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24-09-12

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1篇)

1.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一

在科普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论文摘要: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活动中依据其特点,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并为之提出如下五点肤浅认识。

一、创设多种教育情景,激发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二、明确活动目的任务,培养小学生对观察的持久性

三、引导观察事物本质,注重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掌握

1、顺序观察法。

2、分解现察法。

3、观察联想法。

4、对比观察法。

5、反复观察法。

6、重点观察法。

四、关注观察的规律,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

2、注意观察的典型性。

3、注意观察的系统性。

五、优化综合评价过程,给予小学生有所成就感

总之,科普活动为小学生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观察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科技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以此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科普活动是科学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小学生的科普活动而言,它的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融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旨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启蒙,促进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观察是认知和创造的基础,科学观察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科学观察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观察,就在于它是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现象的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所以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新的东西。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活动中依据其特点,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并为之提出如下五点肤浅认识。

一、创设多种教育情景,激发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科普活动形式注重新颖性、灵活多样、富有创造,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进来。我们就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天生好奇、好问、好动特点入手,采用科普活动所特有的教育情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激起他们探索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图片、儿歌等形式,向小学生介绍牛顿、爱迪生、瓦特等著名科学家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导致重大发明的故事。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生动形象地向小学生展示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科学兴趣。

如:在“纸桥承重”科普活动中,由几张可以随手撕开的硬纸做成的桥梁结构模型,能够承受比它自身重几百倍的压力。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桥梁结构,改变纸的形状,使纸桥的承重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在活动中,我们认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要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他们集中注意、深人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实验研究活动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而小学生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人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的。

二、明确活动目的任务,培养小学生对观察的持久性

敏锐的观察力来自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因为观察的目的、任务,制约着观察的选择性和意想性。为了使小学生学会深人而持久地观察了解事物,在活动中,我们常常采用设疑的方式,使小学生明确所要观察事物现象的要求,知道从观察中寻找什么,使观察按一定的目的进行,不断延长观察持久性和重复观察的积极性。

如:“身边植物知多少”科普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观察、自己设计、自己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操。当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后,他们就主动运用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常见植物知识,结合自然常识课,从植物的根、茎、芽、叶、果,从校园到街道、小区、公园去辨认身边的各种植物,贴近自然,真正学会通过科普实践活动了解、认识植物。活动中学生拿起照像机给观察认识的植物的花、果留下瞬间的倩影,进行了植物花、果实的摄影比赛等。通过系列活动,小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的观察行为在愉快的情绪中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活动由于是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后亲自参与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也能提高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持久性。

三、引导观察事物本质,注重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掌握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且循序渐进,才能由表及里,探究事物本质。

1、顺序观察法。因为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所以我们要让小学生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他们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如科普活动“我和野生动物作一天伴”、“植物的识别”的观察活动,就是遵循这个方法,让他们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

2、分解现察法。即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解成几个部分,对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综合起来,了解全貌。如在“航空模型飞行竞赛”中,首先要制作飞机模型,在制作时,让小学生进行观察,可以先看飞机的制作图纸,然后观察机头、机身、机翼等几部分,搞清楚每部分内有些什么,起什么作用,再将所观察到的各部分综合起来,使他们能很好地了解飞机的全貌,而且在进行组装时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观察联想法。即依据观察的事物进行充分联想,并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观物象测天气”科普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气象观测小组和物象观察小组同时开展活动。气象观测小组在气象观测站内每天对温度、湿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向、风速等的观测记载,同时观察云状,记载天气现象;物象观测小组对静物如水泥地面、墙壁、黑板、水缸等物体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载并对蚂蚁、池塘鱼、蜻蜓、燕子、蛇、昆虫等动物等进行观测。然后访问气象老农,走访理发店师傅,了解酸痛敏感病人等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联想观察,将观测、观察、调查、访问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预测未来天气,同时作出气象预报。

4、对比观察法。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如在“延长鲜花保鲜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鲜花在不同培养液中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鲜花在不同营养溶液中花期的天数,从而科学的得出鲜花在何种营养溶液中开花期最长的结论。

5、反复观察法。即对于现象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他们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连贯一致。如在“为野生鸟儿安个家”活动中,指导小学生反复观察野生鸟类的特征和鸟巢,制作安放鸟巢,从而准确详尽的了解鸟类生活情况的全过程。

6、重点观察法。即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种训练对培养小学生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四、关注观察的规律,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训练小学生观察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受语言的理解力、表达力和注意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良好观察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所以我们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在科普活动的开展中,还关注小学生观察的规律,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客观性,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学生在科普观察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如在“延长鲜花保鲜时间的研究”中,添加同一浓度不同物质就是一例。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鲜花在不同溶液中的生长全过程,实事求是的观察实验事物,描述实验事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2、注意观察的典型性。如在“苔藓植物在园林中生长情况的调查”活动中,通过苔藓植物对自然条件较为敏感,可以作为园林生态建设的功能指示植物,用以保护水土流失、监测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学生就利用苔藓植物来监测环境质量,通过观察发现,当苔藓植物生长的地方受到污染后,苔藓植物会逐渐衰退死亡。另外,苔藓是多年生植物,利用苔藓的生长进行监测指示,可全年监测,容易观察。通过这种观察,我们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暂时地、有条件地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让被观察事物的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它是培养小学生观察习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3、注意观察的系统性。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科学观察,学生应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把持好对事物全体的观察,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系统的观察使学生避免了盲人摸象,能够全面的观察事物。

五、优化综合评价过程,给予小学生有所成就感

科普活动的评价过程,不仅是教师了解小学生活动的情况,调节活动方法、进度的过程,而且也是树立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及时适度的对小学生做出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和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反之,就直接影响了下一次的参与效果,甚至扼杀学生的热情。科普活动中“观察能力”的评价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的评价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1、评价贯穿于全过程。如学生在观察识别植物时,只简单的说出植物的颜色、形状.这只是他的视觉印象,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时,并及时提醒:“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闻一闻或尝一尝”或者“做一个实验……”,这样以来,学生观察到的植物才是完整的,这时教师可以紧接着给予肯定。当观察完植物后,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整理观察资料,分析观察结果,撰写简单的观察报告等。整个观察过程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充分鼓励,让成就感激励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2、评价的艺术性魅力。科普活动中我们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评价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习兴趣的不同。改变以往只是简单的“很好、不好、对、不对、你真棒”等表面化的鼓励词语,在科普活动中我们尝试以下几点做法:(1)与观察内容有机结合,做出针对性的评价。(2)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等等。(3)注意语言的幽默性。以艺术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观察能力的评价方式。观察能力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因为活动大多采取个人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们在对小学生观察成果进行评价时往往可以分成小组成员互评、学生个人自评、老师评议和家长评议等多方评价相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最有发言权。

综上所述,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我们惊喜地发现小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扩、兴趣广泛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小学生在活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观察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发明作品、科学论文和科普活动等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家长也反映孩子比以前爱说了,外出善于观察了,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觉得自已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了,他们的个性得到正确的引导了。

总之,科普活动为小学生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观察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科技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以此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国璋《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普活动的设计与开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2,《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教育资源应用指南丛书》,上海市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4、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探究之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作者简介:

朱子清,1966年5月1日出生,1983年10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教师,县级骨干教师,现任莒县夏庄镇后辛庄完小校长。所撰写论文曾在《日照教研》、《黄海晨刊》发表,辅导学生作文有多篇在《当代小学生》、《齐鲁少年》、《黄海晨刊》、《少年天地》、山西省《新作文》等处发表。

2.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二

1.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他就会很积极地研究它、探讨它, 并且会越来越喜欢它。

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4+4+4+4+4= () , 3+3+3= () , 2+2+2+2 () 。师生一起计算, 看谁算得又快又准。我用乘法口诀很快得出了答案, 而此时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一道题。学生感到惊奇, 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算得这么快?”这时, 我抓住时机, 告诉学生:“为什么老师能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用乘法口诀算的, 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这里我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发了他们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浓厚兴趣。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 顺利达到了学习目的。

2. 创设情境, 提供思维空间

2.1 铺垫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 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 进行不同层次的联想, 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 从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2.2 认知冲突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 且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 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 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 提出新的有关问题, 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 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2.3 思维策略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 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 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 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 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 拓展其应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 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优化思维品质,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3. 引旧思新, 延伸思维的活跃性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 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利时机, 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 可以“这样想”, 也可以“那样想”, 这就为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埋下了伏笔。新旧知识间的生长点就是思维高峰的起点, 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化过程, 主动探究知识的组成要素。在教学中, 对于每一个问题, 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 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推导出新的知识, 同时与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区别同异, 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 从而进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顺学生的思路, 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 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商不变性入手, 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的关系, 很自然地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 为学生扫清了认知障碍。

其实, 数学知识总是环环相扣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新旧知识之间关系, 以旧知识为依托, 推导出新知识, 使学生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4.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1 数学学习应该着眼于学以致用, 教学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这样设计:“如果有4个苹果, 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 请用你们的手指头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苹果, 要平均分给小王和小张, 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 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老师问他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苹果’吗?”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答复, 迫切想知道用什么数表示半个苹果。因此, 引出对一种新数 (分数) 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应, 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感官特性,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学习数学,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拼图”游戏中, 让学生把几个同样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对这样的游戏很感兴趣, 学习小组通过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讨论, 拼成的图形各式各样。教师加以引导, 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提高了思维能力。

5. 注重总结分析, 提高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3.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三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观察能力

一、在观察方法上采用整体观察与细致观察相结合

美术作为一门极有创造性的与想象力的学科,在课堂教育中要注意基本观察方法的正确与系统的培养,这样才能为之后的自我创作打下基础,避免“有口难言”。可以说教会学生观察一幅范画或作品,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视觉是有选择性的,所以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而且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并且将不同的方法加以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观察效果。

(一)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第一,用审美的观点对美点进行观察。教师在出示范画或学生作品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象的美点。如,观察一幅范画,要注意体会画面構图相互搭配简繁有度的美;观察一处静物,要使学生感受线条与光线所构成的画面之美;观察一处静景,色彩的美感,要让学生看到各种颜色相互映衬配合所体现的美。

第二,先形状后色彩地观察。形状是人类识别物体的基础,也是造型或者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是观察还是表现,是工艺还是绘画,首先是形状然后才是色彩。儿童对色彩的偏爱选择性,使其在观察物象时往往首先被色彩吸引,而忽略形状。因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观察时,首先要求学生观察物象的形状,在画出或制作出形状之后,再考虑色彩。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的。从总体要求上,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只要教师重视培养、认真教学,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二)从局部上进行观察

第一,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包括物象的大小、比例、位置与相互关系的比较,形象特征的比较,还有各种色彩的比较。区分各种色彩的不同,区分色度、彩度与明度的不同,区分色彩冷暖倾向及冷暖程度,“笔有润枯”、“墨分五色”的韵味,这些都是通过比较观察进行的。

第二,用持续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同样一处景色,它在中午和傍晚两个不同时间的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同样一处静物,环境不同,所呈现的内容也有所差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例子,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三)两种观察方法相结合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多时候会对所要观察的事物有偏好性的观察,例如某种特殊的色彩,或者特殊的形状,有的时候就会局部性的影响学生的观察。而另一方面的情况,就是由于学生在观察时至看到了整体效果,而对细节一带而过,导致作品的粗糙和不完善。这个时候,整体观察与局部观察相结合,就成为了在方法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例如默画,就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促使学生整体观察与局部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二、在教育方法上采取课堂学习与室外写生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学生基本功的学习与基本素质的养成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户外写生是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学习美术的一种特有方式,在美术学习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是锻炼绘画造型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搜尽奇峰打草稿”更是画家坚持写生获得灵感的写照。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虽然有别于专业的美术学习,但也需要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发展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户外写生让学生感受美术学习的特有乐趣,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发展,让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学生对绘画空间的处理能力,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然而户外写生绝不是要将学生放任,任他们自我发挥,而是要将户外写生与课堂所教授的方法内容结合起来,在完成有意义的写生活动的同时,完成有巩固与应用的课堂延伸。户外写生是对学生构图的考验,首先会遇到画什么,从哪个角度画等问题,此时教师可以作适当的示范讲解,指导学生取景时选择自己认为景物中最美最动人的部分。可以用取景框来选择景物,应该让学生明确构图中要有一个吸引观众最大注意力的视觉中心。但自然景物并非如静物写生可以自行摆设,景物中往往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构思进行一定的取舍,突出画面的主题,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取景的过程是一个观察能力的探索锻炼过程,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对观察能力的引导,如色彩、线条、形状、布局、细节等基本要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在课外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

美术教育是一项极具人文特质的教学,表面看起来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过多的关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以及传统课业压力的增加,美术课在很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甚至美术课常常被用来充当自习课,以便学生完成其他应考科目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更是困难重重。然而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中。我们可以尝试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结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例如在低年级《自然科学》教材中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芽长成苗的各种变化情况的课程设置。这样的例子就充分展示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可能性。在我们的教学方法与办学思维上,真切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让美术教学走出困境,才能使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获得长期有效的发展。

四、结语

观察能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是当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达到一定水平时产生的高级知觉活动能力。它不只是单纯知觉问题,而是包含着理解、思考,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教育者要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蔡月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学周刊C版,2014,(10):183-183.

[2]陈莺歌.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3,(11):79.

4.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四

太安中学 樊 志

一、前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代替旧知识而成为新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家统计的生物文献更新的时间为例,生物医学是30年,生理学是72年,植物学是100年。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及时地不断地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挑战,他们需要具有更强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信息灌输式转变为信息处理能力式,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如: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的胡克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5.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五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中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我认为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学生的观察,重在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而要达到观察的目的,必须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有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科目,教师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来交给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很多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没有头绪,不能按一定的顺序选择观察对象,往往漏掉了许多需要观察的地方,最后得到的结果便不科学、不准确。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观察时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序”。也就是说先看什么,后看什么,要有一定的观察次序。只有观察有序,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观察土壤》一课中,就教给学生采用由表及里的观察方法,让学生说说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还可以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如《凤仙花》一课,在观察花的器官结构时,引导学生由上至下依次观察凤仙花各个器官结构特点。其次,观察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对比法进行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物体的异同点。对于看上去相似的物体,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方法。因为认识事物常常从比较开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事物的特征,而在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过程中,学生也能迅速地找出相近的事物的异同,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比较、大葱的根和香菜的根的比较,鸟的繁殖方式和哺乳动物繁殖方式的比较,砂和粘土颗粒大小、渗水性、保水性的比较,都可以起到上述观察的效果。

观察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种观察方法贯穿于一次观察全过程,就不可能观察得全面、细致。因此,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方法,围绕观察目的进行观察,学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学生的观察,重在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观察事物或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去做。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目的,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告诉学生将要做什么实验,这个实验是为了观察什么现象或是为了验证什么假设,还需要注意什么事情等等。实验能否成功关键是学生能否按照要求做实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具有一些盲动性,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乱动,做了这一步就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教师应事前明确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因此,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很重要。例如:《镜子》一课时,学生明确观察镜子反射光的注意事项及方法,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有目的、有顺序的去观察,重点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是如何发生改变的。

观察也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有意识地去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持久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获取感情材料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教师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把学生注意力引向观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有比较清晰的感知

三、学生的观察,重在做好观察记录。

写观察记录,可以锻炼学生正确地使用文字、符号,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一个事物、一种现象,只有进行多次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它的实质,每一次的观察记录,就为其提供了原始的资料数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勤观察,多思考,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材中有很多小实验,这样实验记录单就发挥了它的引领作用。这样一张小小的实验记录卡,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向科学家一样搞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在积极研究状态中。1.写写画画,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在有些实验记录中我会让学生写下或画出自己对某个实验的想法或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在冀教版教材《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我把课分为两步:第一步,在学生对实验器材各部分都知晓的情况下,先自己设计电路图,让小灯泡发光。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线路图。每个小组上来展示并交流各自的实验构想;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小组根据自己的构想着手实验,以验证对错。最后各小组再次交流成败,修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这种由设计——尝试——修正的实验过程,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快的提高。如:《磁铁的性质》一课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比较同一块磁铁哪一部分吸铁的本领最强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记录中不仅要画出示意图,而且还要写出实验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对实验有自己的构想,通过构想设计实验示意图,这是对学生思维有意识的开发。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记录,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现象后的本质,从而了解“磁铁两端吸铁的本领强,中间吸铁的本领越弱”这一科学结论。学生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深刻性,对客观事物的敏锐性得到进一步的滋养。

2.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实验的过程是,往往需要进行观察记录。特别是一些持续时间长的实验,更加要培养学生的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能力。在这个学期中,我非常幸运得到了许多的小辣椒苗,本想自己种植着玩乐,心想还不如也让学生一起来种植,观察辣椒的变化。把这些小辣椒苗分发到每个班级中,并分好小组,学生们如获至宝,兴奋不已。这样就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放在班里由组长负责,同时还需要其他学生配合。每一天都要看看小辣椒有什么变化,同时,还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把你看到的小辣椒的变化记录下来,可以采用文字、画画的形式。学生用画画的方式,把观察到的小辣椒的变化及时、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来,记录了小辣椒各个时期的变化。

学生们对小蚕的观察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没有想到,学生们都坚持了来下来,每一次的观察与发现如此认真和细致,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没能逃过学生的眼睛,同时学生们也了解了蚕从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耐心。更是体现出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实验记录单已经和我们的科学课密不可分,它的使用使我们的课堂实验操作更具规范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在科学实验记录中,体会着快乐,也感受着它的重要。

6.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问答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大多沿着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第二,由于有畏惧心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自主预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地完成,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尽力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用自身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质疑。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行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肯定、赞扬提问的勇气,积极评价提问的行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甚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7.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七

关键词:兴趣,教学课堂,材料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材不是学习的唯一凭借, 应该利用教材, 超越教材。从大量的文章阅读中, 可吸纳大量的文化思想, 科学领域的信息,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一、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乐于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改的初期, 我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 读出理解, 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 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 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 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中, 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 享乐阅读的快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乐于读书。

二、营造自主阅读的氛围

在此次教改中, 我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程以激励为主, 没有机械的阅读要求, 没有刻板的表达框架, 没有专制的学习评价, 始终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坦然、自由、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真正自由的空间, 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意见, 正确的及时给予肯定、支持, 对不正确的意见, 也不轻易否定,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辩, 把课堂让给了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学得主动、愉快、高效, 学生始终情绪饱满, 有着强烈的学习情感, 求知欲很高。

三、配合课堂教学, 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我们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文, 大多是名家、名篇。其中许多内容是节选内容, 这就为课外阅读提供了大量阅读资源。

1.加强拓展阅读, 如学完《骑在白鹅的背上》后, 督促学生课余时间及时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有助于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展比较阅读。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准确性的有效方法, 有比较就有发现。在学生对句子理解的模糊处, 在作者表达情感的细微处, 可通过比较读, 让学生去发现, 去感悟。例如, 教《林海》一文时, 学生对“这里的岭的确多, 高点儿的, 矮点儿的, 长点儿的……”这个句子的理解停留在说岭多、岭的式样多。此时, 如果直接点破, 那就索然无味了。可让学生比较读读另一个句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的, 矮的, 长的, 短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没有了“点儿”句子的意思不大一样。有的说, 有了“点儿”说明了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区别并不大;有的说, 有“点儿”写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比较阅读, 读出了味道, 比出了惊喜, 起到了意会胜于言传的效果。

四、开展阅读积累, 辅助习作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积累也是积累的主渠道。通过阅读, 学生一点一滴地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基本素养, 所以我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一) 积累语言材料

丰富的语言材料是构建学生“知识仓库”的必备内容。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段落和篇章。因此在阅读中,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的妙辞, 佳句, 精美篇章。如朱自清的《匆匆》……, 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脑子里有丰富的知识, 写作时, 才能“文如泉涌, 妙笔生花”。

(二) 积累语言表达形式。

语言表达形式的感悟, 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因此, 在阅读中我引导学生积累各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积累写句子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比喻句, 排比句,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把句子写准确, 写具体, 写生动的方法。如学习《燕子》一文时, 引导学生体会积累作者在描写燕子飞行特点。积累写段的方法, 如教《匆匆》第三自然段。

积累写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体裁积累写篇的方法, 如学习《有的人》时, 体会积累“对比”写法, 学习《匆匆》时, 体会积累“前后照应”写法……如此, 通过在阅读中对写法的积累, 使学生不断地从作者的思路中得到启发, 从而积累运用语言, 文字, 表情不同谋篇的方法, 便于解决学生习作中“怎么写”的问题。

五、于情感萌生处练写

8.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八

一、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写话训练

现行教材都图文并茂,色彩斑斓,我们要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新大纲》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作了调整,其中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写想象作文。怎样写想象作文呢?这不是靠凭空瞎想出来的,要让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水平相联系起来。本人认为这一点从低年级入手是比较容易的,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他们的思维或许很幼稚,但不能否认,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多不同,很多时候他们的所想是天马行空、没有阻碍、没有限制的,而这正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只有敢想,才能敢做。低年级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童话故事,我在教学中,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了一次次的想象写话,以及课文续编。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另外,利用教材的空白处想象写话,如学完《小鹰学飞》后,我便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写一写小鹰看到高空中老鹰的飞翔后的所思所为。再如,学了《云房子》以后,我让学生想象天空中还会有哪些千姿百态的云房子,先画一画,再写一写。

二、引导学生加强仿写训练

仿写是提高学生习作的有效途径。在学完《秋天》一文后,我便让学生们观察秋天的景象,然后让他们仿照课文写一篇有关秋天的文章,班里有位小朋友写了如下的一篇文章,一位学生是这校写的:

秋天,几阵秋风,天气凉了,树上的叶子渐渐地黄了。妈妈说:“秋天来了。”

天下起了雨,雨细细的,密密的,好几天也不见太阳,妈妈说:“秋雨就是这样没完没了。”

花园里,菊花盛开了,五颜六色,争奇斗艳;桂花也开了,香飘十里,沁人心脾。妈妈说:“秋天是芬芳的。”

田野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大豆饱了……果园里,黄澄澄的是梨,金灿灿的是橘,红彤彤的是柿,紫莹莹的是葡萄;笑咧了嘴的是石榴,羞红了脸的是苹果……妈妈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我说:“秋姑娘,你的本事真大!”

三、引导学生加强看图写话训练

充分利用手制教具,选择一些富有童趣的图片,如吹泡泡、找春天、《狐狸和公鸡》的连环画等,让学生编故事,写故事,当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时候,你会发现,写话的课堂会像生活一样斑斓,像综艺节目一般多彩……

9.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九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小学 杨云忠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通过精心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通过对精妙言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明确其人文、情感的浓郁。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时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这就要求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教师应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哪些内容,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收获应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二、重视朗读训练

这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要求他们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实践表明,许多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无不受益于儿时的多读多背。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的。

三、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独特理解,就表扬;有一定道理的,就鼓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把激励的语言带进课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越充分,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

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深入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背诵佳句,自悟挖掘潜词造句的妙处,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以便于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加以借鉴。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自由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品味作品意境。这应看作阅读课文的最佳境界。一篇课文是否真的看懂了,最终要体现在对作品意境的领会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课文意境,掌握创设文章意境的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才可算作完整。

五、理性探究中充满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学论文 )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文本教材阅读并非只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论理说教,应当有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才能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六、文本解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一般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或值得探究的问题。寻找切入点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最佳切入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 篇章结构的支撑点。同时,选点切入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点面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也就是说,要深刻领悟切入点与重点疑难的内在联系,使之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结合的某一高度,形成一堂课的主题。点面结合使文章研读更为深刻。

七、求同辨异中激活学生思维

―篇优秀的文章,常常蕴含着正与反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读出矛盾的“另―面”来,从正面探究到反面,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在阅读教学策略方法研究中,恰当地引导学生求同辨异,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巩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看法是多姿多彩的。

八、互动对话中增进阅读体验

有专家指出:健康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这里是指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是指学生默读、思考、想象等。“动”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会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候。”但是,“动”多了课堂类似活动课,虽然热热闹闹,但学生思维参与就少。“静”多了就死气沉沉,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好的阅读课要注重虚实,要动静搭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

九、教材延伸中拓宽认知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适度地拓展教材内容,既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0.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习数学的需要。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信。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那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一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

★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 小学二年级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技巧及办法

★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11.小学作文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十一

一、激发学生情趣,积极主动地引导

小学生在作文中最普遍的问题是语文基础差,词汇贫乏,语句不通顺,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每次作文学生不是认真地去感悟和体验,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是凑合完事,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种负担,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经常以范文为例。如果教师让学生有想说的话就动笔写出来,即便是寥寥数句,但贵在坚持,锲而不舍,久而久之,学生一种潜在的作文意识也就逐渐形成了。

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改变敘述角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变化视角的训练中,学生就被引诱到非正常思维的天地里去,使他们的思维发散力、思维逆转性得到锻炼。我们还可以在“童话”思维中、在作文选题中、在选材立意中培养创新能力,在作文评改中激发创新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用童心、童言写童趣

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是从提问开始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读应多思,多思应多深思。只有深入感悟生活,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才会有不断的创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读思结合,更要鼓励学生善于动脑,大胆突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更要引导他们超常规的“反其道”的思维。

四、还给学生一个真情实感交流的机会,大胆反馈,评改作文

每次作文,教师要及时开展鉴赏课,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讲评,互相交流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人人都成为小鉴赏家。如说一说自己读过的作文究竟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充当小教师,评改、交流同学之间的作文,说出自己的感受,体现学生内心潜藏的真性情、真思维,还其一个自我剖析的心理体验过程。这样循序渐进,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用心投入作文中去,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展现。

五、积极举办课外作文兴趣小组,推选好组长让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进行课外作文展评

把全班同学的作文整理成作文集,在全校学生中进行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找回自己的作文感受,不断地抒写、不断地创造。强调学生作文的真实性,让学生充分大胆地进行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神话中的奔月,插上翅膀飞翔等几乎都成为现实,培养创造性想象,既要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充分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在作文课中,多让学生写一些富有想象力的题材,比如神话、童话类的非现实主义、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能让他们的脑海出现万象驰骋、文字璀璨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创新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语言,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精心组织自己的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强烈的情感,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这样循序渐进,天长日久,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甘泉中心学校)

上一篇:生命在于夏天作文下一篇:经典童谣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