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2024-06-18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共10篇)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篇一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如何导入新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根据学生爱问爱动,好奇心、求知欲强的性情,每一节课如何开头才能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到最佳状态,那就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设计导入新课的导言,通过导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导入新课的几点体会。

(1)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7)用“动动脑”导入新课。新教材中,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8)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9)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

(10)利用类比导入新课。通过类比,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典故、谚语、仿生学、广告词等知识导入新课。总之,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法,教学方法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它困扰着素质教育的落实, 解决此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把教学问题解决在课堂之中。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5 分钟内提高课堂效率呢? 我认为教师认真备好课, 上好课是关键, 如何上好一节课, 注重课堂导入很重要。

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新课导入得好, 就能在一开课吸引住学生,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 学生不能迅速进入角色, 学习不会积极主动, 师生配合难以默契, 缺乏主动学习, 教学就取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一定要重视教学刚开始的导入新课。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导入新课呢? 本文就这个问题, 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际, 简要地介绍导入新课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在新课的开始, 不是急于揭示新课题, 而是先讲一个与本课题有关的数学典故来揭示课题, 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的答案。比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可以讲讲中国古代数学家是如何发明勾股定理, 由此非常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二、实验导入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某种实践活动, 来导入新课。例如, 讲圆的对称性时, 上课前要求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剪两个圆, 把它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折叠, 然后把两个圆拼在一起, 使两段弧的顶点重合, 问: 这两段弧相等吗?由此导入本节课知识。这样导入新课, 学生有亲身感受, 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 记忆更加牢固。

三、复习导入法

采用联系旧知识的方法, 使与新课题有联系的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 然后, 对旧知识的形式或者成立的条件作适当的改变, 引出新课题。例如, 讲二次函数时, 可先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 然后提出: 我们如何画二次函数呢? 由此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 一方面可复习巩固旧知识, 另一方面可为学习新知识辅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新课探索。

四、趣味导入法

新课开始, 巧妙地设置问题, 使学生产生悬念, 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例如, 某位教师在讲圆的概念时, 一开头就问: “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 便笑着回答: “圆形! ”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 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 比方说, 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 纷纷回答: “不能! 因为它们无法滚动! ”教师再问: “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 ( 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 行吗?”同学们始觉茫然, 继而大笑起来: “不行! 这样一来, 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 “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忽高忽低呢?”同学们一时议论开了, 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引出圆的定义。

五、作业导入法

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前预先布置一定的作业,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或者使学生产生困惑, 让他们急于听教师的讲解。例如, 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课前布置几道解一元二次方程得题目, 并让学生计算方程两根的和与积, 然后问学生, 不解方程你能发现方程的根和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然后引入新课。

六、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直接点明要学习的内容, 即开门见题。当一些课题与学过的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 可采用这种方法, 以便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 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常见的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或“这节课我们学习……”等形式。例如, 讲求平均数时, 可以这样导入: 我们如何求一组数据8, 9, 7, 9, 8, 8 这样导入新课, 可达到一开始就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的效果。

七、类比导入法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结点、相似点, 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因为数学有严密的科学体系, 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 多数概念、定理、公式都产生于或发展于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所以由类比导入新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常见。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内容时, 学习完应用边角边时, 讲解应用角角边时让学生展开类比方法学习。

八、联想导入法

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联想, 从而拓广旧知识, 引出新课题。例如, 学习完单项式时, 让学生想想如何研究多项式。学会联想, 融会贯通, 达到举一反三效果。

九、生活实例导入法

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让学生明确课题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具体的数学模型, 从而导入新课。例如, 某位教师是这样导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 问: “如图, 有一块圆形的玻璃板, 被打断成几块, 若要再划一块同样大小的玻璃板, 要不要将碎片都带去? 为什么?”由此导入新课确定圆的条件。

3.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尽快进入求知的兴奋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数学新课的导入方法。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

即通过复习旧知识,设计新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连续思维“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

1、讲“正方形”一节时,可先复习提问:矩形有何性质?菱形有何性质?有无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平面图形?若有请画出来。这是揭示课题。

2、讲“经过三点的圆”时,先让学生画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再画过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学生接着想到:过三点、四点的圆呢?

数学是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的一门课程,这样开头很有必要。

二、发掘拓广旧知识导入

即通过对旧知识的深入研究,横向联系,纵向发展,引导学生发展新知识。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时,可先解方程:1、x2+5x+6=0;2、-x2-2x+8=0;3、2x2+x+1=0。再提问:方程1中a=?b=?c=?x1+x2=?方程2和方程3中的x1+x2=? 猜想一下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导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就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能力。

三、以教具或实物导入

利用教具或实物这种直观形象的物体,能给学生以真实感,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从现实生活的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当教师把教具或实物拿出来向学生展示时,学生会自然地停止各种活动,好奇地注视着教具或实物。例如讲全等三角形定义时,先拿出两个全等三角板,并指出两个三角板的三条对应边相等、三个对应角相等。学生就会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准确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但在演示教具或实物时一定要适当得体,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四、从解决实际问题导入

虽然数学具有抽象性,但它的问题来源于现实世界。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从学生较熟知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导入,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导入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在一步步的深究中,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创造性。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让学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看有几种对折方式?两个底角能否重合?学生即可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不是任意等腰三角形均有此性质呢?学生们你画一个,他画一个,有的测量,有的折叠,不管开头怎样,结果都相同。

六、数学历史故事导入

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篇四

黄 春 艳

好的课堂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增添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为创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我做到立足长远,注重当前,突出新课改理念,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灵活选择新课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教师在授课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快速进入课堂教学。

例1,“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师一开始就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如89700000。然后教师直接指出:这种位数很多的数,如何写好、读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这种导入方式贵在直接,能使学生情绪很快安静下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既能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的时间。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抽象的概念不能快速的理解加工,所以这种方法在小学教学中更适用于具体、形象课题的教学,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导入方法。

二、间接导入

(一)旧知导入 1.复习导入。

对本节课所需的关键的旧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例1.“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本节课主要在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多种运算混合时的计算方法,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先回忆并计算2+5、6-3、42、123,通过回忆单一运算法则,讲解运算顺序,从而展开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这种导入方式简单、方便,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连续,也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但是,这种导入方式偏于古板、流于形式。

2.迁移导入。

将旧知识所用的研究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知识的继续深化,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例1.“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明白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单一运算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引出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过渡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仅仅是整数、小数变为了分数,仍然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学生搞清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演变和发展出来。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但是在对旧知识进行迁移时,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

(二)问题导入

新课开始时,通过提出新颖而有一定难度、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诱导学生产生疑问、猜想等,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确定的目标,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问题提出的方式和层次,问题导入也可做如下细分:

1.直问导入

例1.“元、角、分的认”:教师出示形如大熊猫的储蓄盒,并摇动让学生听声音,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熊猫肚子里装的什么吗?知道它的作用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它!”

2.设问导入

例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说出6个5相加的加法算式是5+5+5+5+5+5,并提出问题:“如果12个5相加,加法算式里应该有几个5呢?”学生通过比较容易发现是12个5。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用简便算法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2.“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师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对学生给出的方法给予肯定,同时让学生

思考: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从而探究求图形面积的简便方法。

3.发问导入

发问是教师给定基础知识与材料,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自己发现问题,整个教学环节沿着环环相扣的问题展开,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加关注,注意力可以保持高度集中。

例1.“直角的初步认识”:利用学生已经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课本、课桌面上找角,发现角的形状都是相同的直角,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1)直角的形状、特征是什么呢?(2)怎么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直角呢?(3)怎么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呢?教师以给学生解答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

三、故事导入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典故、趣味数学题等,把学生代入到教师设置的背景中,引出与新知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在讲述故事等实例时,注意氛围的营造以及语言的生动、准确性,针对新知讲述重点,时间不宜过长。

例1.“乘法分配律”:讲述发生在森林农贸市场的故事:“小兔去卖葱,售价是每500克1元钱。狡猾的狐狸来买葱,它要求小兔将葱叶与葱白分开称,以葱叶每500克3角、葱自每500克7角计算。小兔想想3角加7角还是1元钱不少,于是就答应了,结果吃了大亏。”教师让学生思考狐狸搞了什么鬼花样,当学生迫切想知道为什么时,教师就可以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导入

在数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设立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寓教学内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活动的类型,可以有不同的活动导入方式。

1.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这种导入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在设置游戏时,需要考虑知识的融入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方式。

例1.“认识数学中的角”: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和圆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种图形的平面图形装在密封的盒子中,并让学生从中摸出圆。当学生成功摸出圆时,在给予表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分享成功的原因,得出圆没有角,其他图形都有角,从而自然的进入到角的特征的学习中。

例2.“认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个数的倍数的基础上,让全体同学报数,并分别请报数为2的倍数、3的倍数的同学站成两排,结果报6、12、18。。。的学生不知道该站在哪一排,因为他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而得到公倍数的概念,并让这些同学按顺序依次站成第三排。在第三排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倍数有一个最小的,但是没有最大的,引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研究。

2.竞赛导入

根据中、低年级小学生争强好胜、爱表现的特点,在授课前设计富有竞争性的小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学生能迅速进入竞赛角色,投入到学习新知中。这种导入方式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设计竞赛的过程中,要注意对竞赛结果进行积极引导,不可让学生过度关注输赢,而应该关注输赢的原因,从而发现新知。

例1.“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些多位数,自己先确定能否被3整除,然后拿来考老师,看哪个同学可以将老师考倒。结果老师对学生报出的整数,总是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否被3整除,在学生产生质疑,活跃度相对较低时,抛出判断能否被3整除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掌握新知成为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例2.“找规律”:将学生分为两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两组同学分别记忆:***、***,结果前一组同学全部记住;再分别记忆:***、***,结果后一组同学全部记住;最后分别记忆:***、***,结果两组同学都记住了。在双方平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比赛过程中,数据有规律时更容易记住,从而发现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也就方便了记忆。学生在竞赛结果的刺激下,情绪高涨,能很快的进入到上课的状态,去积极探索、主动发现。

五、陷阱导入

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差,加剧认知矛盾,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而且可以巧妙释疑,分散难点。但是,对于学生的易错点,需要着重讲解,谨防学生无法跳出“陷阱”。

例1.“工程问题”:教师在教学开始时设计铺垫题:一批零件600个,甲工人独做要10天才能完成;乙工人独做要15天才能完成;甲乙两人合做,需几天才能完成?解出需6天后,将600个改成300个,待同学回答为3天后,再将600个改成1200个,学生回答需12天,完全落入“陷阱”后,教师指出全都有误,在学生暗暗吃惊的状况下引人新课。

5.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篇五

——双溪学校《数学教师新教材的培训》

赖 浩

一、前言

1、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是突出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教师富有创意的导入,一定是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有利于形成和调动学生积极而热烈的学习情感,有利于辅助教师顺利、高效、高质的完成新授内容,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是一门复杂而充满艺术的活动。它包含诸多环节,有备、教、批、辅、考、析、研等等过程,凝聚着教师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有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理解;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有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还有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评估。。。课堂教学的导入只是这一系列活动中很细微的一步,但它从来就存在而且必不可少。

那么,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它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它对课堂教学有什么作用?应该讲究那些方法和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讨这一个看似简单确实在不简单的话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二、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会迅速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来,能使学生迅速的理解老师的意图,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好的导入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对新授内容的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愉悦。它是构建和谐课堂、实现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好的导入也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

万事开头难——一堂数学课也是如此。当教师走进教室,站在讲台,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取知识的巨大原动力。好的导入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点:

1、指向作用——凝聚——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学生的课前活动,思绪是活跃、兴奋。。。多种多样的,尽管只是短暂的十分钟,但他们似乎意犹未尽,上课铃声响了,需要及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这时,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甚至是幽默的导入会把他们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指向老师,指向即将开始的新授内容上来。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的第一节新课时,用风趣的话语对全体新生说:。。祝贺同学们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初中生。欢迎你们就读我校。。很高兴今后能和大家一起遨游数学的王国,领略其迷人的风采,探索其令人神往的奥秘。我们的旅途一定充满了艰辛、刺激和无穷的乐趣。下面让我们迈入旅途的第一站吧——《认识正、负数》

心理学说:注意是指人的意识警觉性和选择性的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力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自始至终的维持者。如果学生不能专心致志,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教师再用力,发出的教学信息都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记,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导入行为,并且讲究导入艺术。

2、深化作用——激趣——激发信趣,产生需求

深化作用,就是激发、深化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兴趣。恰如其分、引人入胜的导入行为能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并且使学生自觉地深入思考。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口池塘有一片荷叶,荷叶的生长规律是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十六【荷叶大小一致】。。。依次类推,须要29天才能长满池塘。问:第25天长满池塘的多少?——这个问题稍微超越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又如:在讲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角一边”时教学时,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伴随着音响效果播放“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破成三块【其中一块保留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另两块各保留一个角】,教师将三块碎片分别编有1、2、3号,提出问题:刚才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现在需要去玻璃商店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怎么办?由于课件的音响、效果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视、听觉,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分析、探究解决问题,从而讨论、争辩不同的解决方案,使他们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了探求新知的动力。

现实告诉我们,数学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内在驱动力。而好的课堂导入又是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程的愿望的基础,它不断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3、臵信作用——创设情景、揭示主题、体现意图;产生互动、沟通感情、构建和谐课堂

臵信作用体现在”消疑、信任、亲和“六个字。好的导入体现在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新课的学业惧怕、怀疑的心理,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友好感和认同感。这是因为风趣、幽默的导入能增强新课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愉悦感、紧凑感,使他们的心情愉快,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例如:在《函数的图像》的教学时,老师走上讲台”请第三排第四列的同学起立“。在同学站起来后,提出问题:刚才老师是怎样确定她的位臵的?学生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肯定学生们的回答后,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在座位的确定中让他们体会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直观的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概念,掌握用点的坐标表示点的位臵的基本方法。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生活实例的导入,使学生思维活跃,不陌生,这样不仅能降低理解新知的难度,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紧张情绪,并能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敬佩感。

4、拓展作用——铺垫——衔接新旧知识、铺设过渡桥梁

好的导入行为能为整节课的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因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拓展和深入,把课堂教学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积极良好的”连锁反应“。例如: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斜边、直角边的教学时,我这样导入:今天我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去学习这节课的内容。

(1)对于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三组元素分别对应相等,在什么情况下能判断它们全等?

(2)为什么“边边角”公理不能判断有些三角形全等?你能举例说明吗?

(3)如果“边边角”中的角恰好是直角,那么这样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会全等吗?

教师巧妙的把这三个问题贯穿于这节课中,随着学生们问题的〃一个个解决,这节课的教学也不断推向高潮。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整体的艺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的导入行为又是具有上述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行为的训练,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选择最佳的导入方法,因势利导,为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一般的,恰当的课堂导入要掌握以下原则:

1、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

新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在具体的教学和导入语的设计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生活引出数学,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很自然的化解了教学矛盾,大大降低了初中学生抽象思维的坡度。因此,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还能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形散而神不散,课堂前后相呼应的原则

既然课堂教学的导入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身边的点滴小事、国内外的大事都可以成为导入的素材。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的表达形式要以通俗文体,以日常与口语为宜。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推理,要”形散而神不散“。所举的生活实例不能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只会导致主题不明,从而削弱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因此,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以课程主要知识为线索,巧妙的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入问题中,做到既具备数学思想又不乏趣味和生活气息。

3、个人风格与教材风格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往往因各自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底蕴、性格爱好等不同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单从语言来说,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热情奔放型的教师,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哲理学者型,深沉稳重,逻辑严密;轻松自如性,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不缓不急。。。不管个人风格如何,都应该与教材风格相结合以至融合,即热情奔放,慷慨激昂,又不失生动活泼;既富如哲理又要通俗易懂;既要轻松自如,娓娓道来,也要亲切生动,力避平铺直叙。总之,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4、渗透学法指导原则

从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数学“比”学会数学“更重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及数学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

在章节导入中,应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将主要运用到哪些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部分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另外,选材也要自然、新颖。俗话说”教无定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使整个课堂有血有肉,充满创造,充满活力。

四、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和方法

1、由实际问题的探索导入新课

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臵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新知识。如此导入,给学生以新鲜好奇之感,以实际问题引路,以讨论和尝试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

2、由学生开展活动,探索问题,导入新知识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新知识。在课堂以数学活动的方式导入教学,一般都有如下程式:

引起注意——呈现事实材料——激发悬疑——引起学生参与——引导过渡内容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注意定向——分析探讨——悬疑产生——积极投入——走向教材内容

3、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在每堂课开始时,教师通常利用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新知。

4、由社会发展中的新闻材料导入新课

国际国内的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用新闻材料导入新课,密切联系形势,使学生觉得数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原理。同时,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也能使学生渗透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5、由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故事或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在人类数学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颂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古今中外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

6、实物导入

导入也可以用展示物品的方法导入新课。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还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教师展示的一图、一画、一表、一物,只要运用得当,都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位教师在寒冷的冬天拿一把扇走进教室,这让同学们很惊讶:大热天老师上课都从不带扇子进教室的呀?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接着,老师吧扇子打开倒挂在黑板上,点明了今天的授课内容:《求扇形的面积》——这样的导入,虽然朴实却不乏新意啊。

7、类比导入

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知识衔接精密,所以有类比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分式》与《分数》在表达形式、基本性质、运算法则等等方面都相似,如果在《分式》教学导入中,将分数与分式进行类比,则关于分式的教学将会更加自然。又如:《不等式的解法》可以与《方程的解法》类比。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共同点,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点。采用这种导入新课方法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施展自己的才能,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教学内容来导入新课。这样会使学生从中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去猜测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

8、以”本“导入

新教材汇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其科学性和数学性得到了不断的论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千年文化的沉淀。新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导入情境,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教师们要认真阅读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发现它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将自身的教学认识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各种方式生动、形象的表述教材,读通教材,读懂教材,沉下去,钻进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高于教材,甚于教材,广于教材。

总之,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导入的设计和策略远远不止以上这几种,但无论那一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比如对生源较弱的班级可以实施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而对基础较好的班级可多用问题导入。

另外,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要有十分巧妙的导入。所以,不必为每一节课绞尽脑子去设计导入内容。有时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单刀直入。无论是设计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地思维,目的都是一样——启发、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所以,要短小精悍,达到目的即切入正题。切忌拖拉,影响新授教学。预设的导入方案还要通过教学实践得到反馈并及时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实际效果。

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导入问题宜直接

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突出主题,论点鲜明。如果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提纲挈要的点明课题,这样能让学生将知识构成一个较好的逻辑系统,有利于及时和循序渐进的展开新课教学,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的组织教材,运用迁移规律,立即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

2、导入内容宜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有兴趣,才能克服困难,执着追求。兴趣是指人们在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时的心理倾向和动力。它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教师正确巧妙的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一积极地情绪使之主动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的好的新课的,一开始便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振奋、兴趣怏然,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3、导入情境宜真实

从生活情景入手,提出熟识、习以为常的情况下的新问题,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再导入新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导入设计,从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为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4、导入方式宜新颖

新颖、有特色的问题情境导入,常常能营造最佳的教学心理环境,它能改变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它常常能使学生乐在其中,并把数学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

学生对新颖的问题、新奇的讲解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要不断地更新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导入的素材来源于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数学趣题、数学游戏、图表和引言等等,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日用品。利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问题,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并能使之在学习中,通过问题的解答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可低谷的作用。

5、导入手段宜变化

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充分运用语言艺术。导入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而富于变化。同时,要善于设计不同的实践操作,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富于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使之全方位的投入。

有时,教师演示教具——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过程,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展现成知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亲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将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充分给学生提供象、概括的情境,帮助学生排除求知障碍,叩开探究新知的大门。

6、新旧知识宜联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的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接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生长点和切入点。把新、旧知识融于一炉,组成新的知识网络,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同化。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就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的获得新知识。

7、问题设臵宜有度

在设计导入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富有探索背景、富有挑战味道的问题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要有一定的坡度,要化解难度,能恰如其分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击关键点。必要的梯度设计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8、导入语言宜简洁

由于初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一上课就叙述本节课或本章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的开始,有的教师就是这样导入的:大家知道,《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学习重点,而《圆》的知识又是几何学习的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将来我们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最美丽的图形——《圆》。

虽然导入的方法很多,但其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寻求最佳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处于振奋状态。在这里,简洁、明了便成为选择导入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9、新旧知识宜类比

有些课程内容与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类似时,就可以运用了类比的导入方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推陈出新,自然过渡。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更新,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导入。在温故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课堂教学有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10、突出重点宜设疑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造成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之形成一股学习动力。而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臵疑点?这是教学艺术的表现啊。

中学生多有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他们创设一些疑问,制造一点矛盾,设臵一些悬念,引起他们的思考,使之产生迫切想学习的愿望,诱导他们由疑到思,有思到知。

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可以这样导入:为了解决张、王、李三个村的吃水难问题,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铺设的供水管道长度相等,你能帮他们找到水电站的位臵吗?

这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并结合他们的讨论提出问题:这个点怎么找?它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就是什么问题?。。。这样的创设情境的问题导入,有意识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方法。有时可以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新课的导入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为新课组织教学,能够恰到好处的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苦学”步入到“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6.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导入新课篇 篇六

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洛克在《教育漫谈》中也曾提到:“教师最大的技巧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并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导课的过程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一种益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氛围的过程。教师用贴切、精炼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兴趣,达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形象生动----标本或模型导入

案例

1、在学习躯体运动的形成时出具肱二头肌相关的模型,直观地显示出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学习人体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心脏模型、眼球模型等进行观察和拆分,可增强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

2、“认识生物”这节课就可以将能收集到的实物带来,比如含羞草、金鱼、珊瑚标本等让学生认识从而展开对生物特征的学习;

案例

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则准备好常见的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帮助同学们对比观察;

案例

4、在学习“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展示蝗虫、家蚕和青蛙的实物标本,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生物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利用身边的实物或者生物模型引入新课,是生物学科独特的方式,也是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

运用生物模型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二、启动思维----质疑导入

案例

5、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大家知道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那是否市场上或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问题提出会马上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教师恰时地引出“鸟的生殖和发育”。

案例

6、农谚“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这样设疑很好地引出“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内容。

案例

7、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生物的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我们的长相、体态等方面既像母亲又像父亲,这是为什么呢?”

案例

8、学习蒸腾作用这部分时先给出一些数据:一株玉米出苗到结果一生需吸收200kg水,保留在整株植物体内及生理过程用水约为2kg,玉米实际用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学生通过计算得知仅占1%,教师接着设悬念:“那其余99%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渴望知道水的去向,教师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所得,人的思维活动永远都是从疑开始的。针对教材的关键点、重难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导入,以疑触发灵感,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三、情趣盎然----诗歌导入

适当运用诗歌导入新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案例

9、学习藻类植物时这样引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江水泛起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春天气温升高,水里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春水荡漾着绿波。

案例

10、李商隐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难道真的春蚕丝尽就死了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化作茧”并没有死!宋朝诗人赵师秀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辛弃疾《西江月》中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为什么鸣叫? 从而引出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学习。

案例

11、课前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诗歌接力比赛,猜测诗中藏有什么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这些花儿为谁而开?引出“开花结果”的内容。

这样导入学生反应非常强烈,整齐洪亮地接完后面半句诗,注意力马上集中了,能高效率地在快乐中学习。

四、身临其境----体验或实验导入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法或亲身体验法导入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

案例

12、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时教师演示:

(1)取一勺白糖放进一杯水中,糖不见了。再尝尝水,水有甜味。

(2)滴一滴红墨水在水杯中,观察水慢慢被染成红色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断运动。

展示一个橘子,请同学们谈论吃橘子时的口感,推测橘子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这样可以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案例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时,事先选中一名同学并蒙其眼,让他将手伸入准备好的牙签盒中,只见他一触及牙签就大叫并缩回,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引出该课题。

案例

14、俗话说“生命不停,呼吸不止”,同学们,你们会呼吸吗?摒住呼吸试试你能持续多久,有什么感受(强调安全情况下)?让学生明白呼吸的重要性,引出“人体呼吸”内容。

案例

15、再比如上课伊始教师让某学生在闭目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体(球、书、石块、冰块、热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一样。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和凉热等?这些特点对于正常人来说一般用眼看就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导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内容。

五、开拓视野----人物故事导入

案例

16、教师通过讲述前几年美国探索火星和土星的故事引出“生命的起源”;

案例

17、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谈到“生物变异”。

案例

19、“眼与视觉”教学时可这样引入:从飞在生前曾留下了捐献角膜的遗愿,他死后捐献角膜使五个人眼睛恢复光明。角膜在哪?近视眼、青光眼和白内障又是怎么形成的?用故事导入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著名人物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采用寓意深刻、轻松幽默的故事导入新课,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说明问题,教师还需要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六、亲切自然----谈话导入

案例20、“人的生殖”一节的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大家预习得最好的一章,之所以预习得这么认真,说明大家对自己身心健康非常关心和重视。从本课开始就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关于自身的科学。”初中生出于一种好奇心理和神秘感,早就偷偷地把“生殖”一节看过了,这是情理中的事。教师掌握了学生这一心理状态,用“预习最好”四个字巧妙地抖落了学生的这个秘密,谐趣产生了,再辅之以正面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地排除了因腼腆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

谈话法导入比较自然,可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和恐惧心理。

7.浅谈初中课堂教学新课的导入艺术 篇七

一、兴趣式导入

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当中。”兴趣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很多, 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利用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形象地导入新课。

1. 实物导入法

以实物进行教学, 能马上导入课文, 还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引人入胜。如初一 (下) 教授人体五官时, 可以用一个塑料娃娃, 采用提问方式分别引出单词。

2. 游戏导入法

老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导入, 如打电话、看病、购物等场景很强的课文教学, 游戏能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变枯燥的学习为多彩的活动, 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3. 歌曲导入法

无论是一首歌 (song) 或是一首偕律歌 (chant) 都一样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给初一学生课前播放问候歌、月份歌, 能使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向课堂, 便于教师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二、主体性导入

充分掌握学生的好表演、欲成功、易满足等特点, 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 (Free-talk) 、演讲 (Speech) 和表演 (Act) 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 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1. 自由谈话式

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对话或提出话题, 各自自由发表看法, 内容不限,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 并适时地引入主题。

2. 两分钟演讲

教师让学生上台演讲两分钟, 演讲的内容根据演讲者各自的差异进行安排, 把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口语同时作为一节课的导入。

8.初中数学教学导入新课方法探讨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入方法;探讨

“导人”,又称“导课”“开讲”或“开场白”。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课的导入是课堂上正式教学的启动,它指课堂教学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状态的教学组织行为,是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有教与学活动的通称。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人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导入方法:

一、幽默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诙谐有趣的语言不但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集中学生的精力、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记得有一年的冬天,外面下起了大雪,课间学生玩的甚欢,到上课还不舍得回教室,更别说专心听讲了,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又不伤害学生情绪?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曾经有一个秀才和一个财主、一个县令在饮酒赏雪,以瑞雪为题吟诗,秀才举杯:“大雪纷纷落地.”县令应声:“此乃皇家瑞气!”财主忙接过:“再下三年何妨?”此时,门外的一个乞丐将头探进去说:“放你娘的狗屁!”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我就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跟雪有关的几个应用题,接着便开始新课,经验证明:心情愉悦下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教师若能够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弥补教学中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学得更高兴,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二、用史料典故导入课题

史料典故是千百年来人们流传下来史实资料,用史料典故导课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从记忆与理解。比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通过向学生介绍其在数学发展史上不可估量的地位、古埃及人对它的应用等导人新课,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产生、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勾股定理”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和价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学好这一重要数学知识的信心。游戏导人课题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课前做一个与本课有关的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找规律”一课时,先让学生做游戏,让两个人一组按顺序数数,规则是两个人轮流数数,每次可数1至2个数,谁数30谁输,即“卡30游戏”。然后让每组的赢家再玩一次,并交流他们赢的经验,既找出数数的规律。这样,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导人了新课“找规律”。同时,使学生明白,不管干什么事,只要肯动脑,都可获得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用生活事例导入课题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与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事。

这中间既有一些正面的例子,也有一些反面的例子,例如:横穿马路,横穿草坪,翻越栏杆等这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本身都包含着一个数学原理。如:在讲“比较线段的长短”时,我问学生:在我们周围,有部分人,放着宽阔的马路不走,不遵守交规,横穿马路,翻越栏杆,结果发生了一幕幕悲剧,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因为那样近”。于是我结合画图,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同时通过给学生们讲有关法律法规使学生意识到,横穿马路、翻越栏杆走近路是要不得的、是不文明行为,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又使学生学到了一些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一箭双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质疑,及于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这种方法较为常用。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楼梦》62回中有这样一段话:探春笑道:“到有些意识,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就这样巧,也有三个一日的,也有两个一日的…过了灯节。就是大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宝玉又在旁边补充,一边笑指袭人:“二月十二日是林姑娘的生日,她和林姑娘是一日,她所以记得。”就这一段话。提出问题:在几个人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即几个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呢?故事中情境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带着这一历史上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出该节课的课题一生日相同的概率。这样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以动手试验导入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色,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课前安排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测平仪(仿照书上的“想一想”),上课时可先问学生,请用你的测平仪测量一下你的书桌面是否程度?怎样测呢?为什么可测是否程度?学了本节知识后便可获解。

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利用一图形面积的最值求法”时,给每位同窗发一根6长的铁丝,请学生弯成一个长方形,问谁能弯成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尝试着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念,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生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

总之,教学导人有多种方法和情势,但要注意,无论什么样的导人都不能贪偏离主题,与所学的内容应紧密相连。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导人并不是容易的,一要靠老师研究教材,二要靠老师平时挖掘积聚生活生产中利用数学知识,方法的实例,普遍猎取数学信息,动头脑想办法组织素材。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为“自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9.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篇九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香港回归祖国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如图: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例如:刚学完同分母分数加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利用投影片说:“这儿有两块同样大的饼,请第一个同学切下它的1/2,第二个同学切下剩下的1/2(即整块饼的1/4),然后问:他们一共切下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有些同学迅速地回答是1/2+1/4=2/6。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予否定,而是再请一个同学切下另一块饼的2/6,然后将两个2/6作比较,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2/6怎么不相同呢?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顺水推舟:好吧!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异分母的加法。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六、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

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七、启趣谈话导入。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10.有效导入初中英语新课的教学探析 篇十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导入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59-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导入手段,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的导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李阳曾经指出,英语入门没有针对性与兴趣,将使你走很多弯路。一堂精彩的英语课,可以说离不开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在导入阶段,导入的艺术化必须遵循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差异化需求,以做到“导入有艺术,导入有价值”。那么在初中英语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是怎样的呢?

一、课堂导入的理论要求

在一节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开路先锋。

(一)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所以,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能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

现在学生不仅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学生参与的兴趣就会越浓,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三)课堂导入要具有针对性

尽管我们强调导入要有趣,要新颖,但也不能盲目追求新奇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接受能力等因素。导入选材必须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

二、课堂导入的基本方法

要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必须认真发掘教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并善于把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一个好的导入要尽量能做到:合理、自然、循序渐进。当然课堂导入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一)兴趣式导入

1. 歌曲童谣,说唱导入。提到歌曲童谣,可能多数人都喜欢,它能给人以丰富的感受,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

例如七年级的问候歌——How are you?学英语数字时,可通过数字歌“Ten Indian Boys”来导入。这些歌曲通俗易懂,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向课堂,便于教师组织新知识的学习。

2. 开动脑筋,悬念导入。“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才有所得。作为老师,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从而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二)主体性导入

1. 三分钟课前演讲。教师让一位学生上台演讲三分钟,演讲的内容要与新课有关,或是句子,或是故事,不超过三分钟即可。这种方法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要求必须是自己组织材料,这同时也起到了预习的作用,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可以做。并且演讲是随机性的,让学生全员参与准备,教师从学生的演讲中适时地导入新课。

2. 自由式谈话。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随意交谈(Free Talk),以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如在教学七年级上Unit 2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science时,我是这样设计的: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is your favourite day? What is your hobby?师生谈话不知不觉进入新课主题,这样的导入过渡自然。

三、生活化导入

(一)联系时事导入

现行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所选内容都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所以要找到教材和现实社会的结合点是很容易的。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时,这一课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不明飞行物的神秘莫测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设计如下导入方法:我播放了一段有关UFO的纪录片,使学生感受了一下UFO到来时的惊恐和兴奋,学生立刻被吸引了,很快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即兴导入

在教授新课时,教师可以把身边的事物同所学内容巧妙联系起来,例如:在导入七年级上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时,上课铃响后,我直接进入教室说Wheres my wallet? I cant find it.(边走边找)。通过这些表演,让学生以为我真的在找钱包,使学生恍然大悟,顿觉新鲜有趣,新课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了。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扮演好这一角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设计不同的导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_人物作文300字_三年级写人作文下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之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