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心得体会

2024-07-30

传承家风心得体会(8篇)

1.传承家风心得体会 篇一

家风重在言传身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声处才见力量。培养良好的家风,不在于言辞说教,常常是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不断影响孩子学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个人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于个人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本【一】

“家和万事兴,只有家里和和气气的,我们的大家,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昌盛。”3月22日,呼家楼街道联合金色x培训学校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家风抵万金”的讲座,辖区百余居民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促使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什么是家风?家族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好的品德,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就成为了我们家族的风气。家风好,这个地区的民风就好,国家就好。就像诗经中的《国风》和《雅颂》在唱歌的过程中就把这个地区的纯朴善良的民风表现出来了。讲座中,金色x培训学校的王虹老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家风的含义。

随后,她讲道:家风家训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每个家庭教育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重要教诲。家庭成就孩子的教养,品格来自家庭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宝,我们要一起学习。”

“我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一次我去王府井,看见一个父亲领着10岁的左右的孩子玩。正巧,这个父亲接了个电话,他马上说,这事我帮不了你,我现在不在x,在x呢。”听了王虹老师的分享,大家哈哈大笑。王虹老师总结说:“教育孩子从小就要让他学会诚实,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王虹老师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和对家风、家训的感悟,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为大家讲解了《庭训格言》部分内容,列举了李嘉诚以及美国第一任华裔内阁赵小兰的家教,通俗易懂地教居民们如何培养子女、孙子、孙女,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家风、家训。有的居民拿出笔记本做着记录,有的居民用手机记录下讲课场景,现场热情火爆,响起阵阵掌声。

讲座结束后,居民李华感慨颇深,分享了听课后的感受,她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规、家教、家风,成为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声的动力、无言的激励,它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街道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教育活动,我们非常喜欢,提醒我们这些老人不要溺爱孩子,引导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树立家风家规的意识、进一步加强社会和谐建设。”

关于个人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本【二】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的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家风也叫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家风的形成主要依托家教,也就是通过家庭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晚辈们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把道德规范、原则传递给家庭成员,使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道德要求。家教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中国传统社会高度重视家风家教,“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故事广为流传,《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世范》等备受推崇。可以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家风家教中有着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中国传统家风家教的理念并不仅限于个体人格的养成,更为重要的旨趣在于治国平天下。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身齐家,而修身齐家的起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因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风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生共体的,与政治文化是休戚相关的。许多政治文化理念原本是家风家教中对个人美德的赞誉,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倡导,通过各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逐渐演化而成的。它们润物无声地内化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政治理念,构成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教育资源。

这也使中国传统社会家风培育的影响远远超出家庭范围。对个人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使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接纳的意义;对家族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荫泽后代、光宗耀祖的意义;对社会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良好家风家教具有礼治天下、约束为政者行为的功能。中国传统家风家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个人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本【三】

“家和万事兴,只有家里和和气气的,我们的大家,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昌盛。”3月22日,呼家楼街道联合金色x培训学校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家风抵万金”的讲座,辖区百余居民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促使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什么是家风?家族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好的品德,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就成为了我们家族的风气。家风好,这个地区的民风就好,国家就好。就像诗经中的《国风》和《雅颂》在唱歌的过程中就把这个地区的纯朴善良的民风表现出来了。讲座中,金色x培训学校的王虹老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家风的含义。

随后,她讲道:家风家训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每个家庭教育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重要教诲。家庭成就孩子的教养,品格来自家庭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宝,我们要一起学习。”

“我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一次我去王府井,看见一个父亲领着10岁的左右的孩子玩。正巧,这个父亲接了个电话,他马上说,这事我帮不了你,我现在不在x,在x呢。”听了王虹老师的分享,大家哈哈大笑。王虹老师总结说:“教育孩子从小就要让他学会诚实,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王虹老师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和对家风、家训的感悟,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为大家讲解了《庭训格言》部分内容,列举了李嘉诚以及美国第一任华裔内阁赵小兰的家教,通俗易懂地教居民们如何培养子女、孙子、孙女,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家风、家训。有的居民拿出笔记本做着记录,有的居民用手机记录下讲课场景,现场热情火爆,响起阵阵掌声。

讲座结束后,居民李华感慨颇深,分享了听课后的感受,她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规、家教、家风,成为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声的动力、无言的激励,它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街道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教育活动,我们非常喜欢,提醒我们这些老人不要溺爱孩子,引导我们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树立家风家规的意识、进一步加强社会和谐建设。”

关于个人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本【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和家风建设。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就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正道直行,做优良家风的坚定传承者

中华民族高度崇尚优良家风。2000多年前的《孟子·离娄上》写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平稳,国家的秩序才能平稳;家庭兴盛,国家的发展才能兴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精髓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也是《三字经》《增广贤文》《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典籍和家书家训中最常出现的主题,“养不教,父之过”“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醒悟做事,反思做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读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启迪至深。

共产党人带头发扬优良家风。老一辈的共产党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在涵养和发扬优良家风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留下了很多感人事例。毛泽东主席始终非常节俭,他的一件睡衣穿了20多年,线开了缝住就行,磨破了补上就好,反反复复,共打了73个补丁。焦裕禄坚持“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杨善洲从来没有利用职权为儿女找个“铁饭碗”开绿灯,女儿结婚时,他要求从简办事,不请客、不收礼。习近平总书记的办公室摆放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和夫人、女儿,推着轮椅上的父亲,另一张是他牵着母亲的手散步,让我们感受到甜蜜的责任和浓浓的温馨。

广大家庭始终需要优良家风。家风既不是故纸尘封的“老旧古董”,也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伴随你我、贯穿生活的“刚需”。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给妈妈洗脚》公益广告让人记忆犹新,它讲了一个小男孩看到下班后的妈妈端水为奶奶洗脚,当这位妈妈回到自己的房间后,发现儿子不见了,回头一看,只见这个小男孩正在吃力地端着满满一盆水,踉踉跄跄地走过来说:“妈妈洗脚”。现在,年轻同志面对父母和长辈,能否耐心地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带着他们跟上数字时代?平时是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还是勤俭节约,自觉践行“光盘行动”?能否在出门旅行的时候,做文明游客,让孩子理解公共场合的行为规则?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营养,正道直行,坚定地传承优良家风。

砥节砺行,做优良家风的忠实守护者

在春风化雨的引导中守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单位是人生的第一个熔炉,我们的绝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家庭,就是在单位。我们要切实承担起共同建立自己“小家庭”和单位“大家庭”和谐、团结、友爱环境的光荣职责。少年是一张白纸,青年是一轮x,他们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很好的成长性,我们要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分尊重他们的成长和心智发育规律,既重视“言传”,更做好“身教”,帮助他们形成美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让优良家风成为培养年轻“后浪”的沃土,成为涵养健康、积极、向上社会风气的基石。

在栉风沐雨的奋斗中守家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体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子女远离“温室”、远离溺爱、远离纵容。林则徐讲:“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我们给孩子再多的钱财,如果他们不是勤俭持家,而是挥霍浪费,甚至违纪违法,那留下来的钱财对他们而言只会是有害无益。“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一辈子总会遇到挑战和困难。栉风沐雨的奋斗就是为了守好昂扬、拼搏、进取的家风,鼓励和引导孩子学好知识、掌握技能,能够在社会上自立、自律、自尊、自强。

在暴风骤雨的洗礼中守家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而言,搞“一人当官、全家敛财”、“前门当官、后门开店”的腐败家风,一定会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损害党的形象。苏荣就曾忏悔到:“在家教上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不称职的丈夫,我本人出问题,老婆变得贪婪无度,收敛钱财不择手段,儿子利用我的职权影响受贿数额巨大”。x省供销社的原主任矫智仁在受审时也说:“冰冷的手铐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妻子的一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关于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个人经商办企业等规定,都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管好家人和身边人,防止他们在外打着领导干部的旗号,借助其权力和影响牟利。大家要警钟长鸣,始终拧紧清正廉洁家风的“思想弦”,时刻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亲情关。

携手同行,做优良家风的优秀塑造者

思想引领,站位高远立家风。以前讲“富不过三代”。要打破这个普遍规律,古人往往寄希望于“耕读传家”,推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曾国藩更认为“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也是毛泽东主席一生的爱好和习惯。即使在红军长征时期,在国民党围追堵截、险象环生的环境中,毛主席仍然坚持阅看《孙子兵法》《资治通鉴》。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带部队已经入驻x香山,他又多次翻看《甲申三百年祭》,反思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警醒革命队伍不要当“李闯王”。但是,蒋介石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却觉得郭沫若是在抨击他、反对他、诅咒他。这也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境界远高于蒋介石。人生如爬山,能够“望远”更能够有助于“登高”。我们首先要超越在山脚看到草丛、泥巴,担心脏鞋、脏衣,损害自己利益的想法。其次要避免在山腰看到花树繁茂、小径环绕,产生跑马圈地、贪图享乐的思维。最后要能够在山顶看到天高地阔、宇宙无穷,再看过去的困难是“乌蒙磅礴走泥丸”,看过眼的利益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看过关的轻松,还能保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读书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等领域非常熟悉,常常脱口而出,妙语连珠,话语充满力量,令人叹服。他说“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些都体现着他崇高的境界和深厚的情怀。我们要认真学习伟人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同时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及时了解党中央大政方针和重要部署,做好消化吸收,指引人生方向。

人民至上,格局宏大树家风。思想工作是带动一个人,影响一群人,改变一代人的重要工作。要更好的体现我们党员先进性,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家庭成员和家风形成,持续用作风正家风,带民风,促社风。真心尊重人民。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将把工作做好作为对群众最大的尊重和对组织最好的交代,绝不搞作秀、取宠、讨巧,浪费民力、伤害民心的“面子工程”。真诚服务人民。要坚决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保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群众路线传统,把群众当成兄弟姐妹,当成父母长辈,时刻都能够让群众想得起、信得过、靠得住。真正敬畏人民。官大官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有烦恼。不要跟商人比钱,跟同事比官,而要跟大家比创造的社会价值。老祖宗讲“天道忌巧,天道忌贰,天道忌盈”,就是告诫我们人生的路要走正走稳,一步一个脚印,切忌耍小聪明吃大亏;要对党绝对忠诚,自觉遵守各项党纪党规;要知足常乐,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干部好不好,群众是明眼人,要始终保持“清”“亲”政商关系,不诱于非分之财,不惑于不当之利,不堕于私欲之害。

实干为要,扛起责任育家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有着鲜明的务实精神。他为人朴实、待人诚实、干事踏实,不管是农村的支部书记,还是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一直成为我们党的总书记,他从来都是实事求是、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务实精神在他对科技工作的讲话上也有着深刻体现,他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科技创新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现象仍较突出,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等等。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当前加速前进的时代洪流和历史大势中,一定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善于创新、宽容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加强政策推动与规划引导,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对科技成果的自主创新生产能力、转化和产业化服务能力、产权保护和市场良性竞争治理能力,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掌握最先进的科技,争取对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党员干部家庭的家风情况,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观感;直接决定着是否有清正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创新型省份、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奋发作为,更离不开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作为服务科技发展的一分子,希望大家始终秉持初心,树立好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宗旨意识;要注重家庭教育,从立德修身上管好家人,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到家风纯正;以良好的家风带党风、促政风、正民风,为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守护一片净土,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x愿景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个人传承优良家风心得感想范本【五】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或者社会都要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个准则。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用这个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定。家规就是家风,可家风是什么呢?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尊老爱幼、孝老爱亲、勤俭节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良好的家风家规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我的父母都是乡下人,父亲75岁,母亲74岁,他们没有上过一天学,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但是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优良传统,如勤俭持家、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等。其中与人为善是我感受最深刻的。在我印象中,我的大伯母是那么尖酸刻薄,我们没有看过她的一次笑脸,没有听过她一句温暖的话,更不要谈关爱了。对于我们来说,她完全就是陌生的。爷爷的晚年几乎是在我家度过的,吃喝拉撒她从不过问,死后却哭得比谁都悲痛欲绝,不了解的人还以为她有多孝顺呢?殊不知这些只不过是做戏罢了。虽然我不信什么善有善报,但是事情却就偏这么邪门,晚年的大伯母居然瘫痪。在外人看来,这是罪有应得,可是母亲表现的大度却让我由衷佩服,在堂哥一家没有时间照顾大伯母时,母亲经常给她送饭,这让年幼的我们十分不解,不过当我为人父母时我明白了。母亲是在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对他人要有包容之心。

母亲和邻里的关系十分融洽。正因为如此,每天晚上我们家屋子里总是坐满人,邻居喜欢来我家喝茶,聊天,感觉他们和邻里有说不完的话。对待那些子女放弃不管的老人,母亲对他们更是格外照顾。虽然母亲年纪大,可总是心系他人。20xx年腊月二十八那天,我回到母亲那里帮忙做豆腐。一个70岁左右的邻居来串门,这是一个无人照管的老人,儿女与他已是形同陌路,他已经独自一人生活6年了。在他脸上写满了孤独无助。母亲留他在家中吃饭后,还送了一些豆腐给他过年,出门时还反复叮嘱。我把这一幕看在眼里,鼻子不禁一酸,父母独自在乡下,本身就需要子女关爱,可是他们却十分体贴我们,从不抱怨。他们在尽量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不忘乐于助人。向他们这样的农村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现在的我已是一个17岁孩子的母亲,我始终牢记父母教给我的优良家风,并且把这些也传承给我的孩子。孩子的表现让我十分欣慰。在他的身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时刻展现。记得小学三年级的一天他在外面玩耍,回家来对我说:妈妈,我把今天的零用钱送给奶奶了。接着他告诉了我真相,原来他在路上玩耍,看到奶奶步行去姑姑家,他就把零用钱送给奶奶做车费了。我听了后给予他高度赞扬,并且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现在的他和身边的朋友相处也十分和谐,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对他的影响吧!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家风是每家每户的座右铭。有了它,小家才能够和谐;有了它,由千千万万小家汇集的大家才能够安定;有了它,我们每一个人才能够自立,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走得更远!铭记优良家风,传承优良家风,我们的人生的步伐才能够更坚定!

2.传承家风心得体会 篇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构着中国传统社会,改变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剧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人口的流动使以同姓家族为单位向个体家庭转变。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与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加剧了人口的流动,尤其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世代比邻而居的同宗同姓的人大批地走出村落,以新的身份融入城市。邻里之间由过去的熟人关系变成陌生人关系,以血亲为主的亲戚关系被以契约为纽带的市民关系冲淡。传统的宗法和家庭规矩被现实中的法律和规则取代,个体的成功不再取决于家庭或家族的支撑,因此,个体也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承担对家庭或家族的义务。家族的凝聚力被极大地消弱。家风的传承遭遇到现实的阻碍。

2)人口政策和现代生育理念使传统多子家庭向三口之家或五口之家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多子多福的信念先后受到国家政策和现代生育理念的抑制。多子家庭(三个或以上)逐渐向独子家庭过渡,城市中出现许多4-2-1式家庭(即4个老人,两个年轻人,1个小孩)。而现实生活中的多子家庭更多地意味着家庭生活质量的降低:诸如教育,饮食,娱乐,婚姻。社会已基本接受“少子化”的家庭模式。新型家庭的特点是生活的重心由尊老向爱幼转变,权力的支配由老一代向年轻一代转移。在家风的传承方面,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科技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消弱或灭亡,厚重的历史文化给了当代文明的进步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具有正面和积极导向的传统在新的时代,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三立”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的家风传承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贤早已把“德”、“功”、“言”的内容有了比较详尽的规范,后人的责任是使之得以继承和发扬。“三立”的传承中,人们把它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进行了新的阐释:立德—高尚,立功—务实,立言—诚信。

至于一个现代家庭面言,家风的传承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从“三立”的角度来看,普通人不敢妄称“有德,有功”或能够“立言”,但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主动追求高尚的德行,伟大的功勋和独立的言论。在“立德”方面,几乎在每个家庭的家风传承中,“忠孝”、“仁爱”从未缺席。虽然绝大多数个体不能做到为国尽忠且爱世人,但基本能实现对长辈尽孝且爱亲人。传统的“家国”概念能使小家的“孝”和“爱”升华为大家的“忠”和“仁”。它的意义在于:通过个体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调节能够达到国泰民安的宏大目标。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家庭也因此变得高大庄严了许多。因此,立德先从自身做起,然后再影响家庭和社会。这也与传统的“修齐治平”的观点是一个道理。现代家庭尽管没有传统家庭那样的宗祠或仪式,但代际或亲属之间的心口相传从未缺失。“德”仍然是现代人身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立功”方面,个体或家庭,很难为民族或集体建立的伟大功勋。但个体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家庭生活的幸福,甚至能够带动一批人生活得更好。这仍然被看作“立功”。今天的社会成员在地域间和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性很大,而这种流动也为更多的人提供“立功”的机会。法律和规则一方面约束了传统以血亲和宗亲为主的社会纽带,但另一方面提高了社会的公平度和透明度。整个社会逐渐走出以“出身”或“门第”来称量成功的窠臼,更加务实地把个人的自我成功及至“小家”的幸福也视为一种“立功”。和“立德”的道理一样,把这种小小的“立功”扩展开来,当越来越多的“小家”能够幸福时,民族和国家这个“大家”也就繁荣昌盛了。“立言”也是如此。尽管先贤有众多关于各方面精辟的言论,但当代人还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海量信息。喧嚣过后是我们内心冷静的思考:现代通讯系统提供众多“立言”的机会,但此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诚信。还是那句古语“无信不立”。这就要求我们从传统中汲取,把先贤的智慧与朝代相结合。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声音。

综上所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中国文明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的家风传承中,仍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仍然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

摘要:立德,立功,立言是自古以来成功人生的“三不朽”。成功的人生离不开家风的熏陶与传承。现代家庭无论从体系上还是从规模上正经历着巨变:表现在人口的流动使以同姓家族为单位向个体家庭转变,人口政策和现代生育理念使传统多子家庭向三口之家或五口之家转变。以“三立”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立德要求高尚,立功要求务实,立言要求诚信。

3.一对木箱传承家风 篇三

这是一对水曲柳木箱,质地十分地坚硬。外层纹理清晰美观,既像重叠起伏的山峦,又像闪烁跳动的音符。表面涂了红漆又镀了一层亮油,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可这对木箱依然红扑扑、亮晶晶,泛着沉静温馨的光芒。

光阴如水,容颜易老。要细究这一对红漆木箱的具体来历,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初说起。

我的老家是安图县永庆乡最偏远的山村——金盛村,顾名思义金盛是盛产金子的地方。抗联时期著名的“老金厂战斗”就发生在这里。如今,在金盛村西一公里的密林中,“老金厂战迹地”的纪念石碑依旧赫然而立。

1970年春,父亲带领一帮闯关东的山东乡邻,在这里战天斗地,垦荒种田,建立家园,有了最早的金盛村。父亲年轻时能吃苦,有号召力,为人坦诚、忠厚,在社员中很有威望,自然就被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后来,陆续有从山东投亲靠友闯东北的“盲流”来到这里入队落户,这些人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队劳动锻炼,才能由“盲流”转为正式社员。听父母说,那时家里新盖了三间木楞房,心地善良的父母专门腾出一间西屋,接纳一些刚从山东来到金盛,没有能力或来不及安家的“盲流”。尽管那时我家的生活也是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父母依然竭尽所能地去接济这些没着落的人。所以,自打我记事起,家里的西屋就没断过人。

这期间,父亲收留过一对年轻的夫妇,因为当时政策严格,夫妇俩一直没有落户,在家里一住就是两年多。父母待他们像自己的孩子,并介绍男青年跟着一个父亲曾收留的老木匠做学徒。为报答父母的知遇之恩和收留之情,学徒期间,年轻人到后山选了上等的水曲柳,在老木匠的帮助下用戗锯将水桶粗的木料锯成木板,晾干后精心打制成了一对木箱,送给了我家。

木箱被安置在东屋土炕的一角,家徒四壁的房间添置了这样一对家具,顿时生色不少。这对木箱不仅珍贵,而且实用。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这对木箱犹如我家的“百宝箱”:过年时,母亲从里面取出给儿女缝制的新衣裳、新鞋子,喜得我们眉眼开花;端午节,母亲又从箱子里面拎出一堆五彩线,天不亮就给我们姐弟四人拴在手上,系在脚上,佑护我们健康成长;待到八月十五,母亲又从里面摸出几块用油纸包的月饼,油汪汪的皮儿,香喷喷的馅儿……哥哥姐姐不舍得吃留给我和弟弟,我和弟弟掰一块塞到母亲嘴里。除了逢年过节,木箱能带给我们一些惊喜外,木箱里面还搁置着我们家许多“宝贝”——母亲的针线箩、缝补用的布头、亲朋好友送的碎花布料、家里为数不多的糊口钱。

在父母悉心教育、呵护下,我们慢慢长大。哥哥姐姐到50里外的乡里念中学,每周才能回来一次。那个时候,爸爸的朋友来家里串门,手里拎点糖果、糕点便是我和弟弟最企盼的高兴事了。尽管当时很馋,我和弟弟俩人像约好了一样,从来不舍得把这些好吃的都占为己有,我俩尝一点打打馋虫后,就把剩下的全放到木箱里,等哥哥姐姐周末回家一起分享,甚至还要比一比谁攒的多,这样的事常被邻里的大娘婶子们传为佳话。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谁家也没有富余的副食供孩子享用,勤俭持家的父母只能从牙缝里挤出点细粮,添补在孩子身上。父亲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就像一头老黄牛,为这个家默默地耕耘着。母亲上了几年学,在村里也算有学问的人,尽管不能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却用自己朴实的言行教育着我们姐弟如何做人、做事。直到现在,姐弟四人孝顺父母、手足情深、合谐团结、相互帮助,从小到大没有吵过一次架,惹老人生过一回气。

我十五岁离家,在外上学、工作。后来由乡镇调到县城,偶尔回家小住,俨然成了家里的“客人”。每回母亲得知我要回家的消息,总要提前几天,早早地将屋子里外打扫干净,将火炕烧暖,让老屋里晒进和煦灿烂的阳光。晚间,舒服地躺在炕上,一侧身,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对与我们相守了几十年的红漆木箱,看着它,心里就倍感踏实亲切。

有一回,我忍不住好奇掀起箱盖,见里面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我们儿时穿戴过的衣物、鞋帽。慢慢摊开来,我十来岁时穿过的一条军绿色的裤子跃入眼眸。母亲做得一手好针线活,除了我们姐弟的衣服,还经常免费为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缝制衣服,尤其到了年根母亲总要熬夜赶制。八十年代中期,穿绿军装是一种时尚。一年中,盼着过年穿新衣服的时候到了,手巧的母亲用攒来的钱买了布料,连续几个夜晚给我和弟弟赶做了两套 “绿军装”,裤子的两侧还轧上了红布条,穿上后甭提有多神气,引得小伙伴投来羡慕的眼光。我念中学时穿的流行一时的中山装,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

抚摸着箱子里这些保存完好的儿时旧衣服,又像是回到了过去,凑近了嗅一嗅,上面还依稀散发着一种母亲的味道……一件件的旧衣,仿佛就是浓缩的时间,这些年来,母亲身边的儿女,一个个都远走高飞,大家很少记起母亲藏在箱子里的这些老旧衣服了,可我知道母亲一直视它们为珍宝,因为它们寄寓着母亲太多的回忆。

人生之路有风雨、有艰辛,亦有阳光和雨露。这对红漆木箱与我相伴前行。几十年的打拼,姐弟四人都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称心的工作、事业,而父母也进入了古稀之年。我一直觉得父母有着非常的胆识和魄力。村里同龄的孩子几乎都早早辍学务农,而我们的父母没有因为农活繁重、经济拮据而终止我们的学业,再苦再累也一直供我们读书,直到我们走出大山,成为父母乃至全村人的骄傲。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叮嘱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大山里走出去的穷苦孩子,要常怀感恩之心,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为了让父母安享晚年,2010年冬,我们兄妹几人帮父母卖掉了家乡的老屋,把老人接到了城里。搬家时,老屋里的锅碗瓢盆,家居用品几乎都送人或扔掉了,唯独这对木箱,母亲不舍得丢弃。我懂母亲的心思,没有劝阻,随了老人的心愿。尽管木箱挤占了楼房有限的空间,与现代家具极不协调,但看上去依然亲切,就像这个家中不能缺少的一员。

这对沉默的木箱,凝结着几代人的追忆,蕴含着整个家庭的勤劳与温暖……它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一代代老去,不老的却是流淌在血液中勤劳的秉性,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

这对箱子珍藏在家里,拂去上面的灰尘,带着父母心底的那一缕温热祈愿,穿过重重岁月迷雾,将眼下的日子再次照亮。尽管这对木箱已派不上任何用场,但却积满了深深的感动和回忆。它们不仅凝结着父母的勤劳善良,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儿女对父母的孝道,更传承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的良好家风。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岁月如何变迁,这种家风,就如一坛陈年老酒,愈久愈香。

4.家风家训征文:好家风,我传承 篇四

百善孝为先,我们一直在传递。12岁农家少年张俊,8岁那年爸爸因车祸身亡,妈妈离家出走,从此与年幼的弟弟和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我来替爸爸养活你”。“每学期必须拿到一张奖状,回去让奶奶高兴;在学校坚决不能犯错误,免得奶奶伤心。”这些是小张俊对奶奶的承诺,他希望奶奶快乐!在张俊的家里,熏黑的墙上画着一张评比表,上面写着张俊和弟弟张旭的名字,名字后面画的是五角星的图案。张俊说平时他和弟弟谁帮奶奶干一件事就在谁的后面画颗星,每月一评比,看谁得到星星多。这个少年在用真心演绎孝的家风,孝根植我们内心,我们一直在!

励志奋斗,我们一直在行动!“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是陈欧的正能量,也是我们的率真和勇气!我们会带着社会的历练,奋斗终生。不离不弃,我们一直在!

诚实守信,我们一直在弘扬。不说谎话,不说大话,实事求是,是家里人从小对我的教诲。原来家风一直都在!

家风需要传承。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风古训仍为世人尊崇。但如今多少富家子弟、官员子女啃老骄奢;多少人因为不想吃亏,争名誉地位甚至可能为争一个公交车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为了利益而制假售假……如果有严格质朴的家风,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减少一些?

5.传承良好家风 篇五

汴河街道办事处房寨小学

徐元超

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父母亲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我的父亲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老高中毕业生,在当时也可以算是有文化的人,我的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可是他们给我的教育和熏陶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的父亲做事非常认真,从来不会也不屑于弄虚作假。在我小的时候,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负责整个生产队所有的账目,每到年底,一个大队中所有生产队的会计都聚集在一起,挨个对每个生产队的账目进行稽核,父亲做的账目每年都是顺利通过稽核,没有丝毫差池和错误。外出稽核账目时,大多数时候父亲都带着我,记得有一年,在稽核结果生产队的账目时,有一笔支出好像有问题,是假账还是不符合规定我记不清了,父亲认为这笔账应该剔除,做账的会计认为数目很小,没有多大关系,而且如果要剔除这笔账,后面部分的账目全部都要重做,非常麻烦,其他生产队的会计也跟着附和说关系不大,没必要重做,可是父亲坚持认为,事关老百姓和集体,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虚假,最后大家都被他说服了,父亲又帮着那个会计吧后面的账目重新做好,顺利通过了稽核验收。其他会计都说父亲做得很好。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知道了有些事情是不能马虎的。多年以后,在一次酒席上,我遇到了当初那个会计,他跟我说起我的父亲,言语之间充满着敬佩和推崇。

童年的时候,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格,做错了事情经常要挨打,通常是屁股上挨上几小棍。我记忆最深的是一次该挨打却没有被打的经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母亲做饭让我烧火,我一边看小人书一边拿着菜刀砍树枝,心不在焉,结果一下子砍在脚踝上,顿时鲜血直流,父亲见了,二话没说,背起我就奔向医院,医生给我缝了五针,还说再砍偏一点动脉血管就断了。医生让我在家好好休养,父亲却说不能耽误上学,每天让哥哥姐姐用平板车把我送到学校去上课。就这样,我的功课一点也没落下。回来我的脚好以后,父亲对我说:“以后做什么事一点要专心、认真,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什么事都做不好。”我本来以为自己闯了这么大的祸,父亲一定会打我一顿,让我长点记性,没想到父亲会这么说。父亲的话就像留在我脚踝上的疤痕一样,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从那以后,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专心去做,不再一心二用。

参加工作以后,我在学校里一直担任会计、报账员的职务,负责学校的账目,父亲多次跟我说,公家的东西一定不要随便往自己家拿。在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我每年的账目都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让我更高兴的是,在父亲和我的影响下,我儿子也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小时到亲戚家做客,从不随便拿别人家的钱和东西,亲戚们都夸奖他真懂事,有家教,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辈子相夫教子,与人为善,热心助人。我们村有一个孤寡老人,无儿无女,眼睛不好,行动也不便,母亲经常帮助老人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虽然我们家人口多,生活也不好,母亲还是经常哪一些有营养的食物比如鸡蛋、饼干之类的东西送给老人,妹妹问母亲:“她是我们家的亲戚吗?”母亲说:“她不是我们家的亲戚,但是她孤苦伶仃一个人,我们应该多关心她,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嘛。” 后来老人摔了一跤,彻底不能走动了,当时农村刚刚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大家都铆足劲拾掇自己的地,老人的几个远房侄子相继以此为借口推辞,不愿照顾老人。村干部遭到回绝后,只好另想办法。一位村干部忽然想起我家,问母亲能不能吃点苦受点累,帮忙照顾照顾老人。母亲爽快地答应了,她不顾繁忙的稼穑、家务之累,开始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直到村里建起了敬老院,老人再也不忍心让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人继续伺候,主动要求住进了敬老院。至于村里给予我家的那份微薄的补助,母亲都贴补到老人的日常生活上了。村里的人有什么困难,母亲总是主动上前给予力所能及的的帮助,有时哪怕只是精神上的支持。母亲为邻里做这些事时,从未想到过得到什么回报,但是,正如人们所说的功不唐捐,因为做这些事,母亲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邻里村民们的尊重。对于这一点,我们当儿女的有着切身的感受,愈加鼓励我们以母亲为楷模,把乐于助人当作人生的乐事,哪怕是事微小,力绵薄。

6.传承优良家风 篇六

郾城区辽河路小学于秋娜

岁月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却拭不去铭刻至今的家风。我们承载着祖先的基因,流淌着祖先的血液,享有着祖先的姓氏。祖先能成就的美德,我们是否可以将其延续下去?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要齐家,就要我们传承良好的家风。

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家风”看到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的是种种严厉的家规!依我之见,家风是一些列在纸上的条条框框,是一把约束人做事情的戒尺!其实,家风,顾名思义,是一个家庭的风气、习俗,是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规矩,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需遵循的祖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它不需要列举,更不需要背诵,但是它需要我们的传承......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百善孝为先,我们一直在传递。我是在陆绩怀橘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的故事的熏陶下长大的,在我年幼时父亲教育我们要孝敬奶奶,给我们讲奶奶一个人拉扯父亲和姑姑,在那缺吃少穿的岁月里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们深知父亲的孝心和奶奶的不易,不论何时,只要我们一踏进家门,必先去见奶奶;每餐的第一碗饭,我们姐弟几个争抢着给奶奶端„„虽然奶奶离开我们已二十个年头了,可只要一提起她老人家,泪水总是盈满眼眶。结婚以后,有了孩子,我也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要尊敬长辈,要懂礼貌。

诚实守信,我们一直在弘扬。2010年年关发生在武汉黄陂孙氏兄弟身上的感人事迹让人改变了对包工头的坏印象。孙氏兄弟20年坚守不欠薪,这样的承诺,分量比山还重。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良言、家风古训仍为世人尊崇。不说谎话,不说大话,实事求是,是家里人从小对我的教诲。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许诺,许下诺言,就必定要按说的去办。父母亲求真务实的生活作风熏陶着我,所以我要求孩子买学习用具找回的零钱必须上交。每天在学校的表现如实讲给爸爸妈妈听。

一个温暖的家庭,亲人间的爱、奉献和包容会造就一个有温度的人。去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做个温度的人吧!温暖的家庭首先会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子女就是父母的影子,品行中的真善美,思想上的是非观念,行动的言行一致,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诚信友善等等。当然还要有认真的学习氛围。如果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尊重知识,热爱阅读,生活的乐趣将会成倍的增加并且充满希望。

节俭的生活氛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辈们在不断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也一样。有温度的家庭会明白,懂节制方能持久。

7.传承好家风我们在行动 篇七

活动目的

让队员通过了解家风家训的名言或故事,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对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通过不同的形式了解家风,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活动准备

队员课前搜集相关家风家训的资料,排练相关节目;家长制作家训卡。

活动过程

中队长讲话:从小,爸爸妈妈就给我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们懂得要孝敬父母、友爱他人、谦虚礼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能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一、了解家风

1.队员交流搜集到的家风家训的箴言和故事。

2.主持人出示一句家训,队员读:“子弟读书之成否,不必观其气质,亦不必观其才华,先要观其敬与不敬,则一生事业概可见也。”主持人解释这一条家训,并介绍出处以及对其家族后人的影响。

3.介绍围绕“家风家训”积极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引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跟随三个小队去深入了解家风家训。

二、家风之勤俭节约篇 (勤俭小队汇报)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孩子们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一直以来,很多人在勤俭节约方面都树立了好榜样。(播放视频《勤劳节俭的曾国藩》)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勤俭节约的家风还要传承。看了下面的表演,队员们会有更深的感受。(表演相声《节约用水》)

3.勤俭小队宣读《节俭倡议书》。

三、家风之诚实守信篇(诚信小队汇报)

1.诚信小队的队员每人为大家准备了一句有关诚信的家风家训,逐一出示。

2.这些名言警句无一不在告诉大家诚信品质的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场采访两位家长,请他们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做的。

3.小队表演情景剧《曾子杀猪》。队员向父母呼吁:家长要率先垂范,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家风之奉行孝道篇(孝心小队汇报)

1.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看看这个孩子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2.邀请一位队员和他的妈妈讲讲他们家的家风故事,他们家的家风排在首位的就是“孝敬长辈”。

3.队员们分别介绍自己家里的孝心小故事。

4.播放队员在父母的影响下积极行动的画面,一起争当“孝道好少年”。

五、赠送家训卡,提殷切期望

1.家长将家训卡送到孩子的手中,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

2.唱诵《弟子规》,立志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3.辅导员讲话,鼓励队员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8.传承家风 铭记家训 篇八

我出生和生长在比较偏远的大罗天星村,父亲是教师,在当时算是比较有文化的人了。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过也读过两年书,在当时也算是有知识的。父亲工作的地方离家比较远,基本上都是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才回家。每当村里的人需要写个证明呀什么的都会找我父亲帮忙。谁家的孩子结婚,也会请我父亲为他们写喜字、喜帖、喜榜,我父亲也乐意,有求必应。父亲教给我:诚信、正直、自立、务实、助人。虽然我妈的文化不高,但对我的教育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诚实,过日子要勤劳勤俭。几十年过去,父亲常说:“家和万事兴”。

是的,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围着火炉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那时候,我爷爷家比较穷,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虽然这样,但是他们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饭分一半多给我爸吃。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惹事和同学友好相处。”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她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家风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好的家风都来自言传身教,自己孝顺父母,孩子们将来也会孝顺你。我们经常说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样的环境出什么样的人,孩子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那么将来孩子必然能有所成就。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这些伟人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要求家庭成员做到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读古代名人的家风,无不令人心生感慨。在这些千差万别、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风”里,或许从我们能得到一个启示——完全可以找到“家风”特征,那就是:“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上一篇:寒假的一天日记下一篇:星艺装饰施工专利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