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共13篇)
1.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一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文/吕娜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着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你看许多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就比如《白杨》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叙述性的描述,让人想到边疆建设者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抓住德育的契机,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知道,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一说到上课我们很多人都注意到导入这个环节,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渗透点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二十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心情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亲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爱学习、能敬业、敢创新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当然我的思考还有些不成熟,还有许多的欠缺。但让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所以语文学科更能容易把握德育的契机。
2.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二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像《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战士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得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去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语感训练中进行德育渗透
多年的一线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如《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这种高大挺秀的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
三、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如教学《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如杭州湾大桥)。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同时也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从而爱祖国,更爱充满智慧的祖国人民。
四、在习作训练中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写的结合中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而我们教师在作文讲评时,不能光找优秀生的作文,还须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发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习作训练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进行书面表达的同时,也受到了人格的教育。
五、在语文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优化学生心理,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遵照国家教委新课程计划的规定,设置了小学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通过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对培养健康心理有所裨益。
比如我在五年级第二学期中开办了“故事会”主题活动,学生踊跃发言,连班里平时语文最差的一位同学手也举得老高,而她的故事也讲得生动有趣。从此,这位同学大大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不健康心理也摒弃了,现在这位同学的成绩已居班级中游。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施展提供了大舞台,它既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又可以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三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 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 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火红的党旗》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各部分象征什么?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三维目标”也要求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行德育渗透。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制定渗透计划。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它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予一定的褒贬爱憎。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有一个道德教育的目标。因此,新学期开始,教师应该定出本期的德育重点,有意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智育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合理地统筹安排,制定出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二、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课文的德育功能。
1、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2、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有的课文,由于时代距离现在太远,所以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自幼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这样的意境呢?而时代背景往往与作者的写作动机紧密相连。所以背景介绍对有些课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夏夜的美》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图片,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庐山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4、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5、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邓小平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
三、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好模仿、崇拜偶像是他们的特点,课本中虽有许多品德高尚的人物是他们的榜样,但远没有现实榜样好。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极好的学习榜样。教师要
以身作则。教师的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会给学生很好的影响;教师的谦虚有礼,勤学好问,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受到感染,使之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5.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论文 篇五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1、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一些层次性很强的.系列问题:先,弄清基本意思,又感悟到字、词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学教学“碴”字,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2、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从多媒体优势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如在导学《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了成千上万的鱼在浅水洼里的情景后,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担心。,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三、从有感情朗读入手,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四、从写话训练入手,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6.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一、营造特色班队文化,提高班级生活质量
上学年,我们启动了“我的班级,我的家”的个性化班级文化创建活动,各班制定了创建规划,进行了精心的教室布置,形成了独特的班规班纪和催人向上的班级口号。下学期,我们则鼓励引领各班将班级精神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营造独特的班级生活行为文化,唤醒学生爱班级,爱学习的积极情感。这种由制度文化向行为文化的转变,实现了有形与无痕的畅游,各班的特色文化日渐凸显。代维老师刚调入本校时接手六3班,他发现这个班级以前在成绩、纪律、活动等方面表现都不是很理想,于是创设了以“乌龟精神---天天进步”为主题的班级文化,乌龟虽然慢,但能不断奋进,他希望孩子们能增强信心,一点一点进步,他们班级的座右铭就是“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后来,他的班级已创造了年级三个第一,即早晨晨读最自觉,清洁区清洁打扫最及时,最利索,数学抽考年级第一,孩子们正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朝前进。xx老师班的教室布置有一块小园地,叫“教你玩”,如果谁发明了一个又安全、又省时的小游戏就将它的规则玩法粘贴在上面,同学们玩的最多的游戏发明者即可得到班级奖励。这种班级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又解决了下课疯闹的问题,更是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做事的规范。一进谈慧老师班,你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味所包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主题班刊被一幅书卷徐徐展开,名人读书侧记,班级读书小明星,好书推介装点着这幅美丽的画卷。班上的学生博客推介栏都是读书交流最踊跃的同学的网址,还有一个版块是“书山有路”,学生按书的分类级别阅读,通过测试后相片即登一级山,同学们开展了热火朝天的读书晋级活动。最可爱的是他们班的班级公约居然是“我们约定”:每天都要读一小时书,哪怕我们在何处,在何时;每天都要做一次读书笔记,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每天都要和他人交流一下读书心得,不管他是谁,不管多久……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熏陶下,学生怎不留下行为的痕迹?
二、规范“四处行为”,落实养成教育
“四处行为”的养成教育在一年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规范引领:学校编写了“四处行为歌”,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并遵守讲述的规范。第二阶段是监督约束:大队部充分发挥“四处行为巡逻队”学生监督岗的功能,让学生管学生,并配以挂钩的流动红旗机制有力的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三阶段是自省自律。很多学生已经知道和有意地注意自己的行为。许B老师总结发言说得好,孩子必须明白在校园里哪些事情不该做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才能从心里上接受和遵守学校的规范。目前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最满意的是问好习惯,五五、四一、四二、六六、六七一贯坚持良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欣慰的是清洁卫生有所改善,三一、六五、三五、三六、五六等班级已经形成无老师管理的自觉状态。最担心的是课间行为,要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
三、推进“四名”工程活动,掀起学名人高潮
加拿大范梅南教授说,要让学生产生德育自觉,就要以“迷恋他人成长”为教育追求贯穿德育过程。本年度各班在坚持过去“四名”工程活动的同时,把侧重点放在了“学名人”上,开展了“走进他们的世界”探寻名人生平轶事系列活动。学校按文学名人、科学名人、战争名人、商界名人、领导名人、身边名人六大类下发到各年级,各班根据年级所分种类选择一位名人作为学习对象,参加了了解名人、感悟名人、亲近名人、学做名人四个序列的活动,走出名人的世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多多少少有了一些变化,有些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标了,并且能督促自己朝着目标努力了,哪怕只是把字写好;有些孩子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了,因为他终于知道谁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是他羡慕的人;有些孩子能克制自己不总犯错误了,有了想完善自己的愿望。 有形的活动,无痕的影响将我校的四名工程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四、搭建家校彩虹桥、携手共育栋梁材
信息时代,打电话,发短信,网上聊天,忙碌的老师和家长用最方便的形式交流和沟通。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可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访,却成了久违的活动。学校认为今年全省开展的“课外访万家”活动并不是一时新潮,而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教育活动。学校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同时,更多的是思考如何追求一种家访长效机制,多关注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使学校教育真正和家庭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最终得益在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上。我们紧紧遵循“两全”原则(教师全员参加,学生全体覆盖),以“三个四”为主线展开家访工作,即访前“四筹备”( 筹备一次宣传动员大会、班级家访计划、家访热线电话、“六先访”的特殊家访档案)访中“ 四落实”( 落实家访日时间、《家访手册》填写、博客的家访交流论坛、家长代表座谈会)、访后“四评选”(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手记、优秀家长、优秀案例)。
“搭建家校彩虹桥、携手共育栋梁材”是我们此次活动的初衷。老师们走家串户不怕辛苦,怕的是家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对一,单对单的传统模式的家访在家长学生眼里只是一种教育的常规工作,没能在他们心理掀起波澜,孩子们在家访后表现好几天又回归了原状,家长还是那个家长,学生还是那个学生。老师们感受到自己需要搭建的不仅是携手共育的桥梁,更需要搭建共育的“参照物”。 于是“交互访”在六个班级的六对家庭中开始了尝试,在选定对象前,我们还是做了慎重地思考:不能将此次家访变成对比似地数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促长学生之间攀比的心理,更不能强化孩子教育环境的落差。因此选择的两对家庭必须家境相当、家长素质相当、学生成绩相当。一个星期四的下午,班主任带着两个家庭的成员开始了“串门子”:他们彼此参观对方的家,了解孩子成长的经历,学习好的育子经验,听取老师对孩子的情况分析,商量今后的培育方向……“交互访”活动结束后,对于家长而言,发现的是差距,收获的是责任;对于学生而言,找到的是榜样,增强的是信心;对于教师而言,搭建的是携手,完成的是共育;对于学校而言,拓宽的是思想,形成的是特色。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平台,把家长们聚到一起共同研究,相互学习和借鉴行之有效的具体教育方法,真正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对家长和孩子及时的人文关怀,同时充分利用优秀家长的引领作用,带动了全体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可以这样说,一次携手“交互访”,使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都受到了教育。这次交互访也许反映不出明显的变化,但是它所带来的教育效果是普通家访难以达到的,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家长之间的相互比较,相互影响,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的教育合力是有分量的。
一年的工作结束,我一直在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德育,什么样的德育工作者?我理想中的德育应是学生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成为一种富有爱心、给人以道德智慧和美感的教育艺术。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是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的道理的人,他必须要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7.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一、确定重点渗透内容
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包含万象, 可以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有很多, 每篇课文的重点也是不一而同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前, 首先要确定重点的渗透内容,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主要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有的人》主要是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我选我》主要是渗透热爱集体的道德教育;《热爱生命》主要是渗透热爱生命的思想道德教育;《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渗透……对于不同的文章, 不同的侧重点, 我们要在不同的角度来渗透德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是经过编辑精挑细选的, 大多是在语言上无懈可击, 在思想上积极向上的, 每篇文章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 都会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剖析重点词句, 将暗含着德育教育意义的词句拿出来细细解析, 让学生充分的读和品悟, 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效果。其实很大程度上, 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包含在这一句句的话中, 通过这些话语的分析和品悟, 学生可以更加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会达到“春风化雨”的德育渗透效果。举例来说,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 作者细致描写了“我”的内心活动, 比如“不敢朝他那儿看”和“忍不住不看”, 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呢?我将这几个词汇指出来要求学生品读, 并问学生, “为什么不敢看?”“为什么又忍不住不看?”学生纷纷发言“因为他十分担心邱少云的处境”, 然后我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邱少云在烈火焚烧中却岿然不动?学生说, “因为邱少云怕被敌人发现”, 之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 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邱少云光辉的形象, 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战友之间那种心连着心的情谊, 更受到邱少云不畏牺牲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无论在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作文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作文是反应内心世界的一个直接载体, 它要求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 表述真正的自己,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德育效果。例如, 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 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 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复习六“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 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 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 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 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 ”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努力为集体作贡献, 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
四、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教育并非只是挂在口头上的, 并非只是课堂上的不痛不痒的教导, 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强化, 在各种课外活动中进行渗透。比如,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爱国诗歌朗诵大赛, 让学生比赛朗诵爱国主义的诗歌, 在朗诵中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可以开展主题班会, 就目前班级或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正面或者负面的德育素材进行深刻剖析, 让学生对一些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 再说说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做;也可以开展帮扶工作, 帮扶后进生, 互帮互助, 发扬乐于助人的传统精神;还可以带学生去敬老院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 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关爱老人的意识……这些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了德育的成效, 强化了德育的实践性。
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语文知识教学的任务, 还担任着学生道德和灵魂的导师, 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 春风化雨, 将德育不知不觉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 强化自身德育素养,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摘要: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这些发展目标中, “德”是位于首位的, 也就是说, 我们的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重要阶段, 而小学语文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很重要的一门学科, 因此, 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便有其自身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 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9) .
[2]韩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J].考试周刊, 2007 (15) .
[3]高慧荣.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7 (3) .
[4]谢桂妹.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J].广西教育, 2007 (Z1) .
8.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 德育 语文课堂教学 工具性 人文性
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范畴,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在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去。儿童的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未来,在儿童开始观察,开始认知,开始评价周围人事的成长过程中,就应当着手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更应该与德育教育有机渗透,相互融合。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传授,更要深度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德育感悟,帮助学生领悟生命的内涵,规范日常的行为,并通过语文教学的传递功能,将道德文化素养言传身教给年幼的學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真善美。
小学语文教育具备“基础”和“特殊”的双重属性。“基础性”在于其所属基础学科,以“文”为主,内容形象化、情感化。因此,其中的道德教育要因“文”施教。其“特殊性”在于:在充分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的基础上,将道德原则“渗”而“透”至学生的心灵,以达到“文”与“道”的和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小学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德育目标具体化,提问设计层次化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未来品德发展轨迹,在学生认知、思维与品德的互动下提出问题。
例如在《胖乎乎的小手》一文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1.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的这张画?
一年级的学生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半数以上的孩子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因为这张画画得很漂亮。这个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深一层次的德育教育。这时候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2.是仅仅喜欢这张画吗?
学生在无形的引导中有的重新思考着,有的再次看着课文,从表情中我感到他们正一步步靠近我所设置的德育目标,就在这个时候我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3.全家人喜欢的究竟是什么?
通过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走入情境,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感受到了文章中所蕴涵的爱的教育,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这种贯穿全文而富有挑战的问题,能启发学生充分读书,深入思考,使学生的认知与品德得到双重升华。
二、深度挖掘教材内容,问题设置多种形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模式的多样性,课堂上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难免过于单调。多数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乐于在同学老师面前表达自己观点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引入“辩论、讨论、分角色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学生拓展思维,各抒己见。
例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在极具诱惑力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否要保持诚实?”这样的问题一出,我们马上听到了孩子们的不同声音,有的说:“可以说谎,因为有时候这是善意的谎言。”有的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持诚实的心。”而教师则从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感受诚实的美德,认识到品德高尚的人任何时候都是诚实可信、毫不动摇的,从而完成德育教育的自然引申。
三、注重文章语言细节,捕捉德育渗透契机
语文是一门“大语文、小细节”的课程,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细节处捕捉到德育渗透的契机,并引导学生走向我们课堂中所引导的德育教育的方向,让学生如沐春风般地体会到德育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设置好的德育教育的目标。
例如《邱少云》一文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为什么用“才”而不是“共”?通过对这个小小细节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才”突出了战斗过程之短,领悟到这场战斗之所以在短时间内结束,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感动鼓舞。同时对革命前辈产生崇敬之情,和对祖国和平来之不易的珍惜。
9.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九
单位及姓名: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联系方式:高新区京东大道南昌孺子学校 黄奕环 电话:*** 邮编:330096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 相辅相成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是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 的“无痕”效果。
面对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已迫在眉睫。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地联系,曾经在低段年级中还有过语文与思想品德的合订教材,所以说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德育的特殊优势(新课程年级的教材特多),它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比如《看雪》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老师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这种对话形式的描述,怎么会不激起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怎么会不唤起孩子们企盼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故事叙事简单明白,可是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这恐怕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的情景,看到了那浓浓的乡音,听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两句话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对学生真正震撼的是与这种美好的愿望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是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德育渗透”意识,这不是思想道德所强加的,也不是什么阶级刻意要求的,而是《语文课程标 3
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显然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地位与要求。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目标其实就是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中情感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学科德育目标的渗透应当是无痕的、水到渠成。
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德育渗透”预设,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一个骨干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他也必须进行教学设计,只不过他是用一生在备课,用心在预备,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心中有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也能做到“德育渗透”预设,那么,他的课堂就能做到叙事与明理相协调,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相统一,能力培养与道德品质相一致,德育渗透将是无痕地水到渠成。根据多年的德育渗透实践,我认为可以做好几个环节的预设:
(一)在导语引入中渗透。
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导语引入渗透方法很多,谈话法、迁移法、复习法、提问法……只要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体会,这样的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二)通过文眼透视德育。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作者通过写在秋天时节,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达到学生对母亲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三)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
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
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如此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意识。
(四)在朗读讲解中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 5
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五)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的策略是: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上好一堂德育渗透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 6
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更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的更高境界,这正是文本的价值趋向所在。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我觉得,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生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上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明理提升,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例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体会他的心情,文中四次出现“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第一次是想帮助小树渡过寒冬,第二次是想帮助小鸟不用忍饥挨饿,第三次是想帮助不幸的西西有一双好腿。这里的明理和提升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从 7
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养成有爱心、能帮助他人的新一代优秀个人道德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应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参考资料:
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林弗尧《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10.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精选 篇十
《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对于寓言故事,孩子在之前就已接触过,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题材。 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是很吸引人的。而通过课堂教学,是希望孩子认识到故事背后的含义,在这篇文章中两只水罐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尤其是那只破水罐。但这样的道理,由老师说出来就显得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的过程让他们自己读出文本背后的文字含义。在学生回答中,有较多学生认为缺点也就是优点,这一点我马上指出这是不对的,缺点不是优点,这是不等同的,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在课外延伸方面,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哪只水罐?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都能围绕文本来回答。但课堂结尾,有一同学说:老师,我更喜欢挑水工,因为他不仅勤劳,而且他懂得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个回答是我没想到的,但却是真实的,我即时表扬了他。也让我感觉,在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以后,我更要注重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11.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58-01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呢?
一、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结合小学语文中的内容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与课文相联系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师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文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语文的热情。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也是关于自然发展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揭示语文知识中蕴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观点教育的事例比比皆是。
二、陶冶情操,潜移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
1、情感诱导法“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诚于衷而行于外,应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恰当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选择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语文学习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竞赛训练法利用儿童争强好胜、荣誉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适时的引入竞争机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组织学生竞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把荣誉表、成绩栏公布在校园中;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可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冠军赛、抢答赛等活动;为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说话完整、书写清楚等习惯,可定期组织“比谁听课最认真”、“比谁回答问题最完整”、“比谁的作业最清楚”的三比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觉性和自制力。
3、奖惩结合法心理学实验和经验均已表明,受奖励或表扬对于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而且有较长期的效应;受训斥或惩罚的激励作用次之;受忽视(见到其他同学受奖励或受惩罚)的激励作用再次之,未受到奖惩,也未见到别人受奖惩者,则成绩最差,无进步可言。但是,只有合理地、不过分地使用奖励和惩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心的训斥、责备、讥笑与讽刺,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碍于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发展。
三、示范导行,养成习惯
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要写工整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老师不但在课堂上应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谨言慎行,让学生耳濡目染,才能在学生中潜移默化,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开展活动,拓宽视野
1、通过语文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通过语文作业和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自己负责任的良好作风。
3、指导美读,渗透思想教育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语文课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结束语
12.略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二
一、教师必须要有德育渗透的这种意识
新课标明确提出,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教师德育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很不重视, 只知道一味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略了德育教育, 尤其对于农村小学而言,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学生在学校还有所收敛, 出了校门脏话连篇, 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到处可见。试问我们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吗?当然不愿意!那么我们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德育渗透的意识,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不然德育教学就是一句空话, 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
二、认真了解学生, 正确处理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的关系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我们开展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互动。德育教育更是如此。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深受长辈的宠爱, 对他人都缺乏关爱、给予和奉献精神, 其次他们意志力薄弱, 承受不起打击和挫折;再次叛逆心理强, 时不时和老师唱反调等等, 这都给我们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要认真地了解学生, 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 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我们不但要了解学生, 还要正确处理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不能花得时间太多, 不然会影响正常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找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正确处理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 不能主次不分、黑白颠倒。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很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 但每篇文章的德育意义却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所以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德育渗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 揭示课题的内涵, 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其次,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 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 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 从而以情激情, 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再者, 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 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 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 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最后, 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真善美和假恶丑, 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感受和体验, 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 将心比心地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 学会羞愧、同情、怜悯, 陶冶善良的心灵, 培育不泯的良知, 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13.小学一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篇十三
容当中。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有些文章丰富而生动,有介绍乐于助人的、有介绍独立自主完成事情的、还有介绍热爱祖国的等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讲授必须要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寻找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美德,感受感受关怀同学、乐于助人的快乐、幸福感受。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目标,并为之而努力。还有在语文教学中,要用各种形式来渗透德育内容,比如语文园地的学习,口语交际的学习等都能渗透德育的内容。要让他们在宽广的语境内学习美德,受到语文整体学科的熏陶,在课余时间可以开展讲故事,演讲、念儿歌等形式让学生来培养竞争意识和养成说话及感受美德教育。并热爱语文的源远流长,同时在美德教育中要多对差生经行关注,注意对他们的耐心及夸奖式的引导,让他们感受美,并做到美。
【小学语文德育论文: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美育渗透08-03
语文德育渗透课教案08-28
浅析教学游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09-29
三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08-05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德育渗透计划07-07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11-03
小学英语学科的德育渗透07-0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论文09-14
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0-07
第一学期小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