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照亮课堂

2024-08-28

让思想照亮课堂(精选8篇)

1.让思想照亮课堂 篇一

用生本思想照亮课堂

肖俊泉

2014-12-19 兴隆县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爱看小说,但不爱上语文课?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游泳、喜欢篮球,但对体育课很反感?

为什么老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讲,学生的学业成绩却总是那样的不理想?

是我们的课堂有问题!

是我们的教学有问题!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改变!

改变教育从改变课堂开始!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1990年的听课感受:¡°我直接感受到学生课堂生活的沉闷¡-只有在下课的十分钟,我能感受到他们是孩子,他们有活力。在听课时,鲁迅先生关于中国的孩子在照相时一脸呆板的死相的描写,时时会在我的头脑中冒出,然而作为讲课的老师却没有这种感受,因为他忙着要把教学任务完成,把备好的教案上完。¡±

佐藤学教授对我国教室的观察:

教师发问,学生回答;教师不问,学生不答;教师只需关注符合答案的回答;学生则只关注教师的指令而无视同伴的想法。

他的结论是真正的学习并未发生!

背诵不是学习,学习是指必须要与新的知识发生建构。

今天许多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寻找标准答案的过程,课堂的结局就是学生最终对上老师的答案,优秀的学生就是对上老师标准答案最多的学生。

南京师大教授冯建军举的例子:多年前的一天下午,一只刚出生不久的云雀掉在学校的花园里,成都锦西外国语小学的校长带着孩子在草丛中为云雀做了小巢。不料晚上下起了大雨,第二天早上小云雀被雨淋死了。于是,校长带着全校129名孩子,在操场上为云雀举行了一个特别的葬礼。

葬礼上,孩子们轻轻为云雀擦去雨水,用梳子为云雀梳理好零乱的羽毛,又在校内为云雀挖了个墓。此后,那些才六岁的孩子再也没有惊扰过云雀,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已经像种子一样播撒在了心中。

学校正是需要用这种触及灵魂的生命教育去成就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是怎么学习的

学习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则渐渐解,已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教育的主体----主体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只有作为某种活动的发起者,才是主体。学问学问,学是问出来的。

提问题的人傻一阵子,不提问题的人傻一辈子。

智从问中来。

学习金字塔理论 听到的容易忘; 看到的记得牢;

亲自做过并且讲给别人听,效果最好。我听,我忘记; 我看,我记得; 我做,我学到; 我教,我掌握。

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教会才是真会”。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兵教兵”。

崔其升“0+45”的勇气与遭遇!? 田保华“缺德的课堂”!杜郎口小学的“无师课堂”

--------都是在向“讲”挑战。

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学生的心理需求有

渴望被关注

渴望被赏识

渴望被重视

渴望被感觉重要

渴望尊重

渴望表现自己

渴望获取认同

渴望被认可

渴望成功习近平:“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个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

“老师要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 人的需要在根本上有两个:一个是生存,一个是自由和幸福。而且,一旦人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立即渴望自由和幸福。作为教师,一定要看到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这是师德的起点。这要成为教师文化。

教育教学绝对不应该跟学生的天性对着干,否则,注定要失败。

学生学习的五个阶段划分理论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刚入学的前三年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三年级到小学毕业)。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25%的知识是可以自学的,老师的教的比例下降到75%)。

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初中的学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就是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略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得确切、全面透彻,也不一定能够抓住要领,并且常常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教学各占50%左右的比例。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高中生大致处于这一阶段)。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高中毕业后)。试误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获得正确的知识

学生的认识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次或长期复式提高才能完成。

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致要经历“朦胧、混沌、积聚、清晰”这样的过程。出错是学生的权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因错误而成长,教育因错误而富有价值和意义。

教育就是面对一个个错误的过程。

学生自我纠正错误的过程,犹如庄稼的“拔节

声”,是真正的成长。错误是课堂的资源。

人的认知,从根本上讲是始于尝试的。尝试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尝试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条件。

正确,也许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

后教或先学的本身就是尝试。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过程中,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就叫停、就纠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

作为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怕出错”的心理要不得。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长是有周期的。陆有铨教授:“教育是农业”,不是制造业。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郭思乐:“教师要静待花开”,要善于示弱。这些道理是教育的常识。

《人民教育》2014-15期第32页介绍的教育事件—走胡同:

我们学校所处的府街与桂香街之间有一条近道,由于里面的胡同错综复杂,路又窄,所以平常走的人不多。有一天,我在前面领路,带着全班同学走这条近道,3分钟左右就全员顺利通过。

第二天,我们又去走这条近道,但是方式变了:我把学生带到昨天的进口,要求他们自己通过,我则从大道绕道出口处等待。10分钟过后,居然还不见一个学生出来。最后,我足足等了半个小时,学生才全部走出来。

第三天,我又把他们带到原来的进口重新走,这次是学生走前面我走后面。“那边走不通,先前我去过”。“走那边就走到别人家里去了”。“那边不能走,昨天我就穿到小南街去了”------这一次,我一路上听着学生们的“经验教训”,跟着他们顺利的走出了胡同。

老师用3分钟带领学生走出胡同,看似节省时间,但是学生们第二天去仍然迷路。学生自己尝试30分钟走出胡同,看似浪费时间,但是从此知道了胡同的走法。这个教育事件正好诠释了我对“高效”教学的理解:教学的“高效”,不能错误的理解为类似于养殖场“短平快”的高效,知识的内化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

我是不怕学生在尝试阶段浪费课堂时间的,因为我坚信:知识不是老师讲明白的,而是学生想明白的。教师讲的再清楚、再透彻,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但是如果学生没过几天就忘了,实际上才是真正浪费了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别提“高效”了,那根本是“无效”。《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导言部分的一段话 学习科学发现,当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知识尚未形成时,就开始尝试进行表述,并一直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学习与表达得以在反馈中相互加强,齐头并进。学习者出声思考比安静学习学得更快,更深刻。

语言与思维的高度关联性。

向名师学习什么

大学村里没有秘密----赏识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是骂出来的吗?(可能有瓦特)

是打出来的吗?(可能有爱迪生)

是训斥出来的吗?(可能有鲁迅)

是挖苦出来的吗?(可能有莫言)世界上最美好的景色,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欣赏。

问题是,你看到的是50%的成绩,还是50%的问题。

陶行知奖励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准时 停止暴力 欺负女生 主动道歉)----鼓励学生(如果简单粗暴处理又会是什么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又是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就会破碎,就会不复存在。

让孩子在夸奖中长大,这是成功教育的成功经验。得不到赞扬的人生是灰色的,没有激励和赞扬的教育是可悲的。

教育的灵魂是信任、尊重、欣赏。

习近平:“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欣赏

信心

信任

自尊

成长

喜悦

关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英国女王不利颠帝国勋章。

“教师要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师要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视孩子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 “我不需要他们爱我,只需要他们信任我”。“一个老师,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很容易,但是,要想赢得学生的信任很难”。“理想的学校没有恐惧,只有信任”。

“让教室成为安全的天堂”。“让学生不害怕”。

“我从不对我的学生大喊大叫,从不侮辱我的学生。”

“在我的教室里,我几乎不怎么讲话,我躲在教室里的角落里,因为学生才是教师的主角。” “对于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课堂是最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的学生10几年后的回忆中写到:每当我想寻找一个没有愤怒、没有憎恨,充满爱和欢乐的地方时,我依然会回到第56号教室。

有压力就有动力吗?否!特别是学生。佐藤学所说的“润泽的课堂”:人唯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心灵才会打开,精神才会舒展,思维才会活跃。课堂上,任何一个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个安全感,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随心所欲,不拘一格。

2014年10月8日《中国教师报》褚清源的文章----《读懂美国“好老师”标准》

“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承诺终身从教,一辈子站在三尺讲台,不可能成为校长、局长----美国教师的共同信念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读懂学生的故事,相信学生都会学习,让教学从学生出发。”

习总书记提出好老师的四条标准 1)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2)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3)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4)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两位不同的母亲----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老师和学生的调查统计结果为什么大相径庭?)

美国心理学家沙利文的研究成果:个体进入青春期前,没有与同性伙伴交往、青春期后没有与异性伙伴交往,则20岁后可能成为自恋型人格。

徐特立:儿童有求知欲、活动欲,学生是要活动的,要他安分守己不可能。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但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时,需要我们把孩子当做孩子,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他们的错误,理解他们的错误。把孩子当作孩子,蹲身进入孩子的世界,就会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就会有不同寻常的想法和做法。

长沙师范“窗户报”上的打油诗事件。“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元龙----黄竹村中鸡犬喧----”

老师和学生:告状、愤怒、伤心。侮辱师长,有失道德,严加惩处。

徐特立:平静,和声细语劝慰。没有横加指责,而是真诚交流,鼓励将聪明才智、写作技能用于正道。每天晚上提着灯笼转一圈--摘抄--发表--学生写作热情异常高涨----田汉

把孩子当作孩子。小孩子的游戏并无恶意。真正、深沉的热爱学生----大师之大。

两只蝎子的故事,或许更能说明对儿童研究的意义以及坚守儿童立场的重要性。第一支蝎子的故事。一只蝎子想过河,但不会游泳。于是,他请求青蛙背他过河。

青蛙不答应,说:“万一我游到中间你蛰我一下,那我岂不得中毒身亡?”蝎子说:“你好傻。我把你蛰死了,我不一样掉进河里?”

青蛙一想有道理,就答应背蝎子过河。刚游到河中间,青蛙只感到一阵剧痛。青蛙怒道:“你不是答应过不蛰我的吗?”蝎子说:“对不起,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说完,青蛙和蝎子就一起沉到了河里----第二只蝎子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印度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中团团转,当即就决定救他。他伸出手指捉他,想把他捞到岸上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刚移到他的时候

蝎子猛然蛰了他一下。但这个人还是想救他。他再次伸出手试图把蝎子捞出水面,但蝎子再次蛰了他。

旁边一个人对他说:“他老这么蛰你,你还救他干什么?”

这个印度人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能?”

第一个故事的隐喻在于,每一个人,包括孩子、家长和我们都很难被改变,教育之难,教育之复杂尽在其中。

第二个故事的隐喻在于,无论学生是多麽的不可救药,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或不作为。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旨在传递一种立场----对儿童进行系统研究。不断地加强对“蝎子”本性的认识,是专业修炼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告诉我们

----儿童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世界,拥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心理特征和沟通语言,懂得自己制定各种游戏的规则,所以才会有“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

教育规律----读懂孩子应该是教师终身修习的功课。

青春期----一个还不成熟的脑袋,安在一个已经快要成熟的身体的怪物。

“14岁”现象。

著名学者彭刚尖锐的指出:“在我们身边,充斥着没有儿童的学校教育!”

“目中无人”。

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研究儿童为中心。

中国教育的最主要问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赏识

鼓励

关注

尊重

认识 热爱!? 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是小大人(成年人),而是“未完成人”。学生不是贪食的“鸭子”,更不是被动的容器。

人是“整体的人”,不单单是一个肉体,而且还有灵魂。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的人来看,而不是仅仅将学生看成学习者,就要关注学生人性的丰富性。

例如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期望、关注学生的身体,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信、自尊和幸福感。

教学的研究要回到“学生”和“学习”本身!

学生应该成为教育的真正核心。几个类别课堂的模型

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模式

(或称自学、展示、反馈三步流程)生本新授课的模型 第一步:个人自学。是指学生在前置性任务的帮助下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独立学习的过程,任务完成的时间可在课前或课内,也可在上课伊始或在课的中间几个阶段。个人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保障。前置性任务可以是简单的纸质稿,也可以无文本,只是一句话。先行学习不是对知识点面面俱到的识记,而是触及学习内容核心的提前切入和思考。此环节也可称为“独学”。

第二步:小组讨论。是指组内成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碰撞。他有两个任务,一是意见一致的、容易的问题在小组内“消化”,二是意见不同的、较难的问题“存疑”,待下一步探究。这也是在一个组内成员互帮的过程。必要的话,还应该进行“彩排”。此环节也可称为“对学”。教师则倾听和观察各组动态,捕捉典型信息。

第三步:班级交流或叫全班展讲。是几个小组派代表或全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观点,征询其他组的意见,等待评价和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由此展开。讨论的内容一般为重点和疑难问题。此环节也可称为“群学”。教师则是主持者、激励者、点拨者、启发者。教师尽可能“不判断”、“不说教”。

生本复习课的模型 第一步:课前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前置设计,其中包括三部分内容,即知识梳理、典型例题和总结反思。第二步:由四人小组的小组长组织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道典型例题。第三步:由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讲解知识

结构,其他小组的同学做补充。

第四步:由每个小组向班级推荐一道例题,全班同学解答,再由同学上台讲解。第五步:由其中一组的同学进行小结。生本评研课的模型

第一部曲----个人独奏曲:学生独立先学,即让学生课前先做好明天要讲的评研题,同时找出自己认为较难或容易出错的题目,并仿造1到2道题。

第二部曲----小组合唱曲: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方法和困惑,从同伴那里学到好方法,也从同伴那里获得交流和分享的快乐。

第三部曲----全班协奏曲: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在班级里汇报自己认为比较难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四部曲----教师引领曲: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进行有效的引领与点拨。

第五部曲----反思评价曲:学生自己反思,教师对特别出色的同学进行评价

卉源中学“1+1”教学流程

(一)--导学案制作 卉源中学“1+1”教学流程

(一)--导学案制作 流程

(二)--预习课(学生主体)

生本课堂可以概括为三部流程

个人

小组

全班 自学

讨论

展讲

如果是四部呢

个人

小组

全班 综合

自学

讨论

展讲 练习五部呢

个人

小组

全班

综合 当堂

自学

讨论

展讲

练习检测

六步呢----教师点评 七部呢----出示目标

八部呢----课堂小结

怎样理解这个流程?

每一个环节都在是“学”,只要是学,当然会出错,不要求全责备。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全面展开。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学情调查。为了展讲的精彩,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内在动力很强。展讲是把钥匙。“过程”和“探究”体现在流程中。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课堂中的黄金

操作的五大“兵法”

前置性小研究是核心。简单、根本、开放。要激扬,不要束缚、不要控制、不要绑架。

学习小组建设是保障。小组建设的核心是团队精神。选好﹑用好﹑并且培训好小组长,经常召开小组长交流会。

激励评价机制是关键。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即时评价、阶段评价。

学科团队建设是基础。变学科的课代表由一人为一群。

全班展讲环节是手段。展示的本质是交流、是学习,是思维碰撞,是生成、深化,不是表演,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展示既要展对,又要展错。展错不是为了抓辫子,打棍子,而是为了挖资源,找矿藏。展示小组的点评也是另一种展示。还可以把质疑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其实,这也是一种展示。

展示的意义或重要性

展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没有展示就不会高效,就谈不上生本。

展示是对当代教学最有价值的贡献。

一方面,展示被誉为学习內驱力的“金钥匙”; 另一方面,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最佳手段;

同时,展示还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活动”和“人格需要”。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一

这里是课堂的良性、多向互动和深度对话。主体(主问、主答)是学生,重心倾向于学生。表现形式为倾听、思考、表达。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二

这里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沃土。不是驳倒谁,也不是单纯的对与错,追求的是有理有据、前因后果。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三

这里是反复的尝试与探究。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体验,有过程、有方法。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四

这里是学生内心的逐渐觉醒。从朦胧到清晰、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五

这里是学生生命的自由舒展。是释放活力和灵性的天堂,是心灵的满足与享受,是精神的成长与升华,是天纵之教。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六

这里是课堂的高潮迭起。有沉思、有争论、有辩论、有惊讶、有共鸣、有幽默、有笑声。

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七

这里是素养的积淀。因为素养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日积月累。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八

这里是思维的殿堂。这里有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有求同存异,有异中求同,有一般到特殊,有特殊到一般。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九

这里是庄稼的拔节声,是学生的天籁之音。尽管很质朴、很稚嫩,但很真实。这样的展示意味些什么? 意味着十

这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考验。不但需要学识、经验,还需要静待花开,需要鼓励、唤醒、激发,需要尊重、信任、赏识。

对学生课堂展示的评价点

所谓评价首先是欣赏然后才是点拨。对于教师学会评价比学会教学更重要。

----好的小组合作

通过这类点评,引导学生学会更有效地合作展示。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只要有大量的合作机会,只要有教师的鼓励和指点,学生完全能够学会如何合作。

----好的展示

通过这类点评,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展示的标准体系。

比如语言是否严密、精炼、准确、完整。

还如表述是否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再如站姿、站位,体态语言,辅助手段。

----有共享价值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展示时,常常会使用许多材料,而这些材料又可能是教材或普通教参中所没有的。这些材料源于展示者在课前的自主学习。

追问这些材料的来源,肯定这种学习方式,赞赏这种为其他同学提供共享资源的行为。

----有价值的质疑

课堂上不时会出现对展示的质疑。教师应该敏锐、及时地注意到有价值的质疑,并对这样的质疑给予分析、评价、欣赏和鼓励。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

----闪光的观点或思路

如果教师不是急于寻找标准答案,不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对于学生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路,教师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会给予高度的关注,会做出积极的评价。这种真诚、持续的评价,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精彩的讨论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同学间精彩的讨论、辩论、驳论。

学生讨论的结束就是教师评价的开始。

讨论者是如何围绕主题展开的,是用事实、数据,还是逻辑。

争辩过程是怎样体现理性和修养的。

生本教育的理论体系

一个概念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要点有五个:一是着眼于¡°生¡±而不是¡°师¡±,二是着眼于¡°学¡±而不是¡°教¡±,三是好学,即容易学并且能够学得进去,四是围绕上述三点即¡°学生怎么学¡±进行设计,设计的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五是要服从于人的发展需要,不是表面上让学生学起来。

三项原则

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不教而教

三个目标

首先是学习快乐。快乐的意义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外在表现,内在表现为心里的愉悦,反映出生命体内在的和谐与幸福。课堂不快乐就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不珍爱、不尊重。

没有快乐也就无所谓幸福。

快乐是基本的情绪体验,快乐就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学习中快乐的本源在于发现。强迫和控制的课堂无法快乐。

体会到被认可的成就感和被尊重的幸福感,内心就快乐。

一个人最累的是心累,只要心不累,就不可能真正的累。

一个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上课的孩子,实际上已经从心灵上拒绝了学校教育。一个人,没有快乐,物质只是垃圾。最要紧的是要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一个人在儿童时代,愉悦或者说快乐,是他们成长最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快乐成长。

第二是素质提升。素质教育从口号到落地,必须解决五个问题:

1)什么是素质教育?

2)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中,什么才是最核心的?

3)素质教育靠什么去实现?

4)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有哪些?

5)素质教育与课堂的连接点在哪里?----“接地气”----否则就是“乌托邦”。

生本教育,主张以“生”为“本”,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尤其强调培养思维品质。

一位生本数学老师说,数学教育缺的不是题目,缺的是思维。一个优质的教学流派一定是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学习知识,又在学会做人。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包容,学会谦让,学会感谢,学会交友,学会尊重--------

第三是成绩优异。素质好,何愁考!成长在先,成绩在后。

-------今年的高考

-------无辍学班 无辍学年级 无辍学校

-------娄校长的一句话

任何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有效提高质量,都将是“短命春秋”。不但如此,学生的德育水准提高了,初中辍学率大大降低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

三个核心理念

1.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2.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3.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1.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

杜威: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

高度尊重体现的是大爱,不是雕虫小技。尊重学生是核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情感、尊重学生的错误和失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育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比如好奇的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

教育不得以任何借口伤害学生的自尊,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严重不尊重。

尊重学生的生命自然,遵从学生的生命规律。不以成人的立场和眼界、不以非自然的形式压抑、干扰、阻击和破坏儿童的学习天性。教师要尊重学生最质朴、最纯真、最原始的思维表达。

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定是充满了对每一个人的深刻尊重与关怀的教育

如果课堂上有的学生激动起来,教师可以放下知识进度而将时间用在倾听这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上。这才是在根本上尊重生命,将生命置于知识之上。

2.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有困难,找学生。

老师要善于示弱、静待花开。绝不追求老师讲的如何精彩。

学生是第一教育资源;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蔡元培说: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为学习提供帮助。

利用和挖掘孩子本身就具有的学习天性、潜能和本能。

学习是什么?学习即体验。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在经历中体验;在失败中矫正;在感悟中成长。

教育只有“按照儿童的方式”,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尽可能摆脱“成人之见”的控制,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开,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

真正爱孩子,就要减少以“为你好”的名义进行的干预。教师讲的再生动传神,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

生本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没有人可以代替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目光来自我们自己的瞳仁。

所谓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

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

3.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 为了学生而不是为了老师。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老师的精彩不是课堂的精彩。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等等。

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即要在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下功夫。这样的学习才会成长。

成长是一个过程,一个由迷茫、混沌到澄澈、练达的过程。

七个主要观念

1.学生观:人的起点非零。真正的教育就是5个字----从儿童出发。

不是从教师出发,不是从成人出发。

人有学习的本能。

人体自有大药。

2.教育观: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东西。

儿童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成长。

从质疑到尝试,从尝试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研究。

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的一切体验,别人都代替不了

儿童不依靠成人塑造,而是自己创造自己;儿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生长的。

社会学家潘光旦说,教育,就本人说,就是生长,就是发展。就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就是培植,就是启发。一个人种一棵花,所能尽的人事,是看水分足不足,阳光够不够,肥料充分不充分----,至于这花长什么样的叶子、开什么颜色的花朵、接什么香味的果实,他管不着。硬要管的话,就是拔苗助长的愚人。

3. 教学观: 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坚决反对用成人的方式替代儿童的认知。

成人的认知一般是从经验出发处理事情,而儿童必须有经历才有经验。剥夺经历就扼杀了经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

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来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4.课程观: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做功夫 小立课程是指教给孩子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简练,而要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拥有的基础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使之成为一股强大动力。教师为了不教,教少学多即为大做功夫。在这个期间,老师启发、点拨但不急于给出、或催缴结果,而是“缓说破”,就是宽着期限。

5.教师观:教师是生命的牧者

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生活的重要他人,首先必须恪守坚定的学生立场,成为学生潜能的发现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生命的伴随者。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束缚儿童的手脚;------------------观念绑架---------思维。

6.德育观: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教育的基础

道德就是人的精神成长。包括理想和信仰、人性和人生、性格和习惯、情感和情怀、兴趣和爱好五个方面。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在你把很多东西都忘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

7.评价观: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自由发展。

儿童的幸福和成年人的幸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学生学习的源头是不断地提出问题。

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而应该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的学生。

情感是生命最本源的表达。

三条金标准

数学课----根本抓住了没有。

所谓根本就是源、根、本的东西,不是末、不是支、不是梢,是基础的、核心的、本质的知识,是能够衍生、生长知识的知识,是知识的要点而不是知识点,他具有包摄性强、解释效应大的特点。

这是由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课----阅读推进了没有。类似的提法还有:语文主题学习、语文高效阅读、语文类文教学。

语文教学要从语文分析到语文实践。要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

英语课----活动形成了没有。语言是拿来用的,在用中学。

活动是指课堂上运用正在学习的单词、局型进行小品、短剧、相声等形式的演出。“六七”分熟即可开始。

好课的几个共性

(1)学生的课

学的课,不是讲的课。

学生的课,不是教师的课。

学中心的课,不是教中心的课。

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简称,独学、对学、群学,合称为自学)的课。

(2)动静结合的课

动----学生动起来----学生是有生命的活物,活泼好动原本就是学生的天性。静----独学时、检测时。

(3)注重展示的课 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金钥匙”。

好奇心、展示欲是儿童的两大天性。

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既展对又展错。

(4)遵循流程的课

流程体现的是渐进的、学习与探究的过程。

(5)师生相生即教学相长的课

教育不可以牺牲教师成就学生,更不可以牺牲学生成就教师。(6)注重情感的课

关注学生的“快乐指数”。

生本与高效课堂的思想比较 高效课堂的理念 相信学生 解放学生 利用学生 发展学生

生本课堂的理念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与高效课堂的一致性 均强调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根本。

均强调由惟教、惟师向惟学、惟生转变,即由学服务于教、为教者的设计转变为教服务于学、为学者的设计。也就是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均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变革。强烈反对教师的讲、灌,反对教师的包办和代替。主张依靠学生的天性。

谢谢大家陪伴

***

cdsxjq@163.com

2.让思想照亮课堂 篇二

一、捕捉童年经验资源——共享个体性思考

【案例】

学习了“认识周长”第一课时后,我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微型研究活动:测量一棵大树树干的周长,并在记录单中记下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感想。第二天课中交流时有了下面的分享。

生:我是用直尺绕着量的,结果分别是38厘米、30厘米、43厘米。

师:看了他量的结果,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他三次量出来的结果相差太大了。

师: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生1:可能他量的时候有的记错了。

生2: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直尺在量的时候不太好量。

师:(问生1)是这样吗?

生:应该是的,我用直尺绕着量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动。

师:看来测量的工具很重要,其他同学是用什么工具量的呢?

生1:我是用卷尺量的。

生2:我是用绳子绕一圈,掐住接头,然后在尺上量的。

师:他们测量的工具有什么共同点?

生:他们测量的工具都是可以弯曲的,这样就不会滑,比较好量。

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测量工具。我们来听听用卷尺测量的小朋友的测量结果。

生1:我的结果是43厘米,43厘米,42厘米。

生2:我的结果是61厘米,67厘米,64厘米。

师:你测量的结果也相差得比较多,思考过是什么原因吗?

生: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原因,后来爸爸在旁边看着, 说是因为我绕一圈的时候有时斜了,这样得到的长度就长了。

师:你们觉得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

生1:可以先画一圈线。

生2:可以这边从下往上量个长度,比如20厘米,做个记号,那边也从下往上量20厘米做个记号,然后再绕。

生3:我觉得可以绕着下面泥土的那儿量,这样就不斜了。

师:佩服你们,大家真爱动脑筋,解决了如何让线不斜的问题。看来在测量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了很多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量了几次,结果虽然差不多,但是都不一样,我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周长该填哪个数?

师:其他同学帮他想想办法。

生1:我觉得都差不多可以随便选一个。

生2:我觉得不行,我们可以选一个不多也不少的,这样才行。

生3:我觉得写28厘米好一些。(师鼓励生说明理由) 他量了3次,有两次量了28厘米,还有一次量了27厘米, 所以应该是28厘米。

……

【分析】儿童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经验而来的, 这些经验可能是缄默的,是模糊的,是零散的,教师需要设计适切的活动帮助学生“提取”已有经验,进一步“种植”直接经验,并在分享中“生长”间接经验,让学生的经验从个体发出,在分享中提升,再回归个体,实现螺旋上升。

测量一棵大树树干的周长这一微型活动,是现实性的问题,学生没有现成的东西模仿,需要调取知识和经验想办法解决。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懈地寻找办法解决问题。他们的灵性得以迸发,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交流又让他们的经验得以共享和提升。如:学生发现直尺在测量中容易滑动,因此数据相差较大,因此使用卷尺或线来测量比较合适,积淀了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测量的经验;在用线量出的数据也有较大误差时,学生分析问题原因,想办法解决问题“,绕着树根量“”画线“”从下往上量出同样长,作出记号”,他们的经验多么丰富啊!从生活中积淀的经验解决了让线在同一水平面的问题,学生们在其中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在不知道周长最终该用哪个数表示的问题交流中,学生努力地寻找能够代表测量结果的数据,中位数、众数等代表在学生们朴素的经验中应运而生,生成了数据分析的经验。

二、提炼童年思想资源——显化内隐性知识

【案例】

学习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后,我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在学生练习后,我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生:我数了数,一共有8只小动物,我就在房子里写数,后面还空了1个,所以房间够。

师:你写的1表示什么呢?

生1:1就是第一个猴子的家。(师鼓励生接着说)2就是熊猫的家,3是小老鼠的家……

生2:我给他们连线就是把他们送到那些房间了,送完了以后,还有一个房间,所以够。

生右手食指按着第一只动物,左手食指按着第一个房间,然后移动右手食指到第二只动物,再把左手食指也移动到第二个房间……

生3:还空了一个房间,所以够。

生4:我是数的,小动物有8只,房间有9个,所以够。

师:你们发现这几个小朋友想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1:他们都把小动物送到房间里了。

生2:他们都是把小动物和房间一个和一个对应的, 房间多了,就够。

……

【分析】儿童有他自己的智慧和思想,教师需要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并从中挖掘学生潜藏的可贵的思想和智慧资源,将其显性化,并在提炼中将其稳定化。

如上述案例的教学,笔者有意提供了一个需要学生自主将问题数学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尝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看房间够不够就是看动物和房间谁多,这就是比大小的过程,而比大小是技能化的外在方式,其蕴含的思想便是一一对应。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阐释了他们心目中的一一对应,用外化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挖掘童年创生资源——获取过程性理解

【案例】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两位数35+41=,引导学生口算出答案,并交流口算方法。

师:你们觉得口算时哪里比较容易错,或者有什么麻烦的地方吗?

生1:我觉得要找个位和个位,十位和十位的时候有点容易找错。

生2:他们个位和个位,十位和十位都是隔开来的,容易看乱了。

师:那怎么才能让它们看得很清楚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想想办法。

生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教师巡视,选择较为典型的学生想法引导交流。

(先请1~3想法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思考,然后同屏展示。)

师:它们的想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让十位和十位、个位和个位看得更清楚了。

师: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丁楷晟和赵聪(1和2)是连线和画圈的,丁仲阳(3)是写算式的。

师:比较这三种方法,哪种更简单?

生1:我认为第一种最简单。

生2:我也认为第一种最简单,第二种画得太多了,第三种还要再写很多算式。(再请4~7想法的学生分别交流自己的思考,然后与刚才的共同展示。)

师:这几位同学的想法,和刚才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1:他们是把十位和十位,个位和个位排在一起了。

生2:他们是让算式竖着排了。

师:平常咱们的算式都是横着排的,现在竖着排,数位真的就在一起了。看来,有时候做事时换个方法,或许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好!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既清楚,又方便、 简单呢?

……

通过讨论,学生最终选择1、4、7三种为最佳方法。

【分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他们便可以创造精彩。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或由于课堂引导、驾驭能力的缺乏,或是对儿童数学创造能力的不信任,或因对课堂及时产出的过分追求,期待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堂堂清、月月清,而压缩、侵占学生的活动时间,以达到所谓的“高效”。如此,学生错失了很多过程的经历, 以至于缺失了必要的经验。

在上述案例中,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旨在让“个位和个位在一起,十位和十位在一起”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让竖式在学生的需要中自然生长出来,让学生在遭遇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走古人创造竖式所走过的路,感受数学规定的必然性。让学生经历因为需要而设法解决问题的创生过程,是对儿童创造灵性的肯定,是对其童年生态的守护,同时也是对其长远发展的守望和期待。

3.让反思的光芒照亮课堂 篇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8(A)—0030—01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它不仅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使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而且能够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得以提高,使教学实践不断得以改进。它是一种再学习的方式,简言之,就是在教中学、学中教。

那么,语文教学中哪些方面需要反思呢?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乃至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成为反思的内容,但以下几点应该作为反思的重点。

一、把握闪光点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闪着智慧光芒的奇思妙想,诸如一个新颖巧妙的情境设计把学生带人激昂的情感氛围之中、一句幽默机智的导语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因一种新教法的尝试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等等。或是临时采取的某一措施(比如小说、戏剧教学中指导学生表演课文剧,送别类诗词教学中指导学生表演小品等)使学生的激情和个性得以张扬;或是精心策划的一场辩论,使教与学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或是精心组织的一次比赛(比如演讲比赛、成语歇后语接龙比赛等),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等等。把握这些教学中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做好记录,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可作为日后教学的借鉴。

二、分析失误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达到令人百分百满意的程度,即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疏漏失误之处。所以,对它们进行回顾与反思便显得犹为重要。不反思不能知疏漏,不知疏漏不能求进步,原地踏步只能导致教学水平走下坡路。比如,是否因讲得过多而使学生兴趣全无?是否因一个环节的疏忽而走了回头路?是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过分强调教而淡化了学等等。哪怕是板书错写了一个字,也应该进行深刻反思,有过即改、有误必究。

三、捕捉灵感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可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迸发而穿插到其中来,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整节课呈现勃勃的生机,师生情绪高昂,教学效果也出奇地好,达到了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学生因这节课而激发的兴趣与热情能够产生放大镜效应,使以后的教与学互动性大大加强,也使教学的艺术性不断得以提高。同时,这些智慧的火花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课堂教学中的这些灵感往往会转瞬即逝,若不及时加以捕捉并记录在案,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四、反思学法

以往的教学一味地强调教师教的艺术,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方法与技巧。事实上,教师教得再好,艺术性再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规律,不懂得学习方法,教与学还是两张皮,结果只能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老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练”,而非一名“运动员”。上好每堂课的重要一环应该是备好学法,教后首先要反思的也应该是学法。不同类型的文章学习方法也应该不同,但都有规律可循,课后要认真反思:这种方法和规律是否教给了学生、归纳是否准确、操作性是否很强,以及还有没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等等。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对于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辩证、客观地看待教学过程中的优劣得失,认真冷静地做好教学反思,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惟其如此,方能做到扬长避短,才能跟上课改的步伐,才会使教学工作不断有创新和提高。

在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还要认真撰写教学后记。写好教学后记要做到以下几点:

勤:教学反思就像一日三餐,要经常、有序地进行,一有所得就及时写下。不仅要经常写,还要经常看。要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精:教学后记要内容精辟、语言简要。教学后记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必须有分量、针对性强,见解要一语中的,剖析要一针见血,评析要画龙点睛。

恒:写教学后记,还要做到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能做到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收获。

4.让人文精神照亮医学 篇四

让人文精神照亮医学

在深化医疗革新的现在,我们审视当今医学,透过种种近况寻究遮掩在当今医疗事业中的深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的医疗做事中,医疗的硬件设施渐趋完备,而我们的医学人文建设却未能与之同步成长,并显得滞后于迅速完备的医疗硬件。医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医疗工作革新与成长的突出课题。

精神心理卫生科,一提起这个题目,大家就会想到那些令人恐惧的精神病人。各种媒体对那些精神病人的描述也让人不寒而栗。我院精神心理卫生科成立于1992年,而我在这里工作只有短短的1个月。问我有什么感受,真是个中辛苦,一言难尽。但我要用充满真挚的笑脸告诉大家,我爱我的工作,我爱这个特殊的科室,更爱每一个精神病人!因为这些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他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病症反应,有的发作起来对我们连踢带打,恶语相加,有的发作起来疯疯癫癫,给他们洗发臭的衣服是家常便饭,挨骂受气更是我们的工作内容。但当他们通过我们的医治和护理,病情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尽管他们大多数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对我们做过什么。可人性的善良,家庭般的温暖,病人与医护人员兄弟姐妹般的亲情,这在任何科室都无法体会。绝大多数病人,刚入院时,对医护人员是相当排斥的,但我们的宗旨是“视患者如亲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业形象,使每一位病人感到温暖和亲切。”这样才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保持医患关系的和谐健康。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打消了他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对我们敞开心扉,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更快地恢复健康。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相信大家听后就会理解我们工作中的辛苦与幸福。曾经有一个不满20岁的病人,来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座火山,随时随刻向别人喷发他的愤怒与暴力。他用他强壮的身体袭击周围的每一个人,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心求死。为了其他的病人和他自己,我们有时不得不用束缚带把他保护起来。可就是这位患者竟然咬开了束缚带,用头往墙上撞,护士上前阻止却被一拳打翻在地。大家想一想这样的病人谁不感恐惧。看到他如此具有危险性,治疗他时我真是胆战心惊,根本不敢靠前。然而主任、护士长却对待他像亲人一样,不怕脏、不怕苦,那样耐性细致,那样和蔼可亲,那样不厌其烦。主任拉着他的手问寒问暖,护士长为他擦脸洗衣。我被他们所感动,所折服。我也学着他们主动和病人沟通交流,加强生活护理。在我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他很快达到了临床治愈,对我们医护人员礼帽有加,感激万千。当这个病人出院时对着我们医护人员深深地鞠躬致谢。那时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成就感,一种我从未有过的自豪!从那时开始,我更加热爱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科室。就是这样经过一天天的治疗与护理,用我们的理解和爱心照顾着他们,既便是再苦再累也只化做一个字“值”!精神心理卫生科也并不是象别人想象中的是个充满铁链、铁锁和铁笼的监狱和牢房。您去过吗?那我告诉您,用病人的话说“很舒适、很温馨、很家庭化、很有人情味”。因为我们突出的是人性化服务,科学的人文关怀融入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先进的治疗、人性化的护理、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管理、舒适的环境,病人和医护人员其乐融融。通过治疗,使他们逐渐摆脱了抑郁和焦虑情绪。有人说,你们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就是幼儿园老师,只要脾气好就行了。我的内心感受是,长期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没有压力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特长应用于自身工作、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面对压力和紧张,学会减缓压力,放松紧张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为病人服务。回头来看,从事精神卫生护理工作对我自身心态的稳定和人格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我决心,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让我的青春、人生过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小时侯,我的理想是当一位教师。因为它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正所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但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找到了比教师更适合我的职业。那就是通过我的工作,医治患者解除精神的痛苦,抚平患者心灵的创伤。这同样也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所有的病最后都是心病,所有的医最后都是医心。如同阅读,目视手翻,最后的感喟与思考,都在内心完成。让人文灵魂照亮医学,这与医学的意义是一致的。夸大人的生命在医学中的最终意义,是医学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大医医心,让医生更具人文灵魂使医患联系融入更多的人性体贴,才会使医学成为更神圣的工作。

5.让温暖照亮人间作文 篇五

4月3日,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位阿婆呕吐了,人们都远远地避开了。但是,一个叫张静初的女孩,却用书皮接住了呕吐物。我觉得,这种行为值得我们敬佩,值得我们赞扬,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冷漠的人,就像阿婆呕吐时,别人因为觉得恶心而避之不及,竟无人伸出援助之手;公园里,有人乱丢果皮,有人在白墙上画画,清洁工好不容易打扫干净的地面,擦干净的墙壁,却又被污染了……我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满是垃圾的世界里,可是,那些冷漠的.人却偏偏这么做。

不过,我相信爱会把温暖带到人间,世界会充满爱。因为当阿婆呕吐时,张静初站了出来,把温暖给了阿婆。还记得两年前的那天吗?一位普通的大巴车司机吴斌,他正开着大巴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飞来一个铁盘子,打碎玻璃,打穿了吴斌的头。吴斌并没有痛苦地抱住头,而是强忍疼痛,用生命中的最后一丝力气踩下了刹车!之后,他倒在了血泊中,正是那忍疼痛的一脚,保全了整整一车人的生命!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两年了,但临终前那一脚刹车带给大家的温暖,始终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我相信,这个社会上有爱的人会越来越多,冷漠的人会越来越少。

比起他们,我感到十分惭愧。我没有主动地帮助过大家,也没有给大家带去很多的温暖,偶尔我还会调皮下,干点小坏事。不过,我要学习张静初的精神,多干好事,多给别人带去温暖。

爱是冬天里的一团火苗,爱是夏天里的习习凉风,爱是失败时的一句安慰,爱是成功时的一声提醒!

6.让梦想照亮现实作文 篇六

近年来,杭州城西靠近西溪湿地的仓前古镇获得了许多殊荣。在古镇里有个名叫虞洋的帅小伙,一直追逐着梦想。100平方米的办公室,3D打印机,还 有小伙伴们。日子艰苦,却快乐。经过他和他的伙伴坚持不懈的努里,付出了无数汗水后,终于获得了小镇第一届创业先锋营选拔的金钥匙。

努力和梦想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都因该要向虞洋学一习一,学一习一他的坚持,学一习一他为梦想奋斗的坚持,学一习一他不轻言放弃的一精一神。也许在努力过后,结果并不理想,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你已经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不后悔。

小时候,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那时我的梦想就是希望能把这次试考好。我每天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多看看课本,不懂的题目就问老师,还 买了很多本试卷来练一习一。上了战场。试卷发来的那一刻,我的心就像是要从嘴里跳出来似得,双手直出冷汗。煎熬的一天总算是熬过去了,虽然这仗是打好了,但却不知道是胜仗还 是败仗,心里忐忑不安。终于,成绩发下来了。当我看到那令人舒心的分数是,心中是多么雀跃,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个成语:先苦后甜。

有些人的梦想很伟大,有些人的梦想很小,却不能忽视。我们要从社会中明白一切歧视都是绊脚石,我们要坚持梦想,给他们看我们的未来,让无知的评论者看到我们祖国及学生的风采!让我们放飞梦想,励志成才,共同享有人身出彩机会,让梦想成为真机会,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7.让思想照亮课堂 篇七

一、以人为本, 奠基和谐

“语文课要以人为本, 充满人文关怀, 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 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只有充满人文的课堂, 才是和谐的课堂, 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才是师生生命延续的课堂。

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挖掘语文本身的人文价值, 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应是民主、平等, 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不搞“语言”“思维”“行动”上的“霸道”, 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 带领学生逐步建构和完善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让语文课堂的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氛围中,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儿”。

如在作文教学中, 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江城中学田径运动会结束后, 张老师在作文课上布置同学们以“最……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写运动会上的人和事。同学们的作文大多表现“团结互助, 顽强拼搏, 永争第一”的主题, 只有小李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最恐怖的瞬间”的作文, 主要写他参加800 米赛跑时落在后面, 没有人为他加油、递水, 一个人很落寞地跑完了全程。张老师读完小李的作文后, 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世界给你的温度。小李看了老师的评语后, 陷入了沉思。对于以上事情, 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完成写作任务。

对于这样的一道材料作文题, 当然可以多角度分析, 站在“老师、小李、同学”的角度分析都是可以的, 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绝大多数的同学会从“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世界的温度”入手, 这显然是最佳立意。无论如何, 作文的立意都应该是积极的, 但是有一个同学的立意为“为师者, 当怀慈”, 整篇文章对老师大批特批, 列举一系列不合师德的老师, 流露出种种对老师的不满, 改完作文后我陷入了沉思, 怎么给这个学生点评呢? 稍有不慎, 我就会变成“张老师”, 恐怕还要被他再痛批一顿。于是我写了一句话: “回想一下, 从幼儿园到现在, 有哪位老师的一个小细节曾经感动过你?”作文提前两天发了下去, 两天后讲评作文, 所有立意讲了之后, 我请这位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显然, 这两天他对我的那句话有了自己的思考, 他这样说: “我的观点是‘为师者, 当怀慈’, 当时我觉得这个老师不懂得关心学生, 小李已经够落寞了, 老师还要批评他, 我觉得张老师没有仁慈之心。可是后来郭老师让我回顾自己从小到大的老师, 我突然发现老师们在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 我写那篇文章批判老师, 实在是挺愧疚的。但是另一方面我的确又觉得张老师做得不好, 难道要违心地赞美他吗?”没想到, 这孩子还是很执着的, 恐怕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他会陷入更大的困惑。作为他的老师, 此时我要义无反顾站出来引导他解决这个疑惑: “我也赞同你的想法, 张老师是做得不好, 表达方式属于高大上的灌输, 冷冰冰的说教, 可是张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他想让小李拥有阳光的心态, 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咱们是学过哲学的, 仅仅因为一个人表述上的问题, 就能否定他的全部, 甚至否定全体的老师? 显然这是不当的, 我们应该就事论事。针对这种情况, 想一想, 怎么立意会更合适?”我不能给他说出答案, 只有让他自己体会, 才能真正领悟, 引导他走出这样的心理误区。

这个案例出现在我自己班上。显然, 在我们的课堂上, 即使学生理解有偏差, 我们也要让学生很“体面”地坐下, 尊重他们想法中合理的部分, “扬弃式”地处理, 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学生出问题教师批评说教, 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成为学生厌恶的“张老师”, 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去了解、认识学生, 关心、帮助他们, 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 从而主导课堂, 构建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

二、融入音乐, 构建和谐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 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 终生不弃, 教学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 仍未达到尽善尽美, 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 营造和谐气氛。

在阅读教学中, 音乐可以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恰当运用音乐能营造特定的氛围, 让学生迅速进入教师设定的特定的情境。因此, 我经常利用合适的乐曲导入新课, 在上课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为他们的学习创设情境。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 他能弹琴, 会唱歌, 尤其擅长描写音乐和音乐演奏, 《琵琶行》中他对音乐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让我们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 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所以我认为课堂上很有必要插入琵琶演奏的曲目, 让学生去体会琵琶的音乐特色, 这样才可以深刻体会琵琶女演奏时音乐的起伏变化。于是我专门下载了《霓裳羽衣曲》, 并配上一个古典女子拨弄琵琶的画面, 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情境之中, 这样再去讲解课文就简单多了。同样, 在《蜀相》一诗的教学中, 我给学生播放了MTV《卧龙吟》, 让学生追溯诸葛亮感人的一生, 为解读全诗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调。讲《荷塘月色》前, 播放一曲淡雅的《莫斯科效外的晚上》; 讲《祝福》时, 配一段风雪呼啸的背景音乐, 均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提高了教学效率。

创设阅读情境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活动, 高一上学期恰好是诗歌单元, 学生对诗歌也有兴趣。我们利用这个机会开展配乐诗朗诵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找音乐做课件, 辅助自己的朗诵。如一个同学朗诵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配上了kevin Kern的《Never again all the life》这首有些沧桑沉重的音乐, 又做了个祖国风貌的课件, 就很好地把戴望舒对祖国的深沉的爱体现了出来。还有个同学朗诵《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也加入了同名的音乐, 还配上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 让听众对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学生诵读的声音虽有些稚嫩, 但他们对诗歌的热情已深入心田, 我想, 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使然。

因此, 借助音乐, 能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之中,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心也就多了一份欣赏文学的愉悦和酣畅。

三、声形并茂, 丰富和谐

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感染力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因此教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如果一位教师愁眉苦脸地进入课堂, 可能使学生原先高涨的情绪像潮水一样退去; 相反, 如果一位教师以高昂饱满的情绪进入课堂, 将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愉快, 从而给和谐语文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老师应首先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感染他们, 使他们能自发地融入课堂, 积极参与。如果这一课是一首诗词, 所以我想我也应该用诗人的语言去说话, 让自己的语调更富有感情, 该激昂时激昂, 该惆怅时惆怅。所以讲到柳永的“悲秋”, 谈到“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我故意压低声音, 用些颤音, “相爱的人要分离了, 他们十指紧扣, 四目相望, 满含泪花, 却努力克制自己不让眼泪流出来, 心里有千言万语可不知从何说起”。当我满含深情说完这段话时, 教学效果出来了, 学生们已经沉浸于我用语言给大家创设的惜别的意境中了。于是停留几秒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接着再换一个语调进入下一个环节。除了语言能感染大家之外, 适量运用一些动作也能很好地活跃课堂, 如“独立寒秋”中要分析诗人形象, 可是学生却讲不出“独立”的深刻含义。于是我站在讲台一角, 眼望远方, 让他们去说说, 如果我是诗人, 我应该有怎样的站姿, 我的眼神如何, 我可能会有怎样的心理想法。学生一看老师亲自表演, 立刻就活跃起来: “手应该背在后面”“腰要挺直”“眉头紧锁”“要来点风, 把风衣吹起来”……于是, 诗人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形象也就出来了。

我们经常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 这说明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努力学习, 掌握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实践知识, 以及学科以外知识在内的广博的知识。时代在发展, 教师的一些原有的知识体系显然会跟时代相脱节, 一些全新的知识开始进入教育教学和教育理论领域,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点, 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才能为和谐课堂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四、佳作传阅, 共享和谐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需要独立, 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 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 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 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 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 敞开自己的心扉, 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 吸纳他人的意见, 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 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 学会协作和分享, 学会宽容和沟通。”可见, 新《课标》强调学习的协作与分享。

学生在习作之后最想得到的就是大家的认可, 如何点燃学生作文的成功意识, 激活其竞争活力, 这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了。因此, 我尝试着让全年级的同学共享佳作。把优秀作文, 有一点瑕疵的文章统一印发, 全年级人手一份。这样学生可以面对佳作一点一点地二次点评, 比如对于上次习作“我和_____的故事”, 其中一篇《我和鹦鹉的故事》, 描写鹦鹉被关在笼中失去自由,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它好像在哭泣, 眼里充满了心酸的泪水, 呆呆盯着远方的天空。我喂它东西, 不吃, 喂水, 不喝。我茫然了, 不知它到底怎么了, 可它此时却用眼盯我, 用嘴啄笼子的锁, 哦, 我知道它原来也是渴望自由的。”有同学指出: “这句话较生动地把鹦鹉渴望自由, 并把我茫然不知所为的情形交代出来了, 可是有的描写比较夸张, 不合事实。”也有的同学指出《我和爸爸的故事》中描写爸爸给我送伞, 我拉爸爸手这个细节: “我去拉爸爸的手, 可没想到爸爸立刻把手缩了回去, 我还来不及猜想, 爸爸就慌忙解释道‘不是爸爸不想拉你的手, 实在是爸爸的手太凉了, 怕冻着你’。”是“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一个令人落泪的场面, 读后再一次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如何把细小不过的事情描写出来, 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也有同学评价《我和三轮车夫的故事》结尾升华很好, 由三轮车夫对女儿的爱升华到天下父母对孩子的爱, 让“我”也深知父母爱的伟大。通过重新点评, 大家共享佳作, 既表扬了优秀作文, 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更让佳作的作者从中受益, 得到更多作文的启示。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使学生们学会交往,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同时,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在注视自己, 没有被忽视、冷落, 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重视的阳光。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共享我们的和谐成果。

8.让课堂观察照亮我们的眼睛 篇八

明确观察目的,培养观察兴趣

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知觉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使学生明确观察要达到的目的、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才能减少观察的盲目性,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所需要观察的地方。在观察中积极地去伪存真,形成较清晰、正确的知觉。例如,教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身体》一课,将学生直接带到一棵大松树下,问学生:“让你观察这棵大树,你将观察一些什么呢?”学生只能呈现出“片段式”的回答,如“我将观察树叶叶子的颜色”“叶子是怎么样的?”等,而不是像科学课所提倡的要“一口气能说出很多点”。这与教师所希望的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所提出的问题有失偏颇。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务必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克服观察的盲目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观察效果和教学效果。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体验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五官去认识和感知,从而获得相关知识的。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给学生一些最简单的观察知识和方法,是观察能力的培养的先决条件,也是学习科学、认识科学的第一步。针对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从感性认识出发,指导学生用眼、鼻、舌等感官去认识事物,用趣味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教学《认识液体》这一课,在要求学生区分盐水、白糖水、清水、牛奶、醋的活动中,首先,让学生用眼观察上述这些物体中哪一杯是牛奶,要求抓住颜色不同的特点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用鼻子闻一闻,根据气味进行判断;最后,做蒙眼尝一尝辨物的游戏来区分。让学生用舌尝一尝,区分出糖水甜,盐水成,清水无味。根据这些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抓住物体的气味、颜色、味道等特点进行判断,他们很快就能区分出各种物体。因此;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定性观察,肯定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实践探索。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作为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的。在观察活动中学生们会慢慢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例如,在教学《水面的秘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研究,让他们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讨论得热火朝天。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把不正确的步骤调整一下,把不合适的方法换个方法再试一试。最后,学生得出了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的结论。这些结论既有课本上现成的,也有课本上所没有的,如:风一吹,水面会有波纹;筷子在水中会变“弯”……真正达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境界。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注重质疑,提高观察实效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汲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失时机地设置疑惑,制造悬念,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沉浮》时,学生了解到马铃薯在盐水中是浮,在水中是沉,这时学生提出疑问:在其他液体中是沉还是浮呢?我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引导孩子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后通过思考——猜测——验证——归纳,学生发现: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学生通过大胆想象,勇于质疑终于认识了物体沉浮规律。这里教师通过实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能力,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促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训练和实践中逐步提高观察能力。

上一篇:农牧公司合作协议书下一篇:东海县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