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学论文

2024-08-29

生物物理学论文(精选12篇)

1.生物物理学论文 篇一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三圈中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就是生物圈。

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于表层和浅水的底层。世界大洋最深处超过11000米,这里还能发现深海生物。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随深度而增加的压力。

大气圈中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花粉、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

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由此可知,虽然生物可见于由赤道至两极之间的广大地区,但就厚度来讲,生物圈在地球上只占据薄薄的一层。

生物圈存在的条件

1.必须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

2.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3.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

4.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O2、CO2、N、C、K、Ca、Fe、S(氧气 、二氧化碳、氮、碳元素、钾元素、钙元素、铁元素、硫元素)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由小到大)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相同)和变异(不同)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生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知识点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石鳖、蜗牛、乌贼都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虾、蜘蛛、蜈蚣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昆虫除了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昆虫独有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翅等等。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

勤问

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科学研究也是从问题着手。保持好奇的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动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只能通过动手做才能学会……向自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收获会更大!

多思

发展思维能力,与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同样重要!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生命。比如,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生命,你会发现我们保护一种种生物实际上是在保护一个个独特的基因库,死去的是个体而不死的却是基因。从历史的角度看生命,每一种生物都是历史的产物,现存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由最原始的生命演化而来的。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浓缩着大约38亿年的进化史。

2.生物物理学论文 篇二

一、感知生活中的生物思想, 体会生物现实意义

生物思想是生物知识的灵魂, 生物知识则是生物思想的具体呈现, 两者是无法分割的整体。生物思想深深地蕴藏于生物知识之内, 生物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寓于生物思想之中。然而生物思想对于高中生来说是较为抽象而高深的, 需要通过教师的挖掘和揭示, 从而让学生感知思想, 启迪智慧[1]。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经验入手, 接通生活与生物的源头, 将抽象枯燥的生物思想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具体行为, 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现实意义。如在讲“生物生态的稳定”一课时, 很多学生对“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这一思想观点存有不解和疑问, 这时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 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人喝水多后排尿的现象;水乡人在河水中洗衣、洗澡、淘米, 可是河水仍旧很清澈的现象;著名的诗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所描述的现象等。这些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 让他们感觉到非常熟悉和贴切, 当他们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同时, 已经主动寻找到了生活中隐含的生物思想。

二、运用多种生物思想方法, 再现生物学科魅力

生物思想是无形而抽象的, 它是通过生物思想方法加以呈现的。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要在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认知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思想方法渗透与培养, 只有将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紧密结合, 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科之无限魅力。

(1) 生物思想之“辩证统一思想”。对立统一, 是辩证法的核心, 在生物科学中这种思想比比皆是, 如生活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物体功能与结构的统一等。同时, 生命活动的过程也存在着这种“矛盾运动”, 如个体生长发育是异化作用与同化作用的对立统一;促进生物进化的内因, 就是变异和遗传的矛盾;生物进化均使用的是同一“遗传密码”, 因此生命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大统一”的整体格局等。这都是蕴涵于生物科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 通过这些思想的挖掘与提示,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辩证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

(2) 生物思想之“守恒思想”。同物理和化学中的守恒思想相同, 生物学科中也存在着守恒思想, 它对学生在进行专题知识的学习中起到加快理解和记忆的作用。如在讲到多条肽链蛋白质合成时, 蛋白质方程式是运用原子守恒计算出来的, 而质量也是运用原子守恒进行计算的, 这就是守恒思想的具体表现。而如果将生命活动与守恒思想联系, 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呼吸作用与光合反应。在生物教学中, 循序渐进地将这些知识与守恒思想进行转化与渗透, 从而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思想去理解有关能量转换的问题, 会使那些教学难点和学生的记忆难点迎刃而解。

(3) 生物思想之“理论联系实践思想”。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即如何让生物知识与生物思想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器”。理论联系实践的思想, 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生物形成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2]。如在讲《细胞分裂、分化和衰亡》中《关注癌症》一节时, 可以在现实中各种罹患癌症的病例中取出一到两个典型案例来供学生分析, 通过患者的CT影像, 让学生直观地去认识细胞癌变的现象, 从而分析其诱因, 并向学生及时传授关于预防细胞癌变的常识。而讲到《遗传和染色体》时, 则可以适当导入由近亲结婚而导致畸形儿童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使学生对遗传疾病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总之, 在高中生物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清楚地意识到,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物思想之精髓, 才能真正理解生物科学之含义;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运用生物思想去感知蕴涵在生物科学中的“美”感, 才能领略到生物科学的真正魅力;也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领悟完整的生物思想, 才能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情感更丰富、精神更强大!

参考文献

[1]黄慧玲.“整体性思想”在高中生物复习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学时代:理论版, 2012, (1) :12-13.

3.生物实验与生物教学 篇三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应当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生物实验 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更是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知生物,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工农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并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可以为发现生命奥妙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生物教学中更有其特有的作用:首先它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再者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仪器的优良品质。生物实验不仅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理论知识教学的辅助,而且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学生物实验主要有三种形式: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

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便会伴随积极的思考,它是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契机。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师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所以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领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应善于利用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概念,进一步做出判断,进行推理,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当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可以进行一些创新的设计,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经过教师审查,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同一实验习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都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并相互交流,比较各自方案的优缺点,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教师一般做得都比较好,而对于课外实验则往往是不了了之或简单的布置一下,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当在提高课堂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生物课外小实验以及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生物现象。课外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家里利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器皿独立地进行操作和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种很有效的补充形式。学生课外实验可以扩大知识领域,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些实验,如自酿米酒、制作酸奶等实验,需要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还有一些实验,如馒头的发酵现象,只能在课余、家庭进行,这些都是课外实验很好的题材。在进行课外实验时,教师也应当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目的、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是,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生物课外实验时,应当注意一些事项: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其次实验内容要有意义,使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有关的生物现象或解决有关生物的生活问题;最后,实验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或者昂贵的材料。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教育功能,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4.生物试题之生物进化 篇四

选择题:

下列各小题后都有A.B.C.D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序号选填到下表相应空格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一组是

A.生长和生殖 B.具有细胞结构 C.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D.能排出代谢废物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互利关系

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 B.铁皮生锈 C.雨后春笋 D.葵花向阳

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D.生物圈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5.马克思说,物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没有物质,人类将不能生存。这里的物质应当指

A.营养物质 B.空气 C.水 D.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6.观察下图,葵花朵朵向太阳,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这说明

A.葵花受阳光限制,粮食受水的限制 B.葵花仅仅需要阳光,粮食仅仅需要水

C.它们的生活既需要阳光,也需要水 D.阳光.水是它们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

7.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8.下列能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A.热时人会出汗 B.鲸呼气时会产生雾状水柱

C.西瓜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含羞草的叶受到触踫时会合拢

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食肉动物

10.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中的鲤鱼 B.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

C.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羊 D.泰山林区

5.生物教案:生物圈 篇五

1、了解生物圈有哪些价值。

2、明确人类应怎样合理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

自学内容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

1举出几种生活用品来自哪里?看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

2总结一下生物圈有哪些价值?

二人类对生物圈中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根据是否再生,分为哪两种?各举3例。

2、怎样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你存在哪些疑问?

视野拓展:

1、面对全球的能源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

2、乱砍乱伐树木,会造成哪些危害?

达标检测

1、下列哪项不是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A 使水土流失,土地质量下降 B森林资源匮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C环境污染 D恐龙的灭绝

2、目前世界上干扰生态环境最严重的是:

鼠害 台风 地震 人类

3、维护生物圈稳定的根本产生措施是:

A减少环境污染 B保护、恢复、扩大森林资源

C控制人口增长 D 拟订环保守则

4、下列哪一项不是森林的作用?

A减弱噪音,防止火山喷发 B涵养水源,增加降水量

C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D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5、近年来,长江水的含沙量逐年增加,水质变浑着,其原因是:

A河道不流畅 B雨量过大

C上游过度开发,植被严重破坏 D沿江围湖造田

6.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篇六

生化科教081 郭书涛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本节内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思维领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背景性的隐含了分类的理念。首先通过学生对蜗牛的探究实验,获得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各种感觉,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并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为第二课时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对生物、非生物、动物、植物等学习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所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与讨论,能说出蜗牛的形态结构。2.知道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3.明白蜗牛对一定的刺激做出反应,知道蜗牛依靠感觉和足四处觅食等生活习性。

4.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5.说出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知道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初步学会建立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对照等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实际问题。初步借助放大镜依据一定的次序观察蜗牛;初步学会用简单的表格、图画和文字等方法记录观察笔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蜗牛的的体验,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关注和爱护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激发珍爱生命的情感;激发科学兴趣,感受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技能,并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且能选择适合的问题进行探究;设计探究方案。

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每四人一组准备:蜗牛、放大镜、酒精、白醋、浓稀蔗糖、玻璃板、棉花、手电筒、镊子;收集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回顾旧知: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观察与实验。

课件展示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

生猜:蜗牛。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体会蜗牛的某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本节课的观察对象。

(二)新课展开

展示:课件展示几幅漂亮的蜗牛图片。设问:你一般能在哪儿找到蜗牛呢? 生答:草丛,墙角。

设问:说明蜗牛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生答: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讲解: 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温暖、安静的环境内,如果空气湿度合适,除产卵时期以外,它都在空气充足的地方休息和活动。如果空气湿度过小,体内大量失水时,它便栖息于泥土中,蜗牛怕强光刺激,有明显的趋暗习性,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里,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它所能吃的东西特别多,如植物类、动物尸体、土壤中的残枝败叶等,甚至连土壤沙粒也能吃。蜗牛有特别的忍耐性,对冷、热、饥、旱,都有较强的忍耐性。当在休眠状态时,一般可达6个月之久的时间不吃不喝,有的甚至长达4年之久;蜗牛喜欢群居,特别是遇到不适环境的时候,它们会集成团生活在一起,相互保护。

设问:为了使我们更方便、更清晰、更好地观察蜗牛,需要借助什么工具? 生答:放大镜。

活动: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引导如何使用放大镜,归纳放大镜使用的要点。

一、放大镜的使用

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一般用玻璃做成,用手摸可以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放大镜能将观察现象放大,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后方,前后移动物体,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如果所要观察的物体不能移动,可以同时移动观察者的头部和放大镜,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图象。

学生活动一:学生明确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试着观察自己的指甲、头发等。

二、观察蜗牛

学生活动二:把蜗牛放在培养皿上,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在课本图2-2中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分。

蜗牛的外形特征

(1)壳:体外有一个螺旋状的外壳,它具有保护作用。(2)头部

触角:有两对,前一对较长,后一对较短。

眼:着生在长的一对触角的顶部,具有视觉作用。口:着生在触角的下方,具有摄取食物的作用。(3)腹部是较肥大的足,是运动器官。2.观察蜗牛的运动特点

学生活动三:观察蜗牛爬过的地方回答下列问题(1)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吗?

会留下粘液,由于足内有足腺,能分泌黏液。作用是可以减小摩擦,传递某些信息。(2)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

寻找食物,逃避敌害,繁殖后代等。3.蜗牛的生理特征 学生活动四:

用铅笔头分别清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哪个部位最敏感? 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在培养皿两边分别放一点米醋和几滴蔗糖,看蜗牛将怎么行动? 学生活动后要同学总结蜗牛的生理特性:蜗牛具有触觉,视觉,嗅觉和味觉,没有听觉。生物和非生物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还了解了蜗牛一旦受外界的刺激(如铅笔头触碰),蜗牛就会很快作出反应。

问:那么请问我用铅笔碰课桌,课桌有什么反应?

点拨:这是由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生物对刺激有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这是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之一。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是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讨论:

下面我们以蜗牛为生物的代表、课桌为非生物的代表说说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结构,并指出眼、口、足、壳、触角等部位。请一位同学描述蜗牛的结构,最好是指着图片说明。等学生出现问题后,再做总结分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对问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从形象中抽象规律和答案。

设问:蜗牛为什么要四处爬行呢? 生答:找食物。探究:

(1)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怎样找到食物的呢?引导学生以人为例,得出人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感知外界环境。蜗牛有这些感觉吗?

(2)给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方案;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

交流评价:引导各组间交流和合作,协调各组的优缺点,鼓励每一位同学上台发言、汇报、讲解、提问。在各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蜗牛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特定反应。

小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三、课外探究

给你青菜的嫩叶、老叶、根、糖、肉,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喜欢吃什么?

五、板书设计 :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

生物:能繁殖、生长、新陈代谢、生长 1.人类的自然环境 非生物

2.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植物

植物界 通过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

动物

7.生物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篇七

在生物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 是生物教师在备课推理与确定教学目标, 开拓备课思路, 构思教学策略和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内容, 是完成生物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情感价值观, 应为每个教师深思的课题.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教改是学生生物素养提高的捷径

就传统的中学生物科学体系来讲, 从学科内容的编写和传授上, 都突出知识传承的发展脉络, 即按照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模式进行循序地讲述, 在讲述过程中往往是从低等到高等, 分门别类, 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其目的是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 知识结构构建方面传讲知识, 以便学生容易掌握生物知识体系.然而, 在当今信息渗透各个行业领域的社会中, 这种重知识传承, 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凸显出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就知识传承方面, 应当传承的不是信息量, 而是信息的质量.传统的知识的传授方式越来越突出求大面宽, 严重挤压着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相去甚远,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进行有选择意义的学习.

在这方面,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给了生物教师切身的启发和指导.如在教学中结合活动, 突出学生自主地观察、实践、调查和资料分析等一系列科学探究举措, 是教学中必须推敲和选择实施的.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学生能力的发展水平和需要, 先安排思维与操作技能要求较低和容易做到的探究活动.如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物做起, 循序渐进地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并采用多途径的一些探究活动.如制作切片, 装片到对比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等, 通过学生主动实践来寻求知识的答案, 而不是光凭教师手舞足蹈地去演示或讲解.在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技能训练中就不知不觉地强化了学生的生物知识素养和生物知识体系.

二、教材是为学生生物素养提高设定的航标

生物教科书不光从深度和广度给生物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可实践的超前思维模式, 还强调了教师要从当地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 因地施教, 因人施教.如通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中的图片——“小鸟何辜”, 学生就能自然联系到当地某些人对鸟的伤害, 引起学生对其他图片分析讨论的兴趣.如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应对, 就无形地把生物教学推向了“本本”的深渊中, 不但有违目标教育的实施, 而成了栓在教科书上的一只蚂蚁, 总是探不出新思路、新教法来, 并且越“缠”范围越小, 营造不出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课堂氛围.

在构思和确立讲课目标时, 如能灵活地开合思维之门, 把思维精力放到对教科书的深度探究上和对所教学生每天思想波动的真实全面的了解上, 设计出具有课堂操作价值的教学方案, 才能使自身的教学处在淙淙小溪中, 永远有清晰的思维出现.

清晰思维的存在, 当然与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有关, 但自身的业务水平, 不是靠一两本专业书就能一蹴而就的, 务在通过涉猎其他各学科领域, 使自身的知识框架硬郎起来, 在备课举例与讲课引证时才能游刃有余, 课堂就不再是传授、解惑一门学科知识的“专卖店”而是一个“超市”;不是一本生物“经典”, 而是一本“笔记本电脑”.如是, 无论你怎样去设计课堂, 都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赞许.

三、课堂是为学生生物素养提高搭建的平台

初中生物教师面对的, 不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的传承, 而是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的素养和发展, 即提高每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公民素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所涵盖的相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追求的是可以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 获得一种个体化的充分发展的人际交流与合作, 以便共同进步.所以, 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 为不同的学生搭建一个发散性的、开放性的、留有余地的发展平台.

发散性课堂平台的搭建, 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的是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生活, 从事经济生产, 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以及应有的探究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概念就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点, 是每一个生物教师要心领神会的.否则, 就无法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清晰的教学思路, 在课堂上对生物的讲解总嫌不过瘾, 不到位, 于是就设法补充, 结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弱化了学生的生物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皆在提高学生生物素养, 改变学生重知识轻素养的传统学习方法和思维意识.所以, 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为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践等探究活动, 获得信息, 掌握和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

设定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目标时, 要有侧重点, 不能面面俱到, 该要的、能做到的, 必须要有, 做不到的、不该要的, 就不要生搬硬套地写入教案, 否则只会加重备课负担, 空耗精力.

8.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物味” 篇八

一、色彩纷呈的课程导入

能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存在于我们的每一个活动之中,但是看不到,摸不着,而且初一的学生缺少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从课堂开头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的能量都是从有机物中释放出来的,让学生对能量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各位参赛老师可谓各显神通。有动画导入的,开头放一段大力水手波比从菠菜中获得能量的视频,再加上恰当的提问,让学生明白有机物中含有能量;有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的,从登山,长跑后会感到饥饿,要补充食物获得能量;更有老师索性从神舟八号发射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从哪里来引入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论中,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些不同的导入合理、恰当、精彩,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抓住学生的心,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颖灵活的内容处理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从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个角度了解能量和释放与呼吸的关系,描述什么叫呼吸作用,了解呼吸释放的能量在生命活动中被利用的问题。教师在围绕这些目标的达成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新颖灵活的处理。有从分析人的呼吸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过渡到动物的呼吸进而提问:植物会呼吸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动手设计实验,验证植物和动物一样也要靠呼吸来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也有直接从植物呼吸分析再和人的呼吸一起分析比较得出呼吸作用概念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方法和风格,都是要更出色地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性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本节课的实验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让每个学生感受呼吸,对澄清石灰水吹气感受呼出气体中存在较多的二氧化碳;在测定植物呼吸和动物呼吸相同时也用了别致的方法,用点燃的火柴伸入植物呼吸的瓶子看是否熄灭来证实植物呼吸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更有老师改进课本原有的实验,改为用针管吸气伸入澄清石灰水鉴别二氧化碳,用点燃的火柴再伸入针筒内看燃烧的情况鉴别氧气等,实验设计可谓新颖别致,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初中生物单因素变量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对照”实验也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实验中,“活的生物才能呼吸,死的生物不能呼吸”,从而得出结论———呼吸是生命的标志。

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标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本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如测定呼吸频率,教师适当地引导,每个同学参与实验,测定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和运动后的呼吸频率,都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小组讨论,展示、评价等,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在验证植物呼吸实验过程中,有的老师找了很多植物材料让学生选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地纠正,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有的老师用黑色袋子将植物装在里面,学生在完成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的呈现迷惑不解,“山穷水复疑无路”时再将黑色袋子打开(里面有的是不同植物的不同器官,有的是没有生命的植物器官),学生恍然大悟,得出结论:原来只有活的细胞才能呼吸,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可见,实验教学的创新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9.生物和生物圈教案 篇九

第1课时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课程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早已不是什么神话。人类可以离开地球,到时别的星球上去。但是我们能否寻找到一个或是创造一个地球以外适合人类居住的生物圈呢?

【聚焦课标】

1、描述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所提供的条件——了解层次

2、分析说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的家园——理解层次

3、培养分析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经历、反应层次

4、增强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经历、反应层次。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并填写以下内容

1、生物圈是指 的总称,也是地球上 生态系统。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等基本条件。

3、实验的失败说明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合作学习】

(一)、分析生物圈Ⅱ号

读一读:

再读教材中“生物圈Ⅱ号”,思考并小组讨论:

找一找:

1、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

2、它为科学家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说一说:

1、实验了1年多,生物园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

议一议:

1、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

2、“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3、太阳系的其它行星能否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条件,能说一说各主要原因吗?

通过“生物圈Ⅱ号”材料的学习分析我能得出的结论:

(二)、分析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园

读一读:

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

填一填: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不可少的条件?

说一说;

1、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后果如何?

2、请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

3、为了保护生物圈,国际组织研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能举例吗?

议一议:

立足于现实生活,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圈做些什么呢?

(三)、完成概念图

概念 为人类生存提供的条件

【巩固练习】

1、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 。

2、生物生存环境的范围包括地面以上约 的高度,地面以下 的深度。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水涝时,被淹没在水下的农作物死亡的原因是()

A缺少空气 B温度太高 C水太多 D温度太低

5、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说明 。

10.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十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 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11.生物物理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生物;校本课程;实验;初中

一、课程开发背景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在初中、高中的课标里都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且在课程目标的能力目标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即“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和用具,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在全国大部分的高考题和中考题中都涉及实验题,在大部分的省市中考、会考都将实验操作考试纳入考查之列。因此,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技能势在必行。

结合我校的情况,特色化学校是我校的发展目标,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因此,开发什么样的生物校本课程是生物教师的重要任务。生物的学科特点是一门实验科学,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因为课时少(一周两节课)、现代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很多时候实验课和演示实验越来越少,学生的实验技能堪忧,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学期,考生物实验时大部分学生是临时抱佛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七、八年级开设了《生物实验营》这门校本课,目的就是希望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同时,生物实验技能、实验探究的思维为八、九年级的物理、化学实验奠定基础,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获得的过程性知识要比课堂学习中掌握得更扎实。

二、课程目标

1.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熟练正确应用显微镜,以及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能归纳总结显微镜使用的规律。

3.通过科学家的故事了解生物科学发展史,并学习科学家工作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学期中养成严谨、求知、创新、诚实、怀疑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观察法。第一节:科学家的故事,主要内容:“珍妮古道尔与黑猩猩”;方法聚焦:观察法;课时:1课时。第二节:观察法,主要内容:观察的规律,借助显微镜(原理)、录像机(北极熊)望远镜(鸟类)等的观察;活动:观察校园植物的叶片;课时:1课时。第三节:使用显微镜,主要内容: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固定装片;活动:制作临时装片;高倍观察细胞,归纳总结显微镜使用规律;课时:3课时。

第二章:科学探究(实验法)。第一节:科学家的故事,主要内容:弗莱明青霉素的故事,腐肉生蛆的故事,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课时:1课时。第二节:你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吗?主要内容:列举多个现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同时通过活动说明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需要假设;课时:1课时。第三节:怎样制订计划?主要内容:根据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在设置实验过程中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原则”;活动:制订计划;课时:2课时。第四节: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现象,用简练的语言得出结论。(这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多加练习);课时:1课时。第五节:练习科学探究,主要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限定主题: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探究光合作用产物淀粉、探究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食物对蚂蚁运动行为的影响等);课时:2课时。第六节:自主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探究主题可以自拟,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如:鲜花保鲜、设计适合自己的椅子、雾霾防治等,并展示;课时:3课时。

第三章:调查法;主要内容:活动:调查校园生物。(条件不具备的可换成调查近视率),并展示;课时:2课时。

第四章:资料分析法,主要内容:提供多则资料,练习资料分析法,并且每个小组选主题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并展示;课时:2课时。

第五章:比较法;主要内容:通过比较法在生物进化上的应用实例,植物分类;课时:1课时。

四、课程实施

1.适合学生: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

2.课时计划:本课程教学内容共需要19-20课时完成,每课时40分钟。教师可独立授课,亦可组内合作授课,组内授课最好以某个主题为单位进行。

3.设备要求:多媒体教室或者是实验室教学,按照教学需要进行。

4.校本教材:自编校本教材。

五、课程评价

通过教师和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活动观察、小组任务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以A、B、C、D),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在学期末予以鼓励。

参考文献:

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4.

12.生物学实验中的生物危害 篇十二

在生物学实验中, 其所涉及的生物危害近年来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生物危害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避免, 不仅会给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带来影响, 而且还会威胁到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所以, 了解生物危害的分级和类型,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生物危害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应该引起实验人员的高度重视。

1 生物危害的分级

1.1 第一级生物危害

这类微生物一般来说不会对个人或群体产生危害, 对人或动物致病的可能也相对较低。

1.2 第二级生物危害

这类微生物对人或群体的危害都比较低, 其病原体能够导致人或动物致病。如果将这些微生物使用在实验室中, 则会相对减少这类微生物造成的危害。但需要注意的是, 一旦将这些微生物暴露于实验室中, 便有可能引发实验室感染, 但如果安排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则可以将传染进行有效控制。

1.3 第三级生物危害

这类微生物对个人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相对而言, 对群体的危害性则比较弱。其病原体能够使人或动物产生比较严重的疾病, 但并不具备传染性。目前, 对于此类微生物, 预防措施上已经十分成熟了。

1.4 第四级生物危害

这类微生物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群体, 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其病原体会使人或动物产生严重的疾病, 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WHO对生物危害级别的划分, 综合考虑了4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微生物是否致病和致病程度;其次是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和是否具有传染性;再次是对于微生物的生物危害, 是否具有相应的防护措施;最后是对疾病是否具有有效的治疗措施。

2 生物学实验中的生物危害类型

就目前生物学实验中的生物危害来看, 大致包括两种类型, 即微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和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接下来, 笔者就对这两种类型的生物危害进行简要介绍。

2.1 微生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

在过去的时间里, 我国的生物安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 很多看似普遍的病例都会给实验室的人员造成威胁。但近年来, 随着生物安全技术不断成熟, 这些疾病已经具有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疾病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但是, 由于微生物的新种、新属乃至新目的不断发现, 从而导致微生物实验人员经常会受到意外感染,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实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这种微生物的接触较多, 对生物危害的严重性缺乏正确认识, 防护措施不完善导致的。

在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 最主要的危害因素就是气溶胶释放, 实验中, 能够导致气溶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移液操作中引起的串珠、液膜爆裂;接种过程中以火焰灼烧已被沾染的接种棒;琼脂培养、深层培养、注射和高速匀浆等, 都会导致气溶胶的产生, 进而给人或动物的安全造成威胁。

微生物实验室吸入途径的感染, 由于其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小, 所以, 如果不是浓度较高, 一般情况下很难被察觉, 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 便会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有研究表明, 一般的实验室过程几乎80%与意外事故无关的感染都起因于日溶胶的危害。就气溶胶的危害作用来看, 其主要取决于自身所包含的病原体微生物或毒害活性物质的性质及周围的大气环境条件。一般由呼吸道吸入的感染剂量要比其他方式低100万左右, 其危害作用要特别引起重视。

2.2 动物实验中的生物危害

在动物实验过程中, 其所涉及的危害因素包含了多种类型, 比如说人畜共患病的传染、病原体的播散、动物饲养设施或管理不善造成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引起实验的感染等。这些危害因素的存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员和动物的安全。

就目前动物实验中发生感染的主要途径来看, 大致包括4个方面: (1) 经口感染。由于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丰富的经验, 对病菌的传染途径缺乏全面了解, 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手指接触到嘴唇的行为, 导致感染。 (2) 经呼吸道感染。这类感染途径主要依靠的是大量病原体所形成的气溶胶, 尤其是在实验室内更换动物笼内垫料时, 更对造成大量感染性气溶胶的飞扬播散, 进而导致感染。 (3) 昆虫媒介传播。对于感染动物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实验人员必须对寄生虫进行认真排除, 实验室中应该设有可靠的设施来防止蚊、蝇等昆虫的侵入, 避免通过昆虫媒介发生感染。 (4) 创伤及粘膜接触感染。在实验过程中, 由于操作不慎, 被注射器针头刺伤或在剖检时被手术刀割伤也会导致实验人员感染。一旦发生此类感染, 应及时进行医疗处理, 降低感染对试验人员身体造成的伤害。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生物实验中, 生物危害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和类型, 如果我们想要从根本上降低生物实验所产生的危害, 除了要做好设备的防护措施之外, 还要确保实验人员能够对生物学危害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 并确保其能够在实验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从而进一步降低生物危害程度, 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摘要:主要以生物学实验为例, 对试验中所涉及的生物危害进行研究, 做到对生物危害的全面掌握, 这样一来, 既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又可以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生物危害

参考文献

[1]吕中, 杨浩, 程波.高校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有毒物质的危害与防护[J].实验室科学, 2012 (6) .

[2]沈锡权.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溴化乙锭的安全使用与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2 (2) .

上一篇:关于开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我自工作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