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

2024-08-24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精选8篇)

1.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 篇一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

高一历史老师:陈磊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假如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本民族的文化之魂,从而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当今的中学生们普遍缺乏必要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面对当今中学生面临的道德缺失问题,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对学生教育改变现状这种状况,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精神。江泽民同志说过:现代的中国是历史上中国的发展。今日的成就也是历史成就的发扬光大。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中国的栋梁之才,青年学生有必要继承历史的遗产,传承文化的薪火,将传统文化大力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发展了的民族文化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历史教学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实现发扬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呢?我们首先要掌握好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方法,先说一下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倾向于通过背诵历史知识。那么现在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历史教学方法呢?答案是素质教育。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它改变了以往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内容,而是要发挥老师的课题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学会自己动脑思考历史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每一个人全面发展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要在高中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分为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从文化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了解一个人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就可以判定他的人文素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育了,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的窗口,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志之一。我们应该找出适合学生学生的历史教学方法,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并对高中历史有明确的时间线索观念。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们都能够对高中历史基本知识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学会将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素质教育不是离开考试的教育,因为我们知道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还是要围绕高考开展工作的。现阶段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最终目标就是赢得高考,现在的高考重点考察的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点了,而是要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作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必须达到一定深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好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要准确、科学的表达历史概念,这样便能很好的方便学生理解掌握历史概念。例

如给学生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第三单元专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这个专题总共包括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三课内容。在跟学生们开始讲授新课之前,我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我首先向学生们讲述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让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至于在学习过程中分割这段历史知识。

其次就是从思维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知道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将历史知识和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历史学生的积极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使学生们可以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热点问题,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学生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概念的理解很不明白,我就用当今的热点问题美国次债危机作为实例来分析。针对美国这次经济危机,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展了激烈的讨论,通过探究式学生,同学们最终对这个概念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讨论的积极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但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还通过分析讨论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学生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不是光想着要去问老师而是要自己先去寻找答案,要善于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通过让学生参加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争论,作为教师在这时就要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点拨,这样就可以将历史问题在讨论中解决,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以及在此基础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就是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出发,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最后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很好的将社会主义道德转化成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历史教育中加入道德教育因素,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学校、学会感恩、关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

高中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它的核心内容就是道德和人格的形成。在高中阶段,中学生们在接受知识方面存在着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意志,让学生们远离不良道德的侵蚀。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通过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有利于把发展全面教育落实到实处。

2.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 篇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年对高考的关注,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0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并非学生简单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1、更新备课方式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而且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老师们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

4、平时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

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5、注意与现实的结合性

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6、学法指导是动力

3.谈高中历史教学 篇三

兴趣

自信高中的历史学习主要分三个阶段,主要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以及中国古代史,学生应该对中国古代史比较感兴趣。因此,高中的历史老师应该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三部分的学习历史教师需要调整教案,把学生引入正常的历史学习轨道。由于书本所有的课程都是从目录开始,所以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学生看目录,把大致的一个框架理出来,让学生有个总体的框架体系,这样有助于记忆。带领学生上课前可以先讲个和本课有关的故事,最好是轻松一点的,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提前激发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兴趣。中间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和同学探讨,能和当今社会形势挂钩的就延伸性的顺便讨论下当今的热点。比如讲到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就可以结合2008年的金融危机说明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危害等。高一年级学习的历史主要涵盖了初中的。因此理科生主要学习高一阶段的历史,并通过会考就完成了高中这一阶段的学习,而文科生却不然!文科生需要更深入的学习中国现代史以及古代史。那么高一阶段历史老师该如何授课?以下笔者将展开论述。 第一点是课堂的,课堂上该如何上课?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老师该如何运用?比如某节课堂上要上林则徐虎门销烟。那这节课该怎么去上?笔者是这么建议的。上课前的十分钟是学生兴奋点最高的时候,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这十分钟来放一段关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这一事件。视频是比较容易让学生记住信息的,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点学生通过看视频已经对整个事件的经过有了一定的框架,此时科任老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本从课本上归纳总结出考试的考点,学生便对这一课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最后一点是学生要完成课后的练习达到巩固的作用。

课堂的教学要与课后的练习相照应。如果课后没有做一些关于课堂所学习的内容那么就难以应付考试,虽然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意义不在于考试,但是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学必须以考试的考题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那么该怎么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呢?高中是学习比较紧张的阶段,我们老师不能随意的去布置作业。一定要注意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但也不能布置得过多否则会起反作用。课后的作业不仅仅局限于做在练习本子上或者做练习手册。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比较灵活的方式。比如说开展课后讨论小组,对课上所提出的内容进行探讨,这样能使学生开拓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是开展学生辩论赛,开展学生辩论赛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去找历史资料,就会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所以开展辩论赛也是一个不错的课后训练。三是鼓励学生自己做课件。不只老师上课要用课件学生也要用,老师可以让学生做好课件后进行课堂讲解,每一个学生都轮一遍。这是对课堂的改革。只要学生自己做了课件就不会对课文不熟悉。 以上这三点是对传统的课后作业的改革。那么对于课后的一些练习又该怎么去做?课后的练习主要让学生针对选择题与主观题这两大块进行训练。选择题能帮助学生记住知识点。主观题能让学生自由的发挥对历史的观点。以这两种方式去布置课后的作业,学生会对历史的学习得心应手。这种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很大的兴趣去学习,所以是可取的。

4.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 篇四

【摘 要】将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向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一些尝试,在积极主动做好硬件、软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采取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课程 探究式 互动式

一、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1.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同、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整合强调了对个体性的承继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同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

二、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国家编写了很多新的教材。我们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配置了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多年以来,我校每个学科都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像:“表演历史小品”、“启发式教学式”、“实验教学法”等等。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看到,这么多年的探索,都无法完全脱离开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溉的地位。在这样一种形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用电教媒体上课,尽管我们的课是在有电脑的教室上的,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5分钟时间里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三、在改革的路上积极地探索

本人近年来也在努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本人的一些肤浅的经验。

通常在我的课堂上,一节课分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资源支撑,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自主构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若干个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每个步骤关键之处设计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攻克了,学生才能去攻克另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浅白,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学生则会兴趣索然无味,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有针对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其活动。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要求学生设计、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中,我应用Powerpoint把卡通片的部分精彩内容用媒体剪辑到课件中,让学生首先有个总体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一种思考、急于想了解的状态,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再提出问题,“二战如何爆发?开始的标志,大战的转折点、性质、影响极其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等等”,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讨课文,找出了答案,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2.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当一大堆问题提出后,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既能保证绝大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协作小组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制定学习计划和明确分工,应让学生明确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的目标和有序的分工是完成探究任务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在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

3.资源支撑、合作探究

利用主题网站或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加工、整理。网页上的很多信息不是全部有用的,如果学生只会把网页整个保存,而不进行整理、加工,这就不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探究来的新知识。学生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这里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小组讨论及总结”等环节来实现,在传统的教学进程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分析,实际能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合作讨论,即全身心参与整个过程。这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历史资料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商鞅变法》这一课时,我在课件里面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范文书本上没有的课件,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在我讲解完课文后,我就按照学生的能力高低,给每个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不同层次的课件来进行学习。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这节课有事可做,而且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并且他们这时的查找不会是漫无目的的,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既可以大大增加每一位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讲历史故事或历史小品竞赛,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 篇五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作为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全部身心的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历史教学所不可忽视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拓展历史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之后的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编年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对于专业班的学生,不但要对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有进一步的认识,还要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人物,畅谈自己的史学认识,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激趣教学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一、改变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观念上,抛开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存在,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的那种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注意不用强制命令的口气与学生沟通,而是尽量以平等之心与学生对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注意因势利导,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放弃每一次表扬学生的机会;对于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学生从不讽刺挖苦,而是给予安慰和期待。这样,经过真诚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逐渐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对老师尊重信赖而变成喜爱,又由喜爱老师而逐渐喜欢上历史课。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历史课上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的有利条件。

二、用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源泉。如果一名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待人宽容平和、为人正直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学生无疑会“亲其师,信其道”,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强烈起来。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习上为学生排忧解难,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这样的历史教师必将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景,以情求趣

学生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创设丰富的情景,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感知的历史现象,把失去的历史再现,从而缩短时空距离,学生思想受到启迪。并且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幅度减少讲课时间,减轻教师的负担,当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高效率地利用课堂45分钟,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独立性、创造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国现代史有很多记录片,如果采用记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调动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大跃进、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文革、南巡讲话、尼克松访华、新中国体育等很多地方可以使用记录片。图片与影视相比,往往更清晰,在教学中使用图片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改革开放的时候,我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四、注意联系现实问题

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十分感兴趣,对他们自身所经历的事更能产生感情共鸣,当然也能轻松愉快接受。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变化来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讲有关“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内容时,联系现实中中日、中美关系来介绍;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商标,如雀巢咖啡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汇丰等银行的出现增强了金融领域的竞争,让中国人体验到优质的服务,诺基亚等名牌手机使人们之间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也正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五、利用学科联系增强知识融合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所能扭转。但是,如果只是抱怨客观存在无疑是徒劳的,不如在现实情况下采取多种方式来扭转这种局面。有重点地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是必要的,同时这也可以让课堂有趣起来。

学生往往觉得自己的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就可用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用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事实证明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六、设计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体验性历史作业

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灵活性的历史作业将帮助学生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展思维空间,延伸和发展课堂上已获得的能力和知识。“什么样的作业会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呢?”教师通过巧妙合理的设计历史情境,把学生转换成那个时代的人,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想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体验和感悟那久已尘封的历史。例如,布置带有研究性学习的作业,要求自己查找资料,在符合史实的情况下,大胆想象,写一篇小文章。体验性作业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份作业各有所长,各具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了机械训练,减轻了学生负担,学生在一种兴趣中进行,并通过特定的、有趣的情节融汇记忆信息,使记忆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打破教材的局限,不断寻找引发学生兴趣的突破点,积极使用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高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并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以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大海边拾到的几枚贝壳而已,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思考、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蒋晓玲.浅谈历史教学中新模式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6)

[2]左兴才.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11(31)

6.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篇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利用提问,实现这一目标。提问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提问,与学生开展有效互动。

一、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可利用趣味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时,如果教师提问辛亥革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就不会提起学习兴趣,也不会主动思考;而如果教师将问题改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他们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从而主动寻找答案。

二、把握时机

提问时机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效果,因此要想发挥课堂提问的最大作用,教师就要把握时机,恰当提出问题。对此,教师可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如果教师提问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就会感到突兀,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而如果教师先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讲授给学生,学生就能充分认识到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根本的因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从而得出启示国家独立统一是富强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而不得的时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循序渐进,层层剖析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且层层渐进。因此,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一个环节连一个环节,体现出知识的整体结构,呈现出问题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知识的层次性。

此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的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然后提问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了哪些暴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提问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四、积极鼓励与评价

教师要妥善处理学生的回答,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正面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以正面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出不同的见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7.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谈 篇七

一、首先, 学会阅读目录, 宏观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只是起到索引的功能, 更能提示学习的内容, 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 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分析章与章之间, 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可以编制出历史图示, 通过阅读目录可以了解一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这也理清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 构建了本章的知识体系, 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如, 在学习中国古代史, 要我们总结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时, 则可看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目录, 第一至第四节都讲述了隋唐的政治上统一和开明, 第五节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 第六节是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 , 第七节是对外交往。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目录知道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了, 而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几点内容了, 通过以上事例说明, 学生如果能从目录上理解历史知识结构, 充分利用目录这条捷径, 那么学习历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 注意阅读单元 (章) 的引言部分

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引言部分是一单元的“内容提要”, 也是单元的“中心思想”, 突出了重点。学习具体内容前阅读引言, 可以初步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综观引言部分可大致分为知识概要式、框架线索式、内容补充式等几种类型。阅读概要式的引言, 要概括要点, 分清层次。比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引言部分叙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的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进一步激 化 (即引言部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1904年, 日俄战争在中国的东北爆发。日本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过东北) 。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即引言中的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 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 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终于推翻了清政府, 结束了封建帝制) 。阅读线索式的引言, 要理清阶段, 把握其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言叙述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的爆 发。引言线索式地显示了这一单元历史发展的脉络, 清晰明了。关于内容补充式引言, 这部分类型的引言在中古史中常见。因为世界古代史现在不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 而中古史内容与世界古代史的横向比较只能通过在引言部分来叙述了。从而体认到古代中国作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引言部分清晰展示了本章的要点。为学习具体的课文指明了 方向。

三、再次, 要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 (楷体字部分, 注:江苏省0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这部分是高考的考试内容) 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 形成历史能力的主要来源, 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 读懂教材。如: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等, 这些属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 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这是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 也是能力考查的主要区域。②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 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即是对正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阅读时分析每段所讲内容, 概括其中心思想, 提炼要点, 并分析其与标题 (章、节、目) 的内在联系。笔者主张对正文部分的讲解和学习把它和语文课的讲解和学习方法上要求一样, 有时甚至要逐字逐句的地去讲解, 去学习。亦即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要求学生学习的时候做到, 一读, 二写出段落大意, 三得出中心思想。对一些历史事件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完全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去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理解了历史知识及其关系, 训练了分析、概括能力。③区分史实与结论, 读透教材。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与规律性想结合的特点, 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史论和史料的统一, 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原则, 阅读教材过程中要区分史实与结论, 用史料说明要点, 用观点统帅材料。阅读中史论结合, 不仅有助于透彻理解教材, 也有利于提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对课本历史知识大胆质疑, 挖掘知识内涵。读书离不开思考, 而疑问不仅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对没有阅读障碍的历史教材, 阅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 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也培养了分析、论证等思维能力。比如,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课后习题有“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个学生说出了很多理由 (省略) 大胆的提出了与教材完全不同的观点———洋务运动并没有破产也没有失败。这也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属于开放性的观点。

8.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八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的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力,想像力和创造意识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实践证明,其效果是相当可观的。

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也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唯有平等,才能调动起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利于交流的流畅,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从而使新课程的三个维度得到整合。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学生作出“对”或“错”,“能”与“不能”的结论。那样,就会远离新课程,回到“一言堂”的老路上去,我是放下架子,放下心,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探究未知世界。

四、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新课标着眼于能力培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政治教育功能,教学模式是以一个课题或一个话题为核心,通过学生对相关历史资料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解析,达成学习目标,因此,通过对教学实践反思,我认为在教学中有必要打破现有的知识框架,以原有的历史知识为基础重新整合,突破单一学科的束缚,补充相关的“非专业”知识。以形成新课标要求下的知识结构网络即课题研究网络。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上一篇:圆梦中国观后感5000字下一篇:操作工安全生产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