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2024-09-11

毕业论文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共8篇)

1.毕业论文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篇一

毕业实践报告:现金管理问题及对策

题目: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现金管理问题及对策

唐慧玲

要: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着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挑战,中小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经营支付的重要手段,可谓之为企业运营的血液。一个企业想要持续运营下去,不仅仅要有可观的利润,而且要有充足的现金流保证企业持续运转。因此,对于现金的管理尤为重要,现金管理资金也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只有抓住现金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金管理问题对策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活跃,人们都在积极参与货币的日常活动交易,因此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媒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下,人们对于现金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由此就导致了很多的弊端的产生。因此如何搞好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在经营活动中发挥最大效益,这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使企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货币资金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在运营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金的管理,企业的供销环节,企业的运营环节,没有充足的资金,企业将无法有效快速的运转,很多企业也因为资金链断链而导致破产。在这样一种境况下,这些企业的运行离不开资金运动。任何一种企业都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过少的持有现金,企业资产无法形成,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发展也就难以进行。过多的持有现金,会增加机会成本,也是资源的浪费。加强企业现金管理的力度,确保资源合理利用。

一、公司简介

(一)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名称: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王建治

注册资金:1800万

公司成立时间:XX年02月17日

主营产品:耐火硅砖、耐火泥、保温砖、焦炉硅砖

公司地址:湖南省xx市xx镇黄泥开发区

公司办公电话:0738-5x88

湖南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高级耐火硅砖材料的股份制公司,位于耐火中国锑都-湖南xx市黄泥开发区,占地面积达70000平方米。公司利用xx独特的高品质硅矿石资源,年产各类硅砖达50000吨,广泛用于全国各地玻璃窑、瓶罐窑、焦炉等。公司产品质量过硬,其理化数据已超过国际指标及行业通用指标,为四川五粮液集团、台玻集团,江门华尔润集团、蓝剑集团等知名企业提供优质硅砖。同时开发了一系列的不定型耐火材料广泛用于建材、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

(二)公司组织机构

二、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对现金管理的必要性及现状

(一)xx公司现金管理的必要性

现金流量管理是指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而构建的管理体系,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实践安排方面所作的预测与计划、信息传递与报告及分析与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其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时交织在一起的,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时不稳定的,这就造成企业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往往也不平衡。

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平衡和最大限度的现金净流入,保持现金流量的通畅,就必须将强xx公司现金流量管理,适时地对xx公司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配置。一对现金流量的反应可以增强xx公司决策的实效性。现金流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计量的,与实际资金运动相一致。由于权责发生制下计算的利润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采用现金流量信息来反应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偿债能力、资金周转情况,让xx公司的决策更具实效。二利用现金流量更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公司经营的活动过程中实质是现金到物质,再是物质到现金的过程,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让现金流处于监控之下,能杜绝外循环等弊端,就控制力现金的流量。

(二)xx公司现金管理的现状

.xx公司现金流不足。与其他的中小企业有较强的竞争,规模受局限,地域也受局限,科技含量不高,整体的运营环境比不上大型企业。

2.现金预算性不强。xx公司在现金流量管理的组织与控制方面没有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那样有组织和控制,在一定程度难以实施。预算的编制依据,方法,决策机制也有待加强。

3.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重视。xx公司的生产、采购与销售人员对现金管理缺乏基本认识,认为现金管理就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和自己的关系不大。

4.融资与资金周转优势不足。xx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也是私营企业,所以对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依赖性较大。资金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周转问题,这是变大变强的瓶颈。

三、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回款不及时,缺乏有效的回款管理

xx公司在面对大额的销售额时回款不及时,应收账款的数额变大,现金流就会导致短缺。xx公司在发现公司应收账款过多,资金紧张的时候就会派销售人员向对方公司打电话催促实在不行会去公司所在地拿钱,这就是缺乏对现金流的有效管理。没有将销货和回款放在同样重要的计划里,不仅不利于经营资金的良性循环而且还会产生不必要的坏账。

(二)现金使用随意,交易频繁

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除发放工资、奖金、支付个人劳动报酬和各种劳保、福利等零星支付可以使用现金外,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但目前情况就是开户单位使用现金很随意,特别是乡镇企业及个体经营企业,往往会存在现金存放过多,没有及时存入开户银行。我公司在XX年1月份的时候有多笔现金交易,金额达48000元,交易次数多,数额也大。

(三)现金管理意识薄弱

xx公司是私营企业,投资者也是公司的管理者,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的,这样会导致企业领导集权,对财务管理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领导更多注重的是企业的盈利,只关注销售额与利润,而忽视对现金流的管理,有时甚至没有关注。

(四)印章和支票都由出纳保管

xx公司虽然现金支票和现金锁在保险柜内,但是印鉴保险柜钥匙,公章,法人章,财务章及合同章都由出纳保管,在销售员要出差需要订合同需要公章和合同章时才会去出纳那里领取,但是也不需要登记,可以自由使用,包括现金支票填写也是一人完成,然后盖章,不需要登记。

(五)白条抵库较为严重

白条抵库在私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在xx公司中白条抵库一般多为应酬领导啊,客户过来参观公司应酬吃饭,业务员外出出差啊或者是工资发放时间延期需要钱也会去财务室借款。不仅借款的时间长,有些数额也高,笔数也多。我发现公司有些是业务员出差然后借款,有时候有3000多元左右,而且也没有入账,尽管金额不大,但是明显违反制度,还有的时候外借金额还不能如期收回。

(六)缺乏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xx公司在进行一些投资的时候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实力是否能支撑决策,投资收益低,回本的周期长,长时间不回本大量资金流失导致成本沉没,增加了现金循环不畅,资金链条断链的风险。在投资领域不熟悉方面,风险大,不但没有分散风险经营,反倒会加重自身的资金负担。

三、解决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应收账款回款工作的优化措施:

.回款工作要目标化。把应收账款的款项进行分类,有正常欠款,不正常欠款,准呆账这三类。将后两类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回款。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等等,然后落实到负责人。

2.要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信用不佳的客户,也可以为客户建立信用档案,这样能保证货款顺利收回;同时可以培训一些人员去有方法的收回欠款,可以实施奖励制度,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二)要完善制度,能与实际情况进行宽限

适当方库现金的使用范围,要考虑特殊原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交通不便利和必须使用的现金的允许使用现金,能将现金结算起点进行调整,变成弹性的结算起点,将1000元调整到3000-8000元。

(三)完善现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

.岗位要分离、职权要明确。要合理的设置会计及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比如管账不管钱,管钱不管账。

2.授权批准控制。建立财务审批制度,明确职责,公司的各个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要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四)保管相关印鉴签发支票等都必须要有记录控制

出纳所管的印章必须妥善保管,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但签发的各种印章,不得全部交由出纳一人保管。对于空白收据和空白支票必须严格管理,专设登记簿登记,认真办理领用注销手续。

票据是证明交易发生和交易的价格、性质及条件的证据。实行票据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对所有票据(包括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进行预先编号,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仅是有效票据能够有效管理登记入册,无效的票据都能妥善保管,并且要让人员之间互相监督,定期抽查确保没有错漏现象发生。

(五)加强对现金的安全控制

严格控制对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物的接触,设置财务报销专柜或窗口,除出纳人员和相关人员外,隔离和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现金的直接接触,从而确保现金的安全。建立现金收支日报制度,通过编制现金收支日报表,加强对企业现金流出的日常监控,防止现金遭受盗窃、挪用或不当使用,以节约使用资金。

(六)尝试建立现金流预算的管理体系

编制现金预算,掌握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及时补足余额,根据公司自身的经营情况留一定的资金,又要对多余的资金进行合理运用。也可以通过一些财务分析指标来判断分析现金流是否正常,如流动性指标、获利性指标、支付性指标等等来分析。

四、结束语

本文是根据唐慧玲在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通过调查以及自身的实际操作,发现公司在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而成的。通过对企业货币资金的研究及调查,企业现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管理能帮助企业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中小建材企业虽然已经加强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制度方面不完善,而且中小企业多为私营企业,一般投资者又是管理者,有时会导致集权严重,为货币资金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挑战。现在企业正在逐步的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完善企业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高.《目前仍须加强现金管理》[j].经营管理,XX

[2]苏伟伦.《新出纳实务入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XX

[3]侯立新.《出纳业务实战速成》.企业管理出版社,XX

[4]李玉周.《轻松资金管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XX

本毕业实践报告是在我系彭湘华老师和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的会计杨璇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首先我们深深感谢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的会计杨璇和在xx市xx耐火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跟我一起工作的所有同事。谢谢她们在实习期间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不仅为我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而且让我在以后生活中受益匪浅。其次要诚挚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彭湘华老师在我的实践报告完成的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这份实践报告是在彭湘华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她严肃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们。让我在工作中也更加认真严肃的对待,也因此得到了颇多好评。

另外,我们还要特别感谢辅导员何菲老师和各科任课老师:佘浩老师、张流柱老师、张凤明老师、唐淑文老师、周艳老师、许宗保老师、杨令芝老师、董文秀老师等等,在您们的悉心照顾和教育下,我们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遇到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同时也要感谢陪伴了我三年的同学们,我们风雨同伴,同甘共苦,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最后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评阅,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们表示感谢。

2.毕业论文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篇二

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 高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117万人增长为2013年的700万人,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持续凸显, 给政府和社会造成极大压力, 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虽然国家和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帮助大学生摆脱目前的困境, 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新的就业矛盾不断出现, 不容我们忽视。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供求关系发生重大改变。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近700万人次, 比2012年增加20万人, 再创历史新高, 同时,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受困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我国城镇失业率不断攀升, 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被迫关门, 加之基础行业现代化和机械化, 约有700万就业岗位消失,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 争夺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造成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 加剧了求职者之间的竞争, 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

2. 毕业生就业观念错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精英化的时代, 不能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 在就业中期望值过高, 只关注国家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优质外企等单位, 不愿意到中西部和基层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整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偏远地区就业, 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缺乏自信心;缺乏自立的意识和能力, 过分依赖父母和家庭;缺乏创业意识等等, 都是阻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陈旧观念。

3.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 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但学校相关配套设施、师资力量投入严重不足。很多大学培养模式的市场定位不准确, 专业设置没有随着社会需求而改变, 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学到应对以后就业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部分高校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技能性和职业化教育, 缺乏对毕业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 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局面。

4. 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公平。

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 社会资本成为了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公平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 家庭背景愈好, 大学生的毕业率与起薪点就愈高, 愈容易找到好工作, 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农民子弟高出14%, 起薪点高出近500元。另外, 诸如国防、石油等带有行业色彩的高校与对应的企业达成就业协议, 这些企业只招收这些大学的毕业生, 其他高校的学生再优秀也不吸纳, 几乎垄断了相关行业的就业岗位, 同样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公平。

5. 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虽然国务院办公厅要求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国家和政府也为吸引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就业和发展, 制定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但是还有一些政策、制度的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就业。例如, 国家还没有制定出专门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法规, 例如《大学生就业法》等;还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当中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些种种政策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毕业生的自由流动, 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三、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学校教育相对滞后,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的职能, 完善制度, 创新观念, 不断深化改革, 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管齐下,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1. 认清就业形势, 改变就业理念, 准确自我定位。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目的将被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代替, 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 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建设者和劳动者, 尤其是刚毕业生的大学生一定要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自己, 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特长, 又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准确地自我定位,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尽早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 及时掌握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发布的相关帮扶政策, 积极投身到就业求职的大潮中, 主动推销自己, 根据社会的需要,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到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才算就业的观念, 逐渐要向西部地区、广大农村, 向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甚至自主创业方面拓展。做好到基层组织去成就一番事业的准备。

2. 进行高校改革,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 高校应对大学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上, 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 应符合市场需求, 努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学科设置上, 应该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着眼于大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些素质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内生一种力量, 在多变的就业市场中, 既能适应, 又能有效展开竞争。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 就业指导是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环节。高校应对就业工作进行重新定位,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 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 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 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 并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大学生的人生素质教育,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另外, 高校应当针对性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 通过组织模拟面试、岗前培训等措施, 使毕业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 让他们的实际才能在面试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 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最后, 高校应当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帮助学生手机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 同时学校应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发布学校介绍和毕业生信息, 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 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建立健全相关的就业激励机制。

面向未来,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 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

建立促进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我国社会的用人单位吸纳大学生的动力普遍不足。政府应该制定相关利益机制, 给企业较大优惠, 最大可能地刺激和激发用人企业招大学生、用大学生、留大学生的动力。如对于积极吸纳应届毕业生的用人企业, 当地地方财政给予适当比例补贴、适当减免相关税收等, 这样高校毕业生的最低工资得到保障, 同时用人单位的利益也不会受到损害, 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为他们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加大"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 引导更多的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在基层和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自己的贡献。

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与调控, 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服务体系, 用规范化的秩序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来确保就业渠道的通畅, 同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鼓励高校和用人企业组织建立一些服务于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机构和项目, 并给予适当的基金资助和政策倾斜。

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应制定有效、完善的政策法规,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靠保障, 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 为大学生清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域性壁垒。开辟大学生创业资金绿色通道, 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问题。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鼓励开展并积极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 使学生的创业梦想能够有实践的机会, 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和相关后续服务, 为大学生创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结语

3.高校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对策

高校的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这一过程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独立自主地完成科研与是实践设计作业,其目的就是要求让学生掌握综合性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1]。

一、高校的毕业设计概述

所谓的高校的本科毕业设计就是指由导师所发布的、与本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契合的课题,在课题的研究设计与执行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开展工作,并在毕业答辩这一环节接受专家评委的审核,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据此而言,高校的本科毕业设计主要涉及选题、开题、设计研究、论文撰写、答辩、评价等环节,这些环节互相关联,缺一不可。高校的毕业设计是当前高校学业设置的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2],其目的就是检验学生所掌握的综合性的理论知识的程度,并促使其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勤于思考、深入分析、勇于探索,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高校的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存在懈怠情绪

一般而言,高校的毕业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指导教师的选择与毕业设计选题的确定,继而就需要借助图书馆与学术文献库搜寻相关的资料为自己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准备理论资料,并根据专业的不同而做好专业知识储备,在毕业设计任务的实施阶段,导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始终,学生据此按毕业设计进度安排,保质保量地独立完成自己毕业设计的任务。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些学生存在懈怠情绪,其主要的表现为不急于选择指导教师,对所接受的任务不屑一顾,无暇关注理论材料的搜集与技术条件的准备,在辅导期间经常性地迟到、请假,甚至于旷课。诸多的懈怠现象极大阻碍了毕业设计任务的顺利完成。细细分析过来,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学生前期学习基础不牢固、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导致自己畏惧心理的产生;二是社会的原因,由于我国当前学生的就业政策出现了转变,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渐趋形成[3],尤其是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毕业就失业成为现实,为避免这一结果的出现,许多学生一边做做毕业设计,一边奔走于各人才招聘市场、用人单位和各地组织的高校毕业生供需双向见面会,为面试而请假现象突出,这就直接影响了毕业设计任务的按时完成。

(二)教师的指导力度不足

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必须依靠教师才能够完成高校毕业设计[4],但是部分教师却出现了指导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环节中教师列出的毕业设计任务存在题目大而空洞、研究内容虚、要求模糊、实践环节难以落实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任务轻视,当然也与其科研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关系;二是研究设计环节中,有时会出现学生找不到导师的问题,其结果往往会导致教师无法充分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进展情况,更是无法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与疑惑。分析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教师主观上不重视研究设计环节,其次则是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而导致时间精力不足,也有学生主观不重视、或忙于落实工作分配、考研究生等原因。其结果,不但导致导师不能充分掌握学生的课题进展情况,也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存在格式不规范、文字与语法错误、学术水平低,甚至于抄袭或剽窃行为等问题,而且也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遇到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和指导,成果质量差,往往会给学校的教学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三、促进高校的毕业设计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端正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思想观念

毋庸置疑,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已经从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转变为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做好自己的毕业设计,经过实践的反复强化,锻炼敏锐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进而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那种会生存、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二)提高教师指导的实效性

在毕业设计任务完成的实践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基于此,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对待学生必须谆谆教诲,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5],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由于毕业学生人数较多,再加之教师本身教育教学与科研任务的繁重,教师精力不足的现实问题的确存在。建议借鉴采用助理导师制来加强指导。具体而言,导师可以从博士、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担任助理导师,协助导师完成选题、开题、设计研究、论文撰写环节的指导工作。

总之,高校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作用不可小觑。基于此,就应该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端正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师指导的实效性等方面着手,促进高校的毕业设计环节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高升,刘继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过程管控措施[J]. 中国电力教育. 2010(34).

[2] 赵莉,徐运红,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3] 谭之磊,乔长晟,许春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 中国轻工教育. 2008(01) .

[4] 林春涛,宁宏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现状及改进措施的探讨[J]. 中国轻工教育.2008(03).

4.毕业论文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篇四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亦是当今我国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就业还是创新,对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对于国内数千万中小企业来说,没有资金,再好的项目也无法发展。资金有困难,导致经营有风险,甚至面临倒闭。中小企业贷款难,是我国近年来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瓶颈。然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则主要原因是金融领域贷款渠道有限,企业告借无门。银行嫌贫爱富,重大轻小,偏私向公等原因。尤其是是民营企业资金基本上是靠自己的积累,流动资金短缺,不利于企业发展,不利于企业抵抗风险。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需要面对更多。这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面临着,一般的差距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缺口问题,需要面对具体问题的中国特色,这常常缺乏所有权歧视,社会信用文化、法制、法规,深层次的问题非常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等

鉴于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刻不容缓。本课题主要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找出企业融资的根本原因,同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

1.2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解决的问题

对中小企业来讲,要加强自身发展,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在银行贷款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方法。但商业银行出十安全性考虑,即使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但还是普遍集中在大型客户和不愿意贷款给小企业,导致大超过锦上添花,小型企业急需的。部分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有关部门也是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主要来源和营运资金的启动。基于私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满足现实的需要,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式金融活动应运而生。虽然监管机构严格限制各种形式的民间融资活动,但民间金融活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没有争议的事实。迄今为止,很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仍然是通过自己企业自行融资和非正规的融资来源

1.3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依据

中小企业融资不但要靠自身素质的提升、融资来源方式多元化,也需要创建健全的融资服务体系,但目前融资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首先,缺乏完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其次,担保体制尚担保机构的运作需完善。担保机构规模小,发展缓慢,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国内有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老问题。很多优秀的创业企业有强烈的融资需求,但是可以得到的选择渠道并不多。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故而进行中小企业融资是非常必要的[3]。第二章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2.1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基本情况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缺口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进行探讨,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有很多的不同的观点,部分人认为是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引起的,然而有些则认为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造成的,例如缺乏政策法规支持,金融服务机构的缺乏以及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也就是说,在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机制下,资金的流动应该遵行市场来进行,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够有效地将资金从供给者得手中配置到需求者得手上,从而达到资金供求的有效吻合。从点的内源性融资,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现状不令人满意的,一个是中小企业分布不足,积累的自我意识差。其次,当前税务系统使中小型企业没有税收优势。三是折旧成本太低,不能满足施工需要的更新改造的企业固定资产。四是它自己的来源有限,难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

从融资结构上来说,外源融资上,呈现出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特点,融资渠道较为狭隘。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凭借自身的积累经验来谋求发展,过分依赖外源融资和内部融资比例比较小。一个单一的融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大、更强。

(二)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现状

民间、政府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这样的观念:随着企业和市场地发展,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加巨大的挑战,市场发展导致竞争加剧,这就要求其企业不断提高自我竞争力,尽可能的扩大融资[4]。

然而在我国的中下企业内源融资的状况不尽人意。大致存在着下面几个问题问题:(1)目前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利润分配均存存在着短期化的倾向,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2)民营企业没有赋税优势,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以先缴后退。(3)折旧费率过低,无法满足企业对设备更新改造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惜贷”

从国际环境上看,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下滑趋势,而商业银行为降低风险,势必紧缩银根,减少资金流通量从而少发放贷款,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小企业更加难获得银行贷款。在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贷款的形式,一般为主与抵押贷款或贷款担保 从银行经营管理者的角度上看,银行对大型企业放贷和中小型企业放贷的固定成本相等。所以银行更偏向于给大中型企业放贷,如此可以达到贷款上的规模效益。另外,宏观风险加剧的形式下的银行更加“惜贷”。对于借款期限的条例,中小企业大概就只能借短期贷款,假如固定资产投资在科技和技术的发展为目的而申请长期贷款,常常被排挤在银行之外。

(四)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

与货币市场相比较,资本市场发展较为缓慢,结构单一。更进一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并没有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直接融资渠道。

但是我国以直接方式筹集资金的难度非常大,比例很低。主要原因:一是国内资本市场不够成熟,规模有限。二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信用基础,不够稳定,风险集中。

2.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是在就业压力和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又由于中国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中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存量水平低,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也相对困难,因此生产规模扩张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弱。下面就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外部成因进行分析:

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其一,中小企业的融资资金被担保企业所占用

理论上,有许多资产作为抵押来贷款,包括土地、建筑物、房屋、可变现的储蓄、机械、设备、存货、应收账款、销售合同等。存货或应收账款在美国,占三分之二的抵押贷款资产的银行承兑汇票。在我国,金融机构抵押品需求条件非常苛刻,除了固定资产和房屋,金融机构几乎不接纳除上述两种形式以外的抵押品。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自主产权等银行可接受的担保,贷款受到限制,抵押物的折扣率高,手续繁琐,昂贵的,中小企业一般难以忍受私人担保机构通过所有权歧视,担保贷款风险与协作银行孤独,不形成共享机制。因为担保风险的分散及损失分担和补偿机制仍旧不够完整健全,进而使担保基金的权力的信用担保机构受到更大的冲击。此外,信用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规范发展信用担保机构。据国务院发展中心调查,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拒贷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三点八,因无法提供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三点六,二者合计拒贷率高达百分之五十六

其二,中小企业本身所现有的缺陷

中小企业经营情况不佳,造成自身“造血”不足,形成资金匮乏,不良资产 较高。中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一体化,一般是家族式的管理,因有时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略生产经营的管理,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结果导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导致经营资金的恶性循环,而且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资信度不高,有时为了追求避税而影响信用,贷款质量较差也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8]。

其三,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不完善

1、金融政策支持不够,受中央金融政策影响国有银行基本倾向向大中型企业贷款,尤其是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而忽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明显不成比例。

2、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较为单一,业务过于单调,功能不足。

3、改革浪潮中也涌现出众多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如租赁业、如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在推进改革和活跃经济方面,它们做出了不应忽视的贡献。

4、资本市场的金融中介,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但反映着市场本身的局限,中介机构的类型简单,如只有券商和证券型投资基金。而且在风险、违规之中,清理、重组,潮起潮落,尚未能在投资人的心目中对之树立稳定可靠的信心。

5、保险业从无到有,就自身而言,机构、业务成倍增长。但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国际保险力量的竞争,机构的规模大多偏小,机构的组织类型和服务产品则显单调

其四,资本是长不够成熟

中小企业大都是不具备发行股票、债券的条件,尽管目前已开通创业板市场,但入市门槛高,不是中小企业所能达到的,据统计中小企业股票融资仅占其国内融资总量的1%左右,即使有少部分中小企业符合上市条件,但为筹备上市而付出的资金更是天文数字,等熬到上市之日已经奄奄一息,结果是资金链恶性循环[9]。最后,目前没有健全的法律来保障为中小企业的利益 其二: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一)国家的政策在支持力度上不够强硬也是引起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方面倾斜,中小企业得不到资金上的便利和优惠。

(二)信用担保的不良环境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进度。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寻求担保困难。我国从1999年开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工作,有一个担保机构、融资担保是不足以保证是笨重的,和许多其他问题。和许多成员和担保机构,中小企业需要支付一些订金,成为会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增加了任务的难度来保证。保护自己的利益,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更为谨慎。同时,银行很严格的抵押财产,目前国内银行普遍喜欢房地产和其他房地产抵押贷款。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固定资产、土地减少住房抵押不足,一般很难提供银行担保要求。

(三)企业制度,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是随着市场而不断变化的,而部分企业制度更新落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主要来自企业外部,由此形成技术惰性,所以,一旦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就会出现经济困难,经营利润水平降低,于是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大增。

2.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揭示

(一)建立科学的经营机制。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企业的筹资渠道是不容易打开。唯有创建规范合法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交易、资产评估中小企业需要增加基金渠道,资本市场是一个融资活动。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会计系统依照法律规定和有关部门定期提供完整和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积极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定期提供财务报表给银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加快资金回笼和循环,提高利用水平企业资本管理效率,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信用的企业形象,增强资本提供者,如银行的信心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虽然有许多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仍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随着一些企业受利益,重管理、轻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内部控制的网络不健全,声音让位于商业开发的控制系统,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失控。一般来说,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吸收更多的股票农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完整股权结构,加强农村中小企业信贷服务。

(三)提高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等级低,这是常见的现象。中小企业自身的限制,资金缺乏、低水平的信用,完整的企业规划、高失败率,贷款还款违约率高。中小企业一般是由人创造和血缘关系,大多是家族式管理,产权不明晰的结构,企业经营效率不高,难以打开新的市场,不能有效地避免市场风险,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使其性能下降的能力。中小企业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信用观念。自我发展能力和信用观念是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最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培养信贷需求,规范信贷市场,完善信用体系,并创建一个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贷风险,提高其融资能力,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循序渐进的创建企业外部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及信用评价体系,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机构如银行、荣誉信贷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宣传、推广的信贷管理模式以及先进的经验, 其次,在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和推广,加强合同管理,企业内部营销预警、商家帐户,会计管理,以及集合聘请了前调查等等,对企业经营和管理、测试等对信贷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信用调查和分析、评价和监督,和其他专业人才 第三章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现状启示

3.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学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

(一)一些学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体系是解决银行针对发放贷款难的主要途径,而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发展典当及融资租赁业务则是应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途径。

(二)其他的一些学者则认为,需要实施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政府应拨出一定资金来扶持一些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制定与实施相应的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11],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同时很多学者认为,从中小企业的内部着手,深化中小企业改革。提升中小企业素质是刻不容缓的,就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完善机制改革,提高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是融资能够更好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以是进一步明确中小企业产权结构,采取联合,租赁,兼并,股份制等形式,促进中小企业的优化组合。一是对于一些没有市场,业绩效益不理想的企业要加快淘汰,对于那些有前景或者是有发展潜质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加快中小型企业的产品,产业的结构调整,提高其科技含量,加大其市场竞争力。

3.2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上看,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及创业板市场等问题有深入的分析,有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拥有有良好的经验值得我国发展中小企业学习和借鉴。其中,以美国、德国、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的存在理论、融资结构、信用担保、风险投资及创业板市场等问题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内外对比研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其经济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经验总结:

(一)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在金融信贷方面更是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保护法规。我们可以从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得到启示与教训,替中小企业的自身提升提供来自不同方面的政策并且金融支持不能独立于法律的支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同时考虑供给和需求的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激励相容问题,也要统筹安排的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

(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法律,提供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经济立法和政策扶持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积极地财政、金融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国外,很多国家,如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国家都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法》,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力后盾。因此,我国也需要借鉴外国的优点,完善自己国家的有关保护中小企业融资利益的法律法规

(三)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转换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不敢借思想,增强信用意识,合理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贷款后的检查和监督,积极利用信贷资金的最大效果。转变工作方式,加强调查和了解中小企业,帮助企业与市场、有前途的快速增长。低阈值的服务,减少企业的资本、总资产、销售收入项目的影响企业评定量表、高信誉和良好的效益比例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利率扩大优惠,简化贷款手续,如质量信用服务,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加强信贷支持中小企业。企业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低。中小企业一般经营时间较短,经意规模一般不大,自由资金较少,可供抵押资金少,技术水平不高,经意业绩不稳定。抵御市场和外来环境的能力较低,觉得能力往往不如那些大中型企业。因此容易在市场竞争中所淘汰。

借鉴启示:

(一)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大多中小金融机构部门把大部分资金上存亦或是用来购买国家券债,然而却对迫切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却拒之门外。

(二)拥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是非常有必要的,设立二级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市场环境,鼓励风险投资。

(三)具有完善的银行体系(如中国台湾),为不同的企业提供长短期贷款和其他金融产品。

(四)尽快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伴随着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及政企分离等改革措施的实行,主要管理经济方面的的政府部门不承担其原先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责。

(五)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可以让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依据资金的供求关系状态自由浮动。

(六)资本市场的金融中介,十多年来发展迅速。但反映着市场本身的局限,中介机构的类型简单,如只有券商和证券型投资基金。而且在风险、违规之中,清理、重组,潮起潮落,尚未能在投资人的心目中对之树立稳定可靠的信心。第四章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4.1中小企业加强企业改制

(一)努力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其融资能力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表现在资金缺乏,融资困难,但实质上确实和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等诸多缺血所相关的。如果想从本质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则务必要在提升自身经营管理素质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的运行绩效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与他的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企业治理结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其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13]。三是在法律体系上应以投资责任作为分类标准,体现企业主体平等性。以投资者责任为标准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对同一企业有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调整而且其规定相互矛盾。法规条文在各个企业立法间有着比较多得重复现象,大大的浪费了立法资源。各企业主体地位不平等。

(三)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在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以提高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为宗旨,财务管理工作要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企业经营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根据中小企业地域分布、风险特征、融资需求等特点,农行浙江分行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业务管理的创新路子,在中小企业信贷流程、授权授信、信贷产品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优化,努力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和服务,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企业严格规范财务的管理工作,有利于为税收征管打下良好的基础;依法纳税,并提升企业价值。特别是从现实看,企业财务制度也取决于我国的国情需要。

4.2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应推动中小企业融资中介平台的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使具备条件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大大降低,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政府机构掌握的信息共享机制,培育诚信市场,建立资信评级机构,完善相关法律,培养相关人才[14]。

4.3放宽政策限制,允许和保护合法民间借贷

保护合法的民间借贷行为,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的政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检查,进一步明确借据真实性分配举证责任,加强对各种形式的高利贷,虚假债务的审查。民间借贷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弥补缺乏银行信贷和支持中小企业的经济投资,但也容易导致企业发展以及恶性循环、产业空心化的结果。私人贷款手续简便,强大的及时性,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的临时需求。中小企业转向私人贷款也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和相对于大型银行,民间借贷在服务条款对中小企业有优势的信息和成本等。如此一来中小企业的性质,和私人借贷在一起成为必然趋势了很长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完善法律体系, 因此,我们应该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监管和化解风险的观点,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融资的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监管应结合立法建设,从市场准入、组织形式、金融系统和业务管理标准具体监管制度。

4.4完善金融体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首先,要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观念。巩固和发展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果。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严谨的制度安排为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严格规范市场秩序。虽然中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近30年历史的发展,但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很长一段时间,信托公司风险控制、资金短缺等问题,严重违规经营和损失,金融公司花了过多的行政干预,贷款集中度高。所有这些导致发展缓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出现停滞情况。所以,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政府则要修缮相关的制度安排,推进新颖的金融机构,促进健康、有序发展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目前,可以考虑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改革一些金融机构信贷机构,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其次,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适当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机构。

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措施 1.推行股份制改革。(1)清产核资,进行合理产权界定。将国有资产与银行自有资产进行界定回到最初的国家投入资本免费的,免费的钱,其他国家应该为所有的资产是国有资产,银行支付税收和利润后的资产和财产所形成的留存利润应该属于银行的资产。(2)银行可以公开发行股票鼓励个人对银行投资。(3)改革银行内部产权结构。

第五章 结 论

(1)中小企业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使具备条件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大大降低,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奠定坚实的的基础。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法律,提供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经济立法和政策扶持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积极地财政、金融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严重,具体表现在:融资的资金缺口大,银行惜贷,融资成本高,这与中小企业实力不强,管理混乱,信用缺失等自身原因有关。其关键问题在资本市场地功能欠缺和其定位不清,市场机制的缺失和监管系统的缺席,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配套体系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多种融资渠道不畅,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供给能力不足和市场机制不全,从而导致市场缺失和失灵。

(3)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现实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过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应该是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焦点在发展实体经济,同时拓宽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民间资本投资的扩张空间,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回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标准的一大批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5.毕业论文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篇五

摘要:本文通过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从而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

随着经济的转型、就业机制的变革以及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纵观现有的研究,分析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文章很少,有针对性地提出就业对策研究的文章则少之又少。本文对此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希望有所突破。

一、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有密切关系。

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施扩大招生制度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预计今年大学毕业生约560万左右,但年底估计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2.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和盲目的招生。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有效的和市场结合,也未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与客观的调研,从而使就业市场与实际需求偏离;另一方面,在招生过程中,各高校虽按计划招生,但具体开设的专业及各专业招生的数量由学校决定,什么专业热,就多招什么专业学生,学生及家长也是,什么专业热,就选择什么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3.现有教育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中国高校教育没有将产、学、研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校更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专业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差;缺乏社会经验,依赖性过强;个性过强,缺乏协作精神等等。

4.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普遍偏高,工作倾向反映了毕业生在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求稳”“、求高”心理,而敢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从现实情况考虑上述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高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外资企业的人才容纳量有一定的限度,与此同时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应该引导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在地区倾向上,大学生“东南飞”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但也要与国家政府的政策调控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就业。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先择业后就业,读书功利化思想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择业期望值较高。有的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的盲目攀比,追逐“热门”,结果错失不少就业良机。

5.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尽如人意。

据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负责毕业生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有些万人大学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更难开展个性化服务。

6.户籍制度妨碍了旅游人才的自由流动,使得中国的旅游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

我国目前的就业原则是户口属地原则,即大学毕业生原则上回本地方去工作,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明文规定只接受本地户口的毕业生,这使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户口歧视问题。户籍管理制度已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因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在大中城市就读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他们的就业影响很大。这些学生大多数不愿离开学生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而选择留下。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从事旅游行业,发展空间会更广阔。在就业过程中,户籍就成了他们寻找工作的强约束影响因子。

二、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首先,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最近,国家或将出台逐步取消户口管理的政策,这对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来说,可以带来较高的成功就业因素。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2.建立联动机制,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意识”,要注重加强与社会的交往,如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并完善高校与企业的联运机制等。通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展开长期性的调研,主动掌握人才需求动态,建立与高校专业相适应的就业基地,甚至与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旅游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高校输送的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旅游专业要发展,同样离不开旅游企业的关心和帮助,双方应加强互动,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优秀的旅游从业人才队伍。

3.高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育人”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思想品德的教育;二是职业意识的教育。随着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必然呈现大众化趋势,过去可能是高中生以下学历人员从事的职业,现在可以由大学生去做。选择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承受力,难以在旅游行业长期立足。高校还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适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适应行业的需要,旅行社、景点、酒店等行业特点各有不同;二是要适应企业的需要,由于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要入“企”随俗;三是要适应岗位的需要,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职责和能力要求要把学生的适应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4.就业指导课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各高校不仅要开设就业指导课,还要增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进行就业政策、信息、技能、道德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并且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促进校内外联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及产、学、研联合基地,使学生走向社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化等。但要做好,首先就得了解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经过调查指出,在需要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当中,学生们最需要的是发布职业需求信息、组织校内招聘活动;其次,他们关注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提高求职技能,最后,才是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服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产品”,高校要给“产品”找出路,想办法提供企业毕业生的信息,让企业了解“产品”,才能顺利推销出去。

5.学校要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合理的就业期望。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不在局限于原有的“统分统配”或简单的“双向选择”模式,而是适应市场需要,学校教育应该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全面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职业,树立正确而现实的工作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身的实力,同时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和政策、各地区各单位的特殊要求等社会的客观现实,确定一个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6.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因此要引导旅游专业大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高校应从社会需求出发,在加强大学生理论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素质拓展训练,如构建通识性教育平台,强化大学生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提高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等。就业能力的提高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难就业的现象。

7.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6.毕业论文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篇六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1]。毕业论文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对学生而言,是经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学术水平、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及全面综合能力的重大展现,而毕业论文成绩也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对学校而言,是对教学质量与培养效果的一次全面检验。毕业论文的撰写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一种严谨学风、检测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1]

二、现状

众多研究和实践表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不容乐观。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论文质量低、抄袭现象普遍、学生态度消极、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对此,很多教师和专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建议[2][3][4][5][6][7][8][9]。

本文基于某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际工作,探讨和分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的方法。

就该学院实际情况而言,在论文写作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论文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

通过分析近五年的毕业论文题目,可以发现毕业论文的题目类型每次都是文学类占多数。届所占比例是36.11%,届是51.96%,届是52.08%,届是53.77%,届是42.45%。相对于如此大的比例,文学类论文写作所涉及和研究的对象总是一再重复,偏好于选择那些英美文学研究中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对历届论文题目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在2012届中,以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为写作主题的论文有三篇。在2013届中,以《瓦尔登湖》、《永别了,武器》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主题的各有两篇。2014届中有四篇论文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研究对象。2015届中研究《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和《动物庄园》的各有两篇。2016届中涉及《理智与情感》、《名利场》的论文各有两篇,以《喜福会》为主题的有三篇论文。在文学研究中,对同一个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理论进行研究并不少见,但是历届学生的论文研究视角高度重复,涉及《傲慢與偏见》的论文就是婚姻观,涉及《红字》、《简·爱》的就写女性主义,关于《苔丝》就是悲剧的原因,《追风筝的人》则是阿米尔的性格。相同的作品、雷同的主题、相似的研究方向都制约了写作的思路,难以创新。

(二)缺乏独立的见解。

历届学生论文中,除了少部分优秀和良好的论文之外,其他多数均是题目空洞,内容泛泛而谈,简单地堆砌材料,没有有效运用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虽然题目多含有“浅析”、“分析”等字眼,但实际论文只能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肤浅的说明,需要论述的地方言之无物,缺乏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支持。这样导致论文无论是分析还是总结,都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几乎无法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写作能力不足,论文质量低下。

英语专业因其专业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全部用英文写作,对于学院部分学生而言,完成一篇长达5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尽管在第六学期经过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学习,但部分学生仍然缺乏学术型论文写作经验,在格式方面,对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不清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文献引用不规范。一是参考文献数量不足,英文参考文献更少。二是文献引用生搬硬套,为了凑足字数盲目大段引用,缺少对文献材料的筛选、概括和提炼。三是对引用材料不按照论文写作规范进行正确标注。在内容方面,有的论文充斥着大量的语法错误,其中包括单词拼写错误,词性理解不清而将不同词性的词汇混用错用,词组搭配不当,时态使用混乱等。另外,部分学生将中文写作材料生硬地译成英语,或者用中式思维构建英语句子。一些学生把论文写成长篇作文,观点论述成了随感而发,分析问题则表达混乱,词不达意,同时口语化表达现象较为严重。在结构方面,部分论文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整体性,结构松散,难以表现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

(四)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写作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查,是对其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一次极佳的实践与锻炼。部分学生却持有错误的认识,认为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与能否顺利毕业之间关系不大,论文按时完成即可,质量只需要能够通过答辩就可以。甚至有学生抱着侥幸的心理临时敷衍,直接从网上下载相关论文,然后“复制”加“粘贴”拼凑完成。有的则是利用翻译软件将拼接而成的中文论文转换为英文,认为只要交上论文自然就通过,不会影响到其毕业和学位授予。

三、问题分析

对于上述问题的原因,本文分为三个方面陈述:

(一)学生。

首先,英语专业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尽如人意,学生就业的压力较大。临近毕业,学生或者忙于找工作、考研,或者因为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实习,提前上班,而无法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文献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从选题开始就挑选难度较低、相关文献资料充足的题目。选题是否陈旧,有无创新自然不是关注的重点,能否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完成论文写作任务才是学生关心的。

其次,论文中暴露出来的大量语法、词法和句法错误说明学生的语言基础仍然较为薄弱,英语读、写、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最后,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开设之间的重要关系,对课程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尽管该课程针对如何选题、查找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论文等重要步骤和方法开展了理论知识教学,并进行了辅助性实践练习,但在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除了少量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工作外,不少学生暴露出缺乏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学术训练,导致论文写作思路混乱、论述空泛、观点模糊、重点不清楚、论证说服力不强、格式不规范等现象。

(二)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因为在进行指导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面对包括选题、审核、开题、修改、抽检、答辩等诸多环节的论文指导流程,尤其在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之下,难免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指导工作,导致指导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论文质量。

(三)毕业论文大纲。

当前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毕业论文的形式、内容和作用的规定使其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10]。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除了部分专业知识较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毕业论文的撰写对自身学术能力的提高作用,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论文写作,更多学生关注的是能否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应对将来谋生的工作。偏重于专业理论、学术性强的毕业论文自然“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有效促使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急需的工作中”[10]。

四、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应该是对学生知识面、知识深度、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等的全面考核,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目前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撰写方式需要进行多样化变革,从偏重于学术和理论能力转向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兼顾。在形式上鼓励学生利用论文、文献和作品翻译、调查报告、作品创作、设计和制作等多种方式锻炼实践和创新能力。只有多样化的形式、多种途径的方法才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实际,使得学生得以合理运用相关理论充分展现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以语言技能训练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英语技能课程和英语知识课程。该体系强调通过大量背诵、记忆、模仿、复述等机械脑力活动培养专业技能,灌输专业知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体系不仅没能为学生夯实专业基础,而且忽略了发展学生分析能力、思辨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建立一个完整、全面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培养出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面对符合其特色、满足其现实需求的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时候,自然就能够充分运用娴熟的英语技能和知识在相关领域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真正的创新。

(三)指导教师的转变。

为了解决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导教师应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材。指导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术修养,熟悉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创新。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经验进行课题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研究兴趣,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写作。在设计、制作和写作工作中充分激发其创造性和能动性,强调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强化创新的意识。

五、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在英语本科教学中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当前此项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简单地将其取消是不可取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毕业生的学业考核方式,而是一项涉及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全流程的系统工程。毕业论文写作不仅仅局限于选题、开题、写作、修改、答辩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环节,而是牵涉英语专业本科四年的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

我们需要认真反思,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彻底改变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现状,真正提高学生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外语教学,(6).

[3]颜静兰,倪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J].外国语言文学,(4).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1)。

[5]盛国强,周永模.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4).

[6]唐丽娜.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要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8).

[7]郭庆,黄运亭.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8]朱艳敏.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9]贾军红.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10]常俊跃,刘之攀.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J].东北外语研究,2015(1).

7.毕业论文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现象,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 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就业以及就业后工作的稳定。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关键。笔者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 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中职生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经验, 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几种不良现象

1. 自卑现象

中职生普遍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 因此, 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 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现象。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 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 这使得中职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碰壁, 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情绪, 使他们对前途担忧, 对未来丧失信心,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大胆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2. 盲目从众现象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 他们认为, 大多数人的选择一定没错。他们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 忽视自身的个体特性与自我创造性, 盲目跟风, 随波逐流, 最终一事无成。

3. 心理矛盾现象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 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 会左右为难。例如, 他们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 风险较小, 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 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 他们总是举棋不定, 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 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 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4. 攀比现象

有些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现象, 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 “我不能不如人”, “过去我一切顺利, 现在我依然会顺利”。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 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 就会觉得心理不平衡, 最终彷徨放弃。这种盲目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 常常会耽误先机, 到头来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5. 依赖现象

有些中职毕业生对家庭的依赖性特别强, 习惯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离不开父母, 独立生活能力差, 往往因此失去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例如:我校2002年11月有33名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区就业, 但因为离家远和吃住问题, 3天后就回来了31人。当今社会, 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 少点依赖性, 肯吃苦、敢于竞争, 才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谋得理想职业。

6. 冷漠现象

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 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心灰意冷, 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现象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 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 不再去努力, 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 这种现象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二、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中不良现象的对策

1.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 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 害怕竞争。因此, 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 进一步转变观念, 破除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 先求生存后发展”的就业意识, 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首先树立大就业观念。

所谓大就业观念, 即只要有一份工作, 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 不管在什么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 都是就业。同时, 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 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 调整好就业期望值, 找准坐标, 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使毕业生抓住机会, 顺利就业。

2.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和辅导

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因此, 中职学校首先应从职教的特点出发, 从中职生特点出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其次, 中职学校应积极开展中职生健康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做好择业心理准备, 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以及求职自荐、面试、考试等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准备。促进中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及不足, 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3. 要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心, 以积极参与就业

自信是对自己一种积极评价, 中职毕业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 鼓足勇气, 参与竞争。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 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 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这就要求中职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 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 检查自己想干什么, 能干什么, 竞争力如何, 不要刻意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 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 如果不符合, 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 综合加以考虑, 确立就业目标。

当然, 中职毕业生还要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意向, 经常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 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 不断修正就业意向, 不断寻找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 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中职毕业生只有搞好学业, 发展特长,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4. 要指导中职生正确对待挫折, 敢于迎接挑战

有的毕业生择业失败后, 就无颜面对他人, 不敢与用人单位接触, 情绪低落, 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其实, 人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 关键是遇到挫折后要分析失败的原因, 战胜或适应挫折;找出问题的根源,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想办法去战胜它。失败和挫折是伴随人生的事情, 也是磨练人的最好机会。择业是人生的第一步, 勇于面对挫折, 克服困难, 百折不挠, 有利于积累社会经验, 走向成熟, 为今后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 作为家长也要关心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求职择业, 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 多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 并与学校相互配合。总之,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泮成.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改善与提高[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1)

[2]沃建中.中学生心理导向 (第六册) [M].科学出版社, 1992年

8.我国船员社会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 航运;船员;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个人所得税;薪酬制度

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船员的劳动。高素质的船员队伍有利于航运业的健康发展,对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保障和维护船员权益,防范和化解船员面临的风险,是船员队伍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船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从保障的层次上看,社会保障可以分为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情感保障。船员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针对船员所涉风险和提高其经济福利的生活保障系统。完善的船员社会保障体系对船员队伍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地防范船员面临的风险,提高其福利水平;增强船员的归属感,保持船员队伍的稳定;提高船员的社会地位,增加其职业吸引力;提高船员素质,增强其驾驭非常状况的能力。

有关国际公约规定船员的考核和认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这使船员的流动越来越国际化。波罗的海国际航运理事会(BIMCO)和国际航运联合会(ISF)发布的海运人力资源研究报告称:2010年持有依据《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标准颁发的证书的高级船员大约62.4万人,普通船员74.7万人。到2015年,全球普通船员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而高级船员将短缺6.0万人。与国际情况类似,我国高级船员也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高级船员不断流失,影响船员队伍的稳定和船员素质的提高。

优秀船员,尤其是优秀高级船员是航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高级船员主要通过航海类高校培养,这保证了我国船员的较高质量。但是,我国高级船员的流失率相对较高。除船上工作较为艰苦这一原因外,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保障和改善船员的物质生活条件,增加其收入,而且可以兼顾船员的精神需求,增加其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1 我国船员社会保障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我国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利的法律渊源,也是制定船员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基础。我国船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主要依据有两个部分: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简称《社会保险法》)等社会保障法规,这些法规涵盖社会保障的各个层次,也构成船员社会保障的基本框架;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简称《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简称《船员条例》)等海事法规,这些法规对船员的社会保障权益有所涉及。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船员的社会保障法规。船员社会保障框架主要包括船员社会保险、船员社会救助、船员社会福利等。

(1)船员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船员社会保险是船员社会保障体系中覆盖范围最广、保障效果最佳的社会保障制度。

(2)船员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一种低水平的保障,是保障船员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制度。在船员社会救助中,国家负有完全责任。当船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设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时,就可以依照程序申领最低生活保障金。

(3)船员社会福利。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是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满足了船员基本需要基础上的增进船员福利的制度。

2 国外船员社会保障经验

在船员社会保障方面,许多国家已经走在我国的前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

(1)将船员社会保障事宜设在船员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由船员管理部门管理船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船员社会保障问题。当发生争议时,也便于针对船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解或仲裁。

(2)制定专门的船员社会保障法律。船员的职业较为特殊,其劳动不同于陆上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过于宽泛,不能很好地适用于船员。航运发达国家法律体系较为完备,并制定有专门的船员社会保障法律。

(3)重视船员的精神保障。由于船员常年在船上工作,除经受颠簸之苦外,远离陆地、远离家人,长时间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状态也使其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大部分远洋船员曾出现过心理问题,因此,帮助船员保持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高福利国家,船员的精神保障受到特别重视。

(4)船员社会保障监管体系比较健全,船员工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日本设有海员中央劳动委员会,下设主管海员劳动及社会保障的海员工会。

3 我国船员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我国现行船员社会保障体系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船员的权益,也为船员社会保障提供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船员劳动不同于一般陆上劳动,仅仅依靠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能很好地保障船员的社会权益。

(1)不能提供充分保障。船员劳动性质与陆上工作的不同决定其职业风险和保障需求的不同,因此目前以陆上劳动者为主要考虑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必然存在缺陷。由于没有专门的船员社会保障法,我国船员的社会保障主要依据各种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险条例进行。这造成保障水平过低,对一些船员特有风险的防范能力不足。

(2)没有专门的船员社会保障机构。我国船员总数将近160万人,但目前还没有专门机构处理船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这既不利于社会的有效管理,也不利于船员社会权益的充分保障。

(3)船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漏洞。越来越多的船员,尤其是高级船员加入“单干”的队伍。这些船员很少甚至不交社会保障费用。当遇到风险时,这些船员就无法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这其中有船员自身的原因,也有船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责任。有些船员为了眼前利益,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障费用,而一些船公司和中介机构只考虑自身利益,也乐意将相应费用以工资的形式发给船员,这样可以省去公司应缴纳的部分社会保障费用。目前在这方面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致使船员利益受损。

(4)外派船员保障不力。我国是外派船员大国,但外派船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并未受到充分重视。目前外派至外籍船舶工作的船员所签的劳动合同大多极为简单,且多是针对船员义务的条款,关于船员权利的条款除对工资及劳动条件作出规定外,很少有涉及船员社会保障特别是保险的内容。我国外派船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中介机构将外派船员送往国外船舶,二是国内船公司将自己公司的船员派到国外船舶上。在第二种情况下,船员的劳动关系还在原公司,其权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但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中介机构的资质良莠不齐,国外雇主与中介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清,船员有时连工资都很难及时拿到,其他权益的维护更是难上加难。

(5)相关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由于船员与陆上工作者相比收入较高,因此在现行制度下,船员往往要缴纳较多的个税。而船员面临的风险较陆上劳动者更为复杂,有必要通过减免个税来增加其收入,提高其社会地位。从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行现状看,最低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且各地分布不均。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船员最低工资按其雇佣公司所在地的规定执行,而船员的工作地点经常发生变化,因此这一规定对于船员来说不切实际,也不能有效保障船员权益。

4 完善船员社会保障体系建议

(1)提高立法层次,尽快出台船员社会保障法。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层级较高的法律规定过于宽泛。例如,《海商法》只是笼统地规定要保护船员的社会保障权益,而《社会保险法》因其适用对象是所有劳动者,并不能较好地保护与陆上劳动者有显著区别的船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在具体工作中只能依据各种行政条例,而这些条例立法层级不高,延续性不强,往往囿于部门利益,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保障效果。目前我国针对船员的最高效力法规仅仅是国务院颁布的《船员条例》,这与我国船员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为更好地保障船员社会保障权益,应当加紧制定船员社会保障法,详细规定船员社会保障权益。如果制定船员社会保障法存在困难,至少应当制定船员法,并且在其中设置船员社会保障条款。

(2)设立船员社会保障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船员社会保障事务。专门的船员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船员的职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船员社会保障制度。建议适当提高船员的缴费基数,提高船员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设立专门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处理船员社会保障争议;成立专门的船员劳动及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在海事机关下设船员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督促船员用人单位、船舶所有人以及船员服务机构等相关单位建立健全船员劳动安全保障制度,落实相应的保障措施。

(3)建立健全航运企业补充养老保障制度。如果仅依靠基本养老保险,船员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一般远低于其工作期间的工资水平。为此,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补充养老保障制度,要求航运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发挥船员工会的作用。

(4)强制建立覆盖所有船员的社会保险制度。我国是船员输出大国,但是对外派船员社会保障权益的保护却远远不够。一些外派合同内容过于简单,只规定对船员支付工资却省去对其社会保障费用的支出。因此,应当规范中介市场,明确社会保障费用缴纳义务,使中介公司负有“兜底”责任。

(5)免除船员个人所得税。目前,瑞典、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免征船员个人所得税,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减征船员个人所得税。我国设立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船员相对较高的收入是对应其所处艰苦工作环境和高风险的合理报酬。建议免除船员个人所得税,或者将其应缴的税款转入补充养老基金。

上一篇:2024初三学生励志演讲稿 [1000字]下一篇:推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