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

2024-10-16

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8篇)

1.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 篇一

价值与价值观

1.十八大报告中“生态产品”这一新提法,引起了代表们的热议。有代表认为,“生态产品”的提法,重点在“产品”。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有价值的。这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以及为了维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材料中的“价值”()①是指凝结在生态产品中的人类劳动 ②是指生态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③揭示的是在生态保护中人与人的关系 ④揭示的是在生态保护中人与物的关系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里的“价值”不是指商品的价值,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即物的价值,②当选,排除①;维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揭示了生态保护中人与物的关系,④当选,排除③。

2.下列对价值观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是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形成的 ③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所起的导向作用具有两重性,故④说法错误。

3.乒乓球世界冠军张怡宁说,作为一名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是为国争光;作为一名党代表,感受到的是国家给自己的荣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贡献和索取同等重要,不能忽视 B.作出贡献是索取的前提和基础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得到社会的尊重 D.没有回报的贡献是没有意义的

解析:B A项说法不科学,贡献是第一位的,应大力倡导;B项正确处理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C项观点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项观点明显错误。

4.在严重的沙尘暴灾害面前,人们深刻认识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开始在西部地区有计划地开展退耕还草、植树造林工作。这说明()A.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B.办事情必须抓住主要矛盾

C.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D.只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办事情就会成功

解析:C A、B两项本身说法正确,但和题意无关;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所以D项夸大了价值观的作用。

5.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C.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D.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解析:C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人生选择”“价值观指导”可选出C项。6.歌德曾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这表明()A.人生价值就是个人获得社会的承认 B.人的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C.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实现自我满足 D.人生的真正价值是具有重要的岗位 答案:B 7.传统的发展观坚持“唯GDP论”,把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唯一追求,结果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和社会问题突出;“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这说明()A.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B.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C.价值观不同,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也就不同 D.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解析:D 传统的发展观只重经济总量的增长,导致环境恶化,而科学的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可持续性发展,体现了D项。

8.(2015山东潍坊期末)被评为第五届道德模范候选人的吉林省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崔光日,视公安事业为生命,模范履职,攻坚克难,不顾病痛坚持工作,为社会和谐稳定倾情奉献。这表明()①正确对待挫折与苦难是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支配着社会的发展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④要以顽强的意志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B 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支配社会发展,排除②。吉林省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崔光日,攻坚克难,不顾病痛坚持工作,为社会和谐稳定倾情奉献,被评为道德模范,表明了 ①④。③在题中未涉及。

9.一位普通的城市女职工,从小就有当教师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末,她自愿从繁华的大都市到贫困地区当了一名不拿工资的编外乡村小学教师,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农村孩子的身上。有人认为她这是在做“傻事”,她却说:“我就是想做一些有意思的事„„在农家孩子中间,我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结合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谈谈应如何理解人生价值。

答案:①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

②这位女职工的事迹表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它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③在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这位女职工实现了自己当教师的梦想,个人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2.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 篇二

国家公务员考试开考, 141万人报考, 再次创下新的记录, 逼近研究生报名人数。这已是连续第四年增长, 最热门职位是4961:1。公务员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人们最喜欢的职业了,

很多同学都在纠结自己人生的选择, 也经常问我:考公务员吗?一位年轻同事告诉我, 他的同学放弃了一个技术工作, 父母花了20万给他搞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你知道他每天干什么吗?每天就在街道负责填表登记, 我不知道是他爸妈出了问题, 还是他脑子出了问题。”

无独有偶, 日前一个家长问我, 孩子要上大学了, 学习哪个专业好?4年后毕业情况会好一些?

所有这些, 不知道如何回答, 说实话, 我也没有准确的答案, 但想起一个故事, 可能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我与太太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当时, 社会上最崇尚的是去外企, 其次是大私企, 公务员因为挣得太少, 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国企, 则完全属于最后一位的选择, 没名也没有钱。

太太是学化工的, 正赶上能源行业大萧条, 石化行业没有人愿意去, 属于最糟糕的国企, 大家纷纷改行, 只有一个同学被迫去了一家国有石化公司。近20多年过去, 这个同学却成了“最有成就的人”, 是一家上市大国企的高管了。当初, 那些有本事的人, 多数出国了, 留下的, 基本去了外企, 如今生活殷实, 但绝对比不上这位风光。一位在外企摸爬滚打10余年的朋友说;你知道吗?我们已经有10年没有涨工资了。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每一个时代的价值选择都不一样, 昨天外企热闹, 今天国企热闹。今天这个行业吃香, 明天那个行业吃香。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自然的生命与波动周期, 不可能是直线上升或直线下降的。时髦恐怕是永远赶不上的。

当一个行业兴盛的时候, 很多精英就会涌进这个行业, 同时, 国家及相关部门就会对这个暴富或者有特权的行业逐渐进行干预、监管, 于是这个行业就逐渐进入一个低潮。于是很多优秀的精英就去赶另外一个潮流了。等下一次机会来临的时候, 那些所谓的精英与赶潮流的人, 就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往往只是抓住一点尾巴而已。更重要的是, 当大家都看到一种趋势, 蜂拥而去的时候, 这个行业实际上往往就没有机会了, 或者臭大街了。比如目前大学里在就业上“臭名昭著”的专业, 5年前, 10年前, 都是所谓的热门专业。

因此, 我们经常会看到, 那些坚持下来的人, 或者说扎扎实实“熬”下来的人, 总会有不错的结果。而那些貌似聪明的人, 不断变化目标, 去赶时髦, 但却总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更何况, 仍然处于巨变中的中国, 谁能说好10年后的变化?

那么, 怎么选择?

真正的选择, 是以不变应万变。第一, 清楚认识自己, 有什么特点爱好, 第二清楚自己的目标或者目的, 或者人生定位。在此基础上, 然后制定一个恰当的目标, 踏实地前行, 就一定会有机会, 就一定能确保赶上时髦, 一定能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盲目地赶时髦, 第一赶不上, 第二成本会更高。

很多人追问这个问题, 背后无非有让人生走得轻松一点的心理:付出不多, 收获多多, 甚至一劳永逸。很多的父母花尽心思为子女做这种安排与选择不就是这种心理作祟吗?

如果你坚持要问一些窍门, 那么我能推荐的就是“逆向思维”:当别人想朝东走, 你一定向西走, 当别人追热门, 你一定去赶冷门。

但是, 这点小伎俩, 还需要两个基础, 一是务必耐得寂寞, 因为当你追逐冷门的时候, 就意味着你在一个阶段是失落的, 不得意的, 不如别人的, 需要熬得住。第二, 必须兢兢业业做好手头的事情, 练就一身本事, 这样等你机会来临的时候, 就一定是你的, 否则, 行业的机会来了, 也不是你的, 你最多跟着喝点汤而已。

3.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 篇三

【关键词】人生故事 教师 职业生涯

这里的人生故事是人生中发生的关于教育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教师当初是学生时期的故事,或者是身为教师在人生中发生的对教育有启迪的故事。它对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教育过程的迟效性都使得我们要不断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注入原动力,以激发教育情怀和智慧为核心,确保在复杂环境下工作教育工作的不偏差。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他们人生经历、经验有限,一些青年教师在教育工作岗位被“平凡”击垮。而人生故事正是唤起他们的力量,保持他们职业发展的一块心灵田园。

一、 人生故事与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

人生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角度,研究人生故事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价值,需要首先定位人生故事和叙事者之间的关系。

人生故事的叙述是呈现背后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故事与叙述者之间存在镜像关系。这种镜像不是客观事实的全真映射,而是带着一定的变异。据叙事学理论,叙述者在对于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故事或者文本进行改变和干预,叙述者的这种特殊的呈现往往与其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有更多的关联。

1.故事主人“闯入”了故事,暴露了自己的心理价值意象。

经过故事讲述者呈现的故事,往往非常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和立场。如果说故事是静态的,一直“躺在”那里,是绝对客观的,当故事被故事主人讲述的时候,仿佛一个人“闯入”了故事。原本是一个故事,但由于被回忆和讲述中渗入了个人的价值观,所以我们所谓的人生故事可以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故事。只要是积极的,正能量的,那种变异也是被认可和有价值的。

2.故事主人“手绘”生命历程,实现对自我人生形象的觉察。

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它们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很大。该理论的“个人能动性”原理指出: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所以,故事主人亲密回忆故事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梳理自己在人生中的镜像,在自己选择的典型故事面前,建立自己的积极镜像,从而实现对自我人生形象的觉察。

二、“人生故事”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积极性价值

好的“人生故事”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具有积极价值,能较好地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更好发展。

1.帮助教师发展“职业认同”

教育一直是引领人的人生走向美好的一项工作,把人培养成为精神丰富的人,道德良善的人一直是教育永恒不变的目的。而当下的教育竞争和考试制度以及对教师的考评机制的问题都容易使我们忘却了最初的价值。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时时回味人生故事,恰好可以促进我们的职业认同。这种“职业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正在从事的职业”、“正在对人产生的影响”作出回答。好的人生故事还可以帮助教师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谁”问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故事是支持教师开发与管理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以下故事摘要中可以看出。案例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郑朝阳老师。

【案例】我的生命成长故事

我初中期间上学基本上是以在农村干农活为主,也就没有学到什么文化课。14岁初中毕业时,正好是78年恢复高考,我我就一边劳动一边尝试开始自学物理。

在自学物理的过程中,就尝试做一个可以永久发电的发电机。我把我的想法和设计向中科院写了一封信。这一封信后来被转到当时的武汉水电学院一位教授那里。这个教授可能很惜才,他/她很认真的给我回了一封信。

我收到信后很激动,不知道偷偷读了多少遍。教授在信中告诉我这个设计的原理违背了能量守恒,还鼓励我认真学习物理。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自学生涯。后来我强烈要求我父母亲跟初中学校老师说说,让我重新去读书。就这样,通过半年的刻苦努力,我十七岁时终于上了高中,后来考取了大学。

没有那位至今我都不知道姓名教授的鼓励,我不会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

可以看出:郑老师认为,那位无名教授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火焰的人,虽然他一直未找到那个教授,但是内心有那个教授的音容笑貌,而且关于教授的精神形象也在他的内心。

他对知识和客观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识都和那个教授,和那个特殊年代发生的人生故事密不可分。显然,这个故事导致了该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而且是美好的认同。

2.帮助教师处理过去、当下与未来发展的“同一性”

时间心理学研究成果提示:理解同一性发展状态,在现在和未来的各种时间体验及其之间关系上的具有整合作用,其研究成果表明:同一性获得者的“现在体验”对其“预期未来体验”和“理想未来体验”均有积极影响1;同一性获得者有着“较大的现在广度,较积极而远景开放的未来取向,以及较强的时间整合”2教师通过人生故事,对自己的过去和当下作出了良好的关联。在这种关联之下,教师自然展望未来,作出合理的发展预测。

3.帮助教师保持职业“良心”

“良心”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西塞罗和塞涅卡把良心解释为内心的声音,这声音会对我们伦理性质的行为加以褒贬。卢梭则认为,良心是“显现在人身上的自然之声”,是“我们内在的向导”3。通过人生故事,我们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内部信念。人生故事,具有唤醒作为教师内部力量的作用。这种故事和外在的指标和评价相比,更是巨大。

有些人生故事中呈现出孩子善良的天性,教师发现其被深深感动,这种发现就像在燥热的沙漠看到了清泉,所有的急躁、抱怨都消失了。这种故事是对教师心灵的滋润,能促使教师在种种不如意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职业良心。

这是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王京京老师的案例摘要。

【案例】感动的一瞬

今年是我站在讲台上的第三年,我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令我气愤的,也有令我无奈的……然而感动的故事覆盖掉了一切不愉快。使我对教育工作保持最初的情怀。

去年,那时我刚刚怀孕,我到一个普通班去上课。这个班属于非常活跃的类型,有时一张图片,一个小故事就能让他们兴奋好半天,每次都要费些力气让他们安静。这天,我像往常一样进入班级讲课,从一开始就觉得似乎比往常要安静一些,后来在讲课过程中有几个同学又私下讨论起来,我刚要提醒他们,却听有几个同学说“别说了,别让老师着急生气,老师怀孕了,快安静”。听到这,我的内心顿时涌起一股暖流,我不知道学生如何得知我怀孕的消息,但就是这句话使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我说了声“谢谢孩子们”,这时只听有学生说道“老师,我们知道您怀孕了,您以后就坐着给我们讲吧,您以后讲课带上水杯”,那一瞬我有了想哭的冲动,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暖心的话语!多么体贴的关怀!抑制住想哭的冲动,我说了句“有你们真好”!

和大家一样,在王老师的人生中,充满太多的故事。有些故事早就被遗忘和丢失了。而这个故事铭刻在王老师的内心。

它甚至对王老师的教育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认为:在现代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中,保持一颗懂得尊重的善良之心才是最可贵。

三、人生故事的表达范式建议

教师的人生故事可以是教师自我故事的回顾,分享别人的故事。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掌握以下范式,可以促进其生涯价值提升。

1.同伴分享——共同的旅程

目前针对教师职业生涯教育多是从理论灌输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参与生涯活动时会通过同伴的分享,对自身进行观察与反思和有必要。这种分享激发教师极大的兴趣,因为时时能告诉自己,别人和我具有“共同的旅程”。我们倡导小组互动的方式,充分尊重教师自我生涯规划的主体性,激发通过同伴反思自我的欲望。

2.生涯人物访谈——优秀的引领

2015年7月14日,笔者所指导的学校生涯现场会,笔者在现场的角色是采访者。

案例:“优秀教师生涯成长”主题采访

优秀教师:丁尚

采访人:张群智

拟采访的题目。

场景:会场前面,椅子斜对坐。

问题设计摘录:

(1)为什么步入教师职业?最初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

(2)回首往事,你最成功、最骄傲的那个事情是什么?它对于你事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3)在职业生涯发展中,你最辛苦、最艰难的,可以和大家分享的那个事情是什么?在关键点中,你如何实现了“翻越”?

(4)如果用三个词总结自己职业生涯的过往,你会如何总结?

(5)根据您的成长经历,你最想对青年老师说的话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开掘了优秀教师积极经验的涌动,使生涯发展者获得新的视角,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

3.“故事与教育教学”主题现场展示——促进反思

以生涯故事为牵引的主题现场会往往非常生动。因为生涯问题具有情境性、问题性和个体性的特点。所以故事的传递正好可以承载这种智慧。故事是情境性的典型写照,故事也是为了某一个问题而存在的,每个故事都是个性化的,所以这种智慧是一个讲授者力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涯发展中那些对于一个人的生涯具有巨大意义的故事作为主题呈现出来。2015年5月22日,首师大附属实验学校召开了“微小的幸福,柔软的生命”主题现场会。三位老师进行了生涯故事主题展示。他们分别是李小燕、崔立燕、刘青、赵日丽老师。刘老师的故事有的是从妈妈的角色教育自己的小孩子获得感悟和智慧迁移到现在的教育生活中的。在她孩子很小的时候,她给孩子经常读绘本,一个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她原以为孩子早就忘记了这个故事,却在一次自己劳累伤心的时刻,孩子用萌萌的样子安慰妈妈,说出了:“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并像故事中的主角一样做出了肢体表达。妈妈非常感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她在之后的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绘本资源开展教学,而且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故事与教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的。因为人就是由过往和当下的故事建构的自己。

笔者认为,人生故事在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价值不可轻视。认为人是向往感动和本能眷恋、善于回顾过往历程的动物。故事带来的情怀、力量和智慧是其他的内容不可替代的。希望此观念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提供有益的洞见。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朝阳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微幸福”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IB12124 课题负责人:张群智

1郑涌,黄希庭. 自我同一性状态对时间透视体验的结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1998, 21(3).

2黄希庭,郑涌. 时间透视的自我整合:Ⅰ.心理结构方式的投射测验[J]. 心理学报,2000, 32(1).

4.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 篇四

1.2017年11月17日,总书记会见了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黄旭华、黄大发等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在技术缺乏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他“骑驴找马”,攻坚克难,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黄大发是来自黔北山区的绝壁凿水渠的村支书,用36年的时间修水渠,让全村人喝上水。这对我们的人生启示是导学号 60922597(C)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②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③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④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A.①③ C.③④

B.②④ D.①②

[解析] 无论是黄旭华,还是黄大发,这些全国道德模范都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为社会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③④项符合题意;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但并不取决于正确的价值观。①项说法错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2.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就是“租购同权”。“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导学号 60922598(D)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不同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我国房价问题过于复杂,因而对其真理性认识并不唯一 ④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争议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 “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这说明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不是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认识,①不选;“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同,②正确;对同一个确实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③错误;“租购同权”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因而它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争议,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3.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导学号 60922599(C)

①实践的效果受个体认识水平差异的限制,要紧跟别人的步伐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实现人生

价值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应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等、看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勇于实践,积极进取,不断积累,才能创造价值。②④项符合题意;①③ 项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

4.某知名京剧演员在微博上发布其剧照并附言:“这一头点翠头面(传统戏曲中旦角演员所带头饰)……80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永不褪色。”有动物保护人士指责这种滥用翠鸟羽毛的行为与吃鱼翅没有什么区别。有人发微博批判传统点翠是非不分:犀角、熊胆、虎骨均可入药,但那是从前!但是,也有力挺的声音:京剧是国粹,而点翠头面是京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动物保护人士是在偷换概念,把广义的翠鸟和受保护的翠鸟混为一谈。京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传承、弘扬重在‘守旧’。”还有人认为与其争论滥用翠鸟羽毛,不如思考如何改进点翠头面生产工艺。导学号 60922600

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认识点翠头面工艺之争。并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思考解决“点翠头面工艺之争”的方法。

[答案](1)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针对点翠头面工艺,动物保护人士、传统文化界由于立场的不同,出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分歧。各方不同角度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都应该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

(2)在保持传统点翠头面工艺制作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寻找其他非保护动物羽毛替代品。或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成果,研发高科技人工复合材料作为点翠头面工艺材料的替代品。(其他符合基本要求的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人们由于

5.人生观与人生价值 篇五

市营1116孙雁杰20801111633

其实在高中政治,我们就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时对这个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没有停下来去思考,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也仅仅只是了解,还没有上升到懂和应用于实际的境界。但是,在这堂课上,我去思考了,看了马加爵案、吴天昊案,才真正开始懂得当初觉得夸大其词的书上内容。世界观作用于人生观,人生观影响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实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么多人的哲学观点,我一个人名都没记住,但是起码我也了解了最笼统的西方哲学起源,而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我,还是同意马克思他老人家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并且以后也不会有所改变。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他老人家也说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内涵比较丰富: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他揭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这一观点;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记得上节课老师问人的劣根性是什么?我觉得人的劣根性在于过分的欲望,人有欲望才有前进的动力,但是一旦欲望变质,便会变成妒忌、恶毒等等的负面的影响。人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错误的态度会导致错误的人生观。我们必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说完人生观,再谈谈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们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的价值的实现在于创造,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是作为一个人,首先做的应该是了解自我,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去做什么,如果连最基本的都不知道,那么只能说你是一个盲目的人,又或是随波逐流的人。探索人的本质有利于提高人对自身的认识,从而提高用理性对恶劣本性的限制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和开发人性;有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加快文明的进程。

理论懂得再多不应用于实际还是白学,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去形成一个良好的人生观。在经历挫折时,学会坚持;在春风得意时,学会谦虚;在情感起伏时,学会克制。马加爵和吴天昊,他们都是不能很好的调控情绪,没有健康的心理才会酿成大错。

6.人生理想与社会价值 篇六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行管一班

姓名:张俊

学号:

评分:

20110704310041

2011年12月

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摘要:人生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当代似乎大多数人都只看到自我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忽视了社会条件在实现人生价值时的作用。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的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就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了人生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又会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以社会价值为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才能更好的促进个人进步,更好额推动社会发展。当代青年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关键词:人生价值,社会,发展,奉献

(引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时,你可以说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但却不一定能说实现了人生价值。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价值的呢?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有何关系呢?如何把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呢?

一、人生价值

(一)人生价值含义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得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定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保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价值,人们总会在自己心中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都会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简单的说,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思考人生问题的依据。

(二)人生价值分类

人生价值其实是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目前很多人都单纯的认为实现了自我价值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其实不然,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人的行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人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社会、他人对你的肯定程度。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正如马克思说:“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就是一个必然的事实”。把自己当手段,他人当目的,那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

献精神;把自己当目的,把他人当手段,那是资本主义上层自私自利的腐败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既要把自己当目的和手段,也要把他人当目的和手段,既要考虑他人,也要考虑自己。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做到双赢,(三)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促进社会的进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而不是个人对社会的索取。作为公民,在个人和社会关系上,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们能够提供的贡献的水平决定人们能够享受的权利的水平。人生最崇高的价值,是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贡献。歌德曾经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想要拥有就得付出。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个人的价值 , 应当看他贡献什么 , 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两位伟人都已承认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比索取更快乐,更有意义。个人的奉献将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换言之,个人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个人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铁路工人郭明义用行动告诉世人,他的人生价值在于奉献。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虽然他贫寒,但没人瞧不起他,他的行为收受到了世人的肯定与赞扬,他的人生因此而有价值。他的行为也感动着世人,将爱传递,呼吁更多的人奉献社会。

二、实现人生价值

(一)主观条件

第一、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人生价值标准,为人生行为提供动力。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的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丛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位真正的无私者,真正的忘我者,把爱传递给别人,不计较别人爱的回馈。尽管自身经济条件不好,但他毅然决定帮助他人,这是新时代的活雷锋。所以,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是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他的人生非常有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吗,为人民服务才是科学高尚的第二、提高个人素质。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将来大好坚实的基础。

第三、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向着目标前进。

(二)客观条件

首先,人生价值的实践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而且社会条件是无法避免的,可

能是顺境,也可能是逆境。你不能改变自己出身的家庭,不能改变现有的社会制度。所以,要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保持自身良好的心态。面对顺境,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精神,不要马虎大意,甚至贪图享乐,要自觉抵制享乐主义;面对逆境,我们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迎难而上。

其次,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是个普遍的事实。大学生要在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时刻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为广大人民群众工作在第一线,与群众结合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人民群众,为他们谋福利。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三、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是由每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然要依靠每个个体的奉献,所以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每个人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将会前进一大步。只要每个个人能够在人生活动中奉献社会,奉献他人,那么人生就会很有价值,我们的社会将会加速发展。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人生价值只有在社会发展的主流中才能呈现出其灿烂的光辉。江泽民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庆时讲到:“希望你们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青年人富有遐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的特点,也是优点。但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全国各族青年展示才华,实现志向,提供了广大的舞台。生长在这样的时代是幸福的。广大青年一定要虚心向革命先辈和人民群众学习,在为祖国的竭诚奉献中焕发出青春的绚丽光彩。”这是一代国家领袖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殷切希望,个人的发展一定不要脱离社会,为人民服务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社会的发展又会为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遇,从而更好的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要朝四个方面前进。即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令人吃惊,曾经的蓝天白云现在已很少见到。精神文明建设也任重而道远,中国人的道德修养还很欠缺,在国外时常会有汉语标语,标语牌上写着:不要随地吐痰,便后冲厕所之类的标语。这说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加大力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继承和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自觉抵

制外来低俗文化,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政治文明建设同样艰巨,政府公信力一天天的下降,实在令人担忧。

面对种种问题,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时应该找准方向,与时俱进,既要实现自我价值,又要推动社会的进步。简单说,就是在达到了自己理想目标的同时,奉献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结语: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在学校抓紧时间学习,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努力与奉献。成就自我,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页.[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第73页.[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页.[4]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5月5日

7.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 篇七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重任, 他们的思想道德面貌如何, 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整个社会风气、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高校教师的道德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突出表现为:20世纪90年代, 广大教师的价值取向偏重自我实惠;本世纪以来, 大多数教师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 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一、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状况

(一) 20世纪90年代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状况。

20世纪90年代, 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广大教师坚持物质利益至上的原则, 认为物质追求高于精神追求。部分教师在人生价值取向上, 偏重于追求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图实惠重名利, 重索取轻奉献, 部分教师受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的影响, 认为“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 担心个人的前途命运强于担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重视个人利益要高于重视集体利益。

1993年天津某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中, 有36.33%的人认为“人们会变得越来越自私”, 有22.00%的人“说不清”, 还有6.67%的人不表态, 只有35.00%的人认为不会出现上述情况。1994年天津市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中, 多数教师赞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31.15%的教师认为“大利大干, 小利小干, 无利不干”的观点否定了社会主义行为准则, 不应该提倡。60.00%的教师认为这个观点虽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但不符合道德规范。有38.51%的教师不同意“人会越来越自私”的观点。1995年天津市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中, 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发生矛盾时, 56.35%的教师认为应首先考虑集体利益。这说明广大教师的价值取向, 主流是健康的, 趋势是进步的。1996年天津市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中, 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教师只有24.56%, 认为“毫无保留地奉献, 问心无愧地索取”这一观点正确的教师占42.99%, 认为“大利大干, 小利小干, 无利不干”的占25.28%。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奉献与索取是辩证统一的。83.4%的教师赞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80%的教师主张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道德;83.6%的教师主张应当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1998~1999年, 东北林业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 教师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主流是比较好的, 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影响, 一些教师价值取向有些无所适从。对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看法, 26.25%人同意, 42.5%的人不同意, 25%的人选择了难以判断;对于“个人利益最大限度的满足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 则有43.75%的人表示同意, 37.5%的人不同意, 15%的人认为难以判断。

以上数据反映出, 20世纪90年代, 教师人生观、价值观主流积极, 但重实惠、重实效趋向愈加明显。随着新旧体制转轨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的义利观和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义利观发生冲撞,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中也融入了一些想得到实惠的实用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成份。

(二) 本世纪以来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状况。

本世纪以来, 大多数教师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

2000年, 天津市高校中, 有96.50%的教师同意“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 88.88%的教师同意“人间自有真情在”, 70.00%的教师同意“市场经济一样需要雷锋精神”, 65.88%的教师同意“奉献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这些都充分表明教师的人生态度。2001年上海高校教师思想状况滚动调查报告表明, 广大教师在价值取向上务实进取, 注重兼顾个人、集体和社会利益。调查中, 教师在处理人际利益关系时, 选择: “先利人后利己”为29.00%, “利己而不损人”为23.00%,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为9.00%, “先利己后利人”和“只考虑自己利益”两者总和为7.00%。对“人与人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 没有永恒的友谊”表示同意的只有14.00%, 66.00%表示不能同意。可见, 作为社会一个普通群体, 教师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的普遍价值趋向是相符的, 具备对腐朽没落道德观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我们应当尊重这种现状存在的合理性。 2002年湖南郴州师专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显示, 在回答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时, 排在前四位的选项分别是: “对社会、集体贡献大小” (82.00%) 、“取得的社会声望高低” (81.00%) 、“拥有精神财富的多少” (76.00%) 、“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 (72.00%) 。在回答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应该遵循的原则问题时, 90.00%的选择“利己而不损人”, 选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比例不到1.00%。这些说明了在当今高校教师当中, 他们绝大部分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拥有着朴实的情怀和高尚的情操, 能正视自身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能摆正这种位置, 表示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2003年湖北工学院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中, 78.50%的教师同意在考虑利益问题时, 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说法, 82.50%的教师信奉“劳动和奉献仍然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 96.30%的教师赞同“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88.80%的教师否认“金钱高于人格”。这说明, 多数教师拥有积极健康的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2004年首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表明, 高校教师的基本价值观正确, 价值取向积极向上。85.50%的教师认同“诚信受益”的说法, 超过70.00%的教师赞同“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68.40%的教师不赞同“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的说法。同时调查也显示, 教师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如67.50%的教师认同“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的观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教师在价值判断上的变化。2006年天津市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天津高校教师道德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如74.25%的教师认为“在考虑利益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比上年增长1.94%;72.12%的教师认为“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 同比增长1.69%;79.12%的教师认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同比增长1.05%。在2007年天津某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中, 有超过80%的教师赞同“诚信受益”、“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等观点, 同样也有超过80%的教师反对“随意拆毁文物和革命历史纪念物”、“恶搞文化”、“传销”等社会现象。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 广大教职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端正的, 他们积极进取, 崇尚高尚的人格与师德, 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 新疆高校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务实化的取向。在2009年天津某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中, 对“追求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是正当的”一项, 96.80%的教师“认同”和“比较认同”;对“正当的个人利益应该得到肯定和重视”一项, 99.50%的教师“认同”和“比较认同”;对“人的现实生活和利益应该得到关注”一项, 98.90%的教师“认同”和“比较认同”。调查结果还显示, 教师对本人的经济收入和物质条件方面, 36.60%的教师对自己的经济收入与物质条件“满意”、“比较满意”, 49.50%的教师认为“一般”, 14.00%的教师“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相比之下, 教师对本人社会荣誉和精神条件方面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经济收入和物质条件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显示, 2010年, 广西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功利性等发展趋势。

综合2000年以来的数据, 不难看出, 广大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基本价值取向是正确的, 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 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

二、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20年间, 我国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从较为关注物质实惠和个人发展到积极寻求个人与社会的整合的转变、从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向义利统一的思想倾向转变。

(一) 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影响。

近年来, 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 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世界上各种思潮、观点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到我国, 大量西方的文化产品涌入国门, 泥沙俱下, 影响着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

20年来,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所引起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深刻变化, 同样对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为我国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产生了积极效应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潮的出现, 市场交换、经济利益原则向教育文化领域、精神价值领域和人际交往领域的蔓延, 使高校教师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方面, 则比较关注物质实惠, 强调个人发展, 倾向重利轻义观念, 从而改变了原有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包括高校教师的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变化增强了广大高校教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使其道德精神发生了新的转变。广大高校教师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也开始从较为关注物质实惠和个人发展向积极寻求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从重利轻义的思想倾向向义利统一的思想倾向的转变。

(二)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变化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计划经济所造成的保守、僵化、落后等思想观念在高等教育中都有反映。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缺乏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从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看,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学科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内容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这使得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深深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期,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 推动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后勤社会化、内部管理体制制等一系列高校内部改革, 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筹措体制的改革, 促进了高校充分运用竞争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和效益原则, 实行了职称晋升、科研分层、教学计酬、后勤社会化等人事、科研、教学、医疗、住房、奖金分配等校内综合管理体制的改革。其结果是, 调动了校、院、系及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跃了校园竞争气氛。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与推广, 必然会触及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 引起一系列的思想波动。

广大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是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也是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邹放鸣.高校教师道德思想状况与工作对策[J].江苏高教, 1998

[2].李兴贵等.东北林业大学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 2001

[3].吴强.2001年上海高校教师思想状况滚动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 2001

[4].史美洁.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 2004

[5].吴新平等.新疆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8.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 篇八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禅师缓缓地说道:“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的眼中,它不过能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一元钱罢了;在制酒商看来,它可酿酒,能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其实,别人的评价并不是最主要的,你自己的价值所在取决于你怎样看待自己。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我觉得毕淑敏说得很好:“人生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義。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的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是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其他任何人强加给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而是别人的人生。所以要想知道人生为何,只有问问你自己的心,心之所至,就是你人生的方向。

上一篇:造林绿化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好看的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