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2024-10-06

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精选17篇)

1.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一

抗击疫情展现中国精神个人心得体会

空喊“爱人如己”

实则自私冷血

——造谣中伤“中国抗疫”有悖国际正义(六)今日时评

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疫情是各国的共同挑战。大疫当前,各国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时,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既是人性使然,也是道义所在。反观美国一些政客及其跟风者,《圣经》箴言“爱人如己”挂在嘴边,干的却是冷血无情之事。他们诽谤中国捐款是“慷慨政治”,专家驰援是“地缘扩张”,物资支持是“口罩外交”,其内心之偏狭、操弄之恶劣,令人错愕。

生命无价,救人第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中国抗击疫情的危难关头,得到国际社会鼎力相助,许多国家迅速向中国提供医疗物资等援助。对各国伸出的援手,我们心怀感激,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中国即积极开展对外抗疫援助,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泛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从东京到巴黎,从德黑兰到马德里,从黑海之滨到非洲之角……这个春天,一批批来自中国的医疗物资运抵全球各大机场,一批批资金捐赠给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一支支中国医疗专家组穿梭于世界多地,一次次专家视频会议在五大洲跨洋举行。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事实不容歪曲,公理不容玷污。世界各国为挽救生命作出的一切努力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千万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美国政要公开宣称,他们靠的不仅是财富和实力,更靠“三大法宝”:卓有成效的国内治理、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引领各国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意愿。人们不禁要问,疫情之下,美国究竟为本国、为世界做了什么?疫情初起,美国无视世卫组织预警,举措不力、贻误战机,导致疫情在美国大暴发,面对追责一味“甩锅”,一甩中国、二甩世卫、三甩移民。对外,他们无视抗疫急需,加大制裁伊朗、叙利亚、委内瑞拉等国,以荒唐的说辞警告各国不要接受古巴抗疫医疗队。世卫组织是协助各国抗疫的重要国际机构,美国却不惜以“断供”“退群”相威胁,甚至蛮横地要求撤换由各国选举产生的世卫组织领导人。其所作所为,哪里有“爱人如己”的影子?

病毒肆虐,没有安全岛;互助合作,方能渡难关,这是基本道理,也是国际共识。反观美国,联合国启动疫苗和药物研制生产的全球合作计划,美国拒绝参加,《华盛顿邮报》刊文批评,“在过去两个月,生活已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特朗普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抗疫物资全球告缺,美国连盟友的交情也弃之不顾,截留他国订购的防疫物资;疫苗是抗疫希望、决胜利器,而美国却谋求重金买断德国疫苗研发企业新冠病毒疫苗所有权,这被西方媒体称为“现代海盗”。德国卫生部长延斯·施潘更是直接回应,德国“只会为全世界开发疫苗”,而不是“为个别国家研发”。

危难之际,道义的力量、人性的温暖尤为珍贵。疫情之下,美国有政客拿交通事故与新冠肺炎疫情类比,轻描淡写地描绘着数万人死亡的悲惨场景,冷血无情昭然若揭;还有官员公开主张应允许病毒传播,让那些老弱病残、无家可归的人被淘汰掉,以“解决我们社会的重大负担”,引发众怒。他们能冷血无情到这个程度,大大超出了善良人们的认识能力!美国一些政客以“美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的强大领导能力”自诩,国务卿蓬佩奥更是毫无廉耻地四处夸口,声称慷慨是美国核心价值观,但实际情况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曾信誓旦旦保证,美国将向“巴勒斯坦的医院和家庭提供***万美元,以满足抗击新冠病毒的紧急医疗需求”,而巴勒斯坦驻法国大使随后表示,这笔捐款的实际情况与美方的描述完全不同,美方在向巴勒斯坦提供援助一事上撒谎,更有媒体报道“一分没到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文称:“美国接受的中国援助,甚至比美国政府自己提供给民众的都要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网民发帖批评美国一些政客:“人性是稀罕物,道德是奢侈品。”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同处一个世界。在这场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面前,没有任何事比挽救生命更重要、比携手协作更迫切。

2.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二

作为由卫生部唯一支持并在国内医疗行业极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展会, 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拥有医疗机构管理者、地方采购参观团、行业专家、医疗专业人士等高质量观众, 其宗旨是为医疗行业用户和企业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和集中采购的工作平台, 以此来积极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本次展会上, 佳能医疗从细节、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全面展示了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 (DR) 和眼科设备等全线产品, 并由佳能医疗的产品工程师为到场的专业人士细致讲解了具有可拆分式电缆设计的佳能DR产品、为医疗行业带来变革性意义的散瞳、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和全自动眼科验光仪等佳能眼科产品。同时, 展台现场的实际体验也让所有参观者从产品细节等方面进一步感受到了佳能数字医疗产品的优越性、使用便捷性和高质量成像的特点。此外, 佳能医疗还在本次展会上以里程碑的形式向广大医疗界同仁展示了佳能医用DR平板探测器CXDI系列产品达到累计10, 000台生产量的历程, 这不仅显示了佳能医疗在全球市场所取得的卓越成绩, 也进一步证明了佳能医疗在产品研发和制造方面的强大实力。

佳能 (中国) 有限公司医疗设备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松田康裕先生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由卫生部唯一支持的国内医疗行业展会, 在这个集学术交流与集中采购于一体的展会上, 我们从细节、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向各界医疗行业专业人士全面展示了佳能医疗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并通过现场的实际体验让所有参观者更加深入体会到了佳能的医疗理念以及佳能医疗产品所带来的亲切和感动。”

3.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三

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海报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再次引起民众观看热潮,成为今年文化领域的一部经典之作。《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它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思想上充分了展现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打动了观众,赢得了喝彩。

在当前文化领域,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一些宫斗、穿越、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歪曲理解民族精神内涵,扭曲表现民族精神形象,“植根于封建帝制基础上的权谋文化、男尊女卑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名教观念,均属于早应被淘汰的历史沉渣,却都随着‘复古’潮理直气壮地卷土重来。”[1]相比而言,《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呈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背后蕴含的民族品格、精神风貌、生活哲学。

一、讲仁爱的精神追求

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仁爱”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仁者首先是爱骨肉之亲;然后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最后达到爱惜万物的最高境界。因此,讲仁爱的精神追求表现为爱亲人、爱家庭、爱他人、爱万物的情感和行为。

《舌尖上的中国》以温情细腻的镜头探讨了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在丰富的饮食文化之后,讲述了一日三餐背后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以及人生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苦辣酸甜。正如《舌尖2》第四集《家常》中所讲的那样:“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①《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一双双勤劳的手,做出一盘盘热气升腾、喷香扑鼻的菜肴,点缀在一个个朴实感人的故事之中,蕴含的是浓浓的亲情、爱情和乡情,塑造的是亲人的味道、家庭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升华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仁爱精神。

二、尚和合的精神追求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中国先哲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在《舌尖1》中,关键字“自然”一共被提及有22处之多。吉林查干湖渔民的捕鱼捕大漏小,拒绝一网打尽;云南村民卓玛采了松茸后,立刻用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自然的恩赐才能延续,这些背后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感恩和敬畏。第七集《我们的田野》开篇解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从严寒荒芜的离原到寓楼林立的都市,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②《舌尖上的中国1》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人与自然是朋友,彼此平等,和谐共生。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榜样,中国现代文化应弘扬中国先哲“天人合一”的深刻观念,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提供鼓劲助力。

三、重勤俭的精神追求

“勤俭”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6],这些都是先哲祖辈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不管是持家还治国、守成还是创业,勤俭这一传家之宝都应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浓墨讴歌了中国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舌尖1》中一大早采卖松茸的卓玛母女、做黄馍馍的老黄、挖荷藕的叶氏兄弟;《舌尖2》中长年在外养蜂的老谭和妻子、中国最后的职业割麦人、“挂面爷爷”张世新、宁夏平原喂羊的马阿舍和丈夫……他们展现了中国人勤劳、节俭、乐观、进取的形象。人们在春种、秋收、夏耘、冬藏的不停劳作中,演绎着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传承着祖祖辈辈秉承的“勤俭”美德。

四、崇智慧的精神追求

在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再如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兵家等思想流派,在生存、治国、外交、用兵等方面无不尊崇和体现出非常高的智慧。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无论是用快刀把柔嫩的内酯豆腐切成细如发丝的豆腐丝,还是用蒸汽制成的特色菜汽锅鸡。这些不为人知的种种劳动中产生的奇迹,是中国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7]的智慧结晶。《舌尖1》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中腐乳、豆豉、黄酒、泡菜等美食,展现的是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逾越障碍,营造条件,把握机缘,而最终打造一个食物的新境界的智慧;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展现的是中华民族食物保鲜方法的智慧。《舌尖2》第二集《心传》展现的是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智慧;第二集《时节》展现的是中国人随四季轮回而春种、秋收、夏耘、冬藏来安排自己饮食的智慧。今天,空前丰盛的食物和前所未有的资源困境并存,我们仍需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样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③《舌尖上的中国2》第七集《三餐》。

讲仁爱、尚和合、重勤俭、崇智慧这些是《舌尖上的中国》展现出的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对此,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1]颜浩.论“宫斗剧”的文化本质[N].人民日报,2012-07-10(24).

[2][4]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3,10.

[3]朱熹.四书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40.

[5]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0.

[6]朱柏庐.朱子家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1.

4.讲好抗疫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篇四

冒牌商人的生意经

安徽霍邱县临水镇冯临路防疫劝返点设在冯井镇与临水镇的交界处,是临水镇与冯井镇的往来必经之路。在劝返点设立的第二天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长期居家隔离,部分群众家中的婴幼儿奶粉告罄了。附近只有冯井镇有奶粉专卖店,配送到家需要高价的配送费,家长无力承担这个额外费用,去奶粉店购买奶粉就要到人口聚集的冯井街道,难免要接触到大量人群,存在很大的传染风险。但又不能不让家长去给婴儿买奶粉。在难题面前,每天坚守在劝返点的镇党员干部车小明同志想到一个好点子,他从一户家长那里要到冯井镇奶粉专卖店老板的联系方式,向老板提出建议:“如果临水镇有需要买奶粉的,由劝返点对需求进行登记,每天下午4点时汇总发送给专卖店,5点集中送到李楼村劝返点,按照奶粉店正常价格,不能加配送费。”奶粉店老板也很愉快地同意。车小明同志的这一主意既解决了家长的燃眉之急又解决了劝返点的两难局面。

冷血青年的热心肠

刚上班不久的青年干部范舟,安排在冯临路劝返点,他严格坚守卡点制度,不给无证外来人员放行,周边群众私下讨论这个小伙子太冷血。一天傍晚,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冯井镇的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打着伞来到劝返点,她走了十几里的路想要回娘家,范舟按照往常一样不给通行。阿姨难为地说:“可是我走了这么远,这下着雨,天也要黑了,我自己不敢走回去,你就放我进去吧。”劝返点也有老同志劝说天黑就放行的。但范舟同志依然坚守着劝返点就是阵地的思想,一步都不退。阿姨带着不满嘟囔着转身就往回走。范舟这时轻轻地喊住阿姨说:“阿姨您来我这,我给您身上消个毒,然后我开车送您回去吧。”阿姨起初推迟,但还是架不住范舟的坚持,坐上车回家了。一名老党员说,“你们都说这个小伙子冷血,其实人家是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也是为了咱们的健康守门,其实人家还是个热心肠的小伙子。”

党员队长的小女儿

冯临路劝返点有位党员志愿者苗秀杰同志,今年70多岁了,曾是一名生产队队长,他日常负责推拉劝返点的护栏。远在市区的小女儿听说后,从市区赶来劝返点,刚刚下车看到寒风中的老父亲,眼泪就留了下来,喊了一声爸,就往劝返点跑。老队长急忙喊道:“妮儿你别来,老爹在这守劝返点,你来了也不能让你进来。”小女儿说:“爸,咱回去吧。”话音未落,老队长便堵住了她后面的话,“妮儿啊,我是老党员也是老干部,疫情到这了,国家需要老爹的时候,老爹平时做不了什么,这点小活老爹能做点,也给国家贡献点余热,我这平时口罩也带着,回家我都是换过衣服、洗过手、酒精消消毒再跟你娘讲话,没事的,你在六安也要注意身体,不要到处乱跑。”老队长的小女儿最终也没有走进关卡。

疫情阵地的解放军

5.关于中国女排精神的励志故事精选 篇五

2016年8月21日,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以3比1大胜塞尔维亚队,重返奥运之巅。这场比赛万人空巷,赢了!终于赢了!中国姑娘们太不容易了!祝贺中国女排!

女排是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中国女排曾获得过8次世界冠军,其中有两次是奥运冠军,分别在1984年和2004年。32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以郎平、张蓉芳、郑美珠等人为主力的女排直落三局轻取东道主美国队,首次获得奥运金牌。

12年前,刘亚男、冯坤、周苏红、杨昊等在陈忠和的率领下闯入雅典奥运会决赛,并且在先失两局的不利情况下连扳三局,获得冠军。

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第一代领军人物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表现一般,但是在淘汰赛中,却发挥出了真正水平,击败巴西队和荷兰队,闯入决赛。2016年8月21日的决赛,中国女排以3比1大胜塞尔维亚队,时隔十二年重新夺回奥运冠军!

回顾当年女排夺得5连冠的传奇

1981年11月16日傍晚,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最后一场比赛,中国姑娘在对方顽强抵抗的情况下以3比2取胜对手,世界冠军的奖杯第一次被她们揽入怀中;

1982年9月,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中国女排“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与秘鲁队的决战以3比0获胜;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首次获得奥运会冠军;

1985年的世界杯大赛中,中古之战是世人注目的焦点,最后中国女排以3比1获胜;

1986年第10届世锦赛,中国女排在甚为艰难的情形下再度登顶,成就中国体育史上不可复制的“五连冠”传奇。自此,便有了“女排精神”。什么是“女排精神”?

女排是三大球中中国队唯一夺得过世界冠军的球队,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荣耀记忆,本次里约奥运会更被寄予厚望。

然而,中国女排在小组赛的发挥并不尽如人意,以2胜3负小组第四名的战绩,勉强晋级八强。四分之一决赛面对强大的东道主巴西时,以绝对实力衡量,这支以年轻队员为主的中国女排并无优势。

重重困难之下,女排姑娘们没有示弱。巨大的压力激发出巨大的斗志和力量。面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她们拼到最后一刻,拼出逆境中的胜利。这样的胜利格外提气!格外动人!包括今天的半决赛,这样的胜利是对女排能力的最好肯定,更是对女排精神最好的诠释!

35年前,中国女排首获世界杯冠军,之后创造世界大赛五连冠的佳绩。从那时起,女排精神就激励着国人,成为体育健儿为全民族贡献共享的精神财富。时光流逝,岁月变幻,女排虽然也经历了沉浮,但她们在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挺得上去,这支队伍的精神底蕴依旧在闪闪发光。

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对女排精神的坚守,让这支队伍穿越过波峰浪谷,在顶级赛场的顶级对抗中如剑出鞘。正如郎平赛后所言:“我们已无路可退,就是把技术水平,精神面貌打出来,不要后悔,什么结果都能接受。”

★ 论合作精神作文

★ 初一作文:合作的精神

★ 励志精神的格言

★ 企业团队励志精神口号

★ 残疾人励志故事

★ 经典励志故事600字

★ 励志故事:屡败屡战

★ 明星励志故事

★ 经典励志故事故事800字

6.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六

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他对各条战线党员干部群众的敬意、谢意、心意。一句问候一声关心一份牵挂,真正的大爱不需要太多语言。回顾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日子,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我们有过悲伤又重新燃起希望,依旧努力守护家园战胜疫情。这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运动,更是一场万众一心的人民战争,我们为爱奉献为梦改变,目光所及皆是美“意”。

崇高敬意——逆行战士齐上阵

向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各条战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中国,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他们是英勇的医护人员,他们是勇猛的解放军战士。84岁的钟南山院士,挂帅逆行,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为生命而战;李兰娟院士,奔波在一线,忙碌于病房内外,脸上的压痕是最耀眼的勋章更是责任与担当;原第一军医大学赴小汤山医疗队全体队员集体请战,按下红手印,写下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是军人的气魄与心怀;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道,医生有多重要护理姐妹就有多重要,不能欺负听话的人,党员上,没有讨价还价,我也上,这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他们是千千万万医护工作者的缩影,陪我们历经风雨,帮我们渡过难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你们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彰显英雄本色,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诚挚谢意——勠力同心渡难关

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各种支持的国家、国际组织、友好人士表示诚挚的谢意!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各国人民同我们城连城心连心,感情得到了升华。抗疫期间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温暖人心的感人故事,俄罗斯低调硬核援助总重量超过23吨的人道物资包括各种医用个人防护设备;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科摩罗为了援助中国跑遍全国,在实在买不到口罩的情况下向我们捐赠了100欧元支持抗击疫情……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以电话、信函、声明等方式对我国表示慰问和支持。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礼轻情意重。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私支援,为战胜疫情贡献了急需物资,传递了同舟共济、共同抗疫的信心与力量,向你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真切心意——闪烁星光耀苍穹

向全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湖北和武汉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致以诚挚的问候!这场突然其来的疫情,让无数平凡的人们走向“疫”线,他们不是医护人员只是党员志愿者,他们不是解放军战士只是有爱心的普通市民。他们是深入一线报道的记者、街头巷尾奔波的快递员外卖员、坚守岗位的超市工作人员、早出晚归的环卫工人,他们是点点星光,闪烁星空,映着温暖,照进心间。“疫”线记者,在前沿提供公开、透明、及时、准确的新闻数据,写活战“疫”人物感人事迹,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给人们以信心与希望。武汉中心医院门口小超市林老板,经常给医护人员采买食物,将积攒的N95口罩全部免费送给医院,自己却不幸感染逝世,小人物也有大力量;武汉环卫工人满彩美,主动报名,告别街头去定点医院和放舱医院“救急”运送清理垃圾,从反光衣到防护服,这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14亿人都在战斗,每个你都算数!向你们致以真切的心意。

7.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七

一、阿拉伯的扩张精神与绝对信仰

在《一千零一夜》中, 中国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国家, 它遥远、富饶, 是一个值得去探险的国度。然而经过细读, 我们就会发现这里的中国根本不是我们炎黄子孙世代居住的地方, 而只是阿拉伯人理想中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符号。以《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为例, 故事的主人公阿拉丁虽是一个中国人, 却有着一个根本就不是中国人的名字。其次, 指使他去找到神灯的巫师是一个从非洲来的摩尔人, 而他在中国走大街穿小巷, 与阿拉丁母子交谈竟然从为引起过他人对他身份的好奇和怀疑。这在我国还相对封闭的古代根本是不能想象的。还有那位后来嫁给阿拉丁的中国公主, 她也有着一个根本不是中国人的名字——卜多鲁, 另外, 她的父亲也就是那位中国的君主, 人们竟然叫他哈里发, 而且他在要求阿拉丁的聘礼时说的是由四十名白肤色的侍女捧着四十个纯金的盘子, 并由四十个黑皮肤的太监护卫。在我国古代人的观念中人哪里还有白种人黑种人之说呢?此外, 还有《卡马尔·宰曼和白都伦公主》, 《驼背的故事》等许多故事中都提到了中国, 然而也都无一例外的对中国进行了一种误读。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也跟他们一样信仰伊斯兰教, 言必称安拉, 甚至还会说阿拉伯语。也许在这些误读中我们可以怀疑故事的真实性, 但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也可以有很多宝贵的发现, 比如当时阿拉伯世界的扩张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以及他们对伊斯兰教的绝对信仰与积极传播。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帝国创建后阿拉伯民族精神形成和确立时期的产物。穆罕默德公元七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之后阿拉伯帝国不断向四周扩张, 并四处弘扬伊斯兰教义。众所周知, 《一千零一夜》有三个故事来源:一是波斯故事集《赫左儿·艾夫萨乃》, 二是伊拉克, 即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巴斯王朝时期流行的故事, 三是埃及麦马立克王朝时期流行的故事。这本身就显示了阿拉伯民族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然后经过加工整理, 使这些故事中融入阿拉伯民族精神, 汇进阿拉伯精神文化体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出了阿拉伯民族的扩张的野心。从《一千零一夜》中一次次对遥远的中国的描述, 许多商人不畏艰险的去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我们也可以看出阿拉伯民族是一个极富探险精神的民族, 他们在故事中热情的讴歌和赞扬了那些勇敢, 机敏, 敢于探险的人们, 对如《辛巴达航海记》中的辛巴达那样不畏千辛万苦七次航海寻找“和平之书”的英雄他们始终充满崇高的敬意。

另外在《一千零一夜》中对中国的误读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阿拉伯人民对于伊斯兰教的绝对信仰, 以及对这种信仰传播的热衷。伊斯兰教义中认为安拉是宇宙和人类社会至高无上的唯一主宰, 是全知全能的真主, 所有的阿拉伯人都对真主安拉表现出了绝对的信仰并希望使所有的异教徒皈依真主。在《一千零一夜》里对中国的描写中, 我们认为他们让中国人的嘴里说出安拉是十分荒谬的, 但这正好反映了阿拉伯人的绝对信仰观念。既然他们认为安拉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真神, 他全知全能, 是世界的主宰,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人没有理由不信仰他, 即使在遥远的中国, 人们信仰安拉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阿拉伯民族对他们信仰的绝对忠诚。每当人们在遇到困难或危险的时候, 人们都会心念安拉以图得到拯救, 把信奉安拉看做是不能违背的真理。而且因为对安拉的信仰, 故事中的人物也时刻奉行者《古兰经》里所提倡的美德, 他们善良、宽容、慷慨、大方, 向我们展示了阿拉伯人民的优秀品质。

二、对金钱、知识与智慧的推崇

与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观念的不同, 阿拉伯民族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商业与金钱的民族。穆罕默德曾在布道中讲过:“商人犹如世界上的信徒, 是真主在世界上的奴仆”。阿拉伯地区沙漠广布, 非常不适合农业生产, 但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却为他们经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 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发展到全盛状态。在《一千零一夜》中经常出现的巴格达、巴士拉、亚历山大等地都是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而中国在阿拉伯人的故事中也经常成为进行海外贸易, 寻找发财致富之路的圣地。在《卡马尔·宰曼和白都伦公主》中, 巴士拉一个穷困潦倒的懒汉, 他的母亲于是让他随着长者去中国做生意, 希望他可以在那里发财致富。而这个故事中的白都伦本身就是一个中国公主, 她的父亲是为自己亲爱的女儿建造了七座奢侈华丽的宫殿, 每座都用不同的材料建成, 宫内装饰豪华, 仆从无数。这一切都表示出中国在古代阿拉伯人眼中是一个黄金遍地的宝地。而且他们从不像中国古代人那样认为金钱是肮脏的、世俗的东西, 而是高尚的, 是美丽, 是通往美好生活的途径。商人在社会上也往往享有崇高的地位, 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

中国在阿拉伯人中另一个印象就是富于知识与智慧的地方。先知穆罕默德曾说“学问即使远在中国, 亦当求之”。这句话虽然主要表现的是伊斯兰信徒对于知识的渴求, 但是也包涵了中国是一个有学问的地方的信息。在《赛义夫·穆鲁克和白迪亚·杰玛儿的故事》中, 赛义夫·穆鲁克王子从父亲的赠送的礼物中看到了一个美丽女子的画像, 对其一见钟情发誓非她不娶, 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美丽的女子的家在哪里, 于是一个大臣向国王献策“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我们不妨去那里问问, 也许有人会知道”。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在阿拉伯人眼中的多智形象。还有《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 巫师不远万里从非洲来到中国, 也是因为神灯被埋在中国的一个墓地中的缘故, 在这里神灯也可以看做对知识的隐喻。还有在其它很多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对智慧与知识的推崇, 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多次帮助阿里巴巴的机智女仆马尔基娜, 《一千零一夜》的主线故事中, 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讲故事的才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挽救了全国的少女的山鲁佐德。所以我们可以说,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崇尚知识与智慧的民族, 这种观点自从被先知穆罕默德提倡就一直在阿拉伯人的血液中繁衍不息。

《一千零一夜》不愧被称为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书。仅仅通过对其中有关中国故事的阅读与分析我们就可以对阿拉伯民族有了很多宝贵的了解与认识, 对中古阿拉伯时期的社会生活以及一脉相承的伊斯兰教教义和民族精神都有了更好的理解。所以《一千零一夜》不仅对阿拉伯人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 对于世界上其他民族中想要了解阿拉伯文化的人来说它也是一部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经典。

参考文献

[1]梦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张定远:《一千零一夜》,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

[3]张安琪:《<一千零一夜>中的“中国”探源》,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2月

[4]王向远:《<一千零一夜>与阿拉伯民族精神》, 《宁夏大学学报》1991年第二期

[5]何志明、刘永霞:《阿拉伯民间文学奇葩》, 《全国新书目》2007年1月

8.超级工程:用民族精神托起中国梦 篇八

中国工法 实现行业新高

超级工程的背后,是无数辛勤的劳动者无私的奉献,他们用“工匠精神”创造了“中国工法”,用劳动托举起了中国梦。

LNG船是在-163℃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是一种“海上超级冷冻车”,被喻为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现只有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少数几个国家的13家船厂能够建造。它的建成将承担起上海市一半的天然气供应。然而,在上海船坞建造过程中,工人们的一滴汗水都有可能成为它的致命威胁。

从最基本的一块钢板开始,LNG船就有精度标准,切割一块17米的钢板,精度必需控制在1.5毫米之内,相当于盖6层楼房,墙体的垂直偏差不能超过1毫米。如果不这样,之后的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将来容易造成泄露事故,这对LNG船来说是致命的。

常规钢材在-163℃环境下,将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而LNG船采用了特种钢材,但这种钢材对焊接提出了极大地挑战。

在LNG船的货舱绝缘层,需要铺设殷瓦钢,这种钢板十分娇贵,只要用手触摸它,不久殷瓦钢上就会留下锈点,因此殷瓦焊接,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舱顶焊接是货舱内焊接最难的位置。参与建造LNG船舱顶焊接的焊工们表示,殷瓦件比较薄,只有0.7毫米厚,很容易烧坏,工艺十分麻烦,所以我们配戴羊皮吸汗手套工作。有时候需要左右手同时焊接,而这样的“绝活”,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该船在建造过程中,采用分段建造方式,要求每一个细节甚至是小到螺丝钉的尺寸都要精确无误,每一个分段工程上的疏忽都会给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建造、组装到运输,超级LNG船的建造,创造了一系列超级的“中国工法”。

“中国工法”,不仅仅在超级LNG船的建造中体现,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多项施工工艺和标准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工法”。特别是分项工程九洲航道桥桥塔的安装,采用整体竖转提升方案,也属国内首创,填补了用提升支架整体提升、滑移滑道竖转方式安装上塔柱领域的一项国内空白。

在解决海上桥梁的耐久性问题上,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防腐防震措施,系统地保障了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120年,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惯例”。

中国智慧 实现科技突破

在中国西部,高山聳立,峡谷横行,地势险要至极。

不久前,四川雅西高速全线贯通,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它是国内乃至全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被称作“天梯高速”。

雅西高速需要穿越海拔3000多米,犹如高墙一样阻隔的横断山区。在建造过程,其中有57公里要爬1500米的竖直距离,有一段4公里内要克服500米的高差,这意味着平均坡度将达到9%,对于满载货物的重型卡车来说,这是一个绝对危险的坡度值。

设计师必须发挥想象力,将坡度减少70%。

经过多项测量、研究,最终,设计师们借用了停车楼里螺旋线攀爬到楼上停车的思想,在这里设计了两次螺旋线展线,通过螺旋爬升的方式克服了这个竖直高差的困难。

雅西高速的五大代表性控制性工程创造了多个国内外第一,其中干海子特大桥堪称“云端上的高桥”。该桥在国内公路建设史上首创钢管桁架连续梁轻型桥梁结构,减轻结构自重55%以上,减少桩基数量近一半,是适合高地震烈度山区复杂地形的桥型式,大桥长1811米,最高钢管格构桥墩达117米,是世界第一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其桁架梁长度和钢管格构墩高度均为世界第一。

它的建成,实现了京昆高速四川境内全线贯通,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并节省了一半的行车时间,为四川经济的又一次腾飞插上了翅膀。

从1988年,中国拥有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高速公路里程爆发式增长到12万公里,超过加拿大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同样是在西南山区,不久前在贵州山区的一块洼地里,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睁开了“双眼”。

射电望远镜的“锅盖”越大越灵敏,500米的“超级天眼”究竟有多灵敏?科学家打了个比方,有人在月亮上用手机打电话,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在精准性上,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天眼”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了10倍。

然而,超级工程的背后,有着超多的“未知”。在建设过程中,科研人员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

按照工程要求,“中国天眼”信号传输用的光缆要能在5年内抗6.6万次拉伸、信号衰减小于0.1dB,而国家标准仅为1000次、0.2dB,并且国外的相关技术被封锁。

“经过多次试验,花费4年时间,最终用在‘天眼’上的光缆可经受反复弯曲、卷绕和扭转等机械性能和恶劣自然环境考验,满足了设计需求,但项目预算的研制经费只有300万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说,中国“天眼”采取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把馈源舱减重到30吨,覆盖天顶角是美国望远镜的两倍,并通过并联机器人二级调整,最终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时,实现毫米级高精度定位。

从预研究到建成,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克服了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等困难,在射电望远镜口径、灵敏度、分辨率、巡星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nlc202309081348

中国速度 实现跨越发展

南京大胜关大桥,G254次高铁,每天正点从这座桥上呼啸而过。

时速300公里的列车通过大胜关的时间只有28秒,列车上的乘客不会知道,为了这28秒,中国的工程师们已经为此准备了多年。

该项目经理文武松介绍说:“大桥具有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速度高‘三大一高’的显著特点,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大桥隐身在水中的桥墩,一个的面积就相当于7个篮球场那么大,其混凝土总方量是南京长江一、二、三桥的总和。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铁的控制性工程,在同类型桥梁当中,六线铁路线处于同一个桥面上的,在国内这是第一座。出色的设计和建造工艺使得它获得了包括乔治·理查德森大奖在内的国际国内重要的建设奖项。

桥梁在跨越天险上功不可没,它极大地缩短了出行的时间成本,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改变不仅仅在南京。

北京三元桥,高峰时1小时就有1.3万辆车等待通行,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整座桥的桥面需要更换。如果按正常方式封道维修需要2个月,这样的话,会给北京市民带来巨大的麻烦。桥梁工程师们计划在极限时间内将旧桥梁完成更换,为此使用一个天才的方案。

2015年11月13日23时,三元桥换梁工程启动。不到6个小时,拆除了1600多吨的中央旧梁。24个小时后,旧梁清理完毕。两台驮梁车举起新梁,以每分钟行走1米的速度移动60米。70分钟后新梁就位,浇筑混凝土,摊铺沥青。11月15日18時,交通恢复。

43小时的背后,是150个日夜的精心准备,而周一上班的北京市民甚至没有注意到旧桥已换新颜。

一座座桥梁,贯通阡陌乡村,跨越天堑深海,工程建设者们用智慧与责任托起了“中国速度”。

大桥,长度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但长度,的确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工程技术、建筑功力乃至科技水准。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建设以来,更有6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团队前来参观。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港珠澳大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谭国顺表示为了保证使用寿命120年,港珠澳大桥建设几乎用了世界最苛刻的标准,比方说平均长度130余米、直径2.5米的深海桩基必须保证10cm以内的平面偏差和1/250以内的倾斜度,但凡对桥梁工程技术略有研究的人,都会为以上几个数字而惊叹:技术和质量要求太高啦!桩基施工伊始,建设者们即遭遇钢管桩沉桩倾斜度不能大于1/250的挑战,远超于1/100的行业标准,在国内桥梁外海施工中尚属首次。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集桥、岛、隧道于一体,包含22.9公里主体跨海桥梁,约6.7公里沉管海底隧道和链接隧道与桥梁的东西人工岛,多项技术创下世界记录,然而这项工程,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从半个多世纪前,举全国之力建一座武汉长江大桥,到现在一年建成数千座特大桥,全国桥梁总数超过100万座,大跨径桥梁居世界之首,“中国跨度”正见证着中国跨越。

9.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九

“机会乘今日,雌雄决此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

“90后”“00后”早已不是娇滴滴的一代,更不是时代的观众与看客,我们已经迎来了自己的时代。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已然成为共和国的脊梁,成为国家的骄傲和希望。我们有的瞒着父母逆行出征,有的挥泪离别襁褓中的婴儿,有的推迟婚期相约援鄂。我们再一次用行动拒绝了“撒娇”“任性”“自我”“温室里的花朵”等类似的标签。我们只是玩起来像个孩子,做起事来胆大心细、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我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我们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我们用选择和行动证明了一切,我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辞辛劳、不怕牺牲、不求回报,我们用责任点亮青春,可敬可爱。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年龄从不是标签,真正能在我们身上打上烙印的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亲历去参与时代的变迁。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此次抗击疫情中,踊跃了太多敢担当、勇作为的“90后”,甚至“00后”,我们是这场战役上披坚执锐、勇往直前的奋斗者和奉献者。我们用一份份坚守保卫了大家的平安,我们用一份份温情述说着平凡的伟大,我们用一次次行动书写着青春的篇章。在我们身上除了一段段可歌可泣充满感性美的温情故事外,还有一个诠释理性美的数字值得特别关注: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已然成才,必担大任。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

其实定义我们的从来就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你给自己、给社会带来了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为“90后”点赞道:“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这次疫情大考大大加速了“90后”的成长、成才,艰辛、磨砺和苦难是我们成长、成才中最有效的催化剂。这次“逆行”让太多的青年一代破茧成蝶,我们把握住了这次“大考”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是逆行战魂、向阳而生。我们是新一代的年轻力量,更是时代的主力军。我们始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始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我们的担当作为彰显了大国的磅礴气势,更诠释了中国新时代的力量所在。

10.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十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授予徐前凯同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的决定》。

重庆市总工会授予徐前凯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授予徐前凯重庆青年五四奖章。

成都局集团公司党政工团联合发布《关于表彰徐前凯同志见义勇为的决定》,授予徐前凯同志“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青年标兵”荣誉称号。

成都局集团公司关工委发布《关于授予徐前凯同志成都局集团公司“青年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的决定》。

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发布《关于授予徐前凯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徐前凯火车头奖章。全国铁道团委授予徐前凯铁路青年五四奖章。

2月7日,蜡梅吐蕊,乍暖还寒。19时30分,山城重庆华灯初上,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重庆广电大厦演播厅举行,徐前凯等10位(组)荣膺2017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感动重庆”组委会在徐前凯的颁奖词中写道:“纵身一跃、奋力一抱,短短5秒,刹那间的本能之举,映射出最 耀眼的光芒。生命从来不是等价交换,没有‘值不值’的追问,只有‘该不该’的回答——义薄云天!”

11.刘少军:用酒店讲中国的故事 篇十一

福布斯榜上的酒店

在浩如烟海的酒店之中,皇家驿栈是那种为数稀少的让你印象深刻的住处之一,独到的设计和绝佳的位置让它在开业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就被《福布斯》评为商务人士首选的全球12家最佳酒店之一。“当时听到上了这个榜单我们也很惊讶,评奖和得奖我们都不知道,后来是榜单发布后有媒体打电话过来采访,我们才听说。”44岁的刘少军说起当年的荣耀仍然感到很自豪。

44岁的刘少军,曾在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房地产界都有过不错的成绩,后来机缘巧合,投身到酒店领域,“我的性格是做就做不一样的,完全无心插柳,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皇家驿栈的设计建造过程也是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清华大学同学会的旧址共有3版设计,第一版设计出来后,刘少军拿着图纸给他酒店业的朋友们看,“他们说挺好的,没做错什么。我一听就知道坏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跟以往的酒店都不一样的东西,都对了就错了。”

之后就是辗转折腾,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设计师。“我们停工等着最终版的设计,设计出来一点就做一点,就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布局。”用刘少军的话说,他是做了个坐标系,在西方和东方之间,传统中國与时尚中國之间,“我找中间一个点,我们不是用中文讲故事,更不是用‘之乎者也’讲故事,而是在用英语讲故事,用酒店表现外國人眼里的中國皇家文化,而不是其他。”

皇城边上的中國宅子

皇家驿栈的客房没有门牌号,50多间客房全部都是以中國历史上的皇帝名号来命名。房上是各个皇帝的Q版画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堂,客人进门后是在一个沙发岛上办理入住手续,“坐着而不是站着。在中國做客,主人第一件事就是给客人让座,泡茶,这是中國的待客之道。”

刘少军留意的“中國细节”并不仅限于此——“‘有朋有远方来,不亦说乎。’马可·波罗游记里面写,客人到了中國人的家里,主人把最好的房子给客人住,拿最好的东西给客人吃,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到了我们的房间,我们的网络不收费,免费的wi—Fi;小冰箱里的饮料,随便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我们这里,入住后打平安电话往世界任何一地,前3分钟免费。”

“临走的时候我们会送客人一个所住房间皇帝的‘玉玺’,把酒店Logo和网址都带走了,是商业手段,但是他们乐意接受。”

当然,还有那个著名的天台上的浴缸,你可以在里面边泡澡边眺望不远处的宫墙飞檐,以及郁郁葱葱的景山,想象那些过去的岁月,如同在品读一部活生生的中國历史。

从开业至今,皇家驿栈的主要客群都是来自外國的游客,“他们认为皇家驿栈很中國”,就像刘少军所描述的那样,他把这些传统中國文化隐藏在各种细节之中,皇家驿栈里没有那些中规中矩的东西,随处都可以让你感到惊奇。

“我是用西方人能够读懂的语言在传播。”没有土炕,没有太师椅,却有艺术家设计的长凳,和被沙发“包裹”起来的房间,传统的中國细节和设计师的异想天开在这里被结合在了一起。

“旅行是同中找不同,但在寻找不同的时候一定有相同的地方。”刘少军的理念是要让这些来自海外的住客感觉到皇家驿栈的中國氛围,却又“让他很习惯,不生硬。我们的每一处服务都是能找到文化依据的。2000多年前的中國人就是这么大气,就是这么优雅。我们只是恢复一点点这样的生活常态”。

关于生活

现在的刘少军喜欢坐在皇家驿栈4层他的那间大办公室里,他能很方便地去到酒店楼顶的宽大露台,在那里眺望到故宫的红墙和景山的绿树。他喜欢这种感觉,正如他当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感觉一样:“转过身来望见景山上的那几个亭子的时候,感觉自己都快要激动得疯了。”

“40岁后发现时间越发不够用了,时不我待。”在我们采访的短短几小时内,有好多个电话打来找他,他的日程已经排到了下周四。明年,他在北京前门、西安和贵州荔波还有3家新店要开业。44岁的刘少军已经给自己定了10年后退休的计划,他的计划是把皇家驿栈逐渐壮大做成一家上市公司,然后就慢慢退居幕后。前些年他喜欢打高尔夫,“大概是國内最早玩高尔夫的那批人之一吧,业余球手里面还算不错”。再往前,他是一位桥牌好手,在北京市组织的比赛中还拿过前几名。现在,他喜欢看书,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故宫旁边的这间办公室里。

12.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十二

本次展览由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吉林省教育厅主办,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省博物馆承办, 也是5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中国职业教育展的预展。

承办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领导表示, 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 集中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愈加紧密的联系。

13.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十三

腊月廿九晚上,李腊梅和丈夫、两个孩子回到老家,他们打算这个春节好好陪陪家人,过个团圆年。大年三十,她在家里忙碌的间隙看了看手机,网上多了好多疫情新闻报道。作为一个新闻人,直觉告诉她这个事情恐怕不简单。她想,本打算春节假期停发的微信公众号——“陇南武都发布”肯定是停不了了。正值除夕,好多人都忙着准备过年,肯定顾不上看新闻,“我得把这些消息赶紧发出去,推送到群里,让大家都注意起来。”

由于老家网络不好,电脑不能用,工作没办法开展。李腊梅提出趁着村里封路之前回到城里去。家人说:“这会你们回去,菜也买不到,孩子带上也不安全。先缓几天再去吧。”可她说:“现在疫情防控每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得回去。”就这样,大年初一早上,李腊梅就返回了城里,开始了宣传工作。

其实,早在年前李腊梅就感冒了,加上她患有过敏性鼻炎,所以感冒一直不好,严重的时候耳鸣、剧烈头疼、整夜咳嗽,甚至影响到了她的正常生活。朋友都调侃她说:“你这是得了世纪感冒”。知道有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虽然确定自己没有接触史,但为了放心,一回到城里,她便去医院做了肺部CT,确定没问题后赶紧买了中药,回家一边隔离,一边工作。她对自己说:“我要赶紧好起来,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疫情防疫宣传工作中去。”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在家里上班,却因为特殊时期的工作,让她变得比平时上班更加忙碌。从初一至今,她每天的活动范围就是卧室靠窗的那张电脑桌,每天的生活不是在编辑微信,就是在写新闻稿。

微信编辑工作和新闻稿件采写都是特别费脑的活,找素材、构思、整合,还要抢抓时效性。很多时候,不管她在吃饭还是在睡觉,只要发现有好的素材或者有必要让大家知道的信息,她总是第一时间打开电脑,编辑好,然后转发到群里。“关键时刻,我们就是应该有更多的担当,能让关注我们信息的群众第一时间了解疫情走向、了解全民防控动态,让大家安心居家的同时做好防护措施。”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新闻敏锐性和使命感,由“陇南武都发布”公众号发布的《辟谣丨“武都全城红灯”和“同一个车厢里有30个人在武都下车……”是不实信息!》以及《你是密切接触者吗?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快来查!》等多条信息都获得了几万+的阅读量。而这些信息的编辑推送时间,都是凌晨。

“自查密切接触史的这条微信发出去我转发了所有的群。收到了好多人的感谢,都说来得太及时了。能让大家认可这份努力,我就很欣慰。好像又充满了能量,让我更加有信心继续为大家做好宣传服务。”李腊梅说。

参加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以来,李腊梅累计编辑发布微信近百条、发稿100余条。其中《陇南武都:党员服务队田间助春耕》、《陇南武都:复工加把劲、防控不松劲》、《陇南武都:防疫生产两不误》、《甘肃陇南:夫妻并肩上“疫”线》等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网、新甘肃客户端等多家重点媒体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

14.迎五四 颂青春 展现中国梦范文 篇十四

如果历史没有清晰地记录下中华民族一路的艰辛坎坷,中国梦也许不会如此鲜明而有力的出现在这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最明显的特征,然而,却并不影响中国人的逐梦之旅。

中国人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只要日子安定,吃饱穿暖,即使这样,也是一种奢侈。近代中国硝烟弥漫,国土满目疮痍,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人民苦不堪言,水深火热。那时的中国饱受欺凌又无计可施,所以的挣扎和反抗被湮没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中国人民敢怒不敢言。这种煎熬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渐有好转,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于让中国人民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后来,一代一代的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逐渐走上富强的道路,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生活安定,中国,已经越来越好!

我也有个中国梦,无关道义,无关信仰,仅仅是从心底发出的渴望。我希望家庭和谐,家人朋友健康快乐,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是在国家和谐安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并且,为了能为家人遮风挡雨,为了守护我所爱的家,我会付出努力。我的中国梦很简单,却又不简单,多少人是用一辈子去实现这个梦想。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它,我知道我总会做到的,或迟,或早。

15.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十五

记者为什么要讲故事? 是因为故事能吸引人, 故事有离奇曲折和扣人心弦的情节, 跌宕起伏, 生动感人, 加之有令人难忘的细节, 既有连贯性, 又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 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 报纸用讲真实性故事的方法写新闻更能打动读者, 讲故事力求使人物有血有肉, 让事件生动活泼, 比讲道理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如何才能把故事讲好呢? 从这篇获奖作品来看, 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一, 要有一个“勾人”的题目。

大家历来重视文章标题的制作, 中国古语说:“题好一半文”。 传媒界有人提出“五步三秒”, 即是指摆在报摊上的报纸, 在一瞬间吸引住读者的目光, 进而使读者决定掏钱买这张报纸。 有研究认为, 大多数读者打开报纸都是先浏览文章的标题, 才决定看哪篇报道的全篇内容。 可见标题制作得精彩生动, 对于吸引读者至关重要。 这篇通讯的标题采用的是悬念式标题。 悬念式标题就是像说书人一样, 先卖一个关子。 悬念, 调动起读者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 为了增强感染力, 在制作标题时, 对有些事的主人或原因、 结果不直接点明, 而是利用巧妙手段, 先给读者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疑团, 调动起紧张心理, 催促读者往下看。 《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这则标题, 无疑对读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老红军是谁? 他的三个兵和老红军是什么关系? 他们有些什么样的事迹为众人所不知? 这个故事在题目上就先卖了一个又一个关子, 吸引读者往下阅读全文、听作者讲这个故事以解心中的疑团。

第二, 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一个记者必须要用导语引起读者和编辑的注意……无论涉及哪种体裁, 这一原则都是相同的。 第一个字、第一个短语、第一个段落至关重要。 ”这是美国作家、自由撰稿人罗伯特·奈特说的。 在西方的新闻培训中, 下功夫最多的, 就是讲述导语的写法。 而我们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往往不够精心, 结果是把重要的新闻事实湮没于芜杂的材料当中。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教授, 曾就中国新闻缺少导语的现状进行了批评。 他说, 我们有些记者不会写作新闻导语, 把不是导语的写进了导语, 无导语最终埋葬了中国的主流声音。

无精彩开头的故事, 无疑是不会有人愿意读下去、听下去的。 这篇通讯的开头, 写得是精彩的。 如文中写道:

12 月3 日, 记者来到家住鞍山军分区干休所的老红军余新元家。 走进客厅, 一幅雷锋的照片出现在眼前, 雷锋的嘴角挂着微笑, 像是在和我们打招呼。“我就是余新元! ”犹如洪钟响过, 一双大手捂住了记者的手。 落座后, 记者同余老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 亲热地唠了起来。

短短的一段现场描写, 从侧面刻画出老红军的事迹一定与雷锋有着紧密的关系, 也看出这位老红军的健康体魄及对人热情、谦和的风采。

第三, 要用直接引语来增强故事主题的鲜活性和深刻性。

西方新闻作品讲究引语的使用, 对直接引语的使用最为重视, 能让读者感觉“听到”了当事人说的话, 增强可信度。 同时, 直接引语也改变了文章的行文结构, 使文章行文富于变化。 当然, 使用更富有个性的引语效果更佳。 这篇通讯在运用引语讲故事上是成功的。 全文一共运用了7 句直接引语讲述了4个人的故事。 全篇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展开, 将描写变成了讲述, 阅读成了聆听, 使读者能够真正享受阅读。 主人公的自述语言质朴, 饱含深情。 对余老神情的描写简单明了、意味深长。 “对话里的对话”笔法细腻连贯, 真实可信。 主人公讲自己轻描淡写, 话雷锋、郭明义有哭有笑, 讲老儿子神情严肃, 充满张力的描述将红军精神刻到了余老的骨子里, 真实地反映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

正如中央军委原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和全军英模大会上, 曾两次接见老红军、 通讯的主人公余新元时夸赞他说的:“你真了不起! ”这篇通讯以独特的视角, 运用直接引语讲述了余老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奋勇杀敌, 和平时期送“两代雷锋”当兵, 几十年如一日传播雷锋精神的传奇经历, 其通讯主题鲜明重大, 新闻价值高。 报道见报后, 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百万网民或通过微博、论坛表达对余老的敬意, 或登录雷锋微博、网站表态要向余老学习, 数十家企事业单位邀请他作报告。 沈阳军区《前进报》对这篇通讯全文转载, 沈阳军区政工网、 雷锋纪念馆网站和雷锋微博等新兴媒体组织专题报道, 对余老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篇幅、 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宣传, 学习余老先进事迹的热度在军内外日渐升高。 3 月5 日, 在沈阳军区纪念学雷锋活动50 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 他被授予金质“学雷锋荣誉章”。 可见, 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第四, 要讲得富有情感。

白居易说:“未成曲调先有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于是在自己心中重新唤起这种感情, 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现出来。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 ”吴冠中说:“艺术是疯狂的感情事业。 艺之高低系于情之真伪。 ”由此可见, “情”是人的一种社会生理本能, 是一种历史沉淀的结果, 是一种社会文化构成的必然。 而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情表现”, “最高的艺术境界是对情感的审美表达”。

情到深处方感人。 作者所讲的故事要能感动人, 就必须富有情感。 这篇通讯在以情动人方面是成功的。 如文中写的:

△“1936 年10 月, 红军来到会宁, 会宁离我家不远。 毛主席也来了, 他讲话我去听过, 好多话我没大听懂, 但他说红军是咱穷人的队伍, 这句话我听懂了。 所以, 我把放羊的鞭子一扔, 当了兵。 那时, 我差一个月满13 岁。 ”

△余老流着眼泪谈了送雷锋当兵的经过。

△有一天改善伙食吃菜包子, 我问雷锋, 你当兵爸妈同意吗? 雷锋把刚咬了两口的菜包子放下了, 眼里全是泪水。 雷锋是最后一个穿上军装的, 那天他可高兴了。 他对我和老伴说, 首长, 让我叫你一声爸爸吧! 阿姨, 让我叫你一声妈妈吧! 走那天, 我老伴给他买了背心、裤衩、毛巾, 一直把他送到车站, 嘱咐说, “小雷子啊, 阿姨希望你到部队好好干, 当毛主席的好战士。 ”

“ 雷锋牺牲的消息我是在 《 前进报 》 上看到的。我老伴把报纸递给我, 流着泪说: ‘ 咱那儿子走了! ’想到雷锋和我们全家相处的日子, 想到跟雷锋经历的那些往事, 我们全家人都哭了, 连中午饭都没吃……”

△余老笑着谈起了送郭明义当兵的经过。

△老儿子对我说, “老爹, 我最后一次求你, 找人说句话, 让我进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公安分局”。 我摇摇头。 结果, 老儿子被分到鞍山郊区一个分局, 当上了一名侦查员。 你知道干这行很危险, 我天天担心。

△告别余老时, 余老和记者来了个拥抱。 他把脸贴在我的脸上, 紧紧的、紧紧的, 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通过上面讲述的余新元当年参加红军时的激情, 与雷锋、郭明义及小儿子的战友情、父子情, 还有与记者的同志情, 通讯的主题思想———余老对红军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四位不同时代英雄的人格魅力便跃然纸上, 并融入读者的心灵, 让人觉得震撼。

16.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十六

来自江心洲街道洲岛家园社区的一位热心党员志愿者、百姓名嘴,他叫钱扬波,是一位退休老教师,今年已经70岁了,他退休不褪色,一直为社区发挥余热。在这次严峻的疫情防控期间,他不惧风险,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加入社区“好帮手”银发志愿服务队,利用自身过硬的文化功底,为社区编印疫情简报、配发后勤防疫物资。在工作中,他处处发挥一名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讲党性、顾大局。在编印简报中,他注重收集和梳理社区防疫工作中的经验做法,积极宣传上级相关决策部署以及社区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动故事。截止目前,已为社区连续编印了23期工作简报,个人还创作了《白衣天使赞》、《江心洲梅赞》等朗诵作品,他的原创作品让党员群众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广受欢迎。

义务服务之余,他还充分利用老朋友、老街坊等熟人资源,对辖区群众开展思想引导和文明劝导,积极为居民群众发放一封信、开展小喇叭流动宣讲等有效形式,广而告之居民群众加强自身防护,尽量不出门,出门戴口罩,赢得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在辖区党员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月上旬,一辆红十字会采血车停在了江心洲街道白鹭社区办公院内。早在2天前,白鹭社区党总支就开始动员社区在职党员用献血这样一个特殊方式为疫情防控做些贡献。大家听到这个提议后纷纷响应。考虑到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继续,大家都要坚守岗位,经过商议,社区干脆协调了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直接将采血车请进了社区。白鹭社区党总支书记薛训慧第一个带头献血,他说:“在这个特殊时期,献点血是我们社区党员应尽的义务。在他的带领下,社区20多位党员及工作人员全部参加献血。在紧张而繁重的疫情期间,白鹭社区在职党员一日无休,冲锋在前、甘于奉献,且用这样一个最朴实、最平凡的举动诠释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洲岛的抗疫故事中,还有巾帼抗疫玫瑰、年轻社工夫妻、爱心人士捐赠抗疫物资、老中青勤务连等等,这些平凡而感动的故事就发生在党员群众身边,江心洲用最真实的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感染着每一名党员干部。青年党员小黄表示,聆听了这些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让我们在思想和心灵深处受到了鼓舞和激励、深受启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场党员冬训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据了解,江心洲街道早在春节前就启动了冬训工作,通过动员部署会表彰了一批“学习强国”标兵、“洲岛新风”理论宣讲百姓名嘴,通过典型选树和示范引导,形成了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注重把冬训与推动年度各项工作开局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紧密融合,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洲岛新风”理论宣讲之家、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广场以及电梯楼道海报、电子屏、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平台载体,采取宣传展示、集中学习、分层宣讲、座谈交流等形式,积极运用理论中心组学习、党员个人自主学习、送学上门、党小组学习讨论以及知识竞赛、演讲朗诵、展演观影等不同方式,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将冬训学习效果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 收看“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观后感心得精选

★ 观看“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心得体会

★ 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观后感心得体会

★ 弘扬抗疫精神演讲稿

★ 抗疫精神

★ 弘扬好抗疫英雄事迹精神心得体会

★ 新时代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 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意义论文

★ 关于抗疫精神话题作文

17.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 篇十七

四万两千个天使,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看着他们柔弱的身影、斑驳的双手,听着他们幸福的呐喊,我们为他们哭泣过,我们为他们开心过,我们更为他们祝福祈祷过,是他们替14亿中国人民承担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让美丽的樱花在江城绽放出最美的颜色。因为他们,我们才懂得:有些事,经历了才会知道。

经历了生死,才知道什么是生命。守护生命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责任。只是白衣战士们并非总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他们心中也因此常留下无尽的悲伤与遗憾。他们总觉得自己如果做得再多一点,也许病人就不会离开这个世界、也许病人就可以少一点点的痛苦。生与死的距离,是世间最遥远的距离。“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一旦死亡,那么就再也见不到亲人、朋友,再也没法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一则视频中,病人觉得水太热想等一会儿喝,但是当医生回过头来,病人已经没了呼吸,医生陷入崩溃与绝望,一个生命就这么悄然陨落,再也没法对着世界微笑。其实他们自身也面临生死的考验,疫情以来已至少59名医务工作者逝世,生命是如此沉重,但他们依然选择守护。

经历了分别,才知道什么是爱情。我们在机场看到分别、我们在车站听到离歌,我们在电话里听到思念。“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他们相拥而泣,他们依依惜别,他们留下最美的许诺——“等你回来,我们就结婚吧”“你平安回来,我就承担一年家务”。是啊,想念一个人是酸楚而又无助的,日日的守候、夜夜的思念。于是他们选择隔空拥抱,于是他们隔着玻璃去接吻,于是他们用最洪亮的声音喊出喜欢。没有人参与的婚礼却收到了世间最多的祝福,与君牵手之人正是守护家国之人,这样的他/她必定能从青丝走到白发。“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一个人选择支援抗疫一线,一个人选择在家看顾家庭,他们让我们看到爱情的甜美。

上一篇:田东县教育系统软环境建设年活动方案下一篇:《搭一搭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