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服务沿海大开发

2024-09-15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服务沿海大开发(共9篇)

1.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服务沿海大开发 篇一

论江苏沿海开发中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

摘要:随着金融成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他在中国的经济崛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沿海地区地处中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而要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就必须加强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江苏沿海建设金融发展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沿海,而江苏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却在沿海。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迎来的他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

江苏沿海地区指的是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城市,他处于我国沿海、沿江和沿陇海-兰新大陆桥“π”形三大国土开发主轴的交汇部,占据重要的枢纽地位。“十一五”期间,江苏将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建造“北上渤海、南下上海、贯通江苏沿海”的铁路大通道,对江苏以至全国综合交通网的完善,对加快江苏沿海开发、实现区域共同发展,对提升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具有多方面重要意史。

江苏是人口和经济大省,资源紧缺是长期制约江苏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江苏拥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海洋经济崛起势在必行。江苏沿海开发需要构建七大产业集群,港口城市经济历来是海洋经济的龙头,江苏要抢抓机遇,发挥江苏海洋经济的领先发展作用,加强沿海开发中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

1金融在江苏沿海开发中的作用

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中指出,江苏沿海开发要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的市区为依托,促进要素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沿海地区主要交通运输通道为纽带,进一步强化腹地产业优势,注重发展特色产业;以临近深水海港的区域为节点,加快布局临港产业,建设临港工业集中区和物流园区,培育和壮大重点城镇,形成“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在沿海三市城市化加快推进中,连云港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海港城市,未来南通要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盐城市的目标则是沿海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工商城市。1

以上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金融的服务作用。现代金融业作为经济的核心,它在GDP构成中已有相当的比例和贡献。宋海在“须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文中提出: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推进金融创新,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推动金融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金融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金融对经济的发展有十分大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无论是经贸、物流、资讯以及文化等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货币资金的运转和金融市场,金融的运行规则已影响到社会的各方面。现代金融在社会经济中所发挥的“核心支配”作用,正是体现了金融业的主动性和先导性。江苏要发展海洋经济,就必须依赖于金融业的全面发展。

2金融服务在沿海建设中的作用

江苏沿海地区开发中的重点就是沿海港口的建设,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加强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围填海域滩涂要依法科学进行,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要依托沿海高速公路、沿海铁路、通榆河等主要通道,继续完善沿海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新能源、石化、车船、林纸、纺织、机械、特种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建设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产品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布局建设旅游和生态功能区,形成沿海产业、新型城镇和生态走廊。而这些重点项目的开发都少不了金融企业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货币资金的流动,投放贷款,加快项目建设开发,都体现了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

2.1金融服务促进港口发展

江苏沿海发展的重心是连云港,连云港具有“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沟通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岸,协调东中西地区发展的重要枢纽”的战略地位。它的开发建设,必将直接带动下一轮中国经济发展,对缩小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有着重要意义。

以连云港为例,金融企业要把连云港港口码头建设和海域滩涂资源的开发,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把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港口口岸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辐射带动能力作为金融企业服务的目标。而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在这些重点基础项目里加强信贷的投放与资金的监管,促进连云港港口的跨越式发展,加强连云港港口的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了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

2.2金融服务在交通建设中的作用

江苏沿海开发离不开交通的发展,要发展经济,必须交通先行。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交流的载体,构成了社会经济的基础结构。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开发的前提条件。江苏沿海地带经济发展落后于苏南,主要原因就在于交通设施薄弱,投资环境不利,不能有效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流动和集聚,难以形成发达的产业密集带。在长时期内,江苏沿海交通体系仅以低等级公路和内河航道为主,虽然有一条沿海高速,但难以支撑现代经济发展,如今缺少就是一条贯通整个沿海地带的铁路通道,由于在这样的原因,致使江苏多次失去了我国沿海开放、国际产业转移等重大发展机遇。

汪海在“加快建设沿海铁路,推进江苏沿海开发”一文中提出: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极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与增长极的联系越密切,接受的辐射能量就越大,经济发展也就越快。上海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历史上,苏南的近代工业化主要受益于沪宁铁路的开通。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凭借与上海交通方便信息灵敏的优势,多次抓住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浦东开发等机遇发展乡镇工业和开放型经济,因而得到快速发展。与上海近在咫尺的南通,同苏南一样都是我国近代工业最早兴起的地区之一,却因为长江的阻隔,和上海联系不畅,经济逐渐落后于苏南,江苏沿海其他地区就更是如此。

沿海铁路是一项能够显著提升江苏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机也已成熟。而建设沿海铁路,必须加大资金等社会资源的投入。努力加大金融投入,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组织和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投入到江苏沿海大开发的浪潮中,这是一项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的工作。金融业的资金投入对江苏沿海开发建设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其中金融支持力度的大小举足轻重。由于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不断优化,港口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方面的资金需求十分旺盛,拥有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对建设江苏海洋经济至关重要,这在一次体现了金融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为企业广泛参与金融市场提供了便利,为改善融资结构创造条件,更为江苏沿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柱,而金融服务环境的改善,为江苏沿海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金融服务促进沿海产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是沿海开发的核心。在沿海城市带,以交通干道和中心城市为依托,重点发展新能源、化工、汽车、纺织、特种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

业,建设国际性商务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在临海岸线,以拥有可建深水海港的区域为节点,重点布局石化、造船、林纸、物流等临港产业,实现临港产业的新突破。

李源潮在“加快培育江苏发展的沿海增长极”一文中说道:开放是沿海开发的第一动力,是决定沿海开发成败的关键。实现沿海开发目标,投资需求巨大,仅靠沿海自身的力量,局限于江苏省内的资源,是不可能实现的,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用好开放资源,建好开放环境,通过扩大开放来广泛吸纳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大力引进投资、引进企业、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机制。要突出向“东”开放,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重点瞄准日韩、港台的产业资本,着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日韩、港台投资密集地之一。

再以连云港为例,连云港要积极推行开发招商,重点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采用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参与沿海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开放中提高开发的市场化程度,凡能市场运作的一律交给市场。加快改革投融资体制,推进港口等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努力增加信贷资金有效投入,鼓励创业投资、产业发展基金大举进入,积极争取设立“江苏沿海开发基金”。通过吸引外资,改善金融服务环境,着力打造四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壮大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三新”产业板块;基础原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化产业和特种钢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重点抓好船舶修造、汽车及其零部件、风电设备、集装箱制造等产业;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空港物流,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货运中心,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的崭新格局。

政府应通过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来支持和促进沿海企业的发展。金融企业要加大对沿海企业的信贷规模,让企业在沿海开发中作出重要贡献。而金融服务创新对企业经营理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应主动转变经营理念,不断革新体制和机制,为沿海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以优质的金融服务促进沿海产业的发展。

4金融企业对沿海开发的作用

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要优化信贷结构,保障重点事项建设。当前,各家金融机构推进信贷投放快速增长的同时,应围绕我省沿海开发的重点工作,突出港口、产业和城市,集中资金加大信贷投放。叶重洋在“策应江苏沿海发展规划,完善政策金融服务功能”一文中提到:江苏沿海开发拥有国家政策扶持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预期将吸引大量外部投资,同时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竞争的关键领域。银行企业,必须抓住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加快打造现代银行步伐,尽快完善经营体制机制,为全面支持沿海开发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除了加快面向市场的体制机制转换步伐外,要积极推进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账核算管理,强化二级分行经营管理基础平台作用,适度下放授信权和审批权,大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创新业务品种和信贷支持模式,加快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为投身江苏沿海开发减卸包袱。

金融企业要全力支持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金融服务在沿海开发中的先导作用。一是要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港口建设是沿海开发的重中之重,要加大港口建设参与度,特别关注港口防波堤、出海航道疏浚、港内道路交通、拦门沙整治、供水供电以及电信网络等基础建设工程融资需求。二是要加大港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速公路港口连接线、临海高等级公路、临海重要城镇和临港工业集中区供水管网、电力通信设施、污水处理和垃圾填埋等建设项目,根据港口建设定位适时支持港区仓储设施和物流园区建设。三是要加大沿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以保障沿海开发淡水资源供给和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为重点,大力支持沿海供水工程、海堤及沿海挡潮港闸外移和沿海平原水库建设。

5结论

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我们要紧紧抓住江苏沿海战略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努力构筑沿海与内地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建设沿海产业带,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小企业和地方金融业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金融支撑。现在金融行业正在以江苏沿海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为契机,找准自身定位,增加信贷投放,优化金融服务,为我省新一轮的沿海大开发、大建设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而金融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视。

在这一轮新的沿海开发浪潮中,江苏沿海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要高,要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视野、市场化的办法推进沿海开发开放。通过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加快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各类优势生产要素聚集沿海。整合各种力量开发沿海,不断激发沿海开发开放的内生动力。

综上所述,江苏沿海经济开发中,金融服务的先导作用不可或缺,对于沿海开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

[2] 李珠江:21世纪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 姚铁明、贾茹:论苏南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先导作用.当代经济,2008

[4] 汪海:加快建设沿海铁路,推进江苏沿海开发.扬州大学学报,2007

[5] 李源潮:加快培育江苏发展的沿海增长极.群众,2007

[6] 王建华:抢抓沿海开发新机遇.群众,2007

[7] 叶重洋:策应江苏沿海发展规划,完善政策金融服务功能.2009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国际经验及启示 篇二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无序的排放特征,在国际上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随着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逐步得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将越来越得到重视。

根据政府干预程度的强弱,可将环境政策手段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刺激型和劝说教育型三种[1][1]。命令控制手段主要包括行政许可、排放标准、限期治理等。经济刺激手段包括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税费、生态补偿等。劝说鼓励手段主要包括环境宣教、信息公开等,劝说鼓励手段一般作为命令控制和经济刺激手段的辅助。本研究将遵循环境政策手段的分类,对国际上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经验进行回顾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基本情况,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针对农业面源的命令控制型手段

命令控制型手段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有严格的处罚措施、并且政府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因此要使命令控制型手段较好地发挥作用,前提是规制的对象非常明确,且规制的对象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否则监管成本太高。农业面源排放的特征决定了命令控制手段难以较好地发挥作用。在国际范围内,命令控制型手段也鲜见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荷兰的矿物质账户系统(Mineral Accounting System-MINAS)较为接近命令控制手段。[1][2]该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养分标准,其惩罚手段是想超出标准的农场主征税。MINAS系统控制的对象不是N, P等养分的投入,而是其剩余或流失。在这个系统之下,每个农民的养分投入和产出情况都被记录下来,如果其农场的养分剩余(或流失)在规定的标准之内,则无需交税,如果超出标准,则需要缴纳较高的税。随着免税的标准越来越严,超出标准的税率也越来越高,1998年土壤含氮(折纯)的免税标准为 238kg/ha,超标税率为0.7欧元/kg,到2003年,免税标准为140 kg/ha,超标税率则上升为2.3欧元/kg。尽管监测数据显示荷兰地下水的养分浓度在1992-2000年之间有所下降,但是这项政策仍然由于其高昂的执行费用以及对于环境质量贡献的不确定性受到质疑,在2006年被废除。

美国污染物减排体系(NPDES)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环境政策之一,NPDES的实施主要依靠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美国,根据《清洁水法》,任何污染都不能在没有许可的情况下排放,但是这项制度也主要在工业和城市领域实行。尽管在NPDES体系中的单日最大负荷量(Total Maximum Daily Load, TMDL)理论上应当包含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但是由于监管的困难,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仍然主要仰仗经济激励和劝说鼓励型手段的最佳管理实践(Best Management Practice-BMPs),美国也在逐步考虑扩大排污许可证的范围,将大规模的畜禽、水产养殖等农业排放纳入NPDES的排污许可证范围[1][3]。

二、针对农业面源的经济刺激手段

(一)美国的最佳管理实践

美国《清洁水法》在其319条款(section 319)专门规定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相关事宜。在《清洁水法》的框架下,主要使用最佳管理实践(BMPs)控制农业面源,BMPs 是指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1][4]最佳管理实践主要通过两类项目实施,一类是环境质量激励项目(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centive Program-EQIP),另一类是保护管理项目(Conservation Stewardship Program-CStP)。

环境质量激励项目是在1996年《联邦农业促进和改革法案》(Federal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and Reform)中确立的,项目的首要目标就是为生产者实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环境质量的双重目标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最开始(1997-2001)每年的项目资金仅为2亿美元,后来迅速增长,2002年为4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13亿美元,2002-2007年总资金额达到58亿美元,2008-2012年资金预算为72.5亿美元。农民要获得该项目的资助,必须完成相应的申请,明确哪块土地将得到保护、受益的环境要素是什么、将采取什么措施。各州或地方的自然资源保护办公室将会对农民的申请进行打分并排序,排名靠前的将获得资助。项目以两种形式帮助农民实施和管理保护计划:成本分担(cost-sharing)和奖励(incentive payment),每个人或团体将获得5年内最多45万美元(2008年以后改为3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

保护管理项目(CStP)规定农民可以将其农场中的草地、种植用地、森林纳入计划中,但是农场或牧场主必须满足:(1)已经在其整个农场中至少保护到一种环境资源(包括水质、土壤和其他与环境质量有关的要素);(2)在一个五年的合同期内,承诺至少再额外保护一种国家优先保护的资源。CStp项目将补偿农业生产者由于保护行为(例如安装或改装设备、轮作等)而额外支出的费用,补偿的标准根据这些行为的额外花费、农民损失和生态环境效益来确定,对于单个农业生产者,一个五年的合同期内项目资金的支持不超过20万美元。2008年美国农业部将1277万英亩土地纳入了CStP项目,每英亩土地的平均补偿额为18美元/年。除了工程措施,BMPs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是针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让农民意识到“他们为农业生产的原材料付过费,浪费越多损失越大”。一旦农民真正理解到这一点,他们就会想办法提高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效率,从而将保护环境的行为内化到其追求经济效率的行动中去。根据美国联邦环保署的统计,已经有339条河流在《清洁水法》的支持下取得了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成就,河流水质得到了很好的改善[1][5]。

(二)欧盟的一体化政策及环境税费手段

欧盟国家注重在宏观层面实现农业与环境政策一体化,将农业和环境政策的目标统一起来,以期实现农业环境的双赢,在立法、决策程序、机构人员等方面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在整体上达成共识后,再由欧盟所属的各国自己决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1.欧盟共同农业及水环境政策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e Policy-CAP)是欧盟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政策之一,其目标是保证农民获得一个良好的生活标准,保障消费者食品质量和公道的价格,并保护农村生境。共同农业政策所使用的预算占欧盟总预算的将近一半(2006年占47%;2007年占45%;2008年占47%)[1][6]。CAP由最初的主要支持农业生产,到逐步注重农村发展,如今越来越多地关注农业行为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在2007年以前,CAP的资金落实主要由欧洲农业指导与保障基金会(European Agricultural Guidance and Guarantee Fund-EAGGF)完成,资金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通过直接补贴和干预手段支持农业部门;二是帮助农民更加环境友好地利用土地以支持农村发展。自2007年开始,为了更加突出对农村发展方面的支持,成立了两个基金取代EAGGF,分别履行上述两方面职能,一个是欧洲农业保障基金(The European Agricultural Guarantee Fund-EAGF);另一个是欧洲农村发展基金(The European Agricultural Fund for Rural Development-EAFRD)。2008年,两个基金所占的份额分别为78%和19%。

在水环境保护的专门政策方面,欧盟在2000年通过了《欧盟水框架指令》(EU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该指令提出了适合欧盟成员国的水环境保护目标,核心就是到2015年所有水体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good status),各国在该指令下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手段以实现环境目标。该指令对水体状态进行了5个等级的划分,从“极差”到“极好”。欧盟成员国的环境专家以欧盟内气候变化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再对5个等级制定标准。“良好”仅次于“极好”,它作为水体好坏的标准参考等级,以“对人类产生有限或者无明显的影响”为原则[1][7]。水框架指令主要进行一些原则性规定,总体包括几个方面:[1][8]一是将水环境保护扩展到所有类型的水体,包括内陆、海洋、地标和地下水;二是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水环境管理;三是将排放限值和环境标准结合起来;四是确保水价政策提供足够的激励以使用水者更加有效地使用水资源;五是鼓励公众参与。

欧盟水框架指令得以贯彻的主要载体是1991年12月通过的《关于保护水体遭受农业营养物质污染的指令》(91/676/EEC),简称为《欧盟养分管理指令》,目标就是减少由于农业生产中过量的营养物质而导致的水污染。该指令的实施有几个步骤:一是水质监测,包括营养物质的浓度和富营养化程度;二是识别被污染或者出于被污染风险中的水体;三是圈定脆弱区域,也就是污染能够进入到步骤2所识别的水体中的区域;四是建立良好农业行为和行动计划的编码;最后,至少每4年要对脆弱区域和行动计划进行评估。欧盟评估报告结果显示:2004-2007年间,欧盟15国的氮肥年消费量基本稳定在900万吨,磷肥消费则相比前一个报告期(2000-2003)降低了9%。[1][9] 2.欧盟主要国家农业面源控制的税费政策

欧盟国家很多采取环境税费的方式,限制农民的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减少农业行为对水体的污染。挪威1988年开始实行化肥税收政策,最初的政策目标是为其他政策的实施筹集经费,后来转变为支持环境友好的行为。尽管由于1988年北海蓝藻爆发事件促使税率提高到化肥价格的8%,1991年又提高到20%,但是仍然被认为不足以对化肥使用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只有税率达到化肥价格的100%-300%才有可能有实质性的作用,且化肥税已经对挪威的农业出口贸易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10]。

匈牙利1986年开始实施化肥税,最初的税率是:0.25 ?/kg N,0.15 ?/kg P。该税率逐年增长,直到1994年该国加入欧盟而被废除。该税收实施以来肥料的使用量约以3%的速度逐年下降,但相应的是化肥的价格以约10%的速度上涨,较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成产成本。尽管如此,研究表明,该政策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直接效果仍然非常有限。[1][11] 丹麦1998年引入氮税,对于任何氮含量超过2%的肥料征收0.67 ?/kg N的税。[1][12]该税率虽然相比匈牙利的高得多,但是丹麦的税收减免非常普遍,例如只要年营业额超过2700欧元的农户就可以免税;其他用户只要年使用肥料超过2000kg也可以免税;对于年用肥量不超过2000kg的用户,只要每年缴纳的税金超过135欧元,也将得到部分返还。因此,该项税收对于农民没有实质上的约束,主要是针对家庭少量的肥料使用行为,例如花园的施肥,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几乎没有贡献。

(三)哥斯达黎加的生态补偿

在1970-1980年代,哥斯达黎加经历了最为严重的森林退化,1950年,哥斯达黎加国土的一半以上被森林覆盖,到1995年,森林覆盖率仅剩25%。1997年开始,为了遏制森林退化的趋势,哥斯达黎加推出了国家生态补偿计划(National PES program)。该计划认为森林土地具有四方面的生态价值:(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价值;(2)水环境服务价值,包括提供饮用水、灌溉用水、水力能源等;(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4)休闲景观与旅游价值。国家生态补偿计划就是针对林地的这四种生态价值对私有土地所有者的保护行为进行补偿。哥斯达黎加生态补偿计划具体由“国家森林基金(FONAFIFO)”和“国家保护区系统(SINAC)”执行,目标是保护原始森林、使次生林繁荣茂盛、提高森林产品质量。在生态补偿计划框架下,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的合约,农民将保护林地所取得的碳汇出让给国家森林基金(FONAFIFO),由后者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出售。[1][13](1)森林保护合约:以5年为一期,每公顷土地将获得210美元的补偿,每年平均支付42美元。这类合约的目的就是保护原生和次生林。5年到期后根据资金的可得性,合约可以更新。85%的合约属于这个类型。(2)可持续的森林管护合约:农民每5年将获得327美元/公顷的生态补偿金,具体的做法是第一年支付50%,第二年支付20%,接下来三年每年支付10%。这类合约要求土地所有者承诺将其林地维护至少15年。9%的合约属于这个类型。

(3)重新造林合约:农民每5年将获得537美元/公顷的生态补偿金,第一至五年分别支付50%、20%、15%、10%、5%。这类合约主要用在退化和抛荒农地的造林方面,根据树种的不同,对农民承诺时间的要求在15-20年之间。6%的合约属于这个类型。

从1997年至2001年,将近283384公顷的林地被纳入了生态补偿计划,在这期间国家森林基金向私有土地主支付了约5700万美元。生态补偿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对汽油销售征收3.5%的税;私有企业为保护重点流域支付给国家森林基金的钱;对一些企业销售森林生态产品或服务的认证费用;国际组织的捐赠;国际市场出售碳汇所得资金。

四、国际经验对我国面源污染控制的启示

(一)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特性 要破解农业污染治理难题,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两个最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明显区别。

一是我国农业具有高度的自由、分散、小规模经营特点,中国的农民是小农,而欧美国家的农民则是农场主。1982年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民获得了自由经营权,农民在选择种植品种、种植投入(农药、化肥等)等方面主要是独立决策。同时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单个家庭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集体意识较弱。例如在喷洒杀虫剂时,农民各自为战,害虫可以轻易地迁徙到没有喷药或者毒性已过期的地块。而在美国、欧洲,虽然同样是从事农业生产,其单个家庭所经营的农场面积动辄成百上千公顷,单个农场就可以实现统防统治。

二是我国务农人口年龄老化,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意愿和能力较弱,而欧美国家的农民却已经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现代化。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为老人,大量青壮年、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都进城务工。根据笔者2010年对河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六省200多个农户的一项调查,受调查者平均年龄为50.8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2.4年[1][14]。这部分人群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弱,环保意识较低,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

(二)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面临制度困境

一方面,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农业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民的污染行为。近年来,“三农”一直是中央政策关注的重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7年将“1号文件”聚焦在“三农”问题上,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保障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

为了实现增产和增收目标,在短期难以改变耕作技术的条件下,化肥的大量投入则不可避免。自2006年开始,由中央财政设立农资综合补贴,以应对柴油、化肥等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尽管对于这些补贴是否具有直接影响农民化肥使用量的作用仍然存在较多争论,但是自2004年开始,至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7年连续增产,这表明在一号文件框架下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至少在增产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这些农业补贴之中,与化肥使用最为相关的农资综合补贴占据的份额最大,增长的幅度也最大,与此同时,化肥的使用量也相应增加(图1),且增加的幅度有超过粮食增产幅度的趋势。图1 2004-2009年我国化肥使用量(单位,万吨;数据来

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粮食安全和数亿农民的增收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增产增收为目标、以补贴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业污染行为,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时期内却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环保政策在农村存在较大的缺失。在传统的环境管理“八项制度”中,环评、三同时主要针对新、改、扩建工业项目;排污收费主要针对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主要针对超标严重的工业污染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环保目标责任制主要是对城市区域环境质量的考核;集中控制制度主要用于城市污染控制,如垃圾、生活污水等;许可证制度也是针对工业点源。

我国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也缺少对农村环境和农业污染的关注。《水污染防治法》(2008)的第47-51条是关于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的规定,尽管规定要“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但除了对水源地略有相关的法律责任规定外,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水法》(2002)主要目标是水资源保护以及合理分配,除对围湖造地行为有所限制外,对农业和农村方面没有特别的规定。《水土保持法》(1991)主要目标为预防水土流失,注重对相关林地、草地的种植和保护。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所面临的制度背景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客观需求,导致农业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农业化学投入的使用;而主流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农村问题上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投入[1][15]。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基本启示 1.优先在农业发展的框架内解决环境问题

无论从实际需求还是宏观政策导向而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这两大目标都不能改变,抛弃这个背景,空谈环境保护将失去实践意义,一项成功的面源污染政策应当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此,首先应当探讨在农业系统内解决部分污染问题的可能。本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实行预防为主、源头减排,通过规模化经营,管理和工程措施并举,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农业活动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公共职能。因此尽管农业生产造成污染,输出负的外部性,但是农业生产本身又输出了正的外部性,在农业环保领域不能教条地使用“污染者付费”的原则[1][16]。此外,由于农业排放的分散、无序特征,末端治理的成本将十分巨大,农村环保应当坚定地走预防为主、源头减排的路线。况且,化学物品本身就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成本因子,减少化学品的使用也就是降低成本。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应当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农资利用效率,在生产源头控制化学物品的过度投入。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首先在宏观层面,应当重视农业环境政策的整合或一体化。针对上文分析的政策困境,一方面亟需出台专门针对农村环保的高规格政策;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业政策导向,例如从已有或增加的农资补贴中,拿出相当一部分对有机肥进行补贴。此外,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完善农产品的环境认证制度也是农业环境政策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其次要重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强化技术指导职能。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基层农技站几乎丧失了农技指导职能。新时期应当重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方面,在解决现有农技人员编制、待遇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已有的推广人员能够专注于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结合新事物,补充新血液,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服务能力。例如结合并完善村官制度,有选择地吸引环保、农业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服务农业,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各方面待遇,建议将大学村官纳入到农技推广或乡镇公务员系统,给予正式的编制和各方面待遇。

第三,集中农村人、地,实现规模经营,以便更好应用环保技术。实践表明,许多实用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化学品的投入,且可以提高产量,但其主要障碍是分散的经营方式。实现规模经营的途径一是通过农民合作,将人组织起来;二是在坚持“农地农用”的原则下,通过土地流转将地集中起来。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和应用统防统治、节水灌溉、测土配方、土地整理等实用技术将大幅减少农业污染。第四,加大对农村环保工程措施的投入,各级财政应当共同出资进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截污导流、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

2.大力推行生态补偿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政策手段应当主要基于激励和奖励,使农民能够在减少污染的行为中获得明显的经济利益。欧洲主要国家对农民征收环境税、化肥税等政策形式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美国的最佳管理实践(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以项目或技术形式的生态补偿)、哥斯达黎加的生态补偿可为我国提供一些借鉴。以下针对生态补偿的三个核心问题,即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支付方式,逐条分析,试图找出适合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模式。

首先是谁来补偿的问题。根据补偿主体的不同,可以将生态补偿分为四种模式,直接公共支付模式、配额和交易模式、直接私人支付模式、生态标识及认证制度[1][17],补偿主体分别是政府、企业及个人、NGO或企业、消费者。在农业领域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直接公共财政支付模式,补偿的主体为政府。美国的最佳管理实践主要出资人是政府财政,哥斯达黎加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则既有政府又有私人企业,也有国际机构。

其次是补偿的实现方式问题。实际上,补偿的具体支付形式不应局限于资金补偿,除资金补偿外,还可以分为政策/项目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智力补偿等[1][18]。根据上文的国际经验分析,美国的最佳管理实践实际上包含了资金补偿、技术补偿、项目补偿,哥斯达黎加则主要是资金补偿。

最后是补偿多少的问题。从经典的外部性理论出发,生态补偿的理想标准就是外部效应的大小,也即社会成本(或收益)和私人成本(或收益)之间的差额。但是在现实中,完全消除外部效应几乎不可能,并且如何衡量社会成本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因此外部效应大小也难以测量[1][19]。补偿的依据有三类:一是依据农民减产减收进行补偿,例如农民因为少使用化肥导致了减产,那么可以参照减产导致收入减少的额度进行补偿;二是依据农民增加的成本进行补偿,例如农民为了减少化肥流失而使用其他的施肥方式,但是这种施肥方式可能增加农民的用工成本,可以根据增加的成本进行补偿;三是依据取得的环境效益,例如农民为了保护环境,进行植树造林,按照林木的生态环境效益对其进行奖励性补偿。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农户行为、资金状况选择其一。

3.鞍山市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篇三

鞍山市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污染严重的特点,已成为影响农村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在鞍山市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作 者:吴迪 何俊仕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水资源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13)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 面源污染 对策

4.农业污染及其防治范文 篇四

一、农业污染现状

化肥污染

农民为使土壤肥沃,大量使用化肥,而施用的化肥中,只有三分之一被农作物吸收,三分之一进入大气,剩余的三分之一则留在土壤中。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为一种掠夺性开发,不仅难以推动农作物增产,反而破坏了土壤的内在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药污染

我国农药除30% ~40%被作物吸收外, 大部分多余的药液进入了水体和土壤及农产品中。而且我国农药使用中以杀虫剂为主, 占农药总用量的78%, 其中, 又以甲胺磷、敌敌畏等毒性较高的品种使用最多。目前, 在蔬菜上使用过高毒农药的种植户已占到32.8% 农膜污染

我国每年有上百万吨的农膜投放到农田, 且其使用量还在逐年增加。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膜绝大部分为不可降解塑料, 是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量在2万以上, 是难降解物质, 不受细菌等生物的腐蚀, 也不易在强日照等自然条件下自动分解。一般的农膜在土壤中自然降解周期为200 ~ 400年时间。年复一年, 农膜的碎片不断地累积在土壤中, 降低了土壤的渗透 性, 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 极大地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同时残留的农膜会阻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 影响其正常生产, 最终造成农作物减产。废弃物污染

我国养殖业盲目的集约化、城郊化, 种植业粗放的省工、高效的发展模式, 使每年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业废弃物, 其中农作物秸秆6.5亿t, 畜禽粪便及粪水19亿t, 蔬菜废弃物1.0亿t, 其他类的有机废弃物约有0.5亿t近年来,在畜牧业规模养殖迅速崛起的同时,牲畜粪便造成的农业污染也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它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造成农产品污染严重的主要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而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由于复种指数提高, 农民为抢农时不得不就地燃烧秸秆。过度施用化肥使土壤中有机质不断下降, 而大量焚烧秸秆又使大量的有机养分以气体的形式失散到大气中, 既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又造成了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农业环境污染类型

1.大气污染型 这类污染物来自被污染的大气, 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如SO2、NO2 等主要酸性气体, 通过酸雨形式降落到地面, 破坏土壤肥力与生态系统。

2.水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城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以及污染农用的排放水。污染物通 常以污灌、污水养鱼等形式进入环境。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

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工厂固体废弃物、废渣、垃圾和污泥等。它们直接或间接进入农业环境, 使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受到污染。

4.农业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药、化肥。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的程度与化肥、农药的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有关。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里, 但因其种类不同也可挥发到大气和流失 到水体中。

以上四种污染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如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可转化为水污染和大气 污染, 农业污染本身就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等。而且往往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迭加发生。

农业环境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1.污染物一般浓度较低, 持续时间长, 往往是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共同作用于人体。2.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生物或理化的作用发生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 从而改变原有的性状和浓度, 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

3.污染物还可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4.污染物一旦大量进入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则很难消除, 如重金属、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以及半衰期很长的放射性物质等, 能长期在农业环境中残留, 通过土壤、水体和食物链进入人体, 危害健康。

三、农业污染危害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形成从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到空气的“立体污染”,对环境质量、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四、农业污染成因

分散经营导致的粗放经营模式

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低等特点。由于每个农户经营的土地极其有限, 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不通, 加大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就成了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

分散经营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受阻, 广大农户仍在延用旧有的粗放经营方式。单个农户分 散经营加大了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 农户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防治农业污染, 农民应该是“主力军”, 然而, 小规模的分散经营, 使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农业污染不受重视, 环保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非点源”特性导致农业污染控制工作十分困难

“非点源”污染(即: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来说的。由于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 污染源广泛分散、没有明确位置, 于是就形成了所谓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工业污染源明确, 称为点源污染)经过多年的治理后, 污染程度大为降低, 而农业非点源污染则由于来源和形成过程模糊不清, 在控制上十分困难, 且具有随机性、滞后性、模糊性和潜伏性等特点, 因此, 控制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要比控制工业生产导致的点源污染更困难。绿色消费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绿色农业生产缺乏利益推动

五、农业污染防治措施

实行清洁生产

农业清洁生产是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使用原材料的清洁生产,二是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三是产品的清洁生产。

阻断“循环链”

现在,在农村流行的沼气池,解决的是粪便回收利用节约农业能源问题;现在流行的绿色生态农业,解决的是无化肥污染的有机化问题。

实际上,现在的污染,比如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大气中的酸雨等,这些各形各色的污染,表面上看起来互不相干,事实上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土壤中过量施用氮肥,大量流失的废氮会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挥发,以N2O气体(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温室气体之一)形式逸失到空气里。过量的氮肥形成了“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

污染存在于一个大循环体中,这个大循环体牵涉到许多种污染物质的交换、转变和迁移。如单纯治理大气,大气里的物质会返回到土壤中,污染了土壤,又不得不去治理土壤。只有通过控制整个“立体污染”的循环链,阻隔污染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污染。从“农业立体污染”防治角度来讲,我们必须尽快全面实施一体化的综合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主要污染物在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系统中迁移规律的研究及高新技术在立体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通过绿色扶持政策弥补小规模农业生产的不足, 提高农民从事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调控和引导“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经营模式的建立

5.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服务沿海大开发 篇五

罗定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概述了罗定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指出可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和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作 者:梁山然 陈沃路 作者单位:罗定市农业局,广东,罗定,527200刊 名:广东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5)分类号:X592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防治

6.浅析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篇六

浅析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我国农业环境受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废弃农膜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焚烧秸杆污染的.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应实施引导和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治意识.

作 者:周福顶 王晓丽 作者单位:肇东市环境监测站,黑龙江肇东,151100刊 名:北方经贸英文刊名:NORTHERN ECONOMY AND TRADE年,卷(期):“”(4)分类号:F205关键词:农业立体污染 原因 防治

7.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对策分析 篇七

本文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对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导致并维持农业非点源污染难以治理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从工程技术方面和经济管理及政策角度由浅入深,分别分析了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对策.

作 者:张丁佟 孟长伊 孟凡一 作者单位:张丁佟,孟长伊(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22)

孟凡一(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长春,130022)

8.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服务沿海大开发 篇八

裴晓明

临夏州土壤肥料工作站(731100)

摘要:临夏州农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状况。防治临夏州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基本措施。发展全州旱作农业的两点建议。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 污染 防治

1、临夏州农村农业环境污染种类及现状:

1.1、废弃塑料污染。

废弃塑料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地膜残留和废弃塑料制品的污染。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虽然能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也使“白色污染”越来越严重。塑料包装盒、食品袋等各种废弃的塑料制品,随着农灌区经灌溉进入农田,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废弃塑料的危害: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抗旱能力,引起次生盐渍化,板结且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1.2、农业秸秆污染。

根据全州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我州每年种植业秸秆产生量192.37万t,燃烧29.57万t,占15.4%的秸秆作为农村能源被燃烧了,即浪费了资源,也造成一定的农村空气污染。1.3、禽畜粪便污染。

大量畜禽粪便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除少数用做沼气原料外,绝大多数禽畜粪便未做任何处理直接露天堆放,在雨水的冲刷下,有害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了水体污染。1.4、化肥农药污染。1.4.1、化肥本身利用率低,如果用量过大,或不合理使用,都会使化肥大量流失,对农村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1.4.2、全州年农药使用量达219.95t,施用的农药,其中一部分附着于作物上,一部分散落在土壤、大气和水等环境中,环境残存的农药中的一部分又会被植物吸收。残留农药直接通过植物果实或水、大气到达人、畜体内,或通过环境、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畜,危害人、畜健康。

1.5、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缺少垃圾堆放点、农村生活垃圾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由此造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序随意堆放,更有甚者直接把农村灌溉渠当成天然的垃圾场,使得一部分垃圾随水进入农田土壤。

2、开展农村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情况:

近年来,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开展农村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重视,制定农业环保工作意见,建立健全各级农业环保机构。

1990年6月就成立了州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随后各县市逐步相继成立县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2010年9月临夏州人民政府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各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自成立以来,根据省州工作安排,开展了《临夏州农产品质量(有害物残留)调查》、《临夏州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临夏州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已建设11个试点)、《临夏州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等多项工作,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开展,在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迈向正规,局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2.2、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通过临夏州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及“临夏州种植业面源污染物流失系数测算”和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情况调查,从整体上摸清了我州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评价和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农业面源污染趋势,查明主要污染种类和对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2.2.1、通过加强农药管理,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机械物理防治法,防治病虫草害。

2.2.2、通过生态模式和测土配方项目的实施应用,向农民发放测土配肥施肥建议卡,大力宣传使用有机肥等措施,引导农民科学施肥。2.2.3、增加农膜回收点,应用机械拾膜、人工捡拾、重覆盖利用,勤捡集回收,提高农田农膜回收率。

2.2.4、通过机械加工,青储氨化,实施健康生态养殖、秸秆过腹还田等措施进行秸秆综合利用。

2.2.5、发展循环农业,依托农作物秸秆资源,农村户用沼气,养殖业等条件,推广“种-养-气”、“种-气-肥”等多种循环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2.3、积极申报、开展相关项目,推进临夏州农业环境保护。

积极申报、开展实施了《临夏州川、塬灌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作为临夏州重点科技项目被州科技局推荐到省科技厅申报了“民生科技”。项目的开展将从更广阔的范围内有效防治临夏州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4、进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各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残留农膜污染严重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大力提倡“一膜两用”、“一膜多用”技术,有效控制农村“白色污染”。并积极在各县探索残膜换新膜的创新机制和废旧塑料回收再利用机制,投资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点,建设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回收大部分地膜、棚膜,使回收利用率达77.5%。

2.5、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是根据每个示范点的农业生产结构、生活习性、农民种养习惯、村落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从生活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安全三方面着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三废)变肥料、燃料、饲料(三料)的资源转化,建立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使示范村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管理率达到80%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使得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明显提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明显治理,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为全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典型经验。2.6、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境道德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力求做到家喻户晓,唤起全民的环保道德意识。并借“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春秋“送科技下乡”活动之际,在社区、乡镇、农村集贸市场张贴环保挂图,发放环保宣传资料,通过举办农业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极大的增强了农民群众的环保法律观念,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环境道德意识。

3、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

为了加强临夏州农村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农村污染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推进“清洁水源、能源、田园、家园”生产生活方式,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州乡村清洁示范点发展到11个,不到全州1149个行政村的1%,发展速度较慢。充分利用乡村清洁工程的试点成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推广乡村清洁工程成功经验,扩大示范点,建造农村环保设施,实施农村垃圾的集中堆放、集中清运、分类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各类废弃物的有效途径。3.2、建立废旧地膜塑料的回收利用机制。目前,全州地膜使用率高,而回收利用率很低。根据省政府废旧农膜回收财政补贴管理办法,扶持、扶强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努力降低废旧农膜污染,同时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科研部门研发,研制并推广能在自然环境下降解的环保地膜。3.3、加大城郊农灌渠的监管力度。

由于城郊的农灌渠,有些河道穿过市郊,河道旁有许多如屠宰、洗理、饮食等商铺,这些从业人员,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必要的行政管理,把河道当成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建议形成以农业环保部门为牵头单位,积极联合城管、工商、税务、水利等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城郊农灌渠的综合管理,坚决抵制向农灌渠排放废弃物的行为。

3.4、发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实现“节能减排”是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有效途径。借鉴清洁生产的先进经验,配套三改(改厨、改圈、改厕),把具有能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沼气工程做大做强,利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使其“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节能减排”。

3.5、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

建议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力度,在川、塬灌区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乡村,建立农业经济循环示范点,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妥善处理农业、农村废弃物,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建立“养殖—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生态模式。积极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3.6、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建设。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在加强《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的同时,加强农业环保执法监管,并根据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一些适宜本地区农村生态环境办法或条例,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从法律制度上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保护制度。3.7、加大对农业环保工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

由于我州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农村人口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每年应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增加农业环保投入,保障我州农村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实效,努力将临夏州的每一个村镇构建成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9.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篇九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和畜禽废弃物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从非特定区域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进入受纳水体,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切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基础,是实施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州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现按照《赣州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2010年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为指导,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以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为手段,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内容及目标

1、规范生产行为,从生产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执行农田消纳畜禽粪便的环境安全标准(15头猪/公顷耕地),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按畜禽、水产养殖规模与土地承载“消化”粪尿能力相平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区)、水产养殖规模,并划分禁养区、控养区和可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基本达到畜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实施生猪养殖“双百”工程。生猪养殖“双百”工程,即:2010年,全市新增100个标准化猪场,新建100个生态养殖小区。新建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做到主体工程与环保处理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对2010年以前,已建但未达标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要进行改造,完善其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建设。对今后末按要求实施“三同时”的养殖场,减少或取消政府有关扶助(包括有关政策优惠),其排放废弃物超标的,则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工程。为了减少渔业污染,大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计划全市2010年推广水产健康养殖面积20万亩,达到养殖总面积的30%。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促进水体生态修复。科学规划全市水功能区和水资源区,实行水产养殖证制度,合理确定“三网”(网箱、网栏、网围)养殖规模和放养密度,维持大中水面水体生态平衡。严格按照有关养殖标准来规范养殖行为,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全面禁止使用化肥、渔用复合肥及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养鱼,池塘也要测水施肥,力争水产养殖水体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2、推广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积极推广干式清粪法、节水饮水技术、雨污分流,改进饲料营养配方等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利用固液分离、污水收集与调节、高效厌氧发酵等技术系统,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固态粪采用脱水、烘干制粒等技术,使之成为有机肥料、鱼用饲料、汽化炉的燃料、食用菌的基料,或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制成初级有机肥;污水经厌氧发酵、氧化净化,供农作物灌溉利用,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贯彻执行2009年9月4日市政府办《关于印发〈赣州市规模猪场养殖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重点推广已示范成功的三种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模式:“猪-沼-果”生态畜牧小区模式、“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模式和工业污水处理模式。2010年6月底前完成年出栏万头以上(含万头)的规模养猪场(户)的集中整治,全面完成50%年出栏1000头-9999头规模养猪场(户)整治。全市推广“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50万平方米,比09年增加20万平方米。(2)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积极发展绿肥种植,抓好优质绿肥留种。扩大秸秆还田、种植食用菌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重点发展红花草,增加有机肥的比重,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地质量。全年推广应用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0万亩,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果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万亩。

(3)实施绿色植保工程。积极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综合应用生态、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治理病虫害。推广应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害虫、巴氏钝绥螨等天敌防治农作物害虫害螨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防治等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引导农民科学用药;使用先进施药机械,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建立水稻、果树、蔬菜、茶叶、瓜类、花卉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安全用药示范区。全市绿色防控农作物面积600万亩,防控率比09年提高10个百分点;绿色防控果园面积60万亩。

(4)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进程。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推行节能减排,从生产终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1)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户用沼气池实行“一池三改”,即每户建一个沼气池、结合改造畜禽栏舍、厕所和厨房,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农村公厕要兴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净化池等环保设施,积极推广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做好“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家居用能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2万座以上,沼气工程200处;全市应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面积达到100万亩。

(2)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理念,利用工程和生物手段,推广变废为宝的有机肥源等清洁生产方式,使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向肥料、饲料和原料转化;集成配套节水、节肥、减药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配备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实行垃圾分类、建设田间垃圾收集池和回收农膜、集中处理农药瓶;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农村节能新技术;依照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3)实施循环、生态农业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菜等)”、稻鸭共栖、立体套种、免耕少耕、稻田养鱼、水旱轮作、生态果园、庭院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行保护性耕作,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做到用地养地和精耕细作相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积极推广乡村清洁、农村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能源高效转化利用、节约型农业、农业资源保护以及农民素质提升、乡村物业服务网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区域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和循环农业经济链。

三、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涉及农业的多行业、多部门,而且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强化统一组织领导和分工负责,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并切实做好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等工作,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取得应有的效果。

1、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统一组织领导。市局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计财、畜牧、粮油、农技、水产、科教、经作、法规、植保、土肥、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和果业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农村环保能源站为牵头单位。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统一组织领导,确定发展目标、规划及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和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责,检查督促工作的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要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联席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召开临时会议,全面、及时和准确地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和落实下一阶段的工作。

2、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农业部门统一组织各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层层建立领导与工作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业务部门全面负责本行业内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划、实施和指导、督促等工作。各有关部门间,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必要时应联合组织开展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行动。

3、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布局与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各业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进行规划分类,划分出敏感区(入河口、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保护地等)、重点区、潜在区、普通区等区域类型,结合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生态建设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各类区域种、养、加等产业的面源污染防治实行统筹安排,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做好分类指导实施。

4、依法行政,加大监管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

5、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还没有统一的国标,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监测只是世界的共识。因此,通过此次工程实施,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环境信息统计、田间监测、流域监测、水质监测及风险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准确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量和贡献率。全市农业环保部门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控、评估和预报体系及农业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有关政策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突出宣传指导,加强技术服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是一项较新、面广、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实施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知识及先进典型,提高广大群众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识与技能。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全程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印发有关技术资料、送科技下乡和实地指导等活动,使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了解掌握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知识。同时在科技服务中要注重科技创新,如结合生态农业建设、“菜篮子”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等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成熟可行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推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

7、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必要的资金投入是保证防治工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各地应根据工作目标要求,争取政府和财政的支持,解决相关项目和工作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上一篇:2016年观看全国两会心得体会1800字下一篇:写玩具二年级作文