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4-07-12

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共9篇)

1.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一

关于 xx县社会治安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

在xx派出所实习期间,我对xx县域社会治安状况进行了一次实际的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到该所近期以来所立刑事案件有抢劫、盗窃、赌博、吸毒、诈骗、杀人、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交通肇事逃逸、重大责任事故、吸收非法存款所得、隐瞒犯罪所得等等,其中青少年和文化程度低下者违法犯罪居多。经过这次的实习生活,使我对当前xx县域社会的治安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这些存在的状况及问题,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会治安违法两抢一盗

前言

社会治安情况的好坏,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2012年1月到4月,为了更好地调查县域社会治安状况,我到xx县公安局所辖城区派出所——xx派出所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在我实习期间,我对xx域社会治安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实际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了解到了当前xx县域范围内的治安状况。在县委县政府、公安机关以及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城乡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抢夺、抢劫、盗窃等一系列新的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当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响极其强烈的焦点问题,直接危及群众的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大力加强对抢夺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增强公众的安全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县域社会治安状况的特点

1、抢劫、抢夺、偷盗等侵财案件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城区入室盗窃现象时有发生,案值虽不大,却严重影响了群众安全全感。

2、发案率以盗窃为主。2012年1月县域“两抢一盗”总立案数31起、2月县域“两抢一盗”总立案数23起。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

3、违法人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据统计,在2012年1月~2月所立刑事案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违法犯罪占全部违法犯罪的98%。

2、赌博现象严重。群众尤其是对招赌、聚众赌博问题反响很大

4、青少年犯罪势头有所上升,参与偷盗、打架的青少年较多。在城乡部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是非界限模糊、道德水准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将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创业上,而是沉迷崇尚武力、迷恋色情,有些青少年没有得到及时帮教,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校园周边和街道拐巷治安问题比较突出,时常发生打架斗殴、抢劫等违法案件。

6、社会不稳定因素还大量存在。就我县而言在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林权改革、企业改制、生态环保、医患纠纷、安全生产事故等方面诱发的上访、群体性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有些处理只是表面的,矛盾、问题仍然存在。

7、案多人少的矛盾依然突出,基层基础工作仍显薄弱。基层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干警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基层的法庭、司法所缺编、缺人、缺钱的问题也较突出,由于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力量薄弱,基层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预警管控和打击犯罪的能力均显不足。

8、监控网络不够完善。就我县而言,在很多重点区域、路段由于没有安装监控摄像探头,案件发生以后,在调查取证时难以捕捉到案发时的情况,以致于破案速度慢、破案率低。

9、发性的案件尤其是伤害案件较多.这类犯罪起因往往是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口角,双方在“评理”过程中发生争执、打斗导致的.他们在法律意识和情绪冲动的对抗中,许多农村人口的法律意识总是居于下风,但当犯罪既成后,被告人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深深的悔恨和自责。

10、爆竹非法生产、运输、销售仍没有得到根除

二、导致县域社会治安状况存在的原因

通过对各类案件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每个案件的共性研究和个性对比中,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1)是对犯罪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盗窃犯罪分子是从小偷小摸行为开始的,由于对犯罪的认识不够,只看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实施盗窃行为。(2)是居民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给犯罪分子创造了机会。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村庄“空壳化”和家庭“空巢化”现象较为普遍,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这些人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限制,自我防范能力较差。因此,犯罪分子瞄准这个群体,乘虚而入。(3)是青少年犯罪突出。由于青少年无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抢劫,甚至杀人谋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的频率非常高。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的危害是很深的。一些影视中播放的犯罪过程和人物语言的腐朽观点,不健康的书刊杂志、电子游戏中的大量宣扬暴力、色情的东西,强烈刺激着缺乏辨别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处于发育期青少年的感官,吞噬着他们纯洁的心灵。当青少年产生犯罪动机,在犯罪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就会实施犯罪。

2、当地基层组织职能弱化观念滞后是管理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入,原来计划经济下基层组织设置的有些岗位已不能很好的发挥职能作用,造成一些岗位功能缺位。如某些基层政府的司法办,原本设置功能是普法和处纠、定编人员较少,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纠纷大量增加,原有的编制已无法适应繁重的工作,他们整天忙于处理纠纷,而导致普法功能的弱化。另一方面,综合治理过程中一些部门过分强调职能部门的独立行使职能,导致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够,打、防、控预防体系没能建立健全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3、警力不足,对治安管理工作上台阶造成影响。比如在扫黄抓赌方面,有很多时候由于警力不够,公安机关在接到群众报警赶到现场后,看到赌馆里聚集了很多的赌徒,难以控制,导致处警成了形式问题,从而没有达到禁赌的目的。

4、基层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基层自治组织,对社会治安工作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现象依然存在,综治工作流于形式;一些乡、镇的巡防经费、人员待遇、安全技术防范装备经费得不到保障,群防群治组织难以为继;对流动人口和

私房出租仍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办法;对重点场所的管控上,相关部门齐抓共管不够,没有形成合力;社区和警务室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防治县域人口违法犯罪的建议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城区街面,特别是案件易发路段、区域的巡逻,降低案件的发生率

具体措施为:

1、为特巡警装备“警灯”(自行车)装备,实行亮灯巡逻,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震慑犯罪;

2、以凤仪镇社区为试点,推进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降低发案;

3、深化“红袖套”工程,推广“治安观察哨”,拓展信息渠道,提高破案率。

(二)加大刑事案件侦破力度,以当前开展的“扫黑除恶”、“打击盗窃摩托车”等专项行动为契机

通过抓现形,力争侦破一批案件、抓获一批犯罪分子,打击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维护社会稳定。具体措施为:

1、加强治安卡口建设与应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破案服务;

2、积极开展严打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犯罪;

3、积极开展信息化网上作战,力争现场抓获;

4、加大宣传力度,预防和减少因自我防范漏洞而出现的被盗抢、被诈骗案件的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创新管理,增强服务质量,提升警民和谐度

具体措施为:

1、以xx镇社区为试点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2、以110指挥服务台 “文明示范窗口”和擦亮我县各个服务窗口,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调整工作机制,进一步调动民警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

具体措施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办法,将民警工作效果与加班工资相

挂钩,最大限度地提高民警工作激情

(五)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群众创建稳定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以提高群众安全感。

一是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和意见,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将群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实现工作方法上由打击惩治向教育引导转变,工作管理上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转变,工作重心上由群众上访向政法机关下访转变;工作措施上由“堵”向“疏”转变。二是推行“社区网格化精细式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三是积极探索开展“平安协会”群众性自治防范组织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四是将道路交通安全和学校及周边安全治理工作纳入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主体考核内容,制订落实了督促指导包保责任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管理和整治。同时,强化落实并完善全镇各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和班级法制辅导员制度。五是开展“招募一百个志愿者、服务一千个小时、温暖一万个对象”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金沙”建设,对提升金沙整体文明程度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六是将与征地拆迁有关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动员公证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办理,为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出积极的贡献。七是开通语音普法热线,提高法律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提高群众满意度。

(六)加强巩固“严打”整治成果,纠正“重打轻防”倾向,下大力气狠抓治安防范基础工作。

一是进一步抓好以“五防网”和“基础防范、情报信息、视频监控、网络管控、打击整治”五网覆盖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改善城区特别是背街小巷、楼群院落的路灯照明,新增30名协勤加大对城区的巡逻管控力度,充分利用民力资源,建设“红袖套”队伍,认真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二是加强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特殊人口的管理,积极做好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工作,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工程及重点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源头预防稳控,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大力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进一步完善三级联动视频接访,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五是抓好综治宣传月工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促进全县社会和谐稳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2.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二

关键词:社会信任,一般信任,人际信任

一、导言

西方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齐美尔是最早对信任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学者。其后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理解更多的是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或人格特质, 持这种取向的学者编制了很多量表来测量人们在人际信任特质上的个体差异。[1]在重复博弈模型中, 经济学家得出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既然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任, 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可能因素和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策略选择的因素也就是影响信任形成的因素。[2]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 它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3]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从认为信任本质上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 采用“二分建构”的方法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4]。科尔曼和普特南都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涉及到了信任, 信任作为社会资本三要素之一, 社会资本的下降将导致信任度的下降, 信任与社会资本不能从理性的投资中获得, 只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获得[5]。本文的分析是基于我们在2009年夏天进行的社会质量的调查情况的资料展开。

二、关于一般信任状况

中国是低信任度社会还是高信任度社会?

观点一, 中国是低信任度的社会。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 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维系的特殊信任, 而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 中国人普遍地表示不信任[6]。福山认为诸如中国、意大利和法国这样的国家, 其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上的, 对家族之外的人缺乏信任, 因而是低信任度的社会。王飞雪认为中国人对人性善良抱有较强的信念, 但这种对人性表面上的高评价并不促进信任行为[7]。

观点二, 中国是高信任度的社会。由英格哈特主持的“世界价值研究计划”的结果表明中国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的比例高达60%, 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六年后, 英格哈特进行了新一轮的“世界价值调查”, 结果与之前的大同小异, 仍有超过50%的中国人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8]。王绍光、刘欣 (2002) 在1998年做的调查显示, 有30%的人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值得信任, 虽然这一结果比英格哈特的调查结果要低得多, 但是王绍光等人相信这样的结果在世界上仍然属于高信任度国家。

我们的调查同样询问了类似的问题, 即“您认为大部分人是否值得信任”, 调查的结果显示45%的人认为大部分人是值得信任的。从这一结果, 我们可以判断中国人的一般信任程度是比较高的。

三、关于人际信任状况

在人际信任方面, 我们考察了人们对于下列六种人员的信任程度:家人、朋友、邻居、医生、陌生人和外国人。我们得到的规律是, 对家人和朋友的信任程度非常高, 对邻居和医生的信任其次, 对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最低。这一结果表明了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在本质上由亲密的情感联系所维持的, 并且反映出很强的儒家文化背景。

(一) 对家人和朋友的高度信任

首先我们来看对于家人的信任。在目前的中国, 亲属仍然是个人获取保护和合作的社会安全网的主要来源。亲属关系提供了一种在陌生人中不易发生的可信任性和恩惠度的基础。正如韦伯指出的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的纯粹个人关系上”的, 对于那些置身于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人来说, 是普遍地不信任。所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由血缘关系所联系起来的亲密的情感基础导致了中国人对于家人的极高的信任度。其次我们来讨论对于朋友的信任。朋友并不是家庭成员也没有血缘关系, 怎么会有如此高的信任度呢?我们认为答案就是上文提及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只是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不是经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 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熟识和互动。彭泗清[9]曾经指出中国人相互之间信任的程度, 并非取决于双方所包含的先天的血缘关系, 而主要是取决于两人之间实际关系的好坏。因此, 中国人的人际信任除了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属成员外, 还包括与自己有着亲密的情感联系但非家庭成员的其他人 (如朋友) 。

(二) 对邻居和医生的中度信任

首先是对于邻居的信任。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可见在亲疏程度上远亲甚至比不上邻居。邻居同样不是经由血缘关系与某人相联系的, 而是表现出很强的地缘特征。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是经由地缘关系而建立的。这种地缘关系使人们共同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 逐渐形成所谓的共同体 (社区) 特征, 所以邻居之间已经不同于陌生人之间, 对邻居的信任自然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其次对于医生的信任是比较特殊的。医生应该属于陌生人的范畴, 对于陌生人来说是没有所谓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更多倾向于信任医生呢?医生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群体, 在与病人的互动中代表的不是其个人而是整个医疗体系和其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 与其说人们是信任医生本人还不如说人们信任的是其代表的医疗体系和专业知识。这种信任类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吉登斯那里, 作为脱域机制之一的专家系统是依赖于信任的。

(三) 对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低度信任

对于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最低, 不难理解, 就是人们对这两类人群的亲密的情感联系最弱, 或者说没有情感联系。我们仔细比较人们对这类人群的信任程度, 能够发现人们对外国人的信任要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 这点也许说明了中国人认为外国人要比中国人更讲诚信。值得一提的是, 高收入群体有64.7%的人信任外国人, 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外国人, 从而比其他群体更信任外国人。

四、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中国的社会信任状况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人际信任是由亲密的情感联系所维持的 (特殊信任) , 而另一方面这种特殊信任并不能全面地说明中国人的人际信任, 除了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属成员外, 这种信任还扩展到了非家庭成员, 通过长时间的熟识和互动, 从而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虽然中国人的信任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 但是这种影响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开放而不断减弱。所以考量信任状况, 或者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高信任社会或是低信任社会, 要从多方面进行。信任是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 只有在充分全面完整地认识和了解该文化与社会规范之后, 才有可能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所持有的信任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郑也夫, 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 (10)

[3]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4]岳瑨, 田海平.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径的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 (6)

[5]刘斌.信任问题研究述评.理论前言[J].2004年, (4)

[6]李伟民, 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 (3)

[7]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 (2)

[8]王绍光, 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2, (3)

3.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三

摘 要 本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广西各农村学校所开设健美操课程的状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农村学校健美操课程开展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师资状况、领导对开展健美操课程的态度、学生需求状况、场地器材状况等)。针对调研结果提出关于农村学校开展健美操课程的建议,为进一步推广健美操课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广西 农村学校 健美操 课程 状况

学校体育是以强身健体为主,不仅要使学生有强健的身体,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以便今后自己终生健身和指导他人健身[1]。健美操运动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它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其动作简单、健美、有力,是各年龄段人群运动锻炼的最佳体育项目,是那些不喜欢或者害怕剧烈运动、对抗性运动的人群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经常参与健美操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体质,促进人体健美,焕发精神,陶冶情操。学校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地方,健美操课程要走进农村学校,那就要看农村学校是否具备开设健美操课程的条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不同地区农村学校及老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了有关中学健美操课程开展的论文、报道,阅读与学校体育有关的书籍,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查阅文献和掌握中学开展健美操课程的实际情况基础上,设计了《农村学校健美操课程开展状况调查问卷》和《农村学校学生学习健美操兴趣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共设计问题11道,学生问卷共设计问题11道,向以上各农村学校部分体育老师发放问卷21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为93%;向以上各农村学校部分学生发放问卷680份,回收560份,回收率为82%。经信度、效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3.访谈法

对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和部分农村学校的校长、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体育课教学及健美操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及推广健美操课程教学的设想等,获得有利于本文研究的重要材料。

4.数理统计法

运动统计学中的相关统计公式及办法对问卷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并生成表格形式,为本文提供研究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学校健美操课程开设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得出结论,多数农村学校在健美操课程并没有得到普及。在所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有3/4所未开设健美操课程,占所调查总数75%;在所调查的210个老师中,仅有37个是健美操老师,占所调查总数的17.6%,其中有些教师还是“半路出家”的。由此可见,农村学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展并不普及。

(二)农村学校健美操课程未开设的原因

在所调查的210名教师中,没有开设健美操课程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健美操专业老师68.3%,23.8%是因为学校重视不够,4.8%是因为场地器材不足,其他原因占3.8%。缺乏健美操专业老师是因为:很多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是老教师,而且他们都是球类专业和田径专业出身的多,这些老师在他们执教之前,都曾未接触过健美操,不了解健美操是什么,只知道广播体操,因此,他们不具备健美操教学能力。同时也有老师透露,学校本身不重视体育与健康课,只重视文化课和升学率,甚至其他科目的老师认为,连上文化课的时间都不够,开那么多体育课能提高学习效率么。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人、财、物的效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和管理能力[2]。因此,要想使农村学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展顺利,首先应引起学校领导及有关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现在的体育老师中,仍然还有一大部分人的思想没有跟得上体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其教学方式和内容过于老套、简单,甚至采用“放羊式”教学来上课。在调查中,一些“半路出家”的健美操老师提到,场地、器材的欠缺,以及自身在培训时跟不上,只懂得一点套路,欠缺创编能力,音乐也没有好好收集,上起课来,死气沉沉的,没能教出健美操应有的活力和气氛,导致学生不大喜欢学。除了场地器材之外,有的健美操老师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没有要求,自己又懒,所以没有开设健美操课。

(三)农村学校生学习健美操兴趣状况

1.农村学校学生喜欢健美操状况

在农村学校中,了解健美操的学生占9.0%,喜欢健美操的学生有258人,占86.0%。喜欢健美操的原因是因为健美操运动能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富有时代感,再次是健美操运动能健身美体,运动动作优美、富有动感。除此之外,学生喜欢的健美操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异。按所占比率高低排下来,喜欢舞蹈类的人数最多,共占35.3%;喜欢动作变化多的有23.0%;喜欢以跑跳动作为主的有16.7%;喜欢套路的有14.0%;喜欢动作简单的有10.7%;喜欢自编操的有0.3%。了解健美操的学生是因为他们经常去文体娱乐活动广场玩,看见别人在做此运动,觉得时髦就参与到其中去,并慢慢的喜欢上这项运动。进一步分析健美操类型得知,动作简单型是适合一些协调性差的学生学习,易于他们掌握,并能从中感受到健美操运动带来的乐趣;舞蹈健美操既有舞蹈特色又有健身美体特色,特别受舞蹈爱好者的青睐;动作变化多可以使全身每块肌肉都能得到锻炼,经常参与此类型健身运动可塑造匀称身材;以跑跳为主的健美操,其冲击力、强度都比其它类型要大得多,但是经常参与这类型运动可以很好的提高心肺功能及下肢力量。由此可见,健美操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学生,尤其吸引那些不喜欢对抗性、剧烈性运动的学生。在健美操不断普及的今天,学生对该运动项目具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学习健美操,气氛活跃,情绪高昂,能集中精力做各种练习,促进学生大脑皮层兴奋,血糖升高,呼吸加快,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积极性[3],为农村学校开展健美操课程打下坚固的基础。

2.农村学校学生不喜欢健美操的原因

学生不喜欢健美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健美操运动是女孩子的运动,不好意思参加,这是男生普遍认为的,女生并非这样认为。学生不好意思参加健美操运动,感到害羞,使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动作丑,不美观,不喜欢别人看见自己在做动作,特别不喜欢异性看见。笔者认为,类似这些学生,更应该参与健美操运动,因为只有敢于在别人面前表现,才能消除自身的害羞感,才能看清自己不足的一面。不过,农村学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害羞心理和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学校应该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来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这种不良心理行为。

原因之二,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现在的素质教育中,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想方设法补课、占用课外时间,致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大大受到限制,学生体质也因此严重下降。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1995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及身体柔韧性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4]。而健美操运动既能促进人体内脏器官、呼吸、循环、消化、神经系统合机能的提高,又能发展柔韧性、力量、协调性、灵巧等身体素质,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增进健康,增强体质[5]。

原因之三,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中学体育课教学中,教学设施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教美操教学场所包括音响、镜子、平坦地板。调查显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场所大多是室外场地为主,没有固定的、没有镜子也没有大音响,所以,良好的教学场地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原因之四,健美操运动动作难度大。学生对学习健美操的难度动作信心学好,这对健美操课程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原因之五,学校不开设健美操课,老师也从未向他们提其过,自己也不曾通过影像、网路了解过或去参与。

健美操运动在文化底蕴较低的农村及农村学校均未得到普及。根据对农村学校支教和实习的健美操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农村学校学生由于不了解健美操而不喜欢这项运动的学生占81.0%,而了解健美操并参与该项运动而渐渐热爱健美操的学生占92%。由此可见学生不喜欢健美操原因只是对健美操没有足够的认知和没有参与到健美操运动上来。

三、农村学校对开设健美操课程的态度

尽管有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健美操课程,也没有健美操老师,但是,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开设健美操课程表示赞同、支持。在调查老师对开设健美操课的态度中显示,77.5%认为有必要开设健美操课程,95.0%觉得需要进修健美操或聘用、录用健美操老师。由此可见,健美操课程在多数体育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逐渐升高,老师从不了解健美操到了解健美操、从接触健美操到认可健美操运动价值已有了一个质和量的飞跃。在调查学生对开设健美操课的态度中显示,67%认为希望学校增加健美操课;70%希望学校增加健美操老师。学生对健美操很感兴趣,非常希望学校开设健美操课和增加健美操老师。在对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进行访谈显示,健美操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其对学生身心、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学校由于条件比较好,教师师资结构比较完善,很多学校都开展健美操课程,取得很好效果,而农村学校办学软件硬件较差,师资结构不完善导致很多课程无法开课。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几年要加大农村学校的投入,在短时间内将健美操课程列入学校体育课内容当中。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健美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韵律感、节奏感和较高的锻炼价值,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青睐。其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审美能力、身体机能,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完善个性,建立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丰富校园文化,增进素质教育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健美操需要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适合在农村学校开展、推广[6]。

2.农村学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展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重视不够足等原因而受到严重影响、制约。

3.学生对健美操都很感兴趣,很期待学校开课;老师对健美操的了解逐渐加深,希望能有机会进修;有关部门及领导对开设健美操课表示赞同并努力创造条件,为农村学校开设健美操课创造所需各种条件,未来短时间内将得到普及。

(二)建议

1.普及中学健美操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体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领导应重视、支持。

2.组织各有条件的老师进行观摩、培训,从而来弥补师资方面的不足,缓解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使健美操的教学状况得到改善,从而推动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和普及[3]。

3.提高老师对健美操运动价值的认可逐渐得到,这些是中学推广和普及健美操的良好前提条件。

4.在开设健美操课程的同时,最好成立兴趣班,并组织好课余的学习与训练,条件成熟时可适当做些表演和参加比赛。

5.体育院校应加大健美操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鼓励健美操专业学生到校外进行表演、宣传,扩大健美操知名度和提高健美操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淑娇.大众健美操的普及与发展[J].科协论坛.2007.5.

[2] 王操惠.大众健美操在我国的发展略论[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 李慧娟.浅析健身健美操对学生身心的影响[J].体·音·美.2006.11.

4.对当前水上治安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一、当前我市水上治安基本状况

(一)涉恶违法犯罪依然存在。水上渔民受地域、氏族等陈旧思想影响,形成了一些帮派。在长江口捕鱼的江苏渔民中就分成灌南帮、响水帮、射阳派等。来自浙江、福建、山东、辽宁等省的渔民中,也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帮派。他们在捕捞、停泊时,借人多势众,欺压异地船只和船民,去年以来已发生此类事件16起,成为影响沿江沿海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之一。曾在连兴港、五仓港称霸一时,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灌南籍恶势力人员贺四前期又回到连兴港拉帮结派,欺行霸市,殴打无辜,社会影响较为恶劣。

(二)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案件屡屡发生。无论是沿江沿海还是内河水域,船只之间为争泊位、抢航道、霸码头、占摊位、抬价格、拉销售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较为突出,今年已发生此类纠纷30余起。3月20日,30余条灌南、辽宁等地渔船在三和港为争抢航道,船员持篙子、铁棒等互相殴斗,水警大队接报后迅速出警,及时平息了事件。

(三)私渡现象屡禁不止。去年,水警部门通过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先后查处了私渡违法行为人25名,私渡现象得到有效遏止。但今年以来,红阳、头兴、灯杆等港口又出现私渡现象,私渡船只吨位小,抗风能力差,缺乏救生设施,一旦遇到大风恶浪,极易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今春以来,因海水倒灌,三和港外侧江心沙背泥螺大量繁殖生长,北新等地群众搭乘无证农用船到江中拾泥螺,虽多次教育制止,但效果不甚明显。

(四)翻沉船、火灾等事故隐患突出。长江沿线的外来捕鱼船中,60%以上的船只吨位小、船质破旧、设施落后,部分船员驾驶技术不熟练,缺乏潮汛知识及违章作业,极易发生翻沉船事故。全市水域70%以上的船只没有消防设施,即使有消防设施的船只,也残缺不全,或已过时失效。有的运输船电路老化,机舱积污严重,桶装液化气使用管理不严,火灾隐患突出。

(五)偷盗现象时有发生。严打整治斗争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及时打击处理了一大批盗窃犯罪嫌疑人,偷盗家禽家畜案件多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但在内河主航道两侧和船只停泊处周边,群众饲养的家禽家畜、种植的瓜果蔬菜及养殖的鱼蟹被盗现象仍时有发生。此外,外来渔船还在江海水域禁捕期间实施偷捕,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二、当前我市水上治安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水上治安管理体制不顺。我市的水上治安管理工作涉及交通、水务、渔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未能形成水上治安管理合力。且有关部门要求公安机关参与配合的多,主动协作配合公安机关的少,正常的水上治安管理工作很难开展。

二是水上警力不足,水警部门经费缺乏,装备落后。水警大队2001年11月和治安大队分开办公后,现有民警6名,其中大队部2人,长江水上所4人,大队领导既要抓队伍建设,又要抓业务工作,同时还要抓全市水上治安管理的检查指导,任务繁重。船艇是水警工作的必须装备,目前水警部门只有1条小艇,再加上警力的严重缺乏,长江沿线水上治安管理无法有效开展,水上治安管理防范巡逻无法正常进行,由此带来工作上的诸多被动。

三是流出地办证等源头管理措施不到位。水上船只流动频繁,船员以船为家,与社会接触较少,不易管理。且流出地公安机关等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弱化了办证、验审等日常工作,致使部分船只处于漏管状态,给流入地水上治安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改进和加强水上治安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治安联防协作机制,加强水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一是改变水域管理公安机关唱“独脚戏”现象。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综治办牵头,把涉及水上管理的交通、海事、水务、渔政及工商、税务等部门组织起来,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水上治安综合治理合力。二是强化水上治安管理工作格局,克服水警部门单打局面。要逐步形成由水警大队为主负责,乡镇派出所分工负责,市局机关各业务部门配合的全市水上治安管理工作格局。尤其是乡镇派出所要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将水上治安管理工作列为治安管理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兼职民警要认真做好水上治安管理工作,不能兼而不管,似管非管,管而不严。三是加强水上治安管理协作区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乡镇、港口为单位,组建由有关部门参与,以派出所分管领导和兼职民警具体负责,周边村组干部和船民治安积极分子协作的工作组,履行日常水上治安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水上治安防控体系,有效提高公安机关驾驭水上治安能力。四是全面推进水上治安管理规范化建设。水警部门要强化水上基础工作,坚持船来登记,船走注销,做好船民船舶证簿牌的登记发证工作,并及时采集、输入数据资料,逐步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二)因地制宜开展水上重点整治,不断改善水上治安环境。坚持严打方针,组织区域性、方面性的重点整治,解决突出治安问题。一是加大对水域恶势力的打击力度。通过治安信息网络和社会调查、踏船检查等途径全面收集、梳理涉黑涉恶线索,及时发现和快速查处涉水黑恶势力,摧毁其经济基础,深挖“保护伞”。建立健全水上扫黑除恶领导责任制和防范打击黑恶势力的长效机制,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决不让其滋长蔓延。二是明确侦查破案主攻目标,打现行,破大案,追逃犯。对发生在水上的刑事案件要快侦快破,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要进一步强化追逃意识,落实追逃责任制。加强经常性的踏船检查,发现可疑对象和线索,一追到底。三是深入社会调查,切实掌握水上治安动态。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的原则,不断开展针对性专项整治,积极营造良好的水面治安环境。此外,还要组织经常性的水上治安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不安全隐患,杜绝火灾、翻沉船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切实保护渔船生产安全和船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切实做好矛盾的排查调解工作,遏制重大治安事件和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坚持重在防范的原则,对各种不安定事端和苗头性、倾向性矛盾及时排查掌握,分级分层次调解。遇有重大不安定事端、打群架等突出治安事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采取果断措施,全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善于发现有组织、跨地区的串联、聚会和群体性上访闹事等深层次、预警性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坚决杜绝因工作失当而贻误战机,导致矛盾激化,事端扩大。水警部门要建立水上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模拟实战演练,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义县农村普法状况社会调查 篇五

一、引言

调查目的:对义县农村地区法律建设的现时情况及其特点,和农村人对法律的看法及当遇到法律纠纷时采取方法以及这种现象所存在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义县农村法律的教育和普及程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调查时间:2013年3月26日--4月10日

调查对象:义县刘龙台镇村民、村干部、农民工等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报告主要是采用以走访为主,其它调查方式为辅的调查方式。

二、调查内容

通过在义县刘龙台镇走访及调查,我发现,农民关心的涉法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征地补偿问题。之所以征地补偿问题会成为义县农村居民首要的法律问题,我通过调查后得知,这是由于义县正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致使政府需要征地,征地必然带来补偿,而补偿当中产生法律纠纷也就不为奇怪了。产生法律纠纷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而产生法律纠纷的原因却是复杂的,涉及的当事人无非就是政府和当地村民。可能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一是赔偿价款协商不一致,政府所付的补偿款项少,致使村民无法接受,或者是村民要求的太多,导致政府无法接受;二是征收的土地面积与协商不一致,对于土地征收面积的大小,双方是有矛盾的,因此产生纠纷也就不奇怪;三是被征地的农民的安置与协商不一致,其主动权在政府,村民很少参与到规划中的,只能被动的接受政府的规划方案。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这个问题占到了本次调查的第二位,从此可以看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做的非常不如意。面对商家时,消费者毕竟属于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其原因来说主要是商家对消费权益不够重视,没有树立诚信交易的理念,目光短浅。其次,消费者维权的途径不多,消费者协会毕竟属于民间机构,它只能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对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严重的问题便显得苍白无力了。再次,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大,一般的成本包括,来回的路费,误工费,时间等等。如果采取仲裁和诉讼的方法则成本就更加巨大。因此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就成了义县农村居民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之一了。

(三)劳动合同纠纷问题。这个问题占到了本次调查的第三位,可见义县农民工在就业时的合法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面对就业单位时,农民工同样是弱势群体。出现劳动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淡薄,不尊重劳动的合法权益。而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也不够,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其维权的成本也是非常大的,政府保护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力度还是不够大。

此外,在婚姻、邻里等方面涉及法律的问题也比较多。

三、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义县农村普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国家施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广大农民自主经营性增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流动速度加快,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村部内的一两块宣传栏,试问能有几个村民经常跑到村部来看着宣传栏学习法律知识,这样的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只是村里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农民群众本身根本得不到教育,形成“死角”。

二是个别村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认识不到位。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是硬指标,也很多是软指标。法制宣传,对有些村干部来说,是很好糊弄的事情,因为它不像其他工作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对组织群众,宣传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遇到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一般化,分析问题一般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有些村干部甚至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村民很多越过村委会这一级,直接到乡镇政府上访,严重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三是法制宣传物质条件欠缺。义县有些村的集体经济不是很宽裕,甚至负债不少。要进行法制宣传,不是光靠嘴上说说就行了的,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无力支撑普法经费,宣传读本的紧缺、宣传设备的落后,这些都是制约农村法制宣传的客观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普法人员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村法制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大打折扣。

四、几点建议

对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普法宣传力度:

一是整合资源,提高宣传效果。整合科技、文化、法律“三下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配以文字、图片、漫画等进行趣味性、生活化的法制宣传。另外,农村居民居住地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组织起来进行规模性的宣传教育并不实际,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农村学校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开展“法进校园”活动。学校学生来自各村各户,而且人数多,有固定的学习教育场所和丰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可以在农村中小学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再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法律,这种家长和孩子间的互动能使家长更好的学习到法律。

二是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强领导。政府应加强对村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把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上来,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村领导干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学习法律的热情,调动农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是增加普法教育经费,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效果。对确实无法支持农村普法经费的的村居,镇财政应适当进行倾斜,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使农村法制宣传得以顺利开展。同时,各村也应考虑到自身经费的实际情况,在法制宣传的形式上多下工夫,节约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优的成果,务求法制宣传的到位。

6.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六

一、基本信息

1、性别

A、男

B、女

2、年级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E、五年级

F、六年级 G、其他__________

二、情况调查

1、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

B、亲戚

C、其他人

D、自己住

2、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经常,不定时

D、很少

3、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A、很担心

B、有点担心

C、不担心

4、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5、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孤单没人聊天

B、生活没人照顾

C、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D、其他

6、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

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亲戚

D、自己解决

7、你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1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以上

8、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

D、自己本来就不行

9、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10、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

A、经常复习

B、很少复习,没时间

C、偶尔复习,想不起来 D、很少复习,不喜欢

11、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

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

D、当面顶撞,对着干

12、你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

B、自己配药

C、看医生,抓药

D、打电话给父母

13、你平常会帮助家人做家务吗?()

A、每天

B、经常

C、很少

D、从不

14、平常的周末,放假时间都做些什么?()

A、做家务

B、做农活

C、学习

D、玩

15、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

A、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

D、没有

16、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从不关心

B、很少关心

C、偶尔关心

D、很关心

17、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A、父母

B、在家照顾自己的人

C、老师

D、其他_______

18、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

A、喜欢,害怕

B、喜欢,不害怕

C、不喜欢,害怕

D、不喜欢,不害怕

19、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20、喜欢上学吗?感谢老师吗?()

A、喜欢,感谢

B、不喜欢,但是感谢

C、喜欢,不感谢 D、不喜欢,不感谢

21、你觉得你的好朋友是好孩子吗?()

A、好

B、一般

C、不好

22、你对自己的一日三餐满意吗?()

A、满意

B、吃得饱但是不好吃

C、吃不饱

23、如果可能,你愿意随父母进城读书吗?()A、愿意

B、不愿意

24、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怎么样?()A、好

B、一般

C、不好

25、平时家里人是否会打骂你?()

A、经常有

B、偶尔有

C、几乎没有

D、没有

26、如果他们打骂你,你会怎样办(?)

A、吵架

B、闷不吭声

C、向父母诉苦

D、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27、在你希望的,或者与自己希望相符的选项后打“√” 生活上我希望:

A、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关怀。

()

B、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

C、希望可以吃的更好一点,穿的更好一点。

()

D、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

E、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赚很多钱,然后回家。

()

F、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

()

G、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

()

H、摆脱痛苦的世界。

()在学习上我希望:

A、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辅导。

()B、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C、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

()D、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

()E、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心。

()F、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

()G、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希望和父母一起在城市学习。()H、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

()在心理上,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A、我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

()B、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的。

()C、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

()D、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

()E、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

()F、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

()G、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7.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七

社会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而青春期是人生理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结构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此时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如何?

国内关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结合区中学生[1]、初一新生[2,3]、农民工子女[4], 中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5]、社会适应与其它心理特征的关系[6], 中学生社会适应问卷的编制[7,8,9], 但对普通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使用《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8]对上海市区1384名青少年被试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上海1384名中学生, 回收有效问卷1357份, 有效回收率97.84%, 其中男生653人, 女生704人;初中预备班412人, 初一222人, 初二36人, 高一600人, 高二87人, 年龄在11到19岁之间。

(二) 研究工具

《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8]。本量表是杨彦平、金瑜在社会适应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标准化量表, 分为4个系统9个维度:内容特质 (包括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日常生活适应) 、预测控制 (包括行为规范和情绪控制) 、心理调节 (包括环境适应和心理预期) 和动力支持 (包括心理动力与心理资源) 。量表共180道题目, 5点评分, 正题记分用1~5分代表“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反题反向计分, 原始分数要转换为标准t分数[8]。量表适用于12~18岁学生个测和团测。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44, 总量表的信度非常高, 使用AMOS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绝对拟合指数X2/df为5.438, GFI=0.931, AGFI=0.853, NFI=0.96, CFI=0.962, 各项指标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三) 施测过程

本研究使用金羽公司提供的测评软件,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上海市心理测量基地学校的中学生进行测量。测试在各学校机房中进行, 约30分钟。数据先由金羽公司转换成标准分后, 采用Excel、SPSS11.3和AMO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上海市中学学生总体适应状况

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 (t分数小于34为社会适应不良) 有74个, 比例为5.46%, 低于常模中适应不良的学生比例 (8%) , 但是极优的学生所占比例 (0.52%) 也低于常模比例 (1%) , 本调研中学生社会适应水平主要集中在中上 (32.13%) 与中等水平 (34.27%) , 常模中相应比例为24%、38%。

(二) 性别、年级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关系

1. 总体学生的性别、年级与社会适应状况关系分析

以年级为横坐标, 社会适应水平的t分数为纵坐标作图, 结果见图1所示:

图1表明所有年级的男生社会适应都高于女生;社会适应水平并不随年级升高而提高, 而是呈V型变化, 初二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年级与性别无交互作用。

以性别和年级为分组变量, 分别以社会适应水平及各维度为因变量, 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1。

表1表明, 中学生社会适应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存在主效应显著, 男生社会适应状况好于女生。年级多重比较发现: (1) 预备班除与初一无显著性差异 (P=0.316) 外, 其社会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初二和高一 (P分别为0.026, 0.018) , 但比高二 (P=0.028) 低。 (2) 高二社会适应水平显著高于所有预备班、初一、初二和高一 (P值分别为0.028, 0.007, 0.001, 0.000) 。

各维度方差分析显示, 学习适应、行为规范、情绪控制、环境适应、心理预期、心理资源存在年级主效应, 事后比较发现: (1) 高二学生显著高于其它被调查年级 (P<0.05) 。 (2) 初二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显著低于其它年级 (P<0.05) , 高一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显著低于初中预备班 (P=0.023) 。 (3) 初二和高一学生的心理资源显著低于其它被调查年级 (P<0.05) 。

各维度方差分析还显示, 行为规范和环境适应存在性别主效应, 男生 (M=51.74, M=50.63;SD=9.87, SD=9.03) 的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M=50.73, M=48.84;SD=10.74, SD=9.32) 。

2. 适应不良学生的年级、性别比较

总量表分析显示, 适应不良的74个学生在年级、性别分布如表2所示, 经检验, 性别存在显著差异 (P<0.001) , 女生适应不良的人数显著多于男生, 各年级适应不良的人数并无显著差异。

注: () 中的数字为检出率%

分测验的结果显示: (1) 在人际关系方面, 预备班与高一适应不良的人数要显著多于高二 (P<0.05) 。 (2) 在环境适应、心理动力方面, 初二适应不良的人数显著多于高二。 (3) 在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行为规范、环境适应、心理动力、心理资源方面, 女生适应不良人数显著多于男生 (P<0.05) 。

3. 社会适应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用1~5分别表示学生从“很差到很好”的成绩水平, 与社会适应水平作相关分析得到:Kendall和谐系数为0.23 (P=0.000) , Spearman系数为0.303 (P=0.000) 。

为进一步了解学习水平对社会适应中哪个因素的影响更大, 社会适应各分量表为依变量, 对学习水平作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心理动力三方面 (P分别为0.001, 0.000, 0.000;η=0, 013, η=0.037, η=0.103) , 而其它几个方面则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一) 上海市中学生社会适应总体状况

以往研究中, 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检出率比较高, 如白晋荣[10]对河北两所中学调查得出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比例高达25.87%, 但本研究结果表明, 上海市中学生的社会适应不良的比例低于常模中适应不良的比例, 社会适应状况主要是中等和中上水平。

(二) 社会适应状况的性别差异

总量表、行为规范和环境适应方面, 男生要好于女生, 而且在总量表、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行为规范、环境适应、心理动力、心理资源方面女生适应不良的人数显著多于男生。说明中学时期, 男生的社会适应水平高于女生。

这可能因为初高中阶段正是青春期, 林崇德[11]认为, 对于早熟, 一般男生适应会好于女生, 男性特征的出现使男孩觉得自己更有力量, 更像个“男人”, 从而面对学习、生活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信心, 而女生则对自己的发育表现出更多的羞涩与不安。另外, 青春期开始, 社会开始对男女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期望与刻板印象, 而刻板印象的内容也常常是男强女弱[12], 相对于男生, 这个时期的女孩开始变得更为敏感, 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 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一时期女生的关注。

(三) 社会适应状况的年级差异

社会适应水平并不随年级升高而提高, 反而呈现不对等V型发展, 初二学生社会适应水平降到最低点。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 高二学生适应水平高于其它年级, 而初二和高一学生在一些维度上得分较低, 初二适应不良的检出率也较高, 另外, 预备班与高一适应不良的人数在人际关系方面要显著多于高二。

预备班学生平均年龄为11.7, 正处在学童期末期, 青少年期的前期, 青春发育期还未来临, 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仍然延续小学时期内容与方式, 预备班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多年的学校生活, 而社会把这一时期的学生仍看作是“天真的小孩子”, 所以此时的学生压力不是太大, 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初二到高一, 正是青春发育高峰期, 生理变化带来的不适感在这一时期得到集中的体现, 自我控制能力由外部转向内部[13], 初二也正是人的思维发展由具体思维向形式抽象思维转变的分水岭, 学习上开始加大对形式思维和考察, 新的学习内容要求转换小学时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经常听说初二是关键期[14]。学习与生理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不能作出正确的心理预期与应对, 从而变得敏感多疑, 因此初二和高一学生在情绪控制、心理资源、心理预期方面得分比较低, 所以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应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高二总体上社会适应性比其它年级有所提高, 在学习适应、行为规范、环境适应方面也均显著高于其它年级, 因为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 对青春期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已有较成熟的思考和认识, 对学习内容转换和高中生活已经能够适应, 环境适应能力增加。

在人际关系方面预备班和高一适应不良的人数多于高二, 可能是因为预备班与高一都是新生, 面对的是新同学、新老师、新的学校, 在人际沟通交流方面可能会有些不适应。

(四) 社会适应状况与成绩的关系

社会适应水平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 学习成绩的差异在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心理动力方面有差异体现, 在学习适应方面反而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适应的这三个方面与成绩的相关要更高, 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 平时的生活状态, 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准备, 个体成长的自主发展愿望与目标, 对自己学习和未来的发展规划与设想, 做事的心态会与学习成绩有更大的关系。

五、小结

中学生是个体心理、身体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是个体身心成熟, 迈向独立生活的时期, 所以这时期的社会适应状况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本次测量我们可以看出: (1) 上海市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处在中等、中上水平偏多, 虽适应不良比例低于常模, 但适应极好比例也偏低, 中学生社会适应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2) 中学生社会适应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社会适应水平高于女生。 (3) 中学生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总体说来随年龄增加, 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所提高。 (4) 中学生社会适应与成绩相关很大, 其中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心理动力与成绩之间的相关更大。

摘要:本研究选取上海市青少年被试1384人, 使用《中学生社会适应行为量表》进行施测, 以探索上海市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的特点, 结果显示: (1) 上海市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在中等水平; (2) 性别差异显著, 男生社会适应状况好于女生; (3) 年级差异显著, 社会适应水平呈V型变化; (4) 社会适应水平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8.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八

关键词 关注农村 留守少年 教育状况 措施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70-02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围绕研究的方向,笔者在永平县11所学校抽取88名留守青少年,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与教师交流等形式开展研究。经分析,留守监护情况基本分以下几种: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一、永平县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首先,父母教育的缺位;其次,监护人教育的缺位;最后,自我教育的缺位。

(二)社会教育的缺乏

1.父母期望过低和监护人的知识水平低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整体上要比其他孩子差;

2.父母关爱的缺失和监护人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留守青少年的性格形成;

3.父母的长期缺位使留守青少年缺乏亲情温暖;

4.监护人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介入少,使得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5.缺乏必要的管教和约束使得部分留守青少年出现了行为偏差;

6.父母的补偿教育不利于留守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青少年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

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青少年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二)打造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

1.建立专门档案。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青少年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对他们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学校每学期要建立留守青少年情况登记表,对留守青少年登记造册,建立留守青少年的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以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青少年问题,要形成会议制度,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

3.建立代管家长制。在各学校建立代管家长制,让老师行使家长的职能,在生活中和学习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像家长一样经常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般的爱。

4.开展自律自强教育。班级要成立“独立青少年小组”,学校成立“独立青少年”委员会,选用其中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担当成员,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留守青少年在学校、老师、同伴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这样,既可以增加心理倾诉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便于留守青少年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开辟宣传阵地。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优秀典型,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留守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2.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卡、开通家长热线、定期召开家长会。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系列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对教育的正确认识。

(四)完善优化农村社区教育环境

1.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在留守青少年中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建校外学习小组,由各方面表现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

2.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建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可以从本地有较高威望的党员、教师、干部中聘请一批编外家长,其主要职责是做好留守青少年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定期向学校反映孩子在校外的表现。也可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或个人创办留守青少年托管中心,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

3.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关爱留守青少年。观察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4.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9.关于农村经济状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篇九

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班级1128学生姓名孟令帅学号0501112833调查单位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指导教师赵彦双

二○ 一四 年二 月二十 日

调查地点: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

调查方式:实地走访调查

调查时间:2014年1月10日—2014年2月19日

1调查目的: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二密镇位于吉林省通化市西部,距市区13公里。全境面积76.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3.2%,耕地2900余亩。辖3个村,6个居民委,共有人口11100人,其中农业人口2773人。二密镇境内有铜、铁、页岩、石墨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20301公顷的林木资源,有30469亩的耕地,有总人口27039人的劳动力资源,特产有人参、甜玉米、保护地蔬菜、八道沟大煎饼及优质黄牛、鸡蛋等种、养、加多个品种。

为使调查实事求是,现对对两个组人口年龄组成,劳动力结构以及教育程度进行了统计。

统计数据如下

从上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居民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

且低得叫人痛心。就连九年义务教育也成问题。而表中20岁以下的92人中有近20人现在出门打工在外,16岁以上的几乎有90%都在其中。而这些童工们的工资最高者每月拿不到1000元去生活费及其它费用,有的连回家的路费也赚不到;而21至40岁的100人中有超过60%的人出门打工在外,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他们几乎所有的人都靠出卖苦力赚钱,而且是加班加点地干,省吃俭用地过。而真正能赚到的钱又少得可怜;甚至,有不少40岁以上的农民也赶着外出打工。在农村,外出打工似乎成为一种潮流。而对于这样一群常常被城市所歧视的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又是那样的陌生和充满荆棘。但他们为了生活又不得不为之„„。农村太穷了,做农民太苦了,所以他们都赶着出去。

在调查中,当问到“你们每年人均收入有多少”时,一位村民让我给他算了一笔帐。

现将列于下表:

从上表看出,村民年收入处于超支状态。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民负担如此之重呢?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农民纯收入年增长速度从1996年的9%呈下降趋势,至2000年仅仅为2.1%,“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政策似乎仅仅成了一个口号。在我的调查中,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政府利用老百姓的一着高招。几年前,政府为了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大力宣传大办烤烟,让种玉米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着实高兴了一把。烤烟是出来了,但是,却卖不到好价钱。好好的上等烤烟硬被打成了下品烟给收了上去。

二.经济负担较重。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每个村小小学生每学期学费平均高达200元,即每年高达400元之多,比城镇的收费标准还高。在此我不禁想问:义务教育到底何时才能在农村普及。在我的调查中,发现有一家7口之家,母亲是个瞎子,两个大女儿未满18岁便相继出嫁了。留下一个本来该读初中二年级的儿子和一对未满10岁的双胞胎妹妹。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父亲一个人种地,农闲时进城打点杂工。由于家庭困难,快满十四岁的儿子仍然是读一学期书又回家放一学期的牛。等到父亲找到了书学费或者两个姐姐寄钱来了又重新拣起课本。今年小学毕业,小杨杰很是失落。因为高昂的学费迫使他有可能从此永离课堂。哥哥且是如此,两个妹妹就更是难堪了。那么,如何减轻农民负担呢?

第一,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其负担所占的比重就自然减小了。况且,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我们现在在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然而靠自

己生产养活自己的农民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最低生活保障的。似乎国家的社会保障的恩泽并没有涉及到农村。

将近40天的寒假结束了,带着一种莫名沉重的心情我回到了学校。一个月的寒假农村调查令我这个来自农村的学生感触颇多。农村穷,农民苦,但是,相信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学生一定不少。看来农村的老百姓拼了老命在把我们往大城市送了。他们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我们将来的生存吗?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子女在读大学的那份虚荣吗?仅仅为的是自己将来有人养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这些,他们有一种希望,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着我们的回归,期待着我们去改变农村穷,农民苦的现状。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的学习,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的成果就是乡亲们殷勤的期盼。

调查人:

经济系11经济学28班

孟令帅

上一篇:自我鉴定 高中毕业生下一篇:维修电工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