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2024-11-26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10篇)

1.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一

农村经济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经济改革发展问题对策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沔渡镇,位于炎陵县东部,东邻江西省井冈市睦村乡,南抵石洲乡,西北与霞阳镇相连,北与茶陵县桃坑乡交界。S321线、炎睦高速,衡茶吉铁路穿越全境,距炎陵县城15公里,全镇面积125.8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3806户,14685口人,耕地

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区位、交通、人文等优势,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大镇、新型工业强镇、商贸集散重镇、环境优美城镇”的目标,提出并适时完善了“农业富民、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发展战略,突出狠抓了开放项目、特色产业、环境建设、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镇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该镇工业发展迅速,引进华盛化工、华丰化工、九星化工等多家企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全镇共完成笋竹林开发2420亩,油茶林1170的改造;基础设施完备,境内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3座;有1万伏和3.5万伏供电专网二条,基本满足现在企业的电力供应;移动通讯网络、有线电视覆盖全镇;交通条件便利,炎睦高速在镇区设置互通口,衡茶吉铁路在沔渡境内设置会让站。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镇学校2所,在校学生131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毕业率96.4%,拥有中心卫生院1处,村级医疗卫生室13个。2009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土地问题。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随着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农村土地逐渐减少;二是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而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使农民越来越珍惜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另一方面,农村法中对于规模使用土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土地如何进行流转没有确定性文字要求,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受群众恶意刁难,哄抬地价影响,产业很难形成规模。

2、人才问题。受近年来国家靠投资拉动影响,农村劳务输出占农村总收的比重屡创新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明显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劳动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非农行业就业的程度。同时现在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 1

壮,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由于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3、基础设施问题。该镇农业耕地总面积1.7万亩,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企业占地已经不足1.5万亩,比较平整的土地不足1万亩,但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总计不到3000亩,造成发展农业产业动力不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4、资金问题。发展现代农业,要以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为基础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户没有过多储蓄存款,因此在发展笋竹林深加工等产业过程中,启动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特别是在农村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部门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受金融部门政策限制,农民需要发展资金必须通过抵压担保才能获得,这样使得大部分农户无法获取,资金短缺。目前该镇群众小额贷款额度为每户3000元,最大限度为10000元左右,没有抵压,很难贷出大额度贷款,压抑了群众贷款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5、增收问题。目前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大体保持在3500左右,增长速度在4%左右,增长速度缓慢;在结构上,笋竹林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自然种植业占收入的8%,而51%的收入还是依靠劳务收入。作为农民,按照正常比例计算,农业收入应该占总收入的70-80%,而现在我镇农民的主要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9%,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的乡镇来讲,与其正常比例还有20—30%的差距。农村是一个庞大的“露天工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民是“靠天讨吃”。目前,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

6、市场问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的束缚,分散经营的农户无论在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上都非常小。同时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7、干群矛盾问题。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干部和群众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农村政策法规执行不力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与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农村水、电、路、通信、有线电视、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一

时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部分群众对政府有埋怨情绪。二是干部依法行政的气候和效果不好。一些任务的落实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工资和奖金,在思想工作无效时,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措施,以致激化了干群矛盾。三是少数群众法制意识不强,讲权力多,讲义务少。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思想政治工作没跟上,农民的集体观念大大削弱,甚至产生“土地分到户,不要党支部;村村讲民主,不要乡政府”的错误认识。四是少数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群众不信任。基层干部素质较差,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态度粗暴,少数干部为政不廉,甚至贪赃枉法,群众十分反感。

二、对今后农村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目标。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增收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建议:

(一)逐步落实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国家政策,大力改善农业发展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立足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经济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和新农村建设中统筹考虑,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价格、质量等问题的监管力度,从而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确保农民增产增目建设资金,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搞好农村水、电、路、通讯、医疗等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吸收外来资金的硬环境。三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培训,培育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农民,使之成为适应市场所需的劳动者。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

当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依然不充分,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外出务工信息不灵,缺乏对劳务市场用工信息的了解;二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不高,就业受到各种限制;三是本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对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四是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一是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能人兴办各种类型的个体私营企业和组织,彻底打破所有制界限,对现有乡镇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所有制改造,经营方式实行多元化,提高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三是要继续

积极发展劳务输出。政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最快的富民产业来办,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针对劳务经济发展中收。二是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的问题,建议采取成立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办事机构,从组织上保障农民工利益,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劳动管理机制,加强农民工法律意识培训。四是鼓励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发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商贩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活动,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带动能力,使更多的农民增加收入。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影响很大,有些是管理不善造成的,有些是要在发展中解决的,但有些是制度不健全引起的。为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一是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落实力度。对农村土地承包情况要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工作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违规违法行为。要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稳定承包关系,并坚持承包期限30年不变的政策,确权、确地到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赋予农民长期而又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落实村民自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基层调解调处纠纷的能力。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二轮延包政策,及时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三是推行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方式,认真研究克服人地矛盾的对策。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签证、登记制度,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快农村市场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沔渡镇2010年笋竹林总量达到1500吨,而产品的80%左右销售渠道走的是依靠客商外运。本地销售还不到20%,这说明我们的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此,农产品价格总是呈现出不稳定甚至很低的现状,还不能形成稳定一方的笋竹林主导价格体系,下步应该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努力同全国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联盟,建设能够吸引全县仍至周边省县市的笋竹林加工企业,从而改变笋竹林受周边边市场价格影响现状,形成自己的笋竹林主导价格,使笋竹林价格像大米价格那样平稳。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一是要继续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展专项整治,特别要针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如食品、药品、农资、住房等。二是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加快建设商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管系统,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相关商品制造企业诚信经营,为城乡群众营造放心的市场环境。

(五)解决发展资金制约

政府要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省市县要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农业贷款支持力度。一是要在贷款支持总量上要进一步增加,扩大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贷款额度。

二是要在贷款利率上给予政策倾斜,政府对农业贷款给予适当的补贴。三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资金,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市场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把农村干部、涉农部门的主要精力用到为农村跑资金、跑项目上来。四是加大金融资本投入。要改变农村金融投资中的非农偏好行为,引导农村银信部门面向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积极稳妥地搞好农贷服务,增加农贷总量,为农村、农业发展“输血”。

(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工作重点从解决想不想干事和能不能干事的问题。主要途径通过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培养鱼水情深的政治感情。要求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着富民、爱民、亲民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努力形成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二是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动员广大干部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树立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观念。努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实现永续发展;在克服狭隘的开放发展思想中确立开明的开放发展观念,培养世界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推动发展由内源型经济增长向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共同增长转变;在克服常规发展思想中确立创新发展观念,走出发展就是拼资源、拼能耗的传统发展误区,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增强广大干部的发展能力。干部是带领群众前进的火车头,提高干部素质是解放思想的关键。要通过加强培训、开展活动、完善制度等多种有效形式,不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积极引导大家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培养干部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

参考文献:

1、炎陵年鉴——炎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徐祥临: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N];中国信息报

3、密大兴,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政策研究

4、许绍良,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北企业

5、孟涛,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J],新科教

2.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二

一、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消费水平低下。

从调查看, 约15%的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 而85%的农村家庭靠副业和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 大部分农民打工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和技术技能的缺陷, 收入低而不稳定。2009年威信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32.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847.53元, 只占城镇居民43.59%。除去生产、生活、教育等花销, 几乎所剩无几。农民增收渠道较少, 增收幅度不大, 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满足食物消费、农业生产, 解决日常衣、食、住、行的问题。

2. 消费结构不太合理。

2009年, 威信县农民生产费用支出占农民现金支出的27.63%;食品消费支出占现金支出的29.57%;农村医保的实现, 使农民在医疗卫生上的现金支出从2006年到2009年下降4.35%, 但农民教育支出却在2006年至2009年猛增了54%之多, 其他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只占较小的一部分, 说明农村居民除了生存方面的支出外, 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较大。

3. 消费环境不尽如人意, 减弱了农民消费热情。

一方面是硬环境差, 如医疗卫生条件, 教育和水电设施落后等, 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农村“问题商品”泛滥, 如日用品、药品、保健品、建材产品等假冒伪劣商品比比皆是, 严重影响了农村消费行为的进一步延伸, 农村消费者法律知识欠缺, 维权意识不强。据调查, 95%的农村消费者购买假货后不知或不敢维权投诉, 只会自认倒霉, 消费者为了躲避“消费陷阱”, 不敢消费, 不愿消费。

4. 农村婚丧秒嫁娶陋习约束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

近几年来, 人情消费已开始成为凝固农民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重要手段, 也成了农民家庭新的沉重负担。一些红白事、人情礼的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以我所调查的柏香村为例做初步估算, 农村男青年结婚, 彩礼最少得1万元, 加上翻盖装修房屋、置办家电首饰、摆酒席等费用, 每家都得至少6至7万元。而办丧事则更为铺张,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鼓乐喧天, 送葬品成串扎堆。很多村民反映人情礼已成为一种负担, 但又很无奈。

二、开拓该县农村消费市场的建议和对策

1.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从而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当前, 一要解决农产品收购问题, 抑制农产品价格下降, 农资价格过快增长, 保证农民增产也能增收。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有效投入,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引导农民面向市场, 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要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发挥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当地村民反映许多田地在山坡上, 基础设施较落后, 好多田地都是靠天收粮。另外, 当地农村虽然有通往县城的公路, 但崎岖不平的村庄道路仍然是阻碍农民出行的主要问题之一。当地政府若能够及时增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将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

2. 市场建设和基础设施要配套。

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批发市场, 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 集中本地农产品, 形成以城镇为中心, 以专业批发, 以农村集贸市场为依托的辐射网络。另一方面加速培养土地、人才、金融、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 提高农业市场的应变能力。商家应采取多种方式, 提高农民的消费意识和购买欲望。农村大件物品也应送货上门, 做好售后服务。增设农机、家电维修服务网点, 以解决农民购买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打假力度, 在农村增设消费者投诉网点, 切实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 为农村市场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企业要面向农村, 研究农村,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要针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 为农民生产更多符合其消费需求的产品。

3. 龙头牵动增收。

位于威信县庙沟乡宗家坳村威信县红锦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玉石蚕基地和威信县富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威信县的大企业, 且发展了天台山溶洞、大雪山、小三峡等旅游景点。虽然这些企业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务工的机会, 但目前仍没有起到龙头企业的作用, 未能很好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对此, 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龙头企业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的通道, 形成“订单农业”和“公司加农户”模式, 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 连小家成大家, 变小规模为大规模, 带动种、养、加, 畅通产、供、销, 从而帮助农民化解市场风险。

4. 告别陋习, 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

要大力开展广泛深入的移风易俗活动, 通过典型个案的剖析, 组织道德评议, 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健康、卫生和节俭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消费观, 革除赌博和迷信、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消费方式, 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在婚嫁丧事方面可由村两委牵头, 每年举行一次集体婚礼, 提倡婚事简办, 移风易俗。在农村丧葬事物的处理上, 可提倡以追悼会的形式进行。现在一些村子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来处理村民红白事, 成效很好, 值得借鉴。

5. 在农村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生源地商业性助学贷款, 加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拓。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 对开办农业保险项目的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补贴, 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中国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三农中国, 2008 (5) .

3.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体育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育改革就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体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综观农村初中体育不难发现,体育在整个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进行浅显的议论。

一、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观念的落后

文化课程一般只具备德、智、美等三项功能,体育学科是一项兼顾德、智、美、体及增强体魄等多功能的学科,因此,其社会价值是其他文化课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多数人眼中,甚至包括部分领导者,都将体育仅仅视为玩乐、放松的项目,而没能从国民素质的高度及深度去估量体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另外,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广大村镇的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将高考分数作为孩子学习中追寻的终极目标,将一切与分数不直接挂钩的学科项目都视为边缘学科,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对体育的忽视,这些落后的观念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息息相关,致使体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另外,受这种观念的牵制,对学校体育项目上的决策、管理以及后续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力。除了家长和校方,体育教师往往也容易忽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自身对体育课程越来越懈怠,致使身体素质、体育技能等徘徊不前,进而导致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2.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

由于受到经济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备等硬件障碍。例如,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首先面临场地不足的状况,且体育课安排时间比较集中,多个班级共同上体育课就面临场地紧缺的问题,加之大部分体育器材年久失修、使用率很低,这成为了体育课程开展的主要绊脚石。即便是极易开展的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也因为多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而全校只有一两个场地而使很多班级不得不进行自由活动,使体育教学不能正常实施。另外,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综观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不难发现,多数体育教师专业都不对口,从专门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人数很少,因此缺乏对体育课程的科学规划,从而使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越发艰难。

3.教学形式单一

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禁锢,一般体育课程都分为四段式,即开始-准备-基本活动-结束。这种组织形式呆板的单一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效培养,致使一些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的学生也在长此以往的枯燥模式中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甚至慢慢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另外,多数农村初中体育课呈现课程开始教师就安排学生绕着操场跑圈的模式,跑完三四圈后大汗淋漓的学生会从教师手中得到一个足球或篮球,接下来就是自由活动时间,曾有一句话描述农村体育课程:“上课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这简短的话语生动描述了农村初中体育课程现状。

二、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1.更新观念

提高对农村初中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要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生发展过程中以及今后人生路上的重要性。针对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等特点,不能以单一形式向他们灌输某一课程,而是要以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达到舆论宣传的作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体育锻炼对他们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改变学生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家长观念的转变,使农村家长不再以孩子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其整体素质,让他们认识到城市初中教育中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唯有体育教学与文化课程齐头并进,孩子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尉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例如,为家长列举学生今后发展中的实例,如步入大学校园后,学生成绩的好坏仅作为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需要体育等多彩的项目来共同充盈,如若过于忽视初中体育教学,则会造成学生除学习以外无法将自身真正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与此同时,校方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上面我们提及,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受到资金限制,因此不会花大手笔投注于体育场地,或是购买与城市中学同等配备的体育器材,只能依照自身条件,按需求逐渐地补充并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由于受到体育教学场地面积和体育器材数量的限制,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基本成为了“自由活动”的代名词。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设置编排体育课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达到体育教学目标。例如篮球场地就可以一场多用,这个场地不仅可以教授篮球,更能充分利用球场的边线、端线以及三分线进行往返跑、短距离跑和弯道跑的训练。另外,由于农村中学面积有限,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足球场地,此时篮球场地也可以用来教授足球,篮球场地面积相对狭小,可以适当减少队员人数,举行5人或7人的比赛,这种一场多用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的兴趣,还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设施短缺这一问题。另外,要提高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水平,教学师资力量的加强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校方和相关领导要加大对专业体育人才引进的力度,关心体育老师的生活、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之将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农村体育教育工作中。

3.创新教学

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越发失去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努力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不仅要参与课程,更要享受课程、乐在其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打破定式思维,将体育课程趣味化,如教师可以安排竞技性地接力跑比赛,制作简单的教学用具——接力棒,根据学生自身状况教师将全班同学进行有效分组,并由学生自荐、组内推荐或教师组织分组,这不仅有利于全员参加到体育课程中,更能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发散思维,创造适合他们的新赛制,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能使体育课程的精髓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总结

体育试国民综合素质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教学视为重要的一环,从全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来评判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工作现状,要抓住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掌握发展规律,制定适合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方略,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就必将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曹建勇.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13(5).

4.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四

摘要: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一政策背景下,以及相当长期内土地还将承载社会保障功能这一基本国情条件下,通过创新机制,规模化、规范化流转土地,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分析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土地流转不仅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巩固和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而且解决了农村土地利用中的人地矛盾,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然而,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农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

我国目前对征地中“公共利益”概念缺乏严格界定,导致征地中公益性建设用地和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分,征地范围模糊不清,滥征乱占耕地现象大量发生。全国仅开发区规划面积就达3.5万平方公里,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2000年~2005年全国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面积为1549.65万亩。而通过征地带来的丰厚利益,也促使了土地征用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征地过程中的农民利益不断受损。

(二)农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

依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补偿和对农民的安置总计为该耕地征地前三年平均产值的10~15倍,最多不超过30倍。在土地收益分配时所获得的收益大小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农民只得到土地收益的5%~10%,村集体得到25%~30%,村级以上及其他部门得到土地收益的60%~70%,按这个标准,对农民补偿虽然具有地区差异,但以现金形式补偿的通常都在每亩1.5万~3.5万元之间,加之分配机制缺乏有效的约束,有些地区农民得到的安置补偿低于最低标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极低的补偿割断了农民与土地的联系,使农民不得不面临新的生计和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农地流转市场交易产权边界的模糊性

农地流转市场上交易的对象主要为各类农地产权。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现实中已经入市交易的各类农地产权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权边界的模糊性问题,产权边界的模糊性导致产权市场交易的摩擦费用增加,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加大,从而阻碍了农地产权交易的实现。

(四)农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的支持

农地流转必然形成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等多元利益主体。但在实际中,这种利益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不明确的,或者是松散的。一是农地流转中的法律关系不明确。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一部分是向农户的亲朋好友流转,或者抛荒后由村干部委托别人或自己代为受让。流转中的“依法”成分很少,没有法定的程序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流转合同,因此,显得相当松散和脆弱。二是农地流转的责权利不落实。由于农地流转不

具备合法效力,流转双方的责权利很难明确,包括流转后的使用权限、农地保护、转让费率等方面都没有得到确认,流转双方的责权利关系非常混乱和零散脆弱,导致土地流转纠纷不断。

(五)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体系有待健全。

农村土地流转平台未建立,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不利于土地的有效及时流转。并且没有专业的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缺乏金融服务支持。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一)思想认识错位。各级政府和部门普遍把经营权流转当成流转主体的经济行为,没有认识到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以致管理决策层对有利的模式不加以鼓励和推广,对不利的模式不加以批判和限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以致基层干部在实践中表现为重视引进企业、业主而不重视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以致一些干部群众在对待股份合作态度上,把它等同于第一次合作化中的“归大堆”、“吃大锅饭”,谈合色变。

(二)政策法规错位。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仅限于“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的合作,即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合作,对农民在土地生产资料领域开展的股份合作缺乏相应规定和政策支持。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到限制。《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入“用益物权”,但同为“用益物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后,使用权人有权将其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而《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担保法》均规定不能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法》虽规定经营权可以入股,但相关政策规定不能折资作为资本金。三是后续政策不配套。中央提出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后,没有像在《土地承包法》中那样作出“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类似规定,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很长或无限期流转,势必影响今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执行。四是土地流转受相关政策制约。《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规模流转者多发展比较效益高的林果业甚至非农产业,该《条例》在实践中必然成为反对流转者的政策武器。

(三)管理服务错位。县、乡镇管理机构力量薄弱,人员编制受限制,流转过程中没有相应人员进行管理指导;过去建立的农村承包合同管理、纠纷处理机构陷于瘫痪。

三、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对策

(一)弱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搞活农地使用权

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为土地集体所有。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而现行集体所有权往往造成上级所有者的身份侵蚀农民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各种摊派收费往往使农民负担过重,集体内成员的人人所有造成土地细碎化。要实行农民永包制,集体只行使有限的几种权利,这些权利仅限于:向土地承包的农民收取少量的承包费,其他的处置权、使用权、占有权皆虚化掉。

农民的永久土地使用权包括从弱化的集体所有权转化而来的实际占有权、直接使用权、经营权、部分收益权和有限处置权。在不改变原出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组织登记备

案,可以对土地使用权出售、交换、继承、抵押等。国家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受侵犯,集体组织不得随意收回农民使用的土地。

(二)改革征地制度,明确征地范围

1.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对政府动用征地权的项目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制,将土地征用真正限定在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上,缩小政府征地的范围,控制土地的征用规模,从根本上摒弃侵犯农民财产权的非公共利益目的的征地行为。

2.从法律上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所有权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集体土地可以上市流转。土地使用者可以不再仅仅依赖国有土地,使用土地的公司、企业、房地产经营者可以直接与土地所有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交易,真正由市场来调节土地的供求平衡,这一制度安排,一方面从制度上保证了农民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分享土地非农化后的级差收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另一方面,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者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由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大量减少土地用途变更的中间环节,降低被征土地的闲置率,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完善农地流转的收益分配机制

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征地补偿费不能再简单地以被征地的年产值作为补偿依据,要在确定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土地价格不仅要考虑区位、市场供求、当地发展水平和转用后的收益等市场因素,还要考虑由于农地转成非农用地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和土地因规模变小而降低的价值。因此,可以借鉴国有建设用地地价评估技术手段,根据被征地在土地市场中的供地价格,合理测算出区域平均土地取得成本,再以该成本结合被征地的区位、环境等个别因素差异最终确定被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四)建立和规范农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

1.对于农用土地转为农用土地的情况,应规范以下内容:

(1)农用土地承包:即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经乡(镇)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将农地有偿承包给农民个人或农业联营组织进行农业性生产活动,并由承包者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及土地管理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土地租金和管理费。

(2)农用土地转包: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有偿转让给他人进行农业性生产活动,并转由他人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和转让管理费。

(3)农用土地出租: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出租给他人耕种,并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和出租管理费。

(4)农用土地入股:承包者将承包的农地经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以股份形式向农业性联营组织或农业性生产企业入股,参加收益分红并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按股交纳土地租金和土地管理费。

2.对于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的(不包括国家征用土地的情况)情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确认和规范:

(1)农民自己农转非:农民自己将承包的土地转变为非农用地的,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向财政部门交纳耕

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2)转让给他人农转非: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农地有偿转让给他人改变为非农业用地的,由转让方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管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受让方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3)出租给他人农转非:农民将承包的土地出租给他人改变为非农业用地,并由出租方向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承租方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要开垦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农田,无能力开垦的,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4)农转非土地入股:农民自己将承包的农地以股份形式入股参加其他集体经营组织进行非农业性经营活动的,由入股者向当地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土地管理部门交纳土地租金、转地费和管理费。是耕地的,由经营组织向财政部门交纳耕地占用税;是农田保护区的,由经营组织除交纳耕地占用税外,还需要向土地管理部门交纳造地费,由土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垦。

(五)为农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出路。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提高农村非农文化水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二是重新构建城市化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载体。三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开发,形成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机制。

2.制定农地流转的操作规程。一是实行村务公开。农用土地流转的有关事项,要经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讨论同意方能进行农用土地的流转。二是提出申请。需要使用农地的一方,向乡镇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交农地流转中的双方所签定的合同。在农地流转中的双方必须签定合同,合同中必须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经营期限及土地经营用途等条款。三是审批。土地管理部门从土地的规划、开发单位、开发项目等方面科学作出批准或不批准决定,若批准后,办理农用土地变更登记。

3.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通过设定农村就业保险和农村人口养老保险来实现对农地福利保障功能的替代。保险要面向全部村民,基金来自社区向承租土地的村民收取的地租基金,专款专用,可存入银行,也可委托专门的机构管理和运作,社区土地所有权主体负责福利申请人的资格认定,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参考文献:

[1]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李明秋.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3]姜缅.《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营管理,2006(03)

[4]张元浩等.《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现存问题及其制度完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7)

5.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近年来我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递增两个文明建设迈开了新步伐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从物质层面来看 我村农村社会总产值由2000年到2006年增长180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增加1200元增长200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村村民素质显著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增加150人增长83.3我村农民人平纯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可用财力的大幅提升是我村逐步迈入小康村的重要标志。在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民纯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素质稳步提高。主要工作做法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员队伍在组织创新中不断增强。一是巩固农村党员活动阵地。主要设施的建设巩固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阵地提供了开展群众活动的场所。二是树立基层先进党员典型。紧密配合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树立引领农村发展、带头致富的党员干部典型。三是规范基层五个基本建设。协助规范农村党组织的“阵地、制度、队伍、活动、保障”等五个基本建设。第二经济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实现飞跃。乡里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是加强涉农政策宣传。2005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为了将文件中一系列的支农扶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宣传好、落实好工作队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调查走访的形式协助村干部把政策宣传到组到户到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清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现状乡里为我村解决村农业浇灌的问题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乡里投资兴建蔬菜大棚投资兴建黄姜基地动员种植地膜花生投资扶持我村水泥管厂、水泥砖厂和金属加工厂三户民营企业。第三农民素质在教育培训中稳固提高。工作队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二是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扶贫重点在于扶智在每年“六.一”前夕向我村小学开展助学捐 赠活动。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村级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投资兴建农村文化站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四乡风文明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全面升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理论、科技、法律、文化“四进家”活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和长期的资金投入。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村级集体收入大致尚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机动地的承包收入但随着新增人口的增加机动地已所剩无几其带来的收入也很少。二是村中集体房屋的出卖和出租收入。三是上级财政转移

支付。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或者缺失大大降低了村集体的权威和力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 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而长远的工程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每个村庄的自力更生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在道路、自来水和新能源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使村级公路和自来水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应看到由于集体经济的萎缩和国家财政一时难以顾及等原因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了供给不足和陈旧老化等现象。此外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村庄的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设施较为缺乏或陈旧农村居民既缺乏诸如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的活动场所也缺乏公共的卫生室、公共浴池、公共厕所、排污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的卫生设施和防火、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这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产、人居环境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三农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农村社会资源闲置。青年人特别是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大多迁入城市致使农村的人才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组织建设对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农民的居所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村中空闲住宅随处可见这会造成了住宅和土地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6.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六

一、责任追究在主观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愿追究。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认为查处所辖范围内违规违纪问题,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连带责任,是损害了单位和地方形象,影响了政绩。还有就是认为某领导干部虽然构成了失职错误,但由于“一贯表现良好、政绩突出”,功过相抵,因而不愿意追究其应承担的纪律责任。从而对责任追究案件视而不见,不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对上级的督办也试图回避,甚至还捂着、掖着。

二是不想追究。责任追究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情况复杂,必须集中精力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而当前有些部门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没有提上平常工作的议事日程,图简单省事,不愿做具体工作,不把各项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各个领导班子成员和各有关部门头上,并建立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导致问题发生时各责任人相互推委,以致认为实施责任追究,费事劳神,搞不好自己还会陷入扯皮是非圈子之中,影响了自身的本职工作,不想去追究。

三是不敢追究。一些领导干部害怕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担当改革开放的“绊脚石”的骂名,对应追究责任的领导干部网开一面;还有的认为实施责任追究得罪人,担心得罪了下级失选票,得罪了同级失和气,得罪了上级掉乌纱;还有一些自身不廉,对下属教育不严、管理不力的领导干部害怕责任追究寻根溯源追究到自己头上,因此对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人不敢追究责任,或充耳不闻,或轻描淡写不痛不痒的批评几句,或干脆直接包庇护短。

二、责任追究在客观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追究主体不明确。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持中央确定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这是多年反腐倡廉实践经验的总结。但这一领导体制由于缺乏强制性的保障措施,在运行上还存在一些缺陷,表现在有的牵头单位和职能部门分工不负责,挂名不干事,工作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造成实际上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由纪检监察机关“独家经营”,导致责任追究的整体合力难以形成,影响整个责任制的落实。

二是政策界限不明确。有些地区和单位在落实责任制追究中注重直接违纪者处分多,而追究领导责任或连带责任少,特别是对集体负责、集体决定的事项,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谁都不负责,导致难以追究个人责任,严重影响了责任制的严肃性。

三是追究手段过于单一。责任追究分为诫勉处罚、组织处理、纪律处分和追究刑事责任四种。但由于前面介绍的追究主体不明确,实施责任追究全部由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各职能部门不能坚持谁司职谁负责追究,涉及几个部门的,追究部门不能牵头协调,其他部门不能做到相互配合。不能根据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行为的类型、程度采取相应追究手段,导致责任追究手段单一。

三、对策和建议

责任追究是责任制灵魂,是贯彻执行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手段和根本保证。只有较好地解决了上述这些问题,才能发挥责任追究的优势,形成综合效应,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一是坚决排除狭隘的本位主义,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荣辱观。既要认清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是政绩;出了问题,态度积极,措施得力,责任追究严肃认真,并能吸取教训着力预防,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防患于未然,这也是政绩。又要认清出了问题,不愿意处理,极力地逃避、回避,既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造成更大的隐患,出现更多的违规违纪行为和消极腐败现象。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承担责任、解决矛盾,才能将坏事变成好事,有利于工作进一步的改进。

二是要转变作风,重点抓好责任追究。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就能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一长远性、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制度的落实,就能推动其他各项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要积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办法”,对责任追究的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进行制度的细化和配套化。把各项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若出现问题,谁负直接责任,谁负间接责任,谁负主要领导及重要领导责任等,都尽量细化,形成一套客观、全面的责任认定办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环环相扣,逐级负责的责任网络。

7.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七

一、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1、农村幼儿园数量稳中有升, 但覆盖面不够

经过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目前农村幼儿园数量持续上升, 基本形成了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 以村 (校) 幼儿园 (班) 为主体, 以灵活多样的学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不过, 仍有相当一部分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 村幼儿园 (班) 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

2、农村幼儿园以民办和学校办为主, 政府办园的比例不足, 且多数办园条件达不到标准

收费合理的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 且只集中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很多乡村幼儿园 (班) 因小学的撤并而解散, 这使一批未经过任何审批、注册, 且无基本办园条件和存在安全卫生隐患的“黑园”应运而生, 一直未得到有效的管治和清理。虽然一些地区新建、扩建了乡镇中心幼儿园, 但幼儿园总体占地面积和建筑设施条件仍未达标, 尤其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远远不足, 设备设施简陋, 图书玩具缺乏, 很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3、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 待遇没保障, 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较低

由于资金匮乏, 无法保证教师得到应有待遇, 因此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园长和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 而在少数有正式编制的农村幼儿教师中, 绝大部分是占中小学的编制;不在编的园长、教师工资基本依靠收取保教费来解决, 而收费的多少取决于就职乡镇的经济发展程度、入园儿童数量、幼儿园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程度等。很多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为解决教师工资问题, 不得不把小学分流的老弱病、素质低、上不了课的教师安排到学前岗位上, 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这些教师如果被裁减, 幼儿教师队伍将出现更大的动荡和空缺。此外, 由于工作强度大, 工资待遇没保障, 农村现有优秀教师资源大量流失, 留下来的也都是学历层次较低, 且没有相关职业资格证, 也没有参加相应的岗前培训。

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对策

1、政府要建立改建、新建、扩建幼儿园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

经济发展好的市 (地) 经费投入以地方为主, 反之中央财政及省级财政占的比例要高, 特别是贫困县, 国家和省政府更应该加大力度投入专项经费, 保障各乡镇尽快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同时当地的示范性幼儿园要承担起帮扶工作, 通过城乡幼儿园结对子或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城乡教师互换等途径提高乡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有园可入, 享受到适宜的早期教育。

2、制定建园标准及质量评估制度

本着安全适用的原则, 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及人口密度等实际情况, 比照国家规定居住用地、千人指标及城乡幼儿园建设标准,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 以近十年适龄儿童入园数量等来制定“农村幼儿园建园标准”、“农村幼儿园管理细则”及“农村幼儿园评估标准”。例如, 遵循幼儿园服务半径的要求.突出就近入园的特点, 建园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幼儿园选址、建园材料的选择需专家论证, 避免出现因自然灾害给幼儿园带来的不安全因素, 或由于建园材料的环保质量, 成为影响幼儿身体健康的隐患。

3、妥善处理好农村幼儿教师的机制问题

在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未落实以前, 可以采用把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纳入到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之中, 评定的指数要向农村幼儿园倾斜。幼儿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要参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标准执行, 公办幼儿教师应与当地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非公办幼儿教师原则上要同工同酬。要尽快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工资、福利保障机制, 确保现有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稳定。

4、建立幼儿教师培训网络

建立省、市、县、乡幼儿教师培训网络, 设专家讲座、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在线答疑等多个平台。鼓励省、市级的示范性幼儿园与乡镇幼儿园结对子, 采取教师和管理人员互换的培养模式, 组织专家、名优及骨干教师定期到县、乡镇、村幼儿园或办班点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探索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 资金来源可参考义务教育的师资培训标准, 逐渐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和保教指导机制。

综上所述,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 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扶持。

摘要: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普及学前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而学前教育又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一站”, 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在我国人口广泛、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的农村中, 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 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 以民办和学校办为主, 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近半数未达到标准, 经费严重匮乏, 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 待遇没保障, 流动性大, 学历较低, 专业素质与能力普遍不足, 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幼儿家长的期望与需求。政府应该从多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促进全国范围内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谷丽芳.对大力发展背景下的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12 (01) .

[2]罗英智, 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0 (10) .

8.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不少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水平始终处于偏低的状态。因此,高职院校积极的进行了教学改革,以扭转这一局面。但在实际的改革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自身问题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且大多基础知识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也给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适龄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高职院校招生陷入困境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很多院校在录取的时候都会选择适当降分的方式,导致入校学生数学基础水平的进一步下降。而且,学生因为数学底子较差,也大多对数学教学不感兴趣。这样一来,学校的高等数学改革便更是举步维艰。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些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的改革不够完善,存在教学内容宽泛,编撰方式陳旧等问题,且没有注意与素质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与现实需要脱节。导致人才需求反馈不到位,很多院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等,教学改革效果不佳。

二、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为了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需要积极的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详细的应对策略,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尝试:

(一)内容模块化

上文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且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化整为零,降低学习的难度。学校可以围绕具体的高等数学教材,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以够用和适用为基本原则进行模块划分。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 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块。在划分出大的模块之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模块的内部细分,进一步划分出各种小模块,例如基础模块和技能模块以及拓展模块等,并注意保持不同模块之间的紧密联系。突出基础性、体现层次性、调控综合性、反映现实性。

(二)加强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们学习兴趣不浓厚的情况,需要学校在教学改革中注意加强教学设计。要注重课程引导,引入实际案例,实行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等,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列极限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为蓄热盛介绍《庄子·天下篇》中的内容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朴素极限思想,并辅以适当的人文介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引入对数列吉祥相关内容的教学。另外,加强备课。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高等数学备课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鼓励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互相交流、学习给彼此的备课经验。并积极邀请专家负责对教师们的备课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从而使得个人智慧、集体智慧、专家指导在教学设计中形成闭环,实现备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

数学能力强调"以能力立意",即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应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要积极的引入数学史、数学在各学科发展史的影响、数学趣事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科学素质。模块内引入专业相关内容作为案例和项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突出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谨慎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要学到想学、自学、会学转变。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围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加强教学设计等方式,不断加快教学改革的脚步,实现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范洪军,吴玮,张晶,等.高职航海技术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2,33(3):34-36,48.

[2]陈海军,刘国庆.基于学生素质提升与能力拓展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改革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75-77.

9.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九

化,就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市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现有农业人口199.43万人,占总人口的75.43%。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在全市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20—50岁占59.86%,平均年龄为35岁,呈现青壮年态势。2008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 34.45%,转移总量相对较大。但通过调查研究,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文盲占11.16%,小学文化程度占37.59%,初中文化程度占40.44%,高中文化程度占9.3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6%,而全国以上指标分别为6.8%、32.7%、49.5%、9.8%、1.2%,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同时,城乡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差异也非常明显,2007年农村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比城市人口少2.8年。按照历年的增长速度计算,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城市目前的水平需要25年左右。

2.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偏低。

目前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共计78.36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口总数的66.28%。由于农村职业教育普及率低,农民受普通教育年限普遍偏短,而中小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农业技术知识,所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同时,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制约,农民普遍思想观念保守,有77.25%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文秘杂烩网品表现出消极观望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因为经营管理能力差、对市场预测缺乏前瞻性、心理素质脆弱等原因,农民筹资创办的民营企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差,平均寿命只有3.5年。

3.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

近年来,全市外出务工农民不断增加,但其文化素质明显偏低,初中文化程度仅占66.92%。同时,在已经转移的劳动力中,有74%的人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由于缺少一技之长,外出务工者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很难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务工收入和就业稳定。

4.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农村。

随着各级政府对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加强,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而言,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在农村,他们的整体特征是年龄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差、素质提升难度大,已成为制约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瓶颈。

二、××市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路径选择

1.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为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供保障。

第一,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局面,减轻农民负担,为全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促进教育环境改善和人力资本累积效应的形成;第三,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投入,从根本上摆脱农民看病难的困境,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和生产能力。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文化素质。

教育是提升全市农村人力资源科技文化素质的固本之策。首先,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教育的基础功能,鼓励其构建开放式的就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确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其次,要建立有效的rrrw.com职业培训机制,依托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机构,采取先培训后收费、民办公助等形式,对进入非农产业的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再次,要建立适时培训机制,根据农民需要开设课程,采取田间指导、专题报告等授课方式,形成农民终身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

3.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素质。

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思想素质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首先应加强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积极推动和谐家庭、和谐村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其次应充分利用电教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普法和道德风范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崇尚

科学,破除陋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农民应对风险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具备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4.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人力资源交流中提升整体素质。

市场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有效方式。因此,必须加强职业介绍机构建设,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定期

10.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篇十

我县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多以来,新的课程改革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广大参与课改的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特别多,如:拔尖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以前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学生的分化从七年级开始凸显;学生水平高低差距大,使教师在授课中难以兼顾,增大了授课的难度;等等。回顾一年多的课改情形,从浮华的背后,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忧虑与不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人在参加初中片区英语教研活动中以及平时和课改第一线英语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有些问题与困惑颇具代表性,现将其列出,并提出本人的解决对策。

问题与困惑一: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我县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就已经学了三、四年的英语,初中英语老师往往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顺利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很简单了,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有了新鲜感,有的对英语产生了恐惧感,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确、用汉语注音等,这一切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了解得知:在小学,只有语文和数学是主科,英语是副科,学校到家长乃至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英语学习是上初中后的事情;小学的英语课开设流于形式,每周只有

一、两节,而且经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时间上没有保证;师资严重不足,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小学语文或数学老师经过县进修学校一年培训的培训,就走马上任,可以说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还不过成熟:对策:

1.条件不成熟不开课。

2.严把教师关,引进英语科班出身的大专毕业生。

3.县进修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业务指导,经常开展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

4.保证英语课时,每周五节。

5.把英语纳入小学升初中初考的考试科目。

问题与困惑二:教材的词汇量大、内容多、语法较零碎,操作难度大:

我县选择的初中英语教材《Project English>,是由中国首家民营教材研究所---北京仁爱教育研究所根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组织编写的一套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书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可供零起点学校使用,也可衔接任何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供非零起点七到九年级学生使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却发现这套教材对农村中学来讲,起点较高,而且词汇量大:“Project English”七年级阶段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而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多),因而学生上七年级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很多学生背单词多背哭了。而且“Project English”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单词、词组的重现率低,语法较零碎,不成系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再加上不少单词太长、拼写太难,对于刚上七年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即使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只是孩子。而教师如果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

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由于学生单词记不住,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教单词和复习巩固单词,老师就只能在赶进度中上完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能跟得上的同学跟上,不能跟得上的同学就成了差生,两极分化提前发生,落后面越来越大。

对策:

一.认真研究英语教学大纲,对大纲不要求的词汇,不当作考试内容。

二.难拼写、不常用的单词尽量不当作考试内容。

三.学校应适当增加英语课的节数(每周至少六节)

问题与困惑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选先进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既不敢随便“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敢“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更不敢“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不少教师都感叹:新课改除了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夸张,但也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对策:

一。根据不同年级,听、说、读、写,采取不同的分数比例,如七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6:4,下学期为4:6 ;八年级上学期口头与笔头的比例为3:7,下学期为2:8。

二.期末县统考应有口试题目。

新课改的实施应听一听下面基层教师的心声。新课改如果不多站在教师与学生

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不多站在贫穷、落后、偏远地区的角度看问题,不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与矛盾乃至更多表面的或潜在的问题与矛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确非易事。相反,稍有不慎,也许就会使一批教师和学生成为新课改的牺牲品。英语新课改要取得本质上的全面的成功,要想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的积极参与,的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2020工作总结下一篇:新产品导入工程师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