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债发行流程图

2024-11-01

企业债发行流程图(精选7篇)

1.企业债发行流程图 篇一

企业债券发行流程

一、申报材料制作阶段

1、发行人形成发债意愿并与发改部门预沟通

2、制作发行人本次债券发行的申请报告。

3、召开股东大会,形成董事会决议,制定债券发行章程.4、出具发行企业债券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应包括债券资金用途、发行风险说明、偿债能力分析等。

5、安排担保事宜。发行人做好企业债券发行的担保工作,按照《担保法》的有关规定,聘请其他独立经济法人依法进行担保,并按照规定格式以书面形式出具担保函。

6、安排审计机构。发行人及其担保人提供的最近三年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和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经具有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7、安排信用评级。发行人聘请有资格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其发行的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

8、安排律师认证工作。企业债券发行申请材料由具有从业资格的律师事务所进行资格审查和提供法律认证。

9、组建营销团。企业债券由具有承销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承销,企业不得自行销售企业债券。主承销商由企业自主选择。需要组织承销团的,由主承销商组织承销团。承销商承销企业债券,可以采取代销、余额包销或全额包销方式,承销方式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协商确定。

10、其他。主承销商协助制作完成债券申报材料,并报送省发改委,由省发改委转报国家发改委。

附:发行申请材料目录

1、国务院行业管理部门或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转报发行企业债券申请材料的文件;

2、发行人关于本次债券发行的申请报告;

3、主承销商对发行本次债券的推荐意见(包括内审表);

4、发行企业债券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债券资金用途、发行风险说明、偿债能力分析等;

5、发债资金投向的有关原始合法文件;

6、发行人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连审)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告;

7、担保人最近一年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及最近一期的财务报告(如有);

8、企业(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

9、企业(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摘要;

10、承销协议;

11、承销团协议;

12、第三方担保函(如有);

13、资产抵押有关文件(如有);

14、信用评级报告;

15、法律意见书;

16、发行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17、中介机构从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18、本次债券发行有关机构联系方式;

19、其他文件。

二、发行报批阶段

1、上报发行申报材料。按照公开发行企业债券申请材料目录及其规定格式,逐级上报企业债券发行方案。经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

2、跟踪核准进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企业发债申请后,依据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符合发债条件、申请材料齐全的直接予以核准。申请材料存在不足或需要补充有关材料的,应及时向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提出反馈意见。发行人及主承销商根据反馈意见对申请材料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重要问题应出具文件进行说明。

3、修改方案及材料。发行人及主承销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反馈意见,对企业债券发行方案及申报材料进行修改和调整,并出具文件进行说明。

4、债券发行会签。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会签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后,印发企业债券发行批准文件,并抄送各营业网点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等有关单位。

5、会签结束拿到批文。企业债券发行批准文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给省发展改革委后(中央企业除外),再由省发展改革委批复给企业或相关市发展改革委。

三、债券正式发行阶段

1、刊登发行公告。发行人应当通过指定媒体,在债券发行首日3日前公告企业债券发行公告或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发行公告和募集说明书应当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2、市场宣传工作。承销团做好债券销售市场宣传工作,推广债券的发行和认购工作。

3、债券销售工作。在企业债券发行过程中,各承销商面向社会公开零售企业债券的所有营业网点及每个营业网点的承销份额。

4、承销团工作监控。发行人应当及时了解承销工作进度和发行销售情况。

5、募集资金划付。承销团销售债券募集到的资金应划付到发行人专门的资金账户。

6、验收资金。发行人根据债券的发行情况对募集资金相关情况进行查验。

四、发行后期管理工作

1、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债权登记托管。托管人为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的法定债权登记人,在企业债券发行结束后负责对企业债券进行债权管理、权益监护和代理兑付,并负责向投资者提供有关信息服务。

2、制定偿债计划。发行人、担保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并认真执行,确保企业债券本息按期兑付。

3、发行人应当在债券本金兑付首日60日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报告兑付方案,并于兑付首日5个工作日前通过指定媒体公布兑付事项。

4、企业债券本息兑付首日5个工作日前,发行人应当将兑付资金全额划入指定账户。实名制记账式企业债券划入托管人指定的账户;无记名实物券企业债券划入主承销商指定的账户。

5、发行人不能按照规定期限履行兑付义务的,主承销商应当及时通知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

6、发行人应当在债券存续期间的每一会计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报送发行人、担保人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并公开披露。

7、主承销商应当在企业债券发行和兑付工作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企业债券发行、兑付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省级发展改革部门。

8、在企业债券存续期内,发行人、担保人发生可能影响企业债券兑付的重大事项时,发行人应当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告,并公开披露。

9、在企业债券存续期内,发行人应当委托原信用评级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跟踪评级,并于信用评级机构出具企业债券跟踪评级结果之后十五日内,将跟踪评级结果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并公告披露。

注:参考文件包括

1、《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国务院[1993]121号)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债券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财金[2004]1134 号)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07年第一批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及发行核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财金[2007]602号)

4、《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

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财金[2008]7号)

2.企业债发行流程图 篇二

农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度不高,往往不能独立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成功发行有效拓宽了中小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也为更多的中小企业增强了信心。

集合票据实行公开市场发行与交易,发债企业不单纯是借债,而是在债券市场“上市”, 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规范管理、诚信经营,在规范运作中增强竞争力。

各发行企业均通过了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多个层次的严格审查,并且通过交易商协会注册完成最终发行。此举极大地提升了国内外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与信任度,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为持续融资、其他形式的间接融资、长期债券融资乃至上市打下信用基础。

3.绿色企业债发行实务及运作案例2 篇三

资产荒背景下绿色债券生逢其时

从去年底到现在,我国金融市场资金相对过剩,资产相对稀缺,特别是优质资产安全性高的资产十分稀缺。因此,人民银行公布绿色金融债政策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及中国证监会相继公告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政策,可谓恰逢其时。

(一)低利率环境下绿色债券诞生

先看一下债券市场近三年的资金情况。2013年下半年处于资金荒,表现在AA级别的企业债发行利率超过8.5%,远高于其他融资方式的成本,包括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在钱荒背景下,整个债券市场的配置是失效的。从2014年到2015年,央行货币政策由紧缩到适度宽松。同时随着经济增速下行,投资动力不足,市场参与主体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有所降低。从2014年到今年上半年,企业在金融市场融资的成本逐步走低。今年一季度,5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最低达到3.18%,融资成本一路下降了约200BP。

具体来看收益率曲线,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接近10年内最低值,同时信用利差逐步缩小。这里有两个案例。第一个是越交债,3年期票面利率2.85%,比同期发行的青岛政府债仅高1BP,企业信用已经接近政府信用。另一个是万科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票面利率3.50%,比同期发行的农发行金融债还低7BP。这充分反映了市场上可以让投资者放心购买、有保障的债券品种非常少。

不过在2016年,资产荒进入了2.0版本时代,即信用违约已经常态化,市场要追逐安全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意义更加凸显。

绿色债券就绝对价值来讲,市场利率水平处于10年低点,为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提供低成本的环境。就相对价值来说,与其他债券品种相比,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节能环保项目,安全性更高,对于市场更有吸引力,也意味着其成本在一般债券之下。

(二)绿色企业债券政策解读

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企业债的新政频出,不断放宽准入条件、减少指标限制,大力鼓励企业债券发行。从永续债、项目收益债到专项债,再到绿色债券,不同品种支持不同重点产业领域。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鼓励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特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的债券,重点支持12大类项目。

在发行条件方面,绿色债券更宽松。首先,从发债指标来看,以前债项级别为AA及以上的发债主体,不受发债企业数量指标的限制,其他企业仍执行“2111”要求;而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享受特殊绿色通道,完全不受发债指标限制。其次,从发行额度来看,绿色债券核定发债规模时不必考察企业其它公司信用类产品的规模。而一般企业债核定发债规模时,要扣除企业及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已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其他公司信用类产品的规模。最后,从发债主体来看,传统企业债券发行人仅仅为非上市公司;绿色债券明确,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子公司都可申报绿色债券。

在发行方案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认可的绿色债券发行方案更加丰富,满足绿色企业或者绿色项目特殊融资结构和需求。第一,从还本付息方式来看,除产业类企业外,发行传统企业债券要求提前还本;绿色项目可依据实际资金回流情况灵活还本。第二,从增信方式来说,一般企业债券采取资产抵质押、第三方担保;而绿色债券拓宽了担保增信渠道,如鼓励市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地方绿色债券担保基金,专项用于为发行绿色债券提供担保,允许采用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来做担保。第三,从发行方式来看,企业债券为公开发行;而绿色债券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盈利情况不乐观的企业及不满足公开发行发债条件的企业,允许采用非公开发行方式。第四,从债券品种来看,如果有绿色项目,也支持发行其他债券品种,比如项目收益债、可续期债、创投债,来对接绿色项目,如发行绿色项目收益债等。

在募集资金用途及审批方面,募集资金应用更加灵活。对于绿色债券,除了关注项目是否符合绿色项目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由原来的70%放宽至80%。允许绿色债券发行企业使用不超过50%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营运资金。从审核效率来看,国家发展改革委承诺,绿色债券走“加快和简化审核类”债券审核程序,审核速度相对较快。

此外,绿色债券能够获得政策多方面的支持,比如鼓励绿色项目采用专项建设基金和绿色债券相结合的融资方式。现在所有的优惠政策,都是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投资补助、担保补贴、债券贴息等方式,支持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项目的实施。建议已非常全面。但从实操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绿色债券在担保补贴、贴息及政府补助方面仍是空白,在此呼吁财税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实际行动来支持绿色债券,这样市场参与者才会更多,绿色债券才会得更有意义。

综上,绿色债现阶段能够为企业及投资者创建双赢局面。对企业而言,满足绿色企业对绿色项目新建、扩建、改建的资金需求,审批效率提升,融资成本相对传统企业更低,并且能够获得多项政策支持,带动产业发展,减少企业承担的实际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绿色企业经营稳定,从行业,从企业安全性来说是很好的保障。此外,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加分。更重要的是,一旦贴息政策或者减税政策实施,之前买入绿色债券的投资人也一并享受这个优惠政策。

(三)绿色企业债券发行案例

今年4月14日,北汽股份作为H股上市公司,发行了首单绿色企业债“16京汽绿色债01”。该债券实现了绿色债券从制度框架到产品的落地,拓展了新的绿色融资渠道,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此次北汽股份申请发行48亿元,第一期发行25亿元,期限7年(5+2),第5年末附设发行人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或投资者回售选择权。本次募集的25亿元企业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途是北汽株洲基地技改扩能建设项目,主要用于技术改造、扩大产能及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等。

nlc202309082316

此次发行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融资成本低。4月21日,“16京汽绿色债01”成功簿记建档,发行利率为3.45%,在4月市场极度波动的情况下,创下同时间窗口、同信用级别企业债券的最低发行利率(见表1)。第二,审批速度快,从接收材料到获批不到10个工作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绿色债券发行的态度。

表1 发行利率比较

大家普遍关心3.45%的票面利率是如何获得的,这得益于发行前与众多投资机构所做的大量工作,包括与绿色金融债发行人——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及其他主要金融机构进行的多轮沟通。3.45%的超低利率充分说明市场机构对于绿色债投资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于未来市场上相关政策的良好预期。

北汽股份财务会计部副部长王林佳:

首单绿色企业债券发行案例分享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9月,拥有先进的技术平台,销售稳健增长,以北京为中心,生产基地遍布河北、广东、湖南、重庆。北京汽车第一期绿色债券的债券发行标的,就是在株洲新建一个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及节能环保车型的工厂。

北京汽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降低融资成本。债券市场给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债券融资工具方面,北京汽车近年来活跃在债券市场,广泛涉及交易商协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及中国证监会的相关债券品种。2010年以来,北京汽车及其控股公司北汽投发行了企业债、私募债、中期票据、短融、超短融及绿色债券等多个品种。

(一)首单绿色企业债发行情况

2015年以来,汽车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SUV市场持续火爆,新能源汽车在2015年实现快速增长。2015年底,北京汽车实施E+S(新能源+SUV)战略,继续发力SUV及新能源车型的发展。为配合公司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改造升级,北京汽车株洲工厂进行扩建。根据项目规划,公司需要从外部融资25亿元。

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融资工具很多。北京汽车起初对银行贷款、中期票据和公司债等进行了比较。2016年1月份《绿色债券的发行指引》发布,允许上市企业发行绿色企业债。经研究后,北京汽车认为绿色企业债券更能体现公司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诉求。同时,绿色企业债审批时间短,募集资金有50%可以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可以帮助公司募集更多资金解决日常运营及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需求。另外,对于已核准发行的绿色债券绿色项目,符合中央预算专项基金建设支持条件的,将获得优先支持。在确定采用绿色债券后,北京汽车发债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积极支持。例如,三年连审得以豁免,被准许使用三年独立审计,大大简化了审计程序;对此项目绿色属性的评估审核不再单独聘请第三方机构,大大加快了审核进度,节约了发行成本。

(二)绿色企业债发行过程及体会

今年2月初,北京汽车绿色债券发行项目开始启动。3月中旬,初稿上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后将资料呈交给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全国首笔绿色企业债,仅3个工作日,主管部门就完成了对该项目绿色债券相关属性的认定。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受理绿色债券文件,中央结算公司进行了审核。不到10个工作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完成了审批并出具批复。

这次债券发行过程是我参与发债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4月下旬,受到接连不断信用事件的影响,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于信用债的兴趣已接近冰点,市场收益率大幅上行,一级市场中有100多家企业取消了发行计划。所以,北京汽车第一期绿色债券“16京汽绿色债”在发行中启动了路演程序。路演得到大多数投资者的认可,随即决定发行。4月21日该债完成簿记建档,成功发行首期绿色企业债25亿元。

本次发行绿色债券感受颇多。首先,作为首只面世的绿色企业债券以及首支H股在境内发行的企业债券,“16京汽绿色债”发行利率创下同期同级别的最低利率,给当时谨慎的市场带来了正能量,也体现了市场对于绿色概念的认同。其次,从申报到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仅仅用时20个工作日,时间之短前所未有。最后,根据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募集资金50%可以用于补充运营资金,为北京汽车解决了日常运营以及汽车研发的资金需求。

路演过程中,我们被最多问及的问题是,投资绿色债券跟投资普通债券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让人难以回答。我国绿色债券处于起步阶段,全面落地尚需时日。因此希望有更多政策跟进,比如对发行人的补贴、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购买绿色债券,以及给予类似国债的税收优惠等。

4.发行创办杂志期刊手续和流程 篇四

一、期刊杂志创办流程

1、申办刊号:

需要创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需要到新闻出版局报送可行性报告,同时附上: ⑴ 办刊宗旨、编辑方针、专业范围 ⑵ 符合资格的主办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 ⑶ 符合资格的编辑部成员

⑷ 办刊固定资金证明、固定场所证明、承印单位

⑸ 办刊申请书(刊物名称、开本、页码、刊期、篇幅、发行范围)

申请正式刊号一般事业单位相对容易,企业较难。企业多半申请内部刊物,到出版局办理内部期刊准印证。

⑹ 有广告业务需要到工商局办理广告经营许可证。⑺ 每期向出版局和工商局交纳样刊,每年参加期刊年检。

2、管理:组建编辑部、发行部、广告部

3、内容,杂志必是内容为皇

4、渠道,渠道是商品到消费者之间的途径。如果说内容为皇,那么渠道便是王。好的渠道开拓者、好的渠道可以让你的产品更快的到达消费者面前,在依靠你的内容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心理病最终成为你的稳定读者。

渠道这个词比较高端,说个通俗的就是铺货。渠道是名词,铺货是动词,但究其根本两者是一样的。你的东西要放在哪里展示,在哪里销售,在哪里让消费者看到,这都需要针对你的具体情况来做具体分析。通常来讲,书刊类的商品绝对少不了的就是书店、图书馆、报刊亭,同时根据你的杂志方向来选择放在咖啡厅门口还是酒店大堂……尽可能多的展示你的商品,尽可能多的让人知道并看到你的商品,这就是渠道的意义所在。

5、宣传推广

这是与渠道相辅相成的操作。拥有好的推广、宣传,会让你的销售工作更加轻松。宣传的平台有很多,比如同类杂志刊物的广告、比如网络第三方平台的广告、比如实体铺面的展示广告等等…… 杂志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宣传有两种,一是轰炸式的宣传,这种宣传的有效结果是让人知道你杂志的存在;二是品牌宣传,这一点是让人认同你的杂志,认同你的品牌,并由此产生购买。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管理规定》

第九条 创办期刊、设立期刊出版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确定的、不与已有期刊重复的名称;

(二)有期刊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

(三)有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认定条件的主管、主办单位;

(四)有确定的期刊出版业务范围;

(五)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

(六)有适应期刊出版活动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资格条件的编辑专业人员;

(七)有与主办单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固定的工作场所;

(八)有确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该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必须是在境内长久居住的中国公民;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除前款所列条件外,还须符合国家对期刊及期刊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

第十一条 两个以上主办单位合办期刊,须确定一个主要主办单位,并由主要主办单位提出申请。

期刊的主要主办单位应为其主管单位的隶属单位。期刊出版单位和主要主办单位须在同一行政区域。

第十二条 创办期刊、设立期刊出版单位,由期刊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按要求填写的《期刊出版申请表》;

(二)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的有关资质证明材料;

(三)拟任出版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简历、身份证明文件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编辑出版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办刊资金来源、数额及相关的证明文件;

(六)期刊出版单位的章程;

(七)工作场所使用证明;

(八)期刊出版可行性论证报告。

二、DM广告媒体申办流程

某省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登记办法

1、办理机构: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广告管理监督处

2、办理时限:

自材料齐备受理之日起,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通知

3、申请人、申办资格:、申请者必须为广告经营企业,且符合下列条件:

(1)主营广告,具有代理和发布广告的经营范围,企业名称标明企业所属行业为“广告”;

(2)企业注册资本在 150 万元以上;(3)企业成立 3 年以上。、所申请的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必须符合《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的要求(要求的具体内容详见《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提交材料:、申请报告(应载明申请的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名称、规格、发布期数、时间、数量、范围,介绍商品与服务类型,发送对象、方式、渠道等内容); 2、营业执照 复印件 ;、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申请登记表; 4、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首页样式;、广告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多版本的故事 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 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臵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二是要清楚: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 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 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不能省。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1.印刷成本。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2.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3.管理成本。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4.采编成本。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5.广告成本。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6.发行成本。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7.品牌推广成本。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8.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的具体操作方案。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1.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2.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 3.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4.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5.风险防范;6.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在把握杂志发行广告的特殊规律和周期前提下,抗风险措施的核心是加强财务预警和财务监督;并在建章立制及缩短投资回收期、增收节支方面下功夫,尤其要控制成本、费用,减少发行盲目布点与退刊损失。

结尾:

生意经有条基本规律就是“不熟不做”,投资方在具体杂志运作过程中必须尽快熟悉,对期刊产业进入深入了解的阶段,这是可以与操作方取得“共同语言”并对自己投资负责的一个途径。

投资当然是一种风险,但对期刊投资风险有过分的恐惧,导致迟迟不敢投入,结果可能错失良机。早期国康实业投资《三联生活周刊》就是谨小慎微,结果反而由于过于保守被清除出局了。传媒业投资虽有一定的政策风险,但只要一开始设计好合作模式,把握住大的方向和原则,还是可以大胆地投资,否则将失去最佳的进入时机。尚未准备真的投入却已经在计算着何时回收的;或精细到似乎要将杂志上的每一个字儿的费用都计算一遍的投资人可能不投资倒更好一些(对内容质量、市场份额等“精细”是我十分热爱的)。投资杂志失败中,其中有人的因素,有机制的因素,有政策的因素,还有其他外部因素,最好不要是因为人的因素,不要在开始结亲那一刻就埋下了隐患,这是我希望的,毕竟投资人资金血本无归,也会给媒体自身一大打击,一拍两散的是最傻的结果,对投资方和操盘手双方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对一个团队则是一个集体的失败。

5.电视剧制作与发行的流程与手续 篇五

制作电视剧,需要履行哪些手续?

拍摄制作电视剧需要履行的手续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取得电视剧制作资质;

二、在“电视剧电子政务平台”注册开户;

三、将所拍摄的电视剧题材报广电局备案,经广电总局统一公示;

四、获得拍摄许可证(甲种证或乙种证)后,即可进行拍摄;

五、如剧中有外籍主创人员和演员,需向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申请批复(咨询电话:总机86093114转国际合作司);

六、如需对已备案公示的题材进行剧目、集数、制作机构的变更,需向行政管理部门提交变更申请;

七、剧目拍摄制作完成后,可提交完成剧审查。审查结束后,由行政管理部门为该剧核发《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即可进行发行播出。电视机制作程序?

一、首先,公司是否具备电视剧制作、发行资格——注册资金300万以上,拥有省广电局(厅)核发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国家广电总局统一印制)。

二、选到好剧本后,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表述剧目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内容的故事大纲,到省广电局(厅)申报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

三、制片方与编剧、导演、摄像、主演等主创人员签定合作意向书。持申请报告、《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乙种)申领登记表》、题材规划立项批准文件复印件、编剧授权书到省广电局(厅)申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乙种)》(限于摄制该剧、有效期180天)。

四、融资:至于怎么拉,跟谈广告几乎一样;所不同的是,企业参股投资可以得到电视剧发行的分红。

五、建组、选演员

六、确定拍摄地,拍摄

七、后期制作。

八、发行。

关于发行,有的公司碰到好剧本后就找专业发行公司谈发行,签定发行合同,有的发行公司提前将部分款打入制片方帐号。

电视剧的发行,只要有《发行许可证》就可以发行。一般的制片公司都办理了《发行许可证》。

制片公司自己发行的多,由发行商的发行的很少。电视剧发行的流程,实际就是节目市场营销的整个过程:

1、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

2、电视剧定位

3、营销组合

A:产品战略、B:价格战略、C:分销渠道、D:促销:广告宣传、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人员推销 电视剧的发行流程

一、电视剧的两种发行方式:

电视剧制片公司有两种电视剧的发行方式:自主发行和委托发行。委托发行又有两种操作模式:卖断和代理。自主发行是绝大多数电视剧制片公司第一选择,这样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委托发行常见于小规模的制片公司或刚起步的制片公司,制作的电视剧在市场上多属于二、三档。

1、实力强的制片公司多自主发行,小型制片公司通常采用委托发行方式

如果对不同产量制片公司所采用的电视剧发行方式进一步分析可看出电视剧制作能力强的公司,通常发行能力也强,“自主发行”电视剧的比例很高。年产电视剧200集以上的大型制片公司全部采用“自主发行”的方式发行自产电视剧。

2、在委托发行中,大多数制片公司采取卖断方式

新建的公司或小型制片公司,缺乏发行实力,所以他们通常愿意卖断,或者委托发行。目前大多数制片公司采取卖断的方式,发行公司分帐代理的代理费比例通常为15%-30%,通常有保底。

二、电视剧的两次发行:

电视剧的发行包括两次发行,其中以第一次发行为市场主体。第一次发行主要是社会制片公司向中央电视台或省级台或省会台供片,对于社会制片公司而言,第一次发行就完成了全部收益。第二次发行则是省级台、省会台向下游的城市电视台供片,将其已购买的播映权进行收益最大化,但第二次发行在电视剧发行主额中所占比例很小。

1、省级台与省会台是第一次发行的主要市场

尽管在电视剧的第一次发行市场有三个买家:央视、省级台和城市台,但是绝大多数制片公司的发行策略是“全国发行,分省销售”,省级台和省会台是其主要的销售对象。

2、省会台外的地市电视台是二次发行的主要对象

二次发行是电视台对已购的电视剧在播映权限和时间的范围内进行销售,是地方电视台的一项收入来源.但是数量不大。

二次发行的主体有的是电视台,有的是频道,取决于频道在电视台的独立地位。一般来说,购买全省播映权的省级、省会级电视台可以向其它地市级电视台出售播映权。

二次发行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播出前发行,另一种是播出后发行,一般来说,省级电视台先向地市台发行,待他们播出后,省台再播。

3、联合购买,不容忽视的聚合力量

就单个电视台的购买能力来说,央视大于省台,省台大于市台,往往城市台拿不到优秀剧的播出权。在激烈的竞争状态下,省台和城市台的联购联播情况比较普遍。

全国城市台协作体

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主要是全国城市协作体与央视之间对优秀剧的竞争。全国城市电视台协作体为广电总局下属机构,拥有二百多家城市电视台会员,拥有化零为整的频道资源优势。

2002年全国有线台联合购买了《还珠格格II》的播映权,同年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射雕英雄传》首播权被全国30多家城市电视台联合购买,各个参与联播的电视台广告收入都比较可观。2003年播出的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云南电视台影视频道等联合摄制的《十三格格》也是由城市台协作体买断操作的。省内联合购买

在一个省内普遍存在着城市台联合购买的情况:以省会台为龙头的城市台经常会联合购买一部剧的省内播映权,在操作方式上多是二次发行。

三、电视剧的四级发行市场:

按照发行商选择电视剧发行到各地区的比例分类,可以分为四个级别的市场。

一级市场:广东、山东、辽宁和浙江,有70%以上的发行商选择这四个省发行电视剧;

二级市场:湖南、四川、吉林、河北、江苏、山西、北京、重庆、上海、安徽、黑龙江、湖北、福建、河南、陕西、广西、江西、贵州,有60%发行商将电视剧发行到这十八个地区;

三级市场:非主流市场,天津、海南、宁夏、新疆、内蒙古、云南、甘肃,不足60%的发行商发行到以上七个地区;

四级市场:西藏和青海,选择此地发行的公司只有一半。电视剧的发行手续

项目设定依据:国务院决定:《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第314项“国产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和电视剧片审查”),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管理暂行办法》(广发剧字[2006]15号),《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40号)第四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四条 项目收费依据:不收费 项目承办处:总编室

项目审批总时限:50个工作日(依据《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决定送达总时限:10个工作日 项目审批程序:

一、受理

申请人申请电视剧完成片审查并申领《电视剧发行许可证》需报送以下材料:

(一)《国产电视剧报审表》或《国产电视动画片报审表》;

(二)制作机构资质的有效证明;

(三)题材规划立项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四)同意聘用境外人员参与国产电视剧创作的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五)每集不少于500字的剧情梗概;

(六)图像、声音、时码等符合审查要求的大1/2完整录像带一套;

(七)完整的片头、片尾和歌曲的字幕表。

2、工作标准:申请人提交的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

3、本岗位的责任人:省广电局受理人员。

4、岗位职责及权限:受理人员应当面见申请人,按照上述条件当场查看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对于材料齐全,内容符合要求的,应当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不予受理告知单,并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因申请材料不齐的,应告其补报,并书面一次性告知应补报的全部材料。

二、审核、审批(书面审查)

1、工作标准:严格按照程序要求、评审标准执行,评审记录清晰、结论准确。

2、岗位职责及权限:经书面审查、专家审看完成片后,根据专家意见省广电局电视剧审查小组做出准予或不予许可的决定。

3、岗位责任人:省广电局许可受理人员。

补充:

一、项目名称国产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和电视剧片审查

二、依据《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 40 号;《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2004年6月29日发布第三条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负责全国的电视剧管理工作。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电视剧管理工作。第四条 国家对电视剧实行题材规划立项审查和电视剧发行许可制度。未经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的剧目,不得投拍制作。

未取得《电视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不得发行、播出、进口、出口。禁止出租、出借、出卖、转让或变相转让电视剧各类许可证。第六条 广电总局负责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的终审。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的初审。

三、办事条件

(一)申请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

2、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3、地(市)级以上电视台;

4、持有《摄制电影许可证》的电影制片机构。

(二)电视剧片(含电视动画片)审查本省辖区内电视剧制作机构制作的或与辖区外单位联合拍摄而使用本辖区单位《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电视剧成片,可交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电视剧审查机构审查,审查通过的国产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由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颁发《电视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本省辖区内单位引进的引进剧和本辖区内电视剧制作单位与外方合拍的合拍剧成片,交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电视剧审查机构初审,初审同意后,报总局终审。

四、审批数量没有数量限制

五、审批程序

(一)题材规划立项:广电总局每年分四期受理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申请,每一季度第一个月的1日至15日为申报期。广电总局原则上不受理申报期以外的申请。广电总局调整申报期,应提前六十日向社会公告。

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可根据本条款规定本辖区内电视剧(电视动画片)题材规划立项的申报期,并提前六十日向社会公告。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初审后,报广电总局终审。

(二)电视剧完成片审查:

1、电视剧制作机构将完成片及相关材料等交省政务大厅综合窗口,窗口工作人员对申报材料进行检查,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办理受理手续,并将受理材料及相关申报材料交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电视剧审查小组(审查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总编室和社会管理处)。

2、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电视剧审查小组对受理的申报材料进行复审,根据实际情况对电视剧完成片进行认真审查,审查后填写审查意见单。

3、对完成片提出修改意见的,以书面形式通知送审部门修改;审查通过的,由社会管理处发《电视剧(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

4、审查后由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社会管理处通过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办公室将办理结果交政务大厅综合窗口,由窗口工作人员将结果通知并反馈给申报机构。

5、无外籍演员参演的国产剧,省电视剧审查小组可终审;有境外人员参与创作的国产电视剧(含电视动画片),经省广电局电视剧审查小组初审后,报广电总局终审。

六、承诺时限

(一)题材规划申报材料经省广电局初审后,报广电总局终审。广电总局依法对申报题材规划的材料进行审查,并在五十日内作出准予或不准予立项的书面决定,其中组织专家论证的时间为三十日。

(二)电视剧完成片的审查,在五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其中组织专家评审的时间为三十日。

七、申报材料目录

(一)申报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申报表》;

2、表述剧目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内容的不少于1500字的简介;

3、题材涉及重大政治、军事、外交、统战、民族、宗教、案件、知名人士等内容的,应出具相关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的意见等书面证明材料。

(二)送审国产电视剧完成片应提交以下实物和材料:

1、电视剧制作单位需提供以文件形式上报的送审报告,并由主要领导签发,一式两份;

2、制作机构资质的有效证明;

3、题材规划立项批准文件的复印件;

4、《电视剧发行许可证》备案表一式两份;

5、每集不少于500字的剧情梗概;

6、图像、声音、时码等符合审查要求的大1/2完整录像带一套;

7、完整的片头、片尾和歌曲的字幕表;

6.企业债发行流程图 篇六

一、信托产品溯源

信托业务18世纪出现于英国,主要是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兼营业务,专营信托业务的公司所占的比重较小。英国全部信托业务的90%集中在威斯敏斯特、密特兰、巴克莱、苏埃德四大商业银行设立的信托部和信托公司。由于大部分信托业务是个人承办的,所以英国的信托以民事为主。由法人承受的主要是股票、债券等代办业务和年金信托、投资顾问、代理土地买卖等业务。信托在19世纪初传入美国后,现代信托制度才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得到快速的发展壮大。美国目前是信托制度最为健全,信托产品最为丰富,发展总量最大的国家。随金融工具形式的增多,人们的财富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也一改原来那种消极地充当财产持有人的做法,转而以积极的态度运用信托财产增值。在社会经济中,信托日益担负起参与一国经济建设的资金融通作用。受托人角色与功能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受托人自身经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信托与投融资日益密切结合。在信托业务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特征的房地产信托也随之发展起来。

中国的信托制度最早诞生于20世纪初,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使得信托业基础薄弱更无力发展,中国信托业的真正发展源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和部门对建设资金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为适应全社会对融资方式和资金需求多样化的需要,1979年10月我国第一家信托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国务院批准诞生了。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信托制度进入了新纪元,也极大促进了我国信托行业的发展。

二、信托业务综述及现状

1.信托业务综述

现代信托业务已经形成了以资财为核心、信任为基础、委托为方式的财产管理制度。资金持有者将资金委托给可信任的人和机构进行管理,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受托方则收取一定的资金管理费用。信托业务的成立应具备下述条件:一是必须有包括委托人(信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在内的三方信托关系人;二是必须有信托关系人共同订立的信托合同;三是信托的财产或资金必须是确属委托人所有。

信托业务以信托目的来划分,主要分为委托和代理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指财产的所有者为自己或其指定人的利益,将其财产委托给他人,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代为妥善管理和有利经营;后者是指一方授权另一方,代为办理的一定经济事项。信托的种类从标的物及运作模式来划分有很多种类,主要包括个人信托、法人信托、任意信托、特约信托、公益信托、私益信托、自益信托、他益信托、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营业信托、非营业信托、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等。狭义的信托产品通常是指资金信托,即以产品形式发售,面向不定向的资金持有者,通过投资实业如房地产、基础建设、工商企业等,投资于证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资本市场获取收益率,达到委托人资产增值的目的。在投资方式上,信托产品同储蓄、国债类似,一般有相对固定的期限,明确的收益率(信托为预计收益率)。投资者购买信托产品后,一般到期便可领取收益及本金,其风险和收益介于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基金股票之间,由于其收益稳定且风险小,受到了广大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青睐。

近年来信托产品市场在巨大的流动性和日益旺盛的投资需求背景下蓬勃发展,如表1所示数据,2008年全年,我国发行不同委托期的信托产品共计3009款,2009年截至9月总发行数量也达到了1167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证券市场仍处于相对低位,市场弱势格局仍没有改变,以证券市场及衍生品市场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信托等理财产品表现不佳,但今年发行委托期较长的信托产品比例有所上升。今年前9个月发行的两年以上期限的信托产品已接近2008年全年的2.5倍,与此同时,短委托期的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大幅缩水,这也反映了大众对市场依然保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在整体投资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信托产品表现较之于其他单一投资市场理财产品而言具有稳定优势。

表1 按期限分信托产品发行数量

2.期货CTA信托发行适用模式

在众多信托产品中,集合资金信托是比较适合期货CTA产品的一种发行模式,即为了共同的信托目的,将不同委托人的资金集合在一起管理。委托人可以以两种形式参与信托计划,一是社会公众或者不特定人群,以购买标准的、可流通的证券化合同作为委托方式,由受托人统一集合管理信托资金。二是有风险识别能力、能自我保护并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特定人群或机构作为委托人,以签订信托合同的委托方式,由受托人集合管理信托资金的业务。

按照资金运用方向,集合资金信托主要有证券投资信托、组合投资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础建设投资信托、贷款信托、风险投资信托等。根据期货市场资金流状况,风险强弱状况以及产品发展现状,期货CTA产品比较适用于组合投资信托模式,即结构化信托产品。其与其他投资产品合作配比分散风险,形成结构化的投资理财工具,并以信托方式筹集资金和分配收益。由于信托产品发行运作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监督,因此从制度和运行等多方面保证了期货CTA的稳健运行。

图1 组合投资信托资金筹集及投资方向

如图1所示,根据资金筹集方式的不同,组合投资信托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公众或不特定人群,二是特定人群或机构。两类产品分别独立运营管理,对投资者(优先受益人)负责,但均按照一定比例投资于股票、期货、贷款、实业及债券等市场。各投资模块在组织结构及投资上均是独立运行的,并且是一个封闭式的标准化系统,保证信托产品整体的盈利及风险控制。

三、信托公司及信托产品发行

1.信托产品发行对期货CTA标准化的要求

结构化信托产品是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金融衍生品等标准化产品或者标准化服务按照一定规则连接组合起来的标准化产品。

从控制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考虑,如果“参与结构”的各个专业金融服务主要是个性化而非标准化的,那么其成本将会较高,若达到一定程度,结构化信托的整体或者某个局部就可能发生成本倒挂,失去其商业可行性。因此,各个专业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是标准化的,有一套成熟的运营流程及风控制度,不受额外因素,特别是同计划中其他金融产品的影响。

2.期货CTA信托发行的一般流程

图2 期货CTA发行运作流程

信托公司作为信托产品发行中的受托人,是优先投资受益人与一般受益人的桥梁和媒介,并按照信托程序及相关法律法规筹集资金。优先受益人即大众投资者通过银行将资金委托于信托公司、期货CTA等;一般受益人直接将资金委托于信托公司,同时承担资金运作任务,将资金投资于商品期货市场。信托公司另聘风控顾问对投资进行全面监控,收益则由信托公司统一按照合同标准进行公正分配,形成期货CTA在信托产品中独立完整的运作流程。

3.信托业务收益分配及风险承担基本原则

组合投资信托的结构性不仅体现在投资模式中,还深入到收益分配、风险承担等各个方面。信托计划在委托人上采用“一般/优先”模式,社会投资者是优先受益权委托人,一般受益权委托人则为机构投资者。“一般/优先”模式使委托人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从理论上说,初始信托资金由优先受益权资金和一般受益权资金按一定比例配比。期货CTA在信托计划所处的地位就是一般受益人。

如图3所示,在信托收益分配中,按照费用提取,优先受益人提取收益(采用两种模式,高水平固定收益和低水平固定+低水平浮动),一般受益人即信托计划参与者,如期货CTA及其他同质参与者。信托计划中,一般受益人需按一定比例出资,作为风险金储备,当信托计划发生亏损时,首先以一般受益人的资金作亏损资金计费。

图3 收益分配过程

其次,在风险承担上,一般受益人以其初始信托资金承担有限风险在先,而优先受益人承担相对较低的风险在后;在分配顺序上则是优先受益人先于一般受益人。结构化信托理财产品的“避震”功能也就体现于此,当该信托计划出现较大的风险并由此造成亏损时,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首当其冲,保障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与此相对应,当投资获得丰厚回报时,机构投资者的收益也将高于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收益为约定的固定收益比例或者固定收益配一定低水平的浮动收益,从而也体现了收益与风险之间的正比关系。

4.信托产品风控

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风控是信托产品健康运作的免疫系统,是实现资产长期稳定的保障。风控一方面要从日常运作中着手,从细节上把握每部分投资主体的资产,对组合中的交易元素建立止损止盈原则,保证账户安全;另一方面从全局考虑,进行阶段性业绩评价及业绩因果分析,把业绩逐层分解为资产配置效应、市场板块配置效应和品种选择效应,同时从风险角度为优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7.企业债发行流程图 篇七

(一) 债券的发行价格

债券是一种带息票据, 发行人需要定期支付利息并在到期日偿还本金, 企业发行超过一年期以上的债券叫长期债券。债券的发行价格是指债券投资者购入债券时应支付的市场价格。从资金时间价值来考虑, 债券发行价格等于债券到期还本票面金额的复利现值, 加上债券各期利息的年金现值。计算公式如下:

债券发行价格=债券面值/ (1+市场利率) +Σ债券面值*债券票面利率/ (1+市场利率)

上述计算现值时使用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 计算各期利息时则采用票面利率, 期数是指债券的付息次数。由于债券可能按月、季度、半年来计算利息, 所以市场利率和票面利率均需要折算成相应期数对应的利率。

票面利率是发行人根据债券的性质、公司的信用程度及当时资金市场供需情况等因素确定的, 并将之记录在债券票面上的利率, 或称约定利率、名义利率。发行人按票面利率确定需要支付的现金利息金额, 投资者在债券到期日以前按票面利率取得利息收入。

市场利率又称为实际利率, 是针对某一特定债券及其风险水平、借款人愿意支付且贷款人愿意接受的利率。虽然票面利率也是发行人按当时的市场价值确定的, 但由于债券印刷、契约拟订等均需费时日, 而资金市场又瞬息多变, 因此到了债券正式发行日, 此时的市场利率与原约定票面利率有所差别, 致使在发行时必须以正式发行时的市场利率计算调整债券的发行价格。

(二) 债券的发行方式

票面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不同影响到债券的发行价格, 按债券发行价格与债券的票面价值是否一致, 分为以下三种方式:平价发行、溢价发行、折价发行。

当债券的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时, 债券发行价格等于面值, 称为平价发行;

当债券的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时, 表明债券发行人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实际支付利息将高于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费用, 如果企业仍以面值发行就会增加发行成本, 所以可按超过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 称为溢价发行;相应地, 投资者以高于面值的价格购入债券称为溢价购入。溢价是发行人今后各期将多付现金利息而预先从投资者中得到的补偿。

当债券的票面利率<同期市场利率时, 如果企业仍以面值发行就不能吸引投资者, 所以可按照低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 称为折价发行。折价是发行人今后各期将少付现金利息而预先给投资者的补偿。

发行人无论是按照面值发行还是溢价发行或折价发行, 在会计处理上均按债券票面价值计入“应付债券-面值”, 实际收到的款项和面值的差额计入“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 溢价发行

例1:斐乐公司宣布2009年12月31日发行面值10万元、票面利率为12%、半年付息的2年期债券, 假设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10%。

由于票面利率大于市场利率, 所以是溢价发行。由于是半年付息, 所以要将票面利率及市场利率都折成半年期利率, 分别为6%、5%。付息期数为4次。每期应支付的利息为:10万*6%=6, 000, 按市场利率计算债券面值的复利现值及各期利息的年金现值。

2. 折价发行

例2:斐乐公司宣布2009年12月31日发行面值10万元、票面利率为8%、半年付息的2年期债券, 假设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10%。

由于票面利率小于市场利率, 所以是折价发行。由于是半年付息, 所以要将票面利率及市场利率都折成半年期利率, 分别为4%、5%。付息期数为4次。每期应支付的利息为:10万*4%=4, 000, 按市场利率计算债券面值的复利现值及各期利息的年金现值。

二、债券利息调整的处理

债券溢价或折价发行将导致实际收到的款项和债券票面价值出现差额, 该差额计入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在债券存续期限内必须把债券的折价或溢价减少到0, 这个过程称作“利息调整”的摊销。摊销方法可采用实际利率法, 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债券的应计利息, 应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按期预提, 一般可按年预提。

资产负债表日, 对于分期付息、一次还本的债券, 按市场利率确定债券的实际利息, 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按票面利率计算应付的票面利息, 贷记“应付利息”;按两者差额借记或贷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科目。票面利率确定了发行人需要支付的现金利息费用, 它不一定是发行人实际发生的债券利息费用, 债券利息费用取决于债券发行时的市场价值。

(一) 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债券的市场利率及债券摊余成本计算各期利息费用的方法, 摊余成本为应付债券各明细金额之和, 包括“应付债券—面值”及“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实际利率法下, 各期的债券利息费用是不相同的。

1. 溢价发行

例3:以例1溢价发行的例子说明利息调整的摊销。2009年12月31日发行面值10万元、票面利率为12%、半年付息的2年期债券, 假设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10%。

(A) 应支付的现金利息:票面价值*票面利率, 100, 000*12%/2=6, 000

(B) 债券利息费用:上期“账面价值”*市场利率, 103, 546*10%/2=5, 177

(C) 本期摊销的溢价: (A) - (B)

(D) 未摊销的溢价:期初“未摊销的溢价”减去“本期摊销的溢价”

(E) 账面价值:为票面价值加上未摊销的溢价。为应付债券各明细金额之和, 包括“应付债券—面值”及“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利息调整的摊销分录如下 (以6/30/2010为例)

从以上分录可以看出, 发行人支付的现金利息比利息费用多823, 多付的现金利息实际上已通过溢价发行从投资者中预先得到了补偿;而对债券投资者而言, 溢价是以后各期多得现金利息收入而预先付出的代价。因此, 债券的溢价, 主要是起到平衡债券发行人和投资方利息水平的作用, 使双方最终都能按市场利率, 公平合理地支付利息费用和获得利息收入, 保证双方的经济利益。

2. 折价发行

例4:以例2折价发行的例子说明利息调整的摊销。2009年12月31日, 发行面值10万元, 票面利率为8%, 半年付息的2年期债券, 同时假设市场利率为10%。

(A) 应支付的现金利息:票面价值*票面利率, 100, 000*8%/2=4, 000

(B) 债券利息费用:上期"账面价值"*市场利率, 96, 454*10%/2=4, 823

(C) 本期摊销折价: (B-A)

(D) 未摊销的折价:期初“未摊销的折价”减去“本期摊销的折价”

(E) 账面价值:为“票面价值”减去“未摊销的折价”, 为应付债券各明细金额之和, 包括“应付债券—面值”及“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利息调整的摊销分录如下 (以6/30/2010为例)

从以上分录可以看出, 发行人支付的现金利息比利息费用少823, 少付现金利息是因为发行人通过折价发行方式预先补偿了投资者;而对债券投资者而言, 折价是以后各期少得现金利息而预先得到的收益。因此, 债券的折价也起到平衡债券发行人和投资方利息水平的作用。

(二) 直线摊销法

直线法下各期的债券利息费用相同, 各期摊销的利息调整也是相同的, 各期摊销的溢价或折价等于总的溢价或折价除以摊销期数。

1. 溢价发行

例5:以例1溢价发行的例子说明利息调整的摊销。2010年12月31日, 甲公司经批准发行2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公司债券10万元, 债券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 票面利率为年利率6%。假设债券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5%。

(A) 应支付的现金利息:按票面价值*票面利率, 100, 000*12%/2=6, 000

(B) 债券利息费用: (A-C)

(C) 本期摊销溢价:未摊销的溢价总额/期数3, 546/4=886.5

(D) 未摊销的溢价:期初“未摊销的溢价”减去“本期摊销的溢价”

(E) 账面价值:为票面价值加上未摊销的溢价。为应付债券各明细金额之和, 包括“应付债券—面值”及“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利息调整的摊销分录如下 (以6/30/2010为例)

发行时债券面值为10万元, 债券溢价3, 546, 两者之和等于债券发行人收到的现金额103, 546;债券有效期内, 未摊销的溢价随着每期摊销而逐渐减少 (886.5) , 账面价值每期减少额 (886.5) 。

到期时未摊销溢价等于0, 账面价值等于债券发行人支付给债券投资者的票面价值10万元。

债券到期还本:

2. 折价发行

例6:以例2折价发行的例子说明利息调整的摊销。2009年12月31日, 发行面值10万元、, 票面利率为8%, 半年付息的2年期债券, 同时假设市场利率为10%, 见表6。

(A) 应支付的现金利息:按票面价值*票面利率, 100, 000*8%/2=4, 000

(B) 债券利息费用: (A+C)

(C) 期摊销折价:未摊销的折价/期数3, 546/4=886.5

(D) 未摊销的折价:期初“未摊销的折价”减去“本期摊销的折价”

(E) 账面价值:为“票面价值”减去“未摊销的折价”, 为应付债券各明细金额之和, 包括“应付债券—面值”及“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利息调整的摊销分录如下 (以6/30/2010为例)

债券发行时, 债券面值为10万元, 其中包括收到的96, 454的现金以及3, 546的折价;债券有效期内, 未摊销的折价随着每期摊销而逐渐减少 (886.5) , 账面价值则每期增加 (886.5) 。

到期时, 未摊销折价等于0, 账面价值等于债券发行人支付给债券投资者的票面价值10万元。

债券到期还本:

参考文献

[1] (美) 约翰.J.怀尔德 (John J.Wild) , 肯.W.肖 (Ken W Shaw) , 崔学刚译.《会计学原理》第1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美) 詹姆斯.M.里夫 (James M.Reeve) , 卡尔.S.沃伦 (Carl S.Warren) , 乔纳森.E.杜哈奇 (Jonathan E.Duchac) .杜兴强译.《会计学》第2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民间故事下一篇:玲玲的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