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精选8篇)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篇一
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总结
为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局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尊重教育的良好风气,为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助力教学基地建设。为了推进义务教育建设,加快校舍和校园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环境,我局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联系配合,加强日常沟通和协调,深入调研了解科教用地需求,做好项目用地服务,确保依法依规批地、合法用地,全力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具体办学标准,尽可能地将学校选址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地势较高、无污染的地方。
构建师生安全屏障。积极联合相关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组织各学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同时加强业务指导,按照武胜县人民政府文件精神,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认真开展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演练工作,确保应急演练组织有力,演练范围全覆盖、不漏点。结合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在汛期来临前,全面开展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前教育校舍摸底调查工作,确保不漏过一所学校、不放过一处隐患。对排查出的威胁学前教育校舍安全的地灾隐患点,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汇报和沟通,为日后校舍针对性规避地质灾害及重新选址提供决策依据。
推动法治校园建设。结合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采取展板展示、宣讲、座谈、走访、播放视频、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把耕地保护、矿产资源、不动产统一登记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地理国情、集约节约、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传达给广大师生,努力普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知识,通过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助力法治校园建设。
搭建友谊桥梁。始终坚持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积极开展“感恩教育”宣讲活动。通过宣传学习教师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带动广大干部职工尊师重教,积极为教育出力,为广大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教师,支助贫困学生。自2013年以来,我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专门人员,确保对各学校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工作。通过捐助金钱,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通过电话等方式帮助其认识人生、价值,助力其健康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进一步强化对教育事业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水平,力争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篇二
近年来,武山县根据教育发展形势,结合全县教育实际,科学确定县域义务教育发展思路,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两条主线,迎难而上,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明确前进方向
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武山县教育基础设施底子薄、占地总面积小,校舍建设不够,特别是教师总量不足,专业教师缺口较大,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推进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2010年9月,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如期召开,教体局局长石尚荣在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两条主线,要在全系统大力弘扬了领导班子苦抓、教师苦教、学生乐学的“两苦一乐”精神,要认真总结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之后,石尚荣局长又多次在全县校长工作会议上详细解读了“两苦一乐”精神的实质内涵,即:“苦抓”就是学校领导班子要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明确学校的发展思路,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静下心来,沉下身子,一心一意抓管理,抓质量;“苦教”就是教师要把功夫下在课前,吃透教材,扎实备课,了解学情,设计教法,力争使课堂教学最优化;“乐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围绕发展主线,弘扬“两苦一乐”精神5年来,各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内涵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武山县城关小学、城关二小、城关三小及渭北初中、城关初中等全县许许多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是最为真实的清晰写照,“班子凝心聚力促发展,教师耐心苦教提质量,学生乐学好学强素质”已成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求生存、促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动力。
软件硬件两手抓
思路的清晰性和前瞻性,让武山均衡教育步入发展春天;大手笔的投入,更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的健康、可协调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是武山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发展思路。近年来武山县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功能齐全、一次到位”的建校思路,抢抓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据了解,仅去年以来武山县共征用解决教育建设用地300多亩,通过校安工程、危房改造、灾后重建、教师周转房建设等项目,完成了城关初中和特教学校整体迁建、城关二小扩建、洛门小学扩建、1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等工程,实施完成了滩歌初中迁建、马力中学扩建、鸳鸯初中扩建、代沟小学新建、县一中和县四中公租房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拉长短板,全面发展。为此,武山县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积极开展“两个语言环境”创设工作,着力营造有利于推广普通话和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两个语言环境”。
通过“两种语言”(汉语、英语)书写的板报、橱窗、专栏,“双语”播放的校园广播和上下课铃声等,大力宣传,不断增强师生的语言环境创设意识。在洛门小学英语教研组编印的《洛门小学学生英语口语常用语120条》中,我们看到了包括日常用语、课堂常用语、升国旗用语、上下课铃声提示语等方面的用语。该手册在学校人手一册,并要求英语教师强化训练,促使学生达到会听、会说的程度。
渭北初中、城关小学、洛门小学举行了师生课文诵读竞赛、诗歌朗读比赛及国旗下的演讲等活动,积极倡导学生在社会交际、家庭生活中讲普通话,见英语老师用英语问好等。城关小学还开展了以“低碳、环保、感恩”为主题的全校“两个语言”演讲活动,把语言环境创设与教书育人紧密联系起来,并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文明意识。
以管理促均衡
学校管理不到位、不科学、不精细的问题是制约学校层面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武山县积极研究解决对策,下大力气规范办学行为,为实现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该县教体局通过深入分析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先后制定下发了《武山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武山县学区管理职责》《武山县课改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计划》及《武山县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责令学校要积极制定和完善切合各自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精细化。
相同的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归根结底就是管理水平的差异。在如何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方面,该县教体局对校长和班子成员提出了“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的要求,要求校长和班子成员自觉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带头深入课堂、带头钻研业务、带头读书学习、带头遵规守纪,从而带动教师转变教风、学生转变学风、形成良好校风。
同时,县教体局还要求校长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带头代课、听课、评课、检查教案、作业,并推行教师课前说课制度,要求教师先说课,后上课,切实加强校长对教学过程的跟踪和监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城关三小一位教师说:“校长和学区领导时不时就推门听课,现在再也不敢讲没准备的话了,更不敢教没准备的课了,就这学期校长已经听我的课足足有8节了。”
强化队伍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武山县教师总量缺编严重,师资力量薄弱,尤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缺额较为突出。近年来,武山县教育迅速发展,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但教师编制得不到合理增加,致使师资短缺问题加剧。
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跨级跨班教学,农村小学重新出现聘请代课教师现象,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推进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于是,解决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成为了摆在武山教育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武山县制定出了《武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主要从完善补充流动机制、培训培养机制,强化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考核评价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重点解决教师数量严重短缺、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素质能力偏低、地位待遇不高的问题。
去年以来,该县积极抢抓补充机遇,采取多项措施,广开渠道,全面落实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全省民生实事、全市事业单位招考、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引进、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农村教育硕士签约、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等招考项目,共补充招聘教师近1000名。
“特别在实施特设岗位计划和学前教育巡回支教项目中,县教体局多方协调,抢抓政策机遇,主动衔接省厅,积极争取计划,首次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不足的压力,全县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武山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然而均衡城乡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补充教师数量,也不是城区学校一味地向农村学校“输血”,更重要的是帮助这些学校“造血”。为了让城乡教师整体流动、整体提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释放、衍生、扩大,武山县将着力提升师德水平、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业务能力,切实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
武山县教体局提出要不断增强校长和教师的“三种意识”即法律意识、政策意识和质量意识,在系统内部要积极倡导“三种作风”,即求真务实的作风、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作风,督促校长按照“团结、求实、进取”六字要求,教师按照“立德、博学、践行”六字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培养高尚师德,规范从教行为,着力打造团结有力、积极向上的工作团队。
与此同时,以“法制集中教育月”活动为抓手,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目标,以践行师德规范为重点,积极在全系统举办法制集中教育轮训活动,全县师德师风水平进一步提高。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篇三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性
师资均衡配置对义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从空间结构来看,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从时间进程来看,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教师质量及均衡配置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涯与前景。
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及原因
(一)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
1.数量配置的不均;
2.质量配置的不均;
3.结构配置的不均。
(二)师资配置不均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优质的教师资源大批从西部落后地区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从农村学校流动到城市学校,这使得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越来越匮乏。
2.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教师招聘途径主要为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两种方式。教师招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针对县区以上地区,并且只要一经录取就是在编教师,而特岗教师主要针对县级以下地区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校,即使录取,也要经过三年考核期才有可能成为在编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师资配置不均。
3.教师自身的利益追求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作为教师,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安全需要也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影响教师安全需要的因素主要是生活环境的不安定和心理焦虑。选择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任教既是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选择,也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选择。
三、师资配置不均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學习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在事实上导致地区间义务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
(二)出现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
我国很多城市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在开学前夕,家长日夜排队领取报名号,造成学生爆满、名额超标的现象。这种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了落后地区学生的就学成本。
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教师的待遇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想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只有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的生理安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其次,适当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助制度,并对补贴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将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给教师确切的经济保障,消除教师对生活的焦虑感与不安定感,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待遇差距。
(二)完善落实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1.完善与改革国家各项关于教师的政策制度。比如,将教师招聘的两种主要形式,即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行统一,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质量要求、薪资待遇以及一经录取是否入编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定。
2.在完善教师聘任制度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对于职业道德差、不认真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教师,要暂时停职并接受培训。
3.政府和当地应制订和完善教育专项督导政策,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配置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三)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能只把教师看作是自己谋生的职业,更要将其视为奋斗终身的事业。
2.教师应转变原有的职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旧观念,要意识到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压力感和紧迫感,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接受新知识。
(四)加大农村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级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法》的规定,抓紧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可以在农村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比赛,通过比赛逐级选拔各学科、各学校及各地区的教学能手。由此,从下至上形成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队伍群体,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村教师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篇四
根据上级文件的安排部署,我校积极投入到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的创建工作之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意见》,经过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艰苦努力,已基本达到《山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评估验收项目及指标要求》规定的标准。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早在中华民国时期就办过私塾、还办过女子学堂,1949年成立初小,后又发展为高小,1966年建过农中,1968年改为七年制学校(含小学和初中),1977年升为九年制学校(含小学、初中和高中),1984年又变为八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三年),1999年变为小学,2004年撤西堡分校。梁村现有4568人。
二、学生班级情况
梁村小学主要服务于本村,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4人。无辍学学生,入学率100%。
三、教师队伍情况
学校现有教师16人,其中45岁以上教师6人。教师学历都达到大专以上,有9名达本科学历。近两年交流出2名,交流进3名。现有骨干教师3名。
四、办学条件 2009年迁入新校后,我校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基础。修建操场,更换课桌凳,配备多媒体、监控等设施。同时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备了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体音美器材。
1、校舍建设:学校用地6600平方米,生均用地2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15平方米,生均8.33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5120平方米,生均20.16平方米。
2、图书仪器设备:设有图书室和阅览室,藏书5168册,生均20册。分类比例达到规定标准。
3、教学设施及电教设备配备达要求。
4、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54平方米,缺师生用计算机50加1台。现有多媒体教学设备8套,移动多媒体四套。
5、安全设施齐全,达标准。
五、教育经费
上级财政部门对学校的教育投入能按有关政策拨付,并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两免”全部落实到位,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能按时、足额发放。近几年来,我校积极争取资金维修校舍,添置内部设施,充实更新功能室,使我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
六、学校办学特色
近年来,我校把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和特色建设工程,在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做到了“五坚持、五注重”:
一、坚持目标引领,注重形成正确导向。
二、坚持循序渐进,注重激发主体活力。
三、坚持常抓不懈,注重固化教育成果。
四、坚持榜样激励,注重发挥示范效应。
五、坚持协调推进,注重凝聚工作合力。
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为了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增强语文能力,夯实文化功底;发展记忆能力,开发智慧潜能;培育良好学风,形成良好校风;培养亲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本学期把《国学经典读本》作为诵读教材,分年级分学期安排课程,组织学生利用晨读15分钟诵读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能朗诵书写诗文、画古诗配画、自己编辑手抄报、共同设计黑板报,培育学生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国学教育中,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是国学教育成为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动力。
(七)自查结论及整改措施 存在的问题: 1、118套课桌椅虽然能使用但是陈旧,桌面不平整;还有50人的双人桌凳需替换。
2、教师专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全部不能使用。
整改措施
积极筹措资金,补充更换课桌凳,更换计算机。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篇五
固镇县刘祠小学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五日
固镇县刘祠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概况
固镇县刘祠小学位于濠城镇西南刘祠村,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村级完小。现有在校学生151名,6个教学班,学校占地10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91平方米,校舍布局合理,通过2008年的危房改造,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环境优雅。标准教室、办公室、图书室、电脑室、留守儿童之家,科室设计合理。我校现有教师9名,其中本科 7人,专科 2 人。教师学历达标100%。
二、“八个指标”
刘祠小学现有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1039㎡,生均6.8㎡,差异为正1.8㎡。体育运动场3500㎡, 生均23.1㎡。图书4590册, 生均30.3册。计算机14台,生机比12.5:1。教学仪器设备值17万元,生均0.1125万元。96㎡科学实验室,生均面积1.15㎡,差异为0.43㎡。绿化面积800㎡,生均面积5.29㎡,,教师9人,师生比1:16.7。高于规定学历教师9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人。
三、学校标准化建设
自2008年实施校安工程以来,学校新建校舍1039平方米,1500平方米水泥活动场,300平方米环形跑道和510平方米水泥篮球场一个。
四、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配置。学校领导班子3人,其中校长1人,副校长1人,少先队辅导员1人。教师6人,最大年龄49岁,最小年龄24岁,其中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2人。按省定编制标准足额配备义务教育教师,学科结构合理,满足开足开齐课程的需要。
2、教师管理。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实行校长聘任制。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推行师德信用承诺制,校长向教师承诺,工作带头在前;教师向学生承诺,以崇高的师德要求来规范自己。所有老师还与学校签订师德协议书,向学生、家长、社会发出师德倡议书,净化灵魂、崇尚奉献,努力地、无私地关心好每一个学生。学校立足于每位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精心组织说课和上课,潜心部署观议活动,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认认真真搞教学,扎扎实实做研究。议课中敢说真话、说实话、说有效的话。
3、教师培训。建立了教师教师培训制度,平均每学年的支教和外出培训学习的费用近5千元以上,超出了公用经费的5%。以人为本,创造性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在绩效考核、评优晋级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实行事务公示制度。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
五、教育教学质量
1、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抓好每一个班级,提高每一名学生。积极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作业不超过30分钟;严格执行义教阶段国家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严格按课表上课,严禁有偿补课和推销资料等违反师德的现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组织教师经常性地听课、评课,认真搞好本校课改教研活动,学习新理念,改革旧教法,学校认真制定推进课程改革方案、措施,目标明确。实施适龄儿童就近免试入学,不卡不要不推,按教育规律办事,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学校认真组织师生学习教育法规、教师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全校师生知法、懂法、守法。聘请司法所副所长毕从宽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多年来,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无严重违法,违纪现象,从未出现重大恶性事故。
2、优化教学管理。我校严格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制定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并按要求控制好学生每天的活动总量和课外作业量,保证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严格按教育局关于教学用书征订目录通知,征订教学用书,未出现乱征订学习资料等现象。学校有教学总体目标,科任教师有学期教学工作计划,重视过程管理,定期组织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情况,教学监控得力,教学秩序良好。抓课堂,促进课改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了质量兴校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实行为,用质量这把尺子衡量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狠抓基础知识教学,稳扎稳打,学生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抓好体艺类教学,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体艺2+1”六年规划。我校组织了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毽球队,坚持日运动时间一小时,坚持两操一课外活动,确保学生的运动量的达标;组织了合唱队、舞蹈队、美术组,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3、校内研训为阵地,教师学习求实效
每学期,以教研组为单位,各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的实际,组织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围绕“新理念,新标准,新行为”这一研究专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和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学习、参观活动,带回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给各科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活力。
六、留守儿童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制度《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留守生帮扶制度》、《留守生家访制度》,为每个留守生建立档案,每位教师确定一名帮扶对象,为留守生提供学习上的辅导、生活上的照顾。关爱残疾儿童,为他们在学校搭建绿色帮助,不歧视。
4.宣传工作
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走访宣传等多种形式,落实县教育局《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宣传工作的通知》(固教[2012]107号),让党的政策生生皆知、家喻户晓。
对照均衡发展评估指标,经过认真自查,学校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改变思想观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恪尽职守。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六
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法与经验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地方政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制度和机制,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普惠政策和目标。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认识,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在制度、机制、措施上不断创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办学体制创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各地不断探索,深化大学区制、委托管理、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城乡互助共同体等多种办学体制,盘活存量,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覆盖。北京市推行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一校多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学校捆绑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吉林省制定实施了《关于在城市推行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指导意见》,多形式、多类型的“大学区”管理方式在全省全面推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组建了15个教育集团,各学校在管理文化、资源调配、教研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享与交流。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创建了“政府+企业+名校”的办学模式,利用京津冀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发展和环渤海教育联盟平台,引入多方优质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结构。
二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巩固就近入学制度。各地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江苏省、四川省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达到70%、50%。北京市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控制跨学区片流动和二次流动。2014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浙江省90个县(市、区)中已有88个对社会公开宣布全面实现了“零择校”。
三是落实教育规划,提高学校布局科学性。海南省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在县城附近建设标准化学校,接收核心生态保护区、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入学,使其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布局调整、教育扶贫、生态保护三重目标。甘肃省100人以下学校有8000所,但仍结合实际,坚持按需布点、低段分散、高段集中的原则,办好需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提出对无人学校校址保留三年的要求。天津市和平区克服城市核心区发展空间有限的困难,近三年投入16.88亿元,专门用于学校土地置换、学校扩容、改造提升。西藏自治区洛隆县克服山高谷深、土地紧缺的困难,近三年来新增学校用地353亩,为学校布局打基础。
四是完善考核监督制度,为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多数省份出台或者修订了教育督导条例和办法,成立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督导对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层层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责任追究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制订了实施两个“100条”,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完善了首席督学、督学职级、资格认定等相关制度,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山东省研发均衡督导信息化平台和全省义务教育数据库,督导人员人手一机,实现后台数据与现场情况的直接比对,提高了评估信息量和信效度。辽宁省大石桥市创新督导评估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初步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监测评价、教育教研、信息中心”五位一体的教育监测工作格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对通过“区检”“国检”的县给予2000-5000万元奖励;贵州省对达标县给予1000万元奖励。
(二)经费投入先行,倾斜保障公平
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统筹城乡加大投入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坚持“雪中送炭”,将更多资金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
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 篇七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指标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包括硬件均衡和软件均衡[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教育资源包括硬性教育资源和软性教育资源两部分。本文在调查天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时,对于城乡硬性和软性教育资源配置的对比,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定考察指标。
硬性教育资源:从教育经费投入来看,用生均教育经费这一指标;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用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等指标;从师资队伍来看,使用生师比、生均达到规定学历教师数等指标。
软性教育资源:从学校办学条件来看,用学校环境这一指标;从师资队伍来看,用教师教学观、教学能力、教师情感等指标。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硬性资源配置现状相关数据来自近5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天津教育年鉴》。
在研究软性资源配置现状时,使用问卷法。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城乡小学、初中教师。问卷由4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教师教学观、教学能力、情感和学校环境。在设计形式上,各题均采用封闭式并设计成里克特五点量表。在进行问卷试测、修订问卷后开始正式调查。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在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间,共在天津市城乡12所学校中发放教师问卷435份,在剔除15份无效教师问卷后,共获得420份有效教师问卷(小学教师问卷220份、初中教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6.55%。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查阅近5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天津教育年鉴》,进行整理、统计发现,总体而言,天津城乡义务教育硬性资源配置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正在逐步缩小,存在较明显差异的是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达到规定学历教师数这两个指标,其他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这说明天津市近几年来推行的一系列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对天津城乡软性教育资源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将问卷数据通过SPSS17.0版本统计软件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进行城乡数据差异检验。下面分小学和初中两个部分,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天津市城乡义务教育软性资源差异状况进行分析。
1.小学
(1)教师教学观
教师教学观,包括教师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品德发展等的认识。
结果显示,天津城乡小学教师教学观差异显著(t=5.420,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观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比较关注或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占63.01%,农村教师52.06%;比较注重或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城市教师占88.62%,农村教师84.53%;比较重视或很重视自身对学生品德影响的城市教师占94.31%,农村教师91.75%。
(2)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材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应用、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结果显示,城乡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显著(t=6.749,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能力显著强于农村教师。具体来说,城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教学方法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91.06%,农村教师78.35%;城市教师对教材掌握程度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8.62%,农村教师81.44%;城市教师比较擅长或很擅长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的占87.13%,农村教师80.41%;城市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占81.63%,农村教师75.49%。
(3)教师情感
教师情感包括教师满意度、职业自豪感和教师压力,教师满意度具体包括对工资水平、职称评定办法、学校管理、学生素质、与家长交流状况和对教师职业总体等6个方面。
结果显示,城乡小学教师满意度差距显著(t=5.455,p=0.000<0.05),城市教师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更加满意。具体而言,城市教师对所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和与家长的交流状况更加满意,其中,城市教师对其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79.27%,农村教师64.43%;城市教师比农村教师更认可目前的职称评定办法,其中,城市教师认为现有教师职称评定比较合理及以上的占50.41%,农村教师22.68%;工资方面,城乡小学教师总体上对其基本满意,其中,城市教师对其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24.39%,农村教师36.08%。城乡小学教师职业自豪感差异不显著(t=1.806,p=0.072>0.05),城乡教师都为从事教师职业感到自豪。这样的职业自豪感使天津市广大教师对投身教育事业保持较高的热情,并且有更持久的内在动力。
小学教师压力数据统计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城乡小学教师都承受较大的压力。农村教师感到压力较大及以上的超过75%,城市教师感到压力很大的占到了32.52%,是农村教师的5倍。
通过上述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城市小学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更为积极;另一方面,对教师情感的具体分析,从侧面反映出农村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有较大改进的空间,城市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应引起注意,同时城乡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有待提高。
(4)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学校给教师提供的科研环境、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等)和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及学校支持的认识和态度,后者是为了便于与学校提供的客观环境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将其归入到本维度内。
结果显示,城乡小学给教师提供的支持差异显著(t=4.154,p=0.000<0.05)。
具体来说,对于科研,城市小学教师参与科研的频率比 较高或很 高的占87.80% , 农村教师64.95%,同时,城市教师更赞同参与科研(t=3.176,p=0.002<0.05),比农村教师更加认同科研对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t=4.409,p=0.000<0.05)。
对于学历培训,城市小学更加支持教师的学历进修,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提供学历进修的支持程度较高或很高的占85.37%,农村教师该比例占75.73%,同时,城市教师对学历培训对提高教学能力的认可 程度显著 高于农村 教师(t=3 . 650 ,p=0.000<0.05),城市教师进修的意向也高于农村教师(t=2.343,p=0.020<0.05)。
对于非学历培训,城市小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城市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71.54%,农村教师53.61%,并且城市教师对参与培训 的赞同程 度高于农 村教师(t=2.052,p=0.041<0.05)。
对于城乡教师交流,城市教师更认可其对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的作用(t=2.571,p=0.011<0.05),但是农村教师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55.67%,并且认为作用一般,而城市教师该比例为33.33%,也就是说,农村教师是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主体,但其对城乡交流作用评价更低。
此外,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给自己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大或很大的占69.11%,农村教师63.92%,城市教师更加经常考虑自己的专业发展(t=2.731,p=0.007<0.05),城市教师考虑自身专业发展的频率 较高或很 高的占67.48% , 农村教师60.82%。上述分析表明,城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更强、态度更积极,同时城市小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而农村小学与之有一定差距。城乡小学非学历培训、城乡教师交流还需进一步落实。
综上,天津城市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要优于农村教师,而且城市小学给教师发展提供的客观环境也更好。此次调查反映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有待改进和落实,城市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此外,城乡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均有待提高,城乡小学的非学历培训效果均有待改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有待完善落实等。
2.初中
(1)教师教学观
天津城乡 初中教师 的教学观 差异显著(t=4.011,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观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比较关注或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占51.53%,农村教师43.63%;比较注重或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城市教师占82.65%,农村教师61.76%;比较重视或很重视自身对学生品德影响的城市教师占93.88%;农村教师81.37%。
(2)教师教学能力
城乡初中教师教学能力差异显著(t=4.090,p=0.000<0.05),城市教师教学能力强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教学方法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8.78%,农村教师68.63%;城市教师对教材掌握程度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7.76%,农村教师78.43%;城市教师比较擅长或很擅长课堂管理和师生交往的占80.61%,农村教师69.12%;城市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比较满意或很满意的占82.93%,农村教师75.49%。
(3)教师情感
城乡初中 教师职业 情感体验 差异显著(t=3.575,p=0.000<0.05)。城市教师对所在学校管理工作和与家长的交流状况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64.80%,农村教师52.45%;城市教师认为现有教师职称评定比较合理及以上的占20.41%,农村教师16.67%;城市教师对其工资水平比较满意及以上的占14.29%,农村教师22.55%。
城乡初中 教师的职 业自豪感 差异显著(t=2.804,p=0.006<0.05),城市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比农村教师更强。
初中教师压力数据统计结果见图2。
图2显示,城乡初中教师都承受较大的压力,其中,城市教师感到压力较大及以上的占78.57%,农村教师感到压力较大及很大的占66.67%。
简言之,城市初中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更为积极。但是,城乡教师的情感体验反映出现有的城乡初中教师职称评定和薪酬管理制度有所欠缺,城乡教师的压力较大。
(4)学校环境
城乡初中给教师发展提供的客观环境差异显著(t=4.705,p=0.000<0.05)。
具体来说,对于科研,城市初中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城市初中教师参与科研的频率比较高或很高的占80.61%,农村教师53.92%;同时,城市教师更赞同参与科研(t=2.581,p=0.011<0.05),比农村教师更加认同科研对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t=2.827,p=0.005<0.05)。
对于学历培训,城市初中更加支持教师的学历进修,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提供学历进修的支持程度较高或很高的占86.73%,农村教师61.76%;同时,城市教师对学历培训能提高教学能力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农村教师(t=2.609,p=0.010<0.05),但城乡初中教师学历培训意向无显著差异(t=-0.091,p=0.927>0.05)。
对于非学历培训,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城市教师参加非学历培训频率较高或很高的占65.31%,农村教师48.04%;城乡教师对非学历培训效果评价无显著差异(t=1.932,p=0.55>0.05),但城市教 师对培训 效果比较 满意及以 上的占42.86%,农村教师30.39%。
对于城乡教师交流,城乡教师认为该政策对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的作用无显著差异(t=2.581,p=0.75>0.05),城市教师认为其作用较大或很大的占52.04%,农村教师37.25%,城市教师参加城乡教师交流的频率较高或很高占45.92%,农村教师27.45%;此外,城市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t=3.538,p=0.001<0.05),同时,城市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给自己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大或很大的占56.12%,农村教师31.37%。上述分析表明,总体上天津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的环境要优于农村,而农村初中在这些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城乡初中教师对非学历培训的效果评价均不高;城乡初中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的次数较少,并且作用认同度不高,这说明城乡初中教师交流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城市初中教师的观念和能力优于农村教师,而且城市初中给教师提供的客观环境也更好。此次调查反映的城乡初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现有的城乡初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城乡交流制度和教师培训工作都有待改进。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综合以上对天津市城乡小学、初中教师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天津城市小学、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要优于农村教师,而且城市学校给教师发展提供的客观环境也更好。调查分析反映的问题主要是,城市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现有的城乡小学、初中教师职称评定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城乡交流制度和教师培训工作都有待改进。
要进一步推进天津市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教师待遇。考虑到城乡所能给予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不同,相对应地调整城乡教师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
二是改进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给农村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提升空间。
三是加强城乡间的教师流动。加强城乡间、校际间的教师流动和校长流动有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将教师培训和学校管理者培训落到实处。现有培训多是以高校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以教育理论为主,缺乏对实践性和经验性知识的整合[4]。所以,可以聘请优秀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参与培训,对培训者不仅要进行必要的理论提升,还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五是促进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共享[5]。这不仅包括学校场地、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硬性资源的共享,还包括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学校文化、学校理念和学校环境等软性资源的共享。硬性资源共享作为基础,软性资源共享作为核心,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进而推进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定华.关于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0(4).
[2]陈瑞昌,张策华,赵建春等.江苏无锡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纪实[EB/OL].(2009-11-17).http://www.jyb.cn/basc/xw/200911/t20091117_324027.html.
[3]李清刚,黄崴,李柏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4]梁平.农村英语教师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23).
8.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八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战略;工作重点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等带来的教育的区域差别、教育群体差异已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具有绝对性,而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相对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应片面追求平均主义,不可以有意地限制较好的学校的发展,而是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扶持弱者努力赶上,逐渐缩小区域、城乡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述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指的是在某一个县、省等区域范围里,不同学校拥有相对均衡的办学资源条件以及教育质量,其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以保障所有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但这是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不等于教育优质,但两者也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只追求优质教育而忽略教育公平问题,或者一味追求均衡教育而不重视教育优质问题都是片面的做法,都不利于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应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优质发展两者的统一,不断缩小教育差距,普遍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师资水平,实现不同区域的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一目标。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1.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础公共教育服务,政府和社会首先应当确保其最低的充足性水平,从各个地区学校的毛入学率、净入学率、保持率和升学率等各个方面因素来衡量义务教育的充足性程度和最基本的就学机会。对于特殊儿童的就学情况尤其应当重视,确保残障儿童、困难家庭儿童、边境地区儿童以及落后地区儿童等能够享受同其他孩子平等的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的机会,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为了保障这个目标顺利实现,就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给这些特殊的儿童提供一定的补偿。比起其他孩子的生均教育经费,这部分儿童所需要的生均经费可能要多两三倍,甚至是更多。只有给予这些孩子足够多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确保拥有同等的就学机会。
2.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均等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确保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外,还应重视对办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新增流量资源应做好公平配置的工作,同时对于先前就比其他地方落后的地区应提供更多的补贴和帮助,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这部分原先较落后的地区与其他地方享有大致均等的资源,为学校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国家应当制定、明确统一的办学条件标准,使包括落后地区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基本能够达到办学标准要求,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这部分地区满足统一的办学标准,实现和其他地区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起点上。
3.实现师资均衡配置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均衡,尤其是促进优质教师和校长资源在县市内、城乡间、校际间等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为此我国应当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在大区域内合理流动的机制,实现在各个县、市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公平的人才支持。通过区域内大规模的轮岗和教师的互动交流活动,校际间的师资差距可以大大的被缩小。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如北京、沈阳等就初步尝试建立教师在城乡间的定期流动机制,其中人事关系也随着变动。这种方法目前也取得了比短期交流更好的效果。
4.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
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同样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教好学生,形成优质的公平教育,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务,必须以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要素大致实现均衡配置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惠及全民的优质公平教育,最终实现儿童的个人全面发展。
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展开。
第一是要制定合理、明确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机制,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时要加大政府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合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生活补助额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办学条件水平,改善中西部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方面是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以及城镇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最低标准,允许区域间存在的一定的办学条件差异。对其中达不到最低办学条件标准的地区,可以由中央对其进行补贴支持,完成缺额部分。
第三方面是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人才资源,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砥柱。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总体水平不高,这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使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逐渐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并完善农村、城镇学校教师的定期流动体系和实施步伐,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地区从事教育事业,继续完善西部特岗教师计划,促进师资流动,改善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结语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意味着教育平均化,而是把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作为主要扶持对象,通过扶持政策和机制,普遍优化办学条件以及提高师资水平,为儿童享有同等入学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创造条件。同时教育均衡发展也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以及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实现孩子接受良好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1(10).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0-20
兵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改报告10-14
庙山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08-1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自查报告10-15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汇报08-14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07-18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件资料07-25
浅议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8-04
保家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材料06-2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