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

2024-08-18

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共11篇)

1.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 篇一

学校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制度

1、依法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任何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维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参加非公益性的演出、庆典等活动,如商业演出、庆典。一旦发现,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2、教师不得参与有偿家教 工作日不得到校外兼职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不得组织有偿家教;在工作日期间不得到校外兼职,也不得参与有偿家教。一旦发现,由学校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3、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有了最低限制

规定,学校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文艺、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展览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馆。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分别不少于10天和20天。

社会公共文化体育场所、设施要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并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2.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 篇二

在推进有效教学的背景下, 基层学校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评价, 语文学科毫无例外地纳入一般学科共性评价标准之列。其中, “正常教学秩序”被不少学校乃至区域视为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 一些与“正常教学秩序”相抵触的语文课常常被视为低效甚或无效。这是一个值得正视和深思的教学问题。

“秩序”本意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课堂秩序”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遵循的一种制度引领、习惯约束、组织保证的规则;所谓“正常教学秩序”, 大概就是课堂教学时教师规范、学生规矩、秩序井然的一种状态。在这样的“正常教学秩序”中, 教学组织顺利, 课堂实施到位, 教学达成率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基层学校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这种追求有其合理性和普适性, 以规范促有效, 有利于整体推进有效教学。但是, 语文学科有别于任何一门学科, 语文教学有其独到的规律, 语文课堂仅仅具备了所谓的“正常教学秩序”, 学生正襟危坐, 专心听讲, 认真笔记, 这种“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 常常潜伏着学生思维的松懈、懒惰, 甚至停滞, 以如此“正常教学秩序”衡量语文课堂, 实际上是阻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遏制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

一.语文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思考、感悟、提升的过程, 教学的规律与传统的“正常教学秩序”有冲突

(一) 语文课程形态上的冲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了语文课程要因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而变化, 语文课程的形态也应随之而丰富多彩。只要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的各种组织形式都是允许的。比如阅读, 可以强化限时默读完成指定任务;可以自由诵读, 品悟作品感情。在不同条件下, 各种语文教学活动都可以灵活运用, 因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形态, 不同的课程形态, 其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自然会有所差异, 课堂的教学秩序便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这就不是简单的“正常教学秩序”所能衡量的。

(二) 语文教学方式上的冲突。语文教学方式千变万化, 必须根据文本、学生、教学要求、教学个性不同随时随机变化, 这种变化对教学秩序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其中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已经被语文教学界公认, 真正的对话必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 碰撞所产生的思维火花是不规则的, 或大或小, 或散或乱, 所带来的教学秩序也会随之变化。语文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自主感悟, 学生的自主感悟又与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密切关联, 面对文本, 学生可以默读、可以沉吟、可以诵读、可以深思、可以点评、可以交流, 这种多元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必然也与“正常教学秩序”相抵触。

(三) 新课程理念上的冲突。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 教学时的生成和拓展随时产生。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生成, 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必须包容学生课堂上的“旁逸斜出”,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发展, 关注学生生命的彰显, 教师可以经常捕捉到一些可以利用的即时信息, 即使学生的错误回答也能生发出有价值的教学成分。其实, 学生的“旁逸斜出”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后的自我解读, 正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积淀等学生文化的外显。由开发生成而引发的学生插嘴、争论、反驳等学习行为, 不是比“正常教学秩序”下的循规蹈矩、听评摆布要有效得多吗?

二.语文教学中, 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行为都是合情合理的, 语文课堂“正常教学秩序”应该是多元的

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因内容、方法、目标诸因素的不同, 教学秩序也随之变化, 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飘忽性, 语文课堂教学最能体现新课程所追求的动态生成的特点, 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普适性的标准来衡量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秩序的多元, 恰恰反映出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多样性, 只有丰富多样, 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独到的魅力。语文课堂教学秩序制约因素很多, 但基本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文本各异。语文教材一般是以单篇的范文组合成单元、模块, 文本不同, 情感各异, 而教学必须契合文本情感基调, 所以语文教学便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或激情洋溢, 在放声诵读中彰显诗歌的情感;或低吟浅唱, 在反复吟诵中品悟散文的意境;或沉思涵咏, 在字斟句酌中领略议论的哲理。

课型不一。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课型的多样性。语文课可以是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的讲读研讨, 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一步步进入文本的深度阅读;语文课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展示交流, 课堂上生生、师生互动对话, 充满着思想的睿智;语文课可以是阅读报告会, 学生推介自己心仪的书刊, 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语文课可以是学生用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 气氛是安静的, 课堂是沉静的。

学生群体不同。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组织, 因各种因素熏陶渐染、潜移默化, 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气。有的班级学生严谨认真, 踏实勤奋, 课堂上却被动慢热;有的班级学生活泼好动, 思维活跃, 发言大胆, 常常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碰撞;有的班级女生多, 文科基础好, 爱读书, 善表达, 能写作, 课堂教学只须稍微点拨;有的班级男生多, 重理轻文, 能解题却怕读书, 擅于抽象思维但缺乏形象思维的敏锐, 语文课堂常常处于被动尴尬的状态。

教师个体差别。教学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活动, 教师的性格特点、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于漪老师的教学注重情感, 以情动人, 课堂热情、生动、张扬;钱梦龙老师以思维和训练为核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积极、活泼、灵动;程红兵老师追求语文的人格教育, 倡导独立精神, 课堂教学严谨、冷静、深刻。即便就是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教师教学也会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对课本的解读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 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 当然所呈现的课堂秩序也就千差万别。

三.语文教师应解放思想, 以生为本, 转变方式, 创新思路, 倾力打造“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

语文课堂教学秩序千变万化, 不同的语文教学氛围、秩序, 也带来了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但是无论怎样的教学秩序, 都必须遵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 尊重共同确定的潜在游戏规则;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教学秩序, 应该在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 努力创设“活而不乱”的教学秩序。“活”就是活泼、灵活、灵动, “活而不乱”是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到学生有效学习的原点, “活而不乱”才是语文教学的“正常教学秩序”。语文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追求“活而不乱”的教学秩序。

跳得出———解放思想, 挣脱传统的课堂评价观。语文教师不应囿于教学行政简单化的评价, 而要努力追求切合语文教学规律、适合自身教学个性、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秩序。当然, 语文教师的这种追求, 可能会遭到教学行政人员的质疑、指责甚至否定, 但语文教师绝不应屈从于违背教学规律的评价, 要以自身灵活多变的教学秩序、富于实效的教学效果、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征服传统的评价, 从而确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元评价。这需要语文教师的胆量、责任、素质。

走得下———转变角色, 走下习以为常的教学霸坛。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多年, 教师角色的定位似乎也深入人心, 但是, 教学的现状几乎依然如故, 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问题答案的多元性, 使得语文教师不敢放开, 课堂教师为主、独霸讲坛依然较为普遍。追求“活”的教学气氛, 教师必须走下霸坛, 真心诚意转变角色。唯有如此, 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宽容的学习氛围, 学生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自由的天空任意翱翔。

放得开———激发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每一位学生都会对文本产生独到的感悟, 每一位学生思维的深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 留足空间, 提供舞台。语文教师最需要抛弃顾虑, 在激发学生爱好阅读、学会阅读上花足力气, 努力让所有学生课堂上思维处于放松状态、兴奋状态。若能如此, 又何愁学生语文素养不能提高呢?

3.规范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秩序的设想 篇三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因此,明确职责,加强管理,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显得十分必要。

1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因素分析

在高校课堂教学活动中,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因素为师生缺课,师生迟到早退,教师调课,调换教室,教室内电教设备、降温增温设备出现故障,教室的桌椅损坏等,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校出现课堂教学秩序不规范、不正常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师生对此重视不够,误认为大学提倡自由风尚,上不上课是学生的自由,不少学生不去上课,老师听之任之,学生靠苦背书、借同学讲义应付考试。二是生活方式不当、作息时间安排不科学使然,不少学生和部分青年教师晚上在网上“活动”往往转钟,早上要么起不了床,要么起的晚不能及时赶到教室。长此以往,不仅养成了难以改变的不良生活习惯,学习成绩追不上去,而且极有可能搞坏自己的身体。三是许多高校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存在误区,辅导员通常对学生的学习关心、指导不够,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不畅,对于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惩处不力。

2规范课堂教学基本秩序的相关要求

2.1关于师生缺课、师生迟到早退问题

对于学生上课缺课、迟到早退,应由学生管理部门会同任课教师及时进行督促清查,达到一定次数且屡教不改者,任课教师在评定课程成绩时可直接给以不及格认定。对于教师上课缺课、迟到早退,先由所在院系进行教育引导,屡教不改且属于教学责任事故者,依据学校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规定给以惩处。

2.2关于调课

任课教师除了学校教学安排调整、个人参加学术会议或生病外,原则上不得调课。调课需严格按照以下规定程序进行:调课至少一天前,由任课教师向所在教学单位提出申请一式两份,所在教学单位教学负责人审核签字,教学管理部门主管处长批准,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员作出具体调课安排,所在教学单位负责告知学生。教学管理部门、任课教师所在教学单位各留存一份调课申请表。若遇特殊情况需临时调课的教师,可电话告知所在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由其按以上规定当日补办手续。教学管理部门每日将调课信息在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予以公布。

2.3关于调换教室

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无法进行的情况下才可以调换教室。提倡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时,教师能够继续开展教学活动,不应由于过分依赖现代教学手段而调换教室。调换教室需按照以下规定程序进行:任课教师先征得教学楼管理员的同意,在原教室黑板上标明调换教室信息,在教学活动结束前后告知所在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由所在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当日以书面形式报教学管理部门存档备案。同时,各教学楼管理员作好调换教室记录。

2.4关于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维护

学校教室管理或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负责教学楼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修理。学校教室管理或计算机网络管理部门每日应安排专门人员在教学楼巡查,每周应对所有多媒体教室普查一遍,及时发现设备损坏情况,并告知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楼管理员,尽量避免教师在开启设备后才发现设备故障的情况发生。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过程中发生故障时,应告知教学楼管理员,教学楼管理员及时告知实验室管理或計算机网络管理部门。需要调换教室的由教学楼管理员作出安排。一般设备损坏应当日修理排除,重大设备损坏应在3个工作日内修理排除。

2.5关于教室桌椅、电灯、电扇等设施的维修

后勤部门负责教室桌椅、电灯、电扇等设施的日常维修。每周应对所有教室普查一遍,及时发现设施损坏情况。一般设备施损坏应在当日修理,重大设备损坏应在3个工作日内修理。教学楼管理员负责教室粉笔、黑板擦的配备和供应,每日应对教室巡查一遍,及时查漏补缺。

3规范课堂教学基本秩序的督查

(1)教学管理部门应配合教学督导部门,采取开学、期中、期末普查和平时抽查等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日常督查。其他干部通过课堂听课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

(2)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应于当日汇总教学管理部门,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对调课、调换教室等信息进行核实。

(3)对教师随意缺课、调课、提前下课,以及其他教学责任事故或异常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学校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对当事人或当事单位提出处理建议,必要时上报学校办公会批准通过。学校组织人事部门按学校决定对当事人或当事单位进行处理。学校财务处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处理决定予以相应的经济处罚。

4.《如何建立课堂教学秩序》有感 篇四

刘文婷

今天上午,听何凤彩老师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我感受颇深。做为一名年轻的老师,六年的教学经历,深知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讲座中,何老师温和的语言,亲身的经历,感染了我,也激励了我,讲座以“这个暑假你过的怎么样”为开场白,何老师出示了几个词语:盘点、充电、清理、杀毒、更新、升级,看到这几个词语有些疑惑,后经何老师一一阐述,我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暑假,我做了什么?我成长了吗?新的学期,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一个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下午在我们年级组讨论何老师的讲座时,老教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些经历,这些做法,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有看到,但是我们没有及时总结,没有反馈,听着讲座感觉这一幕幕似乎在昨天的课堂上发生过…我更加明白了,盘点、充电、清理…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听了一天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课堂的能力更能体现一个老师的素养。备好课就一定能上好课吗?我们精心准备好一节课,信心十足地去给孩子们上课,结果在意料中吗?我深有体会,各方面的因素可能就成了这节课成功的挡路石。在课堂教学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组织课堂的能力首要是管理课堂秩序,同时也体现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

二、积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

何老师提到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明白学生为谁而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在小学属于综合科,孩子们还没有明白它的重要性,因此不太重视。我每天要去三至四个班去上课,可能有时只顾着上课,忽视了和孩子们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新的学期我会关注这一点,多和孩子们交流,多鼓励、表扬他们,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三、给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每个人成功快乐的第一秘诀。作为老师,特别渴望自己的学生都可以成功,都拥有快乐。自信心怎么给呢?首先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健康的学习情绪。当孩子们有困难时,要敢于正视,有勇气面对;取得好成绩时,适时地表扬;犯错时,适度地给予评价。其次,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活动,找到他们的兴趣,通过小组活动,让他们找到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教学秩序检查通报 篇五

作者:教务处 文章来源:教务处 点击数:277 更新时间:-4-22 上午 10:00:00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务处于4月20日上午3.4节和晚上8.9节对学校的教学秩序进行了抽查。共计查课59节次,具体检查情况如下:

1、学生上课情况

(1)中等专业学院三年制中专1502班,共47人,第八节在H306上兼职教师翟玉梅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只有23人在班级上课,并且班级纪律较乱,学生说话、浏览与教学内容无关网页情况严重。并且该教师没有对学生加以管束,整体上课秩序比较乱。

(2)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专1401班、建筑专1402班和建筑专1403班,共199人,第九节在阶梯2上陈欣老师的道路工程课时,只有26人在班级上课;建筑专1405班,共61人,第八节在B405上兼职教师焦生军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时只有9人在班级上课,并且班级纪律比较乱,学生说话情况严重。

(3)工商管理学院营本1401和信管本1401,共40人,第八节在A103上张果果老师的宏观经济学课时只有25人在班级上课;营专1503,共54人,第八节在B102上张建英老师的电子商务课时只有37人在班级上课;旅专1501班,共37人,第八节在B103上戚瑞静老师的旅游经济学课时,只有10人在班级上课,并且上课纪律比较乱,说话、玩手机现象严重。

(4)商学院会专1403班,78人,第八节在C103上李慧老师的中级财务会计(二)课时,只有46人在班级上课。

2、教师上课情况

(1)商学院教师潘一萌和崔宇晴,均在第9节提前下课,经多部门研究后决定给予潘一萌老师和崔宇晴老师通报批评的处分。

(2)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于4月20日将视觉传达与设计本1501班的《色彩构成》课由晚上的8-9节(上课时间应为18:40-20:30)私自调至17:20-19:00上,上课时间变动未经分院与教务处批准,按照《商丘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条例(试行)》规定:一学期内1次擅自调课或不经教务部门批准请人代课属于一般教学事故。经传媒与艺术学院与教务处研究后认定该老师的行为属于一般教学事故,并按照相关条例进行处分。

6.办公秩序及课堂常态检查 篇六

今天下午第一节,教导处对各办公室及常态课堂进行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办公秩序检查:

除去生病请假教师外,其余老师全部到岗。老师上课的上课,不上课教师在办公室认真办公,无上网浏览与工作无关网页现象,没有对头聊天现象。老师们都能够在办公室内认真备课、看作业、批阅试卷,对教师认真办公态度提出表扬。但在检查时发现个别老师办公桌有些凌乱,望及时整理。

要求:夏天天热,各办公室及时清扫卫生,将地面拖干净。

二、常态课堂检查:

多数教师能按课表带签批教案上课,各班级内教学秩序井然,老师认真组织上课,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养成习惯好,注重常态管理,室内卫生习惯好。

7.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 篇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江苏省A实验小学青年教师为具体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随堂听课、观察等, 以期了解他们课堂秩序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 学生对课堂秩序管理的满意度

随机抽样调查了A校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3个班级的102名学生, 调查“学生最喜欢哪种教师的课堂环境”, 结果表明学生对青年教师课堂环境的满意度低于非青年教师。在“最不满意的教师”调查中, 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3%, 而中年教师仅占24%。并且有学生在问卷上留下了“某老师 (指青年教师) 凶死了, 课堂上经常发火”、“某老师上课坐在那儿发短信, 学生吵也不管”等意见。可见, 一些学生对青年教师课堂秩序管理的满意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进一步访谈和调研发现, 青年教师对课堂秩序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作为小学青年教师, 您目前最希望提高的是什么?”在三项选择中, 30名青年教师中70%的将教育科研理论水平的提升作为首要目标, 选择希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占25%, 而选择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的仅占5%。这与当前各种级别的“教科研样本校”的评选有关, 与教师职称评定侧重科研、论文有关。一些青年教师认为, 只有努力上公开课或者在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 才能奠定自身的良好地位。而赛课、公开课由于场合的特殊 (经常是“借班”上课) 、性质的特殊 (有一定数量的观众或评委, “表演”成分增加) 、状态的特殊 (教师精心备课, 全力以赴) , 所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过多的课堂秩序管理。在诸因素的影响下, 一些小学青年教师往往注重教学技巧的训练, 而对课堂秩序的建立与管理关注不够。

2. 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情况

本研究采用Borich (1990) 编制的观察量表, 该量表把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分为预防、纠偏、反应三大类。结合具体情况, 在预防这一层次下增加了“来回走动”、“停顿”两个指标, 在“纠偏”中“非语言”这一层次下增加了“做手势”这一指标, “语言”这一层次下增加了“故意请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2]。随机听取了20位教师的课, 其中10位年龄在35岁以下, 即青年教师, 10位在35岁以上。其中青年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情况见表1。

表1表明, 小学青年教师预防类课堂秩序管理行为共出现149次, 低于361次的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 说明小学青年教师课堂管理的重点在于纠偏, 而不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积极防范, 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后再采取措施。从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分析, 小学青年教师语言类纠偏行为共262次, 占纠偏类课堂管理行为总频次的72.6%, 表明小学青年教师偏向于使用语言类纠正课堂的不良行为。同时发现, 在语言类纠偏行为中, “故意请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达82次, 其次是规则提醒、点名提醒和表扬其他同学。教师通过语言类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 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 如“眼睛看黑板”、“不要随便讲话”等, 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则习惯使用“坐正”、“不讲话”等直接指令。频繁的语言提醒不仅占用了太多的课堂时间, 而且与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相适宜。相比而言, 间接暗示的效果要好些。这种方法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需要, 又能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 如接近学生、眼神接触等间接暗示行为, 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课堂经验不够丰富, “眼神交流”、“手势”提醒却要求一定的技巧, 这可能是他们使用较少的原因。

表1表明, 反应类课堂管理主要是警告 (14次) 、移走诱因 (13次) 、惩罚 (延迟性) (11次) 、剥夺某项权利 (3次) 。从预防、纠偏和反应三类管理分析, 反应类使用频次最少。教师对课堂上出现比较严重的违规行为主要采取警告措施, 惩罚主要是扣星、摘掉小红花之类, 而采取剥夺某项权利的情况则很少。但是这与对学生、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有些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有听课教师在课堂上, 任课教师则较少采取惩罚类管理行为。但在日常教学中, 一些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耐心, 相对容易使用惩罚等反应类课堂管理措施。总之, 上述分析表明青年教师的课堂秩序管理行为重纠偏轻预防, 重直接指令轻间接暗示。

三、建议

1. 管理理念从“师本”走向“生本”

“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追求课堂的和谐、生动、高效, 关注师生的生命体验, 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秩序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共同参与教学过程, 共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环节和非预期性事件, 达到师生双方互动成长。因此, 首先要求小学青年教师要让教学过程充满魅力。教师要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 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关注学业不良和行为不良的学生, 创设生动的课堂情境,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二是课堂秩序规则的制定要注重民主性、明确性和教育性。民主性是指课堂管理制度应由班级成员共同制定。明确性是指课堂管理制度要简洁, 指向明确, 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教育性要求课堂管理制度的制订必须要尊重学生, 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三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为学生搭建自律的舞台, 让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师生共同讨论并在班级内设立各种不同的由学生担任的“督查员”岗位, 如“课桌凳督查员”、“有效合作督查员”、“作业收缴督查员”等, 做到各项事情有专人负责, 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醒、提示开展自律和他律。

2. 管理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的课堂秩序管理侧重于纠偏, 并非是对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积极防范。及时预见并排除各种干扰课堂活动的不利因素, 对有效维持正常的课堂活动秩序有重要意义。一是教师要善于观察, 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有针对性地预防不良行为。教师应对学生形形色色的课堂行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头、眼、耳和嘴等部位的体态动作进行分析, 结合情境作出大致判断, 以便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二是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 激励学生。如夸张评价法———“这个同学很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要是针掉在地上, 他也能听出来。”赞美评价法———“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 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一组的同学讨论得很热烈, 合作得真好, 希望其他组同学也能像他们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在这个地方改一下, 那就全对了!你能自己改正吗?”[3]实物奖励法———“教师课前准备五角星、小红花, 课堂上发给维护课堂秩序的模范学生。”三是科学布置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室里贴上学生的照片、展览学生的作业等, 使教室成为师生交流的有益媒介。而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 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3.“对症下药”加强管理

在课堂秩序管理过程中, 可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不良行为的学生。首先, 如寻求关注类学生。受到挫折的学生往往会失去自尊, 并错误地认为只有成为注意的中心才会体现自身的重要性, 因此可能会使用各种办法来吸引别人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放下架子, 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谈, 在合适的时间给学生以关注, 这样会促使学生重新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 如力量抗衡类学生。如果教师长时间没有满足受挫折学生关注的需要, 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避免正面冲突, 允许学生作出一定的选择, 切勿采取攻击性的行为, 以一种相互尊重、友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再次, 如报复类型的学生。失败的学生可能会进行报复, 他们把报复当作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方式。针对这种情况:一是避免惩罚以防止循环报复的产生, 教师可以有策略地作出适当退让, 退让并不意味着放弃, 退让有助于保持师生之间积极的关系。二是尽可能防止伤害其他同学或破坏周围环境。三是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 通过持续的公正、诚恳、接受、以身作则来获得学生的信任[4]。

4. 进一步深化家校沟通

深化家校合作, 对加强课堂秩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多样化、高效的沟通途径:一是家长会, 家长会上任课教师可以分析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如学习与进步、优缺点等。二是任课教师主动家访, 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 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三是可以采取电话访谈或利用家校通短信平台, 及时与家长沟通, 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问题。家校沟通前尽可能掌握准确的信息, 避免对学生的不客观评价。反馈的信息应科学、简洁, 便于直接解决问题, 以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吴艳茹.以课堂秩序为中心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天津师范大学, 2001.

[2]江路华.新课程理念与课堂管理重构——基于一所小学的课堂观察分析.全球教育展望, 2005 (9) .

[3]余跃明.让课堂“活而不乱”.中国教育报, 2002-9-4 (4) .

8.体育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篇八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新课程 教学新秩序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241-01

国家推行的高中阶段第二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四个年头,但新的教学秩序并没有建立,体育老师们还在彷徨或无所适从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什么是体育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秩序有所了解。

1 体育教学秩序的含义

广义的含义:一是学校以教学为主,不受社会政治活动、学校创收等非教学活动的干扰;二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得到贯彻实施;三是教学方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并能够执行;四是教学管理系统健全,工作效率高;五是师生关系正常。而针对一节体育课而言:完成体育课堂教学需要的规则和要求、方法與安排,包含课堂纪律与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关系等。传统的体育课堂表现在:教学组织严谨,教法固定,教学进程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学生队形整齐,练习动作一致;教师表情严肃,指挥认真;教学节奏快,效果明显;课堂气氛冷淡,师生缺乏交流。即“快、静、齐”。

2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2.1 新的体育教学秩序

第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教学秩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与传统课堂相比,新课程下的课堂显得热闹、松散。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则显得节奏缓慢;教学进程不再井井有条,常常要有意外事件发生;体育课堂显得比较自由、随便,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解放,许多过去的“违纪”行为现在被最大限度的容忍(如自主练习、自由组合、自由发挥等),甚至可能得到违心或夸张的表扬(如提出荒谬的或与老师不同的观点)。队形调动不再要求整齐划一,练习形式不再强调统一;师生关系融洽,课堂中充满欢声笑语,给人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

2.2 课堂教学秩序改变的原因

课堂教学秩序非常规的变化绝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2.2.1 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决定

课程价值倾向是受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信仰、哲学观念、个体对社会及儿童发展的认识等多元因素影响的,因此,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应是多元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谐人格的塑造、完满生活的实现,所以三者之间是无法割裂的。我们就有必要建构和完善课程价值判断的标准体系,该体系应由学生、社会、知识三个维度构成。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范

新课标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各种新教学模式像雨后春笋一般地涌现出来。如自主练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师们也想尽办法促进学生“动”起来。师生间互动,交流也成为教学活动的固定方式。

2.2.3 几代学生的追求

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追求宽松的课堂环境已是几代学生的共识。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身体练习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体育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积极参与、自觉学练;也才会促进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基于这种认识,由此可以实现参与、生理、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2.2.4 学生家长的愿望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现代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孩子,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抚育自己的“独苗苗”时,悄然改变着祖祖辈辈的教养方式,呈现出一定的“自由性”与“民主性”。在教育问题上家长已经不再是学校忠实的“同谋”,而是新秩序的拥趸。

2.2.5 教师观念的苏醒

我们体育教师在传统“快、静、齐”的秩序中长大,又在这种秩序中教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早已深知其缺陷,表现出一定的厌烦与无奈;有些教师已觉醒,在国家课改之前,他们就已悄悄地进行了变革实验。

2.3 体育教学新秩序的实质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教学秩序的变革是一种必然。对此大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赞许有之,担忧有之,观望有之。仍固执地追求“快、静、齐”的课堂固不可取,但只顾时髦的“放羊式”课堂,也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违背。新体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实质应该是:“参与、互动、共鸣”,在此精神指导下,安静还是喧闹,快捷还是缓慢,严密还是松散都将不再重要;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快乐而有效才是追求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3 建设新秩序的方法

3.1 激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强的项目,多选择儿童化、趣味性、游戏性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艺术的搭配,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让其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学习时要采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少批评、压抑,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更好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锻炼的愉悦,自然滋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完成从兴趣→爱好→技能的变迁。

3.2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真正做到“乐教”与“乐学”的融洽生辉。其次,实现课堂管理民主化。让学生个性获取自由发展,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宽容探索中的失误,荒诞和“越轨”,使学生不断积累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最后,实现思想学术的民主化。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教师要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使学生由被动的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活跃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秩序。

3.3 组织形式应具有多样、开放性

我们应当从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水平、素质水平和个性差异出发,针对教学中不同内容和不同目标,变换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式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整合。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和集体化的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多向教学组织形式;同时要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别怕他们出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教学秩序的建立提供保障。

新课改对教师能否适应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我们教师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出的要求更高。实践证明,无论是从知识水平方面,还是业务能力方面,仅靠大学里学得的知识来应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加强学习,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把体育新课堂当作我们的成长园地,当作锻炼,成就我们的熔炉。

参考文献

9.滑滑梯有秩序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滑滑梯的方法。

2、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3、遵守规则,感受与同伴之间的快乐。

活动过程

1、不同滑滑梯图片。

2、幼儿玩滑滑梯的录像。

3、滑滑梯场景图。4.学儿歌《滑滑梯》

活动过程

1、出示不同滑滑梯图片,引导幼儿认识滑滑梯。

如:亲爱的小朋友们,能告诉我你们喜欢什么?(幼儿讨论)那你们喜不喜欢滑滑梯呢?那滑滑梯是什么样的?来,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来认识一下各种各样的滑滑梯好不好?

2、引导幼儿了解滑滑梯玩法以及注意的事项。

如:小朋友们,滑滑梯虽然你们喜欢玩,但小朋友们如果不注意有可能会危险,那你们想不想安安全全地玩滑滑梯呢?那怎么才是个安全法呢?(看视频如何正确玩滑滑梯)

首先我们小朋友玩滑梯的时候,手一定要扶好两侧,一个一个小心慢慢地滑,如果身后还有其他的小朋友,那小朋友们一定要排好队,有秩序地滑,千万不要拥挤,等一个小朋友滑下去,另外一个小朋友再滑,如果小朋友们都争抢,一不小心小朋友就可能会栽下来,摔了头和脸就痛了,所以一定不要乱,不要急,也不要倒滑,整个身体趴

下。

3、出示幼儿滑滑梯场景图,让幼儿判断对错。

4、讲故事小猴受伤了,引导幼儿如何正确滑滑梯,安安全全滑滑梯。

三、教师小结正确滑滑梯的方法。

1、上滑梯时,应该一步一个台阶,同时手扶栏杆,爬到滑梯顶部,不要从滑梯口倒着爬上去;如果孩子太小,家长应该扶着他。

2、让孩子坐下,双脚朝下、两手轻扶两侧扶手,双脚朝下分开、自然伸直,保持上半身直立,慢慢向下滑。(大头朝下滑、肚皮朝下趴着滑、半蹲着滑、站着向下跑,这四个危险动作一定不能做。)

3、如果玩滑梯的孩子比较多,要按秩序一个一个来,等一个孩子滑下去后,上面的孩子才能开始滑,以免挤推造成伤害,最后,从滑梯滑下来后,应当立刻起来,为后面的孩子让出空位,以避免被踩伤。

四、学儿歌《滑滑梯》

4.手指游戏“滑滑梯”我们将正确的玩滑滑梯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大家听一听、学一学、玩一玩。请宝宝用小手当成你们自己,身体当成滑滑梯,一边念儿歌一边“玩滑滑梯”。

10.加强教室及课堂秩序管理规定 篇十

为进一步维护教学秩序,严肃教学纪律,规范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教书育人,以身作则,抓好课堂纪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违纪现象要予以制止,严格执行学院课堂纪律相关规定。

二、学生上课应提前进入教室,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教师要对学生考勤进行严格控制,每次上课都须点名,方式不限,并认真记录,凡本课程出现部分或个别学生频频旷课时,应进一步研究授课问题以提升课程吸引力。

三、教师有责任管理教学秩序,对于学生违反教学纪律的现象,要及时地批评教育,令其改正。对纪律特别差的班级或学生,任课教师要及时将有关情况反映给该班级所在系部教学服务科、教学中心教学保障科,系部教学服务科与学生服务科要共同参与,研究做好学生课堂管理工作。

四、上课期间,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离开课堂,任何部门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如统计表格、核对信息等,且不可在学生上课时间找学生谈话,如遇特殊情况,学生必须经由任课教师同意后方可离开。

五、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堂内不准交头接耳、吃东西、使用手机、睡觉、看视频、打游戏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任课教师及系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持好正常、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学中心将定期与不定期组织检查,如查出课堂纪律混乱、有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玩手机,教师不采取有效方式进行管理者,将追究任课教师责任,并与绩效薪酬挂钩。

六、教师在教室上课时,应组织好学生尽量靠前排坐,并且要按导师团队集中坐,以便于管理和监督,并要及时将较差的团队反馈给系部教学科;教师不应坐着上课或是固定在讲桌前不动,应在教室适应走动,以控制课堂秩序。

七、自觉保持教室、走廊、墙壁的清洁,不得随地吐痰、乱丢纸屑杂物、不得在课桌、椅、黑板和墙壁上刻划、涂写和张贴,不准在教室动用明火和违章用电。违者除责令其清洗、撤除外并按损坏程度赔偿或罚款。

八、学生在课堂、走廊内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影响他人和干扰其他班级上课,严禁在教学楼内抽烟,系部教学服务科及学生服务科要做好相关管理。

九、学生上课或自习后离开教室,应随手关灯和门窗,任课教师对学生要做好引导。

十、除重大节假日外,教室不准安排娱乐性活动(特殊情况须经教学中心批准)。

XX学院教学中心

11.课堂教学秩序的调控 篇十一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非中文类大学生在结束了12年中小学语文学习迈入大学课堂后使其语文素养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途径之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有着明确的教学任务,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清晰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审美)、理解、评判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从这一点来看,大学语文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看,都没有背离教育教学的最根本点: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特质的正常发挥,并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实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个体特质发展方向的一致,并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围绕教材,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说明始终是教师课堂教学不能逾越的鸿沟,并强调对课程计划的忠诚实施。这种教学体系和传统课程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课程体系把知识作为客观的外在,当作普遍存在的、让人掌握的客观真理,忽视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这样的认识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教材”上,强调“教”,永远把学生视为“无知者”,以此来凸显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而不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历的一切”。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一种师承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权威”,学生自然成为“无知者”,二者之间永远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当然也就无法超越教师和学生的有限视界,填平二者之间的鸿沟。这种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使学生一直处于课堂教学的边沿。“在传统的知识观念支配下,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生主体性在知识建构中的缺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陷入被知识奴役的处境。这是极为不幸的事件,因为它从认识论意义上动摇着知识创新、民主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根基。”①

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然始终围绕着教材,就绝对强调对课程计划的忠诚实施,让课堂以外的专家牵着教师走,教师不敢跨出教学参考书圈出的范围,于是教材中任意一点疑问都必须得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凡是不符合标准答案,但来源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答案都是错误的。教师不是自主的,学生同样不是自主的,那些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意愿的观点往往被教师打击,被同学嘲笑。学生学习知识变成了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情感、态度无关,学生身边的生活以及来自于生活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等都不能成为课堂内容的有机构成成分。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要实现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真正发展是相背离的,方法不对,目标就无法实现。为了实现目标,重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秩序,建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曾在所教的班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当问及学生他们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全班46名学生,有28名学生期待在课堂上教师能留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互动、能让自己上讲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节课全由教师满堂灌。学生们认为:大学语文的课堂应该充满思想火花的碰撞,无论是教师的想法还是作者的情感,其实都具有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对比分析,能够找寻到对于自己更有意义的那一点共鸣,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能从中衍生出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只要不违背生活常理,都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这些想法是值得尊重的,因为这也是精神独立的一种体现。学生在问卷中积极踊跃的表现说明他们多么希望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得到尊重,希望语文课堂教学能始终围绕着他们,体现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感受。从这点来看,改变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从关系,其实也是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

这种需求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重新审视,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让知识、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变成一种对话关系,都获得自由言说的尊严和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要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转变成一种对话关系,它不仅指的是人与人的对话,还是人与文本的对话。在这种关系中,大学语文教材就只成了一种媒介,教师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按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自主构筑文本及课程的意义,这时学生获取的课程意义是在特定情境中对话的产物,绝非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

这种对话关系的建立,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高效率地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构建要符合个人发展价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得到保障,始终保证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从而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得以提高。

这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秩序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提出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也可以采用其他,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仍要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灌输,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中,能主动地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和宽容度;学会专心地有礼貌的倾听,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他们成知识的共同创造者;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能够导致思想转变。

这种新型教学秩序的建立,也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教学的灵感。有一位同事,她在给美术系的学生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要求学生在对诗作作充分理解之后,拿起手中的画笔给这首诗配一幅画,教师并没有给出统一的评判标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幅学生自己心中的春江花月夜。这些画作,不管是清丽还是繁复、空灵还是热闹、凄清还是温暖,既有文本设定的情境,也无不渗透了他们的个人知识和所有的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体验。这是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的结果,并按他们自己的理解来自主建构文本学习的意义。这种意义因为直接来至于学生自身经验,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情感的尊重,自己的价值权力获得理解,老师和书本不再是对自己的一种控制和灌输,这种经验就会变得相当愉悦,大学语文的课堂也就会越来越吸引人。

从上面的课堂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把‘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承认过程本身不仅具有手段性价值,也具有目的性价值”,②教师同样要依赖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一定的评价体系,体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意义。尽管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中,都会面对难题,面对疑惑、挫折和失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可能收效甚微或者根本“一无所获”,但这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和创造的客观规律,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具有真实的意义。

让学生回归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那就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才可能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③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文本上体现了这一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能。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九版)为例,全书十二个章节、四个学文例话和一个附录。十二个章节从“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到“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再到“诗意人生”,每一个章节所选课文“兼顾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创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④“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品德素养的培养,可以贯穿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言行中、阅读优秀作品内容的感受中,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贵在自觉得到启发,并在自然流露中显示出来”。 ⑤四个学文例话是希望对学生阅读欣赏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教材的编排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不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力求引导学生,使他们确立自觉、积极学习的态度”。⑥“课文提示不求面面俱到,而以把握要点,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学生尽可各抒己见,对课文加以讨论。所出思考与练习题力求从实际出发,期望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不要求学生意见一致,以便在讨论中交流提高”。⑦这本教材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他人服务等)、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⑧这套教材不再秉承功利主义的态度,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不再把自然、社会、他人都当作可以利用的客观存在而加以操控和控制,不再把学生个体和自然、社会加以割裂与肢解,而是要促进个体与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并最终促进了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使个体与自然、社会构成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

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是人们对教育教学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学生不再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从边沿回归到教育的中心,学习变成了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学习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

新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认同学生的多元差异性,认识到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发展、性别、学习风格等的不同而形成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班级中更多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因此不能再按统一的要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再追求划一的教学目标,正视学生的差异,正视学生的主体人格。关心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真正体现教学的平等。

在这样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学会关爱、理解、宽容;学会给予、等待、学分享;学会选择、激励、合作;最终学会创新。

只有如此,教育才能从一种工具变成真正有价值的存在,学生不再继续形成过分依赖心理和听任权威,他们的自我不再完全受教师的肯定或否定约束。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构筑起新的意义世界,同时引导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明方向,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平台。

只有教学内容与学生不断发展的经验结合时,学生才能从课堂教学边沿回归到课堂教学的中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才有了意义。

注释:

①、②、③: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④、⑤、⑥、⑦、⑧:《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前言》(第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罗静,褚宝堂译.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举办劳动技能竞赛下一篇:治理超限超载车辆工作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