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2024-09-29

六下科学知识点人教版(共7篇)

1.六下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篇一

六年级语文毕业模拟试卷

一、积累、运用(55分)

B、走头无路

留恋往返 司空见惯

座无虚席

(一)火眼金睛(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女”(nǚ)和“举”(jǔ)的韵母不相同。

B、“ye yuan ji xi ying”都是整体认读音节。

C、“西安(xi’an)、花儿(huar)、钥匙(yào shi)的注音是正确的。

D、“戈、糙、歼、凸、凹”在字典正文页码的先后顺序是“凹、戈、歼、凸、糙”。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见微知著

收益匪浅 神彩奕奕

纷至沓来

C、实事求是

迫不及待 舍本逐末

邯郸学步

D、脍炙人口

随心所浴 满山遍野

百衣百顺

(3)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夸奖、谦虚、勤勉、精益求精”的感情色彩相同。

B、“狂风怒号、波涛起伏、溜之大吉、碧空如洗”是同一类词语。

C、《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文中的“我”就是作者鲁迅。

(4)假如你正忙于做作业,一同学向你请教问题,回答用语最恰当的是(A、请你耐心地等我把作业做完了再来教你。)

B、等我把作业做完再来问不行吗?

(6)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是()时的景象。

A、清明节 B、元旦

C、春节

D、中秋节

C、对不起,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D、等我把这道题做完了再一起讨论,好吗?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桑娜无论自己受苦,都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B、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们全班同学深受教育。

C、至今、那悠扬的歌曲仍回想在我耳边。

D、《蒙娜丽莎》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

7)你对“桑娜听到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桑娜害怕丈夫打不到鱼,孩子会挨饿。B、海上起风暴,气候十分恶劣,加之屋外一片漆黑,她感谢到十分害怕。C、桑娜担心出海打鱼,可能会有丧命的危险(8)、下面句子中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环境描写

D、神态描写

E、心理描写 ①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是一曲悠悠的小令。()

()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

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

③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④他的脸变得很严肃、忧虑。

()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A、春色

B、雪景

C、梨花

D、果园

(10)“看见了地堆枯蔫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声音的延长

B、转折作用

C、解释说明作用

D、意思的递进

(二)精彩回顾(35分)

(1)填字组词,选择恰当的填入括号中(8分)

余音绕()

妙笔生()

引人入()

美不胜()

雅()共赏

独()匠心

巧()天工

脍()人口

①小作者真是___________,写出的文章构思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

②音乐会上既有__________的流行音乐,也有__________的世界名曲,一曲终了,______________,令人回味无穷。

③这些冰雕艺术品太美了,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语境填空(6分)

小学六年级的生活一晃而过,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两个表示时间易逝的成语)我即将升入中学了,我想用“_____________”来告诫自己,(填上恰当的名言警句或谚语等)使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在即将离别之际,我还想祝愿我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祝我的老师_______________!(每条横线上填写一个表示祝福的四字词语,不重复填词语)

(3)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句子,并分别解释带点词的意思。(4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________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

①善:____________ ②诲:____________③之:_______________

④援:____________ ⑤缴:____________⑥之:________________

(4)用“望”组成不同的词语并选入相应的语言环境里。(7分)

小凡卡()得到幸福,但他受尽了老板的折磨,生活没有()了。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爷爷能接他回到乡下去,这是他美好的()。信寄出后,他整天()着。两个月过去了,爷爷没有来,他很()。半年后,乡下捎来口信:爷爷死了,凡卡从此()了。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0分)

1、“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

2、《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

()

3、《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4、《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美丽”就是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

()

5、《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二、语言实践。(8分)

1、这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画面,完成填空。(5分)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___》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阿姨说:“小明,你真可爱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3分)

(1)你听出了刘阿姨说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小明,应该这样回答刘阿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22分)

当我和童年告别时,没有和它握过手,没有和它谈过心,更没有向它说一声 “再见”。它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我——五年!记不清,算不准。

但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每当我和儿童一起玩的时候——唱歌、踢踺子、跳绳„„,我就忘记了我已是20多岁的人。

我(期望 盼望 愿望)成天和他们在一起。终于和他们在一起了!

难忘啊,——我们一起在湛蓝的天空下阅读优美的散文、诗句,讲孙悟空遨游太空的故事。

我们一起在乡间田野上畅谈,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娃唱牧歌;

我们在(装满 充满 饱满)神秘、哲理的松坡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一角衣襟,那儿又冒出半截脑袋,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

那时,我是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

饥饿,可畏!法国的雨果说过:“好奇是饥饿的粮食,每遇到它就想吃。”那么我的饥饿可算是“好奇症”吧。

因为这“病”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卸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知道了洋娃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样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而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今后要到天宫去取桂花酒,下海里龙宫找龙王;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我拆收音机打了我两巴掌;隔壁李奶奶说这孩子长大了要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 陆续 连续)发作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惊奇、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童心,童心把我带回到五十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童心在跳动!在歌唱!在舞蹈!它在我的心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神奇()

原因()

调皮()探究()

2、选择填空。文中用“()”括住的内容写的是 ________的事。(2分)

A、现在 B、童年

C、将来

3、文章中的“饥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仔细读文章,回答问题。(8分)

(1)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的职业是___________,他最突出的个性是__________________,他没有和童年说“再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觉得留住童年就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看起来很乱,可是你细细地读,就会发现文章条理很清晰,作者在文章开头先交代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抒写自己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一句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2分

6、文中划线句子在文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2分

7、你也像作者一样有“好奇症”吗?把你的“奇思妙想”说一说。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任选一题写,不少于450字(35分)

1、题目: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

提示:就要进入中学了,为了让中学老师尽快地了解我们,赏识我们,我们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向中学老师介绍自己,如兴趣、爱好、特长、担任过什么职务、参加过什么活动等,还可以谈谈进入中学后的打算,更可以谈谈你对中学老师的期待。要求:(1)用书信的格式写,格式正确(不出现真实学校、班级、姓名)。(2)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3)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写错事别字。

2、题目:最美丽的___________

2.六下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篇二

一、学习起点:对单元教学目标的思考与重构

“学习起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基础经验探查和学习需要分析两方面。首先, 从基础经验探查来看, 综观相关年级教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 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 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再则, 横向对照本组课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说理性的文章, 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典型的议论文。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是小学阶段首次真正接触议论文体, 本单元导语中还要求“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正是难点所在。

显然, 仅凭本组的四篇文章来感悟科学精神的内涵, 领悟议论文体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如何以结构化的“1+X”群文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有效地达成重点、难点, 并以发现为核心目标, 重构本单元的整组教学呢?

(一) 结构的建立

本组教学主要由精读、“1+X”群文、口语交际 (辩论) 、习作、读书课等部分组成, 在原来教材的编排上需进行大胆的调整。群文主要补充两类:其一, 包含科学精神特质的文章, 以丰富科学精神的内涵;其二, 体现说理性的议论文章, 并以比较发现议论的表达方法为主的文章。习作上建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安排的小练笔作为习作内容: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此项习作更符合本组文章的表达气质, 更有助于达成单元教学目标。读书课将推荐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 如《居里一家》《科学的旅程》《星光璀璨》《不要烦人·科学生涯经验谈》, 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二) 过程的设计

“1+X”群文阅读意味着寻求更合理的结构化的教学内容, 经历让读、让学、让发现的过程, 以实现教材重构的最大效益。因此, 本着结构化的原则, 本组教学参考10~12课时, 分以下三步实施。

第一步:精读教学 (4课时)

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大意, 体会文本情感, 初步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二步:“1+X”群文教学 (4~5课时)

教学目标: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经历较高水平的发现性阅读与思考性表达。

教学内容:

板块一:指向发现的“1+X”群文课例:《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延伸活动:口语交际·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板块二:指向表达的“1+X”群文课例:《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

延伸活动:习作·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第三步:巩固提升 (2~3课时)

教学目标:打开阅读视野, 延伸阅读活动, 丰富主题体验, 整理单元收获。

教学内容:结合“回顾·拓展”, 导读科学家传记, 读书课交流。

二、学习状态:对学习活动设计的需要与驱动

群文阅读一直强调多一些默读和浏览, 多一些小组对话和讨论, 多一些比较阅读, 多一些探究思考。归根到底, 就是要切实改善课堂“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思索的乐趣, 进而鼓动学习的动机, 在这期间,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在, 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这种以“学”为导向的课堂, 必须驱动学生“学的活动”。

(一) 依据“源自学生的带有共性的提问”组织“学的活动”

一堂好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共鸣, 其基础便是对学生真问题的发现。筛选带有共性的提问, 是很考验教师课堂的辨识能力的。课堂上, “讨论—辨识—引领”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关键事件。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学习过程。

1.预习:居里夫人给你留下的“美丽”印象,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讨论:学生反馈文中的各个关注点, 呈现已懂, 关注难懂及不懂。

3.辨识:对“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 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 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的理解是带有共性的问题, 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问题。

4.引领:带着问题展开群文阅读, 内容为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 获取关键信息, 提升阅读领悟, 解开疑惑。

5.反思:结合“诺贝尔科学奖颁奖”的形式, 统整对“美丽”的认识, 为居里夫人写几句颁奖辞。

这样的课堂, 既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又有利于学生的思路相对集中, 自然, 最终使“学”更加有效。令人深思的是, “1+X”群文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与补充, 更成为学生突破难点的一种策略与途径, 因疑而读, 因读而思, 因思而得, 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 依据“使学生感到意外, 引起他们好奇心”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 凭借单元中的四篇课文, 能够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精神的一些特征, 但若仅仅如此, 相对于其内涵的博大精深, 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好奇心, 更主动、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呢?例如以下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设计:

1.任务平台:出示《科学精神的形成》 (法国·巴什拉著) 中对“科学精神”的论述, 重点关注其中列举的15种精神品质。

2.在这15种精神品质中, 哪几种我们已经通过相关课文关注到了? (陈述已知) 哪几种我们还没有关注到? (关注未知)

3.以未知为引擎, 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的四篇文章:《“蠢家伙”的胜利》《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站在巨人肩上”》《对“想当然”的惩罚》, 阅读后交流:发现了哪种未知的精神品质?

4.深化主题:丰富科学精神的概念图。

本例中, 以富有张力的阅读话题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群文阅读的视域之中, 生疑、解疑, 再质疑、再解疑, 随之, “1+X”也开始充实为“1+X+X+X”“1+X+1+Y”……这是一种有需求的阅读活动, 可以预想, 课堂上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大大提升, 自然, 思考的广度、深度都得以受益。

(三) 依据“学生已经有所体验, 但仍感到有疑难”的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对于议论文体教学, 找出主旨及发表议论是其核心要求。分析学情我们会发现, 找出主旨, 读懂议论文, 显然是较容易达标的。而“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发表议论, 对于小学生而言, 自然是有困难的。

课例:用具体事实论证观点“功夫不负有心人”。

1.揭题讨论, 小组阅读群文资料袋中论述“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三篇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说“勤”》, 讨论思考:从文章的主旨、选用的具体事实、论证的语言表达等方面, 三篇文章分别有哪些成功之处?

2.全班交流, 并罗列出三篇文章中选用的所有具体事实, 呈现在黑板上。

3.围绕主旨, 自主选择2~3个具体事实, 发表议论。在个人操练中, 借助已有材料, 尝试初步的议论文建构。

本例中, 摒弃了苦口婆心的写作前指导, 发挥了群文阅读结构化的优势, 灵活地将“1+X”转变为“X+1”, 采用多见面、多比较的方式把学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 通过自我辨析, 强调自我建构, 把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认识, 如此定能突破难点。

三、学习结果:对教学评估指向的突破与丰富

“1+X”加减之间, 到底“教什么”?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基本的立场, 那就是把着力点放在“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学习结果”上, 由此反过来审视教师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有效性。而对“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评估,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性与达成度。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大致有三个方面的指向。

(一) 指向发现

“1+X”结构化的群文让学生始终保留着探知的新鲜感, 比较、质疑、发现成为阅读过程中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本单元意图通过比较阅读, 运用联结、统整等策略, 发现科学精神的内涵, 初步认识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学习设计:

1.基于“同质”的比较:对照居里夫人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中的三位科学家, 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科学精神, 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等。

2.基于“异质”的比较:阅读《千年梦圆在今朝》与《我最好的老师》, 发现两篇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科学精神, 如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团结协作等。

3.统整“同质”与“异质”:对比本单元的四篇文章, 以“我们眼中科学精神的基本特质”为话题,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分享交流, 提炼共同的基本特质, 并在概念图中利用关键词表现出来。

群文阅读中采用最多的便是“相异和相同”的比较, 这种发现正是群文结构化对学生思维结构化的最大促进。在一组教材中, 围绕一定的主题, 合理地将若干篇课文进行“1+X”的灵活组合, 能唤起教材的新生命, 激发阅读的新体验, 带来新视野。

(二) 指向策略

“1+X”群文阅读注重课内外联动, 强调阅读策略的实践运用, 让学生尝试更真实、更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因此, 速读、体验与思辨, 成为“1+X”群文阅读的几个关键要素。比如这样一个“怎么读议论文”的学习活动:

1.速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画找议论的句子。

2.小组交流, 并比较哪个句子最能表明作者行文思想的观点, 即论点。

3.围绕论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实展开议论的?再次速读文章, 用简练的词句概括出文中运用的具体事实, 填入相应表格中。

4.对照表格中的“论点”与“具体事实”, 形成阅读议论文体的基本策略。

5.续示表格, 迁移运用, 梳理《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的论点, 以及所运用的具体事实。

同大多数的“1+X”群文教学一致, 上例中也巧借表格, 逐步梳理读议论文的方法。使用表格这种阅读工具的好处, 一是更加直观地呈现阅读过程, 将“1”的范例聚焦、“X”的迁移运用很巧妙地聚焦在表格当中, 做足“1”, 做活“X”;二是更加有效地习得比较、联结、统整、视觉化等阅读策略, 让看似理论生硬的历练过程得以循序渐进。

(三) 指向表达

本单元编排议论文体, 在“表达”上应当紧紧围绕“领悟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议论方式”, 而学生最难体会的是“议论文体中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 这也是议论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之一。以下学习活动就能有效地突破此难点:

1.议论文中如何叙述具体事实呢?在语言表达上和其他文章又有什么区别呢?

2.以“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为例, 对比出示两个版本:原文中议论文表达的版本、改写成的记叙文表达的版本, 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 也可以从细节去揣摩。

4.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梳理出议论文中叙述具体事实的特点:突出强调与观点相关的内容;事情过程写得简洁精练;语言上修饰性的语言极少, 感情色彩极浅……

3.六下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篇三

一、标点符号不合乎规范

1.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尾误用问号

八(上)第10课余秋雨的《信客》,导引中:“熟读课文,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同时看看周围,有没有这种类型的人?”句中的问号使用不合乎规范。本句是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在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和第21课《桃花源记》的导引中均有出现。如:“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两句的句末都误用了问号。

2.总括句前面误用逗号

八(上)第26课郦道元的《三峡》,第一段中的“隐天蔽日”与“自非亭午夜分”之间不应该用逗号,而应该用冒号。因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在写“岭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在写“山高”。因为“山高岭连”,所以才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效果。也就是说最后这两句是对前文进行总括的语句,冒号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逗号没此功用。

3.连词前误用顿号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间使用顿号不恰当。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雪后的西湖已成为一片大的冰雪世界,“湖心亭一点”和“余舟一芥”是在大的背景烘托之下出现的小事物,这两个小事物属于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和“与”就不应该同时用。另外本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天”“云”“山”“水”属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只用了“与”来连接,而没有同时用“、”和“与”来连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文的标点符号出现前后矛盾之处!

二、文言字词解释有误

1.“船底”被解释成“船顶”

八(上)第23课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船背”该如何解释?在课本P180的课下注解⒄中,它的意思为“船的顶部”。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的义项为“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反面”。针对此种义项,有很多人认为船的背面就是船的顶部。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又不经推敲。它的义项中除了“泛指物体的背面”外,还有“反面”之意。船的反面应该是哪里?我认为船的反面不是船的顶部,而应该是船的底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词典》中,“背”的义项为“物体的反面或物体朝后、朝下的一面”,并且后面附着“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这个示例。那么在此文中,这个“背”的义项就应该是“船的反面”或者“船的底部”。按正常的逻辑来判断,船的正面应该是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船身和船顶,而船的反面就是船的底部。除词典上的释义外,我们再结合语境来分析:如果按照“船的顶部”来解释,那么船的顶部应该为船舱的顶部。如果船舱的顶部不算高,在高度上来讲,苏东坡在上面题字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本文中的“中轩敞者为舱”的意思却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有“高”和“宽敞”,想必苏轼在上面题字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高度外,还有一句“箬篷覆之”,意思是“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既然已经有船篷了,就说明船舱的顶部已经雕刻了箬竹叶。把箬竹叶和题名刻在一起, 题名如何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的效果?从美观上来看,古人的文章、画等作品题目落款时往往都会选择左下角,避免冲淡作品的主题。魏学洢在雕刻这幅图景时应该会考虑苏轼的题名放在船的底部更合适,若苏轼题在船舱顶部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所以结合语境来看,“背”应该解释为“底部”。

2.“更定”被解释为“定更”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定”释为“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就目前来看,杭州西湖冬天在晚上六点左右天黑。在崇祯五年即1632年,晚上八点左右就是初更,而“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这说明此时已经天黑。既然已经天黑,如何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景象?特别是在古代野外的夜晚,没有照明的情况下,作者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的效果?另外,本文中的 “更定”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的“定更”吗?是否是译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定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旧时晚上八点钟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而在依据最新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古汉语词典》中查到了“更定”,它的义项为“更深夜静”,而且举的例子就是本文中的“是日更定矣”。《古汉语词典》中“更”的义项为“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起意义)”。《中学文言文多用词典》中“定”的义项为“人声静谧”,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也是此文中的“是日更定矣”。“矣”的义项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综合上面各个义项,先从“人声静谧”入手去分析,虽然深夜比较安静,但是古代晚上还是有打更的人出来打更,有打更的声音和打更人提醒大家防范的喊声。每两小时一次,还无法达到人声静谧,只有当五更都打完了,即到了早上五六点那样才真正的安静下来。再加之“矣”是“了”之意,表完成时态。“更”可以理解为“打更”,“矣”修饰“更”,意为“打更完毕”。那么“更定矣”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打更声结束后,人声静谧”。这时大概是早上五六点,而在杭州冬天日出的时间也刚好是五六点左右。在日出之后,作者出门才有可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象。

3.“郁郁”被解释为“形容草木茂盛”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下注解“郁郁”的意思为“形容草木茂盛”。但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为“香气浓烈的样子”,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恰巧就是本文中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我认为应该翻译为“香气浓烈的样子”。按照语境便可分析出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的“岸”译为“岸上”。“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药也可做香料,白芷枝叶呈青色。“汀兰”译为“小洲上的兰花”,兰花的枝叶也呈青翠色。由此可判断出,白芷和兰花发出浓烈的香气,呈现出一片青葱翠绿的颜色。所以此两句应该翻译成“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4.“极”被解释为“尽”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意思为“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 从修辞角度分析,应该是对偶句,即“通”与“极”的词性一致,都是动词。课本的课下注解“极” 被解释为“尽”,那么“尽”作为动词时有三个义项:①完,消失;②竭尽;③结束,完成。把这三个义项都带入原句中进行翻译,明显不合语法规范。“极”作为动词时有一个义项是“至,到达”。我认为此处的“极”翻译成“至,到达”或“到,到了”更合适。

三、表意不明

1.小说中的“我”被表述成“作者”

八(上)第8课李森祥的《台阶》的体裁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在P67导引中的“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父亲的故事的”一句表意不明,易让人产生“作者”就是“我”的误解。此处不妨改成“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文中‘我的父亲的故事的”。

2.并列谓语服务于同一个主语导致语意不明

在八下第25课的导引中,有一处文字“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表意不明,它的表述容易误导读者认为这课中所有的诗词曲都是“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长期被贬异地的悲愤心情,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杜牧的《赤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的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了词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现出其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综上所述,各首有各自的感情特点,因此导引应在“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和“思亲忧国”的前面各加一个“有的”,这个句子就变成“这些作品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慷慨悲愤,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这样的表述才够准确。

四、对内容分析不当

八(上)《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湖中遇人、饮酒后才“问其姓氏”,人教版参考书对作者的这种行为有如下评论“这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我的观点恰恰相反。首先,由“余挐一小舟”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两句可看出,作者是自己划船并且是独自前往,但为什么后文却出现了“舟子”?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孤傲”的意思为孤僻高傲。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由此可看出张岱对身份地位低下的人持冷漠的态度,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其次,“见余,大喜”意思是“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此处只能看到对方的热情却看不到作者的热情。“拉余同饮”中的“拉”显示出对方主动邀请作者,而不是作者主动上前去交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为“勉强”之意,如果很乐意与对方交朋友,肯定也愿意把酒言欢,为何会有“勉强”之意呢?还有“而别”,意思为“就告别了”。作者就住在西湖附近,住处并不遥远,为什么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呢?由此可见张岱不是性情中人,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关注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及教参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教材依旧有出错现象,这些错误也正在误导着祖国的接班人们。如果教材编者能够治学严谨些,再借鉴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相信教材出错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4.人教版六下第五单元试卷 篇四

学校:班别:姓名:成绩: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分)

一、读拼音,我能规范地写出相应的字词。(5分)

yùyùxiánzhuózhâng mào

荣()领()头()()有成效风华()

二、同组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有一个不相同,请找出来把序号填入括号内。(4分)① A、嫦娥奔月B、奔波C、投奔D、奔命()....

② A、见微知著B、著名C、执著D、著作()....③ A、淡泊B、停泊C、湖泊D、漂泊()....

④ A、糊涂B、迷糊C、模糊D、糊弄()....

三、仿照例子填空,再写出一个同一类型的词语。(2分)

(1)例:弄假成真革___鼎___________

(2)例:甜言蜜语阴___诡_______ ___

四、先组词,再选词填空。(4分)

强()()()()

1、经过()的努力,他终于获得了胜利。

2、他是个性格()的好孩子。

3、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

4、他()地答应了。

五、给带点的词找反义词。(4分)

1、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

求。()()

2、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

3、“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的重大..

胜利。()

六、请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5分)

各()()见精()求精集思()

群()群()坚持不()()图强

1、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要把集体的事办好,必须做到()()、。

2、童第周(),经过()的努力,终于考入复旦大学。

七、按要求写句子(8分)

1、修改病句:爷爷经常给我讲一些过去的往事。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收获不少。

2、小军在电话中对我说:“下个月我一定到你那儿玩。“(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3、风景秀丽的北戴河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缩句)

4、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改为感叹句)

5、通知早发了,他肯定知道。(改成双重否定句)

6、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使人们受到了鼓舞。

(用一个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7、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反问句)

八、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4分)

1、“眼花耳鸣”和“花花绿绿”中“花”的意思相同。()

2、“千年梦圆在今朝”中“千年梦”指中国人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3、谢皮罗教授把“?”拉直变成“!”证明了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4、“舍本逐末”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九、填空题:(4分)

通过本组课文及课外学习,我知道的科学家有:、;我对科学精神有了具体的感受,我能用这几个词来说说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如:尊重事实、一丝不苟、、。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28分)

(一)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0分)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

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

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

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的人,给那些()的人,给那些()的人。

1、“善”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1分)

2、把括号补充完整。回顾全文,短文中的()这个词语与课文开头进行前后

照应。(4分)。

3、“打破砂锅问到底”表达了()的科学精神。(请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

语。)(1分)

4、读划线句子,想一想:“这样的事例”指。请再补充一个这样的事例:。(2分)

5、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2分)。

6、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值得牢记?请用“(2分)。

《跨越百年的美丽》(5分)

1、“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句中“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而玛丽·居里发现人生的意义是(2分)

2、课文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是什么?(2分)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是:()(1分)

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二)、阅读课外文段,回答问题。(13分)

几天前,我对儿子许诺:生日那天带他去左海公园的海底世界。儿子对动物,特别

是对海洋动物情有独钟。儿子二岁到三岁时,《海底总动员》这部动画片他都看过几十....

遍了,剧中的许多台词他都能倒背如流,所以在他心中,对海底世界一定特别神往。....一天晚上,要睡觉了。儿子躺在床上,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带我去海底世界?”我随口回答:“过两个星期吧!”

儿子非常认真地说:“爸爸,那你不要骗我!”他的目光中充满了期待,那种神情是我从未见过的。

我被儿子那份执着与认真震撼了。我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好,爸爸一定带你去。”

想起 曾子杀猪 的故事儿子算是又给我上了一课在许多时候大人往往忽略了自己对孩子的承诺一诺千金这大人世界里的游戏规则对孩子也同样有效

蹲下身来,用与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孩子,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1、用“”画出这篇短文的中心句。(1分)

2、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上。(1分)、给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2分)

4、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带点的词语。(2分)

情有独钟:倒背如流:

5、说说本文的作者准备怎样做到“一诺千金”?(1分)

6、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7、读了这篇短文,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

8、请联系短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诺千金”的理解。(2分)。

第三部分习作(30分)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完成习作。

题目: 我得到了

提示与要求:

1、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许多,如表扬、快乐、锻炼、理解、教育、关

心、教训等等,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

2、注意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层次清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书写要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5.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篇五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石油、木头、棉花都是(天然材料),天然材料还有(沙子)、(石头)、(粘土)等。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人造材料还有(陶瓷)、(橡胶)、(塑料)等。

3、玻璃是怎样加工的?

答:玻璃是用含石英的沙子、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炉中融化,经过成型、冷却后制成的。

4、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塑料还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

5、塑料具有(加工容易)、(不怕水)、(不易变形)、(不生锈)、(轻便透明)等优点。但塑料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6、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7、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答:不一样。塑料手套不透气,手掌湿润;棉布手套透气,手掌干燥。

8、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合金,具有更优良的性能,如(铝合金)、(钛合金)等应用于日常生活及航天等领域。一种(复合玻璃),强度很大,子弹都穿不透,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

9、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晶粒微小、强度却很高的(纳米材料)。

10、新材料有哪些?(合金、复合玻璃、合成纤维、纳米材料、变色材料等)

11、利用新材料有哪些发明?(防弹衣、变色眼镜、防弹玻璃柜、“记忆”眼镜架、人造钻石、变色勺等)

12、减少“白色污染”的建议:(1)减少使用塑料袋。(2)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3)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第二单元 声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停止振动)物体也就停止发声了。

2、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传声最快。(气体)最慢。

3、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发出的声音,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传递信息。

4、做小鼓: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或(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

5、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6、有些声音使我们心情愉快叫(乐音);有些声音使我们烦躁叫(噪音)。

7、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

8、怎样减少噪音对人类的危害:(1)禁止鸣喇叭(2)耳机里加厚垫子(3)植树(4)安装消声器

第三单元 光

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闪电、萤火虫等属于(天然光源);电灯、激光、火把、蜡烛等属于(人造光源)。

3、当三块纸板上的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穿过孔照射在墙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根据材料的透光程度,可分为(透明物体)、(半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

5、透明物体有(玻璃)、(空气)等;半透明物体有(毛玻璃)、(太阳镜)、(塑料板)等;不透明物体有(铁片)、(木板)、(陶瓷)等。

6、光照在不透明物体上,会在物体(背光)的一面形成(影子)。

7、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是早晚(长),中午(短)。

8、当光照到物体上时,有一部分光线被物体的表面反射回去,这就是(光的反射)。(镜子)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

9、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答: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和制造物体的材料有关。物体表面越光滑,光的反射效果越好。

10、(镜子)、(不锈钢板)和(锡纸)是反射光能力很强的物体。

11、平面镜里的像与实际物体大小(相等),上下方向(相同),左右方向(相反)。镜子成像的特点:(大小相等,左右相反)。

12、一个人要想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13、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时,在月球上安了一面(镜子)。科学家从(地球上)向镜子发射(激光),光很快从镜子反射回(地面)。

14、阳光是由

(七)种颜色组成的,阳光是(七色光)。

15、阳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转动三棱镜,会出现七色光带,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混合后成为(白光)。

16、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答:下雨后,天空中悬浮着许多小水滴,它们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带。

17、激光是一种神奇的光,它不是一种天然光源,而是由(激光器)产生的。激光具有(颜色单一)、(方向性好)、(亮度很高)的特性。

18、在强光下工作、学习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保护?

在强光下工作和学习容易对眼睛造成损伤。我们可以戴上太阳镜、打遮阳伞等来保护眼睛。

第四单元 电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电源),电器就可以工作了。发电厂利用(风力)、(水力)、(火力)、(原子能力量)等推动发电机转动发电。另外利用(太阳能电池)也可以使太阳能变为电能。

2、希腊科学家(泰利斯)在两千年前就观察到(琥珀)经摩擦有吸引草屑等轻小物体的功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静电)。3、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做了(放风筝实验),才初步认识了(电)。

4、一个简单的电路至少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5、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6、开关是控制电路(通断)的部件。它的种类有(琴键开关)、(闸刀开关)、(拉线开关)等。

7、任何电器运行都需要一个完整的电流通路,这个电流通路被称为(电路)。

8、电池的种类有:(蓄电池)、(干电池)、(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9、电池有两极:(正极)和(负极)。电池的铜帽一端为(正极),用“+”表示,锌壳一端为(负极),用“-”表示。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

10、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二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 · 伏打)发明的。

11、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大多数(金属)都是导体。

12、(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可以导电的。

第五单元 磁

1、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做(磁性),磁铁具有(磁力),磁铁的磁力分布的区域称为(磁场)。

2、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和(距离)有关,距离远,磁力小,吸的少;距离近,磁力大,吸的多。

3、磁铁的(两端)磁力特别强,我们称为(磁极),当磁铁的两极相互接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4、我们把磁铁指向北的一端叫(N)极,指向南的一端叫(S)极。

5、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也有两个磁极。地球的北极是(S)极,地球的南极是(N)极。这就是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的原因。

6、使铁片、钢针变成磁铁的过程叫(磁化)。

7、(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磁石,制作了(司南)。

8、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同极相互排斥)的性质设计而成的,与一般列车比,它具有(无摩擦)、(速度更快)、(无噪声)等优点。(成都)将建成国内最大的磁悬浮列车基地。

9、磁还可以用来(记录信息)。(录音机)就是用磁带记录声音的,计算机磁盘也是用(磁)来储存信息的。

第六单元 信息与通信

1、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们经常用易于识别的(标志符号)来传递信息。

2、用旗语传递信息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

答:优点有高效、简单、明了;不足有不太准确,受距离限制,比较麻烦。

3、光可以用在(通信)方面。(光导纤维)就是人们对光的一种利用。与电通信相比,光导通信在(容量)和(速度)方面,都高出数千倍到数万倍。

4、通信是怎样发展的?

古代:喊话、骑马送信、烽烟、鼓声等;后来:旗语、灯光、电报等;现在:电话、电脑等。

6.苏教版六下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六

一、解释

万籁俱寂:籁,声音。俱,都。 众寡悬殊: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大。

同仇敌忾:忾,愤恨。 震耳欲聋:欲,将要。

猝不及防:猝,突然。防,防备。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

夜以继日:以,用。继,继续。 烽火:比喻战争或战火。

二、拓展

1、安静的成语:万籁俱寂、鸦雀无声、悄然无声、悄无声息、夜深人静

2、敌人溃败的成语: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3、英勇善战的成语:勇往直前、冲锋陷阵、智勇双全、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奋不顾身

4、生气的词语:恼羞成怒、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大发雷霆、怒发冲冠

5、与“蚕食”构词相同的词:鲸吞、牛饮、蛇行、熊抱

6、与“咽喉”一类的词:手足、耳目、心腹、首脑、肝胆、臂膀、爪牙

7、与“顷刻间”意思相近的词语:一刹那、转眼间、一瞬间、须臾、霎时间

8、战争诗句(英勇无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三、课文理解

1、本课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2、“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这一天被国人定为“国耻日”。

3、人物形象分析:日军:奸诈狡猾、心狠手辣、蛮横无理、不可一世、卑鄙无耻

我军:正义凛然、英勇善战、足智多谋、不畏强敌、爱国爱民

4、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

5、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这句话揭露了“卢沟桥事变”的重大历史意义。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6、课文6-8小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和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四、近义词

猝不及防(措手不及) 妄图(企图) 驻守(驻扎) 慰劳(慰问)

五、本课重点词语

烽火、妄图、虚伪、咽喉、凌晨、凌乱、歼灭、挑衅、序幕、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同仇敌忾、震耳欲聋、猝不及防、如火如荼、夜以继日、蓄谋已久、恼羞成怒、奋起还击、全副武装(见书上)

7.六下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篇七

关键词: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科学观

情感价值、科学态度、知识水平、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等,都是高中物理教材需要考虑的方面。因此,教材编写时应当在阐述科学道理的同时注重价值观和科学观的传递。为了能够对高中生产生更加积极的正面引导,探究教材中的科学观体现和传递尤为重要。

一、知识体系方面的体现

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教材中科學观的最重要体现。教材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书籍,因此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即是教材编者对知识脉络的理解。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在教材中,牛顿的第二、第三定律是穿插在一起进行讲解并在后面章节中进行实际应用的。教材中首先利用一个实验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几个因素,用以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对第二定律进行介绍后,教材穿插了关于力学的单位制介绍,用以对牛顿运动定律概念的理解。但是,教材并没有在此处加入过多的实践应用,而是直接介绍了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介绍。在介绍过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后,才穿插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失重和超重等。且实际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同时利用二、三定律。这充分说明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设方面力求完备和详尽,首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并对此知识架构的方方面面均进行阐述。在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后,深入研究如何将知识具体进行运用。

二、探究实验方面的体现

笔者依旧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举例阐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科学观体现情况。高中的物理知识有些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利用各类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思维的重要手段。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探究实验是教材中较为典型的探究性实验。从实验的设计来看,教材首先将影响加速度的几个因素以控制变量法分别列举,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在实验方法方面,除采用控制变量法外,教材还十分重视如何通过定性描述的实验现象推导至定量描述的科学规律。这对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建立有着很大的有益之处。实验结合数学手段,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进行过三个变量的探究后,教材指出了实验中值得注意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加速度的测定,二是恒力的获取。上述两个关键点是物理实验中的“工具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其余物理规律。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更加注重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和普适性。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在教材编写的结构设置上有着明显体现。科学体系的普适性在实验的设置中体现。实验除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充分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教学水平的差距。因此,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能够对我国的高中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邓磊,廖伯琴.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J].教育学报,2015(3):56-57.

上一篇:对人生迷茫无奈的句子下一篇:寒假日记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