校的重大改革项目, 这一指标旨在培养干部既善于管事, 又勤于做事的能力, 倡导干部发扬身先士卒的表率精神, 而不只是充当领导的“传声筒”。“学”即理论学习, 倡导以学为先的理性精神;“导”即对下属或同伴工作的指导或专业引领, 倡导同伴互助的团队精神;“创”即实践创新, 是以上四个指标实践成效的综合体现, 倡导持续改进的创新精神。没有实践创新, 管、做、学、导就会流于形式, 也就没有绩效可言。

(2) 六字管理规范

学校常规工作管理以标准、程序、记录确保常规工作的规范、细节落实到位。“标准”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质” (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的) 和“量” (做多少) 的规定, 例如《韩家墩小学干部教师岗位职责与绩效评价标准》即属于标准。“程序”是对重要环节的组合方式, 决定了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不可逾越, 也不可错乱, 它确保了工作的有序和细节落实。例如常规教研活动, 如果不对程序进行规定, 往往成了专家或骨干教师的“独白”, 而非教师之间的对话。“记录”是根据标准和程序, 以表格的方式记录下重要工作的落实过程、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便于追踪进度、追查责任、反馈信息以及反思改进。常规工作管理的标准、程序和记录倡导的是细节文化。

(二) 家校模块:协同共进托起生命之芽

生长教育的学校和家长的关系是一种“协同·共进”的关系。家庭与学校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只有家校协同、遵循规律, 才能共同托起学生的生命之芽。为此, 我们从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培训入手, 从适应、准备、习惯、智慧、原则五个方面编写了《韩家墩小学一年级家长研修手册》, 引导家长通过自学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以及方法, 让家庭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提高学校教育的起点。

在一年级新生家长研修课程的基础上, 我们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家庭教育的实际, 对2~6年级家长研修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规划, 并购买了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刘良华、卢勤等人的讲座视频, 组织家长定期观摩。同时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途径, 组织丰富多样的家长研修活动, 建立家长学校课程研修学分制, 确保家长能够系统了解科学家教的观念与方法, 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以形成育人合力, 提高育人的效率。

(三) 课程模块:为蓬勃生长提供养料

生长教育的课程“生命·生活”目标是“润泽生命, 丰富生活”。学校开发了丰富的课程, 润泽学生生命, 丰富学生生活, 为学生的生长提供精神养料。

我们在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际, 开发了四个板块的校本课程, 如下表所示:

每个板块的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目标内容和实践形态。“好习惯教育”是学校传统的校本课程, 我们对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优化。在实施途径上, 我们通过每周一节的校本课落实基本的导行教育, 把习惯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教育方法上, 我们根据脑科学的原理, 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为每一个习惯建立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励”构成的回路, 进行反复强化, 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魅力社团”分校班两级组织活动, 每学期结合大型假日组织一次才艺展示, 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儿童电影”充分利用电影资源, 根据寓教于乐的原则, 精选百部儿童电影每周周末向儿童播放, 用电影带领他们跨越国界、超越时空, 引领他们开阔视野、充实知识, 丰富想象、拓展成长的道路, 而且围绕“看电影”, 组织谈感受、写剧本、做海报、学表演、读原著等活动, 让孩子们在电影课程中感受独特的成长体验;“研究性学习”则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学以致用,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素质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向教师和学生征集一次研究专题, 梳理提炼后形成《韩家墩小学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南》向全校发布。学生可采取个人或团队形式选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计划, 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假期完成研究任务, 开学提交研究报告。

(四) 教学模块:在互动生成中绽放生命

生长教育的课堂, 是“互动·生成”的课堂, 强调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活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使学生在认知、思维、情感、心理等方面实现主动建构, 进而实现精神生命的生长。

1.“互动·生成”课堂的特征

(1) 弹性。课前强调精心预设, 强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结构”意识, 促成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 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 用多种不同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中新的可能的建构。

(2) 交互。互动是生成的基础, 生成是互动的目标, 有了互动才有生成。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 多元。以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多元素之间多维度、多层面的交往活动为教学形式, 对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解读、提炼和点拨, 推进教学过程, 激发潜能, 丰富课堂, 分享智慧。

2.“互动·生成”课堂的结构与策略 (1) 课堂结构

“互动·生成”课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问题情境为驱动、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聚焦生成为目的、以练习拓展为强化来组织教学过程, 如下图所示:

(2) 教学策略

创造问题情境。指老师在确认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提出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问题, 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课前准备等资源, 为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平台。

促进多元互动。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开放性的问题进行组内互动、组间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运用“鼓励挑战”“倡导求异”“激励超越”等方式促进课堂互动。

聚焦课堂生成。在前面“问题情境”的驱动下, 通过“多元互动”必然促进课堂的生成。教师要善于聚焦课堂生成, 对生成性的因素及时进行提炼和强化。课堂生成包括意义生成、资源生成和方法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随机多变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顺势点拨和及时提炼两种方式应对再生性教学资源的二度开发。

(五) 教师模块:在“共生共为”中舒展生命

生长教育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共生·共为”的团队, 这是由教师群体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共生”是共同发展, “共为”是共同创新、合作育人。

1. 理论学习促观念转变

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课程知识, 大都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相距甚远。为此, 学校要根据办学特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重新建构教师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往往受到教育特色及其价值取向影响, 因而是校本化的。我校秉承“教育即生长”的理念, 编写了《“生长教育”理论培训读本》, 分“教育生长论”“儿童教育论”“习惯养成论”“课堂教学论”“研究方法论”五章, 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自觉。

2. 教学反思促智慧生成

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 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 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 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人、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而且在思考过程中, 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1) 反思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教学反思首先要反思教学内容选择的合理性。第一, 教学内容是否是能力生成的核心知识, 体现了学科本体特征;第二, 教学内容的难度是否适度;第三, 教学内容的呈现是否做到了直观形象;第四, 教学内容的信息容量是否少而精和结构化。

教学过程的互动生成性。教学过程是以“师—生”单向互动为主, 还是以“生—生”“生—本”“师—生”多维互动为主, 前者是问答, 后者是对话;互动的结果是以预设的答案为主, 还是包含着意义生成、资源生成和方法生成, 前者是灌输与接受, 后者才是动态生成。

教学观念的先进性。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反思教学观念:教学伦理观———教师对学生是平等的、关爱的, 还是权威的、漠视的;教学过程观———是以教为中心控制教学过程, 还是以学为中心来组织学习活动;教学质量观———是以减负增效提高质量, 还是以机械练习、加重负担来提高考试分数。

(2) 教学反思的方法

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日记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教育价值的各种经验予以记录和描写。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工作,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利用教学录像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录像来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自行浏览自己的或其他教师的教学录像带, 在播放中找出一些自己觉得很特别的画面, 将其静止, 思考反省为何当时会如此地教、是否妥当、下次应如何改进等内容;也可以与同事一起观看教学录像带, 共同进行教学交流和探讨, 对教学现象或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教师间的交流讨论。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 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应该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对话。和其他教师进行对话, 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 而且来自于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 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

3. 课题研究促经验升华

当前, 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途径比较多。一是参与学校的课题, 二是参与专家领衔的课题研究, 三是独立承担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不管是参加哪一级、哪一类课题研究, 都要立足于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来开展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

案例研究积累经验。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 老师可以做一定数量的案例研究。其一是研究教学案例, 学习名师是怎样解读教材文本、设计教学活动、运用教学策略的;其二是为了运用某个教学理论、落实某个教学理念上研究课, 或者同伴之间进行同课异构, 积累一些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

行动研究探索规律。待案例研究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 教师可以聚焦某个领域内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常态的、持续的, 要经历“问题—归因—行动—反思—改进”的若干个循环, 直至问题解决。

结语:对生长教育的展望

3.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篇三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育方法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点。”作为教师要始终坚信,孩子们在路上,在我们用心教育下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上班路上一位清脆的男童音向我问好,寻声望去,是他,刚入校不久就曾让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教师头痛的小调皮——亮。

感知亮。那是一次德育例会上,亮年级组长谈到他们年级有一位很有特点的学生。特点一:发型怪异。长长的不对称式,且遮住了半边脸。特点二:与校外闲散人员联系密切且动用了铁棍子多次跨年级打架。特点三:多次截同年级同学钱物。特点四:不听教师劝阻,顶撞、辱骂教师。特点五:屡次无故旷课、不完成作业、不佩戴少先队标志。特点六:班主任联系不上家长。亮的种种表现令年级组、班主任很棘手,给年级、班级带来极坏的影响,更让他们担心的是亮的身边慢慢聚集了跟随者,他们奉亮为老大。

从此亮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初步了解到:亮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又把亮送到了爷爷奶奶家,由于爷爷奶奶溺爱晚辈加之不善管教,导致亮没有礼貌、没有规矩成为家中“老大”。特别是亮在小学与老师发生矛盾,奶奶找到学校……这让亮更加肆无忌惮!

感触亮。一天上午,我巡视完各楼层班级准备到校园看看,刚刚走出教学楼就看见一个学生挣脱开瘦弱的班主任往校外冲,紧跟在后的年级组长跟我说,那是亮。因为没完成作业、不佩戴少先队标志、迟到等,老师说了几句他便耍起性子……见此,我便说,你们去上课吧,我跟他谈谈。

眼前的亮,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又将大大的防寒服坎肩的帽子戴在那顶帽子上,与这个季节显得那么的不协调。亮斜挎着腿歪歪的站着,头扭向一边,眼睛看着别处,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我知道他在等我的疾风骤雨。

我压住火轻声问道:“今天怎么穿这么大一个坎肩?怎么还戴着帽子?不热吗?”(他把我视为空气,既不看我,也不理我)

“你怎么跑出来了?不上课了?”(我再次成为空气)

“你哪里不舒服吗?没吃早点吧?”(他动了一下,还是没有回答)

“看来你真生气,有人气你了吗?”这时他翻着白眼儿答非所问地说:“头发都剪成这样了,还不满意。”

“哦,你理发了?理的什么样,快让我看看。”我顺势将他戴的两层帽子摘下来,还没看清他的发型,帽子再次被他扣上。

“我还没看到你的发型了,再让我看看。”他护着头,时刻防备着我。说:“难看。”“是吗?让我看一眼,要是真的很难看,我带你到理发馆再理一理”他摘下帽子,我端详了一下说:“多帅的小平头,比你以前精神多了,一看就是个健康阳光的大男孩儿,看样子老师省得花钱带你到理发馆了。”“难看死了”他再次强调。“你不相信我,那咱们去问问同学?”他竟然同意了。来到教学楼恰巧碰到两个同年级的、和他发型一样的男同学,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再不去护他的头。我借机又和他聊起来:“看样子你是个非常爱美的男孩子,这次老师和你一起发现了你的美,外表干净整洁,追求时髦,但我们是中学生,有我们学生固定的美的要求,追求时髦不是我们这个年纪应该有的。美不但在外表,还在行为,遵守学校规定和中学生行为规范是美的行为的最低标准……”亮默默地听着。

感受亮。亮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爱,在过渡溺爱的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已经成为一个说一不二的霸道皇帝。他渴望别人的关心与爱护,但由于平时疏于管理,养成的不良习惯又会常常出错引来教师的批评,所以,他想用奇异的发型、顶撞教师、打骂同学的方式引起身边人对他的关注。

面对这样一个反反复复,让班主任、科任教师大伤脑筋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将他推出去是不行的,那就该调整我们自己去接纳他。讨厌、惩罚只会加重亮的一再放任,对班级管理更是雪上加霜。但改变亮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做好内功,规划出详尽的引导计划。走进家庭掌握亮的生活境况,走近学习,请科任老师多多关照,让他感受老师如家长般的爱。多多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以肯定,当然,对他的错误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以纠正。同时也要安排一些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的孩子多与他沟通、交流,转移他的注意力,增强他的学习兴趣。

此后,在每天的巡视中,我都会去关注一下亮,看到他的点点进步我都会给他一个肯定。同时也和他的班主任沟通,及时修正教育方法。我发现亮非常勤快,就建议班主任任他为劳动委员,他不但每天自己带头扫本班的校园卫生区,还组织同学们分组打扫,那些曾经聚集在亮身边的跟随者,变成了维护班级校园环境的小卫士。如今的亮有了很大改变,但过去养成的不良习惯还是时常有反复。

感悟亮。记得李镇西老师说过:“判断一个教师教育观念的科学或先进与否,最关键的是看学生观!是把学生当人还是当物?如果把学生真正当做人,自然会尊重学生的尊严、思想、情感、个性、能力——包括其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能力,使之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为把亮变成正常孩子,我们做足功课创新一些招法,用亮可能接受的方式引导、教育。虽有反复,可以看得出亮天天有变化月月在进步。我们坚信,只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一定会使亮感受家人之恩,感念学校之爱,感谢同学之谊,感激老师之德,也一定助推亮成就精彩人生。

【作者简介】

4.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作文 篇四

童年,多么美好的词句,令多少人弛神往。我,不想长大,长大了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我知道,长大后童年的纯真将一去不复返。

曾为了一个个玩具、一件件礼物,喜过笑过;曾为一个个幼稚的问题,与同伴争得面红耳赤;曾为了一份失败的试卷,而哭得一塌糊涂……回想儿时,大人们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为我创造快乐,而我便是天堂中的天使,无忧无虑地生活着。那时的我不知天高地厚,一点也不觉得时间的可贵,只是一味地在自己的天国花园里玩耍,虚耗着光阴。

可是,时间转瞬即逝,带着我的童年一晃而过,我想阻止时间的脚步,我想再回到小时候,可这一切都是徒劳。蓦然间,发现自己的童年,如同闪亮的流星,当我还在惊叹它的神奇时,它却转眼间在夜幕中消逝了……

每到此刻心中常常涌上一番苦涩。渐渐地,我明白了——也许,这便是成长。掌握后如梦初醒,我该仔细地去享受生活,感受生命,我该用心地去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

5.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作文 篇五

冬天,风真大,风从树林里穿过时,发出长长的唿哨。杨树在风中摇摆,那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互相撞击发出啪啪的声音,天地间不再寂静,到处是杨树在冬天里的欢笑。我从这里经过,我本是弯着腰,低着头奋力前行的,可我突然觉得有了屏障。我听到杨树浑厚的声音:“我的身体是最坚固的墙,我的根须能牢牢地抓住土壤。”

冬天,雪很大,大地一片白。道路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麦田像盖了一层棉被子,矮矮的雪松像戴了一顶暖和的棉帽,只有杨树光秃秃的,雪花不知怎么装扮它。有一片雪花想在它的头顶停一下,还是被它轻轻甩掉了。杨树悄悄地对雪花说话:“落到我的脚下吧,我的根须需要你的融化,有一天你会通过我的身体再次回到天空舞蹈的。”

“八九河开,九九雁来。”在悦耳的童谣中,我们迎来了春天。春日融融,天空瓦蓝瓦蓝的,朵朵白云在它的怀里徜徉。空中传来叽叽喳喳的叫声,那是喜鹊在枝头筑窝。有几根长枝已在树杈间稀疏地搭起。它每搭上一枝,就向远方鸣叫几声,那是对朋友亲切的呼唤也是和杨树喁喁的交谈。杨树的枝干透着淡淡的绿意,一夜间,枝尖上拱起一簇簇毛绒绒的杨花,那劲头好像明天就能垂下很长。杨树沐着阳光,内心无限欢畅:“春天来了,可爱的鹊儿伴着我度过了漫长的严寒,我爱它,我宠它。”

6.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优秀作文 篇六

孩提时,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外婆家,受到了外公外婆数不尽的关怀,若定要说妈妈是第一任启蒙老师的话,那外公外婆肯定算是第二任了。

那时候我比较贪玩,总喜欢到处乱跑,外婆只要稍不留神,我就跑得不见踪影了。后院有两颗还算高大的桃树,每次外婆来找我,我就躲在桃树的后面,粗大的枝干足以把我整个身体遮住。等外婆喊累了,焦急万分的时候,我便悄悄地跟到她身后,在她转身的瞬间猛然对她扮个鬼脸。不过外婆早就习惯了我这套招数,丝毫不会被吓到,反而一把搂过我,轻拍着我的屁股抱怨说:“你这皮猴啊……”唉,孙悟空怎么斗得过如来佛祖呢?几次以后,我决定来一次更刺激的。

那天傍晚,我趁家人不注意,把自己整个身体塞进了长桌的柜子里,心想,这下外婆该急死了吧。不料,还没待多久,我就在柜子里睡着了。到了晚上,我终于醒了过来,只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脚步声,到处都在呼喊我的名字。我揉揉惺忪的睡眼,推开柜门,发现家人都急疯了,差点报了警……

从那以后,大人们对我的管教变得严格起来,我再也不敢在他们面前嬉皮笑脸了,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下,我一天天地长大了。

7.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散文 篇七

关键词: 中职语文 生命意识 生命意义

新课改的浪潮阵阵来袭,学生的学习模式已经是集实践、合作、讨论等多种形式于一身的综合体,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显得较艰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要照顾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多将就业的因素融入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做到“任务”与“就业”兼具,打造积极的中职语文课堂,使教学变得顺畅而高效。

一、依托教材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生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职业中学语文也不例外。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意识要追溯到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的成长发育过程,直至衰老死亡,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从诞生到消失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受,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生命意识,避免走入歪路斜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语文教材当做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将教材中蕴含生命意识的优秀作品充分解读给学生。不过中职语文教材有别于普教的教材,并没有为生命教育环境特别列出章节,所以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生命主题系列”,将教材中有关“生命”的内容加以系统化。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生命教育以后,就会触发“怎样才能在短暂的生命中更有意义地度过”之类的思考,教师就将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引入学生的眼帘,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遵循教学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根据新大纲的相关精神,中职语文的教学工作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前途,大力发扬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保留语文教学的精髓,在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下与职业教育良好结合。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一些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的现象就出现,诸如“专业语文”的主张被提了出来,“物流管理的学生要学物流管理的语文”、“电子专业不需要学朱自清的作品”等,殊不知这些“数典忘祖”的言论是对新大纲精神的歪曲理解和错误解读,更是对语文教学原本的人文性的颠覆。真正的“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是要建立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之上的,中职语文也是语文,是语文的一个分支,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不能为了职业化而职业化,不可刻意迎合职业教育而舍弃语文原有的东西。中职语文所要表达的职业教育特色,必须紧紧依靠语文的本体,而融入的职业教育的因素,则取决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放置在哪些方面。语文教学规律与职业教学特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哪一方面缺乏了都行不通。

三、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旧的教学理念一直追求一个“同”字,为学生把所有问题都设置出统一的答案,将学生的思维都定在同一个层次,消除疑惑与问题,可是殊不知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同虽同了,共性之中却没有共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扼杀。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完,学生只负责看、听、记,发言权完全被剥夺,失去锻炼思维的机会,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可能彻底死心于教师的既定结论。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思维,摒弃“天下大同”的陈旧思想,努力做到“和而不同”,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例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心感受文中描绘的朦胧景色,让学生自己理解作者“颇不宁静”的原因,也不要设置唯一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因为文学作品的赏析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教师与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都不同,所以不可能得出完全一样的答案。

四、课外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生命意义

有人说,要学好语文,功夫在课外。教师应该多拓展一些与课本中的文字有关的文本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将生命教育的过程延续到课堂之外,那里才是生命教育的广阔天地。例如在赏析诗人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找有关海子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从中体会到人生的喜怒哀乐,懂得用微笑面对挫折;学完《念奴娇·赤壁怀古》,再介绍一些苏东坡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苏东坡的文风,感受诗人豁达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感受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和名利,而是自己澄澈的心灵与崇高的信念,唯有热爱生命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忘却个人得失方能获得解脱,达到人与自然高度结合的境界。诸如此类的拓展延伸都是非常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找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念,能够做到坦然面对人生之路。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教师首先要提高语文素养,再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命意识灌溉到课堂上的每一个角落,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这样中职语文课堂将会是生命拔节的尚佳之处。

参考文献:

[1]苏云.生命意识:引领中职生走好人生路[J].新课程(职业教育),2013,(10).

[2]林少龙.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4,(19).

上一篇:教师个人教学心得下一篇:五年级下册日记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